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04:49: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习国语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如:张万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习作》,让我走出了总以为农村孩子没什么可写之处的误区,明白了习作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应当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把他们特有的游戏生活、身边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变成习作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生活,用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从中品尝到生活和作文的乐趣。只有追求儿童的需求,营造儿童学习的兴趣,体验到作文的成功,才能铸就小学生作文的辉煌。
又如:沈大安专家在讲解《农村小学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提到“农村学校没有的资源可采用替代品”这个问题,教给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如:没有书法家的字可供展览可以展览老师和同学的字;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搜集信息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没钱买贺卡可能自己用纸画还比买的有个性等。专家的精辟讲解,名师的精彩课堂,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
二、与学员互动,从中进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小组成员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三、享受教育,收获快乐
[中图分类号] Q938.1+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40-1
通辽热电水处理采用的是地下深井水,其中水中含盐量持中,约300―500mg/L,主要以重碳酸盐形式存在,根据锅炉压力等级设计为一级除盐系统,系统流程为:原水―机械过滤器―氢离子交换器―除碳器―阴离子交换器。在这一流程中仅有机械过滤器,对铁和有机物有截留作用,但出口铁离子在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也在50微克/升左右,运行不好的情况下,铁离子有时高达100微克/升左右。所以,过滤器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阴阳离子交换器的周期制水量。预处理现有6台60t/h石英砂机械过滤器,每周反洗两次,周二和周五各一次。
1机械过滤器反洗方法
1.1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再用水单独反洗
关闭1-6号过滤器出入口门,开启空气门;按转机启动要求启动空压机,憋压到0.5-0.6MPa时,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开启压缩空气入口门,进行擦洗2分钟后,停止空压机运行,关闭压缩空气入口门及反洗排污门;鉴于反洗水泵的出力效果,每两台一组进行反洗。反洗1-2号机械过滤器:开1-2号过滤器正洗排污门,空气门,将水排空后关闭排污门;开1-2过滤器的反洗水入口门,启动反洗水泵,开启泵出口门,待过滤器空气门流水后,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待反洗20分钟左右排水透明后,关闭过滤器反洗水入口门,排污门;开启过滤器入口水门,空气门,待空气门流水后,开启正洗排污门, 关闭空气门,正洗5分钟左右。待排水清澈透明后,关闭正洗排污门,停止反洗水泵运行, 开启过滤器出口水门,投入运行或备用;按上述程序依次反洗3―6号过滤器。
1.2先用水带气进行反洗,然后再用水单独正洗
开1-2号过滤器正洗排污门,空气门,将水排空后关闭排污门;按转机启动要求启动空压机,憋压到0.5-0.6MPa时;开1-2过滤器的反洗水入口门,启动反洗水泵,开启泵出口门,待过滤器空气门流水后,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开启压缩空气入口门,带空气反洗。待反洗10-15分钟排水透明后,关闭压缩空气入口门,关闭过滤器反洗水入口门,排污门。开启过滤器入口水门,空气门,待空气门流水后,开启正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正洗5分钟左右。待排水清澈透明后,关闭正洗排污门,停止反洗水泵运行, 开启过滤器出口水门,投入运行或备用。按上述程序依次反洗3―6号过滤器。
1.3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水带气反洗,最后再单独用水正洗
按方法一进行空气擦洗操作,然后在不停止空压机运行的情况下,按方法二进行反洗,但反洗时间可以缩短到5-10分钟。
2反洗过程中原理分析
2.1压缩空气的作用
压缩空气的加入增大了滤料表面的剪力,从而使得通常水冲洗时不易剥落的污物在气泡急剧上升的高剪力下得以剥落,从而提高了反冲洗效果 。气泡在滤层中运动产生混合后,可使滤料的颗粒不断涡旋扩散,促进了滤层颗粒循环混合,由此得到一个级配较均匀的混合滤层,其孔隙率高于级配滤料的分级滤层,改善了过滤性能,从而提高了滤层的截污能力。气泡在颗粒滤料中爆破,使得滤料颗粒间的碰撞磨擦加剧,在水冲洗时,对滤料颗粒表面的剪切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加强了水冲清污的效能,减少了水冲洗时滤料颗粒间的相互接触的阻力,使水冲洗强度大大降低,从而节省冲洗的能耗。
2.2过滤器反洗原理分析
单独用空气擦洗时,石英石滤层不膨胀,滤层吸附杂质的去除,主要靠气泡上升时对滤料颗粒产生摩擦作用和气泡带动下滤料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对滤层扰动作用逐渐增大,对截污量较大的表层滤料扰动尤大。此阶段截留在滤层中的杂质从滤料颗粒上脱落。
气水同时反冲洗时,滤层微膨胀,污泥从滤料颗粒上脱落是水流剪切,摩擦作用,空气剪切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单独水反冲洗方式相比,由于增加了空气对滤料颗粒的剪切,摩擦作用,同时空气的加入又强化了水流剪切,摩擦作用和滤料颗粒间碰撞,故在较小水反冲洗强度下即可达到很好的反洗效果。此阶段杂质从滤料层去除。
最后采用水正洗,其作用为:首先,将从滤层中去除的杂质排出,用清水层置换废水层;其次,将残留在滤床中的空气排出。
3周期调整试验及结果
根据设备情况,在每次反洗时,采用下列方式进行反洗过滤器:1,2号过滤器采用第一种方法反洗,3、4号过滤器采用第二种方法反洗,5、6号过滤器采用第三种方法反洗。经过两个周期统计,反洗情况如下:
4确定反洗方案
4.1方案确定
由试验结果得出,机械过滤器的反洗采用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水带气反洗,最后再单独用水正洗。反洗周期由一周两次延长为一周一次。
4.2注意事项
过滤器通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后,其出水品质仍会恶化,使过滤器的运行周期缩短, 即使增加反洗次数或强度也难除掉铁和有机物的污染, 所以运行一些周期后,得采取用盐酸或硫酸酸洗滤料的方法加以消除。
5节水效益
由于方法三使得反洗效果大大增强,所以,反洗周期延长至一周一次,通过机械过滤器反洗方法的与反洗周期的调整,在保证预处理出水水质合格的前提下,节约了大量的反洗用水。单台过滤器反洗周期由一周两次到一周一次,年反洗次数由104次降为52次,机械过滤器选择方法三进行反洗,每台过滤器每次反洗水量由60t降低到30t,则预处理6台机械过滤器一年节水量为60×6×104-30×6×52=28080(t)。
6总结
通过此次调整使我们认识到,在工作中不能按部就班,照搬规程,必须在了解设备、材料性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探索试验,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1.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大学基础课程。多年来,我院大学英语课程一直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定位,并以学科系统型模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为学生在今后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打下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院大学英语老师普遍发现,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的根源在于: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处,与所学专业也没有联系。仔细思考,我们的英语教学并没有真正从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出发,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工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英语应用技能,也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建构能力等各种素质能力的开发与训练。因此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目前教学难点为:学科教学难以满足就业岗位需要,难以适应职业需求。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和普及,它是一种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将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建构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在做中学。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指导思想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提出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凸显职业竞争力,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它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在课程目标中应当纳入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人能力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应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而开展,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把英语基础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技能中运用英语作为辅助工具的能力,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3.1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经过研究和实践,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开发与实施。坚持以观念改革为先导,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探索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改变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职场化”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3.2具体研究内容
(1)以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为导向,确立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目标。
(2)遵循英语语言学习规律以及“三实”(实际、实用、实践)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教学内容。
(3)设置一定数量的常见的职业方向模块,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课内知识、课外操练和实用的真实职场互动学习情境。
3.3创新之处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突出了“职业竞争力”的培养。
(1)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重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定位。
从岗位(群)出发,分析学生实际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英语技能来重新进行课程定位,即让学生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真实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英语基本应用技能。
(2)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课程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把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从专业人才培养实际从事的职业岗位出发,分析和归纳学生在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构成要素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作任务,并注重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
(3)对课程进行整合,采用模块化、进阶式的课程体系
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全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使课程内容的排序体现顺序关系原则。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具体落实;进阶式的课程设置瞄准了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在循环中得到强化和提升,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4.小结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须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由原来相对“统一型”转变为专业和市场“适应型”,这对教学、教师和管理都是极大的挑战,必将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例如,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改过程中,坚持以观念改革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去探索以形成适应社会需求、具有特色的高职大学英语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实现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做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际间交流的友好桥梁。而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媒介,其对于国际双方的交流来说意义重大。中国作为语言文字的重要起源国家,语言文化历经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而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大力的开展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扩大其影响的力度,逐渐的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大发展和大交流,进而实现其全面的发展。当然,要做好汉语言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进而寻求出有效的方式呵呵途径。下面,笔者就将结合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是这样。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在新的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汉语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国家的人民都在积极的学习汉语,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感受魅力无穷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也是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迎接机遇,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
当然,汉语言文学要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结合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在这方面,汉语言文学就要更加的树立自身的特色,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不断的实现突破和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国际化的规划,有步骤有层次的实现汉语言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二、对于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探讨和分析
1.树立起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断的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对于这种文化自身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要实现好的发展就需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发展的力度,针对这一问题,产业化地发展模式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那么就要有效的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而寻求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划。那么,从当前的汉语言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就需要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 他对于汉语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近代的白话文开始兴起,汉语言文学也就开始了一场变革和发展,而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注意。
2.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就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详细的分析。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更大范围内接受汉语。这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让汉语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认可,这对于汉语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语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代表。在这方面汉语言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就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重要的组成,但是在发展汉语言国际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汉语言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尤其是在人力以及物力和财力上,在这几个方面做好支持。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要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放眼全球的发展规划,进而建立起汉语言发展的体系。
3.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于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必须紧密的和国际化的发展大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任何淡化了或者是脱离了国际化来谈产业化都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的。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国际化与产业化是互相支持和紧密相连的。所以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和产业化路子就要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还需要加强其自身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的树立品牌意识。对于汉语言的产业化发展来说树立品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也是市场化发展的重要需求。同时,产业化和国际化应该是共同进行的,这一点美国的全球精英教育不可谓不是典范。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振兴不仅仅只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应该是与中华民族的崛当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还需要和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和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一道走向世界。而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支持和后盾,这就需要国家在汉语言的发展上予以支持。我们相信只有多方联手进行准备,汉语言的发展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注重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并不代表培养幼儿的技能就不重要。正如没有一定的技能也就无法用画笔表达心中的感受一样。在教学中尽量选择幼儿身边的熟悉的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幅画就是孩子的一个内心世界,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得非常好:“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创作。但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一定画不出很好的作品。”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和教他们学习绘画技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渗透,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择合理系统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我认为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考虑。主观上教育者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客观上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地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每个年龄段的教学内容都要遵循这一规律。例如小班孩子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思维也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表现事物不完整,往往表现的是事物中印象最深刻的某一部分。针对这一特点,给小班幼儿选择的内容多以生活中常的可用图形来高度夸张和概括的事物为主。例如 蝌蚪、 小花、 小草、雨点、伞等。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主要在兴趣培养上。内容的量也不宜多和杂。
中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在成人启发指导下找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如教他们画小鸡,让他们知道小鸡的特征和动作形态,用稍浓一点的墨画出小鸡的头、翅膀、身体,用小笔蘸浓墨画小鸡的嘴、爪、眼睛等。接着再教他们画燕子,这时可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小鸡和燕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法亦可教画小鸟等动物。同样,学会了画葡萄就可很容易地学会画枇杷、樱桃、荔枝等水果。选材时可将同一类内容安排在一起。这不仅使幼儿学得快、学得牢,也学得轻松。
大班幼儿在中班的基础上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想象力得到了极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例如:在画小鸡时,你可以画葫芦架下的小鸡;也可以画草地上的小鸡;和鸡妈妈在一起刨土的。这是一种想象。因此,这阶段的选材是把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作为一个重点。可制定一些主题画、想象画或自由命题画等内容。
综合上述,给不同阶段的幼儿选择教学内容应从围绕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季节等方面去考虑。
三、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
(一 )首先教幼儿认识绘画工具
1、用操作探索发现法认识宣纸
我给幼儿每人两张纸,一张生宣纸;一张熟宣纸。水、墨、毛笔,请你用这两张纸画画,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在画画过程中发现一张纸特别吸水,一张纸是不吸水的,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有了疑问,在他们非常想知道答案的时候你在告诉他,吸水的纸他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生宣纸;不吸水的纸他的名字叫熟宣纸,那么这两种纸在画画时怎样用呢?这时老师可以出示两张典型的写意画(生宣纸)和工笔画(熟宣纸),请幼儿观察这两幅画的不同,老师还可以做示范一边画一边讲解什么是工笔画和写意画,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即认识了宣纸又了解了两种画法。然后,请幼儿在生宣纸上画小鸡,请你注意墨色的变化。让幼儿在画画的过程中解决墨色变化的问题,等幼儿有了问题之后老师在讲解,和幼儿一起探讨浓淡深浅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墨色的变化。
2、用观察法认识毛笔
老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大小、毛质不同的毛笔请幼儿摸、闻、蘸墨试等方法来区分不同大小、毛质的笔,它的用法也是不一样的。
3、用对比法认识颜色
老师给幼儿提供水彩、水粉、国画颜料、油画颜料和图画纸、宣纸、布、水和与其相应的笔,请幼儿感受认识国画颜料与其他颜料的不同。
(二) 其次教幼儿画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领域指导要点是这样说的:“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就拿国画小鸡为例:我请幼儿观看一段小鸡活动的视频,在观看过程中请幼儿思考两个问题:小鸡的样子和小鸡的动作形态。之后请幼儿说一说小鸡长的样子,学一学小鸡的动作,我们认识了小鸡也了解了小鸡的动作,那么,我们如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呢?就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画画。在幼儿画画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如:我的画面太湿了,太黑了,水多了怎么办?等等。这时有的幼儿就不再用笔大面积的去蘸墨了,他会用笔尖轻轻地去蘸,并且会把他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同伴。在幼儿充分的体验实践之后,他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之后请幼儿带着她的疑问来听老师讲小鸡的画法,这时候幼儿听得更认真更专注。在老师的讲解的过程中解决了幼儿的疑问。最后请幼儿再来画小鸡。在幼儿画画时放上古典的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自主画画。
四、教幼儿画画应注意的问题
1、绘画的工具材料必须准备充分。
2、一定要让幼儿自己先去体验实践,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要充分体现《纲要》精神,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大胆表现大胆创作,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教学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借助信息技术的助学优势扩大外语教学的影响,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益。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对外语电化教学持有一定的争议,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应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展开教学计划,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应该以教学为主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前的外语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准确应用,运用熟能生巧的教学理念,在长期实行的过程中发现机械联系语言对于日常交际没有太大的用处。外语语言的学习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遵循“学伴用随”的教学理念,选择有效的电话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外语电化教学的概念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设备、器材,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信息的储存、传输、调节,完成教学任务。
外语电化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应用,分别是语言教学和媒体应用。首先外语电化教学牵涉的是电教手段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充分意识到人的认知与思维是一个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直观的过程,外语电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将抽象的材料形象化,通过情境、声音、画面来强化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益。
2 外语电化教学促进语言学习的机理
2.1 补缺假说的发展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离不开语境的学习,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外语形式有可能会与母语语境知识产生错配,导致母语迁移的现象发生。在补缺假说的指导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授语言形式,还要结合具体语境,语境是保证语言学以致用的先决条件,补缺假说强调了语境对外语小学的重要性,研究如何运用教学技术实现外语教学的语境化。
2.2 语境实现的功能
语境在外语教学中指的是具体的情境,语境知识指的是大脑里面的情境知识或者通过以知识链的形式进行储存,补充外部情境的体验。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学习的背景,语言是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工具,语言学习与人际交往与情感体验有关,脱离人际交往与具体情境的应试教学无法让单子、短语、句型学以致用,情境是激发人们使用语言的功能。在情境的基础上,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外语的学习,包括生理、心理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外语学习效果直接造成影响,决定了外语学习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出来,所谓学相伴用相随描述的就是这个意思,学伴相随理论是对补缺假说的进一步延伸,使原则更具适用性。外语电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外语学习提供适合的语言环境,使学相伴得到发挥更好的优势,有利于外语输出,保证外语教学学以致用的效果。综上可得,外语电化教学促进语言学习的机理在于学伴用随的原则,对教学效果具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时间、空间等,在学和用过程中出现的变量,都可以归属于语境当中。
影视等电化教学手段又具有语言,画面,音响三结合的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相结合可以把社会带进课堂,学生既可以看到形象的动作,姿态,表情,又能听到纯正的现场语言交际,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置身于外语环境之中,能轻松地进入那种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而这种真情实感又是为语言使用者所特有的。
在《走进美国》的英语教材中,与一般的情境对话教材存在差异,它是以电视影集的形式呈现的,这个故事围绕一个美国三代人的家庭生活展开,他们的家庭生活朴实自然,通过日常生活介绍了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也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影集的学习,学到具有本土气息的美式英语。这套教材还运用了交际教学法,在日常交流沟通中,解决普通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刺激大脑形成相应的知识链,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视中的语言材料贴近日常生活,十分生动有趣,学习之后可以直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丰富的语言素材。
2.3 有利于提高使用的精确度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母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存储量,在学生使用语言过程中,母语属于优先使用状态,如果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母语情境没有得到抑制,外语系统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会在学习体系中影响学习效果。正面输入的学习是提高外语水平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增强外语的强势系统,减少母语对其产生的干扰,母语迁移会对外语学习起很大的干扰作用,在学伴用随的思想指导下,纠错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强化正确的用法,为电化教学提供多元化的语境信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电化手段,创造恰当的语境因子,优化语言结构,完善学生使用外语的体系,消除母语体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干扰,有利于展开外语教学。
2.4 外语电化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运用电化教学促进言语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运用电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它的局限性,通过加深对局限性的认识,可以更加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使用,这对电化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电化教学的机理重点在于学伴向随原则,在交流互动中展开学习,加速学习外语。音箱、文字都能提供外语教学的具体语境,各种方式存在其利弊,对于初学者来说,采用视频进行教学的效果比较好,而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学生对文字的依赖逐渐增大,相对来说视频包含的信息量较少。从这点可以看出,任何教学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互相进行补充,扬长避短。
3 应用外语电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3.1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外语电化教学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视频、音频、说唱、游戏等形式,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创造学生适合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输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预感,为学生提供尽快消化吸收语言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摒弃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高外语基本技能创造优越的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问答、集中讨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互帮互助,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运用外语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外语知识更新,完善学生构建外语知识的系统,促进学生应用外语的思维能力,提高应用外语进行人际交流的需要,丰富其外语背景知识,以适应新的交际需要。
3.2 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人类已步入以知识为驱动力的社会,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当今的科学研究以“跨专业”、“跨国界”为特征,任何一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必定同大量的国际合作伙伴进行着实质性的合作。以高等学校作为主体的跨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中国而言,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国内高校参与国际范围内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项目研究的格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是以高校作为主体,以其他国家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等国际组织通过交流与合作而结成的无形网状组织。
本文采取样本分析法作为研究依据。根据USNEWS国际大学排行榜,从前50名选择10所大学进入A档,从90~100名选择10所大学作为样本另一部分B档。通过样本高校的披露数据,选取合作伙伴数据,包含所在国、合作模式、合作层次等非数值数据(详见附录)。
我们将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本科生比”这三个指标作为本文对“高校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特性与这三个指标的关系。
一、国际化指标体系详解
一所高校的国际学生数量是该所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国际学生越多,其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越大。但是每所大学由于师资、办学资源等约束条件,学生数量不会永远扩大,总数更倾向于在一个范围内保持稳定,国际上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在这点上较为相似,均为30000~50000之间。因此,除了考虑国际学生总数以外,更要关注的是国际学生在全部学生中的比例如何。比例越高,意味着在校学生国别多样性程度越大,标志着该所大学国际化程度。
普遍来说,大学提供的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倾向于创新性的成果,对学科产生较大的革新和推动作用,本科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术深度上不及研究生教育。这两种国际学生之间的比例体现着大学国际教育的侧重。我们定义国际学生类别为:
本文定义的“国际教师”特指与大学具有正式合同的长期教师,不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客座教师。
招聘国际教师,促进教师的流动性本身就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与国际学生类似,我们既关心大学的国际教师总量,更注意在全部教师中的比例。国际教师对大学的贡献率不仅仅在于新知识、方法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而建立起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进而扩大组织的外部渠道,为再一次的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可能。
二、样本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与国际化指标的关系
1.高校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
我们将样本中的国际大学A\B两档的国际学生比例与合作伙伴数量关系图叠加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不规则的相关性的关系。处在不同档次的大学,即使国际合作伙伴数量相近,他们的国际学生比例可能也会有较大的不同。从257到146的区间内,大学的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较不规则,呈现出起伏较大的形态。随着伙伴数量的减少,A\B两档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通过趋势线的添加,我们看到A档大学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B档大学的下降趋势相对A档则下降较快。A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1x+0.160;B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2x+0.146,从下降速度来看,B档大学是A档大学的2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校排名整体下降,其国际学生比例随合作伙伴数量减少而加速降低。由于USNEWS的排名方法侧重于“学术同行评议”(Academic Peer Review),“同行的评议”既包含学术的水平,更表示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可见,对于国际生源的吸引力上,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界的口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水平对于具有不同留学动机的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以接受本科教育为目的的国际生源对高校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会低于研究生。本科生更加关注的是所学专业将来的市场欢迎程度、学费、留学目的地等;而研究生阶段的留学则有别于本科生,研究生留学往往以所学专业的深化为目的,学习阶段往往可以获得奖学金,能够与导师进行深入的接触从而融入到导师的科研网络中。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国际流动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学术研究。样本中的大学都是国际知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国际学生的比例也以研究生为主,由此可以了解影响国际知名大学吸引国际生源的另外因素是其学术能力和口碑。
2.“研究型”合作模式与研究生/本科生比关系
样本中的国外A档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比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平均为1.19的8所大学(标准差为0.58)和两所数值较大的大学,分别为4.02的杜克大学和6.80的东京大学。说明这10所大学国际学生中的研究生数量高于本科生,有的甚至远远大于本科生数量。这10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的平均比例为79.2%,标准差为0.09,可见国际知名大学与国际合作伙伴大部分是以共同研究为合作基础,网络中流转的以“创新的知识”为主。由于基于“共同研究”或者“知识创新”导向的合作,势必会衍生出教师和研究生的流动,进行深造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自己导师的推荐与别国的学者共同研究或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研究项目往往配套着研究经费,经费的充足客观上推动了学者、学生间的流动。与A档类似,B档大学的学生成分也以研究生为主。其中有7所大学的研究生/本科比超过1,最高的为伊利诺伊大学的7.19。与东京大学类似,名古屋大学研究生/本科生比例也较高达到了5.14。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和西澳大学的比例小于1,分别为0.85,0.27,0.55和0.75。该组“研究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比例平均为74%,略低于A档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生阶段教育采取德语和瑞典语作为教学语言,本科阶段有较多英语授课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生人数而限制了研究生的数量;诺丁汉大学和西澳大学秉承一贯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学生中本科生比例很多,澳大利亚本身是移民国家,大学往往是移民的第一站;英国虽然不是移民国家,但诺丁汉大学在亚洲的两个海外校区为主校区提供了大量的国际本科生源,B档中平均国际学生本科生数为2100(剔除三所100多名本科生的大学),而诺丁汉大学国际本科生为3100,远高于平均水平。
样本中的国外大学的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占多数,有的甚至占绝大多数。这些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占到了75%以上,伙伴关系以“共同研究”为主。另外,大学对国际学生授课的语言也是影响国际研究生/本科生比例的因素之一。
3.“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与国际教师比例关系
教师作为大学进行知识传播、创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教师则是带来国外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创新。
首尔国立大学、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三所来自东亚的大学的平均比例为7%,其他国外大学的平均比例为27.47%,标准差为0.02。我们将“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的比例与国际教师比例联合研究,查看二者相关性。
国外大学两者之间没有表现出具有相关性的特征,比例分布比较混乱,没有呈现出规律性。以初步看出,国外大学在国际教师流动上与合作内容的关系不十分紧密,虽然国际教师的比例较高,但基于合作项目的流动并不是主流渠道。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由于国际知名度、汇率因素和整体社会环境中国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教师只能通过政府间、校际的合作项目展开,这些项目往往配套经费、实验室等物质保证。学校如果不通过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而自聘高水平专家,则绝大多数大学是无法支付高额的薪金和其他待遇,因此中国大学国际教师的引进往往是“项目驱动型”,国际教师数量与“教师交流型”项目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国外知名大学特别是来自欧美地区的大学,由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宽松的教育机制使得教师流动十分普遍,且大学对教授采取聘用制度,政策十分灵活。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研究需要自发地选择自己理想的研究场所。因此国外大学的国际教师数量与类似的合作项目关系不紧密,虽然合作项目可以向外输送国际教师,但更多的国际教师是通过自荐应聘到校任教。
国际教师是知识在不同势差进行流动的传播者,而国际知名大学往往集中在欧美地区,因此这些大学的教师就成为传播最新知识的人。而目的地则需要学者自行选择,而上文中从统计结果中也能看出,即便是经济发达、科研水平很高的东亚的日、韩一流大学对国际学者的吸引力程度也十分有限,这说明文化也是阻碍学者在不同国度间流动的不可忽视因素之一。
三、总结
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已经是他们吸收研究生阶段国际生源资的重要渠道,表现在合作网络的特性(度与研究型合作模式)与国际研究生指标较为紧密的相关性;中国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对国际生源贡献程度有限,二者相关性不明显。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中国以本科生为主。
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师资比例较高,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数量相关性不高,这与国际人才较高的自发流动和宽松的政策有关;中国大学的国际教师比例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紧密相关,中国大学的国际师资的引进主要依靠政府、校方主导。
附录:国外大学样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普度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西澳大学、乌普拉萨大学、KAIST。合作数据采集:大学名称。合作对象档次、合作对象排名、合作对象名称、合作对象所在国/地区、合作对象所在洲、合作层次、是否联合研究形式、是否教师流动形式、是否学生流动形式、是否合作协议形式。此研究受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52WR40/天津高等学校国际交流网络的创新性研究》资助,系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未名.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中泰建交至今已长达35年,利用地缘区位优势,云南省成为培养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摇篮。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自2002年起,云南中医学院和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联合举办了十届汉语教学项目。此项目不仅在中、泰两国获得了较好的声誉,在东南亚也有一定的影响。作为课程的主讲教师,我们发现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师生总是处于中国文化与泰国文化这样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泰国学生难免出现种种交际偏误,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在语言教学与日常交际中,尽量准确地将中国文化信息传递给泰国学生,使其增强跨文化意识,尽量避免陷入文化误区。
一、常见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可以概括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两大类。“所谓知识文化,即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只有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是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遍共识。教学中,我们发现,在以交际文化为核心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这两个方面,泰国学生常会出现以下典型偏误。
语言交际中的表现主要有:第一,称谓语的误用。例如,泰国学生常说类似的话“昨晚,林想的妈妈生了一个男小宝宝(男孩)”/“那天,女老人(老奶奶)出去买菜,男老人(老爷爷)一个人在家读报”等。第二,语体风格的误用。汉语中的正式与非正式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常使泰国学生困惑,在使用中容易出现混淆。例如,他们说“我在家是最年幼者(小的),我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我坐57路车前往(去)昆明百货大楼/我毕业后将就职(成为)贸易公司经理”等。第三,由于对汉语词汇的感彩不了解而造成的偏误。例如,常听到泰国学生说这些让我们啼笑皆非的话“老师,你很性感(“性感”在泰语中是褒义词,但在中国却是个很微妙的词,学生用它来形容、赞美老师,只会引起中国老师的窘迫)/下课后,她是一个很好玩的老师。(“好玩”虽是个中性词,表示东西等有趣,但用来形容人时常带有讽刺之意,用来形容老师就更不妥帖)/他是一个好老师,常工作得很过分”(“过分”在汉语中带有贬义,虽然学生表示的是赞叹之意,但听起来却是一种指责或挖苦)第四,概念模糊导致的文化误解。例如,很多泰国学生在“我的家庭”这一作文里曾写道:“我们家有五口人,我爸爸,我妈妈,我姐姐,我和我的狗。”“狗”的出现就是模糊了中国家庭成员的概念。
非语言交际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接触,时间,空间观念等”。据研究发现,人们在直接交际活动中,约70%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来传达的。有些泰国学生虽然在汉语语言表达上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却在与中国教师或中国学生的交往中遇到障碍,彼此误解,产生种种不愉快,这常常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而产生的文化误解。这里,举三个尤为突出的实例。首先,穿拖鞋上课。在中国,学生在教室里的衣着应整洁大方,以反映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体现对老师和他人的尊重与礼貌。很多泰国学生则不能“入乡随俗”,他们习惯于穿着拖鞋进教室,有的甚至在上课时还脱掉鞋子,这常引起授课教师心理不悦。其次,上课迟到。在我们学院,上午上课时间通常是八点,很多泰国学生却到了九点甚至更晚才陆续来到教室。他们不仅迟到而且常抱怨上课时间太早,来不及吃早饭,所以,课堂上常有人吃东西。对此,中国教师甚为不解,认为早一点起床不就可以了?很多教师甚至认为泰国学生懒惰、散漫、不爱学习。其实这是中泰两国对工作或学习的时间确定不同有关,在泰国,由于气候原因,人们往往在早上九点或更晚才开始工作和学习。还有,跪式提问。教师发现很多泰国学生会跪下来接受老师的指正。当天气寒冷或地板不是很干净时,教师总有一种“于心不忍”之感,常处于失措之中。
二、主要原因
造成文化偏误的原因有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不恰当等,其他还有四个原因值得关注。其一,母语文化或英语文化的影响。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受到本国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或文化背景,例如,用“性感”直接赞美老师,“狗”是“家人”的概念等就反映了这一点。其二,目的语的“过度泛化”。泰国学生在学习了一些汉语知识后,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而将它们不适当地运用到很多场合,于是出现以上所提“年幼者”与“最小的”等语体风格的偏误。其三,学习策略失误。学生在看到很多中英文句子意思基本一致的情况后,就从英语角度来转换汉语句子,例如:“好玩”的英文是“interesting”,学生想表达“The teacher is very interesting after class”自然说成“下课后,这位老师很好玩”。其四,习惯使然。有些生活习惯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虽然泰国学生都知道上课迟到、穿拖鞋、吃东西在中国课堂中很不恰当,但因为生物钟和习惯的长期性使他们有时难免“明知故犯”,是不自觉形成的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偏误。
三、文化教学之对策与思考
因为课时少,学生的汉语基础不够扎实等原因,很多学院没有为外国学生专门设置文化课,文化的教学更多地被融入到语言课的教学之中。那么,如何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真正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各种问题的产生呢?这确实值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思考。
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而阶段性原则,适度原则,主流、共时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是经过对外汉语教学界反复实践、归纳并提炼而成的共识性原则。具体地讲,就是指文化内容的导入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文化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文化导入应为语言教学服务,不能把语言课上成文化知识介绍课;文化内容的重点应在共时文化,即当代文化上,凡属于主流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都应细讲;要通过各种实践帮助学生将获取的文化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其主动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既完成教学目标又弘扬中华文化,使教学顺利进行,文化顺利传播。下面是一些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对策:
1.培养泰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因为中泰两国的文化差异,泰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现象可能一时难以理解,所以教师首先应该用一些相对简单、有趣的方法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例如,通过组织观看中国电影、欣赏汉语歌曲、带领学生上街购物、中国习俗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加强中泰文化的对比分析
在教学中加强中泰文化对比可以帮助泰国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差异,从而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防止和避免学习中的负迁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方式,布置学生课后去就“中、泰食谱差异”,“中、泰着装差异”,“中、泰禁忌差异”等进行主题调查,再到课堂上分享调查结果。
3.通过情景实践,加深对交际文化的了解
情景实践是指把泰国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文化知识进行表演实践。例如,让学生模拟如何与中国人交往,从打招呼、寒暄到祝贺、道谢、告别等常用的生活场景,并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失误及时纠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多与中国朋友交往
泰国学生在中国学汉语,一个最有利的条件就是生活在汉语言的文化空间里。他们每天都有听说汉语的机会,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因此,教师要鼓励泰国学生多与中国学生交往,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从而真实地感受并学习交际文化。当然,作为东道主,中国学生可以主动地与泰国学生建立友谊。例如,“结对子”就是颇有成效的一项活动,即在泰国学生来到后,校方或教师主动安排一些班级作为他们的友好班级,并保证每名泰方学生都能结识到一个中国好朋友,在生活和学习上得到更多直接的帮助。另外,到中国教师或中国学生家里做客和中泰学生联谊晚会等系列活动都对泰国学生语言和文化习得大有裨益。
5.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语言测试上要有所体现
大部分泰国留学生只是想要与当代的中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应有层次性,即以贴合实际生活和适应交际需要的交际文化教学为主,以介绍中国历史,古代文明等的知识文化的教学为辅,尽量避免选择枯燥和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此外,在语言测试中,文化部分的考核应该有一定的量,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例如,在每一次期末考核中,可以要求泰国学生挑选一些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笑话幽默和生活剧目,如道歉、坐车、购物等进行改编并通过短剧的方式表演出来。
6.教师应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名教授汉语的教师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其一言一行都应散射出中国文化的魅力。泰国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善于观察教师的穿着打扮与言行举止,并且在课堂上常突发其问,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准备,常被学生搞得“手足无措”。良好的形象,幽默的言谈和广博的知识则可以使教师形象得以提升,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
总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并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思考如何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出现障碍与偏误。唯有把语言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方可使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达到“自在”的彼岸。
参考文献: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趋势下,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我国外国留学生人数为5.2万人,2010年则猛增到29万人。2010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实现“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的目标。国内的一些城市也提出类似的目标,比如上海在《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亚太地区最受欢迎的外国留学生留学目的地城市”。
国内留学生教育规模在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其中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则首先必须把握留学生的教育期望、需求和体验,只有在了解留学生教育需求和体验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调整和改进,最终才能更好地服务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调查来了解当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否很好地满足了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的教育体验又是如何的?应如何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来华留学生的需求?不同留学类型学生的教育需求和体验又存在哪些差异,又应如何应对?
二、文献回顾
国际上,不少国家都在开展大规模的留学生体验调查。如在英国,留学生事务委员会、英国文化协会和各类高等教育团体共同承担着留学生的体验调查,其调查的留学生人数超过6000名,并发表了题为《开拓我们的视野》的一系列调查报告;新西兰教育部曾在2002-2003年抽样调查了留学生对新西兰教育的需求和满意度等;澳大利亚政府先后在2005、2007年等多次委托独立机构,对留学生的教育需求、满意度等展开调查[1]。“但到目前为止,基于大样本之上的留学生体验调查在我国尚属空白。”[2]
国内研究主要是调查分析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安然、张仕海曾抽样调查了来自亚洲 830名留学生的来华留学需求情况,研究发现名城名校是亚洲留学生普遍追求的目标,但区域差异也明显存在,尤其是专业生,东亚学生看重学术,东南亚学生看重生活设施,西亚等地学生看重毕业后的就业。[3]丁笑炯调查了上海四所高校的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发现对教学质量非常满意或满意的留学生只有32.3%,有25%的留学生对教学质量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调查认为由于目前我国政府和高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多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留学生的需要,造成留学生对来华留学教育的满意度相对较低。[4]刘扬、王慧和孔繁盛对北京六所高校外国留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原因是: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看重在中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入学机会。[5]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与体验分析当前对留学生教育体验的研究集中关注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对留学生的教育体验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因此难以发现留学生的需求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本文则尝试运用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领域的SERVOUAL评价方法,采用差距比较法评价工具,既测量留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预期,又测量留学生对教育服务绩效的实际感知,然后将两者加以比较,以探索留学生的教育预期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所在,以提升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
三、研究设计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留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国籍、年龄、性别、留学类型和年限、专业以及学费来源等;第二部分主要是要了解留学生的教育成就期望,即来华留学最期望获得什么;第三部分主要是了解来华留学生的具体教育需求;第四部分是留学生对在华教育的满意度评价;第五部分是了解来华留学的教育收益以及教育方面的支出等。问卷还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以了解留学生对当前留学教育的意见与建议。
本研究于2013年3月至12月对上海市八所高校的留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八所高校中“985”高校3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11”高校2所(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普通院校3所(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先后共发放问卷9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708份。被调查的留学生来自62个国家,其中东亚占总人数的46.7%,东南亚占17.4%,西欧占13.4%,东欧占5.5%,美洲占5.4%,非洲占5.2%;男性占41.7%,女性占58.3%;本科生占33.2%,硕士生占6.8%,博士生占3.2%,短期生和进修生占44.6%,校际交换生占12%。
四、研究发现
(一)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
研究设计了从1表示“非常不重要”到5表示“非常重要”的五度式李莱克量表,调查外国学生在选择来华留学时的教育预期。调查发现,外国学生在来华前对留学的预期最首要的就是“提高汉语水平”,学生认为其“非常重要”的比例高达78.7%,这也表明学习汉语几乎是所有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最重要的教育成就预期,也是吸引大量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因素。位居其次是“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当前很多外国学生进行海外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拓展自身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能力,成为有“全球意识”和“全球交往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独特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外学生来华留学,因此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成为他们来华留学的重要预期之一。教育成就预期总体排第三位的是工具性目的――“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外国学生期望完成学业后能增强自身专业技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学好汉语、了解中国和今后个人的发展机会是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预期。此外,“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和“获得中国高校学历证书”也是不少留学生重要的来华留学预期。这项调查结果与刘扬等人对北京六所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6]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来华留学“提高汉语水平”这一教育预期的认识上,非学历生所认为的重要度要明显高于学历生(F=4.071,p=.007<.05);对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和“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些教育预期的认识上,学历生所认为的重要程度要明显高于非学历生(F=34.372, p=.000;F=52.816, p=.000;F=8.985,p=.000)。除了均排首位的“提高汉语水平”这一教育预期以外,本科生认为最重要的分别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硕士生认为是“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博士生认为是“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获得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而非学历生则认为是“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不少非学历生是汉语进修生,所以他们所预期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指汉语知识和能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获得中国高校的学位证书”上,博士生的成就预期(4.57)要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博士留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位证书动机。不同类型的来华留学生对于具体的教育预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也就对我们的留学生教育服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见表1)。
表1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N=702)
平均值标准差本科生
(n=233)硕士生
(n=48)博士生
(n=23)非学历生
(n=398)提高汉语水平*4.71.6394.634.584.574.78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4.15.8994.114.064.004.19有更好的工作机会*3.901.1404.124.154.873.32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3.691.2424.193.884.093.72获得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3.201.4233.843.774.572.67注:*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留学类型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二)来华留学生的具体教育需求
从影响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选择行为因素的重要程度来看(见表2),留学生首先所考虑的因素依次分别是“所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均值4.07,下同)、“学校所在的城市情况”(3.87)、“学校的国际化程度”(3.82)、“知名度”(3.78)、“整体的师资力量”(3.78)以及“专业的教学实力”(3.78)。另外,“高校的交通位置”(3.76)、“专业的课程设置”(3.75)以及“今后的就业情况”(3.72)也是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选择时所重点考虑的因素。
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所考虑的因素重要性相对较低的为“获得学历证书的难易程度”(3.11)、“获得奖学金的机会”(3.24)、“学校的学术研究条件”(3.25)、“申请的难易程度”(3.33)、“学费”(3.43)、“住宿条件”(3.47)、“生活费用”(3.55)和“生活设施和服务”(3.59)等。
从整体上来看,外国学生在作留学选择时最为看重的还是高校的教学质量、国际化程度、知名度、师资力量等高校的综合硬实力。外国学生在来华留学前对高校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住宿条件、学术研究条件等设施条件方面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因此,要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最主要的还是要靠高校自身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水准,提升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此外,高校所在城市的情况和今后的就业情况也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不少外国留学生毕业后计划在华就业,因此城市的发展机遇和专业的就业前景是他们在选择来华就读高校的重要考虑因素。
具体分析,不同留学类型的来华留学生所看重的因素有所差异。在学校总体方面,本科留学生考虑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学校的生活设施与服务”(3.87)、“国际化程度”(3.85)和“学校的知名度”(3.77);硕士留学生考虑的前几位因素依次是“学校的国际化程度”(4.15)、“生活设施与服务”(4.04)和“师资力量”(4.02)等;博士留学生比较关注“学校的学术研究条件”(4.55)、“知名度”(4.27)、“师资力量”(4.27)、“学校排名”(4.27)等;而非学历留学生则比较关注“学校所在的交通位置”(3.77)、“师资力量”(3.75)、“国际化程度”(3.75)。非学历留学生有不少是走读或在职学习,所以是否方便去学校是他们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博士研究生今后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所以他们在考虑来华留学时,把学校的学术研究条件放在了首位;本科生和硕士生更多会在学校生活学习,所以他们对学校生活设施与服务的关注度也比较高。
在专业领域方面,不同类型的留学生对其所考虑因素的排序与总体的排序基本一致,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所在专业的学术水平的考虑权重(4.02和4.32)要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在其他方面,学历生对于今后就业、学费、生活费、奖学金以及学历证书的关注程度要显著高于非学历生。
(三) 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需求
关于来华留学生所想就读的专业,我们让被调查学生在多个项中挑出其所感兴趣的专业类别,在回答该选项的645名留学生中有42.6%表示对汉语言类专业感兴趣,经济学类有18.6%,管理学类有10.9%,法学类有8.3%,文学类(除汉语)有6.9%,工学类有3.5%,理学类有3.2%,医学类有3.1%。留学生来华留学感兴趣的主要还是文科类专业,其中近一半是打算学习汉语,另外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和法学类也吸引了不少留学生的兴趣,留学生对理工类专业的兴趣明显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偏低,吸引留学生主要是靠汉语等文科类专业,理工科类专业建设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无法吸引大规模的外国留学生。
(四)有关课堂教学语言的留学生学习体验与需求
目前国内课程的教学语言,尤其是学历课程主要是用汉语。本次调查中有80.4%的本科生反映自己所学课程主要都是用汉语授课。而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学习体验,本科留学生中有27.8%表示存在理解“困难”或“非常困难”,硕士生和博士生中这一比例更是分别达到了36.2%和30.4%;而反映教学语言“容易”或“非常容易”的比例,本硕博的比例分别只有18.4%、19.2%和13%。关于所期望的教学语言,有38.3%的本科生、56.2%的硕士生和26.1%的博士生希望教学语言是汉语和英语并用,另外有17.4%的博士生希望教学语言是英语。
(五)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满意度评价
留学生来华期间投入了较高的教育成本,那么其对教育的满意度或评价又是怎样的?我们用从1表示“非常不满意”到5表示“非常满意”的五度式李莱克量表来调查,结果见表3。在学校整体方面,调查发现留学生对“高校的师资力量”(3.86)、“国际化程度”(3.77)、“整体的学术水平”(3.73)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对于“高校的生活设施和服务”(3.18)、“住宿条件”(3.19)、“科研设施情况”(3.19)、“图书馆”(3.21)、“学术研究条件”(3.24)、“管理制度”(3.26)等普遍感到不满意。
在专业方面,留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态度”(4.11)、“上课水平”(4.08)和“教学方法”(3.92)感到相对满意,但对于“专业的课程设置”(3.53)、“教材”(3.62)和“课程内容”(3.64)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另外,留学生对“所在城市的总体状况”比较满意(4.00),但对“学费”稍嫌偏贵(3.32)。
在结果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留学生的教育满意度相对于其他留学生群体要普遍偏低很多,而且特别体现在专业领域方面的满意度上。这一方面是与当前国内本科教育主要关注于中国本科生,而对外国本科留学生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六)来华留学生所感知的教育收益
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否满足了留学生的教育成就预期,我们让被调查留学生对各项教育成就收益从1表示“非常少”到5表示“非常多”进行评价,以此来分析来华留学生所感知的教育成就收益,结果见表4。调查发现,外国留学生认为其在华留学最大的收获是“汉语水平的提高”(3.94),以下依次是“学会了适应变化”(3.92)、“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3.72)、“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3.65)、“获得了高质量的教育和训练”(3.43)、“掌握了专业知识”(3.29)、“增强专业技能或工作能力”(3.19)和“增强了学术研究能力”(2.98)。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对于来华留学的教育收益,更多的是感受到其自身汉语能力、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而对于留学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学术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感受不多。
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在“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训练”(F=6.301, p=.000)、“掌握专业知识”(F=11.738, p=.000)、“增强了专业技能或工作能力”(F=9.988, p=.000)以及“增强了学术能力”(F=11.285, p=.000)方面,本科留学生和非学历留学生都认为其所收获的教育成就要明显低于硕博外国留学生所感受到的教育成就。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学者利用SERVQUAL模型运用差距比较法,即测量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预期与对教育服务绩效的实际感知差异,来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如果我们将上文的留学生的教育成就预期与留学期间的收益感知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留学生的教育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一)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与教育国际化动力
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最主要的教育预期还是学好汉语、了解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有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大量已有研究已经证实,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更多是工具性的,主要是为了个人今后的发展。依据菲利普・阿尔特巴赫的推拉理论和汉斯・德・维特与简・奈特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力分析模型[7],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腾飞以及中华文化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最重要动力,经济动力和社会文化动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另外,中国大学的教育资源、质量以及声望,也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动因之一,学术教育动力也成为当前来华留学教育的主要动力之一。鉴于当前推动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动力日趋多元化,因此今后在对外国学生进行留学招生宣传时,应不断加强中国文化魅力、经济发展实力、教育质量以及学生个人发展前景的展示,积极发挥中国各城市的自身优势,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
(二)注重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来扩大规模
调查显示,高校的教育质量、声望及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国际化程度是影响留学生教育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留学生工作仍将“扩大规模”放在首位,注重量的扩张,对于质量提升重视程度不够,而要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关键就在于要根据其具体教育需求,提供能满足其实际教育需求的教育服务和产品。当前要想实现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就必须注重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建设,提高大学声望,增加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最终必将推动整个留学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各招生高校应将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作为第一抓手,重视和加强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建立基于留学生需求的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力争与国际接轨,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来华留学生,从而扩大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影响,提高大学的国际声望,吸引更多的国外学生来华留学。另外,在留学生招生工作中也应注意到不同层次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差异,针对不同留学类型的学生,应有的放矢,向不同类型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产品。
(三)加强留学生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推动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发展
在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过程中,尤其应将专业课程建设作为核心要素。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对于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另外,来华留学生对于来华留学的教育收益,其更多的感受是来自于自身汉语能力、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而对于留学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学术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感受不多;吸引来华留学生就读的主要是汉语类专业,理工类等专业的吸引力明显较低。这些都警示我们当前必须重视专业和课程方面的建设,提升专业课程的质量标准,推动教学方式、手段、课程、教材的国际化,建设一批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全英语或双语课程,以吸引高层次的来华留学生,改变当前来华留学生科类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另外,应鼓励各高校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鼓励和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针对来华留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建设一批品牌精品课程,树立国际品牌。
(四)建立留学生教育服务的综合支持体系,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体验
在满意度调查方面,我们还发现来华留学生对高校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住宿条件、科研设施情况、图书馆、学术研究条件、管理制度等普遍满意度相对较低。因此,高校除了应加大对留学生的后勤保障和教学科研设施投入以外,还应努力提高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国际化氛围,以人性化的服务提供给留学生。在教学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将留学生和国内学生平等对待,趋同化管理,实现中外学生的融合。此外,留学生的住宿、社会生活服务、勤工助学、就业实习、维权等方面服务管理工作,应打破部门壁垒,适当考虑引入社会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化管理体制。政府、高校和社会的互相协调,建立起留学生的教育服务的综合支持体系,提升留学生的在华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2] 丁笑炯. 基于市场营销理论的留学生教育服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02-304.
[3]安然,张仕海.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8(3):103-108.
(一)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个性化教育其本质在于让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展开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0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强调学习者的智力存在个体差异,并为教育者找到了发掘和培养大学生潜能而新创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多元智力理论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师角色、教学方式、交流协作等,为改变大学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智力理论的个性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侧重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多元学习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训练其智力。具体到大学英语教育上,主要是以听说互动的英语教育来促进大学生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训练。这种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变过往纯粹以教师为中心的语言知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凭借如协助教育、团体教育、分组培训等方式,弥补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不足。
(二)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涵特征
在个性化英语教学中,师生处于平等的课堂地位,通过师生间的平等互动与交流来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指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具体而言,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通常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充分展示“教和学”的多样性,主要围绕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而展开。二是教师能够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作出个别性的辅助教学。三是教学内容及手段要契合教育对象个性化特征和个性化需求。四是个性化的英语教学应当具有显著的分层分类性。五是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反馈修正。
二、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系统设计
(一)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目标设计
在进行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充分把握学生英语基础以及英语学习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详细说明个人课程教学计划的目的、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学生签署协议并承诺完成一个学期的个人课程作业,教师则承诺修改并监督他们完成作业。
在具体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四个主要”差异。一是适应学生学术能力的差异。倡导个性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立足学生学术能力差异,并制定相对统一的集体教学模式,综合考虑学生个体能力,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地满足大学生个人对英语学习进步的需求。二是适应学生兴趣的差异,这是引导学生成功的关键。传统集体教学范式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因而很难达到适应学生性格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三是适应学生的认知差异。每位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这就形成了认知差异。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应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展开个性化教学设计。四是适应学生生活经历的差异。在制订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学习策略时,教师要将学生的个人生活背景与语言学习相结合,并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主题背景文化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生活经历的语言交际知识和经验,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生活基础。
(二)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
大学英语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方面,在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展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新内容整合到认知结构中,激活他们原始知识的潜能及更新,促进新知识的形成与运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最佳的教学知识结构,以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能和专业知识来积极主动地适应英语学习。
其次,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来开展个性化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人思维塑造。具体而言,个性化教学模式可以为学习能力不同的大学生灵活提供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将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的学生分为一组,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更详细的解释和分析;对于具有较强自学能力和良好基础知识的学生,要鼓励学生采用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个性化英语学习的内容均集中于英语应用、西方文化、专业英语、综合英语、语言技能等方面,重点增加以英语听说为核心的课程比重,有意识地融入跨学科的内容,逐步形成听说、读写、写译等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内容,并开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三)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方法设计
应坚持英语个性化原则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比如运用分级分类、开放式等方法展开,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水平和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低难度的学习任务,重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快速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的学习内容,在巩固他们英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能力拓展训练。这种师生之间知识交互和自我学习的互动方式,将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统角色。
具体来说,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常见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种形式:一是传统的“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是以视听说为主的教学方法;三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其中自主学习方法适应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合作学习方法适应于基础较好的优等生群体;四是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而言,则可以通过启发式、探究式和参与式等方法展开英语教学。在传统的英语课教学中,教师受制于教学客观条件无法对所有学生作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媒体网络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充分共享开放媒体资源。这种不受教科书和教师限制的学习空间,可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管理设计
教师要根据参加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学生的既定学习目标、课程时长、英语基础与教学课程大纲要求,设立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提纲,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制定详细的个性化教学目标和课程表,从而详细地说明个人作业计划的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学生签订协议并承诺完成一个学期的个人作业,老师承诺批改作业。在协议中,学生承诺在学期内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签署所有补习个人作业的副本,该协议还包括允许学生表达对学习协作小组的承诺,而分组主要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合作学习而建立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风格趋势的同质性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即读写小组和听说小组。比如:可以建议视觉学习风格的学生参加阅读和写作小组;建议有听说学习风格的学生参加听说小组。以学生的优势特长来激励他们补足短板,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在分组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让他们自由选择。在课程作业的安排上,除常规作业外,每两周还会分配其他自定义作业,作业有两种类型:读写小组作业更多涉及阅读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上的材料;听说小组作业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听写老师收集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三、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效果评价
(一)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标准
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必须坚持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相融合的综合性评价价值取向,为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品质、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个人综合素质、推动语言能力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为此,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教学评价标准。第一,严格按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打造多层次、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此来有效推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基础级个性化英语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理念差异,逐步适应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第二语言信息交流;高层级个性化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语言学习策略,结合具体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景,引入恰当的交际策略推动流畅的英语交流。第二,立足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目标,从教学内
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教学评价。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编排及教学方法选择,为各层次学生英语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则要为之创设学习条件和机会;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则要拓展其成长空间,不断提升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课程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个性化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师课堂提问是否存在合理的梯度和效度;分层教学任务是否得以落实;学生是否积极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
第三,高校大学英语个性化评价,必须实施多维度的综合教学评价。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依据本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创建分层、多元、常态化的英语教学评价数据库,通过制定科学量化的评估规范,评价英语个性化教学过程、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促进英语教学双方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此外,综合教学评价还要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外环境进行准确评估,为高校英语个性化课程建设和教学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导性建议。
(二)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方法
高校英语教学评价方法,需要伴随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而有所变化,这就需要依照分层教学个性化目标和学习需求,评价学生的语言交际、书面作业、课堂表现等课内外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为此,需要在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创建360度反馈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上,下足功夫。
首先,建立个性化电子学习档案。记录和收集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表现和成绩,如课堂疑难问题、课后错题集、课堂教学笔记、英语个人习作等,这有助于实现教师过程监控、不断强化学生自主评价、提升教学双方反思的目的。
其次,建立360度反馈评价法。此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是选取全方位收集信息的方式,引入学生、教师和上级领导等多个主体多维度参与英语教学评估,突出对被评者的潜能挖掘,降低教学评价误差,实现评估结果全面、精准和真实。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评估指标以学生期末成绩和英语过级为主的倾向,重新构建以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能力实践与创新、同伴协作互评、教师反馈评价5个维度为主的反馈评价体系,实现教学外部评估与教学内部评价的结合,促进“合作文化”的形成,有助于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阶段性教学目标。
最后,教学管理部门和师生要协力推动诊断性评价。重点分阶段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和学习进展情况,及时修订部分个性化教学方案,以定性的方式动态了解不同层级大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更好地了解英语教学效果。一般来说,诊断性评价可以在大学生入学和完成阶段性学习后实施,这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三)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流程
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流程,大致可分为准备、实施和反思三个阶段。
首先,准备阶段需要明确设计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估方案、确定教学参评人员。较为完备的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估方案,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课堂评价准则,以及关于评价准则相关的权重数据等。具体运作的步骤是,先依据教师课程教授风格和学生实际学习状况来确定个性化英语教学评价目标,再设计关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准则,进而构建对应的测量指标体系,并赋予相应的权重,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评价信息表格。准备阶段还包括确定参评人员,选择适宜的参评人员是保证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估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参评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而且还要有公正办事的个性品格。一般来说,主要参评人员应由校内领导、教研部同事、外校同行组成。对于同一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者赋予的评价权重应有所差异,这是因为不同的评价者所了解的侧重不同。比如:校内领导对教师的美德、成就、敬业精神最为清楚;教研部同事对教师的备课环节较为了解;外校同行对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估相对来说较为客观公正。
其次,在具体实施阶段,需要对英语教学前期运行进行预评价,继而更好地优化英语个性化教学的评估方案。在实施正式评价过程中,必须确保评价对象所提供的各项信息数据资料真实有效,提高评价监督的力度。在具体教学评价信息处理上,参评人员可根据特定教学评估方案和目的,全面系统地收集数据,诸如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课程大纲的契合度、教师教学的进度安排、教学任务重难点的覆盖度等。具备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用相关的软件平台分类整理,并选用量化统计方法、质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断修正英语个性化教育的不足之处。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相关教学内容经过加工处理能够通过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丰富的教学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加信息量、提高堂效率上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恰当使用有助于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怎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人的思维最活跃。教师应根据要授的知识特点收集多方面的信息素材,如音乐、电视电影、文学作品、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等,经过加工处理,做到文图并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气氛,创造意境,留下悬念,调动情绪,使学生在情境中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愿意学,主动学,才会记忆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二、抓好预习,引导学生自学
预习文使学生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为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上的准备。预习前可在屏幕上展示出该部分知识的意义、地位、重难点及相应的试做题。教师要求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概念、法则、规律、关键字词句段以及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使学生预习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有的放矢,带着疑问听,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合作讨论,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有意识的对照重难点、易错点、热点诱导学生找出能联系的生活实际、能论证的观点、能联系比较的相异相同的知识等,教师同时把学生的回答一一添加展示在屏幕上。对要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在合作中学生之间思维发生摩擦与碰撞、相互启发点拨,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然后将各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师生共同评说完善。在活动中个人的思维借助集体的智慧得到发展完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求同求异思维。对学生的错误应帮助弄清原因,并用辩证的说法评析,以尽量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分层激励,促进学生成功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成功,就要承认差异,分层要求,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制作多套难度不同的训练题或电子试卷,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依据各自基础和能力分层评价激励,即使能力最弱的学生有一点进步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强化学习欲望,让成功之花的种子在每个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
五、优势互补,新旧手段结合
多媒体的使用不应以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前提。新手段有信息容量大、生动直观、节约时间等优势。而传统手段如游戏、实验、演说等有利于全身心参与,活跃气氛,培养动手能力。两者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眼、耳、口、鼻、手、脑各器官的功用,使学生更好的感悟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1.教育观念和教育资源地域分配差异,造成学生语音学习起点参差不齐
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资源地域分配差异,再加上学校领导不重视,一些农牧团场或边远落后地区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薄弱,有些地方甚至直到初中阶段才开设英语课程,学生在小学阶段受到的语音熏陶几乎为零。这些地区的孩子到了学业繁重的初中,尤其是考入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学,面对英语课上走马观灯式的音标教学,感到无所适从,只会写不会说,学到最后就是哑巴英语。这种区域教学差异使得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奠定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严重影响了其后续英语学习能力。
2.社会办学机构繁杂,非标准的语音教学给学生英语学习埋下隐患
目前社会上形形的少儿英语培训班越来越多,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就开始了对孩子英语教育的投资。虽然城市的很多孩子在早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班,但实际上由于政府对私人办学机构缺乏监管,这些以盈利为办学目的的非正式办学机构并没有如约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英语启蒙,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系统、规范、标准的英语口语,有时甚至相反,学生会受聘用老师资质和水平的限制,接受不标准的发音启蒙,形成不正确的发音,给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埋下隐患。
3.语音考试内容取消,教师淡化甚至忽略语音教学
自从国家取消了中考中的语音考试内容,语音教学就退居二线,很快就被教学边缘化了,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体现在教材上是没有集中的音标教学内容,只在每单元的最后有一小部分音标练习。因为考试内容不涉及,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根据教师个人喜好,可上可不上。对石河子市几所中学老师的调查显示,99%的老师没有将音标教学作为专门的一个模块进行系统授课。老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也不再把掌握语音知识当做重点来学习,而且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也不知道怎样识别和认读音标。很多中学英语教师错误地认为:既然中考已取消音标考试内容,学生又大多在小学或各种英语培训班学过英语,为避免重复教学和提高效率,在初中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语音教学,可以直接进行单词和对话教学。殊不知,英语单词是形声义的三位一体,若语音基础没有打好,不仅影响学生的口语交流、单词记忆和听力理解等能力的养成,从长远看,更易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影响学生今后英语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语音教学边缘化后果
如果在最初的语音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单词则不会读或读不准,直接影响到单词的积累;词汇量不够,阅读也将受到影响;单词发音和基本词义不清,对听力也会带来困难,上课也就很难听懂,学生最终会对英语失去兴趣,放弃学习。如果音标教学环节没有做好,不仅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还会影响学生的词汇记忆,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最终影响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力。
1.不懂语音规律,影响听力理解和口语交流
语音教学初级阶段的音标教学边缘化使学生认读单词困难,听力理解和口语交流障碍,其具体表现是:(1)不会认音标。分不清清辅音和浊辅音,混读形似双元音,不懂元音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差异,不了解重读和弱重读规律等。(2)不看音标不会读单词。如果学生弄不清字母组合所对应的读音规律,不会字母拼读规则,纯粹依赖音标来认读单词,一遇到新单词就查字典,那么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无法养成,积累的词汇量也可想而知,是远远不能满足口语交流的需求的。(3)不会将听到的发音立刻转换成单词。在口语交流时,如果不能将听到的发音立刻转换成相对应的单词,就等于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自然会影响进一步的交流。因为音标没有掌握好,自己平时的发音就不标准,自然不能辩别单词的标准发音,再加上没有掌握语音组合和字母拼写的对应规律,听到发音不解其意就不足为怪了。(4)发音不标准规范。首先表现在口型不对,发音不到位;其次表现在语音基本技巧掌握不够,对与音节相关的一些语音概念不了解。如对单词和句子的连读、爆破、吞音、语调、节奏、断句等不了解,严重影响学生口语交流中的情感表达和信息摄入。单词及句子重音以及节奏的快慢变化时刻反映着说话人的感情及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如果对这些语音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
2.不懂拼读规则,影响词汇记忆能力
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是将单词的形声义三位一体结合起来进行识记,学生如果音标基础没有打好,就不能按照音形统一的规律去识记单词。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对音标只是了解个大概,只知道单个辅音字母和五个元音的基本发音,一遇到稍微复杂的辅音组合或元音组合就不会读了。因为弄不清字母组合所对应的读音,很多学生要靠死记硬背字母顺序或标注汉字或汉语拼音才能记住单词,这种错误而低效的单词记忆方法,既影响了学生单词记忆效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慢慢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阻碍学生自学词汇能力的养成。当遇到高中阶段繁多的词汇量时,这种方法就更显弊端、难以应付,很多学生会因此最终选择放弃学习英语。
3.没有良好的语音感,影响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学好英语语音、培养良好的语音感,是提高学生听力和口语的前提。如果学生能够学好英语语音,就能顺利地听懂语音材料,自信地开口,这样既会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又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就愿意主动地学习单词和朗读课文。但如果学生语音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记不住英语单词,教师教过的单词边记边忘,学生自己又没有能力复习,最后只好放弃,英语学习一旦放弃,就很难再树立起信心。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容量增加,词汇繁多,文章篇幅增长,光靠老师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学,对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很多学校施行的学案导读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因此,必须重视语音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语音感的培养,使语音知识成为学生记忆单词的工具,形成一种记忆单词的基本技能,使学生一开始就有能独立拼读出新单词的成功感、满足感,使良好的语音感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催化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为终生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由上可见,语音教学的意义非同寻常,不容忽视。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比任何其他学科都出现得早,后果更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英语语音没有过关。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重视学生这个阶段的语音学习,在语音教学方面给学生做好启蒙训练,形成良好的语音学习策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语音知识、模仿发音、纠错练习、变音练习等,在音形义三要素中,把听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夯实学生语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语音感,增强学生在词汇记忆、听力理解和口语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英语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新课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