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21:45: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原电池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为教材依据,巩固已学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拓展相关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认识和理解原电池。本课教学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便是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这一目标的实现应基于学生在必修中建立的已有认识。要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必修2以铜锌单液电池模型为载体初步介绍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并简单介绍实用电池。选修4以双液电池模型为载体深化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第二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从单液电池模型上升到双液电池模型,需要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如何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电池效率的探究,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从本质上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必修2基础上的深化。
(三)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围绕“原电池的设计”展开思路,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必修2中相关知识的介绍,以实验探究模式设计四个学生活动,最后教师总结提升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深入认识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双液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并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难点:盐桥的引入及作用;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双液原电池。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
(投影:知识回顾:(1)判断下列装置能否能构成原电池?(2)能否以反应Zn+CuSO2=ZnSO2+Cu为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在学案上画出装置简图?)
1.实验1体验简单电池
(1)为节约资源,我们提供了更简易的设备。看大家能否尝试完成实验。圆形餐盘和已固定的两电极,将小纸片紧密覆盖在电极上,并用溶液充分润湿,连接电流表,注意连接方式。要求动作要快,但观察要仔细,尤其这两个现象,并填入学案。
(2)请学生记下电流表的初始读数,保持电路连通,现在请一位学生回答该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子流通线路为外电路,离子定向移动为内电路)
(3)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现问题?(电流不稳定,短期内衰减。)
锌所失电子是否完全转化为电能?(工作效率低。)
即使断开电路时?(开路损耗。)
分析原因:Zn与Cu2直接接触导致。
简单电池的优化:如何解决上诉问题?Zn与Cu2分开(分居两室)
2.实验2体验盐桥原电池
是否有电流,观察极板现象?实验1中的问题是否解决?
重点知识总结:双液原电池相对于单液原电池仅是结构改变但原理不变,结合学案师生共同总结:由两个半电池和一个盐桥构成,锌和硫酸锌溶液组成了锌半电池,铜和铜离子溶液组成了铜半电池。
外电路电子流向:锌失去电子沿导线流到了铜片上。
内电路盐桥中氯离子流向锌极区,钾离子流向铜极区。
盐桥的作用:构成通路(离子通道),维持溶液电中性(离子库)。
知识迁移:双液电池结构和生活中的实用电池更接近,只是用了具有类似功能但内阻更小膜替代盐桥例如干电池中的牛皮纸,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结构的改变不只是电池性能的提高而是旧的思维模式的质的突破,让氧化剂和还原剂在近乎完全隔离的条件下仍发生反应。同学们能否根据你所拥有的实验用品,打破思维定式组装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原电池,比一比哪组动作快。
3.创新探究
分组实验:查看你拥有的实验用品,更换电解质溶液,组装一个原理有别于之前的原电池,越特别越好,看看哪一小组能首先用自己组装的原电池让音乐贺卡工作起来。
事实证明,学案第一题C选项。若再给你个电极铝穿越一下说不定你的创作就和我国首创不谋而合的应用于海上航标灯的铝空气海水电池原理类似,这期的奥秘在第四节中会寻找到答案。
(四)总结提升
通过带盐桥原电池的学习突破思维障碍,即使氧化剂还原剂不直接接触,也可实现电子的转移。通过动手创新实验要打破思维定式氧化剂不一定是电解质溶液,还可以是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4.1原电池
取点之“微”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电化学部分的核心内容。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微观抽象,是知识谱系中的重点、难点、焦点,所以有必要将其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微视频满足了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精练之“美”
要将平时近一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放在本节仅长6分51秒的微视频中,这需要教师在微视频脚本上对知识点的精确把握,对教学方法的精准使用,对技术手段的多维运用。本节微课涵盖了图片、PPT、实验视频的放大处理、铜锌原电池原理的微观过程的Flas……不同文件处理对码流、分辨率、帧速、时长、大小等技术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整体画面设计美观大方,配色合理,图像和内容契合度高,动画运用合理流畅,切换自然。配音清晰,语速适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精简的语言表述、精良的剪裁制作、精美的画面声音都体现了本节微课的精练之“美”。
设计之“巧”
微课限于容量则更需要设计。本节课从课堂流程、教案与PPT课件、主题的导入、主题的讲授、活动的开展、互动的环节、课尾小结等一切要件都经过精心设计,体现了微课的设计之“巧”。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都要求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往往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方法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不太重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感情共鸣。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新课标教材苏教版化学《必修2》的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第三单元,共三个课题分别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入门性知识,因此决定了本单元学习的重要性和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并能正确书写有关电极反应的方程式。学会利用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体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亲身感受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价值。欣赏电能改变的丰富的物质世界,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了解原电池原理;理解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习效果最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改变重知识传授,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想:我的教学策略和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行为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成为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让学生有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从这个基础出发,我确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电池的图片和实物。(学生有兴趣时,学习效果最好!)
2.制作不同果蔬电池,观察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教学内容多种形式呈现时,学习效果最好!)
3.课堂演示实验,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合作完成。(学生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习效果最好!)
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和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途径应当有所不同。普通班的学生有别于重点班,普通高中普通班的学生有别于实验班,探究案例不能照搬照抄,否则将会事倍功半。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充分研究并熟悉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努力创设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引导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惰性,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设疑导学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你们一起努力收集的各类电池!我想大家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电能”。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影视片。
(评注:以史为鉴,以史启思。既渗透了化学史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课题创设了饶有兴味的意境,以媒体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
二、信息传递,过渡承接(录像展示)
三、互动交流,实践活动
制作水果(番茄)电池:两个学生一组制作一个果蔬电池。
器材:耳机一只,带鲤鱼夹的导线两根,铜片,锌片,番茄灵敏电流计一只。
操作:分别将不同的金属插入番茄中,接上耳机,仔细听是否有声音;接上灵敏电流计,仔细观察是否产生了电流。
苹果原电池原理:实验1:把一个铁钉和铜丝同时插入番茄的不同部位。实验2:用导线将铁钉和铜丝连起来。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评注: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要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还提倡协作学习,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问题的解决及规律的发现都得通过实验来完成。因此把学生推向更高一层次的探索阶段是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但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手能力及设计探究主题的能力有限,所以必须依靠教师的课堂设计来带动学生。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依据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四、问题探究,实例分析
燃烧的本质?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一个番茄能否与电能联系起来呢?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
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实验A: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B: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C: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六、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A和实验B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评注:在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好奇心之后,教师适时地明确指出原理的研究,澄清某些背离科学精神的错觉,这是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的精髓。)
教师讲解:原电池的概念;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介绍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同时做好示范,书写规范。
设计问题:请同学们小组分析思考,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归纳总结: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2.电解质溶液。3.构成闭合回路。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思与评价:在刚才的分组实验中,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你又提出了哪些好的思路?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你现在还能设计出其他的原电池装置吗?
七、实践活动
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水果,合作制作新的水果电池。
八、实践总结
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于通过实验来进行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同学们也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出了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用途不同的实用电池,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自己接触到的电池吗?
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评注:在做好典型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是充分发挥实验的多种功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好办法。)
【问题研讨】
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多种方式的探究活动,特别是贴近生活的实验研究,引导学生认识完成实验过程和结果纪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进行师生、生生的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能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当然,还有一些值得思考提高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根据接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主动地提出问题,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需要的只是知识的技能,而一个问题的提出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设计的实验思维程度不是很高,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出更有创造性的实验,也是值得课后反思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自觉的学习态度,决不能靠强制的手段来完成。无论每个学生处于何种学习的起点,教师都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和反思,真正感觉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祖浩.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1版,2006-12:67.
一、要充分备课
众所周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而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备课前,首先要仔细阅读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等,做到有的放矢,还要找一些近年来对这节内容是如何考察的,考哪些知识点的习题,教师亲自做做,把握一下重、难点,体会一下怎么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并筛选习题,作为课堂练习便于精讲精练,其次,在制订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基本知识结构状况、思想动态发展与学习志向的选择,教师对教材和知识的难度呈现要有阶梯性,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时常处于最近发展区,这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常常处于自信、愉悦状态,这样,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次,备课组长创设良好的氛围,组织学生和教师交流讨论,可以重点探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对教学实践的反思等方面,最后,由备课组长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电子版教案,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集体备课结束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形成书面形式的个人教案,集体备课后,可以安排一至两名教师先上课,大家一起听课评课,总结优点和缺点并加以改进,听课是为了等到自己上课的时候能够对所授知识有更准确的把握,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由于经验缺乏而可能抓不住重点的情况,听课后要针对本班教学实际修改自己最初的教案,这样做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化教育资源并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使用预学案
采用“预学案”教学模式是组织学生在课前认真研读课本并完成预学案,这样不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预学案一定要及时收交批改,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根据学生完成的预学案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性的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学生通过批改如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带着问题听课,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强,由于学生充分预习了课本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简化教学过程,更加突出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学重点、难点,针对所有的学生都是有备而来,在预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个能够展现他们才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登上发展的舞台。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
用语言描述为主的传统知识传授,对于现在的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并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直观形象、完整地表现出来相关内容,从而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致,鉴于直观的影像、图像和文字资料对学生极大吸引力,伴随着现代化媒体的飞速发展,课堂教学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不仅大量节省了教师在课堂板书的时间,也使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从而扩充了课堂容量,明确突出了教学重难点,及时补充课本知识不足及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也就逐步的提高,学习的目标得以创造性的实现,更容易实现教学信息双向化沟通。
四、课堂实验
学生从演示实验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和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理论解释,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概念、原理,教师除了教材中所举的实验要做外,还应该发动学生自己设计创新实验并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亲自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和原因,那么,就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比如在讲述原电池原理时,让学生动动脑子设计几个原电池进行实验,那么效果肯定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