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21:37: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机械制造工艺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中职机械专业的必修课,对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结合机械加工制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讲解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加工质量控制等知识。本文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知识结构,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研究学生的学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等措施着手,讲述机械制造工艺课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得活、学得活、用得上的教学目的.
一、《机械制造工艺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品的产业,机械工业的技术和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械制造工艺学》就是一门研究机械加工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研究采取何种方法能更好的把图纸所设计的转变成完美的产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工艺知识,从而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它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现代工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基石,涵盖车、铣、刨、磨等传统加工,以及现代新型制造技术,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
《机械制造工艺学》工艺知识点多,内容庞杂,教材的编写面向中高职学生,知识扩展面广,包括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常见零件的工艺编写和加工,尺寸链的解算和应用,轴类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孔类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箱体类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零件的精度控制,加工中误差的分析等,涵盖机床加工、公差配合、机械制图等知识,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高,课堂讲解模块化强,教师要做到知识全面系统,对知识点熟悉,讲解要结合实践知识有的放矢,要联系实际生产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切记讲解空洞。
三、《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现状分析
在中职教学中,《机械制造工艺学》以3:7的比例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材内容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现阶段的中职教育多注重实践而忽略理论学习,多数学生提起操作还多少表现出一些积极,而对传统课堂教学就失去兴趣。一体化教师资源短缺,加之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兴趣不浓,课程专业理论深,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致使《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在实践中表现出对工艺不理解,只会按照实习演示照抄照搬。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实现教学互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现就该课程从教材、学生、教法的教学心得和改革措施予以探讨。
1.结合实训教学整合教材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理论课,他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改进工艺方案,因此课堂教学要结合实训内容整合理论教材,对基础知识点要讲解为主,对加工工艺结合实例实行模块化教学,编制加工工艺采取启发式教学,做到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尺寸链解算,误差分析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作到有的放矢。传统教学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循序渐进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抽象,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教材内容安排上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做到难易结合,从简单到复杂以及实用性原则,划分为轴类加工、平面加工、箱体类加工和孔系类加工等模块化教学。
2.分析学生知识结构安排教学
中职教学对象是初中毕业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对理论知识学习困难较大,喜欢动手操作。学生理论根基浅,对机械工艺的学习显得吃力,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而且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优秀的职业技工人才,对于工人无须深入钻研加工工艺知识,只需对工艺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即可。针对这一现状,传统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要按排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在轴类加工和孔类加工中将传统加工方法和基本工艺作为重点即可。在编制加工工艺时主要针对常见零件轴、孔以及平面的加工工艺的编制。
3.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安排。它主要讲述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制造原理。内容繁杂、理论深奥,知识点密,实践操作性强。主要研究零件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的共性知识,包括工艺理论和加工(装配)工艺知识。工艺规程是机械加工的技术指导性文件,虽然零件形状、尺寸、用途各有不同,但其加工工艺却有相通之处和规律可寻。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理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制造加工方法和基本规律。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涉及机床设备,刀具选择,毛坯选择,热处理的方法选择和安排,这些内容相对分散又相互联系,传统教学不具优势,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分别演示,这样学生通过画面接受起来更形象直观,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好。对于机械加工车、铣、刨、磨、钻等传统加工可以通过数控仿真系统完整演示加工过程,在各类机床系统上分别介绍其结构和作用以及用不同刀具来加工零件的不同表面,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播放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课堂讲到有没有实习经历的知识点加深认识。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模块化教学。
教材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不同模块选择相应适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化难为易,加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的教学。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学生缺少生产经验,编制工艺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拟定像单一的外圆表面、平面、内孔和齿面的加工方案。对于单个表面来说,拟定加工方案比较容易,教师需要引导启发学生将这些单一的表面的加工方案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各种复杂零件的加工路线。
采用类比法教学,找出异同,完成装配尺寸链的教学。装配工艺的重点、难点内容是讲解装配尺寸链。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采用了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工艺尺寸链与装配尺寸链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不同之处,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掌握装配尺寸链的特点和装配方法。这样重温旧知识,又学新知识,一举两得。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集《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热处理》、机床加工等专业于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庞杂,加工手段多样,涉及知识领域宽广,重、难知识点多,中职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课堂教学非常有挑战性。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采取全面覆盖,重点突破,多种手段兼顾,走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为导向,课堂教学辅助的一体化教学道路。为现代工业和现代制造业培养合格人才。
在中职教育面临多元化教育时代,《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应该立足传统教学向多元化教学的转变,单一课堂教学向一体化教学转变,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变化,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朱焕池 1996.
[2]“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莫持标 2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26-01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深,主要以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零件加工、装配和夹具3个方面,其指导思想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经济的加工与装配。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采用符合该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为此,结合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听课学生的层次特点,总结了高职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应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1、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任何机械产品都是由合格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各种机械零件(如轴、盘、套、箱体、齿轮等).都要经过毛坯制造、机械加工来达到图纸设计的结构形状和质量,然后经过组件、部件和挂机装配来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械零件加工和产品装配工艺中具有共性的问题。
1、工艺分析
工艺规程制订主要是设计一个零件完整的加工工艺。虽然机械产品的结构各不相同,但其制造工艺所遵循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就是要通过有关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基本规律有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工艺的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在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下,设计出最优的工艺过程方案,同时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发现同一零件可以用不同的工艺方案来完成。工艺方案不同,加工的质量、难易程度、生产率及成本也有很大差别。
2、课程特点
(1)实践性强。授课时应注意基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分析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实践性环节。
(2)综合性强。该课程与金工、机械加工基础、公差、刀具、机床、夹具、企业管理等课程都有联系,要注意联系及综合应用以往所学知识。
(3)灵活性大。工艺理论与工艺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同的条件甚至在相同的条件下都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辩证分析。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授课对象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他们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农业科技与装备等专业基础课,而该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课程设置是合理的。
二、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课程讲授时应采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所使用的板书、图表与教具等在教师的讲授中还占有重要地位,高职教师依然应该认真对待教学内容的直观显示方式,如术语、新词、概念、推导过程等适合于板书的内容要标题明显、书写工整、关系明确。课程讲述时可配合课件进行演示,课件制作采用动画效果会更加直观,如讲述齿轮零件的加工过程,通过多媒体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种方法在加工齿轮时的运动方向,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四,又降低了知识掌握的难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挂图、利用教具、放录像、带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等方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易于被学生掌握。还可以请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做报告和讲解,从而了解工厂的生产管理情况和主要产品的加工工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感性认识。
2、灵活运用教材,精选授课内容
机械制造工艺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内容上与其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为方便学生学习,各课程教材中往往存在较多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不应重复讲授,应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
3、合理安排课程设计
理论教学是课程设计及实习的基础,课程设计、实习是理论教学的实施与提高,要使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实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实习与设计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可重点讲授夹具的组成、典型定位和夹紧机构、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等,这样既可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充实,也完善了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过程。
总之,因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其内容更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强调动手能力的实践锻炼与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因此,结合高职学院实际,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应突出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应特别突出数控专业的特点,在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实训的条件,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二是各部分教学均应结合实际,采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对该专业课的感性认识;三是要彻底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在实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也大大提高了实践技能,为以后的课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建 荣.浅议多媒体在机械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58-59.
[2] 蜀 红,高 燕.关于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3):440-442.
为了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教育部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各类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创新,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针对不同的专业科目,深入研究其教学内容,创建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特色教学模式,对全面落实卓越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特点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学生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加工质量的分析、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制定和装配工艺过程设计等几部分。该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组织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机械制造工艺学”对机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改革成败,对“卓越计划”试点工作有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等学校受到教学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及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①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以单向灌输为主,问题讨论太少,导致创新思维培养滞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②评价体系将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视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考试时以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问题;③缺乏实践环节,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不足。
落后的教学体系和方式严重束缚了人才质量的提高,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才能满足实施“卓越计划”的需要。
2 改革措施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适应行业特色。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材大概有50多种,但是内容基本相同,甚至连教材的实例都雷同,导致各高校所讲授的内容高度一致,致使培养的学生高度同质化。
不同的高等学校其毕业生就业领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高校不应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应该根据毕业生就业单位产品的零件工艺特点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从而缓解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造船大国,拥有众多的船舶企业,为使我国由造船大国跃升为造船强国,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科技发展最新技术以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我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工科院校,多年来为各级船舶企业及科研院所输送了大批毕业生,为使我校毕业生熟悉船舶企业产品的工艺特点,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情况之间的距离,我们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了船舶特色。
船舶企业的产品很多,其中船舶辅机是涉及机械加工最多的产品。船舶辅机包括船用泵、空气压缩机、液压舵机、起货机、锚机、绞缆机、船舶制冷装置、空气调节装置、船舶锅炉和海水淡化装置等一些设备,为提炼这些设备的常用零件加工工艺,对这些设备进行分解,对这些零件进行分类,如轴类零件、盘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焊接件等。然后就每类零件,选择2-3个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将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船舶产品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又能使我校将来在船舶企业工作的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跨越时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延式”教学模式。实施“卓越计划”后,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时将大幅度增加,这将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一定程度的减少。在实施“卓越计划”后,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学时也将由现在的32学时减少为24学时。这必然导致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基于校园网的资源平台、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丰富网上教学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可以在有限授课时间内使所传授的内容更多。但其信息传递是单方向的,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在课堂上全部消化吸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外借助于网络平台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与学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另外,网络教学交互性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鲜感和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3)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教学的新机制。CDIO工程教育理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创立,它倡导工程教育应当从科学向工程回归。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它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关注实践,强调人才培养的核心信念:个人、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两者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不谋而合,CDIO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DIO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实现了学生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构建了一个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等多个模块共赢的一个良性合作机制。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过程中,借鉴CDIO工程教育成功的经验,运用校企联合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行业企业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情况,应该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作用。
行业企业拥有高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将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和高校教师渊博的知识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应用于教学中,进行联合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脱节现象。
“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像“机械制造工艺学”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校企联合教学提高了难得的契机,强化了行业企业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中的作用。邀请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制定“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内容由高校教师负责承担,课程设计从企业选题,并由企业工程师负责提供指导或咨询。按照“术业专攻,双剑合并,分工协作,有机配合”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创建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教学的新机制,加强学生基于企业实际生产现场的实践环节,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
(4)构建“机械制造工艺学”双语教学平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提出,“卓越计划”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参与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大、层次和类型多的实际情况,组织大规模大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双语教学平台,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对“卓越计划”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教材与教法是任何一门课程“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三大决定因素。“机制造工艺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校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必须坚持“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策略并重。现在国家及地方每年都派遣一定数量的高校教师出国访问学习,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进行纯科学研究。其实,从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出发,外出学习人员可利用交流机会,选择一两门国外大学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观摩学习,从而提高自己采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每年在国外学有所成,回国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加,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欢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人员加入到学校教师队伍中来。
在中国高校中,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广泛采用的课程体系是前苏联模式,大而全、多而细的知识结构形成了机械类课程的主要特色。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早并日趋完善,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层次性更加清晰。对于大学本科课程,重基础、重实践、重综合能力的特点比较突出。使用欧美原版《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更加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双语教学”可分成单语教学与混语教学两种方法。单语授课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应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授课,不掺入母语。混语授课指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可同时混用两种语言。混语教学法又可分成过渡式与渗透式。过渡式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卡壳”(不理解),可用中文解释。渗透式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以母语为主,教学中逐渐渗入英语。究竟采用哪个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灵活变化,不应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
(5)改变考核模式,强化实践模块,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式对待课程学习。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考试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恰当的考核方式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情况,都是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为扭转这种局面,将过去的一次书面考试方式,变成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多元模块综合考核模式。学生的期末总评综合平时考核、实验考核、课程设计、期末考试四大模块,并且加大平时考核模块所占的比重。在讲解完每一章教学内容时,针对工厂实际课题,留给学生一次大作业,作为学生的平时考核。例如在讲解完“机械零件工艺规程制定”这一章时,我们给每个学生一个零件的图纸,然后让学生编制工艺过程,再根据工艺过程进行零件的加工,零件加工后分析零件的加工质量,找出问题所在,提出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在考核中增加实际部分的考核,使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大大增强。
这种过程性评价有效地督促学生将功夫下在平时,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前松后紧”、“期末突击”的现象。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卓越计划”的契机,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最终目标,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文中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为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福,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自然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136-139
[2]陈贤姜,锐周晨,改进《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4):88-89
[3]王维,朱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 24(4):48-49
[4]彭易菲,CDIO教育理念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43-144
[5]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I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的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1,2]。它不仅起到课程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辐射作用[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4]。因此,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主要核心专业课程,是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对机械人才的需求实际,本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是: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建成教学与学科发展、教学手段发展同步的动态发展平台,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网络教学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生产实践、行业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实现此目标,课程团队通过以下四方面对该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建设。
1课程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主要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机械制造过程的经济分析,合理地选择工艺最优方案,并具有设计工艺装备的能力。1.1理论课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学。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是:系统地掌握传统机械加工工艺理论和获得精度的加工方法;比较系统地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专用机床夹具设计方法,了解现代机床夹具的发展方向;在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获得精度的哪些方法最能保证加工质量,并且是成本最低的,从而选出最优的工艺方案;了解先进制造技术,探索我国超精密加工应采用哪些方法,以及精密加工与超精密加工在我国应用的前景。1.2实验教学表1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本实验课程配合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讲授,力图使学生在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后,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知识,合理地选择工艺最优方案,掌握获得精度的加工方法、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是:工艺的分析与制定、获得精度的方法和加工质量的保证。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见表1。1.3课程实习教学表1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机械制造工艺学实习是机械类专业一门必修的实践课程,是使学生接触工农、了解工厂、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进行工程师基本训练、提高思想、扩大知识、增强智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2周的工厂工艺实习,对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及其所使用的技术文件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对有关工具、夹具、辅具和专用设备的结构、工作特点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查等方面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工厂、车间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有关生产安全的防护措施有所了解。1.4课程设计教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安排3周时间,要求学生运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能够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而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全部课程进行工艺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另外,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和准备。
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团队由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生产实践经验毕业于不同学校的教师构成。团队共有教师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7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2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出国学习经历的教师5人。课程团队注重教学改革和实践,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注重团队协作,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是一个注重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集体。
3课程资源建设
3.1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根据课程特点,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含生产实例视频及图片资料、三维动态模型和三维人机交互模型等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为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生产实例视频资料应包含先进的制造方法与工艺。资源库的素材不但可用于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可充实到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提供网络互动学习环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程,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6,7]。3.2CAI的互动教学课件。针对学生对夹具工作原理和零件结构缺乏感性认识,制作《夹具课程设计CAI教学》课件,在课件中插入图表、Flas、视频、仿真动画、三维互动模型等多种素材,将平面的设计资料转化为立体化,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教学,实现CAI的互动教学,有效地提高课程设计质量。3.3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将多媒体课件全部改为网络课件,根据学科以及教学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便于学生上网学习,同时将更多的辅助教学材料电子化、网络化,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3.4全系列课程教学视频录像。录制机械制造工艺学全程授课录像,真实记录整个教学内容。同时按知识点编辑教学视频,方便学生有选择地观看学习。3.5教材及实践教学资源。理论教学选用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王先逵主编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课程设计选用赵家齐主编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对目前使用的实习指导书进一步修订完善,为课程实习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和载体。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践教学渠道,新增校外实习基地,探索实习的新机制,提高实习质量。3.6精品共享课程网站。建立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共享课程网站,将课程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全部在网站上。基本资源包括:完整的基本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夹具课程设计CAI教学》课件、国家级实习基地资料。拓展资源包括: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CAI的互动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专题讲座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学生考试题库及知识题库、课程教学和学习和交流工具、机械制造方法库等。
4课程推广
本课程的建设成果先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应用,然后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我校车辆工程、汽车运用和机化等专业教学中。此外,本课程还通过与国内的兄弟院校和企业的教学交流和合作关系,通过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发表教学论文等方式,推广课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5结束语
通过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使我校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同时形成立体化教学环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并使学生的机械制造与创新设计水平得到提高,参加机械专业竞赛获奖率提高。
作者:陈燕 邹湘军 李嘉威 王佳盛 刘威威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思淼.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2]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3]李建春.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8):58-60.
[4]熊永红.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6-18.
一、课程建设思路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针对培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工作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本课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零件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开展深入细致的企业调研,获取相应岗位需求信息,确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把行动领域任务,转换到学习领域,最后细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项目,完成从工作任务到教学任务的转换。
二、教学设计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程以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任务的实施者。
以企业真实典型零件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联系企业生产实际,综合课程知识,提出问题并形成任务,进行任务驱动教学,通过六部教学法进行分析,确定六个教学环节。
学习环节一:资讯――明确任务,搜集信息;
学习环节二:计划――分析任务,拟定方案;
学习环节三:决策――分析讨论,确定实施方案;
学习环节四:实施――任务实施,记录过程;
学习环节五:检查――自检互检,教师专捡;
学习环节六:评价――教师总评,归纳总结。
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合理安排实训环节,使学生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
三、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内容结构,以典型零件作为主要教学载体,按由简到难的能力递进关系构建了6个典型零件+1个产品装配,共7个项目课程内容,26个教学任务,将逻辑编排的知识框架和顺序变成按教学项目所需的内容进行编排,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职业性。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当前的能力需求很好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课改前后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及效果比较,见右表: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课程内容,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情境设计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采取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加工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很容易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课改前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比,见下表: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改前后所选取的考核方式不同,学生课程考核评价见下表:
六、教学改革效果与教学质量的学生满意度调查
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为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其教学知识点的广容性和实践指导性,一直处于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位置,因此笔者结合多年专业课教学经验,设计了一些特定的教学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打破教材的授课进度,以渐进的收效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影响其面临压力情境时的认知、情感过程及采用的应对方式。一般认为,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常以退缩或逃避的消极应对方式被动地应对环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和计算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难点之一,每年的教学班中总有学生“谈尺寸链色变”。原本理论基础差的学生会被艰难的计算流程吓倒,基础好点的学生又会被封闭环的查找和确定弄得焦头烂额,而作为重点和难点的这部分内容又是历年来机械专业考核和生产应用的重头戏。根据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情况,笔者尝试采用打破教材原有的设计进度及增加课时比重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材对工艺尺寸链的实例讲解选择了一个比较难的题型,而课后及习题册上的练习题都相对简单一点。我们在此段内容展开时,特意先选择了一个较简单的思考题来展开教学实例,而后再配合增加一些从其他教材上为学生精心挑选的小习题,讲练结合,从简到繁,从难到易。同时,我们增加教学课时,将较难的题型放到后期讲解和操练,使学生跳过了最开始的迷茫和无助感,在一步步走向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攻关的喜悦,从而既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又将知识点顺利地传授给学生们。
二、以合作学习的模式改善课堂互动氛围,提升学生的社会支持感
似乎在每一个教学班中总有一类学生是让老师头疼的:他们不愿面对学习情境,不愿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他们不学习还喜欢影响他人。其实这类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是与他们较低的社会支持体验相关联的。这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太好,因此感觉受到的教师关注较少,在同伴中的成就感也较低,因而产生较强烈的低社会支持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缺乏所导致的情绪体验是问题行为最为直观的原因。当学生的疏离体验难以得到改善,他们就更容易以问题行为的渠道爆发出来,以获得暂时的宣泄和替代。他们往往通过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来表达负性感受,通过品行问题、多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减少不被关注的孤独体验,获得控制感。心理学家还得出结论,高社会支持带来的融合感会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提升学生的社会支持感就可以间接地改善课堂教学的互动氛围。
三、以不同量别的作业减少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
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计算,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进取精神,如何消除分化这种教学中的重难点并且将其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内容呢?在我从事机械制造工艺学理论教学和金工实习教学的这几年时间里,对中职院校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希望和各位同事共同探讨学习。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四方面抓起。
一、教师课前资料准备,确定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
教师要对整套教材的框架非常的了解和熟悉,知晓装配尺寸链在本课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了解所有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1.教学前首先通过相关高校教材、其他相关课程等多渠道广泛收集关于本课题的相关内容,拓宽对课题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2.还包括从企业实际生产的应用中去研究本课的实际案例,让教学内容和生产紧密联系,提高知识的应用性,避免知识板结,要为工作而教学,而非为教书而教学;
3.另外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收集优秀课件,教学资料,借鉴他们关于该课题教学中的成功手段和教学方法;
4.准备好教具,包括模型的和实物的,用于后面的分组讨论。
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后,要认真研读教材,梳理本课题中所有知识点,分析他们的教学难度和与生产的联系,找出重点和难点。在装配尺寸链教学中,知识点包括尺寸链的种类,相关的概念,增减环的判断,尺寸链的计算,但重点在于尺寸链的分析和计算,难点是增减环的判断和尺寸链的计算。尤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如何在学生本身基础差底子薄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且确保教学效果呢。
二、详细研究难点内容,寻找教学突破口
认真研究本课题中重点和难点与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的结合点,比如说尺寸链这一内容,由于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学起来似懂非懂,不完全理解尺寸链的概念,也不能真正掌握尺寸链的各种解算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对于这些难点进行特别的研究并且找出突破点和切入点。
1.首先把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可以通过展示生产中实际的装配尺寸链原型,工艺尺寸链原型及其图片(如图1)、加工要求,分析封闭环,组成环是哪个零件尺寸,分析实际生产中案例,增环、减环的变化对零件装配的实际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保证加工要求而正确确定组成环的公差。
2.再将形象化的例子抽象化,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将形象化的大量不同的案例、尺寸链,和理论化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对号入座,在头脑中形成诸如封闭环是尺寸链中加工或装配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一环等内容。如此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他们在本节课中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实际意义,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
三、强调重难点内容,分化难点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1.强调重难点内容。学生在初次接触该节内容时,所有的知识都是新的,如果一节课一股脑将简单的难点相关的不相关的知识统统倾泻出来没有重难点之分,没有教学中的轻重缓和,就会造成学生刚开始能认真听讲简单的知识,但是当我们很平白的进入了难点,难度突然增加而学生却不知到该到了必须提高注意力的时候,我们也讲完了,学生在此也迷茫了。所以在讲解开始前,强调难点内容非常重要这个时候也可以利用师生互动的方法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到了增减环判断这一内容时,设置几个图形、例子如:观察图2并建立装配尺寸链(画尺寸链图)、寻找封闭环A0、判断增环、减环。运用如 “标箭头回路法”或定义法(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同学上讲台进行判断,标示。这样不仅改变了教学中只有老师参与的单向教学,而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双向互动。
2. 分化难点内容。对于尺寸链教学中增减环的判断这一难点,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形象展示增减环对封闭环的影响的幻灯片动画,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它原本属于单纯逻辑上的学习转化为不但要用脑而且用眼睛来学习,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而不用老师费尽口舌了。
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兴趣教育,参与教育
通过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并对课程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有一个初步认识。其次可组织到工厂(企业)参观,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知识在工厂中的应用,让工人师傅讲述先进技术在机械制造和设备维修中的作用,使学生对实际场面的参观,亲身体验机械设备的优越之处及在很多方面不能代替手工操作,现代化离不开技术工人,工作离不开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转变学生对实习的态度,让同学们自己意识到,专业的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到的,而是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刻苦的学习并且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成才。让学生建立自信心,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五、结语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摸索,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中注重启发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完成其他课程类似重难点的突破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毕业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95-01
新疆是一个少数名族占多数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在南疆地区占总人口的绝对多数,是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塔里木大学是新疆南疆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承担着为新疆南疆地区培养各种应用性人才的重任;随着喀什特区的设立和南疆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机械类人才需求非常迫切。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生源地的差异大,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差异大,很多南疆地区学生几乎没有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和意识,课程教学水平、教师力量还是与北疆高校和内地高校有差距;课程教学和新疆南疆很多工具加工工艺没有很好的结合。为了更好、更快提高新疆南疆高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急需探索一条适合南疆地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
1 南疆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情况
塔里木大学机械类专业生源一半以上来自新疆地区,另外来自甘肃、宁夏、河南等地,主要来自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基本没有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认识机会很少;很多南疆地区学生几乎没有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和意识。其次,南疆远离内地,外出实习参观费用高,教学模具少。再者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前需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南疆地区的学生在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英语上,《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基础课掌握的知识不牢靠,到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时就会把前面内容丢失,上课过程接受知识速度较慢,课堂老师和学生很难形成互动,加上《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本身就难学,内容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2 确定课程目标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建立大机械意识,具备了解和分析机械制造过程问题的能力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的、全面的、创造性的去思考机械制造过程中问题。建立机械制造立国、强国的信念,在满足机械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工艺难度,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的意识。
3 教学内容改革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内容依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南疆高校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内容包含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精度及其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特种零件加工工艺,机械制造先进技术等内容;教学过程重点讲述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精度及其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考核重点也放在这几章内。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精度及其控制两章内容多分析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控制措施多举新疆这边特有例子。例如英吉沙小刀加工实例、和田玉石加工、古西域弯刀加工工艺。另外结合学院教师科研。
4 注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加入特色教学案例
4.1 教学方法改进
基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内容特点,结合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塔里木大学实际教学条件,针对不同章节课程内容,采取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现场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每学期进行修改,添加新内容,删减过时内容,保持案例与现实接轨,吸引学生眼球;视频内容结合课程内容,体现讲述内容;现场教学例如讲述模具设计时进入模具展示实验室,将表面质量和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时进入和田玉石雕刻实验室,感受玉石雕刻工艺,用玉石雕刻现场加工情境,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结合。
4.2 教学手段优化
本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空间三维实体和运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在讲述基准的概念\基准的选择、定位原理、加紧的概念时,运用三维动画。问题引入课程内容,对于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相关内容时,以国产航空发动机和国外航空发动机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情况引入,从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方向去分析其对机械性能的影响。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图片丰富课件,同时以作业性质预留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自己独立完成。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
4.3 加入特色教学案例
新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许多特色工艺品,例如古西域弯刀,以锋利著称,曾经是中国北方民族威胁中原王朝的利器;英吉沙小刀文明中外,维吾尔民族茶水器皿,和田玉雕刻等等具有区域特色工艺品;在讲述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时就可以结合上述工艺品加工工艺。
5 结语
课程教学结合新疆南疆高校实际情况,从南疆高校机械类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出发,明确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顺序,寻求合适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加入南疆特色教学案例;使得《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趋向合理。从教学效果、课堂活跃程度、考试成绩等方面看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葛云,魏敏,王磊.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0(3):147-148.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因材施教,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笔者自任教以来,一直担任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下面就自身经验谈一谈课堂上的多种教学方法运用。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信息化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知识点繁杂的学科,涉及的加工方法众多,体系庞大但分布零散,特点可谓“宽而浅”。笔者对学生的总体要求是,掌握各类加工方法及工艺过程的框架与主体。对于细枝末节的局部,学生若有兴趣,可依据自身学习程度自由掌握,不做强制性的要求。旨在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以维护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尽量让课堂生动、活泼,氛围宽松。对于初学者而言,许多未曾见过的加工设备、刀具在学习中抽象而晦涩,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图片资源、视频资料等媒介,让学生不出教室,也能产生直接的观察与体验。例如在介绍砂型铸造时,笔者采用了“拨叉的砂型制作”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制作过程来了解整个砂型制造的流程。视频制作清晰而规范,学生像在铸造车间一样,加工过程一目了然。之后,笔者让学生自己总结工序步骤,大多数学生能够将各个工序正确地排列,最终将课本上的造型流程牢固地掌握。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体系中涉及车、铣、刨、磨等许多加工方法,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实习观摩课当然最好不过。但对于多达十余种的加工设备,大多数学校都不能提供完备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去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直观体验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有责任采用一定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参与进来,丰富教与学的过程。笔者在讲解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一节时,对于课本上表4-3中常见的几种切削加工方法的切削运动,并没有直接带学生读表格,而是先将加工过程中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典型特征给学生略作交代,之后将表格做成填空形式的PPT,让学生合起书本,对照PPT中的加工示意图自己找出每个加工过程中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当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在最后将普遍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事实证明,在例子中总结出的规律与特征,学生的记忆是很牢固的,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小组教学,让学生在竞争与激励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小组教学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课堂上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部有协作,小组之间有竞争,这种激励机制有效地增强了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堂上,也充分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此例在工艺尺寸链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工艺尺寸链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一大难点,首先需要学生对工序简图进行分析,判断出增环、减环与封闭环,并画出尺寸链图,运用公式进行求解。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让学生说话、讨论,让教学氛围宽松而有序。学生感觉很新鲜,对学习的内容很是期待。之后设问,提出了该节课的任务,对学生们说:“这节课的内容就是一道题,会做了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清除了心理上的障碍,感觉放松了很多,开始接纳难点内容。笔者在讲解了例题之后,将题目稍作改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题目。学生之间有了讨论与切磋,接受新知识快的同学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后进生也可以通过向别人请教,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每位学生都有了新的收获,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一、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他们基础知识薄弱,而且缺乏自信心和求知欲。加上不良的学习方法、习惯和学生大都对本专业认知的积累匮乏等,形成了学习本学科的不利因素。《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可用资源相对紧张,不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展。课程内容本身就抽象、枯燥,实验设备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东西,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受环境限制,许多设备学校没有,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如何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课程内容改革
现在企业的用人机制越来越完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被定位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无论在教学内容、方式上,都要围绕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而进行。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课程内容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从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出发,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机械设备,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够用、实用为准。比如铸造、锻造类似这样的内容都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问题,学生没有亲眼所见,理解起来也相对困难,车床、数控车床是中职学生就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理解,并动手操作,熟练掌握。在学习了车床的基本知识基础上,再举一些工程实例,使学生既学会了基本知识,又掌握了车床的应用技术,同时使学生明确车床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地位。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往往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学习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二是学习者感到有必要学习某种知识,学习这种知识对自己的将来和社会都有好处。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过程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疑难让学生去思考,更是教学的关键环节。
3.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1)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其理解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力求使知识容易理解、掌握。通过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教学效果。选取一些概念性和综合性强、灵活性大、联系实际的习题,预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应尽量提问概念模糊和思路错误的学生,以暴露问题让大家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首要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求解过程中进一步思考。
(2)采用教学模型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用粉笔、黑板、模型、实物、挂图进行教学。而模型、实物、挂图灵活性差,使用不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应用很广泛,但不能对传统形式全盘否定,而要找到传统和现代的最佳结合点,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21—01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支持和一定的实践加工经验。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同时,部分学校也存在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匮乏的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想要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寻紧密结合;同时要引进“课堂讨论”模式,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良性转变,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收获。
1、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工艺学》主要讲授的就是机械产品加工中的工艺过程及其相关的问题,内容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装备、切削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等等。本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1 课程综合性强,先修专业基础课程较多,学生难以完全掌握
本课程综合性强,内容涉及《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经有所遗忘,而教师受到课时限制又不能帮助学生一一复习,只能硬着头皮讲。这就导致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听课吃力,无法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课程实践性强,传统课堂教学多为“纸上谈兵”,学生难以理解
本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在开始学习前就应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但是一些职业学校由于资金有限,现有的实习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而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仅仅靠板书加挂图不仅无法讲清知识点,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2、多种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所选教材应以“实用为主”,力求详简得当,浅显易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学时,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减少过繁过深的理论讲解,适当补充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介绍,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的目的。比如在讲解“特种加工方法”这一章时,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与目前生产密切相关的电火花加工上;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和离子束加工等不太常见的加工技术仅作了解即可;而作为补充内容,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应用日渐增多的水射流切割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2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常常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而两部分教学往往又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所讲的一些零件加工方法学生往往没有接触过,仅靠听课无法形成直观的认识,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则是让学生在实训车间学习机床操作及产品零件的加工,但是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大多有限,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讲不出其所以然来,学生只能一知半解。
2.3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庞杂,而课时却非常有限,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具、挂图、录像、动画等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又降低了知识掌握的难度。
例如在讲解“切削加工方法”这一章时,车削、铣削和钻削加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训车间的车床、铣床和钻床,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认识;而刨削、磨削、镗削、特种加工、齿轮加工等方法,由于缺乏配套设备,可以播放录制好的视频,将教师难以表述的教学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4 引入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听课时不是无精打采就是机械抄写。要想转变这一局面,就要改变教学模式,提倡采用以实例为引导,以学生思考、讨论为主,教师提示、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课堂讨论的具体做法是:由教师事先选取合适的零件作为讨论内容,所选零件应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相适应,当课堂任务下达给学生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尝试填写工艺卡片,当所有小组都完成任务后,由各组代表发言,讲解自己的工艺编制思路,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方案互评,找出每组方案的不足之处并给出解决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进一步安排学生在实训车间将零件加工出来,让学生通过自我检验切实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15-02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课程的实践性强,有许多内容如零件工艺性分析、工艺方案制订和机床夹具设计等,如果只依靠语言文字、静止实例及平面图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显得抽象,缺乏真实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难度不小[1]。利用生产实习和实验操作可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2],但由于企业实习时间有限,使得学生获取实践认知的机会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一种称之为互动情境式教学方法[3]能有利于使学生在交互环境中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实践性知识。这种教学平台提供了教和学互动式环境,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工艺知识的实际运用。
一、互动情境式教学特点
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程中一些内容如各种工艺的加工特点与效果、机床夹具结构等难于通过课件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4]。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1)理论课与实验课衔接不够紧密,内容上存在断层。(2)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实时交互的机会有限,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实验效率不高,影响做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
互动情境式教学区别于以往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其基于互动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对工艺加工知识和夹具设计知识进行主动学习,使学习知识的过程由被动接受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索的方式。
二、情境式实验教学平台
(一)教学平台子课程
该平台包括六个实践子课程,对应着《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六个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各实践子课程名称及其培养目标如下:
工件定位设计子课程,让学生掌握各种零件如盘状、轴类和箱体类零件自由度限制的分析方法。
零件结构工艺性设计,让学生掌握针对不同生产条件下,各种切削加工及装配的工艺合理性分析方法。
定位基准选择训练,让学生掌握选择粗基准、精基准的分析方法。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让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热处理、加工工艺过程和检验方法。
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让学生掌握装配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内容和步骤。
典型机床夹具设计,让学生掌握夹具中定位元件及夹紧机构设计要点,不同机床夹具的设计特点。
教学平台的开始界面见图1。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单元,平台设置了宜人化的导航界面,能使学生快速熟悉环境,并方便与教学平台友好互动。
(二)教学平台模块
每一个实践课程包括开始模块、注释模块、实例模块、多媒体库、向导模块、评估模块和帮助模块等基本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独立的界面。这些模块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1)开始模块。详细说明该课程所涉范围,需要的机床设备、工装夹具和辅具等,清晰地阐述实践课程目标和相关资源。(2)注释模块。对完成实践课程所必须的一些相关概念和数学公式进行阐释和举例说明。(3)实例模块。提供多个典型实例的解决方案。这些实例通过动画展示,并伴有操作向导或各个实验步骤的提示。(4)多媒体库。录制的多媒体存储在专门设计的数据库中,用于实例模块。这些多媒体是真实的实验场景的再现。(5)向导模块。这是教学平台与学生的互动模块,通过动画和相关提示,学生分步骤地完成相关实验操作。(6)评估模块。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给出一些典型习题来测试实践课程中各关键要点是否已经被学生掌握。(7)帮助模块。类似于各种应用程序的帮助菜单,对平台的各种操作给出帮助。
三、教学效果
为评估互动情境式实验教学平台的效果,我们组织了三个班级的学生在该教学平台上展开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实验教学,每一个实践课程的学习先由老师简要介绍该课程的内容及相关重点。然后,学生上机进入互动教学平台。后面的考试结果显示,三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比上届各班级分别提高8分、6分和9分(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可见,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相比,互动情境式实验教学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四、结论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包括加工工艺制订和工装夹具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互动情境式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弥补以往实验教学的不足,不仅可以加深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且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新荣.高校工科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