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2-09-22 19:17: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村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村调研报告

篇1

今年以来,深入田间地头,走屯串户,召开群众会,与村“两委”班子、自然屯小组长座谈等形式,了解和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摸清了立冲村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土地利用状况,形成了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立冲村位于鱼峰区里雍镇西北部,距城区18公里,距镇政府17公里,是全镇第一大村。全村共有立冲、河表、宜步、苦练、大塘口、豆山岭、大宅、水山、上大塘、土地山10个自然屯,1576户,6068人,其中涉及贫困户有23户,贫困人口66人。设有党总支一个,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2人。全村有耕地面积7056亩,其中水田2607亩,旱地4449亩。全村主要以水稻、甘蔗、玉米、烟叶、叶蔬类以及桉树、黄皮果、沃柑种植和养鸡、猪为主要经济收入。现有沃柑种植基地300亩。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以来 ,各级党委、政府,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屯、生产路面硬化、安装路灯、安装自来水、电网线路改造、宜居环境保洁、修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民民风纯朴,满意度高。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水平偏低,受教育的程度不均。在我们走访的23户贫困户中,6户有文盲人员,致使农民生产致富的本领不高。

     (二)因残致贫原因占主导。23户贫困户中有12户致贫原因是因残,超过半数以上。

     (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内没有一条健身路径,村图书室的书籍陈旧,新技术、新媒体信息传播受到一定影响。

   村“两”委领导班子年富力强,工作扎实,团结奋进。如何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关键的问题是注入资金、引进项目和发展经济以及开放意识。如果能借助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对口帮扶的外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展产业,因地制宜,脱贫攻坚胜利致富奔小康目标就能实现。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立冲村的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征求后盾单位意见,对立冲村今后的帮扶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提升村容村貌

1、继续推进农村改厕改厨工作,促进农村卫生革命,改善宜居环境。

2、新建照明路灯一批。

3、组织专人常态化管理,生活垃圾每天清运,通村屯硬化路每天打扫。

(二)建设配套设施

1、维护好村级活动中心,增加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健身路径一条,方便群众业余休闲。

2、适时开展农民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3、完善村务党务公开栏,加强村务党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定期组织开展“致富带头人”、“五美家庭”“最美立冲人”等文明优秀评选活动,努力提升立冲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篇2

一、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    村共有贫困户   户   人,其中因病致贫   户   人,因残致贫   户   人,因年老体弱,缺乏技术和劳动力致贫的   户   人。经过几年来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人均收入均能达到3800元以上,属于享受政策脱贫。

    村的贫困户,均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落实了扶贫政策,其中危房改造   户,扶贫特惠保险   户(一户因进敬老院集中供养,未参保);与    联合开展金融扶贫务工的  户(每户2000元/年);享受五保金的   户,低保金的   户,享受2018年县乡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的   户,享受养老保险的   户,享受老兵补贴的   户,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   户,享受贫困学生资助金的   户,无学龄期儿童辍学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从   村贫困户整体状况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普遍较少。有   户没有耕地,   户人均耕地不足3分,只有   户人均耕地在1亩以上,种植收入和粮食补贴在收入中占比较低。这是因为   村位于城边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村西村北的土地在多年前就已大部分被征用买断,无法产生持续性收益。

2、自我造血能力普遍较弱。   户贫困户中,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健康劳动力只有    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   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这些家庭的自我造血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大,需要政府兜底。

3、家庭开支较大。贫困户的收入虽然都在贫困线以上,但是因为疾病、残疾、年老体弱等原因,用于医疗方面的开支占比极大且会持续增长,对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政策非常依赖。

三、建议及下步工作打算

1、对贫困户中的健康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自身价值,增加收入。

篇3

一是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

去年以来,通过连云港市工商联十届四次、五次常执委会、县区工商联会长、书记工作交流会和市联直属行业商会会长会等重要活动,在全市各级工商联组织中就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了共识。率先在全省工商联系统组织实施引导民营企业开展民企帮村活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民企帮村”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活动的通知》,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明确了工商联组织在“民企帮村”活动中的作用、工作定位和工作要求,找准切入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助手作用。

各县区委统战部、工商联也都加强了对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东海县工商联通过积极主动工作被县委明确为县新农村建设村企挂钩合作牵头部门。赣榆县县乡(镇)两级商会组织都成立了“民企帮村”工作领导小组。灌南县工商联下发了《关于“民企帮村”的实施意见》。海州区工商联开展的“民企帮村”活动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区长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和亲自到村企调研,对“民企帮村”活动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各乡镇村组织也积极配合、协调村企关系,解决民营企业在当地遇到的困难。“民企帮村”活动已经成为乡镇与商会、村与企业、企业与农户增进感情和友谊的纽带。

二是把握工作定位,坚持基本原则,努力促进多赢。

连云港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找准工作定位,着力在当好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上下工夫,力求在发挥政治引导作用上做出自己实实在在的贡献,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让更多的民营企业了解“民企帮村”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市工商联积极发挥工商联系统宣传阵地和连云港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用,并通过省工商联与省有关主流媒体密切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抓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了28位民营企业家在连云港日报向全市民营企业家发出“积极投身民企帮村活动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排头兵”的倡议书。在连云港市总商会网站专门设立了民企帮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栏。及时将市农办汇编的全市218个经济薄弱行政村情况发给各县区工商联和有关会员企业,以便于会员企业了解情况选择帮扶对象。

在“民企帮村”的实际工作中,连云港市工商联注重探索把握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努力做到六个坚持:坚持注重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坚持义利兼顾,追求双赢、多赢目标;坚持企业自愿,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原则(做到企业“四自”、“一不”:自选帮扶对象、自选帮扶形式、自选帮扶项目和自己把握投入资金规模。不搞拉郎配);坚持农民认可,主动参与;坚持乡村级组织积极参与;坚持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的基本工作要求。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些认识和探索把握的基本原则是得到了企业认可的,效果也是好的。

去年,连云港市县工商联首批联系的43家民营企业实施了50个帮扶项目,当年完成投资4.17亿元,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2万多人次,为9800多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43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又有111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帮扶近百个村实施了130多个项目,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3万多人次,使1.7万位农民有了工资性收入,实现增收4600多万元,企业也同步增加利税7885万元。民营企业把扶贫开发与光彩事业紧密结合,认捐推动农村公益事业、扶贫开发和慈善资金512.86万元,已实际到位捐赠资金229.4万元。民企帮村活动不仅使被帮扶村的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民营企业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示了非公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实现了多赢的喜人景象。

三是总结宣传,推广典型,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在连云港市“民企帮村”活动的生动实践中,各级工商联组织和民营企业、乡村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形式和办法,归纳起来,主要是推动五轮齐转、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和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形式之一:村企合一,共建共促新发展。连云港市民营企业不少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赣榆县目前就有10多位民营企业家担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有着一批像狮子口村党支部书记、东成生化董事长鲁杰,塔山镇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宜冬柳编厂厂长王宜冬这样既是有爱心的企业家,又有责任心的村级组织的带头人,他们将企业的发展与村级经济的壮大、农民的致富视为己任,走出一条以企带村、以工建农成效显著的新路子,成为以企带村的先进典型。鲁杰探索“村企合一”的发展,积极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吸纳本村农民就地就业,使120名村民进厂就业有了工资性收入。支持村民买车搞运输,出资为村里修桥筑路,为新村发展建设搞规划,使广大村民对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期盼。企业出资使全村3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到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宜柳编厂厂长、塔山镇高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宜冬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在他的柳编厂和引进的玩具厂就业的员工已超过了全村人口总数的150%,她们年平均工资在7000元以上。真是“上班不误农忙,家家户户喜洋洋。”这类典型,几乎在每个县区都有,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宣传、引导和搞好服务,他们的示范作用将越来越大。

2、形式之二:龙头企业带动,以工惠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外向化和现代化。今年实施的民企帮村项目中有30个是工业生产型项目,有近五分之一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配套的养殖、农产品培育等原材料基地建设方面项目,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结合实际,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民企帮村”活动的重要力量。

康缘药业增资1000万元与兴云鹅业重组合作成立江苏花果山鹅业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上市公司与龙头企业的联姻,实现强强联合,为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连云港福润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不断加大投资,扩大生猪屠宰和深加工规模的同时,注重配套项目的延伸发展,发挥公司养殖场的技术优势,向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及技术支持,并对生猪进行回收,最大限度地减低农民市场风险,确保农民增收。赣榆富裕食品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实行“公司+基地+种殖户(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训种养殖户2500多人,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建设起500多亩水产品养殖基地和6000亩出口标准无公害蔬菜种殖基地,与5000余户农户签定养(种)合同,户均增加销售收入万元以上。为发展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企业每年还吸纳从事水产品和蔬菜加工的季节性工人近万人,为农民增加了一定的工资性收入,成为深受农户欢迎的龙头企业。灌云县欣森木业结合自身企业生产发展需求,免费提供树苗,与种植户签定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既提高了农户种树积极性,增加了农户收入,也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基地。

3、形式之三:发挥企业优势,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各县区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在组织引导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营企业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有着自己的特有的优势,不失时机的引导有条件、有需求的民营企业利用现有的厂房、设备和技术力量开展技能培训,既可以帮助农民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又可以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帮扶中找到合力破解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与企业实际用工岗位、技能素质需求之间矛盾的方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一般培训机构富有特色的帮村帮企富民的新路子。这次会上由连云港市工商联与市委统战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认定的江苏天明机械集团等十家民营企业为连云港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实习示范基地,就是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农民技能培训着手,走促进就地转移的帮扶之路。

江苏常青对外经济合作有限公司在灌云县购地建立起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可培训6000余人,已经组织赴日参加研修农村劳动力800余人,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江苏天福来饲料有限公司先后在海州锦屏、灌云伊芦、赣榆罗阳以及连云徐圩等地连续举办十多期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并与锦屏镇酒店村、新海村签定了长期帮扶协定,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热烈欢迎和村委会的高度评价。

4、形式之四:致富思源,扶贫济困,积极践行光彩事业。在组织开展民企帮村活动中,我们注重引导民营企业把积极投身民企帮村活动作为践行光彩事业的重要内容,仅今年上半年我市民营企业直接捐赠推动农村公益事业、扶贫开发的项目达50个,项目认捐金额512.86万元,就到位资金229万元。

灌南工商联把每年4月份作为光彩事业推动月,组织民营企业家捐款25.4万元设立“爱心书库”,启动“手牵手帮扶”工程。近两年,灌南民企支持投入农村社会公益资金1000多万元。东海晶都建设集团投入200多万元帮助桃林镇建设城镇道路及配套设施。利民太阳能直接投入5万余元为农村敬老院安装太阳能,帮助农村的困难群众,关注弱势群体。灌云工商联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先后共投资60多万元为改变村容村貌做贡献,资助特困户320家、特困生120人,捐助总额达210万元。

5、形式之五: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千家万户致富工程。塔山柳编协会架起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引导农民建起了一万多亩杞柳栽插基地,万名农民从事柳条编织,促进了桑行等10个柳条专业村的形成。全镇柳条编织户年均收入1万元。赣榆墩尚泥鳅养殖业协会沟通市场信息,普及养殖技术,使小泥鳅做成致富百姓的亿元大产业。灌云县种业商会率先在全省推行与农民签定种子合同,每年签定种子合同达35万份,农民用上了放心种,会员企业销售收入年年递增,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赣榆县酒饮料业商会组织会员企业成功申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企业和农户都得到更多的实惠。东海县农资业商会充分发挥商会平台功能,积极开展推广农业新技术、培养新农民活动。赣榆县茶果业商会、草莓业商会和东海县农资业商会等近二十家农字号行业商会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也都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充分发挥商会的民间性、经济性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通过五轮齐转,一批各类先进典型在民企帮村的实践中脱颖而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家“民企帮村”先进企业和陈素琴等十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受到了表彰。在总结经验、推出典型的同时,积极发挥工商联系统宣传阵地作用,加强与省市主流媒体的密切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抓好宣传工作。各县区工商联也利用媒体资源专版宣传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奉献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等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了民营企业家的奉献精神、奉献意识。

二、四点认识

开展民企帮村活动,关键是要有帮扶项目作为载体,项目的实施主体是我们民营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工商联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先富帮后富,促进农村发展和企业加快发展、企业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做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多赢”。通过调研我们体会到:

一是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保证。在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投身新农村建设中,市工商联的会领导班子率先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由会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推进落实。各县区工商联也都相应的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从而为我们组织开展好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和人力物力支持。

二是发挥优势,义利兼顾,实现双赢。民企参加新农村建设要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和主要绩效,同时企业也要义利兼顾。因此,民营企业参与民企帮村还要注意协调好帮扶合作双方的利益关系,确保互惠互利、实现双赢。要在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上做文章,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实力确定帮扶形式、帮扶项目。做自己熟悉的项目,做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项目。特别是在帮扶资金、物资数额和帮扶项目的规模上不要盲目攀比,以免力不从心,好事办“砸”,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帮扶结对形式上,可以是一个企业与一个村或多个村结对帮扶,也可以是几个企业联合帮助一村。帮扶方式上,涉农龙头企业主要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农民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等途径脱贫致富;非农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修路、架桥、救助弱势群体等公益事业,或到农村招工的方式投身新农村建设。

三是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合力确保取得实效。新农村建设有许多政府的政策鼓励和扶持,这方面需要通过沟通交流、积极争取,使享受的政策面可能及时得到,更有利于项目的有效实施,提高民企的帮扶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企业与帮扶对象,有帮扶对象的企业与商会,商会与政府,企业与政府等多层面、多形式的互动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民企帮村活动实施开展,取得实效。2006年连云港市工商联通过建立项目推进联系服务制度,将这些项目实施主体作为工商联机关干部下访联系对象,定期对工商联服务情况进行考核,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做好帮扶企业与被帮扶村之间的沟通联系,推进了项目的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民营企业也要把开展民企帮村活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明确专人负责,与帮扶村建立经常性沟通联系制度,不能给了钱就算了,还要关注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帮扶项目实施开展过程中老百姓的反映,把帮扶效果落到实处。

四是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勇于当先。建设新农村,民营企业大有可为,大有前途。农业产业是生命产业、民生产业,更是光彩产业。通过典型示范带头,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按照“四有”,即有责任、有爱心、有知识、有能力,尽心尽力地参与民企帮村的活动。充分发扬致富思源、奉献社会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者和排头兵。2006年以来,他们以市县工商联和人大政协先后换届为契机,以“民企帮村”活动为重要载体,认真开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综合评价工作。进一步掌握了解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并将其作为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一个重要衡量依据,及时把那些思想政治觉悟高,投身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优秀非公经济人士吸纳到我们市县工商联组织的领导班子中,并积极向各级人大政协和上级工商联组织推荐。

三、存在问题

深入开展“民企帮村”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活动,大力培育和表彰“民企帮村”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民企帮村”中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对于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家投身新农村建设,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形成浓厚的社会帮扶氛围,以及促进农业增效、改善村容村貌、拓宽农民发展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企业发展,从而达到企业和农民共赢,为促进“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但是在推进“民企帮村”活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最大的难点在于很难找到既适合企业发展,农民和乡镇党委、政府又愿意接受的项目契合点。如果项目不具备这一点,企业和农民就很难形成长久的利益共同体,就缺乏共同维护、推进项目发展的原动力,也就很难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预期目标。

2、缺乏相应的信息服务和项目对接平台。一方面党和政府在支持、鼓励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方针、措施向民营企业传递的通道还不够通畅,民营企业对有关政策了解的还不够及时、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与项目载体的对接渠道还不够通畅,方式比较单一,企业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农户的需求,农户也很难及时获知企业的帮扶意向,这就给项目的落户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项目载体对实施的项目认识上存在误区,部分乡镇领导和农户简单地认为企业只要出钱出物就算是帮助新农村建设了,对企业家能否在帮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取得效益,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关心的不够,或根本不关心;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的传统发展观念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期目标的实现,项目究竟能否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沟通;三是政府应加大对“民企帮村”工作的政策倾斜,虽然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政府在对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及项目的协调、对接和服务上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还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富有成效的服务和支持。

4、工商联不是政府部门,推进这项工作缺乏有力的抓手。按照市场化的发展要求,“民企帮村”工作只能由企业自主选择,按照“自选帮扶项目,自选帮扶对象,自选帮扶形式”的原则予以推进,不能再走行政命令,层层下指标的老路。作为以“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为主的社团组织,工商联只能通过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家投身新农村建设,靠典型示范来宣传和推进这项活动的开展,在引导企业选好项目、协调项目实施并将项目持续发展下去有相当的难度。

四、四点建议

1、建议组织、统战、民政、农办等有关部门安排一次联合专题调研,积极探索全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能研究形成一个专门工作文件下发,可按照相应的政治条件,推荐一批本地民营企业家担(兼)任村干部或聘请为村经济顾问,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家帮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引导企业家把发展与村民公共福利提供、村生活环境改善和村民就业等有机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业的发展、现代农民的培养和文明风尚的营造等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帮助建设新农村。相关部门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需求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切忌一窝蜂、一个模式,杜绝不切实际的现象。

篇4

为处理自然村祠堂门前大片污水区,村委会筹集资金改装下水管道排污水,改善了自然村的环境面貌。其次,为改造村庄环境卫生,村里投入资金用于搬迁村中的100多只露天粪缸(池),建造了一座生态公厕。并且为各村建立垃圾池,还配套地聘请了专职清洁员。完善失地农民养老生活保障,完善参保人数324人。

,村委会多方筹集资金为各自然村安装自来水,使村民能饮用放心水,以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解决了村民多年来喝水难的大问题。其次,配合园区征用路、疾控中心、路、移民新村土地270亩,使该地域路路畅通。投资修建村、村、村公墓及道路,改造水利工程。经村“二委会”牵头,自然村村民自发集资修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沧桑即将倒塌的祠堂恢复了昔日雄伟壮观的面貌,让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遗物重放光彩。

,在工业园区的鼎力相助下,村筹资建造了综合市场,解决了历史遗留难题——占道设摊的马路市场。为落实农村老年福利星光计划,村投资建设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全年征地200多亩,村全体干部一起配合并完成了新农村用地,路、路等地块的扫尾工作。村干部为农业清构调整,及时组织村民进行培训,进行村民换置,进行劳务输出,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农村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务工机会的增加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为搞好村庄道路设施打好基础,做好村建规划工作,取消村民乱搭乱建现象并配合工业园区“二个中心”建设征用农民土地158亩。

,村“二委会”集体研究将重点做三件大事。一、启动新农村建设,解决村民住房难户。二、申请供电局给予我村电网改造,以解决村庄用电情况一直比较困难的问题。三、实施村庄整治,建好村道路,做好道路加宽。自然村、自然村、自然村各建一座配电房,为村民做公益事业,现在工程在施工中。等等此类的实事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力度都很大。但在过程中也有遇到很多的问题和阻力,有极小一部分的农民群众的新农村建设认识还不够,村干部一直在劝说和感化。我相信所有遇到的困难都会圆满解决的,我也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道理。况且,绝大部分的村民对村里的工作都是相当配合和支持的,对新农村建设有很高的思想觉悟。

1月9日本村村民不幸在粮仓地段被电瓶车撞伤,造成脑挫伤,村党支部、村委会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救助,做到处处为困难群众着想。特别是贫困家庭,村里每年都有一定的补助金发放。针对全村村民,村里每年还有一次为期三天的农民免费常规体检活动,做到农民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跟踪服务信息化,一年二次妇检,做到不漏一人,各项计生指标达到管理要求。曾荣获年度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一等奖、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十佳示范村及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自至该村已被经济开发区征收农民集体土地1747.8亩,其中工业性用地960.49亩,商业性用地787.31亩,可以讲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村民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较大牺牲。其中全村干部给人民群众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付出了很大努力。同时,人民群众也相当配合,这项征地任务才得以圆满解决。现村已完善失地农民养老生活保障901人,老年费每年发放8万元左右,使老年人自己有了零花钱。

农民的增收无疑是新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却不是唯一的重点。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还应该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新农村,更应该是政治、文化、科技、卫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农村,是让农民实现物质精神双丰富的新农村,是使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使其医疗卫生、文化素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提高的新农村。

篇5

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是河北省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出发,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把破解发展难题作为着力点。河北作为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河北省“三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尚有411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致富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待深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

对过去成功做法的拓展、深化和创新。多年来,河北省立足农村实际,相继开展了科教兴冀、读书兴农、创建文明生态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探索,河北省委、省政府认识到,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应当对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拓展、深化和创新,形成新的思路和机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旨在实现职能部门统筹,实现省、市、县、乡、村各级统筹,实现各级各类下乡人员统筹,把分散在各个方面的力量汇聚起来,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手段整合起来,把帮扶任务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对接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注重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就是从提高农民素质和满足农民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需求出发,让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与农民群众零距离对接、进行面对面服务,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致富。

把好事做得更实

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需要精心组织实施。为把这个惠及全省农民的好事做得更实,河北省重点抓了四个环节。

实行课题式设计,订好方案。一是对农村现状和农民群众需求开展专项调研。省、市、县各级共召开各类座谈会1600多次,走访农民群众100多万人,形成调研报告150多篇,筛选出影响和制约农村科学发展以及农民关注的重点问题80多个。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等10多个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进行部门研究、专家论证。召开部门负责人研讨会和专家论证会20多次,在找准问题、摸清底数、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10年,引导和帮助1万多个行政村制定一套发展规划、找到一条致富门路、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发展一项特色产业,促进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行项目式管理,周密部署。一是建立协调机构。省、市、县三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部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抓好工作落实。二是精心选派下乡人员。根据调查摸底了解到的情况,各级各部门选拔了16767名政治素质较高、业务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进村搞服务。三是合理确定帮扶对象。按照向贫困村、落后村倾斜的原则确定被帮扶村,再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特长和基层实际需求合理安排下乡人员。四是科学设定帮扶目标。下乡专业技术人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为期4年的帮扶计划,并签订《帮扶目标责任书》。五是实施动态管理。对下乡专业技术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每年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建立帮扶工作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实行工程式推进,加强协调。一是科学调度,行政推动。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适时进行工作调度,通报情况,沟通信息,研究对策。二是主动排查,重点突破。对活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主动排查,采取专家会诊的办法进行重点解决。三是捆绑服务,市场运作。倡导“技术捆绑式”的帮扶服务模式,鼓励技术人员在与帮扶对象沟通并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入股、技术提成等方式,实现帮扶双方互惠共赢。四是典型引路,营造氛围。及时发现、培育、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实行台账式督查,量化考核。一是分级负责,建立台账。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活动进展情况一览表》、《下乡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记录评价表》、《帮扶目标责任书》等台账,对活动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主要成效及帮扶总目标、阶段性任务等进行分解量化。二是分步督导,用好台账。根据台账汇总结果,对照规定进度要求,加大检查督导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制定整改措施。三是严格考核,兑现台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工作保障等体制机制,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台账落实情况作为日常管理、年终考核的基本依据。

初步效果与有益启示

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1万多个村庄及其中小学校、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单位,开展驻点帮扶工作,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催生了农村科学发展新局面。通过这项活动,各级各部门找到了支持农村发展、满足农民需要、服务现代农业的具体路径,从而使支农惠农的方向更加明确,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方法更加得力;专业技术人员找到了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自身作用的广阔舞台,架起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桥梁;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党的惠农政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实现发展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据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300多个,直接带动农户150多万户,辐射带动达500多万户,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一定要围绕农民、服务农民。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目的是造福农民群众,因而必须坚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实际需求作为定政策、作决策、干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农民群众来展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只有真心为农民群众服务,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只有针对农民群众需要,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收到实效。

篇6

一、基本情况

墩尚村位于殿市镇偏东北2公里处,地形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占地面积为5.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2860亩,农业以种植豆类、米谷、土豆、玉米为主,畜牧业以家庭式饲养猪羊为主,地下富含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

墩尚村由四个小组构成,分别是沈家石窑、杨峁、墩尚上组村、墩尚下组村。共有145户,村民645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48人。2011年期初总人口592人,期末总人口598人,已婚育龄妇女人数125人,领取独生子女证共三人,一孩出生男:3人,女:1人。墩尚村的人均收入是3000元每年,收入来源是靠务农和务工。墩尚村共有16名党员,其中有女党员4名。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赌博等陋习长期存在

在墩尚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落后的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传统的生育观念尚未彻底改变,许多人为要一个男孩不惜花高额费用偷偷去做性别鉴定,发现女孩就去打胎,超生现象也屡见不鲜。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每逢过年过节或遇到什么棘手的事人们都要到庙里求神拜佛,上布施。

(二)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产业结构单一,人均纯收入不高

目前墩尚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到煤矿务工。种养殖业则以家庭经营为主,并未形成规模,产业链单一,第二、三产业发展更是十分滞后。近两年受殿市镇多处煤矿停产整顿的影响,农民增收缓慢,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处于殿市镇中等水平。

(三)农业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墩尚村现在还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条件艰苦,生产力水平低。生产道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很多田地拖拉机,手推车都没办法直通车间地头,春种秋收时人们只能靠人扛马驮的方式搬运种子和作物

(四)矿群矛盾时时存在,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墩尚村虽没有煤矿,但郭家湾煤矿和吴岔东盛煤矿的采区已延伸到墩尚村。在此次调研中,村民多次提到,郭家湾煤矿在墩尚村开采影响到了墩尚村的吃水和人居住宅安全,吴岔东盛煤矿也影响到了墩尚村的吃水。 郭家湾煤矿四年的耕地承包费没有兑现; 煤矿污染100亩水地没给农民赔偿; 煤矿污染了河流,导致庄稼无法灌溉。

三、入户走访情况

(一)无水户有五户,自来水管里没有一滴水流出。这几户村民为解决吃水问题,在自家院子附近打了五六丈深的深井,虽有了吃水,但是水质很差,又苦又咸;

(二)间接性断水户有11户,自来水管时不时的停水,村民生活用水无保障。

四、征集到的意见建议汇总如下:

(一) 拖欠的耕地承包费要尽快给予兑现,这样有利于墩尚村的和谐稳定;

(二) 有关工作人员要实事求是,对水质要进行化验,解决吃水与灌溉问题;

(三) 要建立健全一套煤矿管理赔偿体制,维护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这次为期两个月的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中,所涉及的还有农村养老、医保等问题,为更好服务百姓,让我们的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我们认为今后基层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一切都要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村级政权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村干部有规可依,有制可行,始终有制度做保障,制度约束,在监督机制上,完善来自基层村民代表的监督和上层部门的监督。可采取定期述职和不定期检查制,及重大事情村民代表议事制和问责制,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

篇7

脱贫工作开展来,人社局高度重视包保帮扶工作,认真按照“六扶”包保责任要求,积极探索帮扶工作新模式、新措施,多次到包保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切实履行帮扶单位工作职责,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提质提效。

一、**村基本概况

**村全村1209户,总人口5360人,耕地面积8600亩,位于**镇西侧,由11个自然庄组成,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156人。目前系统内未脱贫59户104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户13人,低保贫困户21户53人,五保贫困户35户38人,由人社局10名干部职工负责包保30户66人。包保人每月走访贫困户至少一次,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就业 、产业发展等问题,投资10万元建设60㎡爱心超市,同时捐赠电脑、空调、办公桌椅等办公用品用以改善**村办公环境。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村的贫困人口在生产、生活在都存在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交通难”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市场占有份额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民增收难。二是饮水难。据统计,全村饮用水主要靠自家打井取水,到目前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三是用电难。村中虽已不存在无电村,但由于基本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损耗大,因此经常缺电。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通过危房改造,三官村的贫困户住房问题已有很大改观,但仍有部分贫困家庭住房缺乏科学布局,人畜未进行分离,并且村中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不容乐观。

(二)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人口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大部分群众还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群众文化生活贫乏,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三)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技术普及率低。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小部分贫困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种养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村干部未能掌握实用技术,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三、导致贫困落后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从地理位置上说,***村主位于我县西北部,位置偏远,人多地少,缺水、行路难,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通讯缺乏,信息闭塞,农副产品运输通道不畅,加上农副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局部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开发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以致难以脱贫。

(二)因病致贫。由于人口老龄化、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更新等多方面的原因,居民所承担的医疗费用正在逐年上涨,基本医保难以解决群众因大病承担的重负,在一些家庭,往往病倒一个,就塌下一个家。截至目前,系统内****村的贫困人口中,因癌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病等疾病致贫的有32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0.8%。

(三)自身原因。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还偏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新事物、新产业的认识和接受慢,是造成贫困的内在原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

四、解决贫困村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村集体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为了实现***村率先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必须要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

(一) 提升站位,夯实帮扶工作基层基础。坚持将优秀干部沉到脱贫攻坚一线,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扶贫专干,锻炼党性、增长才干。做到把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真正把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扶贫政策发展的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实。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三大革命”中,要加大对***村的倾斜扶持和照顾力度,以帮助当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二)改善条件,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今后要想方设法在公路、农田基本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自来水、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问题。多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免费为贫困群众传授科技知识,送医送药,加大高新科技投入力度,用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的思路扶持****村发展。

(三)立足自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村的脱贫与增收,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只是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篇8

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是诸德之本,人伦之始。"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从古至今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达成的孝道共识。行孝,让父母老有所依,让家庭和谐美满、让社会稳定团结。初到鲍家屯,村口两大棵迎宾柏树、对面的古水利,身后轴对称的石板建筑,以及穿梭在村里田间地头的宽袍大袖的屯堡妇女,俨然一副和谐完美的静谧画面。推开村里的展览室,翻开鲍氏明、清、民国创修、续修的家谱上写着的"天下第一是孝悌,人能孝亲敬兄长"的训族格言,让我们对鲍家屯村淳朴的民风民情和浓厚的孝文化找到了最佳答案。

一、基本情况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简称"鲍屯"),位于贵州省贵阳至黄果树高速公路沿线,距贵阳市75公里,安顺市22公里,村庄北有滇黔公路、贵黄公路、清黄高速公路以及贵昆铁路,交通便利。鲍屯村在屯堡村寨中声名显赫,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鲍屯村始建于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屯堡村寨建设最早的屯,距今已有近640年历史。鲍屯村现有人口5168人,1138户,19个村民组,辖区面积11.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10亩。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发掘,近年来鲍屯这个小小的村落已经获得了五块金字招牌,其中:两块是关于古村落的,也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三块是关于古水利工程的,也就是国家水利部有关部门颁发的水利遗产保护奖",国家文物部门颁发的"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一等奖)".鲍屯屯堡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还体现在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凤阳汉装1、鲍家拳2、傩戏、抬汪公3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体现了鲍屯村独特的民情习俗和浓浓的屯堡风情。

2013年11月份农业部将鲍屯村定为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村,这里不仅有布局独特的古村落、修旧如旧的古水利工程、而且还有着浓厚的孝文化。鲍屯村虽没有成文的家风家训,但是家道、家教、家风、家业、养亲、事亲、尊亲、悦亲等孝道传统在该村表现得自然和谐。

二、主要做法

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份关于孝文化的成文表述,但是在与该村屯堡文化宣传员的交流座谈中,清明祭祖、厚养厚葬、孝道精神、重阳寿宴、瞧老姑太、典型引领等却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照亮了古村落的生存空间。

(一)清明祭祖——追本溯源,醇厚民心

中国文化重祭祀,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在鲍屯村,隆重的鲍氏清明祭祖活动彰显了清明祭祖的真正意义。清明扫墓是鲍氏子孙的人伦传统,饮水思源,缅古怀贤,是鲍氏子孙的立身之道,通过"极本追远",表达子孙对祖先的感恩之情。鲍氏2007年续修第6次家谱后裔一万二千三百多人,分布在23个城市的86个村寨,每年清明来自四面八方的鲍氏子孙代表多达三千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祭祖扫墓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参观鲍氏孝文化长廊是祭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孝文化长廊展出的图画以新二十四孝和古二十四孝记载的感人故事为主要内容,在鲍氏族长的引领下,一起共同感受孝老、伺老、尊老、亲老的中国孝文化。傍晚时分,庄重的祭祖仪式开始。3000多桌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祭始祖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振威将军,征南英难,屯田模范,勋业著于朝廷;专家赞美、艺林歌颂、风水学者、水利专家、经济博士、名誉震于城乡;横额:大地丰碑" 52字长联歌颂始祖,缅怀始祖丰功伟绩。短联"清明日,举目满含诗,高朋满座,鲍氏孝文化灿烂;祖坟院,披彩迎贵宾,群贤毕至,始祖众裔孙如云。"怀念亲人,寄托思念与敬意。接下来的仪式是蔚为壮观的大会餐。三千多人,三百多桌,一百多人的服务队伍,使整个大会餐场面热闹非常。有趣的是会餐完后,人们还要带上一点吃的东西回去送给没来的亲人,当地人俗称"精神扎包",表达对已逝亲人的追忆。

祭祖仪式,鉴证了鲍氏世代相传的家训家教——从属于公益性事业的集体主义,互助团结,热心义务奉献精神,以及老有所养、困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的鲍氏传统社会美德。鲍家屯清明祭祖的大场面、大聚会、大文化、大服务启发人们,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从而让活着的人的道德更高尚,践行"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进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二)孝道精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在家庭和睦、凝聚家族、纯化民风、社会和谐等方面,始终起着积极的历史作用。《孝经》中的养亲、敬亲、谏亲、尊亲等孝道精华在鲍屯村找到最好的注脚。该村四代同堂的家庭有七八家,都是20多人的大家庭,家人之间很少发生不愉快的事,大家互相礼让,彼此理解、包容,每个人都尽力把大家庭中能做的事做好。养亲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要求,鲍屯村的人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像羊跪乳、鸦反哺一样,竭尽所能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像吴忠贤、汪婧、吴春娥、肖维珍、何明翠、徐启风等家庭,晚辈对长辈始终能做到尽量满足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依、疾有所治。正如《孝经?庶人章》中说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像典型的吴忠贤家庭,这是个四代同堂的20人大家庭。说起这家人对父母的孝顺,村里没有不夸赞的。2001年,其父亲患病时,一家人不惜花钱,请省里专家医生会诊、手术、治疗,但终因病入膏肓,无能为力。当时,医生说期年而已。后来在一家人无微的不至护理下,老父亲硬是活了三年多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在来看看他们家的老母亲,村里人更是没有不夸的。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什么道理她都懂,在村里几十年没有与任何人红过脸、拌过嘴。勤劳、节俭更是出了名,至今还下地劳动,赶场卖菜,常年穿一身干净整洁的旧衣服。对敬老也是她老人家的所为。早年,她总是把外祖婆、舅祖婆接到家里奉养,每餐都会给她们另外准备肉蛋等营养的饭菜。也许是她身教的原因,在她的儿女们这里同样得到了传承。敬亲是孝道的高层次要求,即子女满足父母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他们恭敬、让他们快乐。鲍优伦家庭,每逢周六陪老人聊天成了他们家十多年雷打不动的铁规。随着家庭条件的好转,近年来,姊妹们还陪父母外出旅游,先后去了新疆、三亚、北京、上海、西湖、桂林等城市,老人看到了生活的变化,感受到了儿女的孝顺,觉得晚年生活幸福无比。在鲍屯村,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值得提倡的是一种双向交流,并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非一味的愚孝,这就是所谓的谏亲。对父母的过失好言规劝,不盲从。正因为谏亲的存在,使长辈与晚辈之间更显开明、更加和谐完美。尊亲在鲍屯村表现得更是无以复加。走进鲍屯村,男女老少团聚在迎宾柏树下,小孩顽皮可爱,年轻人各做各的事,老年人神情怡然,不经意间还传来一阵阵欢笑声。在鲍屯村,尊老让孝文化达到了最高境界,人们从狭义的对父母的孝推广到对全村老年人的爱。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个村寨呈现出尊老爱幼的祥和画面。

鲍屯村对传统的孝道精华的传承与发展,给我们现代人很多启发,即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孝敬父母;父母要关心爱护子女;社会要加强孝道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

(三)重阳寿宴——关爱老人,孝暖村落

自1989年国务院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开始,鲍屯村村支两委根据村里空巢老人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决定每年重阳节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举行集体寿宴,送上一份温暖。这一天,村支两委将拿出3000元作为寿宴经费,挨个邀请全村年满60岁以上的303位老人参加寿宴。寿宴设在中轴线(俗称大街)上,寿宴之前,鲍屯村的妇女歌舞队——"凤阳汉装"将为老人们表演歌舞,歌舞以倡导孝老爱亲为主要内容。歌舞会上,将颁发孝老爱亲先进典型奖。寿宴开始后,300多位老人将接受村支两委的祝福,喝酒、吃饭、聊天,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闹祥和的气氛充满古村落。就算有老人因病未到,村支两委也要安排专人负责将饭菜送至家中,让人感到集体寿宴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关爱着每一位老人。重阳寿宴,属鲍屯村独有,其他屯堡村寨还未见一例。

在鲍屯村,除了村支两委举行集体寿宴外,全村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每家每户对自家年满60岁、70岁、80岁、90岁以上整岁的老人在生日当天都要为他们祝寿,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有多忙,都要敢回家来表达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鲍屯村的重阳寿宴,很好地宣扬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很好地结合起来,传播一种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美好祝愿。

(四)瞧老姑太——血脉相连,亲情相系

通过与村民们闲谈,欣喜地了解到一种习俗——瞧老姑太。据该村热心于村集体事业的鲍中权老人介绍,瞧老姑太是所有屯堡村寨共有的一种风俗习惯,鲍屯村尤显突出。瞧老姑太一般选在农闲时候,即六七月间、冬月间、腊月间、正月间,不用顾虑农活。每家每户,侄儿媳妇,少则20左右人,多则40左右人,经过精心筹备,买上老姑太爱穿的衣服袜子、酒肉、爱吃的点心前往老姑太家看望。老老少少几桌人,团坐在一起嘘寒问暖,共话思念之情。人多,也忙够了老姑太,但却让远离家乡的老姑太们感觉亲情的温暖,亲人的关爱。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鲍家屯村的瞧老姑太,一方面体现了亲人间的血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鲍家屯村尊老敬老的孝道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给予有力的回击。

(五)树立典型——弘扬孝道、激励世人

注重挖掘在行孝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让典型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在全村营造学典型、当典型的浓厚氛围,鲍家屯村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近几年来,鲍家屯村先后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孝女、孝媳,甚至孝侄、孝孙。鲍家屯村善于抓住政策规定,在一切评先选优活动中深挖村里的孝顺典型。在评选典型时,村支两委严格按照村规民约进行首推,凡符合"尊老、敬老、爱老、护老、慰老"标准的才能初步进入下一环节的评选。经过召开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协会组成的会议讨论通过,对初评人选在全村进行公示,通过后方可向上级推荐。鲍家屯村这种严格认真、程序规范的评选工作,使推出的典型在全镇、全区、全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鲍苗妹,现年72岁,又聋又哑,子女已不在人世,她的侄孙把她接到家中,亲自照料其生活起居,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对待,这在远近村寨是出了名的典型。

鲍屯村重视对典型的培养、挖掘,使该村的子女媳妇有了学习的标杆,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养老、尊老、敬老、爱老的行进典型,在孝文化的浸润下,人性的光辉照亮和温暖了这个穿着宽袍大袖的古屯堡村落。

三、几点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创造和传承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从鲍屯村对孝文化的传承做法中,如何多措并举、结合地方特色、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依托政策支持等方面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整合宣传资源,大力宣扬孝文化建设

古村落鲍屯,凭着五块金子招牌而被誉为"六百年屯堡文化,活着的大明历史".从2005年11份月至今,全国、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相关领导,旅游者接踵而至,使鲍家屯村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攀升。鲍屯村作为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村,曾先后有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纪录片《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北京大学拟将鲍屯村作为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教学点。(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同时,鲍屯村是市委书记周建琨的联系点。面对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鲍屯村要以敏锐的政治眼光,以古水利、古村落为媒,把鲍屯村优良的孝道美德向外人传播,弘扬敬老孝老的社会新风尚。

(二)重视孝文化传承,加强孝文化队伍建设

这次鲍屯之行,特别感谢鲍中权、鲍吉品两位老人。据大西桥镇文化站站长介绍,目前对鲍屯村孝文化了解比较多的就数他们俩位老人。两位老人谈起村里的孝文化时神采飞扬,如数家珍。虽然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可是依然耳聪目明,记忆力很强。手中拿着厚厚的一叠资料,介绍时却不看一眼。为了续修家谱、弘扬鲍氏孝道文化,鲍中权老人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做着公家的事,无怨无悔。在续修家谱中,鲍中权老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另一方因为骨质增生和前列腺炎,身体不如从前硬朗。面对鲍屯村孝文化传承人出现断层的趋势,我们一行人很是担忧,由谁接过孝文化传播的接力棒是摆在当前村里的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正当我们担忧的时候,接下了的几次调研,让我们找到了一点灵感,看到了一线曙光。鲍家屯村村支两委对每年考取的大学生要奖励他们500元。我们在想,现在的年轻人对孝文化越来越淡薄,甚至有反感的情绪,可他们又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村里可以以奖励他们这500元为由,将他们吸收为鲍家屯村孝文化的宣传队伍,每年寒暑假跟着鲍中权、鲍吉品两位老宣传员学习、了解鲍氏孝文化,进而传承孝文化,让鲍家屯孝文化永远发扬光大。这点建议,让鲍中权老人心头如释负重,仿佛看到了鲍屯孝文化传播后继有人的一线曙光。

(三)关注家庭养老模式,助推家庭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中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家庭养老始终是目前一种比较可行的养老模式。从几次的走访调研看出,鲍屯村的老人们比较乐于接受家庭养老这种方式,认为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老人们觉得有子女的赡养是件令人骄傲的事。另一方面,家庭养老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重老行孝的传统美德。在鲍屯村,鲍优伦、鲍中材这两个大家庭,父母、姊妹、妯娌、郎舅、儿孙辈20多人,晚辈对长辈毕恭毕敬,从不推诿扯皮,竭尽子女之能事侍奉老人,让他们生活上衣食无忧,生病时有人尽心照料,老人们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晚辈的孝顺。在鲍屯村,没有一个老人住进敬老院,无论家庭负担有多重,把父母留在身边,好好奉养老人几乎成了每家子女的自觉行为。

鲍屯村和谐美满的家庭养老与当前我国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形成了鲜明对比。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高龄、多病、失能、半失能、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探索鲍屯村人们身上的孝道精髓,发挥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孝文化,对于家庭和睦、凝聚家族、纯化民风、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有效推动孝文化建设

老人在身边,行孝也就在身边。及时有效解决孝老爱亲问题,坐等靠要不是长久之计。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入尊老行老的队伍,成为宣扬孝道传统的主力军。在鲍屯村有一个由7个人组成的老协会,它是由村民自己投票选举产生,主要负责民事调解、私人建房调解、环境卫生监督三项事务。其中的民事调解主要用于解决家庭中晚辈与长辈之间、子女之间在赡养老人上发生的矛盾。比如当子女虐待老人、不孝顺老人,或者子女之间为了赡养老人发生纷争时,老协会就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出面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老协会组成人员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对村里每户家庭情况又比较熟悉,所以在化解以上矛盾时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劝方法。由村民组织起来解决家庭纠纷,既能使许多不该发生的不孝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又能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不失为推动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队伍。

(五)利用民风民俗,开展孝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只有凭借自身的独特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孝文化的传播、发扬光大,靠的就是原滋原味的风土人情,从大家熟悉的地方文化为撬动的支点,开启弘扬孝文化的各种有效尝试。

在鲍屯村,每年正月十七日的"抬汪公"庙会文化,村长戴文俊将在这天举行大型慈善晚会,以他为首,所有到场的人采取自愿的原则纷纷捐款,募捐款用于解决鲍屯村的五保户、孤儿、残疾人、父母离异跟着老人住的孩子等特殊群体,晚会上所有申请慈善款的录像将通过大屏幕播放出来,通过全体村民的比较推选,最后确定33人可以享受慈善募捐款,每人每月可获得慈善募捐款100元。这种结合地方特色,抓住地方独有的民俗习惯开展孝文化主题活动,不仅让村民们坐在家门口享受歌舞盛宴,丰富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在物质上给予特殊群体适当的生活补助,更为重要的是它宣扬了一种敬老、助老、慰老的良好风尚,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参考。

(六)发挥"大宣孝"合力,弘扬中华民族孝道传统

篇9

摘要:近年来,农村教育远远差于城市教育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同时,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阻碍了教育快速前进的脚步。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我们应客观地认识现状,评价现状,不能在困难面前茫然而不知所措,被困难吓倒。那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究竟是怎样?本文以海城市牌楼镇三角村三角小学为例,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教育,现状,薄弱,改善

引言: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硬管式的传统教育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改善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三角小学情况

(一)学校基本现状

三角小学于XX年由东沟小学,小堡小学合并在一起,学校总占地面积8000多平米,建筑占地面积800多平米。XX年中心校为学校将木窗换为铝合金窗,办公用品均是由中心校统一购置。学校共设有1个微机室,没有实验室和图书室,学校操场设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XX年学校购置了电脑,共22台,3~6年级可以上微机课,课上2人使用一台电脑。全校共6个班级,6个年级,分别为学前班、1、3、4、5、6年级,由于XX年没有招来一年级学生,导致没有二年级。因为现在学生人少,所以学校每两年招一次生。学生共105人(具体见表格1),以前学生有200多人,每个班级至少30人,但后来越来越少,到镇里去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表格1:学生人数及男女比例)

(二)在校教师情况

学校有老师12人,2个领导,6个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教语文和数学。全校只有一名英语老师,负责3、4、5、6年级的教学,是特意给三角小学派来的,来到三角小学已经有4、5年了。学校无专业音体美、思想品德、自然老师,都是一个老师教多个科目。在缺少老师时,学校会在村里寻求高中学生作为代课老师。老师大部分住在牌楼镇中,每天上下班有专门的车接送。教师年龄在36~50多岁之间,最长教龄长达30年,最短教龄为16年。工资2600~2700元∕月,过节时没有待遇,今年只有降温补贴100元。学校会逐年评选优秀教师,但评出的优秀教师都会被调走,老师的安排是轮流调换,调走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有的是根据个人原因。老师在同一所小学最多呆6年,很少有机会参加外出培训。三角小学里有一位刘老师,是6年前调来的,教学认真负责,经常给孩子家长打电话反映情况,刘老师实行一帮一原则,一好带一坏。

(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但家长来的人数很少,其中老人占很大比例。因为老师家住在牌楼镇上,来回不方便,平常教师不常与家长沟通。学校每学期考一次试,试卷由镇上统一印发。每学期评选百分之三十的的三好学生,百分之十五的优秀少先队员。每学期期末老师都会进行家访,针对对象是学困学生和贫困学生,每次5~10个学生。学校采取硬式教育,考试之后不排榜。

(四)老师分析学生情况

1、老师们认为,孩子好坏不能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因为孩子成绩起伏不定,有可能同一科目,上次考试成绩与这次考试成绩相差太远。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特长,有可能英语不好,数学却很好,这些都不能用来比较孩子的好坏。

篇10

(一)经济状况

坪地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主要种植玉米、洋玉和烤烟,三产以种养殖增加部分收入,村内没有大中型企业,有数十个小型的酿酒作坊。近几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每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通路,大部分村民小组修建自来水管,农民思想解放意识不断提高,但受生产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家庭养鸡、养猪、养牛规模小、产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种植业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人均收入偏低,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坪地营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各行业发展情况

种植业仍是群众从事的主要行业,十七大之后,按照老店镇的发展思路,全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由于林地面积较宽,畜牧业的重要地位逐步突显,其中以养猪、鸡、牛等几个传统的养殖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政府应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为了改变千家万户的畜禽散养、混养方式向专业场(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转移,需加大养殖产业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早日致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更要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户增一头猪、户增二十只鸡”的养殖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村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室建成,远程教育设备逐渐完善,但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今后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工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户信息闭塞

该村散养户没有拓展外销渠道,畜禽产品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屠户收购,其价格完全由屠户掌控,致使其产品卖不起价钱,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2、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

畜禽品质普遍退化,由于各养殖户长期高度分散经营,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不能有效进行家畜品种改良。家畜品种单一,呈逐渐退化状态,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

3、畜禽疫病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加之畜禽生长环境差,导致畜禽发病率高,有的农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畜禽不会生病从不搞防疫,一旦疫病发生全村遭殃,而且发病后往往又不及时治疗,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畜禽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各类传染病。

4、加工业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畜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目前坪地营村的畜禽产品,基本上是屠宰后卖白条肉的初级加工企业,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只能在当地销售,严重影响了畜禽产业的做大做强。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不能有效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存在有势无优,有量无质,品牌效益差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

5、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大部分养殖户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走进坪地营村可以看到路边堆积的畜禽粪便,味道呛人难受,严重影响环境。

(二)饮水问题需进一步重视

篇11

村属乡中心村,地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698户,人口2937人,耕地面积1122.7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97亩,林地面积8500亩,我村现有贫困户248户,78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76%。

有史以来,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成本高,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少。农民思想意识,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致贫的较多。这是我村贫困的现状的集中体现,严重制约着发展。

二、精准扶贫对象的产生,识别和确立

根据有关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发放《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至每家每户,规定九种人员不纳入扶贫对象。召开户主会,逐级申报摸底,明确扶贫方式主要是项目扶贫和产业扶贫,而不是现金扶持和物资帮助。而且扶贫对象是动态的,可每年更换。正是这种宣传氛围中,产生和确立了精准扶贫对象。

三、精准扶贫的目标

针对我村贫困现状,村“两委”多次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初步拟定发展规划,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我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和包户扶贫的方式,力争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四、上一轮扶贫开发的成就

上一轮扶贫开发整合“三送”等各方资源,完善了部分道路、水利、电网改造、新农村、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建设:完善道路硬化4.5公里,修建简易公路和6.3公里。

2、水利建设:新建和维修水陂5座,水圳9300米。

(二)低电压改造。积极争取政策,主动沟通协调并配合,新增设变压器5台,新铺设线路4000多米,大大改进了低电压改造问题。

(三)多方投资,对中、小学进行了校舍、食堂和宿舍楼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环境和卫生质量。完成了“一村一名中(大)专生”各3名的培养。

(四)新农村建设。积极争资争项,实行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共打造新农村建设点5个,有效地提升了村生活质量。

五、本轮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一)整合项目,建设村综合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15年投资100万元启动建设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村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全民办事、健身提供服务。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全村需拓宽、硬化村庄主干道8000米,新修简易公路1200米,并搞好路肩和排水沟建设及绿化带建设,形成和谐景观带。

2、水利建设。兴修水陂2座,蓄水池1座,新建山塘16口,新修水圳9350米。

3、改善土地生产条件。针对我村土地特点,进行“标粮”改造360亩,新砌河堤护坎5000米,改挖河道2000米,修建机耕道21条1800米,田间作业道33条4000米。

(三)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

分别成立种植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管理,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争资立项,兴建新农村建设点8个,完成建设点内布点规划,尽快改变我村的贫困现状,努力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五)大力兴办文教卫生和养老事业。

充分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宣传,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提升村民思想意识境界,努力改善卫生条件,做到“病有所医”。积极输送“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人才。大力提倡社会养老,提倡个人服务养老形式,跟进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机构,充分实现“老有所养”。

六、几点建议

1、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活动有内容。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力度。

3、实施精准扶贫,应以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为主要方式,千万不能以现金方式或物资方式进行扶助。

篇12

__县象鼻温泉度假村地处县城东南面,距县城九公里象鼻上脚下。这里__龙洞河两岸绵延的群山穿过,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温泉水从象鼻山脚自然流出,水中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宏微量元素,其中,偏硅酸、锶、锂含量远远超过国家饮用水限量标准,被国家地矿部认为优质珍贵矿泉水,是珍稀的饮浴两用温泉水,特别是自然流出的温泉水与人体温度相当接近,象鼻温泉被当地及周边县群众视为神泉。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消费群体的需要,在80年代中期,县政府把象鼻温泉作为全县的旅游重点项目进行开发,并初步形成__县老干部疗养中心,包括饮食、住宿、沐浴三方面服务项目。随着象鼻温泉的初步开发,__象鼻温泉在玉溪市及全省小有名气。因规模小,设施简陋,象鼻温泉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适应市场需求,经申报,90年代象鼻温泉被列为玉溪市旅游开发项目,并逐步行形成旅游、会议、住宿、餐饮、沐浴、旅游、种养殖及加工、商贸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象鼻温泉度假村已取代了原来的象鼻温泉疗养院。随着硬件、软件及服务水平的投入和提高,象鼻温泉向后被省、市命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二星级旅游接待餐饮店;“aa”及旅游景区店;全国残疾人游泳训练基地等,接待了大批中外游客,成了省、市、县会议、培训的理想之地,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充分发挥了__对外窗口的宣传和服务作用,为__县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走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看看__象鼻温泉度假村面临的现状,我觉得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是各种设施老化,很多建筑物因自然损耗及保养方面的原因,已经变得斑斑点点,部分已到了彻底翻新的地步,最先建成的九幢小平房已有四幢的屋顶塌落,经简易维修后勉强投入使用,游泳馆钢屋架因空气湿度大和缺乏正常的维护,已被安监和质监部门限期停业,现在正在翻新和改造之中,预计六月份可投入使用,其他很多建筑不是屋顶漏水就是卫生间墙体浸水,小宾馆已经停止使用三年多。第二是欠债大,资产负债率高,度假村正常运转困难,按改制资产评估部门披露,度假村资产负债总额达四千多万元。目前,度假村长期、短期、应付、预收会计科目反映债务六十多户,多的一户达一千多万元,少的也有几万,遇过年、节日到度假村讨债的人络绎不接,主要负责人接待来人和电话应接不暇,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欠信用社、农行、建行贷款,度假村对公往来结算处于一种违规操作状态,因为如果度假村在银行账户存放资金,银行将扣款偿还借款。为确保完成县委交给的度假村的三大工作任务(一是确保正常经营;二是确保资产不流失;三是维护好现有的职工利益),我们应对办法是将收取的消费款以两个职工名义存入信用社,维护度假村正常运转。第三是设施功能档次低,不够齐全。仅从度假村的会议室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具备一定规模和一定档次的会议室,遇到超过150人的会议都没有办法接待,目前,我们对原有的会议室进行了改造,但原有的格局不允许作出上规模的会议室,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装修提档,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要。第四是服务水平低,主要反映在硬件设施差,软件服务水平难以提升。原因是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原因是企业长期处于将改制又迟迟动不了的状态。20__年10月,我和罗德荣受组织部门口头委派到度假村工作,20__年11月县政府下发了度假村改制文件,时至今日,已两年半多仍无限期,改制的大方向已定,但何时改制、怎么改仍不明朗,长期如此,造成了职工思想不稳定,相关职工的学习培训很难安排,极不利于职工技能和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的提高,即使有高技能的职工也随时存在被别的企业挖走的可能,因我村服务水平低、职工收入水平也低,人往高处走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很多说的度假村成为__乃至很多地方服务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五是资源开发水平低,尽管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度假村仍停留在简单的吃、住、沐浴、旅游水平,水资源和服务的延伸和档次远远满不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第六是周边环境差,尽管度假村被称为森林公园,但面积小,一跳出度假村范围,附近村民遍地开山,周边地区山红水浊,与一个森林公园格格不入,加上周边群众缺乏大局意识、发展意识,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导致整个经营环境很不理想,4月中旬,为了在度假村成功举办一期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县公安部门抽调了很多干警到度假村维持治安,基层政府部门派了一批干部到村委会待命,以防群众闹事,此等事情简直闻所未闻,也可以看出度假村周边环境的好坏。

从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觉得形成以上困难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体制方面的原因,自象鼻温泉度假村建成以来,县旅游局和度假村一直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没有把度假村当做一个真正的企业来做,由此导致了政企不分、职责不明,很大程度上成了政府的一个接待处;其次是在度假村发展的最好时期内部管理混乱,据历史资料反映,度假村在90年代中期前后经营十分火爆,最好年份的营业收入高达900多万元,这么好的收入水平和当时的人员工资及低物价水平没有积累和发展,我觉得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因为度假村很多项目建设是靠贷款和各级政府部门补助建设的。第三是投资失误。度假村现在资产负债总额四千多万元,如果将投于矿泉水厂和保健中心的负债剥离出去,度假

村的其他负债不足20__万元,尽管承担政府多年的低价接待,度假村的资产仍然是一块优良的资产,目前的日子还不至于到这般田地。 对度假村今后的发展,县委、政府已明确提出改制和招商引资,我觉得这是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发展和__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必然选择,大的方向不应被一时的困难而迷失,改革和招商是为了求的度假村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一观念不但要让职工认同,也要提高广大群众特别的度假村周边群众的[!]认可,改制和招商必然带来度假村和周边共赢和发展,如果一直以现行的体制运行,最后只有死路一条,目前我们已深感度假村运行的困难,如果在不走引进项目和资金、提档升级的路子,度假村和周边群众的发展将变成一潭死水。要想做大做强__旅游也的设想也是空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