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08:2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毕业生毕业教育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成人教育毕业生自我鉴定总结
通过两年__函授学习和社会实践是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通过学习,本人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毕业之即,对自已两年来的学习和生活作一个总结和鉴定。
一、思想政治方面
函授期间,我努力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自己的文学兴趣。尊敬师长,热爱自己的班级,与班级同学和睦相处,且关系融洽。
二、学习目的及态度
本人能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门课程,积极参加集中面授和串讲,按时完成各项作业。上课期间,我保持以往学___的风格,不迟到、不早退。有要事则向班主任请假。上课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作好学习笔记,并把自己的困惑拿出来和老师共同探讨。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通过了所学课程考核。
三、收获和体会
函授学习使我感受到自身文学修养的欠缺,并促使我研读各种专业书籍,并把它与平时的教学工作相结合。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业务方面
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我现在的工作中来,我的实践能力也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我的业务能力,我认真运用我所学习的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我工作时所操作的旅游团队,为我解决了很多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五、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虽说是三年__函授学习,实际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虽说函授教师备课认真负责,我们真正能从老师那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大部分的知识还得靠自己的积累和教学实践中的领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以此为基础,不断的研究学习,提升自己。
在二年的工作实践中,感觉到自己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我又返回到学校,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机电专业。如此一来,我就成了公司里的兼职技术人员。
在学习方面,我觉得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的课堂上,我认真的听讲,不懂就问,针对作业我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不明之处主动找专业老师;每次考试后,我会总结一下学习的经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每看到自己可喜的成绩,我就会感叹只要你有决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对于现在___世纪信息化来讲,学好计算机也是非常地重要的,虽然我们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但是光光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利用课余的时间经常阅览计算机类的书籍,并参加了一些计算机相关的培训,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双休期间,我又报读了自学考试大专--汽车专业。我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在当今这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才不会落后。俗话讲:水不流要发臭;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还真是一点也不假呀!
学习固然重要,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中专+大专+实践的生活给了我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如系学习中,我可以用自己在公司的亲身实际工作经验来理解所学的知识,使我更快更好的学习,我还可以辅导学生们学习;在公司里,我又可以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来懂得其中的工作原理,使我工作更加事半功倍。在学生会我在秘书处工作,负责各部门的统计工作,还有各文件资料的处理,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宽阔,在参加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旅游业是海南省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而旅游活动是海南省的主要社会经济活动之一。过夜旅游者接待人数的预测有利于海南这一旅游接待地掌握旅游流的变化规律,事先做好应对旅游者人数波动的准备,以尽可能地提高旅游竞争力。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目前对海南旅游人数预测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就CNKI检索而言,仅有两篇。杨伟芳、田飞(2012)根据2007-2011年旅游人数,借助于MATLAB软件,采用regress函数进行分析,建立起一元回归模型,对2012年旅游人数进行预测并作出相关分析。张侨、蔡道成(2014)应用SPSS软件,根据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的数据,建立ARIMA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海南接待旅游者人数的长期趋势、季节性和长期扰动等特征,并对海南旅游者人数进行预测。本研究则主要采取模型比较法,通过分析2002-2013年海南过夜旅游者人数数据,建立相应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指数模型和时间序列ARIMA模型并进行预测效果的对比,找出海南省过夜旅游者人数预测的最佳模型,揭示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有关旅游部门在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做好旅游接待工作等方面提供依据。同杨、张两篇论文相比:
(一)本研究是在杨、张等人(杨伟芳、田飞,2012;张侨、蔡道成,2014)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采用模型比较法,最终确定最佳预测模型为指数模型。
(二)本研究选取的时间数据容量相对较大,综合考虑了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前后的过夜旅游者人数,研究时间跨度较大,有利于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三)本研究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阶段,最终采用的是ARIMA(0,0,1)(0,1,1),同张、蔡二人(张侨、蔡道成,2014)所采取的预测模型是不同的。
二、数据准备及相关性检验
(一)数据准备
通过整理海南省旅游统计的相关数据,得到海南省2002-2013年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的数据,如表1、表2所示。表2中黑色加粗部分为缺失替换值,采用邻近4个点的平均值进行替换,因而在数据合计方面,两表可能会有点出入,实际合计以表1为准。
(二)相关性检验
利用SPSS软件对“海南省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与“时间(年份)”两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P值为0.971,即双尾相关性显著,说明海南过夜旅游者随着年份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三、模型建立及分析
(一)回归模型
由图1可看出海南省过夜旅游者人数是时间(年份)的增函数,且其分布规律看似既符合线性回归模型中的一元线性回归分布特征,又符合非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指数分布特征。其中:自变量X为时间,2002年则表示为“X=1”;因变量Y为海南省过夜旅游者人数。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假设。对海南省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建立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Y=β+β1X。
参数估计。借助SPSS软件中的线性回归分析功能,对表1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系数β和β1。由运行结果可知:β=689.917,β1=223.998,则该方程最终表达式为:Y=689.917+223.998X 。
模型检验。R?=0.943,P
2、指数模型
模型假设。假设该指数模型为:Y=a*exp(b*X)。
参数估计。借助SPSS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系统采用迭代方法,最终确定系数a和b:a=975.899;b=0.11。故而得出该指数模型的最终表达式为:Y=975.899*exp(0.11X)。
模型检验。由参数估计值R?=0.992可知该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二)时间序列ARIMA模型
1、时间序列模型
所谓的时间序列模型,即依据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一系列观测值,重点考察变量在时间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为之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在SPSS中,时间序列模型主要包括四大分析模块:指数平滑法(Exponential smoothing);自回归线性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ARIMA模型;季节解构(Seasonal Decomposition)。而ARIMA模型可以算是真正的时间序列模型建模分析方法。
2、ARIMA模型的建立
缺失值的填补,见表2。海南过夜游客人数呈逐步增长性及季节波动性。
模型的确定及检验。通过应用SPSS软件中的时间序列专家建模器功能,最终确定该模型为ARIMA(0,0,1)(0,1,1),并得到相应的Q检验及模型拟合度统计资料。从Q检验离群值来看,Q统计量为12.833,P值为0.685>0.05,因此不能够拒绝白噪声假设。在数据存在长期趋势和季节波动的时候,模型的效果是不能用R?来判断的,而应该用“平稳的R?”来判断。故而采用“平稳的R?”来判断ARIMA模型的拟合效果会更客观一些。该模型的“平稳的R?”为0.504,说明其模型解释度还是可以的。
四、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分析
(一)模型预测结果比较
三种模型预测结果如表3和图2所示。ARIMA模型的年度预测数据是由各个月度的预测值分别累加所得。
五、结论
通过表3和图2对三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发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误差及其波动性最大,其次是ARIMA模型,而指数模型的预测误差及其波动性最小。由此可见:三种模型中,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是最不适用于作海南省过夜旅游者人数预测的。而根据ARIMA模型年度数据的计算方法,即在计算年度数据时需要先预测各个月份的数据,而后分别累加得到各个年度的具体预测值,这期间不仅加大了预测的工作量,而且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也将随之增多,因而预测误差将有可能随之增大。因此,指数模型与ARIMA模型相比,二者的预测结果虽然看似不相伯仲,但ARIMA模型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则更适用于作短期月度预测,而指数模型则适用作年度长期预测且操作简便。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毕业典礼也是课,也会产生巨大的、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一、毕业典礼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
笔者上了十几年学,工作了二十几年,年年都见证学生毕业,但令人遗憾的是,举行过毕业典礼的学校却少之又少。对于毕业典礼,不少校长认识程度不够,怕影响备考,不愿举行;怕学生闹出事,不敢举行;或者只是安排班级内举行,草草了事。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学生经历了3年、6年或9年的时光,经过毕业典礼这个活动形式,每一位学生都会产生“今非昨日”的成熟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恩、团结等品质教育,自然会收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毕业典礼是总结反思、自我成长的契机,非常重要,绝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二、毕业典礼应由毕业生自主策划
现实中很多学校的毕业典礼全由学校一手包办,学生只是“听客”,丝毫体现不出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并且年年如此,毫无新意。“我的青春我做主”,校长不妨“放权”给学生,把毕业典礼的事宜全部交给毕业生来安排。“导而弗牵,开而弗达”。校长、老师只做宏观上的指导,以生为本,相信学生的能力、潜力。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定会还你一片灿烂。
三、毕业典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加油站
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研究生,毕业了,这只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驿站,需要停下匆匆的脚步,细细地反思总结一下。毕业典礼就是给所有经历者回味总结的一个机会。学校需要总结,这一届毕业生,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绩,有无经验教训;老师需要总结,几年的辛苦换来了怎样的果实,留没留下遗憾;学生更需要总结,人生韶华,是否虚度,留下哪些美好回忆。感谢母校,一路走来,有母校相随;感恩老师,一路走来,有恩师相伴;感谢学友,一路走来,有学友同行。毕业典礼就是很好的思想总结,毕业典礼是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四、毕业典礼是学生接受洗礼的重要契机
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是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将感悟内化的过程。毕业典礼对于在校生和毕业生都是难得地教育契机。不论是会场的氛围、反复播放的感恩学校老师的歌或毕业歌,还是校长致辞、教师代表讲话、学生代表讲话、毕业生代表讲话,还是精彩的文艺演出,都使全校师生沐浴在欢乐、祥和、依依不舍的情境中。置身此情此境,你不产生情感共鸣都不可能。一切的美好将定格在师生的记忆中,一切的教育都在这不言中。
五、毕业典礼留下大量丰富珍贵的档案资料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4—03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带招生”逐渐成为各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实现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笔者参考了全国范围内多家高职院校的调查问卷,并结合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通过电话采访、网络沟通、回访座谈等方式,对2011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文就这次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结论与对策进行总结分析,以期通过个案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启发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广州开发区的实际需要,于2004年开办普高教育,目前已培养五届8000名毕业生。近几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其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5.02%、98.14%和99.53%。就业率的屡创新高也从侧面反映出学院办学的质量和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调查形式及结果
本次调查为抽样调查,主要采用电话采访、网络联系和回访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向2011届毕业生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88份,回收率达94%,调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在对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随机抽取12家用人单位,通过电话联络及实地探访,听取他们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问卷回收后,我们专门组织学生干部分组进行统计,最后由老师复核,经过专业的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目的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情况来看,涉及范围较广,共8个系,14个专业,各系的调查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5%。通过开展追踪调查,为进一步探索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准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也为改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以及今后招生计划的制订、专业的调整及优化等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1]。
(三)调查的内容设计
本次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主要想从六个方面了解毕业生的情况,一是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学专业、联系方式等;二是毕业生所在单位的情况,包括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所处工作岗位及工资待遇;三是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对工作的满意度、对工作的胜任度、岗位对口情况、更换工作情况等;四是对母校教育教学及就业指导的评价,共7项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对学院课程设置、所学技能、培养方向等方面的看法;五是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共4项内容,通过自身经验总结为学弟学妹们在校的生活及学习提供有益指导;六是要求毕业生以书面语言形式,对母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毕业生就业调查状况分析
(一)毕业生工作的基本状况
1、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我院毕业生主要面向广东省各企事业单位,188份有效问卷中只有一位同学在外省就业(与广东较邻近的省份——湖南),其中省内就业的又主要集中在广州市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这一方面与我院学生生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毕业生大多希望在城市化度较高的地区发展。
2、从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和薪资水平等方面,笔者发现有64.4%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而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分别只占了12.8%、2.7%、2.1%,由此可见,私营企业作为灵活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是吸呐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调查中有30.9%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一般行政人员或是文员的工作,24.5%的毕业生从事的是营销业务类工作,而从事技术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只占19.1%,这与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薪资待遇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都超过了广州市最低工资要求标准,每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的毕业生占54.2%,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18.6%,但仍有12.2%的学生每月工资低于1000元以下,这一方面因调查问卷发放时间距离学生毕业较短,另一方面与部分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区及所学专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联系。
(二)毕业生对工作的评价
1、从职业的认同感及专业对口情况上来看,86.2%的毕业生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满意;有96.3%的毕业生认为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上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且95.8%的毕业生都得到了工作单位的重用,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在校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多数都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上来看,有17%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完全一致,48.9%的学生表示目前工作岗位与专业基本一致,可见,我院毕业生在求职中对工作岗位的对口度要求较高。
2、从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及更换工作的频率上来看,有46.7%的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单位的发展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毕业生在择业时较慎重,与去年的毕业生更注重薪酬待遇相比,学生对工作的定位及要求有明显的变化。调查中,有65.4%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34.6%的毕业生更换过一次以上工作,更换工作的频率与上年相比有明显下降,其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及首次择业的成熟度比较高。从更换工作的原因来分析,大多数同学看中的是能为自己争取更多晋升机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为了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增加工作经验。这说明毕业生在二次择业时保持着较强的理性思维,希望在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的评价
1、从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方面来看,有29.6%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对他们工作最有帮助,同时,处理人际关际的能力及学生干部的实践经历,对他们开展工作也益处良多。此外,毕业生们认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38.8%的学生认为如果再给他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会着重增强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类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有45.7%的同学认为我院的课程设计基本合理,8.1%的毕业生认为一些该开的课程没有开,20.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多而实训课少,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课和公共课(包括外语和计算机课)是最能帮助其就业的,可见,外语和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拥有专项技能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2、从毕业生对我院就业工作评价中可以看出,有76.1%的学生对我院就业工作持肯定的态度,但有部分同学认为,学院仍需进一步拓宽服务的范围。在回顾大学生活时,毕业生们普遍认为宽松的人文学习环境和优良的校风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40.4%的同学通过浏览学校的网页来关注母校的现状,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正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做好网络平台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对就业工作的开展乃至于学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思考与对策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笔者发现,社会和毕业生自身的反馈总体上是好的,毕业生的专业岗位对口率较高,在工作中广受用人单位的重视和欢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通过二次择业,心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晋升的空间及提升自己的平台。
对毕业生追踪调查的目的不仅是了解毕业生的状况,还要了解毕业生对学校在学生培养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为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实证依据。由于意见、建议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对该问题的调查主要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存在于毕业生调查问卷中,其中也有个别问题以封闭式问题的形式出现。下面将对问题的概括如下: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问卷中,有二个专门针对该问题的调查,分别是第12个问题“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或能力对您实际工作最有帮助的是?”经统计,在全部被访对象中,有110个学生都选择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第15个问题“您认为学校应加强培养学生哪些素质与能力?”有102人认为学校应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开放式问题的相关建议中,也有相当比例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涉及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毕业生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要具有市场意识,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可见,当前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体现在其内涵建设上,良好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技术能力,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聘的主要看点之一。
在加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学院课程的设置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上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和手段,丰富内容,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调整要围绕学生未来的就业进行,培养模式要尽量满足学生实际需要[2]。
(二)打造师生互动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都充分肯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但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动手与动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老师指导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现场实验课。
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职业及行业的了解,发掘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以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毕业生的交谈,笔者发现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对实践环节的安排和指导,特别是增加到企业进行实验和实习的机会。
老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学生不能“死”读书,老师也不能“死”教书。老师除了钻研教材、搞好科研、提高学术造诣以外,也应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首先在老师身上实现真正有效的结合。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师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第二职业或到社会上兼职,以便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教导学生[3]。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剧增,就业分配愈来愈难,学生除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外,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竞争的有利法宝。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反映在工作中感到如何处理好与上司、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进行显性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隐性学习,多学习做人做事、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技能技巧[4]。
高职院校可通过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间的整合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加强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建设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要突出学生的合作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既精于操作,又善于合作,依靠诚信创业并依法治业的建设人才[5]。
此外,英语、计算机作为应用工具也广受重视,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课及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学,也应在提高通过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会说、会听、懂操作的实用性技能。
(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合理引导毕业生宽口径就业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工作:
1、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创业教育再到求职技巧教育。就业指导课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应从源头抓起,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与各班辅导员、班主任建立长效联系机制,深入基层,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不断规范其教学形式及内容,使就业指导课更加科学、规范、实效。
2、就业教育活动,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就业指导深入人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开展各方面的就业知识讲座,通过“企业精英进校园”的方式,邀请企业高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了解职场,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为学生做好榜样。
3、加强就业政策方面的宣传,注重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使毕业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家及各省、市地区的相关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积极踊跃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回家乡就业,往中小城市就业,加大“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应征入伍”等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对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合理引导他们以创业带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通过调查既表明了学校对学生、对社会认真负责的鲜明态度;又是学校掌握培养人才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根据其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深刻反思,认真分析总结,积极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肖伟.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2010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2]汪敏,葛浩,曹玉.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安徽教育学院为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0 前言
连年的扩招,待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矛盾,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恶性循环。本文针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届、2006届和2007届共305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专访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与招聘单位进行交流以及和同学交谈时了解的情况,从而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3)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目的与要求,将学生就业档案中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2.1.1 三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05届、2006届、2007届总人数分别为96人、101人、108人,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66.67%、47.52%、67.59%。2006届就业率明显低于2005届和2007届毕业生。
2.1.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
统计数据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是教育系统。在三届毕业生就业统计中,从事体育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5.31% 、52.08%和58.90%,且主要从事中等和初等体育教育;从事于体育相关行业的比例分别为15.63% 、8.34%和9.59%;而其他行业部门就业比例分别为39.06% 、39.58%和31.51%。以上数据说明三届毕业生多从事体育教学或与体育相关的行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会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压力。因此,必须逐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
2.1.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
调查结果显示:2005、2006和2007三届毕业生就业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在城市。其中省会城市、其他大城市、地市级城市、县城人数分别为122人、13人、19人、2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5.94%、7.03%、10.27%、15.14%。而到农村乡镇就业的人数3人,只占1.62%。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也是加剧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1.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选项目就业情况
调查了解,2005、2006和2007三届毕业生中,球类项目就业率相对较高。 2005届、2006届、2007届开设专选课程分别为4门、3门、5门。2005届、2006届、2007届就业率分别为66.67%、47.52%、67.59%。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专业专项的设置,对就业率也有一定影响。
2.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情况
部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认识相对较肤浅,常常是过高地估计自己,造成了他们择业期望值偏高。同时,目前社会的偏见,他们往往不被重视,工作量大,待遇低,特别是在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差的农村中小学。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呈现偏高的倾向。
2.3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求
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发现,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为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团队精神。这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3.1.1 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就业地域集中,就业渠道单一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单一,随着城市体育师资的饱和,势必会造成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的压力。
3.1.2 毕业生技能单一
体育专业专选项目的设置过于传统化,对目前较为流行的时尚运动项目缺乏认识和学习,并且文字、语言能力以及大型活动的组织能力上都与社会需要有着较大的差距。
3.2 建议
3.2.1 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教育实习,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各地市相关单位的联系,主动征求用人单位以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2.2 加强就业指导,使毕业生正确认识择业情况
学校、院系应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就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缩小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结果的差距。
3.2.3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开学至今,环境工程系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院毕办的指导和系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前阶段就业工作我系主要对在校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现对我系就业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一、毕业生近期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8年12月20日,我系231名毕业生中在校129人,占总人数56%;离校102人,占总人数44%,其中套读学生36人,有升本意向13人,入伍参军2人。
预计三四级考试结束后,70~80%的学生将离开学校陆续参加就业、实习,2007年元月中旬自学考试结束之后,将会达到就业、实习的高峰。目前离校的学生或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或积极准备应聘联系工作;在校学生中,部分学生积极准备近期的各类考试,另一部分学生在武汉市区参加招聘会。今年签订就业协议的比例较之去年有所提高,到目前为止约10人签订了就业协议。
二、我系十分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当头等大事来抓
首先,结合我系实际成立了以系主任为组长的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动员全系教职员工共同关心、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指导小组成员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就业情况,讨论研究就业工作。迄今为止,我系先后召开“环境类专业就业指导讲座”、“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会”等会议。其次,总支书记陈教授召开党政联席会动员全系教师提供就业信息,其中主任助理柯老师主动联系广东省佛山威力清水处理有限公司老总来我系举行专场招聘会,在我系招聘优秀毕业生并洽谈我系与该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及建设教学实习基地等事宜。
三、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增强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为了更好的做好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系一方面积极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通过班团会、就业指导课、就业形势报告会、就业宣传栏、专场招聘会等形式进行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掌握科学的应聘技巧。在校园大型招聘会中,我系毕业生的定位准确,心态积极,突破专业的界限积极推销自己,有的同学主动推销自己的专业,以个人的品牌带动我系专业品牌的推广。另一方面,我系毕业班辅导员充分分析毕业生的个人情况,通过与毕业生交流,了解其就业意向及特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四、提高就业管理水平,严格就业管理
我系为了加强毕业生就业的管理工作,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阶段统计,做到工作心中有数,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工作:
(1)组建班级QQ群,建立毕业生信息网络及交流平台,每班确定几名信息联络员,及时地传递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
(2)从开学起对学生的资料进行整理,与材料的完善,毕业生的档案整齐、规范;
(3)强调毕业生的纪律要求,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严格履行请假手续,严格办理离校程序,与离校学生签订安全协议;
(4)按时参加院就业工作例会,及时向总支领导汇报会议精神,落实工作内容。
从以上情况来看,我系就业工作是有序、有效、有特点的,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个别学生因心理、家庭原因造成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过大等等。
我系下阶段就业从下面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组织未就业学生参加校内外专场招聘会;
2.加强已就业学生的跟踪与教育;
3.继续收集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一、前言
考研、考公、直接就业,这三个是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选择。如何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未来,除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还要借鉴提取前人的建议。本课题采取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嘉兴地区的我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他们就业后所得出的经验,为即将毕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校生提供意见,从而更好地选择就业方向。
二、嘉兴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据嘉兴人才交流中心的招聘信息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上趋向务实,招聘不再只追求学历,而是更侧重于工作岗位需求。本调研组根据问卷采访结果和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了嘉兴地区浙江师范大学2001年——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从就业率方面看。通过走访和问卷,本调研组搜集到的数据显示2001——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
第二,从职业类型方面看。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占调查总人数的75.6%,从事公务员的则占22.2%,其他职业的占2.2%。
第三,从职业幸福感方面看。无论是从事教师、公务员,还是其他职业的被调查者,均对自己的岗位满意度较高,该现象尤其在教师行业中更加明显。
第四,从在职压力方面看。在被调查对象中,一方面有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82.2%。
第五,从工资待遇方面看。提高工资待遇一直是众多教师的期盼,据本调查组的调查情况反映:在地区分布上,嘉兴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在浙江省范围内偏低,尤以嘉兴市的海盐县最低,地区差异较大。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根据2001年——2010年嘉兴市政教专业毕业生工作基本情况调查情况,被调查者资料可分为三部分:政教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以及工作反馈。现做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嘉兴市政教专业毕业生的样本中,男性比例为54.2%,女性比例为75.8%。从工作年龄来看,拥有6年到9年内的工作年龄的最多,占调查总认识的82.2%,工作年龄1年到3年内的和3年到6年内的分别占13.3%和4.4%,所占比例较小。结合生源地为嘉兴的政教毕业生情况来看,03届到06届的嘉兴籍贯政教毕业生最多,这三年平均每年的嘉兴籍贯政教毕业生达到12人,06年之后骤然减少,因而工作年龄6年到9年的基数最大,所占百分比最多。从职业现状调查情况上看,从事政治教师的所占百分比最大,占调查总人数的75.5%,从事公务员的则占22.2%,从事其他职业的占2.2%。
(二)工作现状
2001届至2010届嘉兴籍贯政教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分为教师和公务员两大队伍,教师当中又分两部分分别执教高中与执教初中政治。
调查显示,77.3%的职业的获得是通过招聘会,结合调查数据,教师职业的获得都是通过招聘会;而有15.9%的公务员是通过先从教后考公的;只有6.8%的公务员是一毕业直接考公务员考上的;政教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主要为高中政治教师,其次是初中政治教师、公务员。
(三)工作反馈
教师方面的学长对在校政教专业学生的建议是更倾向于多读书,而公务员的学长则更倾向于要多锻炼自身能力。
从上图可以看出,单纯积极参加学生会各种活动是不提倡的,在校学生应追求多方面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对嘉兴地区浙江师范大学2001——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得出该专业已就业的毕业生成功就业所需具备的自身素质,从而为广大在校生提供奋斗的目标。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依旧有诸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如若就业,工作比较稳定,但是发展空间较少。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基本上无涉及到商业方面,主要集中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与政府部门的工作。
综合以上,我组成员提出了如下建议:
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不断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动力,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因。思想政治教育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的优势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修养,要有能说会写的特长,因此只有具有一定知识储备,才有发挥的余地。
有意向从事教师职业的在校生应该在辅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如:粉笔字板书的书写、课堂的设计方面应该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要结合现今学生发展的特点以及现今社会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的实际,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育实习阶段,毕业生应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在有经验的同事的带领下,努力学习各种技巧和技能,将大学学习到的师范技能和各种能力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学效率。
切实加强毕业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实内在修养,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模式,并努力克服职业倦怠。工作单位需对毕业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平台,对其专业成长进行促进。
随着现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在校生应创新就业形式,寻找就业的新路径。如:可否突破专业限制向经商方向发展等。(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腾元《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08年10期
中图分类号:G52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52-01
毕业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终点,但它又承载着一个新的起点。在这遥遥可数的在校时光里,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母校,保证做到安全、文明离校,保持一贯的优良作风。毕业生文明离校是对毕业生思想品德修养的一次考核,更是衡量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毕业生文明离校环境,为母校留下一笔珍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同时也学弟学妹们树立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形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给全体毕业生创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毕业氛围,结合我院毕业生工作实际情况,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治“本”
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职院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也离不开这根生命线,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通于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才能真正使“文明”深入毕业生内心,才能解决毕业生文明离校“本”的问题。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成立专门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院系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加强对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影响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分阶段开设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三)探索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尤其要加强网络、校报等媒介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氛围。
毕业生文明离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本着贴近毕业生实际、贴近毕业生生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加强制度建设,用健全合理的制度去规范和管理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制度是工作规范化的保证,科学合理的制度可以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有理、有利、有节”的开展。
制度的制订和出台不是靠“拍桌子、敲脑袋”所能解决的,制度来自于大众,最终要回归于大众。这就需要需要深入毕业生群体当中去,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群体思想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人性化的制度。科学的制度必须是健全的制度,这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尤其是在对以往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工作弱点所在,用制度去弥补和纠正错误和缺点。制度的力量必须通过制度的实施才能得以发挥,这就需要制度的实施者能够克服“人治”因素影响以及改变“随机式”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切实使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规范化。
三、建立和完善毕业生文明离校监督体制
合理有效的监督是使毕业生离校“文明”的保障和前提条件,监督的目的是预防“反文明”现象的发生,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离校过程中存在的“打、砸”现象,就充分体现了监督的缺乏和不到位。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文明离校监督体制,其中既有学校对毕业生行为规范与否的监督,又有广大学生对学校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得力与否的监督,但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文明离校自我监督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成立由各职能部门及社团联合组成的临时专门监督机构,对毕业生文明离校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各院系成立响应监督小组,确保监督及时到位,及时遏止不文明现象发生的势头。同时,在广大毕业生中,可以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成立文明离校自我监督小组,强化毕业生自我监督。
四、加大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
在影响毕业生择业的诸多因素中,工作单位性质与地域往往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进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战略性调整,按照国家有关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文件精神,要加大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地区、基层岗位就业的力度。
一、高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毕业生学习松懈、纪律松散,教育管理难度大
毕业生虽然是在校学生,但是高校考虑到学生临近毕业,面临考研、求职、实习等很多实际问题,尽量调整教学计划,在大四这一学年往往安排课程较少,毕业生课业负担减轻。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松懈了,学习自觉性减弱、课堂出勤率低、考试应付,导致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下降。同时部分学生觉得即将毕业,因此组织纪律观念逐渐淡化,他们无视学校的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对布置的工作敷衍应付,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集体的凝聚力下降,违规违纪现象增多,大大增加了学生日常管理难度。
(二)毕业教育内容存在偏失,思想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毕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又是毕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压力增大的前提下,高校往往忽略了毕业生思想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就业指导工作上,只重视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反馈、职业规划的辅导、就业技巧的培训等事务性工作,淡薄了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纪律、道德观念、责任感的思想辅导。这种重服务轻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很难保证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毕业教育形式、方法僵化,无法与社会教育对接
毕业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肩负着高校日常教育,同时又因其特殊的教育职能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使他们的思想、行为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学校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采取讲授灌输的方式,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形式的僵化还导致一群“书呆子”的出现,他们只会考试,不能学以致用,不具备应有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走出校园后,很难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成长。
二、改进毕业生思想教育及管理的措施
(一)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加强正面引导教育
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是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大四这一年,毕业生从开始考虑考研、就业问题到毕业离校,这一过程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方面的影响,其思想活动非常复杂,还常常会出现曲折和反复。所以,我们在进行调查研究够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对毕业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成长状况、性格特征、特长爱好、思想基础以及求职意向和发展目标等,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并做发展的、动态的调查研究,步步深入,贯穿在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在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思想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积极、正面的引导教育。同时还有注重思想教育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认真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把生动的教育内容与灵活的教育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融汇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保证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保证毕业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规范毕业生日常管理,强化校风、学风建设
毕业在即,学生却要面临很多的实际问题,如求职面试、备战考研、实习、做毕业设计等。为此一些高校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方便,实行粗放式管理,导致学生学习松懈、纪律涣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毕业生教育虽然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绝不能放松对学生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毕业生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把严格管理与解决毕业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管理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在工作方法上注重情感交流,在管理形式上做到粗中有细。要坚持毕业生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在管理中与其他年级学生一视同仁,保证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真正执行。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党团组织作用,增加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保障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三)加强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态,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基本条件。我们要为毕业生在择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提供充分的帮助,积极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自我认知教育是帮助毕业生对自身有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通过自我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身体素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工作特长以及家庭实际状况等方面,认识职业特点,调整就业期望值,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性质或工作类型,摆好自己在社会需求的大坐标中的位置。它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功择业、就业的前提条件。而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则应放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方面。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和竞争意识,增强耐受力和抗挫折能力,缓解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使其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各种挑战。
(四)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
应聘和求职对毕业生来讲,是一次素质和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检验。在此过程中,企业不光通过求职者的言谈举止直观地了其基本情况,还会通过笔试和面试,深入考察毕业生的的综合素质。对于毕业生来讲,只有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讲,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和教育,激励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强高尚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抓住机遇,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社会适应性教育,主要是指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前,对他们进行某些必要的思想、知识教育,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从合格大学生向合格员工转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培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即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素质、能力的融合。其次,团队协作能力。教会学生收敛自己的个性,树立团队意识,掌握良好的交沟通技巧,寻求与合作人的最佳结合点,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再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引导毕业生重视自己的信誉,增强责任感,培养“与公司共命运”的意识,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
(五)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能力,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除了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大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才能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快融合到团队和社会中去,更好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这对即将离开校门、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为此,在毕业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在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要尊重和肯定毕业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在各项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性,拓宽教育管理者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渠道,增强教育管理的活力。同时创设一个宽松的自我管理环境空间,加强自我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健全毕业生自我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积极借助学生组织的载体作用,挖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发展。高校还要在毕业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干预和指导,建立健全毕业生自我管理的监督和评价体系,达到从管到不管的境界。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延续,这一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同时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成长。抓好毕业生教育及管理工作,是实现本科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整个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总结以往工作中经验和教训,开拓新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将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在管理过程中实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管理,实现大学的最终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昕.对高等学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文学,2011,(07):238-239.
\[2\]任永平,韩平,郭艳丽.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1):255-256.
对就业心态的调查表明,11.8%的毕业生对就业非常有信心,27.9%的毕业生表示有信心,26.6%的毕业生虽然信心不足,但表示会积极争取机会,10.2%的毕业生表示没有信心。可见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心态良好,普遍就业信心较强,对就业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但也存在部分毕业生就业态度消极,认为就业是由雇用方决定的,自己能否达到目的,要看雇用方是否满意,自己不能够主动走向就业市场。
(二)就业能力
就就业能力而言,34.6%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最重要,27.3%的毕业生认为职业资格重要,21.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重要,13.8%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重要。可见毕业生对就业能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三)就业区域
关于就业区域的调查表明,29.5%的毕业生选择四川省省会成都,37.5%的毕业生选择去四川省其他中小城市,21.7%的毕业生到沿海开放城市里去,也就是说有大多数的毕业生希望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就业,相比之下选择去农村幼儿园的只有3.9%。学生毕业后都希望留在经济较好的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加剧了就业的困难,又不利于农村地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的英语师资是非常缺乏的。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普遍看重的是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
(四)就业单位
就业单位的调查表明,37.8%的毕业生选择了国家机关幼儿园,43.5%的毕业生选择了公立幼儿园,只有13.6%的毕业生选择了私立幼儿园。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都渴望稳定的工作,都认为稳定的工作会带来稳定的效益。
(五)就业薪酬期望
薪酬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毕业生们都希望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薪酬期望的工作。本次调查发现55.6%的学生选择在1000-2000元之间,36.1%的学生选择在2000-3000元之间,只有9.2%学生选择3000元以上。这表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薪金期望比较切合实际,这一点是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但同时也发现毕业生最不愿意降低的就是薪酬,可见毕业生对实际利益的获得仍然是有要求的。
(六)影响就业因素
从影响就业因素来看,40.3%的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27.5%的毕业生考虑的是自身提升空间大,16.5%的毕业生考虑家庭要求和社会需求。这表明毕业生择业时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认为对工作有兴趣,才能做好工作。其次是父母的意见。可见毕业生的主体意识普遍较强。
二、对策和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13届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没有信心。结合此次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强针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面临就业选择时,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是大多毕业生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求职方面的训练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大三期间,学校应针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学校可以开设职业素质教育、求职程序教育等课程;开办就业政策介绍等方面的讲座;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求职面试和模拟面试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建立科学的就业观,积极地面对就业问题,同时也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加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据调查,“学生自身条件不足,缺乏竞争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即将成为学前英语教师。如果不具有能够教授学前儿童所需要的教师职业技能,将不能胜任学前英语教学工作。因此要使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学校可以围绕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内容,制定翔实的训练方案,实施完善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学前英语教师。
(三)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提供更多到幼儿园见习机会
学校应积极组织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学前英语课堂,观摩优秀学前英语教师的实际教学。有一定教学基础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班级实际授课,在实践中体会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