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9 17:3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学硕士论文

篇1

撰写初稿

初稿撰写前要进行深入的构思和较长时间的酝酿,关于篇幅和容量、主题、结构、论证方法、表述形式,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以及文中重要的段落和主要的部分怎样说明,都先心中有数。

一、撰写初稿的条件

1、选题已经确定,并围绕选题搜集到足够的资料。

2、通过阅读资料,已经确定论文的立论和研究方法。

3、通过对参考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对论文的谋篇布局和结构已经了然于胸,并且拟订了论文提纲。

二、执笔顺序

1、从引论起笔。推荐。

2、从本论起笔。

三、写作方式

1、深思熟虑,一气呵成初稿。集中主要精力,抓住灵感不放;围绕主要线索,细节不须纠缠;行笔信马由缰,篇幅不受约束;随记相关联想,争取一气呵成;及时补充遗漏,格式稍加整理。

2、考虑成熟一部分,完成一部分,分段写成初稿

四、注意事项

1、尽量把想到的内容写出来(涌泉式思维法)

2、尽量保持各章、节、条、款、项、段落的均衡和承接(兼顾形式均衡,段落不宜过长过短)

3、注意根据写作进展的需求,适当调整提纲(避免画地为牢)

4、边写边加注释及页码(避免重复劳动)

5、遇有疑难时,及时写在卡片上,留待集中查检工具书解决(集中备忘)

6、随时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要因干扰而中断写作。(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初稿,标题可以暂不考虑,内容可以信马由缰,拦路虎可暂时搁置,篇幅可以暂不限制,初稿撰写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搭起论文框架。

修改定稿

仔细推敲,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一、修改定稿的必要性

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反复探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它。

另一方面,撰写论文是一门艺术创造,包含语言、修辞、逻辑等多种因素的把握。即便是出口成章也需要修改润色。不要让指导老师成为你的校对工。

二、修改的内容

1、订正观点。

通观全篇,看主题是否鲜明而集中,观点是否明确正确,如果文章没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意图,那又怎么让别人懂得其主旨呢?

2、验证方法。

3、增删材料。

材料是否典型且详略得当。可有可无的一定不要吝惜。

4、调整结构。

合理的论文结构应具备:一是每一部分都符合论题的需求,对说明、论证论文的观点有帮助;二是有逻辑顺序,层次清楚;写论文如同数学证明,要一环扣一环。三是有主次之分。看每一部分(层次)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否吻合,有无南辕北辙之弊;各分论点是否有机地服务于中心论点。

有时候还要推敲标题,看是否恰当。往往有这种情况,成文后,怎么读都觉得文题不大相符,于是有人就在文章主体部分大加修改,费时又费力。当然,这应该是一种修改方法,有时是必要的。但据笔者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在有的情况下,只需改动一下题目,问题便迎刃而解。

文学硕士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内容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目录、正文(包括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文献综述、几部分构成。

1.总体要求: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必须为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他内容的论文无效。字数要求在6000字以上。页边距上、下、右皆为2. 4cm,左边距为2.6cm;行距为1.5倍;用A4纸打印。

2.开题报告格式: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居中,字号为小二号黑体)

毕业论文题目(居中,三黑)

(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小四号宋体字,下同)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3)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提纲内容:

绪论:

……

本论:

一、……

概括主要内容

二、……

概括主要内容

篇2

其次,在该研究领域现状须清楚。充分了解该研究方向的现状,对已有的成果,存在的问题,还有那些方面需要解决、社会的需要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等等,选出最合适自己的课题。这一阶段的整理,对后期确定选题写文献综述作用甚大。

篇3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近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渐扩大,各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从2012年开始,全日制专硕陆续毕业走向社会。除了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关注,各界对专硕的学位论文质量也越来越重视。

一、学位论文写作存在问题及原因

国家大力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各层面的人员需求。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各高校为了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主要工作放在了拓展合作基地、优化职业课程教育等方面,对专业学位论文的管理有所忽视。这种管理层面的疏忽造成了全日制专硕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堪忧。

1.论文写作时间有限

专业硕士毕业后要求能够承担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等一线工作,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相比,各高校一般要求专业硕士毕业前必须有一年左右的基地顶岗实践,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论文创作的时间。此外,专业硕士的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经验是建立在学术型硕士论文写作的基础上的,如何在当前的培养模式下有效地指导专硕论文写作还有待摸索。

2.学生自我认知有偏差

专业硕士生在攻读硕士学位过程中,存在片面理解该学位建立初衷的现象,认为专业硕士学位的重点在于获得相应的技能,而忽略了研究生教育区别于职业教育的根本差异,未能充分理解“高层次”这一内涵赋予全日制专硕的必要属性,“但专业学位的实践性不等于技术性,专业学位依然具有其特定的学术品格”[1]。同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仅仅为了获得一只文凭,将能够毕业作为其追求的目标。无论哪一种认知上的错误,外在表现为学生主动性不强,学位论文整体质量不高。

3.论文选题受局限

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一般依托于基地实践过程中介入的项目,基地导师在确定学生论文选题方面具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一选题确定过程是由专业硕士培养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同时也暗合“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的初衷。[2]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一定时间内每个基地导师仅负责一个项目,或者是基地内几个导师共同负责一个项目,这就造成同一基地或同一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选题相似度很大,难以有所创新。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改革管理体系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研究者和管理层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硕士论文的形式与标准,创建论文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管理体系层面也要做出改进,适应形势的发展。

1.提升重视程度,纠正不当认知

对于全日制专硕研究生自我认知的问题,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疏忽。一方面,各高校招生的面试环节在考核专业知识之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思想上面的考核。同时,在学生入校之初积极开展入学教育,阐明专业学位的培养理念,端正学生认识。另一方面,各高校也要提升重视,深入规划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路径。基于既有的经验和基础,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可以按照专业领域成立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质量控制。

2.注重全过程培养,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主要,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应当加强过程管理,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要把论文的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答辩作为时间节点,每一个节点都要加以关注。具体而言,各高校应当建立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主要环节的监督机制,每一个环节提前公示或报送培养指导小组,邀请相应学科的专家旁听。

3.改进培养模式,优化各环节组成

目前,各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基本上采取的是两年制,即第一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第二年在基地单位进行实践。因此,在当前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论文写作的主要环节是在基地进行。而基地单位出于追求效率的本性,往往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内在矛盾的解决不能只靠对基地导师的严格要求,更应当从培养模式入手。如将以往的“1+1模式”改为“0.5+1+0.5模式”,学生第一学期在校学习必要的理论课程,第二和第三学期在基地实习,第四学期回到学校完成非核心课程的学习并集中时间完成论文创作。

4.加强基地建设,拓宽论文选题方向

在前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专硕的实践基地的增设更多地是出于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考虑。在今后的改进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看重基地实践岗位的数量,还应加强对基地质量的把关,全面考察实践基地资质,认真审核基地导师资格。在学生进入基地后,校内管理者和导师要和学生定期沟通,及时获得学生实习情况。尤其是在论文开题环节,校内导师更应当积极介入,对学生选题严格把关。

5.提供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各高校或省级主管部门应建立专硕学位论文评优机制,使专硕也能够同学术型硕士一样参加优秀论文评选。如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全日制专硕研究生创新工程政策,省内各高校的全日制专硕可以申报项目,申报成功者则可获得省级或校级的经费支持,这无疑能极大提高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为产生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结语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已经有五年之久,对于第一个五年,各高校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在2011年提出的招生数量上的规划。对于下一个五年,要实现“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目标,还应在质量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3]

参考文献:

[1]牛国卫,张红.专业学位的特性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提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81.

篇4

【关键词】“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低碳”艺术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影响

引言

“低碳”一词自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以来,已经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刮起了一股“低碳”之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设计理念更是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上的表现最为突出。“低碳”的意义无非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在本质上也是如此,但就表现形式而言却又有所不同。低碳理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其实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新的艺术设计形态——低碳的现代艺术设计,具体说是指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和技术的同时运用一定的设计理念,巧妙地从现有材料中来提炼设计元素,并以精练、纯粹的设计语言,来创造一个具有当代艺术内涵和精神的绿色设计。“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作为现今艺术设计发展的主潮流,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结合

低碳设计理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科技的运用。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设计的发展,其在现代艺术设计里是低碳设计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一)运用科技手段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科技的运用是必然的,而在低碳风潮掀起的现今,科技更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建筑领域,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5%,所以科技的使用在这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低碳理念而言,在建筑行业要想实现低碳化,首先就应该解决建筑设备对电力和燃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而解决的手段就是科技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如最近世博会上英国的零碳馆,其设计和建造主题就是零二氧化碳排放,向人们展示的就是一个零碳的未来。这个展馆集中体现了世博会的“低碳”主题,可以说科技对能源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个场馆中,空调使用的是太阳能、风能和地源热能的联动能源,通过安置在屋顶上的22个色彩鲜艳的三角形风帽,将室外风动力转化为室内建筑通风的动力,从而免去了传统空调通风系统的能耗,并在外界风力不足时,通过来自光电板收集的能量进行通风。这种通风方式使能耗降低为常规系统的1/5。而在零碳馆的地下埋着一根细小狭长的管道,可把源源不断的黄浦江水通过馆内的水源热泵装置,为游客送来徐徐凉风;在零碳馆最北面,有一套生物质锅炉,可把剩饭剩菜即时降解,转化成电能和热能,而被系统处理后的产品还能够用于田间生物肥。而这个展馆的外观造型并没有因为要体现低碳而忽略了设计元素,从外形来看,零碳馆更像是两栋造型别致的“小别墅”,而不是展览馆。它的外墙主要为黑白两色,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屋顶22个色彩鲜艳的三角形风帽和屋顶充满绿意的空中花园。这在各国的特色场馆中显得十分低调,但更为人性化更为低碳化,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当然,科技对现有资源的运用在其它现代艺术设计中也是都有着突出的表现的。

(二)运用科技手段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在如今低碳潮流的引领下,人们追求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当然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如在工业设计上,人们对于当代低碳理念以及时尚的追求,促使工业设计在体现功能性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时尚元素和低碳元素。就以手机设计来说,手机的基本功能定位在初期就是打电话发短信,随着人们不断的需求,手机功能也不断完善,到目前低碳风的出现,我们的一些高端手机已经如电脑一样可以进行软件的运用,这对我们来说手机设计的发展其实就是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低碳设计的一个过程,把多种功能融合为一个物体,不仅在制作上节约了成本,降低了能耗,而且在环境保护上也起到了低污染,低排放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带动了手机功能的发展,实现了低碳化设计。但反观,低碳化设计也促使手机外观设计发生了变化,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动手机外观设计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还带动了手机界面设计的发展,而手机界面设计在一定时间的发展演变后,已然成为了现今一种新的现代艺术设计形式。所以科技手段的运用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现代艺术设计与资源再利用的结合

低碳理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还可表现在对资源循环利用上。如在室内设计中对一些老旧家具,可在其表面刷上特定的颜色,再配以一些相应风格的织物和其它软装,打造一个富有情调的怀旧复古风格,也可打造一个时下最为流行的混搭风格,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营造一个环保的绿色空间,充分体现了“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原则;又如在陈设品设计中,东京的艺术家河地贡士就利用旧的、厚厚的漫画书作为介质,开辟了低碳环保的“漫画农场”之“种植技术”,独具匠心地使植物种子以漫画书为营养源,发芽并茁壮成长,以这样的方法让泛黄的旧书再次重新充满生机,使之成为了一尊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品;所以,资源再利用的低碳设计理念不仅节省了一定程度的能源消耗,同时在现代艺术设计上打开了人们更为广阔的创意之路。

三、现代艺术设计与常用材料的结合

在现代低碳艺术设计中,要善于寻找和研发最常见材料的美,即利用身边最常用的材料,用合理的设计方法来进行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如在家装设计中,常用的纯棉、棉麻制品,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而棉、麻、木等非人工合成的化学材质,又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至于余下的碎布头也可制成布艺装饰、靠包、首饰袋等。这样,不但节省了购买和运输成本,还将材料的用途发挥到了极致;又如在服装设计中,可运用羊毛保暖的特性,在秋冬多选用羊毛做材料,亦可运用丝麻柔滑凉爽的特性,在春夏多选用丝麻做材料,并用现今流行的设计方式来带动人们的审美,让人们接受这些纯天然的绿色面料。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工序成本的消耗还起到了绿色环保的功效。由上述可看出低碳的艺术设计不光是要有低碳的理念还必须要有艺术设计的思想,只有这两者兼备才能真正成为“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但是就目前来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借低碳之名行炒作之事实的风气,这对低碳艺术设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某书法爱好者在博客中这样写到:“我在90分钟内写了83幅书法作品,创下了用纸、用墨的最大节能,单位时间作品产量最多的纪录,我称这种节能为低碳艺术。”在90分钟内完成了如此多的书法作品的设计,对于纸和墨确实是做到了节能环保,但这83幅书法作品确实具有艺术价值吗?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低碳艺术设计除了具有低碳理念外还必须具有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并不是随便一个作品就可以被称为是低碳艺术设计下的艺术作品的。在《艺术概论》一书中就这样阐述过,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多元化的,艺术品所蕴含的价值是一种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种社会文化价值构成的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审美价值整体,其包含了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历史价值等。因此从中可以看出,艺术作品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收藏价值也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成败,其与艺术品的创作者、材料、技术、稀缺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这83幅作品与低碳艺术设计下的艺术品意义相去甚远,其充其量只不过是个人书法爱好练习下的产物,并不具备一定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如果反过来看的话,这种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是浪费,并没有起到话中所说的节能环保的功效。要想使之成为真正低碳艺术设计的艺术品,贵不在多,而在于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的含义。由此可见,这83幅的书法作品并不是低碳艺术,只不过是一种被冠以“低碳风”之名的莫须有的炒作。所以我们在做低碳的艺术设计时要正确认识其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精彩的“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综上所述,“低碳”理念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是具有一定影响的。随着人们对于低碳这一词的深入认识,“少即是多的绿色设计”方式将会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其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也将会成为可持续发展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