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务劳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13 01:31: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家务劳动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家务劳动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66-02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劳动,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渠道。它得天独厚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见识能力毕竟有限,与城市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他们习作时,总是感觉无话可说,不知从何入笔,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谈写色变”,教师视作文教学为烦恼。针对这种情况,以笔者之见,农村作文教学要根据农村的特点,结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优化作文指导课的模式过程,从而不断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创设愉快的习作氛围,促进言者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再现生活情景,作“生活文”

农村小学生往往由于认识事物的能力所限,不能从自己万花筒般的生活中去挖掘丰富的写作题材,常为没有内容可写而烦恼,或者顶多写两三句就觉得无话可写。因此,笔者通过图片、投影、电脑课件、音响、表演手段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通过模拟生活再次感受,再次认识,借助观察、议论,提高作文能力,从不同角度去提取生活中的写作题材。如《记一次家务劳动》的作文指导课,笔者首先让学生开火车比赛说一个做什么家务劳动的四素句子。再模拟四个生活:洗红领巾、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再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扶”,即重点分步指导学生如何写“洗红领巾”:①如何取水?笔者指定一名学生拿着盆子去取水,其他学生先仔细观察取水动作,再自己模拟,最后练说。②如何洗红领巾?让学生观察洗红领巾的动作,再自己模拟,最后练说。③如何漂洗。④如何晾干。每个步骤都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察模拟。然后,指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洗红领巾和洗红领巾的感受,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活片断,之后便“放”,即让学生凭刚才这个例子,举一反三,同桌同学之间边模拟其他家务劳动边进行口头表述,悟出怎样写家务劳动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再遇到此类家务劳动作文时就按以上几个步骤来写,文章就会有条理。

二、加强直观教学,写“素描文”

通过多种感官活动获取的写作材料,真实而又深刻。此类作文指导课主要是提供实物,必须是学生熟悉、有趣、有广泛话题且有情可抒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赏一赏,摆一摆,然后说一说实物的特点,通过观察赏识所得以及互相交流获得第一手材料。如笔者在指导“观察一种静物”的作文指导课中,提供了多种图案,多种形状,多结构的文具盒,让学生当堂观察、赏识,在观察说话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悟出“从外到内”、“先外形后结构、作用”的观察写作方法,再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赏识书包、玩具、闹钟等静物,再作介绍交流,在迁移中习作,学生眼到、心到、手到,效果颇佳。

三、童话激趣导编,写“想象文”

卢梭提出:“要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如果你能使孩子们先有这个欲望……这时候随你用什么方法教育都可以把他教好。”《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学生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而且脑袋里有好多的童话故事,有向别人讲的欲望。因此,作为教师,要了解孩子的这种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多思考多练说,并鼓励学生边说边表演各种动作。比如,笔者在“看图编童话故事”——《小猴学飞》的作文指导课中,制作了生动的电脑课件,把图上的内容做成动画,迎合了小学生好奇、好动而天真的心理特点,由此,学生学习兴趣顿增。上课时,笔者采用倒叙的方法,让学生争当“故事大王”,首先是揭题、质疑、激趣,然后直奔故事结果。学生知道了故事的结果,就会对故事的起因、经过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大家争相发言,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整个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在发言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对编故事的写作方法也能较好的掌握。然后举一反三,让学生应用刚学过的观察方法来编说其他童话故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以童话为纽带,综合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丰富学生生活,写“记实文”

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一提到做游戏,整个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平时喜欢做游戏,也喜欢体育活动,而且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但要求学生把这些活动写下来,他们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或是三言两语就无话可说了。因此,在指导《记一次活动》的作文指导课上,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活动情境:首先对他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学生一听说要做游戏,兴趣马上就来了。笔者再说“想参加的同学,就要仔细观察老师在做什么,然后描述出来。”同学们都怕自己没份参加,于是都睁大眼睛认真观察。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有嘴巴的人头,让学生把老师刚才画人头的过程说一说。然后指名让一个学生蒙上眼睛给人像画嘴巴,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这位同学画嘴巴时的动作、神态和同学们的反应给同桌说一说,谁说得出来就可以上来画嘴巴。这样一来,就连学困生都能说上几句。接下来就指导学生掌握描写活动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写作方法去观察课间活动的“跳绳比赛”和“踢毯子比赛”,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再进行作文。这样,学生在习作中得到了迁移,在迁移写法中提高了作文能力。

篇2

一、活动目的

坚持立德树人,同心战“疫”,共铸勇于担当与行动报国的中国力量。我校拟于3月举办“与时俱进学雷锋灾难面前勇担当”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思本次灾难中展现出的国家力量、制度优势,厚植爱国情怀;向战“疫”过程中涌现出的新时代 “雷锋”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修身养心、勇于担当,自强不息,奉献祖国。

二、活动主题:与时俱进学雷锋 灾难面前勇担当

三、活动时间

2021年3月

四、活动内容

(一)宣传发动

3月5日晚,学校召开“与时俱进学雷锋灾难面前勇担当”学雷锋实践月活动 线上动员大会。

(二)活动实施

1、召开“学习英雄担当作为”主题班会。3月8号(周日)各班组织线上主题班会,组织学习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团体)事迹。

2、“一封书信传深情”活动。高一高二每位同学写一封题为“致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的信,不少于800字,3月9日前交给班主任。

3、开展 “灾难带给我们的思考”主题征文比赛。可从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技力量等方面切入。引导学生树立求学报国的远大志向,珍惜时间,珍惜当下,不负青春。

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请各班于3月16日前将征文电子版收齐交语文老师,每班推荐优秀征文5篇,年级汇总后学校统一评选一二三等奖予以表彰。

4、组织开展爱心捐款活动。各班团支部倡议本班同学自愿向疫区捐款,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

5、做家务,献孝心。学习之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做居家小主人,给父母添小幸福。

6、成立线上学习互助组。各班组织成立学习小组,同学之间线上互相帮助,答疑解惑,共同提升,携手向前,牢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

四、总结表彰

篇3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家庭、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具有强烈家庭责任意识的优秀学生。比如全国各地评选的美德少年、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中的学生代表。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她孝女当家,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12年,为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照顾养母饮食起居。但同时我们发现仍然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泰州实验中学新入学的高一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

1.你能记住父母的生日吗?你父母过生日时,你是怎样做的?

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76%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

2.你在家里经常从事家务劳动吗?假如你是住校生,在学校里的脏衣服是自己洗还是拎回家让父母洗?

能在家里经常从事家务劳动的中学生不到58%,住校生中约有17%的同学经常将换洗衣物拎回家由父母代劳。住校生中有近38%的同学不会独自完成诸如洗衣、做饭等日常劳动。

3.你怎样对待父母的唠叨?

80%的学生嫌烦,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

上述三组数据表明:高中生在家庭生活中责任意识淡薄。

二、教师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策略

第一、开展感恩父母主题教育。

我校每周一都要进行升国旗活动,校领导曾在母亲节来临之时面向全体师生发表“感恩父母”主题演讲。我利用星期五班会课曾让学生观看一段“感恩父母”演讲视频。演讲者邹越,红色演讲家,2010感恩励志中国行十大公益人物之一。他的演讲亢奋人心,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催人泪下的事例,生动感人的场面,无不震撼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特别是女同学并看并抹眼泪,我听到有些学生在小声讨论,觉得对父母很愧疚,该为父母分担。正如邹越常说;“我们中国人并不缺少爱,只是含蓄的个性缺少了爱的表达,让每个人都能尽情地释放爱,促进社会和谐,是这个演讲的最大愿望。”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

作为一名老师,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应重视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而高中政治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政治教师对高中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负有重要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做“有心人”,善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挖掘出家庭责任意识与教材结合点、切入点。以《经济生活》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我在讲授教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利用多媒体显示以下材料,让学生讨论小王和小李的消费心理各属什么类型?你如何看待这种消费心理?

材料:国庆期间,小王和父母一起去逛商场,看到很多人在购买ANDI运动鞋,于是求父母花500元买了一双(尽管自己已有几双运动鞋)。第二天,小王穿着新运动鞋和几个同学在一起玩,大家很羡慕他。小李暗下决心要去买一双比小王的更贵更特别的运动鞋,让大家都羡慕自己。可自己只有300元钱,怎么办呢?为了“面子”,小李下狠心向好朋友小明借了500元。来到商场,花了800元买了一双左右颜色不一样的运动鞋。然后印上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的肖像。出了商场,小李干脆把塑料包装盒往路边一扔,提着两只鞋,一路高歌地回家。

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小王的消费心理属从众心理,小李的消费心理属攀比心理和求异心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花父母血汗钱的未成年人在消费时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父母挣钱不容易,自己在购买必须商品时要考虑家庭实际收入、量力而行,养成勤俭节约行为习惯。

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时通过四个图片:1.会见全国劳模;2.自主创业成功人士:阿里巴巴马云;3.开网店的大学生;4.清洁工扫马路。引出就业的意义,要尊重劳动者,在家庭里要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体谅父母,多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庭中履行子女应尽的义务。

在讲授“投资理财的选择”时最后布置学生尝试制订一项家庭投资的方案,对学生进行家庭理财教育,这样一方面让孩子了解家里的经济情况,增加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另一方面可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当代中学生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喜欢在实践中明辩是非、善恶与美丑。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不是仅靠说教就能完成的,还要求教师通过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来训练、强化、巩固、提高和发展。

1.发动我班学生写“一封家书”。

我班多数高中生是寄宿生,其中很多是“留守学生”,这些学生平常与家长联系主要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由于时间短,难得有心灵的沟通。而且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青春期的学生有逆反心理,有时候不愿意与父母进行语言沟通,通过笔头交流,他们平时想对父母说而没有说的话就很自然地流淌出来。”在活动中,我让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自己的日常消费情况进行记录,结合学杂费等计算出一个高中生的培养成本,并让每一位学生写出算账过程中的心得、感受,然后鼓励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信,写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可倾诉感情、宣泄烦恼,可提出问题,寻求支持与帮助。活动之后我与学生家长进行了交流反馈。张雪妈妈说,我们是含着眼泪看完女儿信的,她在信中提到自己过去不懂事,谈到对父母的感恩问题,也说到了对家庭的责任、担当以及对父母的疼爱和保护问题,深切感受到女儿懂事了,长大了,理解父母了。班干部也反映过去同学们见面谈“歌坛动向”,现在见面谈对父母许下的诺言,谈要努力学习。

2.利用节日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

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到来之际,我校为激发广大同学的感恩之心,让同学们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给父母亲献上一些关心和问候,特制作了以“感恩父母”为主体的宣传展板两块。这两块展板图文并茂。比如展出张雪同学“三八节”那天在家里如何帮助奶奶、妈妈做家务的照片,钱峰同学写的《献给妈妈的诗》等等。这些图片和文章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展板展出后许多同学驻足观看,受到了良好的感恩教育。

篇4

女大学生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及生活的保证。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女大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实现。

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意义

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是缓解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根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作用的必然要求。女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深入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促使女大学生更加有效自主择业,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加合理有效的选择优秀人才为其服务并获得利益,进而有利于提高女性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提高。

二、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制约因素

从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特点来看,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就业总体形势严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在逐年增加,2011年达到660万人,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重重。二是社会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男权意识”根深蒂固地存在,女性只能处于辅导和从属地位,有的甚至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三是就业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在各种就业歧视中,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尤为严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现象,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难逃于此,“限男生”、“仅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眼并不鲜见。

(二)政府因素

一是相关法律责任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这一法律条文虽明确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罚则,对就业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还是空白。二是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使得生育成本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被企业认为无形中加大了成本,再加上其他因素,很多女大学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或在录取后提出限制生育的禁期。

(三)教育因素

一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学校的某些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众多的学校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地设置专业,合理地构建人才资源配置的体系,注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致使很多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的境况。二是高校就业指导不足。大学生就业动机和就业期望的多样性、复杂性致使就业指导的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显得非常有限。就业指导内容存在表层性、短期性、应急性、零散性等特点,严重缺乏系统性。

(四)自身因素

一是就业观念定位不准确。有些女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甚至过分看重“初次就业”,不愿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渠道狭窄,错失了不少就业机会。二是自主创业能力不强。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整体意识不够强,主动性不够。只有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有些女大学生才会去考虑创业。当有较好的工作单位可选择时,女大学生很少选择创业,在行动上表现出谨小慎微,缺乏敢闯敢冒精神。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支持

(一)优化社会发展环境

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和浓厚的等级观念。社会要广泛树立公平意识,消除社会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优化社会发展环境,增强社会平等就业意识。一是通过强化教育的引导作用,让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用人单位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因才选人、因才用人、唯才是举”,给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

(二)健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女性就业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切实保护女性就业权益涉及各行各业,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只有通过法律实施取信于民。首先,加强就业法律、法规建设,强化法律责任;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监督部门,加大力度,严格执法;最后,强化社会监督,真正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保驾护航。

2.完善女性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我国女大学生充分就业,端正其就业观念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完善女性生育保障制度,推行生育保险,将生育成本社会化;第二要建立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要根本改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就要使女性从繁锁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学习及投入社会事务。

3.发展“就业增长型”经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机会的基础在于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金融业等女性集中的产业,不断增加女性就业岗位;第二要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

(三)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1.高校教育应与市场相结合、并充分考虑女生的特点。高校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要充分考虑女性教育特点,开设一些适合女大学生的课程和科目,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女生特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其加强女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1],并且通过职业训练和工作岗位实践,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加强在校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的沟通系统,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调沟通,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率。

(四)完善和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1.转变传统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女大学生必须看清形势,客观的评价自己,除了对工作报酬的高期望,还必须认真考虑这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量体裁衣,不盲目追求,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在不断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找到自己合理的社会定位和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2.发挥女生自身就业优势特点。《中国十大城市就业歧视现状调查》指出:相对于男性,女性的耐心、韧性在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有超越男性的优势[2]。只要女大学生找准定位,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发挥自身的优势,调整好自我的心态,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3.树立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世界各国的大学也把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置于学生教学培养系统之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是大势所趋。当代的女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质及能力,女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我的优势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走自主创业之路,拓宽自身的就业渠道,转变思想,自主解决所面临的就业困境,实现顺利就业[3]。

参考文献

[1]杜静.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

篇5

惰性是广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在某种环境和某种消极心态的支配下,产生的一种懈怠、懒惰的思想和行为。受这种心理现象的支配,学生做任何事都拖沓、“懒”于去想、去做,或者逃避,甚至置之不理。

通常来说,惰性心理的产生才导致出现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放松、懒散、懈怠以及漠视情绪,能发现问题却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消极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使人逐渐失去创新的思维能力,而且会导致整个人对消极情绪的“免疫力”下降。

惰性思想袒护着惰,惰又滋长着惰性思想。学生惰性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他思维的发展,知识的积累,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理想的实现。正确认识和研究学生的惰性心理,对加强其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有重大作用。

一、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

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条件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在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家务和学习上对一些工具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总认为机械劳动可以替代一切手工。甚至认为只有利用机械才能做事,才能将事做得完美。从而懒于动手、动脑,这样极大的抑制了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发散思考能力。其次,学生的心理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不是干活的料,为孩子包揽一切“工作”,使孩子得不到劳动实践和动手、动脑方面的锻炼,也正是这样影响了孩子正确的劳动意识,让孩子的惰性心理在思想上有了依靠。再有就是生活圈内的人的生活习惯也直接影响着孩子。青少年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尚处在学习的阶段,容易形成对周边生活人群的效仿,老师及家长如果做事拖沓,不能说到做到,孩子必然会加以效仿。总结起来有四种类型:一是情绪惰性。学生或家庭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非正常心境的影响,或因大脑皮质的兴奋周期处于低潮的影响而产生的惰性。这通常时间较短。当影响情绪的事件过去之后马上就能恢复正常,惰性也不随之消失。二是疲劳惰性。这是在学生的学习紧张或家务劳动过多时出现的。这时,思维困乏,精神涣散,精力不集中。热衷于自己的爱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对于主要事物只是应付,在学校时表现出作业敷衍和拖拉。三是习惯惰性。由于缺乏严格要求,长期懒惰敷衍而形成习惯。这种惰性具有顽固性的特点,一般表现在家庭富裕,娇生惯养或好说好动不守纪律的学生身上。四是生理惰性。这是因身体有病,生理发育不全所表现出来的惰性。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表现在少部分有生理或身体负病的学生身上。

二、学生惰性心理的表现

1.心理自卑,不自信。学生表现出自我迷失,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多由于生理惰性引起,长期的失败心态加上缺乏表现机遇就会让学生形成“照猫画虎、照本宣科”的生活学习方式。宁可和别人一起错也不愿出一把风头。

2.思想懒散,甘守平庸。对学习生活不肯下苦功,懒得动脑、动手;对学习上遇到的难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敷衍塞责,遇到问题爱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3.自以为是,盲目自满,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事物,以为自己处在“高位”,盲目地乐观与自信,沉湎于过去的成绩上,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学习方法甚至对新事物产生抵触情绪,采取逃避或排斥。

4.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胆小怕事,不敢创新,总走“套路”“老路”,学习模式化,人格奴隶化。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什么事情、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惰性心理也不例外,它的存在与发展为学习实践制造了障碍,滋长了学生的“懒惰”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另一方面惰性也可能促进科技进步。因为惰性心理的人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往往“投机取巧”,将本来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这样才有了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了科技进步。

三、学生克服惰性的方法

1.形成良好的习惯,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遇事后马上动手,行动起来,不要让大脑产生不置可否的念头,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思考余地。

2.制定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表,并按照作息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执行。时间尽可能细化到小时到分,把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些小的、互不相关的、可以按部就班来完成的事情,这样就更容易把事情办成。超级秘书网

3.父母在假期里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并要求他对自己的自由负责。有必要的话,应用心设计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欲望。

4.教师做表率,严格要求,强化危机意识,投之以情,晓之以理,创造良好的竟争氛围。

篇6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在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在社会中生存方式也变得多样,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然要适应社会,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接触到了国家最高等的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的希望,如果大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无法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那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是一笔无法估量的损失。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贯穿大学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是一个综合各种资源,提供培训和实践的体系。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对于本文研究对象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又有什么特征呢?

表1—2

定义 专家(时间)

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成个体与社会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 魏爽(2009)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强弱表现,也就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 王勇(2010)

社会适应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在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中,追求与所处环境维持和谐关系的过程。 华玲( 2009)

从这些定义中不难看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界定了目标人群,即大学生,这个群体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特性和特征,这些特性会影响其在整个调整过程中的成败。

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求职等方面应对社会和自然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产生与之匹配的适应能力的过程。

基于此,一些学者对于大学生求职,生存和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王振宇(1993)的观点突出了社会适应能力的限定性,并且提出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个构成维度:掌握社会规范、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治。陈会昌(1994)在其文章《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定》中提出了两个维度:环境维度和人际维度。但是未明确除此之外还是否有条件对社会适应性有影响,基于其目标是儿童,也存在一些不适宜大学生量表使用的部分。欧阳朝阳(2000)指出: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与环境发生协调作用的能力。此观点表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动力是个体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但是细化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指标。石淑华、季浏、吕兴等学者也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研究量表,他们的研究基本都涉及到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但是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变化研究还比较薄弱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

二、研究设计

笔者在之前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大部分仍然采用定性研究,没有进行统计学的推理和证明,而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又存在数据不够充分和研究维度单一的局限性。故而本文希望从数据的角度出发,采用统计学的理论,使用SPSS,AMOS等工具,通过华南理工大学的支持,针对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两个角度综合分析,构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问卷设计与收集

本文在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时,主要借鉴了路锋辉(2009)的研究成果,将社会适应能力分成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个体发展三个维度,环境适应包括社会约束认知、社会角色认知、信息搜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环境应变能力、和环境生存能力7个方面,人际适应包括人际关系认知、人际角色认知、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4个方面,个体发展包括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抗挫能力、竞争能力、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10个方面,共20个观测变量。为了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及效度,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现有文献中成熟量表的同时,根据本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目的,适当修改了问卷语言形成了最终的调查问卷。本文总结了路锋辉的研究成果,以及卢谢峰(2003)研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及标准化”中的研究成果以及林耀国(2006)的研究量表,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借鉴了他们量表中的相关题项,再结合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内容,自行编制了社会适应能力的量表。量表都是根据Likert五分制量表进行设计,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有理论定性分析假设潜变量20个,观测变量49个。

研究调查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大学生自身,二是针对各行业的社会人士。研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以团体施测为主对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和社会人士进行问卷的发放。这次调查利用大学生寒假回家期间,发动了学校上千名志愿者,经过专业的培训,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问卷的发放及回收,共收回问卷22000多分,其中大学生问卷11000多份,社会人士问卷10000多份。问卷回收后进过严格的筛选,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大学生卷8000多份,社会人士卷7000多份,再发动学校150名志愿者,通过一整天的时间进行数据的录入,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再次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加上剔除数据录入过程中的错误数据,共得到有效大学生卷7015份,社会人士卷6147份,最终大学生卷和社会人士卷有效问卷率分别为63%和61%。

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国各地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都进行了抽样,调查区域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乡镇及农村。调查的大学生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以研究生、博士生,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历史学、工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各专业的学生。调查的社会人士有高层管理者、政府官员、一般职员以及农民等,涵盖包括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服务业、机械电子产业、医药卫生业以及建筑建材业等20多个行业。

2.信度分析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及KMO检验

虽然本研究中采用的是国内成熟的量表作为测量工具,但为了保证问卷中测量题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前,还是应该对测量的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分析采用,Cronbach 的一致性系数(α系数) 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信度检验系数根据众多研究者的标准最低可接受值为0.7,大学生卷中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个体发展三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791、0.762、0.842,社会人士卷中为0.785、0.756和0.838均符合信度检验要求,同时,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及KMO检验也达到了检验要求,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表(1) 社会适应能力信度检验

潜变量 量表来源 Cronbach's α

大学生 环境适应 卢谢峰(2003)、

林国耀(2006)

0.791

人际适应 0.762

个体发展 0.842

社会人士 环境适应 0.785

人际适应 0.756

个体发展 0.838

表(2)信度检验及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及KMO检验结果

角色 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及KMO检验 Cronbach'sα

大学生 KMO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823 0.822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Approx. Chi-square 590.932

Df 190

Sig. .000

社会人士 KMO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869 0.839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Approx. Chi-square 544.536

Df 190

Sig. .000

3.方差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在社会适应能力个指标上面地差异性,找到大学生哪些能力方面还不能满足社会人士的要求,下面对二者的评价在各指标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大学生与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差分析

项目 大学生 社会人士(J) I—J

均值(I) 标准差 均值(J) 标准差

竞争手段 3.549 .501 2.670 1.106 .882*

抗挫能力 3.806 .612 3.658 .6177 .148*

协作能力 3.700 .802 3.820 .809 -.123*

自学能力 3.671 .563 3.714 .617 -.043

创新意识 3.021 .543 3.437 .671 -.415*

竞争意识 3.571 .602 3.309 .643 .261*

冒险精神 3.124 .903 2.553 1.040 .571*

拼搏精神 3.373 .664 3.820 .608 -.447*

团队精神 3.135 .477 3.133 .786 .001

生存能力 3.950 .812 2.560 .889 1.393*

信息利用能力 3.510 .895 3.480 .895 .024

应变能力 3.800 .814 3.450 .877 .348*

信息鉴别能力 3.550 .929 3.690 .794 .348*

信息搜索能力 3.660 .841 3.850 .787 -.188*

社会约束认知 3.910 .726 2.674 .594 .237*

人际关系认知 3.434 .568 3.671 .597 -.237*

人际角色认知 4.014 .500 3.407 .543 .606*

人际沟通能力 3.864 .560 3.632 .545 .231*

人际互动能力 3.696 .579 3.715 .638 -.018

社会角色认知 3.680 .815 3.108 .496 .568*

*.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上图中显示在环境适应中生存能力、应变能力、信息鉴别能力和社会约束认知四个发面低于社会人士的评价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人际适应中人际角色认知、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角色认知3各方面低于社会人士的评价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个体发展中竞争手段、抗挫能力、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低于社会人士的评价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四、思考与建议

1.大学生应变能力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应该培养社会约束能力

在因子分析中,大学生应变能力并未通过社会人士的认可,但是在方差分析中社会人士对于大学生的应变能力的分数为3.450,是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而大学生自身测评时,对于应变能力的认可度也达到了3.800,已经基本达到了满意。说明目前大学生应变能力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会已经不把这个选项当成区分大学生的因素。而在社会约束认知方面,大学生对此认为已经很了解了,而社会人士表现出了极大的期待。他们对于目前大学生的社会约束认知不是很满意,很多社会的规则大学生并不了解,所以学校和社会应该多提供一些类似的培训,让大学生除对社会的一般事务有了解外,更对于社会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公司政治等有一些了解。

2.大学生盲目乐观,危机感和紧迫感亟待加强

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我国未来的希望,对于未来自己的生存能力普遍乐观,从方差分析中大学生自己评价得分达到3.950,处于满意的阶段,说明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自信,但是同时,社会人士对此项的评分仅有2.560,表现出了更多的担忧。笔者分析这可能是由于社会舆论中对于目前八零后存在着时代特殊性的担忧,影响了社会人士的判断,但是在访谈的过程中,很多行业内人士对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和自己独立生存有很多的忧虑,也举出了身边的很多例子。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务劳动和初级的工作也要多涉及。只有这样,学会生存的技能才能追求更优越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振宇,葛云,曹中平,俞伟,徐长宽.儿童社会化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

[2]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定[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52—63

[3]欧阳朝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J〕.科技信息,2000,3:243—244.

[4]林国耀.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量表编制与现状测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305-02

美国理论界将“闲暇”定义为以时间来衡量的一种存在,它表示一种特殊的时间,即一个人可以得到自由的时间[1]。《社会百科词典》将闲暇定义为“人们生活中除工作时间、工作往返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抚育子女的时间、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以外,剩余的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即自由时间、空闲时间。”[2] 国内将大学生闲暇时间界定为:大学生扣除正式行课(参加学校正式课表上安排的必修课)和满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3]。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多,有调查发现[3],“郁闷”是现在高校学生流行的口头禅,学生的困惑以及烦恼多是来自于闲暇时间的安排,“时间多,但不知道怎么过”;“打牌,上网聊天,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大家都是这样过的……”。如何对闲暇时间进行使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能否合理、有效地安置与利用好闲暇时间,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情况

调查表明[4],大学生最不快乐原因是空虚无聊,占到33.3%,其次是人际相处方面的问题,占到了31.5%。10%的大学生都承认自己存在严重的时间浪费问题,一方面有大把的闲散时间却不会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是有些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每天都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真正做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5]。有调查表明[3],小说、报纸、杂志(78.1%),上网(66.9%),外出闲逛(59.1%),自修(47.1%),睡大觉(40.5%)是大学生最经常从事的五项活动。近五成的学生分不清大学学习生活中各类事情的轻重缓急,有近一成的学生压根就没考虑过相关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正确的时间分配[6]。大学生的平均可自由支配时间至少为4.6小时;大学生平均每天花在学习上的课外时间大约是2.4 小时,在娱乐方面用时最多,其后依次为学习、工作、社交[7]。对大学生生活享受方式调查发现,所占比率从高到低为“享乐型”、“自由型”、“交友型”、“学习型”、“电脑网络型”[4]。55%的同学能将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自习,64%的同学在课余时间经常或偶尔逛街上网睡觉。46%的同学课余时间能坚持2~4小时的学习,42%的同学课余学习时间不到2个小时[8]。

由此可见,大学生闲暇时间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闲暇时间较充裕,但时间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闲暇活动具有多样性、娱乐性特点。应该根据大学生特点及其发展需要,给予指导和建议,使闲暇时间的使用更加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二、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的特点与原因

美国学者纳什把闲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创造性参与活动,如发明等;积极参与活动本身,如运动等;情感投入观看活动,如看演出等;被动消极观看活动,打发时间,如听音乐,翻看小说等;纯官能享受型活动,如赌博、沉湎网络游戏等;犯罪等行为[9]。从对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情况看,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质量不高,属于较中低层次闲暇活动。

大学生在闲暇时间运用方面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大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少数还存在闲暇失范现象,如网络成瘾。这与缺乏时间管理、闲暇时间教育有关,学生从小真正拥有的自由时间并不多,老师和家长管得太死。一旦学生进入大学,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三、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能力的建议

1.提高认识,重视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教育。有研究表明[10],时间管理能力影响应试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还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相关。科学有效地管理时间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时间管理倾向越差越容易网络成瘾,时间管理越好越不容易网络成瘾[11]。时间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对各种事情能够合理有序的规划,能够避开网络依赖等不良诱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12]。不会管理时间的大学生被试,睡眠质量越差[13]。越善于管理时间的大学生,其焦虑程度就越低[14]。由此可见,时间管理与大学生常见的网瘾问题、考试焦虑、压力、心理健康水平、睡眠问题、成就动机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提高对时间管理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培训和建议。

2.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时间管理教育。调查发现[15],大一年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上均低于其他三个年级,而考试焦虑得分则相反,一年级学生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自修是大学生经常的活动,占据47.1%,在闲暇时间选择“自修”的多是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二三年级的很少。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随年级升高存在明显年级差异。男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体上没有差异,而独生子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纬度得分明显高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16]。调查表明[5],二年级学生时间浪费最严重。大四学生在闲暇时间的失范现象最明显,毕业前一段时期的酗酒、打架、砸公物、游戏式的“黄昏恋”成为校园一道令人头疼的“风景线” [3]。

对于大学新生,要注意到新生一方面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学习热情高,另一方面还没有脱离高考的惯性,学习习惯、方法没有转变的特点。如何从紧张、紧凑的高中生活过渡到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生活中,对他们进行时间管理与闲暇活动指导尤为重要。

大部分四年级的大学生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压力,还有对大学生活的反思与留恋,反而会更珍惜时间。对于部分浪费时间的高年级学生应该及时给予关怀和引导。相对而言,应该关注二三年级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现实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生涯规划、恋爱等成长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训练等,舒缓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和关注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不虚度时光,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3.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技能训练。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等,向学生传授时间管理的知识和进行实践训练。在生活中,发现大学生不会分辨事情的优先级,当同时面临几件事情要处理时,不知怎样取舍。让学生了解并逐渐遵循和运用时间管理的原则,如艾森豪威尔原则,该原则可以帮助有效克服每日或每周的混乱,以便区分事项类型,决定事项的优先顺序,是否安排他人或删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生物钟与行为方式,每个人的生理状态在一天之内有高峰与低谷。根据自己的生理规律,制订高效率的时间计划[7]。

尤其应该关注到现代社会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大量使用,对于网络使用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支配要重视,应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倾向减弱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控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调查表明,76.8%的学生日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28.1%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其后26.2%为学习、22.1%网上聊天交友。大学生更主要是将互联网作为休闲娱乐工具,而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如今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更强,闲暇活动更多地选择网络也是值得担心的地方[17]。

通过加强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的培养,让大学生懂得时间的特点及价值,增强其时间意识和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来训练其时间管理技能。让大学生通过设置目标、认真计划、分配时间及对时间的利用和浪费进行总结,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18]。

参考文献:

[1] J.曼蒂,L.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

[2] 袁方.社会百科词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杜,1990:561.

[3] 罗华.大学生闲暇及闲暇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吕红梅.当代大学生享受类型与快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术研究,2011,(4):208.

[5] 董朝辉,李晓林.大学生时间管理策略现状的质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39.

[6] 王浪.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4):98.

[7] 陈明华,陈珊.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9,(11):71.

[8] 刘娟.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大学城大学生为例[J].高校管理,2011,(8):169.

[9] 孙延毕.加强对闲暇时间和闲暇文化的研究[J].社会,1986,(3):36.

[10] 王剑华,付艳芬.某校医药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2):30.

[11] 彭红雷,姜旭英.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时间管理倾向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6).

[12] 马红霞,杨绍清.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9).

[13] 黄岗,秦启文.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1):172.

[14] 陈本友,张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307.

[15] 霍建勋,杨翠英.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10).

篇8

一、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的意义

1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这是因为劳动实践能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能促进美育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是美学家的观点。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桔应、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重视劳动教育是这样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家长过份溺爱孩子,尽量不让孩子因为干家务而脏着累着;有些家长由于自己年少时,受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书读得少,因而把自己想上学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宁愿自己多干些,也要给孩子腾出时间学习。在学校,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为追求升学率,教师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智育的培养,文化成绩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师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在分数第一的思潮中,劳动教育被抛到九霄云外……这种种教育都导致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或逃避或干不好,试想一个不爱劳动和不会劳动的人如何能面向未来。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长此以往,学生恐怕连生存的能力都要大大降低。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低段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可塑性强,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转贴于

二、开展好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教师要摆正位子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2) 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低年级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如教材安排的"整理书包"、"削铅笔"、"叠被子等",都是很好的范例。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同学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篇9

高职学校重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而物理实验课程更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们技能的重要课程。所以,增加物理实验课程安排是提高学生们专业技能的重点。我们在实际实验课程安排中,要让学生们养成勤观察、爱动手的好习惯,提高学生们实际操作能力。本文分析了传统物理实验在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并探求出教学改革的新方法,给以后的教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不足

1.陈旧的教学观念给教学发展带来的阻碍

教育观念是影响教学发展的重要阻力。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遍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教学方法也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因为,高分才是通往重点学校和高校的利器,考试分数才能证明一些,这就让学生们的思维定式是为了分数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造成了高分低能现象屡屡出现。而高职学校重在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不在适合学生们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改变教学观念才是教学发展的关键。

2.注重强化实验步骤,弱化实验过程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们对实验步骤的操作,而对实验过程的细节不予重视,只求实验结果一致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们掌握其实验的原理。

3.实验教学的内容缺少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知识

传统物理实验内容多是为理论服务的,很少融入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内容,这样安排让教学内容死板,不容易让学生们理解。所以,新实验内容要进行改革,增加与学生们生活相关联的实验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为了达到教学要求,满足学生们的培训需要,一定要进行教学改革。新课程要以实验课程为主,教学内容要加以改进,尽量贴近日常生活。总结一下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实验内容,根据物理规律选择容器和药品,做到实验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不仅要增加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储备,还要增加实际操作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3)增加开放式实验内容,给学生们留一些自主完成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们独立完成,老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指导和讲解。

三、应用型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

现阶段,要想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就要进行创新。所以,还要在在教学方法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把创新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当作教学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把应用型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验教学中。

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是依据科学规律,利用一些可以利用或者尝试利用的资源,进行实验操作,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是为了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来进行发明创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为发明创造离自己很远,是不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其实不然,科学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也是正常人,他们只不多比别人多一点爱好或者兴趣,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获得了成功。例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在研究蓄电池的发明中,他和一个精选的助手苦心孤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辛与失败,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但爱迪生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再重新开始。大约经过五万次的试验,写成试验笔记一百五十多本,方才达到目的。这说明了勤奋才是通向成功的路。

现阶段的大学生符合创新实验的要求。他们有着不可预测的潜力。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指导;在实践方面,他们有着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精神方面,他们有着追求理想的拼搏精神。这些优势可以让他们在应用型实验教学方法下发挥潜能,更有创新精神。我们对应用型实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后,内容如下:

首先,根据学生们的不同爱好来进行分组,组建发明组。

其次,培养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引导,让学生们多观察实验现象,并与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相比较,养成学生们的联想思维,从而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储备。例如:拿牛顿第二定律的这节实验课为例,我们要求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的相关仪器,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让学生们认识到实验原理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并让他们开动脑筋联想一下有没有更好的省力方法。

再次,养成学生们提问的好习惯。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说明了提问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发明创造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进行发明,也没有发明的倾向性。所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是进行发明创造的出发点。例如:发明笔记本原本只是用于航天的科研项目,但是其体积小、携带方便的优点又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很快被广大群众所使用。还有,人民往往因为擦地板而发愁,因为这是一项繁重的家务劳动,一次擦地工作就让一些妇女同志腰酸腿疼,而电动擦地工具的发明给她们带来了方便,也节省了擦地时间。所以,我们看出提问是进行发明的动力。

最后,勤奋才是通往成功的大门,一定要培养学生们的勤奋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多么伟大的发明家都是靠勤奋成功的。例如: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

四、结语

教育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我相信,应用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一定会扩宽学生们的思维理念,对学生们的综合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2建设了物理化学实验的仿真平台

仿真平台的建设是作为江南大学2008年教学质量工程立项内容之一,该成果在2012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工科组一等奖。该平台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知识学习和实验动手操作相互分离的不足,有益于拓宽实验渠道,有助于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可以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和实验后的复习巩固,是现有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可减少实验设备的维护强度,缓解当前实验设备不足,学时紧张等矛盾,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在现有师生比情况下,更好地保证实验教学环节的效果。如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实验中,关于等压计的原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一般不容易看懂,从而会发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空气赶得不彻底或漏入过量的空气,导致乙醇气体不纯而使饱和蒸气压偏大。通过仿真平台进行预习后,理解等压计工作原理容易得多,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其实验结果与文献值相当接近;再比如,燃烧焓的测定是操作最为复杂的一个实验,过去老师往往要化上一节多课进行实验前的讲解,效果仍不理想,经常出现各种误操作:有将应倒入内筒的水倒入绝热层内、有把电极插上就立即点火、有将温度探头未移入测量系统等等误操作而导致实验失败,这个实验一般没有时间重做,从而使学生倍受挫折。通过仿真平台进行预习后,对该实验的三个主要步骤:氧弹的准备、水温的调节及仪器的装配,每一关键点和注意点都清清楚楚,使该实验的成功率达95%左右,少数班级可达100%。该平台挂在网上,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实验预习及仿真操作;并且该平台还起到了快速岗前培训的作用,这几年青年教师上岗,由于节奏加快,无法保证大量的时间磨一个实验,以及每年一批研究生助教进入实验室带实验,该平台对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该平台已有几所院校在使用,并不断有兄弟院校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依托学科优势,整合优质资源

江南大学是“211工程”及“985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也是“111计划”和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是省级实验教学及实践教育中心。物理化学教研室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使我们的实验软件和硬件条件大为改善,实验室宽敞明亮整洁,实验仪器与教材配套齐全、先进,主带教师多数是理论课主讲教师,数年有的甚至数十年潜心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4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强化考核环节

实验预习,是做好实验的重要环节,往往学生会流于形式,在课上我们通过问题讨论来检查预习情况,减少学生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为做好实验而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在“液体表面张力测定”这一实验中,滴重法关键是测准液体滴落的滴数,其计算公式的理解,是做好实验的前提,所以我们通过讨论,既了解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又使大家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有清晰的了解;再比如“蔗糖水解”实验,提出“糖溶液在配制过程中,糖并没有准确称重,但糖液和酸液的量取却要用移液管移取,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实验过程中不仅仅依葫芦画瓢,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通过基础实验的训练,学会设计实验,为后续课打好基础。实验报告的撰写是物化实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完实验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对实验过程进行真实的陈述,对实验现象进行客观的解释,对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得出结论,并对实验进行讨论。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数据处理(很多实验还需要作图),必须在对实验原理非常清晰的前提条件下,这就需要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物理化学实验成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核:实验态度、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理想,这不会成为影响成绩的主要原因,如能分析找出原因或对实验方法提出建议讨论,同样也能得到不低的分数,从而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于动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课程结束前不确定地选择某个实验作为考查实验,当堂交出数据处理的结果。当然所测样品与教材中的不完全相同,如“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作为考核的话,我们作这样的处理:教材上用蒸馏水作标准,用滴重法测无水乙醇的表面张力,考核时我们作这样的改变,让学生测不同浓度的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因纯物质的表面张力很容易查到,改变前,少数学生会通过数据作假很快完成实验,而变动后,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都在紧张有序地操作或进行数据处理。总之,通过建立这样的考核体系,加强了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5以竞赛促教学

竞赛是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一种综合检验,也是对各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种检查和评比,考的是学生,评的是学校,通过竞赛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此来推动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目的。化学实验竞赛要求学生在数小时内,完成从方案设计、仪器选择、实际操作、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工作。这一切,是对参赛者的综合能力的考核,考核了理论水平、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连续三届参加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参赛前先在校内组织开展竞赛,在全校范围内自愿报名,选取20名上报竞赛组委会,由组委会随机从各组中抽取3名队员作为参赛队员,竞赛内容包括笔试和操作两部分。化学类实验操作题按照3人一队分别抽取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合成与表征三类考题中的一个。这要求三位参赛选手对基础化学的实验及相关理论都要掌握得比较好,并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去年的“金桥盐化杯”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中,我校参加物理化学操作的同学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其设计的操作方案是所有参赛选手中唯一一个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验之中,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在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中,化学实验竞赛作为实验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形式和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其动手能力密切相关。动手能力的训练是无法通过读书来实现的。我们国家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氛围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往往只要求孩子考高分,至于生活能力的强弱无关紧要。事实上,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校去年物理化学操作获得了一等奖的同学,就是一个生活能力强,做家务的好手。因此,做好实验,只是书本知识传授是不够的。老师应当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这不仅有益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有利于实验技能的提高,甚至对将来的工作能力、世界观的形成都有良好的裨益作用。

篇11

一出戏,要演好序幕;一部乐章,要凑好序曲。如何让学生兴趣高昂的进入化学学习的殿堂,这是我们每一个化学老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并解决好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应在序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上出特色,可以合理地补充“鬼火的来源实验”(白磷自燃)、“神汉端公捉鬼”(氢氧化钠使无色酚酞变色)、“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用化学实验的神秘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求知目光,让学生产生对化学深入学习的渴望。其次,组建好学习团队,引导好班级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化学《走进化学实验》的自学,通过自学理论理论PK,评出优秀团队学生参观药品保管室及学生实验室,引导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从实验理论操作到实际操作的转变,再到安全防范意识的形成,打消学生谈化学实验色变、怕化学实验的疑虑。

二、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式实验,扩大学生参与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作为老师,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活动体验中才能更快捷地走向成熟。基于这种思考,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把绝大多数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如学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前,先分发适量药品给各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自己去动手摸一摸,并及时指导学生摸后马上洗手,然后带着这些药品以科学家的身份去探究、发现,总结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新课学习时,尽量多的让各小组学生自己谈研究成果,打造热烈的求知课堂,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要我实验”到“我要实验”的转化,并且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善于捕捉有效的生活实践,提高化学实验有效性

化学实验来源于生活,要努力做到让生活中的化学实验为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服务。譬如,可以巧妙地应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用品(如杯子、筷子、饮料瓶、吸管等)和厨房化学用品(如醋、食盐、纯碱、糖等)进行生活实验。我曾设计过这样一系列家庭实验:让每位学生参与感恩父母,体验家务劳动的活动。活动一:在学习《溶液》前,每位学生在家洗一周碗,并交流,洗涤剂加入热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碗洗干净的标志是什么;活动二:帮妈妈切菜,想一想用过的菜刀你应如何处理;活动四:解决妈妈的烦恼,如何除去热水壶(瓶)中的水垢;活动五:给父母老师意外惊喜,自制汽水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验,借助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学习并体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科学态度,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四、利用激励效应,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化学,亲近化学实验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走进学生心灵,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会用更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我们的老师。

1.化学老师应积极给学生创造实验动手平台,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选择课题进行探究。如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影响的研究,用红磷、蜡烛、木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等。为配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供学习使用。学生可事先列出实验器材和药品清单,向任课教师提出申请,任课教师审核后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准备好实验用品。通过这些活动将学生引进实验室,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室的功能,不断通过实验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2.以课堂操作演示实验为奖励,让学生获得化学学习的成就感。我们的老师可以把更多的演示实验交给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去完成,让每一位乐于学习的学生都参与到竞争中来。小小一个思路的改变,就给予了学生一份有效的奖励,激活了课堂,学生不再畏惧化学实验,反而会因化学课没有演示实验而略显失望。还可以把演示实验仪器及药品作为奖励,交给责任心强、课堂表现优秀的几个学习团队,让这些学生在课间或课后有机会实际操作实验。以使他们做既可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如H2O2与MnO2制O2、粗盐提纯、溶液配制、分子扩散实验等,均可这样操作。

五、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展示学生特长

有竞赛,才有目标;有展示平台,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和潜能。我们可以在第一个学期组织手抄报比赛,主题可以定为保护水资源,关注能源危机,开展实验设计及教具制作比赛等;第二个学期可以开展实验技能竞赛。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把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让其获得成就感,以使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热爱程度更上一层楼。

总之,爱化学教学就像爱己一样,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所教学生更有创造力。学生送给我一句话:“老师讲了,我听懂了,过几天就忘了;我开口说了,记住了一部分;我动手做了,就会了,再也不会忘了。”把握好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参考文献:

[1]包朝龙.“实验化学”模块教育价值分析与教学尝试《实验化学》为例[J].化学教育,2009,(08).

篇12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2-02

儿童是新生命的象征,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但同时他们又是脆弱的,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脱离家庭和父母的保护将无法生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同一片天空下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及困境儿童,相对于福利院的孤儿,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在政策上的尴尬处境更令人担忧。他们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等。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常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最基本的温饱有时都是奢望。

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总数为57万(不包括父母双重残儿童)。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中国0-18岁儿童总数约为3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2.5%,其中半数以上儿童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妇儿工委前几年的联合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生活在低保线的18岁以下儿童有700多万人。

尽管近年来这些儿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生存境遇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在营养健康、疾病防控、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儿童的差距仍在扩大。儿童的命运既是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四千万贫困儿童的生活成长和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由于目前仍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儿童救助保护机构严重匮乏。留守及困境儿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关注和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留守及困境儿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文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心理、教育方面来分析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二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逐渐被运用进去,可以全面有力地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三是社会工作开始介入,有利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问题得到科学解决。但是对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也有些不足之处:一是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和研究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但力度和准确性值得商榷;二是案例方面的研究介入太少甚至没有,使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及支教问题,虽得到关注却迟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鲁堡村有一个民间发起的社会困境儿童助养机构,太阳村。新乡太阳村建于2004年7月,太阳村的负责人是丁巧荣,太阳村的孩子们都称她为丁奶奶。11年前由丁奶奶创建了太阳村,并一直照顾着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这些儿童或是由于父母服刑而失去生活的依靠;或是在社会上到处流浪、沿街乞讨;或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11年来,太阳村一共收养过80个这样家庭的孩子。困境儿童被送到太阳村后,在丁奶奶的细心呵护、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照顾下,他们逐渐走出心灵的压抑,茁壮成长。太阳村目前收养了30多个孩子,年龄大小不等。平时孩子们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等学校学习,晚上和节假日就回到这个大家庭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困境儿童基本的生活虽可以得到保障,但他们在学习上却存在着问题,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更是很少有人对他们加以指导。这让我们看到了对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和支教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太阳村儿童为例,研究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通过深入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实际,运用个案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并通过学习方面的具体指导,提升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状况。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1)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2)根据一系列调查及分析寻找出可行的解决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3)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走出校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锻炼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二)研究意义

(1)初步了解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为他们送去温暖;(2)紧迫性。在农村中,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3)实践性与现实性。本研究将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研究在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可行性策略。

四、研究过程

(1)坚持周末到太阳村支教,了解太阳村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尽己所能募集善款,捐献物资;(2)社会实践以太阳村为基地,与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在一起,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态,并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指导。(3)邀请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扩大积极影响,号召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帮扶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社会活动;(4)深入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生活困难。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比较困难,他们大多收入微薄,甚至大多靠政府机构救济,缺乏固定收入,只能满足日常温饱所需,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更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家庭困难,多数儿童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大大减少了他们可利用的学习时间,其次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很大部分留守及困境儿童不仅物质生活匮乏,同时思想健康也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未形成一种价值取向。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及困境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很多教师不堪重负。留守及困境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捣乱行为。

5.安全监管不力,导致留守及困境儿童安全难以保障。大多数留守及困境儿童监护人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这些儿童监护不力,安全教育不够,同时受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留守及困境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的分类区别

根据对太阳村儿童的长期了解与研究,可将留守及困境儿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身心健康的留守及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的留守儿童不用教师过多地操心,他们比享受着家庭温暖的孩子更能照顾好自己,学习态度积极。对于他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加强引导,鼓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使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身世,正视社会大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另一类是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欺负同学、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对于这些问题儿童的教育不是几次说教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感化或硬性教育能解决的,而是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对他们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跟踪矫治。

(三)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合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太阳村这一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解决应举全社会之力。

第一,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要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监护人缺失的特殊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主动承担起对这部分儿童的监护职责。

第二,学校方面。学校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主要社会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管理工作,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转变教育方式,重视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对于个别监护人缺失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学校可让部分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临时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三,政府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注重教育公平,着力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条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看护中心以及寄宿制学校,解决不同收入阶层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需求。加强研究,不断改进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关爱、教育、管理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方法。

(四)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建议

针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大学生支教活动,首先应对支教人员的自身素质加以考量,以确保他们能够为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在支教过程中,应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和专业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支教活动应致力于拓宽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能力。

六、反思总结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项目组收获颇多。对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项目组成员能力有限,在研究深度及广度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太阳村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标语“有爱就有温暖,有爱就有阳光”,意在提醒更多的人,自身享受幸福的同时,也应该向这些留守及困境儿童伸出援助之手,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窗。

参考文献:

[1]刘志月.儿童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逾58万 周洪宇代表呼吁立法破解儿童福利分散管理问题[N].法制日报,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