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2-11-05 02:50: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

篇1

本学期,我任五年级88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期努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是使用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册,教材内容包括:文字的输入和保存、信息的查找与管理、图画的描绘与美化。

三、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指法,文本编辑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进行文字的输入,并能保存文件。

4、能进行信息的 查找与管理;

5、学习简单的电脑绘画;

6、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教学内容安排:

1、文件夹的建立与文件的管理。

2、掌握写字板中汉字的输入。

篇2

科 目 信息技术

年 级

五实

教 师 翁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年 9 月

2004 学年度第 1 学期小学 信息技术 第 五 册教学计划

2004年 9 月

一、班

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兴趣浓厚,可以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和综合练习。在课程整合等方面可以实践性操作。同时也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也有不少的差距,要针对性地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材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电子邮件使用、制作网页、学科整合内容

电子邮件使用可以考虑构建校园Email服务器,便于使用和维护;

制作网页也可把学生制作的内容到校内的服务器上,“所见即所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功感。

学科整合内容,有个别例子不适合教学实际,可以参考改进,使用适合本校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

三、

一、学会申请和使用电子邮件,发送电子贺卡;初步掌握电子邮件软件—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二、初步学会使用FrontPage2000-2002来制作简单的网页和个人网站。

三、初步掌握“计算机工具论”,利用电脑来解决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把计算机看作是一种工具,形成“学会学习”的理念。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四、

1、主要以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评析的方法参与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运用网络教学,发挥学校网络的作用。

4、采用新颖的课程整合思维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注重利用机会,开展学生的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人文思想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2

9.1-9.7

1

发送电子贺卡

2

3

9.8-9.14

上机:发送电子贺卡

2

4

9.15-9.21

2

篇3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启蒙的基础时期,此时的学习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关系到其他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要革新阅读教学手段,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传授他们高效的阅读方法,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提升综合能力,获得情感的熏陶。

一、当前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模式落后

现阶段,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存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严重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成效。此外,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没有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却没有对课本进行认真研究和阅读,没有深层次的挖掘课文中包含的情感;二是教师没有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课中,部分教师未能够做到同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关注的比较多,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关注的比较少,造成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低。

2.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目前,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候,不去积极主动的请教同学和教师,不喜欢与同学和教师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此外,学生缺少个性化阅读,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引导,自身缺乏对文章的鉴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阅读教学中,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为学生阅读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较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阅读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应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教学课件,搜索相关的视频、图片和音乐,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者电影《三国》的相关片段,使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具体化,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诸葛亮是怎么得到箭的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完之后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中,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耐心的给予评价,以此培养阅读自信心。

2.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习惯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个性化的阅读习惯。部分学生的阅读效率较高,能够明确文章主题,注意文章细节,熟悉和了解人物形象,在脑海中能够想象出文本的情节。但是还有一些学生的阅读效率较低,存在较大的阅读障碍,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和细节比较模糊,对于此类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与阅读,使学生能够产生独特的感受,从而发表创造性较强、合乎逻辑的个人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例如在《钓鱼的启示》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鲈鱼该不该放生,最终探讨得出通过回忆“我”11岁时跟着父亲去钓鲈鱼的事,说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人面对种种诱惑时应该把握的道德准则,最终引导学生更好的实践道德,塑造品格。

3.开展网络创新阅读,丰富情感体验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互联网运用到学生的阅读环节中,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拓展阅读收集信息的途径,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发展。基于网络灵活性较强的特点,老师可以巧将网络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的在网络中获取大量的阅读信息,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落花生》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花生生长及收获花生相关的资料,尤其是收获花生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花生的品质进行分析与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将花生生长到成熟的过程进行绘画,让学生尝试分析事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进行阅读、交流与分析,确保学生间阅读信息的共享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鉴于此,网络阅读教学方式,能有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予学生独立学习与钻研的空间,能实现阅读教学质的飞跃。

4.重视课外阅读,进一步拓展积累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处于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其自身的阅读、认知、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能力,但对于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要巧用一切教学资源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例如第一單元是以读书为主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儿童读本,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些人物,有什么样的阅读心得。再比如在学习第二单元思乡主题时,可以推荐阅读《黄鹤楼》《天净沙·秋思》等诗篇,在积累和背诵中进行深化感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篇4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的实际教学中,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具体表现为借由网络系统的技术支持,使五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由此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四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阶思维。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冲击、国家战略中对创新能力的追求、学习科学相关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该课题研究与发展相互关联的大背景。

目前,国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出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转向思维能力学习,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到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从强迫式的应试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建构。

二、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为何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

培养

什么是高阶思维?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在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展的关键能力。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蕴涵系列新型的教学设计假设。

那小学生写作中高阶思维的表现又有哪几个方面呢?一是深刻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写作过程中观点的提出应做到具体而全面,避免片面。对于《父母的爱》这类作文,应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观点阐述。二是灵活性。具体表现在选择材料的方式上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分析。三是独创性。这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的。在这点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从叙述事物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以及选材立意上做到创新。四是敏捷性。学生发挥自主性,迅速将观察所得的材料分析加工,变成写作的素材。

三、如何利用数学化课堂来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论中强调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机制与教学规律的改变对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有重大影响。而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可以带来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等数字化学习的丰富资源和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构建数据库、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等数字化学习方式于的创新与发展。而在小学五年级的作学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理念上的改变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合理

教学资源是影响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客观条件之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提升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学校在教学资源中融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技术和手段的情况下,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出更为优化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二)教学媒体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多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他们的对写作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教师仅仅对着课本讲解写作要点。所以,教学媒体对教学内容的记录、存储、再现回放功能丰富了作文课堂,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写作需求从事学习活动,扩大教学信息的传播范围和灵活度。

如,关于《我的春节》这类作文题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取春节晚会这个命题,在课堂上播放春节晚会的部分节目,学生可以写出对于看完某个节目后的感想。

(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全面开展

自从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以来,小学课堂中互助与合作的形式已被广泛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也从传统的单一集体教学发展成为集体教学、个别教学、综合教学三者结合的方式。集体教学增加学生的竞争性,满足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渴求;个别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创新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更有益处;综合教学则运用多种教学技术和手段丰富课堂形式与内容。

(四)打破学习时空观念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另一个优势就是教学信息的共享,改变学习的时空观念,所以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体做法上,学校与教师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写作信息数据库,每月教师会开展一次专题作文展,如,《我读名著有感》《童年趣事》《对我影响最大的古人》等,学生在课外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自发地利用该数据库查找信息,完成专题作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此开发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阶思维在国家战略与学习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未来这种利用数字化教学模式开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做法是教育的必然趋势。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不停留在传授学生现成结论和答案的思维中,而是以数字化教学为手段,以达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勤于动手的教学目的。

篇5

二、主要工作

1、扎扎实实学习理论,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律。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个人读、集体读,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教育展望》等理论专著,谈学习体会,抒学习感想,丰厚学科教师的理论知识底蕴。同时,引导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及全国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上的优秀文章,从中汲取营养,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律,找到实践操作的正确方法。

2、踏踏实实抓好教学研究工作,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1)备课研究。为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整体质量,期初,将组织各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长交流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上交简备表及部分详案。其中的优秀教案将陆续上传到钟楼教育信息网,各校可根据校情、学情,在“二度开发”的基础上使用。

(2)课堂教学研究。为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养的学科教师队伍,将认真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学习优秀案例、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初步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3)评价研究。为引导教师努力实现“以学论教”,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在组织教师共同讨论、研究、反思、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钟楼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为使学生信息技能具体化、可操作化,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学期已经出台了《钟楼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与内容分布》,本学期,在认真听取学科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将制订《钟楼区小学五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与内容分布》。

3、实实在在搞好学科协进研究,促进各校信息技术教育共同发展。

根据我区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为整合各校教研资源,形成研究合力,本学期,将继续开展学科协进研究活动。期初,由组长牵头,共同拟定学期研究活动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明确、时间明确。在认真落实每月一次的小组内研究活动的基础上,10-12月,三大协进组将各进行一次面向全区的研究活动展示,达到携手共进的目的。

4、继续做好学科整合的研究工作。各校要结合学校特点,充分挖掘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各类学科教学,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初步形成“学计算机知识—从计算机学知识—用计算机学知识”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做好2004年度全国、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及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应用竞赛初赛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信息学竞赛集训,积极组织各校开展应用竞赛校本培训工作。

三、行事历

九月份:

1、交流新学期工作计划、上学期学生能力考核情况。

2、继《区三、四年级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与内容分布》后,出台五年级能力标准。

3、组织各校交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及教案,在钟楼教育信息网上形成优秀教案汇编。

4、确定学科协进组研究方案。

5、参加常州市直属小学信息技术学生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课活动。

6、组织全国、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报名工作。

十月份:

1、学科协进组活动。

2、学科教研活动(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3、组织参加全国、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

十一月份:

1、学科协进组活动。

2、学科教研活动(改善学习方式)。

十二月份:

1、学科协进组活动。

2、学科教研活动(改善学习方式)。

一月份:

篇6

五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当时教材上的第一个软件是画图。就软件特点,我首先和美术教师进行了沟通,因为图画课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所以我让美术教师布置了一些较难的任务。因为信息技术课是首年开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对计算机的重视,所以我首先把美术教师的任务进行了分解,让学生拿来美术课上已经成型的整幅布局图,然后一块一块进行讲解。

学生接下来学习的软件是电子文档,我就想到了首先通过写作文对文档的格式进行学习,这时我又和语文教师联合起来,由语文教师首先布置作文,对格式作出一定的要求,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用电子文档直接录入,再拿回去进行批改,错误的格式再拿到计算机上进行修改,不懂的问题就通过查阅教材、网络或是小组之间的交流进行解决。

到了六年级,经过一整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主观上也愿意学习新的知识。这时教材要求进行电子表格的学习。我就和数学学科进行了联系,由数学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首先学会的是家庭日常收入支出统计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表格,也让学生对家里的开支有了一定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节俭生活,也得到了家长的赞许。接着,我又随着期中考试,让学生去帮助班主任教师排出全班的名次表,这时电子表格的进程也深入到了通过表格绘图,这样我就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成绩制成柱形图,对各学科成绩的变化一目了然。接着我又通过评比选出了优秀小组,将制作全校成绩大榜的任务交给了他们,漂亮的版面获得了年级的一致好评。

篇7

一、备课是建立有效课堂的前提

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新旧知识的衔接、内容的难点重点等深入研究,通过扎实的备课,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激发学生兴趣的导课内容和方式,恰当的课堂提问和时间安排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认真的备课。例如,学习到申请博客时,教师可通过明星博客引出该课内容,让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教授学生怎样申请博客,还可以指导学生怎样美化自己的博客,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写作能力相结合,建立课程间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采用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方法

篇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遍布在各个领域。在教育方面,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多媒体技术教学在我国各科教学领域也被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最大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特点

1.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让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用图片,音乐等方式给同学们呈现出最好的课件,让同学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对音乐知识产生最直接的感受。它所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小学五年级《北国之声》的音乐课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音乐,给学生补充和扩展更多的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这些补充说明都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2.形象性和生动性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很多的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特别是小学音乐课堂,都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导致很多的学生在没有特别的环境渲染下,对课堂学习产生不了兴趣,课堂效率也很难提高。然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完全改变了这一状态,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好,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如,小学五年级音乐《五十六朵花》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先用一首国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用图画或者音频的方式让同学们对每一个民族进行猜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再用歌曲来渲染氛围,帮助学生学习。这样就充分的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3.互动性和共享性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积极参与,与教师产生互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性。如,小学四年级音乐《童年的音乐》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自己或者是年代更加久远的歌曲,然后和同学互动,聊一聊自己所处童年的歌曲,同时很多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其他地区的歌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这样,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中的实际应用发展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首先就让学生被自己所吸引,然后通过学生对教师的兴趣来引导学生“会想”“会问”“肯动”“愿动”的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创造这种吸引力,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1.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音乐是一种灵动的课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特别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特别是小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天真灵动的心理特点,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就要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如,小学四年级的音乐《手挽手》的歌曲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歌词、图像展现出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歌曲放给学生们听,最后教师在学生的感觉中进行教学,这样教师在情境中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帮助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教学更加方便快捷。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导入可以让整节课的效率提高。虽然说小学音乐课程的导入篇幅和结构都比较小,但是却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所教的新的内容进行很好的导入,可以很好的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小学四年级音乐《种太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图画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太阳,也可以用童话的故事用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看。这样,在课文讲解前,教师就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后面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也是更能积极参与,努力学习。

3.展示了相关的乐器

在音乐教育中,除了一些音乐歌曲的教学外,还有很多比如像音乐欣赏的课程教学。在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有关乐器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如,小学五年级的音乐欣赏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一些乐器用图片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们看,然后再讲各种乐器的声音,用多媒体将各种乐器的声音播放给学生听。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乐器介绍生动的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听,加深学生对这些乐器的记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便于认识和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已经被大家所认可,它的发展让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对于音乐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丰富音乐课堂教学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9

针对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管理现状,笔者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引入“量化计分”手段,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手段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及团队合作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我曾在五年级各班作了一个调查――你喜欢信息技术课吗?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肯定”的背后是否意味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显著呢?其实不然。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没有信息技术课统考的大环境下,在不增加学生课后负担的前提下,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尝试着把量化计分制度应用于我的课堂管理中。具体操作为:我将五年级各班分成六个大组,每个组由同学选出组长。在学期前为每组制定好一张表格,表格中包括每组组员的姓名以及每次课学生得分情况。上课前把表格发到各个小组,课后教师检查是否有乱打分的现象以及处理一些学生得分的小纠纷。一年多的试验下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效果与以前相比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一、给学生的行为习惯“去污”

每次下课后,经常出现学生桌椅没有整理好,鼠标没有归原位,电脑不关只关掉显示器蒙混过关等现象。尽管每次下课前,我都要一遍遍地强调,还另外安排值日生检查,可依然有不少同学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由于每个班级一星期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像班主任那样纠正每个学生的不良习惯,而且执教的班级也多,前面一个班级离开了,后面一个班级接着就来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学生的日常习惯纳入课堂量化计分范围,通过量化计分考量学生的行为习惯,达到让学生自己管住自己的目的。鼠标、凳子没放好、电脑没按照正常的程序关闭的扣一分。现在,电脑出现小故障而不能关机时学生总是第一时间报告老师,不再像以前一样关了显示器就算了。偶尔有学生在回教室的路上记起自己的失误,会匆匆跑回来整理课桌,请求老师别扣分。同时,我还将遵守课堂纪律、每次上课带作业本等都纳入到课堂量化计分范围,让学生清楚这些日常习惯都关系到自己得分情况。

二、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油”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很欢迎,可是兴趣停留在哪儿呢?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是因为上信息技术课能接触到电脑游戏,而对于信息技术课本身并不痴迷。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将每课的任务根据难易赋予不同的分值,并计入量化计分中,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能获得相应的分值。有了任务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不听讲的学生也少了。

在两个五年级的班级里,我分别提了同一个问题:编写等边三角形的程序时,如果是右转,应该转多少度?这里涉及到平角、内角、外角的知识,需要学生仔细思考,将数学里学过的知识迁移到信息技术课堂中。一个班级对于问题的解答不记分,另外一个班级则记分。结果两个班级的学生表现完全不同。前面班级的学生说:“不加分有什么意思呀?”后面班级的同学则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积极进行思考。

三、给学生的团队合作“添翼”

课堂量化计分让小组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团队,要想获得好的成绩,就需要每个成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团队要达到的目标和每个小组成员要达到的目标方向一致,如果其中的一个同学“”,势必要被其他同学批评和“瞧不起”。

篇10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多媒体课堂、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微课、慕课等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逐渐普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等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这与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培养写作兴趣、积累写作语言和以生活为实践的写作理念高度契合。作为一名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一线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优化作文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标写作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写作主题应当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在写作课堂上,学生应当有诸多选择,授课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平等交流的学习环境。在写作教学前,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题征集,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文题,并组织讨论,适当给出部分提示或者补充,引导学生开展创作。在班级讨论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总结文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厘清写作思路,使网络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实用性优势在写作教学中得到充分凸显。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异国风情》主题写作教学为例,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对德国风光、威尼斯水上世界、泰国与象共舞和彩色非洲等异域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在写作教学之前,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向往领略其异域风情的国家或地区,并利用互联网收集整理写作素材,例如泰国宋干节、巴西桑巴舞、日本和服文化、意大利醉人乡村、荷兰郁金香花海等等,在作文课堂上请学生就收集到的素材精心交流与分享,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而然就会被调动起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写作教学,一般情况下不要严格圈定写作主题,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写作,总的来说就是休闲式自主写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写作思路

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利用文字顺利表达自己思维和意识的能力,以及选择正确写作方式的能力。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运用文字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那我们的写作教学根基和写作技巧还从何谈起?当然,并不是说写作技巧不重要,也不是说写作教学可有可无,但是与写作内容和写作素材相比,这些都应当排到次要地位。小学作文教学应当多一些实际,少一些技巧。在信息化背景下,就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累写作素材,借鉴写作思路,并在其他作品的启发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以及擅长的写作手法,参考其他作品的表达技巧进行自己的创作。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学生能够查询到各类自己想要的写作素材和资料,这对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笔者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自主搜集地球的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等信息,以及火星、金星等星球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先自行了解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基本信息,了解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并探索神秘的宇宙星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编辑成文。学生在前期网络资料搜集的过程中获取了大量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通过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其写作视野和思维都更加开阔了,创作语言和表达也更加丰富了。同时,通过网络信息的搜集,学生对宇宙和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以情入文,写作思路自然明显拓宽。

三、加强网络交流,实施拓展训练

在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生的作文除了要直观表达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外,还应当是对网络交流和拓展训练的直接反馈。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一文的写作训练为例,授课教师除了构建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写作训练之外,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相关拓展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写作内容多样化,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心理。

在信息化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小学作文教学由封闭变为开放,由单一变为多元,由枯燥变为生动。

参考文献:

篇11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和应用软件的同步发展,它们有可能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技术运用的主流,并最终引起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1]而作为移动终端载体的平板电脑成为未来课程整合的关键技术。笔者围绕着科学课中的协作学习,尝试构建了基于平板电脑和QQ群的信息技术课与科学课双向课程整合模式。

平板电脑与QQ群及其结合的教学功能

1.平板电脑的教学功能

在目前的教学研究中,平板电脑是一种认知工具,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对知识进行转变、加工、表达、探究、对知识进行协同。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2]

2.QQ群的教学功能

QQ群是为QQ用户中拥有共性的小团体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可以为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创设和谐、美好、愉快的信息化交流学习平台,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3]

3.平板电脑结合QQ群的教学功能

(1)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QQ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在各种系统的平板电脑和台式机上运行。

(2)快速分享和交互的功能

在平板电脑中利用QQ群进行协作学习时,可以实现协作小组内、协作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使用视频、照片等学习阶段性成果进行分享,从而实现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创造一种开放的协作交互的学习环境。

(3)随时随地交流学习

平板电脑小巧易携带,便于学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

(4)方便学习过程的监控

QQ群中的聊天记录可以随时保存,从而记录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群中的记录回顾小组内的学习过程,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协作的深度和广度。

设计与实施过程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上开展了基于“平板电脑+QQ群”为协作学习工具的双向课程整合教学试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与科学课的双向整合、实现学生在两门学科中的信息环境下学习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和科学教师一起,针对科学课一个既定的主题进行基本学习活动的分析,进而研究学习活动与技术的关系,确定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学习需求及相对应的技术需求,并重新建构了信息技术课、设计了科学课。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以改进对课程的设计。针对双学科双向整合模式的试验研究,笔者设计了相应的整合模型,以下为设计中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求同

我校将此试验的年级初步定在高年级的科学实验课。科学课的实验一般以6人为协作小组展开,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包括组长、技术员、实验员、汇报员、记录员。由于实验过程的不确定性,各协作小组的实验数据往往不统一,如果有的实验环节不成功,会影响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以往教师解决的办法是由各组分别汇报实验结果,缺点是花费课堂大量时间,教学实效性不高。因此,科学教师将平板电脑作为学生学习认知和协作学习的工具,在各协作小组内和协作小组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达到快速收集、分享数据、形成科学观点的目的,将移动技术深度融入到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中。

科学教师列出活动需求后,信息技术课以平板电脑和QQ群作为学习目标,而科学课将其作为支持学习活动的技术载体。为此,科学教师选取了五年级的三个班作为试验的班级,确定了使用“平板电脑+QQ群”作为学生协作学习的平台。

第二步:设计

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多是从教师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实现课程整合的研究视角进行的,而平板电脑的出现不仅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为学习环境的架构和认知用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4]基于这样的认识,首先由科学教师从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协作学习的技术需求出发确定学习目标、设计一节科学课。

科学教师选取了《岩石》一课中“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实验,在科学课上,学生进行实验的流程一般是:①提出问题-②对问题进行假设-③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⑤得出实验结论。科学教师设计了学生在环节④进行实验时的学习情境。例如,学生做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协作小组中的一部分成员进行实验,一部分成员用平板电脑来拍照、录像,记录数据,并在班级QQ群中分享这些,实验完毕后学生在班级群中浏览各组上传的内容,提出问题,有时还要通过讨论进一步查证等以便达到对实验结果的共识。

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查看、分享学习成果时,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一次只能一组汇报的单线程操作,全班学生可以同时分享、查看多个组的学习结果,提升了协作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步:重构

(1)与协作学习活动建立联系,提炼技术点

当科学教师初步设计好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协作学习活动环节后,信息教师开始从活动中提炼出学生需要具备的技术操作以及前期需要具备的基础操作(如表1)。

(2)与学生已有技术储备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立联系,精选技术点

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QQ软件的基本操作。同时,对五年级实验班的学生是否使用过平板电脑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平板电脑的操作,但由于使用的操作系统不同,所以需要对新系统进行适应。QQ软件在Windows系统、安卓系统和IOS系统下的界面变化不大,学生能够很容易迁移操作。最终,针对科学课中的协作学习活动,确定了如表2所示的信息技术知识点。

(3)迁移协作学习活动框架,设计信息技术课

以科学协作学习活动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课要做到与科学课的有效衔接,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技术进行学习,在活动中提升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信息教师将科学协作学习活动的框架迁移到信息技术课上,要选取类似的科学活动主题,将技术点包含到活动中。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操作技能学习的特点,一节信息技术的新授课知识点不易过多,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当的活动任务中去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掌握乃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所以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导的平板电脑教学分三次进行。其中,前两节课针对学生未具备的技术操作,并将已掌握的技术包含其中,第三节课则完全迁移科学协作学习活动的框架――由科学教师设计一个以“我的笔袋有多重”为主题的认识弹簧秤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则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综合使用技术去学习,作为科学课活动的模拟课。

第四步:实施

学生信息化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掌握活动所需的技术操作,因此此次试验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按照先信息技术课后科学课的顺序进行。

作为双学科双向整合的试验研究,对方学科的课堂应该成为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科学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既是本学科教学的主讲教师,又要走进对方课堂、成为对方学科的助教。

第五步:评价

在第一轮的课程整合实践后,两门学科授课教师进行反思,授课班级进行调查问卷和课后小测验。这些将成为下一步如何操作的方向标,如果学生能够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完成自己的学习活动,则由科学教师继续进入新一节课的学习,如果学生由于某项技术掌握不佳而影响了学习活动,则由信息教师针对问题讲授信息课。

随着科学课借助平板电脑开展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会产生新的技术需求去支持学习活动,此时课程转入信息技术课,信息教师围绕新的学习活动开始设计新的教学活动。

收获与反思

此次是笔者基于“平板电脑+QQ群”实现信息技术课与科学课双向课程整合模式的首次研究,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该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课与科学课的整合实效性,实现了两学科的无缝衔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双学科实现共赢。从学生的情况看,通过平板电脑及QQ群的协作学习平台,扩大了交流的范围,提高了分享的速度,促进了协作知识的建构,综合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迁移能力等有显著提升。笔者还发现学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有显著提高,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主动将课堂上未完成的学习活动通过协作学习平台延伸到课堂外进行,提高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在QQ群的网络环境下,由于课时限制,学生交流时话题不够深入。②个别学生协作学习意识不强,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③信息技术课与科学课双向整合缺乏全学段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按年级制定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目标,以便教师有依据、有层次地培养学生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以满足未来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篇12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陈海东处长在讲话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目前,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深水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网络信息是一个海量的资源库,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必须经过教师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分类整理等过程,才能转化为学习的知识和教学素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有效支撑,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因此,普及信息检索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