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09:21: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班级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并且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所谓系统,即是指任何事物不仅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而且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都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是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系统,班级是学校这个系统中的基本要素,相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小整体,是子系统。学生又是班级系统里的要素。那么,班主任是否也是班级系统的要素呢?有人认为,班级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编排,班主任是老师,怎么可以跟学生混为一谈。而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看法。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系统里的一要素,而且是重要的要素,是班级管理的管理主体。
班级管理是指处于一定班级中的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进行协调和组织,以优化地运用有关资源,达到共同目的的过程。管理主体则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即我们通常说的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具有组织,教育,管理班级的权力;有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权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的权力;对学生获奖和处分进行初步确定的权力;对学生品行进行评价的权力;对集体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力等。这些明显地表明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管理主体。
管理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活动,管理主体通常是由许多个人按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整体,这种担负管理主体功能的整体就是管理主体系统。一个班级的管理主体除了班主任外,还有班干、小组长、学科代表等,这些构成了班级管理主体系统。
管理客体就是指进入了管理主体活动领域,并能接受管理主体协调和组织作用,以人为中心的客观对象系统。管理客体系统主要指人、财、物,其中人是最主要的。班级管理客体系统即指学生、班级的财产、班级的物产。
班级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构成了班级管理系统实体结构的两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班级管理系统及其矛盾运动,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首先,在班级管理系统中,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和客体不能混淆,主体即为主体,客体即为客体,主体行驶管理的权力,客体处于被管的、可管的位置。如果这点不明确,管理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
其次,在班级管理系统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依存。
再次,在班级管理系统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在管理活动中各依一定的条件,使自己的地位向其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主要表现有:一是角色的转化,这是由其行为的变化而引起的,二是自身的转化,这是由其自我意识的变化而引起的。
关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角色的转化。例如,班级里的一名学生,如果他被同学们推选为班干,那么在班级管理中,他也就由管理客体转化为管理主体;如果他不再担任班干,那么也就由管理主体转化为管理客体。又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系统中是管理主体,而如果在班级的某次活动中,他被编入一个小组作为一名成员参加某项活动,听从活动组织者的指挥,这时,他就转化为管理客体。
关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自我转化。人本身就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统一体。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为了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将自己作为认识、评价和改造的对象,即将自身作为管理客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管理,这就由主体转化为客体;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接受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思考后,自主、自愿、自觉的做出选择,付诸行动,成为管理活动中的主体。
认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自我转化非常重要。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就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独立性,成为创造性活动的主宰者,从而促进由“他管”向“自管”飞跃。
二、把握好班级管理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它表现为:第一,系统对外来作用能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反应,而不管外来作用的是其中哪个部分。第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说,系统不是要素的机械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系统论的整体性特征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从班级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把握好班级管理的整体性。其中主要有:
第一、从人的方面把握整体性。一方面,要改变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老师管学生,学生被老师管的陈旧的观念和看法。正如前面我们所讲的,在班级管理系统处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人,都是系统中的一要素,他们都是班级的主人,班主任与班级的同学,为了共同的目标,要有同舟共济的气概,要有“班荣我荣,班耻我耻”意识和观念。这就是说,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学生就是一个整体,而不应该把他们割裂开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如果班主任把自己和班级分离,就无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事实上,在实践中,有些班主任觉得工作难做,难开展,工作成效不高,我认为,这与他们是否把自己融入班集体里,把班级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真正看成班级的一员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把握好班级管理系统的全体。就好比一个成衣厂,如果在生产中哪个环节或哪个工人生产的产品质量有问题,虽然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二件衣服或一些衣服不合格,但是它会直接的影响到这个工厂的产品的品牌和信誉。同样的,在班集体里,有时只是个别人的问题,但它同样会影响到班级共同目标的实现。班级管理系统是由与之相关的各要素(成员)构成的,把握好班级系统的整体性,就要面向全体,全体人员共同发展了,班级管理才可谓成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避免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第二、从内容方面把握整体性。班级管理内容繁多,涉及的面也很广,如果我们不从整体上去把握,那么,对班级管理就会认识不清,在行动上就会出现“一手硬,一手软”,工作就会杂乱无章。想起什么就做什么,没想起来就拉倒;对什么感兴趣就做什么,不感兴趣就不做,哪时想起哪时做等等,这样的班级管理必然是一团糟。
要把握班级管理内容的整体性,就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对班级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明确班级管理所应该要做的工作。管理主体——班主任、班干、小组长等,要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职责,管理客体——学生,也要了解《学生手册》、学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全部。另外,充分发挥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整体性的内容分解,使之系列化,这样,即易于整体把握,又易于实施。就拿中等师范学校班级管理来讲,可分解为德育工作、智育工作、文体工作、常规工作等等,德育工作又可以分为如下系列,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理想、人生观教育系列、艰苦朴素和劳动精神教育系列、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系列、文明礼貌教育系列等等。每一系列又赋予其相应的内容,这样,工作起来就不会丢三拉四,东一榔头西一棒,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目标方面把握整体性。班级管理必须要有管理的目标,这样才有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动力。那种在管理工作中,顺其自然的态度是绝对不可取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班级管理目标的确定总的是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大原则,而具体的要根据不同的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而定。如中等师范学校,就是要培养新型的合格的小学教师,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就要明确这样的管理总目标。围绕总目标,在每个学年,甚至每个学期再制定出相应的可以实现的子目标,在子目标下,在不同的方面,又可以制定出次子目标等等。不管是子目标,次子目标,都要服从总目标,要把次子目标、子目标的实现当成是实现总目标的重要一步。古人云:“善奕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班级管理工作要做得出色,就要善于“谋势”。
三、把握好班级管理的有序性
系统观的有序性特征指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的特征。每一系统都由若干作为要素的子系统组成,而子系统又由一定数量的更低层次的系统或要素组成。在这种层次等级式的结构中,系统中的全部因素都保持其特定的位置和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这样就使系统保持其内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内部活动的方向性、顺序性。
要使班级管理有序的进行,就必须:
第一、分清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先后,做到有条有理,有利有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丢了西瓜拣芝麻”。学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相应的班级管理就要围绕这个工作重点来开展。比如,学校把每年的十月份定为贯彻落实学生行为规范活动月,那么班级管理工作在这个月里就要以“讲文明、讲礼貌、讲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到了期末,要以“全力以赴、迎接期考、争取优异成绩”为工作的当务之急,其他的活动和比赛就放一放。为了使工作重点更为突出,我们可以把一个学期划为三段,即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也可以自编为5个月,这样来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工作就更加有序、有针对性。
第二、要分清日常工作和临时工作。日常工作是指那些经常要做的工作,比如: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清洁卫生检查等等。临时工作是指那些非固定要做的工作,往往是带有阶段的性质,比如: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学校、年级等开展的文体比赛等。对于日常工作我们用心抓,对于临时工作我们要重点抓。用日常工作来推动临时工作的开展,用临时工作来促进日常工作的发展。
第三、要建立管理网络,使工作顺利开展,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传统的、众多的班级管理网络是每个班选出几个同学担任班干,班干作为班主任助手,起着布置、组织、执行工作和反馈信息的作用。现代的班级管理模式可谓千姿百态,比如,江苏省如东县拼茶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面管理”的“三全管理”班级工作模式,北京市19中学任小艾老师在班级工作中提出的“联系传递法,能力培养法,协调配合法和比较激励法”等。班级管理网络的设置和正常运行,使得班级管理更加系统化,更加有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科学。不管是对日常工作,还是临时工作,或是紧急任务,都可以稳而不乱。可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四、把握好班级管理的优化趋向性
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性是系统观的又一特性。它是指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结合要趋向于强化整体的功能。
二、做好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只害怕班主任,对任课教师的批评教育不容易接受,更有甚者还会当众顶撞老师,因此在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班主任的协调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剂。班主任要想在任课老师和学生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首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虚心听取他们对班级学生情况的反映,采纳意见和建议,使任课老师能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中,要深刻地认识到在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中,任课老师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更要经常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对学生的要求要做到宽严适度,尽量一致。任课老师如果遇到学生棘手问题应避免正面冲突,应及时交予班主任处理。其次,班主任要时刻在学生中维护老师的形象,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积极评价任课老师的教学效果,正确引导学生尊重任课老师的劳动成果,全面展现任课老师对班级的贡献。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任课老师深入其中,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焕发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尊敬之情。最后,班主任还要经常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尊重老师的工作,以感恩的心态去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样齐抓共管,效果会非常好。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的实行,加强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在完善校园文化的同时提升班级文化建设。让每一个班级在文化的影响下,创建自身的特色,实现班级管理的提升。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实行文化建设评估方案,定期对文化建设以及班级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职业学校的重视,不断完善自身的评估机制,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提升。
2学校的物质保证提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有效管理
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反应一定的精神文化,从物质层面出发,体现一定的职业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在座位以及教师墙壁板报的设计,例如在班级座位编排上,好的编排方式能够使班级不失活力,学生还能够遵守纪律。在班级黑板报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职业道德等内容,从而彰显文化特色。
3完善文化建设的制度性为班级管理提供保证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身评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文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也可以采用自我激励的形式,加强学生公信力,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在管理过程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及时的帮助学生建立好自身的职业导向,为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精心布置班级墙壁,力求让墙壁也会“说话”。在教室前后黑板上面布置班训“德塑人生,技行天下”,“厚德精技,督学敬业”,在教室左、右面廊柱的空白处张贴名言条幅“业精于勤荒于嬉,学成于思毁于随”,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励同学们不断地拼搏、进取。在教室的左面墙壁上设计了“光荣榜”,学生在学习成绩、德育考核、寝室考核、运动会赛事、军训拉练、校园征文等比赛中获得的奖项,都会张贴在“光荣榜”上,让获奖的学生有自豪感,并为他人树立榜样。左面墙壁后方是“班级团支部阵地”,引领班级团员紧跟组织前进。在教室的右面墙壁前方是“班级公约”,随时监督言行举止,后方是“班级风采”,将班级精彩瞬间定格为永恒。教室前黑板左面是“作品展示”区,展览班级的优秀手工作品、书画作品等。右边是“成长心愿”,45位学生每人将自己的心愿贴纸张贴在一颗爱心中,寓意45位同学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共同实现班级目标。教室后面的墙壁上是德育考核表、荣誉栏,展示班级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取得的好成绩,增进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卫生工具整齐排放,板报期期图文并茂,《班级记事》增添学生心灵感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营造坦诚、轻松的交往环境。师生共建的有形教室、无形班级文化,犹如一位含蓄而颇具风范的智者,时刻都在无声胜有声的教育着学生。
二、健全阳光的制度文化,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
1.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以严导其行”,才能巩固已有的良好班风。心理测试表明,共同参与制定的决策、制度,最易于为参与者所执行。我让学生自己参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校规等规章制度,并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最后制定了《班级公约》,并辅之以德育考核量化标准,对学生日常行为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自己制定的《班级公约》,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内容简明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学生也乐于遵守和执行,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组建班委时,摒弃传统的任命制,而是采取竞选制,并建立了相关的自律小组制度,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每周进行德育量化评比,定期对学习工作进行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2.力促评先评优透明公开,创建公平公正的管理氛围。由于部分学生受家长及社会的影响,看到阴暗面就以偏概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抓住每学期评选先进这一好契机,在评选各项先进前,利用一节班会课宣读各项先进的要求,让班委罗列出符合各项先进的候选人,然后让候选人上讲台总结自己一学期的工作和成绩,再下发一张事先设计好的学生投票表格,班级投票,以得票多少评定先进。有计划的民主评选很有好处。比如,得到提名的候选人,会认识到一学期来的工作学习得到了大家肯定,是一种莫大鼓励;在民主评选中落榜的,也能看清楚为何落榜,“落”的明白,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全班同学来说,能够体会到自己参与其中行使权利,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德育课素材。当然,对于落选的候选人我会逐一谈话,一方面肯定他的成绩,另一方面帮助分析并给予鼓励。每次评选后都没有发生不开心、闹脾气的现象。评先评优透明化,还让学生慢慢领会到公平竞争的激励制度,也因班主任的公平公正而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3.建立健全班级激励机制,量化指标,展现风采。建立健全班级激励机制,发扬先进,树立榜样,更好地发挥学生积极性。每周我会让班长统计在各项考核中未扣分的同学,推荐为本周“文明标兵”,记载在“光荣榜”上,以此激励。推出“积分兑换”奖励制度,在“文明标兵”获得次数多的学生中产生期末校级“文明示范学生”。套用学校寝室考核制度,每月在班级中评选“文明寝室”,获得文明寝室称号最多的寝室将获得班级最高奖赏。班级学生个个都有期待,个个都很努力。建立健全班级激励机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育人观,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激发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观念,融汇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求得发展。
三、渗透多元的精神文化元素,传递积极的正能量
1.组织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实施企业化管理的班级,班主任作为班级的董事长拥有管理权和决策权,同样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道德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识的责任,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班长作为班级的总经理,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和活动的组织。班长可根据不同的班级事务分为不同的部门,并指派专人担负部门负责人。班级中的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爱好自动归类,即所谓的部门,在日常生活中协助班级管理者开展工作。
2.激励制度的构建
调动班学生与管理者工作积极性的最佳方法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学生管理者按照学习成绩建立虚拟的班级奖金池,按照分值设立虚拟奖金数值,按照班级成员为班级带来的价值大小分配奖金,违反班级管理规定的则需要扣除奖金。奖金的类别可以参照企业设置全勤奖、先进工作者、突出贡献奖等等。
3.规章制度的构建
企业中制定的规章制度主要涉及到员工的出勤、工作守则等,学校班级管理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类似的管理制度。比如出勤制度,学生针对旷课、迟到、早退等违纪现象制定出详细的制度进行奖惩。其次在请假方面,参照企业的管理制度限定请假的范围和时间限制,并按照一定的请假流程进行申请,并设置专人进行监督和考核。另外对于班级劳动纪律必须明确强调,制定值日表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开展集体劳动日,维持一个良好的班级容貌。
4.团队文化的塑造
二、发挥班长对班级管理的主动作用
作为班主任,要想把班级管理好,就必须严抓班长这一关,管理好班长,让班长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班长在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单有激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做到主动。只有主动地去管理学生,为学生服务、为班级服务、为老师服务,才能够管理好班级,为班主任分担班级管理工作。为此,班主任要发挥班长的主动性,就必须采用一些方法激起班长的主观能动性。首先,采用鼓励法。经常鼓励班长,让班长把自己的想法,做法都摆出来,大胆地去尝试。其次,采用表扬法。对于班长在班级管理中的各种表现,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起积极性。再次,采用对比法。把自己班级的情况与其他班级进行对比,找出差距,让班长明白自己班级管理得还不够好,促使他主动地加强管理。最后,给班长下达短期目标,进行达标检查。通过下达短期目标、达标检查来给班长施加压力,在压力的驱动之下形成动力,使班长自身更自觉、更主动地进行班级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生活方面
班级日常生活管理虽然与日常学习内容有一些距离,但是只有学会生活才能学会学习。在生活方面,如学生的考勤、卫生的值日、卫生区的管理、公共财物的管理、班级活动的安排等,教师最好通过小组划分方式,为学生提供能展示自己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生活中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很多学生进行卫生区打扫的时候,总是不把卫生值日放在眼里,打扫卫生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组,并设小组长。每周都进行卫生评比,并设置流动红旗,对于打扫卫生积极的学生给予奖状以资鼓励。
2.学习方面
学习应当像打扫卫生一样进行分组,但一定要设置出班级学习委员,每一科设置两个课代表分管学习、作业及考试等情况,为了保证学习委员和课代表工作的高效性,应当对班里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分为八组,每一个小组设置一个学习小组长。这样分工,不仅能使班干部的工作更出色,而且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委员和课代表记录的是班级学习的总体情况,而小组长记录的则是学生每个阶段的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由小组长组织平时学习时间和方式,平时背诵、作业等都由小组长监督检查。另外,教师应当组织一些听写比赛、英语竞赛、班级数学奥赛等竞赛活动,让学生不断融入班级管理。
二、创造和谐班级环境,整体激励教育学生
班级环境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效果,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对于环境的创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室环境宜人
谈到环境首先想到的便是硬性环境,如最基本的教室环境,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对班级进行定期布置,通过张贴学生的书画、宣传标语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对学生加以激励;对黑板报定期设置主题以进行阶段性激励,每一个阶段给学生不同的环境影响;通过违纪处罚警告等内容的张贴警示学生遵纪守法,遵循班级管理规定。总而言之,教室的环境要宜人,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班级管理提供便利。
2.参与学校重大活动
学校举行的一些活动正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现场教育,现场版教育对学生的鼓励更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更多机会参加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是班级环境创造的关键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转换角色,将学生看成朋友,善意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尊师重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用爱去感染学生。每个班级,学生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不能因为他有着良好的品德而更加关爱,而拥有不良品质的孩子却责骂,严惩。班主任要公平、合理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对待不良品质或“差生”时,我觉得更要用心。作为班主任有必要去了解形成他们不良品质背后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来开展工作。更要用心去呵护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转变的环境,挖掘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扬长避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教师要做到富有爱心,有师德,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起到表率作用,用行动去引导学生。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应该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班主任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化的作用。例如,要求学生书写工整美观时,首先自己要做到书写美观;在要求学生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时,应规范自身行为,当看到教室或者其他公共场合有垃圾时,应主动捡起来,从而给学生树立榜样与示范,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品质。班主任应富有爱心,心系学生,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良师益友。
2.以耐心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作为班主任要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班主任要认识到“播下一个行动,可以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可以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可以收获一种命运”,并坚持不懈、努力践行。我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以此反复实践,严格要求。同时作为老师家长要树立榜样,逐步发展,持之以恒。相信定能从学习的各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样重要,在班级中,班主任也要引起重视。低年级的孩子比较散漫,没有目标,首先我们得确立目标,一切要从生身边事做起、小事做起,作为班主任就要耐心的给予指导,从简单做起,对学生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以表扬,遇到复杂的困难,要给予指导,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劳动的乐趣。同时也要加强管理,强化训练。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本着良好的习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会找到小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
2.鼓励的原则。启发学生建立积极、可行的努力目标,鼓励学生进步,哪怕是微小的成绩也要抓住并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给学生以自信,让他感到我能行,我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3.民主性原则。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营造浓厚的民主、平等、友善的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人人为集体、个个做贡献的班集体意识。
4.因势利导原则。对班干部的工作“想不到”或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引导、提示,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二、构建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具体做法
建立两套班子,实行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并以横向管理为主体。纵向管理:选举一名常务班长,建立班委会,给班委会成员细致分工,负责一条线的工作又要配合其他轮值班干部开展工作,紧密配合,有条不紊地对班级实行纵向管理。在纵向管理中常务班长是班主任的助手,负责领导班委会成员和对所有轮值班长的工作进行评估、考核、量分并在每周的班会上公布积分,学期结束时,按积分高低确定表彰对象和授奖等级。横向管理:将全班学生按“自由组合适当搭配”的方式分成4个或6个小组,推荐各组组长领导小组工作,每周轮值班长、组长,他们的任务是监督课堂内外纪律、检查环境卫生、代老师全权处理一天中的日常事务及偶发事件,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评议,这样“组长轮值制”和“班长轮值制”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均等地得到锻炼。要求轮值班长、组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带动全班每个同学,并帮助一名后进生,注重把外在的影响因素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因素,这是“主动发展教育”的主要机制,也就是内化机制。
二、实行班级差异化管理的相关策略
“别用食指教育”就是不要过多地指责;“请用拇指教育”就是要多多鼓励。同样是一幅漫画却形成了两个鲜明的对比,也说明一个问题:在“食指教育”下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无法对事物产生一种新的创造力;在“拇指教育”下的孩子会让他们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以此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应想尽一切办法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由于家庭原因,很多学生都会有一种自卑、胆怯、厌学的心理,刚开始的时候,很难把他们拧成一股绳子,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科任教师都反映一个问题,课堂太过于沉闷,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学习效率特别低。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妨试着以课堂为切入点,对学生实施“拇指教育”。让学生在上课中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在课堂中,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起来回答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主动参与课堂中的讨论,当学生能勇于参与课堂活动时,竖起“拇指”称他很勇敢,思维也很活跃,值得表扬,并让其他学生给予他掌声。在这一过程中,同时用不同的评语去鼓励,追寻不同的鼓励方法。
与此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鼓励学生,即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叫学生给予他评价,给予他“拇指”奖励。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大的,为什么有些学生的潜能无法挖掘出来,原因就在于,我们教师没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该多多竖起大拇指鼓励他们,肯定他们,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的潜能。
二、“拇指教育”是创造和谐班级氛围的重要方法
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班主任抓眼前利益,没有中期和远期目标,管理的计划性较差,常规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班主任精力有限,无法管理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顾此失彼或者班主任做了很多耐心细致的工作,但其反响并不好。也有学者认为班级管理目标的单一性、评价的片面性以及人本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缺失,扼杀学生的个性,甚至导致厌学情绪,评价的片面性表现为把工作的绩效性和终结性评价指标作为衡量班级工作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忽视了班级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不仅有失公允,而且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本意识和法治意识表现为遇到“问题学生”,部分班主任缺乏调查的能力和耐心,不尊重学生人格,动辄训斥、甚至体罚学生。
2.班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学者阐述的问题,相关研究也对此给予了分析。有学者认为没有发挥家长的建议和指导的作用,家长对学生的个性了解更甚于班主任,也更希望子女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同时能够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需求,家长的参与是解决管理目标单一或目标不明确以及学生个性被束缚的有效途径。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班主任没有发挥家长分担日常管理任务的作用,家长参与有利于降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使其走出班级管理苦与累的困境。还有学者则认为,班主任的“一言堂”、人本法治意识的缺失以及评价的片面性是由于未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家长从不同于班主任的角度对班级管理制度的设计、班级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更全面地评价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激发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总之,在班级管理中与家长进行合作,有利于形成立体的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部分问题。
3.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
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研究文献并不丰富,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不同工作,不同阶层的家长组成,负责畅通家庭和班级的沟通渠道,协调班级管理工作。其余研究多为工作的实践描述或者经验总结,如家访、利用家校通平台、制作班级网页、开展“家长日”活动、开展家长沙龙活动等建议与措施。有学者探讨了家长通过参与教学与课程来参与班级管理。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学校层面的文献较多,而研究班级层面的文献较少
在家长参与这一研究领域内,更多地关注于“学校管理”层面的研究。很少有学者提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这一概念。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学校层面研究家长参与有其适用性,以美国为例,其以放权为特征的学校管理改革后,逐步放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家长参与力度不断增强的根基,美国联邦政府在家长参与方面的各种法律和法规以及教育计划都保障了家长逐步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我国的教育改革还在不断的深化中,相应保障家长参与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完全按照国外的理论和经验,可能会遇到各种阻碍而无法达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目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班级”和“班主任”的概念,班级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最基础的单位,班主任是一线具体实施管理的人员,从“班级”以及“班主任”入手研究家长参与我国教育管理,通过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成功,自下而上影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甚至家长参与政策的制定,也许是另一种研究思路。
2.阐述现象的较多,而具体研究策略的文献较少
梁红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关于家长参与的研究仍集中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描述以及家长参与的重要性的探讨。对班级管理的研究较多是对现状和问题的阐述。以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仅指出了家长应当参与班级管理这一观点,如何参与并未提及;研究指出需要通过扩大家长参与的范围,却并未说明从哪些方面如何扩大家长参与的范围;个别学者提出深化家长参与管理的层次,例如建立监督机制,但如何建立有效的完善的监督机制,并没有学者进行阐述,人员配置、培养机制以及机构的建立,目前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操作性上仍然欠缺。具体的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做法只在少量一线班主任对于自己工作实践的零散总结中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