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04 00:58: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1

初三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安排一些科学的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真正含义进行准确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与看法,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的进一步的训练与提升。

二、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

(一)变实验演示为实验探索,加强创造能力培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都是教师在进行演示,学生只能观察、记录和对内容现象进行总结,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被动的接受,以一些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缺乏兴趣,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实验探索是一种为学生提供优越的求知环境,使之心情舒畅,思维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完全的发挥,使学生在探索中充满更多的灵感和智慧。

如在对化学药品实验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实验探究法,让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实验进行观察、探索,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对有关仪器的组装、药品的配置、实验的过程以及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1]。

(二)通过列举生活相关实例,加强创造能力培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问题往往是学生进行创新与探究的开始。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没有问题的提出,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所以,问题的提出,是学生进行新思想、新理念创新的敲门砖。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和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对化学的创造能力得到提升。

如在初三化学“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进行教学过程中,先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植物主要是通过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才能正常生产的。这时,学生也会对人体是如何进行呼吸的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得到激发,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

(三)通过有效利用问题引导,加强创造能力培养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93

本文对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三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为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中三年级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

1.2 研究工具

针对学习策略包含的内容,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包括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实验前包括计划性和准备性两个维度;实验中包括意识性、执行性和方法性三个维度;实验后包含总结性、反馈性和补救性三个维度。其中方法性又包括一般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练习方法以及复习方法等五个亚维度。因此,本量表包括三方面,八个大维度,十二个小维度,并且用SPSS8.0进行全部数据的统计处理,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等的优点。

1.3 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分为准实验法和对比实验法。

2 具体研究过程

2.1 理论模型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实验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采用自评和他评共用的方式,达到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相关学习策略的实验目的。

2.2 实验中的变量

本实验中的变量包含因变量和自变量两种,其中因变量是本实验研究对象的化学成绩,自变量是研究对象的学习策略训练。

2.3 实验过程

首先,以一个真实实际的化学实验入手,要求研究对象写出解决本实验问题的具体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以及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要指导研究对象备课,并进行教学自评和互评,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既稳定又有效的实验策略。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反省的经验交流,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找出自己实验中异常现象及错误实验操作的原因,在反省和再修改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实验问题解决方案。

3 实验结果

3.1 学习策略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准备性、听课方法和预习方法这三个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其他维度实验组的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

3.2 多元回归分析

选取本次研究中学生们的化学实验成绩为因变量,学习策略的各维度为自变量,展开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策略的各维度特别是计划性、执行性、方法性、反馈性和总结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水平明显较高。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策略各维度对学生成绩的标准回归系数(β)和t检验分析结果

4 讨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具有很强的可训练性,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流行性策略训练,就能够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计划性明显增强,实验意识性也更明确,并且能够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化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之后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的学生更加懂得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说明实验组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策略性。本次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对学生成绩的重要作用,说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很大帮助的。

5 总结

本次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更加明确流行性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可以从教与学的方式改革着手,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包括计划能力、准备能力、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

[2]梁笑桃.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10).

[3]陈灵志.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3).

篇3

二、教学理念的快速更新

新课程规划理念着重于知识灌输、能力激发的同步效果,作为初三化学教师,有义务时刻督促学生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实验项目布置,从中体验探究能效。其间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设计以及观察思考流程,都有助于其精确归纳总结各类自然生活现象,为其日后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如在讲解氧气实验室制作方式环节中,过往教学流程是准备所需仪器并直接演练,学生会拿着实验报告耐心记录教师讲解的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之后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接纳效率与教师讲解精准程度去重复实验流程。这实际上造成了实验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指标的脱离结果,于是可考虑令师生共同开展原理学习项目,之后委派学生自行搜集装置器具,能够依照网络资料挖掘实验注意事项,并在操作完毕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相应结论。因为在整个创新教学体系中,此类行径完全迎合知识自然形成规则,确保参与个体在积累实验原理与变化反应结果前提下,能够保留长久的研习动力,为日后各类难点问题解析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三、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新课标内容扩展更加着重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开发,鼓励他们在相互协作激励前提下获取更多隐性知识内容,这一切活动都需要教师时刻转变传统理念予以配合,包括先进设备仪器应用与特定实验情境搭设等,使得过往一切实验空间限制结果刨除在外,令学生尽可能地在固定指导路线下自主操作,尊重其主观适应地位。依照认知规律解读,在相对轻松、民主氛围下开展创造性、能动性实验项目,能够令学生独立思考与长久学习斗志长久维持。如在测定空气内部氧气含量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小组讨论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所消耗的气体,以及燃烧后剩余的气体是什么等。小组之间各抒己见并取长补短,综合素质与实验技能便同步提升。因此在现实初三化学课程讲解活动中,教师应学会将个体归置于集体之中,令其独立处理与其余学生关系,强化合作基础意识。

四、引导学生进行长久性实验学习

化学实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规律,透过逐层拆解与提炼能够时刻维持学生钻研兴趣,确保个体不断突破初中化学知识分化迹象,令暂时的好奇心理逐渐过渡为稳定解析兴趣。为了贯彻此类指标,教师可考虑安排化学史教育,包括此类学科形成与发展历程等,将其中一切与现实生活、建筑相关联的细节阐述清楚。最终令学生清晰地明白化学专属用语属于国际通用语言格式,是表达物质组成与变化规律的特殊交流工具,能够自觉与我国多元事业发展前景挂钩,以此稳固课程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态度。初三化学基础知识内容繁多,而处于此类年龄段学生个体想象力丰富且形象识记能力雄厚,教师可运用元素符号等编译成顺口溜,将重点内容转化成韵语格式,令个体能够快速吸收并牢固记忆。如在燃烧规则学习过后,可组织学生进行玻璃棒点灯等实验项目,教学前期可配合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实施直观引导,令学生智力与能力改良效果能够齐头并进。

五、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补充

传统初三实验教学活动都是透过结论验证进行规律提炼,其间学生主观参与地位削减,为了一改这类消极隐患,教师必须开放实验探究性特征,令学生自行提出假设性问题并开展实验验证活动,包括整体方案设计与仪器搭配等细节。学生在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可说是经历着与科学家相似的行为过程,问题提出到解决的任何细节全部经历过,后期分析与记忆成就势必更加丰厚。例如在分析铁定生锈原理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提前搜集相关案例并准备拟定实验报告,进而在操作中逐渐揭发钢铁生锈的原因与现实条件。经过如此广泛后继知识的提取,涉及今后金属防腐、防锈内容的传输效率必将更加顺畅。

篇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对于化学初学者——初三学生来说,如何做到规范?需要初三化学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过滤”操作出现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课题中,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怎样让学生理解性地掌握这项基本操作,并领会其操作要点的缘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实物,层层推进,丝丝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片段]

……

师出示:一杯加明矾沉降后的水

师: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要将茶水和茶叶分开,我们可以用滤网。在化学上为了使固体杂质和液体更好的分离,我们采用过滤的方法。

师:如何通过“过滤”操作,把这杯水变澄清?需要哪些仪器来完成呢?

师出示:漏斗、烧杯、玻璃棒、圆形滤纸(跟漏斗配套的)、铁架台(带铁圈)。

师:根据提供的仪器想一想,该按怎样的顺序组装呢?

生:滤纸放漏斗里,然后放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放烧杯。

师:很好,根据你们所说的,我们一起来组装。圆形滤纸如何放进漏斗?

生:把圆形滤纸变成漏斗状的圆锥形。先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

师:(折好滤纸并打开)大家看看这打开的滤纸有什么特点,厚度一样吗?

生:一半一层,一半三层,三层一边的滤纸厚。

师:(滤纸放进漏斗)看看又有什么问题?

生:滤纸和漏斗没有粘在一起。

师:不粘在一起会怎样?能有什么好方法使滤纸粘在漏斗上呢?

生:不紧贴会有气泡,过滤的时候会比较慢。用水润湿滤纸。

师:(滤纸折好放进漏斗,然后用玻璃棒蘸水将滤纸润湿并赶走气泡)现在我们的过滤器准备好了,仔细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师:滤纸的边缘能否高于漏斗的边缘?

生:不能,若高于滤纸的边缘,水会顺着高出的滤纸流出来。

师操作:将准备好的过滤器放在铁圈上,下面放烧杯(故意将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拿着加明矾沉降后的水倒进漏斗里,故意倒出一些。

师:看到什么了?能行吗?

生:水溅出来了,还要玻璃棒。

师:很好。怎样用呢?看看烧杯的模样。

生:烧杯口沿着玻璃棒倒,玻璃棒放在漏斗里。

师:还记得我们折好的滤纸一半只有一层,一半?

生:一半有三层,玻璃棒要放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师: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轻轻地斜紧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让烧杯里的水全部流进漏斗。

师:用化学术语描述叫“引流”。是不是水倒得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水多了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流进烧杯,还有可能溅出来。

师:所以,往漏斗里倒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师:(按照刚才的要求规范操作)看到什么情况了?

生:水又从漏斗的下端溅出来了。

师: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怎样倒啤酒,倒得多又不会溅出?是否有所启示。

生:将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调整后再操作)看看现在的水澄清吗,有没有溅出来?

生:很澄清,没有溅出。

学生分小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师:按照过滤的操作顺序,我们一起来总结其操作要点或者说注意事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这就是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还记得我们用到了哪些仪器吗?

生: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

[课例评析]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挖掘过滤操作要点,规范操作。

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联系操作实际,边演示边激发学生挖掘其操作要点,比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过滤,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二、培养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

在演示中,由于没有严格按过滤的要点操作而出现了许多错误,老师大胆的把错误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来改正错误,以达到理解过滤操作要点的精髓。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过滤的操作要点,体现了“教育无痕”的良好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过滤操作时为什么要“一贴,二低,三靠”。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重视实验教学。

篇5

1.把握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结构、性格特征做出准确的判断,有效引导学生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会出现越俎代庖的错误.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观察到,学生对化学这门“新鲜”学科,起初是有着强烈的兴趣的.随着课程的深入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复杂化,学生的兴趣明显下降.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正说明了化学的学习进入完全的理论领域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从心理学角度,结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旧知识(包括经验)同所学的新知识结合在一起,无法产生新旧知识在意义上的构建,无法实现新知识的内化,无法完成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释新知识.原本这个心理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学生能够获得学习新知的成就感.但随着新知识的铺天盖地的涌入学生的知识库,教师没有做好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疏导,致使知识断点与日俱增,学习兴趣如秋霜洗礼的绿意萎蔫不兴.甚至于有些学生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自认滑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宣告化学启蒙教育从心理层面上的失败.例如,我们在学习“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部分内容时,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采取的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将石蜡的三态变化和燃烧均以实验的方式呈现,丰富学生的经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理解理论表达.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教师知识技能

(1)提高教师知识能力教师化学知识基础深厚,有很好的化学系统知识,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知识体系有良好的建构,能够把握教材的整体架构,深层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结构的设置和内容形式的安排有较为深入的剖析.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理解,认为九年级教材的知识涵盖面是很高的,对人文意义和化学历史有一定的涉及,将化学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以其高度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而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表现出知识点分散,系统性差等特点.如果完全依照教材印制的形式顺序开展教学,很难构建化学知识树状系统,这对于初中学生化学启蒙是尤为不利的.在把握教材方面,集中突显了教师化学知识能力的高低.笔者尝试将自己的化学知识结构解构,并参照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鲁教版教材、沪教版教材整合九年级化学知识框架,在这个架构下多次循环知识点学习,适应心理学研究的记忆曲线.实现启蒙学习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燃烧燃料”时,笔者将“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在一起学习,收效甚佳.

(2)提高教师教学技术①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有效地将抽象的化学理论,转变成结构范式.把书籍中的图片变成动画形式,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动画短片等.丰富而直观的材料更容易打动学生.初三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更强,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借助直观思维能力的推波助澜.②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技能中,应该把教师控制情绪的能力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组织能力列为其中,这集中表现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幽默的语言总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专注于课堂学习,生动的故事情节设定需要生动的语言作为外衣.准确的用语能帮助学生接受艰深的理论.

二、优化化学教学方法

1.实验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

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实验呈现出来的一切现象是化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化学实验更是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化学教材中,大到章节,小到小节,处处化学知识的学习都有实验存在.笔者总结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形式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信息技术支撑的化学实验视频演示教学形式;第二种为教师演示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第三种为学生亲手操作的化学实验教学形式.这三种形式均为重要的化学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对于学生化学的学习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最为有利的当属第三种,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根据教学需要和内容要求,如氧气的制取、二氧化碳的生成等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认真学习整个实验过程.如爆炸等化学实验,危险性较高,在教学中应选取视频课件播放形式演示实验过程.有时,根据课程安排和课堂时间,许多实验内容的教学在课堂上应适当选取教师实验演示形式或结合视频幻灯片演示教学形式来完成实验的教学.

篇6

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9%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观察实验和做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书写实验报告时进行的概括、小结等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相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实验起的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知识的目的。化学新课标在教育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列出来,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不是只重结果,也不只是进行单一智力的培养。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树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观念

2.1 确立实验教学的价值功能,拓宽实验的教育功能。传统的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在情感领域和能力、方法领域的培养。实际上,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等方面,具有课堂讲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2.2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化学课程标准侧重了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及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对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发展应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学生的体验、体会、感受、经历。也就是说,应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挥下的“机器人”。

2.3 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可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激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 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三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化学实验能力是随着学习化学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及要求也应有阶段性。初三学生只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少数典型的、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于初三年级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除了要树立上述的实验教学观念外,重点应放在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上,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科学的实验习惯。

3.1 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透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3.2 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逸出。但怎样演示“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二氧化碳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二氧化碳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3.3 实施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学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化学,其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并注重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实验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预防化学污染,最关键的问题是从小培养具有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人。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44-01

我国古代教育主张“寓知于乐,以趣教学”。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课的启蒙入门阶段,对于启蒙阶段的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广泛发展时期,一旦发展成乐趣,就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就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平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初三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急切期望了解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等问题。我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认真地设计了两节绪言课。

第一课时开始,我不急于介绍化学是研究什么的,而是先演示镁带的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实验所观察到的夺目强光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内的绿色粉末变黑色)等奇妙的现象,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鼓舞了学生的激情,我顺势又引导学生对比镁带燃烧后的生成物和镁带的不同、碱式碳酸铜颜色的变浑浊及澄清的石灰水的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其它物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化学要观察实验现象。在学习对常见的两种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再来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二课时,我们给学生介绍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奔腾的铁水,飞溅的钢花、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夺天工的合成纤维、除病去疾的化学药品等都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得到;防火、防锈、污水净化等离不开化学;在化害为例、变废为宝方面化学更是大显身手。我们还结合青少年喜爱科学幻想的特点,告诉学生人类不但能合成自然界里存在的物质,也能合成自古以来没有见过的物质。人类幻想将来实现人工合成“粮食”并不是空想,只要我们掌握了“酶”,就可以将植物内复杂的变化应用于生产人造淀粉,这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估量的大革命。使学生不但认识到化学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肩负的光荣使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实验 培养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从具体的物体和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并从对具体事物和经验的兴趣发展成为对整类物体和经验的兴趣。”可见,通过化学实验引起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教学发展学习兴趣,是符合培养学习兴趣规律的。学生喜欢做化学实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设法运用这一有利条件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1、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初三化学学生实验从基本操作训练开始,学生对以前从未见过的各种化学仪器都感到新奇,便想用手摸一摸,自己动手练习操作。这时我认为不要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严格按操作要求去练习,以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配合元素知识的学习,我在前半个学期安排学生做氧气和氢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这是仪器安装较复杂、操作要求较综合的实验,也是较难做的实验,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经验查填写的实验报告册无错误后,再提出一些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为什么制氢气时采用这样的仪器装置,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操作顺序进行,为什么使用锌粒与稀硫酸在实验室里制取氢气等。经过预习、思考、安装、检查等步骤再进行操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做化学实验的兴趣。

2、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吸引进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每堂课教师一走进教室,就有不少学生围绕过来,异口同声地问:“今天这堂课做哪个实验?”下了课,有的七嘴八舌议论着刚才的实验,有的默默地回味着那些奇妙的现象。我们抓住学生喜欢动手实验的心理,注意实验教学的深化工作。如做金属和盐之间置换反应的实验,铜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而铜在氯化银的水溶液中并未发现置换出银的现象,为什么呢?经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是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的内因,铜确实比银活泼,但铜要从银盐中置换出银是有条件的,必须从银盐的溶液中才能置换出银,而氯化银虽属银盐,但不溶于水,不能配成氯化银溶液,所以铜不能从中置换出银。这说明内因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经过对实验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步骤,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使学生通过实验能有所得,会更加兴致勃勃地学习化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使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3、化整为零,突破难点,稳定兴趣

篇8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他们来讲,化学是一门新鲜而又好奇的学科。学生对化学课上的实验很难一下子做到细心全面观察总结。实验做完后,多数学生的脑海里是兴奋和茫然并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实验前精心准备提问,合理、自然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同时教师还应在实验过程中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某种现象,事后加以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结论理解透彻,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实验课的热情。例如,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我这样安排实验:取三支试管,两支放入适量(等量)的氯酸钾(编号为A、B),一支放入二氧化锰(编号为C),在试管口各放一带火星的木条,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只撤掉加热A的酒精灯(此时木条没变化),B试管继续加热到固体熔化(此时木条燃烧),这时再向A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再用酒精灯稍一加热,木条燃烧了。由于实验的条理清晰,现象明显,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自己就得出有关的结论,而且印象深刻。由此可见,教师的合理引导,对学生的理解观察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改进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初三化学课本有些实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提高作用,如果能将实验改进一下,做到既不会造成仪器的损耗,而且更安全,这样的实验课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不纯氢气点燃发生爆炸的实验,按课本要求会有一定的危险,我是这样改进实验的:用一冰袋代替纸筒,首先将冰袋的一角剪一个小缺口,放出里面的水,预先向里面通入适量的空气,保持缺口向下,向里面充入足量的氢气,接着用手拿着冰袋的一角,将缺口移到酒精灯火焰上点燃(注意把手伸直与酒精灯保持0.5米的距离),一会儿就听到爆炸声。由于冰袋小,氢气的量有限,爆炸没什么危险,可以反复试做几次。果然这次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深刻理解了“不纯气体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的结论,更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对比实验,加深印象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实验。而实验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在记忆时觉得枯燥繁琐。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取、熄”,对于最后两步的理解学生感到相对难一些,尽管教师千强调万叮咛:如果实验顺序颠倒了,会引起水倒流使试管炸裂。但气压差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做了两组同样的对比实验:前面的步骤完全一样,当实验将要结束时,一组做“先取后熄”,另一组做“先熄后取”,结果现象明显,学生有了感性认识,自然掌握了理论解释,而且印象深刻。在这组对比实验结束后,我又补充了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实验,让学生分析。

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试管内压强减小,试管内液面上升。

四、开展实验分析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由于初三学生的年龄处于一个转折阶段,对所学知识有接受快遗忘也快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学生会分析了,达到会运用的地步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为此,我在学生中开展实验分析辩论赛:将一个班的学生分甲、乙两组,由教师主持活动,分两种方式进行。方式一:由教师选定一个实验并说出一个实验中的错误现象,然后甲、乙两组抢答可能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阐述理由。方式二:同样由教师选定一个实验,甲组学生针对实验提出问题,乙组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甲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对于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特别欢迎,尤其是方式二,有学生说:像开卷考试,又像“大学生”论坛,总之在现场上要全神贯注,大脑要高速运转,每一个细胞都参与了活动,更重要的是对知识掌握得迅速了、牢固了、灵活了、有兴趣了。

以上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它的效果还有待于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篇9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初三化学论文范例欣赏:初三化学探究性教学研究

摘要: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的探究与推理,培养科学的认知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探究性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但并不是说探究性教学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也不是说每类化学知识的教学都适合采用探究性方法。如:教学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氧气的性质时,可以采用讲授和验证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那什么样的化学实验课题才适合探究性教学呢?我认为应该是内容源于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如探究燃烧的条件,怎样灭火,怎样逃离火灾,铁为什么会生锈等问题。还有,确定探究内容时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为背景,可操作性强,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太多。

总体实践下来,我认为教师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实验操作、分析现象和数据、形成结论、提出新的问题。

怎样创设学习情境?它可以是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学生实验,甚至是某些考题,都可以把它们改成真正的探究性实验。某年的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包黑色的粉末,有可能是炭粉、氧化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把该粉末加入稀硫酸。

我曾把这道题改成一个探究性实验。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想。”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老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我把它改成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过程,亲自操作,老师在必要时加以指点。下面我把设计过程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1.教师提出问题。

有一包黑色的粉末,有可能是炭粉、氧化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怎样才能确定这包粉末的成分?

2.学生说出假设。

假设1:这包黑色粉末是炭粉;

假设2:这包黑色粉末是氧化铜;

假设3:这包黑色粉末是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3.让学生查资料、回忆整理碳和氧化铜的相关性质。

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碳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碳与氧气(充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隔绝氧气和高温的条件下,碳会还原氧化铜等氧化物。

氧化铜的性质:不溶于水,但溶于酸,并且与酸反应生成蓝色的溶液。

4.通过比较,确定用稀硫酸来鉴别黑色粉末的成分。

5.分析如果假设成立,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并把下表填好。

6.请学生到讲台进行操作。(此时老师要根据情景诱导学生,形式可以是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不足之处,老师加以补充。)

①用什么仪器做实验?(烧杯、玻璃棒、药匙)

②取多少黑色粉末?(少量)

③加快溶解的速度有什么方法?(用酒精灯进行微热)

④滴加适量的稀硫酸,怎样判断适量?(黑色粉末完全消失或黑色粉末不再消失)

7.实验现象:部分黑色粉末溶解,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8.得出结论,假设3成立。

9.提出新的问题:谁能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进行猜想?怎样验证?

同学们又讨论开了,有的说只有硫酸铜,有的说还有硫酸。可以放入锌粉,如果看到有气泡,说明里面有硫酸,否则就没有。

在实验当中,叫学生到讲台操作与老师自己操作,教学效果很不一样,看老师操作,学生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而且学生亲自操作,一旦错误,改正后记得牢,其他学生也能主动参加探究,情绪非常高涨。特别是对于滴加多少稀硫酸才算适量,同学们更是争论不休,效果很好。

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把枯燥的习题变成可以观察、触摸、生动具体的东西,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有效地把化学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探究性教学除了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科学的学习方法之外,把化学知识生活化也是探究性教学的另一个理念。如:通过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①要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会燃烧。由燃烧的三个条件推出灭火的三个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与可燃物隔离;②与氧气隔绝;③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只要具备其中一个原理,就可以灭火。但仅知道灭火的原理还不够,必须与生活结合起来。如发生火灾,逃离时该怎么做?为什么要沿着墙角匍匐前进?这时教师可以补做一个实验,点燃一高一低的两支蜡烛,罩上一个大烧杯,这时先提问学生,哪支蜡烛先熄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低的先熄灭。因为他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但实际上是高的先熄灭。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在烧杯里面燃烧蜡烛,温度上升,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上升,所以碰到火灾逃生时,要沿着墙角匍匐前进。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用来创设学习情境。有一次,一家工厂的工人宿舍发生火灾,结果两间相邻的宿舍,一间宿舍里的人全部活了下来,另一间的人全部死亡。当时情况是这样:半夜起火,这两间宿舍里的人都无法逃出去了,其中一间宿舍的工人,把被子撕开,用水湿润,把门隙堵死,他们自己再把毛巾浸湿,捂住嘴巴、鼻子,最后终于被消防人员救了出来,另一间的人就没有采取堵塞门缝的措施,结果都死了。请同学们就这一情况进行讨论,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到最后,总结出着火时有大量的黑烟、有毒气体、二氧化碳等,发生火灾时,很多人是先被黑烟呛死的。同学们越说越激动,把看过的侦探小说也搬了出来:以前有人谋杀人后,制造了火灾现场,结果法医检查死者的嘴巴就知道他是被害的。通过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化学既有用又有趣。

篇10

通常情况下,教师为达到教学效果制订的纲要称之为“教案”,以学生为主体提前准备的预习提纲称为“学案”。“学案”的制订与“教案”息息相关,学案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由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完成实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并消化知识,最终转化为一种学习能力。在中学学习阶段,“教案”与“学案”一个以教师作为主体,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两者在教学功能上有很大的差距。以教学为目的的“教案”教学,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为主的“学案”教学法,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模式完成实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引导角色。选择“学案”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实验效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学案教学是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阅读教材,通过小组学习讨论的方法完成实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题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形成的教学形式,借助学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导学为法、学生为本展开教学。

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就教师而言,仅仅凭借“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要求,学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首先,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现成的课本作为学习工具,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教师在下一堂课中将要讲什么或者怎么讲。其次,很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常比较在意教案内容的落实而忽略了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思考,课本上的一些概念、公式、原理、法则等只是一些大纲,对其他知识点的概述也比较抽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解释,对于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描述得不是很详细,学生只能借助于各种参考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预习和复习功课的过程中还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导致其学习负担加重。教师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借助有效的学案导学进行改进,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订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计划,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的目标。

一、“探究”栏目实验教学学案的基本形式

根据内容不同,“探究”栏目实验教学学案可分为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习题式、问题式等。实际上学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一个学案往往是几种形式的结合,从教学经验上看,“探究”栏目实验课的学案应该根据探究主题选择不同的形式。

1.填空式学案

如某些基本实验操作,实验目的、实验仪器的选择等,可设计成填空式学案,由学生预习或课堂上填写。

2.图解式学案

初三下学期对于物质的检验、鉴别和除杂等涉及实验先后顺序、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可制成图解式学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研究。

3.图表式学案

大部分验证性实验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为主,可设计成图表式学案。

4.问题式学案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验内容,可设计问题式学案。

5.习题式学案

对一些课后习题(如人教社初三化学第78页“有关氢氧化钠变质”习题),可按课本顺序和知识点难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习题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针对各种形式的学案,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灵活运用。

二、“探究”栏目实验课教学学案的设计特点

1.规范性

规范实验程序是一项很重要的科学素养。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的意识。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严谨科学的探究活动。教师通过规范实验操作,实现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成功的重要前提。人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最初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在初三化学开始实验探究活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平时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能够严谨规范,那么学生在预习和总结实验报告时也会受其影响自然而然地规范化学实验程序。一般化学实验的规范程序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

2.引导性

在设计学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生情,因材施教,起点要注意“就低”,杜绝一开始就难度过大,树立“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意识,避免出现因问题难度过大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失去信心。“学案”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开始可以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记录并观察实验现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实验动手能力。比如第一单元中,“蜡烛的燃烧”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严格按照第12页《探究》栏目进行探究活动,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学案的设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实验的顺序和细节。

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够,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实验的规范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学习设计基础实验方案上。教师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步骤、设计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和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样思考并化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程―得出结论。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设定实验问题的难易程度,通过每一项具体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实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不断进步和成长。

3.阶梯性

在教案当中,适当加入一些拔高的内容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在“学案”中,教学设计需详略得当,缩小实验的开放性,就要加大对“探究”栏目问题思考的开放性。这样做首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探索的良好态度,其次也可以形成“学生带学生”“学生帮学生”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加进来,在学习讨论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比如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常常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能看出“门道”呢?合理的学案就起到引导、点拨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需求,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将有利于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阶梯性可以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个是对于实验内容、问题呈现的阶梯性,即实验原理是逐步深入、逐步揭示的;第二个是对于学生实验技能要求的阶梯性,即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要求由简单到综合。

三、“探究”栏目实验课教学学案的分类与功能

教师想要编制出合适的学案,必须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方法、习惯以及成绩,并且研究相关的教材和资料,教师应该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课堂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和教学理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探究”栏目实验课教学学案,根据实验课的性质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案、验证性的分组实验学案、探究性分组实验学案。其中演示实验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结论。验证性的分组实验学案重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顺序、规范以及对实验现象、结果的记录。探究性分组实验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原理、装置、药品的探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基于不同的使用范围,应该有针对性地编制对应的实验课学案。

“探究”栏目实验课学案的使用,笔者力主其点睛的功能,也就是说,不要淡化了实验课的主要任务――实验,所以实验课的学案务求减轻学生的书写负担,将动笔的机会放在不同实验类型的教学重点上,有的放矢。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在实验课上有目的地动起来,笔者觉得,实验步骤尽可能用图形代替,让学生看图完成实验,这样比较适合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实验课的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如笔者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药品及装置研究实验”学案“制取步骤”这一环节使用了如下图示:

步骤:检验气密性装入石灰石倒入稀盐酸搭好装置,收集气体。

对于实验课的学案是否适合学前和课后,笔者觉得不需要统一,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做出取舍。有些教师喜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踏实稳重;有的教师希望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积极主动。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只要教师用心把握,都能有相同的教学效果。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离开实验就没有化学。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将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充分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操作),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操作原理)。由此可见,有效的学案导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篇11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首先就要上好第一堂化学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准备了几个非常有趣的演示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看得目瞪口呆,兴趣盎然。觉得学习化学很有趣,就喜欢学,愿意学。有了第一堂课的基础,后面的课就好上了。其次,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再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90-01

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学科,是九年级新开的一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并存在诸多问题: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用途?怎样学习化学?面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科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它属于非智力因素。初中化学启蒙教学中不可忽视这一素质的培养。所以,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启蒙教学开始在初三,也是一门新开的课程。该阶段的学生面临学科新、起点高、内容多、课时少、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实验操作能力差等困境,不习惯应用迁移能力解决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学生学起来会出现开始新鲜,课后化学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尤其是化学反应操作和反应现象的结论、以及化学反应式的生成、配平、计算等困惑。由此以往,积累的问题和困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学习化学倍感吃力,学习的兴趣也逐渐下降。据统计,大多数初三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是被动的,不自愿的、暂时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很难掌握,又面对升学成绩的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化学教师应正面引导渡过初三学生生理还不成熟的特点和上述困难,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注重情感教育,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是导师,正面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典范,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衣着得体、精神抖擞、言语要铿锵、充满激情、整节课声情并茂、跌岩起伏、节奏明快,情点把握合理。在教师的情感感染之下,学生在整节课都会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就随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教育有熏陶性、感染性、量化性,我们决不能认为学生年龄小,所学知识浅而缺少情感准备。相反,教师更应该在课前充分的做好情感准备。

三、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实验本身具有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对初三学生特别有吸引力;但要想学生把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保持并转移到学习化学理论的兴趣,还必须在实验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勇于猜想、大胆设计、动手操作。比如,教师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为了检验是否“生成其他物质”的特点设计实验时,用同学的头发燃烧做实验。实验虽然简单,但是体会比观察这两个概念理解更深,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会更持久。初三学生刚学化学,提出问题的能力低,教师要引导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把实验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统一起来,获取理性认识;否则,就会造成“见方抓药”的状况,并丧失学习兴趣。再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让学生先考虑以下问题:(1)、反应条件是什么?(2)、试管口能否向下倾斜?(3)、如何防止氢气与试管内空气混合而爆喷?(4)、炽热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吗?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验,学生的化学学习自然处于主体地位。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许多化学前辈和卓越的化学教师都一致认为,只有化学实验才能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中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

四、扩充课外知识,增强学习化学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充分利用课内实验,还要利用课外实验、社会实践、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配置波尔多液的实验放到第二课堂去完成。又如,安排测定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铵溶液的PH值,与酸、碱溶液的PH值对照等。学生们在观看这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时,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惊奇、疑惑的神色。这时他们情绪激昂,内心兴奋,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被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化学实验有了强烈的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的课外专题研究和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带学生去大型实验室参观;也可以利用计算机铺助教学,观察微观原核爆炸原理,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讲,也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适当放松,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

五、利用化学发展史,介绍化学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