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25 11:3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技术学论文

篇1

一、小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多渠道的传播媒体,小学生获取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纷繁复杂,这势必对学校德育产生激烈的冲击。而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获得技能的多少,而对于受到学校重视的德育不感兴趣。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溺爱,使他们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态度;同时社会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赌博游戏机、打斗音像片到处泛滥,这直接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冲击。现代社会里,我们的小学德育工作如何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已经成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整合无疑是适应了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介入,可以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德育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德育渠道,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可行之道。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以班为单位,轮流制作节目,节目内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撰稿、拍摄,录制校园新闻、校园动态,利用班队活动,通过学校闭路广播电视系统向全校师生播放。学生在观察、采访、拍摄、观看节目过程中,能受到正面教育,接受反面鞭策。如可拍摄学生保护花草树木、捡拾垃圾等文明行动的镜头,也可拍摄学生进到花坛里玩耍、随手乱丢纸屑的镜头,配上解说词在学校播放,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班级管理现代化。

学校是由一个个班级构成的,有好的班风,才能有好的校风。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管理班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的学籍网上管理,各种通知通告、活动方案安排网上,班级考核情况及整改意见措施网上反馈,各种报表网上传递,班级管理和班队活动纪实网上交流等,这样会使信息传递快,管理规范,效率高。另外,学生、班级的先进事迹和各种成绩荣誉网上宣传,学生的各类作品网上欣赏等,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网上德育。

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地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科技特色。21世纪互联网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我们看到有少数学生却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我们可以建立网络兴趣班开设网络活动课,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地沉溺网吧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地学习和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上来。另外,还可通过网页制作比赛、电脑报比赛,为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就感。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优化教学过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品德课上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接受品德教育。如“我身边的环境”一课,课前把学校的环境和本班学生爱护环境的照片配上声音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效果很不错。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架设家校沟通的桥。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现以九年义务制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为例,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化教师的角色,变"演员"为"导演"。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通过分析,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查找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

由此教师较好地完成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对语文越感兴趣,语文能力也就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

教授《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杨梅树、杨梅果的诱人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要了解、探究杨梅树、杨梅果的欲望。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愈加强烈。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中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旧式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旧式教育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主体教育是对旧式教育辨证的否定,它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学生当成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塑造或代替他的发展。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实现主体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在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下进行的。

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二段时,如何把雨中杨梅树的可爱讲清楚呢?教师首先出示动画片:一幅细雨如丝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主"观看",来理解春雨的特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紧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计算机显示杨梅在细雨如丝的背景上不断长大,让学生观赏杨梅树贪婪吮吸春雨的诱人画面,在那身临其境的境界中去体会"贪婪"、"吮吸"的含义。再接下来,教师把杨梅树吮吸甘露,不断旺盛生长的样子通过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此时面对那翠滴的杨梅树不由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它是那么可爱。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一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学生在计算机上读有声读物,看提示加以思考,并调出描写杨梅树生长的动画片进行学习,动画片中配合教材组织的画面,配以播音员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写作方法,体会出雨中杨梅树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样子。

在讲杨梅果时,教师也同样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地完成了第三段的教学任务。学习时,学生特别对杨梅果那鲜红的果肉和那甜津津的味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画面中的儿童吃杨梅果的样子,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谗得口水直流,使学生们产生了对杨梅的喜爱,从而更加增加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篇3

再出示幻灯片,布置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请将所有关联的动植物用箭头连在一起。学生写完后在展台前使用投影仪汇报展示,相互交流。用幻灯片出示下一项任务: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就可吃多种食物;把动物世界里的动植物连接起来就像一张网。此时,向对学生解释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就叫食物网。顺势利用幻灯片出示学习任务: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能够答出,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播放关于池塘和田野中视频,让学生观察生物的生存情景。播放后,利用幻灯片出示任务:让学生找一找视频中包括哪些食物链和食物网。播放视频,进而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食物链和食物网充分应用,加深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

再利用幻灯片布置任务: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有什么影响?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一种生物灭绝会影响其他生物,因此保护一种生物就等于保护了许多生物,应该从保护每一种生物开始保护地球”的结论。该堂课,通过让学生多次观看不同的视频,并利用幻灯片布置任务,比只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图片学习更生动、合理。这样做法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生成性问题

小学科学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教师具备再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无法全部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网络技术可以辅助解决这一问题。师生都无法解答的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材料”内容时,有学生提问“玻璃是由什么做成的?”。这并不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任课教师在没有精心准备的情况下很难解释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玻璃的成分”关键词,找到相关答案,让学生了解玻璃的主要原料、制作的工艺等内容。

三、辅助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提出明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观察。但是有些观察方法教师难以表述,学生也很难理解并正确操作,这时利用教育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清晰”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讲授“温度表的读写时”内容时,需要让学生掌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的要领。教师可运用Flas形式让学生观看,再亲身示范,矫正学生错误的读数方法。有些实验受时空限制,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就需学生回家实践,但学生的能力不同,有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把实验过程录制成视频片段,再进行有机组合做成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模仿实验。以讲授种子的发芽实验为例,教师课前可以把种子每天发芽、生长的情况拍成视频或照片,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也能获知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其中包括绿豆芽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以及植株的高度等,进而得知绿豆发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教师的这种操作方法充分说明了教育技术具有实时、直观、形象、实效的特点,可提升学生实验探索的效率。

篇4

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我省中小学教育装备条件有了全面的提高,衢州、金华地区教育装备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发展迅速,装备建设对教育教学的支撑、服务功能日益显现。随着我省班级多媒体的全面普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基于教育信息化工程设备的应用,为衢州、金华等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我们走访的学校来看,教育装备发展成绩喜人,学校装备建设逐渐齐全,装备管理制度越发完善,教师使用效益提高,并且在装备人员队伍的素质提升,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意识的显著提高以及网络技术便捷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互动教学设备被积极主动地引入学校教学,如交互式电子白板、主录播教室、校园电视台、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等等,先进的教育装备必将给学生带来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学习渠道的多样化、便捷化将引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真正的师生互动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泛在化学习将成为现实。

(二)装备管理情况

在硬件建设基本到位的情况下,衢州、金华两地的工作重点及时从“建、配”向“管、用、研、培”转移,装备评估也从过去的建设达标指向转变为使用效益指向,引导和鼓励学校管好、用好教育装备。各地在加强物资管理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搭建实验操作、图书管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不断推动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借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示范县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之机,龙游县以“提升理念、提高水平、规范行为、健全体系、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为主题,通过“宣传活动、全面推进、自查总结”三个阶段,同步落实“组织领导、工作制度、经费保障、督促检查、长效机制”五项措施,达到“建设标准化、应用常态化”的总体目标。永康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目标,围绕“创建教育现代化”目标,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大装备投入,提高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认识,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技术装备管理体系,促进永康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持续、快速、均衡发展。

(三)应用情况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在线资源平台的日益增多、教师教学技能及现代化教育意识的显著提高,教师对获取开放资源的方式从简单下载操作向知识整合迈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以装备为载体,追求资源获取与整合、应用与创新的深度融合趋势,并且整合后的资源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学术性以及校本性,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极具重要性的潜在资源。教育装备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物质载体支撑,资源的整合带动了教师对教育装备的应用与创新。在装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趋势的推动下,教育装备的建设和使用得到了优化和内涵发展。学校开始着重分析师生知识整合的流程以及探索如何构建资源平台的模型,为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供科学指导。如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小学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的尝试与建设,教师在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室、主录播教室、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等装备的基础上,不断磨合课堂与设备的契合度,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不断充实平台资源库。教师已不再满足于教育装备的机械使用,用好用足用出彩,用了之后发现问题,不断促进装备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新华小学资源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根据教师需求情况将支持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推送到教师空间,帮助教师备课、上课以及进行教学评价。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平台资源,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平台上的同步课堂模式更能帮助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享受同等的优质资源。

二、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精彩纷呈

(一)抓住重点,打造学校装备特色

学校在坚持国家或全省统一配置标准,保证装备使用的情况下,融合了各地本土特色,根据学校自身的校情、师情以及生情不同进行个性装备,合理组合,有所侧重。从一种特色装备入手,集中优势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从各地学校的装备发展经验来看,其共同特点就是将战略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特色点上,挖掘深加工潜力,把校园装备特色逐步做强做大,使之拥有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如龙游县北辰小学,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份,为增加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增添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机会,学校以书香校园为主打品牌,营造校内多形式、多场所的阅读文化氛围,开设校园公共阅读角、班级阅读角、校园图书室等,并打算引入电子阅览云平台,助推学校书香文化的建设,共同创建和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热爱读书,挤时间读书,多读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力量,在读中学,在读中乐,与书为友,天长地久。

(二)强化培训,提高装备应用效益

按照“装备建设强应用”的工作要求,各地在全面总结历年装备应用推进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学校装备应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认真查找应用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加强改进应用的措施,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拓展培训新思路,科学设定培训内容,着力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着眼于当前教学应用实际确定培训内容。衢江区上方小学为了提高培训效率,将培训长期化、常态化,努力做到从技术层面转移到理念的提升和应用层面,更多地关注技术装备与学科整合,杜绝内容过于简单的“重复”和单调的“满堂灌”培训,并以资源平台为抓手,督促教师加强对装备的研究,推动教师教育装备的应用。为深化学习效果,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电子白板应用技能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通过培训和考核,教师计算机、多媒体、电子白板等设备运用技能和水平明显提高。

(三)提升内涵,注重装备环境设计

随着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装备内容的增加、装备整合思想的发展,以往就物论物,将配置物品简单罗列放在教室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装备应用的要求,装备不再是环境的附属品,更应该是环境的有机组成。学校在布置各类装备时,要有先进的装备设计思想,注重提升装备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装备品质。如新华小学将鼓励学生创新制作的思想渗透到专用教室的建设和管理中,把学校的每个空间都打造成学生手工作品的展示场所。走入美丽的校园,教学楼前、教室、长廊、楼道口都布置了一幅幅手工作品。音乐教室在装饰效果上辅助以音符和五线谱图案以及明快艳丽的颜色,计算机教室张贴着教师自己编制的信息技术儿歌,可爱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技术的喜悦,造型独特的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了无拘无束的阅读环境,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学生心灵受到涤荡,产生阅读的渴望。

(四)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教育装备

新技术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对技术潜力的无限憧憬引发了学校一浪高过一浪的技术教育应用热潮。听下宅小学校长谈主录播教室的建设与应用,听北辰小学校长对大数据支撑信用社会的云平台建设想法,听上方小学校长对多种资源网站的比较分析,听新华小学校长对数字化资源平台开发建设的体会等等。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一线工作者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关注走在最前面,抓住和用好装备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注重提升学校装备综合服务功能,在提升装备发展层次和水平上做好文章,不拘于传统装备建设的满足,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结合学校发展规划进行教育技术装备。

三、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思考

(一)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一,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少学校误以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手段现代化,以为教育手段现代化就是加强硬件建设。这种误区导致学校设备配置出现不理智、甚至过于盲目的现象。从装备建设的角度而言,学校已经步入现代化,但从装备的实际使用效益而言,不仅利用率低,而且存在闲置浪费现象。有些学校把信息化做成了仅供参观展示的“花瓶”。

第二,装备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目前多数学校对装备资产管理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还处于各自为政,总务、教师、实验员等多路管理的状态,教育装备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统一,管理较为混乱从而造成应用的不便。比如,美术功能教室中配置了各种绘画颜料、画具、模型、教材等,但由于项目安装时负责验收的是学校总务人员,对配备的各项内容只做简单的清点和罗列,而实际使用的是美术教师,教师并不清楚该功能教室具体拥有哪些装备以及摆放的位置,以致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美术教室中的器材并没有很好的使用甚至原封未动,美术教师需要申请经费购置画具、颜料,学校校长不清楚功能教室里的物资而不做任何调度。

第三,装备功能使用不全面。现代化教育装备普遍存在高精度、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因此功能的最大发挥应是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的关键,也是鉴定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依据。比如,为了更好地解决课桌椅高度与学生身高不符的问题,我省近年来配置了大量可调节课桌椅,但根据我们走访的多所学校情况来看,很少有学校主动关注课桌椅的高度问题,一个班级前后不分高低统一高度,一个学校不同年级统一高度,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身高对课桌椅进行调整,可调节课桌椅的“可调节”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第四,装备售后维修不便捷。教育装备及时的售后服务能够增加师生使用的满意度,提高装备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与学校师生期望值的契合度,形成装备使用的愉悦感,进而推动教育装备的使用。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所配置的少数装备仍然存在质量瑕疵,如实验室凳脚套使用一段时间后易脱落、讲台多媒体显示器气杆损坏、课桌椅螺丝钉过长、显微镜盒子做工粗糙等,但学校并未及时进行维修或反馈。经了解,许多仪器设备因其专业性,附件、零件的更换及维修很难在普通市场里得到解决,学校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就不予修补,或直接放置不用。相关管理人员表示,仪器设备的损坏,如不是大问题,找生产企业来维修,对于企业而言维修成本高,且维修运转周期长。装备服务跟不上装备建设,学校经常处于无途径解决维修问题的境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会逐渐“怕用坏”、“不敢用”,进而抑制整个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第五,各有关部门未形成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部门和领域,既要在思想认识上有高度自觉性,又要使各环节工作落到实处;既要有完备的设施设备作保障,又要不断提高装备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水平;既要保证教育装备产品的质量,又要建立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所有这些,都不可能由一个部门去完成,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各行业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联动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思考

1.加强领导,开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新局面

随着我省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协调合作,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真正纳入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各地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为教育行政部门当好参谋,抓紧制订当地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宏观指导,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发挥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队伍的作用,推进基础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健康、有序、平稳发展。

2.创新方式,支撑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新发展

以教育技术装备规范管理示范建设县(市、区)为抓手,通过“示范”来成为其他地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前行的路标和发展的样板,对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提供可借鉴、可启迪和可仿效的经验,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功效,促进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社会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满意度。

3.注重质量,展现教育技术装备服务新高度

抓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建、配、管、用、研、培”,认真执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组织产品标准化的宣传与贯彻,以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为依托,构建省、市、县(市、区)、校四级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全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我省教育技术运维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为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应用解决“后顾之忧”。

4.激发热情,构建教育技术装备人员队伍新风貌

选择懂教育、懂装备、懂管理的人员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去,逐步建立起一支能熟练掌握、推广应用现代教育装备的专职管理人员队伍。要合理解决好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测算、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进修等问题,努力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