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08-03 02:29: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

篇1

二、责任目标

全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4000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00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200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00人(其中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110人),城乡劳动者就业和创业培训3000人。

三、主要工作

(一)做好各类人才的引进、招录和管理工作。

一是完成公务员招录计划。经县人民政府同意,今年我县公务员招考申报计划44名,其中公安警察3名。协助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积极组织报考公务员报名,配合做好资格审查、面试与考察等工作。二是完成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引进计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2012年事业单位引进计划73名,其中教育35名,卫生10名,其他事业单位28名。组织相关单位参加各高等学校的学生见面会,为事业单位引进亟需人才。下半年将根据各单位的实际需求实行公开招聘(考核)补充事业单位人员,三是做好“三支一扶”人员签约与服务期满人员考核等工作。完成“三支一扶”签约计划97名,做好“三支一扶”年度考核和优秀“三支一扶”毕业生推荐工作,做好服务期满“三支一扶”人员考核转聘工作。四是做好“百千万”人才引进工作。五是启动2013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等相关工作。

(二)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评审、选拔和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教育卫生其它行业高中级申报控制数的摸底审核工作,调控分解职称高中级申报控制数指标,指导做好2012年职称申报以及初级的评审工作。二是做好中小学教师系列与义务教育法接轨的相关职称认定的准备及实施工作。三是做好县管专家的推荐、选拔及考核工作,配合县委组织部做好市管专家的选拔、推荐及考核工作。四是做好柑橘专家基地的管理服务工作,切实发挥基地的平台载体作用。五是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动态管理,积极为新一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工作做准备,切实保持事业单位人员稳定。

(三)做好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培养和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通用工种的实操考试培训基地,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二是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实行考评员聘用制度,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三是在做好匡通电子有限公司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大力纸品有限公司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四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完善技能人才信息库。

(四)做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和审验工作。

篇2

【正文】

一、2021年工作总结

1.强化政策落实,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一是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今年以来结合全市企业用工实际,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招工及用工服务若干意见》《加强企业招工及用工服务实施细则》。组建4个外出招工小组和外出招工协调工作小组,持续开展以工引工、外出招工、社会中介机构引进活动,目前招引外来员工27人。充分利用人社网络系统作用,扎实推进专场招聘、“2+N”招聘和网络招聘等各类活动。截至目前,共组织“2+N”各类招聘会92场,500余家企业提供2.56万个岗位,累计17136人参加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11385人,主园区用工净增3787人,增幅9.3%。二是持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稳步推进创业培训,本年度共开展23期创业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690人,圆满完成市级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及时审批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预计到2021年底,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不少于7000万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不少于3000万元。三是兑现招工奖励政策。兑现以工引工及返乡就业人员奖励资金,鼓励企业老员工通过亲带亲、友带友、老乡带老乡等方式引进新员工,对成功介绍外乡或返乡人员来广稳定就业的单位或个人,在企业自主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1000元/人奖励。截止目前2021年度已兑现奖励资金174.7万元,补贴人数2821人。同时积极向企业宣传《人才兴企二十条》,鼓励企业引才引智、鼓励企业培优育强、鼓励人才扎根兴业。四是精准宣传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利用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及举办现场宣传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开征集就业见习岗位、公益性岗位。建立新投产企业“人社服务专员”帮扶联络机制。定期入企走访调研,开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政策宣讲等服务。五是有序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根据户籍地将帮扶对象分解到乡镇社区,层层压实帮扶责任,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将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开展分类帮扶,做到登记一人,服务一人。六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共开展39个班次,结业合格2284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开班62个,培训系统上线2305人;普通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开班18个,培训系统上线855人,砀山县技能扶贫培训150人;2021年度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开展11个班次,参训学员542人。

2.深化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强化征缴扩面和优化转移接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0万人,同比增长14.9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8277人,同比增长4.19%;失业保险参保3.96万人,同比增长36.55%;工伤保险参保8.22万人,同比增长1.48%。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27.85万人,当年缴费人数为17.56万人,为符合领取条件的8.69万人发放了养老金,月发放率100%。长三角社保转移接续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二是规范参保。自2021年4月起,逐步规范社会保险参保,实行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险统一缴费基数并同时参保,使得职工社保全覆盖,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将逐步实现职工退休生活有保障、失业求职无担忧;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并推进保险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了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等合法权益;在用人单位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实施补充工伤保险,减轻用人单位工伤赔偿负担,化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三是建设基金风险防控体系。成立了社保数据对比领导小组,对各级疑点数据进行排查,联合公安、法院、民政、卫健四部门定期进行数据比对,对发现的数据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建立了完善的内控制度,并顺利迎接了省市多次检查,总体情况良好,对发现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及时整改。四是调整职业年金记账方式。根据省市要求,将职业年金缴费由记账方式调整为实账积累,计划从2022年起对职业年金记账方式调整期历年形成的记账金额安排3年分批进行消化。

3.加大推荐评选,提升人事人才工作水平。一是完成2021年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今年我市事业单位计划招聘124人,涉及卫生、教育、农林水专业技术领域以及行政管理等88个岗位。经过公告、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程序,目前116人进入体检环节。二是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今年新增技能人才3537人次,占任务数(2500人)的149.4%,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771人次,占任务数(1090人)的70.73%,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690人次,占任务数(1800人)的93.89%,其中高级工271人次,占任务数(400人)的67.75%,技师27人次,占任务数(30人)的90%,新技工系统培养705人,占任务数(700人)的100.7%。三是组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成功举办我市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推进1名选手参加全国新职业技术技能大赛安徽省选拔赛;组织参加宣城市“皖厨宣味·徽菜名城”首届烹饪技能大赛,共7名选手参赛,其中1名选手获得中式面点一等奖、3名选手获中式烹调优秀奖;4名选手参加首届长三角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徽选拔赛;3名选手参加安徽省第三届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四是稳妥有序开展网上申报职称评审工作。今年首次使用网上职称申报系统,为保障申报人员顺利上传资料,指导用人单位经办人员认真学习网上职称申报系统操作流程。目前共审核通过并上报了13名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五是多措并举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进一步规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流程,积极组织工作站申报参与省厅开展的各种项目和活动。今年有三家工作站申报了科研活动资助经费项目,有四家工作站参加了全国博士后创业创新大赛,其中有两家工作站进入了复赛,有一家工作站进入了决赛。

4.规范行政执法,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一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稳步推进。扎实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用工管理趋于常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劳资纠纷大幅下降,在大大改善根治欠薪工作局面的同时,切实维护了我市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二是是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稳步提升。组织参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仲裁员培训班,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打造政治素养高、综合素质高的调解仲裁队伍。推进信息化仲裁院建设,上线运行全省统一的调解仲裁信息管理系统,落实案件受理、审理、监督统计等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推广应用全国“互联网+调解”平台,拓宽劳动争议纠纷调解仲裁申请多样化渠道,为群众提供便利。今年以来案件办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劳动监察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53起,涉及农民工1961人,涉及金额2607万元;排查全市工程建设领域在建项目97个,排查存在拖欠支付隐患项目6个,及时责令限期整改项目5个,涉及农民工389人,金额1265.3万元。仲裁院已立案受理261件,调解结案173件,裁决结案73件,终局裁决5件,其他方式结案7件,仲裁结案率96.9%,仲裁调解率68.4%。全市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平稳,全年未发生因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引发的上访或群体性事件。

二、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招工引工方面。进一步完善招工引工政策,制定全市招工引工考核办法,完善招工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机制,鼓励引导重点临时缺工企业以服务外包的方式解决用工困难。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招聘会,2022年全年计划开展136场“2+N”招聘会,其中80场周三、周六现场招聘会、18场乡镇“夜市“招聘会,20场网络直播招聘(每月固定8号上午9点举行直播带岗),18场劳务基地及其他招聘会。突出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招聘,春节期间开展10场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3场网络直播招聘会,3场乡镇、开发区子园区招聘会,4场人力资源市场大型招聘会)。

(二)就业创业方面。在开展好常规创业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创业和就业技能培训,2022年计划培训农民工3000人以上,开展1-2期乡村振兴主题创业特训营,培训学员不少于60人,开展乡村旅游、品茶员等乡村特色就业技能培训班不少于3期,培训学员不少于180人。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2022年,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200个,上岗率不低于50%;新增实名制就业不少于1.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不低于6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不低于70%;创业担保贷款计划发放不少于7000万。

(三)人才保障方面。围绕广德市开发区四大主导产业,积极组织广信农化等不少于3家企业开展企业自主评价,为企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筹备广德市第三届“广德工匠”评选活动,计划表彰、提名奖各10名。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推荐优秀的乡土人才参加全国、省、市技能人才评选及技能人才竞赛,所有竞赛项目计划各推荐2名选手参赛,加大乡土人才在技能人才评比中的比例。组织荣达食品有限公司创建升格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篇3

二、做好人事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干部交流轮岗工作,进一步优化科室工作人员结构,并通过不同岗位使干部得到锻炼,促进干部成长。做好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好事而且群众口碑好的干部提拔到重点岗位,重点保障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和本局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落实。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继续为局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物色补充适用人才。统筹考虑事业编制职员、机关雇员和合同工待遇问题,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薪酬制度,避免苦乐不均现象。

三、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根据大部制改革的实际,做好下属事业单位三定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以解决编制不足问题。结合人员调整,逐步理顺局机关、社保基金局和其他事业单位的编制关系,减少混编混岗现象。

四、做好培训教育工作。根据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加强人社部门干部业务培训,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培训,采取外派学习和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形式,重点加强公文写作、礼仪、心理健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培训。

篇4

二、做好人事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干部交流轮岗工作,进一步优化科室工作人员结构,并通过不同岗位使干部得到锻炼,促进干部成长。做好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好事而且群众口碑好的干部提拔到重点岗位,重点保障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和本局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落实。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继续为局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物色补充适用人才。统筹考虑事业编制职员、机关雇员和合同工待遇问题,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薪酬制度,避免苦乐不均现象。

三、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根据大部制改革的实际,做好下属事业单位三定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以解决编制不足问题。结合人员调整,逐步理顺局机关、社保基金局和其他事业单位的编制关系,减少混编混岗现象。

四、做好培训教育工作。根据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加强人社部门干部业务培训,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培训,采取外派学习和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形式,重点加强公文写作、礼仪、心理健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培训。

篇5

根据技能培训促进发展的战略需要,为加快中等职业技能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当阳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自开展鉴定工作以来,始终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标准,积极组织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2015年,在省、宜昌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在市人社局、就业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鉴定所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抓手,努力服务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引导企业健全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鉴定市场,努力提高鉴定质量,规范工作程序,扩大社会影响,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2015年1--9月底,完成鉴定发证人数2186人,其中:初级工1768人、中级工418人、高级工271人、技师、高级技师137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08人。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制度队伍建设,建立鉴定工作体系。鉴定所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队伍建设,现拥有一支能胜任鉴定工作的专家队伍。有专兼职工作人员9人,由市人社局局长、分管局长,职业能力建设科长,市就业局局长、分管副局长,鉴定所工作人员组成。有考评人员84人,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培训颁证。有质量督导员8人,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培训颁证。鉴定所在省、宜昌市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工作积累,已建立健全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现已将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常用的规章制度装订上墙,包括鉴定工作流程、考务、试卷、考评、质量督导、评阅卷、证书制作与发放等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以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运行。

(二)完善硬件设施,建立一流的鉴定平台。当阳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自成立以来与当阳市就业培训中心合署办公,充分利用“全国重点训练中心”、“ 全省十佳就业训练中心”的场地、实训设备开展鉴定工作。2008年8月,市政府将原职教中心卫校教学区1800万元资产整体划转给当阳市就业培训中心,市人社部门再投入500万元资金对校园、校舍进行维修改建,对教学设备进行了更新与添置。迁址后的就业培训中心占地32亩,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拥有综合办公楼一栋,教学楼三栋,标准化教室30间,学生公寓156间。拥有现代化的实训操作室10个,有数控车床、刨床、冼床、磨床、机械加工、电工、电子、钳、焊、服装缝纫、计算机、挖掘机、叉车等多工种的较为先进的实训设备,极大地满足了日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需要。

鉴定所办公室面积近100平方米,考试考核场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其中:理论考场面积1200平方米,实操考场面积800平方米。并建有智能化考场,已开展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在线考务设备设施安装到位。全年培训鉴定能力达3000人以上。

(三)工作中严把“四关”,确保培训鉴定质量。即严把资格审核关,对不具备申报资格的一律不予受理;严把考试监控关,加强对鉴定考场管理和考试全过程的监督;严把试卷保密关,确保试卷安全运行不泄密;严把证书核发关,根据名册逐人审查核对,对鉴定合格人员核发职业资格证书,杜绝了发人情证、不鉴定发证的行为。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不断提高,现在,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全市持证人员上岗就业的“通行证”,企业用人的“放心证”。

(四)培训鉴定有效对接,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完善培训鉴定机制。推行政府统一安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协调、基层宣传组织、培训机构培训、鉴定机构鉴定、依据政策规定给予补贴的培训鉴定机制,形成了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组织发动与发挥农民积极性相协调的培训鉴定工作新格局。三是开通培训鉴定“绿色通道”。对农民工培训鉴定实行就地组织、随报随考,不受时间限制。根据培训和鉴定的考核结果,对符合参加初、中级技能鉴定983名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按规定政策落实培训和鉴定补贴。

(五)引导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当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当阳市人社局建立了“当阳市高技能人才库”,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关键工种、关键岗位和关键工序上推行首席技工、首席技师制度;对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被企业聘用的,给予培训和鉴定补贴;工资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被用人单位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有关待遇。市属大型骨干企业在确定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时,都纷纷向技术岗位(工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如三峡新材公司积极开展企业人才评价试点工作,通过评价、落实待遇,先后聘任了一批技师,薪酬高出原岗位300—500元/月。对于表现优秀的技能人才,不仅享有派出培训、外出考察以及技术援助的优先权,而且每年底还会得到总经理奖励基金3000—10000元。公司还制定了“以师带徒”的员工培训办法,公司在各岗位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中聘任一批师傅,由他们具体负责新进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公司发放师傅津贴50元/月。在职务晋升上,公司规定凡是班长以上职务的竞岗条件中都明确要求具备一定相应级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吸引力,积极调动了企业职工学技术、提技能、强素质的内在动力。全市每年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137人以上,目前高技能人才入库3824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鉴定势头大增,且都是低级别低层次,本应作为鉴定主战场的企业员工鉴定增幅不大。特别是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比例较低,培养力度有待加强。一方面需要企业重视人才的培养,把培养、考核、使用、待遇、激励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增添相关的激励措施,调动广大员工学知识、钻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运用国家政策法规推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企业有效开展。

篇6

一、上半年业务经营及体制改革运行情况及特点:

1、体制改革工作扎实细致。全辖已顺利完成了专项票据申报,保值利息贴补核对上报和清产核资、历年积累处置等工作任务,1200万元增资扩股任务提前完成,县级联社一级法人社筹建工作已进入开业申请阶段。

2、存款持续增加,全辖各项存款较年初净增3388万元,完成全年存款任务的52.1%,存款增幅为历年来增幅最大一年,较去年同期多增加3393.1万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1、站在壮实力、扩规模保支农的高度,狠抓资金组织工作。

篇7

一、2017年工作总结

(一)进一步加强教干教师队伍建设

1.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5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鲁教师函〔2015〕1号)精神,已完成2017年-2018年度城区学校教师100人支援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将进一步落实支教教师相关待遇等工作。

2、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2015〕60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鲁政办字〔2016〕56 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日政办字〔2016〕49号)精神,已制定出我县教师队伍竞聘工作实施方案,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二)做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根据《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日办发〔2015〕29号)和《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教育局等部门莒县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莒政办发〔2015〕62号),继续做好做好幼儿园的人员编制核定,教师的配备等工作。

(三)中小学职称岗位设置工作

根据《关于做好2017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

(日人社字〔2017〕95号)文件精神,已完成全县教师职称设岗工作。其中,高级职称评审130人,中级职称123人,目前正在组织职称评审工作。

(四)做好编制的动态管理、教师交流轮岗等工作。

二、2018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教干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2015〕60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鲁政办字〔2016〕56 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日政办字〔2016〕49号)精神,全面实施中小学教职工“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落实教师无校籍管理。

(二)做好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年初,根据中小学教师结构状况,教师实际需要等,统筹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推进县城内教师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配置。

(三)做好中小学动态编制调整工作

篇8

1.创新创业活跃度方面。推进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一村一主导产业、一村一电商平台的“三位一体”就业扶贫模式,以“回引创业”为抓手,引导返乡农民工和企业家等围绕脱贫攻坚布局产业。积极组织开展第六届青年创业大赛、第二届乡土人才创业大赛等赛事,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大赛、省级返乡下乡创业项目推介会议暨集中签约等活动,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全面为入驻创业者提供服务。在电视台开办 “编制爱心网、情暖农民工”访谈节目,与网民互动解读创业政策,开展送政策进园区、进厂房、进企业、进门面活动,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知晓度。

2.人才流动便利度方面。出台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实施方案,引进人才5年服务期内,允许市内自由流动;引进人才5年服务期满后,允许跨市流动。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人才交流渠道,2020年以来有12名干部人才相互交流。疫情防控期间,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托“互联网+”,开通网络招聘,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全天候网上“春风行动”,助力企业复产复工。

3.市场开放度方面。编制“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许可事项清单,统筹多种职能手段优化政务服务。与全省同步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对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联合公安、税务等六部门印发 了《关于做好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强与银行系统开展“政银便民通”合作,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极大方便市场主体退出。持续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营商通APP推广应用,继续推行简易注销等举措,切实加大市场开放力度,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准入服务。

4.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加快普惠团认定扶持。全年共新评估和复核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1所, 惠及幼儿L1.6万名。深化合作办学,在部分区县开办中职“街接班",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医师执业注册4个事项实行优化准入服务,对公共场所许可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制。积极推行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实行医师和护士区域注册,促进医师有序流动和多机构执业,并将多机构执业纳入医疗机构技术准入考核及等级评审。

5.蓝天碧水森林覆盖指数方面。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加强工业企业VOCs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治理,强力推进秸秆等“五烧”整治,加大扬尘源管控。以实施《城镇污水城乡垃圾三年推进方案》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投入力度;将化肥、农药减量纳入粮食生产责任制考核内容;进一步深化河长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治;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强化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监督性检测;配合林业、农业农村部门对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进行封存,推动建立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依法依规补偿机制;加强全市造林绿化,全面推进生态修复,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广全民义务植树,选聘生态护林员守护森林生态。

二、工作完成情况

1.创新创业活跃度方面。一是兑现政策扶持自主创业。1—11月,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627.2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直接扶持自主创业1310人,带动吸纳就业3950人;为24名创业大学生兑现创业补贴24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贴息52万多元;全市创业孵化园入住创业大学生47人,创业项目库项目总数346个。

2.人才流动便利度方面。一是进一步解决就业和吸纳人才。2020年来,共为1048名企业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259人、中级371人、初级418人。

3.市场开放度方面。统筹多种职能手段优化政务服务,与全省同步推行“证照分离”改革,精准破解市场主体“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真正实现了“减材料、减事项、减时间”,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便利。

5.蓝天碧水森林覆盖指数方面。2020年1-10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7%,上升3.0%,未出现中度及重污染天气;PM10浓度为4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9%, PM2.5浓度2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4%。2020年1-10月,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达到100%;全市1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分别达到II—II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典型经验做法

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一村一主导产业、一村一电商平台的“三位一体”就业扶贫模式被人社部作为全国人社系统唯一减贫案例推送国际减贫组织

四、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

1.结合我市市情,经济发展底子薄,“包容普惠创新”指标下所涉及的区位优势、创新创业能力、市场人才吸引力、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交通物流水平等在硬件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2.“包容普惠创新”指标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的单位部门多,一级指标下有6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所包含的业务又至少涉及三、四个不同的部门(单位),在平时的工作中仍然存在协调沟通不到位的情况。

五、2021下步工作计划

篇9

一、日常业务:

1、新员工入住安排、转正考核、人事关系转入转出等相关手续的办理及员工沟通与协调

2、在职人员调岗、人事任命等文件起草

3、办理员工离职手续

4、职称报名、材料审核修改、汇总上报、反馈及补贴申请

5、直属二部工资报批

6、公司总部人员每月在岗情况核查及参保人员确定

7、画院宿舍协调安排、电卡月度充电及日常维修

8、集团及领导相关荣誉申报工作

9、工会安排的日常报表、先进申报、活动开展及检查等工作

10、集团领导相关对外报表、配合其他部门完成人员信息统计

11、出具人员在岗、实习、工资、参保等相关证明

12、商标年审与争议处理

13、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因办公室人员调整,新员工入职、工资评定、月考勤、绩效考核、人资系统日常维护、宣传等部分业务逐步转至办公室其他人员负责。

二、完成的具体工作

1、完成公司领导荣誉申报工作。

2、成功申报市高层次人才*人。

3、成功组织区总工会倡导的“城市文明提升活动”并获大赛一等奖。

4、为壮大集团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保证职称证件满足投标工作需求,为职称评定做好充分准备,为**人在人社局办理档案手续,与**人签订就业协议书。**人取得初级职称,**人取得正高级职称,**人取得中级职称,**人取得副高级职称。

5、组织**名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年度网络继续教育。

6、组织**名一线职工到**度假村进行疗休养。

7、上半年完成集团公司、各企业、项目部工资申报456人次,下半年工作调整后完成工资报批25人次,并协调各项目部提出的工资发放异议。

8、完成**人考核转正手续、**人调岗手续、**人离职手续报批。

9、完成公司总部每月社保缴纳名单核实,自费人员催缴劳保费。

10、安排新入职人员住宿,协调宿舍安排。为保障良好的居住环境,对职工宿舍进行多次集中维修,并合并乒乓球桌、台球桌、休闲桌椅等现有设备,初步建成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完成各房间每月充电、材料申购。

11、协助完成会议纪要、活动摄像工作,并起草新闻简讯。

12、在职工之家建设电子阅览室、工会办公室,整理宣传栏素材,多次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工作,并申请工会经费补助**元。

13、完成日常统计报表、单位及领导对外报表,出具人员在岗、实习、工资、参保等相关证明**人次。

14、参与集团**周年庆系列宣传登报工作,及活动筹备工作。

本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提升,参加了**大学**专业的本科网络教育,根据公司安排考取岗位证,并顺利完成年度继续教育。

三、明年工作计划

1、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和细化工作流程,灵活应用工具表格,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和新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做好新员工工作动态跟踪,及时对其反应的问题进行汇报、协调和解决,为公司留住人才。

篇10

一、加强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建设

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传达各级党委关于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总结上一季度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加强学习教育培训及宣传。确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学习教育层次的差异性、学习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和学习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坚持上班时间干部每晚在乡会议室学习制度,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专业理论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适时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取经,切实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每半年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全乡进行宣传并表彰奖励。制定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构建长期有规划、中期有计划、近期有行动方案的梯次推进体系。建立人才发展评估制度,定期对凉水乡人才发展规划及重点专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二、2015年实施的重大人才工程

1、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重点针对学校、林业、畜牧、农技、农民专合组织等部门和组织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对乡内具有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对象,纳入重点培养领域,年内进行专题培训研讨2次,鼓励拔尖人才参加学术及实用技术交流活动;切实加大对文化战线人才的培养建设,积极实施梯度培养计划,促进文化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抓紧培养“养殖业、种植业”两大支柱产业高技能人才60人。充分利用长毛兔、土鸡养殖培训契机,为苏河乡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大力开展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

3、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一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把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技术特长、技术成果、培训情况、发挥作用情况等统一登记,分类管理。二是实行分级管理。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培训。按照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的原则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一是“请进来”培训。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聘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举办讲座。二是“送出去”培训。争取资金利用冬季或农闲时机,组织有一定专长,具有初、高中文化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到外地考察、学习培训。三是“走下去”培训。邀请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的科技人才,通过与农村实用人才结对帮扶、手把手地教,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学技术能力。四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这一有效载体,以林果、畜牧业等特色农业技术培训为主,重点加强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培训,分类别、分层次对农村人才进行培训。

4、实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工程。结合苏河乡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加强苏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党员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2015年人才创新工作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对乡劳动保障所的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具体负责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三是制定创业人才尤其是返乡农民工投身农村创业的优惠政策,激励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农村创业。四是充分利用政府短信平台免费为群众提供科技致富信息、用人用工信息。五是建立并落实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拿出部分资金对优秀人才予以奖励。

2、搭建人才创新平台。一是开展“大调查,大走访”活动,挖掘各级各类人才。二是利用乡劳动保障所,对年满16—45周岁的劳动力姓名、年龄,学历,特长,就业意向,手机号码等个人资料进行登记,并分别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并定期更新,构建人才工作的指挥平台,为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利用提供准确依据。三是利用长毛兔养殖,帮助建立一批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人才创业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3、服务创新人才创业。一是积极协调贷款、科技跟踪服务、项目扶持等方面对各类人才给予支持,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方式,坚持对再就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实用专业技术培训等培训资源和项目进行有效整合。按照“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加强培训,年轻人才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落实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着力提高综合素质;三是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集中发挥全乡各类优秀人才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传、帮、带,形成能人带众人,众人成能人的良好格局。

4、培育创新人才典型。为更好地发挥创新人才的典型带动效应,苏河乡着力培育创新人才典型。开展创新人才先进事迹宣讲活动,重点宣传李国菊、袁芝华等长毛兔养殖大户、农民专合组织负责人的事迹,从而形成尊重人才,争做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乡党委严格按照上级相关部门要求,利用浙江援建后续产业合作契机,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与全乡人才工作中心任务有机结合,突出工作重点,健全完善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注重载体引才、项目引才、企业引才和发展引才,着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源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青年英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2、完善人才档案管理。全面建立后备人才信息库,结合组织和人事部门的年度考核结果及个人学习培训结果,及时更新完善专业人才信息资料,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对专业人才进行动态管理。

五、2015年专项人才规划

1、全力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农村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培养,支持他们成为优秀企业家。造就一批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重点抓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社会组织和加强队伍管理的配套政策。

3、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充实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通过多种培训形式,深入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为内容的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对创新人才的选拔管理,做好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工作。制定奖励措施,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励他们发挥作用。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4、切实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把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全乡的人才规划和具体措施;切实做好服务工作,乡领导干部要当好“后勤部长”,把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心放在服务上,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力争取得实效。

(一)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建设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医疗卫生队伍,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现有人才的素质提高上,放在紧缺专业岗位和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上,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制定规划,搭建平台,有效推进,为此,重点继续办好全市卫生系统管理人员培训班,按结构比例引进各类紧缺的人才,争取通过宣传、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批适应学科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在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开办各类学术讲座,聘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现场指导开展业务工作。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技能。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创新科研成果,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疗法,增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三名”战略,落实各项激励保障措施。

(二)继续开展好技术大比武活动。在全市卫生系统重点突出“三基三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严密、严肃、严谨)的考核。通过技术大比武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全体医务工作者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总结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完善奖惩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学理论、学技术、学技能,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将技术比武基础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评选名医(名护)的重要条件。

(三)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完善以学分制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年内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考试人员合格率争取达到100%。同时,积极拓宽继续医学教育途径和渠道,鼓励医务人员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年终学分达不到要求的,按有关规定,在医师、护士注册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四)继续组织开展争创“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科室、学习型个人”活动。激发医务人员勤奋学习的热情,大力营造“学习光荣、不学习可耻”的氛围,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年终根据各单位技术比武基础知识考试等情况,评选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科室”、“学习型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抓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一是帮助镇卫生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市级各医疗机构免费为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做好对口支援、卫生支农工作;二是继续搞好乡村医生的在岗知识集中培训,按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强对卫生人才工作的领导,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行人才培养工作责任追究制,落实奖惩措施,加强调度与督导,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考核,确保我市卫生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根据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特提出2015年卫生人才工作计划:

一、加强卫生人才储备工作,完善人才资源配置

根据省、市、区卫生人才储备工作要求,积极完善人才资源配置,结合各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合理引进人才,建立一套选择、培养、使用卫生技术人才的完善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引进各类人才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准确性,采取公平、公正的方法,完善录用、聘用的相关手续,逐步使人才结构趋于合理。

二、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单位毕业生聘用工作

做好医疗卫生单位毕业生聘用工作,不仅关系到各用人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卫生专业队伍结构配置与调整,关系到卫生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也关系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将人才合理配置纳入各单位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毕业生就业特点,每年年初制定毕业生需求计划,由区卫生局政工股汇总并进行统筹,以便在人才市场上招考信息,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同时要求各单位每年将临时聘用人员报区卫生局备案。

三、树立人才意识,实施科技兴院

结合卫生工作实际要求各医疗机构积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人才。要善于发现学科带头人,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要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精心培植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靠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带动整个医院的发展,从而促进全区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

根据全区卫生发展和重大医技项目需要,加强对紧缺人才的预测和规划,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大力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卫生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卫生事业单位引进硕士博士和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编制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上的限制。积极协助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子女上学、爱人工作等实际问题,切实解决紧缺人才的后顾之忧。

五、推进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拓宽人才开发的空间

人才柔性流动己成为人才工作的一个新特点。其主要特征是: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根据卫生支农的有关文件精神,鼓励各基层医疗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我区卫生事业人才工作,也要主动适应这一新的走向,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引才观念,变“刚性”引进为“柔性”集聚。医疗卫生单位除调动外,可采取短期聘用、技术合作、聘请顾问、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人才技术,进行智力成果转化,为我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对柔性流动到我区卫生系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执业注册等给予便利。

六、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予分配的原则,加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力度,推行岗位工资。医疗卫生单位在工资主管部门审批的工资总额内,可结合本单位特点,自主制定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办法,实行人才保护价以及特殊人才津贴制度:一是单位选聘的急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由单位与个人协商,根据个人实际业绩能力水平及预计效益情况,签订工资报酬协议,通过业绩考核予以兑现;二是对引进的硕士博士专业技术人才,进单位后三年内每月可适当给予生活津贴;三是对关键岗位的优秀人才采取项目及课题津贴等特殊分配方法予以补贴;四是对学科带头人、科技后备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给予同上级人才管理部门1—2倍的奖励,在节日期间采取多种形式慰问优秀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示范作用。五是积极探索低职高聘工作,准备在区人民医院试点进行低职高聘,对长期工作在一线因学历资格、考试原因而没有晋升副高职称的人员实行低职高聘,让其享受相应待遇。

七、规范管理制度,简化区内卫生人才流动手续

区内卫生人才流动要建立公开、规范、简便的管理制度,必须坚持单位专业岗位需要,流动人才专业对口的原则。区级单位之间(全额拨款单位除外)、中心卫生院之间的调动,由申请人出具书面报告,双方单位同意报区卫生局、人社部门批准后办理手续;中心(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到区级医疗卫生单位,报区卫生局、人社局、区委编办批准后按人才流动的相关程序办理手续;乡镇卫生院之间人员流动或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到中心卫生院,由申请人出具报告,经双方单位同意后报区卫生局讨论后,交人社部门按规定办理调动手续;新进人员按人才招聘的相关程序,经考试、考核,严格录用,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鼓励人才正向流动,凡本人愿意从区级医院到中心卫生院及以下单位工作的,只要双方单位同意,即可报人社局按规定办理调动手续。

八、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卫生队伍素质

要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要求各单位定期对卫技人员进行以“三基三严”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训练和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为目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区继教办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积极发挥区人民医院的医教研中心的作用,提升培训档次和质量,要深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职称晋升、医师定期考核等挂钩的政策,加快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要强化乡村医生培训力度,采取定向委培、学历教育的方法,切实解决乡村医生队伍严重老化与短缺的问题,为构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要加快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配合市卫生局做好全科医生骨干培训,通过岗位培训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社区护士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诊治和处理一般急症、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促进城市、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今年是县委确定的项目会战年,也是我镇建设大邑“首善之区”的关键之年,我镇将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市、县、人才工作精神,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人才开发工作机制,突出抓好人才培训工作,拓宽引智渠道,积极探索,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为我镇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特制定晋原镇2015年人才工作计划如下:

一、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

按照我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和目标任务,给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人才工作中肩负的历史责任。结合我镇当前对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优势,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为新形势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服务。

二、健全人才工作的新机制

(一)强化“三种意识”,开发人才资源。一是“人才标准多样化”意识,即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二是“人才至上”意识,即要以促进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为标准,切实做好使用、培养、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达到既用人之长也容人之短;三是“人才大开发”意识,采取“使用性开发”、“政策性开发”“储备性开发”等多种方式,如:进行合理性岗位调整,建立乡士人才库,建立科技示范户,强化机关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等,以各种方式来推动辖区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大开发。

(二)营造“四个环境”,实施人才服务。一是营造政策环境。在各类制度、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出台人才政策,发挥政策对人才成导向作用,以达到广罗人才,人尽其才的目的;二是营造社会风尚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社会风气;三是营造市场环境。创建本辖区的人才市场,发挥劳动保障事务所作用,通过周到服务、规范运作,科学指导,有力监督,来完善本辖区人才市场体系;四是营造工作环境。加强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创新机制,推动人才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纠正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二是建立淘汰机制,打破人才管理的终身制,建立起人员绩效考核档案,以动态管理解决有进无出的问题;三是在全镇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进一步加强镇村干部人格修养,继续深化“四力”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四)突出抓好人才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形式。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加强对年青干部的培养,充实工作队伍。

三、积极探索,开创人才工作的新镇面

篇11

一、我市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发展现状

1.建筑工人职业技能鉴定

建筑工人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行业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建筑工人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目前,我市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由人社部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证书》的建筑工人约为3759人。

同时,为进一步服务企业,2015年3月,市建委与市人社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杭建市[2015]46号),鼓励建筑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自主评价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有16家企业率先开展了自主评价技能人才的试点,共有343人通过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2.建筑工人培训考核

2015年3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后,建筑工人培训考核工作自上而下全面启动。省、市主管部门全面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系统开发、宣贯,开展师资、考评员培训,申报各级培训考核机构等,为全面启动建筑业工人培训考核提供了基础保障。目前我市已申报确立了全市50家培训考核机构,全面负责全市建筑工人培训考核具体工作。2016年7月,杭州地区建筑工人培训考核工作正式开展。

3.建筑业职业技能竞赛

开展建筑业职业技能比武和竞赛活动是我市目前培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从2015年开始,市建委、市人社局和市总工会,每年都将联合举办市级技能竞赛,并参加由省建设厅与省人社厅、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省级职业技能竞赛。

历年来,我市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中2014年参赛选手项承印获得了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2015年开始,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将同步获得由人社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证书》,目前,我市建筑业通过技能竞赛活动,产生了12名技师和55名高级工。

二、我市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大,技能人才队伍稳定性不强

我市一线技能操作型建筑工人绝大多数来自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他们远离家乡,能够在职业上有所发展,并可以在杭州购房安家的人员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人都难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对杭州缺少归属感,经常需要考虑职业或生活流动的问题。以特种作业人员为例,2014年和2015年,在杭持有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并应按期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分别为7983和6108,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规定时间参加继续教育而被注消的证书就分别高达1916本和1504本,约占当年应延期证书的24%和24.6%。由此可见,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特种作业持证人员流出了杭州建筑业。据了解,其他技能型持证人员的流失情况也很突出。

2.层次不高,持证人员文化程度和技能等级总体水平偏低

根据对2013年参加特种作业培训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人员的文化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大专及以上人员约占12.66%,高中毕业人员约占19.1%,初中毕业人员约占68.24%。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市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持证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员占比三分之二以上。据了解,其他建筑业技能型持证人员的文化程度也与此相当。

另一方面,在现有已获得各专业工种中级工以上证书的25780人中,高级技师为0人,技师为39人,高级工为786人,其余均为中级工或相当于中级工,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3.2%左右。以上充分说明我市建筑业一线技能型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较为偏低。

三、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发展新思路

1.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

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对于破解体制束缚、推进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加快培养大批建筑技能人才等意义重大,同时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各地和企业要真正理解、吃透其内涵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做好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拟定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并与我市目标对接,做到心中有数。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扶持企业建立培训基地,营造良好氛围。企业要强化内生动力的发挥,舍得投入,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行业责任,最终使企业自身受益,为我市做大做强建筑业奠定基础。

2.突出重点,建立企业为主的培训机制

今年5月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建筑劳务用工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建建发[2016]188号)明确在杭州市开展建筑劳务用工改革试点。市级主管部门应以本次劳务用工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引导有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培训考核机构,自主开展本企业工人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拥有数量稳定的与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骨干技术工人。暂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委托或合作培训的方式,依托职业培训机构,对企业自有工人进行职业培训,持证上岗。要按照相关规定,精心组织培训考核,规范培训考核程序,使证书“含金量”、工人技能水平居全省领先,起到“以点带面”作用,为企业自行培训考核全面铺开提供经验。

3.积极探索,创新职业培训合作新模式

一是实行分类培训。建筑施工企业对从事技术工种工人,要按住建部颁布的职业规范要求分类开展安全生产教育、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鉴于建筑行业特点,要立足实际,借助民工学校平台、自有培训场所,重点开展一线工人安全教育培训;暂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购买社会培训服务,依托职业培训机构,深化专项技能培训;有条件的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培训考核机构,按自主需求开展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在培训模式创新方面,加强主管部门、行业院校和施工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强校政合作,加强主管部门、教育部门、行业院校等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综合职能优势和行业院校培养建设行业人才的教学科研优势,积极探索校政合作、产学对接战略合作新模式,谋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共同推进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合作办班、校企共享资源、校企合作就业,促进职业培训产、教、学、研一体化发展。三是开拓创新,促进产业工人队伍持续健康。以等级晋升为路径,引导和保障技术工人从初级工、中级工向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不断晋升,鼓励技能人才精益求精;以专项培训为手段,结合建筑业发展,不断开拓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组织新知识、新技能、新科技等专项培训,助力技能人才伴随建筑业的持续变革和创新发展一同成长;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促进更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学习交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夯实基础,为工人培训创造条件

一是确保经费落实。政府作为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者,应当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战略决策来抓,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提高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基础工作的支持,加大整合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补贴资金的力度,统筹使用,提高效益。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在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同时,应将工人在岗技能提升培训纳入正常职工培训范畴。对于承包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应加强使用监管;对于劳务作业分包的工程项目,要求承包企业必须将“职工教育经费”单独计列,专项支出,确保工人技能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和使用。二是抓好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支撑职业培训的核心基础,以实训基地建议为抓手,增强建筑工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职业培训与施工现场的无缝对接。可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可依托民工学校创建,也可充分利用自有培训场所建立,也可跟建筑类职业院校合作共建,使之成为集教学、培训、实操考核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培训考核平台。三是完善激励制度。为促进建筑工人培训的长效落实,需进一步完善建筑企业、工人的激励鼓励政策。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工人等级晋升与薪资待遇同步发展的通道,以保障技能型持证人员享有应得的劳动报酬和相应的政策待遇;另一方面建议将企业落实工人培训列入动态管理计分,并结合标准化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协同推进;同时,还需加强与人社、工会等部门合作,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练,营造“技能宝贵”氛围,激活企业内部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积极性。

5.强化监管,做好职业培训考核工作

全过程动态监管企业培训考核,确保职业培训落到实处。定期检查职业培训考核日常教学活动、教学培训质量、学员信息反馈等,加强统计本地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方式、培训效果、参训人数等情况,及时总结职业培训考核典型经验。

四、结语

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工人素质,提升企业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减少企业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培训,可以扩大人员就业空间、提高就业能力,帮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增加社会稳定性。

参考文献:

篇12

(一)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一是按照《浙江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将重大事项提交局党组会或局班子会议进行集体研究;涉及专业事项邀请专家共同参与决策,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起草制定人社领域重大政策(或涉及民生政策)时,严格进行合法性审查,审查通过后才予以发文。截止2019年10月底,我局尚无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二是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管理及清理监督工作,全面实行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认真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上位法立、改、废情况,及时修改、废止相关行政规范性文件。三是研究制定了《龙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龙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执法公示制度》、《龙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三项制度,为我局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并在政府网站上主动公开了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人员及执法辅助人员、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救济渠道、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等信息。

(二)完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一是强化全程监督。坚持人社各项工作自觉接受党委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把监督向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延伸。二是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建立投诉举报登记制度,畅通举报箱、网络、电话(12345及办公电话)等平台,建立舆情收集、评估和处理机制。三是强化制约监督和问责。加大对干部职工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权益等违反“”规定的问题,保障各项惠民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使群众在自身受益的同时,增强监督主体意识,自觉参与监督。四是强化政务公开。严格实行信息公开、财务公开、事务公开,充分利用县门户网站、公开宣传栏、报刊等载体,定期或不定期公开涵盖政策法规、人事人才、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就业创业等涉及民生利益等内容,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对人社事业的知情权和建议权。

二、主要做法

(一)规范劳资纠纷调解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建立健全劳资纠纷调解组织。根据劳资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配合全县“大调解”工作,成立县劳资纠纷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局长担任,各乡镇(街道)以劳动保障所为中心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小组。2018年开始,根据省厅推进乡镇(街道)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工作需要,整合调解队伍,按要求设立以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为管辖单位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实现了统一名称、统一制度、统一台账等要求。目前15个乡镇街道加一个经济开发区均已完成调解室的布置及各项制度、标牌的上墙等工作。二是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基层调解组织作用。按照“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与企业联系直接、便捷的优势,形成与总工会、司法、法院等部门有效配合的联合调解机制,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即得到及时处理,共同化解日益繁重的劳动争议。同时加强与企业调解组织的工作联系,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主动深入企业开展预防排查、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咨询,协调企业开展矛盾纠纷预防调解工作,也进一步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帮助企业规范用工管理,防范用工风险。2019年我县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35起,调解131起,调解率达97%。三是创新仲裁调解机制,以柔性方式化解纠纷。为缩短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时间,减少争议双方的诉累,劳动仲裁委主动创新调解机制,实行“预调解”。“预调解”指通过现场咨询、电话投诉等方式了解劳动争议后、仲裁立案前提前调解劳动纠纷。针对简单纠纷直接电话调解,针对复杂的纠纷,现场核实,预约协商,争取当面调解时一次性成功。调解未成功的,在立案后也会视案件复杂情况再次安排1-2次调解。避免因劳动争议案件时间拖长引起双方矛盾发酵,引发更严重的矛盾激化等后果。

(二)强化劳动监察执法监督,有效解决欠薪问题。一是成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将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定位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各乡镇(街道)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建立“一级执法、二级监管、三级网格”的劳动保障监察新体系,并已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察执法管理模式和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对辖区内企业的劳动用工、工资支付情况实行动态监管,有效提升基层欠薪防范处置能力。二是建立“两金”制度予以保障。制定实施《欠薪应急周转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建设领域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纳管理制度》,共筹集欠薪应急周转金460万元、工资保证金3020余万元,积极预防和解决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三是重点完善建设工程领域管理制度。在全市率先制定《建设领域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实施细则》,印发《工程建设项目用工规范化管理指导手册》,全方位落实建设领域人工费用与其他工程款分账管理、用工实名管理、银行工资等相关规定,从源头上预防建设领域欠薪问题。四是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制定实施《欠薪案件调解仲裁“绿色通道”制度》和《重大集体工资争议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建立县司法局、劳动仲裁委员会和法院的三方协助机制,进一步简化手续,缩短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结案周期,努力做到案件快审快结。五是健全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制定《突发性群体劳资纠纷事件处置预案》、《防范处置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工作办法》等文件,构建责任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同时建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查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力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全面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019年以来,我县相继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根治欠薪”夏季专项行动及根治欠薪夏季行动“回头看”专项检查等系列工作,累计出动检查人数120余人,检查在建工程项目110余次,涉及民工0.8万余人;检查工业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530余家,涉及民工2.2万余人;在元旦春节、中小学开学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检查,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恶意讨薪行为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行为。今年1至11月,劳动监察大队快速调处欠薪纠纷230件,为1000余名劳动者追缴工资1500余万元,受理举报投诉案件34件,共为94名劳动者追缴、补缴工资79.26余万元。2017年-2019年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5起。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健全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存在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2018年12月,我局向公安机关移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2起,其中叶亚青因拖欠何某等12名劳动者工资共计12.6万元,我局将其纳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并在“信用中国”网站公示,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强力震慑。

(三)依法加强工伤认定效率,开展部门联动行动。一是开通24小时值机的工伤事故报案电话0570-7011011。2018年度接听报案来电共620余通,均登记在册,工伤查勘车辆2018年度累计里程数高达3万公里;二是继续加强政保合作。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龙游分公司派驻5名工作人员参与工伤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其中2名负责配合社保科工作人员开展案件调查。2019年共受理案件1561件,调查821件,经调查发现虚假和不符工伤案件17件,认定工伤案件1305件;三是推行工伤认定简易程序。确保事实清楚、申报材料齐全的工伤案件以及工伤保险待遇申报皆实现在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认定及足额结算支付。2018年度简易程序共认定437起,占认定总量的33.5%;四是与应急管理部门开展联合行动。传发《工伤事故预警信息》,针对重大伤亡突发事件及时上门开展联合调查,同时与工亡职工家属面对面交流,解释工伤认定的相关政策,安抚家属情绪,配合用人单位做好协调工作;五是积极应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2017年-2019年,共有行政复议1起(复议结果维持工伤认定)和行政诉讼7起(维持工伤认定1起,撤销工伤认定1起,撤诉4起,胜诉1起)。

(四)完善宏观调控,贯彻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督监管机制。贯彻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措施有关情况机构改革后,我局已完成行政执法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认领工作,涉及人社系统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共13项,并根据人员变动等实际情况,对执法人员再梳理,建立执法人员清单。截止2019年11月底已完成“双随机一公开”、“掌上执法”检查172户次,其中双随机检查15户次,掌上执法(移动端)已检查157户次,检查人员23人,人均检查6.8户次。2019年度我局“双随机”抽查任务完成率、抽查任务公示率、检查完成率、检查结果公示率均达到100%。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保基金稽核难度依旧存在。一是养老待遇追回难。由于目前发现待遇重复领取人员大多是外地人员,且年龄较大,部分人员因患病等原因家境贫困,而且发现时发放时间较长,追回的数额较大,当事人及其家庭成员都较难接受,抵触情绪大,即使同意退还,也大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退还,对一些应退额较大的老年人,预计到其死亡时也无法如数退还,因此追回工作压力很大;二是针对“一人在两地同时参保”的情况,虽然对这部分人员已采取发函的方式告知本人或其所在单位,让其限期整改,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依据、处罚条款,对“两地同时参保”这一违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三是企业缴费基数稽核查处难。对参保率及缴费基数未达标的企业缺少相关政策制度的约束及制裁,导致企业对自身违规情况的整改不重视,继而还存在违规问题。

(二)依法行政工作人员队伍薄弱。由于人社业务涉及面广,业务复杂,涉及的各项法规政策也较为庞杂,而工作人员人手有限,面对大量错综复杂的情况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0年,我局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宗旨,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依法行政工作部署,围绕车俊书记的“六问”,着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加强依法行政领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质量,努力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科学发展,具体如下: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制定事中事后监管计划,整合监管事项,集中人员和力量,统一开展执法行动,强化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将人社业务延伸至基层和线上办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