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道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06 11:08: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国孝道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孝道文化论文

篇1

随着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英语的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学者Smith(1976)认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英语使用者日益增多,英语的使用不仅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而且也是为了向西方传播本民族文化。他的观点得到了Robert McCrun(1986),David Graddol(1997)和Swerdlow(1999)等人的赞同和补充。Crystal(1997)进一步强调,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应当表达使用者自己国家的文化和观点。他们的观点已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共识。

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关于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主要停留在培养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系统掌握,旨在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使学生能够融入英美文化,从而更成功有效地掌握和使用英语用来沟通和交流。很少有专门介绍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即使有大多是对个别单词和表达的翻译介绍,这样的中国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样的教学总体上仍然是单向的交流,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几乎完全被忽略。由于受到强势文化的侵入,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他们对中国文化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不能用恰当的英语来表达,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这样学生在日后的交流中不但无法满足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求,而且很可能由于表达不准确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与此同时,也造成学生虽然具备了牢固的语法结构知识,却无法实现用准确的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丰富的文化。

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现实意义

(一)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成功的交际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该在文化交流平等的前提下,交际双方尊重对方的文化,不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对方,交际基础是交际双方各自独特的背景和经验,通过交际给对方带来他们想要的信息。除此之外,跨文化交际也不是一方单方面向另一方面学习。所以在学生力求掌握地道英语,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和学会用英语思维的同时,也应该能够使用英语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历史、习俗和价值观等。这样不仅不能向西方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加深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和用英语释义中国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加深本国文化和理解西方文化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过中国文化的导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已经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还能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此外,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冲突常常使他们在理解上发生困难,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比较,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同时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对那些英语掌握扎实又对母语有着深刻理解的学生来说,会更加激励他们学习求知的需求。所以,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长期单向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和其表达耳熟能详,但是却对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少学生错误的认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先进的,应该全盘接受;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过时落后的和土里土气的。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崇洋的情绪,造成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能够鉴别,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够继承和发扬,不仅如此,由于大学学生尚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种情绪势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既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长处,又坚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避免盲目地崇拜和不加选择地一律接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四、结语

因此,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当针对当前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从而帮助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Crystal 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杜瑞清,蒋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 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篇2

“孝道”是孔子及儒家的重要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孝道”的影响,华夏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抚幼养老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代的宗法家族社会,人际关系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情关系以及等级制度上。恰巧,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亲亲”“尊尊”将亲情、等级巧妙融合,被历代统治者采纳,“孝道”传承至今依然指导当代人的生活,可见“孝道”无论对古代社会还是现代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孝道的发展

1.儒家孝道起源于孔子

孔子生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传统宗教瓦解。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思想,即爱亲(父母)、爱人(其他人)、爱物。重建人们的信仰。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孔子认为父母的年纪做孩子的不能不知道,知道父母高寿感到高兴,同时害怕父母日渐衰老。孝亲之道从小事做起,发自内心。孔子的孝道归其根本是:一、不要违背礼仪;二、一定要尊敬父母;三、态度要好,脸色温和;四、子女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惦记。

2.儒家孝道发展于孟子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对孝道的行为规范做了更细致的说明。例如:孟子认为世人尊敬父母必须发自内心,“孝子之至,莫过于尊亲”――《孟子.离娄下》;孝顺也表现在为家族传宗接代“不小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下》。同时孟子将孝道上升到社会层面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儒家孝道践行于曾参

曾子是儒家孝道的忠实实践者。曾子日:“忠者,其孝自之本与。“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大戴礼记・曾子立孝》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另一方面是希望晚年的时候自己的子女向自己照顾父母一样照顾自己。

4.儒家孝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孝道的核心是:善事其父母。在宗族制度下引申为“以孝治天下”。我国古代社会是家天下适合“尊尊”“亲亲”的儒家孝道思想发展,天子是天下子民的父母,从某种程度上孝治天下减少了社会很多矛盾,并且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利器。

二、儒家孝道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儒家孝道思想深深植入华夏儿女心中,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孝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社会矛盾凸显,养老问题的解决事在必行。孝道的发扬传承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解决办法,孝道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其一,其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其二,有助于子女培养;最后,有助于社会秩序稳定。儒家孝道满足人们对精神的信仰,其围绕:发自内心、回报父母、尊敬父母,以礼相待。正是千百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大到适用于当今社会小到每个家庭。

三、弘扬孝道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孝道是我国的传统优秀美德,弘扬孝道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精神追求的的现实途径。孝道精神早已经不单单是个人情感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同志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传承孝道精神要通过学校的正确的教育引导、媒体正确的舆论宣传、社会孝文化熏陶,形成孝道风尚。孝道精神践行于每个家庭,蔓延于整个社会。将会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伟大梦想。

其次,完善相关立法,让法律为孝道保驾护航。老龄化加剧养老成为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发展经济对外来文化过度吸收国人一度丢失了孝顺的的良好品德,为了是社会长治久安国家积极颁布法律为孝道撑起一片天。

最后,作为公民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将孝道发扬传承下去,支持国家立法。让我们的社会早日变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张践,[J],2000年,第3期.

篇3

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3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2015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2016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3、2016年4月1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修改。

篇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其中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创新、弘扬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有渗透融通力的文化系统。以孝文化作用于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新农村居民的素质,有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构建和谐家庭,能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

一、研究综述

孝文化的冷遇与中国社会的高速老龄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如何对孝文化进行重新建构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在进行孝文化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学者们对于孝文化的构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丁成际《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中认为新孝道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原则性关系;陈建华在《传统养老困境下的新型养老文化建设》指出道德与法律并重、物质与精神兼顾、自助与互助并举是建设新型养老文化的内在要求;潘剑锋的《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强调要构建农村孝德培养的社会机制,加强个体自律,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建立农村养老管理机制;李忠香的《弘扬新型孝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则强调在农村新型孝文化的构建上强调提倡“厚养薄葬”,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并重、摒弃愚孝,同时指出要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孝文化的长效机制和奖惩机制。哈尔滨市专顾委社会法制专家组在《倡导新孝道及运作实施的建议》中则强调在新型孝文化的构建上要着重处理好关系,即孝与忠、社会政治化的孝与家庭伦理化的孝、孝心与爱心、孝精神与孝样式、家庭孝与社会孝、孝慈互动与代际和谐、尽孝与尽量、一般孝与特殊孝。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期刊论文还有:张晓琼和牛磊在《论我国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一文中,发现在历史上曾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2009.12);赵艳粉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指出,在当今农村“孝文化危机”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1);姜雪和何顺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孝文化建设研究》中指出必须加强农村孝文化源流、优质资源、新农村建设中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践行孝文化的策略、举措与基本形式等方面的研究(2012.6)。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有:山东农业大学杨力新《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鱼台县为例》(2009.6);华中师范大学胡德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2012.6);河南理工大学赵艳粉《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研究》(2012.6);大连交通大学邹方枚《新农村建设中的孝文化作用研究》(2013.6)。这几篇硕士论文对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涉及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等学科领域及专业,分别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了对二者关系的看法。通过近几年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文章发现,我国的学者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孝文化的内涵、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但是,研究角度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首先研究角度偏重对孝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研究,或是分析孝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其次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内涵与认识的方面居多,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真正结合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这类课题往往结束在理论成立即可,提出孝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策略的颇为少见。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量表

在寿光市纪台镇李家村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其中男性40人,女性52人,平均年龄38.2岁。《孝道认知量表(FC)》,分为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护亲荣亲四个因素。共有52个项目,采用并不应该(0分)、有点应该(1分)、相当应该(2分)、非常应该(3分)四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孝道认知越好。《孝道行为量表(FB)》[2],分为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护亲荣亲四个因素。共有52个项目,采用并未做到(0分)、有点做到(1分)、相当做到(2分)、非常做到(3分)、情况不合(9分)四级评分标准,其中有情况不合被试需剔除,剔除的标准为回答“情况不合”的次数多于15次,除此以外,得分越高,孝道认知越好。

三、调查结果

(一)子辈对孝的认知各成分的平均数(M)与标准差(SD)

将被试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发现在孝道认知层次的四个维度上,男性子辈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辈的平均分。同一性别在不同维度上,平均分亦差别较大,其中抑己顺亲维度得分较低。奉养祭念维度得分较高,接近全选非常应该(30分)。

(二)子辈对孝的行为各成分的平均数(M)与标准差(SD)

将被试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发现在孝道行为层次的四个维度上,男性子辈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辈的平均分。同一性别在不同维度上,平均分差别较大。另外子辈对孝道的行为平均分要远低于对孝道认知的平均分。

四、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表一,子辈对孝道的认知与常模相比,女性子辈在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维度均高于常模,在抑亲顺亲维度低于常模,护亲荣亲维度接近常模;男性子辈在四个维度均高于常模。这一结果表明,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的孝道文化仍然深深扎根于我们现在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至于女性子辈的抑亲顺亲维度低于常模主要是因为农村女性出嫁后不再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原因导致。根据表二,子辈对孝道的行为与常模相比,女性子辈在抑亲顺亲和护亲荣亲维度低于常模,奉养祭念维度高于常模,尊亲恳亲维度接近;男性子辈在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维度高于常模,抑亲顺亲维度接近,护亲荣亲维度接近常模。这一结果表明,“奉养祭念”在农村无论是从认知还是实践的角度都是“厚死”的重要一部分,农村的大环境中仍然对于祭祀过世父母看的十分重要,另外,护亲荣亲维度男性和女性子辈得分均不高,因没有进一步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但可以推测农村种棚的男性和女性对其职业认同和自我效能感较低,认为没有很好地“光宗耀祖”。对于纪台镇李家村来说,最近刚刚经历了一场新农村房屋改造,由原来的砖瓦房改为楼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楼房在分配的过程中均以家中的儿子数为主,不以宅基地为主。例如,家中有两个儿子,只有一个宅基地的可分配得两套房子,而家中没有儿子,有一个宅基地的(父母去世,女儿嫁人),只有经济补偿,无房屋补偿。通过楼房的改造分配方案,我们也不难看出,村庄的社会生态环境仍然是以父权为主,家中的男性子辈负担老年长辈的住宿问题,而女性子辈不再负担。所以通过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孝道认知的抑己顺亲维度,女性得分仅为9.36分,而男性得分为18.22分。无论是孝道认知还是行为层面,男性子辈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子辈,这一差异的意义虽不明确,但有主要促成因素分析如下:李家村虽然经历了村庄改造,但村庄里大部分劳动力仍以种棚卫生,属于从父辈种棚,传给男性子辈,男性子辈结婚后仍然种棚这样一种模式,所以男性子辈承担了更多的传宗接代、奉养父母、依顺父母以及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任务”。而女性子辈结婚后进入到了“新家族”,更多地和新家族的男性子辈一起承担起赡养公婆的任务。通过对表一和表二两个表比较可以发现,子辈的孝道认知得分普遍高于孝道行为,说明很多方面是子辈认为应该做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做到的,所以在预测个人的孝行时只靠孝道认知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想有效预测孝道行为,还需结合环境因素、子辈性格、父母性格等。另外,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子辈的护亲荣亲维度得分普遍不高,应该注意提高农村年轻人的自我效能感,在农村种棚或者种地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不一定像古代“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

五、结语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在孝道认知方面普遍觉悟比较高,说明传统孝文化在人们生活中能起良好正向的作用;孝道实践方面比孝道认知方面差强人意,这需要倡导新农村孝文化践行主体自律,并构筑新农村孝文化的培养机制,完善新农村孝文化的保障体系等方措施来重建孝道,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359-36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