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08:36: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检测鉴定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工程概况
某办公楼于2007年3月7日正式施工,2007年8月26日竣工,9月18日投入使用。平面呈“一”字形布置,东西朝向,为2层砌体结构,层高为3.2m,总建筑面积为1667.1m2。该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地基处理采用条形基础下局部换填碾压垫层,垫层为500mm厚3:7灰土垫层,换填垫层下为素土夯填,是从大砂沟河道层起分层夯填到现有地坪,夯填厚度约8.0m;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梁、板、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墙体±0.000以下为M5.0水泥砂浆砌筑MU10机制砖,墙体±0.000以上为M5.0混合砂浆砌筑MU10机制砖。
2007年11月,该办公楼北出口进行河道综合治理、道路拓建,由于工程需要,进行了大砂沟的开挖及必要的降水施工。此时,办公楼场地出现地面塌陷,地基下沉,护坡、围墙、办公楼墙体出现裂缝等。随着最近雨水增多,该场地及办公楼的病害进一步加剧,严重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安全使用。为此,受使用方委托,我单位对该办公楼地基下沉、墙体裂缝进行检测鉴定。
二、检测结果
(一)、地基检测
该办公楼场地是从大砂沟河道层起,分层回填到现有地坪的,回填厚度约8m,回填土层下的河道地层为本场地的软弱下卧层。
在距建筑物外墙1m范围内共布置了2个探孔,挖至灰土垫层底面。检测结果表明:该楼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下为灰土换填垫层,由于散水下回填土含水量比较大、局部饱和呈淤泥状,探井中出现积水现象,造成探井无法继续往下开挖,未对灰土垫层厚度和外延宽度进行检测。
(二)、条形基础检测
1、该楼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条形基础埋深为1.2~1.3m,其外边缘距离外墙为0.75~0.77mm,厚度为0.15~0.16m。
该楼±0.000以下墙体砌筑砖的抗压强度等级均为MU10,满足设计要求。大部分砌筑水泥砂浆强度等级大于M5,基本满足设计要求。条形基础表面较平整、砂浆饱满、灰缝均匀,局部砌筑存在灰缝不均匀、砂浆不饱满缺陷。地圈梁现龄期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26.9MPa,满足设计要求。
从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构件看,大部分构件表面较平整、无蜂窝、麻面等缺陷,地圈梁未发现裂缝。
2、基础顶面上回填土检测:通过对2个探孔开挖,发现该建筑物条形基础顶面回填土土质均匀,局部含有少量建筑垃圾。在开挖深度范围内,回填土含水量较大,下部呈淤泥状,开挖探井中有积水,积水呈泥状,无臭味。由于回填土呈淤泥状,无法对该回填土采用环刀法取样进行了密实度检测。对素土进行了含水率检测,素土的含水率为26.2%~33.5%。
3、散水检测:该室外散水宽均大于1. 5m,室外散水做法自上而下为100~160mm素混凝土(部分散水进行二次浇筑厚度约50mm),宽度大于1.5m;180~300mm灰土垫层,灰土拌和均匀。散水变形缝填充物脱落,大部分出现斜向裂缝及纵向裂缝。
4、室外地坪:建筑物周围室外地坪都进行了混凝土硬化处理,从地坪表面看,该场地地坪出现了下沉现象,部分室外混凝土地坪出现了裂缝,裂缝宽度一般为2~10mm,部分混凝土地坪在伸缩缝处出现裂缝及错位现象,裂缝宽度为12~60mm。因该场地整体下沉,导致该楼西侧围墙上的排水口高于现室外地坪标高,场地雨水无法排出,大量淤积在室外地坪,继而渗入地基。
5、围墙及护坡:围墙为240mm厚砖砌围墙,高约2.2m,每隔5.7m设置一个砖墩,部分围墙上出现1~7mm的竖向裂缝,西南角部位裂缝最为严重,西侧围墙产生向西位移,顶部向西侧向位移175mm,底部向西侧向位移128mm。办公楼西、南侧护坡采用块石砌筑,高度约6m,护坡西南角出现较严重裂缝,裂缝宽度3~65mm,局部块石有松动,西侧护坡最大向西位移115mm。护坡其它局部部位也有微小裂缝。南侧护坡底部有两道污水管出口,西侧护坡底部有建筑垃圾、块石、生活垃圾堆积,有块石护坡施工痕迹。
6、沉降观测
以该楼一层窗户的窗台作为沉降观测基线,进行了相对沉降观测,检测结果表明,该楼相对沉降量较大,该楼地基相对沉降检测结果详述如下:
(1)、从地基下沉的部位来看,东北角重、西南角轻,东侧重、西侧轻的特点。
(2)、从地基下沉相对数值来看,该建筑物最大相对下沉在3~4/F处。如以该建筑物6~7×A轴线窗台为零点,东侧3~4×F相对下沉92.5mm,东北角相对下沉84mm,东南角相对下沉41mm,西南角相对下沉3mm,西北角相对下沉16.5mm,最大相对沉降差为92.5mm,最大局部沉降差为39mm,最大局部倾斜率为6.1‰,远超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建筑物窗台水泥砂浆抹面的标高参差不平,施工误差较大,对计算相对沉降值会带来一定误差。
(二)、上部结构检测
1、承重砌体结构检测:该楼墙体砌筑砖平均回弹值为30.14~37.43MPa,最小回弹值为27~28MPa,经回弹法检测的墙体砌筑多孔砖强度等级均大于MU10。砌筑砂浆强度检测结果表明,该楼承重墙体砌筑砂浆的强度未达到M5。墙体砌筑砖、砌筑砂浆外观质量:在可见墙体表面的构件中,大部分墙体表面平整,灰缝厚度均匀,砂浆饱满,局部砌筑竖缝砂浆不饱满及砂浆强度偏低。
2、抗震构造措施检查:该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该楼平面布置呈“一”字形,布置较规则,层数为两层,总高度为7.8m,层高为3.2m,房屋最大高宽比0.61,横墙最大间距7.2m,抗震构造措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
3、构造柱:采用回弹法对构造柱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了检测,构造柱现龄期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15.5~26.9MPa,所检测的个别构造柱现龄期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从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构件看,构件表面平整、密实,个别部位存在蜂窝、麻面、粗糙等缺陷。通过对抽检的构造柱截面尺寸测量,截面尺寸在260~290mm之间,符合设计构造柱截面尺寸240×240mm的要求。
4、圈梁;采用回弹法对圈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了检测,按单个构件进行混凝土强度评定,该楼圈梁现龄期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25.4~30.2MPa,所检测的圈梁现龄期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从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构件看,构件表面平整、密实。
5、现浇梁:采用回弹法对现浇梁柱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了检测,按单个构件进行混凝土强度评定,该楼现浇梁现龄期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25.9~28.1MPa,所检测的现浇梁现龄期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从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构件看,构件表面平整、密实。通过抽检的2道现浇梁截面面尺寸测量,满足设计现浇梁截面尺寸的要求。
6、倾斜观测:本次检测,在该楼四角分别布置了测点,该楼相对倾斜观测结果表明:该楼倾斜规律与地基下沉基本一致。该楼墙体顶点向东侧向位移10~20mm,向北侧向位移4~8mm,最大顶点侧向位移20mm,最大倾斜率为3.13‰。检测结果表明:该楼倾斜未超出《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中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建筑物四角墙面抹灰垂直度有一定的误差,对倾斜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7、裂缝检测
(1)、裂缝的特点和规律
本次裂缝检测为现状检测。该楼裂缝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楼裂缝具有如下特点和规律:①、从裂缝出现的部位来看,该楼外墙重、内墙轻,二层重、一层轻等特点;②、从裂缝类型来看,有斜向裂缝、竖向裂缝和水平裂缝,且主要为斜向裂缝;③、从裂缝开展程度来看,裂缝宽度一般为0.2~3.0mm,最大裂缝宽度为5mm;④、从出现裂缝的构件来看,在墙体开裂较严重部位的圈梁、现浇梁未出现裂缝,该楼一、二层部分楼地面出现了裂缝,一层开展程度较重,部分窗间墙墙体出现贯通裂缝,裂缝宽度一般为1~2.5mm。
(2)、墙体的裂缝情况:该楼C轴、F轴纵墙主要为横向、斜向裂缝,斜向裂缝方向由南向北倾斜,裂缝宽度为0.2~3mm;F轴外纵墙在二层3轴处两侧出现了八字形裂缝。B×8~1轴线内纵墙主要为斜向裂缝,裂缝开展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5~8轴墙段,裂缝方向为由南向北倾斜,裂缝宽度为0.2~1.0mm,B轴北侧墙体出现少量斜向裂缝,裂缝方向为由北向南,宽度为0.1~0.5mm;A轴线外纵墙主要为斜向裂缝,裂缝方向为由北向南倾斜,裂缝宽度为0.2~2mm。内横墙裂缝较少,一般为横向、斜向裂缝,大部分斜向裂缝方向由西向东倾斜,裂缝宽度为0.2~1.0mm,二层较多;一层3×C~F后砌的内横墙产生横向裂缝,最大裂缝宽度为5mm。
(3)、其他构件:经检查,未发现圈梁、构造柱、现浇梁裂缝,个别楼板、一层地面有纵、横向裂缝,裂缝宽度为0.5~2mm。
(4)、墙体裂缝原因分析
该工程墙体裂缝按其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地基下沉裂缝:该工程墙体裂缝,绝大部分为地基下沉裂缝。此种裂缝主要发生在外墙的斜向裂缝、纵横墙墙体交接处的竖向裂缝,是典型的因地基产生不均匀下沉的裂缝。
②、应力集中裂缝:此种裂缝主要发生在门、窗洞口部位,一般在门洞上部和窗洞口的角部。由于上述部位是墙的薄弱部位,在洞口角部易产生应力集中,则易产生应力集中裂缝。
③、温度裂缝:此种裂缝主要发生在顶层山墙、屋面女儿墙处,多数呈水平裂缝,少数为斜向裂缝。由于外界温度变化,屋盖与砌体互相约束,造成相互间温度变化不协调,导致砌体产生温度应力,温度应力超过砌体的抗拉强度或抗剪强度极限值时,产生温度裂缝。
(三)、围护系统检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该工程屋面防、排水基本完好,无严重渗漏现象;部分墙体有开裂现象,部分抹灰层有剥皮现象;部分门窗因地基不均匀下沉,已出现轻微变形;该楼室外地面均已做硬化处理,但地坪存在下沉、开裂、倒坡、变形缝未有填充物未等病害。
五、建筑物检测鉴定结果评定
(一)、地基基础:该办公楼场地具有软弱下卧层,办公楼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地基相对沉降量较大,地基最大相对沉降差为92.5mm,最大局部沉降差为39mm,最大倾斜6.1‰,变形较大;地基浸水,散水下回填土呈饱和状态,软塑,影响地基承载力。从地基变形、地基承载能力、沉降稳定趋势几方面分析,按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的规定,该楼地基基础应评为Cu级,即安全性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应采取措施。
(二)、上部结构:该办公楼施工质量基本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该楼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基沉降裂缝、应力集中裂缝,最大裂缝宽度已达5.0mm,影响了承重墙体的整体性,对整体结构的抗震不利。按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的规定,综合判定该工程上部结构应评为Bu级,即安全性略低于国家规范的要求,尚不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对个别构件采取措施。
(三)、围护系统:该所办公楼散水、室外地坪已产生裂缝,引起雨水通过裂缝浸水,严重影响了该楼地基承载力,不满足现行国家规范规定。按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的规定,综合评定该楼围护系统应评为Cu级,即安全性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应采取措施。
综合以上检测鉴定结果,该办公楼评为Csu级,即建筑物的安全性不符合《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对Asu级的要求,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应采取措施,且可能有少数构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六、办公楼地基下沉、墙体裂缝原因分析
根据对该建筑物现场环境的踏勘、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到以下情况:
(一)、该办公楼场地是从大砂沟河道层起,分层回填到现有地坪的,回填厚度约8m,回填土层下的原河道地层为本场地的软弱下卧层。当河道开挖、抽水等会引起软弱下卧层的变形,导致该楼场地地面下陷、护坡裂缝。
(二)、该楼西面护坡外紧贴着一道排洪明沟(大砂沟),该建筑物高出大砂沟床面约6m,据调查2007年11月市区北出口道路拓建施工单位在进行大砂沟河道施工时,在离大沙坪派出所护坡约2m处,开挖长15m、宽3m、深2m的沟槽进行河道围堰施工。
(三)、2008年2月,河道施工单位在离办公楼护坡约20m处的大砂沟再次开挖深达6m、宽4.5m沟槽,为便于施工,抽排沟槽内地下水。
(四)、该办公楼东侧1.5~5.2m处为新修公路,办公楼与公路之间人行道未进行硬化施工,且人行道施工面低于公路,雨水直接浸入办公楼前人行道土层中。
(五)、现场开挖发现,该办公楼散水下回填土含水量比较大、局部饱和呈淤泥状,且探井中出现积水现象。
(六)、2007年11月,由于院内地坪下沉造成化粪池开裂,雨水、污水不能正常排泄。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并结合以上几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引起该办公楼地基下沉、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地基土浸水湿陷所致,其浸水水源主要为办公楼东侧为新修公路雨水、场地地面水沿地面裂缝渗入;而场地地面裂缝主要是开挖河道施工时,降水引起场地软弱下卧层变形,并造成靠近河道一侧的排水管道及化粪池下沉、排水管接口漏水,场地浸水湿陷,造成混凝土地面断裂,场地地面排水不畅,雨水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地面裂缝渗入地基土层的。
引起办公楼场地出现地面塌陷、护坡、围墙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则是河道开挖、抽水等施工引起场地软弱下卧层的变形所致;次要原因是办公楼东侧为新修公路雨水、场地地面水沿地面裂缝渗入等。
七、结论及建议
(一)、检测鉴定结果表明,该办公楼评为Csu级,即建筑物的安全性不符合《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对Asu级的要求,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应采取措施,且可能有少数构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二)、该办公楼地基下沉、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地基土浸水湿陷所致,次要原因是河道开挖、抽水等会引起场地软弱下卧层的变形。其浸水水源主要为办公楼东侧为新修公路雨水、场地地面水沿地面裂缝渗入。
(三)、该办公楼场地地面塌陷、护坡、围墙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则是河道开挖、抽水等施工引起场地软弱下卧层的变形所致;次要原因是办公楼东侧新修公路的雨水、场地地面水沿地面裂缝渗入等。
建筑测量顶岗实习报告一
秋风送爽,岁月流金,转眼又到一年开学时,我们_届的学生已经成为学长学姐了,开学的第三四周学校安排了我们班测量实习。现在为期两周的测量实习结束了,虽然实习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准确的说只有十来天的时间,但是我们在这两周也就是十几天的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们二小组成员的每一个人都收获很大。以下就是我对本次实习的一些心得:
实习使我们巩固了以前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并且对以前的零碎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使我们对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过程的整体有了良好的了解及怎样放样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仪器的操作也更加娴熟了。
这次的实习使我收获了很多,比如我通过实习能更熟练的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与工具,并能快速的架好仪器进行测量工作;较好的掌握了导线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原先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测量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相互对照,将我的测量知识和测量水平提高了不少,同时在这实习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实习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每人的一个粗心,一个大意,都可能直接使我们一个上午的工作甚至一天的工作都白费,如果我们都毕业了在工作单位还是这样的大意,这样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甚至是带来一生都无发弥补的损失。
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但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能力,增进了大家感情。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实习中的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吵的耳红面赤,但是大家最终的想法还是一致的,都是想把这次实习完成的更加完美。
我们小组成员在实习中的都付出了努力,最后很好的完成了这次的实习!
实习开始的第一天,我们先去了教室集中,听了我们测量指导老师的讲解,实习的小组人员安排,实习中的一些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两周的实习任务安排,让我们大致的了解了实习安排和实习任务!随后由于实验楼仪器保管老师不在,暂时拿不到仪器,要第二天才能拿到仪器。指导老师只能叫我们几个组的成员先去踏勘选点。我们二组也听从了老师的安排,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勘定了12个选点。
我们小组勘定了我们小组要勘的点后,大家就一起商量了一下明天我们测量的一些细节。
第二天上午可以领仪器了,我组在仪器室领了仪器之后,来到我们昨天勘定的一号点准备开始我们的第一天的实习了!
这天的上午,我们领来仪器后并没有很快的开始测量,我们而是先对仪器进行了检查以及熟悉了下仪器,对仪器各个部件及功能又进行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都试着自己独立完成架仪器的操作。我们是用经纬仪用测回法进行测量。
下午我们正式开始了测量实习,今天的任务是完成我们测区范围内各个内角的测量。通过上午对仪器的熟悉,我们很快的在各个点架好仪器进行测角工作。测量过程中,并没有一帆风顺,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使我们测出来的角度有偏差。我们并没有放弃,第一次的测量出现了这个问题,我们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之后我们又在各个点重新架好仪器,这次我们很细心的测量并很好的完成了测角的工作。五点多了,我们才完成了今天的测角工作。
第一天的测量不是很顺利,中间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在测量工作中不注意就常常会发生的,这个小小的问题使我们第一次的测量结果出现错误。这次的问题也让我们认识到在进行测量工作时一定要细心,认真仔细的去做!
测量实习的第二天,我们是进行了各控制点的间距的测量,借鉴第一天的测量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今天打起十分的精神,认真细心的去做,一次就很准确的完成了控制点的间距的测量!我们小组的每个人都感到十分欣慰,这是一种进步。
第三天外面下着雨,我们没办法进行测量工作,我们在寝室回顾了两天的测量时的一些细节,出现的问题。并翻出书本把一些遗忘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一起探讨了接下去的工作怎么进行!
第四天我们进行了各控制点之间的夹角的测量,我的工作就是把其他成员的测量出来的数据记录在纸上。测量过程中每个人都很积极的做各自分配到的工作。
他们把测出的数据记录下来,我按照数据进行地形图的绘制,一开始还真不知道如何把它绘制好,绘制的时候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之后测量指导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绘图的的方法以及测量的人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绘制的方法及一些注意点,我按照指导老师教的方法进行绘制,这次绘制出来的比一开始要好了很多,我很快的就熟悉了绘制地形图,他们测一组数据,我马上就将这组数据绘制到图上,有时们的数据我在图上绘制时发现不对了,就对现场进行查看,分析是我绘图出现了问题还是他们测量出现了问题。当发现我绘图时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我就把他们测出的数据出现的问题向他们指出,他们便很快的进行了对出现问题的点进行重新的测量!又有时我不能明白他们测的数据对应的点时,他们就对我细心的指点,我绘图出现了问题,他们也能很好的指出了。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测绘地形图,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一天完成。
很快的我们就开始了绘图,我们先在图上设计了十二个控制点,代表我们要在图纸上需要的画图范围,这样才能在图纸上绘出其他需要标注的各个建筑物。
我们先是用老师选定的几个基础点,然后推算出了其他的十二个点的坐标,和各点到已知点的距离,和各点的方位角。这些东西搞完了过后才能根据我们测出的数据以及算出来的东西画出我们需要的图纸。所以我觉得绘图是整个测量实习过程中最伤脑筋的一环,曾不止一次令我们头痛。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同时也认识到小组团结的重要性以及测量的步骤。首先,是熟悉了经纬仪用途及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的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校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方面:仪器误差、外界影响误差、观测误差。了解如何避免测量结果误差,最大限度的就是减少误差的出现,即要做到:
1、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
2、科学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数等来减少误差。
除此之外,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如:我们在控制点花费过多的时间,必须寻找科学的方法缩短测量时间,在有限的仪器情况下我们选择距离交汇法(皮尺),角度交汇法(经纬仪),分两组测量缩短时间。在测量中还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带局部”、“先控制后碎步”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工程实践,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和碎步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如我们在碎步测量时分两组测量使我们测量工作大幅提速,只有我们本小组各成员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这次实习,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让我更好的掌握了测量的基本功和测量的一些要素,同时也促进了与同学间的交往,使我懂得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以及仪器使用的正确方法
这次实习我想最大成功之处就是我们小组的团对合作精神。因为任何一项小的工作一个人都不能完成,必须有大伙的同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应该说,没有团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比较完美的实习结果。
经过两周的测量实习以及测量后数据处理,本次实习顺利结束。在这短短的两周里,我们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我们也克服了不少的困难,解决了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所以这两周是紧张而又充实的两周。
建筑工程专业的测量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通过这次测量我在发现我是一个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测量也是一项务实求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在测量实习中必须保持数据的原始性,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为了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可有效性,我们得反复校对各个测点的数据是否正确。我们在测量中不可避免地犯下一些错误,比如读数时估读不够准确,水准尺或花杆放得不垂直就读数,读数时间间隔过长,等等,都会引起一些误差,因此,我们在测量中内业计算要和测量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错误,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由于这是一项历史性工作,很多数据在以后都可能用到,我们就要力种树各个数据的有效性,保留原始数据也利于以后的查证,这也体现了务实求真的精神,不仅在这次实验中,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到这一点。
这次的实习也是一次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工作能力的一次机会,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都要去想一想如何地去设点,怎样去测量,要测哪一些数据,如何才能够确保所测的数据有效性,然后一起讨论解决。我们都没有很丰富的经验,也没有测绘的天才,这就是要启发我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自己给自己一次发挥的机会。
建筑测量顶岗实习报告二
自20xx年_月_日起,我们进行了为期14天的工程测量实习。
这次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这次实习与以前的课堂实习相比,时间更加集中、内容更加广泛、程序更加系统,完全从控制测量生产实际出发,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质。也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技术实践活动。
在实习的第一天,由_x老师给我们做了实习的动员。在动员会上,x老师强调了本次实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水电校地理条件较复杂及建筑物密集等因素给本次实习带来的困难。并鼓励同学们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本次实习。还讲解了仪器操作、搬迁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在实习期间自行保管实习备品。本次实习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水准仪、水准尺、脚架、经纬仪。当天我们就正式开始了室外的测量工作。
一、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3、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咱也品质和职业道德。
5、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二、实习心得
为期两个星期的工程测量学习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深刻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测区是我们重庆市永川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区,虽然测区比较大,基本上是整个学校,测绘图也是我们整个学校的平面图,为了能尽快地完成任务,我们小组星期六、星期天加班进行测量,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也并不感到累,也没有感到辛苦,反而还能自得其乐。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也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更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首先,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
(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
(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
第三,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我们在这次的实习中,也了解到了要想很好地进行测量,首先必须要掌握过硬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有实干精神,每个组员都必须亲自实践,而且要分工明确,工作也可以交换来做,还需要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在实习测量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的没有错误,我们应该不气馁,继续一次又一次的重测,重计算,一次次地练习,一次次得提高测量水平,我们不断在经验中获得教训。而且也多亏了老师的指导,我们实习之初,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多亏的老师的耐心讲解,才使我们解决了不少测量中的难题。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我们实现之初,我还有点担心自己不会测,测不好,担心只有两个星期的测量时间,自己不能按时的完成任务,但是,经过我们小组的反复测量,我们的团结、默契,克服了测量中的种种问题,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在测量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
(1)立标尺时,标尺除立直外,还要选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选点就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2)在用水准仪和经纬仪测量的过程当中,有的过程出现了大的误差,经过我们的重新测量计算,误差范围也减小到了可以允许的范围里。
(3)还有就是计算问题,计算必须由两个人完成,一个初步的计算,一个检验,不过,在此过程当中,也还是出现了计算错误的问题,我们在不断的重复检验之中算出了正确的数值,尽量让误差减少到了最少
通过实际的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建筑测量顶岗实习报告三
一、前言
这次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这次实习与以前的课堂实习相比,时间更加集中、内容更加广泛、程序更加系统,完全从控制测量生产实际出发,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质。也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技术实践活动。
二、实习目的
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同时,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三、实习心得
为期两个星期的工程测量学习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深刻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测区是我们_学校,虽然测区比较大,基本上是整个学校,测绘图也是我们整个学校的平面图,为了能尽快地完成任务,我们小组星期六、星期天加班进行测量,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也并不感到累,也没有感到辛苦,反而还能自得其乐,同时也让我感叹良多。
(一)访民情。市人社局将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定期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思想动态、家庭状况、惠民资金落实情况等,建立了民情走访记录台账,以此作为基础数据开展帮扶工作。同时,我局干部职工自发成立了专项帮扶基金,以收集到的信息为依据,及时为有生活困难的群众送去必要的生活物资和慰问金。通过“收集民情+主动帮扶”的两结合模式,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心照顾。
(二)顺民意。我局始终坚持“疏理排查矛盾,化解群众积怨”工作原则,建立健全“疏导、总结、推广、上报”的工作模式,不断探索总结我局职工在结对认亲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激发了推动新时期下群众工作的干劲,在突出政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的同时,掌握节奏,注重实效,确保了“结对认亲”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常走动、多联系,联户联僧保稳定
市人社局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建好一条纽带”、“开展一次恳谈”活动,将联户联僧工作从建立联系向深化感情转变。
(一)扩面:主动联系、掌握动态、深入恳谈;确保了干部职工熟悉结对认亲户中的僧尼,并真心交友,实现干部联系僧尼的全覆盖。
(二)提质: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深交朋友,真正实现僧尼与干部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充分发挥人社职能,当好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员、帮助捧塔寺解决和呼吁合理诉求的服务员、实施寺庙公共服务的协调员、加强寺庙依法管理的督导员;多方联动,确保联系寺庙工作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相结合,与落实寺庙公共服务相结合,与群众工作其他活动相结合,与创建和谐寺庙相结合,积极筑建社会和谐“稳定器”。
三、定计划、制措施,创新思谋助脱贫
关键词:石灰稳定土 石灰剂量 衰减
Key words:The lime stabilization lime dosage weakens
一、 试验部分
1.1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EDTA滴定法,分别进行石灰改善土(以下简称灰土)的灰剂量标定,并绘出标准曲线;在整个滴定过程当中,每间隔24h对5%、6%、8%的灰土进行滴定,测定其EDTA消耗值,最终绘制出灰土中有效成份的衰减曲线。因灰剂量
1.2 原料
素土:分别来自蚌宁高速滁明段第六合同段中的四个取土场、
石灰:二级镁质消石灰、
水:浅层地下水。
1.3 配料
风干土质量=干土质量*(1+土的风干含水量)
干石灰质量=干土质量*石灰剂量
湿石灰质量=干石灰质量*(1+石灰的风干含水量)
石灰土中应加水质量=干土质量*(最佳含水量-土的风干含水量)+干石灰质量*(最佳含水量-石灰的风干含水量)
注:在绘制EDTA标准曲线时,干土质量取300克;做衰减曲线时,干土质量取1700克;石灰的风干含水量为0%。
1.4 EDTA标准曲线的绘制
依据石灰土的击实试验,得到各取土场的最佳含水量(表1-1)。
对各取土场,分别配制石灰剂量为3%、4%、5%、6%、7%、8%、9%、10%的石灰改善土。取混合料100克,并用EDTA滴定法得到对应的石灰剂量(具体实验步骤参见JTJ057-94)。
1.5 石灰土中有效成份的衰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