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05 06:12: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音乐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教学法论文

篇1

中央音乐学院的刘沛曾说,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无论从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角度,还是从音乐对年轻一代的促进功能价值的角度,都还未达到一个正常学科在学校应有的地位。这句话虽然较为片面,但却是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真实反映。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并未受到高度重视,使得我国学生的音乐水平普遍较低。而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理念落后、模式陈旧的误区,尤其在专科院校中,诸如钢琴教学重技巧轻伴奏、声乐教学重唱法轻音乐感受与表现的培养等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的提升。目前的这一现状急需应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加以改革。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符合21世纪的以人格和谐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观,其强调的音乐教学的基础性、全面性及平等性给新时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完全适应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乃至全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体现了音乐的本质

贝多芬之所以热爱作曲,因为他认为通过作曲能将其内心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外界的反映加以释放。的确,音乐是关于人的活动,是抒发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力地强调了音乐与心灵的交流,并强调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抒感的能力。奥尔夫认为音乐始自人自身,教学也应该从内在心理出发。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能够从学前儿童的内心出发,以游戏为出发点鼓励其玩合奏,由此便能从玩合奏中产生并感受音乐。如此一来,音乐的本质与音乐教育的核心便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奥尔夫教学法符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接受与认知规律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基本都在18岁左右,通常都是在通过高考后录取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缺乏对音乐艺术的学习经验,在对其进行音乐教学时,不适宜过多强调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而应该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其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其音乐教育的目的还包含对学生示范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音乐表现的能力培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值得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加以借鉴的,因其很好地克服了原有音乐教学中的“专业化”、“技能化”倾向,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奥尔夫音乐法把“适于儿童、适于开端”作为“原本”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对于刚开始接触音乐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能使其尽量摆脱音乐学习的忧患心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达到心灵与音乐的交流。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始终坚持“原本性”教学,回归音乐的本质

从以上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论述中了解到,音乐本是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即便是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音乐的表现形式已逐渐脱离最原始的生活形态,但其仍是人的最原始的情感表现。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必须始终贯彻“原本性”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过分重视理论与技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心理的感受与体验去学习音乐,并表现情感。一方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原本性”的音乐是结合了动作、语言及舞蹈的音乐,是人们必须参与的音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演奏,通过引导学生作简单的身体动作,让学生体会放松与自由的感觉,并随音乐旋律进入音乐世界中。这对于音乐热情及技能缺乏的学生而言,是较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如:在《瑞典狂想曲》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提示的情况下先将乐曲播放一遍,并观察学生的反应;在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后,教师应给学生关于乐曲中描述园丁与花朵故事的提示,然后播放第二遍,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表现园丁与花朵的节奏;再次,教师要将乐曲播放第三遍,并要求学生将之前设计的动作在原定或花朵出现的时候表现出来,尽可能与旋律节奏一致;最后,教师要通过第四次播放乐曲,而引导学生在之前设计动作的基础上设计有代表性的动作,并使之与音乐的节奏变换相吻合。在以上一个较为简单的奥尔夫教学的片段中,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自己的简单创作,并体验到音乐艺术的浪漫气息。另一方面,为了回归音乐的本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应尽可能地寻找适合该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切入点。相比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功底与技能,且欠缺足够的艺术表演经验。但其却都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基础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转换教学的视角,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情感需求方面找准教学切入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综合教学内容,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拥有学前教育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音乐素养及综合艺术素质的人才。因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多种学前教学内容综合下开展的突显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

1.突出学前教育的职业特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都将成为启蒙教育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教师,学前儿童将是其主要的教育对象。然而,学前儿童的年龄极小,其学习音乐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及自我展示的能力。因此,要想在一群活泼好动的学前儿童中开展音乐教学,就应该秉承这一目标宗旨,通过让其参与音乐,而感知乐趣并激发热情。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工作的实际,突出儿童性、趣味性与参与性的教学理念,加强对音乐教学领域资源的综合,使教学内容的重点能从学习音乐知识理论与技能方面转为音乐素养的培养上来。如:教师在音乐节奏的教学中,要适当加入儿童类型的曲目节奏以及民族儿童歌曲节奏,加入儿童音乐典型作品欣赏,进而学生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能逐渐培养自身的职业意识。

2.积极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对于音乐的教学是对音乐与文化的共同学习,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要重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先选择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易于儿童接受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感悟作品传达的文化情感。如优秀的广东民间音乐《落水山》、来自藏族的索朗旺姆的《洗衣歌》、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这些优秀民歌作品之所以精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歌曲对当地民族文化及历史的展现,传达出歌唱者内心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在讲授其音乐理论的同时要联系作品创作的背景文化,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音乐作品。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对高校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作为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应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不断丰富其教学方式与手段,故事演讲、朗诵、情境演示及配乐训练等都应该被积极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与实用性,教师可以在训练学生儿歌弹唱的同时融入情境创设和游戏编排等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参与实践。以《三只小熊》的儿歌为例,教师可以分别安排每组学生负责歌曲弹唱、创编歌词、创编舞蹈、创编音乐游戏的成员。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每组成员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表演。在这一个简单的情境创设教学环境中,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即兴的创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就业能力。

篇2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思想内容

1.原本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出发点,在音乐教育方面倡导综合性教育的方式。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先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从人性的发展特征开始。奥尔夫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原本性,他认为“音乐始于人的自身”。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会直接将音乐的理论与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是通过跳、跑、唱来让孩子自己找到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点。在不知不觉的引导下,使孩子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解、感知、想象和实践,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使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能够让孩子们的情感、意志、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和陶冶,从而完善其人格。

2.参与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人们自觉参悟的艺术,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音乐的演奏者与参与者。这种音乐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的音乐理念,也区别于其他以观看他人娱乐为主的音乐行为。奥尔夫认为幼儿音乐教学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亲自参与其中,让他们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奥尔夫提出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主动接触音乐、亲自去体验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从而发自内心地去喜爱音乐。这种音乐教学理论,并不注重音乐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让孩子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愉快、轻松与自由的过程,并且能够主动去参与和创造乐趣。

3.即兴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教学都应该从游戏着手,从而通过即兴来达到音乐表现的目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音乐教育的起点建立在即兴创造上,更加偏重于对儿童进行即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出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即兴性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模式不同,它不会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强制教学。奥尔夫即兴性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释放,在这种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个性化的体验,以及探索式的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即兴活动是提高儿童音乐创造能力、升华音乐体验最为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4.综合性的思想观点奥尔夫提出,应该通过综合开发的方式,去挖掘人类最宝贵的艺术灵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将动作、舞蹈与音乐整合在一起。奥尔夫认为语言及动作本身就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就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思想观点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更加具有综合性,在音乐行为方式上,突出了歌唱、舞蹈、节奏以及游戏等组合式的教学方法。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实践

1.利用奥尔夫原本的思想观点,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儿童的说话与走路是其出生之后,家长必须要教的。所以利用语言作为幼儿音乐教学的起步方式,更容易使孩子们感觉熟悉与亲切。语言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及技能准备便可以开始,这也是幼儿教育从儿童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的最重要体现,也是奥尔夫原本性教育观念的体现。节秦是语言、动作、音乐整合在一起最基本的要素,节奏的训练是音乐入门所必须的,也是一种教学的方式及重要内容。在语言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匀速的鼓点来掌握一种速度的标准,然后让孩子们采用一种匀速的速度,来依次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孩子们在说出名字时,会感觉很新奇,会对游戏产生深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匀速地说出自己的名字,这种匀速运动也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一项基础性训练。它能够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有序的习惯,也可以将幼儿的日常生活动作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从而体现出其原本性的教学观点,这也符合幼儿的心理及生理特征。所以结合动作进行音乐教学比较适合幼儿。人本身所进行的动作,大多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也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幼儿对拍手、跺脚以及拍腿等动作比较熟练,比如在教《两只老虎》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拍打出歌曲的节奏。比如在唱“两只老虎时,两只老虎”时,孩子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这样孩子们在模仿与动作的过程中,就能学会如何与他人配合,如何享受音乐节奏所带来的美感。

2.利用奥尔夫即兴性的思想观点,对幼儿进行随机音乐教育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突出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儿童积极参与与演唱实践,而采取即兴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并在其中进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即兴教育讲求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想象力的发挥。即兴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没有音乐经验的幼儿来创作出音乐作品,而是要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起到诱导与启发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唱一首熟悉的儿歌,然后配上节奏。在引导几遍以后,幼儿会根据学到的知识说出各自的想法。在孩子们拍打节奏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动作暗示,并配合歌曲声调,轻重缓急地拍击桌面。这样也可为幼儿学习打击乐器提供基础条件。这种教学方法还可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即兴的实施。

3.利用奥尔夫综合性的思想观点,实现综合性的音乐渗透教学

幼儿生性好动,精力也比较充沛,他们通常是通过感官直觉体验以及经验来获得对外界的认识。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演唱来体验音乐和主动接受音乐教育;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结合肢体动作,包括声势、身体各部的动作来感受音乐和传递音乐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奏、合唱、歌舞表演以及戏剧表演等综合性的表演,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小毛驴》中让幼儿拿凳子当做小毛驴,在摇摇晃晃的表演过程中,凳子可以发出踢踏的声音,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表演创编出节奏。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幼儿各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可使幼儿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4.利用奥尔夫参与性的思想观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音乐教育大多采用口传心授、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只能培养出规规矩矩、行为呆板的“好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孩子只知道听老师的话,但并不能完全领会学习音乐的真正意义,当然也就无法成为音乐的真正主人。所以,单纯的技能及技巧训练是不够的,应该提倡幼儿的参与性。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照顾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让音乐成为幼儿的学习负担,而是要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对幼儿的动作能力进行协调,使其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从而分享幼儿音乐学习的快乐。

篇3

二、哼唱法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在哼哼唱唱中熟悉了旋律。在教学《旅行之歌》时,我让学生随着旋律哼唱,可以用“等,大,路,呜"等字的拟音进行哼唱旋律。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旋律,让歌曲学习变的简单,让歌曲学习更加有趣。

三、发现法

发现法是音乐教学常用的方法,用发现法,让学生找出旋律的不同,与相同,让学生发现附点节奏在旋律的什么地方。顿音记号的演唱效果,旋律的强弱对比,哪里强,哪里弱等等。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与新课程改革相符的。比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旋律时,我演唱旋律,请学生说说,哪里的旋律相同,学生很快发现一三两句相同,自我发现。在顿音记号的地方,我启发学生:“为什么这里老师唱的跳跃?”秘密在哪里?学生就发现了倒三角,顿音记号的标记。还知道了它的表现效果。然后我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要用这个记号?你们想想小鸟歌唱春天时,心情变得怎么样了?学生回答,小鸟更活泼了,心情更愉快了。

四、情境法

为学生挖一个情境的池塘,范唱,听唱,自学学生学的快乐,比如,在学习《旅行之歌》时,一开始我说,春天来了,让我们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吧,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旅行吧。接着我播放《旅行之歌》的伴奏旋律,学生踏步,拍手熟悉旋律,然后我说,目旳旳到了,“你们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春天的景色?”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眼中的春天。孩子们旅行累了,坐下来,我们一起唱唱旅行之歌吧。学生听了范唱第一段,很快就会唱了,孩子们唱好了歌以后,然后我说,我们一起玩游戏吧,学生开心了,接着我宣布游戏规则,请出学生走双圆行,两路纵队,其他学生唱歌,同时在“啦啦啦”处按节奏拍手。这样达到了一遍一遍的复习歌曲,巩固的作用,同时通过走队形,锻炼了学生的节奏,节拍感。第二段歌词,我继续创设情境,天色晚了,让我们唱着歌回家吧,先来读读歌词,“夜幕快降临,快降临,啦啦啦……”然后听唱法学习歌曲。最后全体学生站起来,边踏步边唱歌“回家”。整个教学充满情境,学生饶有兴趣的学着,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演唱。

五、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率,让学生扮演歌曲中不同的角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布谷》一课,我让学生扮演布谷,演一演歌曲,当唱的高就飞的高,当唱的低就飞的低。更好的掌握了音高概念。也理解了歌曲唱了什么。

篇4

我们在掌握和理解传播学的过程之中应该把握传播学的特点,从这个方面对传播学进行理解:首先,传播学中的“传播”主要针对的是精神层面的信息传播,与我们普通的物质内容没有联系;其次,传播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和受众,这些要素正是教学所要研究的内容;最后,我们应该明白在传播的过程之中应该注重传播的有效性,只有改善传播活动的环境才能促进传播过程的有效进行。

(二)大学音乐教学

大学音乐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密切有效的配合才能促进使教学过程顺利的实现。音乐教学与一般的学科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为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音乐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音乐学生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三)传播学与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与理念的传播过程,因此我们说传播学对于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传播视角之下,我们应该积极开拓相关的教学方式,应用传播学实现大学音乐教学过程的不断提升与改变,促进大学音乐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二、传播视角下的大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一)传播视角下的大学音乐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于大学音乐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不断的推进,大学音乐教学理念也在逐步的进行改变与提升。现代音乐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不断的创新,尤其是在传播视角下,信息时代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已经深刻的改变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是在这种条件的影响之下,要求我们必须充分的利用传播视角及时更新大学音乐教学理念,让大学音乐教学理念与传播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音乐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才能不断的推进大学音乐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二)传播视角下的大学音乐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教学内容,这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注重的方面。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也应该对教学内容予以充分的重视。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我们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更多注重的是课本知识的讲授,缺乏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置与安排。但是在传播视角下,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在传播视角下应该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实现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音乐发展的有效融合;其次,在教学过程之中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现代音乐教学过程之中;最后,应该注重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播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传播视角下的大学音乐教学方法

内容的改变必然促进方法的创新,所以在传播视角下的大学音乐教学方法应该得到不断的丰富。善于创设音乐教学的环境,能够利用各种乐器、多媒体手段等让学生进行情境,有条件还可以带学生走入真实的大自然中,体会音乐的美。在课内教学中要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件、视频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感觉到音乐对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要勇于借鉴和创新,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凡是能够对学生产生有利结果的方法都可以尝试和利用。

(四)传播视角下的大学音乐教学过程

实现大学音乐教学方式有效性实施必须充分的重视教学过程,与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不同,在传播视角下,我们应该对大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设计与规范,实现大学音乐教学过程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大学音乐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与传播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因为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音乐信息与音乐符号的传播,也就是说音乐教学过程之中本身就蕴含着传播过程。因此,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之中植入传播学就显的尤为自然,可以更好的促进现代大学音乐教学过程的进步与发展。在传播视角之下,我们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之中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实现大学音乐教学过程的优化,让学生通过媒介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传播媒体的帮助之下实现大学音乐教学过程的记录与传承,让教学过程变的更加生动活泼。

篇5

二、小学音乐教学对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

在音乐课的讲授过程中,我始终努力做到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本文以《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为教学案例,分析音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课程目标设定

本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村庄。我围绕这个主题设定三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学歌曲《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学习歌曲中衬词的演唱方法,能用热烈、欢快的情绪和明亮、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用小乐器伴奏和模拟动物叫声一体的表演方式在歌曲中表现;过程与方法。运用模仿、交流、分组合作等学习方法学唱歌曲,在听赏、演唱、伴奏、表演的多种实践活动中表现歌曲所描绘的情境;价值和情感。对《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进行赏析,并通过对该曲目的学习,让学生体验该曲目欢快、活泼的情绪,领悟西班牙农村儿童的热情好客,能与同伴一起表演,分享音乐活动的快乐。我在设计安排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时,始终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理念基础,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享受音乐、发现音乐、体验音乐及表达音乐美的乐趣,对学生自主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予以积极引导,注重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与表演音乐,同时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音乐教师要尽可能在每一环节都能将音乐课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与趣味性突出出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接受与表现音乐。所以,这节课我以音乐活动贯穿全过程,使整堂课都沉浸在音乐活动的愉快气氛中。学生通过听、唱、赏、演、创等教学环节,在音乐课堂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灵活、丰富地表现自己,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课程教学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我组织学生以欢快的律动舞蹈《邮递马车》作为前奏,再通过观看西班牙舞的相关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下,抓住有利时机深入开展音乐教学。

2.应用多样化表演方式

舞蹈表演、器乐表演、歌唱表演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会西班牙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3.正确评价学生细微表现

采用他评、自评、师评及互评等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将其音乐潜能发掘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对发展学生创造力与表现力提供土壤。音乐教学中,我一方面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结果,另一方面重视非正式评价,通过笑容、语言及眼神等鼓励学生,对学生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予以及时的评价。

4.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

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出现了八种动物,学生对动物较熟悉,于是我请一些学生上讲台对动物的叫声进行模仿。这种启发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彼此探讨、学习,共同进步与提升。如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或让学生一边模仿动物,教师一边做相关动作……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活跃音乐课堂的氛围,进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及突出重难点的目的。

篇6

(一)学生缺乏自主性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年纪,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注重对书本知识的教授和灌输,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导致小学生活跃的思维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课堂的积极性也大大减退。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变差,习惯去依赖教师来学习课堂内容,解决学习问题。

(二)注重应试教育

我国的主要教育制度就是应试教育,对于任何一门学生学习的科目,学校都会采取期末测试的方式来对比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然而音乐是一项灵活多样的科目,它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纸张文字之上,也不只是一两首乐曲可以检测出来的。所以,应试教育通常忽略了学生本身具有的天赋,只看到了学生书面上的成绩。不仅如此,应试教育会让音乐成为学生的一项任务,学生会对此产生排斥和抗拒。由此导致上课无法积极的思考和参与,最终影响了音乐的基础学习。

(三)教学内容单一

音乐在各项学科之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学习的内容也不够丰富。多数学校的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书本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例如,某校教师在教习音乐的课堂上,只是单纯的带领学生认识五线谱和音符。挑选个别同学来进行演唱的示范。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音乐课堂上可以使用到的道具或者是乐器,学生只能听老师单调的解说,或是老师在讲台上用钢琴为同学将乐曲演奏一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课堂出现枯燥乏味的状况,降低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重视兴趣培养

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了解学生的喜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教学生学习一些容易上手的小乐器。例如,某位教师为同学准备了笛子,上课的时候,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演示,学生就可以紧跟着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好奇心,专注于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不懂的问题也会积极的向老师提问。最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团体的演奏,虽然不够熟练,但是学生对简单的乐器操作有了基本的认知,课上不再是单一的听讲,也能让学生活跃起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内容中。教师应秉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提倡实践操作

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就不能让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本教学,这只会让正处在贪玩好动年纪的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多进行动手操作。例如,某小学曾经的音乐教学模式,仅仅是在课堂上简单的演示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跟着老师参与进去。经过教学改革之后,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设备和一些小乐器,课上教师不仅单独为学生演示内容,还会邀请学生一同演奏。像是在讲解《雪绒花》的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乐曲短片,然后又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乐器演奏。学生对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上积极跟随老师的思路,加快了完成课堂任务的脚步。

(三)丰富课堂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基本知识的讲解和简单的乐器演示之外,还应该更加丰富课堂的内容。在内容的丰富上,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演唱和乐器学习等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带有趣味的课堂小活动。例如,某校园内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带领学生进行演奏,还会在学生学习和了解了乐曲的内容之后,根据乐曲阐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意义来编排一个小型的音乐剧。安排部分学生进行音乐剧的表演,部分学生进行乐曲的演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也很好的利用了他们贪玩的特点。在“玩”和“教”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的表现更加的积极,对乐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四)改善教学环境

篇7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过程中汇集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其独特性与潜在价值,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音乐教育。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定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而逐渐积淀下来的各种音乐元素,包括乐律、乐器、乐谱、乐理、调式、节拍以及该民族的习惯、观念、语言、气质、风格等的集中反映。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1.民族文化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与精神食粮。民族音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民族音乐可以使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等,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美德。

2.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包容性。民族音乐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的情结,其涵盖的情感和精神也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思想与智慧,民族音乐文化是最优美、最富有人性内涵、最富有生活气息和民个性形象集合体,充分的把民族本质以最完美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

1.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划分为无意识传播与有意识传播。其中无意识传播是民族音乐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指民歌、民间歌舞、民间乐曲、戏剧声腔、曲艺音乐等,通过民歌手、民间乐手、民间艺人等民间音乐家的演唱演奏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无意识传播主要是传播者出于自娱自乐、谋求生计的目的,是一种无序的、顺其自然的状态,无意识传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这种方式也是最普遍的。有意识传播主要是指师傅传授徒弟技艺,例如少数俗字谱和工尺谱刊行流传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针对性。

2.现代民族音乐传播更注重有意识的传播,主要是以学校为载体,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向青少年一代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已经成为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运用民间曲调与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编创的学堂歌曲在学校中广为传唱,还有的学校在音乐教育中,把传统音乐及现代作曲家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写进音乐教材中,这种有意识的音乐传播方式为现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融合

民族文化是国家、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质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融合了各种文化形式,涵盖了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同的民族音乐能够直接反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语言、审美价值、审美观念,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直接体现,学校教育包含多样的社会功能,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途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时展赋予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占主体的地位,既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又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经验。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有益于构建新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学校培养以开放心态吸纳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学校的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是互为基础的关系,学校音乐教师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队伍,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学校教育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树立华本土音乐的主体思想意识,正确看待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基地,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素质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在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吸取营养,要培养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让中国音乐教育立足于自身,更放眼世界。

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首先,学校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打破传统音乐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校的美育和德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有利于音乐课程资源的整合,拓展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民族音乐中体验和感受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形式,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美的体验更是精神的洗礼,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其次,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时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是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趋频繁。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树立起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坚定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立场,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才能创造与时俱进的新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促进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三,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民族音乐传承能够为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1994年在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教育改革提出“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的改造建议,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进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教育”这一理论指导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构建“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以推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也能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平,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营造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客观环境

1.社会环境

社会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大环境,国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政府制定的相关文化政策是民族音乐文化生存的精神土壤。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和完善文化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等。例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无形文化财宝”保护法等,以及加大对非物质文化保护资金投入,如筹资建立“中国无形文化财宝博物馆”等,而且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财宝”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营造一个有益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社会环境。

2.校园环境

学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加强利于文化传承的校园环境建设,一方面,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深刻认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树立现代的音乐教育观念,组织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活动,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同时学校要鼓励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科研活动,促使教师创新音乐教育的方式,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民族音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创作方法、音乐观念、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在美学、史学、形态学等方面已经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学校的音乐教学要摒弃以往的“中轻西重”、“ 技重论轻”的观念,形成涵盖中国传统的语言、美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民族音乐教材的改革与课程结构优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涵盖的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学校的音乐教材是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直接决定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学校的民族音乐教材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把中国民族音乐理论成果直接转化成学校音乐教材。另一方面,依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写民族音乐教材,教材体系要依据“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在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出“经典性”、“文献性”。 民族音乐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能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学校在设置民族音乐的课程结构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民族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乐理课、中国音乐风格课、中国音乐史、中国艺术美学课等课程,以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教师要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丰富民族文化知识,才能在音乐的审美和文化传承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才能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其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网络,给学生介绍民族生活地域、风俗习惯、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播放影音资料,让学生鉴赏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养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第三,教师还可以组织音乐活动,例如民族音乐歌唱、民族音乐舞蹈、民族音乐演奏为主题的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组织这些丰富的音乐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音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五、总结

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将是学校音乐教育担负的历史使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能够使学生欣赏、学唱民族音乐,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更好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也能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磊.论学校音乐教育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大家,2010,(13)

[2]吴洁.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音乐,2008,(6)

[3]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4]苗秀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5)

[5]陈培刚.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模式的当代意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随感[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0,(2)

[6]杨静.论中国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7]王文韬 .学校教育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音乐探索,2007,(1)

篇8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篇9

毕业论文 论中学生音乐教育的创造性教学法

[摘 要] 创造性原则是音乐教学中必须贯彻的教育原则之1。在音乐教学中应遵循音乐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并使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本文结合中学的心理特征和对音乐的态度,利用有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法,力图培育出想象力、创造力、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中学生 创造性 教学法

Abstract: The creative principle is one of the education principles that must be carried out in the music teaching. Should follow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cipline of the music in music teaching, strengthen students’ creation consciousness,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potentiality, make the estheticism of the music improved. This text combine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school and attitude toward music, utilize the creative music teaching method, try hard to cultivate new-type talents with imagination, creativity, integr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tudent Creativity Teaching method

篇10

 

奥尔夫教学法(Orff—Schulwerk)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音乐作品在全世界经常上演。他同时也是位音乐教育改革先驱。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教材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他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纵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儿童能迅速在乐器表述音乐的构想,享受创作的乐趣。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能与当地文化遗产完美结合,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能迅速传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进行奥尔夫教学的同时使儿童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设想有美好的前景。

我作为一名幼教老师,对幼儿教育我觉得小学音乐论文,幼儿手指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此时最需要发展的不是技巧,而是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的喜爱,奥尔夫教学法恰能满总这一需要。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教卡尔·奥尔夫,他所创作的音乐教育体系无论从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上都非常有特点。奥尔夫认为,在音乐音乐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重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地有一定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他们向音乐高深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下我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看法: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点原本性思想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人的生命。原本性音乐学习注重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通过人们的自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人人都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在没有困难的压力下,学习和掌握原本性的音乐。而且,他对任何民族任何风格的音乐都可以适应,因为他是一种思想和原则,对于孩子们,对音乐都具有本能的反应,音乐就是儿童的生活,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反从皆原本具有的潜能唤醒、语重心“长”出来的。音乐是人的心灵表现,音乐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好的音乐教育,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平衡小学音乐论文,学生健康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儿童,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不管他将来从事何等职业,都会成为一个比音乐上无知的人更有用的社会成员。音乐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音乐本身。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从两个曾面理解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作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包括审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本身应有具有目的的把不同内容的艺术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素质表现的是人的综合事例的生命质量,艺术教育应该通过高水平的教育实现他在人的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例如。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堆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成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等。

奥尔夫体系认为,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注重发展理性,而对人的感性、感悟、直觉等方面缺乏效的培养。而具有创造性的人必须是感觉灵感的人,艺术教育正是培养感性知觉的最好途径,尤其在孩子早期培育的一切,对他们的毕生都具有作用。儿童在早期培养的良好品格、趣味,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财富,也会成为公众精神的一部分,团体精神的一部分。他们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公众的修养、素质。

奥尔夫非常重视集体音乐活动中合唱、合奏的教育价值。

在合唱、合奏活动中,音乐具有烟密度整体结构和综合的整体表现。合唱、合奏所体现的严密,精确的配合、和谐、艺术的表现,都有助于形成高度纪律性和高度艺术性的集体,音乐内在的表现的集体荣誉感等等。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学习力与他人的非词语的交流形式、默契合作,学会了理解,接纳,欣赏他人,促进了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品格的发展。

即兴性——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重要的一项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小学音乐论文,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最直接形式。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合唱演奏中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的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

奥尔夫明确指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儿童在成长事件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燥、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获得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奥尔夫说过,原本性的音乐是让儿童很早就开始以即兴活动形态,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和旋律等,音乐基本素材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结合,即兴创造原则的精髓在于,不是仅仅把即兴演奏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而是他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即兴的活动中培养了儿童的敏锐听觉,精确的节奏感,对于音乐形式,结构的感知,对于音乐形象,变现的理解和高度的集中注意,默契的相互配合,实际上市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时间不长,对于其理念和内容理解得也非常肤浅。

但是,却已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音乐教员的职责的重要性。以往,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总是按照大纲该教什么教什么。课上要求课堂纪律要好,不允许孩子乱说乱动,这样就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挥,失去了奥尔夫所提级的音乐教育的原本性和即兴性。虽然课上纪律孩子们的表现不错小学音乐论文,但是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并不是很喜欢上音乐课,有的孩子甚至把上音乐课当成一种负担,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其他同学笑话他二音不全,或是害怕考试不及格,这些种种原因不仅仅限制了孩子们对学习音乐的乐趣,也限制了他们对音乐的创造性、原本性和即兴性。更让我感到工作起来不是得心应手,缺乏与孩子们的默契配合和心灵上的沟通,我想因为他们对音乐已失去了兴趣。

篇11

摘要:柯达伊教学法是一套比较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主张以唱为主,主张重视儿童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

柯达伊教学体系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为柯达伊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物质保障,素质教育

的发展音乐教师水平的提高为小学音乐的学习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现阶段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为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应用提供了

用武之地。为了使柯达伊教学体系更好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贯彻落实,在教学中要重视小学音乐教育,逐步改变我国的升学体制,将

音乐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提到相同的地位,同时还应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强化音乐师资建设。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

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教育家佐尔坦?柯达

伊总结出的一套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其倡导的音乐普及教育、民

族音乐教育观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等理念,对欧洲及世界音乐教

育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今柯达伊教学体系已经普遍传入我

国,但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应用却很少。研

究柯达伊教学体系应用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可行性、使其很好

的适应小学音乐教育以及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师如何更好的掌握

柯达伊教学体系是笔者在文章中注重探讨的问题。

一、柯达伊教学法简述

(一)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

首先,是对音乐教育的重视,20 世纪初匈牙利受战争的影响,

文化艺术的发展非常落后,物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何谈音乐。因

此柯达伊认识到应当唤醒人民内心对音乐的喜爱。柯达伊把音乐

教育理念作为表达爱国思想的方法,引导人们重视音乐教育。

其次,以民族音乐为基石,音乐教材使用民族歌曲,并使用

母语教学。柯达伊反复强调民族音乐无可替代的地位,民族音乐

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儿童在使用

母语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具有先天的优势。

再次,音乐教育应当成为小学的重要课程,由于我国升学体

制的制约以及家长、学生的固有观念,始终认为音乐、美术、体

育是副科是不重要的。但是柯达伊认为恰恰儿童时期才是学习音

乐的黄金时期,家长和学生应当重视小学音乐的学习,学校也应

当聘请优秀的音乐教师,彻底转变对小学音乐课的认识。

(二)柯达伊教学方法的特点

1.以唱为主。小学正是儿童身体、智力快速发展的阶段,音

乐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儿童学习的节奏。小学

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快速发展,因此要让儿童多唱,这样既对儿

童身体发育有利,也能增强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2.顺其自然。柯达伊认为:儿童的心理不成熟,兴趣很重要,

有兴趣注意力才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喜好,不能

勉强,应当多引导,顺应其兴趣爱好。

二、柯达伊教学体系应用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可行性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柯达伊教学体系在我国小学

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国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形式多

样,这符合柯达伊注重民族传统音乐的理念,给小学音乐教育适

用柯达伊体系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为柯达伊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

了物质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家长也

有能力为子女学习音乐提供物质保障。对于乐器的购买、课程的

学习包括参加音乐会等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乐教师水平的提高为小学音乐的

学习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小学音乐的学习,音乐教师处于非

常关键的地位,优秀的音乐老师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柯达伊教学体

系的精髓,能够准确无误的将柯达伊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音乐课

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通过柯达伊教学方法,更好的学习音乐

课程,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现阶段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为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应

用提供了用武之地。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柯达伊教学体系能否在

我国发展推广的核心因素。如果小学生音乐素养不高或者对音乐

一知半解、没有兴趣,那么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音乐,任何

教学方法都无法适用。然而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环境的发展,人们

对音乐的认识和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柯达伊教学体系在我国

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将会水到渠成。

三、柯达伊教学体系应用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重视小学音乐教育,逐步改变我国的升学体制,将音

乐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提到相同的地位,设置合理的课

程,禁止挤占、挪用音乐课程,将音乐课程的考核作为升学、评

优的标准。教师、家长、学生应当转变学习观念,重视对音乐课

程的学习。

(二)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现在许多儿童对音乐的喜

爱,大多来源于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但是小学音乐教育应当注重

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学习。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

音乐中也有非常优秀的作品,传统音乐是经过了历史沉淀的、宝

贵的文化财富,只有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才能创作独

特的音乐,对今后音乐的学习、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充分应用柯达伊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音乐

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柯达伊在研究音乐教育的同时不断吸收引

进优秀的教学方法,其独创的“首调唱名体系”增加了柯达伊体

系的灵活性。许多国家对柯达伊教学体系的成功应用,充分说明

了其优越性。而在我国许多已经应用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学校中,

学生对其也是非常认可的,柯达伊体系便捷有趣,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

(四)强化音乐师资建设,柯达伊认为:幼儿的音乐教育是

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对于音乐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有非常严格的

要求。音乐教师应当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除了具备基本的音

乐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音乐教师处于特殊的地

位,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除了掌握课堂教学技能外,还应当有优

秀的音乐素养包括吹、拉、弹、唱等特殊技能,并且要把两者在

课堂教学中集合起来。优秀的音乐教师具有良好的品德,更重要

的是自己对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有很深的热情。教育机构应当加强

对音乐老师的培训,使老师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这样才能

对小学音乐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焦淼.浅谈柯达伊教学法在中国的实用价值[D].中国音乐

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

[2]周晓艺.论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合唱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篇12

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表现为课堂上的教授能力、课程教案编写以及论文的撰写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学,学生的理解能力或多或少会比成人受到限制,更需要中小学老师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那就需要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写”能力的培养。

一、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许多声乐教育专业,过于追求声乐技能的培养,借鉴声乐表演的声乐教学模式,忽视了师范类声乐教学所特有的“师范性”特色,未加强学生对音乐课程讲演的实际操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走向教师岗位后,常常因为理解力或者表达能力的限制不知所云,在解释或者讲解课程内容时不能一语道破,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从而不能更好的的担当起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也往往只重视学生声乐技巧技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应有的特色――师范性及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教”“写”能力的不足方面,导致学生很难达到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以至不能扮演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因此, 声乐教育的责任重大。

二、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的薄弱的原因

长期以来,在师范类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存在只重视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常被称之为“表演二系”,导致学生难以达到师范教育目标所规定的全面性的要求,这种能力的缺乏体现在声乐教育学生“教”“写”能力的不足方面。

1.“教”

“教”即声乐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学习后的成果体现。而现有的学生往往只会唱不会教,不懂得教学方法更不会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主要原因为声乐教学曲目缺乏积累、教学语言过于匮乏、理论知识掌握太少、教学手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往往造成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教学中无从下手,“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以及对于一些常见的声乐演唱问题不能一语道破,更缺乏针对性的解决等问题。

2.“写”

“写”即教案的撰写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音乐教育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毕业以后的科研、教研水平,更会影响到教学能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音乐教育类学生的教学中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究其原因:首先,音乐类学生文化课要求不高,进校门槛较低;第二,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而不偏重“理论”;第三,论文指导课程的设置问题,论文写作只是放在了最后一学期完成,对于文化素养相对较差的声乐学生来说,这只能导致论文完成质量差的结果;第四,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力较低,积极性也不高。

三、高师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培养的建议

如何提高声乐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性,为中小学输送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资源,这是从事师范教育的领导及声乐教师都必须引起重视并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声乐教育学生“教” “写”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文化修养

文化是一切学习之本,声乐亦固然如此。一首声乐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曲与词的表达,声乐歌曲中歌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文化修养去理解他深层次的含义,或者需要学习者对歌曲的背景或相关历史做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演绎作品。因此文化课程应视为与音乐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2.重视艺术实践

声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二度创作,最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录音或者演出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二度创作与平时积累离不开,也是实践的积累过程。无论任何领域,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声乐教育应专业学生应特别注意的自己的参与过程,在过程中感受自己亲身参与后获得的音乐美感体验、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成果不可或缺。

3.发挥声乐技能课教学的灵活性

(1)注意发挥小组课的优势

在小组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一块唱或逐个唱的老传统,让学生在互相讨论、聆听中学习,相互提意见,不但可以强大歌唱心理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同学的优点及不足的了解、明确自己出现的同类问题和困惑,进而完善自己。

(2)个别课教学中应突出理解力

个别课应该因材施教、提高专业素质、突出艺术个性。注重解决学生歌唱生理、歌唱心理、歌唱协调性以及歌唱曲目处理手段等具体问题。从一首作品中尽可能的学到更多知识。

4.积极发挥声乐教学法课的作用

声乐教学法是声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他的目的在于讲解关于声乐的一些理论知识,例如声乐发声的原理、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的支持等等专业知识。

(1)课程中应该注重讲课内容的知识扩展

如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注重声乐教学理论的深入讲解,例如从“教”的角度考虑,让学生了解声乐教学的方法、手段、模式和目标等等,了解歌唱心理以及如何应对调整,从生理学的角度,可以加入相嗓音医学的知识让学生更可能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逐步让学生掌握每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达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真正理解声乐学习与教学的真谛。

(2)注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法课程中,理论课占的比例较大,而学生的教学实践课较少,应将实践内容穿插于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中,适时让学生进行讲解与锻炼。在方式方法上,注意针对每位同学的上课情况利用同学之间提意见、讨论、教师点评、作示范等方法,让同学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3)在声乐教学法课中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针对培养学生写教案与说课的能力,可以在课后布置针对性的任务,对每节课的设置安排以写教案的形式完成,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或讲解写作技巧。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教”与“写”的能力。

5.增设相关课程

(1)设置交叉学科

高师声乐学生应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的,可以增设部分如声乐与文学、声乐与美学等具有交叉性选修课程来提高“教”与“写”的能力,如声乐与哲学等。

(2)增设论文指导课

艺术高校的论文指导课程一般开设在毕业前夕,仅仅是由主专业教师代替指导,而没有专门的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设置专门针对音乐专业的论文写作课,同时结合专业老师的指导,将会对学生写作水平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

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相信通过多方面的改革与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培养出更为合格的毕业生,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输送更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音乐,2007,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美]本耐特―雷默《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