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10-26 16:03: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

篇1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篇2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222-02

1 澳大利亚21世纪职业教育的体系特点

1.1 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间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使职业教育经费总额逐年增长。其中政府投入占60%,企业行业投入占30%,个人投资与学院自筹经费占10%。同时澳大利亚政府鼓励教育输出,吸引海外学生就读各级各类学校,对学校盈利部分实行免税政策。另外,澳大利亚政府全额投资建立了许多水准较高的实训基地,使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从而保证TAFE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建立了相当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每年为各行业150万以上的劳动人口提供各类培训,用于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职业培训机构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即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作为职业教育培训的有力补充,澳大利亚还有许多社区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主要承担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社区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员工培训、失业人员短期培训和其他较低层次的培训任务。私立学校自筹经费,以市场为依托,靠竞争来发展,不过它可以平等参与政府培训项目的招标,竞标成功也可获得政府的培训拨款。

1.3 与学历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澳大利亚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资格及认证框架、国家资格认可标准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能力认证系统。各州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培训机构都必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培训考核,劳动者取得的资格也被各州各行业认可。这样既提高了培训质量,又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标准与能力考核标准是高度统一的,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标准统一,取得相同职业资格证书则表示劳动者具有相同能力;二是突出了能力要素,突出了现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历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通,国家建立了与学历证书相衔接的、各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1.4 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订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各行业和社区的需要,TAFE学院联合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设置了多种灵活的正式与短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以满足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可供选择的不同程度的文凭课程、证书课程和短期课程高达1000多种。为了确保培养的学生能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澳大利亚政府严格规范对课程设置的审批管理。TAFE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严格按照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体系标准。课程模块要根据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需求信息和就业市场反馈信息来决定。

1.5 全国联网的就业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业行业关系协会、家庭以及社区服务协会等提出总的就业指导思想和工作计划,各州政府的相应协会根据其总的思想,制定所管辖范围内的就业计划;对联邦政府就业政策中不适合本辖区的条款进行修订,同时在分析研究所辖地区行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就业计划和项目。全国就业服务网(Job Network)有效地建立起行业部门与求职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工作网点,以及互联网和电话网等多种网络信息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免费的就业服务系统。使求职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迅速获得他所需要的就业和培训信息。

2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2.1 采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2 企业、行业应加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合作参与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培训要在各个层面上与行业委员会、企业等建立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国家应该设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局,负责协调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关系。并设立咨询委员会,为政府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同时把政府的政策下达给企业。为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可以为学徒支付较低的工资,其他的保险、福利、培训费等由政府支付。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学徒的工作表现,来考察未来的员工,这样有利于企业招收到优秀的技术工人和员工。同时我国要加强立法,建立相关激励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行业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来,吸纳社会优良资源,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3 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作为职业资历、学分转换的主要参照,并为各类教育提供灵活的衔接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必须改革国家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同时,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制定学分互认制度,架起职业院校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2.4 产学研合作教育

篇3

1.1依法治教,法律保障体系健全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制比较健全,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中对教育的条款是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组织实施,也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先后颁布了许多职教法规,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街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川。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的组织、实施、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对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也作了一定要求,这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这部法令的出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全面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之后,德国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1981年12月,联邦政府又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需求挂钩,使“职业教育成为公共事业的责任和义务”「2口。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系统。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德国联邦政府职业教育法及有关法律还对职业教育经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内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但国家对承担职业教育的企业有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国家、州政府、地方政府承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正是由于德国政府通过建立体制、机制、制定法规以及提供经费等来发展和规范职业教育,使参与职业教育成为企业义务并有利可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外部环境与教育保障,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1.2优化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德国是16个州的联邦制国家,每州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为减少资源浪费,又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为国家通用,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由国家订立。学校都培养国家认可的职业,而不能自己另立专业和培训项目。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政府都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叫。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监督系统的监督,减少了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方面的重复,形成了各有侧重、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学校既不需要为生源苦恼,也不需要为学生就业发愁。

1.3规范行为,行业协会职能发挥充分

德国十分注意发挥手工业协会和工业与贸易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负责制订职业教育技能标准与培养方案,以及组织职业资格考试川,监督检查企业与学徒(学生)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是否规范、各工种的劳动强度及给学生的薪酬是否合适等,同时接受企业和学生咨询、调解企业与学生的矛盾,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对中小企业因为设备不够先进、师傅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和涉及的实习实训内容,则由协会下属的职业学校(科技中心或培训中心)负责。协会下属的职业学校(科技中心或培训中心)除为学生提供培训外,也为企业工人进修和成为满师提供再培训。

1.4产教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突出

“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在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后,自己或通过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经过考核得到一个培训位置,再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然后再到相关的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学校。学员或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进行。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作为学徒工,企业发给学生每月500一60。欧元的生活费用。学校只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学生的选择和最后的考核都以企业为主,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服务企业培训,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并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训的比例大(如三年制职业学院学生前三学期n周在企业、12周在学校,后三学期15周在企业、8周在学校)。各行业协会负责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职业资格证书发放工作。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岗位上的合格工人。正是由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将学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或工程实践中去,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因而学习更有针对性,就业也更有保证。

1.5严格准入,教师任职资格标准高

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强调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在大学学习五年,获得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在大学学习期间除开设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专业教学理论课程以及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另外还要开设实践课,主要通过教育实习来完成,时间各州不一,有的州四至五周,有的州一周去对应学校实习专门学科一天。这些实习都有相关法律保障,职业学校或企业都要设置相应的实习岗位。教师毕业前要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由州教育部批准,大学教授或考试委员会商定,考试内容包括毕业论文、书面考试、试讲和教育实习。通过后进人第二阶段即教师准备期,共二年时间,由实习(录用)学校教师培训中心负责评定,准备期到期后要进行第二次国家考试,考试内容分为职业教育主修和副修两门。第二次考试主要考察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困。大部分州规定应用科学大学(faehhoehsehul-en)(相当于我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n)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和本专业实际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闲。有的州还规定专职教师任教满4年后脱产半年时间去专业对口企业进修,了解最新技术成果,或从事应用研究,以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的需要。应用科学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中除专业教师外,还有实训教员。实训教员为既有经验又掌握职业教学理论的一线技术人员。只有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1.6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行动导向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川,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德国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很多具体的教学法都是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蓝图和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如项目教学法、工作计划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等等,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1.7目的明确,学生求知欲旺盛

“双元制”教育要求企业必须按规定设定培训岗位并在媒体上公布,学生向企业申请想获得的培训岗位,企业审查申请学生的资格,并将合格的经批准的学生名单交职业学校,接着企业与学校商定教学安排,并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来于什么,现在学什么,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比较清晰,方向很明确,加上德国技工、技师的社会地位高,形成了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学生把大学毕业后当高级技工看作比当工程师更重要。因而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学习、锻炼上表现出特别的主动、专注和刻苦,具有较强的敬业爱岗精神和求知欲望。

2德国职业教育对武汉市高等教育的启迪

德国职教的运行机制,教育和实训时间的分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方案、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对武汉市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1调整学科专业,服务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市属高校无论是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市属高校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服务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符合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如光通信、移动通讯、激光、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集成电路、软件、汽车及零部件、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光电子信息、钢铁及钢材深加工、船舶制造、纺织服装、金融、物流、会展等予以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人。对社会需求少的学科专业予以调整、改造,甚至停招,从而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藕合,使市属高校为武汉支柱产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2.2突出办学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同德国职业院校资源优化、特色鲜明相比,武汉市市属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趋同,专业和实验实训设施建设重复,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人,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市教育局应引导市属高校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师资水平、学科特色,妥善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办学理念,各有侧重,从武汉城市圈的区位特点出发,建设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形成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群,强化自身的稀有性,减少同质化竞争的威胁,以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3注重实践经验,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在德国,大学工程技术领域里的教授和专家必须来自企业,来自工业界,不允许直接从高校毕业生或博士生中聘用。德国的这一措施保证了大学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所以,德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懂得实践,了解企业,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非常受企业的欢迎。市属高校应该向德国高校学习,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要按市教育局要求,认真实施“高校教师企业锻炼计划”;二是从企业聘请一部分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达到既请他们讲课,又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解决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问题;三是聘请身体健康的企业退休技师和工程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既保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又可以减少学校的师资队伍,提高办学效益。

2.4强化技能培养,加大实验实训设施投入

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操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除企业非常关注“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市场的占有”阁,主动向行业协会教育中心或职业院校实训室捐助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外,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比较充裕,有能力购置较精良的设备。为此,市属高校要加强与企业互动,寻求企业部门支,在学校或企业建设实验实训设施或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能与生产一线紧密接触,增强学习目的性;同时,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要加大对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市属高校共享、产学研一体的公共专业实训基地和工程实训中心,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5满足岗位要求,推进市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借鉴德国职业院校经验,市属高校一是要准确定位,将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实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模块式教学”,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积极探索产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走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道路;三是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进以职业工作为导向,以工作中主要任务或环节为对象,结合相应能力来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五是深化教学方法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2.6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的品德

劳动能对自我品行的养成、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生成、价值认同和劳动观念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为个人顺利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市属高校应把劳动教育作为每位学生顺利毕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并计算学分。在利用思政课、专业课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观教育的同时,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专题讨论,邀请劳动模范座谈或作报告,开展职业观教育,使学生明白在第一线工作同样能取得社会的承认,实现人生的价值,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热爱和尊重劳动。

篇4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贯彻国家完善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的工作机制的重大举措,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是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校企合作、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通过技能比赛和活动,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一、构建职业学校技能比赛制度的指导思想

围绕提升技能大赛的社会影响,提升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相同步的水平的工作方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比赛的工作力度,构建完善的技能比赛机制,须重视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技能比赛项目设计应该与岗位技能需求相结合

通过学生技能比赛,不仅检验所学技能知识,还能提升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烹饪专业技能比赛要充分考虑到岗位模块在比赛项目设计中的体现,紧密地与行业岗位的技能对接,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2、技能比赛的形式应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及创新技能的提高

学校烹饪专业技能比赛依据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阶梯层次,通过比赛过程中检验学生的基本技能,检验了学生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团队合作精神。

3、技能比赛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师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及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技能知识从认知到应用再到创新,体现"人人参与"的宗旨。

4、要充分利用学科协会及学习小组的作用

通过学科协会及学习小组的活动开展,确保技能比赛比赛的质量效果。要摒弃为比赛而比赛的错误思想,树立"以比赛带学风"的良好风尚。使专业技能比赛作为教学服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促进校风、学风的作用。

5、应不断总结比赛活动经验,创新工作思路

技能比赛活动的形式,可以参照体育竞赛及趣味比赛的形式。如在"端水"项目比赛中,可以采取小组对抗赛的比赛形式,提高比赛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食品雕刻展台""宴席设计与制作"项目比赛我们采取了以班级为单位,自己命题、自己备料、自己分工、自己完成、统一展评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建立职业学校技能比赛制度

1、组织保障

在校、系、组三级管理的组织结构框架下,教研系充分发挥专业教研组对专业的指导作用,在日常工作计划中有针性地制订比赛活动方案,组织比赛训练工作,并形成一贯性制度。在制度落实过程中,要把项目落实到各教研组,再落实到责任人,同时在学生中进行大力宣传,让同学作好充分的准备,以此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加比赛的动力。

2、制定技能比赛制度

2.1、比赛时间:制定学校技能比赛的具体时间,以保证技能比赛的常效实施。

2.2、比赛项目:

2.2.1、基本技能:刀工、雕刻、勺功及面点包拈基本技法。

2.2.2、综合技能:热菜制作、整雕、拼冷及面点成型。

2.2.3、创新技能:象形拼盘、宴会食雕展台、创新热菜设计与制作、宴席制作等。

2.3、参赛对象:参赛选手的选拔必须从专业班级开始,形成"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的氛围。

2.4、比赛形式:全校性的技能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技能比赛、学生兴趣小组专项技能比赛。

2.5、实施办法:针对技能比赛项目,各学科协会必须开展集中练习活动。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综合技能比赛,如"元旦节"专业技能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 专业技能比赛等。

3、活动平台搭建

3.1、技能比赛项目设定要注重专业能力目标的实现。

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简言之,就是烹饪专业学生通过实训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预期能力。烹饪专业的要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研究、设计技能比赛项目,将技能比赛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3.2、技能比赛应覆盖每位专业教师。

职业学校所有专业教师要积极地参加技能比赛活动,以起到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营造学校良好的专业学科研究氛围。使技能比赛覆盖每位专业教师,将参加技能大赛的经历和成绩作为专业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3.3、学校专业技能比赛应覆盖每位学生。

职业教育是一种"阳光普照"的工程,基于职业学校阶梯结构培养模式,将技能比赛活动过程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历练。

3.4、技能比赛应形成优生高就、业绩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

专业技能比赛,要从班级抓起,从年级抓起,逐级选拔,参加比赛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学校除了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外,还应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以激励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

3.5、技能比赛必须建立科学的项目标准、成绩评价机制。

明确项目比赛的命题、竞赛、评判、裁定、监察等各个竞赛环节的要求,确保比赛项目设计及项目评价的科学性、比赛规则的严肃性、比赛过程的规范性和比赛结果的公正性。切实保证比赛质量,维护技能比赛的良好信誉。

三、比赛成绩评价

职业学校技能比赛成绩评价要将职业规范及标准的内容贯穿于技能比赛成绩评价的全过程。以我校烹饪专业高级工班"宴席设计与制作"项目比赛的评价为例,评价的项目包括了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团队配合、操作姿态、职业规范、临场应变等多方面的技能知识内容。

四、建立职业学校技能比赛长效激励机制

采取了教师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的"双评价"机制,评价的内容既有技能评价又有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即"双百分评价"。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优秀选手,学校除了给以相应的物质奖励、荣誉奖励、优先择业权等以外,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还应在财政预算计划上给予倾斜,如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励基金、优秀学生创业基金,有效地保证技能比赛机制长效运作。要在就业方面会给予他们优惠和支持,让大家都看到职校的学生也一样可以是"状元",一样能够成功,以此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总之,构建完善的职业学校技能比赛机制,必然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5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3实现“双师”到“三能”高层次人才转变

“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篇6

一、做好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今年来,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断出台有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政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提下,中等职业学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做好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从政府层面来说,能够大力宣传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

学校通过对师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召开会议传达文件精神,部署落实各项工作,出版简报等方式,贯彻落实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提出的新要求,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2.从社会层面来说,能让社会更加了解学校,拉近社会各方与学校的距离

国家的重视让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依然有部分用人单位、社会群体等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中职学校通过新闻宣传平台,搭建了解、认识学校的桥梁,转变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看法,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氛围。这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尤其是开展校企合作、招生宣传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从学校层面来说,能增强学校竞争力

对于扩大影响,展示学校办学成果,提高学校知名度,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增强学校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意义。学校通过各方面努力,取得的教学成果需要宣传平台来展示,学校的知名度需要宣传效果来提升,学校的良好形象需要宣传手段的全面参与。

二、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载体

从广西各中职学校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报纸、刊物和电视是做好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四大载体。

1.互联网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走入了千家万户。也让校园网站逐渐成为了学校的重要宣传阵地。与传统的传播媒体不用,校园网站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形式多样等特点,这是传统新闻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站新闻宣传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越来越重要。因此,各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效果,加大网站建设的人力、财力、智力投入,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崭新机遇和广阔空间,把网站建设成学校党政宣传的窗口和舆论力量,使其成为学校塑造良好形象的窗口。

2.报纸

报纸是最传统的传播媒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要求学校新闻要及时向报纸投稿。就广西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可以投稿的报纸有地方级的日报、晚报,根据事情的重大程度或影响程度,还可以向省级媒体投稿,甚至可以向国家级媒体设在本地区的记者站投稿。有些学校有办校报的传统,学校新闻刊登在报纸上后,可以把校报寄给上级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各用人单位以及各初中等,扩大学校新闻宣传的范围。

3.刊物

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行业部门以及各种协会、学会等均办有对内对外的刊物,学校也可以向这些刊物投稿。此外,各学校的学生社团也办有内部刊物,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刊登。稿件一经采用,对内对外、对上、对下都有非常积极的宣传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向省级刊物和国家级刊物投稿,不断提高学校的宣传力度。

4.电视

电视新闻独有的视觉冲击力是任何媒体都无法超越的。所以,学校应加强与媒体的新闻互动,与新闻媒体加强联系和沟通,建立良好关系。如遇到重大的活动,可以邀请电视台到校采访、拍摄,或聘请专业人士拍摄,经电视台录用播放后,就能起到形象、生动、立体地宣传学校的目的。而且,经电视台专业人士后期处理的视频,可以作为视频宣传材料充实学校网站,或作为视频档案存档。

三、做好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途径

“外树形象,内聚力量”是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目的的总概括,为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要做好下面四项工作。

1.成立宣传工作领导机构

新闻宣传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各部门的工作都能够当做新闻题材来报道,所以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不是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新闻稿件从策划、采写、到发稿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也需要多个部门提供信息,需要多个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为保证新闻宣传工作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完成,防止工作出现拖拉、扯皮现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工作领导机构。领导机构的组长、副组长由学校党政领导担任,成员由各科室(组)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一般设在学校办公室。明确领导机构中各人的工作职责,明确宣传工作的牵头部门,确保宣传工作层层把关、层层落实、上传下达,为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组建学校宣传小组

学校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机构还不够,还要组建好宣传小组的工作,并把宣传员队伍打造成一个“笔功”好、工作认真负责、态度严谨、具有战斗力的团队。新闻团队的建设要做到以下三点:

(1)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均参与其中,成为宣传员。保证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均有专人负责,形成一个囊括学校各部门宣传工作的网络,保证稿件来源。

(2)开展宣传员培训,保证新闻稿件的质量。打造一支文化水平高、敏感性强、工作把握准确、能适应新闻宣传工作需要的“笔秆子”队伍。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学校宣传队伍进行培训,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宣传员培训班,利用假期聘请资深媒体工作者或新闻专家、教授到校对宣传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把握宣传工作敏感性,提高宣传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3.建立激励机制

要保证学校宣传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必须建立奖惩结合的宣传工作激励机制。

(1)宣传工作任务要分解。负责宣传工作的部门要根据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各科室上交的工作计划,制订组稿计划,明确时间、组稿内容和稿件来源,根据组稿计划定各部门的年度新闻采写任务。组稿计划完成后,在充分征求宣传员的意见后报学校领导批准实行。

(2)要坚持奖惩相结合。学校要制订奖励办法和奖励标准,用制度保证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鼓励多写多投,对于超额完成稿件任务的部门或宣传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各部门和宣传员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不能完成稿件任务的科室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按照学校相关的制度或办法进行处理。

(3)要及时督促、通报,防止出现宣传工作不及时、不落实的情况。工作任务一经分解,学校各部门就要按照谁组织活动谁负责宣传的原则采写新闻,宣传员尽量做到开展一次活动上交一次稿件,当天活动当天出稿。如不及时,就会出现宣传工作的滞后,所以对宣传工作进行督促是非常必要的。负责宣传工作的部门要对宣传员上交的稿件进行统计,一个月或一个学期通报一次,强化各部门的宣传和责任意识,防止出现工作不落实的现象,保证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4.新闻宣传要确保真实、及时、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是指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捏造或任意夸大,防止出现失实性报道。这就要求宣传员要认真把握好新闻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采写稿件的基本要求。及时性是新闻的价值所在,新闻不及时就会失去时效性,成为旧闻,成为明日黄花。新闻采写如果不及时,不能及时通过报纸、刊物等载体宣传出来,学校的网站不能及时更新,宣传工作效率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达不到宣传目的,有时甚至还会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学校的宣传工作要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结合起来,与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焦点和热点结合起来,对于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要进行策划,做到活动前有准备,活动中有落实,活动后有报道,当天活动当天出稿。准确,是指在组织新闻语言时对文字的表达或数据的把握要准确,防止出现歧义或误差。这就要求宣传员在组织语言时要严谨,要注意表达方式,要反复地推敲语句、核实数据。

综上所述,做好中职学校新闻宣传工作意义显著,作用巨大。各中职学校应该充分把握信息时代带来的传播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刊物、电视台等宣传工作平台,搞好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唐胜平.网络新闻传播[J].中国新闻科技,2001.

[2]旷晓霞.李海波.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新闻网建设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6(2).

篇7

作者简介:陈杏莉(1978-),女,江苏南通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04-02

公共品供给机制是从供给主体和运行机理角度抽象出的公共品供给模式,而职业教育供给是公共品供给机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供给按照公共品的三大特性(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可以分为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两大类;职业教育提供是指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社会成员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而职业教育生产则为这种过程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它是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一种物资和精神投资,职业教育生产是职业教育提供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职业教育供给总量偏低,职业教育生产投入和收益不成比例,缺乏公正严明等问题。

一、现行职业教育供给模式的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供给模式决定着政府和市场在职业教育供给中的职能定位,又不能归结为一种或者某种特定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社会各界在观念上存在片面性等原因,造成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中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对于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一)政府提供的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总量不足及供给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再加社会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政府提供的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总量不足和供给不平衡。

1.政府提供的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总量不足。据《2009年中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统计的数据来看,2009年度,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436万人,同比增长1.9 %。其中,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增长3.5%。《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的通报》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村化技术培训学校结业生4130.67万人,比去年增长181.46万人,增长4.6%,由此不难看出,由于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还有很多农民工没有获得参加培训的机会。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09年度四季度新闻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而另据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显示:新增就业人口中约有726万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参加了再就业培训。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供需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另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纯公共产品供给也不能满足需要。

2.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空间区域上分布上,中西部及偏远地区,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供给量不足,尽管这几年有所投入有所增加,然而纯公共产品非竞争性并没有多大改观;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区域,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供给量丰富,覆盖人群相对较广。另一方面,在类型结构上,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较大,而对义务教育阶段职业生活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等其他弱势群体等纯公共产品供给得投入则相对较少。

(二)政府垄断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的供给

由于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受益是非排他性的,所以必然对其提供者产生外部性。同时,政府垄断纯公共产品供给的职业教育供给模式,造成了许多突出问题。

1.职业教育供给缺乏竞争,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从而造成激励的促进作用减弱,意识陈旧缺乏新意,部分官员,对职业教育造成极大损失。

2.政府失灵导致市场秩序紊乱,造成政府无法充分、精确地获得人才市场的信息反馈,对公共产品市场需求的信息反应迟钝,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回应。另外,因缺乏社会及民间组织参与等因素,造成了职业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缺乏针对性,导致供求矛盾,从而无法获得相应的质量和效益。

3.专门生产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的机构不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和水平都比较低,主要是因为专门生产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的机构数量严重不足,部分生产机构的软硬件水平有限,甚至根本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导致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无法得到保证,这不符合职业教育办学的客观规律,也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三)政府对职业教育共用资源供给投入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

立足于职业教育非排他性特征的认知,政府应当重视职业教育共用资源供给,职业教育供给的“量”和“质”都应当予以足够的力度。目前,政府对职业教育共用资源供给投入不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对职业教育共用资源供给投入不足,供给总量不能满足需要。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报告: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34050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比去年的3.33%增加了0.26个百分点。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并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反而不增反降。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262.52元,比上2007年的3124.01元增长36.4%,比2008年的3811.34元增长11.84%。其中,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14个省份低于平均标准,湖北仅为2236.49元,在全国各省份中居于末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教育,其物资投入力度明显较弱,而且存在区域不平衡等问题。

2.缺乏职业教育共用资源供给的市场机制。2010年11月7日,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主办、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承办的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10年年会在郑州召开,据大会统计:2009年,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198所,在校生318.1万人,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40.08万人;占全国中职院校的总数(11401)的28%。对职业教育而言,就职业教育供给总量和职业教育管理两个方面,来自社会或民间参与职业教育共用资源供给的力量较弱。

(四)职业教育俱乐部产品供给不被重视及私人产品供给管理混乱

职业教育俱乐部产品供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

1.在观念上,社会各界对于员工职业培训和工作本位学习重视不够。

2.在物质和监管上,存在投资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进行分类指导,未能依据区域不同和企业类别差异,制定不同的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支出;各监管部门未能制定具体的硬性处罚规定,我国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与使用普遍不予以重视。

3.在员工培训方面,培训过程大多不规范,培训方式不科学,导致培训效果不好。

由于存在上述缺陷,导致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总量不足;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无法有效建立,人员培训不到位;无法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造成职业教育私人产品供给管理混乱。

政府对职业教育私人产品供给的管理不到位,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政策方面,政府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存在政令不统一、审批随意性、监督存在漏洞等问题;第二,在司法方面,职业教育私人产品供给周边领域支撑体系不健全,没有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相配套的、专门的法律法规;第三,在民办职业教育方面,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资金投入较弱,规模较小,管理缺乏制度化,收费缺乏透明化等问题。

显而易见,上述问题导致了职业教育私人产品供给管理混乱,相关政策法规没有形成体系,民办职业教育的管理者的品牌效益观念薄弱。现行职业教育供给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职业教育整体供给水平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针对职业教育供给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并逐步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职业教育的制度

明确政府责任在职业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实现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化,逐步的、稳定的加大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投资,以扩大扩大职业教育供给总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规范化。首先,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的引进国外成功经验,把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供给作为劳动力市场经费支出的重要内容,将农民工职业培训作为这一内容的重点;同时,社会弱势群体就业也应当纳入这一重要内容。其次,为了实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应当贯彻《教育法》当中规定的“三个增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教育经费增长要明显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等法律政策,这是扩大职业教育供给总量的基础和保障。最后,职业教育供给按照生均成本划拨教育经费的财政支付模式,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空间区域供给力求平衡,政策导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二)须构建职业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运行机制

为了增加职业教育公共产品供给量,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率,提高职业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质量及市场适应性。政府必须构建职业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运行机制,出台具有财政补贴性质的各项优惠措施及政策法规,针对地方纯公共产品和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鼓励职业院校生产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支持和引导各社会力量举办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教育共用资源供给。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将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生产的对外承包,外包对象既包含公办职业院校,也包含民办及非营利性组织举办的职业院校,在参与过程中政府应保证公平公正。另外,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总量最大的人群,具有覆盖面广,文化教育程度低,对社会影响较大,在职业教育外包领域应当侧重考虑农民工培训合同外包项目。

(三)政府引导企业重视职业教育俱乐部产品供给

职业俱乐部教育日益边缘化的今天,针对社会观念、物资投入、监管机构及培训力度等不足,唤起企业的重视,使职业俱乐部教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和突破口。在观念上,职业教育俱乐部产品建立在企业的自身需求和认识的基础上,政府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引导企业重视积极开展工作本位学习,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把员工潜能的管理与开发视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的观念。同时,增加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投入,加大监管力度,政府要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等各个社会团体开展员工培训和工作本为学习的外在的制度环境,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将法规进行细化,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就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出不同的要求;明确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监管力度,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做出引导,鼓励企业自办培训或者外包培训。

(四)加强管理,重构职业教育私人产品供给管理制度

由于市场机制也具有本身固有的缺陷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不公正合作与竞争,为了保证公共利益以及公平正义,就现今职业教育私人产品供给中存在不足,政府部门应当实施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等领域发挥作用。在政策方面,政府应当转变管理模式,各级政府人力资源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及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合作与联系,在职业教育供给方面进行有效的统筹协调,以社会保障部门为主,其他部门配合的方式,将职业教育供给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法律方面,对《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政策实施进行相关调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供给,及时做出相关修订,形成完善的法律支撑体系。在执法力度方面,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避免和腐败风气的滋生,督促各个机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定责任。在民办教育方面,政府应当将其纳入政府机构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中来,通过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参与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供给的招标等方式,引导、规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供给模式的改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对于职业教育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及职业教育私人产品供给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依然处于决定性地位。我们在引入灵活的市场机制的同时,也无法忽略在职业教育供给模式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政府适度干预,弥补市场机制固有的本身缺陷。政府既可以推动职业教育供给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市场机制也可以增加职业教育供给的灵活性,避免政府在职业教育供给政策方面陷入僵化而脱离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保险专业工学结合保障机制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2日

一、各级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要大力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灵魂,在职业教育界,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已成为共识。于是,传出了“校企合作是学校热企业冷”、“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的议论,更多的人指责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

在召开的首届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有企业发出了声音:“校企合作,我们同样急切。关键是如何合作。”在年会上一些院校代表和企业代表都有不同建议。陈天祥说:“政府可以推出优惠政策、降低门槛、对违法违规的办学现象进行惩处。”不是说政府完全不管,政府在起步阶段甚至有替代市场的效用。在校企合作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进行恒温调控,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一句话,政府要做应该做的事。”有些专家认为,如何指导学校和企业跳出和谐动人的“双人舞”是政府的事。总而言之,大家都达到了一个共识就是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从法律、利益、情理三个方面不断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穿针引线”,搭建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我国应重视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体系。以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企业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方面的义务。此外,还有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的身份、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学生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报酬等。这些问题都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在税收方面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优惠。在具有了法律基础的保障前提下,在保险行业领域里还可以发挥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可以在行业内部出台规章,明确各家保险公司在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应大力支持配合高职院校保险人才的顶岗实习。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内容必须明确具体,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校企合作,提高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最后,可以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因为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行业内部的协调和自律组织,可以在行业内部形成关于保险公司培养人才和选择人才方面的共识并可以提出方案。

二、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双方利益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

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凡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否则,迟早会被企业拒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保险专业的教学计划以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设计,分为内勤岗和外勤营销员岗,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此委员会由学校和企业专家、毕业学生来构成;二是适应保险公司业务和流程的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在保险公司实习的学生如果顶岗操作时间过短,学生熟练了就走,只能给企业带来麻烦而不能带来利益,让企业感受到企业只有提高设备或顶岗实习的义务。如果顶岗操作时间长,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为满足保险公司在特定时节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对保险营销员的培养,保险专业可以采用弹性学制、学分制。如在弹性学制和学分下保险新产品设计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市场调研、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新产品的宣传等工作,我们学生可以承担全部或部分内容。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实践知识又为保险公司节约了成本,又培养了保险行业的人才;三是为保险公司提供智力支持。如在校老师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培训员工和中层干部,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因为在保险理论体系方面与保险理念方面是在校教师的专长,完全可以承担企业的部分培训任务,而实战经验方面是企业内训师的专长。同时,在校保险专业教师可以接受保险公司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与保险公司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等等;四是提供优秀毕业生。保险专业毕业生优先让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可以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保险公司也曾表示他们需要保险专业的人才,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只要是专业底子扎实,勤学敬业,踏踏实实,专科生也是保险公司所缺少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利益,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与动力。而校企长期友好合作的受益者是企业、学校、学生,可以说是“多赢”。

三、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间的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成立由高职院校和保险公司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保险专家参加的保险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制定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险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优势,由保险公司提出培养保险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和知识,进而提出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然后在校保险教研室教师再加以补充和调整,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领导相互兼职。保险公司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学校副校长或金融系、保险系部副主任,学校领导兼任保险公司某部门的副职或顾问;三是聘请保险公司核保部、理赔部、培训部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险营销员作为学校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甚至让保险公司的老师参与到学校的课题中,专门讲授某业务流程的内容。而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使得他们劳有所得;四是制定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报道宣传;五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教师任职条件,且企业与本人愿意的,调入学校从事高职教育事业,以改善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学校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到保险公司做兼职内训师、核保部、理赔部门实习,学习保险实务实践知识。

四、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间的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

有约束,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才能提高合作的效率。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必须要明确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此项工作的推动可以借助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来实现。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保险系部在协议中承诺某某时间要派多少专业学生去公司实习多长时间,保险公司已将此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如果学校不能履约,导致公司工作受到影响和损失,学校必须按协议赔偿。再如,协议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由保险公司负责。所以,法律文件、协议是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特别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自然成为企业的一员,是一个纯正的“职业人”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

五、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校企合作中一个比较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过分强调单方面的决定权,对合作的对方抱有一定成见。对学校而言,容易自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专家,忽视企业的意见。在实际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并没有征求这些企业人员的意见。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表明,在合作中要重视企业的作用,给予企业主导或者说领导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势,才能吸引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甚至我们可以让保险公司在校企合作中充当牵头者、主导者、领导者。这样做可以让保险公司在情感上更加舒服和自愿,对校企合作非常有帮助。

除了以上方面的合作保障机制外,在合作中我们还应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如学校应经常走访保险公司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待交流,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三是经求校企合作双方相关人员的意见,关心其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沈新,王健康.高职保险专业顶岗实习问题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08.

篇9

《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测与维修》是“汽车技术工程”方向针对汽车维修工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领域。学生在学习本领域之前要先修《汽车认识实训》、《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等领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安全与舒适系统各零部件的名称在实车上找到安装位置并说明其作用和功能。能够使用各种常用工具对该系统进行拆装,通过本领域的学习能够为后续的《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整车拆装实训》等领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 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取得了可喜成就。中国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从借鉴和学习德国的经验开始的。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汽车职业教育开拓者一个很好的例证。长期以来,致力引进德国的汽车职业教育资源,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合作,在国内与德资汽车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经过五年的探索,结合我国国情,成功地引进和改造了德国汽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测与维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将汽车舒适系统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来组织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接下来我们就以本领域的一个任务为案例来体现任务驱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教学六步骤。

情境2:舒适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任务2:中央控制锁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项目五:初始化遥控器

情境导入

车型:帕萨特1.8T 故障现象:遥控器失灵

教师在上课前先对实训车辆进行故障设置,用诊断仪抹除遥控钥匙记忆。然后在上课过程中以一个真实的故障为导入进行开课。首先教师描述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标的学习,课后能够通过对照,找到该节课所欠缺的内容。

一、咨询

学生根据教师所描述的故障,教师引导学生自组提问根据此故障需要知道哪些知识点(如:舒适系统的组成部分、原理、怎么进行匹配等)。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印象。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做到知识够用为原则。

二、决策

教师根据检测设备、工具、工位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各小组分别选出小组长,小组长分别对本次任务进行小组成员合理任务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原则。如:每组按照7人,A、B组员:准备工具及车辆防护用品;C组员:查询维修手册;D、E组员:实施;F组员:记录;G组员:组长,负责整个组工作的安排及协调。分组完后向由组长向教师汇报分工结果。

三、计划

A、B组员准备工具并对实车铺设防护用品;D组员常规检查,如:蓄电池电压;C组员用遥控器验证故障,发现遥控器失灵,但机械钥匙控制车门锁正常;D组员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钥匙超过自适应极限;然后全体回到座位,根据验证的故障, C组员查询维修手册,根据维修手册的内容,故障原因分3种:①遥控器纽扣电池没电;②遥控器未匹配;③在射程以外时,钥匙开启200次以上;F组员全程记录,最后组长带领着大家制定出合理的可实施工作计划。并由各小组代表上台向其他组员阐述本组所做计划。各组根据其他组所提意见,商讨补充本组计划。教师在此过程中倾听学生所做计划,遵循在实施计划中保证人身、设备设施安全的前提下计划都合格,教师将不再做评估。[2]

四、实施

根据老师认可的计划,各小组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实施。首先由D、E组员对遥控器的纽扣电池电压的检测,正常,然后用诊断仪按照维修手册要求对遥控器钥匙进行重新匹配,最终故障排除。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计划之外的问题,询问教师,此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如本小组没有解决方案可咨询其他小组,如最后所有小组都没有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可向教师进行二次咨询,得到解决方案后继续按计划实施。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制定实施计划,进行实施,并总结实施方法,比传统讲解更能发挥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的是仔细观察及保证学生的正确实施和安全。

五、检查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引导各个组首先内部检查,检查合格后再次进行组与组之间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互相讨论各组的任务完成过程。最后由教师检查任务是否完成。检查结束后,各小组按照5S标准针对自己的实施工位进行现场恢复,以保障下次课程的正常使用。

六、评估

1.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总体评价,使学生了解在本次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方法的运用;

2.教师与学生一起以“故障树”的形式进行本节课程的总结;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逐步的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去学习并有目标的完成任务,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专业知识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这一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一致,保障了学生进入企业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

篇10

1975年2月,欧洲各国部长级委员会决定成立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负责制定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相关政策,统筹推动欧洲各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为了加强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2002年11月,31个欧洲国家教育部部长和欧盟委员会共同签署了《哥本哈根宣言》,提出了欧洲各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的重点:提高透明度、加强信息交流;职业资格与能力的互相承认;共同保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这标志着欧洲职业教育合作一体化进程的开始。此后,欧盟每两年对哥本哈根进程进行一次回顾和评估。

2008年11月,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共同签署了旨在加强职业教育合作的《波尔多公报》,对欧洲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2008―202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四个优先领域:一是在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领域,继续实施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开发质量保证机制,促进未来欧洲资格框架的实施;二是各成员国应积极参与欧洲网络,以此开发共同的欧洲工具,促进相互信任;三是加强初始职业和继续职业教育培训,主要培训教师、培训者及指导办公人员,开发以学习成果为基础的国家资格系统和资格框架,在保证高质量的同时提高欧洲资格框架的兼容性;四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

事实证明,在欧盟范围内,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非常成功,成为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合作目标非常明确 1994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强调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减少失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年12月,欧洲理事会决定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1999年,欧洲理事会又通过决定,开始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期行动计划。2000年3月的里斯本会议,制定了欧洲经济、社会、教育和就业发展的目标,提出“要把欧洲建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社会更具聚合力”,认为教育、培训和就业能够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重要贡献。2002年,欧盟理事会通过《教育与培训工作计划》,提出要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把欧洲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世界职业教育参照系。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欧盟成立了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等机构,对跨区域合作教育进行指导和协调,统筹推动欧洲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开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跨区域合作的组织体系。

政策配套比较完善 欧洲职业教育政策体系非常完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并且针对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变化对相关政策及时进行评估、补充和完善,为欧洲职业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3年,欧盟理事会的《关于促进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的决议》, 提出了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透明性和资格认证的具体措施。2003年,欧盟理事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会议,提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工作重点: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透明度,加强职业教育指导和信息交流,建立和完善能力和资格认证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职业教师和企业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注重职业学生基本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数字化时代技能素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职业资格的透明度高 多年来,欧盟各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和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认证,提高国家职业资格的透明度。欧盟各国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资格制度的基础上,也建立了各国之间相互认可和承认的职业资格制度,实现了本国职业资格与欧洲资格框架的对接,促进各成员国职业教育的交流和合作。2005年,欧盟委员会起草了“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欧洲资格框架”文件,增加职业资格透明度,支持成员国家互信,使资格框架和制度在国家和行业一级相互联系,促进个体公民资格的迁移和承认,通过认证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教育结果,适应了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2004年5月,欧洲理事会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共同质量保证体系框架”文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综合评价,以及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自我评价检查,规范论证和鉴定程序,欧洲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逐渐由差异走向融合。

职业教育吸引力强 欧洲各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合作十分重视,制订了相应的激励配套措施,通过财政资金、减免税收、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积极支持各方进行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合作各方各负其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紧密联系,全程参与,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合作项目运行机制,推动了欧洲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在跨区域合作中,欧盟和成员国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提供合作项目和相关资源,职业学校从专业、教学、课程等方面积极落实。这样企业、职业学校和合作各方各取所需,实现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对我国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启示

我国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成立专门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制定配套政策,指导协调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等明确目标、分工负责、积极配合,推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之间的对接。

积极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要真正认识到开展区域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意义,设立组织机构,专门负责推动跨区域合作。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从而逐步构建起政府宏观指导、高职院校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配套政策 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企业、社会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统筹协调。虽然我国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措施,但还没有形成非常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特别是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应该尽快修订完善现有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对开展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进行指导和规范,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对合作各方给予相应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激励配套措施,鼓励高职院校、企业各个层面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打通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通道,使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衔接。

篇11

(一)四大职教模式对职业能力的规定 CBE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培养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CBE模式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重视对学生沟通技巧的培训,其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毕业时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某一职业一般设有8~12个能力领域,每项能力领域由6~30项在某种意义上相关的单项技能组成。CBE模式规定对学生能力领域和单项技能的定义要避免使用诸如“知道会计报表之间的关联”等静态行为的描述,而应该使用 “必须能够解释会计报表之间的关联”等行为动词来描述应该掌握的技能。沟通技巧主要包括搜集文献、保管记录、准备报告、参与讨论和讲座等环节。德国的双元制明确学生是在“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在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一次学习向终生学习迁移的时代变迁下,双元制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两个方面。从业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环境意识、职业道德等,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拥有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比如制定工作计划。专业能力指在专业领域,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例如编制会计报表等。关键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的关系,能够使职业者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比如时间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分析与综合、联想与创造力、自信心、团队工作协调等。英国BTEC模式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学生生存性的核心能力培养,将职业能力分解为通用能力(common skills)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被认为是未来从事一切职业必备的能力,是继续学习的基础,使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的人们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BTEC规定无论是哪个领域、哪个级别的标准,都强制性地包含通用能力。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BTEC把通用能力归纳为7个领域18项学习成果,如表1所示。专业能力目标实际上就是职业标准,是国家根据对职业的功能分析和产业部门的实际需要制定的,规定了对人们从事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或岗位的要求,同样要求用行为动词加以描述。

澳大利亚TAFE模式中的职业能力包括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一般包括: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与信息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技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文化理解力等八个方面。专业能力目标则采用了CBE模式的思想和做法。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界定 CBE模式将职业能力主要定义为完成某一特定职业的技能,更多地注重学生毕业后能即刻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但是对于职业的多变性以及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并未做过多的考虑。而其他三种模式除了培养学生具备完成某项工作直接相关的专业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备未来从事一切职业所必备的能力(BTEC将之称为通用能力,TAFE和双元制都将之称为关键能力,TAFE模式下的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对BTEC通用能力的借鉴),既考虑了学生的短期求职需要,也考虑了学生未来发展前景和持续生存需求,将对学生培养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就BTEC的通用能力和双元制的关键能力比较而言,双元制的关键能力与从业能力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归类并不是很清楚,而BTEC对通用能力的定义更为清晰,描述更为具体和全面,而且还明确了每项通用能力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成果,并且在课程大纲中逐项列出,便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操作和评估。在专业能力领域,四种模式都要求在对工作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后,用行为动词而非静态动词来描述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因为行为动词比静态动词更能清晰地告诉学生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这对我国会计专业长期以来用知道、了解、掌握、熟悉、应用等词语来静态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挑战。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定义为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具备直接胜任企事业单位财会岗位群某一类或几类一线岗位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具备未来从事一切职业必备的通用能力。其中,对通用能力内涵的规定借鉴BTEC的做法,并且直接在课程大纲中明确学习成果并加以考核。对专业能力的界定则如四大模式一样,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以会计专业预算学习领域为例来说明职业能力的规定。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预算学习领域对应的是企业预算专员岗位。根据弗布克管理咨询公司的调研,预算专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四项:协助预算主管编制企业全面经营预算,并负责预算的跟踪管理;根据预算监控日常开支,并定期进行反馈;按时、按质、按需提供内部管理报表,对企业经营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时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根据上述职业分析确定专业能力目标是学生必须能够:解释预算的目的和作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方法;根据确定的预算方法编制企业全面经营预算;编制现金预算监控日常开支;撰写企业经营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在这一专业能力目标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提高和锻炼BTEC所规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数字的运用、科技的应用以及设计和创新等七个领域的通用能力目标。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一)四大职教模式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CBE模式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模块化的学习包进行。学习包由学习包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其中,学习包开发专家主要提供开发方法和程序上的指导,行业专家的作用是在技能培训环境方面提供咨询,教师是最终负责技能培训的实施者。学习包开发过程可分为工作程序分析、技能组合分析、学习进度计划开发和技能学习指导书开发四个阶段。其中,技能学习指导书是学习包的核心部分,包括的内容有对本项技能的介绍、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和评价目标等。CBE模式的学习包既有科学的开发依据,又能为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详细地指导,并提供了个体化学习的机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也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在职业分析过程中专业人士过多地关心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角色和任务而出现不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双元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发挥作用,职业院校负责理论课程教学,企业负责实践课程教学,每周学生在企业实践3~4天,在学校学习理论1~2天。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包括分析职业工作过程、了解职业教育条件、确定职业行动领域、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评价选择可行动的行动领域、转化配置学习领域、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和扩展表述学习情景8个基本步骤。双元制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考试命题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联邦16个州组成的行业协会所设的专门考试委员会制定,考试也由其行业协会组织,考试的核心是考核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以考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双元制模式下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可以实现学生真实的参与企业的工作过程,但对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企业的积极性以及可提供的条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难题。BTEC模式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大纲实施,课程大纲突出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由BTEC课程专家根据全国性雇主协会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编写。BTEC通过课业的形式来考核学生技能的获得情况,BTEC课程的课业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更是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所以每个课业既要有专业能力成果,又要有通用能力成果,而且教师进行的课业设计要结合社会和实际需要,有真实的实践背景。BTEC模式的课程大纲以及考核方式清楚、明晰,方便可行,但是在给学生提供具体能力培养指导方面比较欠缺。TAFE模式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包进行,培训包的开发过程与CBE模式一致,是从行业对人才的规格需求入手,分析确定能力体系,将能力体系通过教学领域分析,进行教学内容筛选,再根据能力标准将教学内容分解形成课程科目,最后根据课程科目学习顺序设计出课程方案。TAFE对学生的考核包括理论水平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个部分。考核的重点强调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强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TAFE模式的培训包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能力培养指导,但是技能组合分类过于复杂,操作起来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四种模式在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而且也各有优劣。可以博采众长、联系实际,形成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的5个步骤:(1)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以及教育专家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分析,包括涉及的职业领域内各项工作活动顺序、内容和要求,为学习活动的排序和教学环境的开发提供依据。(2)对就业岗位群各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形成专业能力组合,使大量的、分散的材料形成协调、连贯的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在专业能力组合的描述方面要注意使用行为动词进行动态描述。确定每门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通用能力培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情况合理配置通用能力的7个领域,并确保整个课程体系能覆盖所有领域。(3)围绕专业能力组合,开发学习包,重点是课程大纲和专业能力学习指导书的开发。课程大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提纲挈领式的学习指导,让学生知道要学习什么,获得什么以及怎样被评估。职业能力指导书则明确告诉学生为达到某项能力应该具体会做什么,如何去获得这项能力,以及如何被具体评估的。课程大纲开发可以参考BTEC的思路,包括课程概述、专业能力成果、教学内容、评估每项专业能力成果的标准等必备部分。专业能力成果以及评估标准方面的描述参见表2。专业能力学习指导书的开发可以参考CBE的思路,包括内容有本项能力的介绍、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和评价目标等。(4)针对某一专业能力目标,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课堂讨论、实践学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课业、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汇报、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理解企业筹资渠道”这一目标中,可以采取项目教学的形式,通过小组活动开展金融机构调研,撰写书面调研报告,同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还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具备相关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5)采取针对获得具体能力的开放性全过程考核,确保考核到学生应该获得的每项专业能力,能运用所获得的专业能力解决相应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同时还需考核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在考核手段方面,对于技能性强的内容,比如担任出纳员、制单员、簿记员、收银员的大部分职业能力,可以借鉴CBE的考核手段和评估方式,主要采用学生演示、教师观察来确定,对学生技术能力掌握的程度分为四等六级,如表3所示。

对于技能不突出的职业能力,比如投融资岗位方面的职业能力,可以借鉴BTEC的课业考核法。课业设计应严格围绕专业能力目标,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同时需提供发展通用能力的机会。学生课业等级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通过、良好、优秀,具体描述如表4所示。

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建立和实施是在一个全新的架构中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会计基本岗位知识、技能以及从事所有社会职业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估者,学生也将从传统的“听课、做笔记、写作业”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更多地需要围绕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企业实践、仿真实训,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完成具有真实背景的项目式任务。因此,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及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研究》(GZZD2011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12

(一)高职与其他高校生源差异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由普通高考生、职高生、技校生、中专生等几类学生组成,学生类型之多,本身文化基础薄弱、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整体生源质量相对偏低。

(二)扩招对高职院校生源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源质量每况愈下,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和对策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

1.辅导员工作现状的客观原因

高职院校的扩招造成学生数量的急速增加,许多高职院校辅导员“青黄不接”,新招聘进的年轻辅导员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高校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不仅仅取决于高学历,更重要的是社会阅历和工作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老一辈辅导员还继续在岗,但精力有限,工作上有些滞后在所难免。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不低于1∶200的比例,1名辅导员要负责200名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管理,辅导员感觉压力巨大。

2.辅导员工作现状的主观原因

年轻辅导员入职后除了要尽快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还要承受学生数量较多的日常管理工作,责任重大。没有什么“业绩量”的工作,加之工资待遇、评职称困难,难免会出现职业倦怠,甚至离职。而年长的辅导员凭“经验”管理学生,与90后出生的高职生思想行为上难免有代沟,更何况辅导员工作创新需要激情和精力的投入。

(二)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对策

1.高职院校政策上的支持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用人体制和培养机制上为辅导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供支持,健全奖励制度,激励和监督双管齐下。对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擅长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要注意发现、培养并大胆选拔、任用以及重点奖励,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2.高职院校文化氛围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开阔眼界、汲取经验。比如聘请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专家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开展校内辅导员交流经验会、讲座,开展辅导员工作案例评选赛,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

管理高职学生既不能像本科院校那样放手,也不能像中学那样万事包办,这类学生的管理松紧适度最好。

(一)结合班级现状做好工作计划

高校辅导员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集体的灵魂和支柱,应当以班级为单位有目的地规划好班级工作总计划,制定每学年工作计划,在遇有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高职学生的学制、学习性质、教学安排都与其他本科院校有相当大的差别,要做好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就业为目标。

(二)落实工作计划的艺术即为创新

1.个性化主题班会

(1)主题班会内容的创新。辅导员班主任照本宣科念着通知文件,几分钟后学生眼神迷离,渐起睡意,这样的班会根本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意义,相反只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个性化的主题班会,可以从讲故事或是做游戏开始,孩子爱玩的天性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的。

(2)主题班会分阶段的创新。

2.创新须应用好综合素质评分

辅导员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好班规,灵活运用综合素质测评分。班级活动可分为强制性任务和自愿申报两块。强制性任务主要是针对班干部,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自愿举办班级活动,这类同学予以加分,并列入来年班干部候选人名单。应用好综合素质评分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力以及组织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3.创新要因材施教

高职生虽然成绩不够理想,并不代表着情商和智商的低下。根据学生自身优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推荐高职生参加一些社团、协会活动。有时候班主任辅导员的一个小小推荐、一次小小的鼓励可能就改变了学生的一生。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也许是最好的解释。

四、结束语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辅导员的工作平凡而充满乐趣,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只要我们对待学生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用心去研究工作方法,充满激情去行动,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学生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