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02:34: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力行业信息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朗新科技现有员工1500多人,分支机构已经遍布无锡、杭州、武汉、厦门、北京、上海等全国各主要城市,并在无锡、杭州、厦门和武汉设有研发中心。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多次荣获全国电力行业解决方案专家级称号,被评为电力行业解决方案专家级系统集成商,并荣获“能源行业专业服务用户满意度奖”等众多奖项,赢得了业界和客户的高度认可。
朗新科技将电力行业信息化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经过不断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市场开拓,公司现已拥有营销管理、智能应用、新能源、输变电和视频通信五大产品线,能够为电力及能源企业提供覆盖市场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行及企业绩效等核心业务的端到端一体化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及从咨询规划、系统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除了对电力行业业务的深入理解以及持续的业务和技术创新外,卓越的软件技术和项目实施服务能力也是朗新科技保证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朗新科技拥有领先的软件开发技术、完善的软件开发管理过程和专业的项目实施方法论,并参考国外先进的IT行业和管理咨询行业,围绕着电力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与实施服务的中心内容建立服务。
多年来的项目成功交付、良好的客户满意度和高度认可的业界赞誉证明了朗新科技的项目管理办法适合行业软件,特别是电力行业的软件开发与交付。
一、目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厂网分离、资产重组、竞价上网、区域联网等一系列的改革进程,电力企业进入空前的大竞争、大发展时代。然而当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却是情况迥然:有的企业只是初步实现了财务电算化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很小;有的企业只是实现了财务、物资的部门链接,提高了工作效率,财务管理信息对高层决策的影响不大;有的企业初步实现了财务、物资、生产各部门的信息集成,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局域网,财务管理信息对决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作用不是很明显。由此可见,大部分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仍然滞后,财务管理信息对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决策有用性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当前,电力企业面对煤价、水价、材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电价低等不利因素,企业要发展和壮大困难重重,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无疑对缓解这些压力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决策有用性。“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理念应该深入人心。
二、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对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存在认识误区。目前在许多企业里,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认为实现电算化就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对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事实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使用单机会计电算化软件。它是通过编写单机程序来实现会计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第二个阶段: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运用统一的网络财务软件。它实现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集成。第三阶段:企业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层次。这一阶段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来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广域网和数据仓库技术的使用,使集团公司内部之间以及与相关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由于电力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集中管理。实践证明,只有实施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才能做到“数出一门、信息集中”,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作出科学的、价值最大化的决策。集中化管理就是实现信息集中,目的是为了信息共享,而实时的信息共享又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实时做出必要的决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沟通。现在,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解决了财务信息孤岛问题,使企业领导、财务主管能够在世界各地随时查询信息、分析问题、指导工作。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并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能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2.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会计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前许多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仍很薄弱,部分企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不能准确提供完整的实物信息,企业对信息的监控体系不尽完善,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信息的不真实,直接影响企业的科学决策。而科学、有序、先进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电力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薄弱显然是无法满足管理的需求。为日益满足电力企业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科学、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提到日程上来。
3.财务管理信息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目前,电力企业里的财务管理人员很多,对会计业务也很精通,可是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却不多,一部分是“半路出家”的信息化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有限,另外,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会计知识又比较贫乏,对运行会计软件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所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缓慢。
4.缺乏财务支持决策的有效手段。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时空局限性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电力企业,大量决策信息需从十几至数十家成员中获取,按照集团组织架构,通过层层报表汇总得到,使得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导致了财务决策信息的缺乏与滞后,实效性和准确性极低。即便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会因没有有效的信息化支持决策,导致企业无法比竞争对手作出更快、更好、更准、更精的决策。
三、加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成为企业强化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加快财务管理时效、提升财务管理效能以及增强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于是,加快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1.消除认识误区,树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新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企业树立财务管理信息化新理念,加快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合理调配是现代大企业、大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
2.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复合人才。
2.1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避免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滞后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奠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规范内部财务结算中心,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2.2努力培养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当前企业缺乏复合的人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训。企业要对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参与相关软件的培训和学习,这种培训成本不高,但是能与很多企业的同行沟通和交流,针对性也很强,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果。其次,从工作中出素质、出质量。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员工,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从实践中锻炼人才。最后,建立人员培训制度。企业必须在系统建设初期开始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并在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以提高财会人员及其他员工的相关业务素质。
四、实施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规范企业管理运作模式
与会计电算化不同,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以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集团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撑,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手段,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与资金监控,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公司一本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规范,其实质就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五、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统筹规划
1.通过信息集成为决策服务。要完善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信息的集成,用统一的信息管理软件、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联系,使用国际先进的ERP系统软件,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采用统一的信息管理软件,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集成程度,建设高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统一,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并建立部门间信息流通制度,保证信息流能在企业各部门间顺利流通,实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和数据共享,有效利用财务信息中的相关创新技术,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真正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
2.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企业基础信息化做起,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财务、物资、生产管理的顺序分阶段推进,否则在没有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孤立地建立起各自的子系统,对最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必然会造成极大的投资风险。
六、实施ERP系统化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导向
ERP是在全球市场环境下,从企业全局角度对经营与生产进行的计划方式,是企业的综合集成经营系统,也是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更高层管理模式。它能更好地支持企业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主要侧重于技术信息的集成)各方面的集成,并将给企业带来更广泛、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实施ERP系统化管理模式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成功实施ERP系统集成的只占实施企业总数的30%,成功实施电力企业的ERP系统化管理模式,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1.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要进行领导层培训及ERP原理培训,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目标,分析企业是不是到了该应用ERP系统的阶段,在财力上企业能不能支持ERP的实施,基础管理工作有没有理顺,人员素质够不够高等。
2.项目实施准备阶段。
2.1项目组织。项目组织应该由三层组成,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小组、业务组,每组成员应该各负其责。
2.2数据准备。在运行ERP系统之前,要准备和录入一系列基础数据,需要做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以便系统能够安全运行。
2.3系统安装调试。在人员、基础数据已经准备好的基础上,就可以将系统安装到企业中来了,并进行一系列的调试活动。2.4软件原型测试。这是对软件功能的原型测试,也称计算机测试。由于ERP系统是信息集成系统,所以在测试时,应当是全系统的测试,各部门的人员都应该同时参与,找出不足的方面,提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方案,以便接下来进行二次开发。
3.模拟运行阶段。这一阶段进行测试和模拟运行,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小组应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完成模拟运行工作后,还要经过企业最高领导的审批和验收,以确保ERP的实施质量。
4.新旧系统并行。这一阶段ERP系统要和原有的软件一起运行,看每月新旧系统运行是否一致,如有差异,应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直到ERP系统和旧系统无差异。
中图分类号:TU17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5-0119-0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其在我国各个行业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电力行业而言,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进行项目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要想确保项目创新的有效进行,就必须切实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因此,项目管理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成为当前电力工作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
1 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最初的电力试验数字计算、发电厂自动监测等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领域,经过电网调度自动化、计算机电力仿真系统等专项业务应用,逐步发展到了目前的规模。从目前来看,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网络系统初步形成,电力通信网基本覆盖全国,并且包括了载波、微波、卫星、无线移动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国家电力公司调度系统数据网络、国家电力公司信息网等也已基本建成;其二,信息技术的基础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进而推动了电网管理水平、发电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各类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整体上提高了电力行业的服务水平。但是,从实际应用来看,目前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电力服务。
2 项目管理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于电力行业而言,要想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就必须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对项目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力。而电力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进行,离不开管理工作的支持,在信息化建设中引入项目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顺应时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企业要想活动良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对项目和业务等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引入项目管理,可以有效迎合时展的客观需求,推动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2.2 促进信息系统的完善
项目管理的有效应用,可以解决电力信息系统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企业管理人员生产和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促进信息系统的完善,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3 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项目管理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可以说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可以有效推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意义和作用都是非常巨大的。
3 项目管理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3.1 全生命周期管理
对于项目管理而言,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项目的设计、分析、实施等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管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以保证项目中的各种要素可以实现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电力信息化建设而言, 相关电力管理部门要做好统筹工作,对各级电力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数字化办公环境、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为整个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项目时间管理
所谓时间管理,主要包括项目活动的安排、消耗资源的估算、活动所需时间的估算以及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和控制等。在电力信息化项目建设中,项目管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于项目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而言,不仅仅是信息项目的基础,更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管理人员而言,要充分重视项目的时间管理,确保信息项目的建设可以更加合理有序的实施。
3.3 项目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如果项目的质量不达标,则其作用也就难以发挥,信息化建设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于电力行业信息项目建设而言,项目的质量管理同样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想确保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充分重视起来,创造出必要的资源和约束条件。对于各级管理部门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而言,必须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基础上,逐步事项项目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技术部门而言,则应该结合信息项目的实际特点,以及业务部门的具体要求,制定出清晰明了的质量标准,明确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并针对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和能力,提出恰当的质量控制点,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
3.4 项目变更管理
由于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在电力信息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项目变更的情况,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于项目管理人员来说,要端正态度,接受变更,控制变更,及时发现并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例如,在对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项目变更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重视项目变更对于项目质量的影响,切实做好项目的变更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目标的正确性,保证信息项目建设的有效进行。
3.5 做好经验的积累
在项目建设完成后,要对相关的实施流程、管理经验等进行归纳和总结,了解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讨论相应的改善措施,为今后其他项目的建设积累经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电力行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顺利时展的潮流,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进行项目创新,并结合有效的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于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管理,不断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推动电力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一、信息化对电力行业绩效考核提出了新要求
1.对绩效考核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从一般工作人员来看,信息化使得电力行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不再简单地依靠个人的基本技能来开展各项工作,而是可以依靠各种信息化手段如办公软件等来辅助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一般工作人员的要求,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因而要求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其次,从创新型的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来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这类人才对于电力行业、企业的重要程度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对知识素养等给予更大的权重,从而反映这种变化趋势。
2.对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从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看,在信息化条件下,绩效考核可以采用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Excel办公软件等信息化手段来辅助考核;其次,从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看,用信息化手段则可以详细地对各种信息进行记录和处理,从而为更加精确地进行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3.对绩效考核的效率与公平提出了新要求。由于信息化条件下的考核基本依靠定量的指标,并且这些指标都有明确的含义,此外,这种考核过程是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操作,无需人工干预,这就避免了个人情感因素对考核结果产生影响,提高了考核的公平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电力行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系统。信息化背景下的绩效考核首先是要设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并保证这种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是能够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所识别”的信息,当前这种指标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指标体系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针对性不强。部分电力企业仅仅将电力销售收入等几个大指标作为考核内容,甚至信息化相关指标都没有纳入其中,从而使得企业内部技术研发等部门的工作绩效没有得到反映。此外,部分电力企业则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考核体系,但缺乏针对性,没有把握电力行业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得绩效考核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其次,指标体系数据获取难度较大,不便于实际操作,部分指标需要综合多个部门的信息才能计算获得相应的数据,甚至需要通过数据的定量化处理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结果,从而使得绩效考核的操作难度大,且容易造成不公平。再次,指标体系没有处理好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关系,或者过于关注经济指标如成本类指标,或者过于关注一些非经济指标如用户关系管理等,从而使得整个指标体系表现出不健全的一面,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2.绩效考核的个性化不突出。信息化系统具有强大的计算和信息存储能力,能够根据预先设计的条件快速地计算出所期望的结果,从而为推动更为细化的绩效考核提供了途经与方法。但当前电力行业绩效考核主要是针对各部门或者二级单位的,对部分岗位个人绩效考核尚有待进一步改进。如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由于工作内容难以量化或者难以将工作成果在不同的职工之间有效地进行分割而难以推进个人绩效考核,从而导致工作在同一部门或者单位的职工虽然工作效果与效率方面存在差异,但在考核结果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同为中级职称的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其工资水平相差不大,导致一定程度上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结果,不利于绩效考核的推广。
3.绩效管理信息化程度与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不足。首先,从信息化程度来看,当前绩效考核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还没有完全信息化,或者说绩效考核信息系统与单位办公系统等尚未完全集成,从而使得绩效考核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增加了绩效考核的成本,降低了考核的效率。其次,从绩效考核信息化管理来看,主要是各部门按照预先的工作情况将信息上报,但这一过程中缺乏部门与个人之间的沟通,缺乏绩效考核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从而使得部分信息可能存在失真。
三、信息化背景下电力行业绩效体系的构建
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电力行业绩效考核指标要量化,只有这样才能被信息系统所理解和接受。根据这一前提,可以设计出包括工作业绩、工作环境、工作能力三个一级指标。其中工作业绩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完成量、服务满意度(有无投诉等情况)、服务成本(消耗)等方面进行反应;工作环境主要可以从室外工作频率(天数)、工作量饱满度、工作环境危害程度(反应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等方面进行反应;工作能力主要包括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学历等方面进行反应。
2.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首先,绩效考核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进行绩效考核的前提和基础是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在具体的数据处理中,可以借助Excel办公软件让各部门相关责任人按照规定录入相关的数据,经负责考核的人事部门审核后导入到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同时为加强数据管理,保障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还可以要求相关责任人报送纸质信息以备查询。其次,绩效考核方法的构建。这主要是通过与计算机软件供应商协商,如以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为基础,通过预先设定考核结果计算方法获得最终的结果,并输出到信息系统当中以供查询。
3.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首先,考核结果的公开。在完成考核后,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通过与企业综合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对接,自动将考核结果发送给各部门负责人及个人,以便于查询。其次,要建立绩效考核结果沟通交流机制。根据信息化背景下绩效考核结果是由计算机信息系统完成的基本现实,对于考核结果存在争议或者偏差的,要在履行必要的程序后予以更正,从而使得考核结果更为客观公正,更具有可接受性。
四、信息化背景下电力行业绩效考核的注意事项
1.要加强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在完成绩效考核后,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对考核的结果进行专门的分析,并形成相应的报告。首先,报告要从纵向的角度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差异进行分析,即比较上期、历史同期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导致这种考核结果差异的原因,为个人改进工作方法、电力企业挖掘、推广高效工作方法提供信息来源。其次,报告要从横向的角度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差异进行分析。要对同一部门内部不同员工之间、不同区域同一类型工作绩效考核结果的差异进行分析,寻找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帮助工作绩效不高的地区进行改进。
2.要注重绩效考核信息的甄别。首先,要加强管理,严防绩效考核信息失真。绩效考核相关责任人员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仔细的核对,并与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比较,避免各种人为的失误导致考核结果的失真。其次,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电力行业主管部门、电力企业以及企业内部职工、社会舆论乃至于社会公众都可以参与到这种监督活动中,以避免考核过程中出现信息失真。
3.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落实。信息化条件下的绩效考核由于剔除了一些定性的指标,因而在具体考核过程中可能缺乏对弱势群体、部分特殊群体的关注,如因公受伤、处于怀孕期或者哺乳期的妇女等。这就要求在尊重考核结果的同时,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制定一些配套政策,以对这种考核体系予以完善,避免考核的“冷漠无情”。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111-01
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1.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
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性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2.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分析
2.1 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
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2 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
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2.3 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2.4 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
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2.5 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
3.电力信息化的作用
3.1 电力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安全运行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3.2 电力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1 传统声像档案难于保管
电力行业卡带声像档案多以感光材料、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很容易受光、热、潮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劣变,最终导致信息失真、图像紊乱,从而使声像档案失去保存和利用的价值。而且保管条件非常严格,既要防磁场、电场;又要防火、防光;还要防潮、防干、防灰尘,录音带、录像带还要定期倒带检查,否则就会成为一堆垃圾。
1.2 传统声像档案利用不便
电力行业传统声像档案材料均以录像带、卡带形式一直保存在简易声像资料库房,利用时必须有特定的放像设备播放,需专人来进行且操作繁琐。更主要的是由于原来大多录像带的规格是VHS1/2,VO3/4和T3/MAX,现有的放像设备无法播放,这样就使精心保管下来的珍贵历史资料因设备问题而被闲置,妨碍声像档案的有效利用。
2 电力行业传统声像档案数字化过程
传统的声像档案主要有三类:照片胶卷(包括微缩胶片)、录音带和录像带,以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声像档案数字化工作为例介绍录像带的数字化。
2.1 工程照片(7寸光面)档案的数字化
纸质照片的数字化以扫描方式,存成TIFF格式文件存档、JPG格式供预览,最后在网络上共享和。随着高新技术的普及,可用数码相机(Digital Camera,DC)直接拍摄数码照片、影像,并以上述两种格式保存和利用。
2.2 工程录音档案的数字化
磁带声像档案数字化方式主要是借助设备将声音转换为MP3电子文件。设备包括电脑,卡式磁带播放机(walkman)及两头都是耳机插头的音频转录线,可以在转录前用清洗带清洗磁头以得到更好的音质。数字化音频档案也采用两种格式存储,一种是WAV格式用于存档,另一种是MP3或WMA格式用于预览。现代设备MP3或者录音笔录制的数字音频也以上述3种格式保存和利用。
2.3 工程录像档案的数字化
捕获压缩卡(采集卡)转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再用刻录软件刻成光盘。光盘中的数字录像资料可以通过计算机光驱读取,重复利用,并且便于携带、长时间保存。以下以笔者转换的某电厂一期钢结构吊装专题录像为例介绍工程录像档案的数字化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录像带转换DVD-R流程
2.3.1 捕捉影像
用视音频线分别将放像机的Video out端与电视卡的Video in相连,放像机的Audio out与声卡的Line in相连。在捕捉阶段采取S-video端口输入,将模拟颜色和亮度信号加以区分以使影像获得更清晰的效果。通过带模拟影像捕捉功能的显卡,完成模拟影像捕捉的任务。捕获的音视频信号格式为352×288,25帧每秒,声音格式为44.1kHz立体声的AVI文件。
2.3.2 影像编辑
选用RealProducerPlus-v11.0软件选择钢结构吊装专题录像.AVI文件转换为时下网络视频最流行的RMVB格式,便于网上借阅利用和刻录光盘。转换过程中一些主要参数如:“Black Level Correction”(黑电平修正)有助于提升视频清晰度,建议勾选。Audiences设置中的“Video Mode”(视频模式设置)可根据视频源大动态场景的多寡及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Video Codec”(编码器选择):建议使用默认的RealVideo 10编码器。“2-pass video encoding”(视频二次编码):开启后画面没有明显提高,却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建议关闭。
“Audience Selection”(观众选择)的参数动态比特率(Variable Bitrate)值越大画质越好,但产生的文件也越大,目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文件尽可能的小,可选择常用模板“450K Surround Stereo(VBR)”。通常导入的文件多存在声音小的问题,所以通过Audio Gain(音频增益)功能来增大音效是必须的,找到菜单中的“Show Audio Gain Control”并将滑动条拖到最高的刻度即可。
完成设置后可将以上设置存为缺省设置(Save Current As Default)。最后,只需轻点主程序界面中的“Encode”按钮即可欣赏作品效果。
2.3.3 成果刻录
数字化成品应以声像档案的编目规定及收集归档的顺序流水编号,登记的项目有顺序号、录制日期、内容、作者、录制单位、录制地点、放送时间、技术状况、数量、收到日期、备注等。如文件名为:2013年广东省电力设计院档案工作会议录像-文档中心-广州.RMVB。推荐使用Nero Burning Rom刻录软件刻录,此款软件支持率高,界面友好,稳定性好。把整个2013年度的声像档案按收集归档的时间顺序流水编号后存放于硬盘中待容量接近4G时刻入一张4.7G的DVD-R光盘中,编号为2013年广东省电力设计院声像档案汇编。
中图分类号:TH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63-02
1 工程监理的主要作用
1.1 工程监理对施工项目具有组织协调作用
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组织关系一般是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组成,其中监理单位是保证各单位相互配合从而使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工程监理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一个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工程监理需要面临工种工序穿插作业、施工分区部署、施工道路场地水电供应的分配、单位工程c系统工程并进、土建安装的平行作业等多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协调有关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成了工程监理在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工程监理要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合理平衡各方利益。通过协调、调度各方的工作重点中心,解决各方工作中产生的纠纷,落实各方的施工条件来完成组织协调工作,从而排除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障碍,使项目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工程监理除了对施工现场各方工作进行协调外,还需要协调施工方与业主方的关系。日常工作别需要重视业主方的施工保障条件,如对施工现场图纸的提供,设备材料的采购配合,生产准备与建设的衔接,试车工作的分工合作以及整个建设过程的资金保障等。建设方与施工方负有共同履行工程承包合同的责任,在工作中就一些问题产生意见分歧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下,工程监理应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细心、耐心地调节当中的矛盾。
1.2 工程监理对建设施工过程具有控制作用
对项目目标的控制包括分解目标、下达计划、策划实施、过程检查、纠正偏差、阶段总结等过程,它是工程监理全过程中的中心任务。工程监理通过跟进施工过程,及时发现偏差,避免等偏差发生后再纠偏,制定、实施纠正措施,以防建设过程偏离阶段目标。工程监理在工作时要把过程控制落实到位,检查预控措施、机械设备、施工管理人员、工具材料是否到位。任何一方不到位,工程监理都需要出面纠正,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过程控制。
为了加强对事故易发部位的监控,工程监理中的安全监理需要在施工现场跟踪和旁站监理,对关键和难点部位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明确安全监理资料填写要求,保证安全监理资料的真实性;健全监理工作的监管机制,完善安全监理工作考核方法;加强安全监理工作的监管力度,落实安全监理人员到位情况、监理工作开展情况。监理单位要定期召开综合评价会,对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进行评价,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看,审计工作主要包括施工前审计、施工中审计以及竣工后审计。施工前审计包含立项审计、招投标审计、合同审计三个部分。立项审计主要审查项目立项是否经过正规的可行性研究、合规的评审审批流程、资金来源是否符合法规等。招投标审计主要审查项目招投标的实施过程是否遵从相关法规,标书是否合理合法等,以及相关费用是否负符合规划和预算。项目合同审计指审查合同评审和签订是否遵从响应的法规和流程,合同相关支撑文档和记录是否完整并保存完好;施工过程中的审计包括建设方资金拨付和落实情况、监理单位资质及工作执行情况、施工中行程的经济活动等,以确保资金使用到位不备浪费、挪用或侵占,确保监理单位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以及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良现象;竣工后的审计主要是对各项成本费用记录、竣工报告及工程量、工程变更记录等进行审计,以考量项目建设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和预算执行,工程变更是否经过了合规的程序等。
可以看出电力工程项目审计工作量巨大且贯穿工程建设始终,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还需要具备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施工前??计不充分。在实际操作中,招投标阶段设计很多材料准备和变更,并且保密程度高,审计部门难以全程全面参与,从而导致立项和招投标过程中很多灰色地带不能被及时发现,对后面的施工建设买下隐患;对施工过程中的审计缺乏重视。项目施工过程中,资金运用和施工进程都在不断变化,包括施工变更等,审计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尤其是需要审计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决算后的审计缺乏及时性。理论上电力项目正式交付后便要立刻开展决算报告的编制,但实际情况是建设方通常会在项目竣工后几年才会逐步将不良情况暴露出来。正式由于这种不及时上报影响了竣工审计的及时执行。
当然,电力工程项目审计本身工作量巨大,大量的材料和信息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沟通。随着电力企业ERP系统以及项目施工信息化的加快,审计工作也迎来了信息化的契机。
二、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及重要性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会计的电子化,审计工作也从手工审计变为计算机系统审计。在全面实施企业经营和审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以及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查账,而是与业务紧密结合,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核心手段。完善而强大的信息化审计系统需要由精良的硬件设备、智能化的软件系统以及高素质的审计团队组成。通过信息化办公记录经营管理活动,智能化的审计软件和互联互通的审计网络实现信息的动态传输、收集和分析,并通过智能化的预警系统对业务风险管理提供实时的监控。从近些年的审计信息化实践看,审计信息化发展程度与审计工作执行效果成线性相关,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好,审计工作效果就明显,反之对审计信息化不重视的地方,审计工作的落实也迟迟得不到提高。为顺应客观世界的全面信息化趋势,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审计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推进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使用信息科技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信息科技已经改变了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很多领域,也将继续快速改变更多传统的非信息化领域,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大量集聚的传统产业。信息化正逐步渗透到政府、企业和个人日常活动的点点滴滴中,任何活动都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电子货币、数字等电子信息记录下来,并一定程度上永久保存。而信息化对经济社会更大的垫付在于信息的获取、认知和传播直接对组织和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以空前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改变经济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电力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与各行各业及个人的衣食住行紧密联系,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建设必然要以信息化系统为载体,才能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更好地连接和协作。未来能源的竞争就在于智能化的获取和利用能源,智能电网是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审计信息化必然是智能电网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次,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电力为代表的支柱型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重要途径就是信息化,包括办公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同样也包括审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能够打破企业信息孤岛,推动企业经营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有利于监督机构实行实时有效的监管。同时,审计信息化能够准确地映射业务实际运行情况,全面客观地洞察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审计结果转化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改革的催化剂。尤其是当审计信息化中融入智能分析后,可以通过建模对风险的影响路径、规模、时间和变化规律等模拟出来,并能够实现动态监控,从而建立起电力企业建设和经营的“预警”机制,实时为项目运行保驾护航。
最后,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是推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电力行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关乎国家稳定和社会福祉,其运行效益必须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通过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社会监督深度和透明度。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对自然生态、农业甚至是城镇地址、周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国家级的重大项目,更会影响到子孙后代。而对于普通群众来说,电力企业工程项目过于复杂,且很多信息不被公开,即是是政府部门或专家出现失误,也能难清晰地被梳理出来,很多问题最终都是模糊化处理,损失由广大百姓来承担。审计信息化后,工程项目的所有细节都能够准确地被记录,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普通人面前。
三、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实施策略
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在内部必须以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为前提,并开发符合电力企业特点的企业审计信息化系统。对外必须打破信息孤岛,开放和共享端口、数据库以及相关实时信息等。
第一,电力企业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已经让无数中小企业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企业所有的信息以及基于信息交互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都能够被电子化和智能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效率,还能给内外部审计提供基础。具体到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在企业信息化下,可以下大量的线下资料和活动电子化,例如各种图纸、合同、计划书、招投标书、证明或报告等的评审决策通过电子化平台进行操作和存档;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评审会、沟通会、决策会,从而清晰记录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这对于工程项目审计而言,电子化的信息不仅方便调取,而且完整和客观,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因此,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是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的前提,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必须基于企业经营信息平台定制开发内嵌式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融合在企业信息平台中,开辟特定的版块,架构电子化的工程项目审计流程和工具。包括工程项目审计内容架构、审计系统操作交互、审计原材料输入端口、审计问题跟踪和反馈模块等等,并匹配项目审计各类角色,及其权限和职责。以华为公司为例,其在公司信息化平台上建立的审计系统以财经主导,联合商务、法务作为审计模块和流程的OWNER,并由商务团队流程管控专员作为内审工作执行的主导,通过定期或者专项审计的方式,将审计区域、审计内容、审计流程分解到指定的区域、业务流程、部门及责任人。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的项目需要相关业务团队如解决方案、交付、商务、订单能流程或模块负责人提供审计支撑材料,如邮件、合同、会议纪要等,梳理清晰后上载到内审系统中。被审计者对自己的评价、证明和打分,会被财经等部门作为其审计的参考,若发现较大偏离,那么被审计者将会被问责。
第三,通过信息化实现对外开放和共享,促进外部监督管理。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必须满足国家治理和人民监督的要求,因此信息化后不是闭门思过或者仅仅是自问自答,而是要通?^信息化把工程项目最真实的情况通告给外部监督管理机构和人民群众。电力企业信息平台的端口必须向国家相关监督管理机构开放,特别是国有电力企业本身就是应当被国家和人民牢牢监控。审计信息化不仅仅是要将审计工作实现各层级和跨部门打通,更是要将电力企业的原始电子化信息进行透明化,实现外部可查询和考究。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电力企业档案的建设和管理逐渐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管理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档案信息化的背景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档案管理建设的效率提高,所以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突出档案管理对电力企业生产实践发展发挥的积极性作用。文章就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展开研究和讨论。
1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电力企业承担着电网建设和改造等工作,所以电力企业的很多档案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磁介质和声像等档案信息文件。首先,实现档案信息化可以将电力企业内部的档案内容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技术,改变传统档案信息传输、共享和利用的不便;其次,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可以提高文档归类、编辑的效率,尤其现在我国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企业不仅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还要求企业具有信息化管理的能力。所以电力企业档案管理要实现信息化,符合国家对于档案管理建设的要求;最后,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能够预防档案信息的丢失,因为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保证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历程逐步趋于数字化,电力企业可以备份档案信息,如果发生档案信息的损坏或者丢失,可以利用备份数据进行档案信息恢复。
2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档案建设理念的束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兼顾整体性,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认清自身档案管理发展与社会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促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是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我国档案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档案管理思想的束缚,我国很多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实现向信息化转变。
2.2没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信息化管理和运用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内部档案信息难以保持协调稳定状态。现在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明确的档案管理制度,只是将重点放在档案建设的表面工作上,例如上级领导的检查、相关的展览活动等,真正能够用于研究应用的档案信息少之又少,所以导致现在很多档案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管理制度的缺失势必难以落实相关的责任,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无章可循,不利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3数字化建设的软硬件设备准备不充分
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必不可少,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单位组织的硬件设备陈旧,软件信息管理功能也不够完善,整个硬件和软件系统都处于比较落后的一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档案信息的互调难度和复杂性就会增大,也是制约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一大因素。
2.4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档案数字化管理和建设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技能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的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计算机数据的处理能力,并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都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3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3.1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
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具有业务指导性的职能,电力企业应该协调各个组织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档案管理与电力工程项目进度保持高度的协调性,积极发挥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归类、处理职能,发挥其他参与协调部门的监督指导职能。各个职能部门应该设置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本部门档案信息的移交工作,完整地将档案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档案管理网络。
3.2强化档案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地解决档案管理建设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之间的矛盾,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的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档案管理者与现代档案信息管理客体之间不断磨合的一个过程。所以需要强化档案管理者的数字化意识,并且大力地宣传档案数字化管理理念,引起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高度重视,这也要强化档案管理者的数字化管理意识,数字化管理意识的提高是档案管理者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条件。综合素质包括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所以要培养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管理者的责任心进行激化,对单位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在参与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增强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并且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技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技巧,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服务能力,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3.3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加强数据采集管理
首先,电力企业要建立完整的档案信息数据资源库,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将相关的任务模板下发到各个组织部门,各个部门及时地获取、接受档案信息,并做出具体的检验和校正,完善后的档案信息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归档;其次,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更新工作,电力企业的项目建设档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性,如果涉及到项目规模的改造扩建等,需要同步进行档案信息的调整,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实现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的同步改进,实现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最后,要加强档案数据的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例如在电力企业一项工程项目完成之后,就要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时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检验,档案管理部门做出合格判定,才算项目实施完毕。
3.4加强档案信息数据安全管理
档案归档整理的前提是对档案信息进行安全的保存,数字化档案信息一般是存储在计算机中,所以要加强计算机的防火墙设置,防止病毒感染,确保档案信息存储位置的安全性。尤其电力企业的很多档案信息是国家电网建设的保密性信息,电力企业必须确立数据的安全级别与使用权限。同时要严格制定、落实档案信息化管理法规,尽快解决内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混乱状态。有效地落实责任问责制度,如果在档案归档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误,则要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身上,最大程度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在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档案管理中得到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管理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档案信息资源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电力企业应该在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的同时,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系统,强化档案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加强数据采集管理和档案信息数据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蔺一梅.论建设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J].企业文化(旬刊),2016,(9).
[2]成立军.解析数字时代下供电企业档案管理及其信息化问题的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4,(A17).
[3]赵晓蕾.探寻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研究[J].价值工程,2014,(27).
[4]王享秋.信息化环境下电力企业信息档案管理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3,(10).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电力档案主要由原始凭证和原始记录组成,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很多内容,种类多、范围广,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内容。档案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过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和丰富的科技资源,其价值不可估量。档案科学有效管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工作质量,对电力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 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及其重要意义
档案信息化不仅仅局限于档案自身的内容信息化,还是将档案信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随着电网各项工程地不断设计和实施,形成了数目庞大的档案,如何科学高效的管理原先存量档案和不断生成的新档案,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是近年来企业基础工作的重点。电力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电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看一个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主要是看其档案信息化的程度,它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能否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所谓的电力企业档案就是指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原始记录。它不仅真实的反应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历程,而且还涵盖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和知识信息,进而推动电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电力企业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进展迅速,电力企业档案工作者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不容质疑。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浮现,与实际工作矛盾也已经显现出来。
2.1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
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档案数字化程度不够,对信息系统产生的大量存量数据,没有实施统一管理的中长期安排,管理层颁布标准不统一,不时出现朝令夕改现象,造成信息化工作的重复建设。缺乏数据整体标准,形成“档案信息孤岛”,而有用信息得不到管理。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现实,一面是信息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面是信息系统的重复构建和“信息匮乏”;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不时更换,往往是一个系统里的档案数字化、数据基础著录标引工作还没有完成,又有新的系统投入使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2.2在档案利用需求方面
电力企业现有档案管理方式模式仍旧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提供利用、被动的推进改革。有的档案部门或者档案人员已经有所意识,而往往针对于现实条件显得力不从心。相对封闭的管理范围,淡薄的服务意识,有限的服务能力。档案利用率低、利用形式方式单一等等,影响了档案利用工作开展。基层专业人员的匮乏,无法做到档案信息即时录入和资源共享。
2.3档案信息检索能力方面
电力企业拥有自己的档案服务网站,检索能力不断提升。但企业现拥有的信息技术软件,对实体文件的有效识别水平不高。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业务素质也不高,过于依赖档案管理系统开发人员,而计算机公司相关人员并没有档案管理基本知识和管理操作水平。受此限制,一部分资源的全文检索目前难以实现。
3. 提高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运行管理的措施
随着电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在生产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最完善地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我们档案管理员应该探讨的问题。
3.1培养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在建设现代化档案管理过程中,想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如果企业中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部门,也没有专门的档案室进行办公,那么一定要尽最大可能为档案管理部门设立单独的档案室作为办公地点,这样既可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企业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素质,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培训,包括定期组织人员学习新的管理知识,通过办公专栏推广其他企业科学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通过奖励政策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奖励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而推动全体员工学习专业知识。
3.2加快推进电力档案信息化建设
电力企业要加大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尽力争取到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企业档案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进而将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到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之中,做到档案信息化工作与本单位信息化工作同步,努力实现档案的前端控制,除了进一步完善文档一体化管理流程,还要争取实现在现今企业内正运用的各类集成信息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就积极介入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加入鉴定、保存、利用、归档等档案管理内容,在电子文件的产生源头就行使档案的监督指导职能,有效控制和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并通过运用缩微技术、光盘技术妥善解决对电子文档的储存、收藏问题。
3.3配备必要的档案设备设施
计算机技术为档案管理提供软件保障,而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当中必不可少的管理项目,硬件设施也必须跟得上,档案现代化管理就是要以现代化的科技装备为基础,进而通过软件来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与自动化。处在网络信息化社会当中,人们需要通过网络来查询和了解信息,真正让网络发挥作用,体现网络实际应用的作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管理和查询,网络管理工作的效率非常低,企业需要耗费很大的投资成本在完成档案工作,这也造成部分企业对档案管理的忽视。然而步入现代化社会当中,档案管理工作通过软件安装实现自动化管理,在通过硬件设施的配备,通过对档案库房的改建实现现代化的密集架,通过各种现代化仪器和设备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3.4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格外重视档案的安全与保密工作,这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兼顾信息安全与实体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具体包括:档案网络建设的安全性,把安全管理贯穿于档案数据管理的全过程,数据库的维护与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安全,确立数据的安全级别与使用权限,档案电子数据的安全利用管理等。企业重要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国家档案局与国家电网公司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档案信息化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单位的基本要求,是档案管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档案事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有利于进一步拓宽管理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系统各项工作服务。
4. 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工作也应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进行升级更新,实现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的与时俱进。我国电力企业现阶段在进行档案管理时,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转变传统思想,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创新思想,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建设,建立一个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逐步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为企业蓬勃发展奠定信息化基础。
参考文献:
1.1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内在发展的动力
当今社会,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构成企业竞争的各类传统因素其地位逐渐衰弱,而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其竞争优势日益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电力企业要想跟随时展的步伐,必须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持久性以及稀缺性等特点,因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而且对于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推动企业内部获得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发展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完成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企业自上而下发展的诉求与员工自上而下发展期望的有机结合,也是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企业文化因其自身所具备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容易统一员工的思想,这对于全面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的和主动性,使其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懈努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现如今,电力企业正在实施体制改革,并且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活力,实现了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价值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1.3企业文化建设是进行文化管理的必经之路
企业管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人治”为特征的经验管理到以“法治”为特征的科学管理,再到以“文治”为特征的文化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把人视为管理的核心和主导,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文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加强电力企业文化管理就是指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进行融合,从而为企业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企业和个人实现自身的价值。
2.新时期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
首先,新时期背景下电力企业员工思想呈现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员工思维更加多元,接受能力提升。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使得企业员工的思维逐渐呈现多元化,员工思维更加活跃,接受能力逐渐增强。第二,员工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在思想上表现出更多的趋利心态,这也为新时期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其次,企业文化建设很难融入到企业的中心工作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很多情况下只是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建立一些制度和要求,未能有效的融入到企业的中心工作中,这就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呈现比较被动的局面,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流于形式,使得企业文化建设难以深入实际促进企业中心工作的开展,也没能很好地将员工自身价值与企业整体的价值进行融合,不能很好地推动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获得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电力企业同样如此,面临着其他企业甚至是国际企业的竞争。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直把电力企业视为一种垄断行业,并且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电力企业领导,致使电力企业领导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成本观念。这就使得电力企业在效益上表现薄弱,并且企业在发展道路中严重缺乏创造活力,严重制约了电力企业获得良好发展。
3.新形势下加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依旧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理念和工作方法,尤其受到长期以来垄断地位的影响,不少企业员工依旧保留着“铁饭碗”的思想。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的地位逐渐减弱。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电力企业必须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树立起全新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与经营理念,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和业余生活,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3.2注重以人为本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从而达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然而,要想全面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使员工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谊。通过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员工才能从内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并积极地参与到企业日常的工作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员工工作的效率。
3.3不断加强创新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加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我国的传统,同时要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自身发展的现状进行文化建设的创新。我国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磨难,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为此,加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要善于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并加以消化吸收在使用。除此以外,电力企业关乎国际民生,具有自身独特的地位,因而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发挥自身的行业特色和优势,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为实现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3.4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
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出现改革,促使电力企业发展进入转型时期,即由原有的管理者角色开始逐渐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从而真正实现为人们服务的目标。基于此,电力企业全体人员应该积极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加强企业品牌的塑造,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文化。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用电的基本需求,而是对用电的便捷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电力企业必须依据客户的实际需要,加强自身服务建设,并大力倡导“务实”和“创新”的工作作风,转变观念,积极调整心态和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电力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时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3.5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社会,经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并且这一竞争态势已经渗透至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企业自然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获得良好发展,必须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而不断培育企业精神则是一条有效途径。电力企业要建立起以市场导向为目标的企业精神,努力强化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在实践中汇集力量。职业道德是企业精神的核心体现,企业员工要自觉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树立起新的市场经济理念,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点,不断激发企业员工的斗志和工作热情,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动力。
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立,通过客观、科学的测度方法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提高电力企业竞争能力及推动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各指标进行了界定和评价,最后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量化评价中得以有效运用,可较好的为企业的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对目标对象进行分解,形成一个个小问题,而每个问题为一个元素,之后依据不同层次将这些元素分成若干个组。同一层次的元素为一个准则,针对下一层元素具备一定的支配作用,且能够受到上一层元素的支配,由此促使一个指标体系的形成。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依据评价问题的具体情况,在遵循可比性原则、弱相关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确定。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具备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对其进行明确需要分别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数。确定、分配权重的实施,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至关重要,对于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而言,需要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才能促使整个评价过程的有效实施,而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致性检验的通过比较困难,经过多次调整才能促使一致性检验的实现。为了对此问题进行处理,通过传递矩阵性质的应用,进行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和创新,在最大程度上促使一致性要求的满足,并对相对权重进行求解。
5.排序权重:依据拟优化一致矩阵W*,对特征方程进行求解得出特征值,应用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处理特征向量w后记录为W,代表指标的权重值。
(三)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二、实例分析
(一)电力企业概况
某电力企业担负市区供电任务,其供电覆盖面积达22097平方公里。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共46座,主变容330多万千伏安,输电线路可达1029公里,年售电量为50亿千瓦时。该企业17个科室,10个基层单位,共拥有2600职工。该电力建设集团下属4个参股企业、10个子公司、1个核心企业。目前,公司拥有35kV及以上变电站共73座,总容量6228MVA,突破100亿千瓦时。
(二)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价
通过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对各指标向量进行确定,促使各指标隶属度的有效计算,其指标隶属度间表2。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作为全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系统工程。有效建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客观的测度及评价方法,对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水平进行对比,掌握其中存在的差异和特点,使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及绩效得到客观的评价,并进一步促使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当然,对于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的研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探讨和实践,充分发挥其评价优势,从而更为有效的促使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春胜,刘宏志,等.基于熵权密切值法的电网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估[J].陕西电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