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13:09: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活动礼仪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同的教材由不同的施教者处理,最终体现在一节课中的内容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中,既要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对基本理论的传授,同时又不要局限于课本,敢于安排一定量的实践内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在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从“怎么教”入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取得成功。
如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由李老师(具体单位和姓名略去。下同)与谭教师共同执教。这两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建构。李老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将本课整合为“一、印象・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二、考证・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拷问・明清――敢问路在何方?”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思想冲击,既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也符合高二文科班历史教学的需要。谭老师敢于打破教材格局,重组教材内容,重新选取“军机处、奏折、礼仪、科举制”四个视角,“多角度看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他们俩都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但这两节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李老师在“拷问・明清――敢问路在何方?”一目的教学中完全可以进一步优化,不至于拖堂。谭老师则只选取“军机处”一目进行教学,似乎有点背离课标的要求。
二、落实课程理念,有效引导学生“活学”历史
教学的有效性是作用在学生身上,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习惯于只论及教学的技法。一堂历史课上得好不好,首先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比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环节、教态、教具使用等,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关注不过是他们的发言次数、活动气氛而已,也就是看其对教师教学配合的程度。当然,这样的教学有效性是很难被学生认可的。再有一个传统的有效性指标,就是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即我们常说的“在这节课上基本知识落实了没有”。因为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教科书知识,所以这类评语意在强调对课本知识的落实,结果使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成了历史教学特别是其中的知识教学的通病。
但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这个规矩,教学的有效性是针对学生的需求而言的,即使我们依然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但设计不是为教而做的技术性程序,而是为学而做的生成性过程。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 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从教科书的角度看,主要安排了三个目,即“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两位教师在讲清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活学”历史。如谭老师用多媒体打出下列材料:
[视角1]唯以一人治天下――军机处
材料一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视角2]君臣间的秘密――奏折
材料 原为密知地方情形, 四季民生, 雨如何, 米价贵贱, 盗案多少等事!
后内外臣工无论是本职、本地或临近、偏远省份的一切地方之弊, 吏治之勤惰, 上司之职操, 属员才品的优劣, 营伍是否整饬, 百姓生计如何等等, 都属奏事范围。
并凡有作弊,或关系民生者,皆可风闻入奏!
[视角3]尊君卑臣的礼仪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忽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所具有的交际,仅把英语的教学过程简单认识为语法的讲解、单词的记忆、句型结构的分析,对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教育,令英语教学陷入了枯燥乏味的状态,使学生本应具有的英语学习兴趣消失殆尽,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一、英语情感教学的内涵
英语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方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已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认识和引导积极的情感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关键。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此,笔者结合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问卷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提出实施技校课堂情感教学的几点建议。
二、学生英语学习情感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对本校2012级电工两个班10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英语学习情感因素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占75%的学生还是想将它学好的,占62%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比较感兴趣。但从各项情感因素分析,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还明显滞后,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的占38%;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占36%;不能克服害羞和焦虑情绪的占20%,有时能克服的占70%;在课堂上会产生疲劳感和枯燥感的占38%;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占54%。另外,学生喜欢平易近人、关爱和尊重学生、英语专业知识广博、教学方法和技巧灵活的英语教师。学生喜欢的英语课是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将知识融入游戏或活动中,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或训练。
三、实施英语情感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身临其境可以使学习过程变得容易,触景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创设情境化教学,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触景生情,以情悟理”。
所谓情境化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此过程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景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直接、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由快乐派生出求知需要,真正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造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巧用导入创设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笔者在教授Sports and Hobbies一课时,首先播放奥运精彩片段,通过震撼的画面和铿锵的配乐引出教学主题,勾起学生对运动的热情,接着通过提问和讨论,结合图片展示,引出新词汇和新句型进行教学,最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几种情境创设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多种器官,教学活动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获得了愉快高效的学习体验。
2.实施激励教育,增强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对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成功有很大影响。教师应懂得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亮点,运用激励教育点燃学生求知、进取的自信心,调动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保持恒久的学习动力。
策略一:实施成功教育,即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学生获得好成绩、正确回答问题、圆满完成课堂任务或练习等,均可视为成功,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笔者在巩固对话环节设置朗读、背诵和表演三个层次;角色表演分戏份多与少,台词难与易的几个角色;学习单词分朗读、拼读和默写;听力和阅读分直观题和推理题等。这样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策略二:实行言语激励,即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亮点进行恰当的言语激励,增强其自信心。课堂上轮到学生发挥时,笔者总是微笑着倾听或静观,若完成得好,说句clever,perfect,a good job等进行表扬和鼓励,完成得不好就微笑着说“Good”,然后委婉地指出错误。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要求进步的决心就更大了。
策略三:树立榜样教育,即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通过在班上树立与其水平相当但取得进步的榜样来进行教育,让学生取得替代性经验,这样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榜样更能发挥激励效用。
3.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缓解学习焦虑
调查显示,在英语课堂学习时,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情形有很多,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英语、发言时犯语音错误、被教师纠正错误、无法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等。学生因焦虑而导致的过度紧张,造成学习效率下降。焦虑成为困扰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可忽视的情感因素。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满足学生安全感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平等、亲近的师生关系,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沟通共鸣,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平稳的情绪,并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融洽、友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和包容,互相帮助,加强学习合作。教师是决定和影响课堂人际关系的最大核心。作为教师要率先垂范,转换角色,要从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变成“参与者”,以真诚的态度、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以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把英语教学融入活动中,能有助于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值日汇报、唱歌、角色扮演和游戏等,在其过程中多与拘谨、焦虑感强的学生沟通,分配适合他们的简易任务,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变换教学组织形式,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
从生理上讲,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致大脑刺激的单调,使兴奋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从心理上讲,技校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时期,再好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若简单重复太多,学生兴趣也会锐减,产生厌烦情绪。教学一般不宜长时间的满堂灌,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变换组织形式,力求让学生通过多动脑、动手、动嘴的方法来消除学习疲劳感,活跃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多种训练形式,如个体练习(单词或词组朗读、课前值日汇报、讲故事或回答问题等)、小组练习(结对对话或角色表演)、集体练习(英语游戏,歌谣,比赛)。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如观看幻灯、视频和听录音。适当地穿插英语电影和歌曲欣赏及西方文化介绍等。课堂教学组织遵循学生的好奇、好胜、好玩、好动等特点以及思维发展规律,既发挥老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最优化教学。
5.挖掘教材的情感资源,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英语教材的语言材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现行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礼仪和习惯、生命安全、名人事迹、社会公德、科学素养等多种题材,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思想性、科学性和启发性。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摈弃“教教科书”的做法,学会“用教科书教”。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学会将教材同化成自己的智能。除了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还要发现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价值,利用教材中传递出来的情感激活学生的个人情感。懂得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材内容和情感教育的结合点,运用融合、渗透的方法,自然无痕地寓情感教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中,力求收到教材以外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授Introduction中的看图说话部分时,通过讲述中国著名宇航员杨利伟为圆中华飞天梦,克服困难,顽强训练,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的奋斗故事,鞭策学生为理想而努力奋斗,自觉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勇于面对学习困难的优秀品质,这比一般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令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欧阳芬.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朝辉.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情感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1(13).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65-02
新时期的数学课堂教学,越发显现出师生共同成长的特性。它真实鲜活,色彩斑斓;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它充满智慧,给人启迪。课堂瞬间生成的活力给数学教学注入了灵魂,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以笔者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课为例,谈谈作者如何通过动态生成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来主动构建对新知的认识。
一、巧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老师在导入新课时,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教学前,老师先将孩子们的座位分成八列,即八个小组,然后可以这样引入:“今天老师很高兴能认识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和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能成为好朋友。首先我想认识的这位同学是坐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的,你们猜他是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指名学生并让他(她)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老师追问:“还有谁想要说的?”从而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得出很多种可能性。最后引出小结:“由于同学们的想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看来要想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才行。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确定位置。”“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并且在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让他们觉得很自然、很亲切。通过学生找到不同的对象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有一个标准,即寻找到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抽象理论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学生掌握新知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应提供给学生丰富而又典型的感性材料,而且最好是以梯度的形式层层递进、从易到难,使他们从直观形象到逐步抽象,最后内化新知。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学生坐的座位,使学生首先明确了数学上规定行和列的标准,继而使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借助座位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了学习兴趣。接着过渡到形象的直观图(教材的主题图),在直观图上找找同学的位置,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然后再逐步抽象到圆圈图,指出圆圈图上同学的位置。最后揭示“数对”的概念。由生活中的例子、直观平面图、圆圈图,最后归纳为用数对表示位置,由具体到抽象过渡自然,层次分明。整个过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对”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只有在感知大量事例的过程之后,才能能够建立牢固而又清晰的表象,逐步认识到新知本质的东西。老师在教学时只有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新知。
三、设计问题生活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都存在数学知识,有许许多多的生活问题,需要我们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兴趣、信心。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练习,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说位置、找朋友等形式,巩固学生对行、列和数对含义的认识。接着,让学生用数对来确定墙面瓷砖和地面花色地砖的位置。这里注意通过比较瓷砖和地砖的位置特征,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发现数对中的一些规律,如同一列中,数对中的前一数相同;同一行中,数对的后一个数相同等。同列不同行,同行不同列,列、行都不同三种情况的练习设计隐含了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些比较中,深入地体会数对。数字相同但位置不同的两个数对的练习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还使学生逐步突破了学习难点。接着让学生充当小小的设计师,设计一下增添的地砖所贴的位置,这样既让他们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美感,还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立足学生生活,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演绎灵动课堂。
一、立足学生生活――求真
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看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所蕴藏的教育价值,认识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身就是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经验、资源等,并借助他们的经验展开学习,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再学习、再挖掘的思考、领悟、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共同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让教学变得生动、深刻、多元、丰富。比如,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我的小小希望”一课,本课旨在让学生体验感受动植物生命的美丽,亲近并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动植物,愿意以实际行动爱护动植物,并逐步形成关爱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这样的课堂,因为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爱学、乐学,课堂也就有了情趣。在“爱心小天使”活动中,教师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生活中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自豪地展示和家人一起照料鸟儿、树儿、花儿的照片,尽情述说送小蝌蚪回家的故事,忘情地表演自己喂养小兔子时哼唱的童谣……这样的交流源于真问题、真情、真感,课的真实就与学生的兴趣、愿望有了联系,在彼此分享、获得共鸣的同时,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立足学生生活――求近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经验密切联系的课程。如果课程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程本身便没有了意义。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时,能感受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他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从而理解课程的意义并乐于探究。比如,品德与社会教材(泰山版)四年级下册“同在蓝天下”一课,有一个关爱残疾人的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身边还有很多生活不便的人,他们需要关心和帮助,使学生看到社会为生活不便的人们所做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运用简单的体验活动,拉近学生和残疾人的距离,为此,我选用了自助与他助、信任与被信任的游戏教学。首先,让每个学生都蒙上眼睛,在教室里独自一人行走(适当设置障碍),体验个体的残疾人的无助甚至从心里发生的恐惧感(包括学生自己在内);其次,全班所有学生一半人扮演盲人,另一半人扮演帮助者,重新体验;再次,全班所有学生都扮演盲人,但需要两人一组,相互帮助;最后,学生交流扮演的体会。
上述教学活动是一个真实社会的模拟,残疾人也是社会人,和健康人一样的社会人。一个健康人所能够遇到的社会情景或环境,残疾人也一样可以遇到。在这几次不同的活动体验中,通过变换视角的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即由比较充分的身体活动去感悟其中的道理,改变了教条式的知识说教,使课程达到高效的效果,既拉近了学生和残疾人之间的距离,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三、立足学生生活――求美
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称赞的优质课,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的视角正视课堂中问题,从而打造灵动的德育课堂。
幼儿的新需要是在一定的教育要求下产生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要求都能为幼儿所接受,变成幼儿主观的需要,引起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能否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并转化成为幼儿的新需要,有个必要的条件,这就是教育要求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果符合,就会为幼儿所理解、接受,变成为幼儿的新需要,形成幼儿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的新的一面;如果不符合,情况就会相反。这就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幼儿心理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要求、指导,另一方面,教育要求又必须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一)教育要求高低难易合适,需要幼儿作出一定的努力所能达到,而不是过高过难
比如要求小班幼儿静坐半小时听老师朗读诗歌,或学习数的组合分解,这一要求就过高了;而要求大班幼儿学习画苹果、太阳,或复述故事《拔萝卜》、《小兔乖乖》,这一要求就太低了。这两种情况对幼儿都不合适,都不利于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育要求要具体、明确
有时要求虽高低难易合适,但提得很笼统、抽象,这也不利于幼儿把教育要求变为内在的需要。比如,要求学前幼儿上课坐好,如果只简单化地说:“坐好”,是毫无作用的,教师必须将“坐好”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交代清楚:“把手放腿上,两脚并齐,身子不能趴着,眼睛看老师。”把教育要求具体、明确化,才能促使幼儿积极地按照这些要求去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动,从而才能保证幼儿进行有效地学习。
(三)从幼儿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
中班幼儿感兴趣的有奇妙有趣的童话,优美动听的散文,富有情趣的寓言,构思巧妙的谜语,简短活泼的歌曲,生动形象的舞蹈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教幼儿学习的内容。识字课、计算课、体育课,内容比较容易单调、乏味,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老师一定要想法赋予它们以一定的情节,使它们也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把幼儿紧紧地吸引在作业和活动的内容上。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稳定及支持作用
(一)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表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引导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学内容的教授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如何使他们从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上的提高与满足?如在讲科学童话“真假蜜蜂”时,一上课,老师就可以用启发式的语言问小朋友:平时,我们看到的都是真蜜蜂,那么怎么还会有假蜜蜂?这假蜜蜂是怎么回事?然后老师再绘声绘色地开始讲述,这样能使幼儿注意力在较长时间内都集中在听老师的讲述上。相反,如果老师对故事内容不熟,照着书结结巴巴地念,既不连贯,又无表情,语气语调也平淡,无变化,幼儿就不会集中注意去听,或者听一会儿就不爱听了。
(二)教师组织教学与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
比如,教幼儿学习复述故事“金色的房子”时,虽然这个故事内容很生动,但若总是采取老师背一句、小朋友背一句,老师背一段、小朋友背一段的方法,幼儿一会儿就会分心走神了。老师可以这样做:第一遍由教师生动、完整地复述,然后老师边放配乐录音,边操作桌面上的玩具进行表演,第三遍请几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小朋友来分段复述,第四遍再请小朋友分别扮演各个角色,戴上头饰和简单道具进行表演。这样,一节课虽然二三十分钟的时间,但因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孩子们始终全神贯注的复述故事,并且在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故事“金色的房子”的复述。
(三)在教学与活动中适当多用些颜色鲜明、形象生动、能动会变的直观教具
比如,给幼儿朗诵诗歌、讲述故事时,可以配上几幅色彩美丽的图片,使幼儿视、听结合。这样,幼儿会比单纯听老师口头讲述时更加感兴趣。如果老师不用图片而改用能动可变的活动教具,边朗诵边操作活动教具,进行表演,幼儿会更有兴趣。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课堂活动是一种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活动”的设计是值得我们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的问题,笔者就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做到师生共同参与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到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而是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例如,在讲到等高线地形图时,我指导学生用钢性较强的铁丝做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圈作为等高线,再用细线连接起来,山顶部系上一根铁丝做拉手。提起拉手呈现山的形状,让学生观察。观察完山的模型后,当众把拉手垂直放下,使各条铁丝圈平放于准备好的小黑板上,接着让学生沿着铁丝的轮廓把各条等高线画下来。移去山的模型,再假设出每条等高线的高度,在一旁标上高度。最后把画好的地形图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参与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从中获得地理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
这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自由飞翔,首先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听、说等方式互相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回其间,简要个别讲解,帮助弱势学生领悟问题要点。讨论活动是课堂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活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感悟,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经验,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创新,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成为创造型的人。如让学生动手演示昼夜更替。这个活动可以作为课堂演示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也可以教师一边讲台演示学生一边跟着操作。比如:在教室里,把窗帘都拉起来,给学生创造一个黑暗的环境,教师可以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或者可以用一个废弃的足球,把一半面积用墨水图黑,用来代表夜半球,或者说是太阳照射不到的部分,这样也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演示昼夜更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一些知识,懂得了一个道理,掌握了一种本领,这一切都说明在实践中感悟最深刻,在实践中体验最到位,在实践中的创新最能提高人的素质。也许,探究活动课的知识并未形成体系,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三、课堂教学活动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真正的小组讨论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参与,达到相互的全面交流,讨论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它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发现新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要特别关心弱势学生,所谓弱势学生我认为就是在班级里比较内向,不善于发言,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具有一定的自卑感的这样一小部分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留意这部分学生,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及时走到他们身边,走下讲台与这部分学生一起讨论,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结果,一有机会要积极鼓励他们发言,要及时给予表扬,从简单做起,起步要低一点,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尊性、主动性,慢慢地使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关心弱势学生还必须延伸到课外,平时要多与这部分学生多联系交谈,使他们消除对老师的心理害怕,把老师当成是一个可信懒的长者,是可以相互交流看法的朋友。同时要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首先必须消除心理障碍,大胆敢说。其次逐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乐于学,积极学。
四、课堂教学活动要强调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由“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品质质的飞跃,学生不等老师教而能自学时最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独自学习。教师在告知学生他们的任务和目标后,指导和培养 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从中明白事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在设定任务目标和设计任务时,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能力范围,智能因素,认知能力与学科综合,尤其要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课程、任务目标之间的差距。只有当所设计的任务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或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自主地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分工,以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教学活动要强调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在上《气候类型》一节学习,就可以根据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四个部分,要求班级中的四个大组,分别就各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及该带气候的共同特征,进行说明。还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种、国际组织等内容的学习,采取并列式的分组,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是学生思维、心理和实际情况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
总之,新型课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它将有利于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形象和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02-001
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并且适时恰当地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创设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主动构建对百分数的认识。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认识百分数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那如何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呢,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进而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并且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我运用白板课件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学生平时大课间活动录像,然后告诉学生:为了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我校将组织一次投篮大赛,要求每个班级选出一名投篮高手参加比赛,现在我们班已有3名同学参加比赛,这时出示这三位同学的投篮情况统计表,让学生们担任评委,选出参赛选手。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当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都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先算出每个人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比他们投中的比率即可,学生通过通分将这三位同学投中的比率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很快比出张小华投中的比率更高一点,顺利的引出了一百分之几。接着我进一步完善情境,增加几名学生,由于情境的不断变化,此时小评委会发现如果还要用通分来比较这些参赛选手投中比率的高低,通分过程将会非常繁琐,他们渴望掌握一种更为快速、更为方便的方法。此时,再教学百分数便会水到渠成,同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经初步感悟到百分数的含义,也感受到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巧妙借助图形,促进学生建构百分数的认识
我通过形数结合,帮助学生深刻建构百分数的意义。首先,我指名学生说说一号参赛选手李星明同学投中比率64%表示的含义,学生发现64%表示李星名投中的个数是投篮总个数的64%。接着提问:如果他投篮的总个数是100个,那么他投中的个数是多少个?学生马上回答:64个。于是进一步提问:命中率64%就是每投100个球,中64个,那投200个球呢?中几个?1000个球呢?中几个?如果投50个球呢?学生通过简单计算,都能很快回答。这时出示百格图,说明老师用100个方格表示1号选手李星明的投篮总个数,你觉得他投中的数量可以怎样表示?学生表示只要涂上64格即可。接着将这张百格图进一步分割,变成200个方格。问:如果李星明一共投了200个球,那么他投中的次数又该如何表示?学生回答后,老师运用课件演示100个方格里面涂上128格。然后将出示50个方格的图形,问:如果投篮总数是50格,那么投中的个数呢?学生马上回答是32格,多媒体演示50格里面涂上32格。最后一起出示百格图中的64格,200格图中的128格,50格图中的32格,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总格数和涂色方格都不同,但是,64%所占的大小是一样的。于是继续演示:如果用这样的10个方格表示投篮的总数,投中的个数大约是多少?学生发现大约是6个多,7个不到点,准确说是6.4个。师继续图示:如果用一条直线表示投篮的总个数,李星明投中的个数大约是多少,请你比划比划。通过图形这根“拐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形象的认识到命中率64%是投中个数和投篮总数比较的一种结果,表示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64%。
三、引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在学生已经明确了命中率百分数的意义之后,我先出示一些老师收集到的百分数,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自己收集到百分数的含义,完成百分数意义调查研究表,这样,一组一表,一组一例的方法,与全班共同研究一个例题相比,好就好在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随时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随时向学生老师或同伴请教。然后,我通过白板课件出示了一份牛奶营养成分表,让学生根据营养成分表说说各种营养成分占牛奶总数的百分之几,丰富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
一、以“趣”激活历史课堂
历史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初中学生认识和思维还处在感性阶段,这就决定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了。为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
(一)优化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导入艺术。成功的导语能够承上启下,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如:讲授古希腊的历史时,就可以借着奥运会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学生对古希腊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二)创设情景,以情求趣。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强,但是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视频,创设丰富的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
从教以来,我很注意收集整理一些历史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中国现代史有很多记录片,如果采用记录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很容易调动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直接感知触摸历史。举例说,讲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观看记录片“召开”、“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形象直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活跃课堂,也可适当采用颇受学生欢迎的flas。我主要使用过《烽火戏诸侯》、《完璧归赵》、《清明上河图》、《爱我中华(56民族图片展)》、《七子之歌・澳门》、《乡愁》、《台湾,我的兄弟》等flas,flas配合歌曲(或者朗诵)、绘画或图片,往往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文史结合,渗透时事。讲《“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那一课,我及时把它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他们哪些事迹感动了你,课后去做一件感动别人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意文学、关注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处处结合文史、渗透时事,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与生活不远,历史实际与现实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
二、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历史教学关键在更新学习理念――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要让教学的第一主体即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师再怎么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没有太大效果的。
(一)课前预习必不可少,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课堂上给时间预习,也可以是课外时间的预习;可以就某一事或某一人进行评价性地预习;可以研究某一时期的得失,也可以考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预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多样性的预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至少选择一种方式预习,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预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预习既做到了学生先入为主,又逼着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多问”。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也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思维活跃,那样必然会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怎样让学生敢问呢?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其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多肯定少否定,让学生经常品尝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再次,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能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提问。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要问”。根据历史学科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⑴利用直观方法(多媒体、投影、挂图等)设置问题情境;⑵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的时事焦点设置问题情境;⑶利用对某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设置问题情境等。
3、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增强学生提问能力。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当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巧妙设问,通过提问使学生学会提问方法,掌握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三)注重探究,历史课外活动不可或缺。历史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教师应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综合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就近几年来的教学,我设计和开展了下列活动:
1、办历史手抄报:将小报内容与课本紧密联系,既让学生锻炼了能力,又对学生的考试有利,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2、《讲成语故事,学历史知识》的活动课:通过演讲或表演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3、《展示五彩缤纷社会生活》一课:让学生自己分成衣、食、住、行四个部分进行展示,在谈笑间学生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同时领悟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
4、以游戏竞赛的方式进行选择题复习:这种小组比赛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历史教学从课内到课外的“动”的各个环节并非相互孤立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动”。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历史情感,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
一、将第二课堂植入军事理论教学的益处分析
军事理论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能够运用课程当中学习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军事理论分析和认识重大的现实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军事理论课程对于同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军事理论课程而言,仅仅只是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它不能够满足学生实践应用的需要,把实践教学充实进入军事理论教学的框架当中,是适应现代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发展规律的尝试。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正好能够补充第一课程实践教学的短板,可以充分的利用各式各类活动、比赛等相关形式开展教育实践,将军事理论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军事装备以及现代化的国防知识等内容与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或比赛等形式主动参与进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从而真正的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一边加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一边运用自己的理解参与现实问题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能更好的消化和吸收现代国防教育的知识,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和强国富民的历史责任感。
二、第二课堂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有利于学生课余时间发展特长、增加学识、陶冶情操的学习、教育、交流和实践活动,一般分为学术研究交流、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讲座等形式。从概念上我们不难看出第二课程重在实践,活动载体可以是多样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则依托于第一课堂,因而可谓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因此,当把它植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框架时,我们必须遵循第二课堂的运行规律,将其作为军事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补充环节,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模型,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当中,从而更好的消化和理解课堂上面所讲授的知识难点和重点。
(一)以学促建,展开军事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
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思考问题,同时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而连接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些专家对于学习兴趣培养的理论可以得知,学习的过程对于情境的依赖比较多(比如格式塔学派的观点就认为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反映)。因此,设置较好的学习情境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借用第二课堂的活动载体,军事理论课程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而授课的老师可以以讲师团的形式打包授课,即根据不同的军事专题,安排不同的授课教师主讲。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能够节省精力,将全部的能量专一用于某一个领域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述,学生能够对这个专题的问题形成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军事理论课程是一门要求较高的综合类课程,要求教师对于国际形势、理论、高科技发展以及必要的军事理论知识都要有所涉及,这对于目前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师队伍来说确实要求相对高了一些,因此,利用专题学术讲座的形式可以帮助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减轻工作的压力,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的学科背景进行授课,这样对于军事理论课程的实际授课效果也有所提升。
(二)以赛促建,展开军事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
辩论赛是第二课堂的另一种常见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是需要学生进行初赛、复赛、复活赛、决赛等多轮的控辩参与,在多轮的参与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有一个反复强化和加深的过程,因此,能够牢固的将知识点记入脑海。另一方面,由于辩论赛通常对学术性的问题不会产生定论,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参与的控辩双方主体只要能够围绕自己的论题,形成自己的逻辑即可。因此,学生在利用辩论赛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会存在过重的心理负担,能够大胆的解放思想,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综合知识分析和认识国防普及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同时对世界国防科学的发展也能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除了辩论赛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比赛形式展开军事理论课程的实践学习。通过规定主题,让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在学生为了提高参赛质量,围绕主题去图书馆或者利用其他社会资源寻找比赛资料的时候,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综合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他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与主题有关的军事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很多延展出来的周边的综合学科知识,比如历史知识、科技知识、文学知识等,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积极学习行为,值得推广。
(三)以交流促建设,展开军事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
第三个利用第二课堂的手段增强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开展必要的交流活动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三点:一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生外出去军事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或者其他国防院校进行参观、走访和交流;二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积极的邀请革命老、国防教育专家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校友走入校园,与本地的学生就国防教育普及以及军事理论课程开展的情况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三是采取内部走动的方式,就是在校园内院系之间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组织本学校的学生互相之间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与讨论,就学习的得失心得进行沟通,同时邀请军事理论教学的老师参加,教学相长,促进学习。以交流促建设的好处在于能够充分的碰撞学生的思想,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升军事理论课程学习的实际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49-02
职业教育是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当前的中职教学中,课堂活力、学习动力是中职院校学生成绩优劣的关键点,也是教师授课教学的核心点。然而,当前中职院校课堂中,普遍存在课堂活力不足,课堂气氛压抑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若是此种教学现象延续下去,必将影响中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对此,中职教师人员应找出课堂活力低、学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并对其进行深入化分析,并采取新的教学策略,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1.1 课堂活力不足气氛压抑。中职院校教学课堂活力不足是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兴致平平,对于教师的提问莫不关心,致使课堂上出现教师一人在演独角戏的场面。再者,课堂气氛凝重,学生不敢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语言上的沟通交流,致使课堂气氛一直处于冷凝状态,而且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压抑感,也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质量。
1.2 学生上课热情不足。中职院校当中的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专业课程学习对自己今后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因此,课堂表现屡屡出现积极性不高、活力不足的现象。此外,中职学生在学生当中会产生一些焦虑、自卑、害怕的紧张心理,因为这些心理情绪的引导,很容易对课程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严重情况下会与专业授课教师产生严重的矛盾[1]。学生上课热情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难以独立完成课堂任务,加之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率,久而久之就自我放弃。
1.3 教师的教学模式老化。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其教学模式却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致使学生在课堂上频频出现厌烦情绪。具体表现为:中职教师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了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教师的听众,进而给学生造成课堂听课不重要的错误思想意识。长期以往,学生对课堂听讲会愈加怠慢,教师独角戏现象愈加严重,这样不仅打击了教师的授课信息还妨碍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2.中职院校中给课堂注入活力,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
2.1 中职院校要秉承教学中心原则,重视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职院校的教学的根本是培育人才,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收获一门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2]。因此,必须树立以中职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分保障教师课堂上的授课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除此之外,为了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发展,应该深入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摒弃传统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国内外名牌教学的成功经验,加强课堂上的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有自己的收获。
2.2 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中职院校的教学中,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此,中职教师可借助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互动式教学是一种非常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互动式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问题思路,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再者,互动形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它可以拉近师生之家的距离,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相处,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3]。一来,让教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二来,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减少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抵触情绪。
2.3 采用多媒体设备活跃课堂气氛。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设备被应用到教学中,这为中职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具体如,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进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力。必要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投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最后,借助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的吸收课堂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4 开展课外的课堂教学。自古以来,中职教育的教师就有一个思想误区,即教学应该在教师的课堂当中授课。因此,中职院校无论是哪种专业课程,学生一律都是在课堂内完成自己的学业计划,致使一些课堂实践活动因为地域限制,只能搁置或者放弃[4]。
对此,新时代下的中职教育应该革除这一教学弊端,不能局限于室内的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适当的组织室外学习,让学生能充分的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魅力,进而投入到教师的专业课程讲述中,并结合当前的室外环境,进行一些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也是借此落实学生的课程技能,减少学生的课堂疑惑。
3.结语
中职教学中,学习动力是中职院校学生成绩优劣的关键点。然而,当前中职院校课堂中,课堂活力不足、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动力不足、学习不在状态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若是此种教学现象延续下去,必将影响中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对此,中职教师的授课人员应采取新的教学策略,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恒冰.我是命题小专家――关于课堂自编题激发学习动力的探究实践[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13):5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根据学科特点,转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追求和反思,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现笔者就一次教学竞赛活动,针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对一次教学竞赛的反思
2015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校举办首届高中各学科“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竞赛活动,我代表本校参加地理学科比赛,参赛的课题是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赛后经过专家点评及笔者深刻反思,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总结如下:
1.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重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难点是“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理解与绘制”。所以,要明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大气的运动――风”和启后“气候的形成成因、分布、特点”的作用,因此,“三圈环流的形成”是个难点,却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别是近地面为主的风向。我在教学中用了较多的时间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通过板图、教学模型(纸箱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试图突破难点,其结果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必要。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把握教材,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对学生的学情认识不够。本节需要识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较多,促使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地图、绘制地图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能力目标。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对学情的把握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先讲“三圈环流”,再讲“气压带和风带”。可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两个方面的知识点,把它们独立开来)赤道地区因为上升气流,因此形成了低气压,可是为什么赤道地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我在授课中从赤道因为上升气流所以形成低气压,直接过渡到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三圈环流”的近地面和高空是水平气流还是垂直气流?(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不明白箭头的含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是对于学生来讲,还存在很大疑虑,由于对学生这一学情认识不够,使师生互动过程受到较大影响。以后遇到类似情景,要求教师备课具有更大弹性,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更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尽量使知识的讲授细化,实现教学目标。
3.对学生表达力的培养还不够。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然后完成教材33页中活动内容(画出单圈环流),在讲解了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后,让他们自学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然后完成学案中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最后让学生完成教材35页的活动(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这其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较突出,但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一些问题的设置没有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只能机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让学生说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时,许多学生往往表达得不清楚或者不到位。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该回归教材,向教材学习,吃透概念、原理。教师的口头语言、板书、板画应该规范,让学生能够学会清楚准确地表达。
4.新课导入上可采用更加新颖的方法。我在授课中采用问题导入法,即通过“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往返所花的时间不同”引入新课。虽较自然,但趣味性不够。后来观摩了其他同行的授课,认为如果采用影像资料导入法,效果可能更好。如播放一段“西风带”或者“马纬度”等有关的视频,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影像报道,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气的运动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对大气的运动产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竞赛的反思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启示
通过这次教学竞赛课活动的经历,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1.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是落实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有效教学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若不了解学生,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空中楼阁,是徒劳的。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体系、思想动态进行多方位、长期的跟踪和评价。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是教师今后长期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2.恰当处理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领会教材的意图,将课本教材作为精读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每一段材料的大意,斟酌每一幅插图在教材中的作用,每一幅插图下面小字部分材料的解释,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分析其知识的前后联系,明确其在课程中的地位,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积累。本节课设计之初,也想到利用一些视频资料。但平时没有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听完别人的课,才想到可以准备“中国气象频道”的一些资料,如“马纬度”、“哈德莱环流圈”等,或者准备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可能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很多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是很大的,只要教师在生活、工作中做有心人,增强职业的敏感性,就能够不断地收集和积累对教学有用的素材,从而建立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宝库。
4.多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本节课的备课活动由自己单独完成,教学设计思路上还比较狭隘。所谓旁观者清,有些教学的疑问如果能够与同仁们多交流探讨,也许就能想出更好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的规定放宽了,增强了教学的弹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如何准确地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合理使用教材,这些都需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还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及家长、社会人士的参与。
5.多开展观摩课、研究课、创新课之类的教研活动,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使地理课堂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近些年来,通过“技能大赛”、“高中教学开放周”、外出培训等方式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使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次教学竞赛活动,我觉得收获不小,既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又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对今后教学有很大的益处。教师要珍惜每一次这样活动的机会,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总之,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要求,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改革和创新,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适合自身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京鸿,胡淑飞.有效教学理论与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250(10):4.
情境教学是一种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和认知的历史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设计必须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自主性学习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活动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当前要掌握的新知识被之前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所同化,如此获取的新知识易于保持,还很容易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迁移。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学生的“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情”和外在的“境”相互作用才会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情境的创设使那些原本对高中历史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喜欢上了历史,历史内容也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了。同时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各项技能都在探究、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提升。所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好历史教学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生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个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情境设计有多种类型,在各种历史教学中,笔者特别关注活动情境设计,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
在设计历史活动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实践经历,发掘他们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展高中历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去认识历史,喜欢历史,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只有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快乐,有成功的感觉,才能接受历史、认识历史,并把历史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当然,活动课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比如,角色扮演,就需要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情感,表演时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除了角色扮演外,还有多种活动情境方式,一节课也可以糅合几种方式,下面笔者以一节课为例交流如下。
课堂活动情境教学案例――“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基本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事迹,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搜集历史故事、阅读史料、整理史料的能力。
3.通过编写剧本、表演、为诸子百家的人物画素描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也能培养同学间的协作意识。
4.通过小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让每位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素材,并动手编写关于一位历史人物故事的小剧本,简单地画张人物素描,并配上人物介绍。
2.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表演一个小品,小品要求能体现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3.提供一个辩题:诸子百家中你认为哪家学说最可能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说明你的理由。每位同学都做好发言的准备。
三、活动步骤
1.人物扮演:由6至8名学生分别扮演诸子百家中的某一位历史人物,以第一人称介绍人物的主要生平事迹。
2.小品表演:5个小组的学生先后表演诸子百家人物小品:(1)孔子的“苛政猛于虎”;(2)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老子的“以柔克刚”;(4)孙子自荐训练宫女;(5)塞翁失马。
3.游戏:找“家”:由三组学生分别拿着写有诸子百家人物名称、学派和主要思想的卡片,去找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对应的内容。
4.辩论赛。辩题:哪家学说对统治者最有用?由学生自由表现,各抒己见。
这堂活动课的任务安排下去的时候,学生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能积极承担、认真完成布置的活动任务。当教师指导学画任务素描时,最初是让班里几个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一起画,但学生担心时间短,画不好,还去请了我们学校美术班的学生帮忙,结果效果非常好。可见,只要组织合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协作能力、提高了绘画水平。
很多学生刚开始接到任务要求编写人物介绍时都说不会写,为此,老师先让学生把各位人物的生平简介和有关的资料都找齐,接着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在介绍人物时,如何突出人物的特征。如:老子应侧重突出“老子”这个称号的含义,以及有关“道”的主要学说和辩证思想;墨子应突出其阶级属性及其“兼爱”“非功”的思想;孟子可介绍大家熟悉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孙子则突出介绍《孙子兵法》;庄子则重点体现他如何发展了道家思想更消极避世的;韩非子则介绍其“法治”和“中央集权”的思想。同时指导学生尽量运用幽默的语言来介绍这些人物。经过老师上面的一番指导,学生编写的人物介绍非常好。通过对历史人物介绍的编写,让学生了解了更多有关历史人物的成长和成就,也加深了历史知识的掌握。
这节活动课的重点放在历史小品这一环节上,因为这几个历史小品反映的正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小品的演出中,使自己进入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每位参演者都带着一种情感来表现,无疑加深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看懂了小品,理解了小品的内容,才可能明白小品所反映的思想,而学生能把小品演好了,说明他们对小品所反映的内容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有利于对本课重点知识的掌握。直观性的历史情景活动巩固了教学内容,深化了教学效果,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游戏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通过找“家”的游戏方式,把本课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有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和巩固历史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一个小型辩论赛,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同时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一些方法。课堂辩论时,允许学生相互争辩,当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时,老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讨论争辩活动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其思维的创造性、敏锐性和发散性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最令老师感到高兴的是,发现下课后许多学生还在争论,甚至有几个学生还跑到老师办公室要求老师再给他们辩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