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24 08:56: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作业成本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业成本法论文

篇1

2.费用发生额大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因而环境支出也非常巨大。而且随着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费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3.费用的发生时点不均衡。环境支出不像其它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它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一次性,如违反环境法律受到的罚款而导致的支出、环保设施的投资等。4.潜在成本剧增。环境活动有其特殊性,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但这并不表明企业不负担任何环境成本。因为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这样或那样的代价,并且代价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就日常的会计处理来看,我国目前的做法是;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例如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固然有操作简便的优点,但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是无法适应上述特点的。其严重后果表现在:

1.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和税负。鉴于目前多数企业只在实际发生时才列作费用。而对潜在成本忽略不计,使得当期收入与费用配比不合理,生产成本小于真实成本,虚增了当期利润,增加了税负。财务报表信息严重歪曲,将导致报表使用人做出错误决策。

2.模糊了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由于企业把环境支出费用计入期间费用,搞“一锅煮”,不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成木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控制不利,导致成本的上升。

为此,建立科学的环境会计迫在眉睫。环境会计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实际首先应从环境成本做起,其中的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两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

作业成本法(ABC)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血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②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别和包装批别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③产品维持成木。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④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计算采用的是比较合理的万法分配间接费用。该方法首先汇集各作业中心消耗的各种资源,再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自的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产品。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制造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发生的不同影响。因此,从制造费用的分配准确性来说,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信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讲,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声、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二、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cycledCosting)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LCC)是指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从产品研究开发阶段开始,经过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阶段,按每一阶段累计其发生的成本。因此LCC法考察的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完全成本——从设计到开发,它是为了优化企业价值链而在成本计算上的时空观扩展。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产品的需求从追求经久耐用转向标新立异,突出个性,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从而产品成本的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所占比重下降,而制造过程以外的成本日益增加。

按LCC法的要求,企业应就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检测,就产品食)生产、销售、使用(或消耗)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全过程的累计。按LCC法环境成本可分为三类:

1.普通生产经营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能源成本、厂房设备成本等。包括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生产工艺支出,建造环保设施支出等。

2.受规章约束的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由于遵循政府环境法规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排污费、检测监控污染情况的成本,因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向政府机构通过废弃物排放情况的成本等。

3.或有负债成本(潜在成本)。指已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而按法律规定在将来发生的某种支出。包括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而尚未治理,国家极有可能对企业处以的罚款,企业因污染对周围单位或个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而招致可能的赔付等。

对于第1和第2类成本,因为它们是已经发生的成本,数据现成,可直接从有关账簿中取得。就核算而言,对第1类成本,可按传统方法直接计入有关产品;对第2类成本,则要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按作业成本法分配计入有关产品。

对于第3类成本,即或有负债成本,由于尚未发生,因而无现成数据。但是企业可据某些方法预测或有负债成本的数额,常见方法有: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品评价法、政府或法院认定法等,限于篇幅不再详述。如果涉及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的环境支出,采用一定的折现率(比如社会贴现率)折算出现值,由此现值作为或有负债成本的金额则更为合理。

LCC法除了运用预测方法以外,大多采用传统方法或ABC法,与传统法相比,LCC的优点可概括为:

1.完整性。LCC法补充了传统成本法下未曾核算的全部内容,即补充了或有负债成本,保证了产品成本项目的完整性。

2.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篇2

2作业成本法包含的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含作业成本计算及作业管理两大部分,其主要包含3个步骤,具体为:

①对各种资源耗费进行确认和计量。资源可分为货币、材料、人力、动力等诸多种资源。作业成本计算法在不改变生产所耗资源总额的基础上对资源总额在各产品中的具体分配额、资源总额在销售成本和存货中的分配额进行调整。

②将具体资源在作业中进行分配。这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作业过程中包含的具体资源种类进行确认,即对作业中所包含的具体成本要素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对各类资源的具体资源动因进行确立,将资源分配与具体作业中,然后将作业中该类成本的总成本额进行计算,并列出具体作业成本单,对各成本要素进行汇总,算出总成本额。

③将作业成本法中总成本具体分配到各产品中,并列出具体产品成本单。这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各作业的具体动因进行确认,并对动因总数进行统计,然后计算作业单位作业动因的具体费用分配率;另一部分,对产品制造费用进行统计,并列出产品成本单。

3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设计

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分析和理解可知,成本的计算和分配流程具体可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

3.1作业链分析与再造

在成本控制系统中,作业链分析与再造的阶段极易被忽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也经常不被应用于实践。但是该流程在整个成本控制体系中也属于一个具有重要作用的有效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具体有以下几个部分:对低效与高效作业进行区分、对非增值作业与增值作业进行区分。然后应用科学有效地分析管理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低效作业部分,且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非增值部分作业进行删除。此外,在这个阶段中还需对企业各项作业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设计的各作业具有科学、合理的连接,尽量避免重叠作业部分的存在,进而促进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作业链的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2对企业成本控制具体对象进行明确

对成本控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并使之得到明确,为成本控制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对工作责任进行明确。责任的明确除了需要制定责任制度外,还需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个人及具体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成本控制的责任承担者、成本实施者具有良好一致性。通常情况下,对成本控制进行管理的工作者会将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和具体作用归到一起进行设定,然后直接交由一个部门进行承担。因此,为了实现成本核算得到有效简化,可将多个不同作业进行合并,然后归于同一个作业中心。但是作业类型的设定范围不宜设定过大。成本具体实施与其相应的责任中心部门具有一致性,进而促进企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3对作业的标准成本进行制定

研究对象制定为作业中心,在具体数据和相应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内容相互结合,为作业中心制定具有标准性的成本。作业标准成本制定原理与传统成本核算法原理基本相似,但也具有部分独特之处。通过与作业成本法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其成本流程具体可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三大流程。对作业中心标准成本进行制定的原则也是根据这三大流程来展开。通过对作业过程中所需消耗的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对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相关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这两个分析环节来实现对标准成本的确定。标准成本制定过程主要包含作业标准单价、作业标准量两大部分。作业标准单价具体为资源标准单价×单位作业所消耗的相应资源数量。通过这个分析可知,想要得到作业标准成本的具体数据,还需要了解两个元因素,即单位作业所需消耗的资源数量和标准资源单价。该两部分的制定方法及原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同。在标准作业量中也包含两个部分,即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和产品的有效产出量。产品消耗资源环节产生的实际效率对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具有决定作用。

3.4落实成本差异分析

当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生后,就应将其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并对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成本差异部分进行分解和分析,然后寻找、归纳差异产生的相关原因。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作业中心最后发生的实际成本减去标准成本即为成本差异;等同于将单位作业产生的实际价格乘以实际数量所得乘积减去标准数量与价格的乘积;也等同于作业量差所引起的成本差加作业价差引起的成本差。实际与标准成本二者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作业价差产生。当资源消耗效率和标准数量间未存在一致性时,便产生作业量差,也就是说作业量差的产生与作业实际、标准消耗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有密切联系。

3.5制定相关对策

通过对成本差异进行全面分析后,对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确定,然后积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进行有效应对,进而实现对企业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企业的作业成本。对策的制定方法与传统方法相似。因此,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基于作业成本法积极对相关标准进行修改和调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作业成本法未对企业作业链、生产流程进行任何改动,只是对作业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改造,并充分结合后续发生的相关生产过程进行适当调整。

篇3

(一)不能反映真实的成本信息物流企业营运间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范围广,种类繁多,比如运输车辆的日常营运费用、维护修理费用,仓库、车辆、搬运设备等的折旧费用。按照目前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物流企业一般采用工时、产量、面积、体积等作为分配标准,分配营运间接费用。这种做法,已经不能客观地反映成本信息,扭曲了成本计算结果。

(二)不利于业绩的考核与评价规模较大的物流公司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与运输网络,货物运输过程中,需要多个机构、部门的协调运作,经过接货、包装、运输、配送诸多环节。由此可以看出,物流成本通常涉及运输线上的各个分支机构。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取得各个分支机构的成本信息,致使各分支机构责任不明确,不利于对各分支机构进行业绩考核与评价。

(三)无法提供针对某一客户的成本信息物流企业的客户众多,对服务的要求各不相同,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物流成本必然会提高,如客户交运的易碎物品,为了使包装更加坚固,就需要加大包装环节的投入。为了降低货物的运输成本,几个合同的货物同时运输的情况非常普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将运营间接费用按客户或合同进行分摊,也无法针对某一客户进行盈亏分析,不利于物流企业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四)缺乏定价决策的科学依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户对服务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苛,客户为了降低成本,极力压低物流费用,物流企业有必要掌握针对每一客户的盈亏情况,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无法提供这类信息,不能出具有说服力的成本明细,不能为服务的定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样,与客户进行价格谈判时没有有力的证据。

二、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应用条件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简介

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主要基于两个主要原因:其一、间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二、产品与服务多样化、复杂化。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服务中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产品或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资源成本与产品或服务之间以“作业”作为桥梁,透视成本发生的原因,从而尽可能消除不必要的作业,降低成本费用,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二)物流企业成本特点及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有利条件

1.占比很高的运营间接费用。这一特点与作业成本法适用的条件相符合。物流企业营运间接费用项目广,种类多,比如货物运输过程,运输可以作为一个作业,即运输作业,该作业可以以客户或服务合同为成本计算对象。运营间接费用包括运输一线工人工资、运输车辆耗用的燃油、轮胎、运输车辆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维修费、水电费及信息系统的维护费用等。

2.客户要求不同,服务形式多变。由于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千差万别,客户需求多样,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各不相同,服务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相同地点、重量基本相同的货物,可能导致其成本会有差异。而作业成本法非常适合于产品或服务复杂、工艺多变、经常调整生产作业的情况。

3.物流环节可分解性。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虽然包括接货、打包、整理分类、装卸搬运、出库、运输等等诸多环节,但是这些环节是可以分解的,这就为将这些环节分解为作业成本法中的各个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4.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为作业成本法提供技术支持。由于物流服务的多样性,物流环节的复杂性,使得物流业务整合资源非常重要,尤其是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将纷繁复杂的业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这必须需要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作为后盾。作业成本法正是基于计算技术的支持,才能顺利实施。随着物流企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管理软件的普及,为物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应用设计

以上述及物流企业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不能提供详实的成本信息,不能满足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与定价决策的需要,而作业成本法是核算和控制物流成本非常有效的方法。下面以LJ物流公司为例,简要说明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的应用。LJ物流公司是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主要业务是仓储服务。2014年5月,该公司顺利完成了A、B公司两个服务合同。期末结算时该月的运营间接费用为250000元。A、B两合同的货物仓储空间分别为19000立方米和31000立方米,费用汇总情况是;直接人工工资为46000元、水电费为14000元,设备、房屋等的折旧费用为180000元,办公费用为10000元。直接人工等的相关情况如下:装卸作业的司机5人,平均每月工资4000元、有效工时共为1000工时;分类、整理工人各4人,平均每月工资2200元、有效工时各为500工时;订单处理2人,验货人员各2人,平均每月工资分别为3200元和2500元,有效工时为各350工时。本月处理订单1000份,其中A公司400份、B公司600份;货物托盘数为3000个,其中A为1000个、B为2000个;下面分别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和作业成本法进行计算,确定A、B两个服务合同的相关成本费用。

(一)传统成本计算法

该公司以仓储空间作为分配服务合同期间费用的基础。所以各自的成本计算如下:A服务合同的成本=250000÷(19000+31000)×19000=5×19000=95000元,B服务合同的成本=250000÷(19000+31000)×31000=5×31000=155000元

(二)作业成本法

1.建立主要的作业中心。按合同将设计的作业进行归集,整理出完整的作业链条,该公司主要作业有处理订单、验货、入库、分类、仓储、出库,共六个作业。

2.确认各资源耗费。资源是企业提供服务、生产时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在物流业务流程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采用适当的资源动因,划分各个资源库,以便分配成本费用。

3.根据资源动因对各作业中心分配成本费用。资源与作业联系紧密,作业引起各种资源的耗费,耗费的资源,即成本费用应当由作业承担,这就体现了作业成本法的因果关系。若某一资源的耗费是由单一的作业引起的,则这部资源耗费直接计入该作业中,不需要进行分配;若不同的作业耗费同一资源,这一资源耗费就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中。在物流企业中,经常使用的资源动因有次数、人数、重量、距离等,资源动因是个“量”的概念,比如按公里数收取的运输费用等。主要资源动因如表2所示。

篇4

【正文】

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条件的变化要求成本核算与控制模型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现在面临着高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求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这都要求企业加速生产方法的改进,进而要求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的改进。实施作业成本法,辅之以其他管理工具的跟进,可以使企业对成本管理过程进行强力的监控,对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全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在先进制造企业得到系统应用,目前正逐步推广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两个根本经济因素作用的产物。它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作业成本法包含两部分内容:作业成本核算和作业管理。作业成本核算是基础,解决“是多少”的问题,而作业管理才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其要解决“应该是多少”,“为什么是多少”等问题。

2.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作业成本法在西方国家已经获得大规模的应用,在我国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刚刚起步,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成功的试点案例。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这种理论提出:成本的分配应着眼于成本的来源,把成本的分配与促使成本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成本控制、汇集和分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传统成本法以单一的工时为分配基础,割裂了成本与其产生原因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失效。

作业成本法是集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于一体的全面管理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系统。由于引入了“作业”这一载体进行成本的分配,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更客观地描述了资源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关系,与传统成本核算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和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动态追踪反映,使成本核算的结果更加准确。

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是以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在作业成本法适用的环境下,企业日常成本管理应正确把握“产出”与“投入”,“花钱”与“省钱”的关系,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以确定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控制方案。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较,作业成本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缩小了间接费用的分配范围。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

2.2.成本计算对象多层次化。传统的成本计算对象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一般为最终产品;而作业成本法要求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不仅要计算最终产品成本,还要计算资源、作业和制造中心的成本。

2.3.成本计算程序明晰化。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所有成本都将分配到产品中去;而作业成本法首先要确定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出各种作业成本;然后以某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2.4.费用分配标准多样化。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分配间接费用时采用统一的分配率进行分配;而作业成本法间接费用分配的基础是作业的数量;是成本动因;是一种多样化的分配标准

2.5.提供的成本信息准确化。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是企业最终产品的成本相关信息。由于制造费用计算的笼统性,当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比重较大时,成本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就相对较差;而作业成本法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不但提供了产品成本,还提供了作业成本、动因成本信息,为成本控制和相关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作业成本法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从前因上讲,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链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因此,作业成本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详细、更具可控性。3.作业成本法运用于企业管理的优势

3.1.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对降低成本、促进企业持续改进提供了新思维、新途径。

a.作业成本法通过价值链的分析,可以衡量企业在各个制造环节的耗费,消除无效作业,为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依据,提高企业效益。

b.作业成本法要求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作业上,以作业为核心,进行作业分析,以成本动因为基础进行控制,并在保留原有财务指标基础上又提供许多非财务指标,可以为企业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和长期决策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c.作业成本法重视产品设计和质量成本管理,力求根据技术和经济相统一原则,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重新配置有限资源,消除低增值成本,不断改善企业价值链。

3.2.作业成本法是实现企业资源高效配置和便于生产信息调度的企业管理工具。

a.便于找出问题所在,易于管理者发现效率低下原因所在,减少资源耗费。

b.直接与财务相挂钩,确保成品成本核算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由于作业驱动因素说明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极好地说明了作业与成本的关系。

c.简单易懂,便于协调全体员工的行动。

d.调整生产能力。如果资源少,产量大,就该加速向客户发货;如果资源过剩,就需考虑如何处理剩余劳动力和闲置设备、以及如何应付多余的原材料库存带来的额外成本。

3.3.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企业成本分配、优化企业决策、实现企业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作业成本法对成本费用追踪到产品,成本分配基础更加合理,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有利于企业改进战略决策、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改善业绩评价。

a.促进企业经营目标——企业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作业成本管理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于20世纪创立“科学管理学说”以来,在企业管理上又一新的重大突破。它以作业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起点,可视为企业管理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性变革。

其把企业看作为满足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资源,而作业产出又形成一定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客户,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并不是所有作业客户都愿意为此支付价值,如按照客户的要求,在产品生产中形成客户所需使用价值所进行的作业称为可增加价值作业,反而为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不可增加价值作业对产品性能没有任何损害,而从满足客户需要看可视为一种浪费。由于成本和价格是企业获利的同等重要因素,因而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有助于追根究底,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作业,也尽可能减少完成某一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同时,尽可能提高从客户收回的价值,以此贯穿始终,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浪费、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促使企业实现新经营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

b.改善生产经营

成本是作业引起的,形成作业的必要性可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如某些产品功能过剩从而导致其成本上升。当客户不需要这些功能时,他也不愿意为此支付价格,那么厂家的耗费得不到补偿。如果厂家盲目生产而没有市场调查,则继续生产可能导致更大的亏损。如果厂家删减这些不必要功能的作业,则相应降低产品成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他们导致产品成本不必要的增加。如各种形式的与生活有关的作业,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进行的加工、改制;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半成品的质量损失;产供销各个环节形成的等待和延误损失。企业可把作业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适时生产系统相结合,尽可能提高可增加价值作业效率。作业成本管理把企业活动看成一系列作业。尽量消除不增加价值作业,对可增加价值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选用低成本以优化资源配置。

c.优化企业决策

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企业由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精确计算产品成本,可以帮助管理者作出生产决策,可避免在传统成本核算下选择生产非盈利产品而放弃盈利产品的错误决策。企业为了增加盈利,必定千方百计降低产品成本。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企业可采用可替代的资源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实现资源优化。同时由于产品价格制定是建立在产品成本基础之上,如成本导向定价(传统的成本加成),由于作业成本法的使用为其拓宽了思路。

作业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适时对信息作业进行追踪动态反映,因而能为持续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适时的数据。企业可对成本耗费进行控制。同时企业可以根据作业所耗费成本,进行企业业绩评价。由于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下,对共同费用采用同一的分配标准,而不论各部门实际耗费,从而极大地损伤了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而在作业成本管理下采用“谁受益谁承担”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从而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总之,实施作业成本的过程,会使企业更深入地了解成本过程。其目标不仅在于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而且通过成本管理会提高管理报告、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水平。

4.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有利条件

4.1.企业成本管理意识的增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2.先进设备的推广及精细化管理思想的深入为作业成本法应用提供了条件

4.3.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企业传统的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过程必须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来为采购、生产和企业决策服务的周期性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手段、会计决策理论、业绩评价方法等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使作业成本法这样灵活多变而又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方法具备了存在的基础。

4.4.成本结构的变化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生存土壤

4.5.其他有利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管理意识的增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逐渐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政府多年大力改善交通条件,缩短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送周期,也进一步使作业成本法具有了可行性。

5.当前企业作业成本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1环境问题

5.1.1.内部环境。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管理相对落后。

5.1.2.外部环境。作业成本法未得到会计准则的认可。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而作业成本法是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会计对成本费用的界定不同将导致:产品成本内涵不同,从而成本信息不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数额的大小与资产结构将产生较大变化;损益表中企业损益的内涵因此变化,其具体数据也将不同。这些后果都将使人们对传统的会计概念及准则产生疑问,给相关利益各方和会计人员、管理人员带来诸多疑惑。

5.1.3.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不得不改变生产方式,但是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依靠半机械化和手工操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大量存在,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不高,企业的生产方式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因此,作业成本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还未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上对作业成本法的内在要求并不迫切。

5.2技术问题

5.2.1.技术基础。我国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不少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进入世界领先领域,但从总体上看,能将高新技术运用于生产领域的企业为数较少,企业整体装备水平仍然很落后,适应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制造环境还不具备或不充分。

5.2.2.会计电算化现状。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如果没有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所带来的庞大计算工作量将使作业成本法难以真正付诸实施。而在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

5.3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我们许多企业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短时间内难以在全员中推行作业成本法思想。另外,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总体比较低。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人员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而作业成本计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否则很难保证其有效实施和达到理想效果。

5.4作业成本法本身的问题

5.4.1.作业的计量和分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5.4.2.作业成本法并没有解决好诸如厂房折旧、按人工工时分配行政性工资,这实际上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仍未完全解决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5.4.3.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历史性的、具有内部导向性的信息价值的利用还没有被揭示出来,该方法能否起到改善企业盈利水平的作用还没有得到验证,所以受到人们的怀疑。

5.4.4.作业成本法并不一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作业成本法在操作上要比传统成本法花费更多的成本,增加了成本计算和分配的工作量,从而加大了提供成本信息的代价。另外,成本动因越多,越有可能使人们忽视那些对于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更为重要的作业和成本项目。

6.解决的对策

6.1建立有助于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内、外部环境

6.1.1.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

6.1.2.取得政府及有关机构的支持。

6.2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6.2.1由企业个别部门到整个企业。

6.2.2.由个别先进企业到更多的企业。

6.3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6.3.1.通过开展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大力培训现有会计人员的作业成本法知识,提高其业务技能水平,为推广作业成本法打下群众基础。

6.3.2.利用学校资源,将作业成本法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中,使会计专业学生在学校就对作业成本法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为推广作业成本法打下坚实会计后备人才基础。

6.3.3.提升全员成本意识,促使全员参与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从决策层到操作层、从职能部门到班组以及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关心成本的氛围,为推行作业成本法创造良好的环境。

6.4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它虽然形成于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但作为一种以成本管理为基础,超越了成本管理本身的企业管理新思维,它并不排斥一般企业且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7.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

7.1.作业成本法应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管理、5S现场管理、流程再造等其它管理工具相结合。

以卓越绩效管理为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引导企业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绩效的有效系统方法。卓越绩效标准中,质量的内涵不仅限于产品、服务质量,而是强调“大质量”概念,由产品、服务质量扩展到工作、过程、体系的质量,进而扩展到企业经营的质量;卓越绩效管理强调结果导向,非常关注企业经营的绩效,这里的“绩效”不只是利润和销售额,其中包括了顾客满意、产品和服务、财务和市场、人力资源、组织有效性、社会责任等六个方面的综合绩效;特别关注企业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在比较中识别自己的优势和改进空间,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提升企业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引导企业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和趋于成熟,永无止境地追求卓越;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如提升组织领导力的方法,基于全面分析的战略制定和展开方法,评价绩效水平和组织学习的“水平对比法”等。作业成本法与卓越绩效管理相结合,可以实现成本与质量的协同平衡发展。

7.2.注重人的因素

a.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格外重视人的行为和人的心理在改进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b.鼓励员工参与改进。有了参与权,才会有责任感。企业要提供相关资源,创造一个让员工充分参与的环境,增强员工的意识、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c.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企业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7.3.领导层的支持和介入

7.4.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作业成本法的导入和实施,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生产技术、财务、市场营销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只有企业各部门各单位思想一致,行动一致,以相同声音、相同的方法和相同的标准来共同工作,企业内部才能明确地、连贯地并全情投入地执行改进项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1.2企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作业成本法的广泛实施在烟草工业企业中包含三大车间:制丝车间、卷接包车间、动力车间,三大车间各司其职,完成卷烟生产。因此在企业中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应划分三大车间的“作业”流程。该作业流程涉及了卷烟生产经营的始终,必须要求全员参与才能使得各项作业划分科学、流程清晰。但是目前,卷烟工业企业的车间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企业财务人员对作业成本法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不能顺利实施。作业成本法相对于目前广泛应用的传统成本核算法,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熟知财务专业知识,特别是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知识,更要对车间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了然于胸,才能与车间相互协作,保证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实施。

1.3信息化水平限制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近年来,烟草工业企业高度重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财务的用友系统、车间的ERP系统节约了人员手工作业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别实施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导致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化功能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作业成本法采取不同层次的分配方法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需要各个作业单元的基础数据为支撑进行分配及复杂的计算,目前的信息孤岛限制了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利用。

2影响烟草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因素分析

2.1外部因素

2.1.1政策因素近年来,针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越来越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逐步走向成熟。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财会〔2013〕17号),明确提出“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

2.1.2行业因素目前烟草行业具有18家省级工业公司,受国家烟草总公司统一领导,成本核算方法由总公司制定统一的基调。作业成本法较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要求企业具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但是各地烟草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导致烟草工业企业引入作业成本法存在困难。

2.2内部因素影响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内部组织结构、人员水平等。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其根本目的是尽可能为企业提供详细的各卷烟品牌的产品信息,为降低成本提供支持。

2.2.1制度是保障制度是夯实企业基础管理的关键,也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基石。作业成本法涉及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才管理、绩效管理等众多内容。近年来,烟草工业企业不断提高制度建设水平,狠抓制度落实,推进精益化生产管理,提升各部门沟通协调能力,为作业成本法中的各“作业”单元顺利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

2.2.2企业文化是根本作业成本法的关键是营造成本控制意识,降低非增值作业的不利影响,提升增值作业的效率。因此成本意识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促进成本控制不断深化。将成本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指标,调动员工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促进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烟草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作业成本法在烟草企业应用效果的对策

3.1提升成本管理意识降低成本是降本增效的关键,目前降低成本在工厂关注的是最终下降的具体数据,但是成本控制不仅要在事后控制,更要向全过程控制转换。在提升成本意识过程中,积极树立“作业”观念,将大成本细分为小“作业”,以作业为单元进行成本控制,将每一个环节的“作业”都尽可能做到最优,减少非增值作业,扩大增值作业,向下一个环节流转,不断挖掘企业生产链和价值链的潜力和优势,将增加增值作业,减少非增值作业作为企业控制成本的重点。

3.2提升全体员工素质作业成本法涵盖了企业卷烟生产的始终,涉及范围广,层度深,只有全员共同参与才能确保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实施,因此应用作业成本法必须要提高全体员工素质。

3.2.1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财务人员是关键,应通过企业培训、财政部门的教育等方式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并要求财务人员走出去,深入车间基层,深化工艺知识,为划分各“作业”单元奠定基础,逐步将财务人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3.2.2提升全体员工素质制订培训工作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企业内部培训,并对培训组织跟踪、检查。反馈培训效果,鼓励员工多学习,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在企业内部营造学习氛围,逐步提升员工素质,拓展员工知识结构。

3.3提升信息化集成水平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软件时,应制订严谨的工作计划,将企业的各环节纳入信息化管理中,在每个作业单元均能提供可靠的资源耗费,实时信息共享,提升资源整合效率及数据的使用效率,消除信息孤岛,为作业成本法提供数据支持。

3.4制定作业成本法实施步骤

3.4.1制订工作计划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制订统一的工作计划,明确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目标,成立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小组。实施小组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车间人员参与,确保“行动统一”。

3.4.2划分各个作业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收集各个阶段的生产信息,将生产划分为各个“作业”,首先,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划分为原料仓储制丝卷接包装产成品入库各个成本责任中心;其次,细分工艺流程,根据各部门责任划分作业单元;最后,查找影响各个作业单元的影响因素,明确各个部门对成本控制的责任。

3.4.3建立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作业成本法必须最终形成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企业的可耗用的生产资源、各责任中心、作业单元和成本对象。明确生产资源的分类,责任中心与作业中心的层次关系,作业分配的成本动因,资源分配到作业的方法,作业单元与产品的对应关系以及对应方法等内容。

篇6

对于高校发生的间接成本,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时,往往采用单一的标准将其分配到成本对象,造成成本核算结果不准确。

(二)成本核算内容不明确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往往是通过调整过去的统计调查资料来获得教育成本数据,并没有明确成本核算内容,造成得到的成本数据不系统。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由于传统成本法的缺陷和作业成本法在核算教育成本方面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成本核算时采用作业成本法。目前,作业成本法在西方高校中应用较广泛,效果较好。研究发现,近年来欧洲的一些大学通过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不仅强化了内部管理,而且优化了资源配置。我国虽然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高校在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方面也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一)高校教育成本中直接费用少,间接费用多

高校发生的行政支出、教辅支出等,一般无法直接归集到特定的成本核算对象,都属于间接成本,如果按照单一的标准对这些支出进行分配,则会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而作业成本法在对间接成本进行分配时往往会选择合适的标准,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二)高校的作业类型比较固定

高校进行的教育活动周期性、重复性很强。每届学生都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结束。同一年级、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过程基本都是相同的,即高校具有的作业比较稳定。

(三)高校的软件、硬件基础比较好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学校的日常经营活动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这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此外,作业成本法的计算过程复杂,工作量大,对会计人员和计算机系统要求高,而高校在这方面的软件条件也已经达到要求。

三、作业成本法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实例———以A大学经管学院为例

A大学是一所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的普通全日制高校,共有院系15个,学生17174人。本着简化计算的原则,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该校经管学院学生教育成本,并且在确定资源项目时主要分析数额较大的项目。该院学生共计2200名。分析教育成本的内容,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作业成本法主要是用于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对于经管学院来说,直接成本主要包括经管学院教师和管理人员工资及补助、班主任津贴等,它们可以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间接成本是无法归属于成本对象的支出。如学校管理人员的工资及补助、办公经费等。本年该学院的教师、管理人员的工资及补助金额13484234.8元,班主任津贴的总金额6777.16元,直接成本的总金额为13491011.96元。对于间接成本要用作业成本法分析。作业成本法的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高校的教育资源项目

高校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首先要明确教育资源的项目,明确哪些资源可以计入教育成本,哪些不可以计入,将不可以计入教育成本的资源费用予以剔除。本文认为可以计入教育成本的资源项目有:工资及补助费(学校管理人员)、办公经费、水电费、维修费等。

(二)确认各类资源

的资源动因及金额资源动因是将资源分配到作业的依据,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在将高校的资源项目确认完毕后,要对这些资源加以分析,确定其资源动因。准确有效的资源动因是资源正确分配的前提。

(三)确定作业中心及作业动因

在资源及资源动因确定后,应该确定A大学的作业中心,为了简便起见,将A大学的作业中心确定为5个。

(四)将资源分配至作业中心

在作业中心确定完毕后,要将资源金额分配至作业中心,一般来说资源的分配分为以下三类:

1.直接分配至成本对象

像工资补助费、办公经费等可以直接分配至成本对象,无需通过作业中心。

2.直接分配到作业中心

像维修费、折旧费等支出可以直接计入相关作业中心,对于维修费和折旧费可以通过分析固定资产明细账得到相应的金额并将其分配到相关作业中心。

3.按仪表计量数分配至相关作业中心

对于水电费可以根据仪表计量数进行分配,现在电费价格是每度0.5元,水费每方2元。分配完毕后,将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成本库。

篇7

一、葡萄牙金融服务业体制的演变

20世纪60年代以前,葡萄牙银行业相对不发达。进入60年代后,银行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展,成为支配着国家经济的主要的私营机构,直到萨拉扎政权之时,政府都是银行业的主要参与者。随着政权的更迭,银行经历了由私有到国有再到私有的历程,为了适应这种体制的变化,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

1.1975年~1983年,银行国有化。葡萄牙1974年革命后,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国有化了,其结果之一是银行的活动自由减少,其对经济的影响力也在下降。那些年,由于低效率扩张,各方的储蓄汇集于银行,使之业务持续增长。银行不像其他国有部门存在私有公司,国有化后国家在银行的垄断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虽然商业银行和保险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但这并不是纯粹的商业竞争。因为软预算政策的存在,社会政治目标给予银行以超越市场标准的优先贷款地位。根据相关法律,银行必须以优惠条件接受非营利公共机构的存款,也必须以低于市场的利率为政府的财政赤字筹资。政府干预影响了银行的偿付能力,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和银行资本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不得不以低于市场的利率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银行累积了大量中央银行提供的资金。

2.1984年~1990年,银行私有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政府的更迭,葡萄牙银行业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金融领域进行了自由化改革。葡萄牙成为欧共体成员,在新的中央集权制下,以经济的更大自由化为目标,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被采用:证券市场实现现代化,推行新的金融交易工具;允许在国外建立私有银行,银行的数量迅速增加,存款数量的限制被废除;已经国有化的公共部门银行被私有化。

3.1991年以来。金融机构是葡萄牙最大的私营机构,因而它成为投资和利息的主要来源。在自由化的初期阶段,它的活动和收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幅度增加。金融业对GDP的贡献达到8.5%,与国际同业相比是相当高的。然而,虽然其活力增强了,但因国内外竞争加剧,边际利润却下降了。

二、Lusitano的成本管理改革之路

20世纪90年代,葡萄牙银行重新私有化。Lusitano金融集团(该集团是一个家族企业,1975年其控制的银行优先实现国有化)获得50%的银行股和银行董事会50%的投票权。在葡萄牙银行部门新的经济气候下,银行业者都在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并购实现服务和增长的多样化,以适应国际化变革的需要。这些都是为了届时能拿出像样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对这种目标的追求持续到现在。Lusitano银行保持了它作为国家主导银行的地位及其在海外的利益,它在葡萄牙的主要城市都设立了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并且进入西班牙和巴西市场。该集团的业务已涵盖银行业、房地产、设备租赁、保险、投资、养老金管理、信用卡、股权经纪及其他业务。1.对成本管理的初步探索。业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迫使Lusitano银行致力于提高效益和控制成本。最早引起关注的是营业网点的数量和布局,并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主要是减少营业网点和提高成本收益率。随着国际化的财务评价体系的采用,成本收益率逐渐变成银行和金融人士关注的主要指标。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Lusitano银行采取了一系列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计划,这些计划于1993年开始执行,到1998年初步完成后,银行营业网点的数量由1992年最多时6325个,减少到1998年的4962个;同时成本收益率也提高了,成本收益率从1995年的67.7%下降到1998年的57.7%。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更加强调效率、单位成本、降耗、品质、合理化。这在1998年的《报告和账目》中表述得相当清楚。其中有:①变革计划。通过变革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收入,降低经营成本。②制订提高服务品质方案,以完善的方案促使集团竞争力的目标得以实现;优化营业网点,做好顾客分类,根据分类做好客户服务。③提高效率方案。计划精简后勤保障服务,降低流通成本。通过新的信息系统,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降低营业成本。报告认为,通过该方案,简化了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的流程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工作程序更加合理,同时也有利于集团了解客户的满意度。④更新信息系统计划。有计划地改善硬件和软件,强化信息网络,以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

在组织程序和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集团管理层对银行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安排。首先,按照地理位置对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随着区域性分支机构的建立,管理层修订了分行工作模式,使分行在服务范围上更像是“一站式购物”的商店,以尽可能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其次,为了服务高价值客户,还建立了具有特别服务功能的银行分支机构。

Lusitano的成本管理战略在其1999年的《报告和账目》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集团内经营着不同市场的各分支机构,针对金融业的需求,描绘出经营战略的轮廓。为应对市场的多变性,追求高附加值,集团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保护现有客户的忠诚,也要通过各种销售途径,提高公司品质,提高与集团品牌相联系的产品与服务的声誉,增加市场份额。”《报告和账目》还说到:“根据银行业的变化,在广阔的视野里,集团已从产品导向战略向关注基于‘持续相关市场观念’的客户和方法的商业战略进化。”

为了获得效率,他们采用了IT功能。因为银行很多雇员看出了IT功能外购的问题,缺乏实时信息这种状况并不会因为全面更换应用软件而得到帮助,它有时导致各部门的数据监督产生黑洞。

20世纪90年代是变革的十年,变化所产生的所有机会和相关问题,促使作业成本管理被提出来。

2.ABC的运用:不成功的尝试。Lusitano银行运用ABC是由顾问公司提出来的,其轨迹可追溯到1988年。其基本思路是先在银行的一个部门试验,如果成功,它将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的手段在银行进一步推广。对于许多银行雇员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推行ABC。然而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此前没有产品成本信息,同时又面临着逐渐增加的竞争而带来的强大的价格压力,而银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前,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问题:缺乏管理信息(特别是收益率);对不同来源比较信息以及对可获得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得,这些问题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决定采取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

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推迟了ABC的实施。比如货币向欧元转变,要解决千年虫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在部门间有明显的权力或管辖范围之争,尤其在会计部门和行政部门间隔阂不少。通过做工作,大家认为不能陷入谁掌管会计问题的争论中,应站在同一条线上协调ABC的执行。一个部门经理总结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时说:“对于控制成本和信息系统有两种权力和两种不同的解释。会计部门曾是ABC方案的编制机构,他们几乎干预每一件事,而现在银行面临更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另外,银行不得不处理以往延续下来的业务,并让其继续下去。”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管理高层未对ABC的实施提出明确的建议或承诺,部分原因是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理念。就像参与ABC项目的一个经理所说的:“他们了解银行,在对世界的真正感受上,他们是银行家,但他们对效率太敏锐。他们感到管理效率是重要的,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基本的概念,在此课题中,他们也不提要求。”

尽管存在很多妨碍ABC实施的因素,银行还是于2000年1月决定实施ABC,其主要原因是,ABC是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的提供者。做此选择的另一个原因是合并,在合并之前必须对成本有更清楚的认识。虽然实施过程持续着,但在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的途径、成本目标,以及ABC在企业中运用引起的冲突等。如仅如何分配成本就引发了几个问题。首先,分配哪一类成本?什么成本动因将被用于去分配成本?团队中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把所有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中。然而这也会产生主观判断和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问题,因为当时的IT系统没有设计提供此类信息的功能,为某类成本确定适当的成本动因及了解产品总量有很多的困难。其次,何时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大家讨论的结果是每月提供一次成本报告。然而大家没有注意到是否应将所有的成本分配到适当的时期以体现配比原则问题。例如,对一次广告活动的成本,大家的意见是不必跨期去分配成本。又如银行在支付给员工报酬时,如何考虑与奖金相关的成本也难以定论。再次,因为没有内部转移价格系统,如何处理集团内部子公司发生的成本?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产生了成本分配过程中是否会存在主观性的问题,怀疑产生于管理会计系统的成本信息的精确性。结果大家对ABC给管理带来的影响和价值并不清楚,自然对该计划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因为基于新的管理会计系统的成本信息精确性的几个问题一直未解决,2001年1月,银行决定暂时中止此计划。直到现在,葡萄牙金融部门对ABC的运用都未形成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三、启示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润。葡萄牙银行界所进行的成本管理改革紧紧围绕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而展开。本文所述案例中的Lusitano金融集团在成本管理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最后选择了ABC,虽然最终因为条件不成熟,放弃了该方案,但其留下的经验和教训,仍值得我们重视。任何管理制度的创新都会遇到障碍,管理会计的研究者对此早就有预见。阿吉利思(Agyris)和卡普兰(Kaplan)曾提出减少ABC实施阻力三阶段。首先,通过会或公告告知经理人员,使ABC内部一致,外部合法;其次,保证有影响的个人成为ABC的主持者或捍卫者;再次,采取激励措施,使管理由以前的事项管理向新制度转变,这种转变要使实施者信服。Anderson和Krumwide扩展了库伯和西蒙提出的信息技术实施的阶段因子模型。Krumwide运用该模型发展了ABC的实施模型,而且他测试了ABC实施成败的两组因素。一是人的因素,二是组织因素。它与使用者、企业、技术、任务和环境相联系,也与人的参与有关。

总结Lusitano集团的教训,对照管理会计研究者的重要论述,我们可获得实施ABC的如下启示:

1.企业制度的设计者,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知道什么是ABC,并且要使其目标明确。Lusitano集团高层对ABC就没有明确的观念,因此目标也非常模糊。

篇8

【摘要】随着国内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后,诸多外资银行纷纷以各种形式进入到中国金融市场,这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亟待探索出一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道路。从本质上讲,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同质性,银行的竞争力大部分取决于各自业务流程中的成本和质量,其中如何加强对各个产品和服务成本核算管理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源于制造业,其在工业领域的成功运用为银行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美国实力较强的银行已相继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银行成本核算管理中。本文对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作用、意义以及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消耗资源的作业,并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到各个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进而将各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之间通过作业这一“中介”来分离、归纳和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随着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间接成本比例大幅提高,企业产品种类增多而批量减少,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已不能合理地将间接成本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或服务)所消耗作业的成本被同等地对待,它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成本更加准确和客观。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则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以制造企业为例,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再到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步骤,然后是产品质量检验,最后是发运销售,各个环节均发生着消耗资源的作业。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成本管理

(Activity-basedcostingmanagement,ABCM)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制度。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分析,它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价值链”以增加顾客价值,提供了有用信息,促使损失和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业成本法已经在制造业得到了推广,许多世界知名企业都已开始实施作业成本管理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现行成本核算制度的缺陷

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商业银行都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其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上。国内银行业越来越认识到通过分产品、分客户核算成本并计算损益对于银行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然而,现行的传统成本分配系统难以为商业银行分产品、分客户的盈利能力分析和市场战略提供精确、可靠的成本信息和决策依据。很多商业银行在存贷业务量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成本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我国银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基本假设是:银行所有产品和服务都以其交易量(存贷金额)平均地消耗银行的各项资源。因此,银行一般以包括收入金额、部门人员数等在内的某一变量为基础分摊共同的成本项目。在银行的产品品种(或客户类型)单一、标准化并且直接人工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分摊方法可能相对准确。然而,在银行产品品种日趋丰富、客户要求日趋个性化、产品的综合化程度以及银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种简单地以某一标准分摊共同成本的做法,由于过分忽视了银行成本的形成过程,从而严重扭曲了成本信息。一般来讲,交易量大、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往往多承担了共同成本,其成本被高估;交易量小、复杂程度高的产品往往被少摊了共同成本,其成本被低估。因此,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可能导致银行经营决策失误、成本控制不力和财务报表可靠性降低等不良后果。

事实上,对于银行来讲,不同类型客户所带来的利润率相差很大,这更多的是由于与交易相关的各种成本的差异所造成。然而,这些交易成本往往不受客户的业务量(存贷金额)的影响,即交易成本常常不随业务量的增长而增加,银行业与制造业不同的业务流程决定了这一特性。在现行传统成本分配系统下,银行缺乏对客户盈利性的分析,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这也就导致银行不能够准确地识别突出的盈利点,从而导致了整体盈利水平偏低的现状。

三、引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现实意义

作业成本法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一个重大突破。首先,它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通过成本形成的过程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其次,作业成本管理将成本视野扩展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和顾客满意度上,重视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在产品设计阶段消除“不增值作业”,力求节约成本开销。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源于制造业,然而由于银行业具有更高比例的共同间接费用,作业成本法在银行业也应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来说,引入作业成本管理对银行具有以下三点现实意义:

第一,可以提高银行内部的成本管理能力。借助于作业成本系统提供的相对准确的信息,银行有关部门可以从优化作业流程这方面发掘降低成本的潜力。银行通过贯穿整个作业流程的全面成本管理,消除中间“不增值作业”,同时尽可能降低那些“增值作业”的资源消耗,在所有环节上减少浪费,比如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可以缩减某些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次,以降低成本。

第二,有助于进行客户和产品管理和决策。在传统成本分配方法下,按单一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会掩盖不同客户之间的差异。如果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分析确定成本动因的同时,银行便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客户信息。由此,银行就可以准确地识别哪些客户可以在较低成本消耗情况下给银行带来高收益,这些客户便是以银行应该关注的重要客户。同样,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可以为决策层提供不同产品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以此来提高产品盈利分析能力,对不同业务制订不同的经营策略,逐步退出不盈利的业务,为盈利产品提供更好地服务和增加更多的投入来巩固这些核心业务。

第三,有利于建立新的责任会计系统,为业绩考评提供更合理的依据。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责任中心一般以部门或分支机构为单位建立,并以此作为业绩考评的对象,而这种责任会计系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包括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等技术在银行中的广泛应用,前台职员逐渐减少,这就更加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责任会计系统。作业成本计算有助于新责任会计系统的建立,因为它以作业而不再以部门等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时将同质的成本划分到一个成本中心,建立一个成本库,新责任会计系统提供了比较真实客观的成本及盈利能力信息,因而可以为业绩考核提供了更为合理的依据。

事实上,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给银行业带来的作用都源于作业成本法提供的较之传统成本法更为准确、客观的成本信息。而这一改进,无论对银行内部管理层,还是对于银行的广大股东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银行业推行作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诸如花旗银行等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但一些国家的银行在引进这种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后,收到的成效并不理想,甚至有些银行在引入不久后便因为各种原因终止实施了。事实上,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也有其适用的条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加剧,很多银行在机构设置、内部制度建设、财务状况以及管理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这些变化无疑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然而,引入作业成本管理意味着银行整个成本核算体系的变动,如此巨大的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选择成本动因的难度较大。这个技术性问题也是其他国家银行业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从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合理、准确地将商业银行所消耗的各项资源分配到消耗资源的作业上,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加剧,其作业种类繁多,成本动因的确定十分复杂。然而,成本动因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有效与否。如果成本动因的选择上过于主观,缺乏依据,那么最终计算出来的成本的准确性会大打折扣。

第二,实施成本巨大。这可能是现今我国银行业在引入作业成本法时将会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难题。实施作业成本管理必然要求银行业对现有成本核算系统进行较大幅度的改进。对商业银行当前如此庞大的系统进行改革的成本是巨大的,它包括实施前巨额的咨询费和设计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相应设备引进成本、人员招聘以及培训成本等,银行势必要承受巨大的财务压力。这也就是有些银行不愿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原因。

第三,银行内部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经过长时期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技术设备等硬件水平方面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教育水平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银行从业人员素质仍然相对较低,特别是对分支机构庞杂,员工数量众多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讲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已经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而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操作。否则,就很难保证其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上述三点是我国银行业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将会遇到的主要问题,它们当中有的属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问题,有的则是全球商业银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有效地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我国银行业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银行应当在不影响现有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努力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创造环境。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环境包括了高素质的银行业会计人员,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制度,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我国银行业继续强化作业成本观念,因为只有当广大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真正地认识到作业成本法给银行带来的巨大利益时,他们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才有可能为作业成本管理的最终实施创造条件。

其次,就是实施中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了。事实上,作业的确定并非越细越好,数量过多的作业数会降低作业成本的可操作性。因此在对“作业链”进行充分分析的条件下,应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识别各项作业的重要性,然后对作业进行适当的合并或分解,以达到科学、准确定义作业的目的。在确定作业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对各作业的成本动因进行选择。我们应该注意到,即便运用作业成本法,也只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确认的成本动因越精细,成本信息的精确性越高,但为作业成本系统所付出的计量成本也随之增加。出于成本效益原则,我们应该对误差成本和计量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最终选定那些与间接费用相关性高,对银行来讲重要性强的因素作为成本动因。

参考文献:

[1]李敏.作业成本制度及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会计,2002,(9):8–13;

篇9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ABC法以来,国内学者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主要是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1995年开始成立课题组对作业成本计算法进行应用性研究探讨,并于1999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作业成本法机制·模型·实证分析》一书。王平心教授从1998年开始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试点运用作业成本管理,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并先后在《会计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为ABC、ABCM在我国企业中的成功运用作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对ABC方法的研究在会计领域以作业成本核算与控制居多,而我国学者将作业成本法引入到物流管理领域较晚,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作业成本对基础性物流活动进行决策,即运用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对物流作业管理中的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相关决策、供应商选择决策、客户关系等进行管理;二是物流作业管理,即通过对物流作业价值分析与流程再造来更好地管理企业物流作业流程,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以统计分析的方式为切入点来总结ABC法在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文献还很少见,为了进一步推动ABC法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便于广大应用者掌握ABC法在我国的应用动向,因此选择对2001年来ABC法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重点阐述ABC法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几个重要方面。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ABC法在物流管理应用中应当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二、ABC法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通过万方数据中文期刊库和CNKI中文期刊库对2001年来以“作业成本法、物流”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笔者收集了截至2010年8月中文期刊所发表的有关作业成本法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文章,总计215篇。这些文章代表了我国近年来研究作业成本法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方向,由于种种原因(如关键词选择、数据库容量等),这些数据不可能完全准确,只能是粗略估计,但它可以从宏观上反映ABC法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范围和比重,进而揭示出ABC法在物流管理领域发展的趋势。为了反映ABC法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下面将从两点进行分析。

(一)论文数量与年份分析 对2001~2010年万方、CNKI中文数据期刊库中有关ABC法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文章进行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从历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看,ABC法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

(二)论文研究广度分析 根据作业成本法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领域,选取一些关键词对论文研究广度进行分析,确定了与ABC法相关的10个关键词进行分类。得到的统计数据见表2。

从ABC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领域来看,ABC法涉及了物流管理活动中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预算、控制;建立成本管理模式;选择供应商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对库存进行控制;也有部分文献对物流作业价值分析及ABC法应用于物流管理的适用性研究。但从数量看主要集中于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对物流管理中的其他应用研究较少。

三、ABC法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具体研究

作业成本法在广泛的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作业成本法是科学的、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也是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它融合作业管理、过程管理等先进管理思想,形成了一个综合管理体系。ABC法在西方国家实践中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从最初的理论介绍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引入到物流管理领域。

(一)ABC方法在供应商选择、评价中的应用 ABC法在物流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汪应洛(2007)应用ABC法分析了现有的业成本计算法基础上的供应商评价和选择方法的不足,建立了作业基础的所有权总成本(TCO)矩阵,从两个不同的成本维度系统地定义和分类企业与供应商发生联系的各种成本。李步峰、江勇、白庆华(2002)提出了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评价的思路和程序,并用一个简单的案例进行了说明,王刊良、苏秦(2001)分析了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和选择时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一般模型、计算实例;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在评价和选择供应商方面的适用条件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供应商评价和选择的决策支持系统的一般框架。徐哲、冯喆(2004)将ABC法与数学规划相结合对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然后构建了供应商选择的步骤模型,并用一个案例进行了说明。史学锋、徐国华(2005)对供应商的选择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多阶段供应商选择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既可以选择单阶段供应商,也可选择多阶段供应商,从而使整条供应链达到最优化。在模型中考虑每个潜在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约束。用成本分析法计算由供应商引起的总成本,增加了供应商选择过程的客观性。

(二)ABC方法在物流库存控制方面的应用 库存控制是物流管理中重要环节,将ABC法运用到其中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杨头平、刘志学(2008),文献通过对传统库存模型分析,基于作业成本原理深入分析了库存系统中补货、库存持有和缺货作业的成本动因,并根据这些成本动因建立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库存模型来改进传统库存模型,同时数值算例分析与比较也被提供来分析作业成本法对传统库存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库存模型比传统库存模型在成本控制方面更有效,如果采用传统库存模型可能导致决策错误。在以后的研究中,他又应用作业成本法分析和改进了EPQ模型。

(三)ABC法在物流成本预算、核算中的应用 将ABC法应用到物流成本核算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领域,但在成本预算方面较为少见。田军、刘忠传(2009)提出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结合中国石油长庆石油勘探局物资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实际需要,通过分析建立资源费用库、作业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评估与分摊等过程,对物流的作业(活动)成本进行了核算,并进一步提出了管理费用分摊模型。董雅丽、李长坤(2008)分析了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核算,构建了物流成本核算的T-A模型,以便进一步挖掘隐性物流成本。帅彬、孙朝龙(2006)用成本来追溯特定的活动或任务构建了M-A 模型,将任务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物流成本核算,但该文未能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或仿真。崔南方、钟秀丽(2006)运用作业成本法和SCOR模型,构建了基于SCOR的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模型(ABC-SCOR)。洪雪飞、徐菱(2009)以影响物流成本因素为出发点,建立了基于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集成的物流成本管理运作模型(BSC-ABC)。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发表的有关作业成本法在物流管理领域应用的文章中,以物流成本核算为主。笔者收集到的这类文章共有66篇,占所有文章的62.86%;而有关作业管理的文章为18篇,占17.14%;有关作业分析的文章更少,只有2篇,有关作业会计的文章则有14篇,占13.33%;其他为5篇。

针对物流成本预算,现有研究文献不多,范瑞龙通过引入作业基础预算把作业成本法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从企业整个战略目标出发,分配到企业物流部门的目标,再预测出作业量,最后根据作业量来优化分配物流成本。王爱东(2008)建立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预算的基本模型,可以简便地计算出物流成本的标准值和实际值,进而根据所得差异进行评价和考核预算。郭少儒运用作业成本法和时间序列法对逆向物流成本的预测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了包含时间的逆向物流成本预测模型,最后以某公司莱产品的逆向物流为例进行了模拟运算和实证研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四)ABC法在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相对物流成本核算中ABC法的应用研究成果,物流成本控制研究领域运用ABC法也比较多。周永强以作业成本法为工具,通过将物流活动按职能划分为运输、装卸、包装、存储、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六类作业,建立了系统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利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准确计算企业整体的物流成本,而且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提供有效信息。张艳利、辛文昉(2006)指出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控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刘广生、李玉明(2006)提出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控制综合框架,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分别运用到铁路物流企业和汽车回收中心物流中。针对ABC法在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我国学者主要从成本控制作业分析、成本控制模式和框架进行研究。

(五)ABC法在物流管理中适用性研究 为研究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郭晓顺(2002)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证了作业成本法比较适合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崔南方、钟秀丽(2003)系统地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要求,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对策。任丽丽、郑少锋(2006)将作业成本法适用性研究扩展到农产品物流领域,ABC法在物流管理中的适用性研究解决了将该方法应用到物流领域中的部分障碍。现有研究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环境。

(六)ABC法在行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ABC法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深入,我国学者将ABC法引入到各行业物流之中。张昌博(2010)通过对医药物流中心成本管理现状的分析,指出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分析领域的优势所在,并通过作业成本法对某医药物流中心的物流成本进行实例分析计算,针对该中心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

目前ABC法在行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烟草、散装水泥、汽车回收逆向物流、煤炭物流等,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卷烟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中,改进了物流流程;通过作业成本法改善了物流,推导出作业成本法在汽车回收逆向物流成本核算的实用模型,结合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的特点,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分别选择了物流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作业成本法和审计,系统地对整个物流成本进行控制;通过对作业成本法和作业基础预算的分析,建立了煤炭企业作业基础预算的基本框架,力图准确地核算出供应物流成本,为铁路物资供应成本的管理提供定量分析依据。

四、ABC法在物流管理应用中值得关注的方向

据上述应用领域可知,ABC法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内容:研究物流决策,如供应商选择与评价、库存控制等;物流作业成本会计,这里所说的作业会计不仅包括作业成本计算、预算、控制,还应该包括作业管理;研究物流作业管理,即如何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成本信息去进行作业管理;物流作业分析,即研究如何基于作业进行分析,即分析资源利用效率和作业增值性;其他类,即就作业成本法中某个细节问题,如对成本动因、作业动因和成本性态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章。

目前研究中重视基于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控制和核算为主,而忽视了作业成本计算后的作业分析和作业管理。如何应用作业成本计算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谈得较多,而对如何由作业成本计算进入到作业管理研究不够。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理论与物流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结合是零散的,个别学者提出了一些思路与想法,但是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因此如何突破现有研究局限,本研究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待于深入探讨。

(一)注重物流作业管理研究 作业成本法最持久的好处,是使管理者知道哪些物流作业是增值作业,哪些是不增值作业。应用ABC的具体措施,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生产流程和经营环境的特点,从而明确本企业应用ABC的具体目的。

(二)建立物流作业成本体系 建立作业成本体系,包括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作业中心、成本动因的研究、分配率的确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应该从实证方面来研究和分析,为以后作业成本法在物流管理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现实依据。

(三)开展延伸研究 物流成本控制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消耗上,还要充分挖掘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对成本和成本控制的影响。

(四)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管理相关领域的障碍因素研究 作业成本法尽管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并不理想,研究学者要从企业战略高度出发,分析作业成本法在物流管理应用中的障碍因素,真正使作业成本法成为企业物流管理的强大推动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9-0026-02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假定

作业成本法认为: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耗用作业;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而产品的成本则是制造和传递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是作业。

(二)作业

作业是由人力、机器、技术或设备执行的任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活动,作业可以作为企业划分控制和管理的单元。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项环节或生产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金过程。

Cooper(l990)将作业按作业水平的不同,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次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维持水平作业四类。这种分类方法也是作业成本计算中常见的分类。

(三)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

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对传统成本制的代替,而只是对传统成本制中扭曲成本信息的“间接成本”部分的核算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套新的核算方法,对“直接成本”(其中包括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核算仍然与传统成本制相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在于尽量根据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产品(或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上。

二、作业成本法在国外会计界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最早对“作业“进行探讨的是美国杰出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科勒教授在1952年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作业、作业帐户、作业会计等概念。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是为了适应会计预算和控制的发展需要,但在实务中并没有得到认可。另一位美国人乔治・斯托布斯最早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他在1953~1954年撰写的博士论文《收益的会计概念》中,揭开了会计目标诀策有用论的序幕。在此基础上,斯托布斯教授认为“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目标相结合的会计模式,虽然他的观点在当时受到质疑,但对作业会计理论框架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要领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

作业”和“作业会计”等要领提出之后,引起了会计学界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生产自动化的普及 以及即时制的产生与发展,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也有了质的飞跃。最早使用作业成本法这一术语并给予明确解释的是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罗宾・库珀和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卡普兰教授,1988年开始他们合作在《成本管理》杂志上先后发表四篇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文章。对作业成本法的定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Costdriver)的选择、成本库(Cost,poo1)的建立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和探讨。这些论文成为人们研究作业会计的必备参考文献,为此库珀和卡普兰也被称为作业成本会计研究的代表人物。

此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术界也掀起了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詹姆斯・布林逊于1991年编著的《作业会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该书提出了增值成本、不增值成本、同质成本以及即时制成本等许多新的概念,在理论研究上将作业成本会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91年,来自波兰特大学的彼得・特尼在其专著《ABC的功效:怎样成功的推行作业成本计算》中,系统地研究了作业会计的核心概念―作业和成本动因,并首次将作业成本计算与企业管理联系起来。此外,库珀和卡普兰还与他人合作,通过对作业成本法试点公司报告的加工、整理,在1992年共同撰写了《推行作业成本基础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一书,从实践上进一步论证了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三、作业成本法在国内会计界的发展及应用

我国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并不陌生,早在1984年余绪缨教授就将乔治・斯托布斯的《作业成本计算与投入产出会计》选作硕士研究生教材,并在有关文章中予以介绍。稍后,朱宅仁、于增彪在1986年第12期《河北财会》上也介绍了此部著作。1987年作业成本初具雏形,余绪缨教授率先向我国引进,并在1993―1994年间亲自主持了以作业成本计算和管理为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作为研究成果,余绪缨教授的项目组在《当代财经》上连续发表8篇论文,全面介绍和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及其框架、内容和内在联系,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应该说,这8篇论文将当时作业成本发展的理论、实践和方法上的主要成果全部引进到我国,为我国学者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国内不少刊物刊载了作业成本法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会计类刊物,就连工程类刊物也刊载了作业成本法方面的文章。目前,国内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业成本最新理论介绍方面;二是作业成本在国内使用条件是否成熟方面。就其应用研究而言,作业成本法最初在加工制造业中应用,随后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在项目管理、商品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行业中的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国内还没有有关作业成本法在农业企业中运用。对于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中的适用性研究,国内外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还不成熟或大部分企业不适用。中国会计教授会1998年年会观点综述指出:作业成本法能否在中国企业应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截止2000年底,中国企业不愿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由有以下几点:作业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大多数企业目前使用的会计系统还够用;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缺少经验: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作业成本法: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高昂的实施费用;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等问题。反过来说,上,述障碍都可以克服,没有无法逾越的限制。“从发展角度来讲,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是可以使用的”。2001年,西安交通大学玉平心教授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完成了“适应先进制造系统的作业会计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9770071)?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企业具有实行作业成本法的条件,中国企业可以结合自已的情况把作业成本法用于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方面。目前这一观点得到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同时他还提供了较完整的作业成本法使用于普通加工制造业的案例,这一点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刘志远,陆宇建.《管理会计学》2004,P77-80

篇11

一、作业成本法理论分析

1941年,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教授在《会计论坛》上就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做出阐述,之后将这些概念直接计入《会计师辞典》中。值得注意的是埃里克・科勒教授提出的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相关概念不严谨,存在着较大的漏洞。1971年,美国会计学者乔治斯托布斯博士致力于埃里克・科勒教授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等概念做出系统性论述,并一一纠正了埃里克・科勒教授阐述中的不足之处,并且乔治斯托布斯博士将这一研究成本记录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中,并予以出版,该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作业会计成本相关问题。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美国会计学者发现企业的成本信息与现实不相符,此时作业成本相关问题正式被引入企业中。同时,1987年至1989年两年间,库伯独自在《成本管理》上先后报表了四篇关于作业成本法论文,并且与卡普兰共同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正计量成本才能做出正确决策》,上述五篇文章的发表不仅为库伯赢来了“作业成本研究大师”的赞号,而且还为推动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成本会计改革进程。

二十世纪末,受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的影响,使得作业成本法迎来了首次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传统成本会计的缺陷日益突出,逐渐无法满足社会及其企业的需求,此形势下,库伯独自在《成本管理》上先后报表了四篇关于作业成本法论文,并且与卡普兰共同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正计量成本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在其著作中全面探析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的动因以及作业成本法存在的基础使用的现实意义,大大推进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与成熟。另外,卡普兰教授针对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信性问题出版了《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该书重点研究了作业成本法相关问题,并对其管理理论做出一一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作业成本法相关概念和意义。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一)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的执行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编制实质上是一项更为完全的参与式编制过程,所以执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时更能够充分展现出积极性、能动性的显著特征,从这一层面讲,负责执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的人员并非单纯的完成任务,而是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是为达到自身为自身设定的目标而努力,而预算主管主要负责辅助指导执行人员完成目标。

另外,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好对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调整优化工作,(1)结合执行环境的变化状况,及时调整优化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切实规避预算滞后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全面预算对实际经营活动的指导控制积极效应;(2)将管理层的努力意向在全面预算中予以准确全面反映,通过调整优化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促使管理层的努力意向转化为实践。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的控制

通常情况下,规划与控制具有密切联系,其中预算规划呈现前瞻性特征,即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提供指导方向;而控制呈现回归性特征,通过对比预计结果与实际结果,发现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推进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正常开展。

企业应以事前控制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控制的切入点与着重点,即明确作业成本预算目标,量化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理念使其成为可衡量、可审查的分阶段目标,之后才能够得以逐步实现。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为终极经营目标,若将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协调至完全一致实属不易,从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看,只要企业能够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便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提供了更多契机。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事中控制同样不容忽视。通过事中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各项目标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为调整优化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更好的实现作业成本预算目标提供了依据,从根本上防止了企业资源浪费、流失等现象的发生,为降低企业作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势

(一)以作业信息为依据进行预算编制,可以使预算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其次将报告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采用同一种方法,可以增强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可比性,从而使成本控制落实到实处。

(二)基于作业的预算可以计算出每项产出作业的单位成本,进而使我们能有效地做到与内部或外部的相似作业进行比较。

(三)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下,经营循环预算的平衡和财务循环预算的平衡可以分别实现,所以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可以先实现经营循环预算的平衡,然后再据此结果进行财务预算,而无须计算不能平衡的经营循环预算的财务结果。

四、作业成本法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对象消耗作业”。产品对象是引起作业发生的原因,而每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因此,我们首先要分析企业的作业链,划分作业中心,明确作业在资源向产品的归集中所处的中心位置,我们先根据资源动因将企业发生的资源归集到相关联的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然后将作业成本按照一定的作业动因分配至成本对象,具体上应包括如下步骤:

(一)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

作业是成本归集的中心和基本单位,因此划分作业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基础,也是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关键。作业太多会大大增加工作量,太少又会影响计算的精确性。因此,作业的划分应遵循成本一效益原则,在计量成本与精确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划分作业时应认真分析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确认企业的作业链,根据作业链划分作业中心,再在作业中心下面细分作业。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和辅助活动划分主要作业和次要作业,以确定成本分配的流程。

(二)计量各种资源消耗,将资源成本归集到各资源库。

企业的资源大致可以分为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厂房设备资源等。在作业成本计算中之所以将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来进行分析,是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消耗资源,成本计算应反映作业消耗了哪些资源,以及资源。是怎样被消耗的。在企业资源被各项作业消耗以后,有关部门应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归集资源费用到设定的资源库。资源库的设置应和企业的作业组织结构相结合,和与其对应的作业联系起来,以便于将资源库的成本分配到各关联作业。

(三)确认资源动因,计算作业成本

我们可以从总分类账中查到各种资源的信息,然后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库的成本分配到相关联的作业。有一些资源可以直接归属到产品中,则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中;有些资源只为某项作业发生,可以直接将该资源计入相关作业的成本;还有一些共同资源,可能要为多个作业服务,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资源动因在各个作业之间进行分配。

(四)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在这一步最重要的工作是作业动因的选择。一般而言,成本动因的选择应由企业的工厂技术人员和成本会计师等人共同商讨确定。成本动因应选择作业与成本对象之间因果关系明确,有代表性的或重要的因素。成本动因应简单、易懂。

参考文献:

[1]刘重,赵雪.探析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J].商场现代化. 2010(02)

[2]李然.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2010(04)

[3]田中禾,刘艳双,薛刘伟.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J].商业会计.2010(04)

[4]赵家玲.浅谈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J].人口与经济. 2010(S1)

篇12

环境成本是指为消除或减少企业管理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为达到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的归集分配是环境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环境成本往往是间接成本,且与产品的生产工时等不相关。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使环境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使企业未来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加大。这就从主客观上要求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而作业成本法恰恰就满足这一要求。

一、概述

(一)环境成本核算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研究内容及范围比较全面,研究过程注重吸收相关已有的科学成果,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已基本成型。许多学者对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譬如,对环境会计的目标、核算对象、基本假设、确认要求、计量原则、成本核算等问题的认识。

其中,对于成本核算的问题,理论界倾向于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ABC法)进行成本核算,但在实务中,大部分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核算方法,把环境成本作为制造费用平均在所有成本对象中分配,不能准确地反映产品的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属于管理会计范畴,其核心是作业,即“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它不同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那样以唯一标准分配全部间接费用,而是以作业分析为基础确立作业和作业中心;将资源的耗费归集到引起资源耗费的原因,即作业中去;根据产品对作业量的消耗,并通过成本动因将归集到作业中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费用的分配应着眼于费用的发生原因,把费用分配与导致这些费用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照费用发生的原因分配。

作业成本通常分为四个层次:产品单位成本、生产批次成本、产品维持成本以及工厂级成本。其中产品单位成本是与产品的产量成正比的,生产批次成本与产品的生产批数成正比,产品维持成本与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成正比,而工厂级成本与产品生产无直接关系。显然不同层次的作业具有不同的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环境成本核算,通过在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的动因深入分析,并按照不同动因分配标准把环境成本细化到各个产品,会使得环境成本对象化更为准确和有效。

二、作业成本法在环境成本核算中的优越性

(一)大大提高环境成本的归属性

(1)环境成本具有较复杂的起因,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类:环境治理费用、为预防环境破坏而投入的费用、给受害者的补偿费用、发展环境保护产业投入的费用、环境保护行政事业费。复杂的起因给环境成本的合理分配提出了难题,作业成本法可以是环境成本通过环境成本动因合理的分派到各个作业中去,使环境成本的归属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2)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和工序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工序、不同的产品所产生的污染是不尽相同的,所消耗的环境成本也就不相等,如果都在期末作为制造费用按照工时或其他标准分配到各产品中,则环境成本的分配结果就缺乏真实性。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将环境成本与产品相联系,通过治理污染的作业消耗来分配环境成本,就使环境成本找到了“起因”。

(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1)环境成本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作业成本法可以合理的预测作业成本并将其分配到各个会计期间,从而正确的核算企业的收益,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依据。

(2)随着现代产品售后成本的日益增加,企业就要在设计环保产品付出环境成本与支付售后成本当中作出决策。作业成本法能够为这一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依据。

(3)目前企业的环境成本愈来愈多,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不能再将其作为制造费用一次性计入成本,而要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将环境成本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从而为各产品的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三)科学计量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一个计算难点在于,有些情况下环境成本产生于生产过程中,而且又表现为无形的、未来的、或有的,具有不可计量性、不可货币化和难以与相应的收入(环境收入)相配比等特性,这就使得现有的会计方法对其加以核算与报告十分困难,而作业成本法可以通过设置作业,建立作业成本库,并通过成本动因科学地、合理地确认计量环境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的核算程序设计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就是要把资源耗费价值予以分解并分配给作业,再将各作业汇集的价值分配给最终产品或服务。现将具体程序总结设计如下:

(一)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主要包括:

(1)该事项或活动是否与环境保护活动有关;

(2)该事项或活动是否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3)该环境保护成本是否能够可靠的计量(包括可靠计量和合理估计)。

(二)环境成本的分配

(1)确定环境作业

环境作业是环境资源消耗的主体,它能够反映资源的消耗状况,是把环境成本分解到各作业成本库的依据。理论上来说,确定环境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如果某种环境资源耗费能直接确定为由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则这种直接耗费可以直接计入该产品的成本。②如果对某种环境资源耗费可以确定是由哪些作业消耗,则这种耗费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③如果耗费的形式比较复杂,不满足以上两种情况,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环境资源分解到各作业。笔者认为,在确定环境作业时,应当以企业实际治理各种不同的污染所消耗的作业程序来划分环境作业,这是最自然也是最准确的划分方法。

(2)建立环境作业成本库

将上一步确定的环境作业按照相同的属性归类,如: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水的治理和回收的废水治理就可以归为“废水治理”类,按照类别设立环境作业成本库,并将成本库中各作业消耗的成本相加计入成本库中。

(3)确定环境成本动因

分析各环境作业成本库的性质,确定环境成本动因。

环境成本动因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产生的废弃物或排放物的实物量、产生的废弃物或排放物中所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增量环境影响、处理不同类型的废弃物或排放物的相关成本。

成本动因的选择不必求全,但应该找到最重要的、与主要成本花费相关的关键因子。成本动因的选择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并注意与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相结合。

(4)计算环境成本动因分配率并分配至各产品

运用成本动因量将各个环境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各产品当中去。具体步骤如下:

A.环境成本动因分配率=该环境作业成本库成本总额/该环境成本动因量

B.某项产品应分摊的环境成本=成本动因分配率×该产品耗用的作业数量

C.某项产品的环境成本=∑该产品在各个作业中心应分摊的成本

四、实证分析――某造纸企业作业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核算

(一)该造纸企业概况及污染介绍

(1)企业背景

造纸业属于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行业之一,在其生产过程中会向外界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烟尘,并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此外,造纸厂每年定期对接触污染物的员工进行培训和体检的费用也应该涵盖在环境成本的范畴之内。

(2)相关资料

①表1是该企业生产环境成本数据表:

②该企业的纸制品主要有打印复印纸、绘图纸、平板牛皮纸、新闻纸。表2是该企业各产品环境成本的耗费明细:

(二)环境成本计算

(1)确定环境作业

根据该企业环境成本的内容,将作业确定为:废水治理、废气治理、废浆治理、职工健康体检、厂区环境美化、运输中的废气治理。

(2)建立环境作业成本库

根据以上的作业,建立作业成本库:废水治理成本库、废气治理成本库、废浆治理成本库、职工体检成本库、厂区环境美化成本库。作业成本分配如图1:

(3)确定环境成本动因

根据以上作业成本库,确定相应环境成本动因,具体见表3。

(4)计算环境成本动因分配率,并分配至各产品

根据前表可分别计算出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动因分配率,计算结果如表4。

产品环境成本结果分配见表5。

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法,我们最终将环境成本按其成本动因分配到了打印复印纸、绘图纸、平板牛皮纸、新闻纸中去,合理的归集和分配了环境成本,从而为正确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五、总结

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来连接环境成本与产品成本,以环境成本动因来分配环境成本,合理有效地解决了环境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分配问题,准确地反映了产品的成本,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企业在实务工作中,要注重环境成本的收集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这样才能使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控制中发挥更高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玉英.钢铁企业环境成本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宋子义,邹玉娜.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经济纵横,2010(11):102-105.

[3] 宋子义,跃,梁翠平.基于生命周期法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J].经济纵横,2009(4):77-79.

[4] 张天蔚,甄国红.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环境成本[J].财会月刊(理论),2008(3):39.

[5] 徐瑜青,王燕祥.环境成本计算的有效方法――作业成本法[J].环境经济,2003(6):35.

[6] 邵金鹏.小议作业成本法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3(7):55.

[7] 张健梅.环境会计中两种有效可行的方法[J].四川会计,1999(6):41-42.

[8] 李伟.环境保护成本的确认与计量[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 肖序.论生命周期的环境作业成本法[J].商业研究,2006(18):50-51.

[10] 肖序.环境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