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2 05:58: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业型城区创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到2013年底,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用3年时间,通过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使我区创办企业和项目的成功率和稳定率大幅提高,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的创业孵化基地。
具体工作目标:3年内全区实现新增创业人数3000人,参加创业培训人数500人,成功帮助约2000名劳动者创业并带动社会就业大约4000人。力争达到:小企业平均创业成本30000元以上、创业初始成功率为60%、创业培训后创业成功率80%上、创业企业1-3年存活率达70%以上、创业服务满意率为95%以上、创业带动就业率为1:5以上。
三、实施步骤
从我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订实施我区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规划。具体分两个步骤实施。
第一阶段:启动实践阶段。依托“区专利技术实施孵化基地”,整合园区资源,创建“区创业孵化基地”,区政府投资2600多万元,开发提供创业基地约3500m2。为20家符合创建条件、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入孵化基地,提供3年场地租金优惠、优先安排区级科技三项经费等优惠支持。
第二阶段:推广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总结创建工作经验,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支持,在全区7个街道(镇)全面推广创业带动就业创建经验,扩大创建覆盖面。依托外砂镇“中华毛衫名镇”、“省潮式工艺毛织服装产业集群省级示范单位”,祥街道“日用化学产品技术创新专业镇”,“集镇商贸区”,新津街道“包装印刷专业街道”、“珠江路美食一条街”,金霞街道“电子技术创新试点专业街道”以及珠池街道“电力电器专业街道”等地方特色经济和基础,充分利用各街道(镇)闲置厂房、场地和专业化市场等设施,建立一批创业孵化基地,为城乡约200家创业者提供更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孵化服务。争取各级财政投入建设资金约700万元。
具体步骤:
创建工作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年底-年)。(1)成立“区创建创业型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工作组织协调机构。(2)成立“区创建创业型城区工作专责小组”。(3)制订“区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区工作方案”。(4)请市局相关部门领导现场勘点和指导。(5)申请启动资金。
第二阶段:组织发动阶段(年底-年)。重点做好四项工作:(1)召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会议,部署创建工作,明确相关部门职责。(2)发挥各级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全民创业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创建氛围。(3)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4)整合资源,做好创业孵化基地的立项、规划建设工作。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年-2013年)。主要落实五项工作:(1)成立由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创业指导专家队伍。(2)建立创业项目库和项目采集、评估、制度。加强创业项目的开发推介,研发、收集、购买一批发展前景好、投资见效快、适合创业者需求的新项目,形成创业项目库,供创业者参考。(3)加强对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培训和后续服务,使参加培训的创业者成功创业率50%以上。(4)加强拓展创业融资渠道。(5)争取完成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创业载体及服务体系。
第四阶段:自查迎检阶段(2012年)。重点抓好三个“确保”:(1)确保按照进度安排,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2)确保创建工作的系列政策得到贯彻实施。(3)确保各级财政对创建工作的支撑力度。对照相关创建标准和要求,查漏补缺,完善考核评估体系,收集创建工作的资料表格,建立工作档案,做好自查验收工作,迎接省的评估验收。
四、主要工作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加强统筹协调
成立“区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人社局,牵头负责创建的具体实施工作。各街道(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大辖区创建工作的力度。制订出台《区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区工作方案》,把创建工作纳入区“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探索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以及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实施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区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创业主体,树立一批自主创业的典型人物,营造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协办单位: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单位)
(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创业环境
1、完善创业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区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区关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区扶持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区专利技术实施孵化基地和软件园入孵入园管理办法》等文件政策,结合创建工作的具体要求,继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研究制订创业发展规划,落实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和信贷扶持措施,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劳动者积极创业并带动就业。(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协办单位: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单位)
2、拓宽创业空间。
(1)放宽准入领域。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进入以及国家承诺对外开放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对国家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对产业政策重点鼓励的行业项目,暂时无法提交前置审批许可文件的,工商部门可先核发一年有效期的筹建营业执照,完成前置审批手续后,再办理变更登记。(牵头单位:区工商局;协办单位:区人社局)
(2)放宽登记条件。申请个体工商户、创办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登记,一律不受出资数额限制;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的最低限额降低到3万元,出资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20%即可登记,其余部分可在两年内分期缴付。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在集贸市场或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农民,免予工商登记,并免收各项工商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军队退伍人员、残疾人等创业人员投资创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工商登记并按国家优惠政策减免相关登记注册费用。(牵头单位:区工商局;协办单位:区人社局、区经信局、区民政局、区残联)
(3)放宽经营场所要求。按照国家和省鼓励劳动者创业的产业指导政策,引导创业者进入国家、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的产业或行业开展创业。允许企业(公司)、个体工商户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注册,具体凭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表》,以及所在地居(村)民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出具的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证明文件办理。各级政府投资兴建或给予优惠政策的各类经营性市场、商铺,应预留一定比例的摊位优先租赁给初次创业者,并在租赁费、管理费收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牵头单位:区工商局;协办单位:区国土分局、区城管局和各街道、镇)
3、落实税费优惠。
(1)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按照创业者所办企业的类型或自谋职业的实际情况,为符合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纳税人办理减免税收手续。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牵头单位:区国税局、区地税分局;协办单位:区科技局、区经信局)
(2)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劳动力、毕业2年以内的大中专毕业生、军队退役人员、登记失业人员以及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经同级就业服务机构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后,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自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牵头单位:区国税局、区地税分局、区工商局;协办单位: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团委、区残联、区妇联)
4、培育创业主体。
(1)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创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如就业后其家庭月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继续保留6个月的低保待遇。对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的,在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后,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资助。对符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给予税费减免。(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协办单位:区国税局、区地税分局和各街道、镇)
(2)鼓励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创业。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毕业两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及其部门所属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要为创业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提供劳动保障(人事)事务,并免收两年费。(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协办单位:区工商局、区团委、区妇联和各街道、镇)
(3)鼓励复员退役军人创业。本省户籍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凭退出现役证明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自办理税务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牵头单位:区工商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分局;协办单位:区人社局、区民政局)
(4)引导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引导农民从事高科技种子、种苗产业或其他农业新品种生产,对从事规模种植、养殖的,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各级政府要对回乡创业农民工给予适当扶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村公用事业建设。(牵头单位:区农业局和各街道、镇;协办单位:区人社局、区妇联、区团委)
(5)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及有关部门可在用地、信贷、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协办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
5、融资信贷支持。
对经专家评审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或孵化项目提供优惠的孵化基地。并对持续正常经营并能有效带动辖区居民就业的企业或孵化项目,优惠1-3年场地使用租金。对符合区专利技术和软件项目的高新技术企业,优先安排区级科技三项经费等支持。对新认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区一次性分别奖励企业5万元和3万元。对通过省级鉴定且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的新产品、新技术,每项补助企业2万元。(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科技局、区经信局;协办单位:区财政局和各街道、镇)
加大创业信贷支持力度。根据创业工作的需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银发()238号)的规定,将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提高到5万元,扶持本市户籍的城乡创业者创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可提高至8万元;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全额贴息。对符合现行小额担保贷款申请人条件的城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8万元。(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妇联;协办单位:区财政局、区团委和各街道、镇)
6、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1)鼓励创业实体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实体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补贴时间,除对招用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不超过3年。就业困难人员的具体对象、范围和认定程序,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府[]142号)规定执行。(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财政局、社保分局;协办单位:区经信局、区工商联和各街道、镇)
(2)鼓励小型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产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符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分局;协办单位:区经信局、社保分局、区工商联)
(3)鼓励初创企业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初创企业当年新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给予企业社保补贴;对招用人员属农村贫困户劳动力、40周岁以上或被征地农民的,同时给予企业岗位补贴。(牵头单位:区人社局、社保分局;协办单位:区经信局、区工商联和各街道、镇)
(4)放宽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鼓励、支持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扶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展。对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两年;经办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由当地政府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协办单位:区经信局和各街道、镇)
(三)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创业能力
1、扩大培训范围。要积极开展以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等为重点的创业培训,逐步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范围,提高全民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协办单位:区农业局、区民政局、区总工会、区团委、区妇联、区残联和各街道、镇)
2、创新培训模式。要创新培训模式,全面实施“创办你的企业”(SYB)、“改善你的企业”(SIYB)的创业培训项目。区职业培训中心要强化与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的联系和合作,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课程。积极开展创业实训活动,提升创业能力。建立起劳动力培训与就业的衔接机制,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企业用工需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特色培训服务,结合各街道、镇的实际和产业特色,发挥当地头企业在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实现培训与本地企业用工需求的紧密挂钩。(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协办单位:区农业局、区总工会、区团委、区妇联、区残联和各街道、镇)
3、提高培训质量。要充分发挥区创业培训基地的主导作用,从培训标准、师资队伍、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提高创业培训的合格率、考证率。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进修、研讨交流和质量考证活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提高教育水平。要采用案例剖析、知识讲座、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发推广创业培训技术,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协办单位:区农业局、区总工会、区团委、区妇联、区残联和各街道、镇)
4、实行培训补贴。通过实施创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补贴等办法,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复员退伍军人等参加创业培训。对符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民,可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或创业培训补贴。对经培训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一律取消贷款担保,由经办银行凭《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审核放贷,贷款额度可提高至5万元以上。对合法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可根据下岗失业人员人数扩大贷款规模,贷款额度每人最高可达3万元。(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协办单位:区民政局、区农业局、区总工会、区团委、区妇联、区残联和各街道、镇)
(四)构建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创业服务水平
1、搭建创业服务平台。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承担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组织、服务和实施,尽快搭建创业信息、政策平台,建立创业项目评估推介制度,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制度。充分发挥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创业项目资源库和创业指导中心,加快形成创业服务专兼职队伍,推动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协办单位:区科技局、区经信局和各街道、镇)
2、完善创业服务内容。根据创业者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信息咨询、创业申办、登记等服务;为企业提供政策法律服务、管理咨询、融资指导、政策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建立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设立创业服务热线,接受创业者的咨询和投诉,及时提供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管理办法,为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便利。(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协办单位:区科技局、区公安分局和各街道、镇)
3、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各有关部门要依法规范收费行为,行政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的收费行为。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行为。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对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牵头单位:区监察局、区发改局、区人社局;协办单位: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单位)
4、高标准建设创业孵化基地。要通过多方融资方式,整合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孵化基地,并努力提高孵化基地规划和建设水平。各街道(镇)要充分利用城乡各类园区、闲置土地或厂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场所,因地制宜,建设创业孵化基地。鼓励企业参与合作建设创业孵化基地,要为进入基地孵化培养的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竞争力,提高创业稳定率。(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和各街道、镇;协办单位: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国土分局、区城管局)
关键词 创意产业 趋势 经济转型 新型城市
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占全球GDP 的7%,并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大大高于全球GDP 的增长速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下,创意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创新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通过发展创意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城市复兴与转型,也已经成为国内外地区普遍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创意产业内涵界定
创意产业是新兴服务业,又被称为创意工业、创意经济。不同国家或地区对这一产业内涵、概念的诠释、理解不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国家。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1998 年11 月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透过智慧财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在概念上,新西兰、芬兰、西班牙、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不过,最有影响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英国定义外,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上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在生产、存储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根据这一概念,创意产业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服务两个方面,它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同,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源结构不同,因此创意产业的内涵界定要有所区别。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展创意产业应当以产业为主,体现为城市功能转型、为产业结构升级、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的特点。因此,我国创意产业可定义为: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
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主要指文化创意产业。但广义上,只要是有创新内涵、有设计文化、有科技含量的领域,就都能找到创意产业的影子。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裂变出新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业态。
二、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劲趋势
在信息科技革命和全球大众文化浪潮的双重挑战下,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美国,创意产业比重在产业机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并已成为其最大的出口产业;英国提出要建设成为全球“创意中心”,其创意产业产值已经超过制造业,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相关从业人数占整个就业人口的十二分之一。日本创意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产业还大;“韩流”对韩国经济的连带效益达到6 万亿韩元,已成为韩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风起潮涌,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相继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城市重要发展目标,各地创意产业将呈现差别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的格局。2008 年我国网游产业增长高达76%,动漫产业增长四成多。进入2009 年以来,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呈现强劲攀升态势。当国际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拖入“寒冬”之时,我国创意产业却逆势上扬、屡创佳绩。在危机中,文化创意产业有望成为带动经济振兴的“引擎”。在新的形势下,创意产业仍将持续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热点。
过去经验表明,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如德国鲁尔区的埃森市,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埃森“擦去了脸上的煤灰”,从欧洲之最的煤城转变为集都市情调与绿洲风光于一身的文化大都会。
创意产业也帮助曼彻斯特以及格拉斯哥成功转型。在伦敦与纽约,创意也在其都市品牌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创意产业也必将成为城市创新和经济转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香港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也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一些区域性的创意产业链已逐步形成。
三、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是我国建设新型城市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以其高附加值、强渗透力以及跨界融合能力,势必成为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在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无疑是我国建设新型城市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1.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创意产业能够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还可以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促使传统的第三产业迅速裂变出新的产业群,促进更高的产业细分和产业提升,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创意产业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具有“无边界”特征,有极强的渗透性,能通过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发展创意产业,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应用技术的嫁接以实现传统产业的逐步升级,是城市的务实选择。
2.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大量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依托,是城市知识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创意企业大多属于创新型企业。创意是创新的源泉,创意将推动产业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意、创造,创新性是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能动效应的元素。因此,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够直接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而且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聚集,为企业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资源。同时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形成。
3.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也正面临着从资源消耗、投资拉动、粗放发展向资源节约、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创意产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附加值高,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资源消耗小且无污染,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突破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土地等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有限、创意无限”。传统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等物质资源要素的消耗之上。而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信息、技术等智力资源要素对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而其又可以作为资源要素注入到实体经济系统中实现价值增值,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的和谐发展。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重要意义
城区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区率先实现充分就业,是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城区活动,完善城区就业再就业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城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将使我市经济社会更加繁荣、稳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此项活动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加强领导,扎实推进,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二、因地制宜,认真制定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标准和实施步骤
各县(市)区要按照《关于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意见》(**市政发〔20**〕36号)明确的创建充分就业城市标准和实施步骤,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目标和标准,全面科学衡量各项就业调控指标、就业保障指标、就业质量指标,统一、协调推进。原则上要达到以下标准:所辖社区100%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就业服务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就业稳定率达到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就业环境宽松,就业资金保障有力;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劳动收入合理增长,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完善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良性互动
各县(市)区要将创建充分就业城区活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努力保持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同步推进。
(一)围绕发展抓就业,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在新上项目建设中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通过经济增长拉动更多就业增加,使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达到良性互动,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提高。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生产服务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门类广泛的各类服务业,发挥其投入较少、就业贡献大的优势,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
(三)以创业为动力,把开展创业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积极鼓励引导自主创业。组建至少1家创业基地,开发创业项目,发挥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
(四)全面加强培训。将创业培训、技能培训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推进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水平与能力,满足不同培训要求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落实培训任务,提高培训后就业率、成功率。
(五)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将就业援助与社会救助紧密结合,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的就业援助,重点解决好“4050”人员、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援助,并继续实施定向跟踪服务。对登记失业、求职困难的高校毕业生要给予重点帮扶。
(六)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就业再就业政策在促进就业中的效能作用。鼓励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员与转业退役军人等积极创业、自谋职业,并积极帮助解决创业中的资金不足问题,给予申办小额贷款的扶持。
(七)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规范服务程序。劳动保障事务站(所)全面落实“六个统一”工作制度,建立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上下相连相通的信息网络,实现劳动力资源数据与就业信息、社会保障信息资源数据共享。
2009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开工不足、企业用工、社会用工的减少,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就业难的挑战,我市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提出了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充分就业城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目标。我市的宏伟区就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上下同心,围绕创建创业型城区、充分就业城区的工作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重在落实上下工夫,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就业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的推进,为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维护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宏伟区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一、基本成绩及做法
2009年以来,宏伟区区委区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统筹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项事业发展中,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把以人为本、充分就业作为区委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围绕着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工作目标,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造性开展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超额完成全年各项就业指标。
今年上半年,宏伟区就业再就业主要指标也得到较好的完成。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3387人,完成市目标4000人的85%。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140人,完成市目标200人的70%,带动1400人就业,完成市目标2000人的70%。实现普惠制培训4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人。完成市目标1200人的53.3%。创业培训100人.完成市目标200人的50%。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0万元,完成市目标600万元的67%;小额担保贷款到期回收率100%。上传空岗信息2980个.完成市目标5000条的59.6%。困难家庭毕业生当年实现就业。离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创业基地入驻企业10户,吸纳就业300人以上。实现街道(乡镇)、社区(村)就业信息联网。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所有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所,村设有劳动保障协理员。失业保险扩面新增800人,完成市目标600人的133%。参加失业保险人员全部建立个人缴费记录。
宏伟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业绩的取得,究其根本主要是坚持了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1.加大职业介绍力度,多渠道促进就业。2009年,劳动就业局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中心的综合职能,积极开展职业介绍活动,大力推进实名制就业。一是通过大型招聘会,促进就业工作的落实。2009年宏伟区|举办三次大型招聘会,向企业推荐用工1200人。4月15日,在文化宫广场举办2009年全区民营企业春季用工洽谈会,共有37家企业参加,提供1163个就业岗位,有2000多名求职者前来应聘,达成就业意向523人;5月15日至21日“民营企业招聘周”期间,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专场招聘会,总计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200余人;9月28日,在汇华宫广场举办宏伟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暨秋季用工洽谈会,32家民营企业参加,提供710个就业岗位,有1200多名求职者前来应聘,达成就业意向428人。二是通过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活动,促进困难群体就业。4月份开展全区人力资源普查,全面掌握我区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基本状况。制定了岗位援助、政策援助、培训援助、服务援助、联动援助等五项援助措施,组织开展“春风行动”、 “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周”等多项就业援助活动,制定多种帮扶措施,开辟沈阳工大辽阳校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就业岗位,安置特困群体234人。
2.以创业促就业,推进今后工作的落实。创业促就业活动,是当前推进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南方发达地区的成果做法。在创建充分就业城区过程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业促就业工作,把推进创业作为带动社区就业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建立工作机构,健全服务体系,推进创业促就业活动的蓬勃开展。一是建立创业基地与创业培训基地。依托开发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利用其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的优势,与其实现资源共享,成立创业培训基地与创业基地,实现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出具有我区鲜明特色的科技创业基地与培训基地。二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通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把有创业愿望和需求的大学生、失业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创业理念、创业能力提升培训,指导他们开展创业活动,同时成立项目专家咨询团队,对创业项目实行全程扶持,提供“保姆式”服务。
3.围绕特色开展普惠制培训,带动就业。2009年,区委、区政府针对大学生、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积极落实国家普惠制培训要求,围绕宏伟区企业实际,开展特色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一是开展产业园区特色培训。结合芳烃基地及忠旺铝材产业园区的发展,在全市率先推出产业园区特色培训,为企业新招聘的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8月5日在忠旺研发中心举行启动仪式,目前已为奥克集团、顺兴集团、忠旺集团培训240名大学生。二是开展星级家政服务员培训。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开设了以家政服务、营养配餐、月嫂等九个培训专业,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聘请家政服务公司、沈阳女子会馆等专家授课,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20人,向北京、沈阳、大连等地输送月嫂50余人。三是开展农民工订单式培训。在忠旺集团农民工培训基地,开展塑材、编织等操作工培训,培训合格后全部推荐到忠旺集团就业。
4.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建立区、街(镇)、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一是进一步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开展失业登记、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用工洽谈、用工信息、社会保险申报等多项服务的“一站式”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所有社区均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为曙光镇配备2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充实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力量,为全面建设充分就业城区打牢基础。三是实现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信息联网,实现了“一点登陆,全市查询”的目标。
5.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2009年,区就业局同志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大力配合,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宏伟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2009年促进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创办《就业工作信息》,及时上报就业工作动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二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与工商、地税沟通协调,60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到减免税费政策,减免金额25万元。三是落实就业专项资金,全区共有1600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社保补贴政策,办理《再就业优惠证》8285本,享受公益性岗位就业政策人员1510人,区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二、几点启示
通过对宏伟区劳动就业工作的了解、回顾,我们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1.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视,是实现劳动就业工作创造一流业绩的基本保证。在全球金融危机、企业发展不利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客观上存在着劳动力需求萎缩、开辟新的就业途径艰难、充分就业难以实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班子、各级干部,怎样认识、对待劳动就业问题,其实质是反映了他们是否是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和责任意识,反映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上是否坚持了以科学的政绩观为指导的要求,反映了他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统筹发展的能力和关注程度。宏伟区劳动就业工作业绩的取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宏伟区委区政府对民生问题真抓实干的态度和能力,放映了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领导班子认识和行动的一致性。 2009年,宏伟区在区委八届七次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了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做好就业是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首位的责任,从各个方面强化了劳动就业工作整体目标的贯彻落实。
2.切实抓好政策宣传,实行主管部门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是推进劳动就业目标实现的基本措施。能否推进充分就业城区目标的实现,能否使就业难得到解决,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创建充分就业城区过程中,宏伟区区委区政府,把实现重未就业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通过职能部门的主抓、辅助部门的配合抓,区、街(镇)、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服务网络作用的发挥,和大型招聘会的举办等活动,使用工者在失业登记、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用工洽谈、用工信息、社会保险申报等多方面得到了“一站式”就业办公服务,使劳动就业工作扎扎实实推进,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3.以全面创建创业型城区为推手,全面提升就业再就业工作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日益成为今后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措施。2010年,辽阳市作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全国84个试点城市,我省有沈阳、大连、鞍山、辽阳),创建创业型城市和创建充分就业城市成为辽阳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两大主线。宏伟区委区政府紧密联系本地实际,积极部署、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区工作。2010年5月区委常委会通过了《宏伟区创建创业型城区实施方案》,提出了创建创业型城区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创建创业型城区工作纳入全区目标管理,保证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政府加大投资力度,规划建设高标准的普惠制培训基地及社会保障服务大厅。建立了以光华超市为龙头的服务业10大创业市场,为创业人员创业营造积极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创业氛围。《宏伟区创建创业型城区实施方案》的实施,为就业再就业工作走向深入打下良好基础。
4.发挥政府就业公共服务职能,是推进劳动就业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看,化解金融危机、促进社会劳动就业是其基本做法。政府拉动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公共财政的服务作用,通过对企业贷款的增加、政府专项就业资金的启动、创业就业人员税费的减免等,带来对经济发展的刺激和拉动,带来就业岗位、就业需求的增加。宏伟区在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同时,注意发挥政府就业公共服务职能的作用,推动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2008年、2009年区财政部门从实际出发,多渠道筹措资金,安排就业专项资金630万元,促进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务部门为60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25万元。审计部门认真履行审计职能,把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2008年,商业银行发放企业小额担保贷款450万元,2009年为康达塑胶厂、会福化工厂、奥克集团三家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50万元,贷款额居全市首位,贷款回收率100%。
1 2 3
3、规范了基础台账。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对日常工作进行指导与实时跟踪。在创建过程中,下半年起先后出台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劳动、财政、人事、人行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结合我县实际,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及措施的规范性文件,在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等,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走访各兄弟县区,虚心学习各种创城经验,软件的归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二、依托我县产业结构优势,探索创城新径。
2、发挥旅游优势。我县旅游发展的快速度,为创建孵化园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孵化园区抢抓机遇,吸引更多的返乡创业农户入驻园区投资创业,在下坊旅游孵化园区打造“三明旅游第一村”,协助园区入驻宾馆成立了“家庭宾馆协会”,积极配合创业培训和员工技能培训,提高旅游服务的经营水平。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的建设中,我县发挥“泰宁古镇”的优势,依托泰宁尚书第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目前,集古玩字画文化、根雕文化、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开发思路已基本形成,我县将坚定不移的围绕文化创业这一点特色继续建设下去。同时,为创业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创业平台,提升创业水平,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
1 2 3
3、强化宣传工作。一是在全县各大广场以“建设创业文化、引导全民创业”为主题,举办全民创业广场文化活动,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展示了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后的美好生活,吸引了大批群众关注咨询;二是开展全民创业宣传日和宣传一条街活动,在县城区主要街道及各乡镇贴出广告、标语、招牌,进行全民创业、农民工工作的政策宣传,展示宣传版面、横幅,发放宣传单;三是县劳动保障和有关部门要开设经常性的资询服务电话,解释答复有关就业再就业政策问题。
三、积极克服创城困难,工作问题凸现。
1、任务重、经费少,人员不足。
2、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贷款方面,政策内的贴息资金还未落实到位。
注重产业创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一是大力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中心城区的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区域创新能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区内集聚了全市47%的货运企业、70%以上的金融保险企业,服务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额的80%以上,服务业投资占全区投资总额的98%;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5%,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7%。二是以楼宇建设带动区域产业功能布局优化。依托核心商贸商务区较强的集聚辐射功能,以城市主要道路和三江口扇形骨架为发展轴,加快楼宇建设,开发建设了以中信大厦、万豪酒店为标志的一批高档次、有特色的商务楼宇,盘活整合了以恒隆中心、丽园尚都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多功能的楼宇资源,在空间上形成了“一核三带”、“五区六街”的产业发展功能布局,区域商务楼宇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注重品牌创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一是汇集名企名牌。增加财政对创新型企业的科技投入,鼓励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打响了太平鸟、狮丹努等一批优势品牌,形成了轻纺产业代表太平鸟时尚服饰公司、新能源产业代表中银电池有限公司、电子信息产业代表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二是挖掘历史名人。结合功能性板块的建设,开发了十大名人、四大文化和七大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充实提升“海曙精神”,打造商贸文化艺术节、购物节、插花节等商贸文化品牌,实现了文脉与商脉的融合对接,推进文化旅游、休闲、创意等产业的繁荣发展。三是提升名品名区。拓宽81890服务领域和功能,形成了城市管理的“海曙模式”、“多元参与、分块包干、利益分享”的“和谐拆迁模式”、“区域性、社会化、开放式、服务型”大党建格局、帮助零就业家庭重新就业的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等创造性做法,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国家级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一大批荣誉。
注重平台创新,强化经济发展支撑体系。一是注重科技创业平台建设。滚动开发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科技型创新产业。目前,中心内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其中国家级3家;引进和开发各类新技术项目17项,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3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3项,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宁波网络产业创业园已发展成为集信息技术研发、大学生创业、信息产业聚集于一体的产学研资创新平台。二是注重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了以宁波化学电源工程技术中心为代表的行业性科技创新平台、以浙江中欧环保技术中心为代表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北京工业大学新能源宁波研发中心为代表的科技合作服务平台、从事“四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科技人才平台等。三是注重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借助甬港经济合作论坛、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宁波国际服装节等活动载体,与香港、上海等全国重点城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院校和国内外知名公司、机构进行提升区域发展理念、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研发关键技术、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推进城市管理创新,提升区域功能的品位和支撑力
创新工作理念,拓展“海曙模式”内涵。一是着力倡导“三个理念”。树立和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城市管理依靠人民、城市管理为了人民、城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树立和倡导“改革创新”的理念,构建充满活力、科学有效的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模式转型、机制创新、难点突破;树立和倡导“和谐互动”的理念,深化“依托宁波、服务宁波”的互动内容和方式,整合区域资源,增强特色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营造现代化、开放式、生态型的城市环境。二是努力实现“三个结合”。把城市建设管理与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实施“中提升”城市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城市拆迁改造与优化经济结构、打造“两大功能区”结合起来;把城市品位提升、功能完善与难点治理、保障民生结合起来,实现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与区域中心工作的统筹推进、联动发展。三是大力推进“三大转变”。城市管理工作模式由适应型、粗放化向网格型、精细化转变;由封闭型、传统化向开放型、数字化转变;由注重方式方法改革、突击性整治向开展系统配套改革、建立长效化机制转变。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准。一是探索数字化的新型城市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实行城管、建设、公安等部门联动执法,创建“城管、警察、法庭”有机结合的城管综合执法及保障机制;推进市政园林养管作业社会化、市场化、精细化,实施市容秩序网格式目标管理和路段分级管理,实现了市、区、街道、专业处置部门和网格管理责任人五级联动,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网格式的城市管理体系;按照市、区联动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启动实施“数字城管”项目,探索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型城市管理机制。二是构建科学化的常态管理机制。加快培育中心城区的功能优势,突出服务、管理、执法、监督等环节,着力破解城市管理中普遍性、疑难性、多发性问题。同时,加强城市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办事公开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办事时限制等制度,健全目标考核和岗位职责、行为规范等制度。三是创建开放型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全区推广义务植树登记卡,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推出16块公共认管绿地,认管面积达39.6万平方米;实行城市“牛皮癣”综合治理,完善群众举报与执法查处联动机制;聘请行风督导员、城管义务宣传员和监督员,开展“城管理事会”、“共建文明一条街”等活动,引导更多的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创新人居环境,完善区域的特色功能。一是打造和谐和美的特色城区。突出自治与服务,不断完善社区功能,优化社区工作环境,形成以居家养老为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培育和谐促进员、楼宇和谐促进服务中心、社区和谐促进联谊会等社区民间组织,推进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作用;开展品牌社区建设,深化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打造法治型、服务型、学习型、平安型、生态型社区。二是打造宜
居宜业的生态城区。在资源节约上,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广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行可再生资源和餐厨垃圾规范化收运管理,探索节约型、生态型城市化模式;在市民生活上,抓住小区管理和难点治理两大问题,对老小区、菜市场等重点区域实施整治改造,住宅的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0%,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在环境保洁上,扩大城区道路清洗范围,延长动态保洁时间,使中心城区更加干净整洁。三是打造便民安民的功能城区。加快支路卡口工程建设、背街小巷、公共绿地、非成套房改造及旧村改造,布设“放心早点”、咪表车位、停车位等配套设施,形成了功能型、全覆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开展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的普及教育和专项整治,加强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社区综治警务室规范化建设,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实施制、陪访制和重大矛盾纠纷领导包案制,配备职业化的人民调解员,依法有序地应对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建立“上下左右联动、打防控疏并举、点线面块确保”的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建设100万人口中心城市,完善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功能,培育支撑100万人口的产业”的奋斗目标,区作为市的中心城区,要在廓清思路中定向,在主动服务中定位,在属地管理中定责,为构筑百万中心城市打下良好的功能、产业和环境基础。
更新理念,在完善百万人口城市功能设施上有所作为
1、强化属地意识。按照全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牢固树立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属地化理念,不断增强属地政府在推动城市建设、完善城区功能等方面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到立思立行、立说立为,调动一切资源,聚合一切力量,运用一切手段,全力推进城市大建设进程。
2、强化服务意识。属地政府应当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在主动服务上做文章,在优质服务上出成效,建立健全项目领导负责制、现场办公制、督查跟踪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项目在启动前、动工中和建成后提供全方位的协调服务,促进城建项目的早规划、早建设、早竣工、早受益。
3、强化经营意识。树立经营城市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以盘活城市资源,完善百万人口城市功能为目标,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放宽城区功能设施建设的参与范围,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投资参与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同定、任务同向、工作同步、成果同享”的工作机制,实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扬优成势,在构建百万人口城市产业支撑上有所作为
1、做强商贸物流。在明确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发展布局,充分运用城市资源和政策手段,着力发展资源消耗少、产出效益高的楼宇经济、物流经济、旅游经济等现代都市商贸产业。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商贸市场资源,积极跟进南湖商务广场、烟水亭商务广场、人民路商务广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发展“轴心”。大力推进“农改超”工程,加快京九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发挥联盛广场、信华广场的聚集效应,打造天马建材城、花鸟大市场等强势品牌,提升产业档次。
2、做优沿江工业。充分利用东郊工业基础、水陆岸线和土地资源,挖掘潜能,联大引强,借势发展。依托石化总厂的产业优势, 以石化关联产业为核心,精心包装项目,盘活土地资源,引进大型企业入驻,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和都市工业。以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为契机,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向东郊聚集,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蓄到兴”,突破发展瓶颈,伸长发展“短腿”,增强发展后劲。
3、做大民营经济。要坚持“发展领域多元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科技创新产业化、社会贡献多样化”,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民营招商选资力度,尤其要在“百名重点客商、百家重点企业、百万税收大户”上有所突破。要大力破除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实现内商、外商同等重视,内资、外资同样待遇,内力、外力同时集聚。要着力培育创业文化,在全民创业的热潮中加速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提升品位,在营造百万人口城市和谐环境上有所作为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关于“施行扩展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为指导,具体贯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的方针,指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强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以培养优越的创业情况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面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努力构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格式,把我区建设成为创业之城。
(二)工作目的:经过坚持组织指导系统、完善政策支持系统、健全创业培训系统、构建创业服务系统和健全工作审核系统,进一步营建优越的创业气氛,优化创业情况,鼓舞和支持更多的劳动者走自立创业之路,经过自立兴办新的生产和服务项目或企业,在完成本身就业的还,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我区创业工作获得分明发展。
年的详细工作目的是:
1.扶持1800人创业成功,带动就业9000人。经过创业完成就业占昔时新增就业人数比例不低于25%,创业带动就业率到达1:5;
2.年新增个别工商户4200户、新增私营企业2300户,新兴办个别、私营企业较上年度增进8%。创业企业(含个别私营企业)存活率(存活1年以上的企业占还期新创业企业的比例)达80%以上;
3.新发放小额担保借款5000万元。小额担保借款还款率达88%以上;
4.创业指导培训5000人,SIYB创业培训2400人,创业培训及格率达80%,较上年增进10%。参与创业培训的赋闲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遍及享用上任业培训补助。35个创业项目进入国家创业项目库。坚持公共就业创业实训基地5-10个;
5.新增创业基地上积10万平方米。设立创业扶持资金200万元。新增在孵企业个数比上年增进10%以上;
6.开展创业服务活动(包括进街道、进社区、进校园等各类创业认识培训讲座、宣布道育讲座活动等)场次12场。创立信誉社区20个。创立创业型社区10个。
二、创立工作任务
(一)坚持组织指导系统
1.增强组织指导。以区全民创业工作指导小组为依托,成立由区人民县政府区长吴志振为组长,区人民县政府副区长林军、朱向梅为副组长,区有关部分负责人成员的区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人力资源局办公。研讨制定全区创立工作方案、创立目的和政策办法;协调停决全区创立推进工作中的严重问题,增强对全区创立工作的组织、指导以及检查和审核。
2.营建创业气氛。应用各类媒体,经过多种方式,积极营建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和崇尚成功、宽容掉败的社会气氛。经过组织“草根经济”创业演讲团、举行创业效果展、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活动等办法,大力表扬自立创业典型,大力宣传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生长的典型事例,真正构成县政府鼓舞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公众积极创业的优越发展气氛。
3.优化创业情况。不断提高区政务中心服务功能,大力履行工商、税务证照的并联审批准则,简化各类手续流程,为创业者供应便当。按期对全区各类收费项目及规范进行清算,从源头上整治乱收费景象。组织查处各类乱罚款、乱分摊等行政乱作为,切实减轻创业者和企业的担负。完善投诉处置方法,实时处置创业者的告发投诉。坚持健全维护企业、企业运营者和个别工商户正当权益的司法服务和司法援助系统。
(二)完善政策支持系统
1.增强产业政策指导。依据我区的资源优势,围绕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的建设要求,修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鼓励办法,以促进金融保险、高新科技、文明构思、商贸旅行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档升级,鼓舞依托产业园区、特征街区,兴办以配套产物和服务为特征的企业。鼓舞兴办资源节省和情况维护型企业。
2.降低创业门槛。依照非禁即入的准则,除国家司法、法律制止进入和法律规则前置审批的行业和领域,均答应创业者从事生产运营,并由运营者自立选择,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中、大类或新兴行业运营范围核发营业执照。执行大学生创业注册成本“零首付”。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投资注册成本在50万元以下的有限公司可“零首付”注册。放宽对新创企业和个别工商户的运营场合注销要求。答应创业者将居民住房作为运营场合进行注销。
3.加巨细额担保借款扶持力度。依据小额担保借款目的任务额度,扩展我区小额担保基金规划,使之到达1000万元以上。将小额担保借款的额度由本来的5万元提高至7-10万元。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借款,担保额度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并对户籍在我区的合股运营或兴办小企业的创业者,按每人5万元以内、总额不超越20万元的额度执行“绑缚式”借款。坚持小额担保借款鼓励机制,按昔时新增借款额度的1%安排奖励资金,对小额担保借款新增额和增幅综合排名前三名的单位赐与表扬和奖励。
4.施行税费减免政策。税务部分为初始型创业和“二次创业”供应宽松的征管情况。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个别运营者,按每人每年8000元的规范顺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免收属于治理类、注销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为3年。对从事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什物租赁、维修服务、便当连锁运营、废旧物资收受接管应用、中华老字号运营等服务业领域的,做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
5.落实社会保险补助政策。创业企业昔时新增就业岗位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或相关证实的就业坚苦人员和就业坚苦的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署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政策赐与养老、医疗、赋闲保险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越3年。
(三)健全创业培训系统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扩展创业培训范围,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悉数归入创业培训对象范围,坚持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需求的创业培训系统。依托区级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大力开展创业认识培训和创业才能培训。探究“订单式”、“预定式”培训,不断加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对就业坚苦人员的高校毕业生除免费参与创业培训外,在培训时期还可按每人每月150元赐与生活津贴。对赋闲人员和城镇就业坚苦人员以及未就业的贫穷家庭高校毕业生自立创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处理税务注销证的,按每人2000元规范赐与一次性创业补助。
2.增强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依托都会工业园区、创业园区、特征街区、再就业基地,坚持创业实训基地,推进创业实训项目试点,构成创业实训与创业培训有机联接的工作机制,为创业者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建设创业实践的平台。年,力争建成5-10个治理规范、诺言优越、且有必然规划的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对每年供应10个以上练习岗位安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经申报认定后,可授予昌区“大学生就业练习基地”,并赐与一次性奖励2万元。
(四)构建创业服务系统
1.坚持健全创业服务机构。坚持区、街、社区三级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供应政策、信息、项目和融资指导等服务。充分发扬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的服务功能,为有意创业者和始创企业供应创业征询和创业指导服务。坚持以创业指导师和创业诊断专家为主干的创业服务队伍,经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创业人员供应特性化服务。要进一步夯实收集平台,做好“昌创业网”的建设和维护,拓展服务内容,充分服务信息,加速信息更新频率,加强链接功能。
2.增强项目指导。搜集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大、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便于创业者参加的项目,逐渐坚持创业项目库,合时组织参与专利技能展现买卖会、创业项目博览会、创业项目赶聚会,将项目引荐给创业者。与此还,要探究坚持创业项目市场化运作机制,经过开展日常性的创业项目开发、开业指导、项目评价论证等服务,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
3.做好创业基地建设。要充分应用我区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机,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和特征街区,重点发展有必然科技含量的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东创产业园、机电设计园、珞珈信息园、昙花林艺术村等扩展规划,构成特征光鲜的产业集群。要充分整合应用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现有促进创业的各类服务资源,增强下岗职工创业和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妇女创业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各具特征的创业载体。
(五)健全工作审核系统
1.坚持健全促进创业的审核评价系统。把创业政策完善落实状况、创业培训质量、创业服务结果、创业的初始成功率、创业不变率以及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结果等作为权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首要工作目标,列入各街道及有关部分就业再就业工作目的的审核内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推进创立工作普遍、深化地开展。要坚持科学的评价准则,会同计算、工商、劳动三方会审评价和确定的目标数据,综合参考第三方评价、居民称心度等。将评价后果与昔时单位评先以及奖励挂钩。
2.增强创业工作目的的督促检查。区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对创立工作目的逐级分化,坚持健全目的责任系统,执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还坚持创业目的任务督促和审核准则,执行逐月申报、按期督查、随时抽查、平常审核与年度审核相结合。区里每年组织不少于两次对创立工作的检查督促与考评,并实时传递工作发展状况,推进工作目的具体落实。
三、责任分工
各部分都要结合各自本能机能特点,依据区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指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围绕营建优越创业气氛、完善扶持政策、加速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服务系统等相关方面积极开展工作,落实工作责任。
区人力资源局:做好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办公室的日常事务;负责落实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落实全区创立工作目的;落实初始创业政策;坚持创业培训基地,增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创业指导和职业技艺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创业才能;鼓舞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吸纳再就业人员;加巨细额担保借款工作力度。
区经信局:会同有关单位起草全民创业综合性政策文件;组织施行中小企业生长工程;推进“千亿板块百亿园区”创立;健全区级创业服务系统。
区工商分局:负责放宽市场准入前提,支持大众自立创业;做好全区企业注销数、新增注册资金、企业开户数和净增户数的计算上报工作;增强创业企业商标维护;支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
区监察局:负责对政务服务中心和有关单位履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有关部分、单位落实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受理告发投诉,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区发展改革委:制订全区三大功能区的发展战略;组织制订全民创业指导目次;负责放宽民间投资领域,简化项目审批顺序。
区科技局:组织参与全市民营科技百星工程;支持指导科技人员创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规划指导科技型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供应相关经济、科技目标完成状况。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负责支持职工、青年、大学生、妇女、残疾人创业。
区财务局:负责落实对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的财务支持,支持全民创业社会化服务系统和信誉担保、投资融资系统建设。
区城管局:负责在城市治理方面研讨制订支持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的政策,处置好城市治理与活泼经济的关系;落实文明法律的有关规则。
区卫生局:负责规范和简化医疗等企业的创业注销前置审批环节;支持民营与外资企业进入公用事业等相关领域。
区计算局:负责坚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计算监测系统,按季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每半年民营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全民创业计算监测系统。
区国税局、区地税局:负责依法对创业企业、中小企业供应税收政策支持,供应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征税状况。
各部分要结合实践,加大扶持力度,实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坚持由首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分担负责人和责任部分协分配合的创立创业型城区工作机制。要研讨制定创立创业型城区详细行动方案,保证创立创业型城区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四、时间安排
开展创业型城区创立工作,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需求全区上下通力合作、协调推进。按国家创业型城市的工作要求分三阶段把创立工作抓实抓好。
(一)预备发动阶段(年12月—年3月)
1.年元月份,完成成立创立创业型城区专门工作机构,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的和重点,出台创立工作详细施行细则,并上报市创立办。
2.年3月份,召开全区发动大会,指导广大群众勇于创业、擅长创业、诚信创业。启动创立宣传工作,应用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创立创业型城市的意义,在全区掀起创业。
(二)贯实阶段(年3月—年10月)
1.每季度召开1—2次创立创业型城区指导小组全领大会,传递创立工作发展、政策落实与目的完成状况,研讨工作办法,督促相关部分根据各自本能机能,做好相关工作。
1、创建了创业服务平台。我县在建成劳动保障平台的基础上,又对县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两个孵化园区(下坊孵化园区、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管理力度进行了提升,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水平。利用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切实推动全民创业。仅下坊孵化园区建立网点企业2个,创业孵化人数38人,创业带动就业326人。
2、构建了创业培训平台。一方面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为创业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政策性补贴培训,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能转换能力。一方面依托县创业指导中心,成立了由工商、税务、司法、财政等部门的业务专家及syb教师组成的创业专家指导团,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今年,我县已多次组织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和岗位推介活动,组织创业培训27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959人,实现创业160人,创业带动就业480人。
3、规范了基础台账。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对日常工作进行指导与实时跟踪。在创建过程中,下半年起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劳动、财政、人事、人行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结合我县实际,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及措施的规范性文件,在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等,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走访各兄弟县区,虚心学习各种创城经验,软件的归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二、依托我县产业结构优势,探索创城新径。
1、创建信用园区。把孵化园区当做“信用示范园区”建设,为此我局与县人行、信用联社把下坊园区当做信用园区来建设,加强对园区经营的规范管理、监督、指导。一是入驻园区自主创业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或其他形式小额贷款,对小额贷款不超过8万元的部分,给以全额贴息;二是入驻园区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以人均2万元的贷款贴息,贴息贷款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给予全额贴息。三是对符合现行规定的人员首次小额贷款按期还本(付息)后,再次入驻园区创业的,在其新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后,允许申请小额贷款。
2、发挥旅游优势。我县旅游发展的快速度,为创建孵化园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孵化园区抢抓机遇,吸引更多的返乡创业农户入驻园区投资创业,在下坊旅游孵化园区打造“三明旅游第一村”,协助园区入驻宾馆成立了“家庭宾馆协会”,积极配合创业培训和员工技能培训,提高旅游服务的经营水平。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的建设中,我县发挥“泰宁古镇”的优势,依托泰宁尚书第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目前,集古玩字画文化、根雕文化、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开发思路已基本形成,我县将坚定不移的围绕文化创业这一点特色继续建设下去。同时,为创业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创业平台,提升创业水平,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宣传工作。一是在全县各大广场以“建设创业文化、引导全民创业”为主题,举办全民创业广场文化活动,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展示了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后的美好生活,吸引了大批群众关注咨询;二是开展全民创业宣传日和宣传一条街活动,在县城区主要街道及各乡镇贴出广告、标语、招牌,进行全民创业、农民工工作的政策宣传,展示宣传版面、横幅,发放宣传单;三是县劳动保障和有关部门要开设经常性的资询服务电话,解释答复有关就业再就业政策问题。
三、积极克服创城困难,工作问题凸现。
1、任务重、经费少,人员不足。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中,区委、区政府在这里组织此次演讲活动,给了我一个展示的平台,面对这么多可亲可敬的领导们,面对奋斗在铜关山区各个战线的同仁们,我的心情格外激动。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建设新型城区》。
何为新型城区?这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区委、区政府在区党代会、人代会上,已经为我们勾画出了铜官山新型城区的蓝图。建设新型城区,就是要把铜官山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商贸活跃、环境优美、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城区。
回顾过去——铜关山推进新型城区建设已取得累累硕果!近年来,在中央、省、市正确领导、驻区各单位和兄弟县市区大力支持下,铜关山区领导班子辛勤耕耘,铜官山百姓同心同德、艰苦创业,新型城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近年来,铜官山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特色经济,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以工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8亿元,其中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80%。实现财政收入2.86亿元。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35家,规模工业企业31家,占全市限上企业数量一半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总量过六成。坚持不懈地抓好招商引资。2003年以来,全区累计引进项目700多个,到位资金45亿元,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120多个。引进并建成了铜陵大市场、铜陵商城、铜冠商业广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和商业街区,以及家得利、苏果超市、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世纪联华、宏图三胞等大型商业企业。第二,社会发展全面推进。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协调进步,着力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目前,社区建设总体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先后荣获省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示范城区。持续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创建连续五年考核位居全市前列,辖区市容市貌整洁,人居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日益丰厚。深入实施了民生工程,着力缓解了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难题,社会局面稳定和谐。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推动管理创新,执政能力和对外形象不断提升。近年来,铜官山区先后荣获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全省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区、全省政府公开示范点和首届省“平安区”等称号。第三,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观。铜关山区加快步伐,加大投入,斥巨资改善环卫基础设施,继续深化市容环卫体制改革,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综合体制。突出品位,提高档次对城区主干道临街建筑物实行美化亮化工程,新建农村水泥路面、改造城区小区道路,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年轻的铜官山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见证了小康社会所结出的文明硕果,铜官山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令30万铜官山人欢欣鼓舞。
展望未来——推动铜关山新型城区建设前景美好,同时又任重而道远!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等,为铜陵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铜陵已迈上快速增长平台,开启了率先崛起、跨越发展的伟大征程。作为中心城区的铜关山区,也迎来了建设新型城区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建设新型城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首先,要加快产业培育,扬商贸优势,勇当城区经济发展样板。要着力加快中心商务区规划和建设,努力把中心商务区建成基础设施好、服务功能全、商业氛围浓、购物环境优、辐射能力强的精品商业街、特色楼宇群、繁华商业圈。要着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和配套经济发展,以扩大总量、提升档次为重点,主动配套全市工业发展,服务城乡统筹,逐步建立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体系,打造铜陵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其次,要提升城区管理,创文化品牌,塑城市形象。要着力推进社区建设与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社区标准化建设,完善服务设施;要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改造,加快老城区改造升级,促进城市基础完善、功能优化。积极参与环湖建设和滨江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滨江生态城区;要继续保持文明创建领先水平,深入开展“五城联创”,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工作,突出和谐创建,提升城区管理和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人文环境。
三是注重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形成了整体发展的新格局。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切实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整体推进的同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突破。去年,继续推进新农村“工程”建设,全力实施“幸福民生四十条”,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办法来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免学费普高教育,免收16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之举,在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大力开展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河道疏浚整治,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以及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供电供水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甬新河××段工程全线贯通,完成河道疏浚整治350公里、河岸砌石40公里,鄞西片区域供水工程顺利通水,40余万居民用上优质水库水,29个自然村开展了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试点。新创建省市级绿化示范村28个,东吴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四是注重制度建设与氛围营造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建的新格局。着力完善和规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制度,促进区、镇两级和各部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局之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制,完善对镇乡的考核,实行重点项目区领导联镇带村等载体,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指导工作,深化村企结对内容,在村企结对全覆盖的基础上,健全共建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出资、出智、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区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扎实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年。我区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围绕建设城乡融合型新农村的目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大力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着力消除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体制障碍,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农民生活品质化,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是在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加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劳动就业的力度,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互促互进、共兴共荣。
二是在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进行大胆探索,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双层经营体制的“两个转变”;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激活土地生产要素,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增加农业农村信贷投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保障制度。
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经济实力。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集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发展由序列推进转为层级提升。要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科学制定商贸服务、电子通信、机械汽配、纺织鞋服等“四个百亿产业”规划,加强对72家区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延长产业链,力争到2010年上述4个产业集群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培植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新亮点。
一要打造百亿现代商贸服务业。鲤城区自古以来就是泉州市的商贸旺地。要因势利导,加快引进沃尔玛、欧倍德和苏宁电器等新型业态,巩固繁荣北门街、新门街、闽台特产城等专业街市,形成“一带三路十街”商业旺区,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积极拓展广告传媒、咨询策划、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江南企业总部经济区等,探索发展总部经济。出台《“刺桐名胜风情游”旅游推介工作方案》,挖掘多元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使“刺桐名胜”释放无穷魅力,尽快形成富有特色的泉州旅游服务中心区。
二要打造百亿电子通信制造业。鲤城区是国内首个“国家火炬计划微波通信产业基地”。我们要注重发挥基地品牌效应,吸引一批高新电子企业入驻园区,扶持培育福建光微、金太阳电子、火炬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完善微波通信射频技术、铁路通信等5个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培育微波通信、交通运行保障设备、卫星接收设备、光伏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努力把鲤城区建成全省六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三要打造百亿机械汽配产业。鲤城区在八十年代就因汽配生产而闻名全国,2004年10月,被中国重型汽车工程机械配件联合会授予“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称号。鲤城区要以荣誉为新的起点,加快规划建设江南高新园区机械制造园,争取引进国内外著名汽车制造商作为战略投资者加盟。重点培育奇星机械、卜硕机械、双塔汽配、盈众汽车等骨干企业,加快建设中国电子汽配城、常泰路汽车贸易市场,把汽配业纳入汽车产业协作分工体系,努力把鲤城区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汽配产业基地。
四要打造百亿轻纺鞋服产业。要以海天轻纺、天宇化纤、益龙纺织为龙头,以提高原料差别化率为重点,以开发高档面料为突破口,引导行业内织线、纺织、成衣、辅料等相关企业形成生产协作关系,延伸轻纺服装产业链。重点推动海天轻纺与杜邦公司的合作项目尽快落地,打造海天轻纺国际运动服装产业基地。以宝峰、鸿星尔克、鸿星沃登卡为龙头,加大品牌创新,走品牌化经营之路,促进鞋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张。
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一城四区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龙头。鲤城区要把城市建设作为最大的产业和品牌来经营,出台《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区的实施意见》,在服从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下,按照“跨江发展、梯度跃升、一城四区(大鲤城、江南片区、古城片区、滨江片区、紫帽生态保护片区)、互为互动”思路,进一步扩容提质,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一要建设江南新区。按照“建成一片,完善一片,繁荣一片”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区城市化进程。完善五大规划。抓紧做好江南组团控制性详规的修编,完善市政工程规划、紫帽山和乌石山区域景观规划设计、江南组团起步区城市设计和新区城市景观设计,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推进五大工程。坚持以项目带动构筑新区框架。今年全区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7个、预备重点建设项目16个、重点前期项目6个。要加大项目投入力度,继续推进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居住小区等“五大工程”建设。配合做好泉三高速公路鲤城段、泉州大桥南片区立交桥建设,完成常泰路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南区客运中心,构筑南北贯通、内外衔接的城区道路交通系统。抓好新区排洪沟渠和内涝整治,配合做好金鸡拦河闸重建工程,加快区老年人休养中心、万祥医院等社会事业工程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继续推进兴贤路北延段商住示范小区、笋江花园城、石崎安置小区和江南经济适用房建设,促进新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优化人居环境。把开展新区人居环境大整治作为推进新区“三化三转变”的重要举措,多方筹资3100万元,抓好36个社区的改水改厕、拆旧建新、全日保洁和绿化美化等7项整治工作;同时要抓紧制定“城中村”改造计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新区环境。
二要繁荣文化古城。按照“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建设”的原则,继续配合市政府实施好钟楼片区改造、西街保护整治、学府路拓改和释雅山公园建设等工程,加快美食街北延段片区改造步伐,延续历史文脉。完成老城区100幢危旧房屋改造。加快老城区“退二进三、腾笼换凤”步伐,盘活土地资源,经营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产业,创建古泉州观光购物旅游文化圈,把名城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古城持续繁荣。
三要开发滨江区域。着重抓好“一江两岸”规划建设,完成笋江桥扩建工程,启动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工程(金塔堤段)、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二期)和美厝体育休闲公园建设,继续推进江滨一号工程建设,致力促进江滨两岸商住示范小区、五星级酒店和泉州深国投商业中心等商住设施建设;配合市政府分期做好桥南片区大型商住中心建设,把滨江区域打造成为集自然景观、生态休闲、商务旅游、高尚住宅为一体的“金外滩”。
四要打造生态景区。着重抓好紫帽山、乌石山“一带、两山、六区”(“一带”指紫帽山与乌石山所夹的峡谷地带,“两山”指紫帽山和乌石山,“六区”指苏夫人姑庙城市公园、两山对应出入口广场、乌石山民居集中区、滞洪区水域、登峰广场和龙岭生态休闲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构筑中心城区“后花园”。
创新招商理念,打造开放品牌
要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发展,必须善于激活内力、借助外力、凝聚合力,狠抓招商引资,强化区域协作,努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要创新招商载体。要把江南高新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城市经济重要载体,按照“聚集产业、规模发展”的原则,整合现有工业小区,规划建设好产业特色明显的园区,形成适宜大项目降落的“跑道”。要强化投入,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园区功能;继续抓好一、二期入驻企业的动建投产和二次招商工作,优先保证高新技术、无污染企业入驻三、四期。加快建设台湾学者创业园,吸引一批台湾专家学者和高新电子企业入园孵育创业,做大园区规模。到今年底园区投产企业可达48家,实现产值27亿元,创税1.1亿元。
二要拓展招商领域。坚持三次产业齐上,内资外资齐引进的原则,采取项目招商、会展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和网络招商等方式,重点组织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暨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着力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项目,力争引进现代物流、中介服务、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三要加强区域协作。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资金、技术、转移。积极参与厦漳泉城市联盟,探索与晋江、南安等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推动落实江南第五水厂、晋江污水处理厂等合作项目,实现联动发展。
四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2005年泉州扶持外贸出口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多元化战略,加大对24家区级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做好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应对工作,千方百计鼓励企业扩大出口。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香港秋季礼品展和意大利马契夫国际礼品展等国内外著名展销会,巩固老市场,拓展新市场。
创新发展环境,构建和谐鲤城
环境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竞争力。
一要推进“人文鲤城”建设。围绕塑造创新创造创业的城市精神,加快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推动社会文明进度。要实施科教强区战略,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态势,确保首批通过省级教育强区验收;实施素质教育、均衡发展、名师培养、职教创新四大工程;适度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加快发展等职业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