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23:18: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活着就是一种修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记得刚听到这句话时,我便觉得心头微微一颤,像是一张白纸被轻轻地揉起来,再摊开后就是无数细小的褶皱,怎么也抚不平。
因为活着,你就要接受这个世界给予你的一切,不论是欢乐还是悲伤,不论是否与你的内心相符,也许你希望美好,却看到黑暗;也许你希望被爱着的,却遭遇背叛;也许你向往珍惜,却频频失去。所以你要拿出你的精神、你的忍耐、你的一切去接受并转化所有的苦难,还要把苦难转化成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财富,这就是一种修行。
这里的修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念经打坐,吃斋念佛,更多的是一个接受并转化的过程,是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不可改变的,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坚持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要放下身段,敞开心胸,学着去容纳这个世界,学着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呼吸和这个世界的心跳。在苏州深远悠扬的晨钟暮鼓里,学会安静;在爱琴海一望无际的蓝色中,学会包容;在罗马斗兽场残余的血腥中,学会拼搏;在夏威夷热情的沙滩上,学会快乐……
基督教的教义说,人活着是为了赎罪的。所以,活着是一种修行。当然,我不信基督教。我认为活着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我们在一天天一年年中成长成熟,然后慢慢成为我们心目中所向往的那样――面对危难不动摇,面对悲伤不消沉,面对威胁不退缩,面对目标不急躁,面对成功不忘形,面对幸福不糟蹋,面对成绩不自满……
对于婚姻是不是好事,或者爱情会不会变的问题,一直见仁见智。近年流行婚恋剧,不管是《蜗居》、《裸婚时代》,还是时下热播的《北京爱情故事》,物质为王,房子为上,爱情次之的伦理,成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座右铭。它们裹挟着点到即止的真爱,和离婚率的攀升一起点缀了爱的世界。所以,用星云法师的一番开悟之语作为开篇,有正本清源之功效。毕竟要谈的是神圣的爱情。
爱不是一个算术题,难以用加减乘除来量化。更多的,应算是一个辩证的哲学题,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说白了,爱情就是心怀浪漫的人们不断追寻的一种感觉。你一旦把它柴米油盐化了,也就失去原味儿了。
修行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冀善始善终。标准的高度,决定了真爱的稀缺性,像文豪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还选择出走,岂不是功亏一篑。但是,对于迷茫中的红男绿女,你要怎样站出来告诉他/她说“爱请不是攀比,不是抄袭,不是物质,而是只属于独自空间的理解和包容……”大多数时候,你可能反被其封一句“精神病”,于是也就不难理解,现实中,为什么在书店里《爱是一种修行》和《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并列而至,但后者的销量是前者的多倍!
尽管如此,那些一边喊着“我爱你,但对不起”,一边走向可以提供更好更优越物质条件的富二代的女人(参见《北京爱情故事》),也大都认可“爱是一种修行”这句话的。这也是“爱是一种修行”从冯小刚的幽默电影《非诚勿扰2》中广泛传播开来之后,人们纷纷自发传播《见与不见》的原因: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出版了《爱是一种修行》的叶倾城亦言,一场爱情,是一场浩瀚的修行,不同的只是有些人是灵修,有些人是苦修。仅此而已吗?苦修灵修的界限在何处?其实只是惟心自处耳。
世界在变,对爱情的认知也在变,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不会拿LV来考量爱情的。如今,已经有人在说“女人改变了男人的世界,男人改变了女人的世界观”了。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因为爱所以爱,本身不就是逻辑嘛!诗人谷川俊太郎一直认为活着和爱就在一个水平面上,如同海在咆哮和蜗牛在爬一样,“你的手温暖,那就是生命”。
2、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3、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4、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6、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7、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8、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9、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0、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11、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2、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3、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1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5、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6、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7、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18、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9、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20、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1、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22、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3、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24、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25、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26、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7、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8、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9、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30、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31、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32、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33、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34、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5、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36、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7、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38、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39、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40、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41、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因果轮回的核心,就是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原是宇宙的法则。凡事有因必有果,若人一生作恶多端,他自然就会堕落。
过去的要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重要的是当下你的这颗心在何处。
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忍,并不意味懦弱和胆怯。胸有成竹的忍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博大的涵养,广阔的胸怀,是站在更高层次的宽容。百忍成金,忍,成就强者成就伟人。
成与不成,就看福报和造化了。
心中有佛,何须他人唠叨啊。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已忘,心灭罪忘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一切业障源皆从妄想生。
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无佛,佛在天边。
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饭、睡觉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不要以为只有诵经拜佛行香坐禅才是修行,修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祖师们说得好,运水搬柴无不是道啊。
佛是自己修得的、证得的,仅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拨开自己心头的迷雾,才可以见太阳。六祖说过,初次见到山和水的人,他会说,噢,这就是山这就是水。后来见多了他就不这么认为了。原来山有千变万化,水有万种风情。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这山山水水都是人的思想。等走遍了万水千山,看透了这些才发现,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就是说,你放下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哪有言语文字形相呢?
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
断除妄想、执著、习气,即是菩萨,佛祖。
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的精神,度人度世。
人生如梦,一切皆幻;空中飞鸟,有何踪迹可寻?况学道人耶?
深信因果,凛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
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
倘能了十界一心,便名曰佛。
你要不信,真的何必怕假。你要信自然心乱如麻,弘法驱魔首先要驱赶的是自己心中的魔。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空并不等于无。
什么是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什么是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直以来,都在为了别人的言语而迁怒于自己的情绪。喜忧无常,长时间地沉浸于一段又一段无法释怀的悲伤。尽管,总小心翼翼地掂起脚尖行走在时光的刀锋上,但一不留神,还是被早已埋伏好的情感给绊了一脚,恰好,倒在利刃上。回首探看走过的路,血痕淋漓满目疮痍。
比起身残志坚,我庆幸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比起死亡迫害,我庆幸自己还苟活于世。
比起他人的智慧与城府,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思维薄如蝉翼,经不起一次温柔的侵袭。
世界,像童话一样美丽。只是,我的过往,一片狼藉。那些零乱的足迹,已无从猜起。从来就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却为何总经不起外界一丝一缕的风吹雨打,那脆弱的心是否因为爱的太认真?心若如烟,是不是一切都可以风清云淡?
满腹的疑问,没有答案。只在受伤以后,才学会隐逸。当你鼓足勇气与一段往事告别,处心积虑地想要重新开始时,却发现一切都还停留在原地。无论你怎样努力,怎样频频地更换着网络联系,哪怕清空了一切与以前有关的文字与记忆,但最终还是无法与以前剥离,或许,全新的准备过于仓促,才一次次被自己的言语出卖,任所有的伪装都被逐鹿出局。到最后,又还原了自己。
活在网络中的我,始终都是最真实的自己。未知的以后,再也不需要变来换去,纵然三头六臂,依然走不出自己的棋局。
时常感受着别人的言语,却完全忽略了自己。别人不经意的一个情绪,都会惹的我百感交集。我为何会如此在乎,网络中那一份虚拟的情意?只因心中,全是你。友情的空气弥漫在我的生命里,伴随着我每一次的呼吸。我只想将我的快乐,终生托付于你,而我的悲伤,永远自己背起。
不要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否则,你永远快乐不起。友人一句善意的劝语,让我如梦方醒。这么久了,我一直在努力地迎合着别人的喜怒哀乐,感受着他人的啼笑皆非,深深地迷醉在别人的剧情里,唯独忘记了最亲爱的自己。当时来网络的初衷,生命活着的意义,早已化做了春泥,一季又一季地被踩在脚下,践踏的面目全非。
本书的名取的是非常文艺范,但书中的内容却十足的修心修行与佛结缘的故事,在书中除作者自己皈依佛门的主要经历,还简明扼要的讲解藏传佛教相关的一些知识。是一本藏传佛教的入门读物。
作者自言现在是佛法末期,各种不利于佛教传承的思想、理论、人物都影响着教义的传播。例如某些寺庙求签、烧香的利益化、对金钱追逐;比如打着佛祖的名义行骗,当然还与时代相关联,本就是一个追逐金钱、理想靠后,喜欢快餐文化,什么都求速成的年代,长达数十年的修行做到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其中还包括了世人对宗教的偏见、不了解。于是郎世玮想通过此书来传达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保持内心修行的看法,科普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
他的文字并没有高深,掉书袋的嫌疑,只是用了最浅显易懂的文章讲明自己的经历,以及作为80后思想变化,通过这段文字阅读,他对同龄人的迷茫和成长,书写是非常真切,剖析了80后这一代人思想、感情,见解清晰明了,令人点头称赞。
作者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20xx年在昆山华藏寺皈依三宝,20xx年在格荣尼玛活佛的引导下接受法王如意宝的传承。 郎世玮每年都会自驾入藏参与慈善工作。平时工作之余爱好研究佛学以及历史。
书中所讲既是郎世玮个人心得体会,又是与佛结缘的因缘际会。作者通过学习佛教的知识,善举,选择了一个让他自己认为内心宁静的过程,这就是去藏地寻法经历。从不不相信宗教到了解佛教,到皈依佛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从心灵方面还是路程方面来说。选择则是人一生中不得不经常面对的,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不断的寻找,不断思考,挫折彷徨一并跟随。
作者自小跟随父亲辗转旅居世界各地,幼时入得教会学校,年少桀骜不驯,自言也是经历生死,浪子回头,因为不认同牧师的关于天堂地狱之言,愤而离去,那是应该是因为母亲的缘故。后在上海定居,因家中月嫂结识佛缘,从格荣尼玛活佛的讨论中,心灵渐向佛教的经义,慢慢为此折服,从而得到心灵的修行,寻找的曾经遗失的美好。
从作者的题目来看:死亡、活着、婚姻,这皆是凡人都必需经历的,无论你愿不愿意,同意不同意,没得选择,能选择的是你的心如何?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西藏生死书》便是讨论这个话题,尤其对“中阴”,这个词从《中阴闻教得度》中讲述的最为详细,代表是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只有通过修行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这是藏传佛教中比较独特的一种说法。其实对于非宗教爱好者来讲,是否的到中阴并不重要,就如作者说修不修行,信不信宗教都无妨。关键是要知道心的呈现出的一种状态,你的想法和选择,决定之后的行为。
作者毫不讳言说道自己的父亲的婚姻状态,从之前不理解大人的离婚,自修行后慢慢能理解父亲、母亲,尤其是读过父亲郎咸平《爱情经济学》之后,成长的经历为他带来了经验,修行为他带来了宽容。例如在写与妻子的二三事,与儿子的二三事。与朋友交往的小情节,都是说明一个出世入世的修行人的状态,身居闹市心存善念,身在远山心向佛祖。爱恨贪嗔痴,皆在修行中,皆在寻找中。
浅谈读《寻找遗失的美好》心得二:
郎咸平之子郎世玮首次跨界出版新书《寻找遗失的美好》,力图为80后、90后年轻人提供化解心灵迷惑的修心途径。
出生于台湾,成长于美国,工作、创业于上海的郎世玮是不折不扣的80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已成为世俗眼光中的成功者、金融才俊。但郎世玮表示,少年时期的自己叛逆不羁,机缘巧合,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教徒,只要有时间,他都会静下心来打坐念经。每年他还会抽出时间回川藏拜见高僧,研习佛法,让自己更加智慧、平静地面对生活与事业。
他认为,当下年轻人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导致大量问题提早出现,并使我们心灵纠结。当缺乏足够智慧过滤各种芜杂信息的时候,年轻人便容易浮躁。这也是《寻找遗失的美好》的出版初衷。
在新书中,郎世玮讲述了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以促膝谈心的方式,为读者轻松减压,用通俗、风趣的笔触,阐释了更积极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希望以此帮助读者解答内心的困惑,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大学毕业后,郎世玮在美国努力打拼,后来到上海,一切从头开始。从翻报纸找工作到坐拥自己的企业,从端茶倒水的实习生到今天的创业达人,这背后,是一个普通青年脚踏实地的励志故事。
他说:“所谓成功,只是社会给你的定位。不用过于纠结,努力就好,只有自己的心最明白。”他崇尚平衡的生活方式,与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父亲有所不同的是,他几乎不把工作带回家,
浅谈读《寻找遗失的美好》心得三:
眷村出生,美国成长,漂泊的游子历经种种坎坷;军人后裔,郎咸平之子,闪耀的光环贴满张张标签。他曾是叛逆不羁的问题少年,却以军校第一的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虽有人人艳羡的高职,却也曾途径生死、彷徨一线。
他是谁?
他叫郎世玮,一位80后的虔诚佛教徒。三十而立的他无疑是成功的模范代表,他包揽多重身份,金融界的才贵、“郎基金”的创办人、上海哲珲金融(合拍贷)首席执行官,现多家企业高级顾问,此时,他又蜕变成了一名新锐作家与你畅谈人生感悟。
郎先生说,这是一本写给80、90后的修心启蒙书。而这本谈心读物不仅涵盖哲理还直面社会。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承接与脱轨,往往同时体现在这群拼搏的小年轻当中。他们所背负的压力远远超过世人所想,作为80后的郎世玮,在驰骋商界的同时,更潜心悟学,以笔畅谈自己作为一名修行者的修心过程。他经历过跌宕的人生,每每都有独到之感悟,在自我修心同时,也希望当下青年都能不纠结过去,不忧心未来,以智慧、从容的心态去看待繁忙与匆促的生活步调。
我想世人很难想象事业家庭两得意的郎世玮先生,曾是抑郁症患者。他经历过生离死别,面临过痛苦焦虑,在那些烦躁抑郁的困境中,他曾茫然寻觅解脱之法。
在数年后,忙于事业的他巧遇佛缘,数次进藏,开始打坐念经,研习佛法。在深受洗礼的路上,他开启了一个以清醒自居,以淡然自持的生活模式。
众所周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能轻易地看到别人身上的光环,受到别人阴影的笼罩,修心、摆正思维都成了当下问题。作为过来人,郎先生明确指正:年轻人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外在实物之上,因为这是在用有限的资源,弥补无限的需求。
在“富与穷的划分”上,他并没有蛰伏在擅长的领域里大谈经济,反而对佛家不执着于金钱的态度进行畅谈,分析得失,认为痛苦该是一种行径的偏差,也指出这类人往往缺乏正确的目标与方向。
在“偏离的爱情中”中,他不僵化爱情模式,只想告诉你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觉。
在“活着真累”里,他摒弃了以往书里的絮絮叨叨,告诉你,只有当你内心清净,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时候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所以,放下执念,接受不能改变的因果,才能找到心里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要做一个清明澄澈的人,只有放下,才能有舍有得。让无有,变所有。
师生间建立良好关系,将教室变成一个家是可能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中一个方法是师生彼此坦诚相待,互相诉说各自的困难和痛苦。老师如果能向学生说出内心的痛苦,很自然地也能分享自己的快乐。老师分享后,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作为学生或儿女的苦与乐。此时,如果老师能用爱和慈悲来聆听,就能帮助学生减轻心中的痛苦。我们一旦能分享痛苦,也就能分享彼此的快乐,师生的相处可以变得快乐融洽。
首先,老师必须修习,掌握修习的技巧,然后就能将修习带给学生。
正念修习能够带来治疗、滋养和转化。修习并不是一件苦差,以修习正念呼吸为例,觉察呼吸能为你带来喜悦,也能帮助你处理痛苦的感受和情绪。
专注呼吸停止胡思乱想
第一项练习是:“吸气,我觉知我在吸气。呼气,我觉知我在呼气。”
这个练习虽然简单,却能为你带来快乐和平静。专注于呼吸,你能从苦痛中走出来。呼吸并不是苦差,特别是当你呼吸顺畅,空气又清新清凉,那是多么愉快的感受啊。不论何时何地,你都能享受呼吸。
正念呼吸不但令你感到轻松愉快,更能帮你停止脑海中的胡思乱想。
觉观呼吸,思绪会停下来,你不会被思想拉走。享受呼吸,让你身心受益,我把这个呼吸练习叫做“觉察呼吸”。吸气时,你觉知到这是吸气,知道吸气在进行着;呼气时,你觉知到这是呼气,知道呼气在进行着。当你的心专注于识别吸气和呼气时,你的思绪会停下来,你的心也不再散乱。
觉察吸气为吸气,呼气为呼气,这看似简单,却是意义深刻。专注于呼吸,你能回归身体。身心合一,回到当下,我们真正活出了生命。千万别低估这个简单的练习,纵使你修行了十年、二十年,正念呼吸仍是一项最根本的修习。如此修习,你会得到许多益处。
培养定力
第二项练习,是跟随你的呼吸,由始至终。
吸气,跟随你的呼吸,从始到终,中间没有丝毫间断。这样修习观呼吸,能够培养你的定力,因为当你完全专注于你的呼吸,就再没有空间去思维,不想过去,也不想将来,真正地享受你的呼吸。这样,你会有所觉察:“呼吸,我活着!”就只是观察呼吸,已能令你充满喜乐,你不用跑到别的地方去寻找快乐。在走路的时候配合正念呼吸,你觉察到你正活着,觉察到你在这美丽的地球上行走,当下此刻便感到幸福。
由始至终地跟随你的呼吸。如此修习,你能培养出定力。正念和定力的性质相同,就如水和冰有相同的性质一样。
觉知身体释放紧张
第三项练习,是觉知你的身体:“吸气,我觉知我的身体。”
如果你知道怎样接触你的身体,与你的身体连结,你便能与大地之母和宇宙连结。连结始于你的吸气:“吸气,我回到我的身体。”当我们回到身体时,我们便回到大地之母,这一刻你接触到整个宇宙。身心合一,回到当下,这时候我们是真正的活着。如果身心不在一体,你便不是真的在这里、在当下。正念呼吸将思绪带回身体,身心合一,你能觉察到你的内在和环境的存在,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当你觉察你的身体时,可能也发现了一些痛楚和紧张,它们正是需要去转化的。因为生活的忙碌,会不自觉地在身体里积聚紧张、痛楚和压力。
第四项练习是释放身体的压力和紧张。
“吸气,我释放身体的紧张和压力。”当你吸气,注意力回到身体时,可能你感到自己的身体绷得很紧。紧绷着的身体,会让你无法感受到平和、喜悦和快乐。通过观察呼吸,可以释放身体的紧张,这是深度放松的练习。不论身在何处,不论任何姿势——躺卧、站立、坐着或走路,你都能随着呼吸释放身体的紧张。坐在椅子上,你可修习释放紧张;上班的路途中,你也能在走每一步时把身体的紧张放走。走路时,不要急匆匆,像个自由人,享受每一步,如此,你就可以释放紧张。在去停车场、办公室的路上,你都可以做这一项练习,你不必在生活中专门找出一段时间来练习,随时都可以做。坐车、吃饭、洗澡、刷牙时,你都可以修习。因此,你别找借口说:“我没时间修习。”其实,你有很多时间都可以做这个修习,这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坚持如此修习,你会感到放松、喜悦。
你的修习能为你的学生带来益处,为学生而修习是一种爱的行动。修习正念呼吸,你会感到喜悦、放松和平和。当你变得喜悦、放松、平和的时候,你便能够帮助学生。我相信好的老师能改变世界,这是我的信念。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需要掌握这些修习,你不必另外找时间来修习,随时随地都做得到。
创造喜乐
第五项正念呼吸练习是创造喜乐。一个好的修行者,应该能够随意创造喜悦的感受。
如何创造?就是掌握修行的方法,透过呼吸把心带回身体,释放身体的紧张,安住于当下,你就能创造快乐的感受。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条件快乐,于是不断追赶着将来,以寻求更多的条件让自己快乐。但其实只要我们回到当下,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有足够的条件快乐。
回到当下,你会发现我们内心和周围的环境都有许多令我们快乐的元素,生命本身其实非常美妙。比如,只要张开眼睛,便可见到形形的景象,高山、树木、小鸟。而那些失去视觉的人,却什么也看不见。试着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眼睛,看不见阳光,永远生活在黑暗当中,会是什么感觉?上天给了我们眼睛,就是为了让我享受它。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一样。当你觉察到自己健康的身体,有那么多功能,那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去体验,生命是多么美妙。
在美国,很多人将喜乐与刺激混淆。刺激不完全是快乐,当你感到刺激时,心中没有平安也没有幸福快乐。真正的快乐是你不用再追寻什么,它本身就有一份满足感。
修行日常禅
廖建华的作品无疑是他个人风格的体现,这种风格和自我符号的体现在当代艺术中也是相对重要的。如果把廖建华的作品看作为一场修行或修心,那么他静下心来每画一笔都是有触动的,在这样的触动下,表现出来的作品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
艾海&廖建华
Q&A
艾:你认为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廖:艺术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艾: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生活就是艺术,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吗?
廖:对我来说是一种独立而自由的生活方式。
艾:有没有想过把自己的作品挂在一些商业公共空间里?
廖:想过,那是一件很渴望很开心的事情。
艾:你能告诉我在你的作品里面是要给观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吗?
廖: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给每个观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是安静的,也许是积极的,也许是愉悦身心的,也许是
艾:到现在为止你已经做了多少年艺术了?还会继续多久?
廖:10年了。如果还会有下辈子,或者下下辈子,或者是1万年,我都觉得时间还不够。
艾: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
廖:其实实在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因为这样的表现形式适合我内心情感的需要。更确切地说是能表达我前世今生的某种记忆和感觉。
艾: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的“当代性”?
廖:这个时代好像做什么文化都要和“当代”这个词扯上点关系,我觉得不管是谁的作品,还是什么形式的作品,只要能够感动当下活着的人就是好作品,就具备当代性。
艾:在你的作品中,你是如何思考当代性的?
廖:绘画表达始终都是一种个人的东西。不会承载太多内容,仅仅是作者内心表达的需要。如果作品在感动自己的同时还能够让极少数人得到安慰和思考,那作者也许就不需要思考“当代性”这个词了。
艾:你认为绘画与设计的共同点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
廖:都是视觉艺术。区别是绘画更多是个人的情感表达,设计更针对大众。
艾:幻想下,什么样的空间最适合你作品的气场?
廖:我一直都想在一个白色的简洁大气的空间展示我的作品。谢谢!
闫占城
1984年出生于陕西延安,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获毕业创作“一等奖”和马利奖学金“一等奖”,《记忆的碎片》入选“学院之光”。2008-2014年,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举办10余个画展。作品具有梦想家的朦胧美。
生存是个实验
第一次看见闫占城的作品还是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走进他的工作室,他的作品看起来让人感觉有些恍惚,似乎有着他自己探索的一条路,独自走着。他的作品色彩朦胧,图像模糊,像一种欲言又止的状态,整个图像形成更像一部发黄发旧的老电影,把那种不清晰的画面呈现出来。假若看着这样梦寐的作品,听着一张老黑胶唱片,手持红酒杯,想必也正是大家期许的享受吧。
Q&A 艾海VS闫占城
艾:你认为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闫:生活是艺术的来源。
艾: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生活就是艺术,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吗?
闫:是的。
艾:有没有想过把自己的作品挂在一个商业公共空间里?
闫:画廊也是商业的。
艾:你能告诉我在你的作品里面是要给观者带来什么感受吗?
闫: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具有意义。
艾:到现在为止已经做了多少年艺术了?还会继续多久?
闫:10年了,会一直做下去。
艾: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
闫:合适。
艾: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的“当代性”?
闫:我不知道当代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
艾:在你的作品中,你是如何思考当代性的?
闫:其实我没想过当代性。
艾:你认为绘画与设计的共同点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
这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人的私欲,往往会让人希望得到很多,且永不满足;也会让人看到别人得到了,而怒火中烧、心生妒忌。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那些人在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这个失,也包括“付出”。得与失,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十分公平的分配,没有人会从不付出,而只一味得到。
很多人对生活,总是充满着无限美好的想象,憧憬自己一生都一帆风顺,没有一点坎坷,可那只是一种过于奢求的幻想。你有这样的幻想,只能说明你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挑战生活。生活,就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的综合体,你只要有一颗快乐、热爱的心,就足以应付自如。
作为有思想的“人”,对于生活的要求,我们只能要“一半”。记得在一次地震中,一位幸存者双臂受重伤。医生告诉他,他的双手有可能会被全部锯掉。医生说这话时,很担心他受不了这个打击,精神失控。没想到那位幸存者说:“锯吧,只要我还能活着!”
对于一个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人来说,只要活着就行,该舍的就得舍去。
我带的最早的一届学生中,有一个家境很不好的男生,高中两年,我从没见他笑过,总是一脸苦大仇深、心事重重的样子。
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是阳光、活泼的,何况他家并没有什么大灾大难,无非就是家境比别的同学差些,这不足以成为他“苦大仇深”的借口。于是,我找他谈话。他说,他觉得他的命比别人苦。我说,那是你对生活要求太高了。
3、向前冲的时候,记得偶尔停一下脚步,看看自己有没有丢了比眼下的奔波更重要的东西。晚安。
4、每天我都有一个梦想,让你收到我的祝福,心里会开心快乐,一天的烦恼可以消除,睡觉熟得像猪,甜蜜如乳,一早醒来,得见美丽的日出。晚安,让梦开始进入。
5、能用金钱解决的问题,就别用人情;能用汗水解决的问题,就别用泪水。晚安。
6、我能成为你单身路上的绊脚石吗?晚安好梦。
7、宁静的夜晚,美丽的天空,丝丝的微风,对你的关怀一直在心中。悠悠的祝福,滴滴的问候,愿你拥有甜甜的美梦,晚安。
8、轻轻的问候,赶走你的烦恼;柔柔的关怀,散去你的困恼;甜甜的嘱咐,吹跑你的疲劳;美美的祝福,送去美梦伴绕。晚安!
那时候,就感觉自己走进了一片雾霾,不知哪条是自己的出路,迷失。而迷失的痛苦,真的很折磨内心。 就像是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在打架,非要分出个胜负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回想,我果然慢慢地在变坏,人就是有着劣根性不可否认。以前做利他之事,不会那么计较,就觉得自己吃点亏,也不少块肉不痛不痒的没什么,但是在那个时候自己认为我有利他之心,但他人并不领情,一次俩次,便开始心生恨意,不再想做利他之事,觉得是一种浪费或有时候甚至变成狗咬吕洞宾。渐渐的,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动摇,开始有恶劣的思想,这个社会人吃人,我真的有必要有善念嘛?真的有必要帮助他人嘛?真的有必要为他人着想嘛?大家都是自己顾自己,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吗?因为现在的社会,薄情寡义、暗藏心机、投机取巧的人多的是,自己若不融入,练就一身“本领”岂不成了傻瓜白痴?可偏偏,我内心就是讨厌那种人,我可能想成为那种看上去左右逢源,嘴巴会溜须拍马,很受人喜欢爱戴,有自己狠手段的“智慧”之人,但是我想着想着,内心就是痛苦不堪,我不想成为那种人啊!但是我又想成为那种人。
我从小就觉得与佛有缘,当然这也就是一种自我感觉,因为从小每次去外婆家,都会听外婆说观音,念观音经,由于不时的会去外婆家,所以小时候就莫名的信了,长大了也依然坚信着,但那真是一种迷信,没有说作为一种信仰来认识。说来也巧,真的是机缘巧合,命中注定一样,就在我苦苦找不到出路之时,让我与我一学佛法的好友有那么一段时间相互交流 ,本来应该是没有这段时间的,拥有这段时间也是机缘巧合的我的另一个朋友没有空了才临时坐下来随便聊聊的。我说了我的经历,她就帮我分析,说了很多佛法给我听,可能也不是非常准确,但大致的意思我是领会到了。就是那天,她把这本《苦才是人生》借给了我。现在已经读完了,可谓是读了就再没有停下来过,直至把它看完了。我真心非常感谢我的这位善友,我想这一辈子我都会感恩她所指引给我的。
《苦才是人生》,我只读了一遍,我想这本书我一定会再会读上个千万遍吧 ,上师写的文字简单易懂,道理真的很简单,但是有大智慧。我的理解,它主要是讲述,人生来都是苦的,再富有的人,再有地位的人,生活对他而言还是有痛苦的,比起穷人的肉身之苦,他们所要承受的可能是精神之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何在人生苦旅中,获得快乐?他书中写到,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苦乐皆由心造、安忍的智慧等;佛是怎样为人处事的: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为别人着想是最大的利己、不远离小人你就可能变成小人等;随缘之心:努力过了,付出过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感谢无常让我们少受折磨;在说话中修禅:恶语伤人会造恶报、闭嘴、若说悦耳语(委婉温和的话),成善无罪业等;父母就是菩萨;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过的那么难……
最想要说的,是佛法中说到的因果轮回。说道,人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多行善会有福报,而多作恶自然会自食其恶果。佛法中说的恶,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如抢银行,盗窃,等为我们所熟知的犯罪才叫做恶,比如你口出恶语,挑拨离间,心生贪念,嫉妒之心,气愤生嗔恨之心都是人可能会种下的恶因,甚至是你自私自利、甘于堕落、贪图享乐,虽没有害他之心,但也是替自己种下了恶因。那有些人问:我们就看到好人没好报,恶人照样吃喝玩乐开心的不得了。佛法说,人都受着轮回之苦,今生生命用完了,来世会继续投胎,至于投入人道,畜生道还是鬼道,就要看你的功德福报了。有些恶人,作恶多端但看似好像没有报应,可能他前世的功德保佑他现在能够免遭恶报,但功德不是一直存在的,前世积累的功德用尽了,又造了如此大的罪孽,必定有恶果。人在不停的轮回中痛苦着,解脱轮回之苦,才能登极乐。对于这一点,我半信半疑,因为似乎有些神呼,但是书中也写到不能因为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我们就否定它,认为是不存在的,就如同人类第一次说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是圆的,那时候的科学并不能证明着就是真的,那我们能否认吗?因为地球确实现在被证明是圆的,并且绕着太阳转。对于因果报应和生命轮回,现在的我只能成不解状态,并不是完全相信,但也不是完全不信。
书中还有一点,是我着重去思考了的,就是说道:人对于自我的执着。因为太过于执着于自我,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比如别人是富二代有房有车,自己什么也没有就会多多少少感到失落;别人天生丽质,脸蛋好身材好,自己没有,当看到别人能穿很漂亮衣服时,总有些恨自己铁不成钢的感觉…包括由于对自己太执着,一心想着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恨、嫉妒、贪、哀等等情绪。俗话有说,钱财乃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初听到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感觉,甚至觉得风凉话谁不会说?但是,接触了佛法后,这句话的真谛很少人能真正懂得,更少人能真正做到。姑且视作是我相信轮回一说。人活着,难道就是为了金钱、地位和过奢侈的生活(这里说的有钱有势人是那些只为了自己享受的人),这就是人所谓的快乐,但是有金钱,有地位,过着奢侈生活的人就真的天天像活神仙一样一点痛苦都没有?既然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着痛苦,你拼命用尽各种手段成为了那样的人后,你面对的还是痛苦,永远不会满足,试问你终于买到自己梦想已久的名牌包后,愉悦一时,那之后呢?你就因为你得到了这个名牌包而一直快乐下去了吗?没有,你还有新的追求,产生新的痛苦。人活着的这幅皮囊,钱财都是空的,唯有自己的心是一直跟随自己到死和甚至是死亡后的世界。佛法中说的今生,它只是轮回中的一轮,太渺小了,人的一生过的很快,你过的再奢侈又怎样,过完了,你就离开又从头开始。那有人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追求这些确实可以给人带来一时快乐的东西,我们又能追求些什么呢?我的感悟是,追求人心的修行,因为心是能一直跟随你的东西,跟随你轮回的东西,而不是钱财地位权势。想着,人有时候真的很可惜,为了自己买名牌、争地位、比权利、甚至姐妹间那么一点点的矛盾,或无聊的看不顺眼而勾心斗角,忙的“不亦乐乎”,而错过了今生自己心灵修行的如此短暂时间,真的很可惜。心灵的修行为了什么,我们暂且不说为了积攒功德福报,修成正果,永登极乐这种难以理解的大话,就说为了我们的心活的真正的快乐、自在。
不禁要回想之前的我,想想自己真的做过许多错事,我想是种下了不少恶因吧。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有位同学一直看我不顺眼,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天生的强生的,对他再容忍对他再好,都没有用。所以在几个月的相处中,很多事情觉得自己被侮辱了,到我发现他还在别人面前假装可怜,挑拨离间的证据后,一下子火冒三丈,嗔恨之心大发,那时候的情绪真如洪水猛兽,虽没有正面和他发生冲突,但是在朋友面前开始怒斥他的恶行和缺点,而且在几个同学面前也数落过他的德行,当时有些同学早已有这样的感觉,还觉得产生了共鸣心里仿佛很高兴,现在想想我真是大错特错!一个人无缘无故讨厌你,注意重点是讨厌排斥而不是当你是空气,当然很多时候确实想把我当空气,无论他承不承认这点至少他给我了这样的感觉,你对他释放的善意他可能直接忽略,或态度好个1小时,下一秒又开始。我那位学佛法的友人说,这很可能就是你的违缘,可能你前世种的恶果现在尝到了滋味。现在想想,感觉非常懊悔和忏悔,当初真的不该那样说他,我想他其实不是故意的,可能他是假想着我威胁到了他的某些东西而本能的反应,其实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一种对自我太执着的做法,或者就像我朋友说是,就是违缘。我当初的做法,无疑是冤冤相报的做法,这个在佛法因果轮回中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举个书中的例子,大致是这样的:
有一家人家养了只鸡,鸡下蛋,人就把鸡蛋拿走吃掉,因此鸡心生恨意“下辈子我也要把你孩子一个个吃掉!”;到了下辈子,人投胎成了鸡,而那只鸡投胎成了猫,一旦鸡生蛋,猫就把但偷走吃掉,猫又心生恨意“这只恶猫总是吃掉我的孩子,来世我也要如此!”;又到了下辈子,猫成了母鹿,而鸡成了豹子,母鹿生的孩子豹子会毫不留情地吃掉,在释迦摩尼出世时,那母鹿因恶意又转生为罗刹女,豹子则投胎为女人,罗刹女又去吃女人的小孩,女人抱着孩子惶恐地逃到佛陀前寻求救护…
如果真有轮回这么一说,那冤冤相报真是太可怕了!不禁为我做过的事情后悔万分。
这本书,写的非常通俗易懂,可能这本书放在1年前给我读,我并不会与之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但如今它就像是那雾霾中的引路明灯,我相信,不,应该是坚信,它能带我通向光明的地方。
2、顺境和逆境是凡夫分别出来的。如果你执着了,心动了,这就是逆境;如果你放下了,心不动,一切都是顺境。
3、多看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才能学到别人的功德。
4、心的变化,是最高超的魔术师的表演,看起来那么神奇奥妙,任谁也辨认不出来。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才知道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都是它变的。
5、你最执着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着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大,人就是这么被伤害的。
6、不放弃任何人,不放弃任何事,这才是圆满。
7、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在最高处。
8、我们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对,我们敢面对敢承担的时候,才没有畏惧,才没有恐怖。没有畏惧感恐怖感,没有患得患失,才没有烦恼和痛苦。
9、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只能看见别人的缺点和毛病,这就是傲慢心。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10、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
11、想得开一点,好也不可能永远地好,坏也不能永远地坏,都会变。主要是自己的心,想明白了想开了,这就是聪明,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解脱。
12、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13、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14、人得有智慧。事情本身没有好和坏,好坏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
15、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
16、我们不执着于快乐,也不去追求快乐的时候,快乐自然而然就来了。我们不想逃避痛苦的时候,痛苦自然而然就远离了。
17、放不下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害怕--害怕离开,害怕失去,害怕得不到。真正弄明白了什么是放下,那个时候才不会害怕,才能放下。
18、我们都在做梦。晚上做的梦是黑梦,白天做的梦是白梦。晚上的梦很容易醒过来,但是白天的梦很难醒过来。醒过来了就叫觉者,没有醒过来叫迷者。
19、我们的生活圆满了,工作圆满了,这才是真正的圆满。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圆满或工作其一没有圆满,另外得到一个圆满有什么用?
20、不要混日子,样样事都好好做,明明白白,用心来做,这就是修行!
21、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做一切事,修一切法,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22、让自己的心胸像天空一样广阔,像大海一样宽容,像大山一样稳定。
23、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
24、让别人一步,实际上是让自己一步。
25、真正的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26、我们就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与想法了,所以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下,在患得患失中烦恼痛苦。
27、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28、好好地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解脱,才能成就。
29、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30、把每时每刻都当成自己的临终。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假如这是我的最后时刻……
31、不管面对什么事情什么现象,你的心永远那么平静,永远那么清净,这叫解脱。
32、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但是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糊涂,不能当真。
33、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处都是好处,这才是解脱。
34、你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还没有慈悲心。你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还没有智慧,你的修行还没有到位。
35、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36、统统地把"我"忘掉,别老带着"我",掺着"我"。不要这个"我"了,为众生活着吧!
37、不尽责任、不尽义务,这是罪过。真正能尽到责任、尽到义务,这是修行,这是功德。
38、我们可以享受福报,但是不能浪费福报。浪费自己的时间、财产、功德和一些好的机缘,都是浪费福报。
39、现在很多人,小事不做,大事做不了,结果什么也没有做成。不管是小事大事,()家里的事还是家外的事,个人的事还是公家的事,都是一种缘分。遇到了,有这个机会了,就应该珍惜。
40、能让自己快乐、自在,这是真聪明、真能干;能让自己和他人解脱烦恼与痛苦,这是真智慧、真慈悲。
41、有也行,没有也行;即不追求,也不拒绝。来去都是自然,都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伤心的,都是演戏,缘来缘去,很正常,已经看透了,已经都弄明白了,不会为这些动心,这叫如如不动的心。
42、所有的方便都让给别人,所有的困难都留给自己,这是我们修行的一种方法。
43、我们随喜他人的功德,就能够得到他人所做的功德。如果对他人所做的恶业也有欢喜心,同样也有罪过。
44、你越要,它离你越远;你越不要,它离你越近;你真要的时候都不来,你真不要的时候什么都来。
45、我们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善于去观察发现欣赏生活与他人美好善良的一面,然后将之变为一种习惯。这样我们在思想与行为上才能逐渐变得高尚与纯粹。
46、我们一定要学会面对现实。我们学会面对了,就不会那么烦恼,不会那么痛苦了。
47、物质的享受不是真正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才是真正的享受;表面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48、烦恼是执着来的,痛苦也是执着来的。你觉得不好,特别反感,想不通想不开的时候,那就是愚痴,因为不会换角度。
49、智慧是在人和事中磨练出来的,我们遇到一次违缘,能增长一种智慧;遇到一次障碍,能提高一个层次。
50、大富大贵不难,平平安安难;吃喝玩乐不难,自由自在难!
51、无常面前,不分老少,人人都是平等的。
52、没有平静的心,就不会有清净处,也不会有平平安安的事。
53、观察评论他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54、不为他人着想,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55、放下不是放弃,轻松不是懈怠,自在不是放逸,随缘不是随便,不执着不是不认真。
56、有欲望就有失望,有盼望就有绝望。欲望越大失望越大,盼望越大绝望越大。
57、你最执着的,就是对你伤害最大的,也是最能考验你的。他伤害你的时候,你如果不动心,能放下他,你才过关。
58、什么是敢面对敢承担?不管好坏,任何时候都不动心,心不随境转,心不动摇。
59、让你的心不追随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执着现在的时候,它就自然停。就像风刮着沙,风一停,沙自然就落到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