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01:53: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硕士论文答辩技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考察论文的真实性
2、考察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
3、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一)、研究生向答辩委员会报告自己硕士论文的简要情况(时间约20分钟)
答辩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
(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
撰写答辩报告的注意事项:
1、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
3、强调论文的新意与贡献
4、说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
(二)、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问题,进行答辩(时间10~15分钟)
提问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2)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
答辩提问的类型:
1、对选题意义提问
2、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
3、对论文新意提问
4、对论文细节提问
5、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
6、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
7、对建议可行性提问
8、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
9、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
10、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
答辩提问时须知:
1、应用能力与知识宽度的准备
2、作好常规性问题的准备
3、细节问题不可忽视
4、对自身能力的考查
5、对论文可行性把握提问和回答问题时间约30分钟。
三、答辩及答辩表现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1、备熟讲稿2、准备多媒体3、做提问准备4、进行试答辩5、调整好心态
(二)、怎样汇报效果好
1、脱稿汇报2、突出重点3、抓住兴趣4、掌握时间5、留下伏笔
(三)、如何巧妙地回答提问
1、听清问题记下来2、围绕论文回答问题3、不会回答怎么办4、答辩态度要诚实5、回答提问的技巧
(四)、答辩中存在的问题
1、准备不充分2、紧张不自信3、汇报不成功4、答题不清楚5、临场发挥不够6、答题不懂装懂
四、硕士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
(一)、答辩的准备
1、思想准备:答辩是学校对硕士论文成绩进行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研究生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这一环节,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
2、答辩内容准备:在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好供20分钟用的答辩报告。
3、物质准备:主要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如:硕士论文的底稿及其说明提要及主要参考资料,画出必要的挂图、表格及公式,必要时准备PPT以备辅助介绍。
(二)、如何答辩
答辩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扼要介绍、认真答辩。为此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紧张,要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参加答辩。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写的论文
答辩是学校对硕士论文成绩进行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研究生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这一环节,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好供20分钟用的答辩报告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这部分只说明标题就行,不要论述内容,因老师已经看过你的论文)。
3、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4、说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
PPT?要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简要提纲,报告书尽量读熟,达到脱稿,照着讲稿或者PPT直接念,效果会比较差。
(二)物质准备:
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
1.硕士论文的底稿。
2.答辩报告书。
3.主要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
4.记录用稿纸。以便把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PPT以备辅助介绍)。
5.着衣冠整洁、庄重,男生穿短袖衬衣,最好打领带,女生穿着尽量职业化些的为好。着衣能给答辩老师一个最直接的印象____你对答辩的重视程度。
(三)调整好心态
要进行答辩,首先就要明确论文答辩想考察研究生什么。硕士教育重在训练科学的思维、如何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学术文章甚至是创造社会效益。
因此,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考察到如下:
1.论文的真实性。实事求是乃科学研究的基础,论文本身必须真实可靠,弄虚作假难逃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火眼金睛。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论文势必不能通过专家评审。
2.考察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
3.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答辩者的表达能力。成功的演讲是自信和技巧的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周到的答辩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前提。使用一些答辩技巧也不可缺少,可以充分展示整理研究材料、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让别人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要想这场战争获胜,就必须对答辩的目的、程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做到胸有成竹,不要紧张,要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参加答辩。
二、硕士论文答辩程序
(一)研究生向答辩委员会报告自己硕士论文的简要情况(时间约20分钟)。
答辩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
(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二)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问题(时间10~15分钟)。
提问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2)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
答辩老师一般的提问类型:
1、对选题意义提问2、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3、对论文新意提问4、对论文细节提问5、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6、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7、对建议可行性提问8、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9、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10、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11、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
答辩提问时须知:
1、应用能力与知识宽度的准备2、作好常规性问题的准备3、细节问题不可忽视4、对自身能力的考查5、对论文可行性把握
(三)提问后可在规定教室里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可参考相关资料,但必须自己独立完成。
(四)回答问题时间约30分钟。
三、如何答辩
(一)掌握总体
以下五点是同学们答辩时必须做到:1、脱稿汇报2、突出重点3、抓住兴趣4、掌握时间5、留下伏笔
(二)开场白的准备
答辩开始时要向专家问好,开场白是整个论文答辩的正式开始,它可以吸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预告答辩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切合主题、符合答辩基调、运用适当的语言。应避免负面开头,如自我辩解等(如“我最近找工作压力太大,准备不充分……”“我工作太忙,准备不太好……),既不能体现对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个人自信不足的表现,答辩者在各位专家的第一印象中大打折扣。牢记谦虚谨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谦虚并非不自信。同时也要避免自我表现,洋洋得意,寻求赞赏。过度的表现,会引起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反感。(如”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我认为我的这种制度设计已经达到最科学,最完美的……,“)
(三)报告论文
报告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扼要介绍、沉着冷静,语音优美,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表达淋漓尽致,语气上要用肯定的语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两可。内容上紧扣主题,表达上口齿清楚、流利,声音要响亮,富于感染力,可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答辩的最佳效果。我参加的答辩会上大部分同学是用比较小的音量进行陈述,估计只有前两排的人才听得清楚。声音大有三个好处:一是增强胆量,减少怯场,二是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力,三是会使自己更富激情,从而感染老师。当然,语言的流畅性、信服力等,非一日之功,看临场发挥了。
(四)如何回答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
研究生报告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专家将会每人提出二到四个问题,记录问题时注意进行确认是否理解正确,有些专家的声音比较低沉,你听不清时,一定要追问一下”如老师您的意思是…“.理解错问题就麻烦了,导致回答问题时非常被动。
20分钟的准备时间,你可专家提问不管妥当与否,都要耐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问话。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当回答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时,不要流露出骄傲情绪。如果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时,应直接向专家说明,不要答非所问。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要强词夺理,实事求是表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总之,答辩中应实事求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时刻表现出对专家的尊重和感谢。注意答辩不纯粹是学术答辩,非学术成分大约占一半,要显示出自己各方面的成熟,要证明自己有了学术研究的能力。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骗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学员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
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
(五)结束语和致谢
报告结束前一定要进行致谢。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总结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
毕业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一:
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是**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结束语: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系统开发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和系统开发,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系统功能并不完备,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毕业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二:
开场白:各位老师好!我叫XXX,来自XXX,我的论文题目是“行政系统中的非正式组织评估”.在这里,请允许我向XX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思想内容、结构框架、遣词造句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结束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通过此次毕业论文写作,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和视野的狭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小拙作,敬请各位老师雅正。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毕业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三: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写毕业论文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和验收,如同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来检验其学习是否合格一样。应该说,写毕业论文从本科班学生就开始了,只不过要求没有研究生这么严格罢了。
写“论文开题报告”实际上就是为写毕业论文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通常是一位)的帮助下,对论文的选题、论证、意义、价值、依据、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论文写作是否可以进行下去。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学生,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有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多少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论文),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论文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论文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年度完成论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年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
可见,写“论文开题报告”还不等于“写论文”,只是作论文的前期准备,写教育硕士论文与写别的论文也存在一定区别,应该弄清楚以下两个重要的不同。
二、写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毕业论文”和“论文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论文开题报告”同写“论文”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论文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论文的开题报告,把论文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论文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论文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论文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的区别
一般说来,同本科班学生相比,教育硕士的论文比较专业化、深入化、要求理论深度、实践证明更精深一些,开题报告就是为此服务的,有的本科班学生甚至没有这个环节。
而同其他研究生论文比较,教育硕士论文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可能要求没有这么深入、专业、系统;但在实践、可操作性方面却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面,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其论文要求必须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所写论文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硕士论文既有写作劣势又有写作优势,劣势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论方面,在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方面;优势则在实践方面,在教学经验方面。所以,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在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研究课题,选择适宜的题目写开题报告。
三、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通过几年对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的经验教训,我把论文开题报告的大致要求归纳如下: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关键词等
5、创新点(要重点考虑)
6、论文的理论部分
7、论文的实践部分
8、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论文写作提纲
我觉得,写好开题及论文的关键是先确定好“创新点”和“关键词”,有的学生写开题报告时根本就没有思考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弄清楚写论文是为了什么,把写开题和论文仅仅当成了完成任务或应付学校的考察。
写论文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都是别人早就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关键词”恰恰反映了你的论文,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应该围绕着关键词来写,关键词也是写作的中心问题,如果连考虑这个问题都没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论文会是怎样了。
那么,写论文开题报告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四、写论文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论文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论文题目是提前(分配指导教师之前)已经确定好的,而且被学校所认可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论文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论文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什么样的材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论文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习或教学经验,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体会进行理论升华,通过论文写作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四,确定关键词。找出自己论文的关键词,作为论文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自己的论文写作,写好开题报告。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自己的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论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甚至写论文时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论文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论文依据。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论文应该注重搜集、引用经典理论,许多人把根据仅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视主流文化,这是在写教育硕士论文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论文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论文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论文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论文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论文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论文说服力和全面性,应该注重这个方面。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这是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学生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自己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教育硕士论文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学生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论文结构。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论文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论文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论文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和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学到在平时所学不到的东西。许多优秀论文,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论文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提纲”大致有以下部分组成:
绪论(导言、引言、引论等,总体情况介绍)
论文的理论部分(理论论述)
论文的实践部分(具体方法、技巧,应有创新性)
反思与对策(有一定的实践证明材料及其对材料的分析)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4.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7.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语论文中的介入资源
28.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29.英语论文自动评分系统探索
30.英语论文写作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一项基于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证研究
31.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
32.非英语专业多学科大班博士生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33.课程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
34.语篇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
35.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
3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
37.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3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
39.浅析英语论文摘要结构要素之应用
4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41.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43.等离子体物理学英语论文的用词与写作特点
4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ERPP写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英语论文MLA与APA格式中参考书目格式的异同比较
46.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
47.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
48.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从讲座到工作坊——英语辅修专业论文写作课的任务性和互动性
5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52.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
5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54.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一):语体
55.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56.“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57.中国英语学者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58.理工科英语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间构建对比研究
59.模因论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
60.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
63.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6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65.科技英语论文编辑文字加工中的语态处理
66.中医药主题英语论文语言模式特点初探
67.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69.医学英语论文的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
70.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7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语论文中语态使用的对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74.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估对我国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启示
76.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7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78.SCI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
79.过程写作法在IMRAD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0.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81.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2.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原则
83.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84.“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论证
85.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论文写作研究
8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交际功能——基于科技英语论文视角
88.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89.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语论文文献自动生成工具
92.英语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
93.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94.语料库驱动的科技英语论文词束研究
95.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96.人际意义的创建与维系——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的互动问题研究
97.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
“可是我从小就向往部队。”谭晶说,“小时候看到穿军装的叔叔阿姨,非常羡慕,觉得他们神气得不得了。”
小时候,谭晶家住山西侯马市,父母都是当地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也是谭晶的音乐启蒙老师。8岁那年,妈妈开始教小谭晶弹钢琴,可谭晶经常弹着弹着就犯起困来,眼睛睁不开,哈欠连天,手上也错误不断。于是谭晶的童年记忆,充满了妈妈的严厉“教训”。11岁,谭晶初次登台,和妈妈合唱了一首《洪湖水浪打浪》。直到今天,有人问起谭晶为什么会走上音乐道路,她还会回答:“这是妈妈的愿望。”
谭晶的求学经历也和普通学生不同,她参加过两次高考。高二时,又是妈妈做的决定,为了让谭晶见见世面,“提前练兵”。谭晶参加了山西大学音乐系的入学考试,居然一举考中。山西大学的老师们觉得谭晶无论嗓音还是形象,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是唱歌的好苗子,于是特招她入学。
在山西大学学了一年音乐后,1994年谭晶再次参加高考,就考进了中国音乐学院,专业研习民族唱法,师从朱以为教授。可那时的谭晶,像所有少男少女一样,私下里最爱的却是流行歌曲。唱卡拉OK时,她把王菲的歌唱得滚瓜烂熟,更巧的是很多人都说她和王菲长得像。“第一个说我和王菲长得像的人是蔡国庆,后来很多化妆师也说我们俩很像。”
通俗,还是民族?这问题让谭晶头疼了很久。为了摸索适合自己的风格,她偷偷参加了很多比赛。发现自己在赛场上演唱时,唱通俗歌曲的心态最放松,有时把通俗和民族两种唱法结合起来发挥一下,更是大获好评。慢慢地,她积累了很多演出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跨界”、“混搭”风格。
1998年,刚刚进入总政歌舞团的谭晶,就被选派代表中国,前往哈萨克斯坦参加第九届“亚洲之声”国际流行音乐比赛。这是谭晶第一次出国,与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蒙古、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顶尖歌手同场竞技。谭晶的演唱曲目中有一首富有民族风情的《唐古拉》,陈虹作词,羊鸣作曲,旋律非常优美,也有很高的难度。
“唐古拉,唐古拉,众山之上你笑傲天下,多少英雄为你把泪抛洒。唐古拉,哦,你听过秦汉西沉的号角,你见过唐宋燃烧的晚霞,你读过春秋失传的史话,你记得圆明园最后的倒塌……”谭晶技惊四座,凭借深厚的民族底蕴和对流行音乐现场感染力的领悟,打动了评委和观众。最终,谭晶荣获银奖,并被总政歌舞团记三等功。
2000年,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谭晶再次演绎了一曲难度极大的《大地》,在场观众惊为天籁。她夺得了专业组通俗唱法的金奖,并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而且,谭晶在青歌赛上的综合素质测验得到了0.98分(满分为1分),这是很少见的成绩。在谭晶之前,总政歌舞团获得过青歌赛金奖的歌手,只有和阎维文。
“我一直记着老师的话,民族音乐是我的根。”谭晶说,其实在唱歌时并没有特别的界限,民族、通俗、美声都可以自由结合,兼容并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我只求呈现最美的歌声。”硕士论文答辩时,谭晶的论文题目就是《论艺术的通俗与通俗的艺术》。也有评论家认为,谭晶的风格可以称为“大通俗”,也就是多种演唱风格和技巧的糅合。“民族可以通俗化,美声可以通俗化,流行歌曲也可以通俗化。”谭晶笑着说。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0年和2002年,国务院分别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旨在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并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十多年来,全国已建设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93个、地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300多个、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8个、教师企业实践单位10个,超过30所院校的113个专业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硕士毕业生,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职教人才的培养走进了更高的层次。但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硕士培养作为一个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二、职教硕士的内涵
(一)中职硕士与职教硕士
目前,国家并未对中职硕士与职教硕士有明确的定义,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及的硕士类型,约定俗成叫做中职硕士;本文所讨论的硕士类型在中职硕士的基础上,扩充了其内涵,以下称做职教硕士。
(二)职教硕士的培养对象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各类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建立,职教硕士的培养对象范围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从早期面向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今后可能会逐步包含应届毕业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和往届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人员。由此可见,职教硕士培养对象今后很可能有两类,一类是在中职学校或企业单位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另一类是直接攻读职教硕士的应届生毕业生。在支持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其他类型的对象参加培养,特别是在企业单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中职学校兼职教学的往届毕业生。
(三)职教硕士的定位
职教硕士到底属于何种性质的学位,国家相关制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各个培养单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授予制度,大体上有三类。一是采用统考方式入学,经过培养以在职申请学位的形式获得学术学位;二是考虑其服务职教领域的特点,将其与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一样划为专业学位;三是将其看作一种在一定学术领域内的专业学位,即“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的类型。湖北工业大学李梦卿、同济大学陈祝林等学者认为,职教硕士不能够简单地授予独立的学位,而是要根据职教硕士学术型和应用型两者兼有的特点,将职教硕士定位为在职教专业学位下不同应用方向的专业学位;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周明星等学者更是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制度的构想;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和震博士的调查,分别有70%和80%的学员认为用教育学硕士标准要求中职教师并不合适且需要针对职教硕士设计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因此,十分有必要参照教育学硕士学术标准设计一种专门针对职业学校的学位制度。
三、 职教硕士培养的现状
尽管各个培养单位围绕职教硕士的培养要求做出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暂无标准可依,在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与矛盾。
(一)没有创新的课程设置
由于人们对传统学术型硕士学位的青睐,现在各个培养单位主要沿用传统硕士学位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计划上基本采用学术型或专业型硕士所设课程加上几门教育学课程,于是就出现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无法凸显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色;特别是毕业论文设置情况,很多培养单位要求学员按照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标准完成。在这种传统思维的导向下,职教硕士培养就很容易走回学科培养的老路。
(二)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教硕士学员的内涵将会发生很大改变,这就使得职教硕士学员在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年龄、来源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目前,许多培养单位依然在沿用面向普通硕士的教学方法,且很少根据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同于普通的学员,职教硕士学员一般是来自中职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具备一定的职称、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但是其科研能力、专业基础等方面的水平都参差不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兼顾不同学员之间的层次差异,让水平相对较高的学员尽早参与课题的研究进行自主学习,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员通过教师讲授、指导阅读、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等学习方式,尽快提高专业素养与科研水平。
(三)难以体现培养特色
为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是职教硕士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职教办学的需求所在。这就要求职教硕士除了提升专业领域的技术水平以外,还需要对职业教育学相关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并且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实操、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双师型”的特色很难体现在职教硕士教育中。首先,由于受到教学方式的限制,职教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其次,许多培养单位并不注重学员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最后,一些培养单位特别是非师范类高校,无法提供足够的职业教育学方面的师资。
(四)突出的工学矛盾
从培养单位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要求职教硕士学员能够进行脱产学习,较为系统地进行课程的学习;但是从学员的原工作单位角度来看,为了减小脱产学习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就会希望学员能够尽可能缩短学习的时间;从学员本身立场来看,即使自己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由于原工作单位的需求,也不得不顾此失彼;那么上述情况就会引发非常突出的工学矛盾。考虑到职教硕士培养的特殊性,所有培养阶段的安排必须灵活且能够相互协调,既可以根据培养需要进行集中上课,又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在保证学员具备充足的课程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能满足原单位的工作安排。
四、职教硕士培养策略探析
职教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因此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前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策略,减轻甚至规避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一) 重视专业化的技能水平
1、凸显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更好地提高学员的职业技能是职教硕士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如果中职学校教师未能掌握娴熟的技能,其学生也就无法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因此,学员必须意识到,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自己要先熟练甚至精通,并积极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转变以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求。那么在职教硕士培养课程的设计上,需要根据各个地区产业化的特点以及各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践情况,适当开设由相关行业专家授课、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且专业性较强的实践课程,以此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2、重视实际教学技能的提升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教师并非师范类专业毕业,造成教学理论、经验、技巧缺乏的现状。那么在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应当侧重提高学员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技巧。通过各类观摩实践的机会,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反复揣摩教育教学技巧,使学员能够正确了解自身教学工作的缺陷,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以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培养注重教学研究的习惯。
3、设置实践性强的培养模式
教师、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职业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关系,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技能应与企业实际需求相一致,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这就需要在高层次的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设置与经济社会实际紧密相关并具备一定前沿性和前瞻性的课程内容,并针对各个不同产业区域和不同中职学校的特点,完善符合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
(二)传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1、提升理论知识水平的标准要依照研究生教育
职教硕士理论知识水平和质量相对较低的现状,不利于其职业生涯以及职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职教硕士的培养要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同样地从严要求,以研究生教育的标准去提升职教硕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其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来要求学员完成培养过程中的所有课程,督促学员认真学习相关课程;其二,高标准要求学位论文,使得学员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工作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并进行理论实践,从而提高学员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在整个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严格进行教学管理,保障学员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
2、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要靠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
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要求不同,职教硕士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较为全面并且实用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因此,必须围绕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打破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禁锢,做到全面完整地进行课程的设置。职教硕士的专业必修课要尽量包含本专业所需的重要课程;而选修课则根据学员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等具体情况灵活开设,尽可能满足学员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出专业知识面广的中职教师。
3、深度的研究保障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具备良好的教学创新和研究能力,是职教硕士培养的深层次目的,这要求学员在培养期间开展对本专业领域深度的研究,借此提升自身的理论层次和水平,形成用研究者的眼光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实施实践化的学术要求
1、侧重应用型的学术培养目标
与传统硕士培养目标不同,作为职教硕士培养的重要任务,学术研究能力须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学员在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习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更需要学会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工作当中,深入企业调研,紧密围绕企业的需求展开教学活动,并善于利用理论知识研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使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地包含在专业实践中,增强学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2、坚持充分的学术实践
能否为专业领域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创新、实用的设计和解决方法,是职教硕士学术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证。学员在学习期间,需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实际操作与学科理论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实践中学习,在问题中思考,在矛盾中发展,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学术实践能力。
3、保证实践型的学术内容
职教硕士的培养在强调理论实践和技能实践的同时,还需注重以本专业应用性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单位根据相当一部分职教硕士学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这一特点,制定突出应用性知识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提升其应用性知识水平,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基础,创新培养方式,并要求学员重视应用性知识的习得,促使其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并解决应用性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员的学术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
五、职教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一)国际职教硕士基本培养模式
美国Kentucky大学为中职学校管理人员设置职教硕士学位,通过学习“职业教育组织与哲学”、“从教人员管理与监督”等相关课程,修满24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或者修满30学分仅撰写学习报告就可获得该学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针对职教师资的硕士学位应定位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硕士”,并提出课程设置应包含“教育学”、“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TVET)”、“职业学科学习”、“职业学科及其教学法”、“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践”等环节。悉尼理工学院Simpson教授提出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回到相关高等院校进行1-2年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的“返回模式”,德国则采用达到“二次国家统考”要求后再获得职教教师资格的“双元制”模式。不难看出,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集群,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职教硕士培养模式。
(二)我国职教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前面对职教硕士内涵和现状的梳理以及培养策略的思考,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教硕士的定位和培养课程框架的要求,尝试构建职教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双师型”人才是职教硕士培养的基本目标,是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职教硕士主要面向中职学校的优秀中青年专兼职教师,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高水平教育训练,囊括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原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领域职业观、职业道德观等要素,使之培养成为符合地域社会经济特色的“双师型”人才。
2、培养对象
国务院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中职硕士的主要培养对象为中职学校在岗专任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之上,职教硕士培养对象的范围可进一步扩大,鼓励具备一定企业实践经验并在中职学校兼职的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是毕业后有志投身职教事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采用推荐入学和培养单位自主招考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培养对象。
3、学制与学时
为了有效避免突出的“工学矛盾”导致在职学员难以对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进行有效协调的问题,首先,设置弹性学制,培养时间可以在3-4年之间,保证有半年或一年时间脱产或者半脱产到培养单位集中上课;其次,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边工边读;最后,实践环节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安排;以此保证学员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并且与原单位具体工作不相冲突。
4、课程设置与学位授予
课程设置要兼顾培养对象的职业背景和专业要求,设计“5+4+1”的课程模块分布结构,即“职教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占50%)+教学实践和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占40%)+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占10%)”。 “职教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包含公共课程子模块(外语学习、科学技术与方法论等课程)、职业教育基础子模块(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职业教育过程设计子模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管理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子模块(职业教育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以及含相关专业理论课的专业技能领域课程子模块;“教学实习和技能实践课程”则包括教学实践子模块和专业技能实践子模块;特别要指出的,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里面,要求学员要对入学前职业资格水平进行提升或者获取培养单位认可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学位的取得与课程密切相关,有两种方式获取:一是完成上述课程并撰写选题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学位论文,并能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二是在完成上述课程基础上,再加修若干选修课,撰写一份学习报告并通过包含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技能实践等要素的面试考试。
5、教学方式及质量监控机制
由于职教硕士培养对象具备十分鲜明的职业背景以及较为复杂的特点差异,因此在确定教学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在教学时段方面,采用较为灵活的“集中上课+分散挂职”的方式;在课堂授课方面,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学习指导方面,采用校内理论导师加校外实践导师的“双导师制”。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同样也是职教硕士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依靠严格的过程管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职教硕士培养的质量。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稳定充足的导师队伍,并结合培养单位相关制度做好招生、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监控与管理,规范和严格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六、结束语
为了职业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必须进一步定位职教硕士这种特殊学位的性质与名称并明确其培养目标,结合现存的学校、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三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职教硕士培养模式,在招生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加强职教硕士培养的质量监控力度,加速完善评价体系,为中职学校培养更多优秀的“双师型”人才。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cul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Liao Jing-jing, Li Hong-bo, Li-ke, Lian Zhi-p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GuangXi GuiLin 541004)
Abstract: A high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in Vocational schools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Running.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grows better,but related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s a new thing,some urgent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during culture arises.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aced at this stag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combed the connotation and Current Status of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attempted to put forwar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strategy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formulated the cultivation mod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which lin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Keywords:Themast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ultivation mode.
参考文献:
[1]郁道银.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总结报告[R].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2009年工作会议,2009-6-11.
[2] 李梦卿,张碧竹.中职硕士培养: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J].职教论坛,2010.34:4-8.
[3]刘晓.论目前我国中职硕士培养的十大矛盾[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28):57-59.
[4]董桂玲,黄旭升,周明星.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制度设计与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5.34(26):29-31.
[5]乔章凤,周志刚.中职硕士培养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3-25.
[6]祝士明,李宁,周明星.对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6:19-20.
2.科技文献:是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科技信息物质的载体。
3.科技写作的特点: 1)科学性和先进性。2)写作目的,是总结科学研究成果,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功利性和及时性:科技写作必须及时、准确,方能收到应有效果。3)它的写作对象,是专业科技工作者,因此表现出对象的专门性和狭隘性。4)写作手段和工具,主要是自然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外,还广泛采用图相、照片、表格、公式以及其他各种书面符号或手段。以期有效地展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5)由于科技写作是用文字等书面符号来记载科技信息和客观规律,故必需符合其逻辑性和语言的基本要求,条分缕析、文通字顺,使本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平易可读。6)具有自身许多特殊性。
4.当今的科技写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类型繁杂:科技写作除了传统的专著、论文、报告的写作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情报文献、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科技应用文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写作。2)作者众多3)数量庞大4)更新加快
5)应用缩短6)体裁成熟。
5.科技写作主体的素质:素质,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先天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表现在内外感官,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方面,也称为生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个人天赋禀性经过后天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品质和在各项精神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人们通常说的素质,一般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
6.写作素质通常是指作者在收集素材、运思谋篇和书面表达等写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对于科技写作主体来说, 要提高自身素质, 重要的是在心理素质、政治品格、学识修养、审美理想四个方面下功夫。
7.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内容很丰富,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对科技写作活动有影响的主要是写作主体的气质、性格、兴趣和情绪
8.气质:是人类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上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过程的快慢、强弱、显隐、灵敏迟钝等。心理学界将人的气质分成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9.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独特的、带有本质属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方面的特征构成:I. 态度特征。II. 意志特征。III. 情绪特征。IV. 理智特征。性格即是上述各种特征的综合体。性格是气质的外在表现,并且有发展或遏制某些气质特征的作用。
10.兴趣: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通常具有四种品质:I. 兴趣的倾向性。II.兴趣的广度。III. 兴趣的稳定性。IV.兴趣的有效性。
11.情绪:字面含义是指一种被激起的心理状态,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情绪都含有三个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起、表情行为。关于情绪分类、情绪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在发展之中。但是,情绪对人类所有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却是被反复证实了的。
12.思维与科技写作的关系:1)思维活动贯穿始终2)思维活动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来说,科研工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一方面,它必须遵重客观事实,对研究客体取承认的态度;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活动,它又总是和研究者持的认识论分不开的。在科学发展中, 由于科学家在认识上的差异,而造成对同一客体的研得出相反结论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3)写作是思维的手段、是思维的描述工具: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又始终与人脑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思维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维是认识活动中的核心成分。
13.科技写作中的思维过程:1)选题——创造性思维的运用。2)收集与利用资料—或然判断到必然判断的过程。3)从提纲到执笔——严密的逻辑推理:从拟定提纲到执笔成文,这是写作的主体工作。4)修改与最后定稿——反馈的运用:科技写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工作,从初稿的完成到最后的定稿,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修,要对全文的观点,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调查、补充、完善,不恰当的要删除,修正。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反馈”。
14.在科技写作中的思维特点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即思维活动的复杂性和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1)科技写作中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人的思维活动一般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抽象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抽象思维又被当作逻辑思维的同义语。形象思维则以直觉、形象、想象作为自己认识世界的基础。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科技写作是以揭示、证明事物的某一规律为目的,
这就决定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思维活动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
15.逻辑思维的主要方法:1)归纳与演绎: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它是从个别事实去异求同得出一般的结论。演绎,则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概念、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它通过对个别事物的研究概括出一般原理,它的终点也就是演绎的起点。演绎则是归纳的前导,帮助解决归纳的目的与方向,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其两者是互为补充、相辅为用的。2)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将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属性,并个别加以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综合,则是在思维中将认识对象的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属性联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3)抽象与具体:抽象,指思维中对客观事物某方面的属性的认识。具体,则是事物矛盾内部各方面的对立统一在思维中的再现。
16.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学点形式逻辑:学习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原则和方法,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经。2)学点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科学。3)学点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数学逻辑。
17.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培养吸收和储存信息的能力。2)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3)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责任感、顽强的毅力、学习新的科学方法。
18.科技论文按其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两类:1)纯学术性论文:是指科技工作者向科技部门送交的或供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纯学术性论文反映了各学科领域内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动向,它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2)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论文。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是这类论文更突出的作用还是为授予学位提供依据。
19.学位论文又依学位的高低分为三种: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20.学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毕业生取得学士称号的一项重要考核。篇幅一般应为1万字左右。
21.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其学术水平要高于学士论文,篇幅一般应为2~5万字左右。
22.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应为5万字以上。论文应反映出该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独创性成果。因此博士论文被视为重要的科技文献。由于学位论文都要经过考核或答辩。因此无论是论述还是介绍实验方法、实验装置都要十分详尽。
23.科技写作的意义与作用:1)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2)科技研究的手段3)科技成果的标志:所谓发表,就是把科技成果公之于世。4)科技交流的工具5)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24.科技写作的学习方法与途径:1)应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所谓写作基本功,是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行款格式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篇的训练,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写日记、板报稿、广播稿、读书笔记、书信等方法逐步提高基础写作的能力。2)勤学苦练,多读、多写,多改。科技写作的实践包括读、写、改三个方面。
25.科研课题:是指科研所围绕进行并企图得到解答的某一具体问题。
26.论文题目:通常是科研课题完成之后,在课题基础上,以整个科研成果或其中的某一部分做为论文题目。
27.主题:既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同于论文题目。在课题研究中,主题是指课题研究的结论部分。在论文中,主题是指该论文所提出的论点。所以,主题又称为基本结论或中心论点。
28.选题的基本原则:1)要有科学性。2)要有应用性:所谓应用性,即所选的课题应能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能应用于生产实践。3)要有可行性。
29.选题的具体途径:1)站在前人的肩上,选取“前沿性”的课题。2)人类对自然及自身的认识并不是一次可以完结的,永远处在一个过程之中,它需要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在人们忽略的地方深入探索。3)前人对自然的认识有其不足之处,就是同代人也会由于站立的角度及其它因素不同而出现一些偏差与空白。选题时不要轻易放过别人忽略的地方,要能在这些地方寻到矛盾,发现问题,深入进去。被人们忽略的地方是大量存在的。4)从事科研时不应人为地设置不可逾越的禁区,在选题时要敢于从自己熟知的学科跨入到生疏的学科,敢于修订自己原来的计划。5)勇于开拓新领域,善于独辟蹊径6)不要拒绝意外的获取。
30.论文主题的确定:1)论文主题必须明确集中2)要能迅速成文。
31.科技资料的积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所需要的积累,包括思想认识、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资料素材等等方面的积累。
32.积累资料的重要意义:1)掌握了资料,学术上才有发言权:掌握资料,一要多、二要精。“多”,就是所掌握的资料要达到足够的数量。“精”,就是根据选题的需要选择精当的资料。2)资料是形成论点的基础。3)资料是撰写论文的血肉。
33.收集资料的方法:1)直接信息的收集方法:a.在实验中获取直接信息实验。b.调查或考察。C.测量:对实验现象进行定量测量。D.观察。2)选取信息要做到针对性强即针对科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
3)所取得的信息一定是事实:因为直接信息储存于事实中,调查报告必须尊重客观实际的,它得到的结论以调查事实为基础,考察或调查报告是以充分确凿的事实为依据。用事实去阐明道理、说明问题。4)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
34.收集整理资料需注意的问题:1)择其思想精华,增补自己的感受2)择其争议之处,说明自己理由3)收集资料,要广而深4)阅读资料,要详而略5)记录精全:即精当、准确地记录那些令人神思游移的精言妙语,同时尽可能把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作全面记录,不得疏忽遗漏。6)整理资料,要思而辨。
35.文章的结构也叫文章的布局:科技文章的结构就是对以科学技术为内容的文章的组织与构造,也即对要写材料的安排科技写作的结构特点。
36.科技论文写作的特点:1)科技文献相对固定的程式;2)体现内在逻辑:科技文献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靠文献的结构来体现的。在执笔写作开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结构如何安排。结构是文章逻辑的展现。一方面,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它又因每个写作者思维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异。3)运用标题和序号:科技写作的结构特点由于电脑排版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上述程式基础上,现在的科技文献多采用如下程式:1?????(标题)1.1?????(一级小标题)1.1.1?????(二级小标题)1.1.1?????(三级小标题)等等。具体编排形式可灵活掌握和运用。
37.科技论文的结构程式:
A. 标 题:标题是文章的总题目,它仿佛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人们可以看到全文的精髓。它可以在文章写作之前拟出,也可以在文章写成之后确定,往往是后者居多。文章的标题,必须简明、确切、具体、传神:a.简明是指用字要少,但这少并不等于简而陋。它必须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少而明确才称的上简明。如果用字少而意义含混,那就宁可多用几个字,以便题目的意义明确。b.确切是指题目的用字一定要准,不能有歧义;若题目有歧义,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这是拟题的大忌。c.具体即确定题目的弊病之一是失之抽象,贪大求全。d.传神是指拟题的技巧。同一内容的文章,可以拟出若干个题目,其中必有一个是能传达文章精神的。它能概括文章的课题,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从而使论文发挥更大的作用。
B.作者与单位:为论文署名,并标明作者所在单位,是论文的第二大结构程式。它表示作者对论文负责,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价(成果)的珍爱,同时,当公开发表时也便于科学同行或读者与作者联系,也要负学术责任。署名要放在标题之下,独占一行正中的位置上,不应放在文后,也不应用化名和笔名, 这样做往往会给导师或读者带来许多不便。应按其作用和工作量的大小安排名字的次序,工作量相等者则按姓氏笔划的多少排序。
C. 摘要(关键词或主题词):较长的论文一般附有摘要。刊登在正文之前的亦可称为“提要”,正文之后也可叫做“摘录”。摘要不是正文的解释,而是正文的高度概括或浓缩.它是传达全文的主要信息,使读者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所有摘要中,一般不列图表、不引例证、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摘要字数以300~500字为宜,不可过长。在摘要的下方应列出与标题和内容相关的3-5个主题词或关键词。为了加强交流,论文往往附有英文摘要和主题词或关键词。
D. 引 言:引言又称前言或绪论、导语等,是论文的序论部分。其写法如同所有文章的开头一样,要简捷、明快、概括。即要以简练的语言,交代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概括地介绍或提示研究的基本内容、结果。 E. 本 文:本文又称本论或正文,是科技论文的主题部分。论文的重要内容全在这里。由于科技写作的题材极其广泛,不同学科、不同方法的研究都使得论文的写作有所不同。因此,要规定一种万能的本文结构程式是困难的。但本文的写作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归纳起来,可分为理论性的阐述和实践性的阐述两方面。a.理论性的阐述:提出假说的事实的或理论的前提条件 假说的要点,适应范围,论证所据的资料,具体阐述与计算,运用的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比较等)。结果 理论的内容、规律等。讨论 应用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见解的评价等。b.实践性的阐述包括调查或考察的阐述;实验观察的阐述。 F. 结 论:结论是全文的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结论并不是重述本文中的研究结果,而是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科学的结论,也就是使研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要以本文的论述为基础,但较本文的表述更精炼、更集中、更典型、更有价值。结论的写法样式,要根据作者的写作习惯、风格,文章内容的规定性等不同而异。但是其写作的要求有如下几点:a.要有明显的辩论性b.要有高度的理论性c.要有内在的联系d.要有相对的独立性.
G. 谢 词:谢词的文字要简短,致谢的言辞应该恳切和实事求是,而不应该失之浮夸或单纯的客套。至于“拉
大旗当虎皮”的做法,当然是不足取的。
H. 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的正文之后要列出本论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所参考或引证的主要的文献资料。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a.表明论文作者言之有据 便于研究相同或相似课题的同行从文献目录中得到启示和进一步探讨。b.表现论文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c.供指导教师或审稿专家了解论文作者对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努力的程度。d.为进行论文答辩向指导教师提供信息,便于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
I. 目次(目录):长篇论文在标题之后多有目次,并标有页码。
J. 附 录:在论文中不便收录的研究资料、数据图表、修订或再版说明,以及译名对照表等,均可作为附录列文末,以供读者参阅。
38.列出参考文献的要求:1)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依次列出,不以文献的重要程度或名家非名家的顺序排列。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应该是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行的,尚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别人不便考证,最好不要列出。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3)列举参考文献时,要标明序号、作者姓名、著作或文章名称、页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等。
39.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1)客观性2)规范性3)科学性。
40.考察(调查)报告的写作:1)前言:基本同实验性论文;2)主体部分需要详细叙述如下问题:对哪些部门或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对被考察的现象和事实作详细说明,指出它们的意义;对上述现象和事实进行分析。3)结论:结论部分是报告的结尾,应列出考察所得的全部结论,并对结论的意义作评价。
41.综述是总结某一科技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做出综合性描述的科技情报文献。
42.综述的特点:综述的第一个特点是“综”,就是说它综合了某一个问题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内的发展概况,它既有纵的描写,又有横的对比。综述的第二个特点是“述”。所谓述,不仅是指对某一段时期内文献资料的综合描述,而且还是指综述的工作者在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后,对以前的工作适当的评论,预测今后的发展方向。
43.综述的写作要求:破题:综述的开端就要接触到所要讲的问题,绝不能绕圈子。综述的题目是经过仔细选择后确定的,它应当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符合当前生产与科学研究需要,也应能反映全世界的最新科技成就。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业、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post-quota era, the competition of international textile market becomes more fierce, and less profit margin existing. As a country with large textile exportation, developed country’s maturing technical protection, complete and ordered government management, numerous and diverse standard and strict authentication, has an serious affect on our country’s textile exportation and broke the situation that we take advantage of price strategy. If to change this trend,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exporters should fight together.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the features of TB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trade. Meanwhile,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ward TBT in the textile trade.
KEYWORDS: TBT, textile, solution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
第二节 主要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一、本文主要思路 2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第二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贸易特点 3
第一节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一、中国的纺织工业硕果累累 3
二、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4
第二节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及竞争格局 5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 5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6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8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8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8
第四章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11
第一节 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状况 11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12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2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13
第五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5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15
第二节 我国企业和商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以及许可证、配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门槛逐步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在世界市场上,我国出口的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出口产品面临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行业是我国的出口创汇大户,虽然2009年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但更多“绿色贸易壁垒”却滋生开来。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在2009年全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中,涉及到纺织和皮革技术类通报24条,涉及服装工业类通报7条。可以说,纺服行业2009年的技术性贸易环境,在经历上半年的“寂静”后,下半年的通报数量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2009年也出现了多次补遗细则、向家用品延伸、共同体的联动效应和消费安全登记等种种新形势。2009年下半年涉及纺织行业通报条数与上半年相比增长38.462%,具体到纺织类通报条数下半年与上半年持平,而服装类通报却增长500%。这主要是上半年服装方面的通报相对沉静,仅以色列的一条关于缝纫机的通报,而下半年我国、韩国、肯尼亚在服装相关领域都纷纷发出了TBT通报。
与前几年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此次矛头直指中国。据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仍有23783.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其中纺织服装业进出口2037.5亿美元,增长7.3%,出口1852.2亿美元,增长8.2%。但是从出口地区来看,除了对欧盟出口仍然有一定增长,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均未出现增长,对香港地区的出口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除了金融危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使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仅2008年,我国共收到TBT通报1470条,同比增长了21.59%,其中涉及纺织和皮革技术类39条、服装工业类14条,分别增长了30%和7.69%,反映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压力逐步加大。
要真正实现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效的增长,关键在于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尤其是当前流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深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和主要特点,对我国纺织业和技术竞争力的影响,并研究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对我国纺织出口贸易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能够促使我国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体系,掌握国外运用国际公共规则设置贸易壁垒的技巧,避免出口产品在国外无端碰壁,遭受歧视性待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进出口贸易损失,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节 主要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本文主要思路
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特点和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和WTO规则,探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纺织品企业在出口方面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已经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标准发展到产品生产、包装、运输 的全过程,有的是普遍性的,有些是专门针对中国特定产品设计的。同时,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相对较低;许多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我国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体系不完整,没有建立统一的部门协调机制;行业组织发挥的作用很小。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拟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表现形式,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何在,对我国纺织品企业的影响有哪些,国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采取合理的贸易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三,如何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大层面提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与建议,如何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贸易特点
第一节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的纺织工业硕果累累
(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生产大国
纺织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服装出口也是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纺织工业实现增加值19461.64亿元,同比增长22.99%;就业人数2362万人,同比增加2.51%;完成出口111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9.46%,贸易顺差达992.55亿美元,实现利润总额710.75亿元,同比增长37.79%(表2—1)。
表2—1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纺织工业主要几项指标
2007年前三季度 同比增
纺织工业增加值(亿元) 19461.64 +22.99%
纺织工业利润(亿元) 710.75 +37.79%
纺织工业就业人数(万人) 2362 +2.51%
纺织工业出口金额(亿美元) 1117.33 +19.46%
纺织工业贸易顺差(亿美元) 992.55 +20.64%
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的有关数据整理得出
(二)产业特点
1.产业门类完整,产品种类丰富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纺织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化纤、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绸、针织、服装、非织造、纺织机械等行业共同发展,产品种类十分丰富。在纤维原料方面,国内纤维原料资源充足,有棉花、羊毛、羊绒、蚕丝、苎麻、亚麻、大麻等各种天然纤维,其中棉花、羊绒、蚕丝、苎麻等产量世界第一;化学纤维生产发展迅速,粘纤、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和氨纶等化纤品种齐全。
2.产业布局集群化发展
中国沿海各省市已经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仅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大约占全国四分之三的纺织企业。
3.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全球生产总量的1/3,主要纺织品产量和纱布、服装、化纤都名列前茅,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由日本、韩国和香港向中国内地转移的纺织工业尤其是服装工业,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先进的技术,完善的销售渠道,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熟练的技巧等都被完整地带入了中国,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本土的纺织业。有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和技术融入,中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二、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对我国积累资金、解决就业的贡献非常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是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7.66%;利税总额占全国加工业的财政收入的4.86%;服装出口额为1756亿美元,占全国加工业出口额的14.47%;职工平均人数为1101万人,占全国加工业职工人数的13.99%。
首先,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据测算,中国纺织品出口每增长1亿美元,可增加7300人就业 。可见,纺织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纺织业长期比较优势的基础,同时也说明扩大就业是发展纺织业的强大动力。
其次,纺织业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保持贸易平衡作用非常明显,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99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业顺差额第一次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倍,2004年达到全国贸易顺差的2.5倍(图2—2)。
进出口总额(亿元)
图2—2 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
注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ccct.org.cn)
此外,纺织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带动效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纺织业向其他行业,如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各个产业部门所提供的大量新材料和新产品,有力地支持了这些行业的发展。纺织品出口的大量贸易顺差,对实现工业化的内在需求和GDP的增长功不可没。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服装业重新焕发活力,为国内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现代纺织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市场的纺织品和服装,而是凭借高科技手段研发出来的独具特色、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重要。
第二节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及竞争格局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
1.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上的新突破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 亿美元。五年中,出口增长了近3倍。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确保了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序的发展。以2006年为例,纺织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得以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6 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4.2%,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价格增长42%,对欧盟服装出口价格也增长了17%。尽管2006 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贸易摩擦频多、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在出口整体规模和 效益上仍取得较大发展。
2.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由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在这些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且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中国企业愿意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市场,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迅速,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至于进口方面,日本、韩国、欧盟、美国和香港、台湾仍是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美国、欧盟和日本既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他们还是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置贸易壁垒最多的经济体。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
美国不仅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我国从1994 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美国方面认为我国纺织品在花色、图案设计等方面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担心我国纺织品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垄断地位,因此美国采取协议招标等方式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门槛,而且从2006 年10 月起,美国修改了原产地规则,对来自计划经济国家的进口原料成分超过33%的产品确定为市场经济,可对其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同时对出口国采取反补贴调整,这些措施对限制我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
欧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传统市场,但是欧盟对中国实行了种类繁多的纺织品配额限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欧盟必须按照ATC一体化的进程分阶段逐步取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所设置的配额限制,并且在2005年1月1日取消全部配额。虽然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形式意义上和实质意义上的出口限制安排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失效将彻底消失,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并非如此。2005年6月11日, 中国和欧盟宣布根据《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242段对10类输欧纺织品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 。此后不久, 在此备忘录的基础上, 2005年6月20日, 中国商务部公布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 暂行) 》, 对纺织品实施出口限制安排。2005年9月22日制订的《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 取代了前者成为对欧盟和美国实行纺织品出口限制的依据。
(三)中日纺织品贸易
在双方多年共同努力下,中日纺织品贸易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纺织品是我国对日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日本是中国最大纺织品出口市场,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日本进口贸易中已拥有绝对占有率。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很大,且没有配额限制。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占70%左右,并具有较强的价格和质量竞争力。中国已成为日本成衣和各类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我国两纱两布产品除棉纱是日本第4大供应国外,其他三类商品均为日本第一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棉花布和T/C花布均为日本的第二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63%和13.97%。人造棉布排名第三,化纤布排名第一 。
虽然中国纺织在日本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近年来出口数量扩张较快,价格不升反降。日方认为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制造水平低,质量较差,产品档次难以提升。中国企业过分依赖价格优势,疏于开发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创新和开发高档产品,提升档次,将是中国企业扩大对日纺织品出口的当务之急。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或法规主观或客观地成为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障碍 。这一定义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限制的主观或客观方面。一方面,由于市场失灵,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与生产或消费有关的负外部效应,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起到客观地限制不符合本国要求的外国商品进入,保护本国市场。另一方面,该定义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故意地被滥用的可能性,从而在主观上成为一国政府进行贸易限制的工具,也就是说,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标为由,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限制外国竞争性产品进入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
WTO的相关协议,如《GATT 1994》、《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等,要求上述技术性限制或措施不应给国际贸易造成变相的限制或制造不必要的障碍,也不得对情况类似的国家构成不同的待遇。但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差距,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有着不同的要求,发达国家的要求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之间或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会存在着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样一来,一个国家的产品要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就有可能因技术性问题而受到阻碍,从而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概括而言,TB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TBT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盒标签及标志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手段上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做法上的歧视性,实施中的争议性,被许多国家用来当作保护自身利益的&ld quo;护身符”。
(一)广泛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仅涉及与人类健康有关的资源环境等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且涵盖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TBT措施的表现形式极具广泛性,涉及法律、法令、规定、要求制度等各个方面。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对进口商品设定技术规则,规定影响商品性质、设计、制造、化学成分、原材料、包装、标签等方面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广泛的贸易领域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此阻挡国外商品进入其市场。
(二)隐蔽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配额限制等问题,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高科技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的,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判断。技术性贸易壁垒最隐蔽是因为它总是以保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和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出现的,而在这一目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贸易保护主义,通常作为进口国阻止国外商品进入、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事实上,把标准和技术法规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各国政府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直很在使用的方法。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本身不存在标准,只是提出了一个松散的弹性很大的框架结构,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可以以国内的生产发展和市场保护需求为出发点,以维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安全、保护环境为理由,根据自身的标准和需要自行灵活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出繁多苛刻的技术规则和标准来限制进口。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灵活运用,使得技术规则、标准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根本无法及时了解进出口繁多的技术法规和具体规定,即便有多年出口贸易经验的人有时也很难通晓进口国对商品的所有技术要求。
(三)歧视性
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较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实行TBT措施,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要求,其贸易利益往往成为牺牲品。这种歧视性不仅体现在进口国内外有别、内松外紧、内低外高限制进口的技术规则和标准上,更表现在技术法规和标准实施的全过程。
(四)争议性
各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难以适应。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泛,表现形式又非常复杂,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隐蔽性,在对其是否是实现社会公共目标的必须以及是否超出合理限度上,目前尚无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与标准,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结果必然是不同国家从各自经济利益出发对贸易壁垒予以评判,因而国与国之间相互很难协调,难以达成共识,容易引起争议。
纺织品服装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除了具备一般的表面合理性、隐蔽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外, 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有关纺织服装产品技术要求的法规严明、项目众多, 使得技术壁垒成为纺织服装贸易中新的保护网, 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 2.利用高新技术、高灵敏的检测设备, 进行精密分析, 高标准、严要求,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检验手段和要求逐步提高;3. 除了对进口服装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外,发达国家还将技术壁垒延伸到产品外围, 例如在纺织服装产品包装方面,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率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
正是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以上特点,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一些国家甚至挖空心思地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贸易保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常常蓄意提高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限制进口。目前TBT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之争的重要领域。
第四章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第一节 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状况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 “ 清洁产品”、“ 绿色产品”和“ 生态纺织品” 等概念被引入纺织品和服装领域。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和服装在生产过程中的清洁性和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纺织业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愈演愈烈。从2000年到2004年,WTO成员在纺织业每年的TBT通报量基本维持在个位数,而自2005年起,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2008年,当年的TBT通报量分别为18、23、37、53;截至2009年7月份,WTO成员国在纺织业的TBT通报量就达到19件。这表明随着传统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弱化,由于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促进本国纺织业的发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技术性贸易壁垒。
表3—1 2000—2009年7月WTO成员在纺织业的TBT通报量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7. 总计
通报量 9 6 6 10 8 18 23 37 53 19 189
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官方网站的各国TBT通报查询数据库
作为出口创汇大户的纺织业一直是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重的产业之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对两千多家企业(涉及到纺织企业488家)的调查显示,纺织业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企业就达到154家,约占31.56% ,这就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大多数的纺织业出口企业带来广泛的影响 。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主要出口对象国顺应这种潮流,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 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采取了严格的技术环保建议措施。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遭遇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产品检验制度方面包括对有害物质的使用量、残留量以及禁用物质种类有关的技术标准的检验和对产品阻燃性、耐火性方面检验的安全指标检验;2.产品包装标签制度,包括对产品标签的规定,包装的环保、安全性的检验和附加的生态标签,如Oeko-Tex Standard100、Clean、Taxproof、Fashion、Eco-Tex、Otn100等;3.产品认证制度,如国际质量标准化认证(ISO9000)、国际环保标准化认证(ISO14000)、社会责任标准化认证(SA8000)。
面对上述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纺织业常常疲于应付,屡遭查禁。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有关纺织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不健全,标准检查、检验设备落后。技术法规的不完善、标准过低成为中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最大缺陷 ,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使我们处于被动地位;2. 纺织品生产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对产品标准化认证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对“绿色认证”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迟缓;3. 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法律意识不强,对WTO 规则特别是《TBT协定》了解不够,遭遇TBT时应诉的积极性不高;4. 纺织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府职能缺位,纺织业协会也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者在应对TBT 时的协调性不够。而在当今世界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其也是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最多、最严的国家和地区,并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这类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业出口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
一方面,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有:(1)通报不断,损失严重。早在2002 年, 我国就有67.2%的纺织服装企业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相当数量的产品不得不退出国外市场, 产品损失达11.7亿美元。2003年,受TBT 影响的企业占74.4% ,损失达到10亿多美元。目前, 欧、美、日等是对我国实施TBT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其TBT对我国纺织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TBT 不仅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收益造成巨大影响, 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的就业。据测算, 纺织品服装出口每下降1% ,其国内生产就会下降0.5% , 将新增失业人口3.6万人,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2)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成本增加, 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纺织品服装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 增加检验项目, 取得各种认证, 改进技术工艺,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 增加企业负担, 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3)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名目繁多, 限制内容多变, 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法规、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 致使有些企业贻误了成交时机,或被迫取消定单;(4)波及面广, 影响相关产业。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影响的同时,还波及到印染业、化学助剂业、纤维原料业、运输业等, 减少相关行业的业务量和收入。
另一方面,从长远的眼光看,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可以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错误观念, 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2)促进产业升级调整。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 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逐渐下降, 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 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 以此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3)推动技术进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 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看,以技术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将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主体。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数量越来越多
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相比,WTO成员的TBT和SPS通报量最多且不断增长。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WTO成员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量最多且不断增长,2001年至2007年,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量从1305件增长到2456件,增长了88.2%。其中TBT措施通报量从533件增长到1295件,增长了142.9%;SPS通报从772件增长到1161件,增长了50.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据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2007年为34.6%,2006年为31.4%,2005年为25.1%),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05.42亿美元(2007年为494.59亿美元,2006年为359.2亿美元,2005年为288.13亿美元),两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TBT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
TBT既涉及国际间的法规、协议、指南和准则等,又包括一些民间组织制定的规则。TBT覆盖面极宽,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它涵盖了产品的所有时期——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弱期;从产品形态来看,TBT不仅涉及初级产品,也包括了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产品领域来看,TBT已从贸易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金融领域和服务领域。
(三)TBT的扩散效应日趋明显,影响越来越大
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TBT的影响更具广泛性和深远性,它能以正当理由直接将某国的进口产品拒之门外。而且TBT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它实施的某项措施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由一个产品涉及所有相关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四)WTO在技术性贸易协议中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规定的特殊优惠条款形同虚设
虽然WTO在《TBT协定》和《SPS协定》中对发展中国家设有特殊优惠条款,但由于TBT具有合理性和隐蔽性、符合人类利益,无论从协定本身的规定还是现实的应用来讲,特殊优惠条款都形同虚设,不具备可操作性,而且实践中也没有哪个国家做到这一点。
(五)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体仍是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
(六)TBT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间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TBT是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导致的结果,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长期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势必会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出口品的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实力,而这种科技上的进步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从而在间接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第五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以及中国入世后国门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已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热门话题,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我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国际间已达成的各种技术标准协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从政府角度看,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 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对现行标准制定中制定、执行和监督脱节的问题, 应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与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以及监督监测水平形成有效衔接。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 为我国纺织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鼓励建立高新技术、环保型的纺织服装企业,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积极规范和引导纺织服装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
3. 加大谈判力度
一方面要利用现有WTO机制,要求主要进口国取消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发达国家越来越泛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4. 建立完善的出口风险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体系
建立技术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让纺织品服装企业及时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在该领域TBT 的新动向。建立TBT预警机制,并将信息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措施,突破国外TBT。
第二节 我国企业和商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一、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在努力提高纺织品产品质量、建立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生产加工体系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渠道来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应考虑采取下述措施:
1.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打破技术壁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 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 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因此, 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 淘汰陈旧落后设备, 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 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
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需要, 将ISO9000 与ISO14000 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 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3.更新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企业要积极参与各种标准的制定,制定标准就是技术开发,就是产业化,谁制定标准谁有有先发优势,掌握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二、行业协会是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协调、服务的作用。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我国应该重视行业协会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引导他们承担起保护国内企业的职责,一旦我国企业受到冲击,要迅速作出反应,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形成一个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利用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行业和产品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
1. 完善组织建设, 发挥服务职能
应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形成权威性和凝聚力。此外,应该加强服务意识, 并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以组织的形式出面应对TBT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参与标准制定, 提高检测水平
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 反馈行业之声; 传达并监督标准和法规的实施。另外, 纺织协会应积极与国外检测机构合作, 制定国际认可的检测标准。
3. 启动互律机制,规范同业竞争
我国近年来频繁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其他贸易壁垒,除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迅速扩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之间的恶性无序竞争。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协会还必须制定行业的“行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行业竞争秩序,调节彼此的纷争,对恶意竞争的行为要给予惩罚,保护行业内出口企业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卜海.后配额时代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 2004(9):5-8
[2] 陈杰.后配额时期的新贸易壁垒及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应对策略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集,2006.
[3] 韩雁蒙.我国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的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7.
[4] 凌海生.浙江省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D],2006年,34-38
[5] 薛荣久. 中国与欧美等国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化解[J].国际贸易,2005(7):7-8
[6] 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5):102-106.
[7] 许辉,许燕玉.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企业加速国际化得战略选择—基于资源观的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6):94-99.
[8] 张亮,阎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4(4):100-104
[9] 余为丽,王治.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79-83.
[10] 魏国学,熊启泉.美中贸易摩擦不断地原因—基于美中贸易现状的模型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6(3):39-44
[11]《中国入世协议书》第16条
[12] 田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8).
[13] 王仲辉.跨越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 张茂荣.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面对技术壁垒[J].经济师, 2004(2): 49–50
[15] 滕玉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4(3): 44-45
[16] 马晓红.2005年中国纺织业埋伏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障碍重重[J].WTO经济导刊, 2004( 8): 7—8
[17] 张锐.谁为纺织品配额终结买单[J].经济前沿,2005(1)
[18] 吴海霓.世贸组织框架下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J].国际贸易问题,2003(1)
[19] 全毅等.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分析、经济影响与对策研[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0] Ningchuan Jiang. Effe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ese Textile Product Trade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ISSN 1913-9004 (Print), ISSN 1913-9012 (Online)
[21] Gabriel J. Felbermayr • Benjamin Jung.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Industry Productivity[J]. Open Economies Review, ISSN 0923-7992 (Print) 1573-708X (Online)
致 谢
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本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中落下帷幕,自己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论文选题、文献搜集、实证分析及最后的成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对恩师的教诲,以及同学们的帮助,十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