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10:18: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做好全省2011年度“三支一扶”岗位征集工作。3月份布置岗位征集工作。在各省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各地基层单位申报,并按程序审核汇总,报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省“三支一扶”办根据国家下达的指标和我省的年度选招计划和基层申报情况,研究提出《2011年湖北省“三支一扶”人员选招岗位信息》,经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向社会。(各省级主管部门负责相应岗位信息的初步审核,省“三支一扶”办审核并汇总。)
2、《2011年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选招公告》和《2011年湖北省“三支一扶”选招岗位信息》。2011年5月上旬,召开“2011年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新闻会”,《选招公告》和《岗位需求信息》。各省级主管部门分别介绍相关情况,加大“三支一扶”计划的宣传力度,营造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氛围。《选招公告》和《岗位需求信息》同时在湖北人事信息网(hbrs.gov.cn)、湖北人事考试网(hbrsks.gov.cn)以及省级主管部门网站上。(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新闻,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
3、开展好宣传、动员工作。2011年5月至6月,组织开展“三支一扶”计划的宣传、动员工作。各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省内各高校,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三支一扶”计划的目的意义、有关政策、“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先进典型;组织“三支一扶”工作巡回报告团,深入高校巡回演讲,动员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三支一扶”计划。各级“三支一扶”办可协调成员单位参加,有针对性的到有关高校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省级各主管部门,各级“三支一扶”办负责。)
4、组织做好报名、资格初审工作。2011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报名采取学校集体组织报名和到各省级主管部门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省内高校的应届生以及符合条件的往届生均由所在(原毕业)学校集体组织,到相关省级主管部门报名;省外高校的毕业生到省级相关主管部门报名。各省级主管部门和省人事考试院应公布报名工作联系人、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各自承担相应的报名组织、报名资格初审、报名信息汇总的任务。报名工作结束后,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做好各报名点的衔接工作,确认报名资格,并由省人事考试院核发准考证。(省级各主管部门负责报名,省人事考试院负责核发准考证。)
5、做好双向选择、意向性签约工作。2011年6月中旬,组织各县(市、区)用人主管部门与报名参加我省“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意向性签约。签约人数不足的地方,可在参加岗前培训前由省“三支一扶”主管部门调整和补充签约,报省“三支一扶”办备案。(省级各主管部门负责相应的签约活动组织。)
6、考试、体检,确定选派人员。2011年7月中旬,省级各主管部门汇总签约情况,组织岗前培训,对已签约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笔试、考核、体检,确定选派人员,选派人员名单由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汇总后公布。(省“三支一扶”办会同省级各主管部门组织岗前培训,并根据考试、体检情况确定选招人选;省人事考试院承担考试考务工作,省卫生厅负责组织体检。)
7、开展人员派遣工作。2011年7月下旬,由省“三支一扶”办会同省级各主管部门开具统一的《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选派通知书》(一式三联)。“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持《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选派通知书》到相应县(市、区)“三支一扶”办报到,再由县(市、区)“三支一扶”办会同县(市、区)各主管部门派遣到各用人单位。(省“三支一扶”办、省级各主管部门负责。)
8、做好接收安置工作。2011年7月至9月,各级“三支一扶”办和县(市、区)各主管部门认真做好2011年度“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接收安置工作,为其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和住宿条件,县(市、区)各主管部门要与其签订统一规范的《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聘用合同》,并报县(市、区)“三支一扶”办备案。各县(市、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岗情况应于9月前报市(州)“三支一扶”办汇总后上报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各县、市、区“三支一扶”办和各主管部门负责。)
二、做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生活待遇落实工作
1、做好2011年新选招“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生活补贴标准核定和发放工作。2011年选招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其生活补贴和年度考核奖金所需费用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负担,县级财政负责其交通补助和商业保险、社会保险有关费用,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经费。2011年8月至10月,各县(市、区)“三支一扶”办组织,县(市、区)各主管部门及时向同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部门申请核定2011年度报到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标准,并按规定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社会保险。在发放手续办理过程中,做好财政部门的衔接工作,少数特殊情况可由服务单位先行垫支,保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县、市、区“三支一扶”办、财政局和各主管部门负责。) 1
“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要点相关:
【返回 栏目列表】
2、做好往届“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待遇落实的检查督办工作。
2011年10月至11月,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三支一扶”办和各主管部门要对在岗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待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县(市、区)“三支一扶”办和各主管部门落实“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各项政策待遇的落实兑现。对于省级下发的年度考核合格奖金,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协调沟通,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到“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手中。落实好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保险)或商业保险的办理工作。发放每年400元的交通补助。县级财政部门要在申报岗位的同时,做好相应资金的预算和保障工作。对于“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反映的待遇落实方面的问题,要加强督办,抓好落实。(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和各县、市、区“三支一扶”办、财政局和各主管部门负责。)
3、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2011年12月至2011年2月间,各地各部门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制度,通过实地看望慰问交谈、通信等形式加强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其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体现组织关心,改善服务管理。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对“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重视和关心。(各级“三支一扶”办和各主管部门负责。)
三、做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管理工作
1、加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研究出台《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和服务期满有关政策》、《湖北省“三支一扶”工作中央补助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省“三支一扶”办负责。)
2、做好2011—2011年度的考核工作。2011年5月至7月,对XX年—2011届“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进行2011—2011年度的考核。对于XX年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的考核工作结合年度考核进行。其中,对支教生的考核要结合工作特点在程序和时间上适当作出安排。(各级“三支一扶”办和县、市、区各主管部门负责。)
3、做好2011年服务期满优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表彰奖励工作。2011年6月—7月,按照《湖北省“三支一扶”工作表彰奖励办法(试行)》(鄂三支一扶办〔2011〕8号)文件精神,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对全省2011年服务期满的优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各级“三支一扶”办和各主管部门负责。)
4、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各省级主管部门的职能优势,整合资源优势,在资金、项目上给接收“三支一扶”生的单位予以倾斜,调动基层吸收“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强化基层服务单位对“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教育培养。在对“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提供安全的、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加强培训,采取领导定点联系、导师制、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政治上关心、业务上指导,培养其对基层的感情,树立其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决心。(各基层服务单位、各级“三支一扶”办和各主管部门负责。)
5、加强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交流平台的建设。建立湖北省“三支一扶”网站和网上论坛、网络团支部,宣传有关政策,解答问题;宣传先进典型、交流工作经验;各地采取多种形式,促进 “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交流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体现人文关怀,增强其荣誉感和归属感。(各级“三支一扶”办、各级主管部门和基层服务单位负责。)
6、建立我省“三支一扶”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国家《关于启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要求,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继续更新有关信息。在4月-5月间组织召开全省“三支一扶”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任务布置会议和培训活动,将国家“三支一扶”计划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维护、更新工作布置到各县(市、区),结合“三支一扶”工作信息系统的特点开展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省“三支一扶”网站,建立完善我省“三支一扶”信息数据库,并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更新,为中央专项补助经费的发放提供有效依据。(省“三支一扶”办及各级“三支一扶”办分工负责)
四、做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政策落实工作
1、出台《关于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有关政策的通知》。支持和鼓励各个相关行业挖掘基层单位岗位资源,积极吸纳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进一步落实和细化“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优惠政策。加强就业服务,促进“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多渠道就业。(省“三支一扶”办、省级各主管部门负责。)
2、核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2011年6月至8月,县(市、区)“三支一扶”办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做好服务期满的考核工作,填写《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登记表》,在国家信息数据库中登载服务期满人员信息,核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作为享受有关政策待遇的依据。(各县、市、区“三支一扶”办负责。)
五、加强“三支一扶”工作宣传和工作机构自身建设 (2)
“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要点相关:
【返回 栏目列表】
1、加强工作宣传,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结合选招工作组织动员和年度评先表彰工作,重点宣传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典型,关心爱护“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单位和工作个人典型,把握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服务的宣传导向,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三支一扶”办和各成员单位负责。)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教育现状,各大高校出现了什么专业好就业就上什么专业的现象,结果忽略了社会职业培训教育。由于各个院校盲目上学科,整个学科定位与社会需求把握不准,各大学都争相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同时,毕业后学生又不能顺利上岗。针对以上现象,必须提高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改变现有的培训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认识市场,认识岗位
如何接触实践接触市场,这对于刚出中学校门的大一学生来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又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开设新的实践课“装饰行业全接触”,目的就是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装饰行业,学校和老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实习实训工作。
1.与专业人士交流。听设计师讲设计师的角色、生活、收入及设计师的甘苦,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和制定奋斗的目标; 听公司老板讲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师、需要干一些什么工作;听检验工程师谈施工的主要问题。
2.看市场。组织学生参观学院所在地的大型建材超市,让他们了解装饰材料,接触装饰市场,参观各类专业材料市场。例如:专业木材市场、石材市场、陶瓷市场、玻璃市场、五金建材市场、灯具市场、家具市场、厨具橱柜市场等,各类高中低端商场。这个过程的完成必须作详细的计划,并按照各专业市场的产品特点制作调查表格。
3.进行市场调研。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各类装饰材料,并熟悉各专业市场的地点、特点,了解各种装饰板材和木料;各种大理石和瓷砖;各种吊顶材料;各种玻璃装饰品;各种厨房和卫浴制品,以及在调查过程中每个人的心得,互相交流经验。用心做好市场调研,仔细做资料整理,并完成实习报告。
4.教师的工作要点。(1)地点引导。告诉学生各专业市场的具体地址及主要的交通路线。组织好学生完成调研任务。(2)方法引导。告诉学生如何制作调查表格,完成调查任务,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照相机完成调查图像的采集,使学生真正掌握环艺专业市场调查的方法。(3)实例引导。将以前学生成型的报告作为实例参考,引导学生完成报告的整理和修正。(4)时间引导。教师应将这一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中去。
二、接触岗位,接触市场
大学二年级,学生们学习了许多设计的基础知识,真正开始接触到专业的设计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训实习方面的知识。理论准备有:《制图》、《CAD》、《材料、构造与施工》、《室内设计原理》、《室内外环境设计》等课程。
通过学习,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之前,必须获得以下能力进入市场,即:CAD制图能力、量房的能力、初步的设计能力、与客户交流能力。
大二学生以设计师助手的身份接触实习工作,通过第一年的认识市场、认识岗位,学生们开始主动接触设计师,与人交流显得十分重要,找到师傅是一个关键的条件,也是大学生向设计师过渡的重要前提。
从量房开始,制作原始平面图,传统的手绘技能得到了应用,并用到了《CAD》完成制作平面设计方案。不断接触客户、接触客户的房子、接触市场。从不完全量房到一次解决,从茫然地看客户的房子,到能够看清客户房子的优劣,进一步能够分析户型,提出扬长避短的策略。学生开始体会到平面设计的难度不在于画图,而是站在谁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什么样的理念进行设计。学生开始理解了认识客户的重要性;开始接触立面图,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尺度、材料、构造、施工、造价课堂上不被重视的知识在这里都成为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开始主动接触装饰公司,接触设计师的工地,慢慢明白图纸与现实的关系。知道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看书学习成为这一段的重要任务,开始观察设计师是如何接单的。
争取找个工作岗位,那怕不给报酬。这一段主要是学习设计的基本功,报酬应放在一边,积极争取一个兼职的岗位坚持下来,可能这一段是最艰难的时间,上课任务繁重,又刚到公司,经常受指责,但要坚持,坚持到后来开始受到表扬,这说明实践过程已开始出现成果。
教师在这时是十分关键的,既要鼓励学生,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不怕失败,从头再来,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知识和接人待物的能力。
三、初步适应岗位
到大学三年级,通过在公司的兼职设计,知道设计师应该干一些什么活,学着也能够干设计师的活了,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开始争取机会,接触客户,已经有了接工程单的初步能力;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开始替设计师画施工图或者帮设计师跑腿,联系工地,现场指导工匠。有些人开始有工资及不同形式的收入。
个别学生物色好了就业岗位,签定了短期的就业合同,还有一些人频繁地跳槽,接触不同的工种和不同的公司,为自己增加经验,也为就业铺平道路。
学生们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开始报各种学习班,这时候设计师资格证尤为重要,不仅是学习成绩的体现,更是工作和实际能力的展示。教师工作要点是经常了解学生的工作状况,为学生的项目出主意提建议。
四、开始胜任岗位
到了大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毕业设计和确定工作单位,一要保证完成毕业设计,结合毕业设计完善知识结构。二要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必须完成的任务积极参与到公司的正常业务中,通过设计,全面梳理自己学到的知识,争取在毕业设计阶段完全按照公司的节奏安排生活。这一阶段教师工作要点是跟踪毕业设计,并且指导毕业设计。
五、关键点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6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就业指导类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就业指导效益,与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已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并未重视就业指导类教学,未形成专业化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发展。如何细化指标体系,完善审核评估内容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1 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全方位把握就业指导需求,在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特征,从根本上提升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就业指导效益。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原则。
1.1 客观性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要符合就业指导规律,符合教学实际,要形成与客观事实相协调的指标体系,对学生就业指导状况进行科学、准确、有效地评估,从而全面反映就业指导类课的教学状况。
1.2 整体性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能够全面覆盖各项就业指导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就业指导状况,在该基础上构建针对性的动态观测体系,对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指导效益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形成针对性反馈机制,将各项信息全面应用到指标构建过程中,提升指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1.3 导向性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分析其导向作用,及时对课程的实际应用效益进行分析,适当量化;要以评价性指标为核心,在上述基础上掌握就业指导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及时纠正,全面改善课程效益。
2 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
2.1 把握设施指标,评估软硬件体系
教学硬件设置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开展的关键,与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效益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时要强化设施指标的建设,全面把握教学设施设置状况,确定设施是否满足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需求,从而明确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外部环境构建效益。要全面分析就业指导类课程多媒体设施是否完好、就业实践平台是否完善、就业指导模拟环境是否正常以及就业指导资料室是否完备等,对软硬件设施进行全面评估,依照上述指标及时调整,为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把握教学指标,优化教学引导效益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全方位构建教学水平体系指标,从教和学两方面出发,双管齐下,形成系统化、层次化审核评估指标内容,全面提升审核评估指标的应用效益。教学评估指标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及教学效果,依照上述5方面内容了解教师是否达到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需求,是否严格依照教学指标落实教学任务,从而确定就业指导类课程落实质量;学习评估指标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知状况、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中的学习状况等内容,在上述内容基础上结合学生课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了解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学效益,确定高校就业指导类课教学是否规范、灵活、可行及连续,全面把握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2.3 把握管理指标,规范教学评估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深入分析教学管理内容,结合当前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管理工作要点,把握其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形成针对性评估指标,全面把握就业指导类课程落实效益。要评估就业指导类课程落实过程中的排课状况、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态度、教学矛盾冲突发生状况以及教学问题处理状况等,并结合上述指标确定教学是否达到就业指导类课设置目标,分析就业指导安排是否具有实效性。
3 结 语
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评价高校就业指导类课教学效益的关键,对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完善具有一定贡献性作用。在构建上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高校要把握好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教学设施评估指标、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和教学管理评估指标,全面把握各项审核评估内容,从而全面优化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效益,从根本上加速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发展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学之后,在全国各类大学学生之中,属于弱势群体。尤其是高职院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大学中,认知领悟能力较差,思想情绪、行为举止常常失范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改变高职院校大学生各方面的落后状况,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水平,缩小与其它类院校及本校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任务。辅导员在常规教育管理工作中,既要遵循常规,又要努力创新,以下两方面工作要抓好抓实。
(一)辅导员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主渠道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觉悟的主渠道教育,也是改进学生思想差异的重要手段。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距,因此,逐步缩小全体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实现大学生全面共同发展的目标。这就要通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辅导员的教育方式方法应该有层次,讲区别,有的放矢地去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二)辅导员要细心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的教育
近几年,全国高校都在扩招,面对大量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要求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系列化、规范化。要做到⑴日常管理民主化。就是把学生的日常生活服务管理工作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辅导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挥其特长,使他们各尽所能,做得比辅导员还好。⑵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要规范化。具体说,就是辅导员工作要点面结合,操控自如,系列规范,合乎程序,干净利索。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2010级在读研究生黄洋喝了一口寝室的饮用水后离开了人世。警方通过一条短信,才找到病源是黄洋的同寝室室友林某在饮用水里投毒。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十分严重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会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导致悲剧发生。因此,辅导员必须采用以下相应对策加以防御。
(一)辅导员要时时刻刻关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心理热线咨询缓解学生心理障碍,调整学生心理状态。
(二)辅导员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学习,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不同特色的心理健康档案。
(三)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自身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健康,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调适情绪和心理障碍,缓解压力,在遭遇挫折时,能自我保护,从而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水平普遍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和学生知识结构较差。辅导员要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就必须努力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一)缩小学生之间经济贫富的差距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属于经济困难家庭,农村家庭的学生占大多数。因此,辅导员要调整城乡学生消费状况。具体方法是:⑴补助经费要确保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减轻贫困学生的负担。⑵家庭贫困学生自身要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⑶学校、家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引导城乡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⑷学校、家庭在人际交往消费方面要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纠正学生攀比心理。
(二)缩小学生之间知识结构的差距
辅导员在文化科技教育方面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努力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具体举措是:⑴建立各类科技小组,开展科技教育和竞赛活动。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现学生风采。⑶校园科技教育活动做到系列化、特色化。学生要人人参加。⑷为学生搭建展示各种科技成果的平台。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解决好学生就业压力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因此,追求教育公平,让每一个高职院校学生享有就业平等机会,才能促进社会公平。
(一)取消重点学校,招生就业公平
应试教育,形成了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二元结构”。中小学如此,大学也一样。进了名牌大学,就好就业。因此想要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必须禁止“重点院校”滋生。
(二)取消就业限制,扩大就业渠道
为了确保高校学生就业制度的公平,国家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措施都很有效。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抓实干,要有奉献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让学生掌握自我调试方法;更要努力缩小城乡学生经济贫富差距和知识结构差距,解决好城乡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确保高校学生及时就业。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江西省2021年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结合宜春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一)做大创业孵化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强化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新增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2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5家左右。不断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站单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商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导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引导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乡村旅游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供需衔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打造社会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标杆项目。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贯彻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完成全年培训1.5万人。加大“特聘兼职”教师扶持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配合省完善“1+11”创业大学培训体系,支持协助企业家及企业中高管学员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完善各部门和市、县联动机制,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力争宜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市教体局、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进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富硒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争引进落地研发机构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0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积极争取江西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补助,举办第二届2021’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对接“国家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七)推进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宜春市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左右。力争全年列入省新产品开发和试产计划项目达到3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立项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等政策。组建科技人员创业导师团队,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于符合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内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稳定经营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支持将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纳入企业示范基地人才储备和合作计划。(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创团工委及相关部门单位举办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青领未来”专场招聘会、“青企雁行”走访交流等活动,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计划,做好青创“引才引智”工作。(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引导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培育农民大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发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樟树市的示范作用,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开展以“创领新赣鄱、美好新时代”为主题的创业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大学生创客和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落实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建强宜春市退役军人企业家协会,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退役军人企业家分会和就业促进会。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队,鼓励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县市区孵化基地全覆盖,省级孵化基地新增2-3个,市级孵化基地新增6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建设100%达标。深入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等系列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十四)鼓励妇女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举办“明月山杯”家庭服务兴业技能竞赛,参加省双创和家政大赛,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题活动,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实施女性创业就业赋能行动,开展巾帼创业就业“一县一品”下沉式培训,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妇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十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证”改革,依托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办”,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办事流程。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清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涉企收费。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措施,支持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法落实各项支持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在双创示范基地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工业、旅游及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推进工业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限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隐性壁垒。持续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综合治理,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检测。开展宜春市“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十七)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宜春市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推进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实行双向补助。积极争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创新解决方案的支持,探索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宜春银保监分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市“双百计划”评选,以中国科学院宜春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人才飞地”评选,鼓励企业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创建“人才飞地”。全年组织申报国家人才计划5项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实施“百名博士入园强企”行动,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项,组建研发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1-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制定实施金融大数据服务支持联动计划,推进大数据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园区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和非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贷通”“映山红助力贷”“小微快贷”“微企贷”等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宜春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深入推进“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制定《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有机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拓展“科贷通”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放贷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8亿元。(责任单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凸显双创基地标杆
(二十二)进一步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评价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十三)推进基地改革创新试点。优先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和双创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在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在有条件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可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二十四)开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周”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我市“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双创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举办各类双创赛事。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宜春市分赛、“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宜春区域赛等赛事,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课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举办其他配套活动。积极争取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继续开展“三请三回”活动,结合节庆、联谊、经贸等节点和活动,深入沿海乡友、校友、战友聚集地区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推动更多在外宜商返乡投资创业。组织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宣传推广宜春自主品牌。组织参加省第三届青年创业风云人物评选,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开展以品牌品质惠享生活为主题的“双品网购节”、第二届宜春电商直播网购节等活动,加快直播带货、内容电商、社交营销等模式应用。(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团市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近些年,艺术类高校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热爱,这致使艺术类院校生源越来越多。面对这一发展趋势,研究高等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成为迫在眉睫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当下国内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创意融入教学,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接轨;同时,要结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时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具体而言,主要有下列几点思考。
二、夯实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直以来,传统的艺术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和掌握专业技能,忽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当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方向背道而驰。正如设计和创意教育家ThomasBley公开批判的那样:“为了能使学生适应某一专门职业,而将课程内容分割成各个片段,只提供那些看似最有直接效果的技能,而忽略人文类的东西,那么将来工作时需要发展整体的理解和更加复杂的系统知识(例如创意和革新)的时候,这种艺术模式就会开始显露出局限性”。文化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和基础,若想使产业中文化元素得到提升,必须注重人文、科技等广博知识的培养,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使之成为创意产业中的泉源。未来社会,我们要培养的艺术人才,应该能够充分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使之成为一种产业,走向世界。这样,艺术不单在文化战略上起到了作用,同时在经济层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首先,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并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创新创意能力为目标,加强艺术类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及理论方面的发展。其次,拓展创新基地的建设,开展广泛的校园活动,建立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对于有杰出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鼓励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个人素质修养与艺术创造力等方面均衡发展。第三,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举办各类人文讲座,开展各类主题的文化节活动,推动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等,都将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三、注重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与实践,结合文化创意实现完美转型
虽然我们倡导教育改革和鼓励创新创造,但是不可否认,传统模式下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艺术技能上还是有很大的优越性的。即使在全世界教育领先的发达国家,也将传统教育方式和技能训练作为基础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美国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也指出,“不仅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分析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为特定的艺术问题创作多种解决方案,更鼓励学生利用合适的媒介、工具亲自参与艺术创作”,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意识,从而达到在新的领域空间的创新。“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句从美国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使我们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教育在突出艺术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积极向创新型艺术教育转变,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鼓励创新型艺术教育并不是全然地否定传统技能型教育,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创造性和扩散性思维的习惯,使之学会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形成自我审美模式。
四、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实现课程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转型
首先,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加入一些逻辑思维方面的课程及与艺术相关的综合性课程,来填补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因为当今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联系越来越普遍,艺术类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不得不思考将部分综合类课程纳入整体教学中,以适应当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其次,及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发散性、灵活性、独创性的思维模式;同时,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探索性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对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高等艺术教育的转型,也使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五、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的多元化就业创业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及出口的转型
首先,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步。高校需要市场关注市场发展趋势,了解最新动态,并从中不断获取信息和资源,将其补充到日常教学体系中,避免学生所学知识过于老旧,与社会发展脱节。其次,时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高校可组织师生建立工作室,将教学、科研、创作三个模块有效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掌握了学习内容的同时,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不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创作,而且也可将其转化为产业成果,反之也为教学注入了活力。第三,建立实践基地与市场对接。高校可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为师生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使教学不单只是在教室里完成,也可到基地去实践教学,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又到一年述职季,是自己回顾、总结、反思的契机。本人将自2018年8月以来个人在行政工作、教育教学、学习成长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政工作:
本人分管的工作主要为:招生就业、对外交流、食堂,分管招生就业处与国际交流处,协管安全科,同时完成学校需要承担的有关工作。
2017年,本人第一年负责招生工作,在守住积极反对有偿招生的背景下,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摸清招生工作的流程与工作要点,在主要领导的指导下、全校老师的配合下,较成功完成2017年招生工作。但也存在不完美的地方,所以进行了及时总结与反思,在2017年底的南京市招生工作会上做交流发言。
在2018年的招生工作这个漫长的战线中,学校已经完成了2018年招生准备工作,目前按照步骤有序启动运行,已经完成了招生宣传片、册的制作、编制确定计划及上报、专业调整、新专业申报、“五一”校园开放日、区中招咨询会的宣传等。
根据学校要求,本人还承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3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申报工作,具体负责协调、申报,目前6个专业、对应的4个高校的申报工作已经完成。
在国际化交流方面,由于对外交流是一项政策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的工作,且学校还处在开始阶段,所以工作的推进有一定难度,但作为现代职教的标志之一,又是必须做好的工作。国际交流工作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理念;以有序推进、规范操作、控制风险为要求。目前,中加PEQ项目在探索中有序实施,2018年拓展了药学系赴美国留学的直通车项目,与美国艾弗里特社区大学签署了协议,目前正在大力宣传阶段。
在实习、就业工作方面,完成了13高职、15中专的实习安排,协助南京市职教教研室完成17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完成了17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上报。可喜的是,学校五年制高职的就业率达到100%,得到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认可与表扬,中职就业跟踪数据调查获南京市三等奖。
二、教育教学工作:
本人坚持一线教学,坚持教学五认真,且工作量饱满,所教班级合格率高,在行政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坚持开设校级公开课。
树立教育科研是育人教书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课题研究与撰写论文,在省级课题《跨界复合型人才校企协同创新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担任核心成员,并积极编著《跨界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目前书稿基本成型,预计在2018年底出版。
三、学习与继续教育:
积极参与教研与继续教育,认真完成继续教学学时与校本培训,2017年12月参加了南京市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目前成功结业,并完成了6000学时的网络学习;2018年3月参加了由南京市教育局组织的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培训团,目前也成功结业,并在全校做了学习汇报,撰写的《德国职业教育的考察报告》即将发表。2017年还成功加入南京市书法家协会。
四、 工作作风与廉政: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慎重 学习化生存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s considerate learning survival
作者简介:凌济政(1978 ―),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心理学研究;孙君宏(1972 ―),男,河南农业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学管理和教育管理研究。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重点,着重于人的社会化的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
2.学习指导。高校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专业特点及要求,指导和督促学生恰当地把握学习的总体方向和各个环节,缩短在学习方面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过程。
3.心理辅助。高校辅导员通过沟通及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减轻内心世界出现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帮助他们学会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排除困扰的能力,使他们在困惑中学会前进,促进他们自我完善,促进他们自我成长。
高校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团建和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中。就笔者的工作体验和研究,详细阐述辅导员工作的要点:
一、精心准备第一次全体会议,搞好入学教育
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初次感知大学,既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又显得迷惑和不适应。此刻是最好的教育、指导学生时机,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这个时机,搞好入学教育。因此,辅导员第一次慎重地开全体学生会议显得尤为关键。慎,即对所讲内容必须精挑细选,抓住学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让学生从理性上理解新环境中的社会规范和校园价值观。重,即要求辅导员应该以一种庄重严肃、果断沉稳的的姿态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和指导,讲述最重要的问题。强调慎重,因为第一次会议讲什么?如何讲?注重首因效应尤为重要。学生最关注的重点不外乎专业特色、学科内容、就业方向等问题,但也不能一成不变,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提供的情境来灵活地做好入学教育工作。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各项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树立正切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辅导员采用最多的方式。辅导员通过走访寝室和教室,和学生单独交流以及通过手机短信、建立QQ群等方式传递政治、思想教育内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由点到面,力争使每一位同学在思想上能又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重点培养优秀人才,消除学生思想隐患。激励学生们不断提升自我认识,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三、加强学习能力指导,重塑学习化生存的学习习惯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辅导员应指导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同时在寝室、班内部组成学习互助的团体;既要鼓励大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还要根据每个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个人发展规划指导;既要支持学生的专业成长需要,还应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发展;既要指导学生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应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高校辅导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重塑学习化生存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快速成为终身学习者,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辅导员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学习化生存的思想。
四、重视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
人的最高需要就是追求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重视学生的特长,让更多学生体验成功,无疑是让学生迅速融入群体,快速成长的重要方法。辅导员工作中应重视学生特长的发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比赛、竞赛活动,促使平时表现很普通的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这些获奖的学生在班级中也许并不出色,也不是班干部,但是他们在特长方面的表现卓越,这些展示活动让他们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给他们的内心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增强了学习和人生的自信。另外,高校辅导员还应结合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积极组建社团,指导学生组织和管理团队,有规模、有组织地进行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找到自身的价值,形成了追求卓越的良好势头。
参考文献:
[1]琏凤宝: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
赖书记关于应用文写作的讲座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平时用得着的真知识,作为行政管理人员,一般的文书写作是经常会面对的,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可能会忽略某些细节,比如书写不规范、逻辑混乱、词语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等等,这样有可能会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失,让事情办起来不那么顺畅,而且会闹笑话,因此,作为一名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科研处李科处长则对学院三年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解读。从三年规划的提出、指导思想、目标愿景、工作要点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他从干事的工作定位、干事应具备的素质和干事应执行的工作内容对我们这支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受益颇深。从而懂得:作为学院的基层管理人员,一定要牢记自己职责和分工,遇事不推诿,增强主动性,坚决抓落实,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团结协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样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基层管理者。
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要到毕业班才需要重视吗?显然不是。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以美国为例,早在1903年帕金斯就提出了就业指导的概念,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业指导理论模式和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方法。从入学起,学校就为学生提供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2]。在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在近10年才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教育重心往往是毕业生。可喜的是,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已经推出了实质性举措。2002年,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学院、桂林电子工学院等高校,已经把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3]。2007年,上海市教委下发的《200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要点》强调,将在大一新生中全面普及就业课,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扶助大学生创业的力度[4]。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仅仅依靠大四一年的“救火”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业教育应当和其他专业课的教育一样,列入教学计划进行持续性的教育,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分析、创业政策导读、求职技巧训练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成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变零散式教育为系统性教育
应急式就业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教育活动的无序零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依然处在各自为战、各行其道的状态中,还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系统、权威的教程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缺憾。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5]。
澳大利亚对学生的就业教育起点较早,体系完整。他们从初中阶段开始,就将职业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大学阶段。大学毕业生可以参加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学校教育机构与培训机构准备的丰富的预备教育课程和服务。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技术和继续教育部门的STW(Schooltowork———从学校到工作过渡)课程培训,可以掌握具备进入职场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其就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和长期性[6]。
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据此,我们应把大学生就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从入学就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素质和能力准备及创业政策、心理调适、就业面试技巧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教育和指导,以发挥整体教育的功能。在研究和实践就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时,要特别关注整体的结构,注重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构建大学阶段的全程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就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三、变传统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是就业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矛盾。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少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不少企业希望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多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一项对36家企业和289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所需的人才素质和大学生具备的素质有着较大的差异:(1)企业注重实践和客观化,而大学生注重概念和主观化;(2)企业注重明确职业发展价值观和自信心,而大学生这方面是模糊的且缺乏自信;(3)企业注重执行力和认知水平,而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意志力是软肋[7]。这份调查表明,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创新型教育,由此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8]高等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就业创业的方法和途径,造就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就具体措施而言,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变单一人才观为复合通用人才观,培养具备宽泛专业基础、适应多变竞争趋势、敢于独立创新等素质潜能的人才;(2)高校不仅要设立就业创业课程,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建立一支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3)高校可以发挥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的互动发展,从本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4)高校要构建就业创业教育的平台,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如成立创业协会、模拟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建立校内开放式实验室、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共青团就业实习基地等,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四、变注重智商教育为注重情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36-02
近年来,各高校招生人数的显著增长,“问题学生”的数目逐渐增多,为高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所有“问题学生”当中,学业困难学生数量最多,也最容易形成,应受到重点关注。
学业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引起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够按学校教学大纲规定完成学业,课程考试不及格且学分达不到一定数量,并因此影响毕业,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正常发展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完成、毕业去向、生涯规划均出现了很大困难。本文提出“CUP”的概念,即辅导员、教师、家长联合体系,总结概括出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几条路径。
一、学生学业困难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有效管理
在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后,大学生们离开家乡,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不像高中生活一样,每天有家长、班主任陪伴在身边,时刻督促着自身的行为。在大学里,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亲手去践行、去体会,这就导致一些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的学生丧失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在其身上会接连出现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学习中投机取巧、对课程丧失兴趣等现象,进而出现学业困难。
2.目标缺失、学习兴趣不足
三年的寒窗苦读是目的性极强的一段学习历程,大学生在进入学校伊始,脑海中还残留着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中,尝试去寻找学习目的,试图去弄明白是在为了什么而学习。而大学阶段的学习,专业性强,自由度高,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学习不同的科目。有些同学习惯于被牵着走,到了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所长,再加上自身的懒惰,盲目的跟随别人,一心想着早点“混”毕业。然而事实是,越想“混”却越不好“混”,这类学生大多会出现学业困难,课程分数都不高,挂科现象屡有产生,甚至对其顺利毕业、就业造成影响。
(二)客观原因
1.生源地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
高校招生计划富有多样性,虽然每年来到学校的新生主体仍然是参加过高考的统招生,但也有大量的预科转正、民族计划班学生。高校对民族生的学习,有相应的照顾措施,导致这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此外,高校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或偏远山区,其生源地教育水平较差,尤其是在英语的教育上,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当地他们都属于很优秀的学生,但来到学校后,却容易跟不上课程进度,很难通过四、六级考试,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对其心理也造成了一定打击。因此,在民族生和生源地教育水平较差的学生中,容易出现学业困难。
2.优越家庭条件的影响
在各高校中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父母都尽其所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过多的溺爱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出现学业困难的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他们缺乏学习动力,觉得只要能毕业,父母能帮上忙,回家就能有工作。最近几年,各大国企均逐步采用网络招聘模式,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有学业困难的生源,如果不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很有可能将被社会所淘汰。
二、发挥“CUP”作用帮扶学业困难学生
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关乎学生命运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第一负责人”,辅导员老师理应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仅仅有辅导员老师一个群体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群体和学生家长的帮助,三方面构成“CUP”体系,即辅导员、教师、家长联合体系(Counsellor uniteProfessors&Parents),形成联动效应,全面而有效的帮助学业困难学生,争取早日让他们摆脱困难,健康成长。
(一)辅导员(Counsellor)为主体,全面负责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加强班风及宿舍文明建设
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两个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班风好的班级,就业率、保研率都非常高;学习风气好的宿舍,大家齐头并进、相互扶持,经常会出现全部保研的现象。辅导员需要把班风和宿舍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来抓。班级和宿舍建设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积极向上氛围的形成、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鼓励班级内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多帮助有学业困难的同学,形成“一帮一”、“多帮一”帮助体系,积极为有学业困难的同学创造学习空间,帮助和督促他们学习。
2.加强深度辅导,创新帮扶模式
深度辅导工作的要点在于“深度”两个字,这不是为了创新而出现的文字游戏,它需要辅导员在深度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科学有效的沟通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业困难大学生的深度辅导,要依据学业困难大学生的问题根源,运用科学的沟通方法和知识,有目的地对学生们进行学业上的深层次辅导,帮助他们找准问题根源,建立战胜困难的决心。
(二)任课教师(Professors)高效而有针对性的助力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充分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
为自然班配备班级导师,可以发挥专业教师在本科生培养上的优势,导师也可以在学习生活、科技创新、社会工作和人生规划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和帮扶。每学期,班级导师至少要与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进行一次深入交流,解答他们学习上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导师制”能有效的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导师可以将精力向学业困难学生身上转移,让这类学生感受到学校、学院对他们的深切关怀,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彻底改正不良习惯。
2.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
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出勤率是养成与保持整个专业、班级学习风气的根本,如果任课教师能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经常在课堂上点名,会对有学业困难的学生产生一定震慑,有利于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辅导员更多应注意对这类学生的政策教育,让他们深刻体会出现学业困难对其完成学业以及未来就业的影响。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有限精力合理利用,对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大有益处。
3.对学业困难学生予以关注
每学期结束后,辅导员老师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按要求对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予以学业警告,对其他挂科比较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做到心中有数。在下一学期的课程开始之前,辅导员应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任课教师,教师在授课时应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学习予以督促。任课教师如果发现这些学生有逃课或迟到现象,也应联系辅导员对其进行及时批评,两方面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业困难。
(三)家长(Parents)予以适当关怀,配合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不可放手不管,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
有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大学,就应该独立自主,不应该过多的插手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些家长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不与孩子有交流,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问题,学生家长完全不知。很多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寒暑假回家时,还有很多未通过的科目需要在假期继续学习,但学生家长并不知情,从而不能很好地起到督促作用,导致学生回到学校后无法通过补考,从而得到学业警告,形成学业困难。家长及时与辅导员沟通,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学业困难遏制于萌芽之中。
实施就业创业提升行动,坚持把稳就业放在首位。“十三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000人,年均新增就业人员达11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2%以内。深入推进“人社政策暖千企惠万民”行动,巩固扩大“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成果,进一步做好企业招工服务,举办各类招聘682场次,提供用工岗位85632个,促进就业12387人。全面贯彻落实援企稳岗扶持政策,累计落实资金3437.41万元。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586个,发放岗位补贴865.9万元。为城乡创业人员共发放担保贷款47383万元;加强技能培训,“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12471人,支付培训补贴资金952.05万元。
二、城镇居民增收
实施居民增收提升行动。认真落实市、区政府关于持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工作要点和实施方案,继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力度,拓宽增收渠道,夯实增收基础,挖掘增收潜力,促进居民增收。
“十三五”期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2016年我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87元,2019年底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58元,增长率9.7%。
“十三五”期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2016年我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0.8元,2019年底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9元,增长率10.3%。
三、社会保障
实施社保惠民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引导和鼓励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推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扶贫车间、返乡创业企业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加快高危行业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截至2019年底,全区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39628人,缴费收入达57209.22万元。
“十三五”期间,我区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统收统支。截至2019年底,我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征收36549.4万元,支出51006.92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征收16011万亿元;支出25935万元。
“十三五”期间,我局根据省市部署,及时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积极贯彻落实城乡居保“两个机制”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全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意见。截至2019年底,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0.5万人,人均缴费水平达483.9元,比全市平均缴费水平的383元高出100.9元,征收保费1.34亿元,基金累计结余7.11亿元,月发放养老金人数达12.78万人,月养老金发放金额达1500万元,养老金发放率达100%。
四、人事人才
“十三五”期间,我局积极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开展全区拔尖人才等重点人才项目推荐选拔工作,积极做好省战略性领军人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人才项目申报评选工作。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入贯彻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评聘初级1168人;中级823人;高级443人。
“十三五”期间,我局积极配合做好事业单位机构优化整合工作。积极落实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做好全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工作。加强人事考试工作,稳慎实施各项人事考试。2016年,招聘区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30名,招募24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2017年,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41名,完成区内选调22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完成18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工作。2018年,招聘45名幼儿教师,公开招聘223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完成24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工作。2019年,完成12名基层特岗和25名“三支一扶”人员招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幼师31名,中小学教师74名,选调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193名。
五、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