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07:13: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休闲”跟时间有关,是自由的时间、自由的活动和自由的精神状态。因此,“休闲”这一概念的内涵有时间、活动、意识、价值等方面。
休闲活动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可以改善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恢复精力和体力。大学生可以通过休闲生活放松心情、调节情绪、锻炼体魄、增进健康。休闲生活可以松弛身心,宣泄不良情感,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挫折感、情绪不安、郁闷等心理压力。休闲还具有自我表现、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功能。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休闲活动来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示自我,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还可以体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
休闲虽然是人的个别行为,但也带有大众性、同质性、划一性等特点。因此,有可能忽视人的主体思考和判断,也会误以为大多数人所选的休闲方式才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从而失去自己主观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休闲还有从众心理作用下的模仿性特点,容易导致盲目跟风的现象出现;还有可能引起过度浪费、奢侈等消费倾向。
一、大学生休闲生活影响因素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结果整理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和经济情况是影响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2]。
在休闲活动方式的选择上不同性别的被调查者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被调查者共包含193名男生和143名女生,男生在自修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选择消遣休闲的比例高于男生。说明当代的男大学生更加注重发展型休闲,而女大学生更加注重娱乐。在后来的访谈中也可证明这样的结论:男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自我充电意识较女大学生强。
被{查者的年级构成情况如下,大一25.89%,大二64.88%,大三7.74%,大四1.49%,根据调查,不同年级的被调查者休闲生活也存在差异(见表1)。大和大三的学生选择日修、参加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大一和大四,表明大一和大三的学生更加注重发展;而大二和大四学生更加注意娱乐型休闲。选择自修的多是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究其原因,新生对大学生生活求知欲强,还没有从高考惯性中脱离;而大三学生选择自修是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在毕业竞争面前感受到了紧迫感,必须尽可能地充实自己。(如表1)
根据调查结果,看电视、体育健身等选项上区别并不是十分明显,这表明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生在休闲活动选择上的共性。另一方面,城镇学生在参加培训方面略占上风,说明城镇学生的经济实力要高于农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城镇学生逛街购物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进一步说明了两者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二、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从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安排情况来看,他们所花的时间最多的是自修,从目前的社会价值观念来看,这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除了自修之外,花费时间最多的几项活动都为消遣外出活动、无所事事等等。而这种休闲生活的时间结构是不尽合理的休息时间过多、活动时间少小范围交际活动过多,大空间交往活动过少智力活动过多,体力活动过少一般性活动过多,技能性活动过少等等。
从大学生对闲暇活动内容的选择来看,大学生总的倾向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深知学习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在闲暇时间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自修,这从目前的社会价值观念来看,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他们的活动内容的结构进行分析,就发现他们的闲暇活动层次不高。如何提高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档次,也是一个应该引起高校相关部门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同消费欲望一样,大学生的休闲欲望也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如新奇产品的问世、休闲场所的变更、活动方式的变化等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总体上是多姿多彩、积极向上的,但在闲暇时间的结构、闲暇活动的层次、休闲活动的计划性、休闲知识技能、休闲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的质量,就必须关注这些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休闲生活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普遍缺乏自制能力,缺乏规划和使用闲暇时间的自觉性、主体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休闲的价值,自觉利用和合理安排闲暇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无序状态,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高休闲生活的品位和水平,其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科技、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需要,营造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创造条件,合理利用现有学术科技文化场地设施,为学生休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由于休闲生活所带给人们的不是生活中“用得着的知识”,它可能会引起某些人的抵触情绪,家长也可能由于担心学生学业受影响而对休闲生活采取消极态度,因此,利用所有可能的渠道进行有关休闲生活的宣传,使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重要性有所感触,就成为解决大学生休闲生活问题的重要因素。
进行宣传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因此,要使休闲活动有效地充实生活、美化生活、满足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对现实的休闲活动可能导致的心理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
休闲教育决不是单凭学校就可以实施的,应积极拓宽休闲教育的渠道,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同教育。休闲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休闲教育的指导者。因此,培养休闲教育的指导者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生活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近2000万的在校大学生崇尚哪些休闲方式?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休闲行为?如何转换机制引导大学生和谐休闲?这些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时代命题。本文试图通过对1121位在杭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期望实证结果对以后大学生休闲行为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构成
1.休闲行为内涵及分类
休闲行为也就是休闲主体(休闲利用者或使用者)利用时间和收入等条件,为了达到恢复、心情转换和自我实现等目的,自发参与并得到满足的能动的过程。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方式归结为素质拓展、运动养身、室内消遣、周边娱乐、旅游观光、社会活动等六个大类(见表)。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及大学生实际情况概括整理。
2.研究方法与样本构成
本次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段抽样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以及相关社会学的方法,对杭州市的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科技学院九所高校的本科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1份,被调查者详细背景资料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本次调查所得数据整理。
二、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
1.休闲行为中独立过多,交往行为偏少
注:均值越小表示所花的时间越多
由图1可知,大学生在平时、周末、节假日三个不同时间段所选择的休闲活动方式差别不明显。总体上看,杭州高校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都以室内消遣型活动为主,素质拓展和周边娱乐次之,社会活动类所花的时间最少。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偏重于独立性的活动,而较少关注交往活动。
2.休闲行为方式与休闲时间丰度高度相关
虽然在平时、周末或是节假日当代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差别不明显,但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从平时到周末再到节假日,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和不断集中,大学生在素质拓展、运动养身、室内消遣三种类型的休闲方式上所花的时间逐渐减少;而在周边娱乐、旅游观光、社会活动三种类型的休闲方式上所花的时间依次增多(见图1)。可见,在休闲时间越长、越集中,即休闲时间丰度越高时,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方式表现得也越为丰富。
3.休闲行为意愿与现实状况不符
由图2可知,大学生目前所期望从事的休闲行为方式和所认为的未来流行的休闲方式基本一致,旅游观光是第一选择,素质拓展和运动养身次之,室内消遣和周边娱乐型方式的选择最少。这说明大学生在主观意愿上更多的期望进行一些能愉悦身心又能开阔眼界、拓展知识性的休闲方式(如旅游观光),最不希望从事的是诸如室内消遣和周边娱乐等易于达到但收获不丰的休闲活动。但是图1已经表明,杭州大学生实际所从事的休闲活动却正好与此相背离,室内消遣最多,周边娱乐次之,旅游观光较少。这说明在杭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意愿与现实不符的现象,休闲期望并不能得到有效地满足。
4.性别与专业差异突出,年级间差异不显著
对性别与专业进行的一元方差分析显示,在运动养身和周边娱乐两项上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P
但是,以专业为变量进行平均数值多重比较后我们也发现,理科和工科学生对休闲行为方式的选择也并不一致(P
同时,男女生在平时的室内消遣、素质拓展和节假日的旅游观光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所花时间女生都明显多于男生。而室内消遣、素质拓展在平时和旅游观光在节假日又都是大学生参与频率较高或者说更为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可以说明女生休闲的从众行为较之于男生更加突出。
5.社会、学校对大学生休闲行为的影响较弱
23个可能影响因素中,17个影响因素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均值>3)。心情好坏、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均值为3.599)对大学生休闲行为方式的影响程度最大,休闲方式的趣味性、需要休闲消费的多少等产品因素(均值为3.370)也有较大影响;而社会认同、学校提倡与否等外部因素(均值为3.052)的影响较弱。这说明社会、学校对在杭大学生休闲行为的影响较弱,这与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有关,与社会、学校所能提供给大学生的休闲设施相对缺乏的现状也有较大联系。
三、几点启示
1.加强交往活动,有效缓解孤独心理
大学生们过着同吃、同住、同学习的集体生活,在别人看来应是交往活动最密切、最频繁的一群。然而,此次调查显示,隐藏在校园熙熙攘攘的学生群体背后,许多大学生更多的却是在独自休闲。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指出,处于青年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孤独体验。这说明在大学生休闲行为中独立行为过多,交往行为偏少并非偶然,而正是其孤独心理在休闲行为上的外在表现。
大学生若能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掌握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孤独等心理感受,更能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2.实行制度创新,提高休闲时间丰度
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方式与休闲时间丰度高度相关,并且在娱乐消遣型休闲方式所花时间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占据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型的休闲方式的主导地位(参见图1)。从休闲的范围上来看,这样的变化更是休闲行为方式逐渐由室内走向室外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使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更加丰富,搭配更加合理,需要不断提高其休闲时间的丰度。
3.增进归属体验,缩小休闲落差
大学生与同龄社会群体相比,智力水平高,知识丰富,“在自由时间中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对休闲本身及其所能达到的效果期望过高,结果导致了主观追求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表现出从理想到现实较弱的归属体验和较大的休闲落差。
一项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展的关于现代人生活结构和价值观的调查显示,1970年以后,认为工作和休闲两者都重要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的观点比例超过50%。[1]只有在提升现代休闲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休闲目标,发挥个性和创意,克服现实存在的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过重、休闲设施不够等障碍因素,增进归属体验,缩小休闲落差,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4.关注“弱势”群体,引导和谐休闲
女生的从众行为较之于男生更加突出,这可能与她们从小所受教育有关。在学校里,被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在家里,父母考虑到女儿的人身安全总是嘱咐外出活动不要单独行动。此外,传统上社会普遍认为女生不应该去参加那些带有危险的、激烈的、有损淑女形象的活动,所以许多女生对那些运动量大的活动不感兴趣,如足球、篮球等,而对于强调体态和外表吸引力的活动,如舞蹈、健身操、瑜珈等虽然能接受并且感兴趣,但是学校不能提供这样的场地,消费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另外,有研究表明,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弱于男生。以此来看,女生休闲较之于男生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女生本身对于各种休闲障碍的有效克服外,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女生的休闲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
5.完善休闲供给,促成学闲并重
大学生的休闲供给是指在休闲现象中,满足大学生休闲需求的休闲资源、休闲产业等的总和,它往往也包括促进休闲活动的教育、项目等的开发和供给。但调查显示,学校、社会及产品因素对大学生的休闲行为影响较弱(均值为3.291),说明产品、学校、社会等供给要素所提供的特定休闲空间、主要设施本身以及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均显不足。对大学生学习重视还是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庸俗休闲观”并没有得到改变。
约翰斯顿(Johnston)在述及休闲与劳动关系时曾指出“休闲与创造性的劳动一样有生产性和价值…才是理想的”。那么针对大学生,休闲和创造性的学习一样有实用性和价值才是理想的。学习和休闲在高校教育中应该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等谋取生存手段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学闲并重,注重对大学生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等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学生已经具备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条件,并且“在自由时间中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如果没有场所和空间(休息、享受休闲活动的地点)、便利设施(可以容易达到目标场所的交通、通讯、间接设施)等供给因素,就不会有真正的休闲活动,学闲并重更加无从谈起。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总体质量不高,室内消遣的热衷和独立的频繁已为普遍现象,社会、学校等应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予以引导,努力构建大学生学闲并重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孙海植 安永冕 曹明焕 李定安:休闲学(第1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9,49,87-112,117,13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153 — 03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高科技迅速发展将人们从工作的桎梏下解救出来,人们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物质财富的极大积累,提高了人们休闲参与和休闲选择的能力。休闲已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休闲的主体之一,其休闲活动、行为、价值取向,构成了独特的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休闲与休闲文化
“休闲”一词自古有之,古云:“休”,意指“人倚木而休”,释为吉庆、欢乐、福禄;“闲”多引申为范围,指道德、法度,又通“娴”, 意为“娴静、纯洁、安宁”。 在西方国家,“休闲”为leisure,源于古法语 leisir,是指人们摆脱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现代意义上的休闲一般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 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成为心灵的驿站。美国著名休闲学家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1〕
休闲是人的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的发展是分不开。休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基础。休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个体多方面需要而处于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它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完整的发展”。〔2〕其本质是寻求身心和谐发展。
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和学校布置的其他必须责任之外,在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里,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自由选择、参与由个人或群体组织的休闲活动,体现出大学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观念、态度、方法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分析
高校大学生健康休闲文化是大学生在学习和其他责任之余的休闲活动过程中创造、建构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它彰显大学生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对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和个人修养,尤其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自由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休闲,从根本上说,是对生命之意义和快乐的探索”,〔3〕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追求和探寻更美好生活方式、实现内心构造的美好生活的过程,而休闲则成为这一过程中衡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转化的人生阶段,其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弗洛伊德曾说,生命的真谛和价值就在于生命本身。我们不能离开生活本身而去探寻生命的价值及意义,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寻求到生命的本质,并实现其价值。在休闲选择与参与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休闲方式,放松身心,实现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亚里士多德说:“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健康的大学生休闲文化还可以展现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使大学生在休闲中通过自我实践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与满足,产生一种美好感。
2.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
休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精神层面也反映着人类的道德文明程度。大学生休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反映着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在大学生休闲过程中,从休闲计划、参与到结果都凝聚了他们的道德选择和判断,渗透着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评价,塑造并传递了新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取向。近年来,通过调查得知,选择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等社会公益性活动作为日常休闲的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大学生个人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道德实践都从日常休闲活动中得到体现和提高。健康的大学生休闲文化不仅富含德育内涵,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态度、休闲价值观还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休闲过程中得到践行。
3.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增长知识才干
当前大学生面临学业和就业双重压力,竞争激烈,情绪紧张,生活枯燥乏味。在休闲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休闲方式,来愉悦身心,增长见闻,如可以通过旅游,认识大自然,熟悉大好河山,积累人文见识;通过社团活动,可以锻炼社交和组织技能,践行课堂所学;还可通过插花、音乐鉴赏、舞蹈培训等,增强自身的涵养;还有读书会、诗歌竞赛、讲座培训等休闲活动,开阔眼界,吸收新的知识补养等。在休闲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他人或自身总结等形式,来增长知识才干,完成“成为”人的过程。
4.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良好性格
大学生休闲活动氛围融洽,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性格培养开辟了新途径。在休闲中,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接触,并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这些角色的扮演与尝试,彼此之间开始承认和认识自我的合理存在,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以此获得尊严与满足。休闲生活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事,在休闲活动中,大学生希望能更多地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得到大众的认可与赞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为个性发展与性格的培养奠定基础。
5.开拓大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人们越来越需要认识到,休闲同样是塑造人类智力发展的个重要领域”,〔4〕在休闲过程中,大学生处于一个完全放松身心的情景中,充分享受休闲带来的美好时光,容易迸发创造性的灵感,更容易激发智慧的火光。“人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 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个人才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5〕休闲给人们提供了无尽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学生在活动中可发散思维、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提高创新能力。
6.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大学生休闲是一种大学生放松自身,寻求课堂以外发展的实践途径。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共同在这里创造政治经济文化。大学生休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旅游、人文参观,了解自然,熟悉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通过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百姓生活情况,提前体验社会生活;通过企业参观、兼职等活动,了解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大学生还可在休闲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提高自身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能力,锻炼组织和管理能力,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健康休闲文化的思
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的主体,构建高校大学生健康休闲文化必须秉持人文关怀的原则,从制度、精神、物质、行为、环境等方面,制定有效的符合大学生实际的休闲策略,加强对大学生休闲的引导和支持,提高大学生休闲技能和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休闲习惯,更好地“成人”、“成才”。
1.加强对大学生休闲文化制度的系统性建设
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是在校园里面发展、繁荣的,离不开高校这块肥沃的土壤,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加强对大学生休闲的引导,制定相关合理的政策,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首先,高校管理者本身必须对休闲、大学生休闲、以及大学生休闲文化有个良好的认知状态。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休闲早已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管理者应洞察这一事实并了解由此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产生的深远影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休闲,客观、公正地认知休闲,了解大学生休闲的真实现状,在引导和管理上尊重生命、体现人文关怀。其次,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制度与规范建设,为大学生健康休闲文化提供大力的引导与支持。深入了解大学生日常休闲,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休闲行为,完善休闲文化运行方式,设立大学生休闲文化生活指导机构,使大学生休闲文化建设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休闲缺乏正确的认识,休闲观念淡薄甚至庸俗,有些学生认为“休闲”就是吃、喝、玩、乐,闲暇时间玩游戏、睡觉、通宵唱k、泡吧等;有些则认为大学生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学习,不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休闲上,视休闲为“丧志”、“洪水猛兽”。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的休闲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休闲的本质,了解休闲与生命本身的整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及创造性的关系。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社会空间”,“休闲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一个持久、重要的发展舞台”。〔6〕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休闲观,明白休闲既非游手好闲又非一味贪闲休息,而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有质有量地参与休闲,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3.构建休闲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西方国家的休闲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较完备的休闲学科体制。而我国休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属于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高校还没这方面的意识,根本没有涉及到,更别说专门的休闲教程和师资队伍了。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构建休闲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设立专门的休闲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可在旅游、管理、教育等专业开设一些休闲必修课,另外还可在全校范围开设一些摄影、艺术鉴赏、创意设计等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大学生的休闲技能。二是,成立专门的休闲理论研究小组,加强对休闲理论、休闲学科建设研究,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隐于休闲教育,渗透进休闲指导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认知,获得一种“畅爽”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
3.整合休闲资源,为大学生休闲提供物质基础
一定的场所、设施等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是休闲的前提,要多方面、多途径整合休闲资源,一是高校要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完善体育场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一花一木一草一座建筑都彰显文化的内涵,营造积极的休闲文化氛围;二是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社团、基金组织等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休闲,共同创造适合大学生休闲的机会和场所,如博物馆、文化园、体育场所、生态保护区等。
4.以大学生为主体,创新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为主体,自我组织、管理、策划开展活动,旨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发挥个人才干特长,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团体。当前大学生社团多种多样,如文学社团、街舞社团、摄影协会、自行车协会等等,种类繁多,覆盖了大学生业余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一些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渐渐远离了成立的初衷和目的,很少组织活动,活动内容老套、庸俗且流于形式。高校一方面要给予社团活动开展资金和场所支持;另一方面,要有专门的教师对社团的组织、管理和活动,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将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社团。而作为大学生本身,社团管理者应充分尊重社员,虚心听取成员意见,创新社团管理,积极组织、开展有意义的社团活动;社员则应积极献策献计,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为创新社团活动贡献一份力。
5.加强对网络、微博等休闲阵地的监督与管理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上网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大学生休闲选择。网络微博的兴起,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分享生活点滴,在大学生群体中倍受欢迎。而近年来手机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上网越来越便利,微信、易信、手机博客等新功能的开发,使大学生易于自我个性的展示、获取大众认同,“掌上时代”已占据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一个“成为人”阶段,心理、思想不够成熟,自我认知、判断、甄别、选择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在形形的网络世界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内容的侵蚀。高校、家庭、社会必须关注大学生网络休闲的状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休闲阵地的监督和管理,开设地位平等、交流互动的微博平台或者QQ群落,指引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关注和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形成一股合力。而大学生应洁身自好、修身慎独,提高自我甄别和抵抗不良内容的能力,培养健康的上网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 考 文 献〕
〔1〕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
〔2〕 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齐鲁学刊,1998,(03):99-107.W
〔3〕 〔美〕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2000:前言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1-0095-06
21世纪是一个注重休闲的时代。确实,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大学阶段,丰富的自由时间使得休闲活动成为了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为何进行休闲教育、大学生休闲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如何开展休闲教育的讨论,不仅对实现大学教育的目的有重要意义,而且也能促进大学生对休闲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和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的开展。
一、大学生休闲教育何以必要
(一)我国大学生休闲活动状况
随着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的实施,自由时间增加了,我国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加。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每年在校时间为约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和法定的节假日共计90天之多。除此之外,正常的教学课程安排也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减少。有调查显示,本科的文科学生约有60%的课程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每天约为4小时的授课时间;理科学生约有68%的课程在第一、第二学年,每天约为5小时的授课时间。但是几乎所有的本科生在大三、大四阶段的课程安排很少,甚至近一个学年没有课程。研究生的课程比本科生还少,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只有第一学年有课程安排,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就更少。大量的闲暇时间,对于本科生来说有点茫然,不知要怎样安排,研究生中也有部分人对丰富的自由时间无所适从。
由于对闲暇时间缺乏合理的安排,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活动通常都表现得比较消极。据调查,“男生更多是抱着‘消磨时间、避免无聊’和‘放松休息、解除压力’的原因去进行休闲”,而“‘消磨时间、避免无聊’和‘放松休息、解除压力’更是大四学生进行休闲的原因”[1]90。由于对休闲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对休闲时间也没有系统的、合理的规划,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一般有这样两个倾向:一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用于看电视、看电影、逛街、上网、玩游戏、打扑克等相对消极的休闲活动,而看展览、听讲座、收藏等高层次的休闲活动很少涉足;二是在商业化社会中消费文化所推崇的娱乐和享受的价值观的渲染下,不少大学生对经过商业炒作、包装出来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与时尚、歌星与影星崇拜至极。通过这两种休闲倾向,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的休闲活动有这样几个特点亦或问题。第一,缺乏组织规划。许多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追求安静、私人空间,休闲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其自身对盈余的闲暇又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长时间的一味独立更增长了他们的孤独、失落。第二,缺乏自觉理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平时几乎没有自觉地、主动地考虑过自己的休闲生活,他们的休闲生活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具有很大的临时性和随意性。同时对一些不良的休闲习惯又不具备足够的抵制力,甚至有些大学生把持不住涉足黄、赌、毒而走向堕落犯罪。第三,缺乏文化品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休闲主要集中在低层次的为了摆脱单调、消磨时间等原因而进行的休闲,通常表现为大学生对世俗消遣、市井娱乐方式的随波逐流,而高雅的休闲文化处于缺失状态。大学生休闲活动所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为大学生休闲教育提供了用武之地。
(二)我国大学生休闲教育现状
休闲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引起了重视。有学者认为,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也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提醒人们应该珍惜休闲,并加强休闲教育。国外对休闲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向各个学科的延伸,从而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休闲文化学等以休闲为对象的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近年我国学界对休闲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于光远等人发起的对休闲的哲学观照,提出了“休闲哲学”的概念,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可以为休闲研究提供一种必要的哲学前提;二是把休闲与游憩作为一种相互关联的形式的探究,一般被认为是旅游的范畴,属于旅游学的研究领域。三是向其它领域延伸的研究,如休闲经济学、休闲社会学等。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知识背景。综观这些研究,休闲教育的问题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大学生休闲及其教育的问题还根本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就国内而言,人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在为工作做准备,为了所谓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而接受十年以上的基础教育与专业训练[2]。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大学生德育研究的重大缺憾。
同时,就现有的一些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休闲教育存在这样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大学生休闲教育重“器”而轻“道”。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指本质的东西、目的的东西,“器”则强调用途和功能。在工业社会,教育通常与技术、工业联系在一起,“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成为了教育的座右铭。从而,“职业化的训练、有效性的就业、合规范的资格似乎成为教育单一的目标。受教育的人的愉悦体验、完美个性、人生的其他有价值的事项,成为次要或被忽略的内容”[3]。第二,在内容上过分强调“形式”而淡化“目的”。学校往往侧重于开设一些娱乐科目和活动,注重对学生教授休闲的技能、提供休闲的信息,却忽视了对休闲的本质和科学合理的休闲价值观的阐释,以及对适合大学生自己的休闲方式的教育。大学生休闲教育不仅是教大学生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更应该使大学生明白如何在休闲中找到自己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第三,在方法上一味的“灌输”而忽视“引导”。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休闲教育主要是灌输既定的结论,明确的告诉学生哪样休闲才是积极的,哪种休闲是应该避而远之的,完全把社会、学校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不是帮助他们分析各种休闲方式及其价值,进行方法论上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休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示意我们,我国大学生休闲教育还须予以重视。
(三)大学生休闲教育的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休闲教育之所以如此迫切,既是提高大学生休闲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现代教育的题中之意,又是人们对大学生休闲教育本身效用的憧憬。我们知道,“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4]。大学生休闲教育同样地,也以某种善为目的,有学者把这种善的目的归结为四个方面:有利于形成合理的闲暇价值观和终身教育理念;有利于知识的自我建构;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5]。本文将大学生休闲教育的价值归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休闲教育对大学生“成为人”的促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承受着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心理困扰。科学的休闲观念和合理的休闲方式能使人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兴奋中心得以转移,这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学习生活压力、调适心理负担,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大学生要想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提高各方面素质,创造自己的优势。参加社会实践是提高和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而“休闲同样是塑造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6]296。科学的休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健康的休闲内容和休闲方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和思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的认识、充实和完善自己。正如美国著名的休闲学家约翰•凯利所言,“我们在创造性和解放性的活动中成为人”[7]243。而“休闲的第一个创造就是自我,这一目标是人性的根本所在。”[7]245通过休闲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到休闲中的自我,感知休闲价值中的个体生命意识,在休闲时身心健康、生活充实,生命富有意义。可见,休闲教育就是使人不单实现自我的现实价值,还要实现个体的精神价值,即提升个体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理解,从而完善与提升生命质量,使个体真正“成为人”。当然,“成为人”包括对自我的创造,也包括对社会关系的创造。人有着天然的情感归属的需求,而处于青春期的、活力十足的大学生更是如此。通常,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喜欢张扬个性,但同时也渴望交往和友谊,迫切希望得到他人和集体的肯定,以增进自我认同和评价。良好的休闲活动显然为大学生的相互交往提供了空间,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建构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
第二,大学生休闲教育对“和谐”的促进。许多大学生在精神上倒退、学习上滑坡,甚至有部分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休闲时间接触了不良的信息或从事了不良的休闲活动而造的。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和合理的休闲方式正是大学生走向消极的一道“防火墙”。因此,如果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科学、文明、道德、有益的休闲活动,形成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就会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而如果把大学生放到更广泛的社会境遇中,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继承者,他们的休闲观念、休闲能力、休闲方式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休闲水平。并且通过他们的渗透和传承作用,市民社会的广大民众,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亦能有机会接收休闲教育的熏陶,重新找回自我,并表达在就业生活中被压抑的潜在个性,从劳动异化中被解放出来”[8],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休闲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休闲教育。
二、大学生休闲教育的目标
或许还是有人认为休闲还需要教育吗?其实,休闲既有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面,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对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害的一面。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休闲的这种两面性更加明显。我们已经知道,当前大学生拥有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休闲内容越来越丰富,休闲形式越来越多样,但休闲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样也越来越多。因此,开展对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研究,加强对大学生的休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获得选择多样化休闲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评估自我休闲需求、达到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使他们更好地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社会,从而避免休闲活动的负面影响。这正是大学生休闲教育的目的所在,而这与大学教育的目的也是同出一辙的。大学教育的目标又是什么?或者说大学的理念是什么呢?美国教育学会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且要使他们过一种有尊严和有意义的生活;不仅是生成新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养能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不仅相信个人的价值,而且相信世界给每一个人都有容身之地;相信每个人都能够从依靠走向独立,从兴趣走向责任,从自我到社会行为[9]。大学生休闲教育的目标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
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休闲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休闲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树立一个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休闲观[10]。休闲何以发挥其积极作用,重点在于人们是否把握了休闲的本质、价值,以及如何休闲。对大学生进行休闲教育当然也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大学知道怎么样利用闲暇时间才是真正的休闲,让大学生明白真正的休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作用。休闲不是简单的“玩”,休闲是一门艺术,一门体会人生意义的艺术。只有在科学合理的休闲观的指导下,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才会与时代文明同步。
第二,培养大学生休闲的技能和品德。如果说正确的休闲观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休闲、如何休闲的话,那么休闲的技能和品德就能使大学生如何更好的休闲,使休闲活动产生更多的善。在工作中,“有技术的”人要比“没有技术的”人有更好的前景;同样,在休闲活动中,“有技术的”人更有希望感受到快乐,并获得成长[6]297。因此,要让休闲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大学生就需要获得某些技能和品质,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便是大学生休闲教育所要完成的。一般来说,休闲的技能包括选择和评价休闲活动的能力、合理安排和规划闲暇时间的能力、休闲价值的判断能力等等。而休闲所需要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个人和城邦来说,勇毅和坚忍为繁忙活动所需的品德;智慧为闲暇生活所需的品德;节制和正义则在战争与和平时代以及繁忙和闲暇中两皆需要,而尤重于和平与闲暇。教育是培养上述品德的重要方式”[11]。
第三,引导大学生步入“成为人”的过程。如前所言,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都能够从依靠走向独立,从兴趣走向责任,从自我到社会行为。也就是说,要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也要实现其社会价值。大学生休闲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让大学生对休闲有一种信仰,或者说一种宗教情怀。休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使大学生得以创造新的自我和新的社会关系,最终步入“成为人”过程。大学生休闲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休闲的这种价值和意义,自觉地、自主的在休闲活动中实现这种创造性。
第四,促进和谐。和谐是我们追求的重要价值。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已成为美好的代名词。大学生作为学生,生活在校园;作为个体,来自于每个家庭;作为公民,活跃在我们的社会;作为人,与自然界有着密切联系和一份特殊的爱。同样地,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也发生在这些领域。教育是要让大学生实现个人的价值、家庭的期望、社会的公益、人类整体的福利,即实现大学生身心及学习与生活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作为大学生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正是实现这些和谐的途径之一。
三、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已开始步人普遍有闲的社会,人们的休闲方式、休闲水平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休闲方式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关乎其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人格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养成,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成人——成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与休闲质量,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积极引导,对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休闲的本质与休闲的文化价值
休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选择l的符合个人兴趣,并从中获得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的相对自由的活动。休闲是一种自由选择,一种自在心境,一种自我教化,一种生命存在状态。
1.休阑是人生命的一种自由状态
现代休闲理论认为,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休闲,从根本上说,是对生命之意义和快乐的探索。”可以说,休闲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的本质也即生命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生命具有自由自觉之本质特征。亚里斯多德曾说“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海德格尔将自由看作是“人的存在状态”。马克思视自由为人的天性,“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作为特殊的物种,有自己的“类”本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作为自由的人,“不以物使,不为物役”,潇洒恬淡,自己做主。作为自觉的人,能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有所体察、有所领悟、有所反省,从而让自己获得平静、豁达、闲适;对他人、群体和文化能够理解和认同,从而让人体会到其他文化的存在,使整个世界变得更为宽容和多元;对自然能够理解、关爱与亲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人能够摆脱尘世间的一切压力,达到自在、自由、自得的一种生命体验时,人就能够回归到本我状态,进入一种崇高而和谐的境界。人类的这种生命体验,正是通过休闲来表达和实现的。
2.休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休闲还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可以说。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劳动或者说工作,二是休闲。如果说劳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手段,那休闲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与结果。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追求和探寻更美好生活方式的过程,而休闲则是衡量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休闲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比如阅读思考、旅游度假、体育健身、文体欣赏、美食品尝、慈善公益等。多元化的休闲方式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提升了人的生命质量与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对人们休闲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新的挑战。采取何种休闲方式成为我们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之一。
3.休闲是一种文化价值选择
休闲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它不仅能帮助个体消除体力疲劳,获得精神满足,促进人的自我身心的协调发展,同时它也满足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休闲的价值更体现在文化层面。
休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或文化现象。中国休闲学研究先行者马惠娣指出,休闲文化是指人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为不断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它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完整的发展。”作为人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休闲的本质主要反映在人的精神文化属性上。休闲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情感、理想、信念、道德、境界,也让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审美、陶冶了性情、完善了自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休闲“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熏陶、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改善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提升了人的文化品位。
尽管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竞争激烈、物欲纵横、冲突加剧、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稳定性下降、人的心理压力增大,但人们内心对真诚、善良、崇高、深沉、美丽仍有着不懈的追求,这或许就是休闲文化精神之所在。
二、大学生休闲文化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生命成长的关键阶段。除了正常学业,他们一年中有近半时间处于闲暇状态,休闲已成为其生活的重要内容。休闲不仅能让其了解自己、愉悦身心、展示才能、陶冶性情,还能帮助他们学会交往、发挥潜力、完善自我、优化个性。
为了解大学生休闲认知、休闲方式、休闲能力和休闲满意度状况,笔者近期通过随机抽样法对浙江省18所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 600份问卷,有效回收1448份,回收率90.5%,结合实地访谈,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状况。
1。闲暇时间较多,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闲暇时间分配较随意
大学生闲暇时间主要指大学生在学期间,个人除从事学业、基本生存活动(吃饭、睡觉等)、个人生活事务等活动以外的时间。大学生闲暇时间主要表现于平时、周末和假期。近半数学生表示每天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周末的闲暇时间更多。闲暇时间并非休闲时间,闲暇时间中用于休闲活动的时间才为休闲时间。问及大学生“平时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26.5%的学生表示在2小时内,40.4%的学生在2~3小时之间,20%的学生在3~4小时之间,13.1%的学生超过4小时。问及“周末闲暇时间是怎样分配的”,30.8%的学生主要用于温习功课、知识扩充,25.2%的学生主要用于处理个人事务,9.8%的学生主要用于社团活动等,30.9%的学生主要用于休闲,3.3%的学生用于其他。访谈发现,不少学生缺乏对时间的规划和管理,休闲活动主观随意、盲目从众。这样往往导致休闲生活质量不高,要么休闲不足导致精神紧张、情绪烦躁,学习效率低下;要么休闲过度,导致身心疲惫,严重影响其学业质量和身心健康。
2.休闲活动中注重自我发展,但体闲技能不足、质量较差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休闲动机明确,注重个人发展,认为自由自在的休闲活动能使其松弛身心、拓宽视野、充实生活。65.5%的学生把休闲定位为“调整身心的活动”,27%的学生把休闲界定为“娱乐性质的文体活动”,只有6.5%的学生把休闲视为“打发日子、消磨时光”。另外,大部分学生没有因为休闲而忽视学业,都把学业视为大学生的第一要务。
不少学生表示,其参加休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成就自己,能将有益于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休闲活动作为休闲的主要内容。他们通过阅读、旅游、交往等休闲活动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竞赛、运动、娱乐等休闲方式获得思想启迪,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大学生休闲活动注重自我发展,不仅从休闲活动中获得了乐趣、放松了身心,还促进了人性的成长和自我发展。
高品质休闲活动,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可供支配的自由时间和物质条件,还须具备一定的休闲能力,如健康的休闲观、休闲价值判断、休闲行为选择等。然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休闲技能、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导致休闲选择单一,休闲质量不高,如54.8%的学生日常休闲方式主要是上网聊天、逛街扫货、聚会K歌、观看碟片等。这虽然也能愉悦身心,带来一定的精神享受,但在激发潜能、完善个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还是有欠缺的。
3.休闲选择独立自主,但休闲方式大众化、缺少创造性
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的充分自主。个体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如果能使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以完善,则其自主化水平,亦即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就会得到同步发展。休闲的本质是自由,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现代大学的自主性、开放性特点,给了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如果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特长等来选择休闲活动方式和休闲内容,他们就不仅能感受到休闲生活带来的多元价值体验,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有一定的自我选择能力,但由于社会浮躁、功利、奢华等风气的侵染,加之大学生自身压力较大、自控力弱,又比较注重感官享受,所以不少学生在选择休闲方式时越来越脱离传统的大学生以自创性休闲活动为主的休闲方式,更多地趋同于大众化的休闲,如上网、逛街、K歌、旅游等。这些休闲方式虽也具有娱乐性、闲适性等特点,但作为大学生群体,应根据自身求知欲旺盛、有激情、成长愿望强烈等特点,选择那些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朴实节俭为主的休闲方式。因为追求具有精神享受、富有创造性、能发挥个人潜质的休闲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休闲活动多元化,但休闲内容日趋庸俗化、消极化
休闲活动一般分为消遣娱乐型、怡情养性型、运动健身型、观赏型、竞争型、社会公益型、教育发展型等等,不同的休闲活动能满足不同的休闲需要。
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休闲认知、休闲能力和休闲的影响因素。当前大学生休闲活动较为丰富,既有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活动,如影视观赏、音乐欣赏、读书沙龙、人文旅游等;也有发挥个人才能、追求自我发展、培养综合素质的活动,如学科竞赛、兴趣研究、志愿者活动、歌咏与演讲比赛等;还有满足感官享受和生理需要的消遣、娱乐性活动,如逛街购物、K歌泡吧等;当然还有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活动,如过度网聊、打牌等。多彩的休闲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成为日后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
但调查也显示出当代大学生休闲活动主要集中于消遣娱乐的特点,如上网闲聊、玩游戏的占23.8%,逛街的占17.5%。访谈发现,有的学生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对自身特点和需求认识不足,加之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休闲心态的调整技能,在休闲活动选择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随大流;还有的学生参与休闲主要是追求时尚奢侈、满足感观刺激。当前大学生休闲活动娱乐化、庸俗化、消极化的倾向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还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
三、大学生休闲文化的理性引导
“休闲”一词英文为“leisure”,源于希腊语的“schole",意为休闲与教育、教养。在希腊语语境下,休闲是一种具有一定规范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它以丰富和创造生命活动、完善自我为目的,是需要后天习得和教育的。
休闲教育有助于高等教育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目标的实现。“成人”,即通过接受教育,使学生能够得到自我感悟、自我完善,在自己的逻辑理性和生命意识的直觉性上,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完成人性的整合与提升;“成才”,即通过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各种休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学会健康休闲、智慧休闲,达到身心和谐、与他人的和谐以及与社会的和谐,从而丰富其休闲生活,提升生命品质。
高校休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立生命化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休闲观
传统教育观基于功利性、工具性考量,重视知识接受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人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现代教育理念则强调生命化教育,认为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著名教育家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0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是促进生命的成长,让学生感悟、尊重生命。
生命化教育观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而且基于生命的需求,以尊重生命的完整性、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这正与休闲教育对生命整体性的关注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相一致。休闲在西方就被视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社会空间”,“休闲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一个持久、重要的发展舞台”。休闲教育是“对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理念、方法和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使人‘成为人’的过程。通过休闲教育,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休闲观,明了休闲不是游手好闲、消磨时间、消费金钱,也不仅仅是休息、恢复体力,而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存方式。健康的休闲能缓解压力、消除紧张、提高学习效率,能增进人际交往、学会生活、增强适应能力。
休闲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享受生命和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涵养性情、健全人格,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优化课堂、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性情休闲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教导学生品味休闲,感悟生命。休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即通过休闲教育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最终促进人性的完善。
人性的完善是通过人的性情体现的。所谓性情即人的脾气秉性、思想情感和品格教养。一切生命体都有自己的性情,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性情之中,因此,休闲教育实际上也是性情教育。高校实施性情休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休闲、智慧休闲引导。帮助大学生厘清休闲认知误区,端正休闲态度,树立积极健康的休闲观。让学生学会适时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休闲方式,从而在休闲活动过程中,升华思想境界、道德情感,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才干,开发智力潜能,最终提升生命的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性情休闲教育应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休闲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休闲观。让学生明确休闲是一种恢复身心活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涵养性情的活动过程。二是帮助大学生学会对休闲行为的正确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包括合理运用闲暇时间能力、休闲行为选择能力、休闲行为价值判断能力等,从而提高休闲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三是通过传授积极休闲、智慧休闲的基础知识与技巧方法,让学生在树立健康休闲观、扩展休闲视野的同时,裨以聪明用闲、快乐享闲,从而在欲望熙攘、利益纷争的市场经济时代增进其协和身心、平衡生活与未来职业发展关系的自我调适能力。
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专门课程和学科渗透方式进行。专门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除了在一些相关专业如休闲、旅游、管理、体育、教育等开设必修课外,还可作为通识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选修课,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休闲素质。学科渗透是指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休闲学内容,如可在音乐、美学、大学语文、艺术设计、心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强化休闲教育,挖掘显性和隐含的休闲教育内容。
3.拓展课外活动化课程辅导,增强休闲活动体验
课外活动化课程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深化,目的是增强休闲活动体验。因为休闲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受教育者的自我体验和感悟,因此,休闲教育必须辅以大量的实际休闲活动,既能让学生在休闲活动中有一种“畅爽”的体验,积极品味休闲,又能让学生实际休闲中提高休闲知识与技能。
高校可以以志向型、兴趣型、文娱型等学生社团为媒介,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休闲。比如: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创业休闲”(如学科竞赛、兴趣研究等);促进修身养性、愉悦身心的“审美休闲”(如影视观赏、音乐欣赏、读书沙龙等);发挥个人才能、培养意志力的“意志休闲”(如体育比赛、歌唱比赛、演讲比赛等);培养人的闲情逸致、陶冶性情的“情趣休闲”(如集邮收藏、参观访谈、人文旅游等);增进人际交往互动、人文关怀的“志愿者休闲”(如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和环保活动等)。另外,还可针对休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健康休闲辅导,减轻不良休闲行为带来的思想困扰和心理困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79-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是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本质上就是“以生活世界思想为指导,以现实生活为中心,以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富含教育价值的生活资源,使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受到教育与熏陶。”[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逐渐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自主自由的生活体验,“休闲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的生活方式或状态,这种精神底蕴是依靠知识、教养、品行、美德、智慧给人以内在力量,而这种内在力量是人的生命品质的真正体现。”[2]因此,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内发展自我个性的日常感性生活,休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注自我发展与个性成长的生活教育。在当前普遍化休闲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不仅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路径,而且是当前复杂化社会背景下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模式”[3],回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真状态的现实选择。因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抓手,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社团组织培育为载体,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实践路径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抓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方法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形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抓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方法途径,对于提高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下,“按照生活的逻辑来组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而不是从知识的逻辑出发来设计”[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编排组织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密切联系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休闲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与引领价值。
其次,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主体性教育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针对当前大学生休闲时间比较充裕、休闲空间开放性、休闲方式多样化的具体现实,有意识地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对于相关休闲生活问题进行深入解析,特别是对休闲生活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与理论反思,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多样化教育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媒体,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现实生活的穿透力。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社会空间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生活场景,以学生课外业余活动为生活载体,以展现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的一种文化样态。校园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层面的物质文化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层面的制度文化,而且还包括以学生的休闲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以休闲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本质上就是校园休闲文化。“高校校园休闲文化,就是指在高校校园特有的环境下,大学生们在完成日常学习、工作之余从事的带有一定精神内涵的休闲行为所构筑的文化氛围,其实质是大学生现实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它反映出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5]因此,以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社会空间,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方向。培育富有时代气息与民族精神的大学生休闲生活风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休闲教育与休闲文化建设要紧紧依托高校校园这块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以大学生的休闲文化生活为内容的校园文化风尚才能折射出强烈的时代感,才能够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其次,创新校园文化生活方式,彰显校园文化的时代特征与价值诉求。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休闲文化氛围;以传统节日庆典为契机,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节,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营造一种温馨和谐、友善互助的校园氛围,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以提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有效性;以道德楷模、先进典型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先进人物等道德楷模的学习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精神,以此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震撼力和时代感召力。
三、以社团组织培育为载体,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实践舞台
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实践路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社会实践方式。大学社团组织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的集普及专业知识、展现文艺才能、进行社会志愿服务等为一体的非正式组织。因此,大学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觉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实践舞台。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大学生社团组织本质上建构的是一种休闲共同体,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是大学生深度习得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与社会空间。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的社团组织不仅是开展休闲教育相关知识的实践舞台,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休闲教育创设广阔的实践舞台,因为“思想教育不可能到人们的头脑中直接作业,它是通过社会生活与交往这些外在形式在人们心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耕耘的一种特殊活动”[6]。因此,大学生社团组织不仅是丰富大学生休闲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
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以不同方式成立社团组织,加大对相关社团组织资金扶持力度,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保证社团活动常态化发展。积极鼓励大学生在自由时间内深入企业、社区,进行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主义美德,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色的社团组织,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休闲时间内不仅能够强化自身专业实践能力,而且在服务社会中深刻领会和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髓和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向民.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2]孙玫贞.休闲生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高教,2013(1).
[3]李大健.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的人本性及实施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1(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36-03
对于大学生而言,闲暇时间指的是“所有教育教学计划所安排的活动(如上课、实验、实习等)、为完成教学培养计划的活动(如做作业、复习等)及满足基本生存的活动(如吃饭、睡觉等)之外的时间。”[1]我国自1995年5月1日起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还在象牙塔里学习的大学生们,还可拥有寒暑假、节假日等自由时间,享受闲暇时间的机会更多。Albert Einstein 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闲暇时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熟化的关键时期,闲暇生活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表现、生活品质,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全面、健康的自我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西方生活品质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休闲活动的参与对幸福感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Campbell、Converse& Rodger(1976)指出闲暇活动是幸福感的最佳预测因子。(Argyle,1987)为此,本研究以总体幸福感为因变量,探讨闲暇生活状况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以期了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的特点,同时,围绕他们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提升总体幸福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年级、学科性质分层取样,选取广西某独立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问卷619份。其中,大一162人,大二159人,大三191人,大四107人。
2.研究工具
(1)闲暇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参考已有研究结果自编《独立学院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闲暇时间分配、休闲方式、闲暇技能、满意度等,采用单选题、多选题和李克特四级、五级量表相结合的题型进行测量,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
(2)总体幸福感中国修订版(GWB)。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2]经国内修订后共18题,得分越高,幸福感指数越高。该量表包含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心情忧郁或愉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或紧张六个因子。在本研究中,GWB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31。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
1.独立学院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由表1可知,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周一到周五中闲暇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占85.5%,4小时以上的占41.4%;在周末的时间里,闲暇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占83.6%。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当充裕。
为了进一步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如何利用闲暇的时间,本研究采用多项选择题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休闲方式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休闲方式由大至小排名是上网(69.5%)、阅读书刊(57.2%)、逛街(53%)、看电影听音乐(51.8%)、睡觉(48.8%)、聊天会友(48.7%)、体育运动(33.4%)。其中,看电影、听音乐大多是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实现,这说明独立学院大学生休闲网络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睡懒觉也是独立学院大学生闲暇时间里选择较多的休闲方式,这些都说明了独立学院大学生休闲存在消极倾向。[3]
从表2可知,独立学院大学生闲暇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计划性(占51.2%),但同时依然有48.3%的学生对于闲暇时间的安排是比较随意的;调查中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对闲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只有10.7%的学生掌握比较多的闲暇知识与技能。
2.独立学院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现状
对619名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分值统计,平均分(M)为76.305分,标准差(SD)为11.7571分,最高分为120分,最低分为33分,分布近似正态。全国常模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经T检验,独立学院男性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分值与常模值无显著性差异,女性得分与常模值有极显著性差异;所调查的大学生中男、女两性间的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
3.独立学院大学生闲暇生活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
为了探索独立学院大学生闲暇生活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将闲暇生活部分题项的得分与总体幸福感总分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闲暇时间是否充足与总体幸福感不存在显著性相关;闲暇时间安排的计划性、丰富性、闲暇知识与技能的多寡、对闲暇生活的满意程度与总体幸福感都存在极显著相关(p
将总体幸福感作为因变量,以闲暇时间的充足性、闲暇时间安排的计划性、闲暇活动的丰富性、闲暇知识与技能、闲暇生活满意度作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考察闲暇生活状况对总体幸福感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5。数据表明,闲暇生活满意度(解释率为5.2%)、闲暇知识与技能(解释率为0.7%)、闲暇生活的丰富性(解释率为0.5%)正向预测总体幸福感,三者的共同解释率为6.4%。
三、分析与建议
1.独立学院大学生闲暇现状的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学分制的改革,大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孙永为等人(2008)的调查中显示,长春市大学生每天拥有3个小时以上闲暇时间的比例为 36.1%。[4]本研究对独立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拥有的闲暇时间要远远高于这一比例(如表1所示)。在调查中,还发现独立学院的课程(包括各类选修课)基本安排在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另一方面,从教学目标也可看出,同一专业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要求较之其他本科院校要低,这些也正是独立学院大学生闲暇时间更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如此大量的时间,学生们利用得并不充分,上网、看电影及睡觉成为学生在闲暇时间内的最为普遍的活动。1953 年美国学者J.B.Nash提出休闲等级理论,将休闲等级分成六级,从低至高依次为:行为、自我伤害如酗酒放纵、消磨时间寻求刺激、情绪性的参与、积极参与、创造性参与。从学生们的选择来看基本属于第三、四层,还停留在消磨时间、摆脱单调的阶段,而参加群体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则相对缺乏。另一方面,48.3%的学生对于闲暇时间的安排没有计划,且只有少数的学生(10.7%)掌握比较多的闲暇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学生们所选择的休闲方式的价值和层次不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面临的是强大的升学压力,闲暇时间的不足加之家长、老师对闲暇的理解不当使得很多学生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应对应试的压力,更谈不上休闲技能培养;其次,独立学院学生多数来自于富裕家庭,从小娇生惯养,独立性、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在面对如此空余的时间根本不知道如何利用;再次,高校闲暇教育缺乏,学生们所从事的闲暇活动大多是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活动,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们没有学会以健康进取的心态自主安排生活。
2.独立学院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现状分析
在与全国常模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幸福感平均分(77.058)高于全国女性的幸福感得分(71),这与周宜君(2009)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作为女大学生,她们不用承担太多来自社会或家庭的压力,可以比较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次,即便她们遭受逆境,情况也相对单一、普遍,可以较容易获得同伴的支持以及老师、学校的指导;再次,独立学院较之其他院校,学生的家庭条件更为优越,这种优越感势必会提高她们的幸福感。
在男、女性别的差异检验中女生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时代的改变,男女平等观念的不断深化,加之科技不断进步,社会角色发生改变,使女性能够完成以前只有男性能完成的工作,甚至完成得更加出色,这也势必会不断提升女性的总体幸福感。
3.独立学院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
依据闲暇社会学的观点,人们进行闲暇活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定数量的闲暇时间;必需的闲暇设施;闲暇技能。对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来讲,闲暇时间非常充足,但这并没有给大学生带来愉悦感。调查中,闲暇时间与闲暇满意度呈负相关(r=-0.004),过于充裕的时间反而让大学生们感到无聊、无所事事,自我管理能力和技能的缺乏又使得其休闲方式随意性和无价值性,进而降低休闲生活的质量,故闲暇时间越多,闲暇满意度反而越低。
研究中,闲暇时间安排的计划性、闲暇活动的丰富性、闲暇知识与技能的多寡都与闲暇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王立新和陈凡(2008)指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符合补偿――延伸理论:补偿指通过休闲消除疲劳、缓解压力,把身心所支出的能量补充回来;延伸即在休闲中学习,增长知识、提升素养,把学习当成休闲的一种方式,并从中感受到乐趣。[5]也就是说,在休闲中有所得、有所获才能让大学生们产生满意感,所以在闲暇教育中应重视闲暇技能的培养,从而教会他们自主安排自己的空余时间,使得大学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对总体幸福感的回归中显示,闲暇生活满意度(解释率为5.2%)、闲暇知识与技能(解释率为0.7%)、闲暇生活的丰富性(解释率为0.5%)正向预测总体幸福感,这与秦明[6](2009)、蒋奖等人[7](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需求满足理论认为,个人的需求被满足将会提升主观幸福感,而休闲活动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多项需求。[8]本研究的结果中,闲暇生活满意度对总体幸福感的预测力最大,这也说明闲暇活动既需要满足补偿需求,也需要满足延伸需求,两者缺一不可。
4.建议
独立学院由于是新的办学体制,特别是广西地区,独立学院只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很多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等不完善,在认识这些局限的同时应该更努力地改变独立学院的现状。首先应改变学校、教师、学生的闲暇观念,增强大家对于闲暇生活的重视;其次,在学校层面上应鼓励教师们增开各类选修课,扩宽知识覆盖面,让学生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闲暇技能;再次,社团是大学中重要的一个组织,李会青(2011)指出社团活动与心理幸福感中的个人成长维度呈显著正相关,[3]学校应加大社团组织的建设,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最后,辅导员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多引导学生制订适合的生活目标,选择更多健康的休闲方式,合理规划时间,让他们的休闲变得有价值,提高休闲生活有质量,同时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正平.当代大学生的闲暇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3]李会青.休闲方式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D].保定:河北大学,2011.
[4]孙永为.长春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5]王立新,陈凡.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08: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在从大众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演化进程中,在大众休闲旅游时代,休闲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群体其休闲行为存在内在的区别,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休闲行为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家庭背景、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因素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条件不同,他们的日常休闲活动也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本文通过选取广州市最有代表性的大学城和广州市经济较发达、名牌高校较集中的天河区为研究区域,采取问卷调查、访问座谈等方法对广州市当代大学生的日常休闲行为进行调研分析,试图掌握当代大学生的休闲认知度,休闲的内容,以及休闲活动的层次等特征,并从内外部性对影响大学生日常休闲行为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大学生日常休闲发展的对策,提出合理的初步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日常休闲行为分析
1.当代大学生对休闲有较好的认知。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群体,他们对休闲的认知度直接影响着其休闲的行为表现。通过调研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休闲有较好的认识,也肯定了休闲的价值。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休闲的认知还是持积极的态度的,其休闲目的也是比较积极的。绝大部分大学生的主要休闲目的是消遣娱乐,少部分是为了打发时间。很多大学生表示,他们想通过休闲实现修身养性、自我提高的目的。
2.当代大学生休闲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因素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条件不同,他们的日常休闲活动也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代大学生休闲的内容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并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周一到周五时间段,他们的主要休闲活动是上网、看课外书、闲聊、体育健身等,其他的休闲活动较少。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周一到周五主要参加的休闲活动类型是消遣娱乐类,延伸学习类和体育休闲类。周末及节假日期间,他们的休闲活动较多样化,主要有朋友聚会、购物逛街、睡懒觉、上网、闲聊、逛公园、旅游等。由此可知,大学生在这个时间段的休闲活动较分散,呈现多样化。
3.当代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层次较低。调研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时间段的主要休闲类型是消遣娱乐类、延伸学习类以及体育健身类,而周末或节假日期间主要的休闲类型是消遣娱乐类、旅游观光类以及社会实践类。虽然两个时间段的主要休闲类型都是消遣娱乐类,但其中的休闲活动分布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比较,周一到周五时间段大学生偏爱消遣娱乐类中的休闲活动是上网、闲聊、睡懒觉和朋友聚会,而周末或节假日时间段的却是朋友聚会、购物逛街、睡懒觉和上网。但是,无论在哪个时间段,大学生们都喜欢上网,都喜欢与朋友聚会、逛街、闲聊。这表明大学生的休闲层次较低。美国学者纳什曾经从社会伦理价值的角度排列出休闲活动的等级模式图,从高到低依次为创造型,积极参与型,情感投入型,摆脱单调型,消磨时间型,伤害自我型,型。目前大学生日常休闲的类型主要是消遣娱乐类,最为典型的是,上网、睡懒觉、闲聊、购物逛街等占据了相当多休闲时间,这些休闲活动多属于消磨时间类或摆脱单调型,他们的休闲活动没有达到“创造型或积极参与型”等高层次,以至他们的休闲很难得到自我满足或促进自我完善,从而难以发挥休闲的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日常休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因素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自身因素直接影响其日常休闲行为,他们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休闲方式。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时间费用问题、性格与兴趣问题等。
(1)费用问题。大学生是一个经济尚未完全独立的群体,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一般比较有限,主要的经济来源依赖家庭,所以费用不足也是制约休闲的一大因素。
(2)时间问题。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休闲行为的差异比较,可以得知,大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日常休闲行为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些差异主要是由大学生的余暇时间决定的,余暇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休闲方式的选择。大学生是拥有余暇时间比较多的群体,可是,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时间不足,难于开展休闲活动。显然,大学生并没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好余暇时间,时间的开发管理方面有所欠缺。
(3)性格和兴趣问题。性格和兴趣也是影响休闲行为的主要方面,大学生闲暇时间如何安排,做些什么,都与个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有很大关系。在深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休闲的,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一般就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方式。
2.外部因素
休闲环境是大学生从事休闲活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休闲环境,即使休闲觉悟再高,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也难于得到实施。影响大学生日常休闲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因素、校园周边环境因素以及城市休闲环境因素。
四、对策建议
1.高等学校需积极开展休闲教育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是在大学生不断扩招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造成的精神负担和心理不安因素不断增多,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甚至可能给学校乃至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恶性影响。休闲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调节身心,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实现人格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中国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大学生日常休闲行为存在的特征和问题来看,学校开展休闲教育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休闲观念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休闲观,从而充分认识到休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要提高他们的休闲知识和技能,教导他们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和费用,拓展休闲的内容和方式;学校也要在硬软件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
2.要重视完善学校内部及周边城市休闲设施与功能
休闲活动对各类资源的依赖性很大,目前学校内部和周边城市休闲设施和功能的供给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休闲行为,为了给大学生的日常休闲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首先,学校内部要提供更多的休闲设施和休闲场所,配备更多的休闲器材,要全面开放网球场,运动场,健身房,体育馆,音乐厅等设施,尽可能地改善学生的休闲环境;再次,周边城市要创建一个和谐的休闲环境,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各种方式供应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提供尽可能多的低费或免费休闲设施和服务,比如城市公共绿地,博物馆,艺术馆,公园,游憩休闲中心等;总之,广州市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创造完美和谐的休闲环境的基础上引导休闲、创造休闲并在城市休闲服务供给和城市休闲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大功夫,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休闲文化需求。
3.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促进休闲产业的多样化
休闲产业发展的滞后使人们的休闲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休闲产业的产生来看,它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它陶冶人们的情趣,注重精神需求,提升国民素质。要大力发展休闲产业集群,重视提高休闲产业的整体水平,逐步建立休闲产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同时,休闲产业要努力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开发具有品味富有特色的休闲产品,不断满足休闲市场的需要。
目前当代大学生的休闲层次普遍较低,他们的休闲行为远远没有达到“创造型或积极参与型”的层次,以至他们的休闲很难得到自我满足或促进自我完善,从而难以发挥休闲的价值。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文化水平高,吸收借鉴能力强以及创造能力强的特殊群体,休闲产业要针对大学生这一特点,在学校周边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产业,开发尽可能多的适合大学生的休闲产品,要符合大学生求知上进、求新求异等需求特点,满足大学生创新创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玉华.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2]曹芙蓉.休闲与旅游的辩证关系及其社会功能试析[J].旅游学刊,2006,21(9):25-30.
[3]伍延基.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之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9):5-6.
[4]宋瑞.从混同到渗透、结合:现代社会的休闲与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9):6-7.
[5]喻学才.休闲的最高境界[J].旅游学刊,2006,21(11):6-7.
[6]钟霞.大学生休闲生活及其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随着我国的发展,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文化与法律制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在“节假日”方面(闲暇的日常表现形式之一)做出了很多“人性化”的规定,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必然使得大学生的休闲时间更加充沛,平均来说,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包括寒暑假)大约有180天左右。因而,如何利用好闲暇,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就显得尤其地重要。把握好时间,配置好闲暇是大学生走上成功成才之路的必修课。
一、 闲暇的概念及闲暇配置的重要性
(一)何谓闲暇时间
马克思是最早论述闲暇的人,他指出闲暇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用于娱乐和休闲,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1]可见,马克思不仅明确了闲暇的定义,而且强调闲暇是人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通俗地讲,闲暇,对每个人来说,就是除了必须支出的时间如社会劳动(工作)时间、满足生理所必需的时间以外,所剩下的则是可以自由支配的用于消遣、娱乐、学习、个人爱好和创造性活动等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对大学生来说,闲暇大体包括课间时间,没有课的空闲时间、周末时间、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时间等。
(二)合理地配置闲暇时间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股新鲜力量,是有着较高的学习水平的高素质人群,合理地配置闲暇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的走向与生活水平。所以必须全面了解大学生闲暇的利用情况,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地闲暇优化配置。
二、 访谈情况介绍
就大学生闲暇利用问题,我们团队对200人进行了主要以网上在线为主的访谈,涉及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其中有120个女生,80个男生,所学专业包括文秘教育、市场营销、土木工程、园艺、会计学、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幅度跨度较广。访谈问题主要以闲暇时间的计算、闲暇的概念、对闲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休闲活动的判断识别四方面(鉴于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关于休闲学的课程,所以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以“休闲”代替“闲暇”)。
(一)被访谈者一天有多少休闲时间,如何计算自己的休闲时间。这个问题主要是考察被访谈者对休闲、闲暇的概念理解情况以及是否会计算自己的闲暇时间的认知情况。大多数被访谈者能够认识到,休闲时间是除去上课时间和休息等必须的时间,但是少部分认为休闲只是除去上课时间或者单纯认为只是休息的时间,比如“除了上午上完课外,其他时间没课便是休闲时间”“不上课的时间基本上都算是休闲时间”“中午休息时间,晚上休息时间”“纯休息时间 ”,另外有极个别人对休闲的概念比较清楚,认为是“除了各种必要学习生活时间以外的其他时间”“休闲时间就是除了上课和必要的休息时间之外的时间”。关于休闲时间,大多数被访谈者表示自己有三至四个小时的时间,多者可以达到五六个小时,单纯就时间来看,没有问题,不过当问其计算方式时,大多数人不知所云,表示只是估算。
(二)休闲时间在干什么,如何利用。这个问题主要是考察被访谈者对休闲时间的利用情况,多数人表示会运动,读书,看讯息等之类的健康休闲,不过也存在“看电视剧、电影(占休闲时间的2/3)”的现象,有过度玩游戏,看小说,玩手机的不良倾向,对自己的生活不能自律也很常见。
(三)如何认识休闲(与朋友家人的联系是否属于休闲)。这个问题主要考察被访谈者对“休闲”的认识以及辨别。从接受访谈的人的回答情况来看,“休闲就是放下心来,好好玩,好好放松”“休闲就是无聊发呆的时候”“休闲就是玩,且玩的有意义”“休闲就是休息时间,就是闲着没有事干的时间”。多数人存在着对休闲的认识不够系统,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问题,但是其中不缺乏也有比较到位的回答,比如“休闲时间是利用工作和学习之余休息身心,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我觉得休闲是除了睡觉及正常工作学习以外的时间,这都可以看作是休闲时间……这是一种愉悦、放松的活动”。除此之外,我们问了访谈者同样一个关于“与朋友家人的联系是否属于休闲”的问题,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其中有比较成熟的回答值得关注“与家人朋友联系?怎么联系?闲聊?说事?等等。不好说哎,算是吧。与朋友家人联系也属于休闲”,还有人回答“我认为与家人联系不属于休闲的范畴,因为与家人的联系我们从离开家就不会间断,同家人分享沟通,于我而言是一种和看书吃饭一样的事情。”这是一种对休闲概念不清楚的表现,把看书简单地归为非休闲时间,没有意识到“看书”在出于本心的热爱的时候也属于休闲;
(四)对闲暇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在闲暇时间里有什么感觉,忙碌的没有空闲的生活与劳逸结合相比哪个更令人舒服等。这个问题主要考察的访谈对象对休闲功能的认识。大多数人表示“休闲可以让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闲暇时间里可以感到自由”“休闲给我的生活增添乐趣”“可以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中得到放松,可以发泄自己的坏情绪,带来愉悦 ,放松。在闲暇时间里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感到很幸福。”,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对“休闲”的功能作用方面只有积极方面的认识,还没有意识到“休闲”也包括沉迷游戏等不良的休闲方式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在访谈中,被访谈者几乎一致认为“劳逸结合”的方式更令人舒服,他们纷纷表示“当然是劳逸结合更让人舒服咯,太过休闲会让人懒惰生活也无所事事”、“劳逸结合效率更高,但是要注意闲暇休息的时间和次数,不能过于放松。”、“劳逸结合比较好,放松大脑更有力气学习工作”、“在我看来,劳逸结合更令人舒服,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精神饱满,持续的忙碌不利于良好工作、学习的进行,只会事倍功半,人也是极其疲惫,长此以往,会进入恶性循环。而劳逸结合,会让我们在工作劳累时得以放松,良好的休息才更有利于后续工作的进行,让人时刻保持精神抖擞。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更有甚者表示“一直‘休闲’,活着有什么意思,等死吗?一直‘忙碌’,干嘛要活着,赶着去死吗?回头再说,休闲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如果非要把休闲和忙碌对立来看,那么它所带来的和忙碌带来的是一样的,虚点讲,是活着的感觉――欣喜也好,悲伤也罢。最后,闲暇时间什么感觉。讲真,这个也不好回答。如上所言,休闲带来的有欣喜有悲伤,自然还有不喜不悲之感。倘若非要说出一二,那感觉便要么惘然若失,茫然不知所踪;要么就是欣喜有余,阳光普照。”。在他们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到被访谈者在对“劳逸结合”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初步认识,但是仍然只是停留在对自身情感的一定程度的把握上,尚未系统,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三、大学生闲暇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访谈记录中可以发现参与的访谈者主要存在这三大方面的问题:
(一)闲暇时间概念不清楚,不会计算。参与访谈的大学生大多对闲暇的概念模糊不清,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大约有3到6小时的时间。在对休闲理解方面,有些同学会单方面的认识闲暇时间是指除上课外的休闲时间,甚至有同学认为睡觉时间也属于休闲时间,从而就会导致时间计算上存在错误现象;
(二)利用不当,出现不良休闲的导向。在访谈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休闲时间内选择的方式是一些读书、运动等健康的休闲方式,但是不难发现也有看电视剧、玩电子(电脑)游戏等休闲方式,这种休闲方式如果能够分配以适当的时间,依然是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可以缓解我们的生活压力,愉悦身心。但是如果不能把握到合适的时间,过度沉迷于游戏等虚拟世界中就有可能发展为消极休闲,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三)对休闲功能的认识太片面等问题。在访谈中不难发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潜意识里,几乎只是一致认识到积极休闲的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的功能,而忽视了休闲对个人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其它方面的功能,并且也没意识到,如果休闲不当,就会产生消极休闲,更没有意识到消极休闲的不良影响。
四、大学生闲暇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以及根据当今大学生的现状了解之后可以得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大约可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学校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目标不清楚,不能确立一个合适的明确的目标奋斗,甚至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完善人生。很多大学生远离家乡,刚上大学,会有许多的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课程与教育氛围与小学初高中的教育模式不同,很多大学生在身体与心理上都表现出了无所适从,从而不能建立一个合理的目标理念来学习生活。
(二)客观上没有经过闲暇类课程的系统学习,对休闲教育不甚了了,不能正确地认识“什么是休闲”“为什么休闲”“怎么休闲”,所以会导致出现在休闲生活中存在严重的配置不合理问题。
五、引导大学生进行闲暇优化配置的对策
(一)模仿周边生活计划精致的人,通过模仿来建立自己大致的生活时间结构。这种方式较适合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通过模仿别人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建立自己的较为合理的生活时间结构,以使自己有一个学习的模板,开始拥有一个良好的闲暇生活。
(二)自身克服不良休闲的意识,培养合适自己的健康的兴趣爱好来丰富自己的闲暇时光。自己主动寻求代替自己不良休闲方式的其他兴趣爱好,在闲暇时间里学会适应良好的闲暇架构,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健康娱乐。
(三)学习休闲学类课程。首先争取学校开设一些休闲学课程,引导大学生们正确认识休闲,学会进行闲暇优化配置。如果学校目前没有条件开设此类课程,大学生们可以阅读休闲方面的书籍,查阅此类知识来获取对休闲的认识。
忙碌的生活会使人疲惫,只有学会休闲才可以更完美的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标,掌好前进路上的舵。愿所有大学生能够通过合理优化配置闲暇来充裕快乐地、健康幸福地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
“河北省师范专科生休闲状况及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组针对师范专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学生休闲的时间、休闲活动的内容结构和质量、对休闲生活现状的认知评价与期望及所受的休闲教育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当前师范专科生休闲生活状况及“休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当前师范专科生休闲生活状况
1.休闲时间相对充足。
由于课程设置与中学阶段相比宽松许多,学习方式也灵活自由,因此即使在正常学习日,师范专科生也拥有较多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调查显示在学校正常上课时期,只有32%的学生每天的闲暇时间在3小时以下,41.7%的学生的闲暇时间都在3~4个小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每天自由支配的时间达5个小时以上。可以说,加上寒暑假、双休日、平时的课余时间,大学生每年有将近四五个月的时间处在闲暇状态,闲暇时间相当充裕。
2.休闲活动丰富多彩,休闲空间不断扩展。
调查表明,当前师范专科生的休闲生活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休闲空间也不断拓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方式的快捷便利,大学生休闲空间不再拘泥于身边就近的区域,他们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广。尤其是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休闲空间,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3.师范专科生对休闲的意义及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认同休闲指导。
调查显示大部分师范专科学生都能把休闲和消磨时间区别开来,认为休闲对于人的成长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认为应该有一定的休闲时间,在休闲时间可以从事有益的休闲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促使个人完善与进步。同时,他们大多认为自己目前休闲知识技能太缺乏,急需学习与教育。
4.休闲生活评价不高,期待改善和提高。
调查显示大部分师范专科生对自己的休闲生活不太满意,他们认为家庭和学校不重视他们的休闲生活,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其实,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师范专科生内心有着对休闲生活的各种渴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他们不知该怎样科学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休闲方式。因此他们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家庭、学校的休闲教育与指导,使自己的休闲生活更充实、更美好。
二、当前师范专科生的“休闲问题”
1.休闲活动个体性为主,群体性为辅,总体呈多元化趋势,但就个体来讲依然单调。
大学生的休闲活动总体上看似丰富多彩,但就个体学生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休闲生活很单调,常常局限于三点一线,基本上以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为活动范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郊游等涉外型休闲活动的机会很少。在休闲活动总体多样的情况下,师范专科生个体休闲方式却显出了单调、呆板,缺乏社会互动的一面。休闲生活停留在个体活动阶段,群体活动相对缺乏。
2.休闲观念淡薄,休闲生活随意盲目,消极从众。
调查发现多数师范专科生休闲观念淡薄,不能理性地、自觉地、有计划地为自己的休闲生活做安排,他们的休闲生活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具有很大的临时性和随意性,对一些不良休闲方式和休闲习惯不具备足够的抵制力。目前师范专科生的休闲生活常常表现出盲目性、从众性、无计划性等特点,有时甚至呈现混乱状态。
3.休闲教育欠缺,休闲生活的层次和质量不高,缺乏休闲道德。
高等教育的工具化倾向导致学校对学生的休闲生活关注不够,休闲教育欠缺。目前师范专科生花费最多的时间集中在“纯官能享受性活动”和“被动消极观看活动”这两个层次。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情感投入观看活动”、“积极参与活动本身”和“创造性地参与活动”的选择率相当低,这与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极不相符的。另外,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中也存在缺乏休闲道德的现象。
4.休闲生活满意度不高,缺乏幸福感。
休闲生活的最终目的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在于人的广泛需要得到全面、完整、自由的发展,因此,学生应该在休闲活动中体验到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幸福感。而调查结果显示师范专科生对自己休闲生活质量的评价一般,很多人认为没有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程度。这说明虽然大学生的休闲时间增加了,休闲活动丰富了,但是休闲生活的满意度和愉悦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大多数学生的休闲生活并未达到自己的期望,普遍缺乏幸福而充实的休闲体验,从而产生受挫感和失落感。
三、当前师范专科生“休闲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个人原因——理想缺失、休闲观念陈旧平庸、休闲知识和技能匮乏。
许多师范专科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满意,理想缺失,导致空虚无聊,生活中迷失方向,无所事事,消极度日,休闲生活处于盲目状态。同时很多大学生只把休闲看做消磨时间、吃喝玩乐,对休闲的理解停留在满足感官与生理需求的层面。对休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普遍较少。
2.学校原因——休闲设施不完备,休闲教育被忽视。
目前师范专科学校的休闲设施不完备,其开放时间安排与学生的作息时间不匹配,有些设施还只对教师开放,或者要对学生收费。同时,学校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关注不够,休闲教育不力。虽然目前专科教育中开设了一些娱乐科目和活动,但只是为了填补空闲时间,防止学生“无事生非”,从根本上忽视对学生科学休闲价值观的培养和休闲生活方式的引导。另外,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缺乏相应的组织,学校社团在闲暇生活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社会原因——功利化观念的阻碍。
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作被定性为唯一有价值的行为。在我国,休闲常常被人们视作不务正业或者丧志的代名词。人们把“闲”和“懒”联系在一起,这更进一步树立了人们对于闲暇生活的实用主义观点,认为非工作的活动是没有价值的。另外,由于市场经济导致交换行为及对利益的追逐,人们往往从功利角度思考问题,不再寻求超越现实利益的生活意义。
4.家庭原因——家长对孩子休闲生活的漠视。
残酷的社会竞争带来了生存压力,迫使更多的人把接受教育当成谋生的手段,希望通过各种选拔性考试出人头地乃至光宗耀祖。在这种功利之心的驱使下,家长不断用“高分—升学—找理想工作”的递进式目标约束和误导孩子。家长完全用分数来衡量孩子,把孩子彻底变成学习、考试的工具,孩子休闲的权利被无情地剥夺。另外,家长本身错误的休闲观念及休闲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给孩子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1.休闲体育的概述及定义
休闲体育是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的,是人们在休闲时间中所从事的有益于身心愉悦健康的体育活动。休闲体育主要是以娱乐、健康为主的体育活动,由于没有竞技体育那样激烈对抗,又可以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人易处于一种快乐、享受状态之中;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方式、时间,依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自由自主、轻松愉快地从事身体活动。休闲体育还可以在大自然中进行,这样既可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又可体味到自身活动的莫大乐趣。
国内外学者对体闲体育的定义众说纷纭,从休闲体育运动的内容和特征概括说来,体闲体育就是在休闲时间,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进行身体锻炼、开展形式、内容丰富的身体娱乐,把它作为一种现代和谐社会的交往方式,并达到健身养心和调剂学习紧张气氛的作用,是自愿参与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化的体育活动。休闲是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运动是休闲的重要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高校体闲体育就是指学生在上课和组织性体育活动之外的体育活动,是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的需要而实施的体育理念。2.休闲体育的特点
2.1自由性
休闲体育是人们自发的,自己内心本能喜好参与的一种休闲活动,这种活动是依据自由意愿来选择的,人们认为其值得追求,有主动性,没有强迫性,因而休闲体育本身就具有自由选择的属性。真正的休闲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是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兴趣、需求所选择喜爱的活动。这种自由性具体表现在参与时间的自由、场地器材选择的自由、选择内容的自由、参与方式的自由以及活动的自由等方面。
2.2趣味性
休闲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的要求,没有目标的压力,即使是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参与的意愿,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只按自己的意愿活动,而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休闲体育是为了获得某种纯粹的快乐而进行的活动。
2.3 建设性
休闲体育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它使人身体强健、理智清醒、道德高尚。休闲体育具有追求快乐和价值的性质。在现代社会,通过休闲体育获得的满足和快乐能使人们从社会责任的压迫解放出来,满足人们对内在价值的追求和情感的需要。
2.4 多样性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到来, 以往标准化的生活模式已经因为各种因素的变化而被打破了,弹性化、分散化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随着多样化的兴起和标准化的衰退,与标准化相适应的群体文化将逐渐被一种更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所取代。多元性文化强调休闲体育是个人选择的、使其快乐的任何体育活动,这种多元性决定了休闲体育形式的多样性特点。
3.关于休闲体育类型
目前,关于休闲体育的划分主要有二分法和三分法两种分类方式。二分法主要是按运动项目分类,分为竞技类和非竞技类两类;按观赏参与活动划分为观赏性休闲体育和参与性休闲体育两类;按活动方法分为徒手运动项目和器械运动项目;按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分为有氧运动项目和无氧运动项目;按活动人数可分为单人休闲体育和多人休闲体育;按运动场所可分为室内和室外休闲体育。三分法主要遵循三种划分标准,一是按供给渠道划分,可分为自给性休闲体育、社会供给性休闲体育和商业供给性。二是按地形地貌可分为海陆空三种,即水上休闲体育,陆地休闲体育和空中休闲体育三类。三是按活动中参与者的身体状态划分, 认为休闲体育可以划分为观赏性休闲体育、相对安静状态的休闲体育和运动性的休闲体育三类。休闲体育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心灵的愉悦,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体育活动或项目都可能是休闲体育的潜在对象。
4.当今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
有研究者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对我国十几所重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余暇时间、休闲项目的选择、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动机、锻炼频度、锻炼的形式、内容、场所以及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休闲体育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六个方面:
1、大学生余暇时间主要用于网上冲浪,用于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休闲体育时间相对较少。
2、大学生休闲项目选择呈现多元化,男女休闲体育项目选择各有偏重。男性倾向于强度较大、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女性倾向于强度较小、对抗性较弱的体育项目。
3、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 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需求,制约了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发展。
4、缺乏休闲体育人才的指导,限制了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及其活动的质量。
5、大学生休闲体育呈自主性、选择性、参与性、灵活性、社会性和娱乐性特点,缺乏良好的管理和服务。
6、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存在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消费结构中以实物型消费为主,用于参与型、观赏型的体育消费较少。
5.休闲体育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社会越来越关心人类的健康状况,工业文明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生存条件,但另一方面高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高度的物质文明带来的一系列不良生活方式也在侵蚀着人类的健康。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休闲体育能促进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健全个体人格,实现个体全面健康地发展。
5.1休闲体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健康依赖于身体各器官的和谐与平衡,适度强度的体育运动可刺激和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休闲体育一般是有氧运动,以吸入足够氧气来继续运动。经常进行锻炼可以促进心血管活力,还能增加肌肉力量和生成连接组织,提高肺活量, 减少发病率,从而使人的生理各系统处于平衡和健康状态,强化了免疫系统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
5.2休闲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还可以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能使人体内分泌出来的一种生化物质,这种特质有类似吗啡的功效,是一种天然的镇静剂,这种物质在体内含量增加,能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
5.3休闲体育对大学生提高社会生活能力的促进作用
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和谐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今的大学生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宠爱,家人呵护,很少懂得体谅宽容他人,往往唯我独尊。而休闲体育活动和大部分属于团体合作性质,在合作互助中完成身心的舒展愉悦。
5.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休闲体育追求人的内在生命的和谐、身心的和谐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享受和提升这种和谐是休闲体育的真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休闲” 的基本或核心的内涵,就是人与绿色自然的 “合一”,人在自然之中,充分享受自然的恩赐,愉快欣赏自然的美丽,精细体察自然的博大、深刻洞悟自然的无为,沉静观照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微细景象等等。
6.结论
大学生们应该积极主动的争取理解休闲体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休闲
运动观。应该明白,休闲是种身心放松,更是种素质的培养。恰当适度的休闲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缓解由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压力,提高涵养,完善个性,充实生活,对生理、心理健康大有裨益。大学生选择休闲体育方式应多样化,应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多种运动方式,通过多种爱好和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应该注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从内心感觉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而学校也应该积极营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人文氛围,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可以通过组织体育知识讲座、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组织观摩体育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经常举行各种体育竞赛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中来。还可以组建大学生休闲运动各种社团。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形式,有计划有日的地发展各项休闲体育项日,使大学生既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沟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席玉宝 ,高升 ,杨彬.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4(1)53~54.
[2]周 莹,申 萍.中、日、韩居民闲暇体育活动倾向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43~45.
一、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内涵
1.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内容。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人们依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以对体育活动的自主选择和直接参与为基础,为实现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等目的的体育活动参与态度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方式:第一种是选项课模式,高校开设休闲体育项目选项课,内容是:台球、轮滑、由地自行车、街舞、定向徒步越野等;第二种是校内俱乐部方式,主要是依靠学校的场所和设施,以俱乐部形式进行管理,如台球俱乐部、轮滑俱乐部等组织的活动;第三种模式是校园体育文化模式,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休闲体育舞台。例如:举办休闲体育文化节,创办各种休闲体育协会等。
2.大学生休闲体育面临的问题。一些学者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休闲体育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1)大学生余暇时间主要用于网上冲浪,用于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休闲体育的时间相对较少;(2)大学生休闲项目选择呈现多元化,男女休闲体育项目选择各有偏重;(3)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需求;(4)缺乏休闲体育人才的指导;(5)大学生休闲体育呈自主性、选择性,缺乏良好的管理和服务。
二、多元视角下大学生休闲体育的价值
1.哲学视野下: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完善大学生人格。苏格拉底说:神赐予人类两种技术音乐和体育爱智与激情由此达到和谐。这是休闲体育的魅力,是体育的文化精髓。柏拉图说: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
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以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把休闲当作修身养性、完善德行的手段;道家则以超然出世的人生态度,追求精神自由为人生目标。中国人休闲观念中渗透着独特的中国哲学思想,休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哲学,并且,这种休闲哲学也经受着朝代更替,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内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古罗马的沐浴、斗兽等都是古代上层人士余暇生活的写实。现代社会,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形式,承载着完善人格的重要使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
2.心理学视野下:休闲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形成休闲过程不仅表现出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和运用,而且有一种追求创意的潜意识,休闲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最初的尝试。通过休闲游戏从另一个侧面使大学生看到自身的创新能力。休闲的核心是如何休闲。积极、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提升人的教养,减少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休闲是大学生在自由时间内,通过具有善性、自发性的活动所获得的一种愉悦体验。这种内心体验表现为一种精神享受、人生境界和生活方式。轻松愉快的方式来体验由于身体自身的参与所带来的愉快与幸福,只有使心灵获得解放的休闲活动才能使人忘却烦恼,并有效地缓解由于承受工作负担和社会竞争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从而大学生获得内心深处的真正满足。
3.经济学的视野:休闲体育活动对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不再符合今人的现实,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标志的非物质资来衡量的。而人力资本所形成的知识和健康等要素,是无法与人自身相分离的,从这一点上说,提升人力资本将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教育和保健两个方面,保健投资包括影响人力资源的寿命、体力、精力和耐久力等方面的费用。因此,休闲健身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投资,这种投资转化为健康资本存量,良好的健康状态本身就创造了价值,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
4.生物学视野下:休闲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亚健康状态困扰大学生健康。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使他们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另外由运动状态的体力劳动者向安静的伏案状态的脑力劳动者方面转化,致使整个人口中出现了脑力劳动者为典型的运动不足,以及心血管、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文明病。休闲体育具有娱乐性、多样性、大众性等特点,所以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去选择项目,能够大大地激发参与者的兴趣,使其从中体会到乐趣和健身的美妙性,这对他们坚持参加这样的休闲健身活动、养成体育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5.文化学视野下:休闲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休闲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我国的休闲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植于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习俗之中。如清明节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蹦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每到端午节时,各地开展水上龙舟竞技活动。大学生可以在这些民族传统休闲活动中,了解我国厚重的文化底蕴,激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愿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休闲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休闲体育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并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提升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热情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