风电设备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2-03-04 12:0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电设备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电设备调查报告

篇1

美国时间10月8日上午,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调查报告,认定华为的设备如应用于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中,将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这份调查报告在列举了华为的12项“罪名”后,提出了5项建议,包括:美国政府项目及项目承包商应将华为设备或部件排除在外;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应阻止与华为相关的任何收购或合并等。

事实上,华为对于扩展美国市场可谓相当重视,为了进军美国一向不惜重金。据分析,仅2010年第四季度,华为花在美国的游说费用就高达35万美元。过去几年中,华为已经聘请了7家游说公司进行游说。

作为全球排名第二的电信设备企业,华为一直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其在美国的多次并购和设备投标,均由于美国相关机构的阻止而受挫。2011年2月,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嵬发出公开信,要求美国公开调查华为,以消除长期存在的针对自己的谣言和断言。9个月后,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启动对华为的调查。

对于这次调查,华为不敢怠慢:不仅安排高层在深圳、香港和华盛顿与情报委员会成员面谈,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研发、培训和生产中心,还主动披露了持股员工、董事会成员和资金来源等信息。

然而,经过种种公关努力,这项历时11个月的调查并未带来华为所期望的澄清。

最终公布的报告针对华为列举了12项指控,其中多项涉及华为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报告称,华为没有提供关于公司架构、决策程序、可能依靠中国政府支持等方面的完整信息;未能解释清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未能解释清楚内部党委会的构成和运作;未能提供历史上与军方关联的细节;未能提供足够证据证明自己在财务上独立于中国政府……

但是,在公开发表的报告文本中,情报委员会语焉不详,并未提出“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证据,列举“罪证”的句式多为:“(华为)未能提供足够信息解释清楚……”或“未能提供文件……让情报委员会信服”。

华为针对报告结果回应称,情报委员会在报告中没能对它的指控提供清晰、有力的法理证据。“这是一个预先判定的结果,”华为方面表示,“我们怀疑该报告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为何对华为“严防死守”?

从报告列举的“罪名”来看,华为与政府的关系是主要原因。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思科和阿尔卡特朗讯很可能是这份调查报告的幕后推手。这两家企业是华为在全球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篇2

一、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通过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生产耗费补偿的尺度。企业通过商品销售取得收入,提取成本消耗的份额,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消耗,维持再生产持续进行。所以,成本作为补偿生产消耗的尺度,对企业经营起着关键作用。

企业竞争求生存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当企业经营处于困境时,降低成本对企业的继续生存尤为重要。

企业的经营决策以降低成本为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进行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建立在以成本为核心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基础上。

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以成本控制为前提。当售价不变,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企业利润才能增加,企业才有能力寻求新的发展。可见,一个企业盈利、生存、发展与成本控制和管理密切相关。

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第一,必须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第二,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到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全体职工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企业领导和每个普通职工都担负着成本责任,要求企业领导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第三,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前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有效的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第四,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本量利分析原理,结合成本与收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分析计算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第五,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通过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结合,调动企业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二、成本控制与管理在北京BJLC公司中的应用

北京BJLC公司是北京发展新能源项目的一个重要平台,主要以投资经营风力发电为主。随着近几年国内风电项目的迅猛发展,发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节省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现阶段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运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对公司运营成本加强控制与管理,促进成本管理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由于风力发电在我国近几年才得到大力发展,风电项目运行过程中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对于国内的发电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成本探讨课题。风电项目在投入正式运行之后,加强运营成本控制与管理是风电企业能否盈利的关键因素。

(一)公司风电项目运行成本分析

1.风电项目运行成本构成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风电运营企业的成本主要由项目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项目运营期间的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生产运行人员费用、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备品备件等)及税金构成,其中:折旧费用和财务费用占整个运行成本的84%,其他成本占16%。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成本的内部构成比例会发生动态的变化:第一,风电项目贷款的逐年偿还递减,财务费用所占比例会逐步递减;第二,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延长和老化,运行维护费用和材料费(备品备件)所占比例会逐年增加;第三,折旧费用所占比例随着财务费用所占比例递减会反向增加。

2.风电项目运行成本特点分析

根据成本性态原理,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随着产品产量(业务量)的增减呈线性变动;固定成本一般在一定产量(业务量)水平上保持相对固定不变。

公司风电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生产的产品是电,消耗的原料主要是风能,由于风能是不计价的,因此风电项目成本中的变动成本为零;其成本主要由固定成本构成:包括折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运行维护费用、材料费(备品备件)等项目。可见,公司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点是固定成本。

3.风电项目固定成本的管理控制分析

公司风电项目运营中,其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和项目投资中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对其控制主要是在项目建设阶段对造价的合理控制来实现的,一旦投资中固定资产金额确定,折旧年限及残值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在未来运营期间是相对不变的;风电建设项目投资70%~80%的资金需求需要融资来解决,并通过未来生产运营产生的现金流来偿还本金及利息,一旦偿还方案确定,财务费用在未来运营期间也是相对不变的;以上两种费用对风电项目运营成本来说,是相对不可控的,属于不可控的成本;管理费用、人工费用、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备品备件)等费用支出属于可控费用,可以通过公司各种制度、加强管理措施及人力资源统一规划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公司风电项目运行成本管理措施

北京BJLC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风电业务,公司管理部门通过深入分析风电业务成本构成及其特性,认识到在项目运营期间,加强管理费用、人工费用、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备品备件)等可控费用的管理是运行成本控制的关键,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措施针对上述成本费用进行重点控制和管理:

1.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

为了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北京BJLC总公司实施两项举措:第一,对各风电项目分公司下达年度费用控制指标,通过预算管理,明确风电项目是公司运行成本的责任中心,对项目可控成本负责,并和各风电项目分公司签订责任状,年度进行考核并奖惩。同时责成各风电项目公司将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分解到月度,逐月落实支出。财务部对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提出超支预警,要求在以后月度注意节约。第二,建立“全员、全过程”预算管理,每月末编制下月预算时,各风电项目公司需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安排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据此编制精细的费用需求预算,将企业的各种消耗和成本费用控制在最低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标。

2.实行精细化核算管理,建立有效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精细化管理是指企业以精确化、细微化、定量化的成本细分理念,运用财务管理技术实现成本最低化与收益最大化目标的资源配置过程和活动。

北京BJLC公司在进行财务成本核算上,结合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及财务预算,依据成本习性逐项进行科目设置,按照部门及成本费用用途核算,以便分清各部门成本责任,并且每月对细化的成本要素逐项进行对比分析(与预算成本、历史最好水平、考核指标、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比),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改善各项管理,狠挖降本增效潜力;同时建立与技术、设备、生产等专业部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机制,突出专业管理对成本的贡献能力,充分发挥运行部门对成本分析的作用,形成纵横交叉的成本分析体系。通过分析,具体量化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的贡献能力,建立起全员全过程量化的成本控制体系。

3.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降低人工运营成本

从国内外情况看,风电项目与火电项目相比,最大特点是规模普遍较小,因此节约人工成本,做到人员的统筹规划管理,对节约运行成本非常重要。北京BJLC公司的主要措施有:第一,根据风电项目规模的大小,统一进行定员定编;根据岗位的不同,统一定薪及各项福利制度。第二,建立人员的统一调配与共享机制,既避免了条块分割,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发挥了人力资源规模化的效应,同时又节约了人力成本。

4.加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降低设备运营成本

公司风电项目在运营中,由于修理费及材料消耗所占可控成本比重较大,对产品成本有较大影响,北京BJLC公司建立了明确的运行维护体系:一方面明确要求将维护体系延伸到风电项目的建设期,了解各项设备的安装、试运行等情况,充分掌握设备的性能;另一方面做到对设备巡视、半年检修、全年检修、远程监控;对风电机组、变电站设备进行精心维护,按照设备的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查,保证风电机组健康运行。通过以上措施,公司降低了设备维修费用。

5.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为了全面有效地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关注日常发生的行政管理费用,所属分公司领导明确要求按照北京BJLC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各部门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公司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职工出差执行出差审批流程,接待工作执行招待费审批流程,公务用车执行用车审批流程。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控制了公司日常行政费用的开支,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篇3

EPC总承包是指总承包单位按照合同约定,一体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工作,并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的总承包方式。EPC 模式下,项目业主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设计方案的缺陷和变更、招标失误、合同缺陷、材料设备价格波动、施工索赔、不可抗力、资金短缺、政策法规的变化等。实行EPC总承包后,在一个严密的合同框架下,部分风险不复存在,绝大部分风险发生了转移。当前,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异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生存,企业要发展,必须进行思维创新、经营创新,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创新经营思路、提高成本管控能力,从而有效控制与防范投标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进行卓有成效的企业战略研究

进行中长期战略研究,可使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本行业的环境、发展形势、发展趋势等信息的研判,明确本企业的定位,未来发展的目标,制定明确的发展思路和应对复杂局面的措施,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企业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分析环境变革,行业变化趋势结合企业情况提前制定市场应对措施,在别人还未考虑的时候提前介入争取主动。从电力结构发展趋势看,今后主要还是火电、风电、核电、电网、国际工程,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可以立足火电,扩大风电、电网,涉足核电,巩固火电、拓展新能源(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发电)、尝试非电能源,巩固老客户、拓展新客户、瞄准大客户的开发战略,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根据目前的工程施工利润,着重关注检修维护和环保技改领域,发挥我们在检修、脱硫、脱硝方面的专业优势,鼓励支持汽机、焊接、金属检验、土建检测等王牌独立专业安装工程、电厂维护检修和特种吊装作业,增加利润空间;从财务管理角度提高资金的高成长性,可以组织进行资本运作研究,投资一些领域建设如市政基础设施或房地产业等民用建筑、管道线路工程。

2. 在对外承接工程项目时

主要是要做到对业主的经济实力、资金情况、信用状况的全面深入了解,必须严格考察并认可业主的资信状况、信用情况、履约能力。要对工程项目提出可行性调查报告,包括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来源和资金到位等情况,做好项目的风险预测,调查中应克服急于求成情绪,切忌存在侥幸心理,必须作出客观全面评价。尤其对于垫资工程经营风险较大,应引起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对业主的资金、信誉、履约能力要有充分了解,尽力要求做到开工前业主向多方提供担保或财产抵押手续;施工中,要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抓工期抢进度,力争尽快达到付款部位;工程达到付款部位后,要及时催款,努力使垫资工程资金能尽可能回收。

3. 要尽量避免盲目参与投标

(1)在 EPC 模式下,投标人在投标时要花费相当大的费用和精力,其投标费用可能要占整个项目总投资的 0.4—0.6%。如果在没有多大中标把握的情况下盲目参与投标,那么投标费用对施工承包商来讲可能就是一笔不小的浪费。EPC 项目比较复杂,加之业主要求合同总价和工期固定,施工承包商如果没有足够的综合实力,即使中标了,也可能无法完成工程建设,施工承包商最终将蒙受更大的损失。

(2)在目前的招投标活动中,电力建设施工企业的合同总价款为本标段工程施工和维护而发生的各项应有费用的总和,其中EPC总承包工程,包括(但不限于)本工程的设计、制造、采购、运输、保管、检测、消防、建筑施工、安装、调试及机组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竣工移交、缺陷责任期工作并取得环保部门的验收证书和最终接收等所有工作,也包括招标文件中要求的运行及维护的培训和KKS标识系统、合同条款规定的保险、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及合同包含的所有风险、责任等费用。

4. 为此,EPC 模式下施工承包商的投标风险主要有

4.1 工程量差带来的风险。

火力发电厂工程招投标一般都是在施工图纸未出版,仅具备初设资料,有些甚至是重大方案还未最终确定时即进行,招标时招标文件所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中各工程量是初设概算时的工程量,与实际施工工程量和施工标准有时有较大偏差,但这一偏差又无特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给各投标方在投标报价时带来很大的风险。

4.2 合同文件存在缺陷。

一般情况下,合同文件存在缺陷的风险也要由施工承包商来承担。除了预期目标、功能要求和设计标准的准确性应由业主负责之外,施工承包商要对合同文件的准确性和充分性负责。也就是说,如果合同文件中存在错误、遗漏、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等,即使有关数据或资料来自业主方,业主也不承担由此造成的费用增加和工期延长的责任。由于在招标文件中即附有合同条件,使得未来合同双方从招标期初即处于一个不对等的地位。如***热电厂4×330MW直接空冷供热机组工程施工招标专用合同条款中明确“本工程无预付款”,而要求施工承包人应在合同签订的同时为履行合同向发包人提供合同暂估总价5%的“履约保函”。

4.3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

篇4

一、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通过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生产耗费补偿的尺度。企业通过商品销售取得收入,提取成本消耗的份额,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消耗,维持再生产持续进行。所以,成本作为补偿生产消耗的尺度,对企业经营起着关键作用。

企业竞争求生存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当企业经营处于困境时,降低成本对企业的继续生存尤为重要。

企业的经营决策以降低成本为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进行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建立在以成本为核心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基础上。

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以成本控制为前提。当售价不变,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企业利润才能增加,企业才有能力寻求新的发展。可见,一个企业盈利、生存、发展与成本控制和管理密切相关。

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第一,必须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第二,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到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全体职工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企业领导和每个普通职工都担负着成本责任,要求企业领导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第三,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前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有效的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第四,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本量利分析原理,结合成本与收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分析计算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第五,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通过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结合,调动企业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二、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多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落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成本管理范畴狭窄

具体体现在: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而忽视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而忽视了投产前产品设计和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而忽视了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等。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在传统成本管理的思想中,企业将成本管理直接等同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然而,成本不可能无条件、无限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效益。因而这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成本管理。

(三)成本管理手段老化

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成本管理仍采用手工操作方法,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因而,很难获得及时的、全面的、准确的成本信息。

三、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公司管理部门通过深入分析风电业务成本构成及其特性,在项目运营期间,加强管理费用、人工费用、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备品备件)等可控费用的管理,应采取以下四个方面措施针对上述成本费用进行重点控制和管理:

(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

为了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应实施:第一,责成各项目公司将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分解到月度,逐月落实支出。财务部对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提出超支预警,要求在以后月度注意节约。第二,建立“全员、全过程”预算管理,每月末编制下月预算时,各项目公司需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安排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据此编制精细的费用需求预算,将企业的各种消耗和成本费用控制在最低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降低人工运营成本

节约人工成本,做到人员的统筹规划管理,对节约运行成本非常重要。主要措施有:第一,根据风电项目规模的大小,统一进行定员定编;根据岗位的不同,统一定薪及各项福利制度。第二,建立人员的统一调配与共享机制,既避免了条块分割,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发挥了人力资源规模化的效应,同时又节约了人力成本。

(三)加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降低设备运营成本

公司风电项目在运营中,由于修理费及材料消耗所占可控成本比重较大,对产品成本有较大影响,应建立了明确的运行维护体系:一方面明确要求将维护体系延伸到项目的建设期,了解各项设备的安装、试运行等情况,充分掌握设备的性能;另一方面做到对设备巡视、半年检修、全年检修、远程监控;对设备进行精心维护,按照设备的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查,保证风电机组健康运行。通过以上措施,公司降低了设备维修费用。

(四)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为了全面有效地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关注日常发生的行政管理费用,公司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职工出差执行出差审批流程,接待工作执行招待费审批流程,公务用车执行用车审批流程。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控制了公司日常行政费用的开支,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与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北京BJLC公司学习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R].

[2]董文华.煤炭企业的成本意识与管理实践探讨[J].山西焦煤科技,2010,3.

篇5

一、工程概况

康保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坝上高原,西、北、东与接壤,平均海拔1460m。根据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万 正镶白旗幅)资料和现场钻孔记录资料,工程场区地层岩性主要由基岩、第三系粘土和第四系沉积物组成。基岩为闪长花岗岩、石英粗面岩、安山质凝灰岩;第三系粘土;第四系覆盖层主要由耕植土、坡洪积碎石土及冲洪积的粉砂、细砂、中砂、粘质粉土、重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粘土组成。丘陵顶部覆盖层较薄或基岩直接,山坡、坡脚地带覆盖层厚度逐渐加大;冲沟和山间谷地地段覆盖层最厚。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技术要求,设计单位要求单台风机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Ω,接地网应与基础接地网多处可靠连接形成一接地网整体。

二、技术标准

1、DL/T62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2、DL/T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3、GB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4、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三、设计方案

(一)单台风力发电机基础接地网设计

风机接地网首先充分利用风力发电机基础作为自然接地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土壤电阻率敷设人工接地网,以满足接地电阻的要求。

单台风电机接地装置采用以风机中心为圆心设置环形水平接地带,内圈圆环半径为9m,外圈以9m间距递增,共2圈。同时从风机中心向外敷设数根水平接地扁钢与环形水平接地扁钢相交,水平接地扁钢敷设深度为0.8m。在辐射水平接地扁钢与环形水平接地扁钢交点处设置垂直接地极,垂直接地极长2.5m,顶部距地面0.8m,与水平接地扁钢焊接。垂直接地极相互间距必须大于6m。我公司在该均压环上每隔约10米打一根L50×50×5×2500的热镀锌角钢,共10根(局部遇到岩石处,以打到岩石为止),单台风机基础接地均压环如下示意图:

通过计算,在基础接地网的最外缘水平接地体或延长的接地线处埋设电解地极以降低接地电阻。

风机基础接地网的主要降阻措施为电解地极方式,环形水平接地扁钢及辐射水平接地扁钢主要起联接和均压作用,而扩散雷电流的任务主要由垂直接地极完成。

(二)单台风力发电机基础接地网降阻设计

根据公式

其中:

R0为地网基础接地原电阻值

S为地网面积

ρ为土壤电阻率

计算出基础地网接地电阻值。

当接地电阻值R0≤4Ω时,接地电阻合格。

当接地电阻值R0>4Ω时,则采用半球接地原理的方法,在接地网的外圈外延均匀布设电解地极,通过电解质向地表深层和四周的泄放,就可将四周大范围内的土壤进行改善,极大的降低了这一范围内的土壤电阻率,这样使得基础地网的接地电阻大幅度下降。

根据等效半球体接地电阻的计算方法,半球半径:

其中,r为等效接地半径,如下图所示

即:在半球半径r的范围内向风机基础地网外圈分别向四周外延地网,即外延接地线,在埋设接地线路径上相隔一定的距离分别放置电解地极,这时电解溶液向四周渗透,就可将基础四周大范围内的土壤进行改善,极大的降低了这一范围内的土壤电阻率,这样使得基础地网的接地电阻大幅度下降。

(三)单台风机接地网施工示意图设计

结合现场地形情况而定:在征地范围内,以大于半球半径r敷设数根外延接地线。相应数量的电解地极均匀焊接在外延接地线上。如下示意图所示:

(四)电解地极使用计算值

为使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长期处于一种稳定、低阻的良好状态。结合电解地极的实验参数,以及风电场的实际情况及土壤、环境等情况,接地电阻降到要求值以下,设计采用电解地极作为接地网的主要降阻设备。

所用地极数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从基础地网接地电阻值降到4欧姆所需要的电解地极数量:

公式:其中:

R 为地网设计接地电阻;

ρ为土壤电阻率;

k为系数

当:ρ<200Ω.m,k取3

200≤ρ<500Ω.m,k取4

500≤ρ<1000Ω.m,k取4.5

ρ≥1000Ω.m,k取5

电解地极套数根据:

即可计算出不同土壤电阻率的风电场所需要电解地极数量。

四、相应风机接地具体计算书

1.如1#风机的计算

该风机土壤电阻率为ρ=1800Ω.m

(1)根据公式

其中:S为风机基础地网面积:S=πr2=3.14×182 =1017.36 ()

R0为基础接地网电阻值

ρ为土壤电阻率

=28.2Ω)

可知,该风机接地电阻R0=28.2Ω,大于4Ω,不符合接地电阻要求,需要采用电解地极进行降阻。

(2)根据使用电解地极数量计算公式:

=8(套)

即:需要采用8套电解地极进行降阻。

(3)敷设外延接地线以半球半径:

=71.7m

即:风机基础中心为半球半径≥71.7m的范围敷设外延地网。

工程材料表

风机序号 土壤电阻率(Ω.m) 电解地极(套) -50×5

热镀锌扁钢(m) 50×5×2500

热镀锌角钢(根)

1#风机 1800 8 500 10

五、施工方案

(一)接地网施工方式:

①接地网采用水平接地、主降阻产品电解地极为主,以垂直接地极为辅组成复合接地网。水平接地体采用-60×6mm热镀锌扁钢,垂直接地极采用50×5×2500热镀锌角钢。

②电解地极埋设:挖不小于0.8m深的地沟;打开包装后,先取出地极并将呼吸孔的封条撕开,然后将地极放在已挖好的沟里,与预留的铜铁过渡接头连接,上紧螺杆;接好后在埋电解地极处倒入专用回填料,将电解地极均匀覆盖,然后再用普通土回填,回填土夯实即可。

③垂直接地极相互间距约10m。箱式变接地网完成后,用2根接地扁钢与风电机基础接地网可靠连接。

(二)施工符合以下要求:

①接地网各交叉点均应可靠焊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毫米,双面焊接,不得有虚焊、假焊现象。焊接处应采取涂防腐漆或沥青等防腐蚀措施。回填土要均匀无杂,回填时一定要将土夯实。不得用碎石和建筑垃圾回填。

②风电机基础接地网采用水平接地为主,以垂直接地极为辅组成复合接地网。对各风电机基础的接地装置要严格按设计放线、定位、开挖水平接地沟槽,加垂直接地极。水平接地网敷设深度不应小于0.8m,局部遇到岩石处,以挖到岩石为止。

③水平接地沟槽开挖好后,要进行验收,合格后,铺入水平接地体,打入垂直接地极,然后进行可靠的焊接。

④接地装置应符合《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的有关规定,所有不带电运行的金属物体,如电气设备的底座和外壳,金属构架和钢筋混凝土构架,金属围栏和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门框,电缆外皮和电线电缆穿线钢管等均应接地。除另有规定外,对电缆外皮和穿线钢管应做到两端接地。

⑤每个风电机接地网施工完成后单独实测接地电阻值。

⑥地桩与扁钢搭接,焊接点要牢靠,无夹渣、未焊透、裂纹等缺陷,再用普通土回填,回填土夯实即可。

⑦焊接点处理:焊接前将焊接点清理干净,扁钢与扁钢、扁钢与地桩的搭接,焊接点要牢靠无夹渣,未焊透、裂纹等缺陷,焊完后在焊接处刷上防洪腐沥青漆。

一、一般建设过程的工程项目管控

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过程是继规划设计之后生产高品质房地产产品的又一个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获取施工许可证等政府许可证书;编制施工总体组织设计;依法进行招标发包工作,优选承包单位,签订承发包合同;公司工程管理部门或外聘监理管理项目实施;进行竣工验收;物业公司交接。

1.1做好招投标、评标工作

根据施工总体组织设计要求划分标段,根据项目特点提出对施工单位的资格要求,招标公告。经对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资格预审后,对通过预审的单位发售招标文件。随后接受投标文件,组织评标小组开标、评标、定标。这一过程中,不能采取最低报价定标的原则,必须兼顾技术质量与价格,合理平衡技术标与价格标,为保证房地产产品的品质,对高层建筑和高端楼宇必须加大技术标的权重。

1.2项目施工的全过程管理

施工组织设计是用于指导施工准备阶段及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一份好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对人员、机械、材料、法律、环境等各施工管理因素合理安排、统筹计划,指导项目管理部门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资源投入满足工程项目所需及合同要求。工程项目现场管理重点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2.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的重中之重。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保证项目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不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安全管理必须贯穿于施工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项目施工必须根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DGJ08-903-2003)规范要求建立施工现场安保体系。在开工前编制《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计划》,并在施工现场付诸实施。有效地识别、评价施工现场所有施工过程和场所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以求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为工程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1.2.2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最为主要的环节。在质量管理方面,首先应把质量管理纳入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现场质量管理体制,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强化质量技术管理工作,强化员工的质量责任心,使质量目标落实到人,并相应建立奖惩机制。其次应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巡回检查、走动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查责任,并跟踪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第三,在全面抓好施工质量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管理措施,严把材料采购和进场质量验收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

1.2.3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又一主要环节。是施工项目按照合同工期顺利完成的有力保证,是企业信誉、竞争力、履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进度管理中还要狠抓“两头工期”,一是加快开工前准备;二是竣工收尾阶段加大管理协调力度,防止因各分项工程同时施工可能产生的碰撞和混乱,使各项工序积极有序地进行。

1.2.4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在成本管理方面,现场管理人员应明确责任,降低消耗,提高工效,把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四位一体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管理,并根据成本管理的目标与劳务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力求在保证安全、质量、工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项目主管部门应分期搞好“三算”:开工前预算、阶段结算和内部承包结算和竣工结算。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实施;加强过程控制,抓好工程的质量成本;做好现场的工程内容、工程量变更签证工作。

二、项目的竣工与验收

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工程验收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分系统进行设备单机调试;其次在单机运转正常的前提下进行系统调试;最后进行所有系统联合调试。二是工程竣工验收。由业主管理部门会同质检部门、安全部门、监理公司、投资单位、使用单位,参照验收标准、合同要求,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系统性的验收,项目实施单位及现场管理者应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全过程作出汇总报告,进行“自评”“自测”,并得到上述各部门及接收单位的认定。三是竣工资料的集成移交。从合同签订后,施工单位应将设备的运保证明、合格证、使用说明书、送验报告书、主材证书、验收单、签证单、主要会议记录等分门别类地根据设备的系统予以汇编、集成,符合归档要求后正式移交给业主、使用单位、监理公司、投资公司,最后送交审计部门审核。四是配合审计,取得审定单。至此工程项目的实施业已完成,移交工作基本结束。

三、竣工后的工程项目管理

在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中,项目竣工之后尚有市场推广和营销、物业管理二个阶段。

3.1市场推广和营销

主要工作内容是:市场推广和营销方案策划、实施,确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和销售价格、全面回收项目投资,并实现投资回报;获取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和商品房销售许可证等政府许可证书。

首先,要编制项目营销策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定位、项目定价、市场推广、销售方案等。

其次,要进行总体营销策划。负责部门根据“项目营销策划书”中有关项目营销的内容和要求、设计文件及规划许可证等前期资料对项目营销工作进行总体策划。其主要内容有公司形象及楼盘品牌塑造的思想,确定市场策略和广告策略,制定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组建项目营销部,明确销售任务,其他与销售有关的事项等。

第三,组建项目售楼部。售楼部的资源配置应考虑楼盘销售面积,销售地点,销售期限等因素合理配置。

第四,进行销售过程营销策划。项目售楼部按照项目营销策划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开盘前可进行具体营销策划。包括现场POP布置、售楼书及模型制作,项目整体广告宣传策划、开盘时机的确定等;在销售过程中根据销售进展情况,售楼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策划,根据客户的信息调整策略等。

第五,制定商品房销售窗口表。由负责部门组织项目售楼部在开盘前完成办理商品房产权备案证及销售许可证;负责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销售房价内部核定,并向物价部门申报核准;售楼部根据物价部门核准的销售价格制定“商品房销售窗口表”,由营销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公布。变更“商品房销售窗口表”须经营销售总监审批。

第六,项目销售实施。

3.2物业管理

主要工作内容是,编制物业管理方案,进行物业管理指标,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物业管理。

篇6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刺激了许多行业的大规模投资扩张。统计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投资出现过三次明显的加速增长期,分别出现在1993年、2003年和2009年。IMF《世界经济展望》的数据显示,2002年后,除少数年份外,我国投资率均超过最终消费率,2013年达到48.9%,比“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巴西分别高13.9和29.7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投资率普遍在25%以内。持续的高强度投资必然造成产能增长超过需求消化能力,产能过剩也就在所难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饱受产能过剩的困扰。我国制造业在1992-2002年和2008-2009年期间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9.6%和75.8%。1998年至今,中国经济半数以上时间、许多重要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大体在70%至75%,均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状态。IMF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0%。除了传统产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比如光伏行业,短时期内投资过度,致使产能严重过剩。原国家发改委领导曾披露,2013年,多晶硅、光伏电池、风机的开工率分别是35%、57%、70%。

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诸如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多方面的应对措施。“铁本事件”成为当年压缩过剩产能的标志性事件。2005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把钢铁产能过剩作为调控的“靶心”。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从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安全等方面强化了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重点调控行业的投资增速。2007年以后,几乎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列为下一年经济工作的重点。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宣布,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将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

“十二五”以来,抑制产能过剩更是成为国家宏观部门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我国共下达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指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并提出了通过5年努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目标。《指导意见》是“十二五”时期颁布的最重要的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时至今日,虽然“十二五”时期已经结束,但《指导意见》仍然处于执行的中期。为了继续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对目前的产能过剩状况以及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由于我国尚未正式披露最新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此次颁布的钢铁与煤炭两个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意见均未对产能过剩的现状状况做出评估,所以只能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如发改委、工信部和统计局等部门)报告、新闻报道等渠道,获取零散的产能利用率数据,来进行对比分析。2013年10月的《指导意见》所用为2012年的数据,其后历经2013年、2014年、2015年。从搜集到的数据看,几个主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变化情况大致如下(见表1)。

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在此无法对《指导意见》所列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五个重点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作出2015年与2013年的对比分析。但就数据相对翔实的钢铁行业看,2013年的产能利用率有所上升,但在2014年与2015年又下滑甚至低于2012年的水平。因此,单就钢铁行业看,2015年末的产能过剩状况很可能还略高于2012年末的水平。2016年2月,国务院首选选择钢铁行业再《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它机构报告所披露的数据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状况。

1.中国欧盟商会:《中国的产能过剩:如何阻碍党的改革进程》

2016年2月,中国欧盟商会报告称,在研究了粗钢、电解铝、水泥、炼油、玻璃、纸和纸板、化工和造船八个产业后,看到其中前六个产业显示出工厂的开工率比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更低,由此也可推导出该六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情况。该报告称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将会严重阻碍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国欧盟商会发出警告,目前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可能加剧贸易紧张,还可能令中国企业背上大量债务,导致工作岗位流失。央行去年12月份开展的研究也在江苏省发现了类似幅度的行业产能利用率下滑。

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5・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

近几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陆续产能过剩的调查数据,在2013-2014年所调查的19个制造业行业大类,产能过剩的情况仍十分严重:在2013和2014年,这19个大类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0%和72.2%,均低于75%。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还连续跟踪调查了企业家对产能过剩情况的看法。其最新的《2015・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设备利用率仍在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16.1%,“比较严重”的占58.6%,两者合计比重比2014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从2012年至2015年,选择“非常严重”项的企业经营者的比例呈现上升态势(见表2)。

调查还显示,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的企业超过八成;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好,半数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基本不存在”产能过剩。

设备利用率也能反映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5年设备利用率在“75%及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58.6%,“75~90%”的占29.9%,“90%以上”的占11.5%,企业总体平均设备利用率为67.8%,其中制造业企业的平均设备利用率为66.6%,比2014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4.4个百分点(见表3)。该结果也基本映证了上面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结论。

从上述数据看出,自2013年10月《指导意见》后两年多以来,产能过剩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有效治理,有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甚至还有所加剧,产能过剩状况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中国在过去十年并没有按照计划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使得情况更为恶化。”究其原因,治理产能过剩虽然是着眼于供给侧的,但产能过剩状况却与供给及需求两者均密切相关。

从供给看,国内的现实情况是,每年都在压缩过剩产能,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至2014年,我国累计完成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135万吨、炼钢产能9287万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是:近三年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与此同时,虽然投资增幅已经下降,但仍然在上马新项目,新增产能甚至超过压缩产能,抵消了压缩产能的效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淘汰炼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同时新增炼铁产能3000万吨,虽然较2013年下降36.2%,较2012年降幅过半,但新增炼铁产能与淘汰炼铁产能基本相当,当年全国实际炼铁总产能较上年基本未变。

从需求看,“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从2011年的9.3%降至2015年的6.9%。经济下行造成总需求下降,致使在产能已经压缩的情况下,相对的产能过剩情况并未好转。以煤炭行业为例,在经济下行、能源结构转换与新能源消费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煤炭行业自2012年起步入寒冬,甚至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惨烈景象。煤炭消费量在2014年“史无前例”的转为下降。2014年、2015年,煤炭消费量分别为28.12、27.52亿吨煤,分别下降2.9%、3.7%,煤炭企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到2015年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但国内煤矿现有生产能力40亿吨左右,在建规模11亿吨,我国煤炭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

二、未来化解产能过剩的策略选择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毫无疑问,产能过剩业已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与以往几次产能过剩相比,目前产能过剩的驱动因仍然是经济增速下滑带来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需求,外部疲软的经济环境更是给产能过剩的现状“雪上加霜”。民生证券发表报告认为,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率不可能恢复以前两位数水平,加之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本次产能过剩所需耗费的时间会更加漫长,相关行业业绩受去产能冲击到回升时间跨度相对更长。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美国、日本)均经历过产能过剩阶段。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支撑下,一度投资率也较高在35%左右,致使90年代末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时,货币危机迅速扩展到经济危机,其中产能过剩是重要因素,这方面韩国等尤甚。这些国家陆续花了20―30年的时间才慢慢化解掉过剩产能。更何况,我国的产能过剩还带有自身的体制性、政策性的原因,当然也有企业本身追求扩大规模的原因。因此,我国化解产能过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操之过急。更要从长计议。2013年10月的《指导意见》给出了5年的时间,今年2月颁布的化解钢铁与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意见又提出了5年的时间。实际上把政策执行期限由原来的2018年延长至2020年。这也是考虑到化解产能过剩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此前的调查报告同样显示,71%的企业认为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从治理产能过剩的经验看,3―5年的时间仍然是不够的。

回顾治理产能过剩的历史,可以看出,产能过剩的发生是反反复复,屡次治理,又屡次反弹。产生产能过剩的原因一直基本相同,治疗对策也基本相近,而导致政策失效的原因也基本相同。例如,在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因追求高增长而导致产能过剩这一重要原因一直没有明显变化。由于存在过度追求速度和投资偏好的体制机制动因,地方政府行为上必然要人为压低生产要素等投资品价格支撑投资高增长,无论是各地招商引资中的竞争性压价政策―土地、税收优惠,不计环境成本,还是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迟滞,本质上都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产生的市场信号扭曲。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也表示:“在回顾了2009年的研究报告之后,我们发现当时提出的建议在今天仍然有效。我们希望2016年的分析和建议可以推动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采取实际行动。”因此,未来化解产能过剩要“以史为鉴”,充分借鉴前期的经验与教训,政策的制定必须既充分考虑现阶段的体制特点与经济环境,分析前期政策的得失,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失效,同时又前瞻未来,与体制改革的目标衔接,从而在执行中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不断提升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我国化解产能过剩一直以压缩产能、总量控制为主要手段。这种手段的不足在于仅从供给侧出发调节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状况是由供需两个方面的状况决定的。目前每年的压缩产能任务都能够完成,但产能过剩状况依旧。从以往的经验看,有关部门对需求的预测与实际数据差异较大。以钢铁工业为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对钢铁需求的预测,2005年我国粗钢需求量为1.4亿吨,而当年实际消费3.53亿吨;2010年粗钢需求量为3.2亿吨,而当年实际消费约为6亿吨。在有色金属和水泥等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调控目标与结果一再背离的现象,需要决策部门认真反思。要吸取“越控制总量,投资越踊跃,产能越过剩”的教训。要相信资本和市场的理性。未来要不断提升调控手段与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进一步建立精细化的调控指标体系,差异化不同性质过剩产能的调控方法。

一是建立产能利用率评估和预警制度,首先,提升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水平,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管制和干预,将现行企业统计、景气指数分析与产能利用率评价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统一的行业产能过剩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让企业和投资者及时准确地了解行业产能及相关信息,理智决策进入或退出市场行为,商业银行据此控制信贷投向和规模,防止投资过度,规避金融风险;其次,改革“总量控制”的产业政策思路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项目审批准入制度,最终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并且要以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作为前置性条件,监管方式也应该从前置性审批,转变为事中和事后的过程监管,提高调控水平。

二是差异化不同性质过剩产能的调控方法,对于不同性质的产能过剩,需要分业施策、多管齐下。对技术落后产能的企业,依照国家法律和法规关停、淘汰,防止这类企业在市场出现短期需求趋旺、价格上涨时“死灰复燃”。对结构性缺陷导致的“低水平”过剩产能实行“有保有压”的调控措施,利用信贷、财税、价格等经济政策杠杆“扶优汰劣”,引导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因购买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相对性产能过剩和部分行业出现的阶段性产能过剩,加强规划引导,提高企业集中度,引导企业站术进步前沿、顺应产品更新换代趋势进行结构调整。

2.加大政策执法的力度和权威性

从以往政策执行的教训看,一些设计初衷良好的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或者被政策受力方化解,致使政策未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例如,针对钢铁等领域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对新上项目规定了很严格的技术、环保及规模等进入门槛。然而,一些地方根本无视国家产业政策,违规上马项目。调查显示,各地都有大批未经国家环评和审批而上马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电解铝项目。同时,一些地方进入工信部淘汰落后名单的企业产能,至今仍然在运行,没有被淘汰。一些企业为了扩张产能,擅自更改技术标准,降低了产品质量。更有一些企业以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降低生产成本。这些现象的一再出现,已经严重削弱了产业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曾经表示,政府部门在调控淘汰落后产能上力度还不够,措施不得力。

应该说,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上述政策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但必须严格执法,加大监管的力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切不可姑息手软。一是建立巡视检查制度,由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定期巡视检查。这样才能发现那些违规未申报的新项目。二是强调行政问责制的使用。鉴于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权力干预市场运行所致,因而,行政力量造成的问题现阶段还只能用行政的办法来应对。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在治理污染上已经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的铁腕治污措施,收到很好效果。与此相比,国内还鲜有官员因产能过剩问题受到处罚。因此,下一步要突出行政问责制的作用。当然,这只是现阶段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对策,而非长久之计。强化行政办法的弊病在于与体制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其执行效率肯定是“非优化”的,但目前环境下的确没有“最优策略”,而只能退而求其次,并承担相应的成本。从长期看,行政手段与市场调节两种工具的运用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市场手段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育过程。现行的体制环境决定了行政手段还不可缺少。

3.加快配套政策的改革速度

由于产能过剩的产生与我国经济环境与体制的复杂性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产能过剩的治理也必须其它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例如,由于资源要素市场改革滞后,能源、资源、土地等没有按照其稀缺程度和环境的代价来定价,直接刺激了大量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上马。因此,相应有针对性的改革政策很早就提出了。这些政策包括:一是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理顺煤、电、油、气、水、矿等资源产品价格关系。二是深化资源性产品的税收机制改革。然而,由于相关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些规划中的改革措施一直没有到位。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重大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来支持产能过剩的治理。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重塑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和改革地方官员的评价和升迁体系。伴随新预算法的实施,公众支出应该更加透明和更好地得到社会监督以避免地方政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补贴开展投资和经济增长方面的攀比。而加快地方政府官员评价和升迁体系的改革,则有助于消除地方政府对企业投资行为的过度干预。

二是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各级财政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政策。对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的企业,其出口设备及产品可按现行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修订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财税优惠政策。

三是继续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大力发展各类机构投资,鼓励创新基金品种,开拓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加大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支持力度、适当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海外投资保险产品,研究完善“走出去”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产能向境外转移。

四是完善和规范价格政策,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按照体现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的原则,深化水、电、油、气、矿等资源价格改革。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业,能耗、电耗、水耗达不到行业标准的产能,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

五是落实职工安置政策。据新华社报道,未来2至3年,若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减产30%,将造成裁员300万人。这些工业包括:钢铁、煤炭开采、水泥、造船业、炼铝和平板玻璃。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中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落实促进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各项政策,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按规定落实好其社会保障待遇,依法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

4.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走出去”一直是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利用“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则是近年国内产能过剩形势下所强调提出的策略。当前,推动我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机遇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与“一带一路”许多沿线国家具有互补性。这些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不少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矿产等资源型行业,而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行业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主体装备已经到店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处于产业链的相对高点,有能力向这些国家提供各种产品与设备。资料显示,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已经有大批符合能耗、质量、环保标准的过剩产能,可以考虑向国外转移部分产能。以钢铁为例,有关分析显示,如果我国每年有10%-15%的钢铁产品出口,国内钢产量就可基本实现平衡。因此,我国企业的策略应当是,第一,进一步加大钢铁产品等过剩产能的出口力度,政府通过出台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比如降低在能源紧张时期加征的15%电解铝出口关税等。第二,产能过剩的企业积极“走出去”。比如,我国铝企业可以到东南亚、俄罗斯、几内亚等资源能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把电解铝这类耗能高、污染大的生产环节向海外转移。第三,积极应对众多国家针对我国企业实行的反倾销、反补贴政策。2014年以来,国内钢铁企业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已经密集在境外投资了一批钢铁项目。

当然,通过“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有一个过程,还需要量力而行,还要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情况,而不能“急于求成”。就目前而言,“走出去”还不是治理过剩产能的最重要手段,但是这个方向必须坚持下去。展望“十三五”时期,我国企业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能源在外、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的“三头在外”型产业,进而带动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有效实现我国产能的向外投放。

篇7

1.1 编制目的

规范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林公司)所属各风场全场停电事故应急救援机制,充分发挥全场停电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的积极作用,确保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准确、有效的组织抢险、救援和事故处理,防止事故进一步蔓延或扩大,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提高海林公司在发生电网大面积停电时应急、应变和黑启动能力。检验本公司各种设施、设备的配置、性能及操作、能力管理,特制订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xx年)。

1.2.2 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xx年国务院令第42号)。

1.2.3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29639-20xx)。

1.2.4《黑龙江电网调度规程》。

1.2.5 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

1.3 适用范围

适用于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所属各风场发生的全场停电事故,即发生的事故已经(或预期)造成全场停电时启动本预案,用于指导事故的报警、处理、抢修、恢复等全过程。

1.4 工作原则

1.4.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员工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1.4.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救援机构的作用,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1.4.3 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加强以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管理为主的应急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 急管理机制。

1.4.4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各项准备工作。

1.4.5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1.4.6依靠科技,提高能力。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 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 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员工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

2.1.1 专项应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1.1.1 专项应急领导小组是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全场停电事故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研究和部署全场停电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行使应急救援指挥职责。组长由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担任,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担任副组长。专项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

2.1.1.2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公司总经理

副组长: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党委书记,总工程师

成员:综合部经理,生产运营部经理,HSE(安健环)部主任,

海林中电红旗风电场检修班长,海林中电海浪风电场检修班长,海林中电红旗风电场运行班长

下设应急办公室和抢修救援队

应急办公室主任由生产运营部经理兼任,日常管理挂靠生产运营部,

电话:04xxx52。

抢修救援队队长由风电场各班长担任,日常管理挂靠风电场,

电话:04xxx3, 045xxx91

2.1.2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

2.1.2.1 发生全场停电事故时,应立即组成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现场指挥部指挥由现场最高负责人担任。

2.1.2.2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1)全面组织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2)批准现场救援方案,组织协调各专业小组进行事故应急救援。

(3)接受应急指挥部的指导,及时向中电新能源汇报事故信息和对外信息。

2.1.2.3 生产运营部的主要职责

(1)协调、联络应急机构和部门。

(2)负责本预案的培训、演练、完善工作。

(3)为全场停电事故应急工作提出建议。

(4)指挥、协调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工作。

(5)组织本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6)监督、管理本应急体系的建设和运转。

(7)当发生全场停电事故时进行应急指挥。

(8)监督风电场应急物资准备工作。

2.1.2.4 海林中电红旗(海浪)风电场的主要职责

(1)发生全场停电事故应急响应时,在现场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指挥应急救援。

(2)做好发生全场停电事故时的警戒工作。

(3)配合生产运营部协调应急物资。

2.1.2.5 HSE(安健环)部的主要职责

(1)监督、组织本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2)监督、管理本应急体系的建设和运转。

3. 应急响应分类

3.1 Ⅰ级响应是指公司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已经或预期达到下列情形之一:

3.1.1全场停电事故预期为一般事故。

3.1.2 预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万元及以上。

3.2 Ⅱ级响应是指公司已经发生或预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元及以下。

3.2.1设备故障已经或预期为一类障碍。

3.3 事故风险主要如下:

3.3.1 可能造成全场停电的危险源主要有:

3.3.1.1 由于强烈地震,造成出线杆塔、厂房、风机倒塌。

3.3.1.2 由于暴风雨、雷电、洪水、冰雹,造成电气设备、输电线路跳闸。

3.3.1.3 风电机组跳闸。

3.3.1.4 发生人为破坏行为。

3.3.1.5 运行人员及检修人员发生误操作,保护动作或重要设备(如主变、厂用变)失电,处理不当故障扩大导致全场停电。

3.3.1.6 由于电网波动,电网电压超越了风电机并网运行的最低电压。

3.3.2 设备资源

3.3.2.1公司备电源的种类、供电时间、供电能力

(1)每个风场设有一台柴油发电机,以保证事故情况下对控制电源和操作电源供电。

(2)蓄电池组供电能力、时间:

蓄电池组的供电能力为1500Ah,供电时间约为4h

3.3.2.2备用电源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运行方式

事故情况下,柴油发电机可投入运行,确保升压站站内监控设备及继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3.3外部电网失压时的措施。

尽量减少直流负荷,尽可能地延长蓄电池的运行时间,加强对柴油发电机的检查,确保柴油发电机组正常运行。

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

4.1.1 发生严重全场停电事故响应级别为Ⅰ级时

4.1.1.1 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1)启动全场停电事故应急预案,指令风场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2)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或授权小组成员立即赶赴现场,协调和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3)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开通与事故现场的通信联系,就全场停电事故应急处置作出决策和部署。

4.1.1.2 生产运营部

启动全场停电事故应急预案,指令风场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事故基本情况。

(3)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相关人员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和指挥应急救援。

(4)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和牡丹江调度中心、黑龙江省调度中心联系渠道的畅通,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4.1.1.3 海林中电红旗(海浪)风电场

(1)尽快分析故障原因、事发杆塔。

(2)启动全场停电事故应急预案,按照生产运营部的指令,组织应急救援组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事故信息及时上报。

4.1.2 发生一般全场停电事故,响应级别为Ⅱ级响应时

4.1.2.1由事故发生的部门自行进行应急处理。

4.1.2.2应急部门进入预备状态,为应急启动做出初步准备,将事故情况通知公司有关的领导。

4.1.2.3生产运营部与牡丹江调度中心的应急指挥部门建立通信联系,密切关注全场停电事故应急工作的进展。

4.1.2.4按照日常工作流程参与全场停电事故处理工作,根据事故单位应急指挥部门的报告和请求。

4.2 应急措施

4.2.1现场应急处置

4.2.1.1全风场进入黑启动状态,并上报调度。

4.2.1.1.1风电场主变跳闸,站用变电源掉电。

4.2.1.1.2断开所有支线刀闸,主变负荷为零。

4.2.1.1.3启动柴油发电机给400v母线供电,保证现场照明。

4.2.1.1.4通知各岗位全场停电,进行相应处理。

4.2.1.1.5停用不重要的直流负荷,复位厂用电系统各开关,为恢复厂用电电源做好准备。

4.2.1.1.6抢修队伍查找故障点,及时处理故障。

4.2.2 省调受令,现场恢复。

4.2.2.1线路合闸送电。

4.2.2.1.1根据风场实际情况线路电源应在30分钟内恢复供电。根据风机的性能,尽量缩短风机启动时间。

4.2.2.1.2恢复主变运行。

4.2.2.1.3恢复400V厂用电系统

4.2.2.1.4恢复机组UPS交流电源供电。

4.2.2.1.5向黑龙江省调度中心汇报全场黑启动成功状态。

4.2.3 扩大应急响应

全场停电事故处理过程中如果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立即将受伤人员送往亚布力镇医院,并启动人身伤亡事故应急预案。

4.3 应急结束

事故处理完毕后,检修人员向运行人员交待有关注意事项,运行人员做好事故处理记录并向场长汇报。场长在全场恢复正常运行方式后,经公司应急委批准,宣布应急结束。

5. 后期处置

5.1恢复调整优化相关系统的方式。

5.2事故或事件调查

5.2.1 生产运营部负责事件的调查。

5.2.2 调查的内容:事故发生的原因、处理过程、造成的损失、人员的责任。

5.2.3 调查的方法:召开分析会、现场取证、人员谈话、技术分析。

5.2.4 调查的目的:吸取事故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5.3 对预案及本次应急工作总结

由生产运营部对本次应急工作进行总结,内容有应急工作的评价、各项措施需要改进的内容等。

5.4 事故调查

全场停电事故应急处置结束后,除配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事故调查外,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成立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事故进行查处。事故调查报告应及时向中电新能源报告。

6. 应急保障

6.1 通信与信息保障

6.1.1 公司应急值班电话:045xxx85

6.1.2 生产运营部应严格执行应急信息专报制度。规范信息获取、分析、、报送格式和程序,保证应急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为应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支持。

6.1.3 公司应急资源为公司所有部门和人员以及应急备用物资。

6.2 应急队伍保障

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应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队伍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应急队伍素质。

6.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6.3.1 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存地点为公司物资库房,应急物资、装备供应商为有资质的公司和厂家供应,由生产运营部负责检查落实该公司和厂家的资质,并签署技术服务、保障协议.

6.3.2 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使用方法、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 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应一目了然。

6.4 经费保障

全场停电事故应急处置发生的费用超出保险赔偿部分,应急处置完成后, 综合部对应急处置费用进行如实核销。

6.5 其他保障

6.5.1 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应加强日常车辆的管理,安排应急值班车辆,保障应急事件发生时交通运输车辆的供应,开设应急救援特别通道,满足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7. 培训与演练

7.1 培训

7.1.1 生产运营部、各风电场负责对新员工进行本应急预案的学习,每年定期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告知讲解,使其了解全场停电事故的发生原因,了解全场停电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要求。

7.1.2 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负责定期组织各专业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知识及应急预案、基本作业技能、自我保护技能的培训。并将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员工的年度培训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7.2 演练

7.2.1 每年对参与应急行动的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培训,提高应急能力、救援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如:如何识别危险、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如何安全疏散人群,并加强脱离致害物、紧急救治、医疗护理以及职业危害、《电力安全生产规程》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7.2.2 为检验本预案的可操作性、有效性,检验应急设备的可靠性,强化应急人员对本预案应急程序的熟练程度、应急人员职责和任务,本预案每二年进行一次全面演练,每一年至少进行一次组合演练或单项演练。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对本预案在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应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7.2.3 要求

预案演练完毕应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7.2.3.1 参加演练的单位、部门、人员和地点。

7.2.3.2 起止时间。

7.2.3.3 演练项目和内容。

7.2.3.4 演练环境条件。

7.2.3.5 演练动用的物资和设备。

7.2.3.6 演练效果。

7.2.3.7 持续改进的建议(预案和演练)。

7.2.3.8 过程中文字和图像资料等。

8. 监督与奖惩

8.1 监督

8.1.1 HSE(安健环)部负责监督预案演练、培训等日常管理工作;对全场停电事故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8.2 奖惩

8.2.1 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8.2.2 奖励在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全场停电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现之一的个人,生产运营部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8.2.2.1 出色完成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8.2.2.2 防止或抢险救援事故灾难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免受损失或者减少损失的。

8.2.2.3 对应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8.2.2.4 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8.2.3 责任追究

在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全场停电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给予行政处分:

8.2.3.1 不按照规定制订事故应急预案,拒绝履行应急准备义务的。

8.2.3.2 不按照规定报告、通报事故灾难真实情况的。

8.2.3.3 拒不执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8.2.3.4 盗窃、挪用、贪污应急工作资金或物资的。

8.2.3.5 阻碍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8.2.3.6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8.2.3.7 有其他危害应急救援行为的。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全场停电事故或在应急工作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将严肃追究有关单位、责任人和行政正职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9. 附则

9.1 术语和定义

本预案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9.2 应急预案备案

本应急预案在批准后十日内报HSE(安健环)部备案。

9.3 应急预案维护和更新

9.3.1 海林中电海浪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全场停电事故应急预案每年进行一次符合性审核,每年组织一次改版修订。

9.3.2 因以下原因,应在二个月内完成应急预案的相应调整:

9.3.2.1 新法律法规、标准的颁布实施。

9.3.2.2 预案演练和应急处置中发现不符合项。

9.3.2.3 其他原因。

9.4 应急预案制定与解释

停电事故的应急预案二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xx热电厂有4台热电联产发电机组,电量通过海香左、右线和香王左、右线送入电网,其中海香左、右线向海湾变电所供电;香王左、右线向王家沟变电所供电。另有1台#00高备变保证电厂厂用电。当电厂内或供电线路发生事故后,电厂会发生厂用电中断事故,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而且处理不当可导致事故扩大,甚至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防御与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以事故的预测、预防为基础,以对事故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核心,以全力保证人身、供热、电网和设备安全为目标,以建立事故的长效管埋和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以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为基本原则。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体系

3.2 指挥机构及职责

3.2.1 现场应急指挥部

组 长:厂长

副组长:副厂长、副书记

职 责:发生全厂停电事故后,现场应急指挥部全面组织开展事故应急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

主 任:副厂长

成 员:各处室领导

职 责:负责沟通情况和汇总信息,并及时向电厂应急指挥部或电厂领导汇报。

3.2.2 现场设备隔离组

组长:运行分场副主任

成员:当班运行值长、各专业班组长(单元长)

职责:熟悉全厂停电应急预案的内容以及所对应的相关设备、系统;应急预案启动时迅速、准确隔离全厂停电事故所涉设备、系统和其动力源。

3.2.3 引导疏散组

组长:生产设备处处长

成员:生产设备处各专业工程师

职责:熟悉全厂停电应急预案的内容以及所涉位置相关道路和周边环境情况;应急预案启动时迅速向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集结,接受指令;根据事故现场人员分布情况,开辟安全疏散通道,组织疏散人员至安全地点。

3.2.4 安全保卫警戒组

组长:生产设备处负责安全管理的处长

成员:电厂安全监察、消防专干、运行分场安全员

职责:熟悉全厂停电应急预案的内容以及所涉位置相关道路和周边环境情况;应急预案启动时迅速向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集结,接受指令,疏通事故现场通道,设立警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统计进入事故现场施救人员人数,采集事故现场信息、辨识事故现场可能出现的次生事故源,及时向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报告。

3.2.5 现场施救组

组长:运行分场主任

成员:值长、专工、义务消防队员等

职责:熟悉全厂停电应急预案的内容以及各类设备故障的施救方法、所涉位置水源、消防器材、通道等情况;应急预案启动时迅速向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集结,听从指挥,不盲目行动,有序展开施救行动。

3.2.6 救护后勤保障组

组长:综合办公室主任

成员:总务员、保洁班班长、工资员、打字员等

职责:熟悉全厂停电应急预案的内容以及应急后备物资的存放地点;应急预案启动时迅速向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集结,设立现场临时救护站,置备应急车辆,联络专业救治资源,开辟人员救治绿色通道;记录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下达的指令和过程。

3.2.7 应急值班室

电厂设立全厂停电事故应急值班室,值班地点为主控室,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

4预防与预警

4.1 危险源监控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辽宁省安全生产条例》、《二十五项反事故措施》、《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与变电所部分)》、《xx热电厂电气运行操作规程》等规定,并按照要求检查、整改,不断完善电厂管理制度。

4.1.1 加强运行管理

(1)按照设备正常运行时的最高允许负荷,严禁超负荷运行。

(2)建立健全设备维护、检查制度。

(3)按规定进行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并做好试验记录的档案管理。

(4)加强主设备保护装置的检查、维护,保证投入率100%。

4.1.2 严格落实巡回检查制度

各专业班组认真落实电厂《巡回检查管理制度》,要认真细致,发现任何隐患要立即上报,有关处室要立即处理,对不能及时处理的,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4.1.3 落实各项试验

(1)电气设备的试验项目和周期按《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所规定项目和周期进行,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汽轮机、锅炉等设备的试验项目和周期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4.2 预警行动

4.2.1 预警

电厂内并网机组非正常全部解列均作为本预案的预警条件,发观人应立即向运行当班值长报告。

全厂停电事故报警要点:机组解列情况、备用变投运情况、现场人员受困情况、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等。

4.2.2 接警

运行当班值长在接到全厂停电事故报警后,应立即向相关专业发出“现场危险”的警告,并向应急指挥部或应急办公室报告。

倘若事故发生在夜间或休息日,运行当班值长还应立即向厂部值班室报告。

接警的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成员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辨析事故情况决定启动何级应急预案,并通知召集各应急小组进行应急准备。

接警的夜间或休息日厂部值班人员应立即召集厂内其他值班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协同运行当班值长进行应急处置。

5信息报告程序

电厂发生全厂停电事故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向xx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xx市供电局或xx市调度中心报告的,电厂应当及时向上述部门报告。

应急值班室值班人员接到全厂停电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或应急办公室人员报告,并做好记录。

接到发生全厂停电事故的报告后,根据应急指挥部指示,各处室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并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情况。

一旦出现事故报告且经查实,要立即上报集团公司,且对事故可能涉及的生产区域以及周边的人员进行紧急通报,说明事故性质、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疏散撤离方案。

6应急处置

6.1 响应分级

按照全厂停电事故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原则上分为Ⅰ、Ⅱ、Ⅲ、Ⅳ级响应。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Ⅰ级响应

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造成电厂发电、供热系统完全瘫痪,且超出企业自身应急处置能力的全厂停电事故。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Ⅱ响应

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造成电厂全停,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且超出企业自身应急处置能力的全厂停电事故。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Ⅲ级响应

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且超出企业自身应急处置能力的全厂停电事故。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一般全厂停电事故时启动Ⅳ级响应。

6.2 响应程序

电厂发生全厂停电事故由现场指挥部指挥救援,并通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等上报集团公司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决定启动相应级的响应。制定施救方案,并安排、联系相关施救人员配备安全防护用品(防尘、防毒面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护服等)进行救援。

应急管理机构必须备有电厂各专业设备系统图和全厂停电应急处理流程图。

根据现场位置和情况,以保人身、保供热、保电网、保设备为原则,决定停电、停汽的范围,采取措施切断全厂停电爆发事故部位设备的电源。在切断电源时,因小部位的电源可能末切除,施救人员在进入爆发部位区域时应与电气设备保持一定距离,预防触电。

6.3 处置措施

6.3.1 事故报警和初期处置

发生全厂停电事故时,发现人员应迅速将事故信息向值长汇报,值长是救援现场的指挥员,到达现场后要迅速掌握造成事故的情况,根据电厂的设备运行工况,果断指挥应急救援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大,确保人员、设备安全。值长负责联系电厂人员和相关单位人员迅速赶赴生产现场,组织救灾工作。

如全厂停电事故不能控制,在电厂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立即汇报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和人员,汇报时讲明事故发生地点、情况、人员安全、设备损坏等详细情况,听从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必要时指挥部要对受到威胁的工作人员进行疏散,疏散的通道以厂内的消防通道为主。

6.3.2 全厂停电事故的应急展开

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在接到报警后,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临近设立指挥场所,设立明显标志,宣布启动全厂停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组织、指挥、协调各应急小组的应急行动。

各应急小组接到启动应急预案命令后,应立即向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集结、报到,并统计人数;有条件的应让人员佩戴明显的识别标志。

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到达事故现场后,应根据损坏设备、人员受困、设备、物资情况,下达疏散人员、施救、转移物资等指令,有组织地指挥各应急小组展开行动。

如#00高备变正常启动,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应组织各应急小组及时检查主设备运行工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如#00高备变未启动或线路故障,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应组织各应急小组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锅炉、汽轮机等主设备的安全。同时利用锅炉余汽维持一台汽轮机3000r/min,自带厂用电。如需倒换厂用电应先切后合,防止非同期。

事故中如伴有或次生人身伤亡、危险化学品燃烧或泄漏等事故,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应及时启动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事故应急中,根据事故程度、人身伤亡等情况及时请求就近警察或武警人员增援,为帮助实施警戒、疏散、解救受困人员等提供人力资源。

事故应急中,根据事故程度、人身伤亡等情况及时请求消防、医疗等专业机构增援,为帮助实施行动提供专业支持。

事故消除后,应立即组织进行事故现场的隔离和保护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人员恢复生产中的安全。

制定恢复生产方案,先逐步恢复未受损坏的部分设备,尽快恢复生产。

以全部主设备恢复正常运行为结束点,全厂停电应急工作任务完成后,由应急指挥部下达解除应急状态的命令。

6.3.3 全厂性电力故障处理的指导原则

(一)电气专业:

1、复位所有开关把手,检查相关表记指示,就地检查位置是否一致。

2、设备保护动作,应及时检查掉牌,确认保护范围,并对保护范围内的设备及系统全面进行检查。

3、尽量保持厂用电,因系统故障使发变组主开关跳闸,应及时联系热机使汽轮机维持3000转,自带厂用电保持周波电压;这种情况下进行厂用电倒换时应先拉后合防止非同期。

4、派专人监视直流系统的运行工况,如有故障及时排除,并通知各专业尽量减少使用直流电气设备以节省直流系统的耗电量,保证直流油泵运行。

5、做好受电恢复的各项准备工作。

6、联系各专业确认现场所有转动设备的开关位置是否在开位,以防来电时带负荷抢电。

7、值长要及时联系调度询问故障原因及系统恢复的时间,同时做好各专业的协调与汇报工作。

8、设备发生故障应及时联系有关人员到场处理。

9、对因设备原因保护未投入运行的,应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及运行规程有关规定,确保设备安全。

(二)热机专业:

1、值长首先要及时联系厂内所有可以调动的人员到现场准备进行手动盘车。

2、值班员要派专人检查直流油泵运行是否正常,及时开启盘车油门,检查各轴承的是否畅通及油压是否正常。

3、单元长组织人员尽可能保持锅炉汽包水位,将锅炉汽水系统完全密闭(关闭叫严锅炉主汽门,并汽门,事故放水电动门;关闭连排,定排,化学取样;停止吹灰;关闭叫严机侧给水电动门,主给水电动门,旁路电动门,减温水手动门,防止炉水倒冲给水泵至高脱,使锅炉严重减水,甚至干锅)最大程度的减少汽水损失 ,从而降低高温烟气对受热面的伤害。

4、关闭高加水侧出入口电动门,导通给水大旁路待恢复时给锅炉上水。

5、将所有转动设备的开关复位,解除联锁,以防来电突然启动;如DCS失电,应将启动开关打至“就地”位置。

6、将各风机档板手动关闭,使烟风系统密闭,以减少热损失,缩短锅炉恢复时间。

7、主值班员应监视DCS观察机组的各参数变化,联系巡检就地控制系统及设备的操作,如DCS备用电源故障应及时联系热工处理。

8、当事故发生时,由于汽机跳闸甩负荷至零,此时锅炉安全门动作,应注意其是否正常回座,如不回座或回座不严,应及时关闭安全门脉冲阀的汽源门,使其回座或联系检修及时处理。保持天排和安全门关闭严密,防止锅炉断水后大量失水。

9、如果汽机甩负荷,锅炉超压且安全门不动作,应及时手动将自控锅炉脉冲安全阀打开,或手动开启向空排一二次电动门及本体各疏水控制故障状态下锅炉压力,防止严重超压损坏系统设备。恢复后,应重新对安全门进行校验。

10、汽轮机组还应密切监视转子惰走情况,如果惰走时发现有明显的机械摩擦声时,应破坏真空紧急停机,否则可按正常停机进行操作(注意:在破坏真空前应先关轴封供汽门,以防止在破坏真空后,轴封供汽的残压将汽机后汽缸防爆门损坏)。

11、汽轮机静止后,应安排专人手动进行盘车,直至来电投入电动盘车。

12、手动关闭各机的所有抽汽电动门,关闭外网供汽大门(917,919,918,920)并且将外网疏水开启,防止再启动时造成水击(注意:关外网大门时,值长应先请示总调)。

13、关闭高脱下水门,以防给水泵油中进水及高脱水位过低,在再次上水时,温差过大,产生水击,造成设备损坏。

14、关闭各机凝汽器的循环水各电动门,以防止恢复时由于凝汽器在断水后使温差过大,通水后损坏内部水管(注意:恢复通水使应缓慢充水,直至全开各电动门,同时排净水侧内部空气,以防通水不畅影响机组真空)。

15、检查外网,高低减及三抽至外网电动门,前后疏水适当开启,充分做好恢复前的准备工作。

16、关闭各机凝结水至高脱电动门,以防凝结水倒冲造成水击(注意:如果在事故处理时发生系统有水击振动现象,应把相应的系统进行隔离,待水击消失后当可恢复)。

17、关闭各除氧器加热汽门,防止超压或振动。

18、联系检修将锅炉油枪的雾化蒸汽改厂用风。

(三)化学专业:

1、手动关闭系统各门,保持系统严密。

2、各转动设备开关复位。

3、充分做好恢复前的所有检查工作。、

(四)燃料专业:

1、做好恢复供电的上煤工作。

2、如果事故时,正在上煤,应及时清理好粗细碎,以防在启动时电动机过载损坏设备。

(五)除灰专业:

检查各输灰管路是否有堵灰现象,及时处理。

6.3.4 厂用电恢复后各专业的处理原则

(一)电气专业:

1、在得到值长通知后,按大调令投入母线及线路的各项保护,根据大调的统一指挥开始恢复母线及线路的供电工作。

2、检查母线及线路的运行情况,如出现故障立即汇报值长联系大调并确认厂用母线(66KV)的故障点。

3、根据值长令投入#00高备变向厂内各母线(6KV)供电①合上#00高备电一次开关②合上二次开关③合上各6KV母线与#00高备变的联络开关,并检查6KV母线的电压电流是否正常。如果6KV母线有电流,说明各母线有设备开关未复位,应将其断开。

4、6KV母线正常后,投入各厂用变压器,并检查各380V母线正常,投入#0低备变备用,并投入厂用变的联锁开关。

5、厂内所有电源恢复后,汇报值长,由值长统一调度各专业开始恢复所有设备运行(注意:各专业恢复时必须汇报值长后,才能启动各设备,防止各专业在恢复时造成#00高备变过载,再次造成厂用电中断;原则上高压电动机不允许同时启动)。

6、电气值班员在各专业恢复设备时,必须密切监视#00高备变及各段母线的运行工况,如出现故障,应查明原因,汇报值长及时排除。

7、检查直流系统(蓄电池)充电是否正常。

(二)热机专业

1、接到值长通知厂用电恢复后,在值长的统一安排下,开始有步骤的恢复各设备运行。

2、首先恢复汽机的电动盘车,启动调速油泵,并向各轴承供油,保持油温40-45度。

3、启动循环水泵,向凝汽器,冷油器通水(注意:凝汽器通水时,应微开水侧各电动门,缓慢充水,同时开启水侧空气门,全面检查凝汽器是否有水击声,防止温差大造成内部管束损坏,同时排净凝汽器及冷油器内的空气,防止运行后影响真空及油温)。

4、启动循环水升压泵,向空压机通水,联系除灰启动空压机向锅炉及化学供汽。

5、通知化学启动除盐水泵向热机供水,开启低脱除盐水手动门空气门,排净空气后向低脱补水。

6、保持凝汽器热水井水位,启动凝结水泵向给水泵通密封水。

7、开启高脱下水门,通过给水大旁路向给水管路缓慢注水,并验证空气门见水后关闭,防止给水管路内存空气,启动时造成严重水击,将管路损坏(注意:检查给水泵油质品质,根据一期3台给水泵的结构特点,再启时不具备条件,油质差,可启二期的给水泵向炉侧供水)。

8、开始向炉侧供水前,应保持好高低脱水位,派主值以上人员到就地叫水,并且与电解点水位计对照,充分判断是轻微减水或严重减水,具体的操作:

(1)首先,关闭汽包水位计汽导管门,如有水位上升,开启汽导管门有水位下降则为轻微减水。

(2)如无水位变化,则为严重减水或者干锅(注意:此时严禁向锅炉供水,必须汇报值长,由值长请示集团总工程师,说明情况,得到批准后,在总工程师的监督下,缓慢向锅炉供水,监视汽包上下壁温差,并派专人进行锅炉全面检查,如有汽化及爆管声时,应立即停止供水)。

9、汽包上至点火水位-50mm时,启动各风机开始流化床料(注意:密切监视床料的流化状态,为确保流化,应尽量增大一次风量,一般控制在停炉前所带负荷时的运行风量,适当关小二次风环管档板,保证一次风不被节流,使底部风箱有足够的压头使其流化;观察床压值的变化,如果此时床压较停炉前很低时,则说明床料未充分流化,此时的床压值接近于静态床压值,流化态床压应与之前床压大致相同)。

10、验证各风机运行正常,床料流化正常后,启动油泵,投入油枪并开始恢复运行,根据床温变化投入给煤机。

11、高减随锅炉同步启动,东西网充压后,向高低脱供汽;当锅炉汽温汽压汽质合格后,将汽机一段管暖好,汽机做真空,开始冲转,按热态启动原则进行。

12、值长联系大调机组并列时间,汇报总调外网做好暖管,恢复供汽(注意:外网供汽应根据厂内高减工况及高脱工况,在总调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操作)。

13、汽机3000转经全面检查各系统的运行工况正常后,联系电气做好并列准备,值长汇报大调得到同意后,电气将发电机与系统并列。

15、机组并列运行正常后,根据规定投入高加及三抽运行并退出高减备用。

16、机组工况稳定联系值长将厂用电倒换至运行机组电抗器运行,退出#00高备变备用。

17、待机组全面恢复后,将锅炉的油枪恢复蒸汽雾化,联系化学,除灰,燃料逐步恢复运行。

18、各专业对所辖的运行系统及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将情况汇报值长,并做好详细记录,由值长汇报总调及各级主管领导。

6.3.5 事故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值长及各专业班长必须做好联系及汇报工作并做好记录;

2、每项操作必须由值长下令后,方可进行操作;

3、处理事故时,应充分保证人身及设备的安全。

7应急保障

根据集团公司物资管理规定,可以采取物资联储等方式对事故备件进行储备,保证在事故情况下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提供事故备件。

7.1 通信与信息保障

篇8

田学科 (《科技日报》驻美国记者)8月,美国对页岩气的开采已占天然气开采总量的约四分之一,据称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约50%。而到2015年美国将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有外媒评论,美国的页岩气成功开发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页岩油气开发的“引擎”,驱动能源产业出现一场革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由2011年的8.6%提高到10.6%,新电池含有能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的两层光伏薄膜,可用于建筑物墙壁和窗户;佛罗里达大学尝试对石墨烯材料掺杂三氟甲基磺酰胺,处理后的石墨烯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率高达8.6%,创造了全新的转换纪录;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利用纳米技术制成了转换效率可达18.2%的黑硅太阳能电池,首次证明借助纳米结构的半导体也能制成性能良好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莱斯大学利用纳米粒子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蒸汽,甚至可从冰水产生蒸汽,并拥有24%的综合能效;而使用新概念设计出的一种由砷化镓制成的太阳能电池模型,已取得了高达28.3%的转化效率;用钨丝制造的设备可直接利用阳光的热能发电,其光电转化效率高达37%,性能优于目前最好的硅基太阳能电池。

科学家利用光以波的形式流过金属表面并与金属相互作用原理,设计出一种新焊接技术,依据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采用一束简单的光将纳米线焊接在一起,有望促成新式电子设备和太阳能设备的出现;麻省理工学院找到一种可降低硅厚度的新途径,在保持电池高效的基础上最高变薄90%,从而降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3月,由国家点火装置所发射出的激光在经过最后一个聚焦透镜后达到2.03兆焦,成为世界上首个2兆焦能量的紫外激光,即使在经过光学损耗后,其射于靶室正中心的激光也高达1.875兆焦,成为目前最亮的“人造太阳”。而12月,国家点火装置扭转研究方向,焦点由“能源”变为了“核武器”。众多物理学家情感和理智都难以接受而对这一决议大加批评,认为政府考虑轻率,对核聚变能源的探索将使美国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更有可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而现在却选择了保持自己威慑力的武器库。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机构首次演示了利用热管冷却小型核反应堆,借助平顶裂变实验产生了24瓦电力,并驱动了内华达国家安全网站设备的斯特林引擎,总花费不到100万美元。这次成功演示证明,可靠的小型核反应堆有望被用作新型太空飞行动力系统。

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发出用于电解水的催化剂,采用相对廉价的材料解决了从清洁水中获取氢气的问题,研发的镍钼氮化物催化剂为纳米片状结构,开启了新的有效氢催化模式;萨瓦那河国家实验室利用含三氢化铝的轻型材料制成了小型储氢容器,该材料具有极高的储氢能力,还具有较低的质量和有利的放电状态。实验证明其氢释放率适合为小型商用燃料电池提供动力,为未来大规模制造便携式发电系统铺平了道路,在军用和商用领域都可能得到应用;罗彻斯特大学将一种纳米晶体与廉价的镍催化剂结合,改进了一种光照制氢系统,稳定性强、能持续生产氢气且成本低廉。

为解决核废料存储问题,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晶体化合物“圣母大学硼酸钍-1(NDTB-1)”,能安全地吸收核废料中放射性离子。一旦这些放射性粒子被捕捉到,其可以与同样大小的、带电荷更多的材料相交换,将核废料回收再利用,这为核废料“变身”清洁燃料扫清了障碍。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利用一种对人类无害的病毒,开发出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其利用特别设计的病毒涂在电极上,用手指轻敲邮票大小的电极,病毒即会将敲击的力量转换成电流。新技术首次向个人发电机、在纳米器件中使用驱动器及基于滤过性毒菌的电子设备迈出富有前景的一步;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发出一种透明的柔性摩擦发电机,这种微型发电机能“感觉”到一根羽毛飘落下来产生的压力,能将散步这类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用来制造自供电的触摸屏,在电子产品、环境监测以及医疗设备制造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莱斯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几乎可以喷涂在任何物体表面上的锂离子电池。这种可充电电池组成的喷漆,每一层都代表着传统电池的组件;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将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石墨烯制成一张纸,用激光或照相机闪光灯的闪光震击,将其弄成“千疮百孔”状,致使该片材内部结构间隔扩大,以允许更多的电解质“润湿”及锂离子电池中的锂离子获得高速率通道的性能。这种石墨烯阳极材料比如今锂离子电池中惯用的石墨阳极充电或放电速度快10倍,甚至在超过1000个充电/放电周期后仍能成功运行。

英 国

政府仍支持核电;公布碳捕获与储存项目(CCS)计划路线图;推出《英国生物能源战略》。

刘海英 (《科技日报》驻英国记者)自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事故后,英国关于核能的争论久久不歇,直至2011年10月福岛核事故最终调查报告表明核能对于英国来说是安全亦是不可或缺的。此后,英国政府开始鼓励核能领域的研究,新建核电站项目再次步入视野。虽然在2月底,时为世界上最老的现役核电站――英国奥尔德伯里核电站正式退役,但其后英国Horizon核电项目的国际招标表明了英国对核电的支持态度。

4月,英国在首个CCS路线图中提出,投入10亿英镑启动新一轮的CCS招标计划;投资1.25亿英镑资助CCS技术研发,其中包括投入1300万英镑建立英国CCS研究中心。

4月下旬,英国政府在第三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期间推出《英国生物能源战略》,并在10月出资200万英镑鼓励企业进行生物能源技术研发。

除继续加强海上风能的建设投入外,英国开始关注潮汐能的利用。1月,政府宣布英国西南部为英国第一个海洋能源区,立志将此地区建成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典范;4月,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启动海洋能源阵列示范项目,出资2000万英镑支持两个潮汐能商业化前的示范项目。

7月,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技术,从纳米水平研究了氧化钙基材料的碳捕获和水合过程,有望带来一种可大规模使用且经济高效的碳捕获和存储方法;9月,研究人员借助一种名为罗尔斯通氏菌的细菌,将废弃食用油作为原料生产可降解塑料,这一技术工业化生产后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11月,包括英国科学家在内的一国际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在150摄氏度这个相对较低温度下直接将甲醇转化为氢,且产生很少的一氧化碳,这一催化剂可能成为制备用于手机等设备的小型、高效燃料电池的关键。

俄罗斯

研制acetam的火箭发动机新燃料;启动“北极浮动大学”科研考察活动;投资发展便携式移动电源项目。

张浩 (《科技日报》驻俄罗斯记者)2月,俄罗斯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创新中心对外表示,研制出一种称为acetam的火箭发动机新燃料。这种燃料能显著提高火箭的动力载荷效率和经济性,使用该燃料的运载火箭能将运往地球同步轨道的负载量提高近30%,同时增强高超音速宇宙飞行器的发射动力。使用新燃料的火箭发动机将逐渐取代煤油―氧发动机,发射成本每年可节约数十亿卢布。

8月,由俄地理学会组织的“北极浮动大学”科研考察活动正式启动。考察队前往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进行生态环境考察,对两个岛屿展开环境清理,同时为俄罗斯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收集重要数据,以便气象学家们对近期冬季天气作出最高准确性的预测。该考察活动得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赞赏,普京提议地理学会每年都组织浮动大学的北极科研考察活动。

9月,俄罗斯国家纳米技术公司决定向一家美国企业拥有的便携式移动电源项目投资2500万美元,以发展燃料电池技术。这种移动电源使用的燃料为储存在小盒中的液体丁烷,借助于化学反应可以通过USB接口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P3播放器等电子产品充电。与锂电池相比,这种基于燃料电池技术的便携式移动电源更为高效可靠。

10月,俄罗斯按照合同完成了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首次供货,即提供环向场线圈所用的超导线。ITER装置是一个能产生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实验装置,被视为是人类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希望。超导线构成的环向超导磁体是ITER实验堆装置的关键部件之一。

法 国

用钴合成两种可替代铂催化剂的新材料;第二代生物燃料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李钊 (《科技日报》驻法国记者)10月,原子能委员会、国家科研中心等机构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两种可在中性环境下工作的钴催化剂,其中一种由钴纳米粒子组成,它具有两种不同形态,可分别对生成氢气和产生氧气的反应起催化作用。该催化剂可在两种形态间相互转换,成为不含贵金属的可转换催化剂。这种使用钴合成两种可以替代铂催化剂的新材料,使氢能源制取低成本化成为可能。

9月13日,法国生物技术公司Deinove宣布,成功分离出一种称作“奇球菌”的菌株,能在不需要酶、酵母或抗生素等添加剂的情况下,直接将复杂的生物原料分解成单糖并转化成乙醇。这种可用来生产第二代生物乙醇的细菌菌株,能简化生产过程并降低生产成本。

德 国

组建“可再生能源平台”;大力发展海上风场;LED/OLED技术发展迅速;推进国家电动汽车平台,扩建电动汽车加氢站。

李山(《科技日报》驻德国记者)4月,联邦环境部(BMU)组建了由“能源转型”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可再生能源平台”。目前,德国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已占总电力供给的20%,而2020年的目标是35%。

德国风电装机总量接近3万兆瓦,已经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自2001年11月以来,德国共批准建设28座海上风电园,目前还有84座待批,而到2030年的目标是海上风电园装机容量达2500万千瓦。

不莱梅大学开发出一种智能控制系统,可以使风力发电设备更好地适应多变的风力强度,降低故障率。此外,德国还在进行高温超导(THS)输电试验,计划在埃森市中心两座变电站之间铺设世界最长(1公里)的高温超导输电电路。

欧司朗公司(OSRAM)制造出高性能蓝白光LED原型硅芯片,首次成功利用硅晶圆基板取代蓝宝石基板制作LED芯片;研究人员还研发出了新型超高亮度LED食品均匀照明技术以及可模拟风过云移、光线变幻的自然状态的特殊房顶光源;巴斯夫公司与飞利浦公司合作将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技术用到汽车车顶照明中,使其既可作车辆透视天窗,又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充电;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在纯有机分子的基础上,利用成本低得多的材料研发出了“单线态收获”的新电致发光方法。

通过国家电动汽车平台(NPE)的稳步推进,重点加强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相关创新包括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发的模块化智能电动汽车,以及弗劳恩霍协会研发的,可在45分钟内将常用的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至80%,并可集成到电动车上的三段式充电装置;德国开始扩建电动汽车加氢站,将从现有的14座扩建到50座。从而初步形成网络化覆盖,能够为全国多达5万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加氢服务。

最大的生物炼油示范厂投入运行,利用生物技术实现了秸秆粉碎到植物纤维酶分解到糖发酵的完整转换过程,年产1000吨乙醇,且碳排放呈中性。

研究人员开发出水体细菌和微生物快速检测新技术,可直接在现场使用,一个小时内即可检测确定水体内细菌和微生物含量;在开发二氧化碳微生物转化技术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从褐煤发电厂烟道中筛选出29种能高效转化温室气体并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微生物。

篇9

肯定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为全球经济复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对于我们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有人不顾事实地歪曲和指责,甚至说是不必要的代价。我想郑重地说明,正是因为当时的果断决策和科学应对,我们才避免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农民返乡,继续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防止了现代化进程出现大的波折。”

一国总理亲自为一项经济政策辩护,可见其争议之大――从2008年年底四万亿计划出台之初,到四年后的今天,关于四万亿计划的争议始终没有停息。

批评者认为,四万亿计划打乱了中国经济正常的调整过程,天量刺激计划导致随后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并加剧社会财富分配的失衡;赞成者则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四万亿极有必要,批评者的错误之处在于脱离当时的历史和国际环境,过分强调了它的副作用而忽视了其积极作用。

还原四万亿

讨论四万亿计划的功过,必须还原这一政策出台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约束条件。

2008年前,中国经济连续五年GDP增速超过10%,从2003年到2007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0%、10.1%、11.3%、12.7%、13%,走过了一轮高增长的经济周期,宏观经济也出现了通胀和过热的现象。对此,宏观调控当局采取了财政和货币双紧缩政策。

但是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开始波及中国,导致对外出口增速逐月下降。2008年11月,中国出口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工业增速也大幅下降,从当年明的17.8%下降到了11月的5.4%。出口萧条、企业不景气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珠三角和江浙一带,不少外向型加工企业因出口严重受阻,相继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农民工大举返乡。有媒体报道称,当年1.3亿农民工中有2000万农民工因为金融危机而失业,仅四川一省的返乡潮涉及的农民工就超过百万。

如果说在三季度之前,中国政府还认为经济下滑乃宏观调控应有之义,并对经济结构调整抱有一定信心的话,那么10月份的数据则使政府意识到,中长期的结构调整需要让位于危机拯救。

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11月5日,中国出台了四万亿刺激计划,一共包括十项措施。其中1.5万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l万亿元是原定于三年支出的灾后重建资金集中在两年支出;保障房、廉租房建设约为5000亿元;另外还有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以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投资,以及扩大补贴和减税等配套措施。

中国政府并不是当时唯一出手干预经济的政府。当年10月2日,美国参议院投票表决的救市方案总额从原来的7000亿美元提高到了8500亿美元,德国和法国也分别出台了数千亿欧元的刺激计划。

从当时的局面和情形来看;出台经济刺激计划确有必要。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认为,当时整个市场主体层面一片人心惶惶,没有基本的发展预期,政府别无选择,必须强力出手。

四万亿出台后,收效明显,中国经济出现了V型反弹。中国经济增速在2009年一季度下触6.1%的谷底之后,二季度开始反弹,二、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速分别为7.4%、8.1%和9.2%,到2010年一季度时,中国经济增速达到11.9%,当时媒体大多用“率先复苏“的标题进行报道。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与四万亿的因果关系毋庸置疑。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为8.0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92.3%而当年的的净出口呈负拉动作用,对GDP的拉动为~3.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4.8%;消费对GDP的拉动为4.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2.5%。经济学家张五常甚至表示,如果中央政府不对经济实施强力干预,2009年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零增长。

通胀阴影与资产泡沫

和同期美国8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相比,中国四万亿刺激计划中,真正政府出资仅为1.2万亿元左右,规模并不算大。美国经济刺激计划分为两个部分,35%用于给居民减税,65%则是安排增加政府投资,都是联邦财政真金白银的支出,而中国“四万亿计划”的实质内容是一摞摞的项目批文,是应对经济下行周期加速审批的“投资项目”所涉金额的加总,并未包含着四万亿的真实资金投入。实际上,中央财政真正投入的资金仅为1.18万亿元,其余资金大部分都是企业自筹: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或申请银行贷款。如果按照美国口径,中国刺激计划仅仅为1万亿元左右。

但是和欧美不同的是,中国的银行和金融业实际上承担了准财政的功能,其信贷决策机制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从四万亿计划的实施过程来看,财政收入只是政府可动用资源中的一小部分,通过信贷规模来控制的金融资本才是大头。

这种金融资源的控制和运用体现在四万亿刺激计划十条措施中的第十条: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其后三年,中国银行业信贷规模累计增长达到25万亿元以上。第十条当时并不为人所关注,不少官方学者在为四万亿辩护时,也试图把四万亿和随后的信贷大扩张切割开来,但事后证明,信贷扩张的源头就在这里――正是对信贷的放松,打开了信贷洪水的潘多拉魔盒,导致四万亿刺激计划最终失控,演变为25万亿。

信贷大扩张带来了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急剧扩张等一系列负面后果。

根据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008年年中之前,全社会每年新增人民币贷款额度都在3.5万亿元左右;2009年,银行信贷开始“井喷”,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增长32%,增幅比上年末高出13个百分点,导致当年中国广义货币总量(M2)同比增长28%;接下来的2010年和2011年,信贷虽然有所回落,但是仍然在高位运行,新增贷款分别为7.95万亿元和7.47万亿元。三年间新增贷款高达25万亿元,相当于过去10余年新增贷款之和。

中国GDP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不到,但是中国的货币总量相当于美国的136%。业内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M2已经达到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5%,预计到2012年年底时将达到100万亿元。按照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的说法,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流动性的提供者。

流动性洪水泛滥,物价随之水涨船高。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来看,CPI从2009年7月最低的1.8%逐渐攀升至2011年7月的6.5%,上涨高达8.3个百分点,而美国同期CPI―直控制在温和通胀的4%以下。

通胀另一表现形式是资产价格即房价明显泡沫化,并由此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挤压效应。过去八年,北京的房价上涨了5倍,其前五年房价从2003年的成交均价4456元每平米上涨到2008年年底的12205元;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之后,成交均价迅速超过27万元,核心地段的更是超过3万元,上涨幅度超过200%。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基本与此类似,其他城市的房价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涨。

楼市泡沫的迅速膨大对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挤压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房产投资的收益率和制造业的收益率倒挂,当资产价格以50%、100%的速度上涨的时候,制造业就会产生资金的倒抽效应,资金大规模地流出实体经济,流入资产市场,追逐更高的利润。

另外一方面,资产市场的泡沫传导到实体经济,导致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直接推高企业的经营成本,进一步压低制造业的利润。制造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而虚拟经济的利润越来越高,导致实体经济资金卷入虚拟经济的恶性循环。

资产泡沫的破灭前景犹如高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中国的宏观调控当局采取的调控措施来看,不采取加息而采取限购措施,其意图在于不主动剌破泡沫,同时也不希望扩大泡沫而是希望维持泡沫并做实泡沫。但是,随着美国经济逐步复苏,美元逐渐升值,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很有可能从外部刺破泡沫。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美元升值宛如噩梦。印度因资本大量外流,卢比竟然贬值到了十年新低;自2011年7月至今,巴西货币雷亚尔贬值也超过20%;俄罗斯卢布贬值幅度接近15%;人民币则微贬不到2%。但是从2011年年底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开始不增反降,已经显示出资本外流的迹象。

产能过剩危机

2012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国别报告关注了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根据IMF的观察,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以前,中国的产能利用率最高时也只有80%,大规模的刺激计划退潮后,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去年下降到仅有60%。

而依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当前的全工业利用率为78.9%,金融危机高峰期这个比率为66.8%。这意味着中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尚不及美国危机高峰期的水平。

国内投资咨询公司艾睿铂的一个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汽车厂商的产能利用率从2008年之前的85%,下降到了目前的70%。

四万亿刺激计划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大规模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30%,对钢材、水泥、玻璃等行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些行业趁机扩大产能,高速增长。2010年7月份,中国钢铁产能达7.3亿吨,而实际需求只有4.7亿吨,过剩2.5亿吨;2011年中国挖掘机销量18万台,而同时期的产能已经超过30万台,其中差不多一半的产能在2008年以后建成。

实际上,在四万亿计划出台之前,中国重工业即已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1999年-2008年十年间,钢铁产量复合增长率超过20%,其大量需求即来自固定资产的疯狂投资和重工业企业的产能急剧扩张。对危机初期还处于亢奋状态的制造业来说,四万亿刺激计划就像一支兴奋剂,促其产能继续加速扩张,2009年-2011年,中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6.8%、27%和31.8%,直接导致全社会产能过剩。

过剩的行业包括钢铁、造船、光伏、风电、水泥、重型机械、挖掘机、商用汽车、煤炭、机床等等。以造船业为例。截至2011年底,全球造船能力超过2亿载重吨,中国就有8000万~l亿载重吨,大部分都是在2005年以后建成的。也就是说,这些产能在短时间内不会简单退出市场,产能过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存在。

同样的问题还困扰着水泥产业。2010年中国水泥富余度达19%,但2011年全国仍有170条生产线投产,2012年还有216条在建生产线,预计到2013年建成投产。到2013年,中国新型干法水泥将达到31.33亿吨,而需求量预计为24亿吨,富余程度超过30%,即使落后产能全部退出,水泥产能仍严重过剩。

产能急剧扩张的背后,存在着四万亿刺激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资产套利行为。比如风电投资,政府有补贴,企业便利用银行贷款做投资来套取补贴,甚至有些地区的补贴超过了投资本身;资本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套利平台,上市公司一旦有一个跟“新兴产业”挂钩的项目,就可能获得融资机会,而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可能超过企业十年的利润。

这种高速扩张不仅导致了大量重复建设的浪费,也拉高了社会要素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本,使制造企业的盈亏平衡点节节攀升。挖掘机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从两年前的1000台到现在的3000台以上,叉车的盈亏平衡点已经上升到l万台。国内叉车制造商安徽合力2009年一季度首次出现亏损,此前,安徽合力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亏损记录。

贫富差距隐患

由于中国收入分配结构的部分不合理,四万亿人市后,进一步加大了业已十分严重的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是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国际上通常把O.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则容易出现社会动荡。中国国家统计局自从2000年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就再也没有对这项统计公布过具体数字。

由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牵头的中国社科院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在过去20多年间进行了4次关于基尼指数的大型调查和测算,结果分别为:1988年0.382,1995年0.455,2002年0.454,2007年0.48。这也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数据。

9月15日,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的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38。

但这个数据并不为学界和公众所认可,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在莫干山论坛上称,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至少在0.5以上。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马小丽也表示,目前反映社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逼近0.5。

四万亿刺激计划从两个方面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天量投资以及巨额的资金和资源分配过程中,伴随着规模巨大的寻租活动;一是资产价格的膨胀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0年5月份,中国监察部公布了工程建筑行业官员受贿舞弊的情况。自2009年7月开始专项治理到2010年4月底,全国共受理涉及工程建设中的违规违纪违法等现象的举报线索1.7万多件,约8300人受到党政纪律处分或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其中最著名的工程寻租腐败案例莫过于铁道部部长,山西商人丁书苗通过插手了总造价超过1800亿元的工程项目,获益超过30亿元。

2011年7月的审计署绩效报告提到,“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审计机关共对京沪高速铁路等已投入资金1.9万亿元的5.4万个投资项目实施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核减工程价款和挽回损失、节省工程投资283亿元,占相关项目投资总额的3.5%。”

今年3月,审计署公布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9月,审计抽查工程施工和设备材料采购合同金额26.96亿元中,有8.37亿元招投标不规范,其中审计抽查中石油上海支线和湘潭支线的7.64亿元土石方工程发现,施工单位将其转包后获取差价2.81亿元。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其的关于灰色收入的报告中显示,近年来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巨大,投资项目层层转包、工程款层层剥皮、营私舞弊现象严重,漏失巨大。据有些项目的情况,施工单位实际拿到的工程投资还不到工程拨款的1/3。

政府控制的资源越多,寻租的租金也越高。四万亿实施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以及信贷规模大幅扩张,由此产生的灰色收入的规模也是空前。四万亿实施期间产生的灰色收入,虽然目前尚无明确的统计数据,但从以上一些侧面,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篇10

本刊记者在近期走访了一些光伏一线企业,情况不容乐观,部分企业已经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9月21日,记者来到了总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中国英利集团。虽然车间井然有序,工人们积极地开展着工作。但在进入光伏业的14年中,英利同国内其他同行一样,过去一直专注于急速扩产、扩容和争夺市场份额,由此带来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管理基础不牢、企业文化稀释、队伍建设跟不上企业的步伐等问题日益突出。

据英利集团相关人士介绍,光伏行业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大量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比如市场产能过剩,光伏组件价格持续快速下跌。国内晶体硅组件平均售价已从2007年的36元/瓦下降到现在的5元/瓦,降幅达85%,并可能将继续下跌。

在光伏市场的剧烈波动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下游的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保定整个光伏行业由于其特色和优势,则影响相对较小。对于英利集团这种大型光伏企业来说,凭借其规模和品牌优势,通过采取加强内部管理,推进技术进步等措施,在市场价格逼近工厂成本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维持正常销售状况。但是不少中小型光伏企业处境比较难,甚至出现停产。

市场乱局

“乱”。

对于这几年的光伏产业,市场人士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个字眼。

“拿这几年的‘金太阳工程’来说,金太阳当时提出的节点是在光伏行业蓬勃发展的那几年。其目的在于推进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使光伏应用从‘地面’转到‘屋顶’,这个趋势把握得很正确。从集中招标到分散招标也没什么问题,我们企业的意见也是接着实施不要放松。随着下一步发展规划的出台,金太阳可能还要翻番。这样就更要求解决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以次充好,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同样是太阳能电站,采用不同的效率、不同厂家生产的组件,其效率差别是很大的,主要是初始效率和终结衰减后的效率。同样是一个太阳能电池,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可是有的效率很低,甚至不能发电。再比如,同样一个电站,在验收的时候是可以过关的,用上一段时间后,它的效率是会衰减的。这些问题现在非常普遍。”英利集团公共关系部总监粱田说。

另一位企业管理人士也抱怨道:“若不是迫于生存,加上库存严重,实在不想在国内做生意。在销售环节不仅要与众多企业比价格,还要比回扣、拼酒力。”他认为,大企业有规模效益,还可通过其他手段降低成本,而小企业则不然,其生产成本是大企业的2倍,但在价格上却低于大企业不少,质量问题肯定就出来了。”

粱田认为:“虽然质量问题并非光伏行业独有,但光伏还在初期发展阶段,必须予以一定的规制。国家一开始采用集中招标,质量还是比较过硬的。而在2011年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财政补贴的力度,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采用了分别招标。有些地方只要2兆瓦规模就可以上项目,比如南方此时就出现了一大批小企业。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我们主要反对的是质量不能达标的问题。比如对于电站,电池不达标,今天发1度电过几天由于质量问题,只有半度电,这对国家财政资源是巨大的损失。同时还占用了屋顶,这就使有限的可以安装太阳能的空间受到了压缩。”

资金困境

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按业内的话说,“就是一个由金钱和概念堆砌起来的行业”,可以说持续的资本投入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动力,资金渠道的畅通与否对于产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

最近一份针对江西省26家光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资金链变化情况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2009~2011年全省26家样本企业的融资总额分别为195.4269亿元、240.0319亿元、292.8418亿元。其中,直接融资68.9733亿元、70.7401亿元、93.9451亿元,分别占企业融资总额的35.29%、29.47%、32.08%;间接融资126.4536亿元、169.2918亿元、198.8967亿元,分别占企业融资总额的64.71%、70.53%、67.92%。大多数光伏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且主要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2009~2011年银行融资分别占融入资金的63.48% 、68.81% 、67.3%。

更为现实的挑战是,不少银行和金融机构正在慢慢抽走光伏产业的资金,更恰逢宏观紧缩性调控,资金面上可谓岌岌可危。

光伏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发展壮大,近10年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膨胀也得益于此。而面对现今巨大的危机,地方政府也显得“有心无力”。

某经济开发区管理人士表示:“目前能使用的财政资金很有限,除了减税、争取专项资金或定期表彰企业家等形式,以表达政府支持的态度以外难以有大作为。比如我们开发区目前一年税收大概30亿,中央大概拿走23-24亿,80%差不多要上交中央,而返还却很少。一方面就是返还的额度比例偏低,第二就是投入的方向也不对等。我们开发区一年只能得到1000多万的转移支付,这样让地方财政难以有所作为。”

技术突破

这是中国制造业的通病:关键技术不过硬。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专利上受制于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然,光伏也许是中国新兴产业中比较“拿得出手”的一个产业。

某业内人士就向记者表示:“现在都说这个行业技术含量如何高,显的很神秘,其实我看未必如此。比如现在我们的很多企业设备就是在国外购买的,而且在硅提纯方面利润较高,单晶硅加工环节就是劳动密集型,利润很低。中国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是有待突破。”

总体来说,我国光伏产业的专利申请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状态。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的查询,截至2011年11月17日,共检索到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专利5757条,包括发明专利2727件,实用新型专利2786件,外观设计专利244件。这些专利中为数不少的核心专利属于国外光伏企业在华申请。在属于我国的光伏专利中,光伏企业为专利权人的数量不多,大部分专利是由个人和科研院所申请的。另外,由于在专利战略布局方面做的不够,我国光伏企业近年来与国外同行业企业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和专利纠纷不断凸显。

启动内需

过于依赖海外市场被视为中国光伏业的致命软肋。不少业内人士就此指出,光伏产业走出危局的根本出路就是尽快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加速消化光伏企业的过剩产能。

梁田认为:“前些年由于成本很高,中国无法推广光伏发电。这些年由于技术的革新和规模化生产,让光伏发电在国内也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是在中国的东部地区采购火电不如使用光电,由于“削峰填谷”政策的存在,成本在1.5元到2元,而光电仅为0.6元,但仍不及水电。但由于水电和火电的枯竭,其成本必然逐年上涨,而我们由于规划生产和规划应用,应该会逐年下降,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很长。”

然而,目前国内市场的推广应用仍有很大阻碍。并网难仍是不少企业都提到的主要瓶颈。

所有光伏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都会不自觉的提到这个问题,目前的电网成为了制约光伏发展的瓶颈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光伏装机容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光伏电站并网的速度却跟不上装机容量的发展速度。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并网光伏装机容量为2.14GW,这也就意味着有0.8GW左右的已建光伏电站并未并入电网发电,形成了比较尴尬的局面。

篇11

救市已有经验经济有望软着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也是一波三折,政府在保障经济增长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GDP历史数据来看,1992年小平南巡,中国经济进入强劲增长期,当年GDP增长14.2%,直到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当年GDP增长仅为10.9%,1996年为10.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国内市场萧条,让中国经济进一步放慢了增长的步伐.当年GDP为9.,3%,从1992年以来首次低于10%,我国在1998年经济增速仅为7.8%,1999年更是下滑至7.1%的低点。

和今年相似的是,1998年我国遭遇了金融危机(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洪水)的侵袭。政府部门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调整投资计划,扩大投资规模,加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幅度由10%调整到15%。集中力量投资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住房六个方面。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发行1000亿元10年期长期国债,补充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本金,同时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最终实现了经济增长的软着陆。

而中国经济增长内在的强劲动力,很快使经济发展摆脱这次低潮.从2000年开始GDP增幅连续攀升,即使是在2001年全球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的时候,许多国家和经济体度日艰难,中国GDP依然稳定保持了8.3%的增幅。从中国经济发展周期来看,每次回落后企稳,时间周期都不过三年,即使是当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97年,也在三年之后开始复苏,此后是长达五年平均增速10.6%的高速增长,因此对于未来过度的悲观或许没有必要。

政策密集出台 保增长拉开序幕

从近期的政策面变化来看,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当前问题的严峻并开始采取各项措施。

国务院总理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今后的政策方向定下了“保增长”的基调。会议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其中重点提到了农业、出口、投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也与保增长基调相契合。10月8日央行同时下调“三率”,向市场发出了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三中全会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提高了农地价值,增加了农业经营的灵活性,随后发改委宣布国家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其中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六条措施;21日《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共涉及3486项商品,占到了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而去年以来一直严控的房地产行业,也开始出现解冻迹象,财政部宣布了削减房屋交易成本、放松对第一次购房者和升级换代需求的购房者购买普通住宅的贷款条件以及加速廉租房建设的利好措施。从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来看,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保增长的重心偏向于内部挖潜,加大国内消费和投资力度,以期实现经济增长的软着陆。

寄望组合拳 财税货币双管齐下

从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看,“三驾马车”速度减慢:出口回落、消费稳定、投资实降。9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1.5%,增幅比7月回落5.4个百分点,占比一半以上的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回落。原因在于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外需疲软以及奥运会结束的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减速、人民币升值的累积效应、能源和环保等社会成本的不断上涨、新劳动法的出台等因素仍存在,出口将继续回落。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2%,增幅与上月持平。未来就业恶化与居民实际收入减少,加上房地产和股市财富缩水,实际消费强劲增长乏力。9月份当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0%,扣除价格后的实际增长率下降。未来由于企业利润减少与房地产业走淡,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大比重的企业自筹投资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下滑。

未来保障经济增长,仍要落在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上,而手段则脱离不了货币和财税两方面。

货币政策有望继续放松。海通证券分析师李明亮认为目前我国正迎来较为成熟的降息时机,而在最近两次下调贷款利率以后,国内利率水平仍有下降的空间。中国在2009年末之前可能降息4-5次,每次降息幅度为27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被下调500-700个基点。适度放松行政性的信贷限制,使更多的资金需求从正规的金融体系得到满足。

广发证券分析师刘朝晖亦有共识,经济下行加速和通胀回落客观上为进一步降息打开空间。由于企业贷款需求已经出现明显回落,可能需要比较大的累计降息幅度才能有效提升贷款需求。央行调查报告显示,二季度贷款需求指数较上季出现明显回落。今年三季度出台了放松中小企业信贷额度措施,目前来看,已见到一定成效,今年1-9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48万亿元,同比多增1201亿元。随着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和通胀继续回落,预期信贷控制将逐步转向全面放松。

积极的财政政策势在必行。财政支出从整体上向民生倾斜。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低收入群体提高政府补贴,财政政策与税制改革同步推进;政府将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推动内需,比如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启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

短期而言,光大证券分析师潘向东、李燕飞认为要避免经济增速下降得太快,还需加大政府支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财政收入48946.86亿元,同比增长25.8%,财政支出36428.14亿元,同比增长25.5%,财政盈余达12518.72。考虑到今年下半年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今年的财政收支状况仍将维持在弱平衡状态,这为快速启动财税激励计划提供了良好基础,1998年我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是2.6%,目前欧盟规定其成员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那么未来3年可以考虑启动7000-8000元的财税激励计划。短期内,考虑到增值税转型将减少2000亿左右的财政收入,还可考虑发行2000亿左右的国债,同时信贷方面实行同额配比(如1998年),用于核电设施、电网设施、城市交通、铁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以有效阻止由于外需下降和房地产波动导致的经济快速下滑。

此外,我国“保增长“将更多依赖消费。内需是保增长的重要部分,刺激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措施都在监管层的考虑之中。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将是未来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A股市场影响几何?

从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的预计实施情况来看,放松信贷,加大惠农政策倾斜、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减免税收刺激消费等方面成为市场共识。虽然经济下行的事实短期难以改变,但在各项保障政策出台的背景下,A股市场相关行业或将出现波段易机会。

铁路建设如期而至

“保增长”政策预期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有利铁路建设投资加速。近期,央行首度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在国内通涨压力缓解而经济增长面临大幅放缓情况下,宏观政策明显透露出“保增长”信号。我们更加坚定前期对国家将加大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水运和水利水电等基建投资的政策走向判断,即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缓冲宏观经济放缓压力。

铁路建设如期而至,未来值得期待。鉴于铁路运力的巨大需求和“十一五”前两年铁路投资大大低于铁路行业"十一五"规划投资目标,我们判断未来几年铁路投资将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投资重点之一,铁路基建建设投资加速势头毋庸置疑。今年1一8月铁路基建完成投资1374.80亿元,同比增长64.2%,月度投资额屡创新高,继续呈现爆发态势。

关注受益宏观变向的基建类公司和优质专业工业工程服务商。普通建筑领域,我们继续建议重点关注更具行业代表性、明显受益国内铁路基建投资加速以及盈利能力趋势性改善的两家建筑央企一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专业工业工程领域,我们建议继续关注所服务行业(领域)发展空间大、行业投资增速和自身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寡头垄断的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如专注于水泥工程的中材国际。(中信证券)

粮食与土地升值种子与种植获益

十七届三中全会造就农业中长期投资机会。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1,8亿农民收入是5亿城市居民收入的30%。我国经济在出口与投资增长放缓的前提下,当前能拉动经济的是消费。结合当前的农业人口状况,国家提出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人的目标,比当前农民收入翻一番,造就农业面临10几年的高速发展机会。

土地流转,资源类农业公司升值。土地流转,给已拥有土地、水域资源的农业公司提升了价值,我国从1996年至现在,耕地面积减少了1.2亿亩,当前到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边缘。城市化、工业化消耗了大量的良田,我国粮食自给率只有95%,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现有的土地、水域资源是未来发展农业争夺的对象。

2008-2009年粮食最低保护价提高,种子与种植行业机会来临。国际粮价高涨,我国粮价岿然不动,生产成本的提高,农民收入过低,粮价势在必涨,为了提高农民收益和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国家最低粮食保护收购价与2007年相比提高了20%左右,并公布了2009年的收购价格,必然促使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相关种子公司将从中收益,特别是油菜和水稻种子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行业整体评级为“增持”。重点关注已拥有土地、水域资源的农业公司:北大荒、永安林业、洞庭水殖等。其次是粮食种子公司,在今年粮食丰收粮价提高的刺激下,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必定是种子公司丰收的一年。重点关注主营水稻和油菜的种子上市公司:隆平高科、丰乐种业、万向德农。(方正证券)

输变电行业将持续景气

用电量保持10%以上增长,拉动电力建设投资增长。2008年1-8月全社会用电量达233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9%。从08年4月份开始,化工、建材、有色、冶金四大行业的用电量增速开始反弹。此外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分别增长了10.97%和13.28%,高于全社会用电增速。第四季度随着奥运结束和电厂缺煤情况的缓解,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会回升到11%以上。在用电量不断增长的拉动下,我国将继续加强电力建设投资。

大规模电网建设将持续进行。目前我国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除西电东送的北、中、南三大输电通道已形成76条500kV输电线路以外,还将进一步建设东北与华北、西北与华北、西北与华中电网的联网工程。有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电网建设投资将接近4000亿元。

篇12

一、理论渊源

刘易斯(Lewis)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维持生计部门,二是资本主义部门。维持生计部门比现代部门要庞大得多,吸收大量的就业,同时存在隐蔽失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数;工资不是由农民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而是由维持传统部门劳动者生活的最低水平决定的。资本主义部门十分弱小,从业人数少;劳动生产率要比维持生计部门高得多,能够创造利润,形成剩余;由于维持生计部门存在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能够长期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城市工业部门,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就要扩大城市工业部门,而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大依靠于资本积累。由于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人口,可以为城市工业部门扩张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加之工资受供求关系影响而长期保持低水平,这就使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获得高利润。而这些高利润再投资,又能从农村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因此,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工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很显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过分强调工业部门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部门的作用,把农业部门仅看作为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的提供者;二是对现代部门的积累――投资――就业扩大之间的联系看得过分简单,忽视了现代部门投资的技术倾向。而实际情况是,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现代部门越来越倾向于采用资本密集型的技术,现代工业部门虽然扩大了,但就业机会却增加很少甚至不增加;三是二元经济模型是假设过剩劳动力只存在于农业部门,在城市则不存在失业,而现实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同样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

费景汉(Fei)和拉尼斯(Ranis)认为,刘易斯没有重视农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的先决条件。针对刘易斯理论的缺陷,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中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被称之为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费一拉模型认为刘易斯只考察了农业存在过剩劳动力的经济发展第一阶段,即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农业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一阶段,因而是不全面的。针对这一弊端,费一拉模型认为劳动力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接近零,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显性失业人口,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无限大,劳动力从传统部门转入工业部门后,不会出现粮食短缺问题,因而劳动力转移不会受到阻碍。第二阶段,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提高,其值介于零和不变制度工资之间,农业部门存在隐蔽性失业人口。此时,因为农业边际生产率为正值,当农业劳动力转移后,农业总产品就会减少,平均农业剩余低于不变制度工资,提供给工业部门的农业产品就不足以按制度工资来供养工业劳动者,引起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业部门工资上升,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利润下降,工业扩张减速甚至停滞,因而劳动力转移将会受到阻碍。第三阶段,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边际生产率高于不变制度工资水平,农业部门商业化,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而由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市场共同决定。此时,农业与工业两部门平衡发展。

费一拉模型指出提高农业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农业剩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避免劳动力转移的停顿,必须使农业生产率与工业生产率保持同步增长,以使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平衡发展。费一拉模型是对刘易斯模型的重大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接近发展中国家现实的理论描述。首先,该理论不仅把农业看作为工业提供所需的廉价劳动力,而且同时看作为工业提供农业剩余。这个观点纠正了刘易斯模型忽视农业部门发展和整个经济中的粮食供给问题,是对刘易斯模型的最重要的改进。其次,费一拉模型不仅指出农业部门技术进步是解决粮食短缺的根本途径,而且指出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是实现结构转变的关键因素。最后,费一拉模型系统研究了技术进步类型对工业部门就业增长的影响,提出发展中国家应注重引进和鼓励具有劳动使用密集偏向的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对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该模型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一是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问题。二是没有考虑到现代工业部门发展中来自有效需求方面的约束,将创造生产能力(而不是需求)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二、中国的现实情况

中国属于典型的二元经济,自建国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期冀能够按照二元经济理论的路径实现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工业产能过剩与农业剩余不足并存、高资本积累率与城乡失业并存、投资过度与消费需求不足并存等现象,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瓶颈。

(一)工业产能过剩与农业剩余不足并存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依托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并以开放国内市场为代价,将国际产业资本引入国内,逐步填补并丰富了国内产业,使工业品供给逐渐走出短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尤其在近几年持续高涨的投资推动下,部分行业已经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

以生产资料为例,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1/4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水泥产能18.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418条,产能6.2亿吨,另外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的生产线147条,产能2.1亿吨。这些产能全部建成后,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平板玻璃产能6.5亿重箱,产量5.74亿重箱,约占全球产量的50%。2009年上半年新投产13条生产线,新增产能4,848万重箱,目前各地还有30余条在建和拟建浮法玻璃生产线,平板玻璃产能将超过8亿重箱,产能明显过剩。煤化工产能过剩30%。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此外,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

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

再以消费品为例,据商务部对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的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数据,2008年上半年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有491种,占81.8%;供过于求的消费品有101种,占16.8%,主要集中在电器、体育娱乐用品、五金工具、鞋帽等领域;供应偏紧的为:猪肉、牛肉、羊肉、大豆、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鲜奶等8个品种的农产品。

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却因支持力度弱、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多重原因导致了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大幅增长,出现了严重的贸易逆差。2004-2008年间,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从280.3亿美元增至586.6亿美元,增长了109%。2003年,农产品贸易顺差还有25亿美元,到2004年则出现了严重的逆差,逆差额高达46亿美元。农产品供给不足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起,连续五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要求各地抓好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2005年开始,农业生产虽有所增长,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高于进口增幅,贸易逆差开始减少,2006年逆差仅6.7亿美元,但2007年后,农产品贸易逆差再次迅速扩大,2007年、2008年逆差分别达40.8亿美元和181.6亿美元。

以粮食、食用植物油、棉花、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为例,2004-2008年间,粮食进口量从2,998万吨扩大到4,131万吨,5年进口累计16,838万吨,出口累计3,875万吨,净进口达12,963万吨,进口总量是出口总量的4.3倍。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从676万吨扩大到817万吨,进口累计3,623万吨,出口累计110.4万吨,净进口达3,512.6万吨,进口总量是出口总量的33倍。棉花进口量从191万吨攀升至211万吨,进口累计1,269万吨,出口累计6.4万吨,净进口累计1,262.6万吨,进口总量是出口总量的198倍。糖料累计进口594万吨,累计出口77万吨,净进口517万吨,进口总量是出口总量的7.7倍。通过分析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状况,可以发现我国的农产品供给并不充足,在国际贸易中主要是需求方,需要依靠进口弥补国内的消费缺口,农业剩余还不足以支撑过度工业化。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过剩的产能,另一方面却要高价进口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和农产品,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受到极大的损害。

(二)高资本积累率与城乡失业并存

二元经济模型假定现代部门的就业创造速度与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成比例,资本积累速度越快,现代部门的增长率越高,创造新职位的速度也越快。但是,如果资本投资于劳动节约型的项目,则并不会带来相应的就业增加。

在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投入增长率远远超过就业增长率。资本密集程度的迅速提高,使工业部门吸收新增劳动力的能力随之减弱。2003-2008年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从41%提升至43.5%,对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5,701.7亿元增长至7,6961.3亿元,5年间增长了1,250%,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仅从16,077万人增长至21,109万人,5年间仅增长31%。很显然,对工业投资的增长难以带动相应的就业增长,而且目前的工业品供给已经过剩,国内市场难以消化过剩产能,这对企业扩张形成了约束。

此外,二元经济模型是假设劳动力过剩只存在于农村地区,在城市则不存在失业。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失业并存。2003-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保持在800多万,如果加上未就业的大学生及未登记的失业人员,失业率肯定高于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4%,城市就业压力相当大。在农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低,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以剩余形式表现出来,不仅造成农村地区就业岗位的损失,而且形成了城市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以粮食进口为例,2004-2008年,我国粮食净进口分别为2,484、2,145、2,463、2,119、3,752万吨,按2005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为1,598公斤计算,每年损失的就业岗位分别为1,554、1,342、1,541、1,326、2,348万个。对于一个劳动力资源充足、国内就业压力大的国家而言,大量进口粮食实质上是在输出就业机会,加剧国内的就业压力。

(三)投资过度与消费需求不足并存

二元经济理论将创造生产能力视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之前,需求不构成经济发展的约束,这显然与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投资、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相悖。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对投资有高度的依赖性,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年份往往是由大规模的投资驱动。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已陷入投资过度与消费不足并存的困境。2001-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2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平均增速为14%,投资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快了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于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反映到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上就是资本形成率越来越高,最终消费率则逐渐趋于下降。2001-2008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从36.5%上升至43.5%,最终消费率则从61.4%下降至48.6%。

以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01年,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均为50%,到2008年,投资需求贡献率上升为68.4%,而消费需求贡献率则下降为37.7%。以两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1-2008年,投资需求平均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同期,消费需求均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消费需求。

中国目前这样的投资一消费比例关系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障碍,经济增长的内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往往需要投资的推动,而投资主导的经济终将导致过剩局面的出现,使得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消费需求约束。

三、农业剩余不足条件下工业化对国民经济的危害

(一)国家利益受损

在当前工业品过剩与农业剩余不足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的,为了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以低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价格为保障,当国内的资源供给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时,只能依靠进口,结果就是高价进口国外的自然资源和长期压低国内人

力资源的价格,以确保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

以铁矿石进口为例,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07年,我国共进口铁矿砂3.8亿吨,价值337.8亿美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7.5%和61.5%。2008年我国进口铁矿砂4.4亿吨,价值60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9%和79.1%。价值的增长远远高于数量的增加,即使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可以抵消一部分价格的上涨,但也远远无法消除进口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增加。另据估算力拓通过不正当手段使中国钢铁企业因铁矿石涨价多付出7,000亿元人民币(折合1,020亿美元)的沉重代价,相当于澳洲10%的GDP。

再以石油进口为例,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1.63亿吨,价值797.6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2.4%和20.1%;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比上年下降7.1%,价值164.3亿美元,增长5.7%。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1.7888亿吨,比上年增长9.6%,价值1,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进口成品油3,885万吨,比上年增长15%,价值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7%。据lEA粗略估算,石油价格每上升1美元/桶,在目前的进口水平上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

资源产品进口量值的持续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产生了路径依赖,由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未充分发挥,所以只有保持较快的投资和出口增速,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才能缓解国内严重的就业压力。一旦投资和出口增速下滑,经济增速就会下滑,失业也会增加,无奈之下只能通过补贴和压低劳动力的工资来维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为了化解原材料进口价格上涨压力,保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财政部宣布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11月1日起,适当提高劳动密集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从12月1日起,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3,770项产品,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预计涉及出口退税额438亿元。

与此同时,农民工工资却有所下降,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减少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数量约540万人,同时,外出就业劳动力下半年的月工资水平仅为1,064元,比上半年减少14.2%。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下半年工业行业就业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月平均减少了209元,减幅达17.0%。而下半年中部地区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的月平均工资减少369元,降低28.7%。

以财政补贴和压低劳动力的工资为代价,中国实现了出口增长,并换回了我们已经不再短缺的外汇,这些外汇根本不具有保值性,而且时刻面临贬值的风险,尤其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动荡不安的形势下,2.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是加大了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了驾驭宏观经济运行的难度,除此之外,既没有增加国家利益,也没有增进全民福利,反而通过国际贸易使国家利益流失到国外。

(二)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在农业剩余不足条件下工业化会使本国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因为在国内市场不足以消化过剩工业品之时,只能依赖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的动荡使得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2000-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39.6%提高到63%,贸易顺差由241.1亿美元扩大到2,618.3亿美元,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2.5%提高到19.7%,拉动经济增长从1个百分点提高到2.3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国际市场波动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2007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全球经济衰退引起的外需减少已经造成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停产减员、甚至倒闭的现象。据香港贸发局统计,2007年广东地区倒闭的企业超过万家。2008年,全国约有10万余家中小企业倒闭,广东省在2008年1-9月份内有5万多家企业关闭。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从2007年2月的51.7%下降至2007年12月的21.7%。2008年,全国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幅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比2003-2007年平均增速低4.1个百分点。

2008年上半年,当国内还在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上涨转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而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美国的金融危机在进一步蔓延,下半年我们却不得不执行保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增加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货币政策也从紧缩走向适度宽松。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受到极大挑战。我们知道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很难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三)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市场化改革以来经济发展产生的惯性延续至今使得国内的经济发展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摒弃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经济增长难以保证,而且短期内势必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如果继续秉持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的资源供给将难以为继,最终将因积重难返而陷入深渊。2003-2008年,中国的GDP平均增速为10.5%,而能源消费增速平均为10.6%;电力消费增速平均为13.2%;粗钢表观消费增速平均为14%。很显然,中国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基础之上,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近几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占世界的30%左右;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4%左右。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不仅如此,我国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还很低,万元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而同时,中国却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耕地为32%,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69%、7.05%。

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大量农业用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1996年,国家历时十多年、耗资十多亿,摸清的全国耕地面积数量为19.51亿亩,但到了2008年,全国耕地面

积已降为18.26亿亩,13年间净减少1.25亿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而且将面临严峻的农业剩余不足的考验。

(四)产业升级困难

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的工业化是以国际产业转移与本国廉价劳动力结合的方式推进,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参与国际分工,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延续至今已出现了主导产业低端化的现象,也就是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主导产业被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十四”大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中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使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外向型特征。1993年,全国出口总计917.4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252.4亿美元,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7.5%,到2007年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的出口占到全部出货值的70.6%。这一时期,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使得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提高,从1993年的15.3%上升至2007年的37.4%,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已经相当明显。但是,在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中,两头在外的加工出口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07年的出口产品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加工贸易利用的主要是我国在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低,单位产品所提供的附加值也比较低。目前,机电产品出口虽占据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但许多产品的主要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家手中,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只是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存在已经使中国深陷国际分工的低端,不利于国内的技术创新,也无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提升。

四、农业剩余不足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思路

在农业剩余不足条件下探寻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之道需要客观正确认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长期性;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强化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一)客观认识二元结构转换的长期性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元经济理论对结构转换持乐观态度,认为通过加快现代部门的,就可以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从而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其实不然,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就已显现,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100年来都没有根本性的改观。19世纪80年代,中国国民总产值中,农业所占的比重为66.79%,非农业所占的比重为33.21%。到1978年,我国的产业结构为28.2:47.9:23.9,虽然农业产值所占比重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从就业结构的角度看,70.5:17.3:12.2的就业结构显示出我国仍属于农业国家。

在改革的进程中,虽然在不断地在优化经济结构,努力使工农业能够协调发展,但近30年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二元经济特征,到2008年,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11.3:48.6:40.1,与1978年28.2:47.9:23.9相比,结构有所改善。但从就业结构来看,2008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9.6:27.2:33.2与1978年的70.5:17.3:12.2相比,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也就是说,单纯依靠发展城市现代工业很难实现二元结构转化的根本性目标。从改革持续的时间与取得的成效看,30年的改革,工业部门的发展只提高了10个百分点的就业比重。考虑到中国每年不断新增的劳动力需要在非农领域就业,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二元经济结构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延续。

(二)转换经济发展模式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时代的变革,要求经济发展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建国之初,面对国际封锁与当时的资本约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不合理的工农产品比价体系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形成以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最优的选择。当秉持这一模式至人民生活因之受损之时,模式的调整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人心所向。处于转轨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摸索中前行,由于缺乏目标模式,只能对原有模式纠偏,着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却难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当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时,国外过剩的产业资本与中国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结合必然造就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当这一模式发展到中国的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增长的对外依赖性高度增强,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驾驭能力减弱之时,就必须选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沿袭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不能实现持久永续的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优化需要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主体、主导产业、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分配方式和调控方式等因素的协调与配合。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形成充分竞争的混合所有制市场主体,经济增长以国内消费需求为主、投资需求为辅,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合理,市场决定初次分配、国家调控二次分配的收入分配方式和国家采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机抉择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三)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落后国家的经济崛起,但鲜有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功实现赶超的例证。全球化最大的机遇是创造了相互依存的经济;最大的风险是被固化在国际分工的低端,难以走出困境。当前,中国的产业发展已经出现了农业滞后、工业过度外向;农产品供给不足与工业品供给过剩的局面。

中国的大国地位决定了其产业发展不能失衡,更不能过度外向化。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因为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没有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或者即使取得了成功,也会产生国内经济的严重不平衡,从而使得广泛的贫困、不平等和失业问题更加尖锐、更加突出”。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实际执行情况出入很大。1994-2007年的14年间,只有1994、1996、1998、2004和2006年国家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

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他年份国家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均低于其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这显然有悖于《农业法》的规定。如果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规,2000、2001、2002、2003、2005、2007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还应至少增加38.9、49.4、100.2、61.8、352、796.4亿元。

其次,要降低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出口退税,减轻对外依赖性。我国目前大量的出口产品都享受了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在当前贸易顺差不断累积的背景下,降低出口退税率可以使得一批利润率极低而完全依靠低劳动成本从事低附加值加工生产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迫使企业进行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和生产,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目标。

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环境,从注册资本、税收、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优惠,使中国逐步摆脱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实现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非政府收入的不断增加。中国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却呈现出政府所得不断增加,居民所得持续下降的趋势。1993-2006年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所得占比从68%下降到56.5%;政府所得占比从19.4%上升到24.2%;企业所得占从13%上升到17.5%。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的条件下,政府所得份额不断增大,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投资高增长;企业所得的增长也会进一步增加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居民所得的降低则是减少消费,导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低。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的投入不足则进一步抑制了居民消费,扩大政府消费。1993-2008年间,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已从74.9%下降至72.7%,而政府消费占比则从25.1%上升至27.3%。

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要建立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协调增长的机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适度向居民倾斜和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要加大对公共物品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平等地获得养老和医疗保险,免除其后顾之忧,改善其消费预期。

(五)强化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我们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资本短缺年代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但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出口导向型战略做出调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