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1-07 07:40: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戏曲艺术教育

篇1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篇2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65-0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亦独具风彩。然而,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兰芳舞台艺术体系更是傲立世界三大舞台表演艺术体系之首。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也是不够的。总书记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戏曲艺术自古以来就是歌颂中华美德,贬义人间丑恶为主。戏曲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篇3

戏曲艺术用歌舞来演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编者的表演意图。一部戏曲作品展现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传达着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这些都可以在戏曲艺术的点滴中捕捉到。如戏曲《千里走单骑》中,关羽重情重义、英武果敢、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为人拍手称快,千年不衰。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忠义”道德观念的传承。同时,我国戏曲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们的道德认同,提高了道德认知的效果。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篇4

戏曲艺术用歌舞来演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编者的表演意图。一部戏曲作品展现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传达着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这些都可以在戏曲艺术的点滴中捕捉到。如戏曲《千里走单骑》中,关羽重情重义、英武果敢、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为人拍手称快,千年不衰。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忠义”道德观念的传承。同时,我国戏曲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们的道德认同,提高了道德认知的效果。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篇5

中图分类号:J802.3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Xiqu Opera Spreading and Educating Mode in the New Era

LI Dong-yin

(School of Music and Film & TV,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作为民族文化精魂的中国戏曲艺术,有它发源时期的艰辛,发祥时期的辉煌和发展时期的困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这份世界瑰宝传承下去,为它注入更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在继承、发展和开拓三个方面进行理论辨析,研究戏曲艺术的原有的生存状态、发展现状和开拓前景,从继承式教育这个角度研究中国戏曲艺术的特有品质,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分析戏曲繁荣时期的多种可为元素,从开拓的角度探讨戏曲发展的多维空间。并强调教学剧目选材、戏曲表演的创新舞台呈现和观众的戏剧接受的“三维互动”,不仅要提倡通过现代媒介促使戏曲艺术的广泛普及,更重要的是要戏曲艺术教育的前期铺垫,这是戏曲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戏曲艺术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戏剧艺术是一个民族、国家、群体精神生活和文化形式的最生动最直接的呈现形式。它在文本立意上是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径直表达及所谓的“高台教化”,在舞台呈现上具有写意特征,有人称之为“表意主义戏剧”,在审美特征上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在“戏剧接受”上适于城市市民及乡村农民的审美视野。对于戏剧这种综合化艺术的界定有很多的说法,但无论我们说它是“以歌舞演故事”,或是“由人物扮演角色当众展示故事情节”或是“以拟身代言为主要手段的装扮艺术”,其最初的源头都是人类远古时期融生产、宗教、艺术、游戏于一体的,以模仿狩猎或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巫术活动;而它的成熟或说是“完形”通常要等到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后。

近代以来,人们通常用“戏曲”一词来指称中国特别是汉族固有的传统戏剧。中国戏曲、古希腊戏剧、印度的梵剧被并称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剧种,而后两者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只有中国的戏曲艺术还在维持着它一脉相承的文化血缘和艺术传统,它具有写意性是将生活进行高度的凝练,它具有程式性是将生活进行提炼创造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它具有通俗性是将生活的原生态及地域文化融汇成独特的艺术品格。并在继承与发展的轨迹上延展开拓它的戏剧精神,使之这个古老又年轻的艺术依然活跃在中国现在的舞台上。因此,所谓“中国戏曲”其实是一个容共时与历时两种形态和多种所指于一体的复合名词。可见它包含内容的广泛,生命力的旺盛。戏曲既对应着现今依然活跃着的作为“国剧”的京剧艺术,还有各种地方戏曲。也包括着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就其发展而言,中国戏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创生,此后不断发展衍变的过程,我们大致可将这一历程简述为:创生(中国戏曲文化在创生阶段就有着多元化血统,它融合了歌舞杂耍、滑稽表演、说唱艺术于一体而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戏曲艺术)――到唐代的参军戏的初具规模――以“荆刘拜杀”为代表的南戏阶段――以“关马郑白”四大家为代表的元杂剧的勃兴阶段――文人士大夫的妙舞轻歌的明清传奇艺术的盛衰――地方戏的崛起和京剧艺术的闪亮登场。可以说它就像孕育生命一样,走出了自己的生活流程。中国戏曲的流迁衍变,始终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之中。同时它也是特定历史形态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多种中国传统作用下的结果。中国戏曲综合化程度之高,构成要素之复杂,孕育时间之漫长及其生命力之顽强,在世界戏剧文化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就其共时形态来说,中国戏曲是现今中国至少300种以上戏曲门类的总称。这些剧种的界定主要缘于地方语言、音乐曲调和流布的地区来划分的。如川剧、汉剧、秦腔、黄梅戏、越剧、粤剧等;也有因民族而划分的如傣剧、白剧等。可见无论是从历史的深度还是现时的广度而言,更或民族文化的积淀,它足可以担当起“国粹”的称号,足以引起中国艺术工作者的重视。

二、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现状

当然我们首先承认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峰谷时期。戏曲艺术在宋元时期作为社会唯一的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形式被推崇,并主宰着社会的欣赏和创作群,的确有着非常辉煌的时期。但是今天面对多重艺术元素的介入和多种传播方式的冲击,戏曲已经不是唯一的艺术样式了,而且明显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和时代不太和谐的地方。所以常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戏曲已经是沉积层艺术了。

据笔者所了解,现在除了地方戏曲学校外,涉及到戏曲教育的也就只有中国戏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就在这为数不多的几家中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生源的问题也相继开设了影视文学,文化传播和影视导演学等系列的学科或方向,又进一步将戏曲艺术教育边缘化。在初级阶段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也没有注意到不同剧种的协调可持续性,有政策的倾向于京剧等大剧种的人才培养,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教学人员缺乏甚至层次不高,给下一批地人才教育和培养带来了新的难题和局限。

2008年初天津发起了“京剧进校园”的活动,在部分小学校园里开展京剧的普及教育活动。这本让人非常振奋的开始很快就带来了众多的疑惑和难题,天津电视台的财经报道中显赫的打出了这样的标题“京剧进校园能走多久”。从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小学生的兴趣的耐久性、课程时间的安排、师资的来源,相关的高校教育中的戏曲艺术教育人员的培养问题接踵而来。

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辉煌的时期,但今天的戏剧艺术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它会以什么样的趋势继续走下去,谁能接手它继续传承下去,这是关系到戏曲这块瑰宝在今天这个年代怎样延续生命,怎样再创辉煌的重要问题。随着文化产业化主张的提出,使得我们很多的戏曲艺术工作者从靠政府吃饭的思想中醒悟过来。而且真正优秀的剧目,真正的生存途径必须是面对市场,面对观众的。这就形成了作者――作品――观众的三位一体的互动表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戏剧有更好的发展,怎样通过文化产业的赢利而加大戏曲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怎样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创造新一代的表演者和懂得欣赏的观众群,从而重新架构戏曲艺术在众多艺术样式中的地位和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这些相继出现的诸多问题摆在了每一位戏剧工作者和艺术教育者面前。不同的剧种在今天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有的剧种随着时间和受众范围的缩小而渐渐萎缩甚至消亡;可是有的剧种不仅有了发展而且发展空间还相当广阔。这些现象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在戏曲人才的选拔,戏曲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大初高等教育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营造新一代的欣赏群中入手,从继承这个角度探讨戏曲艺术这一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属性;从戏曲发展的角度切入研究其这一民族文化形式的内涵和诸多的戏剧元素;从戏曲的开拓上聚焦,研究这一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的文化积淀和它的内驱力。

三、戏曲艺术教育的拓展空间

从戏曲艺术形成的表演者、教学作品和观众的审美素养的三个主体性体现来看,我们认为哪个方面都少不了教育的立足先行。

1.戏曲知识的普及成为艺术素质培养的基础内容之一

很多人会想到或认为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会是戏曲艺术教育的第一步,笔者却不这样认为。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人们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这样长期且艰苦的过程中才能练就艺人的唱、念、做、打的好功夫。而这程式性恰恰是戏曲的精华所在。戏曲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门类,而且秉承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写意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绝不是一个十岁甚至更小的孩子能过理解和喜欢的内容。所以让孩子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从而选择戏曲表演这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戏曲艺术教育的普及问题上,还应想到我们的教育要从兴趣入手。其实真正的戏曲艺术的熏陶和培养到也不一定要从成形的戏曲剧目或演出中获得。戏曲艺术既然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所包含的元素就有很多,其中的每一个点都可能成为孩子们的钟爱。比如,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2008年赴德国演出的节目名为《小花旦》,该节目是从京剧表演中得到启发,利用京歌、脸谱和服装、以及角色行当中的“花旦”和“武生”的结合,在德国深受小朋友的欢迎,引起了超前的反响。

可以说,让京剧进小学校园是非常难得的想法和好的尝试。但是戏曲以什么样的形式进校园是非常关键的,难道说让四岁的孩子唱《秦香莲》就是真戏曲,让孩子唱京歌就不是吗?难道让孩子学着小翻、旋子、圆场、水袖就是真戏曲,让孩子穿上可爱的戏装舞蹈就不是吗?难道说把脸谱画在脸上是真戏曲,画在纸上就不是吗?难道说只有戏校里的老师教出来的才是戏曲,我们的美术老师、舞蹈老师教出来的就不是戏曲?我看,利用戏曲艺术中的某些元素来调动孩子的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孩子喜欢上戏曲,能接受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发展戏曲和继承戏曲艺术的第一步。

2.戏曲人才的选拔应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均衡不同剧种。中国的地方戏多达300多种,但在人才的选拔中非常明显的有所偏重,比如地方艺校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会把条件较好的学生分到京剧等大剧种的班里。以至现在很多地方剧种发展不容乐观,这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面。

在选拔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文化素养的基础,戏曲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们的戏曲教育是从孩童时代起的,练得是童子功,这种训练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以至成熟。今天的戏曲艺术教育依然秉承着“师造化”的传统,按照老师的一招一式摹仿训练,所谓特色也各成宗派。而且在戏班学习的孩子历来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关注,试想中国的戏曲艺术是在综合了多重技艺的基础上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研磨,集众多艺术元素和艺术家的心血一直顽强的走到了今天。是一块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瑰宝,才以它夺目的色彩展示在世人面前。我们更应该为它不断的汲取营养,滋润成长。不能一味的取材而不丰富,把一份有内涵有意蕴的文化产品,变成机械的劳动和熟练功、架子活,那就是太可悲不过的事情了。

3.戏曲艺术教育方向要观注到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双重领域

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戏曲艺术教育是两回事。前者说的是专业人才培养,后者则是专业人才和兴趣人才的双重效应。

对于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是有难度的。首先,戏曲艺术教育大多都停留在中等教育阶段,大部分以艺校或艺校升格后的大专结尾,专门培养戏曲艺术人员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这就形成了宝塔形模式。其次像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院校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能到地方艺校作老师的又更少。大多数老师可以说是产自院团的高职称人员或艺校的毕业生,形成了圈里转的状态,对于学生的突破、创新与交流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再次,综合性大学办戏曲艺术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生源紧缺:生源主要来自地方艺校,而地方艺校的优秀的毕业生都会选择专业培养院校;我们现在的戏曲团体还没有出现学历热的现象,大部分艺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戏曲团体,没有就业和求学的压力和紧迫感,就业就又分散了一部分生源。其次地方艺校的学生由于长年的技术训练很难达到各省市规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的分数线,又给不多的生源设置了一道障碍,能考上学的就更少了。生源少,投入大,久而久之办学就成了萎缩状态。甚至有的院校一想到这样的问题就对办戏曲艺术教育望而却步了。这些问题也都希望得到有关政策的关照和关注。才能让有志进修的戏曲人才顺利进入高等教育的环节。

但是戏曲艺术教育不仅仅限于专业教育,有很多成功的或良好的经验在各大院校开始尝试。比如,在文学类课程中开始中国戏曲史、戏曲唱词写作、戏曲舞台形态和导表演艺术体验这样的课程,让戏曲走入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始的过程中开始戏曲脸谱、戏曲身段、戏曲唱腔等课堂实训课,让艺术形式走进课堂,让高校学生和戏曲艺术零距离接触;组织学生进剧场现场观摩,真正体现戏曲艺术的综合化表演和全面的展示,体验剧场效果带来的巨大的震撼力;在高校社团文化中开展戏曲兴趣社团,并组织交流演出,培养新鲜感和实践参与的能力,让孩子走上舞台,变成为我的行为,增强主动性和荣耀感。这些对于戏曲艺术的普及教育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力。

4.电视媒体等宣传形式的有效运用。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29-01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当前对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但对于我们的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甚至不一顾,这种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在担忧的同时,对我们的艺术教育也要做出反思.事实证明,过去我们音乐教育中单纯的欣赏、唱教几首戏曲音乐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我们一味强调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学生对古老的戏曲失去兴趣,指责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产生偏差,对现状的改变毫无用处.作为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尝试,从发现古老艺术中富有时代感、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其兴趣的部分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使戏曲艺术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1.弘扬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装、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惧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小放牛”、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肖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通过看录像、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字节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践。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的阶段,学生的鉴赏能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

3.戏曲艺术教育要富有创造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愉快地去探索它,使活动过程和认识过程不会成为一种负担。因此,从教学课题的导入、教学内容的选定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课后的拓展练习,我都力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1 导入戏曲艺术学习的角度要有创造性。过去我们在教授戏曲时仅只从音乐入手,欣赏、学唱等,不管学生喜好与否,先"灌注"去再说,完全忽略了学生一切的学习都应从兴趣入手,引导其自发、自觉、自主的学习这一原则。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的讲述、对神话人物的认识、简单动作的表演、绚丽脸谱色彩的含义等角度去切入戏曲学习。

3.2 戏曲艺术的教学内容要富有创造性。过去的戏曲艺术教学停留在单一关注戏曲音乐上,忽略了其综合性。戏曲从其表演形式上讲,包括了唱、念、做、打四个部分,属于多种艺术能力相互渗透的艺术活动方式。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也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综合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比如京剧手势含义的学习,不同人物台步的学习,在介绍京剧表现手段--做功时,我给学生欣赏《拾玉镯》中孙玉娇的一段非常精彩、非常传神的做功表演。欣赏完之后请学生描述并模仿动作,学生非常感兴趣。

篇7

为保护昆曲,文化部专门制定了《保护和振兴昆曲十年规划》,昆曲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艺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指出人才是关键。艺术类高职昆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昆曲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要根据昆曲专业的特色,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教学更应如此,刻不容缓。

如何创造性运用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艺术类职业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专业教学实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意义上做到文化课为专业教学服务。

一、昆曲地位及人才需求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老而高雅的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

目前,昆曲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生存危机。随着社会文化背景迁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戏曲开始不景气,传统戏曲普遍受到冷遇,昆曲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虽然联合国吹来的东风让我们看到了昆曲曾经的辉煌,但我们更应正视昆曲的发展。大力培养新一代昆曲人才是昆曲发展的关键。

新时期昆曲人才应具有高水平的表演才能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创造力和勇于改革创新戏曲艺术事业的气魄。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昆曲人才的艺术职业学校,在平时文化课教学中需要如何努力,才能更好地和昆曲人才的培养接轨呢?

二、艺术类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艺术类职业学校文化课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此现状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二是无高考压力,使语文学习的短期目标缺失,长期目标又难以形成;三是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无兴趣,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能较认真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

最近在高职昆曲表演专业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几个现象,让笔者想到了一个可以尝试进行改革和探索的语文教学模式,将语文课和专业“学戏”课相结合,简称“文”与“戏”的结合。

三、教学改革中“文”与“戏”的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材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既然目前所用教材不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那么可以结合专业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又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材内容。笔者提出“文”与“戏”结合的教学改革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昆曲专业大多数学生缺乏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无高考压力,觉得文化课不需要花心思去学习,但普遍对自己专业感兴趣。语文课上,偶尔会看到2008级昆曲学生在座位上比划专业课上的手势动作,嘴里似乎还默默背词;2009级昆曲班中,在讲《牡丹亭·惊梦》片段,提到“春香闹学”中的老生陈最良时,一位游离课堂之外的学生突然说:“老师,陈最良是谁呀?”当跟他解释的时候,他听得很认真。这些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出现的小插曲,说明学生对和自己专业相近的内容普遍感兴趣。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以这样的兴趣点来组织语文教学,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二)有助于学戏课的理解和掌握

古典戏剧剧本毕竟带有点文言性质,学生理解起来确实存在障碍,在上2009级昆曲《中外戏剧作品选读》选修教材时,问及学生《牡丹亭·惊梦》中的台词,“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如何解释时,许多学生都说不懂。而部分学生其实正在学戏课上学唱《惊梦》片段,这说明学生在学戏过程中并未对唱词有准确的理解。语文课的讲解和分析,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

(三)剧本的文学价值普遍较高

昆曲剧本内容非常值得学生精读和欣赏,其文学价值绝不低于其他选修教材。况且从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就进入到选修阶段,在学生开始学戏课之后,与其选修其他内容不如选与学生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古典文学剧本,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徜徉在古典戏文中,提高学生文学修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学戏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可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语文应用和审美教育两种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双重任务。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百戏之祖”,形成了东方独有的文化审美特征,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剧本继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文辞典雅。学生在专业课上所学经典折子戏都是古代戏曲文学的不朽之作,如《牡丹亭·游园》《长生殿·小宴》《水浒记·活捉》《浣纱记·寄子》《白蛇传·水斗》等。

将经典昆曲剧本作为语文课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欣赏昆曲剧本内容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更好地理解和热爱祖国的传统戏曲文化,提高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能力。还可以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从戏曲表演者所具备的能力来看

明代戏曲家潘之恒常年观剧,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戏曲表演的审美标准,提出“才、慧、敏”的范畴概念。所谓“慧”,指演员所秉含的内在理解能力,即“一目默记,一接神会,一隅旁通,慧所涵也”。

汤显祖,昆剧表演理论的真正奠基人。认为艺人只有在舞台上自觉地流露出角色真实的内心情感,才有可能使观众在观赏中进入忘我的境界。要准确体验角色的情感,艺人对剧本必须想方设法“博解其词而通领其意”。

关于扮演,李渔提出,演员在演剧之前,首先要“解明曲意”,即细致深刻地领会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征。“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

潘之恒戏曲审美标准中的“慧”,汤显祖二度创作理论中“博解其词而通领其意”,以及李渔的“解明曲意”,都在向我们阐述一个真理,即作为昆曲演员必须精确地理解剧本内容,洞悉剧本中角色的情感,最终在舞台表演时才可能“舞蹈者不知情之所由来”,使“赏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而以上所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用心培养和积累。这对于正在学校学戏的学生来说,最好的训练和积累过程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和培养。

(六)可以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根据《现代教学设计论》的论述,有效教学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效果,通常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判断的依据;二是教学效率,以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学的代价相比较而得出判断;三是教学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做出判断,反映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情感态度。语文课堂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始终给学生一种吸引。

“文”与“戏”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学吸引力的指引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文”与“戏”结合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和戏文教学两门课的考评机制要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探索一种更加适合改革之后的教学考核和学生成绩测评模式。

(二)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戏剧剧本的研究,拓展戏剧专业方面的文学理论知识。同时,要和专业老师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上课内容和方式,如何让“文”与“戏”的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同时提升。

当然,如何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学的整体规划和分步落实,需要教学的循序渐进。相信凡是真心致力于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能力,也愿意去钻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文”与“戏”的结合,是艺术类职业学校尤其是戏曲表演类专业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值得探讨的课改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新雷,朱栋霖.中国昆曲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一、西北艺术文化及其历史背景

西部地域辽阔,历史久远,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样而璀璨的民族艺术文化。自古以来,由于西部地处边疆,外来文化多次传入中原,多民族格局及其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一直深深影响着西部的文化传承,艺术文化多元并存。

1、西北艺术发展概述

(1)远古的艺术。西部黄河流域是彩陶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就了质地细腻、造型浑厚的仰韶彩陶,这个时期的鱼纹、鸟纹图案造型已经非常生动多姿,作为图腾符号标识,取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用于巫术祭祀等活动。甲骨文、金文作为书法艺术的起源也随之有了古朴的开端。

与此同时的音乐和舞蹈,从生产劳动的号子与动作中萌芽,在巫术祭祀活动中逐渐成熟。原始社会最初的文化交流形式就是由绘画图案与音乐舞蹈开启了人类的艺术审美意识。

(2)周秦汉唐的风采。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时期,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达到后世很难逾越的高峰。这时期的艺术可谓百花齐放,盛世溢彩。四代建都于长安,活动范围位于现在中国的西北,是当时全球最为繁华的区域。自开创了丝绸之路之后,外传中华艺术文化,内染西方新鲜的文化气息,相互碰撞,交融,和谐并存。

在绘画艺术中,帛画、壁画、纸画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涌现出绘画各种素材的画家群体,绘画手段技术多样,不断推陈出新呈现个性特征明显、技术精湛的旷世佳作,让后人叹为观止。书法文字艺术也是最为丰富的时期,篆隶楷行草都已达到了书法艺术巅峰状态。随着各朝代的执政方针,儒、道、释等各种文化、宗教艺术题材的壁画、雕塑、建筑艺术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方面,夏周有“八音”“五声”“十二律”的成就,继而春秋战国时期由公孙尼子所著的《乐记》开创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秦汉时期盛行鼓吹乐,是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结合的艺术;舞蹈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同时盛行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视觉盛宴。隋唐的君主偏爱音乐歌舞,兼收并蓄了西部多种民族的音乐风格,规范乐部,使音乐艺术更系统、完整。

(3)宋元明清的衰退。随着宋元明清的迁都至中原、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也由西部转移到别处;交通也由单一的“丝绸之路”转为“郑和下西洋”海上运输,开拓了海上对外交流的先例;加之西部战乱频繁,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中心东移或北上,渐渐呈现出整体衰退的现象。

2、丰富多彩的西部艺术种类

(1)民间艺术与工艺装饰艺术。由于少数民族众多,而且边界线最广阔,所以西部的民俗文化是异常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吃、穿、住、行都是根据生活环境就地取材,使其具有艺术性,创造了普通生活的艺术品。工艺装饰方面其中包括金银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工艺、还出现了木器、琉璃、编织等工艺也是十分精美。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皮影、食品、刺绣、和民族服饰等,无不包含着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的精髓。

(2)书法艺术。从历朝历代的传碑来看,大多数汉唐及之前的都遗存在西部地区,西安的“碑林”、陕西关中地区的“汉唐十八陵”、蜀地的三国时期的石刻等等地方部分都保存完好,能清楚地欣赏到当时古人深厚的书法造诣。西部各少数民族也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文字种类繁多,书写也别具特色。

(3)岩画壁画等绘画艺术。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的岩画和壁画的艺术结晶。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表现技法各异,内容基本上归纳为四方面:氏族图腾崇拜、巫术宗教仪式、平时生活情景、狩猎动态造型与场景。由远古新石器时期到清末,岩画壁画均有历史的痕迹,各有特色,各朝代绘画艺术的繁荣表现在了宗教壁画上。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便是其中的代表。自汉朝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画家逐渐开始由绢帛转用宣纸进行绘画,到唐时期已出现专攻人物、花鸟、山水等著名画家。

(4)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雕塑的设计与制作总是跟宗教有关,西北地区的石窟、墓葬遗址上千座,遗留的雕塑作品也成千上万,给后世进行考古等学术研究留下了可观的财富。西北的建筑由于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信仰不同而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有蒙古包、陕北窑洞、关中民居、新疆民居等等。

(5)音乐戏曲艺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和乐器的不同,各个地区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唱腔,后来逐渐分为地方民歌和戏曲。从春秋的乐理的建立,到汉朝的相和歌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器乐独奏的优秀名作,再到隋唐十部乐的综合演艺,都在展现着古代西部的艺术辉煌的风貌。

视觉艺术是从横向来说,是对此时此景的综合表现,除此之外,还是对文化历史的记录。表现听觉的艺术门类由于事过境迁,逐渐丢失了各自的艺术语言,但是这些动态的时间性艺术形式,却被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题材,静态地展示出来,在古代绘画、雕塑和传统工艺品中,留下了昔日辉煌的痕迹。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西部与东部南部地方相比,已现出经济和艺术文化双落后的局面。

二、西北艺术文化教育现状

西部地区地域的长期封闭,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使西北人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的状态。

西安美术学院的李青教授在《西北民族艺术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一文也曾提到“西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曾有过突破性的发展,比如60年代‘长安画派’兴起,70年代末‘丝路花雨’的创作,以及当代‘西部文学’的热潮等,但从当前的普遍现状来看,西北文化艺术界依然面临着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难题。西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但传承多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满足感,造成了西北人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对于传统文化,西北人有着单一的思维定势,墨守传统文化的固有模式,难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真谛。这种定式思维和封闭心态,只能消减西北人的创造力,使其与开放的现代社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对当代西北文化艺术界来说,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开拓和合理转型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西北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应避免思想僵化,只埋头苦读,不思考创新,在学习古人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要借助他们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这个恰恰是现在西北艺术教育紧缺的一种意识。

三、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

1、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国家教育部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许多研究者对创新思维都有自己的定论,笔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发散性的活跃思维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按照常理思考问题,具有从归纳总结中求异的反逻辑的特性。

2、艺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的真正任务不是压抑情感,而是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并进入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和渠道。

传统的艺术史主要介绍是精华的艺术品,中国古代艺术品在早期多是匠人的产品,其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制作或雕刻的主题,是已经规定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的主流,但在技术上可以发挥创新思维,例如汉代的长信宫灯,其工艺造型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让世人惊叹汉代工艺设计师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工艺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思维是占必不可少的位置,如果灯就是灯的传统造型,人像就是人像的工艺装饰作用,那世界的艺术史上就缺少了许多意外的惊喜,这种前人给我们经验可以与艺术院校教授艺术课程相结合,在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史和各种艺术的背景文化,联系当今时代的潮流,开拓思路,进行创新思维,对提高艺术修养和激发艺术创作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艺术创新思维的锻炼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维克多?洛温菲尔德(viktorlowenfeld)在他的著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creativeandmentalgrowth)中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洛温菲尔德着眼于保护孩子们对于创造的自信心。他谴责现代教育阻碍孩子们天生能力的发挥,相信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训练教师,使得他们成为孩子发展的欣赏者从而改善局面。

教育者应该从成年的丰富的阅历提取适合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锻炼,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心,不惧风险,敢于质疑,敢于尝试。为培养创造力而教授艺术。

包毫斯做了创新思维锻炼的典型先例,进行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课程是著名的“基础课程”。学生入学后6个月的试读期间所学习的就是这种“基础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对自然材料的理解力,在让学生熟悉材料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尝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思维教育,首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艺术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中转变,吸取创新理论新知识,与时俱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并且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欲求。

4、点击艺术创新思维的火花

艺术和科学不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有的只是变化,在艺术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得到一些东西。每一种见解都要重视,有多少人,艺术就应该有多少思维方式。艺术可以开发社会中的个体天性,也是表达、思考以及同他人广泛交流的一个载体。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有限的兴趣,点击无限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开发了受教育者的另一番新天地。

个人在艺术上的表达也是感情的流露,随着受教育者的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和认知能力也在变化。教育者在创新启发性教育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注重他们的表达。不同的年龄段的受教育者有其特定的绘画符号、表达方式和语言,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及时给予受教育者创作方式的引导、创作材料的补充和扩大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欣赏范围,开发个人更为广阔深邃的创作天地。采取鼓励大于批评的方式让孩子保持着真善美美好的情感。

四、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素质

在西方教育界,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艺术教育到现代w?德韦恩?格里尔(w.dwainegreer)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其教育史中各个阶段进行了对艺术教育的精细剖析和研究,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等能力的重中之重。艺术课形式的单一短时期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实际上却会延伸到学生在各学科方面缺乏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的缺憾。让受教育者认识真善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需要西北教育工作者开发自身的眼界与思路和开拓再创造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

创作中独立的思考将帮助孩子们自己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论感情上的还是理智上的。艺术创作通过对美的理解曾经被认为是培养良好道德、美好感情的途径,20世纪中期又增添了培养完美人格即健康理智的新内涵。新一代教育家都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能使艺术创新思维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生根成长?西北艺术教育者所做的取决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20世纪,艺术创造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好的本质,最后与心灵健康相联系,创造性就是它的一个标志。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西部艺术教育者应该继承前人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下,充分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与历史背景,进行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尤其在艺术教育中,潜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创作生涯,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美)布朗(auricebrowu),科赞尼克(dlanakorzenlk)[m].马壮寰译.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篇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模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操作能力教育等。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综合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内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认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概念

艺术教育以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为最终目的,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的激发,是挖掘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从广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从狭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对培养艺术家或相关专业艺术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对人类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具有教育、认知、审美三大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与真、善、美的本性教育是契合一致的,即“真”作用于认知、“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当前,我国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全面认识与全面展开,是实现大学生美化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知识、思维、价值取向的重要时期,艺术教育能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纪律、道德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德育效果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艺术教育时,通过对学生讲解艺术作品,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使学生逐步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此外,艺术教育中会使用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而我国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中饱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题材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学习对象,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描绘的场景中及艺术作品的情感中得到情感升华,从而丰富学生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关脑科学研究指出,人体的左脑主要具有记忆、读写、计算、语言等相关机械功能,而右脑主要具备想象、情感、意志等相关非机械功能。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想象和创造,通过强烈的情感体验来促进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进而促进学生逐步培养审美思维,提高审美素养。艺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形式上: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多角度思维、内涵理解、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促进艺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在艺术教育中充分体会到自然科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审美是学生理解艺术活动主题、艺术作品内涵、提升自身人格的基础。艺术是连接人类思想及现实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理解艺术的情感表达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以审美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此外,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艺术教育主要采取轻松、愉快的教育形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获得更多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承载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者,高校教育必须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利性,其具有的教育功能可使人们遵守道德底线,具备很强的道德修养辅佐性。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美术的最终目的虽然与道德不是完全符合,但美术可陶冶个体内心世界,使人崇尚美好,让人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生活。

(二)智能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科学与艺术分别作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相辅相成。科学能够促进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包含着科学的普遍规律。科学难以到达的方面可通过艺术进行反映与掌握,从而把握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可以发现世界微妙的过程与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美。学生通过艺术可让感情更加丰富,内心更加纯真,艺术是个人心中折射世界万物文明的棱镜。艺术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然事物中隐性的特征,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可让学生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现实美、文化美的陶冶,并从中受到艺术技能的训练。

(三)身心素质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的需要,不仅开发学生的个体智力,还会激发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人格教育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机水平,形成一个高效能、高层次的调节系统。艺术教育能在美学教育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美的现象,逐步养成鲜明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及表现,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得到丰富、学生集体更具凝聚力。学生通过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可表达个性的美学志向、意识及需要。此外,艺术教育还能促进学生将审美运用到生活中,积极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可适当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和艺术比赛,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艺术的意识,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四、提高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一)结合课堂与课外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教学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要作用,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绘画、书法、声乐等艺术门类。此外,还可开展辅助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艺术研讨、艺术观摩等方式,延伸与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结合艺术训练与知识传授

以往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技法训练也同等重要,如绘画表现、发声方式的训练等。在单纯的知识教授下,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且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课堂的教学知识,使得艺术教育的效果不佳。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与实践,才能深刻感受与理解艺术的隐性精神。

(三)结合显性、隐性的艺术教育

课堂、课外教育作为显性教育,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隐性教育的方式。校园内的环境同样可以传递艺术信息,可以对学生的素质的发展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艺术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比赛、画展等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与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以华侨大学为例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下笔者主要从教学模式突破出发,阐述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形式突破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采取多形式、多途径教学形式。传统艺术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华侨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后,教学模式逐渐走出校园,转向社会。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时,会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及观摩实践。其中,教学实习主要是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堂上课实习、课外工作实习等,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展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华侨大学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习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模拟教学、教育调研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校外相关教育实习单位,促进学生与中小学生直接接触。在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教授中小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第二,在校内加强对话剧社、交响乐团、礼仪团、合唱团、动漫社、摄影协会、文学社等多种社团建设。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激发学生艺术追求兴趣,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学校在诸多社团成立后,各社团成员互帮互助、互相探讨,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如2014年,华侨大学音乐协会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项目出台后,积极组织协会内成员排练节目,并在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团委、学工办等的支持下,在校内各院系中招募了近百名演员,并根据演员的实际状况分为多个小组,排练多个音乐节目,进行团体表演。各小组成员在排练过程中不辞辛苦,积极面对困难,使得学校在最后的全国性表演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高度评价。同时,也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了艺术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教育的内涵中可发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是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挖掘个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三个方面。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需通过课堂艺术及课外艺术教育结合、知识传授与训练结合、显性艺术与隐性艺术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徐振祥.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篇10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就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目前的现状来看,美术教育的影响作用非常有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牧区学校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必备的教学设备,受到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许多地方无法开展美术教学,美术学习成了学生们的“奢望”,美术教育缺失现象严重。第二,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牧区缺乏优秀的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主要原因有:1.部分主管领导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2.专业教师隐性流失,部分教师改教“主科”,严重影响美术教育的学科发展;3.因编制原因,师资力量得不到及时补充。第三,农村牧区学校缺少美术教师,多数中小学生无法得到美术的沁润,师范毕业生因缺少编制无法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这些现实状况令人担忧,需要积极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改善这一局面。应大力发展农村牧区美术教育实习,促进“教、研、学”一体,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农村牧区美术教育现状,促进美术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

二、开展农村牧区美术教育实习的意义

第一,提升科研和教研效果。实习生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并获得初步的教育科研训练。通过实践表明,农村牧区美术教育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城市学校条件优越却不易达成理想效果。主要原因是农村牧区教学机会明显增多,师生之间交流活跃,农村牧区教师也学到许多新的教学思路和技能技巧,共同点燃了师生相互学习的热情。第二,培养和树立实习生的生活观。培养实习生的劳动技能和态度,改变其原先散漫的生活态度。农村牧区具有很强的境遇性,需要实习生认同牧区,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第三,凸显实习生的专业优势。实习生在农村牧区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留下丰富的精神食粮,包括纸本作品、墙上壁画、浮雕与圆雕、校园文化长廊乃至班级的板报,以培养实习生对作品的表现能力。

三、开展农村牧区美术教育实习的有效措施

开展农村牧区美术教育实习活动有利于解决农村牧区缺乏美术教育的状况,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出有效措施,以保证农村牧区美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开展农村牧区美术教育实习活动应当积极动员,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如组织观看有关教育成长的电影并开展讨论,研读《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银说话》等反映农牧民生活的书籍,分别从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等方面,解读农村牧区美术师生教育实习的优点。选派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带队实习教师。同样的教育实习,因带队教师的优劣会带来差异极大的教学效果,优秀的带队教师会通过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严谨务实的态度感染实习生,增强实习效果。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树立实习生的教师意识、加强角色培养,以农村牧区教育实习为契机,使实习生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消化吸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和融合,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实习时间高校美术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于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实习时间为四周。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安排,虽然有利于高校的教学集中,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作用非常有限。实践证明,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是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建议从大二开始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把每四年一次,为期四周的实习时间调整为每年一次,为期一至两周。让学生走出校门,培养他们教与学的能力,还可以与外出风景写生进行结合,让美术专业学生在教学之余,也能进行专业实践,让他们更早更好地适应环境。

(四)与农村牧区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学校尝试建立美术教育教学试验区,与农村牧区学校或基层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效调配师资力量,缓解农村牧区美术教师不足的现状。可以将美术专业实习生编成几人一组,在校学习的四年里,与一个农村牧区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或每学期定期组织进行美术教育实习活动,实习生能够深入地研究和参与教学,并由双方学校进行引导与评价,切实提高农村牧区学校美术教育效果。

(五)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农村牧区学校虽然缺少硬件设施,但同样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农村牧区学校学习条件差、信息资源不足,也能转化为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的优势①。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时间的差异性、地域的独特性与民族地区的多元与交融性,开发与建设地方教材②。把民间美术和民间艺人请进课堂,对农村牧区的地域文化生态等资源进行整合,以获得实践的收获和精神上的升华。

篇11

一、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和九龙坡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九龙坡区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在“2+2”的活动开展中得到提升。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的艺术教育还是显得薄弱,特别是音乐、美术教育方面尤为突出。笔者对西彭地区的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做了调查,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

区教委非常重视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还专门发文,要求落实实施。学校的领导做了宣传动员,成立了实施领导小组。但在基层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的意识中,仍然存在着重智育、德育,轻美育的思想。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还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认为孩子读书就是准备考大学,音乐、美术课学与不学无所谓,部分老师也因为语数教学压力大,加上学校活动多需要倾注太多的精力时间,对艺术教育课也是疲于应付。

(二)缺少一支合格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几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专职教师。调查中发现,西彭地区的七所(陶家、铜罐、石板、铝城、西彭一小、西彭二小西彭三小、园区小学)学校中,除了铝城小学各有两位专职音乐美术教师以外,其他几所小学都只有1名专职的音乐或者美术教师(体育教师各校配备较好)。在这些专职教师中,经过专业培训的仅仅有7位,其他教师都是因为学校缺少这方面教师,而教师也比较擅长而成为专职教师。他们没有经过音乐美术的专业培训。我国西部农村有9000名左右的小学生,这根本满足不了当前艺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导致了音乐、美术现在还是“搭搭”课,就是老师在任了语文数学外再搭配几节音乐美术课。这些老师根本没有经过专门艺术培训,有的老师甚至没有音乐美术的基础,试想,他们怎么能胜任这类专业要求高的课程呢?正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另外,我感触极深的就是因为学校缺少这方面专职教师,使学校的一些艺术教育活动开展起来非常困难,直接影响艺术教育的效果。我校在两基复查时,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配送了大量的音乐器材,而我们拿到这些器材以后,高兴之余又多了一份失落:谁来教?所以,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如何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正常化呢?

(三)条件制约,缺少教学工具和教学场所。

在上级的重视支持下,农村学校的条件有了改善,但需要完善的还有不少地方。如:部份学校能有诸如风琴、电子琴等音乐教学用具就不错了,绝大多数学校的美术教学用具很少或者没有,更不用说学校能配备固定的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美术、音乐教学用具也仅有基础知识挂图、电子琴(或者风琴),虽然老师们还是在仅有的条件下认真开展工作,但可想而知,这样的条件如何能使学生的艺术教育得到发展呢?

(四)学习用具不全和学习兴趣低落。

对于美术、音乐等艺术课,学生往往对老师安排的任务难以完成。大多数家长不愿意拿钱、学生也不愿拿钱去购买学习用具(特别是美术用的颜料、纸张……),特别是村小,就是有一些学生想买,路途又较远。在上课时很多学生都没有学习用具,只有一种颜色的笔,一张薄薄的作业本纸……久而久之,学生、教师对上课的兴趣越来越差,上课时,教师就顺其自然,长此以往,对于学生而言,艺术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弱。

二、对策

在大力提倡“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工作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真正地重视和实施艺术教育,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自觉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

艺术教育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身心,而且在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协调能力、促进人的知觉速度、形象记忆力和创造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时间,加强宣传,改变家长观点也是极其重要的。区教委可将艺术教育的实绩作为考核学校教育工作和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使艺术教育正常化。

(二)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小学的艺术教师进行艺术教育培训,将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分配给农村学校。

篇12

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就是引进市场机制,使相关动画专业的院校在动画艺术教育的整体运行中具有市场特征,实现动画艺术教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样既能满足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对动画艺术教育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推动我国动画艺术教育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使动画艺术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加快动画艺术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本文拟从我国动画艺术教育的现状出发,谈谈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及改进发展途径。

一、动画艺术教育发展市场化的必然性

1.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是当下社会语境里的客观要求

纵观行业历程,动画艺术教育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个别知名动画公司内部的培训开始,在70年代后期才在一些综合性艺术学校成规模地开设了动画专业。动画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门类,如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通过对艺术语言的运用,掌握相应的艺术技巧,来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塑造受教育者心灵的目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动画艺术创作的背后一定要有强大的商业环境和市场支撑。动画艺术与一般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动画艺术具有浓厚的商业性,所以,动画教育要改变常规教育的观念,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育人模式。

现代动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多元化的边缘、交叉学科。从艺术门类角度来说,动画与“影视”是“血缘关系”,有着共同的表达语言和叙事方式;从艺术属性来看,动画属于视觉传达类型,其艺术手法与绘画手法相关;在信息传递上以文学性、多媒体见长,其艺术价值是大众化、原创性的;功能上由欣赏性向实用性扩展;其专业性质上艺术加技术特点日益突出。因此,从动画艺术的各个本质层面分析,它与市场和受众的关联不容忽视。

现今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作设计人才,并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动画艺术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大众化、普及化的动画艺术教育是社会、市场的需要,是为未来的动画设计师将来的工作、生活做好准备,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动画艺术教育的市场化倾向就顺理成章,十分必要。

动画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提升、效率与效益的提高,都需要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来完善,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会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层面的指导。

2.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是中国改革深化的趋势所向

改革的深化使人们不再具有长期的、稳固不变的工作保障,下岗、培训、再就业成为人力资源分配的必然过程,工作就业形势的变化促使人们的就业观、价值观发生转变,社会面临屡次的人力资源再分配,这为动画艺术教育的市场化提供了生源市场。

现代动画行业发生的变化,促使动画行业从业人员向综合素质和高知识结构转化,尤其针对担任主创的高端人才更是如此。动画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机遇,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动画产业和动画艺术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动画艺术教育必将走向市场来接受动画专门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的选择。

许多动画类专业的增加,加大了动画艺术教育的市场竞争。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教育经费由单一投入过渡为多渠道筹集,并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WTO对我国动画艺术教育市场的影响

WTO加入使我国艺术教育市场将面临全面对外开放,国外艺术学校通过优质的教育模式吸引国内学生到国外求学,或是国外艺术教育机构来国内办学,对我国艺术类院校的招生造成很大冲击,而动画艺术教育首当其冲,因为它是高投入高回报学科的代表;另外,加入WTO 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加速,国内产业结构将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这将带动动画艺术教育的结构、专业、培养方向也随着调整。而且,民办高校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产生到现在上规模的民办高校已超过三百所,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开设或正在准备开设动画专业,加上国有高校兴办的二级学院,国内动画艺术教育市场不仅要对外开放,还要对内开放,形成民办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发起对国有大学的夹击,而动画艺术教育直接面临第一战场。

持动画艺术教育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观点的人,是没有看到动画艺术教育由于其发展而产生质的变化,这种观点将会严重阻碍动画艺术教育的发展。不论是面临的客观形势,还是本身的属性,都要求我国的动画艺术教育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的革新。只有这样,国有动画艺术教育才能参与市场的竞争,提高质量、效益,优化结构,以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市场机制要求

现代动画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涵盖面十分宽广,包括了二维、三维、网络、多媒体、影视特技、游戏软件、动态广告、漫画创作以及虚拟现实和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等等,是一个艺术加技术的综合性行业。尤其以电视对动画的推动最为重要,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和娱乐形式,占据了城市人口日常生活平均大约1/10以上的时间,也成为年轻人最直接的娱乐和知识获取来源。有资料表明我国现在的动画片需求会达到100万分钟,而需求的增加会带来巨大的商机,行业的繁荣,也带来人才需求的呼声。

动画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问题、质量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都是由于动画艺术教育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国民的巨大需求。国家近十年来进行大规模的扩招, 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现有的体制下,扩招已达到了极限,但在动画艺术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后,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再者,动画艺术教育是一种服务产品,要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而解决质量问题,不仅要有现代的质量观,还要有科学的质量标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手段。

5.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办学效益才可以求得自身生存,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保证不了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面临人材外流的严重挑战,也面临人员老化、知识老化的挑战,高校必须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职工的待遇,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来吸引优秀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要面对市场,才有可能保证质量。动画类院校必须以自身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等综合实力去竞争,去吸引生源,满足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增强质量意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造就人才,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人才资源。招生和就业是最基本的两个环节,关系到社会市场的供与求,关系到两者的良性循环,关系到国家动画艺术教育的稳步发展。从市场需求的根本出发,结合教育的本质目标,将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会是高校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动画艺术教育发展速度快、质量高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动画艺术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动画艺术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其成为市场主导型的动画艺术教育。

目前中国动画艺术教育的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标准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都促使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面向市场,要与市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必须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来促进和制约动画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特别是与市场直接联系并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动画艺术教育。

二、动画艺术教育的改进发展途径设想

1.教学要适应市场的需求

动画专业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的社会职能、专业性质和专业技术的进步,要求行业高端人才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高校动画专业应在有限学时内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使动画艺术教育达到人才素质培养要求。

动画艺术教育的内容要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新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与新的思潮相融合,并不断调整教学大纲内容,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市场需求为目的,注重传授学生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综合的审美素质,掌握系统创作设计制作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的能力。及时学习最新的设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向世界顶尖技术靠近的意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市场的需要。

2.准确定位人才市场的需求

要有整体规划,也要各自特色。各个学校要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分工,要根据各校特点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建立新学科,要根据不同学生来源因材施教。高校动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要有生命力,就要做好市场人才需求的定量分析,将专业设置科学、准确地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要改变目前许多动画专业的设置与人才需求脱节,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的现象。

3.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

努力提高动画教师队伍的知识构成,与企业进行人才流动与引进,进行再教育、创作实践与生产实践。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质高的人员,优化组合师资队伍。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和扩展空间,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师创作设计制作的实践能力。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培训及学习交流,要走出去,多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扩充和更新知识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创作设计理念和教学水平。

4.培养市场意识与抗风险能力

培养市场意识是让学生认识市场的特点与需求,有目的地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发展目标,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争取在毕业后能顺利就业。让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使其在压力之下产生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知道要学些什么。

抗风险能力主要包括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预见市场发展的能力,及时拓展甚至转换专业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在紧跟市场的同时,要注意学科教学的规律,从长远的角度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完整的知识结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广博的见识。

5.合理安排社会实践

在动画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努力创造一个足以影响学生视觉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并且能自我形成和自我完善的良好的艺术氛围。第二要利用学科优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技术基础,以及能自觉进行学科交叉的意识与能力。要重视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设置跨学期或跨年度的创作和实训课程,使学生从低年级起循序渐进地进入创作状态,在实践中完成每阶段的学习目标。同时应探寻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为学生探求实践和接触行业的机会,提高专业认识、创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动画产业开发、动画创作设计制作教育、动画创作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讨和交流,鼓励学生去校外的公司兼职,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从事动画艺术教育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技能和对市场需求敏锐的洞察力。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动画艺术教育应体现多学科的交融,探索动画创作资源和动画创作设计制作表现的多样化,研究艺术与动画创作设计制作、动画创作设计制作与生活、动画创作设计制作与社会、现代科技的关系,体现动画创作设计制作的新价值,动画创作设计制作时尚的新概念、前沿性,使学生了解动画创作设计制作的实质性意义,学会思考,建立创造性的符合人性化的动画创作设计制作思路,增强动画创作设计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 孙立军.我国高等动画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首届中国卡通产业论坛论文集.2002,9

[3] 姜敏.影视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1

[4]〔法〕乔治・萨杜尔著.徐昭,胡承伟译.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