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1-26 20:4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篇1

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同时结合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探究并开拓新的教学方式,将其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富有情趣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掌握与运用。

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实现数学乘法学习的多样化

学生的数学乘法学习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而应该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和推理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发现更多问题,并且能够借鉴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3堆木头,每堆有20根,那么一共有多少根”这道算术题里面,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提问有哪些计算方法,让学生与同桌进行探讨,学生通过探讨会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加法,即20+20+20=60,另一种是20×3=60。这样老师再进一步对这两种不同的算法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二、设计富有情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直接的相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学生对于生活实际的认识,巧用生活资源,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将数学乘法知识与生活实际中富有情趣的情景应用结合起来。比如,将小学生最喜爱的“海绵宝宝”这一卡通人物加入到小学生的数学乘法情景创设中,“派大星每天给海绵宝宝2颗糖果,给了3天,海绵宝宝一共有多少糖果”与“派大星每天给海绵宝宝20颗糖果,给了3天,海绵宝宝一共有多少糖果”,这两个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当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教师在进行乘法教学的课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获取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实现乘法运算和应用的多样化和最优化的统一。

篇2

师:(出示购物场景图)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师:(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生:0.3×2=0.6(元)

(出示问题: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这三题都用乘法算?

生1:第一个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也就是求2个0.3是多少。

生2: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分别是求9个0.06是多少,3个0.8是多少。

师:请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三道算式都是小数乘整数。

师:在这三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师: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可以看出:0.8×3=2.4。刚才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能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吗?

生1:第1个问题,先算整数乘整数,3×2=6,0.3×2=0.6。

生2:第2个问题,我也是这样算的:9×6=54,0.09×6=0.54。

生3:8×3=24,0.8×3=2.4。

师: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把它先看作是整数乘整数。

赏析计算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在建构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贲老师深知这一点,在上课伊始时,他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意义。然后又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就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产生了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交流计算方法时,思维能力便得到了发展。

能力在思辩中提高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是3千克,每千克2.35元。

屏幕出示问题: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题,不简单!如果估算,可把2.35元看作是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生试算,师巡视。出现两种写法:一种是末尾数与3对齐,一种是小数点与3.00对齐)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生2: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成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题积中的小数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也与先前所算的3道题是一致的。

赏析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提高能力。当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写法而产生分歧的时候,贲老师并没有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把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平息争执。而是让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再引导学生回顾计算过程,发现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法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对小数乘整数竖式写法的正确认识。在表达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组,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力在反思中提高

师:再看几题: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生:没有。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算得的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计算结果)

师:请大家看屏幕。(出示:14.8×23)

师:你能直接说出得数吗?

生:纷纷摇头。

师:需要帮助吗?希望告诉你哪一个算式和得数,就能直接说出这道算式的得数?

有学生抢答:148×23。

屏幕出示:148×23=3404。

学生口答出14.8×23的得数之后,教师依次出示:148×2.3=________,0.148×23=____。学生口答出得数,教师追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屏幕出示:1.48×23=34.04。

师:继续看屏幕。这三题不要计算,你能说出它们的积各是几位小数吗?

屏幕出示:

学生当堂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生反馈,师析因。

赏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中,理解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贲老师设计了三个不同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反思:(1)“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算得的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2)“学生口答出得数,教师追问学生是怎样想的。”;(3)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引导学生反思错因。使学生在反思中对如何确定小数点位置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确定小数点位置的能力。

能力在练习中提高

师:接下来,我们再做一组口算题。题目出示之后,请根据题目直接写得数。每行3题,就写3个得数。

(屏幕逐题、逐行出示。学生写得数。指名报得数核对。)

师:0.2×5的积为什么是整数?是怎样算的?

师:这组口算题,每题0.5分。你能用一个算式来描述你能得到几分吗?

生:0.5×9=4.5(分)。

师:从这个算式中,你知道他做这组题的情况吗?

生:他9道题全对。

师:请学生用算式描述各自口算题做对的情况。

篇3

对于解决问题,小学生往往热衷于精确思考,而不太习惯于估算判断。他们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总是萌发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据此,本课教学时,首先应唤醒学生潜在的估算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应急于出示估算例题,而应变直为曲,强化学生对估算意识的感知。可先呈示“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 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 kg肉,每千克 26.5 元”等基本信息,然后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1)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一共要付多少钱?(2)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 10 元的鸡蛋吗?让学生思考:“哪个问题需要精确计算?哪个问题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学生对同一情境背景下的不同数学问题进行比较、思考与抉择,明白问题(1)需精确计算,而问题(2)估一估就可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突破解题思维定势,变“要我估”,为“我要估”,感受到选择估算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自然需要。教师再呈现问题(2),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化提炼、表格式梳理等,对问题加以阅读与理解,厘清数量关系,为估算解题奠定基础。

二、探究辨析,培养合理的估算策略

根据问题情境特点,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加以推理与判断,是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难点所在。本课教学中,若直接让学生套用教材呈示的特定估算方法进行估算与推理,学生易因缺失过程性体验而难以理解算理,不利于学生正确地选择估算策略。因此,教师要变“教师讲”为“学生探”,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估算经验,大胆尝试估算,并结合情境作出选择、思考与判断。在理解“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 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 kg肉,每千克 26.5 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 10 元的鸡蛋吗?”的题意后,教师不应做过多的暗示或强制思考,而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深化对不同估算方法的认识。

1. 估小法:把30.6估小成30,那么30.6×2≈60;把26.5估小成25,那么26.5×0.8≈20,60+20+10=90。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认识到这三件商品总价尽管不少于90元,但不知总价最多是多少钱,无法对“带上100元是否够”作出判断,所以不宜用估小法的估算。

2. 估大法:把30.6估大成31,那么30.6×2≈62;把0.8估大成1,26.5估大成27,那么26.5×0.8≈27,62+27+10=99。教师引导学生再次交流:“通过估大法估算,这三件商品总价最多不超过99元,带上100元钱,能作出判断吗?”从而让学生明白本题用估大法估算,可作出准确判断。

在此基础上,教师把问题变式成:“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再次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估算、辨析与说理,明白运用估小法估算总价不少于105元,即比105元多,所以可作出“带上100元,不够”的判断。

让学生尝试以不同估算方法对小数乘法进行估算,不仅训练学生的估算技能,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结合具体情境对估算策略加以交流、辨析与选择的教学活动,体验了由粗及精、有理有据地作出数学推理与判断过程,有利于深入理解估算算理,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沟通,提炼理性的估算经验

学生能运用小数乘法估算解决问题,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实践应用形成了理性的知识经验。这就需要在学习了本课例题后,适时组织观察、比较、沟通等多层面的回顾反思活动,促进感性估算经验向理性经验提升。

1. 反思估算背景。学生只有掌握了以估算解决现实问题的结构特征,才能主动生成估算意识。所以在学生解答完例题后,应引导学生思考:“本道数学问题与常规的数学问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点?怎样的数学问题需用估算解决?”从而让学生了解估算问题的背景特点,即不需求得具体数量,仅需做出性质判断。教师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哪些问题也可以用小数乘法估算加以解决,进一步强化估算现实问题的结构特征。

2. 沟通估算技能。让学生学会估算小数乘法,形成多样化的估算技能,也是本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对小数估算技能加以反思。教师可以结合30.6×2≈60、30.6×2≈62等板书的具体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法的估算与整数乘法的估算相同吗?有什么不同点?”从而沟通小数、整数估算乘法之间的联系,实现估算技能的同化。同时,认识到小数乘法估算是将小数看成整数来估算,不必拘于整十、整百数,有利于学生形成多样化的估算技能。

3. 比较估算方法。让学生回顾比较不同的估算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不同估算策略的本质作出沟通。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回顾小数估算乘法的解决问题过程,让学生思考:“例8第(1)题的估算方法和第(2)题的估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需选用不同的估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根据情境需要灵活选择估算策略,培养灵活的小数乘法估算的应用意识。

四、用活习题,培养灵活的估算能力

尽管是高年级学生,但他们对于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用好教材习题,组织多层面的练习,培养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练习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层面练习。

1. 基本性练习。如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练习时,不仅应让学生能正确估算解决问题,而且要让学生充分交流、阐述算理,深刻理解估算策略选择的思考过程。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号:1672-1578(2017)02-0170-01

1 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

小数乘法主要可分为乘数为整数(小数的整数倍数)与乘数为小数(整数或小数的小数倍数)两类。前者可视为整数乘法经验的延伸,因此学生在运算符号的选择上比较容易。但后者由于不能以累单位量意义来解释,对学生而言比较缺乏类似经验,因而在学习上就产生问题了。由此,我们建议教师们应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建立小数倍数的乘法意义,并通过很多的小数乘法经验协助学生掌握小数倍数的意义。

配合对比整数乘法的线段图让学生了解乘以整数与乘以纯小数意义的差别。当学生能将小数倍数问题以乘法算式表示后,教师可配合对比整数乘法的线段图让学生了解乘以整数与乘以纯小数意义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以单位量为主向外累单位量,而后者是先将单位量向内十等分成更小的单位量再累小单位量。前后二者的差异如下图

题目:”哥哥有20 元,妹妹的钱是哥哥的3倍,妹妹有多少钱?”“哥哥有20 元,妹妹的钱是哥哥的0.3倍,妹妹有多少钱?”

由上图可充分说明乘以整数所得的乘积数会比被乘数大,而乘以纯小数所得的乘积数会比被乘数小。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已学了那么久的整数乘法,在判断小数乘法情境上应该没什么问题,所以甚少协助学生理解小数倍数应用题的题意。但试着协助学生理解题意的一些教师则又多教导学生:你只要把问题中的小数换成整数来想,如果是乘的,那就是用乘的这样的解题技巧。小数倍数意义的教学往往就这样被忽略掉了。由于无此部分的基础,等学生学了小数除法后就更分不清何时该用乘的,何时该用除的。当学生无法区分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的差别时,就极易产生疑惑,如认为乘法会使结果变大,除法会使结果变小。而此疑惑就会影响学生解应用题中运算符号的选择,预期结果变大就使用乘法而结果变小就使用除法。因此,纯小数倍数乘法意义的教学一定要小心处理喔!

在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方面,教师可先明确指出有小数倍数的题目,通过整数倍数的引导,让学生熟悉小数倍数的意义。其次,配合对比整数乘法的线段图让学生了解乘以整数与乘以纯小数意义的差别。

2 小数乘法计算的教学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困难有二:计算时该如何对齐,以及乘积数小数点该如何处理。由于小数加减法是对齐小数点后计算,而小数乘法是向右对齐后来计算,两者间的差异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因而混用。此外,在小数加法中,和数的小数点是与被加数和加数对齐;在小数减法中,差数的小数点也是与被被减数和减数对齐;并且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计算时,乘积数的小数点也是与被乘数或乘数对齐(如下图)。如再遇上教师仅仅教授乘积数的小数位数是被乘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和的规则,却未让学生了解背后的原理,学生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暂时记忆了规则,但时间一久,所学得的一些规则便容易张冠李戴了。建议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时,除了加强学生乘法的计算能力之外,更应强化小数乘法的概念性知识,使学生了解乘积数的小数点位置与被乘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由上述教学历程可以发现,教师应先复习整数乘法,等学生熟练后再进入小数乘法教学。而教师在导出乘积数小数点的处理原则后,也应多鼓励学生随时反思这个原则背后的原理,详见解法1-解法5。

知识的增长点就在将小数乘法看做整数乘法计算,然后弄清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意义,对于小数点末尾的0应该去掉化成最小数即可,在小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住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们的数学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在对学生放手之前,教师一点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对知识的把握不应停留在浅层次上,应当做到透析教材,抓住知识的增长点,进行精准的点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使学生更加聪慧灵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日铭.小数乘法错例分析[J].读写算(小学高年级),2014年09期.

篇5

二、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创设购物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逛购物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大家熟悉的苏果超市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个货架上,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每根棒棒糖0.20元,3根棒棒糖多少元?

生2:每包饼干1.2元,买4包饼干多少元?

生3:每包方便面0.80元,买2包方便面多少元?

生4:每千克苹果3.00元,买1.50千克苹果多少元?

生5:每千克橘子4.00元,买2.5千克橘子多少元?

师:太棒了!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我们就把它们作为今天研究的问题,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反思: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设购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背景材料中发现、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片断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数学模型。

师:你们看,这几个问题是老师一个一个地讲给你们听呢,还是你们自己来研究呢?

生:(齐声)自己研究。

师:这几个问题,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来研究,也可以一个一个地研究,好吗?

生:好。(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想不想把你们想法跟别人交流交流?

生:想!

师:好,让我们各抒己见吧!

生1:我研究的是第一个问题,算式是0.2×3,因为每根棒棒糖0.20元,3根棒棒糖就是3个0.2,这和整数乘法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0.2×3等于多少呢?你会计算吗?

生1:会,我用3个0.2相加,0.2+0.2+0.2=0.6元。

生2:我是这样想的,0.2=2角,2角×3=6(角)=0.6元。

生3:我用的是画图的方法:一个正方形代表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每根棒棒糖0.2元,就涂2份,3根就涂6份,也就是0.6元。

生4:从他们的计算结果中,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可以直接用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一位小数,积就有一位小数。

师:厉害!你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好方法,真令老师佩服。特别是这位同学还发现了计算的规律,这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生5:我选择的是第四个问题,我想每千克苹果3.00元,这是苹果单价,1.5千克是苹果的数量,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式为3×1.5。

师:那么怎样算出它的得数呢?

生5:1千克苹果是3元,0.5千克就是1.5元,合起来就是4.5元。

生6:也可以用1.5+1.5+1.5=4.5(元)。

生7:先用3×15=45,再看因数中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有一位小数,即4.5元。

反思:对于0.2×3=0.6,3×1.5=4.5,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谓殊途同归。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已从他人的思想方法中得到启发,他们都能利用连加的方法,单位换算成整数计算的方法,以及用几何模型涂一涂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结果,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只有学生亲自经历探索过程而发现数学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掌握牢固,运用自如,同时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体验到经过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功的喜悦。

片断三:运用新知识,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师:(出示课本第4页第2题)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几道小数乘法算式的意义吗?

生1:0.3×4表示4个0.3是多少?

生2:5×0.3表示5个0.3是多少?

师:谁能说明每幅图所表示的意思?

生:每个正方形代表“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平均分成100份,每小格代表0.01。

师:现在让咱们动手涂一涂。(学生独立涂一涂,填写得数)。

师:根据涂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全班反馈)

师:我们知道了0.01×10=0.1,0.01×100=1,那么0.01×1000=?

生:0.01×100=1,那么0.01×1000,结果扩大10倍得10。

师:你能计算6×2.5吗?请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生1:2.5+2.5+2.5+2.5+2.5+2.5=15

生2:6×2=12,6×0.5=3,12+3=15

师:小数乘法的用处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数乘法,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这样的例子,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把你找到的结果写到数学日记里。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多层次练习,多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涂一涂,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而且体现了数和形的结合。鼓励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能用小数乘法解决的问题,写下有意义的数学日记,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篇6

片断一:

师(课件出示平面图):同学们,这是小明新家平面图的一部分,你能根据给出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1: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2:阳台和房间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生3:阳台、书房和房间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可见,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学生。(课件出示其中的三个问题)你能求出书房的面积吗?怎样列式?

生4:3×2.8。

师:为什么用3×2.8呢?

生5:因为书房是长方形,所以用3×2.8。

师:那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本子来算。(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谁来说说这题的计算方法?

生6:列竖式时先把右边对齐,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不错。还有谁来说说?

生7: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最后点上小数点。

师:你们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说得真完整、具体,可见你们掌握得不错。

师:求房间和阳台的面积有多大,各怎么列式?

生8:求房间的面积列式为3.6×2.8,求阳台的面积列式为1.15×2.8。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与前面的一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9:第一道算式是小数乘整数,第二和第三道算式是小数乘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

反思: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矛盾是当前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本节课的导入设计改变了课本原有的呈现方式,将复习铺垫与情境导入融为一体,解决了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之间的矛盾,使原本枯燥的计算教学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课始,我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既复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又为后面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埋下伏笔。当学生提出求房间和阳台的面积时,我适时引导,便能自然地引入新课。

片断二:

师:让我们根据经验,先尝试计算一下房间的面积。(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教师巡视,然后让两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的计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他们都是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的,但积的小数点位置不同。

师:这两位同学无论谁计算的对还是错,都值得表扬。因为小数乘小数的确是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的,然后点上小数点,只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看来,关键问题是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师:到底哪种算法对呢?利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出来。

生2:把2.8看作3,3.6×3=10.8,那3.6×2.8的积一定比10.8小,所以3.6×2.8的积不是100.8。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把3.6看成4,4×2.8=11.2,说明3.6×2.8的积一定比11.2小,所以第一种算法是正确的,积应该是10.08。

生4:3.6比4小,2.8比3小,4×3=12,即3.6×2.8的积一定比12小,所以100.8是错的。

……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不了解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情况下,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尝试计算3.6×2.8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题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头脑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有“小数乘整数”“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等知识经验作基础,所以我大胆地让学生尝试计算,让他们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思维的训练。另外,纵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竖式计算教学离不开估算这一环节,而且估算这一环节的出现是在列竖式计算之前的。当然,教材这一安排,编者肯定有其意图,可是我经过反复钻研教材和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后,对估算的教学次序做了以上改动,因为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我在学生探究过后,让学生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和检验,这一改动并没有违背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而且这一举措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估算的价值,更有利于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从学生估算的方法来看,并不拘于书上介绍的两种方法,可见这样能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这不也是我们在计算教学中所追寻的目标吗?

片断三:

师:看来,3.6×2.8=10.08是正确。那么,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

生1: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生2:他的意思说,第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第二个因数也是一位小数,所以积有两位小数。

师:“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那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这只是他的猜测,我们要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验证。谁来说说?(没有学生举手)

师(课件出示3.6×2.8):我们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3:第一个因数3.6变成了36,即乘了10。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第二个因数呢?

生4:第二个因数也乘了10,它们相乘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了100。

师:要想得到原来的积,怎么办?

生5:应该用1008除以100,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10.08。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

生6:一个因数乘了10,另一个因数也乘了10,积就乘了100,要想得到原来的积要就把1008除以100,就是10.8。

师:这下同学们知道这种算法错在什么地方了吧?

生7:这种算法错把积除以10。

师: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这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

……

反思:课堂上我提问“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教学预设中,我以为一定会有学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说明的,这样就可以教会其他不会的学生,从而理解算理。可是当我提问时,有一个学生就回答“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此时我灵机一动,说:“这只是他的猜测,我们要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验证。”然而,却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我当时并没有着急,而是“扶”着学生逐步理解算理。上完课后,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揣摩学生的心理,进行充分预设,才能从容地处理好课堂的生成。从上述教学中,让我切实地感受到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总结思考:

能够让学生根据归纳出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甚至比较熟练的计算,这当然是计算教学中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新课改的今天,当我再一次关注计算教学时,我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探索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1.在计算方法的算理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中不明确给出计算的法则,意图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得出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另外,钻研教材时,我发现教材为什么不通过列表格、计算器计算等形式先探索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规律,再让学生进行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呢?我认为编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在经历小数乘小数计算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推理,概括得出“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的规律。既然如此,我在教学中就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去独立探索算理。当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推理时,我先“扶”着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再让学生独立分析推理。这样,让学生从不会到会,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在归纳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中不明确给出计算方法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来。从具体直观的计算到小数乘小数一般方法的归纳概括,对学生来说是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非常关注计算方法归纳的过程,注重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得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计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篇7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时重点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计算中同样适用;二是要学会思考在小数乘法中怎样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在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适不适用之前,让学生先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巧妙地揭示新的研究内容,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师生互动,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行中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地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里来。在探讨怎样运用运算定律时,因为运送的是两种货物,收取运费时可以两种货物分别算,再加个总账;也可由货物的总吨数直接算运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前一种算式用乘法分配率就可将其转化为后一种计算起来很简便的算式。这样安排一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二来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这一过程,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以及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在巩固运用知识时,我设计了两类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的这一过程,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2.能选择简便的、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为学习好本节课的内容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应该填>、<还是=?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生齐说:等号!

师:这么肯定吗?我们一起来验证,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然后说出验证结果。教师填上“=”,请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第一组算式是用了乘法交换率。

生2:我发现了第二组算式是用了乘法结合率。

生3:我发现第三组算式用了乘法分配率。

师:谁能把他们的话概括一下?

生4:在小数乘法中,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

师: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我们不能就这样草率地下结论,得需要经过大量的验证才行。我们再来举出一些这样的乘法算式例子,来验证我们的发现到底对不对。

在小组里举例验证,再在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 发现 —验证,这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学习某部分知识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

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弄清的第一个问题,究竟怎样用,才能使计算简便呢?我们来讨论下面的题目。

(二)应用

1.电脑出示一张运货单。

你能提出什么关于运费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1)将63吨大豆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2)将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3)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学生经过思考会发现:前两题很简单,以前会做了。请学生简单说一下算式,然后转入对第三个问题的分析。

2.问题: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需要运费多少元?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比赛谁找的方法多。

学生有购物付费的生活经验,及整数乘法分配率的知识经验,上课时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两种解题思路。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互学互帮,主要让学习略显吃力的、只找到一种解法的学生理解另一种解法的含义,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3)学生代表汇报各自列的算式,及这样列式的理由。

生1:我先分别算大豆和玉米的运费,再把它们加起来,我是这样计算的:

4.2×63+4.2×137=264.6+575.4=840(元)

生2:要求供需运费多少元,首先要知道货物的总吨数和每吨的运费。我是这样计算的:

4.2×(63+137)=4.2×200=840(元)

(4)请学生评论:针对刚才这道题,那种解法更简便,为什么?如果我是按方法1的思路列的比较复杂的算式,那该怎样简算呢?

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方法2,因为先算63+137会出现整百数,很好算。如果按方法1的思路列的比较复杂的算式,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它变成像方法2那样的式子,就好算了。

3.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试着做一下。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0.25×6.38×4

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找准特点,做到每一步要有理论依据。

学生独立试算后展示计算方法,并叙述理由。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3页:

(1)第7题,这是一道应用乘法运算律填空的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说明填空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

(2)第8题中的两个小题,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做,集体交流。订正时,说明每道题中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交流学习所得,对于掌握本部分知识有一定帮助作用。

五、作业

教材第14页第8题的剩余题目。

课下作业对于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所学有一定帮助作用。

课后反思:

篇8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而过于注重解题技能技巧。如何唤醒教师对数学学习过程价值的重新认识?集体备课组要求教师重读《数学课程标准》,并结合课本及《教师教学用书》,细化本年级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与要求,认真备课,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和思考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如何培养。

小数乘、除法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师教学用书》,比较容易把握单元教学的相关要求。在集体备课之前,首先让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出教学难点:

(1)小数乘、除法时准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3)熟练进行关于小数的简便运算;

(4)探索因数与积、商与被除数之间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加强运算意义的理解指导。

教师提出的教学难点,大多都是教学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集体备课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计算教学中,计算技能的掌握貌似是最重要的,如何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教学本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关于归纳运算法则的时机,教师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些教师认为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进行计算,要尽快给出法则;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要延迟“和盘而出”,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悟”方法,在尝试、失败与成功中获得自己深刻理解的运算法则。

二、以生为本,突出思维,促进发展

【研讨】小数乘、除法的算理与法则。

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运算法则是指怎样算的、算理说的是为什么这样算。运算法则是计算的向导,是正确计算的前提。那法则究竟该不该归纳?在什么时候归纳比较合适呢?集体备课中,教师们积极商讨,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认为,小数的乘、除法,都是在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乘法的算理,其实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后,探讨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怎样处理积的过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能领悟到面对新知识,可以尝试用转化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解决问题。小数乘法、除法乃至以后的数学学习,几乎都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悟算理,而不是用“法则”过早禁锢学生的思维。

“我觉得算理要讲,但法则可以早点给孩子,每学一例,都可以小结一些,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对于后进生来说,这更为必要。”另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同意见。

“那我们来尝试一下这两种方法,看一看最后的效果如何,到时再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年轻教师有点兴奋地提议。

【反思】他们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处理好“算理”与“法则”的关系。要提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法则和熟练地运用法则。根据最后的讨论结果,让教师们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试验。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可以尽快给出“法则”,而在学生思维相对不太活跃的班级,则采用“延迟和盘托出”,给学生创造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关注如何正确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当发现计算错误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理由,再让其他同学帮忙指正。几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准确陈述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并很容易地概括出计算的法则。这样做可能会多花些时间,但给了学生思考、理解、运用、自悟自得、不断调整、大胆有序表达的机会,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实践中,处理“算理”与“法则”的关系时,应该根据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来把握总结归纳法则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法。

三、分析例题,找准连接,明确起点

教材上的例题讲授,经常只给出了例题,却没有突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生长点,这会导致年轻教师把握不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难以唤醒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研讨】小数除法的教学关键要注意什么?

“三、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计算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也比较熟练地进行试商了,为什么一遇到小数除法就乱了套?”一年轻教师问。

“你知道小数除法的关键点是什么?”一老教师反问。

“把除数扩大为一个整数”,年轻教师答。

“方法是怎样的,你的依据是什么?”老教师追问。

……

“是商不变的规律,是学生们进行小数点移动、实现除数转化成整数后才进行计算”,年轻教师自言自语。

【反思】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关键性知识的突破,明确知识的来源,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并学会举一反三。教学的最佳状态,就是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就是要充分挖掘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生有效学习新知扫除障碍。例如,小数乘法时末尾的“0”可以划掉,依据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少孩子比较难做到。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还要给予积极唤醒,利用思维定势,进行单项练习或题目辨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年级的小数乘除法单元教学,一改以往比较单一的数学知识点或内容,一道例题是多个知识内容的大组拼,学习障碍多,有时教师自己都不清楚关键点在哪里、相关的基础知识有哪些。因此,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明确知识的起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铺垫,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有效运用。

四、联系生活,重组教材,题组推进

【研讨】求积或商的近似值。

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取积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上学年,我校有两位老师到外省学习,回来后曾进行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当时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说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而是大量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取商的近似值的需要,而且明确是怎样取的,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取积的近似值的教学也可以模仿操作吗?”A教师问道。

“加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教取积的近似值时,我觉得只是书中有要求,紧迫感不大,没有唤醒学生的内需”,B教师应接道。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C教师说,“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唤醒学生的这种内需呢?”

“算钱的时候”,B教师应道,“如一千克苹果4.5元,买了0.75千克,要多少钱?得数肯定是三位小数,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掉到这个陷阱里,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会容易记住。”她恍然大悟。

“嗯!其实,在教取积的近似值时,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内需’,到学习商的近似值时,还可以进行对比,尽管商的千分位是小于5的数,如果涉及付钱,还是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否则就会出现钱不够买的现象。”A教师顿悟了。

教师们根据讨论对教材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不同的题组进行教学。

题组一:

(1)1千克苹果4.5元,妈妈买了0.75千克,要付多少钱?(请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小数位数)(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2)1千克苹果4.5元,妈妈买了0.8千克,要付多少钱?

题组二:

(1)1千克苹果4.5元,买了0.75千克,要多少钱?

(2)准备瓶子装酱油,每瓶能装1.25千克,有24千克酱油,要准备多少个这样的瓶子?

(3)用彩带包装礼物,每份大约要用1.5米,有25米彩带能包装多少份这样的礼物?

【反思】没想到移植课例《用除法解决问题》给教师们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而且,当时,备课组也是遵循设计者的意图,弱化了“进一法”“去尾法”这两个名称,通过不同的题组,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悟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这样的教学强化了数学理解,突出了数学的本质,确实让大家开了眼界。

其实,在运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应运用题组,促进学生根据问题理解题意而不是用定势思维“大数除以小数”来解决。

题组三:

(1)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每千克苹果要多少钱?

(2)妈妈买5千克苹果花了10元。如果只有1元,能买多少千克苹果?

通过题组教学,让学生经历“悟”与“学”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循序渐进,强化对比,灵活变式

【研讨】简便运算。

中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会了五大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也学过减法和除法的性质。到了五年级,学生对简便运算感到困惑。一是对所学的运算定律有些遗忘了;二是对数的拓展感到不适,如1.02可以看做是1+0.02,9.9相当于10-0.1;三是五年级还要求学生结合积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的规律等进行简便运算。

对此,教师们经过商讨,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如:25×4=100,125×8=1000,2.5×4=10,1.25×8=100等。

第二,指导学生合理灵活地对算式进行变形。如:2.5×4.8,2.5×99,16.35×9.6-0.96×63.5等。

第三,要强化简便运算的审题步骤:(1)看算式的运算符号;(2)想数的特点;(3)考虑用哪个运算定律;(4)回顾检查。

篇9

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着知识和方法这两条主线而展开。在知识中蕴涵着方法,方法需要数学知识体系的支撑,两者紧密联系,互为依托。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例如,对于10以内数的认识,要先要小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件感受“数字”,并逐步概况出10以内的数字。在此过程中,其实就是演绎再现了远古时代数字的发生过程,但蕴涵了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即归纳和概括。对于初入学的幼儿来说,这种感觉是浅显的、初级的,还处于数学发展的萌芽状态,是一种潜意识的对数学概念的建构。新课程标准也倡导让小学生在自我探究知识形成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表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关键是要学生自己去亲历体验,从中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操作策略,就是对学习的法则、定理、概念、公式等,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日常生活和学生已经习得的数学知识、方法、潜意识的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亲自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感觉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进行小数乘法教学时,可以先创设一个生活问题情境,产生需要计算的一种需求,让学生根据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再结合学生已经习得的小数点移动引起数字大小变化的规律和整数乘法等知识,巧妙地将小数的乘法转化为学生已掌握的整数的乘法,并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最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规律,而且也对数理有个感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也对简单的数学建模、数学化规等思想方法得到了些许的认识和感悟。

2.通过反思使学生感悟的数学思想方法清晰明了

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探索数学知识、方法、认知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二次认识及更深层次的理解。反思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即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使自己感悟的模糊的数学方法在大脑中清晰明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进行分析,笔者觉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应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要务实,让学生明白反思对自己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引导反思达到主动、积极反思的转变。还要切忌浮躁,培养学生精心、踏实反思的良好习惯。二是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学习中的重要步骤、关键环节,回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提炼其中的方法和知识技能,并做进一步的思维“反刍”。三是要反思本身进行同伴间、师生间的交流和反馈总结,互相学习,查缺补漏。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按照角的大小对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刚才的分类过程进行回忆和交流,并说明自己这样进行分类的原因。通过这一交流反思的环节,让学生一方面明晰自己在此过程中的分类方法,并感受“同一标准、不重复、不遗漏”等分类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分类对我们认识角的帮助和意义,从而体验到数学方法对研究数学问题的价值和作用。最后,教师再用集合图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者关系做一表示,在此过程中,也将集合的思想渗透进去,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的重要意义。

3.借助整理知识和复习知识环节,让学生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和提高数学素养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一是要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一回放,在回放过程中再次明确各个知识点,既是整理知识,也是复习知识,同时也将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再现了一次。二是要在再现回忆的过程中注重各个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凸显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共性,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最终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

篇10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改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基本形式灵活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使之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系统地利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边互助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每个小组成员的数学成绩与小组的团队成绩挂钩,使合作学习小组每个成员为共同达到目标而努力。如在教学十几减八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兔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两个。小白兔说:一共有十二个桃子。小猫说:我买八个。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白兔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白兔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老师趁势说:“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有的说:我想可以从十二个桃子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八个,还剩四个。有的说:我想,可以从十个里先减去八个,再加上盒外的两个,得出还剩四个。我想得有道理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此时,有位学生反应稍慢,组长看着对方迷茫的眼神,说:我来帮你。于是拿出了学具,耐心地作了解释。不一会儿,这位学生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笑容。看着同学们互帮互助的感人场面,老师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以后,各小组根据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探究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研究手段自己获取新的知识,并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小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已有整数乘法运算的知识与技能,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在整数乘法中因为扩大或缩小之间的倍数关系,那么如果小数因数去掉小数点变成整数后计算得到的积和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思考研究。经过多道题目的比较研究,学生可明白: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如果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积扩大了若干倍,要恢复成原来的积,只要把扩大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即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去观察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找找规律、原因,学生就能得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像这类举不胜举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形成性的学习材料,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形成性研究学习的内容。可见,研究性学习就是基于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展开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篇11

数学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一一、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1)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3)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二、回顾学生所做作业,出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脱式计算(自觉运用简便运算)的题,有许多学生盲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采取应对措施:注意让学生明白简算的目的,分数的简算,原则上与整数、小数简算相同,都是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改变运算顺序,尽可能减少计算的繁琐性。但方法却不同,整数和小数往往是凑整十、整百的数,而分数则是为了好约分。

2、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单位“1”的理解、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略了单位化聚的计算方法的复习,以及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重点评讲。

三、采取应对措施:

练习课中先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结合复习题让学生回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为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打基础。

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根据分数乘法的数学模型,说出问题也就是求什么,写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以及分率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可以引发思考,思考促进改变方法,得法扭转教学局面。说明教师教学不怕有问题,有了问题想办法解决就会使教学损失减少到最小。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前的准备细致周到,教学失误的可能性就会更小。

数学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二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又过去了,第一单元的教学也基本上完成了。回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从学生所熟悉的整数和小数乘法的意义入手,引入分数乘法。

此外本单元在备课之初,师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学完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后要先补充一个课时比较分数加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再进行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教学。当时的自己是听的一头雾水,不明白师傅的用意。直到真的开始教学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才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虽然在师傅的提醒下自己有进行分数加法和乘法的对比教学。但是晚上的作业还是有部分学生计算分数加法时按照分数乘法运算的规则进行计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这时自己才知道师傅当时为什么要让自己对比分数乘法和加法。看到学生的作业,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在课前复习时再次讲解分数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让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虽然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学生在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在计算加乘混合运算时,特别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后面的问题时,先计算加法而不是先计算乘法,在老师的指点之下才恍然大悟。说明学生对于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够熟练。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着重强调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的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在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时,学生如果会画线段图,对于理解题意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可能是由于在五年级时,比较少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理解题意。因此当六年级明确要求要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时,学生刚开始时很不习惯,画出的线段图也不能很好的反应题意,对于这一方面,教学时需要再进行加强,因为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单元的教学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合适的线段图,对正确解答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注重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先找出问题中的分率句再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分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三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中,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等活动,即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操作,直观感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出发,利用知识的迁移和扩展,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教学时先通过对整数乘法的复习,使学生明确整数乘法的意义,再充分利用直观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把直观操作与抽象推理相结合,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尽量加强直观,变抽象为形象,多给学生创造对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在推导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而概括出分数乘法的法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不困难,但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练习,培养其认真审题、注意运算顺序、观察数字特点,、选择简便方法等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篇12

一、明确计算教学的脉络,以算法多样化为载体,夯实基础

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计算的侧重点。低年级以整数加减法为重点,退位减法是难点;中年级整数乘、除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其中试商、调商是关键,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学生要明确,结合情境掌握简便运算的定律、规律,是学生理解定律、规律的来源,挖掘计算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是艰巨的任务;高年级学小数除法最耗费老师精力,最能磨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中如何结合数的特征,进行灵活简便而又准确的计算。如果在每一学段,我们都能根据课标的要求,使学生明确算理,用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历计算的在创造过程,实现从算法多样化到最算法最优化转变,夯实学习基础,那么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会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反馈、评价沟通,让学生体验、学习他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亲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计算方法与技巧。如教学9加几时,我结合实际情况创设了一个小明帮爸爸妈妈算一算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情境图:冬天到了,小明的爸爸买回来了9棵大白菜,妈妈买来了7棵大白菜,小明家现在有多少棵白菜?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7,接下来就9+7=?的算法进行探讨。

学生相互交流算法,这样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把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植入了学生大脑。顺其自然地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多种算法,而不是被强迫地吸收,也不是硬性的记忆。如果每一类型的计算,我们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大脑,尊重个性,引领最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就会很扎实。

二、以建立数感为突破口,加强口算练习,提升计算速度

数感的培养是多方位的,就计算教学而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把估算意识纳入到计算的每一个环节。教材在二年级就充实了估算教学,而且每涉及计算教学时总伴有估算教学,目的何在?就在于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数的敏锐感觉,提高计算准确率。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计算题时先要估算,整数、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先估算一下结果是几位数,再估算的结果是多少,然后再计算,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误差。在一次次的估算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

其次,小学阶段的计算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的计算,都离不开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和九九乘法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加强口算练习。如学习乘法口诀时,课上可以让学生开火车、我当小老师、抢答比赛、激流勇进等形式,练习正着背,倒着背,横着背,竖着背,斜着背,看得数想口诀,个位是4的口诀有几句,十位是2的口诀又有哪些?得24的口诀有几句?课下把口诀与孩子们爱玩的跳皮筋、跳绳、玩卡片等游戏结合起来边玩边背。学习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时,看见分数想小数,看见小数说分数。

还有,教师要及时引领学生记忆一些特殊数的计算技巧,提高计算速度。如因数是11的乘法用“两头拉中间加”的方法,如24×11=?把2和4拉开做积的百位和个位,2和4相加的和做积的十位即264,那么类似一个数乘22、33、44……的计算时也就比较简单了。哪些数的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因数是25、125的积的特点);几个特殊质数11、13、17、19的倍数;个位是5的数的平方数的算法;1至20各数的平方;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中的特殊数(分母是2、4、8、20、25、50等数转化成小数是多少一定要记住,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确转化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3.14乘1至9的计算结果。掌握这些常用数的计算方法,能更好的转化计算技能,提升计算速度与准确率。

三、以习惯养成为平台,提升计算准确率

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方式、思维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除了依靠课堂教学和有效训练,及时总结比较各种计算之间的联系,理顺各种计算的算理与计算顺序以外,还要注意他们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所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利于提高计算准确率。

1.做计算题也要像解决问题一样审视题目,有计算的策略,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功。尤其是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简便计算的方法,教师要求学生适时地把简便计算运用到自己的计算中去,往往是题目要求用简便计算时学生才用简便方法,不要求就想不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简便计算,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简便计算就是为了用,因为简便才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