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3 12:35: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庭教育格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失败定是惨痛的,是学校和社会教育很难弥补的,需要孩子用一生的时间来治疗.本文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为例,探讨家庭教育尤其是溺爱怎样使孩子一步步走向犯罪之路的.
关键词 :青少年;家庭教育;自我控制;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58-02
青少年犯罪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青少年”指青年和少年的合称,依据我国刑事法学观点,青少年犯罪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依据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长时间的高峰期,在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犯罪成为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我国也不例外.儿童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就为一生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打下了基础,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堂课,父母的教养行为是预测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意义很大,从儿童一出生起,父母便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态度体系、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为儿童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堂课.教育好子女是父母人生任务的重中之重,对儿女教育的失败不仅对家庭还是对子女本身都是一场悲剧,严重的还可能对社会有较大影响.
本文案例东东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从小受到全家人的娇宠溺爱,缺少了有效的约束和控制,久而久之,养成了自我控制能力差、狂妄自大、好逸恶劳、寻衅滋事等不良的嗜好和品行、最终走向了犯罪.
1 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东东,性别:男,年龄:16周岁,身体健康.一年前辍学在家,半年前与朋友酒后闹事、打架,将朋友刺伤,被送至少年犯管教所.
2 家庭情况
东东从小生活在一个比较幸福的家庭里,是独生子,家里的经济状况比较好,爷爷是工厂退休职工,奶奶是退休教师,爸爸在家里做生意,妈妈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东东从小受到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悉心照顾,尤其是母亲,对孩子极其娇惯,小时候的东东在妈妈眼里做的每件事说得每句话都是对的,爱夸奖自己的孩子,无法承认自己孩子任何的缺点,哪怕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也无法承认自己的孩子会比别人的孩子差.
和其他同龄人相比,东东算不上留守儿童,大多数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尤其是母亲,几乎没有离开过,只在其14岁那年,和母亲分离过半年时间.
3 成长经历
东东小时候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但是学习成绩一直很差.4岁开始上幼儿园,6岁开始上一年级,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上课不好好听讲,课堂上只要老师一离开,就开始捣乱影响其他同学,甚至在课堂上打架,老师的管教一直不见效果.放学将书包扔在家里就不见了人影,在外玩耍时霸道、鲁莽,不顾及别人和自己的安危,在八岁那年曾经因骑自行车太快太猛而摔倒骨折,痊愈后依然不接受教训,听不进任何人的管教.
小学毕业未能考上县城的中学,在一个普通的乡镇中学里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不良行为不但没有丝毫的收敛,而且变本加厉.谈恋爱、与同学喝酒、打架等事情开始让父母变得很头痛.15岁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在家,父母帮其介绍了几分工作,每次都是只干几天就不想干了,每次不想干了就告诉父母是想重新回学校上学,但回家后只是东游西逛、惹是生非,从不回学校.终于在一同学的生日聚会上,酒后和同学打架,将同学刺伤,被送到少年犯管教所.
4 家庭教育
东东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典型的溺爱型,对孩子过分关爱甚至袒护,无原则的迁就,这种关爱是一种不理智的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控制和要求.在这种不良的教养方式下,孩子逐渐养成了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交互作用的理论创立者伯恩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王子或公主,后来在父母的亲吻中成了青蛙.
4.1 全力包办、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
由于生理的发育,2—4岁的孩子会表现出自己要做的事,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此阶段幼儿发展的任务时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儿童通过做自己想做而能做的事情获得一种自控能力.此时家长需要承认并允许他们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开始时儿童往往做不好,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各种能力.父母的过分关爱,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没有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这种包办代替直接剥夺了儿童成长的机会,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儿童也会获得更好地动作协调能力,但心里功能的发展却会滞后.溺爱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危害还常常远不止于此,对孩子的不恰当要求,不加思索就给予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不能忍受正常的挫折,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拒绝或延迟满足,并表现为大发脾气或其他一些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4.2 过分的赞扬和袒护
溺爱孩子的常见现象是对孩子的过分赞扬和袒护,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缺乏建设性的约束和控制,一旦接受并内化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对孩子来讲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东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东东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时常夸奖孩子,但是对东东上课捣乱影响别人的学习、出手打人、不做作业、做事不顾及后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安危等行为却不舍得责备,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父母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放任自流甚至怂恿,养成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狂妄自大、不尊重别人的不良品格.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场所,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与做事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相比,自身素质差、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才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
4.3 不重视知识的学习,孩子认知水平低
“独生子女”的学习问题受到父母的格外关注,这一现象在农村也不例外.但是东东父母自己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学习也没有做到科学指导,东东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糟糕,本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管教,但其父母太过迁就,所以情况一直都没有改善.上中学后,东东结交的朋友也都是和他一样的问题学生,他们相互影响,终酿成祸端.“无知者无畏”,年少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知识水平低、自我认知能力低、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生活事件,也是造成人生大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4.4 青春期管教简单粗暴、缺乏监督
父母错过了儿童时期的教育,但青春期教育缺乏科学方法,不见效果.东东上了初中后,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父母对此也非常重视并努力管教孩子,但是与孩子缺乏沟通,常常以责骂、训斥的方式进行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加重了其叛逆心理.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对子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且耐心不足,多年来形成的不良现象想通过一顿严厉的批评甚至殴打来解决问题,当问题不能解决时又转至悲观、失望、无奈,甚至放弃.青春期是一个困惑颇多,且情绪、意志极不稳定的人生阶段,孩子需要更多的理解、更渴望与权威人士的探讨和交流,而父母却以说教和责骂的方式进行,不能以有效的方式进行.
家庭是青少年犯罪最主要的保护性因素,父母的严厉监督不仅能降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倾向,而且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严厉监督也能够调节朋友的问题行为.东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缺少监督,对于可能酿成的后果缺少警惕心理.
5 讨论
弱小的儿童不仅需要保证其生理需求的物质供应,也需要爱.温暖的气氛、情感的慰藉能给予他内在的安全感,这份安全感是自信、勇气和乐观的源泉,但这种爱不是过分保护.
儿童需要一个独立、自由的环境,“按照其内在的力量成长”,“这种内在的力量是人所共有的,然而在每个人那里又各有不同,它是成长的根源.”但是儿童也需要建设性的约束和控制,但这种约束和控制又不同于要求孩子对自己喜恶的绝对服从.
参考文献:
(1)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
(2)葛静霞.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戴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化行为的个案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9.
(4)张朋飞.犯罪青少年同伴关系、家庭教养风湿的特点及其二者关系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2.
我担任班主任多年,班里也有一些来自单身家庭的学生,我对他们进行过分析、教育和研究,以下是我对一个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
郑××,男,15岁,初中三年级。
2.家庭背景
父亲在郑××小学时因车祸去世,母亲是个体经营者,为生计而奔波,无暇对孩子有过较好的引导和教育,该生从小就很任性和固执。
3.存在问题
(1)作为该生的班主任,我和任课教师观察到的情况
该生在12岁时,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性格孤僻倔强,不爱说话,对人冷漠,常冲同学大喊大叫。
(2)该生母亲反映的情况
在家沉默寡言,不说话,有事总闷在心里,经常出去玩游戏机。
(3)和该生个别谈话时发现的情况
学习方面: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
思想方面:思维怪异,自卑又自尊,倔强,贪玩游戏机。
二、问题成因分析
1.主观原因
该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差。
2.客观原因
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不思学习,贪玩游戏机。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教师、母亲的批评训斥,导致该生产生了厌学和自卑的心理。学校和家庭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该生对教师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理都产生了抵触情结,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了该生的学习。
三、赏识教育策略和过程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心灵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就拿郑××来说吧,父亲过早去世,母亲为生计而忙碌,没有时间关心爱护他,缺乏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既自卑又很自尊。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用爱心去攻破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尊重,时常当众表扬他的进步,从而逐渐恢复了他的自尊和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学习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多方协调,讲究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和该生沟通,我采取了勤家访、多联系的方法。在家访过程中,多向学生母亲讲孩子的点滴进步和长处,多与他母亲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她明确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要她多为孩子想想,多关心他爱护他,积极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根据该生的问题成因分析,我认为,要让他实现转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并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研究的结果
通过近三年的具体工作,该生现已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1.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
该生变得活泼开朗,能主动和教师沟通,与同学相处得很融洽。
2.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
由入校时在班上排名中下游提高到中上水平,最后跃居前列。
3.有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努力拼搏,表现出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五、得到的启发
通过对这一个案的信任与赏识教育分析,我得到以下几点启发:
1.因材施教,并付出爱和耐心
单亲家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要转化一个问题学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因材施教,还要付出很大的爱心和耐心。
2.了解学生,尊重其差异性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从而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
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中国离婚对数为34.1万对,到2009年达 171.3万对,从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离婚率正逐年升高,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他们就像是一只只受惊、受伤的小鸟。如何通过教育,调整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打开他们的心扉,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已成为社会的新问题了。
下面就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以个案形式和大家进行探讨。
1. 个案基本资料
姓名:aa,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2007年8月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家庭关系:父母离异
主要教养者:父亲 爷爷 奶奶
2. 主要表现
在幼儿园里,aa表现比较浮躁,爱和别人打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时,就不愿意听,对老师的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缺乏自信心,似乎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什么事都干不好;认为“反正我是坏学生”,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我不行,我不可能干好”,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半截,又没有勇气赶上去;神态消沉、自暴自弃、还有逆反心理。具体表现如下:
场景一:“老师,我家aa千万不能让她妈妈来接,她爸爸妈妈离婚了,孩子判给了我们抚养,不准那个坏女人接!”aa奶奶激动地和我们说着,而一旁的小aa则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畏缩在爷爷身后,脸上充满着惶恐和忧伤。
场景二:“不要打我!”aa做梦时都在喊着这句话。“你怎么了?”“老师,爸爸昨晚打我说妈妈是个坏女人,不要我们了。等我长大了我要挣很多钱。买很多好妈妈!”
场景三: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坐着等待老师,只有aa东张西望,嬉皮笑脸,还故意把课桌弄得哐当响,引起小朋友们都往后她那里看,她就向大家扮鬼脸,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等到下课做游戏时,她却一直在卫生间不愿意出来。
3. 通过家访结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长达成共识
通过家访,分析得出aa的家庭结构残缺,父母离异,使孩子缺乏足够的母爱,父亲在家庭教育上的放任自流更使他在行规路上渐行渐远。没有母亲的温情与生活中的呵护,父亲粗暴的教育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交流,过度严厉地惩罚教育,加上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导致aa养成爱撒谎、敏感、烦躁、孤僻、自卑、逆反等不良个性。
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多,通过翻阅和收集了大量资料,发现aa的爸爸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着“教育功能欠缺”的问题。根据aa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如下指导:
通过家访或把孩子父亲请到“家长学校”来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帮助他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主要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践之以行”的科学方法。并向孩子父亲坚定地表示,不管怎样,孩子是无辜的,我们没有理由让他们感到不幸。希望爸爸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孩子,不能总把怨气和怒气摆在脸上。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哪怕有再多不顺心的事,都不能与孩子分享。作为父亲,应该先要想到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要教会孩子在生活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自己和孩子有一个比较正常的生活;要丢掉自己是“大男人”的想法,逐步引导孩子对家庭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孩子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作为离异家庭的父亲,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打骂、不负责任等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是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常让孩子听听音乐,看看表演,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要学会经常跟孩子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并给予正确引导,从而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爱还体现在“鼓励”。对孩子学习上的进步要鼓励,思想上的进步也要鼓励;对孩子美好的理想要鼓励,对其健康的爱好也要鼓励;孩子见义勇为要表扬,孩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更要表扬……。总之,只有通过反复鼓励,用爱心滋润孩子的童心,才能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激发出前进的力量。让孩子在和风细雨的滋润中、在灿烂的阳光下健康地成长。
通过电话联系,找到aa的母亲,和她促膝谈心,请她多多关心自己的亲身骨肉,常常回家看看,多给孩子一点爱,多为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添一份爱心,与前夫一起共同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节假日回家来与孩子说说话、洗洗衣服、逢年过节把孩子带回家去探望外公外婆,分享节日的快乐和亲情的温暖。带孩子出去多触同龄伙伴,互相谦让。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建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因为离异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建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娇治方法。
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她),要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告诉爷爷奶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是难以割舍的,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满足。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双方轮流扶
养孩子,被剥夺任何一方都会给孩子造成永远的阴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情感有时很脆弱,教师应该多方面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既要做他们的妈妈老师,又要做他们的老师妈妈。多给他们生活上的温暖照顾,多给他们精神上的坚强支持。也可以说应该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柱。
有机会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和孩子的家庭。多进行家访。即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又应该做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的知心朋友,多体贴他们,也要倾听他们的苦衷。多在他们面前表扬他们的孩子,切忌告状式的家访。把老师教育孩子的构想,多讲给他们听,和单亲父母共同作培育幼儿规划
研究表明,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离异家庭幼儿往往伙伴关系欠佳,他们往往游离与班级群体之外。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孩子比较自卑,觉得爸妈离婚了,自己跟大家不一样,因而自觉不自觉的孤居一偶,远离伙伴群体;二是他们的不受欢迎行为较多,如乱发脾气、攻击他人、自私娇气等,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三是受成人(家长或教师)不当影响,例如被嘲笑、歧视,或被当作特殊幼儿对待,人为地使他们感到孤立。这时,老师要鼓励引导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游戏。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次,有个别孩子对aa说了刺激性的话,老师发现后要及时找那些孩子谈心。然后,再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让全体幼儿正确对待这种情况,教育效果很不错。
离异单亲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家庭在基本的物质生活上就存在着困难,他们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给予关注和重视,切实帮助单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为单亲家庭建起一座绿洲,为单亲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首先爷爷奶奶允许aa的妈妈来探望孩子了,有时候他们没有时间来接孩子,还会主动打电话让她妈妈来接过去度周末。
其次,爸爸树立了较正确的教育观,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改掉了喝酒、抽烟、乱发脾气等一些不良习惯,一有时间就会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或游戏。
再次,aa的父母由于经常联系,渐渐淡忘了仇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了朋友。
aa不像从前那么自傲、孤僻和不合群了。现在,能看到她跟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了,上课时也能看到她主动举起小手了。如今,她还懂得如何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朋友,班里有孩子摔交了她会主动将人家扶起来。回到家还能帮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呢。今年教师节,她献给老师一支美丽的鲜花,这何止是一支鲜花所能体现的价值啊!但愿这棵小苗苗在爱的滋润和浇灌下健康成长。
1. 抓住教育早期:我们所有的社会团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家长,应早一天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找原因,找对策,及时给予关爱,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孩子不再自我封闭,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2. 坚信坚冰可化:aa的经历虽然不幸,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家长的力量感化下,融入了集体之中,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使她得以有个健康的心理。因此,我坚信,只要付出无私的爱,只要把这样的孩子当成正常的孩子,给予无私的温暖,即使坚冰也可融化,成为海洋中的一部分,回归大自然,回归社会,回归主流。
3. 及时指导家长:孩子在成长的时候,身体的发育是一目了然的。可是,心灵的发育是肉眼看不见的,因而常常不被大家注意。其实,心灵的成长比身体上的成长更为重要。家长不能因为自身的问题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良师益友,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关系着孩子未来的人生,给孩子营造一个正常健康的成长环境,目前看来尤为重要。
每个人都渴望被人欣赏,都渴望展现自我,离异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在离异家庭幼儿的教育上问题上,爱,充满着神奇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心去播种爱,用真情去呼唤爱,用爱为离异家庭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李洪曾:《家庭教育心理研究论文集》上海市家庭教育心理研究会
[2] 胡守fēn@①:《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
2成长经历
东东小时候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但是学习成绩一直很差.4岁开始上幼儿园,6岁开始上一年级,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上课不好好听讲,课堂上只要老师一离开,就开始捣乱影响其他同学,甚至在课堂上打架,老师的管教一直不见效果.放学将书包扔在家里就不见了人影,在外玩耍时霸道、鲁莽,不顾及别人和自己的安危,在八岁那年曾经因骑自行车太快太猛而摔倒骨折,痊愈后依然不接受教训,听不进任何人的管教.小学毕业未能考上县城的中学,在一个普通的乡镇中学里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不良行为不但没有丝毫的收敛,而且变本加厉.谈恋爱、与同学喝酒、打架等事情开始让父母变得很头痛.15岁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在家,父母帮其介绍了几分工作,每次都是只干几天就不想干了,每次不想干了就告诉父母是想重新回学校上学,但回家后只是东游西逛、惹是生非,从不回学校.终于在一同学的生日聚会上,酒后和同学打架,将同学刺伤,被送到少年犯管教所.
3家庭教育
东东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典型的溺爱型,对孩子过分关爱甚至袒护,无原则的迁就,这种关爱是一种不理智的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控制和要求.在这种不良的教养方式下,孩子逐渐养成了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交互作用的理论创立者伯恩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王子或公主,后来在父母的亲吻中成了青蛙.
3.1全力包办、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
由于生理的发育,2—4岁的孩子会表现出自己要做的事,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此阶段幼儿发展的任务时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儿童通过做自己想做而能做的事情获得一种自控能力.此时家长需要承认并允许他们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开始时儿童往往做不好,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各种能力.父母的过分关爱,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没有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这种包办代替直接剥夺了儿童成长的机会,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儿童也会获得更好地动作协调能力,但心里功能的发展却会滞后.溺爱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危害还常常远不止于此,对孩子的不恰当要求,不加思索就给予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不能忍受正常的挫折,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拒绝或延迟满足,并表现为大发脾气或其他一些明显的攻击.
3.2过分的赞扬和袒护
溺爱孩子的常见现象是对孩子的过分赞扬和袒护,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缺乏建设性的约束和控制,一旦接受并内化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对孩子来讲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东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东东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时常夸奖孩子,但是对东东上课捣乱影响别人的学习、出手打人、不做作业、做事不顾及后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安危等行为却不舍得责备,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父母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放任自流甚至怂恿,养成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狂妄自大、不尊重别人的不良品格.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场所,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与做事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相比,自身素质差、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才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
3.3不重视知识的学习,孩子认知水平低
“独生子女”的学习问题受到父母的格外关注,这一现象在农村也不例外.但是东东父母自己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学习也没有做到科学指导,东东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糟糕,本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管教,但其父母太过迁就,所以情况一直都没有改善.上中学后,东东结交的朋友也都是和他一样的问题学生,他们相互影响,终酿成祸端“.无知者无畏”,年少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知识水平低、自我认知能力低、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生活事件,也是造成人生大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3.4青春期管教简单粗暴、缺乏监督
父母错过了儿童时期的教育,但青春期教育缺乏科学方法,不见效果.东东上了初中后,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父母对此也非常重视并努力管教孩子,但是与孩子缺乏沟通,常常以责骂、训斥的方式进行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加重了其叛逆心理.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对子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且耐心不足,多年来形成的不良现象想通过一顿严厉的批评甚至殴打来解决问题,当问题不能解决时又转至悲观、失望、无奈,甚至放弃.青春期是一个困惑颇多,且情绪、意志极不稳定的人生阶段,孩子需要更多的理解、更渴望与权威人士的探讨和交流,而父母却以说教和责骂的方式进行,不能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家庭是青少年犯罪最主要的保护性因素,父母的严厉监督不仅能降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倾向,而且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严厉监督也能够调节朋友的问题行为.东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缺少监督,对于可能酿成的后果缺少警惕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80-04
在以往的研究中,流动人群大多以“农民工”“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为代名词。流动儿童也被定义为“弱势儿童”“边缘儿童”等。事实上。在流动儿童大军中,有一类儿童虽然户口不在本地,但与本地儿童的生活、教育、发展等差异不大。他们的父母往往受过较好的教育,有某方面的专长。受城市发展和城市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这类人群是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而流入的人口,属于流动人群中的优势群体。与生存压力较大的流动家庭相比,这些优势家庭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更好的社会地位。那么,这些优势家庭的流动儿童享有怎样的教育支持系统?支持程度如何?本研究尝试对优势家庭流动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以深入了解这类流动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支持。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旨在探讨该个案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活动,以了解个案的独特性及复杂性。根据对优势家庭流动儿童概念的界定,通过幼儿园教师的推荐,我们找到了浩浩。浩浩,男,5岁,户籍是江苏省南京市。浩浩的爸爸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医生。浩浩的妈妈大专毕业,与浩浩的爸爸在同一所医院工作,是药剂师。浩浩家是2007年来到Y市的。目前家庭人均月收入为2500元。
研究者运用质化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形成解释性理解”。研究者――“我”从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持续对浩浩进行参与式观察,对浩浩及其家人等进行了12次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获得了翔实的资料。研究后期,“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编码及分析。
二、个案呈现
1 浩浩其人与其家
一个可爱白净的小男孩拿了本图画书,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翻看着,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浩浩。浩浩家在Y市C镇的一个小区内,小区离浩浩爸爸妈妈工作的医院较近。这个小区是在2005年建成的,比较新,基础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浩浩家住在小区一幢楼的6楼,还有个小阁楼。楼下浩浩爸爸妈妈的卧室内靠窗的桌椅是专门给浩浩做作业用的。收拾整洁的桌子上放着一叠图画书,还有水彩笔、蜡笔、纸等材料,桌子一角放着一台学习机。浩浩给我演示了学习机的使用。
客厅较大,客厅左边是餐桌,右边靠墙是沙发。沙发正对面的墙上嵌着液晶电视机。电视机下方的茶几上放着影碟机和许多碟片,主要是浩浩爱看的动画片。通往阁楼的楼梯下方为浩浩特别开辟了一块活动区,堆满了玩具。楼梯的中央拐角处放置了一架雅马哈牌电子琴,不过浩浩只会随性乱弹一气。
楼上浩浩房间的壁橱里有三排赛车模型。听浩浩妈妈说,这些都是浩浩爸爸买给浩浩的。“他爸爸觉得平时陪浩浩的时间太少,于是每次节日的时候都会抽时间陪浩浩,带他去游乐场玩,给他买模型。这些模型都是浩浩的宝贝。”
2 上幼儿园与兴趣班
小区内有配套幼儿园,但是浩浩爸爸为其选择了一所离家较远的省示范性五星级幼儿园。该幼儿园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师资队伍精良。幼儿园主要招收本地儿童,很少接收流动儿童。浩浩爸爸通过熟人的引荐帮助,才使浩浩得以在该园就学。
我:为什么小区内有幼儿园,你们还送他去别的幼儿园?何况这所幼儿园那么远!
浩浩妈妈:当时从老家来的时候,小区的幼儿园才办起来没多久。我和他爸爸商量,认为应该给浩浩找个好一点儿的幼儿园。我们托人找关系,才进了这所最好的幼儿园。虽然接送不方便,但是还是浩浩读书重要。
浩浩家所在的小区位于当地比较不错的一个社区,社区里有许多社会力量开办的培训班、兴趣班。
浩浩妈妈:现在这种班真是多,有专门为小一点儿的孩子办的托管班,有为浩浩这种年龄的孩子办的兴趣班,还有为初高中孩子办的家教班。不过这些班都是收费的,有些价格还很高。
浩浩妈妈觉得浩浩还小,本不想给浩浩外加压力,但是因为她觉得浩浩比较内向,不擅言语和交往,何况浩浩班里的林老师也建议她多为浩浩提供表达和沟通的机会,所以她给浩浩报了一个“七色花艺能班”,主要学习主持和表演。
浩浩妈妈:这个班的收费挺贵的,每次课要70元。浩浩上了将近半年了。一开始,“艺能班”的杜老师经常说浩浩上课不太配合。爱做自己的事情。后来我有空就陪他去上课,每次回来后我都要求他再表演刚学的内容。杜老师也挺负责的,每节课都点名要浩浩表演。慢慢地,杜老师说浩浩虽然仍不主动,但是叫到他的话他也能主持和表演了,而且有几次还主持得挺好。我们主要是希望浩浩胆子能够再大一点儿。
3 “我的好妈妈”
浩浩爸爸工作比较繁忙,经常要加班,在家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教养浩浩的主要责任是由浩浩妈妈来承担的。浩浩对妈妈的依恋程度很高,喜欢做妈妈的“小尾巴”,妈妈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时,浩浩都会跟在妈妈身后,跑进跑出。
周末的一个上午,浩浩不用去上兴趣班,浩浩妈妈也在家休息。浩浩请妈妈坐在自己对面的小椅子上,当他的病人。浩浩说:“我要打针了啊!”浩浩妈妈假装很害怕地说:“医生,你打针要轻一点儿哦!”浩浩点点头。浩浩妈妈又说:“医生,你得安慰下病人,让病人别害怕呀!”浩浩给妈妈揉揉手,轻轻地说:“你别怕疼,你要勇敢点儿!等一下我奖励你一枚贴纸。”浩浩妈妈笑了,配合浩浩“打针”。打完针后浩浩还用棉签在针眼处擦擦,然后贴上贴纸。浩浩妈妈说:“谢谢医生!我现在好多了!”
4 “我不想理你”
虽然浩浩在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就学,但是由于他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一直无法较好地融入班集体。
林老师:浩浩已经有进步了,但还是无法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这倒不是因为他的表现不好或者能力不足。相反,浩浩是个发展比较均衡的小朋友,比较能干。他的被忽视主要缘于他的拒绝,他拒绝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或者说他几乎不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即使在需要帮助时,他也是犹犹豫豫的,迟迟不肯开口求助。别的小朋友想与浩浩交往时,他往往无法给予恰当的回应。
浩浩妈妈对浩浩的内向很自责。
浩浩妈妈:主要是以前我们陪浩浩的时间太少了。我妈妈帮我们照看浩浩。她只能照顾浩浩的吃穿,别的就顾不上了。我妈妈是个内向的人,浩
浩跟着她,话也很少。浩浩小的时候,我们只是觉得浩浩不太主动和我们说话,和他说话时,他的话也很少,不过我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浩浩上幼儿园了。读中班的时候,林老师跟我说浩浩有点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我难过得都哭了。不过林老师很好,一直指导我们,帮助我们。现在浩浩好多了。至少在家里时,他已经会主动和我们交往了。慢慢来吧,会好的!
5 “我想当医生”
虽然浩浩爸爸工作繁忙,陪伴浩浩的时间很少,但是他的职业对浩浩的影响很大。
浩浩妈妈:浩浩很喜欢扮演医生,虽然他对医生工作了解不多,不知道打针其实是护士的工作,但是他总是玩得很投入。浩浩有时会去医院玩,看看他爸爸的工作,多少受到了他爸爸的影响。
我:浩浩,你是不是长大后也想做医生呢?
浩浩:(点点头)嗯!
我:为什么想做医生呢?
浩浩:(摇摇头)不知道!
我:是不是想长大后能像爸爸一样呢?
浩浩:嗯!爸爸说医生能救人!
三、讨论
1 浩浩的家庭支持系统
(1)较好的教育物质支持
浩浩家属于流动群体中的优势群体,拥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浩浩除了拥有基本的学习条件外,还拥有学习机、电脑、电子琴等辅助工具。浩浩爸爸妈妈还送浩浩上兴趣班。陆学艺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每个社会成员从事的职业和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了这个成员属于哪个阶层,决定了他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浩浩享有的教育物质资源远远超过那些生存压力较大的弱势家庭的流动儿童。
(2)文化资本的传承优势
浩浩家对浩浩的教育很重视,为其选择了有较高教育质量的幼儿园。虽然很多流动儿童的家长认为“要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让他读好书”,但是大部分流动儿童的家长或因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或因教育观念错误,很少有人能正确认识早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文化资本的传承并不是单纯通过经济收入来影响儿童的,而是间接传承的。父母的职业、学历、文化水平、教育指导方式等均是文化资本传承的重要因素。浩浩的父母依靠自身努力,凭借所受的良好教育,获得了较高的素质和就业起点,改善了生活条件,也使浩浩获得了文化资本的传承优势。
从浩浩的个案来看,在流入Y市之前,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浩浩一直由外婆负责照料。虽然后来由妈妈照料了,但祖辈曾经的教养对浩浩的性格、情绪、脾气等已产生很大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辈的缺位以及祖辈的重养轻教是许多流动儿童家庭的共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发展。浩浩的内向胆小、社交能力弱或多或少反映了家庭教育中父辈缺位的消极后果。
2 浩浩的幼儿园支持系统
父母为了让浩浩得到较好的发展,为其选择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幼儿园是浩浩获得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
浩浩社交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幼儿园表现出来了。经过家长和教师一段时间的指导。他有所进步,但是人际交往能力依然较弱。大量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不良易导致儿童的社会适应障碍,进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消极的人际交往会影响浩浩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性发展,削弱其教育支持系统的正向支持效果。
3 浩浩的社会支持系统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孩子性格的萌芽时期。在婴儿期虽然能看到幼儿性格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是不明显及不稳定的,因此谈不上性格的形成,只能说是性格萌芽的表现。进入幼儿期后由于语言、思维、动作的迅速发展,家庭、幼儿园等对幼儿提出许多要求,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日益增强,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目的性、自制力逐渐发展,出现显著的性格特征,它标志着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
有人认为,幼儿的性格是先天的。的确,很多孩子在性格上与亲人,特别是与父、母很类似。这里有遗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性格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它是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一种反映。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不断反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
一、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具体体现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日常言行、性格特征等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上打上烙印。
1.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幼儿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不良性格的源泉。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的品德或行为不良,孩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会受到这些不良品行的影响,形成不良的性格。
2.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密切的关系。在家庭里父母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教育孩子,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性格就会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第一课堂”,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长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行。
3.父母性格特征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小孩子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的性格特征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性格的不同,家长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孩子和母亲接触得多,所产生的影响是:温柔、热情,但缺少刚毅性;思想细腻而胆量小,按规矩办事,怕与陌生人接触。所以,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4.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好,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毫无用处的。只有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才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模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差异性
我国学者将家庭教养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的教养模式、专制型的教养模式、放任型的教养模式和溺爱型的教养模式。不同的教养模式将对幼儿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说明不同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1.民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持这种教养模式的父母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当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是一味压制,而是循循善诱。
2.专制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是权威,凡事由他们说了算,孩子要绝对地服从他们,否则就会受到打骂。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内向、孤僻,不能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即使融入到集体生活,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放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冷漠、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容易冲动、不遵守纪律、情绪不稳定,幼儿的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会使他们发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因为人际关系受挫产生侵犯行为。此外,这类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少,更容易让他们形成内向、冷淡、兴趣狭隘等性格特征。
4.溺爱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给孩子过多的保护,他们迁就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会满足。在父母溺爱、娇宠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是消极、依赖、没有责任感与耐力、做事缺乏坚强的意志;他们缺乏自理能力、自私自利;他们很难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被别人接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遇事优柔寡断。
三、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措施与手段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是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与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家长要打破传统的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幼儿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幼儿的规律、特点,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动态,树立新的儿童观。由于幼儿处在发展期,需要家长的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把孩子当成容器,任意灌注,或把孩子当成泥土任意塑造。家长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努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认真研究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家长要相信孩子具有发展的潜力,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习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适合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2.家长应注意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
为了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应给孩子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日本著名幼儿教育家井得胜曾说:“促进孩子早期发育,用不着专门做某些事,最好的开端也是你能做到的,就是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夫妻关系。”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让幼儿成为快乐的人。
3.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都呈现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不良行为肯定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幼儿做什么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给子女做表率。
4.注意选择科学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幼儿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教养模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民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和睦,关系融洽,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感到轻松快乐,他们可以尽情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特征。
(1)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话语权”,遇事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时要与孩子共同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2)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鼓励幼儿进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用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进步,孩子乐于接受,因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表扬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仍然一味地表扬,不仅会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还会使表扬丧失其原有的激励作用。长此以往,幼儿就不会重视表扬,教育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科学的心理引导
引导,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疏导。父母的引导,尤其是母亲的科学引导,有利于幼儿对不良行为形成约束,这样幼儿有了合理的约束,不会做出一些不利于良好性格形成的行为。
在幼儿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3~6岁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态度和言行成为幼儿良好性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促使幼儿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4-66.
[2]李传银.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9-252.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1.
[4]依田明,郭洁敏译.母子关系与幼儿性格[J].上海社科院信息所,1995,(5):10-11.
[5]刘金花.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51-58.
[6]张锋等.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9):63-68.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71-2
一、个案研究背景
陈鹤琴说过: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意志、情感想法等都要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打好,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形成。而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家中的宝贝,家中的大人一切都围着他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道的性格,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出现较多的攻击、依赖行为。
所谓幼儿的攻击一般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表现。这是孩子个性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属于问题行为,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行为,适时而适当地进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张呈旭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带有攻击的注意力又不集中的孩子,为了让他养成专注的习惯,我们开展本次研究。
二、个案研究对象
个案姓名:张呈旭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2007年5月
班级:大班
三、个案调查记录
(一)孩子基本情况
张呈旭,男孩,三岁时父母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问题
张呈旭小朋友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例如,在拿水杯去喝水时,他能用空水杯去砸小朋友的头,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地争抢玩具。在排队时将同伴推到——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一时也坐不住,上课时总有与众不同的花样,还有较强的攻击。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幸亏老师发现的早,立即制止,午餐的时候他总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往别的小朋友碗里放。做操时,他能把边上小朋友的器械踢飞,还有一次,他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嘴巴,扯得小女孩哇哇大哭——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
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27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桃林住在“新爸爸”的家里。奶奶也是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四、个案研究策略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张呈旭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奶奶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不良行为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
(二)探索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子女的心理特点。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探索实践,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第一阶段:家园联系沟通
我们多次通过家访、电话、个别交流等方式与孩子的母亲和现任父亲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让家长了解一些放任型家庭的家教案例,知道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也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现有的一些问题行为、心理特点与现有的家教误区和家教环境的关系。我们以比较婉转的方式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愿意转变现有的家教观念。
在我们的建议下,家长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1.增加与孩子的见面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2.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采用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
3.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
4.家庭进行内部协商,增强家庭教育的协调性。
5.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二阶段:幼儿园教育
1.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只要张呈旭有一点进步,我们都会在班级中表扬他,以此来树立他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但是,当他的不良行为出现反复时,我们会在私下和他探讨,以帮助他增强对事物好坏的判断能力,帮助他不断进步。
2.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
由于张呈旭对陀螺很感兴趣,并有玩陀螺的本领,我就亲自买了陀螺送给他,还让他在班上向大家展示,这样逐渐树立了张呈旭在小朋友中的威信,改善了张呈旭在人际关系和集体中的地位。我们也曾多次找张呈旭谈话,让他了解小朋友不肯和他玩的原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在他逐步改正自己的缺点同时,我们也鼓励小朋友们多帮助他,多和张呈旭交流、游戏。
3.利用游戏培养注意力
游戏中孩子的注意力会长时间集中,我们抓住了孩子的这一特点经常和孩子玩听读游戏、玩拼图和组合模型,让张呈旭在玩中学习细心观察、专心记忆、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等,并从游戏中获得成就感。
4.有意识的专注练习
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页图中的物品记住,然后合上书让她报出来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做对给红五星奖励或打分。我园还开展早期阅读,利用图书、绘本等,使幼儿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从体验中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养成基本的阅读习惯,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三)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导的直接对象——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家长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越来越趋向民主型,他们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使亲子之间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2)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认识到榜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为孩子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家教指导活动促使家长产生了家教动力,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指导的间接对象——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孩子的攻击。现在孩子变得懂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能和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指导者本身——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提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积极开展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现在,教师对开展家教指导活动能应付自如,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
我们为该幼儿建立了具体和详尽的个人成长档案,每月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书面交流。包括孩子近期在家和在园的发展状况,父母和老师各自的教育心得体会,共同体验教育的成功和发现教育的不足。
我们和孩子的奶奶经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做好孩子奶奶的家教指导工作。我们尊重孩子奶奶发表的意见,同时也帮她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帮她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还经常利用来园、离园和自由活动时间亲近幼儿,和该幼儿进行亲切交谈。这样使孩子感受老师的关爱,弥补母爱的不足,也能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引导,使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同样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家庭问题可以说是其致命外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构残缺、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防范于未然的奠基阶段。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造成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
五、个案教育反思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多,幼儿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过度依赖、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等问题,不少孩子存在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依赖性过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引导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身心发育和成长有着重要而长远的影响,也有利于幼儿的个性的健全发展。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形成了过度依赖、独立性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点。幼儿喜欢和其依赖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家人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依赖感建立后,小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但过分的依赖会导致幼儿在童年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成年后也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或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矫治,持续时间过长,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严重,常常会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影响学习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行为都产生不良影响。
1.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只有在正确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教育才能少走弯路,我们的孩子才能多一层保护,少一点伤害。我们通过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家长一起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坚持科学的导向,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这也是促使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2.正视现实,不逃避责任。
一、父母个性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1.拘谨型父母。
这类父母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胆小怕事,遇事战战兢兢,显得一无胆略二无魄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的学生,多表现为腼腆、畏缩,缺乏一种大方潇洒的风度。如果学生拘谨性格严重的话,他身上的缺点就得不到克服,优点就自然也得不到施展和发挥。我的学生中,这类学生的成绩往往还不错,但是当举行一些活动的时候,这些学生都不大愿意参加,一发言就会脸红心跳,准备好的话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猥琐、胆怯,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将会使学生与创造和突破自我永远无缘。
2.火爆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急躁易怒,犹如鞭炮,一点就着,而且随时可能“爆炸”。这类父母老用自己的愿望去套客观现实,常感到不如意,弄得自己怒气冲冲。学生常常生活在这样的父母身边,受其影响,对自己的苦恼、郁闷、不顺心的事情,也就学着用这样的“爆破式”来宣泄,从而形成情绪急躁不定的个性。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同学往往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和同学大发雷霆。这样的学生,父母的性格也是如此,对待老师很热情,但当听到孩子成绩下滑时,脸色就变了,立刻把他揪到身边狠狠训了起来。这不能不说家长的个性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3.鲁莽型父母。
有一次,一个女生受到一个男孩子的骚扰,心里比较苦闷,回家对母亲讲了。由于该女生平时成绩还不错,可这段时间直线下降,于是,该家长一激动,风风火火来到学校,不顾是上课时间,竟直接冲到教室,对该男生进行训斥,弄得当时班主任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事后,仔细思考,班主任可能工作存在没有做到位的因素,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该家长的脾气个性是急躁、鲁莽、冒失、做事不计后果。这一类型的父母往往喜欢将复杂的事情看得很简单,看到一点成功的可能性就冒失行动起来。在这样类型父母的影响下,孩子的头脑往往也特别容易兴奋、冲动,在大多数事情上表现得特别的任性、急躁,在生活中容易和同学吵嘴,或义气用事,在学习中容易粗心。
4.孤僻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其特征是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凡事故意漠不关心,作出一副瞧不起别人的样子,使自己显得气势凌人一些。其实,这种父母的心中很懦弱,很怕被别人刺伤。在这样的环境中影响的学生常常离群孤居,老将自己关在家中,和周围的人分开,束缚在很小的活动圈子中,对学习以外常有的一些娱乐活动很少参加。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使自己的个性亦变得越来越孤僻。
5.冷漠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在生活中碰了几次钉子以后,便心灰意冷起来,对一切兴趣热情全消失了,或人生如梦,最终化为虚无。一个对什么都没有热情、对什么都冷漠的人,在这样的家长熏陶下,世界观初成的小学生在无形中也开始学着用漠视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产生“我算看透了”的念头,从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陷入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泥坑中。
二、创建文明家庭,实施有效教育的科学方法
1.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不要将孩子看作自己的“替代品”,教育补偿心理不能有。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要正确地分析自己孩子的能力,不要跟风,期望过高是家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待容易造成紧张的家庭气氛,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粗暴指责或伤心绝望,这样做会使孩子性格懦弱,也可能使其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要求过低或对孩子没有期望值,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影响儿童树立远大理想。
2.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以孩子为镜子,不断修正自身的不良习性。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范本,其实,有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你发现孩子某些行为的错误时,不妨想一想:我是否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孩子是不是从我身上学来的坏习惯?当父母犯错误时,做错了就应该勇于承认、勇于改正。
在封建社会,国家的官僚机构更加完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进一步加强,而封建社会的等级性又主要是以血缘纽带、世袭等方式来维系,因此,家庭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教育的地位也变得格外突出。当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家庭教育有过较多的论述,家庭是封建时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封建统治阶级认为家庭教育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既得利益,就要抓住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把家庭教育作为强权政治的工具。关于这些见地,其实在奴隶社会早已有之,只是到了封建社会则更为明显。
一、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但由于秦朝“禁私学,以吏为师”,私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唐代打破了经学独霸的局面,增设书学、算学、律学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宋明以来,课程逐渐扩大为读书、习字、作文、算术以及结合道德教育与行为规矩训练。教育流向社会更低下的阶层,蒙馆、私学比较普遍,开始编订家庭教育的教材,如被奉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家文》。把识字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文道统一”、“文以载道”。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家庭教育
两汉有大量的家训问世,其中,帝王家训成果丰硕,如魏主曹操的《诸儿令》、《戒子侄》、《遗令》,蜀主刘备的《遗诏敕后主》,清代康熙的口录,雍正注译编辑的《庭训格言》和《圣谕广训》,的《曾文正公家训》等典型代表,至今仍广为流传。
《手赦太子》是刘邦临终前告诫儿子刘盈一定要刻苦学习,担当起治国安邦的重任的体己话,正是开国皇帝刘邦的良好家教,为汉朝的强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谈的《遗训》在教子治学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一座历史丰碑,正是受到父亲的鞭笞、激励及其敬业精神的感染,司马迁出色地完成了续写《史记》的伟大工程,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孔明的《诫子书》和《诫外生书》是我国古代家训的杰作,诸葛孔明的家训文笔流畅,对后世影响极大,比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当存高远”等优美词句则是出于此。“竹林七贤”的主要代表人物嵇康特别注重良好品质的培养,在其《家诫》中告诉子女立身、行事、做人、治学之道,这是中国家训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独立成篇的家庭教育专著,共七卷20篇,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书中主要运用历史及当时事例教导子孙立身治家、人际交往、修身养性、出仕为官、为文从艺等方面的道理。南宋陈振孙评价其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直斋书录解题》)。其中,有至今传诵的名言,如“潜移默化”(原为“潜移暗化“)即出自《慕贤第七》:“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还有“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把中国古代家训推向高峰,是一部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成熟。
(二)唐明清的家庭教育
在唐代,帝王家训占有重要的位置,唐太宗李世民的《诫吴王恪书》、《戒皇属》、《帝范》堪称帝王家训的典范。唐太宗在《戒皇属》中说:“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 …”。
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自号柏庐),他根据自己毕生研究,以儒家“修身”、“齐家”的核心思想为宗旨,广采儒家的为人处世经验、方法编撰而成《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线、以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为内容的家教名篇,讲述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意在劝导人们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该书自问世以来就广为流传,在清代及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的课本之一,并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其中的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尊敬师长,勤俭节约,邻里和睦等,在现代社会仍有重大意义。然而,其中也不乏封建腐朽思想,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迷信报应,“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自得守旧“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受当时历史局限性影响的思想,我们则应该理性对待。
在清代较有名的帝王家训是《庭训格言》和《圣谕广训》。康熙鉴于“风俗日敝,人心不古”的形势,要“尚德缓刑,化民成俗”,继续加强教化,康熙九年向全国颁布“上谕十六条”。雍正对“上谕十六条”极为重视,对其逐条解释而写成《圣谕广训》,于雍正二年颁行天下,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纲领。
二、近现代的家庭教育
(一)清朝末期的家庭教育
近代中国的家庭教育虽然仍保留了较多的封建社会烙印,但是相对来说加入了不少开放性的元素,比如注重女子教育,提高女子素质,“女学原不仅保育幼儿一事,而此一事为尤要;(假)使全国女子无学,则母教必不能善。”这相对于封建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的家庭教育在近代是比较有名的,直至今天仍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同步,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曾氏家族治家一向严格且有章法,内容丰富,包括教导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其主要思想有:“1、坚持祖传的治家之法,即‘八字,三不信’,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2、坚持自己的教子之法是‘八本’、‘三致样’;3、教子弟读书做学问。4、勤劳俭朴,不要懒惰奢华。5、要求子弟谦恭谨慎。”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张之洞、张百熙等人的努力下,在全国推行“癸卯学制”,并通过《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这是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家庭教育法制化。
(二)时期的家庭教育
1919年,的爆发,标志着的开始,促进了在中国的传播,同时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开端。现代家庭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优点,更融合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可谓中西合璧。
这个时期,不少学者试图建立家庭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如原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原则、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鲁迅先生在他的《二十四孝图》《上海的儿童》《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等作品中,也对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精辟的论述。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对家庭教育深有研究,“活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一书中,该书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等进行了论述。此外,他还著有《儿童心理之研究》,担任《幼稚教育》、《活教育》、《儿童教育》等刊物的主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贡献巨大。
三、结语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发展状况、形式、内容等方面也各有不同。在今天经济发展迅猛、科技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研究家庭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家庭教育的合理因素,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家庭教育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又要剔除传统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因素,去粗取精。因此,寻求一种适应时展、适合社会需求以及符合人的主体需求的新型家庭教育形式,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制定家训或家规其实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谓源远流长。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书》,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也不大。直到北齐的颜之推写出《颜氏家训》,全书七卷二十篇,内容丰富,堪称中国家训之宝典。
古人非常重视以修身为主的家庭教育,认为“子不教,父之过”,道德与文化的传承是“齐家”的主要内容之一。古代家训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美德成为家风、家训的核心,用以谆谆教诲后世子孙,要他们重德修身。普通人家、圣贤之家都讲究家规家训,帝王皇家自然更加重视。
唐太宗写过《戒皇属》、《帝范》等书,以教导后代皇帝;朱元璋曾主持编纂《皇明祖训》确立了明朝皇家内部的各种制度;康熙有《庭训格言》、雍正有《圣谕广训》。
虽然是皇家规训,但别以为内容一定“高大上”,皇家的家训也离不开“为人,治学,治国”等内容。比如康熙的《庭训格言》,内容一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精力。康熙治国六十年,其创业、守成之功举世公认。康熙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至千秋,而且,他也自信自己生命中的每一点体会都对后人有益。事实上,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大都能文能武,尤其是他之后的两个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见识超人;乾隆儒雅倜傥,乾隆盛世更是奠定了满清王朝200多年的业绩。所有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的道德遗泽和以及他的《庭训格言》的影响。
有借鉴意义
如今翻阅康熙的《庭训格言》,有些内容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他对后代子孙要求的严格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深圳卫视有一档综艺节目《年代秀》,有一次还拿《庭训格言》做了节目的素材。主持人出了一道考题,让嘉宾选择哪一条才是《庭训格言》的内容,其中就有“走路时不可以回头看”这一条“帝王家规”。
《庭训格言》中载,训曰: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
“翻译”成白话即是,一个人在行走、停留、端坐、躺卧的时候,都不可以回头看或是斜眼瞧。《论语》里说过:“坐在车子里不回头看。”《礼记》上说:“目光、容貌都要端正。”所谓的内顾,也就是回头看。不端正,也就是斜视。这些地方,不但关系到是否具有符合礼仪的容貌、仪容,而且关系到是否触犯了忌讳。我们清朝先辈老人,也把行走时回头看的人看作是犯了大忌讳。
康熙在此告诫儿孙后辈,一方面是要儿孙做皇帝有皇帝样;做官有做官的样子,端端正正。由“回顾斜视,人之大忌”可见“帝王家训”的严格程度。
《庭训格言》甚至还强调“清洁”的重要性。庭训曰: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把古话翻译过来即是:你们凡是起居住行,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一个人平时仪表整洁,干干净净,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清纯的气质。如果不讲卫生,平时被污秽肮脏的空气所污染,那么他即使具有清静明朗的风度,也会逐渐被蒙蔽而变得龌龊不堪。
在这条家训中,康熙更想强调的是“洁净则清气上身,污秽则浊气蒙蔽”。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办公桌、床铺都收拾不干净,做起事来,一定是有始无终,混乱不堪。
2010年日本的舛田光洋出版一本书《扫除力》非常流行,该书主要介绍透过打扫产生的能量,结合内心的力量,创造出正面连锁效应的磁场空间。这样的磁场空间会改变你的心态,让你焕然一新,拥有充满魅力的崭新人生!
2、尊重学生个性,就不能拿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
3、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
4、磨练学生的心理耐受力——让学生失望一次。
5、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
6、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7、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8、写日记是道德的长跑。写日记实际上是超我与本我的对话,是超我对本我的监督。
9、孩子坏的习惯%都是在家里形成的。
10、要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有10次以上在大庭广众之众之下大声演讲的经历。
11、培养民主一是生长的土壤。
12、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
13、平时在家里,父母和孩子尽量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遇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14、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
15、面对矛盾冲突,要尽可能的冷处理。
16、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17、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给予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18、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19、促使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0、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
21、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22、在老师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孩子,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23、我们的老师写了日记后,对孩子的表情都不一样了。
24、教育资源只要你用心,就会有。
25、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6、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成功的机会来酿造信心。
27、我们做教育的要上天入地,新教育实验就是入地。我们要做真实验,不做假实验;要做活实验,不做死实验。一线的师生是“新教育”的创造。
28、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29、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记住情感教育永远都大于道理教育。
30、教育是一种感动。
3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道德磨练。
32、善于用兵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
33、孩子挑食是从父母谈哪一个不好吃开始的。
34、把孩子放到集体中教育。
35、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36、科研应该真正打动教师的心灵!
37、如果一个人的聪慧能进行最初的谋划,而在料事方面却不能把握时机,那就只能坐而空谈,而不能亲自推行自己的事业。
38、世上的人乃秉受天地之气而生,除了最善和最恶的人之外,其余的众人都没有多大差别。那些最善的人是应运而生的,而最恶的人则是应劫而生的。
39、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40、分段实现大目标和超越自我。
41、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遇到困惑时可以尽量请教老师邻居或是教育专家。
42、只有父母与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育习惯,您的孩子或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43、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你的阅读史。
44、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学生。
45、对兴趣的态度是疏而不堵。
46、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47、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
48、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
49、民主是创在能力培养的土壤。
50、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51、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的面对忘乎所以的学生。
52、爱,首先意味着奉献。
53、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创业者,而是培养守业者,就业者。
54、明智的人,能在祸患未发生之时就加以防止,并能作长远考虑,消除未来的隐患。
55、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二十条家庭教育格言,定能成就优秀孩子哦。
56、善良的人表面上看去一团和气,邪恶的人看上去杀气腾腾。
57、父母不要万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58、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59、人是不会被别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打倒的。
60、父母要准备一个记事本,记录和孩子在一起发生的事情,或者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经常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反省自己的过程。
61、中国年轻的父母会花数千元学开车或把自己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却鲜有自己参加家庭教育培训。
62、让学生登上前做主角。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而就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来看,因为家庭教育在血缘性、时间性和权威性等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对儿童在道德教育、因材施教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其实,中国自古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注重家庭教育对儿童品德的培养。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培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固定逻辑,这表明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传统家庭教育主张实施早期家庭教育,即实施胎教。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孟母进行胎教的事:“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同时,传统的家庭教育也特别强调后天的早期家庭教育,如《颜氏家训》中便提出,在孩子“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
对于后天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代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人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1)在孝敬长辈方面,要重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侍奉父母,使他们心情舒畅,而不是在外招惹是非,让父母担心。如,“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通典·卷第六十八》);“夫为人之子,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礼记·曲礼上》)。(2)在待人接物方面,首先强调尊重长辈,谦恭礼让:“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礼记·曲礼上》)。其次,与人交往时要注意礼节,在进门前要先打招呼,坐立要端正,不可随意听别人的谈话,回答别人的问话时不能大喊大叫,不能放肆地盯着别人,也不能故意装作不在乎。(3)在修身做人方面,则重视培养儿童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的品质。王充曾指出对儿童必须自幼“教告率勉,使之为善”(王充《论衡·率性》)。万全《育婴家秘》则强调:“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曾子杀牛、孔融让梨、傅亮4岁时解衣与人的故事都成为历代儿童教育的生动教材。(4)在饮食起居方面,重视培养勤劳节俭、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批评道:“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朱熹在《蒙童须知》中指出:“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清净整齐”,进而要求“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勤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如《颜氏家训》、《庞氏家训》、《家训格言》等。
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分析、辨别的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及其子女在孩提之日,尤谨其所示。察之于初者,纯全而无伪;养之于幼者,端正而无邪。所见必正事,所闻必正声,所视必正色,所言必正理。”(丘睿《大学衍义补》)陆世仪也在《思辩录》中提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每见人家子弟,父母未尝着意督率,而规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
最后,古代有不少教育家已经认识到:教育的方法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王阳明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应该“趋向鼓舞”,“鞭挞绳缚,待若拘囚”只会“偷薄庸劣,日趋下流”。而陆世仪也强调“因其势而利导之”。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在面临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进行家庭教育的全面改革,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都应实现转变。在改革过程中,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首先,在观念上,家长应抛弃传统家长制思想,转变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给孩子过大压力的做法。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充分发展智能素质,更需要其它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实现儿童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儿童个性发展。面对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家长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关心儿童的学习,但不一味地要求儿童学业成绩的优异,也不单纯地以成绩的高低对其进行评价,更不应以自己的意愿决定儿童的发展,把儿童真正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在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表现,并与班主任老师定期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做到全面了解孩子。对儿童具备的优势潜能做到心中有数,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儿童实际的发展目标,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目标。
其次,在内容上要重视品德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必然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在进人信息时代后,社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