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运行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18 16:01: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气运行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气运行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08-03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创新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需求的合格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厂中校”建设为依托,构建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的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厂中校”建设、运行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13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申报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获得成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特色高校项目建设的契机,在进行充分的企业岗位调研的前提下,加强与发、供、用电企业、电力建设单位和相关行业自备电厂及大型电气设备生产厂家等企业合作,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为机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探索和实践基于电力一线员工职业成长规律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术员”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步,学生通过在校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在校内“校中厂”―― 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的专业技能实训,达到电气初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二步,将电气中级工的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在校外“厂中校”―― 广西麻石水利发电厂企业教育教学区工学交替,在企业现场一线技术员工的指导下,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达到中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三步,在大学二年级的暑期和三年级的上学期期间,到相应的电力行业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经过多岗位多工种的轮换作业,达到电气高级工的水平;第四步,在三年级的下学期签订就为协议后,到用人单位“准就业”实习,增强岗位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培养服务企业的责任感,专业岗位技能精益求精,基本达到技师的职业能力;第五步,在毕业后,学生经过几年的生产岗位工作历练,成为企业的生产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实现达到技术员的工作能力的总体目标。

二、“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项目建设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地进行,特色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建设

1.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确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群为:“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电气检修试验工”和“继电保护工”。通过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后,根据能力复杂程度、知识和技术的相关性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为:电气运行、电气一次设备安装、电气二次设备安装、电气一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维护和变电站电气维护7个行动领域。

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结合调查分析得出的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确定“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二次回路技术”等10门课程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核心课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见表1。

表1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表

工作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电力系统

运行值班员 倒闸操作

变电站巡视检查 电气运行 电气运行技术

电气检修

试验工

开关设备检修与试验

变压器检修与试验

其他变电设备检修与试验

电气设备缺陷处理与更换

电气一次设备安装

电气二次设备安装

电气一次设备检修

电气一次设备试验

电气一次设备维护

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

变压器检修

电机运行维护与检修技术

电气设备实用试验技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继电保护工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维护

二次回路安装与排故 电气二次设备测试

电气二次设备维护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与维护

二次回路技术

顶岗实习

2.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开发,对本专业主要的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划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按简单到复杂分成若干个任务。教师按职业能力的需求,由认识到操作,由实物到图纸,由图纸到配置、装接、整定,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划分项目课程教学单元。工作项目的选择由易到难,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围绕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这一目标,以技术实践知识为明线,以技术理论知识为暗线,强调学生主体功能,强调师生互动、情境支撑的教学方法。

共完成了核心专业课程“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机运行与维护与检修技术”、“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五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3.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专业能力训练等方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化教学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建设完善共享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带动整个专业群的资源库建设。

(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群现有的3个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基础,加强与行业内设备生产企业、电力企业的合作,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要求,组织教师进行广泛调研,与来自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扩建和完善“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等4个实训室;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实训中心、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实训中心和电工电机基础技术实训中心,主要构架及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如表2所示。

表2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架构

实训中心名称 所辖实训室名称 对应的工作岗位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

实训中心 变配电技术实训室

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室

高压试验实训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工

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

实训中心 继电保护实训室

二次部分实训室

二次回路排故实训室 继电保护工

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 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 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

智能电网技术实训室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电工电机基础技术

实训中心 电工基础实训室 电气维修工

(三)“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切入点是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探索落实校企合作育人的可操作性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学校、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开发、专业教学实施、实训设备功能开发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形成“双元一体、校企共建”的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办学活力,共同完成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厂中校”校外基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2011年,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2013年,电力工程系成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推进并深化了学院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院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指导下,研究和实践电力高职院校与电力企业通过在生产一线共建“厂中校”,探索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破解行业企业与电力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将尽可能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通过“搭建平台,深度融合;校企共管,交替培养;校企共育,无缝对接”等模式,协助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吻合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指导委员会企业也希望能通过学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便利。

2.与大型电力企业合作共建创办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学院分别与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麻石水电厂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创办了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

学院与企业共建的“教育教学区”以企业原厂办子弟学校为基础设施条件,由企业提供相对独立的教学、生活区域和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所。学院相继投入建设运行资金达256.92万元。目前学院的“厂中校”共有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30391平方米(其中麻石水电厂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7441平方米、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2950平方米),教室2641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300平方米,风雨操场2643平方米。学院平均每学期可安排2000人次以上学生到“厂中校”学习,目前基本实现了以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全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由学院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3.“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成效。具体如下:

(1)“厂中校”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企业一线岗位技能相关的“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和“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教学改革。学生先在虚拟电厂(或虚拟变电站)――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变配电技术实训室和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实训室等“校中厂”进行项目导向教学,掌握了初步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达到了电气初级工的技能要求。紧接着安排学生到广西麻石水力发电厂实习基地“厂中校”的真实工作岗位跟班学习,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具体流程和职业素质有更深刻的体验,更扎实地领会岗位技术技能,达到电气中级工的技术水平。

(2)“厂中校”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利用电力行业丰富的教育教学场所和闲置设备资源,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不可能购置动辄需要数千万元的昂贵电力实训设备,有利于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虚拟仿真情境下进行实习实训外,无法经常性地接触到电力行业企业大型设备进行实习实训的困境,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习实训的普遍性难题。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解决电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在目前企业待遇优厚的条件下,大都不愿意离开企业到电力类高职院校作“兼职教师”的难题,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

同时,学院教师也在“厂中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企业的部分科研与技改工作,形成了初步的“合作办学,相互服务,校企共赢”办学模式。

(四)顶岗实习与准就业实习

生产实习分为顶岗实习和准就业实习,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综合学习环节,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等二次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情况,深入学习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分析处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后进行,实习地点为校外实习基地或已签订就业协议单位以及学生自主联系与专业学习相对应的企业岗位,开展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锻炼。

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以学习为主,学生到学院的实习基地广西电网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有限公司等电力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主要通过进入生产现场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实地进行指导,以完成企业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的,重在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专业岗位实习,理论联系实践,校正并提升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重点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开展现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运行维护工作,能按规程进行各类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现场安装、调试和维修等工作,同时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养成勤恳、严谨、细致、不断进取的良好职业习惯,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应用。通过该阶段的实习,学生达到电气高级工的知识技能要求。

每年的年底,大三的大部分学生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以进入准就业岗位实习为主,明确就业岗位,并根据就业岗位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和拓展,熟悉相关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掌握胜任岗位的各种职业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基本达到了电气技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最终顺利就业。

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由系部与生产实习单位共同管理,采用校外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采取过程考核(校外指导教师主持)与总结性考核(学校专任教师主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评定课程成绩。学生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学院、系部和实习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按规定联系学校指导老师,完成实习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取得企业指导老师及企业鉴定成绩,按期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按实习成绩评定管理办法评定该门课程成绩。

三、结语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在特色高校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序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按照电气职业成长的规律和电气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建设;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稳步进行“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加强顶岗实习、准就业实习的管理,构建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加强与就业单位的互动联系,持续跟踪关注近三年毕业生在企业的岗位成长历程,重视企业技术主管的信息反馈,并据此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成效,为“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大大加强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内涵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6-02

一、前言

最近,我们对河源高新区的企业进行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随着电器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企业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给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带来很大影响。以传统学科职业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电力拖动》课程改革,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现今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电力拖动》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学习电气控制的常用电器元件、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及常见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使学生具备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电路故障检测、排除、维修维护综合职业能力。原来《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验证分开进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明显,学生的技能得不到提高,中职学生的技能优势不能凸显,很难适应企业就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学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通过参加职业教育专家张治忠教授行动导向教学培训班的学习以及与企业行业的专家座谈,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具体。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教师上课可以只讲理论,不动手操作安装。不能体现中等职业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辅,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如将教学目标改为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安装线路,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三)教学方法简单。没有针对《电力拖动》这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没有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中职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薄弱,喜欢动手操作,不喜欢上理论课。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应该通过行动导向教学,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安装,形成作品进行展示。

(四)考试内容不合理。按照传统教学,侧重理论考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成绩不理想。应该以操作考试为主,理论考试为辅,对学生安装作品的工艺、通电试车是否成功、故障能否排除进行考核,能够突出学生的技能,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对《电力拖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探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也是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尝试。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电力拖动》课程的特点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对《电力拖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和探索。

(一)坚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明确教学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为依据,确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电力拖动》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1、识别、选择、检测、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元件;2、绘制、识读常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图;3、安装、检测常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4、分析、排除常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故障;5、分析、排除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

(二)以行动导向教学指导,以项目教学法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常用控制线路安装、检测、分析、排除故障为切入点,确定《电力拖动》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五个项目,分别为:1、识别、选择、检测、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元件;2、安装、检测常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3、安装、检测双速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4、分析、排除常用电气控制线路故障;5、分析、排除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任务引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如在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中,以行动导向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1)导入:让学生在车床实训室自己动手操作车床正反转,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教师引导,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正反转控制。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布置任务:安装、调试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采用分组教学,通过任务单,让每组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教材,绘制正反转控制电路线路图,每组学生尝试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工作原理,教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识读电路图、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形成团队意识;(3)实施步骤:让学生观察实物作品,清楚接线工艺,与教师示范工艺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怎样接线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检测、安装元器件、安装线路,安装完成后用万用表检测线路板,通电调试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4)作品展示、评价:让每位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并讲解,学生根据评分标准进行相互评分,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给予评分,确定最终成绩;(5)学生总结反思:指导学生写实训心得,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创设工作情境,教师示范和指导,学生分组动手操作训练,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工作任务中学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电力拖动》课程实践性、专业性强的特点,通过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学生要参加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试的难点在于学生分析、排除线路故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分析、排除线路故障的任务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分析归纳短路、断路故障现象,从而知道故障点在哪里,让学生掌握方法,进行反复训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电气行业发展迅速,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电梯专业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社会需求,响应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号召,我校在电气运行与控制控专业开展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一门由“电梯电气安装与维修”岗位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化而来的专业核心课程,在2009级和2010级四年制中职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要求,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职业教育理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其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内容,而是来自职业活动里的工作过程,在职业活动中构建训练职业技能的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工作的完整流程。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包括:组织、内容、对象、手段及产品,并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预期的任务,达到预期的成果,工作过程便随之结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建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工作任务都以典型职业活动转化而来,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选取和重构,同时要求对理论知识的选取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任务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针对电梯安装与维修岗位,找出典型职业活动,通过对具体工作任务的分析,找到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确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核心课程《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的教学任务是:使用通用和专用工具、夹具、量具、检测仪器及检修装备对电梯进行安装、维护、修理、检测、调试、改造的工作;识读电梯电气系统原理图、安装图的图上作业能力;熟悉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相关的国家标准与操作规范,养成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职业习惯和团结协作、文明施工、节能环保的职业素养。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从课程三维目标出发,借鉴电梯安装与维修岗位真实工作项目和工作案例,设计教学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依据工作流程序化教学单元;以学生实践为主体,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主,设计各类教学情境;融入行业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项目考核为载体,设计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核心,配套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材,实现《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整体设计。

1.教学载体设计

以实际职业活动和工作情境为背景,借鉴实际工作项目设计教学载体,整合教学内容,由一个一个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单元来承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依据岗位工作流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序化课程教学单元。

2.课程情境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强调在学习情境中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教”“学”“做”“评”于一体。根据现场工作特点,设计“正常情境”“出错情境”“紧急情境”“违规情境”等课程情境。

“正常情境”是指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设置工作情境,学生根据工作流程安排一步一步完成工作任务。主要培养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正确按照工作流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出错情境”是指在学生正常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教师人为地设置故障,学生独自排除故障的情境。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急情境”是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教师设置意外情况出现,学生要针对紧急情况做出应急处理,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违规情境”是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现象时,同组负责监护的同学要做出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主要是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各种情境的设计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业评价体系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70%,由项目考核为主,按照考核主体不同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内容根据不同项目内容和不同的评价主体具体设计。自我评价多用于学生检查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小组互评可以促进学生参照行业标准评价其他小组实施结果的正确性;教师评价主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30%,以综合项目考核为主,分笔试、实操和口试三个阶段,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操主要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评价的主体可以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教学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堂教学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汇报与评价等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接近现实工作任务。在《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项目实施的一般步骤为:识图与原理分析元件与工具选取线路连接与部件安装检查与调试故障排除与维护现场管理与恢复。在实施过程中考虑中职学生基础弱、学习能力不足、自控能力差等特点,用工作页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电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实施后,归纳总结出“导向”“咨询”“计划与决策”“实施”“检查”“汇报与评价”“系统化”等7个课堂教学环节,见下表。

五、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

1.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极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得以加强,职业素养较好养成,取得预期的教学改革效果。毕业班学生在电梯安装维修工操作证考核中,通过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如北京京港地铁、三菱电梯公司等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知识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职业素养良好。

2.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和引导者,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这样教学的重心就由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促使教师积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同时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能力等。通过对课程的实施也提高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理解,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及教师团队的建设。

六、总结与反思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设计与实施,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更适应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理论水平也得到相应提升。但是新的教学模式也给带来很多问题: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了,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企业实践不断增加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对于学校实训设备的配套、教学管理的匹配、教学资源的整合要求随之提升。这对我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季业益,孙书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绘图》课程设计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12(12).

篇4

作者简介:杨堆元(1975-),男,广西桂林人,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李秀梅(1960-),女,天津人,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天津3001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61-02

传统教学无论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还是课程设计上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只停留在各个独立分散的知识点上,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实验教学缺乏真实工作任务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不高。“工厂供电”课程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岗位出发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设计等改革。

一、课程内容改革

1.典型岗位

学院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电专业有大部分学生分配到中小型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供电部门工作,部分学生分配到电力相关部门。典型岗位有:变电所电气运行、检修岗位;高低压开关柜的安装、接线岗位;供配电系统调试、运行、维护岗位;用电监察、电气试验岗位;各行业企业的维修电工、设备维修及管理人员等。

2.课程内容

参考学院毕业生典型岗位,教学内容设立:(l)工厂供电系统设计计算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因为不管学生分配到任何单位工作都需要对工厂供电系统进行设计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基本内容。(2)加强供配电系统安装、线路施工设计内容的教学。施工设计是付诸安装施工的最后决定性设计,而传统教材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叙述较少。适当加强这部分内容可使毕业生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3)强化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维护和维修的内容。通过对天津地区就业单位的调研,企业需要大量的供配电系统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因此,“工厂供电”增加供电系统正常运行和操作、常见故障分析和维修等内容。

3.课程内容授课课时安排

具体计划授课课程计划授课课时如表1所示。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实习期间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变电所(10kV,630kVA,两台主变)和学校配电柜等,请电气运行人员现场介绍电气主接线、结构及电气设备的作用以及供电系统在运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对设备、系统的感性认识,弥补了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配合教师的课堂讲授。如电气设备的结构、变电所结构与布置、高低压供电线路敷设,甚至讲解继电保护时将整个过程以动画形式完整演示出来。

充分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转变。笔者在课堂上一般都设置“陷阱问题”,即通过所讲述的内容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当学生了解该问题的答案时往往都有成就感。如:笔者在课堂上讲解倒闸操作时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你们在用台灯时,先接通台灯电源开关还是先接通台灯插头与电网插座之间的连接?”大部分同学回答:先插上插头,再接通台灯电源开关。当然也有少部分同学回答错了。接着,笔者就讲解为什么前者是对的而后者有危险或者产生火花,进而顺理成章讲解了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区别。这样讲解,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们记忆犹新,教学效果好。

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按照课程内容安排了一些实验,这既为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例如:用CAD软件绘制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系统图;10kV固定交流金属封闭型高压开关柜倒闸操作;JKL5CF智能无功补偿控制器使用;HAS-536电动机保护测控装置实验。

下面以“10kV固定交流金属封闭型高压开关柜倒闸操作”实验为例进行介绍。

1.实训目的

熟悉高压开关结构、作用;理解10kV高压开关柜的构成原理;掌握正确操作送电与停电的过程;掌握“五防闭锁”内容及设置。

2.高压开关柜介绍

10kV高压开关柜采用符合IEC标准的国内变配电室常用的XGN2-12箱式固定交流金属封闭型开关柜,电路图如图1所示。

XGN2-12箱式固定交流金属封闭型开关柜适用于额定电压等级3.6~12kV、50Hz、额定电流630A~3150A,三相交流单母线、双母线、单母线带旁路母线,接受和分配电能之用。开关柜防护等级为IP2X,主开关柜采用ZN28-12系列真空断路器,配用电磁操动机构或弹簧操动机构,也可选高品质的ZN63A(VS1)、VD4真空断路器。隔离开关采用GN30-12系列旋转式隔离开关系列产品。主开关、隔离开关、接地开关及柜门之间的连锁机构采用强制性机械闭锁方式,符合“五防”功能。

3.实训内容与步骤

隔离开关闭锁操作机构面板如图2所示。

(1)停电操作(运行检修)。分断路器置“分断闭锁(操作)”档分下隔离分上隔离合下接地合上接电置“检修(操作)”档锁定开启前门开启后门。

停电检修解释:开关柜处于工作位置,即上下隔离开关、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前后门关闭已锁好并处于带电运行之中,这时小手柄处于“工作”位置。先将断路器分断,再将小手柄扳到“分断闭锁”位置,这时断路器是不能合闸。将操作手柄插入下隔离的操作孔内,从上往下拉,拉到下隔离分闸位置,将操作手柄拿下,再插入上隔离操作孔内从上往下拉,拉到下隔离分闸位置,再将操作手柄拿下,插入接地开关操作孔入,从下往上推,使接地开关处于合闸位置,这时可将小手柄扳至“检修”位置,先可打开前门,取出后门钥匙打开后门,停电操作完毕。检修人员可以对断路器室及电缆室进行维护和检修了。

说明:以上操作步骤中如果开关柜中不含有其元件,操作步骤省略。如实训的XGN开关柜中不含下隔离和下接地,故上述步骤中可以省去相关步骤。送电操作也是如此。

(2)送电操作(检修―运行)。关闭后门关闭前门置“分断闭锁”档分上接地分下接地合上隔离合下隔离置“工作”档锁定合断路器。

送电检修解释:若已检修完毕,需要送电,其操作程序是将后门关好锁定,将钥匙取出后关前门,将小手柄从“检修”位置扳至“分断闭锁”位置,这时前门被锁定,断路器不能合闸,用操作手柄插入接地开关操作孔入,从上往下拉,使接地开关处于分闸位置,将操作手柄拿下,插入上隔离的操作孔入,从下往上推,使上隔离处于合闸位置,将操作手柄拿下,插入下隔离的操作孔入,从下往上推,使下隔离处于合闸位置,取出操作手柄,将小手柄扳至“工作”位置,这时断路器可以合闸了。

4.断路器操作机构分布

如图3所示断路器操作:利用附件手柄手动或使用电动储能机构使弹簧储能机构显示为“已储能”手动按下合闸按钮或按下电动合闸的合闸按钮断路器合闸指示灯亮断路器合闸成功。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了高压开关的内部电气设备(高压隔离开关、真空断路器、接地刀闸、互感器等)结构和参数,身临其境地学习工厂倒闸操作、五防闭锁内容和意义,学生们很感兴趣。

三、强化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工厂供电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设计内容是围绕工厂供电课程内容所做的综合训练。初步培养学生查阅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其中一个选题为“学院校内实训基地供电系统的设计”。内容包括:电气主接线方案的确定;主电源供电电压等级的确定;供电系统电力负荷的计算,主要设备有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照明;变压器和高低压开关的选择与校验;绘制供电系统图等。设计须以学生为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抓重点总体方案制订,抓方向,抓进度,抓说明书的撰写和图纸的绘制,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对学生设计中错误或不规范处应逐步加以引导,在老师或同学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纠正或改进,并且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使用不同方案设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最后在总结阶段进行点评。

四、建议

近两年来,学院在强电类教学方面加强了实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工厂供电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以后还需要继续探讨,不断完善。

建议电力系统实验室的布置突显工作环境,墙面布置操作人员守则、工作规范(如《电工倒闸操作规范》),布置常用工具、工作服、安全帽等,使学生身临其境。

建议学校多提供任课教师去企业调研的机会,鼓励任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进行企业调研,逐步形成针对典型岗位所对应的“工厂供电”教学知识框架。

鼓励任课教师建立“工厂供电”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和工厂供电实训仿真平台。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6-02

一、课程性质

《电气原理图识读》课程为电力工程类专业的专业领域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对各种电气工程图的读图方法、步骤及技巧,学会对各类电气工程图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具备对部分图纸的初步设计能力。由于在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均需要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故学好本课程能为今后其他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电气运行值班员、电气自动化调试工、电气安装工、电气设计员、电气工程监理员等。

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将 “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以训练学生对电气工程图纸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电气识图中的知识分解到电气工程图的识读、分析评价和初步设计中。

二、实施过程

《电气原理图识读》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资讯:项目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资讯环节,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同事也会辅助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带领学生去模拟电站模拟屏观看电气主接线图,并把模拟电站的图纸给学生识读,然后对照图纸去查看接线和各种元件,这样就比较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同时我们也会辅助其他的电气图,让学生讨论完成。

(二)决策与计划:拟定项目实施方案

每个项目都有一节读图练习,并配有读图分析报告格式(附评价标准),分析报告格式根据项目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决策与计划环节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对具体项目的实施,要求学生分组拟定实施方案,教师从旁引导。

(三)实施:按照任务要求完成项目

制定实施方案以后,各任务小组根据相关资料完成项目的读图并分析。

(四)检查与评估: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总结提高

学生填写读图报告,讲授任务完成过程,各小组之间互评。老师和就本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评价,并就任务中的知识点进行提问。(附表见107页)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实训场地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模拟电站图纸册少、实训室使用频率高,学生人数较多,实验安排在时间上非常紧凑,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巩固和加深理解。我们正在努力解决这种现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电厂或是变电所的实际图纸来进行分析。

(二)有些图纸只能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电气原理图的识读课内时间毕竟有限,很多图纸的分析只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完成,教师会定时检查与讲解。

(三)部分同学积极主动性不够好

有些同学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好,教师只能加强督促学习,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每一项目电气原理图的识读。

(四)教学团队建设不够完善

《电气原理图识读》任课教师大都是校内专任教师,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多让教师去现场参观学习。“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电气原理图识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从传统的注重理论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了重实践、重能力的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参考文献:

篇6

引言

目前我国在读大学生超过2000万人。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学生就业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矛盾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向是面向社会工作的基层普通的职业工作岗位,是“以能力为本”的人才教育。其培养目标的主要特征是“突出理论教育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笔者从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实践出发,借鉴专家和学者的先进思想,就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总结存在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一)面向岗位群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在研究了国内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时看到,虽然实践环节的比例比普通本科有所提高,

达到总学分30%以上,但在内容设计上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培养计划中没能体现出对学生的“职业取向”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所谓“面向岗位群”的实践教内容设计,就是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进行分解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面向电力行业的电气设备开发与制造岗位、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运行与检修岗位、电力系统设计与安装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进行分解和整合,分别对应发电专业方向、供用电专业方向、继电保护专业方向,把现有实践环节分成3个层次,即基础实践环节、专业素质培养环节、岗位能力实训环节。每个环节由若干课程或项目组成并分别设定不同的课程(项目)目标。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思路见图1所示。

图1: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二)实践教学的延伸

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仅限于课内,更应该延伸到课堂外。在这些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独立课题等环节。比如参照澳大利亚TAFE的“培训包”模式[2]。仍以上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其培养计划中增加“实训计划”,这个计划分为知识与技术学习、实践练习、经验总结等三个层次,分别给2个学分,课内和课外学时按1:5比例,分配到2个学年的教学计划中。下图给出了学生获得实践经验的训练过程。

(三)行业主导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要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融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学生把知识融入社会的能力。行业企业合作进行教学,主导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参与课程实施的组织安排、教学和评估等方面意义重大。在这些方面有许多方式可供借鉴,如:提供主要的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教材或教学辅助资料等。企业与学院共建实训基地,为学院提供兼职教师。具体落实在教学实践上,可形成企业在校组织技术讲座、学生到工厂参观与实习、学生到工厂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项目。行业主导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最大优点是:学校的培养与学生就业的岗位实现无缝对接。笔者在澳大利亚考查时看到莫道克大学甚至有自己的农场,教师和学生也是农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教育与企业的结合。这种方式和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知识融于社会的能力和经验,是素质、能力、经验的综合。无论实践教学内容如何改革,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粉笔+课堂+书本+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无法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换言之,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训练才能成才。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实施“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提高培养对象的专业核心技能,又拓宽专业技术领域的范围,掌握更多的专业基本技能”[3]。

(一)课堂教学模式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以能力为本”不仅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而是体现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纵观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超过60%,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功能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从实践能力培养角度看,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实践动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两大基本要素:一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这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真实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二是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4]前者常用演讲课、讨论课、角色扮演等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后者常用基于项目的教学组织形式。每个成员都会在课题的解决中担任不可替代的角色,并努力以良好的工作成绩来完成课题[5],课堂教学模式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仅限于专业课讲授,基础课程也要同样得到重视。

(二)营造仿真和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

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是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方式。我校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职业技能要求,首先建立了全数字仿真模拟发电厂、数字仿真变电所、电网调度DTS仿真系统、物理模拟电气运行工程中心,形成了从电能生产-电能输送-电能供配整个工程环境的再现。在实习实训环节学生真实的扮演发电厂运行值班员、电网调度值班员、供用电变电所值班员等角色,完成相应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既能实现岗位技能培养的目的,又能潜移默化的进行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其次,通过产学合作的形式,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进入企业见习、实习的机会。

(三)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模式

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是身体力行的自我感受和历练,形式多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国外的大学教育中是非常普遍的。如美国高校内大都有各公司、集团或协会资助的社团。学校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以此锻炼自己的领导才能、团体工作技能,使学生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学生还可把自已的课题设计与这些实践联系起来,既可得到学分,又可得到经济资助。如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内设IEEE(美国电气工程协会)的分支机构,欢迎学生入会[6]。

在我国大学生参加的科技竞赛、学生参加教师的助研工作、社会调查等学生参加和主导的实践活动都属于这种形式,但由于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或学分管理,所以带动效应不强。我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将其合并到课外培养计划,并可选择地计入学分,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很好的积极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师资水平和评价方法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瓶颈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向“教师――工程师”等复合方向发展[7]。实际情况是“双师型”教师占教师队伍的比例不足30%,尤其青年教师自身工程实践的历练不多。为尽快地建立起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师队伍,通常可采取下列措施:(1)引进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2)聘请一些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3)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论证和建设、现场培训等形式,丰富教师实际工作经历。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它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方案、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方法的改革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近年来,各院校从各自办学的特点出发,针对自身专业和行业特色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院校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必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宁,陈雪梅,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高教论坛,2007年2月第1期

[2]施祝斌.学习澳大利亚职教先进理念,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 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卷1期2009.3

[3]王瑾.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6期22-23

[4]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学,第21卷1期52-56

[5]周金其,鲁世杰.丹麦奥尔堡大学“按课题组织基于问题教学改革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1,(9):48,50.。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82-01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类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中得以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高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是众多教学法中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本着结合学生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发现在完善项目设计、过程监控项目实施、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和师生交流等方面的细节处理,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促进作用。

一、 教学项目设计专业化

实施项目任务引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需要以真实的工作世界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以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确定项目内容。这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整合课程主要内容,选择教学形式,给了教师很大的设计空间。也使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遵循项目设计的典型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就是在项目选择上要挖掘与职业岗位工作的主要任务相一致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创设的学习载体与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与环境相一致。可行性就是项目的任务设计要贴近学校教学实际条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学实训场地与设备配置进行合理设计。

二、项目过程监控要动态化

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以“行动导向六步法”进行,即导向、咨讯、计划与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与反馈。这其中的“实施”,是学生技能训练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实施环节一般是分组进行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采取巡查的方式掌握学生工作的动态情况,主要工作是现场指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并查看学生通电试车的结果。巡视中,发现小组间的学生工作有序,但在通电试车和故障排查环节中,有些小组的成员对原理图和接线图不能很好的结合理解,能表述故障现象却对排故无从下手;随着课程的深入,有些学生就渐行渐远,跟不上新的课程项目了。这些同学在工作过程中,服从和依赖于组长的安排,手动心却不动,被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有的学生重视线路板走线的整齐美观,对于原理图不求甚解;有的直接抄、背安装接线图,应付通电测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实施实训的过程中,采取“看、问、查、考”的巡查思路,对每个工作小组都进行不少于10分钟的有效沟通。在沟通中,关注每一个成员对任务的理解:对于理解较差的成员,则重点的进行“查”和“考”,通过口试测评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抽出全班各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重新进行分组,成立“强化任务”小组,简化项目任务,弱化项目难度,课堂上重点指导;课后延时开放实训室,教师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扎实的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和开放指导工作,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训需求,重点跟进“强化小组”的实训,对他们进行多次训练指导;针对不同项目实施出现的常见问题,教师编写答疑指南,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项目实施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改变以往课业单一、绝对的评价模式(如通电试车成功为唯一标准),建立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对接的,兼顾学生隐形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整个项目的学习与实施过程,建立过程性评价的六个节点,分别为电气原理图设计与原理分析、元件与工具的选择、电器元件的布置图、电气元件的接线图、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现场管理与维护。根据六个节点不同的工作内容形成多种测评点,包括专业技能的操作测评点(仪表的规范使用、线路安装、工艺规范),口试测评点(元件布局依据、线路原理分析,故障现象阐述、排故思路);工作过程的行为表现测评点(参与程度,考勤纪律、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小组沟通合作、安全文明生产、损耗控制、现场管理)以及实训总结报告等,各个测评点按照设定比例分配。改变教师单一的评判模式,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四类。评价重点是知识的综合应用,技能发挥,团队沟通协作,创新意识等。

以答辩的方式取代传统的期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项目中选择任一个进行准备,制作ppt,分组进行答辩。学生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会关注到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在“会做”的基础上更要“讲出来”,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一则全方位检测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二则也锻炼了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终结性评价中,过程评价占70%,期考占30%,突出了项目实施的过程细节的评价,变传统笔试为口试,测试点更为广泛,将隐形职业能力融入评价体系,评价的多元化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师生沟通艺术化

情感是师生沟通的纽带,是教师教学、师生互动氛围的催化剂。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注重与学生沟通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也猜不明白,而教师的“柔情”学生永远不懂。双方都互相埋怨并都在苦恼中,教师失望,学生伤心。其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过沟通,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通过沟通,才能彻底拆除妨碍情感交流的墙,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网络,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做为机电专业的教师,面对的大多是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年轻的学生自尊心强,比较敏感。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学技巧、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颗平等待人的心。发现问题、错误不应该用严厉的语言,指责的口吻予以责备,而应用和蔼的语气,幽默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可能导致的结果。师生在愉悦活泼的、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相互理解尊重,彼此信任,使繁忙劳累的实训课堂充满情趣,也使教师最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篇8

根据调研分析,明确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范围有三个专门化方向,分别是工业电气控制技术专门化、工业企业变配电技术专门化和电梯电气技术专门化。通过开展企业专题调研,确定这三个专门化方向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针对典型职业活动的职业特征,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等八个方面对职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依据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和描述,将职业必备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确立《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的目标要求: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识读简单电路图和电气装配图;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与仪器仪表;能识别和检测常用电路元器件;能处理电路中的简单故障;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具有资料查阅和信息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节能环保、产品质量等意识。

(二)依据课程目标,规划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规划课程内容,包括:电工实训室的认识与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单相交流电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三相交流电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上述四部分中的每项训练都是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

(三)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考核标准

根据《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依据典型职业活动的要求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考核标准:正确识读简单电路图和电气装配图;正确计算电路的基本物理量;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正确调试常用电工实验实训仪器设备;会依据电路图正确接线和检查线路,能正确分析和排除线路中的简单故障;会调试测量电路,正确测量电压、电流和元件参数;按要求独立写出实验实训报告,正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实训结果,得出结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爱护实验实训设备;工作现场达到5S标准。

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与编排学习单元

1.设计思路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依据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课程性质,选择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单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课程结构和知识序列。

2.载体的选择

载体的选择应该能承载该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学习单元设计时,选择实现课程目标的三个载体,即MF-47型万用表、荧光灯电路和三相异步电动机,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分解为三个学习单元:MF-47型万用表的组装,荧光灯电路的装配,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接、检测与运行。每个学习单元都包含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具有可见的工作成果。各学习单元的内容编排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3.各个学习单元之间的关系

从知识层面来讲,学习单元1、2、3之间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从知识的关联性来讲,学习单元1是整个课程的基础,要为学习单元2、3作铺垫,而单元3又涵盖单元1、2的内容,单元2也涵盖了单元1的内容,因此三个学习单元之间具有包容关系。从三个学习单元完成的学习任务来讲,三个任务相互独立,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因此三个学习单元又具有并列关系。在进行学习单元设计的同时,还要依据课程目标制定各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细化,通过各学习单元的教学,实现课程整体目标。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与任务

在进行教学实施前要将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理念进行设计。如MF-47型万用表的组装学习单元教学设计,首先按照万用表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工作项目,再将每个工作项目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并将知识和技能融入每项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具体项目或任务的学习,获得相关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按照万用表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的工作项目流程为:参观电工实训室安全用电操作识读万用表的原理电路材料的领取、清点与检测绘制装配接线图焊接、装配检测、调试,具体内容见表4所示。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根据学习单元教学需求提出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支撑性材料,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是电工实训室的实训设备和相关配置,这些资源大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软件资源分为教师使用资源和学生使用资源,教师使用资源又称教学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教学项目实施方案首页、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及实施、工作实践内容及实施和评价内容及要求。学生使用资源又称学习集,包括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学习页、工作页和评价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采用小班授课,每班24人左右。电工实训室配置14个实训台,每个实训台两个工位,每个学生一个工位。为确保安全,每个实训台台面及周围地面上都铺有绝缘橡胶。除此之外,实训室还配备有仪表柜、设备柜、工具柜、材料柜和工装柜。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结合学习单元的内容,注重引进企业文化。在实训室的墙面上,分别有实训室规则、实验实训须知、学习单元一览表、学习单元考核表、5S概念挂板,真正做到教学环境及实训设备的配置与企业的工作场景、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创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情境。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

篇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48-02

随着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为使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转变,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对于如何做好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本文以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一、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如制冷与空调、电气运行、机械制造等专业,需要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的能力,为成为社会中的技术型先锋做好准备。电冰箱维修技术是制冷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好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且对于学好其他的专业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结以往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制冷教研组认为可以在这门课中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较差,抽象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对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大都有抵触情绪,而对于实训操作方面却很感兴趣,因此,可在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在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中进行一体教学的实践,也可以为后面的空调器原理与维修、制冷与空调作业、冷库、中央空调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经验。

二、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准备工作

(一)制定教学目标。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的制冷班又称“申菱班”,制冷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人到广东申菱空调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一部分人到制冷空调公司从事安装、维修工作。我们首先明确了学生的专业岗位方向主要是“生产、安装、维修”,然后结合企业的意见明确制定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目标。

通过征求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东莞国顺制冷设备公司、梧州格力空调公司等企业专家的建议,确立制冷与空调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的学生是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第一线从事制冷与空调设备制造、工程安装调试、系统运行管理,低温物流设备运行管理、维护保养,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等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术人员。整个教学计划的思路是:紧密围绕市场,以培养学生小型制冷和空调设备原理及维修技术职业能力为主线,技能应用能力为主体。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上,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使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与国家制冷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接轨。

根据制冷与空调专业设定的教学目标,制冷教研组全体教师在一起共同讨论,确定电冰箱维修技术和制冷技术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制冷的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知识,掌握电冰箱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能熟练使用电冰箱的检修工具和仪器;掌握制冷管道加工、制冷管道的气焊技术和电冰箱维修过程的各种技能;熟识电冰箱制冷系统的检修过程,掌握电冰箱基本维修技能,能对电冰箱常见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及维修;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以往的教学中,制冷专业在第二个学期的专业课有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两门课一般是由两位教师担任。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只是学习制冷和空调方面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制冷原理等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验和实训,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枯燥。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是以技能为主的一门课程,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制冷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有必要将制冷技术基础知识这一门基础课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一门课融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否则,不仅教学的内容容易脱节,同时教学效果也不明显,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制冷教研组的教师共同讨论,将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两门课融合在一起来制订教学计划。在具体安排上,将所有排列出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一个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列出重点、难点、技能的具体要求和考核办法。在教学的课时安排上,安排每一周12个学时,为了方便教学和减少辅助时间,安排每周3个早上连续4个学时的教学时间,充分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三)教师、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准备。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很重视制冷专业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在人员、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了确保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教研室起用既精通制冷专业理论,又熟识操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负责这一门课的一体化教学工作。一体化教学实践基本是在实训室进行,由于制冷专业2010级只有一个班共33位学生,教学场地、教学设备都能够充分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的监督。在教学监督方面,教研室和教务科全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跟踪,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问题很快就给予解决。经常对学生进行了解,询问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方式的意见,在跟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确保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将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两门课的内容分解为13个教学模块,这些教学模块内容不是随意拼凑的,也不是按照课本先后顺序排列,更不是简单地将课本的内容进行分解,而是按照知识结构和电冰箱系统的工艺流程按顺序将各个知识点、技能点进行罗列,也就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制冷考工考证的内容进行安排的。

电冰箱主要是由箱体、制冷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组成的,教学的主线是先进行冰箱制冷系统教学,再到冰箱电气控制系统教学,然后再到整体冰箱的教学。在冰箱制冷系统的教学中,按照事物的认知规律,先从制冷管道加工技术到制冷管道的焊接及排污到制冷系统的检漏,再到制冷系统的抽真空,然后到制冷系统充制冷剂,从而完成整个冰箱的制冷系统的教学。在电冰箱电气控制系统各模块的教学中,也是按照认知规律,先熟识电冰箱的控制电路,再到各电气部件的原理及检测,然后到电冰箱控制电路的连接及检测,从而完成冰箱电气控制电路的教学。最后,进行简易电冰箱的组装、调试和故障的检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电冰箱的基本知识、制冷的理论和原理等部分内容融合相应的模块中去,使整个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33位同学分成11个小组,每个小组为3人,小工具人手一套,大一些的工具设备基本上是每个小组3位同学共用一套,每个小组3个同学之间在每一个模块既要进行单独的练习,又要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真正融合。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是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的技能学习为主线,教师只是进行相应的讲解和指导。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这样的教学情境,比较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解决了以往在课堂上无法讲解的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一体化教学方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

四、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考核办法

在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的考核中,淡化理论考试,以技能考核为主。在完成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后,都要进行相应的考核,根据技能的要求和标准,考核采取的是一一过关制。在期末这一门课的考试,按照考工考证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考试,同时,也增加职业素质考试,强化实践技能考试,考试标准完全参照生产一线的技术要求制定。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基本上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技术的零距离培养。

五、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笔者从事制冷专业的教学工作有十多年,经历了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到强调以实验、实训为主的教学,再到现在的一体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学生有厌学情绪,专业技能普遍较差;以实验、实训为主的教学,虽然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也没能真正解决学生知识、技能脱节的问题;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学生是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基本上解决了学生厌学和知识、技能脱节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接受一体化教学后到企业实习实训,均能很快适应不同的技术岗位,且很快就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尤其是制冷专业的学生在岗位适应性、技能水平、团体协作能力、职业素养水平都比以往各届学生都好。

总之,中职学校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中职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都大有帮助,能大大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一体化教学,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群,彭爱红,李利花.电冰箱维修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制冷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篇10

作者简介:马雁(1982-),女,河南洛阳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系,讲师;郭琳(1961-),女,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系,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90-02

随着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正在向校企合作、互动双赢转变,培养模式正在向工学结合、学以致用转变,因而教学模式也发生着改变,逐渐向行动导向、因材施教上发展。由于“教学”跟着变,故要求“教学资源”也要跟着变。当前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对行动导向教学法下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及教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地探讨,[1,2]相关高职院校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系列基于行动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3,4]本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也是本校最先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专业下的主干课程均已进行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改革,[5,6]但对配套教材的研究却没有跟上,因此基于行动导向培养模式的教材亟待开发。

本校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电力行业人才需求,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岗位分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编写基于行动导向的《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教材。

一、教材开发的总体思路

《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本专业面向的电力行业工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具体的教材实施方案。

该教材的编写遵循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课程建设总体思想,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和序化课程内容,按照“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训练带动知识学习”的思路构建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和知识,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职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电力行业各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和技术素质基础。

二、教材的开发与设计

1.教材定位

基于行动导向的《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教材是服务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料,其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学习指南: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步骤;知识支撑:教材的编写要围绕任务,并提供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拓展知识;实践指导:教材的编写要完成任务指导,要有明确的工作方法步骤、规范标准及安全措施;资料索引:教材要帮助获取信息,提供资料索引。

2.编写目标

《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采用行动导向编写方式,教材内容应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引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科学合理地设计任务或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的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教材中知识、技能、态度关系问题解决好、将教材的通用性问题解决好,并力争让其适应各院校使用。

《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将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工学结合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起到支撑和载体的作用。同时以此为契机总结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提升电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3.教材开发的关键性问题

基于行动导向的《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在编写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教材的总体设计。教材的总体设计要符合学校课程体系,可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按模块来划分教材内容。《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共设计了高压断路器的运行与检修、高压隔离开关的运行与检修、互感器、限流限压及补偿设备的运行与检修、开关柜的运行与检修、SF6全封闭组合电器的运行与检修、电气主接线中的倒闸操作、配电装置的布置等七个教学项目。

目标确定与描述。每个教学项目按其工作过程又分为多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描述。对于教学目标,要阐述清楚学生通过完成本项目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考核的。对于任务描述,要给出具体的项目、分析项目来源、说明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任务的选择。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成果和标准必须明确;任务应是学习型的工作任务,来源于生产实际的简化和提炼;任务要明确能够承载教学目标;任务选择要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

任务的实施。任务的编写要给出具体的步骤及建议,能够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该项目。编写的教材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考核与评价。对于每个任务,都应在任务结束后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总结。为此教材的编写要有明确的考核与评价办法,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

4.教材内容设计

《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共设计了高压断路器的运行与检修、高压隔离开关的运行与检修、互感器、限流限压及补偿设备的运行与检修、开关柜的运行与检修、SF6全封闭组合电器的运行与检修、电气主接线中的倒闸操作、配电装置的布置等七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按其工作过程又分为多个学习任务(如表1所示),每个任务中都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教学目标:阐述清楚学生通过完成本任务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具体的目标。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考核的;任务描述:包括任务简介、任务导入、任务分析、成果要求。给出具体任务,分析任务来源,说明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任务准备:设计引导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依据任务实施过程,以问答形式描述学生需学习掌握的关键知识点、技能点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分析等;任务实施:给出实施步骤及对应建议,可以采用工作策略、工作规范、劳动组织、参考案例、总结提炼等引导文方式,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完成任务需要的一些背景知识。知识的编排应以任务实施为主线来组织,为实施任务做理论铺垫。

三、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该教材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该教材以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主要电气设备为中心,从设备的基本知识、运行、检修和事故处理方面出发,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整体再到系统的项目教学法,将本课程重构为高压断路器的运行与检修、高压隔离开关的运行与检修等七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按照工作顺序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组织教学,并将国家标准和规范贯穿于每个学习任务中,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电力行业各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和技术素质基础。

2.理实一体

该教材注重将专业知识与现场运行、检修、管理标准等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能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学习要求与职业资格认证的一致性。

3.“教、学、做”一体

该教材注重将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及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注重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每个学习任务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描述。教材注重把职业技能培训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能够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某一项目,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发挥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动手能力。

四、结语

基于行动导向的《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教材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的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所需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约束能力等,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该教材编成后可作为重要教学资料为本校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使用,同时,也可作为现场变电检修专业人员日常学习或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料使用。

参考文献:

[1]朱晓慧.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2]焦学辉.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行动导向教学”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

[3]袁洁.“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学科行动导向教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

篇11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能熟练、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要完成这个任务,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学生能力与行业要求、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实现自然对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对专业课《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改革作以探索。

一、以教材特点和学情,改革教学方法

可编程控制器即PLC,是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自动控制装置。其教材具有理论性强、专业性强、知识难度较大的特点。在教学时若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一定难以接受。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将教材分成5个知识模块:PLC基础知识模块;PLC编程元件与指令系统模块;PLC程序设计模块;PLC应用系统设计模块;PLC网络与通信模块。将每个知识模块转换成与实践对应的项目,模块1安排了去工厂参观生产流水线、PLC的接线安装、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电动机的连续控制4个项目,模块2安排了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动机的手动Y-Δ控制、抢答器程序设计、报警器程序的设计4个项目,模块3安排了多台电机顺序控制、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小车自动送料系统的控制,货物传输带控制系统的控制4个项目,模块4安排了彩灯控制系统设计、多种液体混合的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机械手的控制系统设计、电梯控制程序的设计4个项目,模块5安排了用一台电脑控制多台PLC的实验、两台PLC通过“CAN通信端”连成CAN主从通信网络综合实验两个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开展教学,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创新的艰辛与乐趣。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如下:先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然后按3~5人一小组,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布置项目任务,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分析研究,查找资料,写出各自的设计思想与方法,选择编程元件,画出流程图,设计功能图,绘制梯形图,写出语句表,完成接线图,必要时利用PLC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试验。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交流,最后确定项目的实施方案,经改进后,学校提供实验器材由学生正式实施项目,最后教师进行评估总结。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把学生看成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实验、口头书面表达、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本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革教学手段

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仿真教学的各自优势,注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PLC特点时,教师可将PLC的特点清楚地写在黑板上,联系实际,逐条剖析讲解,学生可条理清晰地掌握PLC的特点。但用此种教学手段进行PLC工作原理分析、PLC的程序设计和一些抽象概念教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多媒体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十字路通信号灯控制教学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将十字路口行人车辆交通场景和交通信号灯的工作过程及对应的工作时序图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场景、灯光,图象的动态演示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学生通过交通信号灯工作过程与其时序图对比,深刻理解并掌握了红、黄、绿交通信号灯的时序关系,为设计其控制程序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接着演示功能图的画法:先将上述时序图中每个时序段用“步”表示,确定各步之间的转换条件和每步动作(输出),用有向连线将各步按先后顺序连接起来,用转换将步与步隔开,标明转换条件,画出每步的动作,注明动作对象,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很快掌握了功能图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顺水推舟,对应功能图给学生展示梯形图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了活的“能流”在流动,看清了每个编程元器件的作用,兴趣高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倍增。然后,教师再讲梯形图的画法、语句表的写法,则将水到渠成,马到成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模拟实验实训的操作步骤,体现技能训练的操作性、过程性、情景性,可对PLC的接线进行虚拟连接,可对其故障进行判断与检测。在教学中运用仿真教学手段,营造工作任务仿真场景,贴近工作岗位,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与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效率与效果。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6—03

[作者简介]刘君义,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方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52)

我校的办学方向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专业课师资,自动化专业是我校最早的专业之一,1979第一次招生至今,已经历了33年的历程,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壮大,累计培养毕业生32届,总人数达6120余人。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成果,确立了“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热爱职教、理论够用、教学过硬、技能突出”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原则,创建了职业技术师范自动化专业“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体系。

一、“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理念

几年来,我们对我院自动化专业近30年的办学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考察了全国其他7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并对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性质、服务定位和功能三方面的特色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理论研究,为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如下:

1.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相统一,突出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确立了自动化专业“热爱职教、理论够用、教学过硬、技能突出”的“双师型”职教人才培养目标。

2.在学科专业内涵上,突出以控制理论为基础、微处理器芯片与接口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PLC、DCS等)的教学与研究,同时形成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格局,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师资的需求。

3.在课程体系上,根据产业、行业用人部门及职业学校的需求研究构建职教师资能力标准,在形成能力标准基础上,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面向,紧扣市场需求,注重现代职教师能、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坚持3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师能训练不断线,工程设计训练不断线。

4.在课程内容改革上,整合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课程重组和重构,弱化学科式课程内容体系,强化体现工程实践导向和项目驱动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注重工程训练,强调每一门课程都应该为工程训练服务,科学与工程结合,能力与素质并重,将其知识点融合到项目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工程技术能力。

5.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突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学校的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授课,将工程项目的研发全过程展示给学生,将“面向工程、项目驱动”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针对职业技术师范本科的特点,确立了“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培养能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控制技术、电气运行

(一)构建了“三突出、五模块、三层次”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为了明确“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职业性、师范性、技术性”的办学特色,我们从能力结构模型的角度,在人才培养整体目标上突出职业教育教师师能、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教师技能、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将课程设置为师能训练、实习实训、实验设计、科研创新、资格认证五个模块,按照基础实践、拓展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师能训练模块重在培养学生任教的能力,重与控制等相关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以及能在工业企业自动化领域从事系统应用、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三三+三五”式的“双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内涵框图可以看出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系统化、科学性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能较好地体现“五证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视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并且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方法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师能;实习实训模块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实验设计教学模块主要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优化基础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适时推出前沿性实验,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科研创新模块则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参加学科竞赛或科研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资格认证模块主要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职业证书的选择上,我们根据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层次及代表其职业能力的岗位证书的种类和级别,选择了维修电工、CEAC智能电气应用工程师两个职业认证,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进行安排,让学生根据职业规划及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有计划地获取其中的一项至多项职业证书。

2.在基础层次侧重基础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对科学原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着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拓展层次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层次侧重综合素质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工程综合运用能力,涵盖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同时,结合“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开展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二)构建了“三结合、五导向”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采取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把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引入教学过程,将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在课时内安排学生必须得到训练的内容,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保证学生的T程能力满足社会、企业对自动化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课时外安排对学生工程能力进行拓展、提高的内容,以学生自选训练内容、组成教师指导下的课外活动小组和科研小组、开放实验室等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在综合和创新方面满足社会、企业对自动化技术人才的更高要求。

2.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即以校内教育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能,促进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建设校外教育实习基地、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建良好的课外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缩短学用差距,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9年以来,自动化专业建立了集“选聘、培训、考评”为一体的导师建设机制,把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一线教师优先选拔到导师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学业上的指导效能。导师制以学业指导为主线,实现了导师“导学”、“导研”、“导赛”、“导人生”和“导就业”的有机结合。“全程导师制”分三个阶段进行:在大一、大二本科生中,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导师,重点是“导学”、“导学风”和“导人生”;大三、大四年级的优秀本科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学力情况自主选择导师,重点是“导研”和“导赛”;在学生毕业前则专门聘请校内外各界知名人士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为就业“导航”。这些导师将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理论辅导于一身,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志趣,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提供咨询、建议,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

(三)体现“五证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自动化专业从2004年开始开始试行“双证制”教育,倡导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积极考取“维修电工资格证”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从07级开始,在“双证制”基础上,根据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实际需要,推行“四证合一”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只有取得这四证才能符合毕业要求,否则不予毕业。为满足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需求,我们推行“五证合一”制,在四证基础上,对于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提倡获得竞赛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三+三五”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拓展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必然要求。它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高等技术师范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基本措施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唐玉凤,职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高等农业教育,200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