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2 06:26: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个人劳动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3.活动地点:社区
4.活动目的:将积雪清除,方便同学和市民的出行,减少安全隐患。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女孩,我对雪早已有了很深的感受,东北的每年冬天都会下好几场雪,白白的雪,软软的,会把整个城市变成一个白色的世界,小孩子们都会在这个时候堆雪人,当然,打雪仗也是常事。我很喜欢雪,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洁白的雪,我爱你,我爱你的纯洁。你把大地装饰得一片银白,你把大地打扮得多么美丽。我愿自己像雪那样纯洁和高尚!
年12月4日早晨八点,我们化工试点全体同学齐聚在九星广场门口,在化学工程学院两名学长和一名学姐的带领下,一起出发到指定的小区扫雪。经过了近三个月的接触,我们班的同学已经相处得很融洽,大家的关系都很好,这也是我们班集体进行第一次实践活动,我的内心里是很兴奋很开心的。我们班被分成了三组,每组大约有十三名同学,分完组后,各小组就去各自指定区域进行劳动。我们小组在去小区的路途中一直说说笑笑,也并不觉得累,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
可是当我们真要热火朝天的干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都没有带扫雪工具,不过,庆幸的是,没过多长时间,别的班的同学就完成了他们的工作,于是就把扫雪工具借给了我们,呵呵,真是好巧啊!,可惜,由于扫雪工具的不足,女生便在男生的绅士风度下让在了一旁。男生们便开始了劳动。可是我们女生也并未闲着,而是前往社区的各户进行养生宣传。我们组的男生为了居民的安全与方便,力铲残雪,尽管踩过后的雪成了冰块深深扎进地面上,可他们依然用集体的力量一点点地将雪铲尽!他们的精神让我钦佩!后来,我们女生也主动帮了几个男生扫了一会儿,可是我们的力气太小了,没干多久,呵呵,还是由男生们接着干了!
不知过了多久,艰巨的任务总算快完成了。同学们便开始了打闹,女生也加入了“大埋活人”,“集体作战”等,玩得不亦乐乎!一阵游戏后,又是劲头十足。更有一些女生也要参加。真的是太让人兴奋了,化工的女生果然巾帼不让须眉!渐渐地,道上的雪越来越少,不一会儿,就铲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此时的我们已经精疲力竭,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甩一甩胳膊,虽然很是酸痛,但仍旧很高兴!一切就当作是锻炼身体了!同学们都不觉得累,扫雪过程中我们充满了快乐和欢笑,我们看到居民的笑脸,我们让人们知道我们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觉得很值。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我们将路上的积雪终于清理干净了。同学们的头上也都渗出了汗珠,我们虽然感觉有点累但看到广大市民走在我们清扫干净的道路上行走却感到心里很温暖。居民脸上再没有行走在积雪之上的小心翼翼的表情就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活动总结
1.通过这次扫雪,大家都感到了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听到过老师、同学的赞许,我们都感到无比的高兴!
2.让同学们知道奉献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团结能力!
3.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再次参加类似的活动的信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6.058
1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栋梁之才,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对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决定性作用。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人的全面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启示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分析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需求发展。人的需要包括物质与精神两大部分,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从事各种工作劳动,获取满足感,在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需要。生产力较低,人的需求也相对较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人的需求也随之提升,人的需要不断从物质转向精神层面,标志这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能力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应该将人能力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人的能力代表个人综合素质,包括人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天赋等等。可以说,能力是人创造财富的基础。第三,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环境,所谓的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他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等,社会关系能够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关系越好,人的发展前景就越广阔。第四,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指的是思想、品德、情感、性格等等,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具有异于别人的这些特性,属于个体独有的。个性全面发展,主要是人通过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利用自身的创造性、能动性等,丰富自身个性。第五,人的劳动发展。劳动是人服务与改造社会的主要方式,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也能促进人自身发展。劳动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智力、体力等全面发展的过程。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将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与计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展开科学话的思政教育。同时,教育教学人员需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3.2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应该以学生自身情况为出发点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强、思维活跃,在思政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同时,教学内容应该更加生活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教育。
3.3重视高职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出发,着眼于其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专业技术工人,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更贴近职业,教学更注重实践,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不仅要发展他们的体力、智力,还要发展他们的求知、向善、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人际交往、协调沟通、组织配合的能力,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4注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一直是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进行准确的定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待在教室中,到毕业都没有真正接触到生产一线工作,空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要求对人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重视。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产的第一线,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社会关系的积累。此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贯彻落实教育部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体系下重要的内容,揭示了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本质。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积累社会关系,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5,26(2):125-126.
[2]范亚楠.人学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大观周刊,2012,32(12):65-66.
一、关于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
1.知识管理国外现状分析
在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企业首次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经济在战争中都受到了创伤。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当时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学生成为主要劳动力,这些人不同于以往的工人,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开始在企业中发展形成。第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知识管理第一次被引入教育事业始于英国剑桥大学学者,这名学者发表过两篇文章:《创造知识的学校》和《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生产、媒传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这两篇文章目前被认为是最早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文章。同时这两篇文章的问世,也带领着当时的教育界学者开始重视教育中的知识管理,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2.知识管理国内现状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逐渐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全世界每天以千万亿字节的速度在增加数据总量,知识的呈现状态也越发丰富,人们将每天直接面对数量庞杂的数据,知识管理对于个人而言变得十分重要。我国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晚,目前针对知识管理的论文并不多,主要是从教育、知识获取和知识技术管理这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的,缺少实际的案例,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较少。
二、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起关于知识管理的理念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并不会接触到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没有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虽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进行相应的知识管理,但这种知识管理多数毫无章法,作用并不明显,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帮助甚微。
2.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总结
在每年的寒暑假利用假期到企业里实习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这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十分有利。而在实习过程中他们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观摩学习获取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实习过程中却少有人会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获取技能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只是机械地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
3.忽略隐性知识的积累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主要是以显性知识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十分注重显性知识的积累存储,却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反思总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大量的隐性知识和少量的显性知识,如果学生可以很好地管理利用这些隐性知识,对于其今后在职业道路上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提高大学生知识管理能力的对策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途径知识交流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知识交流获取平台。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将知识存储于个人电脑。基于目前科技的智能化,本文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大学生知识交流平台。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主要的知识交流平台,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建立网络图书馆、学习信息共享论坛等,减少大学生用于寻找资料的时间。
2.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科知识系统结构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在面对学生时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而是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隐性知识。
3.加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因而加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
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就目前来看,我国针对大学生知识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管理,大学生知识管理与企业员工的知识管理有何异同,大学内进行知识管理主要需要哪几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探索研究。
四、总结
知识管理能力已逐渐成为社会上一项较为重要的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在校大学生并没有具备此项能力,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准切入点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小平.知识管理:原理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个推崇素质教育的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又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我国政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那么,高校如何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既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掘呢?这是一个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本文的研究力求在这个问题上找到更好地应对办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什么是个性特长?教育心理学认为,个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个性包括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而特长是指特别擅长的专门的技艺或研究领域,或称专长。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是指学生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专长的连续性变化过程,即学生的个性特长向前推进,取得进步。什么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
一、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校园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失衡的情况为数不少,影响了学生的顺利毕业,也影响了学生的顺利择业、就业,未达到教育的既定目标。教育就是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满足社会的要求,然而传统教育模式,较多强调教学中的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注重了全面发展,但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形成,所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百人一腔,主体意识淡薄,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与现代社会要求相去甚远,总结归纳起来,大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失衡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书呆子型”
有的学生一心只顾读“圣贤书”,钻书本,考高分,校园里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一律不关心,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一律不参加,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成了“高分低能儿”,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这种属于典型的“书呆子”型。
2、“瘸腿型”
有的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比如在文艺方面有特长,这类学生在大学阶段也不断强化自身的特长,参加了不少活动、比赛,但是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一无所长,学业一塌糊涂,最后毕业都成问题,甚是让人觉得惋惜,这种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瘸腿型”。
3、“本末倒置型”
有的学生则是热衷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各类活动。这类学生在工作、活动中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甚至为了所谓的工作、活动不惜“翘课”,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最后荒废了学业,落得毕不了业的下场。这类学生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4、“平庸型”
有的学生倒是注重了各个方面的提高,但是总的来看却平平庸庸,没有哪个方面有过人之处,走向社会还是缺乏竞争力。最让人担忧的是,这类学生在高校中,所在比例为数还不少。
当然,在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中,也有不少学生做到了统筹兼顾,实现了科学的发展,成为周围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失衡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出现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失衡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
1、学生自我意识淡薄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与期望,也就是对自己的心理体验。从中学过渡到大学,较多的学生往往在低年级阶段对个人认识、评价较为模糊,对个人的发展也没有清楚的意识,从而行为处事缺乏目标,缺乏大学生涯规划,导致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失衡。
2、教育者对全面发展理解的偏差
大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使力、平均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协调发展。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教育者在大学生全面发展问题上追求着学生门门优秀、门门精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3、教学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当前高等院校课程开设在数量上逐步增长,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精品课程较少。较多课程开设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需要,但是在教学上却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在大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中实现科学发展的对策
面对当前大学生当前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失衡的现状,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1、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⒈明确职业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个人志向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职业目标,建立职业道德,使人生更加高效的发展。
⒉鞭策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正确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为大学生们指明奋斗的方向,通过实施规划,鞭策其自身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同时随着职业生涯规划一步一步的实现,大学生的成就感增强,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会逐渐的完善。
⒊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针对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制定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依托学院丰富的资源和丰厚的人文素养环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全方位、社会紧缺的人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SWOT 分析
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为自己制定更加科学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务必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即对自己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h)进行详尽的分析。
⒈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天赋和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具备自己擅长的某一方面,而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很好。认识自己优缺点有用的工具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开创的自我评价程序——优缺点平衡表。(见表1)表1 优缺点平衡表
⒉职业机会分析。在做职业机会分析时,应该考虑到以下两各方面:第一,宏观就业环境的机会分析。第二,专业相关行业发展与相关职位空缺状况的分析与预测。
⒊职业威胁分析。对于高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威胁可以说是来自多方面的: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个人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才能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第二,专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威胁到个人职业的获取难易程度,而专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同样影响就业的稳定性。第三,同专业学生数量状况。竞争者多且实力强,尤其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职业机会较少,反之,则较大。
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准备与实施
⒈知识能力的储备。学好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学生最基础的任务。其次,制定相关的专业自学培养计划,积极学习专业相关的知识。再次,积极认真参加学校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以及假期的实习工作,争取早日将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
⒉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获取人际交往,事物处理,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同时,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计划。此外,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制定职业证书获取计划。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有针对性的参与相关培训或职业技能的鉴定,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
五、结论
要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还需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以下三个观念:一是自我负责的意识,即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要再指望别人来负责。二是要切合实际的观念。三是要终身探索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是过程,不是结果,需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适应变化,并且根据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引导高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状况以及流动的无序性,创造一种多样化人才的和谐,对社会、大学生本人以及高等院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要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同时帮助他们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党的信仰。并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主动查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刻苦学习、甘于奉献,志存高远、敬业爱校、淡定从容、自信自律、笃之以信、持之以恒。引导学生真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方向!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
二、活动主题
强化能力培养,争做多星级学生榜样
三、活动内容
1、开展学生职业、就业专题研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职业生涯应该做好精心的规划,以备将来更好的履行党的宗旨实现人生价值。通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相互研讨可以摸清每名学生的基本状况,使学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大学生,目前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成才目标是什么,实现目标的可行性行动步骤是什么,从而更明确的进行的自我规划。
2、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结合学生各自的优势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创造有利于学生党员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各种载体,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举办有利于学生特长发展的系列活动,如主题演讲,才艺展示,专业知识总结报告会,学生寝室内务大比拼等。并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做到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掌握一项完成一份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每学期做一次演讲、参加一次演出、组织一次活动、参加一次学习竞赛、参加一次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特长。
3、开展“星级学生榜样”评比活动。调动每名学生强化能力培养的积极性,采取“个人申报、教师指导、全程考核”的方式,对于评出的“星级学生榜样”,颁发奖品,同时总结出本次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为下一步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以此引导学生党员真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方向!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并鼓励学生争做“多星级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活动形式
本次“创先争优”特色活动以“星级学生榜样”评比为主。共分为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管理服务之星,道德模范之星,卫生模范之星,技能特长之星,实践创新之星,团队协作之星以及科研学习小组集体之星十个星级评选。
五、活动时间
本次“强化能力培养,争做多星级学生榜样”创先争优特色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陷阱;对策
一、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受到侵权的表现
经过为期9个月的调查及数据总结分析,我们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兼职学生遭受过拖欠工资、性别歧视、殴打辱骂等侵犯人身权益、无故延长工作时间、被黑中介欺骗等等侵权行为。如图1所示。
二、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大学生为什么会频遭打工陷阱呢?调查发现,原因在于在校大学生缺文凭、缺经验,假期打工时间短,打工单位也不固定,用人单位一般不愿与他们签订用工合同,这给他们维权带来了隐患。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当打工遭遇侵权时,不少学生没有保留证据,或者怕丢面子,往往不了了之。打工维权难,大学生自身缺乏维权意识是原因之一。在问及大学生受到侵害的原因时,有53.05%的同学认为商家唯利是图,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政府监管不够,黑中介盛行,学校帮扶力度不够等,最主要的是有69.5%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如图2所示: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兼职之前公司主动提出签订协议的占28.3%,认为合同签订与否无所谓的占40.7%,个人要求之后签订的占24.34%,个人要求之后被拒签的占3.11%,担心失去工作而未提出的占5.02%。足见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有待改进。而在问到受到侵害如何处理时,图3显示,有12.56%的人选择自认倒霉。在提及了解《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知识时,竟然有68.72%的同学不是很了解,只有21.29%的同学比较了解。
然而,大学生打工维权难的关键,还在于大学生假期打工不受《劳动法》的保护,在维权时无法可依。劳动部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5]309号)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既然不需签订劳动合同,大学生打工便不受《劳动法》的保护。”
所以当代大学生维权意识越来越重要,在他们的兼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大学生假期打工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专家提醒,如果发生被骗、拖欠工资等侵权情况,应及时向劳动、公安等部门投诉举报,尽量挽回损失。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的重要环节。
三、应对大学生兼职陷阱的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毕竟单纯,完全识破陷阱还不太可能,但是凡事求稳,多观察、多斟酌、多与家人商量,签订必要的合同和协议,检查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格证书还是必要的,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与学校或司法机关联系,以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下面就应对大学生兼职陷阱提出几点建议与看法:
(一)社会方面
1.加强对兼职类中介公司的管理。严惩有欺诈现象的中介公司,为大学生营造安全的兼职环境。
2.设立方便大学生投诉的兼职投诉部门。社会上有很多的求职陷阱,就是指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或一些不法分子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设计的圈套。面对这样的权益侵害情况,大学生却求诉无门,于是只能作罢,自认倒霉。这也是大学生兼职受到不公平待遇事件一再发生的重要原因。
3.对中介公司进行学生兼职欺骗事件进行曝光。有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兼职时是很盲目的,往往只看到诱人的利益,而忽视了其真实性。倘若将这些欺骗事件进行曝光,就能引起大学生们的警戒心,起到减少这类欺骗事件发生的作用。
4.中介公司及其他商家要负起责任。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知识群体,应多给予有帮助有发展的兼职岗位,而并非只获得廉价劳动力。
5.加强网络监管,有效控制兼职公司注册国外服务器。虽然一些网络兼职网站在被网友举报或者媒体曝光后,已被删除。但更多新的网络兼职网站又很快出现。以“肩客网”为例,虽然之前有媒体对“肩客网”进行了曝光,部分链接也已被删除,但在网络上还是出现了大量该网站的链接。
此外,在Google提供的广告中,“在家工作3小时100元”、“急聘网上大量兼职人员”、“招聘网上打字人员150元/天”等等都是“肩客网”的链接。但在“肩客网”的网页上,并没有看任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编码,记者在国家信息产业部ICP/IP地址信息备案查询网上,也没有查询到相关的信息。记者查询这些网站的IP得知,这些网站所注册的服务器地址都在美国。现在有很多专门负责注册国外服务器的商,而这些通过注册国外服务器运行的网站,目前在国内很难监管。所以,国家要加强监管力度,有效控制兼职公司注册国外服务器,以真正达到监督兼职市场的目的。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对在学校以及周边地区的兼职信息的管理强度,为学生做好信息保障。在学校和其附近地区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兼职信息,若不对其真实性以及可行性进行考量,大学生的兼职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2.开展讲座等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兼职工作,并且合理协调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对于社会,大学生还是了解不深的,没有受过正确的引导,就会显得不知所措,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3.学校联系商家或者公司,为学生提供兼职工作。学校是学生最信赖的机构,如果学校为大学生选择兼职,就能保证大学生的安全,大学生、家长、社会都能放心。
(三)家长方面
对于孩子合适的兼职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家长对孩子总是有很多的不放心,担心孩子因兼职而荒废学习,担心孩子在兼职过程中被人欺骗,担心孩子辛苦。倘若孩子永远在家长的庇护下,不可能成长。但在鼓励孩子兼职的同时,应正确引导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学生方面
1.通过正规渠道找兼职。目前,兼职招聘渠道广泛,如宣传单、网络、各种中介等,看似兼职信息量大,但其中并不是大学生都需要的信息。面对这么多的信息,大学生们应该如何识别,又如何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一份好的兼职?我们通过采访有关部门总结出以下几种值得信赖的途径,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学校老师介绍的专业相关工作。专业课老师一般和校外一些部门有研究合作项目,推荐学生兼职时,可靠性无可非议,同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学生兼职的最好去处。其次,学校勤工助学中心都会有和校外公司的合作关系,通过学校、公司、学生签订三方协议确定劳务关系,其中规定劳动时间,这也是较稳妥的一种方式。此外,通过一些大型正规的中介机构或者选知名度高、信誉好的网站注册获得信息,综合了解全面信息,如合同问题、押金问题、工资结算方式等。
2.面对兼职的好处应保持理性。有些不法分子则利用大学生的单纯与善良、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缺乏社会经验、法律意识不强和求职的急切心理,欺骗屡试不爽。一般情况下,带有欺诈性的招聘中介都会抛出很诱人的条件,低门槛便能获得高薪,大学生面对这样的好处应保持理性[1];在做兼职的时候,首先通过同学或网络对雇用公司做个详细了解;确认信息属实后,再跟雇主详谈各种事情,比如,签订合同、确定好薪金结算方式等。这样在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找一些大型正规的公司做兼职,自己受骗的几率会少很多。
3.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大学生要提高法律意识,将所学法律知识应用于实践,注意保留证据如押金发票、数据、短信通知等,在利益受到侵害时应该首先考虑如何将维护自己的权利,将损失降到最低。对于兼职中介或直接雇主,我们首先要对他们公司资质进行审核、签订劳务合同;在签订协议时,要谨慎提供自己的证件,必须使用时要标注好用途,防止它用;另外,提高大学生维权意识,也是兼职期间应该逐步培养的一种素质。
4.大学生应先评估网站诚信度再注册。在国内,绝大多数的正规招聘网站,不管是兼职还是专职,对会员一般都是免费开放。只需要按照流程正常注册,即可使用网站功能,并不需要扣除手机费这样的流程,也不需要在一开始登记银行账号。如果网友遇到这样类似的网站,不妨先在网上搜索这个网站的相关评价,从诚信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后再注册[2]。
四、调查总结
大学生兼职情况的好坏,是一件重要的事。一方面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倾向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假期兼职在无形中培养了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工作的节奏中,可以节省企事业单位后天的培训费用;另外一方面兼职能够解决在校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的在校兼职情况不容忽视。
我们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给予大学生兼职更多的关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兼职机会的同时,为大学生营造安全的兼职环境。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将要踏入社会的群体,社会各界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努力,提高社会诚信度,提供对大学生更有价值的岗位,社会发展和大学生个人发展将会取得双赢。
注:本文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关于大学生兼职“美丽”陷阱的研究报告(RW03)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 广西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C类课题“东盟自由贸易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例”(2011C0143)
[作者简介] 黄沫,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广西 南宁,530222;吕国清,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222;周斯斯,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22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0-0111-0003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建立在人类不断进步发展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知识智慧的成果。因此,人才,特别是不断进步的人才是科技成果的缔造者,他们改变着世界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世界改变的过程中,传统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要求人们能适应频繁变动的职业岗位,适应不断缩短的技术周期,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技术能力,还需要不断进取、富于创造和挑战的冲劲和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调整学习各种能力,重点培养核心能力,以期能更好地锻炼和培养职业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大学生核心能力
大学生核心能力包括价值观念、基本素养、情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四个层次,六个方面[1] 。
第一层次是核心层次,即价值观,对人的思想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第二层次是基本素质,包括诚信、敬业、责任、自信等,是价值观的具体化,是具体做事或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层次是情商,情商是一个人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品质要素,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能力和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能力,且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和命运,使人积极乐观、自信、善于合作。情商包括自我情绪认识能力、妥善调控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第四层次,包括三部分: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实践力是大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力是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创新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个人内在的价值观决定其基本素质和情商,进而影响其学习力、创新力和实践力。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组成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诸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
人们针对目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分划出了不同的职业能力,如德国在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美国在《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中提出,新世纪的劳动者应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五种基本能力,分别是听说读写算的基本素质、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基本素质以及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处理人际关系、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系统分析、运用多种技术五种基本能力;我国人事部重点课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建设研究》(2004~2005)[2]提出了职业能力建设的内涵,按职业能力的内容分为六种: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创新能力、职业延伸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教育部课题《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3]中提出了能力建设的金字塔,第一个塔层是听说读写及计算的能力;第二个塔层是基本技能和能力;第三塔层是综合的和特殊的与工作和职业相匹配的技能;第四塔层是高级技术和职业技能,包括开拓前沿性的技术和知识的自主创新能力等。
根据这些研究,本文总结了当今社会的职业能力体系,该体系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核心能力组成。该体系将个人核心能力纳入职业能力建设中,对完善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能力
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人类社会从古代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当人类迈向信息社会时,新的就业方式开始形成,就业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美国21世纪劳动委员会、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美国“21世纪素质能力伙伴组织”等,都对信息社会的能力素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人们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有效的听、说、读、写、算能力。用中外文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算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世界领域内进行科学、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也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包括具备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快速变革时代,专业是最佳的竞争利器。除了自身的学历与能力之外,拥有完整技能资质的管理人员,将可强化其在工作上的专业性。拥抱专业技能资质,全面提升执行竞争能力。这就是专业技能。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如今,技术人才,特别是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已供不应求,他们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三)方法能力
这里的方法能力指的是在专业岗位上由于不断学习创新地进取所获得的高级技术和职业技能,包括开拓前沿性的技术和知识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自我创新和延伸。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对于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但人的真正智慧并不只来自对现成知识的掌握,而是能以一定知识为基础所不断探索出的智慧,并在智慧的作用下开发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崇尚创造,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诉求,如何学会学习,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是学生职业能力中必须着重探索的一个问题。学生具有了方法能力,才能在社会竞争浪潮游得更远更深。
(四)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大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综合的社会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具备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综合的社会技能必须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我们目前社会处于信息社会,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进行系统分析,能运用多种技术解决问题,具备综合的和特殊的工作和职业技能。
(五)个人核心能力
在步入新世纪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后能否经受住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否抵抗住西方国家或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原有价值观的冲击?不管是中国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职业岗位变动对终身学习的要求,还是在思想上个人对环境、社会及企业等的适应,对高校学生来说最终问题就是一个——有没有核心能力的问题。大学生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在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培养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价值观为核心,以“诚信、敬业、责任”为支柱,通过“情商”调节自己情绪使自己不断地学习、实践及创新,使其成为个体最突出、最独特、最具个性的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的统称。学生的核心能力受思维素质(反思和思辨能力)、心理素质(心态调节能力、自适应能力)及职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影响[4]。
因此,大学生核心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能力,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应注意职业精神、思维素质及心理素质的作用,专业能力培养是手段,核心能力培养是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各方的关系和作用
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各方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这个体系中,个人核心能力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如果把整个职业能力体系比喻成一个地震的话,那么震源就是个人核心能力,然后由核心能力扩散到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再扩散到方法、社会能力中去。图1说明了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组成、相互关系和作用。
如图1所示,大学生个人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多元化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能保证学生有能力对相关领域进行延伸,有能力对社会上不同思潮进行辨别,有能力在陌生领域生存、发展。
大学生个人核心能力是促进学生个人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对学生个人的基本能力影响最大,能够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和知识积累来锻炼和发展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大学生核心能力可快速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只有具备基本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的学习,个人核心能力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学习专业能力,思维敏捷,举一反三,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只有在工作中有较强的个人核心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快速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
大学生核心能力对学生在所从事的领域中能否体现出创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就波及到个人的方法能力。方法能力建立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具备了基本和专业能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核心能力就是“东风”,起着关键的作用。个人的核心能力较强,就会主动地提出任务,积极地对当前情境以及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搜索,这将会产生各种反应,能够敏锐地觉察到重要关键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具备较强的核心能力能够让学生有更强的社会能力立足于社会。学生立足于上接第113页)社会不仅要有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还要有系统、综合的社会能力。大学生核心能力所包括的六个方面能够综合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激发个人潜能,处理各种关系,综合利用各种关系最终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核心能力就像地震震源,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能够释放能量,产生地震波,对个人其他能力造成振动,层层波及,其影响对其他各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结 语
大学生核心能力在职业能力体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核心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他各方能力的强弱。因此,必须将培养大学生核心能力作为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加强人才自身发展的教育。大学生职业体系以大学生核心能力为核心,促进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锻炼,学生通过核心能力的培养自我激发不断地学习、实践及创新,使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各自优势,适应社会需求,成为符合时展的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琼.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一、引言
目前关于志愿服务对就业作用的专题研究比较匮乏。已有的研究要么关注志愿服务对个体微观就业因素的影响;要么关注志愿服务对整个就业领域的宏观促进作用,未能全面、深入地揭示志愿服务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了志愿服务对个体就业能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社会就业的积极影响,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志愿服务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二、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个体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提升人力资本,扩充社会资本和调适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
(一)志愿服务的界定
在中国,目前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界定为,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泛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二)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
1、就业能力的概念。就业能力的准确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它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就业能力的关键项目包括责任感、找工作和得到工作的技能、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比较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以上观点尽管各有不同,但都指出了就业能力是和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以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出能够熟练地将自身专业技能有效运用到工作当中,且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项技能的能力集合体。
2、就业能力的构成。虽然就业能力不能保证现实的就业,但它还是增加了一个人获得工作的可能性。个体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就业能力的,在这个范围内他(她)能够有效调整个人因素使之符合环境需求。就业能力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因素。西方学者在以个体为中心对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中,他们首先如此定义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就是能让劳动者认识和意识到职业机遇的一种工作形式上具体的积极的适应力。按照此定义,能力使职业间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变动变得简单。后续的研究发展了这种个人为中心就业能力结构观。除了为就业能力结构的构建提供概念上的基础,福古艾特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宽泛复杂的结构思想:个人适应力、职业特性、社会和人的资本共同构成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体现了个人适应力、社会和人力资本的一种合作的连结关系。具体说来,就业能力吸收要素的每个方面,这些方面使人在组织中认识到职业机遇。进一步来说,就业能力要素的每个方面在它自己的权限内有价值,然而,他们却一起产生就业能力的概念。上述提及的个人适应力在就业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就业心理,表现为对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力强的人愿意并能够改变个人因素来满足环境的需求,并促成个体的组织表现和职业成就,因为它使人们能够在持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对雇主们保有吸引力。陶晓霞将就业能力初步归纳为智慧胜任能力、实践执行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个性适应品质。其中智慧胜任能力和实践执行能力属于人力资本范畴,信息利用能力则可归属到信息利用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个性适应能力则属于就业心理调适范畴。本文借鉴个人为中心的就业能力结构观,针对大学生就业实际,构建以就业心理准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就业能力结构。
3、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根据性质和功能,我们可以把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为心理层面和能力层面。心理层面主要是指就业心理准备,能力层面主要是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心理层面的就业心理准备关系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能否顺利转换成为现实价值,对职业获得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两个层面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就业。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个体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个体人力资本的提升,对社会资本的扩充和对就业心理准备的调适。志愿服务对人力资本的提升主要是对知识结构、技能和体力(身体素质)等3方面改善和提高,而对于社会资本的扩充则是从扩大人际关系网,增强网络异质性和提升社会网络信任度3方面得以体现。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外部促进作用
除了对大学生个体的就业能力提高之外,志愿服务还能积极推动社会就业,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外部来发挥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志愿服务完善高校就业指导
原有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由于存在定位不明确、指导不全面等一系列问题,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和社会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我们要努力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搭建好连接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推动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志愿服务在扩大就业指导工作的面向对象,开创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增大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就业信息收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极力地完善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二)志愿服务推动社会就业
志愿服务对于社会就业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优化就业结构,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加以实现。结构性矛盾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力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鼓励和支持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同时志愿服务本身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起到了良好的外部促进作用。
四、总结
总之,志愿服务可以推动人才培养、加快人才效益转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就业自信心和自主创业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一、引言
目前关于志愿服务对就业作用的专题研究比较匮乏。已有的研究要么关注志愿服务对个体微观就业因素的影响;要么关注志愿服务对整个就业领域的宏观促进作用,未能全面、深入地揭示志愿服务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了志愿服务对个体就业能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社会就业的积极影响,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志愿服务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二、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个体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提升人力资本,扩充社会资本和调适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
(一)志愿服务的界定
在中国,目前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界定为,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泛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二)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
1、就业能力的概念。就业能力的准确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它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就业能力的关键项目包括责任感、找工作和得到工作的技能、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比较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以上观点尽管各有不同,但都指出了就业能力是和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以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出能够熟练地将自身专业技能有效运用到工作当中,且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项技能的能力集合体。
2、就业能力的构成。虽然就业能力不能保证现实的就业,但它还是增加了一个人获得工作的可能性。个体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就业能力的,在这个范围内他(她)能够有效调整个人因素使之符合环境需求。就业能力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因素。西方学者在以个体为中心对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中,他们首先如此定义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就是能让劳动者认识和意识到职业机遇的一种工作形式上具体的积极的适应力。按照此定义,能力使职业间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变动变得简单。后续的研究发展了这种个人为中心就业能力结构观。除了为就业能力结构的构建提供概念上的基础,福古艾特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宽泛复杂的结构思想:个人适应力、职业特性、社会和人的资本共同构成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体现了个人适应力、社会和人力资本的一种合作的连结关系。具体说来,就业能力吸收要素的每个方面,这些方面使人在组织中认识到职业机遇。进一步来说,就业能力要素的每个方面在它自己的权限内有价值,然而,他们却一起产生就业能力的概念。上述提及的个人适应力在就业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就业心理,表现为对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力强的人愿意并能够改变个人因素来满足环境的需求,并促成个体的组织表现和职业成就,因为它使人们能够在持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对雇主们保有吸引力。陶晓霞将就业能力初步归纳为智慧胜任能力、实践执行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个性适应品质。其中智慧胜任能力和实践执行能力属于人力资本范畴,信息利用能力则可归属到信息利用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个性适应能力则属于就业心理调适范畴。本文借鉴个人为中心的就业能力结构观,针对大学生就业实际,构建以就业心理准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就业能力结构。3、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根据性质和功能,我们可以把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为心理层面和能力层面。心理层面主要是指就业心理准备,能力层面主要是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心理层面的就业心理准备关系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能否顺利转换成为现实价值,对职业获得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两个层面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就业。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个体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个体人力资本的提升,对社会资本的扩充和对就业心理准备的调适。志愿服务对人力资本的提升主要是对知识结构、技能和体力(身体素质)等3方面改善和提高,而对于社会资本的扩充则是从扩大人际关系网,增强网络异质性和提升社会网络信任度3方面得以体现。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外部促进作用
除了对大学生个体的就业能力提高之外,志愿服务还能积极推动社会就业,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外部来发挥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志愿服务完善高校就业指导
原有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由于存在定位不明确、指导不全面等一系列问题,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和社会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我们要努力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搭建好连接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推动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志愿服务在扩大就业指导工作的面向对象,开创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增大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就业信息收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极力地完善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二)志愿服务推动社会就业
志愿服务对于社会就业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优化就业结构,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加以实现。结构性矛盾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力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鼓励和支持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同时志愿服务本身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起到了良好的外部促进作用。
四、总结
总之,志愿服务可以推动人才培养、加快人才效益转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就业自信心和自主创业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使得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出现严峻局面。为此,各高校纷纷在大学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以求大学生能够科学、客观地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以求得一份适当的职业。但在几年的实践过程中,就业指导课只是重点强调了如何应对招聘、面试(准确地说是如何找工作),内容已经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效果越来越不理想。这就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应该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使得学生未来的目标即要看得见、又要摸得着。
一、就业指导课的缺失
(一)就业指导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
就业指导是在本世纪初,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出现之后才被引起重视而设立的。建立的时间短决定了对于这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还未能深入地展开。现行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在应聘过程,注重的是就业指导的实用性、速效性、技巧性,整个教学和指导过程是一种程序性的、被动式的、经验式的指导。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心理发育特征,所学专业的特点,使得就业指导失去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前瞻性,不能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发展就业指导课。
(二)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根本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关键是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这一矛盾在相当长时期都不会改变,而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所以就业指导课程也无法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决定的作用。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简单的职业介绍和求职应聘技巧。但是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来自课程本身的就业信息几乎没有针对个人的就业前景以及针对某个专业的职业发展状况等等与今后就业过程相关的实际问题,课程本身也无法给出答案,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就业指导。况且,这些政策、规定以及包装技巧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发生变化,然而课程的内容却依然故我,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以,现行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模式无法解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严重地影响着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课程形式的缺失限制了就业指导的效果
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在几年来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已经由专题讲座的形式上升选修课,进入了大学正规的教学系统。但是,就业指导课程选修情况和教学效果并不容乐观。探讨其原因,除了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专业设置的差异以及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外,就业指导课僵化的授课形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选修课,都无法突破以大班授课,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等教学模式的限制。即使有些有热情的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模拟招聘等形式,实现了互动实践环节,对理论说教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也激发了部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由于能够实际参与的人数少、与就业招聘实际有一定的距离等现实问题,这些教学艺术上的改变对于一个大学的几千名毕业生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只能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尝试,而并不能在根本上改变僵化的课程形式。因此,课堂上的教学形式,无法真正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不能达到我们就业指导课程所预期的指导就业效果。
(四)缺少创新创业教育
应聘到某一企业、某一事业或者是政府部门是就业。忽略了创业教育,有些学生有能力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来,特别是现在大力提倡的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形势,而应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来。这样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其它同学的就业。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弥补职业指导课的缺失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都已基本成熟
职业生涯规划亦称职业生涯设计,其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是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管理过程中所提出来的一种员工培养和教育管理理论模式。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不仅仅是协助个体找到工作,而且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性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后随着该理论的发展,进入了学校,成为了一种职业教育的模式。伴随着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规划方法、步骤。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已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纳入教学内容,制定非常具体的课程要求,并配备了专职教师。有些国家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甚至从幼儿园已开始。
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的竞争优势,并能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去做好各种准备,突破了大学生发展障碍,完善个性发展,让大学生有能力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对自己的过程现在和未来有一个审视、评估的机会,即使在无法预期、充满不确定感的人生中,也能学会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修正可行的计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关注个体,解决大学生个体的实际职业规划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层次区分,区分出学生个体不同的背景、特点、发展水平,设计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心理特征,从人格与职业匹配角度讲,帮助其选择不同的工作类型;根据专业教育类型不同,确定不同的人才职业增养的目标。因此,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培训和工作。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使学生获得自主进行职业选择的技能、基本的职业发展能力以及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内容包括:职业自我认知与测评、职业探索与职业资格、职业定位与生涯规划、创业准备与实践、职业素质与能力准备、就业体制政策与法规、职业信息采集与处理、求职程度与求职策略、组织文化与职业道德、求职心理准备与调适、就业指导与实践活动等。有许多环节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做到了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相配合,教师辅导与学生实际相配合,校内指导与校外实践相配合,提供课堂讲学、课外辅导、网络教学、测评互动、职业实训、社团活动等多样化方式。例如在讲解个性特征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气质、性格,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结合有关的职业介绍来正确进行职业定位。除此以外,在生涯设计的各个阶段都会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加强个人咨询与指导,完成对每个学生在职业认知、从业决策、应聘行为与结果等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这些可操作环节既可以成为课程的内容概括,也可以成为针对性解决大学生个体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就业指导课进一步完善。
以上两个部分的可以看出,现行的就业指导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恰好能够形成互补。而且这种互补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引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来,形成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职业就业辅导机制。将职业就业辅导贯穿于大学的四年之中,既要求能够对全体在校学生开展普遍的就业指导,又要求能够根据不同个体、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给于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辅导。
职业就业辅导即辅导学生获得关于自我认知、职业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与法规、从业素质与技能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知职业,了解企业,掌握择业、就业、创业的方法与技能,提升择业竞争力,实现充分就业,并不断获得职业认同的价值体验。所以辅导的过程必须要超越毕业生,而更加应该从新生教育开始,形成贯穿四年的课程教育、集体教育活动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内容上,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可根据不同专业,个体的不同层次,给予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对于高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则应该就当年的就业政策及新的就业形势给予政策法规的指导,并辅以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宣传等就业服务。
四、在新形式下就业指导课应该关注的方面
(一)建立一支专职化师资队伍
职业就业辅导作为一项贯穿于大学生学生全过程的重要工作,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化的师资队伍。同时由于指导的内容范围跨越宽,涵盖面广,还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辅导,所以对任教者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建立一支专职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就成了能否更好地开展职业就业辅导课程的重要条件。在建立师资队伍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拔和培养并重,尤其注重培养。不仅要让他们成为熟悉政策、了解法规的就业指导教师;还要让他们具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常识,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心理测试量表,从而成为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个体客观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老师;同时更要让他们拥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成为能够搭建平台,使广大学生能够参加各种专项就业活动,如职业自我测评、职业规划设计等等能够提高就业技巧的就业活动组织者。
(二)加强对辅导理论和管理方法的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毕竟是由国外引进的,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也是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所以,在引进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对其指导理论和实践形式的研究,形成具体中国特色的就业职业辅导机制。从近几年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资料上看,内容多以总论、阐述存在的问题、对策及介绍国外经验的比较多,而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结合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和产证的研究非常少,这说明目前关于大学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教书育人,我想职业生涯课也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职业生涯课的理论内容正是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基石。所以改革就业指导课应该强调职业生涯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为和谐社会创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高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32 ― 02
创新驱动着国家的发展,只有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一个国家才能不断提升其综合实力、保持持久的国际竞争力。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总理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他们是最具创新与创造活力的群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与热情,意义显得特别重大。而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光有个体的激情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因此,需要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解读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创业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相对而言,郁义鸿、李能志总结的创业能力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潜在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①依此类推,大学生创业能力可以表述为:大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捕获商机、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将美好的创业设想变为真正的财富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学习与创新能力
只有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和不竭创新能力,掌握比竞争对手更多的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仅仅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学习中捕捉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用创新思维和成果把握市场机遇,适应市场变化所带来的不断挑战,用无数的创新成果打造开拓成功的创业模式。
2.规划与管理能力
规划与管理的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前景。因此,在创业过程当中,要经常性地细致、周到地规划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事情。同时,创业者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团队组织管理者,充分调动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与优势并委以相应的责任,这样,完美的规划才能得以很好的落实。
3.判断与决策能力
创业的过程并不是在真空进行的,创业必然是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因此,作为创业者需要具备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准确的把握与判断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把握住机遇,以准确的判断为成功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创业过程当中,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当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时,作为一个创业团队的领导者,更需要积极应对,以睿智的判断和果断决策力化解危机。
4.社会交往与自我调节能力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总会接触到不同领域、身份、地位、性格的人,而跟这些人的接触又往往影响着自己创业过程的顺利与否。所以从创业最开始就要学会跟各种人打交道,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应对创业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或失败。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训。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尽管如此,与人们的期望值仍有差距。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大众教育为主,缺少个性化培养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已被列入必修课,但培养形式仍主要以几个自然班合班上课的形式为主,这种群体式的大众教育对于普及创业知识、强化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素质能力、发展潜力都存在差异,只有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培养,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真正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专业师资的匮乏与个体的复杂多样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创业能力个性化培养的困难。
2.以传授创业知识为主,缺少实践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业过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课堂上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也是相对容易的,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过程的政策流程、科学规律,进而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一方面作为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创业意识相对淡薄,对学习创业知识仅仅作为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产生内在需求,更没有转化为实践操作的动力;另一方面,大部分授课老师自身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的机会与平台较少,主要以“纸上谈兵”为主,效果不明显。
3.以高校唱独角戏为主,缺少多方配合推进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企业家,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是需要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得到检验,因此,高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创业能力。而就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高校已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工作实际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但由于高校自身条件的约束,加之前些年政府、社会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与孵化也不够,于是出现了高校内部的创业能力培养活动如火如荼,而大学生在现实的创业过程中却屡遭碰壁的尴尬情形。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与途径
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比拼与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成功的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经济繁荣、国家发展进步。从前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与培养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可以构建学生、家庭、高校、政府、社会“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学生是创业能力培养的主体
大学生个人是创业能力培养成败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如果大学生个体内在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需求,那么对于创业能力培养就不会仅仅当作学习任务去完成,个人的内在潜力也容易被激发出来。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性格、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因人而异,这些直接影响着创业活动的成败的能力有些固然是与身俱来的,但外部力量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方向和方法。当然,大学生自身更要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锻炼来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为自己创造更多创业成功的机会。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积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开阔视野,锻炼实践能力。
2.家庭是创业能力培养的启蒙
孩子的性格、能力、价值观等都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和背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应该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启蒙的作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学历、职业、性格特征、创新意识、对创业的态度都对一个孩子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启蒙作用。一般来说,如果家庭成员自己从事创业活动,那么创业所需的能力从小便会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如果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能经常鼓励其创新、大胆尝试、不怕失败,那么孩子就有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如果家庭成员思想开放,能够突破传统“找一份踏实、稳定的工作”的旧思想,那么在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时,就会得到家庭成员更多的支持、鼓励和理解。
3.高校是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它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最直接的指导作用,高校中的创业教育课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首先,高校要设置合理、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为教师创造更多外出学习、交流、研讨的机会,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为学生开设讲座、参与论坛,通过自己创业的亲身经历给同学们分享成功的经验。再次,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赛,以赛代练,在比赛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在校园中形成乐于创新、敢于创业的氛围。总之,高校要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相关赛事的准备等各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训与指导。
4.政府是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持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创业成功十分艰难。而大学生无论是社会阅历、人脉关系还是资金积累等方面都相对比较欠缺,因此,政府要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倾斜来扶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政府提供的政策、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比如,劳动保障部门可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相关信息、免费的技能培训以及法律援助等;政府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可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等服务。政府还应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发挥牵线搭桥的协调作用,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推动大学生创业平台的建设,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提升能力,获得成功。
5.社会是创业能力培养的辅助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展开创业活动,同时还要求企业、非营利机构等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首先,要通过各种媒介多渠道地来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宣传,通过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改变人们对创业的不信任态度,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创业失败与成功之间的有关系。其次,加强创业实训基地、企业孵化器等建设。企业通过履行慈善责任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商业培训,让企业担负起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导师”的责任。再次,充分发挥非政府非赢利组织的作用。此类性质组织机构主要通过提供市场分析、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项目,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非政府支持,进一步拓宽创业能力提升的渠道和途径。
〔参 考 文 献〕
〔1〕刘颖.浅议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9,(09).
〔2〕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