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04 00:58: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1

初三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安排一些科学的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真正含义进行准确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与看法,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的进一步的训练与提升。

二、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

(一)变实验演示为实验探索,加强创造能力培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都是教师在进行演示,学生只能观察、记录和对内容现象进行总结,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被动的接受,以一些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缺乏兴趣,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实验探索是一种为学生提供优越的求知环境,使之心情舒畅,思维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完全的发挥,使学生在探索中充满更多的灵感和智慧。

如在对化学药品实验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实验探究法,让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实验进行观察、探索,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对有关仪器的组装、药品的配置、实验的过程以及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1]。

(二)通过列举生活相关实例,加强创造能力培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问题往往是学生进行创新与探究的开始。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没有问题的提出,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所以,问题的提出,是学生进行新思想、新理念创新的敲门砖。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和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对化学的创造能力得到提升。

如在初三化学“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进行教学过程中,先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植物主要是通过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才能正常生产的。这时,学生也会对人体是如何进行呼吸的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得到激发,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

(三)通过有效利用问题引导,加强创造能力培养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93

本文对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三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为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中三年级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

1.2 研究工具

针对学习策略包含的内容,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包括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实验前包括计划性和准备性两个维度;实验中包括意识性、执行性和方法性三个维度;实验后包含总结性、反馈性和补救性三个维度。其中方法性又包括一般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练习方法以及复习方法等五个亚维度。因此,本量表包括三方面,八个大维度,十二个小维度,并且用SPSS8.0进行全部数据的统计处理,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等的优点。

1.3 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分为准实验法和对比实验法。

2 具体研究过程

2.1 理论模型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实验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采用自评和他评共用的方式,达到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相关学习策略的实验目的。

2.2 实验中的变量

本实验中的变量包含因变量和自变量两种,其中因变量是本实验研究对象的化学成绩,自变量是研究对象的学习策略训练。

2.3 实验过程

首先,以一个真实实际的化学实验入手,要求研究对象写出解决本实验问题的具体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以及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要指导研究对象备课,并进行教学自评和互评,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既稳定又有效的实验策略。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反省的经验交流,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找出自己实验中异常现象及错误实验操作的原因,在反省和再修改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实验问题解决方案。

3 实验结果

3.1 学习策略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准备性、听课方法和预习方法这三个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其他维度实验组的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

3.2 多元回归分析

选取本次研究中学生们的化学实验成绩为因变量,学习策略的各维度为自变量,展开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策略的各维度特别是计划性、执行性、方法性、反馈性和总结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水平明显较高。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策略各维度对学生成绩的标准回归系数(β)和t检验分析结果

4 讨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具有很强的可训练性,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流行性策略训练,就能够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计划性明显增强,实验意识性也更明确,并且能够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化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之后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的学生更加懂得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说明实验组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策略性。本次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对学生成绩的重要作用,说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很大帮助的。

5 总结

本次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更加明确流行性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可以从教与学的方式改革着手,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包括计划能力、准备能力、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

[2]梁笑桃.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10).

[3]陈灵志.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3).

篇3

二、教学理念的快速更新

新课程规划理念着重于知识灌输、能力激发的同步效果,作为初三化学教师,有义务时刻督促学生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实验项目布置,从中体验探究能效。其间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设计以及观察思考流程,都有助于其精确归纳总结各类自然生活现象,为其日后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如在讲解氧气实验室制作方式环节中,过往教学流程是准备所需仪器并直接演练,学生会拿着实验报告耐心记录教师讲解的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之后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接纳效率与教师讲解精准程度去重复实验流程。这实际上造成了实验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指标的脱离结果,于是可考虑令师生共同开展原理学习项目,之后委派学生自行搜集装置器具,能够依照网络资料挖掘实验注意事项,并在操作完毕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相应结论。因为在整个创新教学体系中,此类行径完全迎合知识自然形成规则,确保参与个体在积累实验原理与变化反应结果前提下,能够保留长久的研习动力,为日后各类难点问题解析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三、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新课标内容扩展更加着重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开发,鼓励他们在相互协作激励前提下获取更多隐性知识内容,这一切活动都需要教师时刻转变传统理念予以配合,包括先进设备仪器应用与特定实验情境搭设等,使得过往一切实验空间限制结果刨除在外,令学生尽可能地在固定指导路线下自主操作,尊重其主观适应地位。依照认知规律解读,在相对轻松、民主氛围下开展创造性、能动性实验项目,能够令学生独立思考与长久学习斗志长久维持。如在测定空气内部氧气含量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小组讨论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所消耗的气体,以及燃烧后剩余的气体是什么等。小组之间各抒己见并取长补短,综合素质与实验技能便同步提升。因此在现实初三化学课程讲解活动中,教师应学会将个体归置于集体之中,令其独立处理与其余学生关系,强化合作基础意识。

四、引导学生进行长久性实验学习

化学实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规律,透过逐层拆解与提炼能够时刻维持学生钻研兴趣,确保个体不断突破初中化学知识分化迹象,令暂时的好奇心理逐渐过渡为稳定解析兴趣。为了贯彻此类指标,教师可考虑安排化学史教育,包括此类学科形成与发展历程等,将其中一切与现实生活、建筑相关联的细节阐述清楚。最终令学生清晰地明白化学专属用语属于国际通用语言格式,是表达物质组成与变化规律的特殊交流工具,能够自觉与我国多元事业发展前景挂钩,以此稳固课程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态度。初三化学基础知识内容繁多,而处于此类年龄段学生个体想象力丰富且形象识记能力雄厚,教师可运用元素符号等编译成顺口溜,将重点内容转化成韵语格式,令个体能够快速吸收并牢固记忆。如在燃烧规则学习过后,可组织学生进行玻璃棒点灯等实验项目,教学前期可配合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实施直观引导,令学生智力与能力改良效果能够齐头并进。

五、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补充

传统初三实验教学活动都是透过结论验证进行规律提炼,其间学生主观参与地位削减,为了一改这类消极隐患,教师必须开放实验探究性特征,令学生自行提出假设性问题并开展实验验证活动,包括整体方案设计与仪器搭配等细节。学生在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可说是经历着与科学家相似的行为过程,问题提出到解决的任何细节全部经历过,后期分析与记忆成就势必更加丰厚。例如在分析铁定生锈原理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提前搜集相关案例并准备拟定实验报告,进而在操作中逐渐揭发钢铁生锈的原因与现实条件。经过如此广泛后继知识的提取,涉及今后金属防腐、防锈内容的传输效率必将更加顺畅。

篇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对于化学初学者——初三学生来说,如何做到规范?需要初三化学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过滤”操作出现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课题中,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怎样让学生理解性地掌握这项基本操作,并领会其操作要点的缘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实物,层层推进,丝丝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片段]

……

师出示:一杯加明矾沉降后的水

师: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要将茶水和茶叶分开,我们可以用滤网。在化学上为了使固体杂质和液体更好的分离,我们采用过滤的方法。

师:如何通过“过滤”操作,把这杯水变澄清?需要哪些仪器来完成呢?

师出示:漏斗、烧杯、玻璃棒、圆形滤纸(跟漏斗配套的)、铁架台(带铁圈)。

师:根据提供的仪器想一想,该按怎样的顺序组装呢?

生:滤纸放漏斗里,然后放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放烧杯。

师:很好,根据你们所说的,我们一起来组装。圆形滤纸如何放进漏斗?

生:把圆形滤纸变成漏斗状的圆锥形。先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

师:(折好滤纸并打开)大家看看这打开的滤纸有什么特点,厚度一样吗?

生:一半一层,一半三层,三层一边的滤纸厚。

师:(滤纸放进漏斗)看看又有什么问题?

生:滤纸和漏斗没有粘在一起。

师:不粘在一起会怎样?能有什么好方法使滤纸粘在漏斗上呢?

生:不紧贴会有气泡,过滤的时候会比较慢。用水润湿滤纸。

师:(滤纸折好放进漏斗,然后用玻璃棒蘸水将滤纸润湿并赶走气泡)现在我们的过滤器准备好了,仔细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师:滤纸的边缘能否高于漏斗的边缘?

生:不能,若高于滤纸的边缘,水会顺着高出的滤纸流出来。

师操作:将准备好的过滤器放在铁圈上,下面放烧杯(故意将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拿着加明矾沉降后的水倒进漏斗里,故意倒出一些。

师:看到什么了?能行吗?

生:水溅出来了,还要玻璃棒。

师:很好。怎样用呢?看看烧杯的模样。

生:烧杯口沿着玻璃棒倒,玻璃棒放在漏斗里。

师:还记得我们折好的滤纸一半只有一层,一半?

生:一半有三层,玻璃棒要放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师: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轻轻地斜紧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让烧杯里的水全部流进漏斗。

师:用化学术语描述叫“引流”。是不是水倒得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水多了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流进烧杯,还有可能溅出来。

师:所以,往漏斗里倒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师:(按照刚才的要求规范操作)看到什么情况了?

生:水又从漏斗的下端溅出来了。

师: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怎样倒啤酒,倒得多又不会溅出?是否有所启示。

生:将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调整后再操作)看看现在的水澄清吗,有没有溅出来?

生:很澄清,没有溅出。

学生分小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师:按照过滤的操作顺序,我们一起来总结其操作要点或者说注意事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这就是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还记得我们用到了哪些仪器吗?

生: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

[课例评析]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挖掘过滤操作要点,规范操作。

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联系操作实际,边演示边激发学生挖掘其操作要点,比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过滤,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二、培养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

在演示中,由于没有严格按过滤的要点操作而出现了许多错误,老师大胆的把错误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来改正错误,以达到理解过滤操作要点的精髓。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过滤的操作要点,体现了“教育无痕”的良好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过滤操作时为什么要“一贴,二低,三靠”。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重视实验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