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20:03: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角的度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页的一节内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1.新知探究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认识量角器”时,学生观察量角器的形状,再让学生认真观察量角器,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有哪些刻度,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量角器的记忆。教学“认识度“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什么是1度呢?我用课件演示1度的形成过程,把半圆180度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接着从中平移出一个1度角。教学“量角的方法”时通过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相关多少度?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一是角的顶点设有和中心重合;二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重合;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的刻度时看成了外圈的刻度或应看外圈刻度时却看成了内圈刻度。这时我给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一边讲解,一边应用课件演示。为了让学生能记住量角的方法,我把量角的方法编成一道顺口溜:“中心对顶点,刻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看清0度圈。”
2.应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直观。“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应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如教学“1度”时,若让学生自己动手等分,这样很费时。应用课件演示1度的形成过程,不仅能知道1度的大小,又清楚地看到了等分半圈时,即可以从半圆的左边开始等分,也可以从半圆的右边等分,学生马上就明白为什么量角器上有另外两圈刻度。应用课件展示量角的过程,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心点对顶点,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读度数时要从重合0度开始读,读准度数。通过动画效果的展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的反思。1.在教学中有的环节处理得过于着急,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如:学生是从电脑上看到了1度角的大小,没让学生自己用活动角摆出一个大约1度的角来加深印象。2.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完量角的方法时,没有及时反馈,对一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进行个别指导,所以在作业中还是出现量不准的现象。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一小学)
随后,出示一个空牛奶盒,请同学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加以巩固和纠正。然后,再通过一道习题进行再次巩固。
演算完成后,我提问:是否所有的长度都可以直接用刻度尺来测量呢?由此引入到新课环节。
一、课程简介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英语文化阅读”课程是本校英专2016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一个学期,16周,每周2学时,授课32学时。该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总评成绩为平时50%、期末考试50%。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授课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组进行主题演讲、推断生词、分析句子和辨别主题与中心思想等阅读技能讨论,课后补充文学作品《华盛顿广场》阅读,并利用学校BB网络平成课外小说测试和自主阅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二、“英语文化阅读”课程学习成果评量
通过研习台湾铭传大学王丰绪教授的“创新教学:有效的教与学”(王丰绪,2014),笔者对教学实务内涵进行了总结反思,明确了如何系统反思查找教学评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课程内容重整,融入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以促进高品质学习的发生。王教授首先提出以下四个总体教学反思议题:
这些问题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诸如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程专业知识的核心结构,该课程教学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考量,还是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成果导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是否适当,能否使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变化,是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等等,但是总体比较笼统。对照具体的学习成果评量表,笔者依据课程实际教学情况逐项一一填入:
1.请在这里写下你希望该课程结束后同学从该课程带走的主要成果(2项)和次要成果(1项)。
主要成果(1):系统掌握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
主要成果(2):扩大英语词汇量。
次要成果:培养文学和文化素养。
2.你认为该课程应该如何评量学习成果及评量的比例?
表1和表2填写须知:
①左侧栏位前四项加总为100,后两项加总为100。
②上方栏位请用数字表示1主要目标(1个),2次要目标(1个)。
3.你认为该课程如何设计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
表4 实际教学中评量的比例
表3和表4填写须知:
①左侧栏位加总为100。
②左侧栏位每项设计至少20%以上才填写。
③上方栏位请用数字表示1主要目标(1个),2次要目标(1个)。
三、课程反思
对照学习成果评量表发现学习成果评量理想(表1和表3)与现实(表2和表4)的比例确有差距,尤其在应用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主要问题是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平时分和期末考试各占50%,这是理想的状态,但是实际操作中平时50分的评量并不够客观,分数比例不合理。例如:学生演讲能锻炼思辨能力,来自于观察、体验、思考、推理或交流所得信息,通过概念化、运用、分析、综合或评估,以指导观念和行为。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文化主题的演讲分偏低,并且缺乏学生回馈与改善机制。网络作业完成量达到了,但质量不理想。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学生参与程度差异较大,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但是学生的能力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找到问题所在,就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制定如何协助学生发展本课程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关于文化主题的小组演讲汇报比例从课程的主要成果和次要成果分析比例是偏低的,关于文化主题的小组演讲汇报,实际教学评量的5%至少要提高到10%~15%,因此在下一学年的教学中要改进评分的权重分配,考虑m当增加分数比例。
笔者计划在下一年的教学中尝试教学改革,将学习成果评量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改进明确了目标:就学生的小组汇报制定一个从内容、结构、语法、口语流畅度四个方面的学习成果评量标准,并且引入同侪互评(Peer Assessment)的评量方式。同侪互评就是学习者评估学习者,而非自评或教师评估。其定义和解释有多种(Davies 2006;Brown 2004),但学者们都一致肯定了同侪互评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同侪互评可以让学习者具体参与到评估的过程中,给予学习者机会参与和评价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产出。同侪互评:(1)可以发展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交际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2)可以推动高层次思维(Nilson 2003);(3)可以增强参与度,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Sivan 2000);(4)可以推动学生合作学习(Brown 2004)。通过同侪互评,让学生参与到打分中,激励学生,从内容、结构、语法、口语流畅度四个方面评量小组演讲汇报的情况,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各占一半。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于过程(刘宁,王晓典,2012),使得教学有正向的结果,引领学生的心智发展,达到培养文学、文化素养和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rown, Douglas. Languag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classroom practice[M].New York: Longman,2004.
[2]Davies,Phil. Peer assessment:Judg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work by comments rather than marks[J].Innovation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06,43(1):69-82.
[3]Nilson,Linda,B. Improving student peer feedback[J].College Teaching,2003,51(1):34-38.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要想提高我们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进行教学反思,而且要不断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感受颇深的案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对于初中数学中“角的度量”这一节的教学研究,我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起初对“角的度量”这一节的教学,我是这样实施的,首先用一个木制的教学量角器作为道具, 指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量角器的中心,零度线,刻度线).然后就教学生量角的方法,按三步做:(1)对中(即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2)对线(即量角器的零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3)读数(即看角的另一边与量角器上的哪一个角刻度重合)。最后是反馈练习。结果效果并不理想。我自己认为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可学生还是不会,我暗自责备自己:这一节课失败了。当然,在责备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为什么看起来及其简单的一节内容,学生却难以接受呢?后来多媒体走进课堂,我又尝试着借助多媒体的作用来教这一节的内容,教学思路和前面的类似,也是先认识,再讲解例题,后反馈训练。由于学生对多媒体的新鲜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双边活动也很融洽,但训练效果还是不佳。这次我又陷入了这样的反思,也难怪学生了,多媒体演示只不过从过去的实物演示变成了变成了电脑屏幕上的演示而已,况且电脑演示不一定比实物演示来得更清楚。
当我又一次碰到角的度量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暗自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不能失败。于是我开始深入研究学生不会量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