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14 23:28: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机械基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机械基础论文

篇1

二、因需施教,优化教学内容

技工教育需要传授理论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职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工教育中的理论教学应以够用和必需为前提,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校内与校外实习。为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对于理论性强以及实践中较少利用的内容,如静平衡、变位齿轮等知识删去不讲;对于以前学过的内容少讲;对于实践常用的知识,如带传动设计、螺纹链接、齿轮设计、轴的结构设计、轴承拆装等内容应该多讲与精讲。总之,技工教学中要以应用为目标,够用为度,以概念与应用为重点组织教学。

三、区别对待,分层教学

新学期开始,学生对新学年的激情比较高,上课比较认真。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在开学后3周左右学习的层次性就会表现出来,这时还用“一刀切”的教学法,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好的情况。为此,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使用“分合相接”法:“合”指的是集中讲授与归纳,“分”指的是分类指导与练习。其中,集体讲授面向全班同学,分类指导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者学习一般的学生,集中归纳起着点睛作用,使学习有困难以及成绩一般的学生加强理解,分类练习指的是根据学生学习不同层次安排识记、理解、简单应用与综合应用四个层次的课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难易程度的练习可做,这些练习可尽量选择实践性强的题目,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设备种类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比如四杆机构以及齿轮等,仅仅依靠老师口述,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三维动画,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感性认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机械工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感性认识。学院学生除了在机电机械专业实验室内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外,还可到学院内的实习工厂进行实习,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中做”和“做中学”的真正内涵。比如,为了完成“曲柄摇杆机构”和“急回特性”原理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内观看牛头刨床机构的运行情况,从而加深对“曲柄摇杆机构”运行原理的认识,在观看牛头刨床机构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到加工过程中存在进刀慢、退刀快的情况,就能很容易理解“急回特性”原理。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已经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老师也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了解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了解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压力及身体状况。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应多关心学生,开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可值得信任和交流的好朋友,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融洽,才能相互尊重,学生才能积极发言、探讨和回答问题,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

(一)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公路上货车轮胎爆胎后,驾驶员用于顶起车身的螺旋千斤顶和钳工实习车间台虎钳上的螺旋传动机构应用形式有什么区别,我们在骑自行车时,脚踩自行车踏板向前行驶,而反转踏板时,自行车却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等。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唤醒学生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同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都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发言是自由、安全、平等的,如当学生不敢发言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并肯定其成绩;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教师给予表扬。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三)利用各种模型教具和多媒体等手段

篇3

2项目管理在《机基》工作页中的应用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工作页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以“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为宗旨,促进了学习过程的系统化,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笔者认为,有效的工作页应该由工作目标、工作准备、工作过程以及工作总结等四个关键的要素组成。

2.1工作目标

工作目标的作用是让学员明确在项目教学中工作的具体内容与目标,即让学员知道“要做什么事?通过做这件事能有何收获?”根据工作内容与目标的要求,学员可以初步制定工作计划,大致确定所需用的工具及操作资料。工作目标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描述,字数不多,但其意义重大。因为任务中的工作完全以此为中心展开,从而培养学员做个目标明确的工作者。

2.2工作准备

工作准备主要包括工作分配、工具准备及相关知识准备三个内容。工作分配是指项目小组内工作分配情况,比如就“谁拿工具”“谁进行仪器操作”“谁负责记录”及“谁负责安全监督”等进行合理分工,让学员模拟进行班组分工,培养团队精神。工具准备是指让学员根据本项目工作内容与目标,分析涉及哪些工具的使用,领用哪些工具与设备,才能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模拟企业“工具的计划与领取”环节。相关知识准备是指对完成本项目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重新复习与巩固,相当于“理论工作页”,可以在理论授课前预先完成。

2.3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工作页的主体部分,需用相当篇幅详细记录工作过程、相关数据及工作中出现的故障诊断分析。要注意突出工作页对学员实操过程的指导作用,要将工作过程的关键步骤具体标明,以达到只要学员依据工作页便可基本独立完成整个工作过程操作的效果。为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创造自学的条件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基础。这一阶段工作应该完全覆盖整个工作任务的所有操作与分析诊断环节。其中相关任务完成后,实操场地的整理和清洁要逐步按照质量管理的5S管理理念———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及素养的标准规范执行。通过本环节达到提升学员的整体素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创造性的思维与严谨的科学精神等工作效果

2.4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是让学员总结自己在完成本项目工作任务之后获得哪些收获,掌握了哪些技能,有哪些体会及经验教训,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工作目标。这样做,可以让学员养成事后总结的习惯,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员的自我批评、自我评定、自我完善等品质,同时作为对学员进行发展性评价的一个依据。由此,笔者认为,项目管理在《机基》工作页中的应用与研究是一项充满智慧与内涵的工程,在应用与研究工作页时,必须抓住上述四个关键要素,才能较好地发挥工作页固有的作用,才能使项目管理这一教学模式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否则有趋于形式之嫌。

3项目管理在《机基》工作页中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研究思路

3.1.1明确工作页的发展脉络、典型案例及重要典籍,用《机基》及相关课改先进理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重点,明晰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及工作页为教学载体的教学特点。

3.1.2分析工作页的内涵意蕴,通过课题的启动和实施总结当前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存在的“死板、晦涩、难懂”为突破口,找准研究的有效途径,并找寻项目管理与工作页相对应的关系,研究过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学员分组实施,覆盖整个专业基础课。

3.1.3分析总结工作页开发与研究的应用情况及使用效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1.4构建工作页的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吸收、借鉴其他省市县的有关研究成果,从实际出发,探索出适合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3.2.2专家咨询与论证法。

3.2.3问卷调查法。

3.2.4座谈研究法。

3.2.5参观企业与观察生活法。

3.2.6行动研究法。

3.2.7个案研究法。

3.2.8经验总结法。

篇4

二、有利于因材施教

在传统教学中,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只能是不分优、差生按同一进度进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现在有了多媒体课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由于计算机能及时反馈信息,做对了的同学受到表扬,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没做对的同学在计算机帮助下掌握正确知识,轻装前进,没有负担。全体学生轻松、愉快地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现代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虽然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适时、适当、适量”原则,使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第一,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知识体系入手,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做铺垫,即使有再先进的教学条件,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把握好“适时性”原则。第二,机械基础教学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性,不能以单一多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如果通篇使用,搞花架子,其效果不是画龙点睛,而是画蛇添足。第三,若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分析问题,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者和操纵者,而忽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淡化直观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应找到传统和现代的最佳接合点,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在运用中要防止课堂信息量大、课堂教学节奏加快以后,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不能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必须“适时、适当、适量”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使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篇5

归纳是从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或特殊的事例中归纳概括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它是科学研究和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在机械基础学习中巧妙地利用此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简单明了化。下面对归纳法在机械基础学习中的应用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在螺旋传动中的应用

螺旋传动是用内、外螺纹组成的螺旋副,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传动装置。它可方便地把主动件的回转运动转变为从动件的直线往复运动。例如车床的大拖板,借助开合螺母与长螺杆的啮合,实现其纵向直线往复运动;转动铣床工作台螺杆,可使工作台作直线移动等。这类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去判定螺杆(螺母)的移动方向,却经常出现错误,原因在于教材中给出的左、右手法则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如在台式虎钳和螺旋千斤顶中,根据教材中的判定法则:左旋螺杆(螺母)伸左手,右旋螺杆(螺母)伸右手,并半握拳,四指顺着螺杆(螺母)的移动方向。同学们都能顺利地判定出台式虎钳中螺杆向右移动,螺旋千斤顶中螺母向上移动。但在铣床工作台和观察镜的调整的例子中,则没有同学能判定对。根据教材中的判定法则,铣床工作台判定出向左移动,但实际操作中是向右移动;观察镜的调整也出现类似问题,学生判定出观察镜向下移动而实际是向上移动。那么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

统观以上四个例子发现,在台式虎钳、螺旋千斤顶两例中,组成螺旋副的螺杆、螺母只有其中一个件运动。在台式虎钳中是螺杆既转动又移动,在螺旋千斤顶中是螺母既转动又移动。而后面的两例中,组成螺旋传动的螺杆和螺母都运动;在铣床工作台中螺杆愿为回转,螺母往复运动,带动工作台移动;在观察镜调整中,螺母原位回转,螺杆往复运动,带动观察镜移动。再推敲教材中的判定方法,它只适用于组成螺旋副中一件运动(即螺杆或螺母既转动又移动)的情况,而不适用于两件都运动(一件作转动,一件作移动)的情况。可见同学在判定后两例时,之所以出错,就在于没有考虑到判定方法应用的条件,也没有仔细去分析后两例中的条件。

综前分析,归纳出螺旋传动中运动件的移动方向可按如下步骤判定:

1.判定螺杆(螺母)的旋向(即左旋或右旋)。

2.左旋伸左手,右旋伸右手,半握拳,四指顺着螺杆(螺母)的旋转方向。

3.判定是一动或两动(即螺杆、螺母中是两件都动,还是只有一件运动)。

4.看大拇指的指向。一动时,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移动方向;两动时,大拇指的反方向即为移动方向(简单表示为一动:同;两动:反)。

利用此法,同学们都能准确地判定对以上四个例子中的移动方向。这样通过归纳,不仅总结出了简单准确的判定螺旋传动中移动方向的方法,而且对教材中判定方法的应用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在蜗杆传动中的应用

在蜗杆传动中,蜗轮的转动方向不仅与蜗杆转动方向有关,而且与其螺旋方向有关。当蜗杆为右(左)旋时,用右(左)手,半握拳,四指顺着蜗杆转动方向,蜗轮转动方向与大拇指指向相反。如图1所示:a图逆时针,b图顺时针。

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下面一个实例,如图2所示。

当蜗杆按图示方向旋转时,蜗轮作顺时针转动。这样蜗轮的转动方向好像与判定时的大拇指的指向相同,都是向右,因此,有同学对判定法则的正确性产生怀疑。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1中的a、b两图,图中蜗轮的转动方向都与大拇指指向相反,同时还应看出,是与蜗杆相接的半边蜗轮的转动方向同大拇指指向相反,而另半边蜗轮的转动方向与大拇指的指向相同。因此图2中,学生出现疑问的原因,在于没有把握住:定则中判定出的是与蜗杆相接的半边蜗轮的转向。超级秘书网

综上所述,蜗轮转动方向的判定方法应有:

1.判定蜗杆旋向。

2.左旋伸左手,右旋伸右手,半握拳,四指顺着蜗杆的转动方向,大拇指所指的反方向即为靠近蜗杆的半边蜗轮的转动方向。

这样,即可正确判定出图2中,蜗轮应顺时针转动。

篇6

二、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能力,实现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考核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考核中心,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试方法,比如考核成绩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35%创新思维及能力35%。同时,每个部分又由理论和实践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40%,实践成绩占60%。在平时成绩中,理论部分可以由课堂提问、作业、考勤等获得,实践部分可以由平时实训、实验的能力获得。期末成绩中,理论部分由基本理论考试获得,实践部分由技能实训操作获得。创新思维及能力成绩中,理论部分可以由专题讨论等形式获得,实践部分可以由生产实习报告、体会等形式获得。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指标是衡量教改成功的关键因素。考核指标的出发点必须结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充分体现素质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的情况,考核的核心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要注重考核反馈,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考核,不注重反馈,其实考核的目的是要重视反馈,通过反馈来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老师反省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讲解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减少错误,学生在反省中找到原因,改正错误。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素质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及相关加工方法。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本课程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产实际。例如:参观实验室、陈列室、工厂车间、开设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组织现场教学等等,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激发求知欲。如机床工件的装夹方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现场进行装夹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掌握不同形状工件的装夹方法。对渐开线齿轮的范成,可组织去工厂现场参观齿轮加工,对插齿、仿形加工过程进一步加深理解。对减速器的结构分析及装配,可使用生产实用减速器进行结构分析、拆装实验等。只有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成为领头的创新者,才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出创新素质的人才。

篇7

教师要想上好机械基础课就要备好课,这是教学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全面考虑、熟悉把握教材内容,理清脉络,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突出讲解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备课除了吃透教材,还要了解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提炼和再加工,将复杂抽象的教材内容转换成简单通俗的语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上好第一堂课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要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就必须首先让学生接受你这个人,对你产生认同感。上第一堂课时,除了要注意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有什么用,要给学生介绍与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总之,通过第一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3.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作业是检查学生把握知识情况及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作业布置和批改,以便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其作为课堂讲评或教学改进的依据。另外,课后辅导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有效方法。

二、把握学生特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1.培养兴趣是提高机械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机械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深奥和抽象,如果仅借助黑板讲解,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一些机械模型、教具挂图,以及制作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急回特性,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等问题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分层次教学是提高机械基础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因材施教,注重差异,才能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在机械基础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学过程的组织和顺利进行不仅要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重视他们的共同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素质有差别,基础有强弱,接受能力也有高低,因此,要区分层次,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与考核标准,实施分层次教学,既要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又要让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吃得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很好地调动和维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篇8

1、在选择论文标题时,我们都应该有过调查,会发现并选择其中的一到二个问题进行论证,那么论文理论的基础就是证明并解释问题的过程。

2、当然我们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和有用真实的数据,慢慢开始对论文进行解答,自然而然那些证明论文观点的东西就写出来了,这些就是论文的理论基础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进入高中学段的学生,习惯了初中的记叙文写作,对议论思考不大感兴趣,平时写文章,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百度一下,找范文样板来仿抄;要不就是把以往写过的文章拿来删减添加,拼凑文字,用套作的文章以求过关。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议论文写作应从下列几方面做起。

一、建立写作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些年教授学生作文,每当听到学生说“写作文”时,我总要出语矫正:所谓作文,就是写作文章,“作”与“文”,一动词一名词,不可混淆为“写作文”。其实,并不是我较真,而是想改变学生的看法。文章,固然是“作”出来的,但写的过程中,不能光想着“作”,而把写作的本意给忘了。我一直灌输这样的概念给学生:文章千古事。我们既然下笔,用时用力,那就要写出有质量的文字。每一次的文字表达都是一个思考过程的体验,不能只想着把文字拼凑够八百字上交就算数。所以,在教授写作之前,我都要谆谆告诫学生:你是在写文章,不止是“作文”这么简单。我认为,只有先帮助学生端正写作态度,让他们从心底里尊重文字、爱惜文字,才有可能去经营构筑出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搭建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框架

许多会写文章的人都爱说文无定法。我不这样认为。但凡写文章,基本的文章架构,或是技巧、文章意蕴的表达,都有章法可循。在成熟的写作者眼里,文字可以随性挥洒,心到意到,文字也就到了。可对于不谙写作规律、写作章法的高中生而言,要想完整地表达出一个意思,且能讲出一点有见地的看法来,就相当不容易了。因此,我认为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写作框架。

我授课的班级是面向中等层次的学生,写作能力较弱。我在教授议论文写作时,会先给学生印发相关的典范例文,如,《说“勤”》《谈骨气》这样的范文,或是历届学生的优秀习作,和学生一同研读品鉴。以《说“勤”》为例,此文结构端方,体现了小议论文基本的论述架构,文分五段,从入题破题到个人对“勤”的看法论述,乃至“勤出成果”“勤出聪慧”的立论分析,无不严整规范。由总到分,由分点论述到总括归纳,说理缜密,丝丝入扣。范文引路,给学生建立议论文的基本印象,对接下来的写作教学有大帮助。

至于有老师认为要教给学生更多的结构格式,我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我们要先落实好一个知识点,并力求让学生掌握,不能把所有东西在短期内一股脑儿全塞给学生,否则“乱花渐欲迷人眼”,会把原先努力的成效也削弱了。

三、段落写作细化、具体化,明确要求

成型的文章,是由细部衍化而来的。所以,教师要想帮学生打下扎实的议论文基础,就要多花工夫。由文章的开篇破题,到每个语段的具体写作,每次写作训练落实一个点即可。如写作话题作文“走捷径”时,我就要求学生用上我教的开篇破题法,或阐释破题,或对比破题,要不来个设问破题,以有具体方法的写作指导来解决学生面对话题或命题逡巡而久不能入题的问题。在有章法可循的情况下,学生开篇时不至于挠头半天,那接下来的写作也会顺利很多,思维空间也会豁然开朗。

篇10

工业设计是以大工业批量生产的产品为设计对象,运用技术和艺术视觉能力,创造出具有新的实用功能或外观造型的产品,涉及到工程技术和艺术等诸多方面。

人类面对的事物有两种:1、自然物质;2、人为事物

主要研究人与产品、社会三者关系如何谐调发展,它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和人性的设计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也就是说用工业设计的观念、方法设计出更合理的产品。

(二)、工业设计的基本观念

1、工业设计是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

错误认识:

(1)认为工业设计是对产品的造型设计;

(2)将工业设计理解为是对技术的运用和设计。

人类社会在发展变化中,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观念、社会准则、生活要求、工作要求、娱乐要求、健康要求也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合理只是相对的合理,工业设计就是一个人类不断追求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的过程。

产品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人作为工业设计服务的对象,必然要深入研究人及人的需求(生理、心理种种需求)、人的需求是创造合理生存(使用)方式的根本依据。

人具有两重属性:

(1)自然(生物)属性,反映到对产品的需求上是产品的实用功能;

(2)社会(精神)属性,反映到对产品的需求上是产品的审美和象征功能。

作为设计师都要全面研究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人的生物性及实现产品物质功能角度出发,必须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了解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人体工程学、人体运动机能、行为科学等,使设计出的产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

(2)研究形成产品的各种因素,如:工艺技术、结构构造、材料性能,价值工程,市场学等,使产品能从设计转化为实物;

(3)研究产品市场流通方式,如:广告学、CI策划等,沟通消费者与产品的交流。

篇11

2MPS模块化生产系统原型

微小型农业机械MPS主要包含5个部分。

1)供料单元。

该单元是为加工过程逐一提供加工工件,主要有推料模块和转换模块组成。

2)检测单元。

该单元主要由传感器传递工件加工特性信号,为后续的分拣提供依据。如由检测气缸进行高度检测,且将符合要求的工件通过推料气缸经上滑槽传输到加工单元;不合乎要求的工件从下滑槽剔除。

3)加工单元。

该单元通过四个工位的加工旋转平台,进行模拟钻孔加工,并进行加工后质量的检测。

4)机械手单元。

完成工件的物流与分流,可进行水平、垂直以及绕钻头方向旋转三个自由度的控制。

5)分拣单元。

该单元根据检测单元信息,由导向气缸控制导向块将传送带上的工件导入对应的滑槽。

3MPS触摸屏监控系统的组态设计

3.1系统/用户登录

系统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右侧为弹出功能菜单。在该模块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只有正确输入才有该系统访问控制权,否则触摸屏菜单无法使用。登录和退出可触发宏指令。宏指令程序的基本原理是将文本输入元件地址中的输入内容与设定内容比较,输入正确即可使菜单栏内的功能键的使能位置“1”,即可进行界面切换而监控其他界面。若输入错误则弹出“输入错误”,无法切换界面。退出功能键使菜单栏内功能键使能位置“0”。%

3.2生产管理模块

由预先设定的订单号与任务数、推料次数等管理与执行生产。触发定时器的寄存器的值由推料信号、开始/继续按钮和暂停按钮的值控制。当推料信号和开始/继续按钮均为ON、暂停按钮为OFF时,该值为ON;否则为OFF。

3.3联网监控模块

本模块主要包含两部分设计:图形建模、宏指令编程动画控制。

1)图形的建模

需要能显示与仿真各个单元的运动过程,因此需要一系列的图片,且各个运动关节越细越好,这样使得系统在连续加工工件时各关节可以各自按现场运动,防止同一单元在存在两个及以上工件时的动作混乱,以达到实时监控的效果。在分析各种软件的优劣后,研究选用FlashMX。基于其以下的优点:(1)制作连续动作图片方便,可插入补间动画,只需绘制少量图片即可导出连续图片,可节省劳动力。(2)丰富的色彩,使图片的效果栩栩如生。(3)可导出透明底色的图片,方便图片叠加,使仿真画面更紧凑连贯。完成图形建模后,需将其导入触摸屏组态软件EV5000中。在EV5000中,位图主要应用在图形领域,即添加外部图片。单击新建图形,选择位图,选择合适的宽度和高度。将建模好的图形添加进新建图形的不同状态中,单击可增加图形的状态,双击图中黑色区域或单击即可在该状态添加位图。添加或导入不同的图片时,应使用不同的文件名,若已有与导入名称相同的图片,将直接引用之前导入并保存在/image内相同文件名的图片。位图库中图片的尺寸和色彩直接决定了目标文件的尺寸大小,也影响到组态执行的速度。图形新建成功后,该图形名将显示在右图的工程文件窗口的图库中,如图4所示,在以后的工程运用时,可以直接使用该图形。

2)宏指令编程动画控制。

为了使联网监控的动画模拟达到实时、逼真的监控效果,必须通过添加PLC程序的语句段来提取控制现场单元动作的PLC程序的信号量,由这些信号量编写宏指令。宏指令编程的主要步骤:STEP1:根据运动过程信号ON或OFF触发图形状态量的递增或递减,形成动画仿真;STEP2:由传感器确定其静态位置,使其与现场一致;STEP3:各个单元间保持过渡平稳。以分拣单元为例说明联网监控过程如图5所示。分拣单元的运动过程为工件按不同类型导入不同的物料槽。所需的变量为:传感器检测有料信号、导杆放行信号、导入1/2/3号槽信号。分拣模块在检测有料信号后根据不同的入库信号,将图形状态量设置为三个不同的入库起始状态,分别循环加1,完成不同的入库仿真。

篇12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民文化 宪法爱国主义

    “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以后,从长远来看,其政治意义远远超出迄今为止人们所讨论的范围。它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或者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执政党执政模式的变化。从更深人一步说,和谐社会及相关各种目标的实现,会导向政府和人民之间社会契约关系的重建,而这种契约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都有赖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概念以及体现公民特征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加强,有赖于一个公民文化所体现的共识。可以说没有公民文化,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便无从谈起,蕴涵在契约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等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就会被暴力、零和搏弈等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所取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也会失去其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意味着一种基于公民文化的契约型国家治理制度。缺乏公民意识,也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上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此,重塑公民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紧迫的任务。

一、公民文化的身份认同观

1.公民的涵义

公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古希腊、古罗马,公民指的是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而非公民的奴隶和外国人在法律和社会两个层面都是受到歧视的对象。公民是一种身份,一种作为国家认可的构成成员的身份的符号。17世纪洛克、卢梭等人的天赋人权论使公民一词走向普遍化。

    《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公民定义为:“公民资格指个人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人应对国家保持忠诚,并因而享有受国家保护的权利。公民资格意味着伴随有责任的自由身份。公民具有的某些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不赋予或部分赋予在该国居住的外国人的。完全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担任公职权,是根据公民资格获得的。公民资格通常应负的责任有忠诚、纳税和服兵役。”

    公民是法律上的概念,强调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平等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没有奴役,没有特权,也没有歧视。

    与“公民”相对应的是“国民”,与“公民”相对立的是的“子民”。“国民”表明一个人的国籍,而“公民”除了表明国籍外还有更深的内涵,说某人是某国公民,内涵此人与该国其他公民的地位相互平等,拥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了,为什么要加一个“子”字呢?《礼记》中说:“子,谓所获民臣”。按照这个说法,“子民”就是不管内心愿意与否都必须臣服的老百姓,它所衬托的是依附型人格、身份差别,所以,在封建社会,“子民”也可以用“臣民”来代替,“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子民”的真实写照。在当前中国社会的习惯性词语中,老百姓远比公民有位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公民文化的缺失。

    2.公民身份与公民文化

    公民身份摈弃了个人身上一切人为的差别,只要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具备了公民身份就会享有基本相同的权利和承担基本相同的责任义务,因此,一个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实现取决于政治的公共性,取决于身份平等的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受到文化传统支撑的身份不平等社会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认同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公民文化,这种以认同为基础的公民文化是一种摒弃了等级特权的的政治文化,它要求彻底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建立一种无论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法律制度以及对公共权力持有的高度警惕。同时,它还是一种自由的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中,公民们视追求政治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天经地义,它鼓励个性和自我,认为个人的意志、利益、爱好和享受,从最终价值上看高于家族、集体、民族和国家。

    在当代,公民文化渐渐取代传统的血统认同和传统认同成为了当代许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基础而成为世界认同文化的主流,认为公民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化解种族仇杀、阶级矛盾、意识形态冲突这些人类社会在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最终难题的惟一解决办法。在所有的公民文化解决方案中,德国政治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显得十分突出。

    二、公民文化观的现代特征—宪法爱国主义

    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必定不会是追求以暴力或以暴力威胁的原则来平衡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而不同”为特征的和谐社会必定要用以理性协商和妥协的方式来解决利益的冲突,所以和谐社会必须要寻求社会认同。传统的认同价值,如血统认同、种族认同、传统认同等由于其包含的排斥性因素而显得不宽容,这种不宽容如果发挥到极至,暴力原则的解决方案就会接踵而至,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在当代都是层出不穷的。对此,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宪法可以作为公民文化的象征发挥其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以宪法追求其认同价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