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08:07: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710
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人才。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依据教育部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补充规定》(2008年4月9日),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低于半年。顶岗实习的目的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实现从学生到操作工人转变的过程。顶岗实习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矿业工程系自成立以来顶岗实习教学工作不断在改革中完善发展,毕业生以动手操作能力强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获得用人企业一致认可。但由于煤矿企业生产条件限制,使顶岗实习工作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改革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一、总结以往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心理反差较大,不适应矿山环境
大学校园环境属于一种消费型生活,靠家长供养、没有危机感,没有体力和时间上的约束,煤矿企业一线生产环境是靠劳动付出去换取劳动价值。大部分90后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即使是农村,也很少从事过体力劳动,对煤矿采掘一线的作业环境、简单重复的劳动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厌倦情绪自然产生,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违规、脱岗,缺勤、旷工现象时有发生。
2.岗位适应能力较差,沟通能力欠缺
从学校到煤矿,从课堂到采掘一线,有的同学对专业期望值较高,因此不能尽快适应煤矿企业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要求,部分学生缺乏沟通能力,不能很好地合作,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3.企业指导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校企双方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由系部专职指导教师制定,与企业方面缺少合作与沟通,使企业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使学生不能顺利完成相应岗位的实习任务,影响教学质量。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大胆改革并以2013届毕业生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和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共108名毕业生的顶岗实习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二、改革顶岗实习教学和管理模式
1.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管理职责
系部与实训基地的企业针对实践教学工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了系部与企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对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也一样,在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开展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受企业和学校双重管理,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并服从双重管理。学生被分配到煤矿矿企业各岗位后,实行“认师傅”制,师傅对学生负直接管理责任并评定学生实习过程成绩。系部的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并综合考评学生实习情况。
2.校企合作组建顶岗实习教师队伍,合作指导实习过程
学院首先引进有多年企业一线生产和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其双师比例达到70%以上。矿业工程系按照学院兼职教师聘用条件选聘有生产一线经验的、能够胜任实践教学工作的煤炭企业技术骨干、生产一线管理人员、行业专家能手组成了兼职教师库,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专兼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矿业工程系具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顺利实施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校企合作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建设,以岗定课、以证定课
顶岗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综合性实践过程,实习过程主要是完成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相应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在教学实践中,首先编写实习材料发给学生。以采煤岗位和矿井通风岗位(群)等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岗位所需决定课程内容,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要求决定课程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共同选取教学内容并编写实习任务书、实习手册和实习日志等实习材料,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考核、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按要求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并上交实习材料和实习报告。实践证明,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2013届煤矿开采技术和矿井通风专业的毕业生实习材料完成质量较高,实习中表现较好,实习报告资料收集较全面,实习态度较端正。
4.做好学生实习前教育工作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干扰,消除心理障碍,如盲目自信心理、自卑心理和盲目从众的心理等等心理障碍。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如选择适当的就业目标;正确评估自己,树立竞争的勇气等。教育学生认真学习企业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学习企业的科学管理技能、企业文化、采掘生产与通风技术。采矿类实习生要在煤矿企业采掘生产一线磨练成长,在实践中增长专业技能、增长管理才干和协作精神。
三、健全顶岗实习相关制度
通过顶岗实习实践证明,矿业工程系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着力解决好实践环节暴露出的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和学生实用技能差等问题,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这是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根据学院教学制度结合矿业系专业特点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了顶岗实习有关制度(见顶岗实制度)。
四、完善顶岗实习考核和评价机制
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对顶岗实习有明确的考评指标,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规范管理。通过“顶岗实习考核标准”实施双师双考核制(见顶岗实习课程标准)。
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改革效果检验
经2013届毕业生教学实践验证,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在企业与系部双重管理下,学生观念转变较快,适应环境较快,对职业素养的养成其促进作用。
2. 强调过程考核的双师双考核制,约束了学生日常行为,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经验,增强团队协作、沟通和岗位适应能力。
3. 毕业生对本届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满意度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认为岗位适应较快,应用技能较高。
4. 本届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达到90%以上,双证书获取率达94.9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o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ternship Teaching Reform
YANG Shuzhao
(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ternship for coal, companies take into account the safety of students unwilling to accept students' internships, as well as internships and other targeted poor and ineffective problem, "Trinity"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That is, to watch mine mining models an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he mine space; into the well feeling, reproducing real mine; gymnastics training exercises to enhanc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Three-stage step by step, Trinity,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achieve the co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ternship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reform, shaping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alents economic conditions.
Key words Coal College; practice teaching; internship reform
煤炭高等院校本科学生实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矿业工程学科中的采矿工程专业和安全工程专业,离开实习环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无从做起。因此,实习教学不仅决定教学质量,而且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要比理论教学更直接,不可替代。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结构转型异常艰巨复杂,经济持续滑坡,形势严峻。煤炭企业基于对自身经济,特别是学生入井安全保障考虑,不愿接受学生到矿实习,甚至拒绝学生入井实习等。代之而来的煤炭高校实习难、学生逃避实习和实习效果差等问题浮出水面。单一的煤矿实习模式已不能满足煤炭高校转型的需要,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基于此,作者以毕业实习为例,在分析目前煤炭高校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业工程类本科学生实习“三位一体”实习改革新思路,三步走,三到位,以适应变化了的煤炭发展新形势,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1 矿业工程专业实习模式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实习的现状
(1)单一的毕业实习模式。目前大部分煤炭高校毕业实习一直沿袭的是过去的模式,即,必须在煤矿井下实习,时间四周。实习矿井由学校老师利用个人社会关系联系,学生安全由学校负全责,矿方只提供实习地,允许查阅资料,其他事宜自行解决。然而,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矿井超过三分之二,加之经济形势的不断下滑,煤矿生产任务艰巨,基于安全考虑,绝大多数矿井不接收学生实习,即使同意实习也只接受部分学生分批入井,原则上一人一次,与实纲要求相去甚远,学生实习处于尴尬境地。
(2)顶岗实习的局限性。煤炭行业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属井下作业,水、火、瓦斯和顶板等事故极易造成人身伤亡,煤矿规程规定新工人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才能入井见习,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而毕业实习仅四周时间,只能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熟悉熟悉井下工作环境,对矿井空间有个初步认识念。个别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允许与其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顶岗实习,显然这违反规程规定,学校不鼓励这样做。因此,顶岗实习不适合在煤炭企业进行。
(3)实习无针对性,效果差。由于安全的原因,学生在矿实习时间不超过十天,仅相当于认识实习。资料收集方面,矿方只提供基本资料,技术资料及图纸等不许拷贝,几十个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基本一样,几乎无助于毕业设计,造成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实习效果很差。
1.2 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方法滞后。目前,煤炭高校本科毕业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取实验和课程没计两种方式进行。课本实验属验证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几乎没有,而且实验学时又少,不及理论学时的六分之一。验证型实验是在教师设定好“假说”和准备好仪器的前提下由学生完成的实验,主要考察的是操作技能,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作为独立实践环节,题目缺乏工程背景,与煤矿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教学方法仍然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围绕“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此外,毕业设计也是由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按照设计指导书一步一步去完成,很难达到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煤矿技术进步了,课本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技术需要。
(2)教学评价体系单一,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从评价体系来看,煤炭高校注重对学生最后提交的作业或实践(实验)报告的考核,是一种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考核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上,没有制定具有针对性考核标准,如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均采取相同的成绩评定办法,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依据相同,不具合理性。
(3)校内实操设备匮乏,实践教学条件不达标。由于煤炭高校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经费主要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开支上,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的经费少,造成校内实验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先进的大型没备难以购买,设备套数不足,一人一组的实验通常是二三人一组,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训场所面积小,安全问题大量存在,不能满足学生合作团队完成的项目。学校大部分设备是上世纪的落后产品,有的只能用作参观,不能启动;有的仅是个演示仪器,学生实际操练形同虚设。
(4)师资力量较薄弱,缺乏一线工程实践经验。一些煤炭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管理的要求,师资力量明显较为薄弱,还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就上岗工作,理论和技能都不能达到任教老师的标准和要求。授课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青年教师越来越多,但他们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接受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学术训练,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具有工程背景又具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加上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较少,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丰富:学科专业师资力量的配置与分配不合理,实践操作带领教师短缺,教师群体的整体实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准,与教学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2实习教学改革措施
2.1更新实践教学观念,适应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今年国家提出升本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大部分煤炭高校具有工程背景,培养学生掌握生存发展的职业技能,构建、完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个人对国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质量意识,坚持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实习实践教学上,要以应用技术为核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找准学校在行业经济中占据的位置。
2.2建立“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单一滞后的实习模式
实践教学是工程类煤炭高校的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消除安全危险对实习的壁垒,剔除实习针对性差和效果不明显的弊端,改变单一下井为重点的毕业实习模式,将毕业实习分三阶段进行,环环相扣,改革实践教学。
(1)第一阶段,观看矿井系统模型并辅以多媒体视频,历时一周。结合矿业工程各专业实习特点,分批集中参观并讲解演示矿井开采系统模型,要求实习指导老师对照模型分系统介绍,逐一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矿井空间概念的感性认识。同时,要集中实习学生观看矿井开采系统多媒体视频,反复对照模型空间,思考各大系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实习矿井的概貌和开采特点。模型及多媒体实习周结束时,要对实习学生分组逐一考核,考核地点选在模型实验室,考核采取让学生对照模型讲解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
(2)第二阶段,实操演练,历时一周。实操基地选在校企结合的大集团公司所办的培训基地或技校。培训基地用的实训设备,一般是矿井退下来的二手设备,比较齐全。在这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感受各种设备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及要注意的操作规程要领,特别要求学生要掌握各种监测监控设备的实测结果对比分析,包括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检测光学仪器的使用。这一阶段,学生实操要重点学会矿井阻力测定方法、矿井顶板位移测定、突出矿井瓦斯基本参数测定,以及割煤机、综掘机和液压泵站等设备的操作。考核考评应在实操基地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井下各种设备的实操技术。
(3)第三阶段,入井参观,历时一周。这一阶段,先邀请所实习矿井技术人员讲述矿井概况及安全注意事项,后入井参观学习。入井实习要由矿井技术人员带领,熟悉井下各大系统及设备,重点是生产和通风系统。一般要求学生至少下井一次即可,既不耽误矿井正常生产,也减轻矿井对学生安全担忧的压力。实习必须有针对性,要求结合毕业设计题目收集资料和图纸,最好能咨询相关问题。考核考评应在学校进行,重点是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资料收集。
2.3实习教学应尝试“导师”制,全过程跟踪指导培养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经济条件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工程背景下的煤炭高校实践教学也应尝试实行实习“导师”制,这里的导师制有别于研究生导师制,主要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位学生从大四第二学期安排好该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由该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分阶段、渐进式拟定学生的实习计划,指导学生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实习期间一直跟踪学生的实习情况,填写学生实习跟踪手册,这在较大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发生安全及其他问题的可能性,实现了全过程监督和培养。
2.4 实习及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的改进
长期以来,煤炭高校实习实践考评考核体系一直重理论考试成绩,对实操实训不考核或仅做参考,造成毕业学生动手能力差,到企业一年甚至二年后才逐步掌握实操技能,因此,改进现行煤炭高校实践教学考评考核体系势(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8页)在必行。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保证考核结果公正、客观,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改注重学习成绩、实习结果考核为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考核,重实操能力培养和实操过程表现,营造创新环境活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思路、创新观点,创新方法。
(2)不同的实习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应有所不同。对模型参观和演示实习注重考察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空间想象力,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或实习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重点考察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工程能力。实习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3总结
煤炭高校具有工程背景,属应用技术类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深入分析实践教学存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方法滞后和教学模式单一,以及工程背景双师缺乏和学生实操能力差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分阶段实施“三位一体”实习方法,规避因学生人身安全困扰毕业实习质量和效果的问题,建议实习教学尝试“导师”制,全过程跟踪指导培养,改革实践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适应经济条件下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基金项目:河南工程学院博士基金资助(D2013019)
参考文献
[1] 吴金刚,杨书召.工程教育背景下煤矿瓦斯防治实践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3(1):58-71.
[2] 叶志攀,金培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科教育研究,2007(2):74-77.
《煤矿地质》是采煤、通风、地质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煤矿建井及生产的地质因素,解决煤矿开拓与开采中的地质问题。为学生后继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煤矿地质不仅是新建矿井,矿井可持续发展以及预防水、火、瓦斯、顶板等自然灾害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指导煤矿日常生产、设计、施工的重要根据。可靠的地质资料是进行矿井设计的有效保证。因此,煤矿地质在煤矿生产中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该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只有充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一、《煤矿地质》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煤矿地质》实践性教强,只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活学活用活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观察,积累实际资料,才能进行归纳、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指导实践。如果离开实践教学,仅靠课堂上的抽象“讲授”,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更谈不上掌握了。如,我们在讲矿物这一节,要让学生认识一种矿物,只是从理论上讲形态和性质,讲某种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等等,虽然讲这一种矿物或特性讲的很详细,但学生仍然很迷茫,分不清。如果我们拿着矿物岩石标本对照矿物讲特性,让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主要特征,同时让学生对同类矿物岩石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特征明显,易记易分辨。同时,在教学中,应用现有模型或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让学生培养立体概念,增强学生对课程中出现的各种图件的想象力和立体概念,加强教学实践,也是上好该课,让学生掌握好该课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实践的方法与步骤
1.制作和利用标本、模型上好每一节课。标本、模型是《煤矿地质》课的重要教学工具,利用标本和模型也是强化理论教学的重要方法,该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教学时对于标本和模型可采用辨讲边演示的方法。比如,矿物、岩石教学中,让学生先看,总结特征并发现各种矿物、岩石的不同之处,再给以指导讲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断层一节是,利用自制的教学模型给学生现场演示,并鼓励学生亲手制作,在自制的模型上量出断层的几个要素,弄清正、逆断层的本质区别。此外,对各种图件及其空间概念结合煤矿实际进行讲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和接受。
2.上好制图实践课,组织好现场教学。《煤矿地质》教学的矿井地质部分,配置了许多图件图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这一思维手段来认识和理解各种地质现象,还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学会将各种挂图复原到实际状态的问题,教师要力求将每一步怎样做交给学生,并让他们动手绘制,一遍不行,就多遍重复绘制,直到掌握为止。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看一看,老师在讲一讲,才能实现由形象到抽象的飞跃,因此,组织好《煤矿地质》课的现场教学也是上好这门课的必要手段。例如:地质剖面图,水平切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矿井三大基本图件。
3.组织好现场野外实习。现场实习及野外实习时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煤矿地质》课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为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首先应该给学生介绍野外实习的工作的特点,准备好实习工具、罗盘、放大镜、地质锤,并强调安全常识,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在实习阶段,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先观察、描述,然后老师再讲解,更正学生的错误判断。形成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例如:判断断层的存在标志,确定断层两盘相对动向与断层面的产状,必须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野外实践中。根据断层本身的复杂性,去粗取精,才能准确地鉴别断层性质。这些活动分小组进行,然后比较各小组的准确性。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学习效果,强化课堂知识的记忆,对学好这门课起到重要作用。
三、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煤矿地质》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地质情况千差万别,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井下空间的限制,对认识、了解、掌握各种地质情况带来了不少障碍,为此,在教学实习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实习计划。实践教学必须按照大纲和教材统一安排,决不是越多越好。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组织教学、实习,让课堂实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边教边习,下一步现场实习积累知识,掌握要领,且不可不切实际地盲目教学。
2.边教学边积累,为实践教学奠基。实践教学开头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在现有条件下逐步开展.采用边教学边制作一些标本、模型和挂图。在平时的教学实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就为真正的现场实习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3.教学实习做到有的放矢。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现场的地质情况进行讲授。必须结合授课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为了做到有的放矢,任课教师必须在确定前做好充分的调查。选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地点进行。同时结合将来就业的煤矿企业地质构造特征进行,避免盲目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煤矿事业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昆,王向阳.煤矿地质[J].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阎 璋.煤矿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
矿产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土地和生态环境,土地复垦便应运而生。当前,土地资源的紧张导致国家对土地复垦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日益重视;2011年3月5日,国务院令第592号《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工作日益常态化,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土地复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在各大专院校陆续开设,如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成为面向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为学生就业开辟途径。
《土地复垦学》自1994年首次在中国矿业大学开课,已有16年的历史。随着土地复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教学改革从未停止。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土地复垦学》是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土地复垦学的教学宗旨是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土地复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土地复垦的政策与各种实用技术如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露天矿复垦技术、煤矸石山绿化技术和微生物复垦技术;另外,也培养学生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二、教学内容的完善
《土地复垦学》开课之初没有教材,没有平台,教学内容以国外和教师实践经验介绍为主,辅以现场需求,不成体系。
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土地复垦的概念和采煤沉陷地及露天矿的复垦工作,重点是介绍国外的土地复垦技术和我国的需求。随着我国土地复垦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定区域的土地复垦技术日趋成熟,但也引发了新的土地复垦技术需求;随着土地科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发展,紧抓交叉学科中取得的成绩,逐渐澄清了土地复垦的概念与内涵,建立了土地复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向土地复垦学方向发展。土地复垦技术拓展到矸石山复垦、采石场复垦、污染土壤治理等,并紧密结合国家投资土地复垦项目、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等,逐步完善《土地复垦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提出在教学中体现“少而精”与“宽而新”的原则,即在基本原理上注重体现“少而精”,而在介绍土地复垦学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体现“宽而新”。如今,本课程已形成集课堂教学、上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七个环节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也基本确定,相关科研成果包含在“煤矿区土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综合治理技术”中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国煤矿土地复垦方面的国家级最高科技奖励。
1.教材改革
课程开设之初,没有教材,只有教师的讲义。随着课程的讲授,采用了张国良教授的专著《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ISBN:9787810405867,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做为教材,初步形成了课程教学体系。随后,矿业类院校如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先后开设《土地复垦学》课程,目前,一些农业类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也开设了本课程,致使对本课程的定位、内容、教材等的需求日趋迫切。自2006年,胡振琪教授组织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个高校撰写了矿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8月正式出版。据出版社统计,该书已售出4200册,反映效果良好。同时,编写了辅助教材《土地整理概论》,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7出版,并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教学手段改革
《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涉及土地、测绘、生态、地质、采矿等多方面内容,实践性强、新内容不断出现,因此,教学组从2000年开始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同时收集国内外土地复垦方面的录像资料,配合课程内容利用毕业设计制作模拟动画,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件、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资料集于一体,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信息量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
另外,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精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录像、上机、实验等有机结合,精心组织安排。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学生潜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来自山西、山东等国家大型煤矿区的学生,学过本课程之后,积极的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采煤破坏土地的复垦出谋划策,激发他们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信心。
3.教学方法改革
(1)“研究型”教学方法
本课程一改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体做法:一是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相当研究和准备,并紧密结合科研的新进展;二是教材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规范和要求来编写,多提供参考书和论文,在没有教材时编写出讲义试用;三是课堂讲授以探讨问题为主,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所探讨问题的发展沿革和前沿状况,使学生从诸家研究的比较之中得出自己的独特而可靠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专门安排研讨课,对专门的问题进行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两三个具体题目。讲课还采用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以及3D模拟等讲授方式,使学生在教室就能对复垦技术和复垦工程的实际情况有感性认识。
(2)双语教学
国外土地复垦技术较先进和成熟,一直以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因此,逐渐将双语教学引入本课程,成为本专业2门双语课程之一。不仅教学组成员均有出国访问经历,而且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拓宽了本校学生在土地复垦领域的视野,并将其引入课堂。2008年邀请3位美国、英国的土地复垦专家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4学时。
(3)优秀学生提前培养
在对所有学生都尽心尽责培养教育的同时,在实践和研讨教学中注重选拔突出学生重点培养,探讨培养尖子人才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对选中的苗子进入具体科研项目参加研究,同时由于土地复垦国际交流多,我们重点培养可以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往往通过安排接待外国专家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增加英文交流和科研的能力,通过重点培养,在2006届毕业设计中本人指导的汤世璐同学首次用英文撰写了毕业论文,并用英文进行学士论文答辩,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开创了先例,荣获学校2006届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四、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此外,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机和实验辅助环节,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尚属首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规划设计实例,动手操作仪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实际教学中,上机和实验开始之前,学生一般无从下手,也说明学生对课堂精讲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入,上机与实验完成后,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个小区域的复垦规划与设计,对基本实验设备能熟练操作,学生反应很好,更加印证了实践课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2.结合学校建设和科研实践构建教学平台
2005年,课程教学组将土地复垦学课程实践环节与学校“十五”211建设相结合,建立了400m的土地复垦专业实验室,包括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温室;结合土地复垦的科研需要自主设计了复垦土壤构造模拟装置、不同土壤基质污染性渗滤试验装置和复垦介质透气性试验装置等多种复垦技术试验或模拟设备,其中“用于自燃矸石山隔离层透气性测试的方法与设备”已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8 2 0123452.9)。上述装置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不仅用于学生的实验、而且作为学生参观教育和参与科研的有效设备,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结合暑假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开展土地复垦的实践教学。2003年9月1日与山东省兖州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长达15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在这里,学生可以参观到井工开采煤矿导致的多种土地破坏形式,如坡地、裂缝、积水等,而且,该地有3个国家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可供参观,复垦工程全面,学生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由本教学组教师指导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学生均到矿山企业实习,也可以参观矿山破坏土地及复垦工程。此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绿色北京”建设,在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全面的合作,重点是建立实习基地和参与其“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3.科研促进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组成员均是在土地复垦领域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负责人胡振琪教授,做为我国第一个中外联合培养的土地复垦博士,是土地复垦领域的领军人物,因此,教学组除注重教学研究以外,十分注重结合科研开展教学,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上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本课程体系确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依托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增加了课外教学实践机会,例如,从科研课题中为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同时设计成果充实到教学当中,形成良性循环。
五、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16年的教学,本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卓越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完成了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七个环节的教学体系;
②编写了专用教材和辅助教材;
③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板书、挂图、理论教学模式逐步过渡为多媒体、录像等,开展“研究型”、优秀生提前培养等探讨;
④加强了实践教学,搭建了教学平台,尤其是自主设计设备应用与实习基地建设;
⑤逐步进行双语教学;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订单教育;课程建设;三赢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order education;curriculum construction;triple-wi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26-01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之路”已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作为高职办学产、学、研结合实现形式的订单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的高职院所接受和采用,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的一种模式。所谓“订单教育”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和企业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协议,由学校进行培养,企业全程质量监控的合作办学模式。订单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形式,加快了高职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高职院的就业工作,成为高职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急剧增加,煤炭行业人才需求矛盾急剧凸现。煤炭专业人才供需的严重反差,既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煤炭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云南唯一所以煤炭行业办学方向的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煤炭企业联系,共同探讨发展思路,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在学院实施订单教育,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路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校企合作内容及模式简介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总结多年办学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开始实施以学校自主设置专业、招生、培养人才,企业与学生签订协议,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订单教育”模式。在实施订单教育的过程中,学院根据学校的实际结合企业的需求,确定了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的工程测量、煤矿开采矿技术、矿山地质、矿井通风与安全和机械与电气工程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五个专业为订单教育的专业。先后与云南东源煤业集团、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盘江煤电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订单教育”协议。在协议里明确了对校企双方的具体要求,即签订协议的企业对工程测量、煤矿开采矿技术、矿山地质、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实施订单教育;参与学院制定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参与策划教学内容的设计、培养方案;同时企业每学年按一定的标准发放助学金给签订订单教育协议的学生,接收这些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跟班实习,承诺他们合格毕业后到订单企业上岗。学院按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企业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关课程;负责对志愿参加“订单教育”的学生进行考核,向企业推荐符合要求的学生。同时采用以下运作方式,即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正常招收学生,新生进校学习一学期后,学院组织学生报名参加订单教育,并对这些给出学生给出评价,然后企业、学生本人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签订订单教育协议,学生在校期间享受企业提供的学业补助金。
2校企合作对学校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实施订单教育专业开发过程中,学院积极改革课程建设,提出教学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符合,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相符合的要求。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数十位校外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或兼职教师,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制定了既以学院教学体系为基础又与企业职业岗位和能力素质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采用了选修课、聘请现场专业人员授课及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多次到企业开展研讨工作,结合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确定与相关专业对口的岗位能力结构和需求,促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
3校企合作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实施订单教育过程中,学院依托企业的技术、资金和设备在校内建立了机械设备拆装、煤矿安全、煤矿瓦斯远程监控和模拟矿井等校内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在进校学习几门专业课后,能进行手动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为了有效补充校内实训、实习基地设备和功能的缺陷,解决学校实训、实习基地所需空间的不足的矛盾,学院依托行业和企业还在校外建立了18个长期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校学年后,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以保证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的目标。
4校企合作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及素养的作用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学院将优秀企业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制度、形象等基本要素引入校园中,积极开展企业文化、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工作岗位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职业认知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提出了“诚信为先,今天企业为我,明天我为企业”的口号。倡导学生珍惜订单教育的机会,主动了解和认识企业的文化,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特点,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使自己将来能尽快融入企业中,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学院的订单教育经过几年的实施后,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学院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校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订单教育也有了新的开拓。在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组织下,目前学院订单教育企业数已达到十多家,参加订单教育的学生人数有上千名,参加订单教育的学生获得企业支付的助学金已5百多万元。“订单教育”开辟了学院教育的新思路,给学院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提高了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创造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深受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好评。作为高职院的就业特色――订单教育,给我院办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简要描述课题概况,主要描述课题要完成的目标。(宋体,小四,150字以内)
一、课题研究背景(宋体,四号,加粗)
(一)工程概况(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工程的具体名称,位置建设单位,规模,技术经济参数等。(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对工程有何用途,及对本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何意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内容(宋体,四号,加粗)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哪些内容,或进行哪些项目的设计或计算。(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宋体,小四号)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具体目标)(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三)预期成果形式(宋体,小四号)
施工组织设计文本、计算书、设计说明、或图纸等,结合课题自选。
三、研究步骤及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四号,加粗)
(一)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如下: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1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2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3
(二)关键技术
描述完成课题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四、课题研究价值(宋体,四号,加粗)
(一)创新点
描述课题的创新点。(宋体,小四,60字左右)
(二)应用价值
描述课题的应用价值。(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五、研究条件(宋体,四号,加粗)
描述课题的具体研究条件,如基础资料情况,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指导老师的情况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六、参考文献(宋体,四号,加粗)
1、《××××》,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2、《××××》,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3、《××××》,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4、《××××》,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5、《××××》,作者名称,杂志名称,***年第*期
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范例:
题目:煤矿防治水管理及预防措施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煤矿水害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五大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于瓦斯,矿井水害问题历来是制约煤炭资源开发和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水害,不但会给生产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职工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随着泉上煤矿矿井开采范围的延伸、生产能力的提高及开采深度的增加,其开采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将变得更为复杂,涌水量进一步增大,水害问题也更为突出,故需要对其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防治水措施等重新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通过对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运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选题意义:
本论文着眼于矿井持续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的现状要求,运用水文地质学、、矿井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充水水源、充水通道,矿井涌水量及其变化、水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煤层底板灰岩承压水突水危险性进行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可查明煤层底板水患影响程度,并对矿井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水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提升矿井经济与社会效益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研究矿井主要地层、地质构造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水害地质因素。
(2)只有建立和形成规范的防治水技术管理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一系列防治水工作。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矿井突水严重威胁着矿井生产及工人安全,为此国内外专家对影响矿井突水因素和突水机理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类,
一:以水压为主要因素,主要考虑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力对隔水层的作用,如斯烈萨列夫理论、突水系数等;
二:以矿压为主要因素,试图通过研究顶底板隔水层和采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等特征来认识突水规律。
近年来,对于矿井突水通道,专家、学者从损伤力学、断裂力学、矿山压力学、岩体力学及构造地质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危害最大和难以准确把握的是断裂构造突水通道;对于突水机理,从“下三带”理论、矿压、大中型断层、小断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出突水以承压水通过断裂构造进入矿井为主;对于突水预测,专家建立了遗传神经网络模型、GIS模型、尖点突变模型等煤矿突水预测模型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矿区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方法能对矿井突水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治。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主要在充分整理研究泉上煤矿区域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水质分析等当今水文地质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泉上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影响分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根据分析的成果和结论提出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对水文变化、防治水措施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总结、根据历史水文资料和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优化泉上煤矿防治水措施方案通过专业技术刊物及相关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包括:《煤、泥炭地质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地质工作手册》、《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等,确立相应的标准
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1、第1~4周现场实习调查阶段(泉上煤矿实习)
2、第5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及提纲
3、第6周进行相关资料查阅与检索
4、第7~8周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第9~12周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
6、第13~14周交付指导教师审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
七、参考文献
1、柴登榜等。矿井地质工作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2、郭颖、李智陵等。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8
3、孙超主编。构造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4、徐星宽。矿井突水机理、水害成因与防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22
5、章至洁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9
引言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新专业建设既要考虑原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面。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方案作了大调整,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特色原则。本专业核心基础是建筑环境科学,代表课程是“建筑环境学”,它反映了本专业与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根本区别。第二,学科原则。学科为主、兼顾专业的原则是本科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具体体现。第三,共性原则。建立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使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将共有的基本理论、技术原理从专业课中提取出来,形成了一个专业技术基础平台,如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1,2]。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完善,全国各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办学日趋成熟。本文结合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实际情况,在凸显特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
一、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历史演进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筹建于1992年,并在采矿工程和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两专业中组织部分学生开办暖通专业课程辅修班,1994年在原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方向。1997年成功申报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并正式招生。1998年,国家教委调整专业目录,本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1994年来,我校建环专业已招收学生17届,为企业培养了1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我校获得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
二、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成效
通过近五年的特色建设,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现在共有教师16人。职称结构: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学历结构: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8人;学缘结构:分别毕业于10所高校,大部分有两个专业以上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老师们整合了课程内容,制订了富有特色(矿业、新能源技术和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主编或参编了全国性专业教材7部,正在主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的色教材《地下空间环境控制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及工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用“三平台双路径”实验室建设模式[3]新建成了较完整的专业实验室,结合特色,新建了地下空间环境控制实验室。2006年“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互动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湖南凌天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实验室;与湘潭平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功地申报了“湖南省矿山通风除尘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参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互动相长,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得到了加强,教师的科研项目质量和数量大幅提升,近年来教师获得了一批具有地下空间特色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继而提升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提高了学生就业率,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三、特色专业思路与原则
3.1 用已所长,培育矿业特色
各高校中各专业办学的背景、条件、历史不尽相同,只有深刻领会各地区各行业该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培育出行业特色。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许多高校不同,它隶属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与矿业工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本专业形成行业特色打下了基础。
从办学历史看,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前身为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专业,该专业完全是为煤矿开采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为煤矿开采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产环境。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服务对象从过去的单纯为矿业服务,转变为同时为矿业与建筑两大行业服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建环专业和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基础非常相近,均以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等为专业基础课,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侧重于为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随着矿山开采逐渐向深部深入,井下工作环境高温、高湿愈来愈突出,工作面温度超过35℃、相对湿度接近100%,工人中暑现象频有发生,井下高温已成为了矿山安全生产的灾害。在这种情况下,为矿山井下空间创造舒适的气候条件,将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专业教学内容看,我校建环专业具有地下工程特色[4,5]。建环专业主要是针对地面建筑的,为地面建筑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强调为地面建筑服务的同时,强调为地下工程服务,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建筑环境控制理论,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于地下空间的环境控制与维护。然而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地面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与地下空间的环境控制不尽相同,地下建筑工程有着更大的特殊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因此,在教学中,在教授学生基本的室内环境控制理论的同时,突出强调普通的环境控制理论在应用于地下空间时的特殊性。在强调环境控制理论的地下应用时,要求学生不要将地下空间仅局限于矿山,城市地下空间和其它的地下空间利用(如地铁、隧道、地下仓库等)同样是室内环境控制研究对象的范畴。正是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同时兼顾了地面与地下,强调了建筑环境控制理论在地下空间的应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使得学生的就业更有了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的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特色。#p#分页标题#e#
3.2 体现前瞻性,发展再生能源技术
人才培养只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才会被社会接纳。能源与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如何安全、高效地开采和使用不可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我国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必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我校建环专业与能源产业联系紧密。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建环专业具有浓厚矿业特色(地下空间环境控制),主要体现在该专业与能源开发的关系,促进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更好地服务煤矿企业,是该专业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建筑能源在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占30%左右),有效节约建筑能耗,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更是该专业追求的目标,这体现了该专业与能源节约的关系。然而,无论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才是实现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途径。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该专业下一步的追求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建筑节能方向选修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能源的重要性,树立学生节约能源的思想,开阔学生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视野。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加强了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教学,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朝着科学、可持续、协调的方向发展而服务。
3.3 科学定位,突显应用性
我国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多数是为民用建筑服务,主要是从事民用建筑的通风、空调、采暖等相关工作。然而,从专业建设的开始,我校该专业就将其专业定位为“工业与民用相结合”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具有浓厚的工科背景,与煤炭工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工业发展的势头和工业对环境与安全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工矿一线企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为我们这类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机会。因此,在制订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设置时,特别强调了专业的实际应用性、针对性、适应性。如加强了工业通风与除尘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地下空间的通风与除尘。近年来,电子、医疗、食品、精密机械等一些特殊行业发展迅速,这些行业往往需要高度洁净的生产环境,急需要从事洁净空调的设计、安装与维护的专业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要,我们在国内较早地开设了《空气洁净技术》专业选修课,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空气洁净技术》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4.1 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精神,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室内建筑环境设计和管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为了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建环专业本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为基础;以矿业为特色;以工程实践为根本;创造较好的工程实践环境”的思想,制订了富有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了大力加强实践环节和工程训练,我们先后在四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将工程能力培养贯彻到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设计大纲、实纲当中。
在体制模式上,努力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环境和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行学年学分制,即按课程课时来计算学分,学分作为学籍处理和评优评奖的依据,保留按学年升留级和退学制度,采取主辅修制。在过程模式上,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即“2+2”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学全过程分为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前阶段注重基础和人文知识的培养,后阶段加强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4.2 调整课程体系
从培养目标出发,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能力的要求,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和调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三个平台的课程体系: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6]。整个课程体系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贯彻了宽基础的原则。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力学、电学、计算机应用、管理科学等学科,还包括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所必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建筑环境学等。
在专业课设置上,强调了专业知识的全面融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原有课程进行了彻底的删、拆、并、增等处理,将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空气调节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课程《暖通空调》。在充分研究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原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精炼和整合,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框架,设置《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课程,将原来的《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调整为《空调冷热源工程》。率先开设专业选修课《空气洁净技术》,并编写国内第一部《空气洁净技术》本科教材。为了形成自己的特色,开设了《矿井通风与安全》、《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等相关专业课,将建筑室内环境延伸到“地下空间”,尤其是将地下空间降温、通风除尘、噪声治理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生能成为各大中城市所迫切需要的人才[7,8]。
4.3 加强实验室建设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卓有成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平台双路径”实验室建设模式。经过近20年的建设,现已逐步建立起通风、空调、制冷、供热、传热传质和热工等六个专业实验室,拥有粒子图像测速仪、高速摄像仪、空调机组性能综合实验系统、风洞、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以及常规的温度、湿度、风速、流量、压力、有害气体浓度、粉尘粒径和浓度等参数的测试仪器和仪表,完全满足专业实验的要求。另外,专业还设有数值仿真实验室,拥有FLUENT、PHEONICS、ANSYS等数值仿真软件。实验教学用房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800余万元。#p#分页标题#e#
4.4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本专业在完善现有实验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型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拟测试方案和实验报告,掌握大型暖通空调设备性能的测试方法,并分析各设备性能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动性,为开展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是改变设计选题,将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和拓宽。改变过去由教师指定内容,由学生按一定要求、一定形式进行设计的模式,由教师提供基本设计条件,而具体设计方案由学生自由选择,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制冷课程设计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将空调设计对象作为制冷站的一个用户,制冷站将为其提供冷源[9]。将供热工程和流体输配管网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将热源、热用户、管网输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
改革实习模式。专业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去认识实习安排在专业课授课之前,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末。这种实习安排存在两个不足,一方面,实习模式老化。现在的毕业生自主择业,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毕业后只是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实习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内容缺乏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实习经费短缺、实习场地有限。因此,我校建环专业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选择具有专业先进水平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并于2009年我校建环专业的实习基地被列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校外优秀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工程现场和实习平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5 强化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在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10年中,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承担了省级和校级教研教改课题10余项,制作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多媒体课件。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及横向课题等共计80余项;其中利用实验室完成了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在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上发表的研究论文30多篇;科研为实验室开发研制了实验设备10台。共申报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在国际刊物、国内重要刊物上近20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40余篇。这些成果的获得不仅提高了老师的科研兴趣,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愿望;在科研中促进了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提高了科研水平,师生双方都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4.6 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40所高校设有该专业,年招生人数1万余人,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虽然办学历史不长,但在以下两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
其一,我校原是矿业类高校,主要为矿山服务,为煤矿开采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产环境是我校建环专业的任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校及时调整了专业服务对象,从单纯为矿业服务,转变为同时为矿业与建筑两大行业服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校建环专业的专业基础没有发生根本转变,都是为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是研究对象由原来的单纯地下空间转变为了同时研究地上、地下空间。因此,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在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基础上的拓宽,具有明显的矿业特色(地下空间环境控制)。
其二,我校原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专业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备矿业特色(地下空间环境控制)奠定了人才基础。大部分老师具有采矿工程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的学习经历,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大部分仪器设备(如风洞、风网、粉尘、噪声及有害气体的检测装置、风压、风速、流量等测量仪表等)和图书资料都可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共享。此外,教师的许多科研项目涉及矿井瓦斯、粉尘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调节、噪声的治理以及通风网络分析与调节等,均与矿业工程相关,煤矿企业是我校建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之一,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五、结 语
高校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办学特色的竞争,只有重视和加强专业特色的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办学基本条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建设,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培养出了一大批宽口径、强基础、有特色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3(3):49-51.
[2] 张振迎,刘胜君,陈艳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探讨[J].制冷与空调,2009,23(4):119-120.
[3] 邹声华,李孔清,成剑林,等.“三平台双途经”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5):99-102.
[4] 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等.论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27-29.
[5] 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地下空间特色的定位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40-44.#p#分页标题#e#
[6] 王 荣,梁才航,魏德强,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72-175.
[7] 陈 光,钱付平,黄志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16-118.
(1)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完善。
实习是课堂、试验教学的延深,实习将学生带入现场,到实践中去,由实践中学,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他们将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我思维活动、自我创新活动,原有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获得,这种方式无疑比简单的“说教”来的直接,冲击力更强,作用时间更持久,效果就更好。同时,通过与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交流与学习,他们会不自主地在技术交流、专业术语运用、班前会组织、规程措施编制等综合能力方面比较差距,返校后查缺补漏,力争就业后很快胜任一线技术管理职位。
(2)兴趣的培养。
我国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在各省招生计划指定中,也考虑将更多的指标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一是利于毕业学生返乡就业,一是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报考采矿工程专业往往比较盲目,入学后得知艰苦专业后可能闹情绪,个人兴趣无从谈起,专业自豪感更是遥遥无期。实习中,学生进一步了解现场工作状况,熟悉日常业务内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专业认同感,培养从事采矿学习和管理的兴趣,立志为国家采矿事业做出贡献,从而使他们戒除浮躁和功利,回归知识学习的本身,让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
(3)背景知识的架构。
背景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区别内行与外行的试金石,更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和补充,理应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内容,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积累。采矿背景知识架构的难度极大,主要体现在专业历史发展悠久、名词概念多、图纸表现识读困难、工艺方法繁琐、巷道空间关系复杂等方面,单纯地填鸭式课堂讲授和参观演示试验,不太适应快速发展的采矿工业对背景知识的教育要求。网络、报纸、期刊是学生形成背景知识的三个基本途径,实习中的工程讲座、经验总结、业务交流,利于高强度、快速提振本科生的背景知识,特别利于拟补学校课堂教学外延有限的缺点。
(4)专业品质锤炼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煤矿开采是一项艰苦危险行业,从业者在井下面临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部分工序尚需体力劳动来完成,因此大学生在走向岗位前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立志扎根矿山,有为人类采撷光明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唯此才能更好胜任矿山技术管理岗位,有所作为。实习中学生逐步深化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永远不服输、永远不向困难低头、永远争第一”采矿精神,返校后积极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正确定位入职后的岗位角色,提前锤炼好专业品质。
二、采矿实习教学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和试验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设备和场所均布置在校内,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条件优越,师资队伍的说教能力突出。实习教学则完全不同,学生的主体性更强,他们更多接触的是从事企业工作的非固定兼职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以技能为主,同时实习活动要让位于生产,教学仅仅是一种临时功能、辅助功能。各高校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不同的实习方式和方法,尚能保障实习教学的正常开出,但实习面临的问题却不容回避,成为历届全国采矿工程专业年会的重要议题。不容否认,它正发展成为煤炭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组织中的一块顽疾或洼地,似乎走入了一种困境。
(一)教师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不够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他们大多没有现场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不足,普遍缺乏实践知识,实习指导中很难适时有效地将课堂重点和难点引入进来。老教师虽然实践能力突出,但教学工作量大,实习指导的强度大,加之煤矿井下光线不足,空间有限,往往大组讲解的条件不具备,驻留时间又较短,导致他们很难有精力和条件给每组学生耐心细致地解疑实践问题。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学校给予的工作量和补助又相对不足,导致很多教师指导实习没有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他们引导学生的能动作用,工作重点放在了协调地点、联系交通、保障安全和评定成绩,完全沦为了实习的专职“领队”和“保姆”,教师与学生脱节,学校和社会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企业兼职教师在实习中本应成为学生校外指导的良师益友,但因实习时间太短,师生交流互动较少,部分老师仅仅是工作之余受领导委派做几次报告,带学生到采掘工作面转转,实习内容和时间大打折扣。
(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和态度不正
采矿人才培养中,强调实习并不能削弱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无论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是毕业实习,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是保障实习质量的前提,否则再好的实习组织、实习方法和实习资源,也是对牛弹琴。然而,由于学生对于采矿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片面认为采矿专业太危险、太枯燥,不科学、不尖端,导致这批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的新一代采矿学生,学习热情不足,专业思想不牢固,没有长期服务采矿的职业愿景,看到就业率高而盲目选择采矿专业后,接触到一线工作的艰苦状况后心理波动较大,实习态度不够端正,不珍视实习机会,消极地应付了事。因没有夯实基础知识,不能和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正常的专业交流,听不懂专题讲座,看不透现场问题,没有对知识的思考,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和创新技术,最后自嘲般地将实习看作一次观光旅游、井下探险甚至短期度假,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实习内容安排与考核不科学
各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习普遍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分别制定了教学大纲予以规范。但在大纲内容和执行过程中,没有重视实习项目和实习目的之层次性,大而全地将各种专业内容归入每级实纲中,导致实际操作难以执行。实习成绩考核上,由于实习时间有限,指导教师很难对学生实习过程及实习状况准确掌握,实习效果的检验和反馈,单单来自实习报告和实习体会的只言片语,成绩高低只取决于学生态度是否端正、是否是各小组组长、报告格式是否规范。可见,各级实习的组织应当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应是各个实习基地间的简单轮换,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当回归实践学习效果本身,注重知识获知和实践能力培养,探讨合理的量化方法,确保成绩评定的公正和公平,以成绩反馈实习指导的得失,以成绩激励学生认真参与。(四)实习基地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矿井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各届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年会的热点议题,也是目前实习状况恶化的最棘手问题。目前,各校实习基地建设大多是学校牵头,企业支持,而社会、行业协会和教育直管部门很少参与。高校作为非盈利性机构,实习经费来源有限,基地建设的经济投入不够,在地方高校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企业不但要承担实习师生的安全管理重任,还要在吃、住、行方面给学校特殊优惠,实习不但没有收益,还影响生产安排与组织,他们参与的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源动力缺失,实习安排往往让位于各级检查、工程验收、保量生产等主体工作。而高校实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衔接关系,一旦实习时间被动调整,所有的教学秩序都将打乱,实习效果也会降低。因袭,不能规范实习时间,也不能规范实习内容,更不能保障计划投入,学校和企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导致实习基地建设说的多,做得少,缺乏一种将实习制度化、程序化的长效机制,使得实习组织与安排苦难重重。
三、破解实习困境的主要对策
虽然采矿专业实习面临了诸多难题,但相关院校基于为国家输送合格采矿人才的社会责任,基于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一直不遗余力地积极应对,一方面呼吁企业、行业协会及行政监管部门的更多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状况和区域特点,摸索建设和实践了诸如构建“教学矿山”、“虚拟实习”、“以人才换基地”、“答辩评分”、“特色专业资助”等有效方法,确保了专业实习教学的正常开展,而如何进一步提升实习质量,全面破解实习教学面临的困境,则是任重道远。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多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地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改变实习不利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青年教师短期培训和挂职锻炼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青年教师往往是带队实习的主力,他们实践水平和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实习效果的优劣。针对近年来师资结构中青年教师比例偏高的现象,学院与校师资科多方筹措,下拨专项经费予以扶植,以企业短期培训和挂职锻炼两种形式实施了青年教师再造工程,自2010年以来的寒暑假中累计派出12人次的短期培训和10人次的在岗挂职锻炼,采矿工程系的青年教师基本每人轮换2次。这样,青年教师不但提高了业务能力,还细致考察了实习条件与实习项目,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很多点子,密切了校企联系,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补充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在《煤矿安全规程》最新条款在课堂中的引入中,《煤矿开采学》与《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矿井通风》等课程的衔接联系中,有了更多贴近实习矿井的鲜活案例。例如,在讲解采区采掘布置关系中,将新规程对采区一翼及两翼采面个数和掘进面个数的要求进行穿插讲述,在讲解两巷超前支护布置时,将超前支撑压力及侧向支撑压力的叠加原理简单回顾,在讲解单双巷布置时,将局部通风的能力和特点进行比较,这些方法均都助于学生加深复杂巷道关系与原理的理解认识,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更容易形成体系,更能拓展课堂知识容量。
(二)构建层次化、过程化和目标化的实习管理体制
由于学生在各个学期修学的课程有前后关系,其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规律,采矿专业的实习相应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然而,由于已有的实纲对于实习内容、实习目的规定过于宽泛,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选择实习项目,层次性、针对性不强,三个实习主要是实习矿井的轮换,实习考核也流于形式。针对这种问题,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并听取基地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明确提出了“认识实习重背景认识、生产实习重实践技能、毕业实习重巩固提升”“现场安全与生产技术管理并举”的“三重两举”实习目标管理模式,同时对实习项目和内容进行了细化,着重体现目标化、层次化。实习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五级打分制,其构成包括基地培训部门成绩(30%)、指导教师成绩(30%)和实纲成绩(40%),这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过程监督,实习成绩更加公正客观,真正反映了实习任务完成的好坏,学生对于实习成绩能心服口服,实习态度更加端正,实习成绩的督导作用更加突出。
(三)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实习资源的整合
随着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普及,图片、录像、动画、仿真实景等新型手段在采矿实习教学中不断引入,诸如采煤机、综合掘进机、液压支架等设备的仿真操作台也开始推广,传统的矿井教学模型也融入了声、光、电信号,实现了动态操作,这些新型教学手段的出现及变化,无疑是对于传统一线实习的有益补充。由于具有感官刺激强、费用低廉、可重复操作、空间关系明了等优点,越来越多的采矿实习开始运用这些项目,称为虚拟实习。河北联合大学在多年的采矿实习中,收集遴选了上百部专业电教片和上千张教学图片,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3DMAX、FLASH、VEGA等软件制作教学动画,结合现有的现代矿井模型,在实习项目中专门开设了电教单元、图片分析单元、模型演示单元、采矿工程图纸识绘单元,一方面将实习的环节前移至学校,一方面可为现场实习进行重点强化,特别利于初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实习。此外,各地高校应根据区域特点,以矿业集团为依托,对可利用的实习资源进行整合。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就近整合的资源不仅包括开滦(集团)所属的矿山实习基地,还有煤矿实景教学演示矿井(位于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此外集团培训部配备的数十台特殊工种仿真操作台也可为学生所用。较之传统的矿山基地,这些实习项目不受生产干扰,师生安全上更有保证,教学内容能够按期保量开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停一停、看一看、摸一摸,实习时间更长,内容更充实,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充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22-03
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飞速发展,厂矿企业的用人数量大大增加,从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相关院校的发展。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矿山机电专业一直作为学院龙头专业来建设,其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矿山安全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即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如何培养这种实用型技术人才呢?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对矿山机电专业学生在企业中所从事的岗位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出了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校企联合开发了《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校本教材,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成精品课程,大大促进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
一、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清晰
1.课程设计的理念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并举、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取、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并举的原则,本课程的设计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内容包含了矿用采煤、支护、提升、运输、掘进、通风、排水、压风等主要机械设备的修理、安装、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与理论,并适时贯穿煤矿安全规程和安全运行管理常识,完全以矿山机电专业的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满足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源于煤矿生产岗位,服务于煤矿生产岗位的办学宗旨;二是教学模式实现大幅度跨越。原来的教学场所主要局限于校内,而《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课程实践性很强,校内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必须向生产一线延伸,实现校内侧重理论与结构、校外侧重现场操作、现场组装和维修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课程设计的思路
为达到高职教育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培养要求,首先,在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严格把握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标准。在研制前期,充分对学生的基础、起点、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等进行调研、分析,经过校内外专家(包括本校任课教师、兄弟院校教学同行、企业相关人士等)进行探讨分析,确定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的最低标准或基本标准,然后在本专业实施,对存在的问题或标准的高低等进行修订、改进;其次,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矿山机械实训室、现代化的仿真矿井模拟系统等实践设施进一步完善。再通过课程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的调整以及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改革上的成效
《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我院培养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主要面向西北五省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多种教学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培养服务煤炭行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煤炭行业一线专家,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方法,制订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岗位能力标准,把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中,建立课程标准。
2.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知识类型和学生状况,可以灵活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坚持以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参与工作过程实际现场,培养学生从事矿山机电设备的制造、安装、维护和管理等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3.考核形式多样,凸显综合能力
打破传统的笔试形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结果为多个项目的综合,如组织技能大赛、课外科技作品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制作成果计入考核结果中。
4.形成开放式专业办学指导思想
专业教学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复苏,煤炭企业技术人才的缺口很大,有机遇也有挑战。我院始终坚持充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和缜密的专家分析论证,使得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更侧重于服务于煤炭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进而形成了一个灵活、创新、动态而又有弹性的教学系统。
5.构建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按照学院PDCA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构建了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评估方式按照教育规律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行业专家评估;二是每学期一次的学期教育质量评估;三是每年一次的应届毕业生全学程教育质量评估;四是每2~3年一次的我院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该评估系统覆盖了教育过程各个环节,较好地保证了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三、师资培养方面
在《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精品课程建设中,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利用这个契机,我院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作为龙头专业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人数也持续增加,所以我院及时补充师资力量。几年来,一直坚持“内培外引”政策,一方面从高校引进专业优秀毕业证,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实行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进校后都要接受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各种岗前培训活动;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通过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全面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
三是在职学历/学位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主要途径。我院出具了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目前机电工程系38%的教师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还有30%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四是“双师型”素质教育培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学院政策支持下,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专业教师到工厂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具备技师(高级工)或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资格;另外从企业行业引进高职称技术骨干,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一线,学习现场操作技术。近几年,相继去了靖远煤业集团下属的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红会一矿等;华亭煤业集团下属的华亭煤矿、陈家沟煤矿、砚北煤矿等,学习新技术,吸收新信息,坚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
五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认识自我,增进与外界的交流,缩小与同行之间的差距。
六是坚持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集体备课,一方面有助于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另一方面研讨一些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上述措施,青年教师进步很快,3年后基本能够独立承担教学工作。
四、社会的认可度
1.人才的素质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我院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服务厂矿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上,重点加强学生的操作、维护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重视学生自我提升和技能开发,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和谐教育的重点。几年来,坚持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准则,突出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实行“1+x”多证制。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学生感受颇丰,也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单位普遍认为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对于新知识和新设备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较好。
2.“订单式”培养成绩显著
近年来,矿山机电类专业学生与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新疆分公司、华亭煤业集团等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调查发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良好,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推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订单式”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带动了相关专业的“订单式”培养人数,使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很好,大大提高了学院在同类院校中的知名度,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3.大型企业招聘人数有突破
随着本专业学生走向各个工作岗位,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来学院招聘毕业生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招聘人数也相应增加。如华亭煤业集团是甘肃省经济效益很好的大型企业,其采煤机械化程度高,特别需要一批集理论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技术人才,对所招聘的大学生要求也相对要高,几年来连续从学院招聘。由于所招聘的大学生能很快胜任工作,反响很好,所以2011年的招聘人数是2010年的两倍。如今,2008年、2009年毕业的许多学生均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学院专门邀请他们作为已毕业学生的代表来院作报告,激励在读的学生,效果很好。
五、校外实训基地稳步增加,校企合作稳步发展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很强,真正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课程教学效果有所突破的关键因素,我院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实训资源,与大型企业行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校内校外共同育人,互补育人,促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贴近社会,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原有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不足,所以在学院和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教师申报了“机电类专业电类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矿山机械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课题,深入生产一线和企业专家一起确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综合和序化,校企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教学方法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最大限度利用了校外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联合、双赢的局面,既推动了学院的发展,又使企业得到了最实用的技术人才。
六、加大实验实训的力度
随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应的实验实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扩充实验实训设备。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主旨,遵从“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建设理念,以“技术的前瞻性、功能的应用性、环境的职业性、管理的开放性”为建设原则。培养学生进行基本的设计、安装、调试等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自始至终坚持立足地方、依托行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已与华亭煤电集团砚北煤矿、窑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靖远煤业集团(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山丹矿业公司、九条岭煤矿等单位签定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并与新疆金特、新疆天业集团达成了长期的顶岗实习协议。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设备、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承担教学实习、综合性实训、假期顶岗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工作。实现了校内校外共同育人,互补育人,将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贴近社会,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七、构建了互相学习的好平台
首先,精品课程中所有资源实现了上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共同努力,将所有的教学资料得以规范化、条理化。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总结教学中的好方法、好对策,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参与实践教学,从企业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增进了和企业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发展,构建了互相学习的好平台。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无疑是对教学的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教学的优势之处和不足之处。在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的过程中,使精品课程实现“精品化”,切实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一流的精品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Abstract】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Mode of order-based joint education by continu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Shaanxi Energy Institute, the ways of implementation and safeguard measures are summerized to realize the common winning of school,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better. And the Institute’s confidence of order-based joint education was further enhanced.
【Key words】Coal industry; “Order-based” joint education; Ways of implementation; Safeguard measures
“订单式”联合办学模式指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指派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并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订单式”联合办学模式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彰显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效果;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受用人单位的重用。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从2003年开始,先后与彬长集团、陕西有色榆林煤业有限公司、德源府谷能源公司、永陇能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榆神煤炭公司、榆林泰发祥矿业公司、黄河建新煤业公司、延安市煤炭局、延安车村煤矿、神木县煤炭局、澄合矿务局、青海西海煤电公司、青海奥凯矿业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业联合办学,累计“订单”培养6000余名煤炭专业急需的人才,学生毕业后按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在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校企共赢,可持续发展。
1 “订单式”联合办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校企双方共同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就需求结构(包括专业要求和数量规模)、确定岗位技能训练计划(包括订单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相关待遇(如奖/助学金、就业)等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培养方、委托方、受教育者)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这种人才培养计划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做到“无缝衔接”。
第二,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根据“订单”的约定,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及职业岗位的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企业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即不仅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而且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为此,校企双方都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第三,依据科学规律,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由于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或企业可以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灵活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既能学习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真正把“学”和“做”、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2 “订单式”联合办学的实施途径
2.1 确定“订单”联合企业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合作意向,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预测人才需求的类型与数量,以及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实训的条件等,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合作企业的信息平台。
在确定“订单”合作企业时,首先要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作为合作企业,保证“订单”培养的基础稳固;其次要考虑企业对“订单式”办学的积极性;三要考察企业的信誉度,保证合作联合办学能顺利实施;四要考虑企业的“订单”量,保证“订单”学生达到一定的规模,实现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基于以上原则,学院经认真调研和细致筛选,在选择联合办学企业时将讲诚信、有实力、有规模、管理规范的企业合作作为联合对象,如彬长集团、延安明珠集团、彬县煤业总公司、陕西有色榆林煤业有限公司等煤矿企业。把培养对象选择为煤矿一线操作人员进行试点和探索,积累经验。多年的实践累计培养六千余名毕业生,顺利完成联合培养过程,树立了信心,实现了校企联合的目的。
2.2 建立校企联合办学领导机构
校企联合办学领导机构是校企联合办学的组织保障,成员由学校和企业主要领导组成,主要研究确立校企联合办学的指导思想、方式和步骤,相互沟通信息,领导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工作,建立和完善校企联合办学制度。
2.3 签订“订单”协议
在确立合作企业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本着“相互需要,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互相参与”的原则,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协议包括校、企、学生三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权利,订单学生的基本要求,企业接纳就业的基本条件,学生奖励与违约惩罚等内容。
2.4 组织和实施“订单”生源
秉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选择订单学生。校企双方借助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向社会宣传,让学生了解“订单”企业的基本情况,培养过程,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并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广泛组织生源,由于煤炭行业是高危、艰苦行业,对生源的身体状况要求高,甚至要求招收能吃苦的农村户口的男性高考落榜生,为培养能吃苦而留得住的人才打好基础,为此,学院组织大批招生人员到农村、偏远山区做宣传;对报名学生由学院和企业共同进行了严格审查,通过笔试、面试,体检、综合考评,从自愿报名的学生中甄选出符合“订单”企业要求的学生,组建“订单班”。
2.5 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特色教材
订单协议签订后,校企双方执行层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等,并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鉴定相统一的特色教材。
2.6 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和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首先,校企双方加大资金投入,遵循通用性、仿真性、开放性的原则,新建和完善校内专业实训室,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营造企业工作环境。其次,由企业提供实训条件、装备与合适的岗位,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在这些岗位上工作,使基地能满足学生顶岗实训的要求。
2.7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扎实的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独立或合作处理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顶岗,充实到企业的一线工作中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学校与合作企业采取“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办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2.8 校企共建人才质量评价标准
人才质量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学院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包括教学过程考核、课程考核、顶岗实习考核等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共同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核,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 “订单式”联合办学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校企交流,保障订单的数量与质量
一方面,学校主动与企业沟通,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良策,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另一方面,订单企业不断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企业生产中的难点,保证定制培养学生的数量,共同解决生产难题。
3.2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创建淘汰与奖励机制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创建淘汰与奖励机制,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效果。“订单式”人才培养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但难免有少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订单企业不满意等。因此,校企双方建立一套奖励和淘汰机制,对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校企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激励,对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表现差的学生,取消其“订单”资格。
3.3 校企深度联合,调整专业体系
充分发挥煤炭院校的办学优势,加强与煤炭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煤炭企业人才需求的信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组织专门人员对煤炭系统人才状况进行调查,掌握煤炭系统人才的基本情况,对煤炭企业人才要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煤炭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素质等进行分析,对重点煤炭企业、重点产煤县(市)人才需求进行重点分析,为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案以及更好更有效地服务煤炭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及时引入专业教材,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
3.5 树立以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本质上,是教育理念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具体地说,如在教学目标上,不仅重视专业能力的形成,更关注学习者组织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改变灌输式而施以项目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给学习者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的权力;在教学评价上,以工作产品、解决疑难问题等作为学习结果检验的标准,使学习者有个性化学习和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可能,进而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
3.6 落实工学交替、实现完整体验
订单式培养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在教学安排上,实行交替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如学生用约1/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2/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的身份既是学习者、也是工作者,重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知识系统。
3.7 加强学生管理,提高联合办学效果
3.7.1 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7.2 企业领导定期来访,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企业领导定期访问学员,通过座谈会、报告会、开学或毕业典礼等形式向学生宣讲企业文化,未来规划,深化了企业对在校学生的了解,激发了学生上进意识,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培养人才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3.8 做好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跟踪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还应做好其到岗后的跟踪管理工作。这既是为学生进一步提供优质服务的具体行动,又是对用人单位负责。也是为进一步建立学校信誉,巩固和扩大校企合作,为下一步对员工培养培训的方向、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措施做好准备。通过跟踪调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培养的煤矿生产一线的人才,绝大部分都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有很多已被提拔为班组长、中层干部,甚至处级干部。目前这些学生都与学院保持着密切联系。煤炭企业对我院优秀的学生培养质量、良好的信誉和周到的服务十分满意,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合作。
4 结束语
几年来,学院和煤炭企业在“订单式”培养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比如: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上存在目标不细化,以为新建煤矿都是在尚未建成的两年前就开始人才培养了,各工种各岗位尚未落实,只能以专业大类制定培养方案,所以造成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学生所学和所用不是十分对路等问题。尽管如此,经过这几年“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还是较为成功的,经过在煤矿企业调研,培养的大部分学生“留得住、用得上”,使部分煤炭企业消除了“人才流失”的疑虑。培养的学生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在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订单式培养拓展了学校办学的空间,有目的性的多渠道为煤炭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学生的学历、能力、技术、待遇都得到提高,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增强了学院办好“订单式”联合办学的信心,激发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勇气。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职业院校中的校企合作[J].青年文学家,2009(15).
[2]孙继彬.煤炭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
[3]刘卫国.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煤炭人才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
[4]陈祥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02-10.
[5]李亚杰.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的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6]张涛,谢璐.“订单式”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具有宽广性的基本教育,创新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备受欢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重要课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许多工科院校都设置的专业,但各院校专业各具特点。如重点大学定位于研究型教学,以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型或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技术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而非重点院校通常以普及高等教育为主,以培养本学科工程技术型或职业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确定有自身特点、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3]。我校具有矿业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的独特优势,负责黑龙江省内煤矿管理者的培训工作。在材料成形及控制领域的众多专业方向中,我院铸造及焊接方向具有好的基础和自身特色,铸造方向具有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而且与鸡西煤矿企业有着广泛的技术合作基础,目前开展见习铸造工程师的培训工作;焊接方向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技能的培训能力,这些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亮点。因此,根据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我校大专业、大工程及大实践的特点,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论证,认真听取专家、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意见,分析总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质要求和真正含义,逐步形成了服务于地方煤矿企业,重点具备在材料液态成型、固态连接等方面进行成型工艺、工装设计、产品制造、质量控制、试验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的高综合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力求做到厚基础同时保持专业方向特色。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满足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发展需要。
根据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满足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基本要求条件下,增加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如增加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学时,构建厚基础的知识结构;减少专业课程学时,如减少铸件凝固成形原理、焊接结构学等专业课程的学时,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选修课程门数,如增加铸造车间设计、电子封装技术等课程,使学生具有个性发展的空间。去除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内容,增设一些学科前沿课程,如增加快速凝固技术、机器人焊接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后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五个方面,并同时修订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获得预期满意的教学效果。
1)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构造学生人文、外语、计算机、物理及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厚基础的原则。在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了艺术导论、工程经济管理、心里健康、环境保护概论、创造学等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
2)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使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体现宽专业的指导思想,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涵括了材料、成型及控制的基本内容,构建了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材料成形过程测量与控制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等为支柱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开设材料力学性能、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及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课程。
3)专业平台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保持专业方向特色。开设了铸件凝固成形原理,铸造工艺设计、铸造机械化、焊接冶金学、电弧焊基础、焊接结构学等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了体现学科前沿的先进技术的选修课以及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索所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课程,如快速凝固技术、非平衡凝固新材料、特种铸造、造型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压力焊、机器人焊接、电子封装技术、现代激光焊接技术等课程。
4)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开展专业实践教育。除开设实验课外,还进行认识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铸造工艺课程设计、焊接结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
5)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在开设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素质及创新能力,开设了工程教育、机械工程训练、电气工程训练、思想政治实践、职业生涯设计及军事训练等实践课程。
3.专业教学改革
为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与改革前对比,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其显著区别是按铸造和焊接分别进行教学。无论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体现铸造和焊接特色。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实际专业知识,培养利于学生就业的专业技能。
3.1 理论教学改革
进行专业教学改革,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问题。在具体理论教学中,根据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铸造和焊接教学内容的优化,将教师选派到企业生产一线,有助于增加铸造企业和焊接厂家实际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多媒体技术和课件等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专业知识,更加注重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 实践教学改革
关于实验课建设,按铸造方向和焊接方向分别教学。对改革前以验证性和演示性为目的铸造和焊接方向实验课进行改革,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准备来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建成创新性实验课。为形成创新性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集中时间大强度强化铸造和焊接实验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实践意识。关于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及内容与铸造和焊接生产实际相结合,具体题目由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查确定。教研室主任专人统一管理毕业设计,全面负责毕业设计的开题,中期检查及毕业答辩的工作安排,做到了毕业设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构建了适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铸造和焊接方向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生产企业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基地。
近年来,制约煤炭行业长远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它也是导致煤炭行业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多发和环境治理滞后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煤炭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煤炭行业输送急需且“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是全国煤炭类高职院校当务之急。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办学客观现实的要求,课程质量就是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2004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了“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和“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这有助于我们明确职教课程改革的思路。目前,在充分汲取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正逐渐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
我院是一所特色专业为煤矿开采技术的高职院校,结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特点,应因材施教,采用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岗位技能,为煤炭行业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测量》课程改革中,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理念,按照煤炭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整合重构,建立了在学习情境下将企业中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的新教材。
2 新理念课程的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首项工作是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它应该是在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特点、强调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和突出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进行。
2.1 课程目标定位
为了准确定位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制定符合企业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对当地煤炭企业等大型煤业集团公司的生产状况、人才需求等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座谈,详细了解矿山测量岗位的职业活动,明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最终确定高职《矿山测量》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全面理解矿山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井下平面控制测量及高程控制测量、矿井联系测量、巷道及回采工作面测量和井巷贯通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能力目标。能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能单独完成井下导线测量、高程测量的技术设计、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和测量技术总结报告书的编写;初步具备井下贯通测量的方案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测绘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素质目标。培养实事求是,杜绝伪造成果的品质;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观察力、逻辑判断力和紧急应变能力等;学习能力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工作严谨细致,能吃苦耐劳;具有煤矿井下环境安全意识。
2.2 教学内容的重构
在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根据矿山测量典型工作任务选取,《矿山测量》课程分解为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的三个工作过程,实现了重复的是过程、不重复的是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以典型工作环境为基础构建了采区测量、主要巷道测量和矿区地形测量三个逐次递进的工作过程,通过对多家煤矿企业矿山测量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析,重组、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将这些内容归纳为14个学习项目如下。
(1)采区测量过程。包括采区平面测量(工作任务为方位角获得,距离测量,平面坐标计算)、采区高程测量(工作任务为高差测量,高程计算)、绘制矿图(工作任务为矿图的绘制)、采区施工测量(工作任务为中线标定,腰线标定)及采区贯通测量(工作任务为贯通测量)等5个项目。
(2)主要巷道测量过程。包括主要巷道平面测量(工作任务为方位角获得,距离测量,平面坐标计算)、主要巷道高程测量(工作任务为高差测量,内业计算)、绘制矿图(工作任务为矿图绘制)、主要巷道施工测量(工作任务为中线标定,腰线标定)及主要巷道贯通测量(工作任务为贯通测量)等5个项目。
(3)矿区地形测量过程。包括矿区平面测量(工作任务为矿区平面测量)、矿区高程测量(工作任务为矿区高程测量)、绘制地形图(工作任务为绘制地形图)及联系测量(工作任务为联系测量)等4个项目。
2.3 教学方法的运用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突出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学习任务,力求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教、学、做”一体的方式,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并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模拟情境,引导法)―收集资讯(角色扮演,讲授法)―拟定计划(问题探究法)―制定方案(讨论法)―任务实施(实践操作法)―检查评价(讨论法)”的步骤进行教学。
为便于开展“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院投资建设了矿山测量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或者要求学生具有现场实际操作的知识技能点,我们可以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中进行或直接把课堂搬到现场,教师在仿真的一体化教室中或直接在煤矿现场进行知识技能的讲解和实际演练,学生学完以后可以在现场直接练习。形成了“教、学、做”一体。讲练结合法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提高,把知识和技能直观的练习起来,边学边做、学以致用。我们利用完善的实验室设备,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在实验室讲授,边讲边看,边看边练。通过现代化矿井模型和矿山测量仿真实训装置了解矿山测量系统,建立起井巷与矿山测量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操作设备,真实感受矿山测量设备的运转过程和运转情况,掌握其操作与维护的相关技能。为了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质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院系两级积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与江西萍乡矿业集团和丰城矿务局等煤炭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安源煤矿、白源煤矿和巨源煤矿等2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跟班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可以将在学校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有利于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2.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改变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是《矿山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本课程全面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和方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平时考核、任务实施考核和期末考核等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专任教师评价和企业兼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新理念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平时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0%,任务实施考核占50%,期末考核占30%。平时考核包括对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在完成工作任务时的表现等方面的考核。对于任务实施考核部分,针对课程设置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自评占任务实施考核的20%,小组成员互评占30%,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对每名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占50%。期末考核包括学生现场操作各种测量仪器和内业计算两方面的考核,各占5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测量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