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6 21:1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角的初步认识课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5-02
现在,我国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发展对工科人才需要正逐渐增加,面对渴望求知、求职的众多大学生,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与就业的压力较大。教育部在2004年要求: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体系。为了能使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能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积极开设各种热门专业,应运而生的应用型的工科专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近十年来学院理工科大力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缓解社会对化工人才需求的压力,也成就了我院每年就业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工科人才培养数量增加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企业界得心应手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工程师是工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培养工科创新人才,必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工科专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跟上其发展的需要。我院工科专业是在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起初是存在一定工科教学理科化的倾向。为了培养合格的工科人才,学院领导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采取积极改革的措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兄弟院校学习,博采各家所长,转变思维方式,改进培养模式,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学院认真地研究探索,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新的教学体系突出实用理论,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利更多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格工科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创新培养方法,因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防止工科教学理科化的问题,同时仍保留理科扎实基础理论的优势,坚持宽口径、厚基础,认真严肃地调整教学计划,重组教学内容,改变原来理论课学时多,实践课学时少的状况,将实践教学课时增加到总学时的30%以上,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并实行弹性学制。具体教学安排是所有一年级同堂上基础课,保证扎实理论对工科生实践的指导作用。二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志向,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分班授课,增强学生对课程专业的自主选择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具备多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以此为起点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信息与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和网络资源,开阔视野,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教育学生谨记“坚苦自立”校风,“求是、求实、求新、求精”的校训,勤奋严谨,求真务实,踏实进取,开拓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爱岗敬业,从严治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作了改革,将理论课和实践教学同等对待,实验课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加强实验课指导,强化见习、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开放实验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学习、勇于进取、积极参加探索,增长才干。学院制订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探索,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有创新潜能的学生实行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学院为他们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设备、仪器并配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以保证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经过不懈努力获得良好成果的可能。
二、建立实践基地,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院理科发展历史较长,理科的教育体系完备,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而当今工科得到了大力发展,在这些年工科生培养过程中,深感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相互依存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仍有一些亟须改进的方面。由于工科的人才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师资配备、实验室装备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理科教学,而这些条件的欠缺,往往限制了工科发展,对人才培养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培养化工方面的创新人才,必须加大实验室装备经费投入,培养与引进高水平的有工程、工艺实践经验的师资,积极构建化工实践教学体系和具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践环境。我们近几年在引进了一批博士学位的人才的同时,也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且努力开拓化工实践基地,在省内省外与多家化工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签定长期合作的人才培养合同。从而保证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多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大力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动手、动脑,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工科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创新精神
多年来,我们特别注重工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其掌握基础知识与应用于技术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践课学时的前提下,对实验、实训精讲多练,使学生能力在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练中领悟,在练中得到提高,集思广益,熟能生巧,巧思妙想才会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推进讨论式和研究型教学,师生共同探讨问题,鼓励有研究能力的本科生从大二或大三就开始进入老师课题组,参加项目团队的科研活动和研究,申请院、校创新基金;而对有兴趣向技术型或技能型发展的同学,加强技能训练,技能考试达标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横向课题与科技开发项目的研究,充分利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让所有学生学到更多与生产实际结合的知识,为今后从事技术工作积累一些研究方法和实践知识,力争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学生每年参加校、省创新比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均获得喜人的成绩。我们还倡导有创业能力和经济条件的学生有目的地探索并进行市场调研,条件成熟了自主创业,已有成功的实例。通过初步的工科实践教学探索性工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结合起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合格人才。近十年来我院毕业生100%就业(考研录取率40%左右),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完善了大学兼具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老师不断探索进取,教学相长,不断提高科研工作与技术开发的水平,同时学校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了办学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34-01
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到图形王国去看一看(播放课件),说说你都认识谁?这个两条直直的线拉着小圆点的图形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角。
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①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等图片,请大家观察一下,找出图中的角。
②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角?
③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
④折角: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同桌互相展示。
⑤摸一摸说一说,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用角扎扎手,说说有什么感觉?老师介绍:我们摸的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叫角的边。
⑥画角:认识了角,我们给角画张像吧。老师示范画角,学生跟着画。
⑦深化认角:出示量角器,找找它上面有角吗?
2、认识角的大小
①老师出示一个活动角,并指导学生做活动角,请学生用手里的活动角尝试变一个比老师手中的角更大的角。
②问:为什么你的角比我的大?从哪里看?
引导:这叫张口,角的大小就是指张口的大小。
③变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
得出: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
④老师出示课件:把角的两边拉长,再变短,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最后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比较角的大小
①课件出示:两个大小明显的角,说说你是怎样知道大小的?
小结:大小明显的角可以用眼睛观察出。
②出示大小接近的两个角,课件演示重叠比较法。
三、课间休息:学生看着课件做拍手歌: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拓展练习
1、填空。
2、判断下面哪些是角(课件展示)
3、数一数下面的图有几个角:
4、智力大比拚: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五、图片欣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使学生感受到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究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新知
课件演示:小猴子离开妈妈,要独自下山找食物。临走时,妈妈告诉它:“下山时要沿着有角的图案标志的路线走,就能直达目的地,否则会迷路的。”小猴子走在路上,果然看到路边的许多牌子(如下图)上面尽是些稀奇古怪的图案,可哪些图案才是角呢?
■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角的初步认识。
(1)找角。
师:图中有哪些物体?角在哪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角。如红领巾,它的角在哪儿?
师: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三角板、钟面、折扇,它们上面有没有角?有几个角?同桌相互指一指。
师: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角还有吗?以小组为单位,从周围的一些物体中找出角,并比一比哪个组找得准、找得多。
(2)折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许多角,现在请大家拿出圆形纸片,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呢?你能折出形状不同的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折得又快又好。
(3)摸角。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刚才用纸片折的角的顶部,有什么感觉?再从角的顶点出发,摸一摸角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
(4)做角。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角?大家试一试,拉动两根硬纸条,活动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5)变角。
听口令,做变角的游戏。
(6)抽象角。
师通过课件删去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中的颜色以及不是角的部分,留下其中一个角,使学生感知几何角的形状。
(7)认识角。
①议:出示课本第39页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组织他们讨论。
②说:课件分步演示,让学生依次认识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得知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③辨:A.摆不同的方位(如下图),这样摆还是角吗?
■
B.小猴子画角(如下图),它画对了吗?
■
2.画角。
(1)学:自学课本上的画角方法。
(2)试:仿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尝试画角。
(3)导:课件显示画角的步骤,总结出一点、二靠、三画的画角方法。
(4)画:师示范用尺画角。
(5)评:小组同学互相评议画角的方法。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
2.剪一剪:一张长方形纸,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3.拉一拉:用一根线拉成一个角,在拉角中你发现了什么?
4.比一比:小猴子在摘果的路上看见两个角在吵架,小猴问:“你们吵什么呢?”角1说:“我比角2大。”角2说:“我比角1大。”究竟谁大?
(1)学生观察后讨论。
(2)课件显示:移动角1与角2重合,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说明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
5.判一判:下列说法对吗?
(1)有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
(2)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这个角就变大了。()
四、总结质疑,加深理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用尺画角?
2.让学生以周围建筑物为例,感知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拓展认知,深化感悟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使学生感受到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究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新知
课件演示:小猴子离开妈妈,要独自下山找食物。临走时,妈妈告诉它:“下山时要沿着有角的图案标志的路线走,就能直达目的地,否则会迷路的。”小猴子走在路上,果然看到路边的许多牌子(如下图)上面尽是些稀奇古怪的图案,可哪些图案才是角呢?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角的初步认识。
(1)找角。
师:图中有哪些物体?角在哪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角。如红领巾,它的角在哪儿?
师: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三角板、钟面、折扇,它们上面有没有角?有几个角?同桌相互指一指。
师: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角还有吗?以小组为单位,从周围的一些物体中找出角,并比一比哪个组找得准、找得多。
(2)折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许多角,现在请大家拿出圆形纸片,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呢?你能折出形状不同的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折得又快又好。
(3)摸角。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刚才用纸片折的角的顶部,有什么感觉?再从角的顶点出发,摸一摸角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
(4)做角。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角?大家试一试,拉动两根硬纸条,活动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5)变角。
听口令,做变角的游戏。
(6)抽象角。
师通过课件删去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中的颜色以及不是角的部分,留下其中一个角,使学生感知几何角的形状。
(7)认识角。
①议:出示课本第39页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组织他们讨论。
②说:课件分步演示,让学生依次认识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得知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③辨:A.摆不同的方位(如下图),这样摆还是角吗?
B.小猴子画角(如下图),它画对了吗?
2.画角。
(1)学:自学课本上的画角方法。
(2)试:仿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尝试画角。
(3)导:课件显示画角的步骤,总结出一点、二靠、三画的画角方法。
(4)画:师示范用尺画角。
(5)评:小组同学互相评议画角的方法。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2.剪一剪:一张长方形纸,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3.拉一拉:用一根线拉成一个角,在拉角中你发现了什么?
4.比一比:小猴子在摘果的路上看见两个角在吵架,小猴问:“你们吵什么呢?”角1说:“我比角2大。”角2说:“我比角1大。”究竟谁大?
(1)学生观察后讨论。
(2)课件显示:移动角1与角2重合,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说明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
5.判一判:下列说法对吗?
(1)有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 )
(2)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这个角就变大了。( )
四、总结质疑,加深理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用尺画角?
2.让学生以周围建筑物为例,感知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拓展认知,深化感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学生间和谐的合作关系。
【教学重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动手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具: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出示黑色袋子,国旗、红领巾等带角的物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38页的主题图。
(观看“美丽的校园”图片。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学生讨论,寻找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师提问:找一找这幅图中那里有角?(边说边标出角)
2、找找教室中的角。
小组活动:说说你都找到哪些角?比比哪个小组找的最多。
三、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派代表把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指角)
2、展示生活中物体的角。
3、建立角的概念。
(1)如果去掉物体的颜色及表面特征,只剩下角。想一想角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桌间再用手比划比划。
(2)教师板书展示学生找到的角。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
它们由什么组成?(尖尖;线)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角。
学生创造角后,上讲台展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5、教师出示活动角,启发学生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才使角变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
6、自读课本角的画法,自己画角。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上台画角,也可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画的角,师生评价。
四、学习检测、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课件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以智慧爷爷送礼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他们的判断方法,然后通过做角、找角、分角、画角、拼角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组一盒画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智慧爷爷托老师带给大家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在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赶快打开来看一看。不过在看之前智慧爷爷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看过之后各组要把盒子里的东西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行吗?好,开始行动。
1.各小组倒出来后发现是相同的卡片上画着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组试分。
2.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的结果。(一般会分成两类:直角和其他的角)
3.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皇宫,来研究有关角的问题。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引导学生用刚才分出的第二类角与直角比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点?
2.小组合作比较大小,然后交流比较方法和结果。
3.根据比较结果再次对盒子中的角进行分类,并且展示分的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即锐角与钝角)以及判断标准。
5.鼓励学生说说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还有锐角或钝角。
三、组织活动,巩固认角
1.做角: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做出不同的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如:采用折角、拼角或做活动角的方式进行练习。)
2.找角: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并分类放入相应的房子里。
师:直角、锐角、钝角都玩累想回家了,可找不到路,于是便找了一些地方藏起来休息,同学们,你愿意帮他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事物图P391题图以及标有三种角的三所房子。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然后利用动态效果从实物中抽取出学生说的角,分类把角送回家。)
四、画角
1.大家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这些角为了感谢大家想为自己画一些像送给大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画像呢?能试着把你希望得到的画像画出来吗?
2.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是哪一类角。
3.展示自己画的角并交流画角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多种合理方法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活动
同学们在研究角的过程中,三角板帮了我们的大忙,为了感谢三角板,我们来一起陪它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1.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做拼摆图形的游戏。
2.各组交流拼出的是什么图形,在此图形中有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是由三角板上的哪些角组成?
六、总结。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具的准备:录像、P133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村正在为咱们学校修建一所新校园,你高兴吗?想不想去看看?播放录像:工地上工人们正在乘着升降机在上楼,楼房里有几位工人正在安装推拉窗,并不时的推一推、拉一拉。
二、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1.引导学生说说片中的工人在干什么?升降机和推拉窗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现象就是平移现象。
3.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判断平移现象的标准,并在全班交流,教师要及时点拨。
4.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1.组织学生做游戏:小组合作利用P133的学具“拉一拉”开展游戏,体会平移现象,同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
2.引导交流,对找出多种搭配方案的小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利用方格纸巩固认识
动态课件呈现:方格纸上的小船行使图。
1.引导学生说说小船是在平移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感知平移的方向与距离所表示的含义:
(1)小组讨论:小船正在向哪边平移?(右边)移了几格?(八格)
(2)各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动态课件慢速展示平移过程,学生一起跟着数小格,真切的体会平移的距离。
3.设疑,对学生初步渗透两次平移的思想。
如果小船向左平移三格将会在什么位置?(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交流,最后动态演示验证);再向下平移三格呢?(小组再次讨论交流。)
五、扩展活动
课件出示P444题图,配上淡色方格。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哪些小鱼平移后可以与红色小鱼重合?
2.交流讨论结果,并说说白色小鱼怎样平移后,可以到达红色小鱼的位置?
3.独立给可以经平移后重合的白色小鱼涂上红色。
4.引导观察这些红色小鱼有什么共同特点?
六、总结。
第三课时平移和旋转(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操作,从而感知旋转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情景和做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纸风车、每人一枚硬币、P131、P135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前要求大家做的纸风车做好了吗?会玩吗?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不过有个小要求,就是要边玩边注意观察。
二、感知旋转现象。
1.认识旋转现象。
(1)刚才大家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吗?引导学生说说纸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2)你能给这种运动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揭示数学上的名称──旋转。
(3)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
2.观察感知
引导学生做(P44下面做一做)游戏:
(1)引导学生观察圆片是什么颜色的?
(2)小组合作旋转圆片,观察旋转时圆片的颜色变化,感受旋转带来的神奇效果。
3.操作感知
引导学生独立做转硬币的游戏,来进一步体会旋转的现象。
三、体会区别,巩固认识。
1.动态效果出示游乐场的主题图。
(1)说说画面上都有哪些活动?
(2)先在小组内说说哪些活动是平移现象,哪些活动是旋转现象?再在全班交流。
2.游戏:鼓励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先在小组内自由尝试,再派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拓展练习。
数学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学过的平面图形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它的特点,初步学会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空间观念。
3、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掌握画角的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准备
PPT、尺子、练习纸、圆纸片、小棒
教学步骤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昨天同学们观看了微课视频,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叫做什么?(角)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回顾微课,探究新知。
1、猜一猜,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出“角”。
同学们,屏幕上的这些图形被纸片遮住了,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
生一一说出。
师:你是凭什么猜出这些图形的?
生:根据露出来的角。
2、引导学生归纳角的共同特征。
师: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的请画“√”,不是的画“×”。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三、学会画角,加深认识。
1、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
2、画角应该注意什么?
生1:用尺子画。
生2: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
3、生独立尝试画角。
师巡视,投影学生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作品。
四、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每个同学从学具盒里拿一个角,你拿到的角是长方形上的角吗?
指名学生到讲台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角有大有小。
2、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引导学生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观看小故事:红角和蓝角之争。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五、操作活动,进一步深化角的认识。
1、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自己做一个角,并跟同桌说说顶点和边。
你能将角变大吗?能将角再变小吗?
2、请同学们拿出圆纸片折一个角,再跟同桌比一比大小。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歌谣总结: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七、欣赏生活中的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人民币的图案、颜色、字样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进率。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买东西时,进行的人民币单位换算。
学 具:各种面值人民币的放大纸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回答:10个一是( ),2个十是( ),5个十是( ),10个十是( )。
2、课件出示:美元、港币、英镑、日元、人民币
师:世界上有很多种钱,比如美元、港币、英镑、日元,而我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4、请同学在学习小组中把准备的人民币(硬币: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各一枚,纸币:1角、2角、5角、1元各一张,教师出示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纸币各一张)分一分(教师及时介绍人民币的质地:硬币、纸币。)
【评析:通过复习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一”、“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利用课件、人民币纸样,简单地介绍人民币的知识。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流畅。】
二、探究新知: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出示教具: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纸样。学生通过观测初步感知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部分学生已经在生活中获取这一知识,教师让所有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①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师边出示课件边介绍,同时也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纸样。
②小组活动:进行人民币纸样分类。(让各个小组组长拿出教师预备的硬币和人民币纸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一分,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做到对后面的教学心中有数。)
学生汇报“分”的理由和“分”的结果,接着教师引出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角、分)
【评析:通过有趣的课件演示和学生利用学具的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小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诱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2、分组讨论。请学生观察人民币纸样,再将知道的、看到的、想到的不同面值人民币的颜色和图案在小组中说说。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生:我们组有几位同学昨天上网查了,现在用的人民币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中国伟大的民族文化。……)
3、教师顺势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币的教育。
课件出示:把不同面值人民币国徽图案展示。(引导学生爱祖国,爱护人民币。)
4、人民币的识别方法
让学生拿出人民币纸样认一认。
教师点拨:我们一般通过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字以及图案来判断人民币的面值。人民币的角上都有盲文这是为盲人朋友设计的。
小结: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颜色不一样(教师点拨:不同套的人民币的颜色不一样),以现在常用的人民币说说它的图案。有各种人物、山水、国徽,有水印、花印,阴阳互补对印,还有防伪线。
【评析:互相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取了对人民币知识的认识,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利用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互换人民币
1、学习人民币的进率。
①让学生把准备好的1分硬币,一分一分地数,数出10分来。
10分是几个1角?(生:10个。)10分是多少?(10分是1角)
板书:1角=10分
②让学生把准备好的1角纸币,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来。
③10角是几个1元?(生:10个。)10角是多少?(10角是1元)
④板书:1元=10角
指明口答:1元=( )角 1元=( )分
2、购物游戏:
课件:小猴来到超市,选中一支自动笔,自动笔的单价:1.60元,小猴拿钱给服务员(看不清楚小猴付钱的人民币面值)
让学生说说小猴怎么付钱。(一种是钱刚好是1.60元,另一种是服务员要找小猴钱的)
【评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精心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意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新到什么?你能用这些知识干什么?
五、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口答
①1元可以换( )个5角 ② 1元可以换( )个2角
③1元可以换( )个1角 ④ 1角可以换( )个5分
⑤1角可以换( )个2分 ⑥ 1角可以换( )个1分
⑦ 1元可以换( )个1分
2、填空
5元=( )角 7角=( )分 10角=( )元=( )分
六、发展与应用
帮妈妈购物。
【评析:拓宽题的设计很有必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也使他们对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充满兴趣和信心。】
【总评: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采用了观测、操作、讨论和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体现了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具体地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
1、合作学习,主动探索,适时进行爱祖国教育。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工作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车的工作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角,知道平角、周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2、在观察、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角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自觉运用角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教育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周角并会画平角、周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直尺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师:(课件)仔细观察信息窗,你发现了什么?
(将发现集中到: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生1:画面上有4台挖掘机和一辆大卡车在工作。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辛苦。
生3:我发现挖掘机上有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生5: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
2、师:谁能用手指指一指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来指出角来,大家看仔细,看看有哪些发现?
生到黑板上指角。
师:要指一个角,正确的方法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动作说明)
生再次指角。
(动作与语言相结合:从顶点出发,先指出一条边,再指出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你们真了不起!
3、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的各种角分别是什么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制作的活动角研究一下。
师提要求:
(1)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2)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
(3)小组同学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生:学生自主研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并随时指导。)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转动的角?
生1:我通过转动得到了一个锐角
生2:我得到了一个钝角
生3:我得到了一个平平的角
……
2、,并且教师选择学生画的有代表性类型的角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3、汇报交流、分类
看黑板上的角,认识它们的名称。(老师指,学生进行辨认)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生4:平角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学生动手操作)
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生1我把直角分为一类
生2:我把锐角分为一类,
生3:我把钝角分为一类。
……
4、认识平角。
(1)质疑:
方案一:学生画出平角
师:刚才有位同学画出了这样一个图形(指着学生画的平角)这个角是谁画的?
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这个图形?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转到两条边成一条直线。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师: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请问同学们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1: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2: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方案二(预设):学生作品中没有出现,教师演示,面向提出疑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释这个图形也是角
(2)画平角
师:那么平角怎么画呢?自己试着画一下
生动手试着画角。
(规范画法,示范平角的画法,学生跟着一块画)
师:先画顶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画另外一条边,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感觉像一条直线。
……
师:想一个办法,能使它看起来更像平角?(学生疑惑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们没能相出办法”)
还记得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平角吗?
生1:转动的办法
师:看来只有在图中把旋转表示出来,看起来才更像是平角。那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旋转呢?
生1:箭头
……
师:一般情况下,在角的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来表示旋转所成的角。你们修改一下吧!
生:动手修改。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1)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2)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问: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一起用活动角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并提醒学生,用弧线表示旋转。)你能自己再画一个吗?
生自己画
6、小结(用课件):今天我们见到了以前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又认识了两种新的角——平角和周角。你都认识他们了吗?他们都有哪些特点?
生汇报:生1: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生2: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练习:课件出示课本77页自主练习1
(二)角的表示方法(把定义放前面小结,画法与前面重复)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生思考,创造符号(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活动角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2、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比如在钟表中就有角的学问(出示课件,看钟表中分针和时针所成的夹角)
生汇报交流
3. 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角?
生1: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
生2:我的直尺展开就是一个平角,中间是顶点
……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存在着角。
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国旗、钟表、剪刀、房屋等等)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生1:角有很多用处
生2:生活离不开角
生3:角的作用很大
……
四、回顾整理
师: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平角和周角
闫雪
教学目标:
一、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经历发现角、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角。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今天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个朋友,可是它们都戴了面具,你能猜出它是谁吗?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呀?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角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你们想不想和角成为好朋友啊?角给我们出了三关难题,只要闯过就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大家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一)第一关
认角
1.抽象角的几何图形
师:(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这些物品上都藏有角,你能指出每个角藏在什么地方吗?(生上前用手比划,课件配合闪烁其中的角)
师:现在我把这几个角都请下来,(课件动态演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看,这几个图形都是角。
师: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直直的(顶点和边)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角和你自己所画的角,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2.
判断哪些是角?
生依次判断,并说明原因。
(二)第二关
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学生尝试“自由”画角。展示学生作品。
2.教师示范画角。
(1)教师示范画角。
(2)学生练习画角。
3.学习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为了把角表示出来,并且区别不同的角,在数学中规定了角的记法和读法。比如黑板上画了一个角,在这个角上标一条小弧线表示这里是一个角,并在它的旁边写上“1”,这个角就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板书读作:角1)
(2)学生讨论“∠”
和“﹤”的区别。
(3)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取个名字。
4.标一标。
(课件出示)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1)学生独立练习。
(2)全班交流。
(三)第三关
比角
1.师介绍活动角并演示
2.小组讨论
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吗?课件演示
4.得出结论
5.游戏闯关
三、总结延伸,深化角。
1、总结学习收获。
(1)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有关角的知识介绍一下自己吗?
(2)儿歌记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1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树立自信心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联想,唤起原有经验,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而树立自信心。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相关内容,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借助有趣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的认识。为达此目标,笔者设计了有助于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统计知识的活动。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动物乐园要举行运动会的情境,借此来引入新课。首先运用课件呈现动物乐园要举行运动会的好消息;然后指导学生看看来了哪些动物。笔者先后呈现三批动物,并借助大象伯伯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报名参加运动会的动物真多哓!弄得我都头疼了――参加哪种项目的运动员最多呢?哪种最少呢?”笔者将大象伯伯遇到的困难抛给了学生:“同学们想不想去帮帮大象伯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笔者又问学生:“大家有什么办法呢?请好好想一想,同桌在一起商量一下。”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课件,同时借助大象伯伯的声音把问题提出,将学生引入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了图计表。有学生提出应该先将动物进行分类,执教者予以肯定,于是将动物分成四类(课件出示);有的提出可以动物进行排队就可以看出动物的多少了,执教者赞许地点头同意,于是就运用课件呈现了动物排好队伍的情境。最后,笔者趁机导入新课:“这一幅图就是统计图,看着这个统计图,大家能不能很快数出这四种动物的只数?谁来说说你会怎么数?”笔者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学生的方法一个一个点击结果。
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来解决问题,探求新知,初步体验到了数据的整理过程,逐步构建了统计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意识,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自信心也得到了树立。
2 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丰富体验,培养感悟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整理、讨论、交流、合作的时空,让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知识、方法,培养感悟能力。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把现实生活中的角抽象为空间图形的角,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突破难点,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笔者通过折角、摸角等动手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角的特征。活动中,笔者对学生给予肯定评价,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角’这个朋友到底长得怎么样?”学生大胆地讲述了自己的感受。“那你们会不会把你们认识的这个朋友折出来?”笔者又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胸有成竹地说:“能!”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折出一个角,并且摸一摸,同桌互相说一说,看看自己有没有新的发现。接下来,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所折的角,笔者在黑板上粘贴,在粘贴时故意把角的开口朝不同的方向摆,并且把大小差别较大的角摆在一起,为下一活动做铺垫。“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笔者想通过这一问题了解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学生盯着黑板进行思考,有的说角的尖尖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有的说角旋转了一下还是角,有的说角还有大小……学生说完,笔者也将自己折的一个角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再用不同颜色描出角的顶点和边,引导学生一起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表示方法和读写法。在反馈环节,学生用短弧线符号标出自己折的角,并命名,再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角的顶点和边。这一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学生介绍作品的积极性与互相评点的热情。
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实践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可以引领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并通过同桌间的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出角的特征,从而获得鲜明、生动而形象的认识,提升感悟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一、 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多要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课堂在感性认识上就有了局限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习分数和小数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出示一块蛋糕,将他平分成4份,将其中的一份移出,学生清楚地看到四等分的过程,对什么是四分之一有了清晰地认识。再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先显示测量一个小学生身高是多少厘米,在将米尺显示出来,通过线段延伸以及等分点的闪烁,将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数体现出来,然后再说明改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对小数的概念有了很形象地认识。
二、 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认识图形。
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如先出示教具长方体、正方体进行观察,再出示实物图形观察每个面的形状,然后利用多媒体把实物图形的各个面隐去,只留下框架引导学生观察顶点和棱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特征。如认识长方体,先显示火柴盒的图形再与实物对照每个面的形状,以及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最后从顶点引出三条颜色不同的线,形成一幅完整的直观图。为了区分相对的面是相同的,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显示出来。这样点、线、面分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了图形的空间概念,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 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概念。
加、减、乘、除的意义对学生来说也比较难理解。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概念。如“加法的认识”,出示三只小鸡在地上吃食,这时又跑来二只小鸡,学生就知道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学减法时先出示树上有6只小鸟,动画演示又飞走了2只小鸟,说明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除法中平均分的概念不好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在屏幕上先出现8个桃子和4个盘子,用鼠标点一下桃子,桃子就依次一一个飞到盘里,最后每个盘里有两个桃子。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的道理。教第二种方法时,则让桃子两个两个地飞到每个盘里,使学生明白8个桃子,每2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4份。
四、用多媒体帮学生解答应用题。
小学数学中有些应用题是比较复杂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解决。如相遇问题,将运动情形制作成动画,在教学中恰当地展示给学生,就使这类问题当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地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如先显示一个人单向行驶的动画,表示某人从甲地到乙地这一运动过程。再制作一个双向运动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情形。通过演示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再一分钟一分钟地演示,让学生观察每过一分钟,他们每个人行了多少路程?他们两个人走的路程和是多少?电脑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回答,直到两个人最后相遇,这时让学生分析两人行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他们走的路程,也就是两地的距离。运用多媒体课件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地把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认识,并逐步得出结论。
利用多媒体对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是要抓准时机,恰当的使用。
1、在创设情景时。 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向往,具有良好兴趣和动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快乐,是数学老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需要事物以其新颖性、独特性而引发。多媒体课件由于能够展现形象、色彩、声音、动态等,因而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2、在突破难点时。 小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思维的形象性和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能够解决这一矛盾呢?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成功实现数学上抽象事务转换成具体事物,再引导学生的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上面举的相遇问题的例子。再如“三角形的面积”,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旋转平移的方法。理解同底等高或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
3、在知识形成过程中。 如直线、射线、线段这部分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以最清晰的概念。在屏幕上先出现一点,然后从一点向一边射出一条线,学生看后就能理解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在一条直线上出现两点,用不同颜色闪现出两点之间的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而两点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并且利用多媒体还可以演示出射线向一端无限延长,直线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特点。这种直观教学,能够刺激学生感官,将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的联系和区别。
4、在知识点多、知识量大时。 多媒体能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知识点很多,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多媒体,将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按腰分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如何画高。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数学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技术,用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效果,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彩的世界,制造出一种生动的学习氛围。但教师要适时适度,抓准时机使用多媒体,避免滥用多媒体产生的负面效果,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赵琦, 运用多媒体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J].教育技术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