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筏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29 09:09: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桩筏基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桩筏基础论文

篇1

2基础设计方案

初步设计时拟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然而在基坑护壁桩开挖过程中发现位于地面下11m左右的粉细砂极不稳定,在土体自重压力作用下,粉细砂自然上涌,10h最大上涌达2m。护壁桩施工虽然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了粉细砂上涌,但代价太高。建设方要求基础设计采用其它方案,经研究拟采用筏板基础。然而该工程位于山坡上,勘察方及建设方担心过大的基底压应力可能会导致粉细砂从地势较低处涌出,要求作用在粉细砂土层上的最大压应力不能超过200kPa,该应力值与土体的自重应力基本相当。通过对上部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主楼部分由于层数多且抗震墙基本布置在主楼部分,导致基底压应力远超过允许值(除非筏板向四周扩展得很大)。而裙楼部分对地基产生的压应力即使在人防荷载作用下亦不到200kPa。由于受到基底最大压应力的及场地范围影响,必须采用桩筏。

3补偿平衡法

作为本工程设计的注册结构工程师,本人查阅了国外类似工程的设计文献,决定采用文献中的基础设计方法-补偿平衡法。经过计算,结构下部六层荷载由地基土承担,六层以上的荷载由桩基承担。这种方法参考了桩同作用,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使桩基与天然地基互补,采用控制沉降的方法将上部荷载由桩和筏板共同互补承担,使桩的数量及筏板的厚度得以减少,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4布桩方式

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桩筏基础,是为了确保建筑物不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和不超过允许范围的倾斜。在传统的桩筏基础设计中,主要采用等桩径等桩长等桩距布置,然而对本工程而言,由于上部荷载的不均匀性及受场地限制,若采用均匀布桩将导致结构重心与基础形心距离远大于文献《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的要求。同时使有些桩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时筏板的不均匀沉降也比较大。考虑到主楼和裙楼的荷载差异性,且当前建筑工程中主要采用灌注桩,便于调整桩的桩径和长度,本工程决定采用不均匀的布桩方式,其布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图1(a)为等桩径等桩长不等桩距;图1(b)为不等桩径等桩长等桩距;图1(c)为不等桩径等桩长不等桩距:图1(d)为桩径桩长桩距均不等。本工程的设计中通过不断调整桩距及桩的承载力,以达到筏板形心与上部结构的基本重合。

5桩土复合地基设计

5.1桩土复合地基的优点

5.1.1增强桩身上部桩侧土的结构强度,可以提高桩的承载力,改善桩的变形特性,减少地基沉降。

5.1.2通过对桩的施工,实现对桩间土的挤密加固,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基土的承载力,有效地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5.2桩土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按照《建筑桩基基技术规范》(JGJ94-94)52条之规定,对于桩数超过3根非端承桩复合地基,当根据静载试验确定当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R=ηspQuk/YS+ηcQck./Yc,其中Qck=qck,·Aco由于qck为承台底1/2宽深度范围内(不超过5m)内地基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于该范围内土层为粉细砂,所以地基土不管挤密与否,地基土承力允许设计值均控制为200kPa,其极限承载力近似取400kPa。

5.3桩土复合地基及基础沉降设计

设计拟采用φ400钢筋混凝土锤击沉管灌注桩,设计时考虑到若以中风化岩为桩端持力层,虽然可提高每根桩的设计承载力,但桩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极小,有可能导致地基土尚未开始工作桩就已受压破坏。为此决定所有桩均采用摩擦桩,以粗砂层为桩端持力层。通过计算及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500kN。由于单桩承载力及土极限承载力的确定,通过平衡荷载法初步确定的总桩数就可以求得每根基桩的设计承载力。当基桩的承载力确定后,根据每根柱或每片剪力墙的荷载进行初步布桩。由于为不均匀布桩,所以桩数不能完全由承载力控制,还应通过地基的沉降来调整桩的布置。由于桩在压力为1000kN时测得的位移为35mm,在压力为500kN时的稳定位移为15mm,而无桩部分基础的理论计算位移为22mm。显然在桩同作用下,基础位移肯定会大于桩或土任一种情况下产生的位移,甚至会达到两者位移和。因此把桩与土孤立起来进行设计显然不妥。因而桩同作用下的基础沉降设计成为本工程的一个难点。由于设计桩距一般在3.75~5.5D间,桩对土有较大的挤密作用。挤密系数f=LxS/(LxS-3.14D2/4)(L、S为桩距,D为桩径),挤密后的平均压缩系数近似=原系数/f。再根据同一土层中的压压缩系数与压缩模量的相对关系,近似的推算出挤密后地基土的压缩模量。桩土复合地基的基础沉降量近似=挤密后土产生的沉降+桩在设计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沉降。通过不断的调整桩距及桩的承载力,达到桩土复合地基与无桩地基沉降量的基本一致。为保证理论与实际的一致,要求勘察单位在桩施工完后,重新钻探取样,测顶桩底以上土的压缩模量。通过比较,两者差距完全在允许范围内。

6实际沉降的分析与研究

该工程从投入使用到现在已超过四年,通过对施工及使用阶段的沉降测量,主体竣工时最大沉降量为18mm,最小沉降量为10mm,相邻柱与柱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4mm;竣工一年后最大沉降量为24mm,最小沉降量为14mm,相邻柱与柱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4mm;竣工三年后最大沉降量为25mm,最小沉降量为15mm,相邻柱与柱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4mm,说明沉降已基本稳定。此沉降量稍大于理论计算值,但远小于规范允许值。该工程的沉降规律也与附近的一栋纯筏板基础的房屋基本一致。即四角的沉降量大而中部的沉降量小。

7结论

篇2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工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土地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具有造价低廉、施工简单、质量容易控制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软弱土地基。这种地基土承载力较低,含水量较高、压缩性较大、土层性质复杂多变,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导致建筑物在建成后很久仍在沉降,有的地方甚至还产生不均匀沉降,以致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一、夯实水泥土桩的研究概述

夯实水泥土桩是用人工或机械成孔,选用相对单一的土质材料,与水泥按一定配比,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制成水泥土,分层向孔内回填并强力夯实,制成均匀的水泥土桩。夯实水泥土桩作为中等粘结强度桩,不仅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淤泥质土、素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等地基加固,对地下水位以下情况,在进行降水处理后,采取夯实水泥土桩进行地基加固,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夯实水泥土桩通过两方面作用使地基强度提高,一是成桩夯实过程中挤密桩间土,使桩周土强度有一定程度提高,二是水泥土本身夯实成桩,且水泥与土混合后可产生离子交换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桩体本身有较高强度,具有水硬性。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强度和抗变形能力有明显提高。

二、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常见处理方法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和推广,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目前在我国应用的复合地基形式有:碎石桩复合地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土桩灰土桩复合地基,钢筋土机复合地基,加筋土地基等。

1.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水泥土搅拌法是适用于加固饱和粘性土等地基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水泥(或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浆液或粉体)强制搅拌,使软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加固土,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和增大变形模量。根据固化剂掺入状态的不同,它可分浆液搅拌和粉体喷射搅拌两种。前者是用浆液和地基土搅拌,后者是用粉体和地基土搅拌。

2.旋喷桩复合地基

旋喷桩是高压喷射注浆法中的一种,它是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钻至土层的预定位置后。以高压设备使浆液成为高压流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冲击破坏土体,同时钻杆以一定速度渐渐向上提升,将浆液与土粒搅拌混合,浆液凝固后在土中形成一个固结体,从而改善土的变形性质,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同时也可组成闭合的帷幕,用于截断地下水流和治理流沙。

3.粉喷桩复合地基

粉喷桩是通过专用机械在地基深部就地将固化剂(水泥、石灰、粉煤灰、高炉矿渣、铝粉、石膏等)与原位土强制拌和,利用水泥和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将混合土硬结成具有足够强度、变形模量和稳定性的水泥加固土桩体,从而达到加固地基土的目的。

4.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夯实水泥土桩是将水泥和土料在孔外充分拌合,拌合的均匀程度远远高于孔内搅拌的水泥土料。所以,夯实水泥土的现场强度和相同水泥掺量的室内强度在夯实相同的条件下基本相等。由于夯实水泥土桩是将孔外拌合均匀的水泥土混合料回填孔内并强力夯实,桩体强度与天然土体强度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增量,这一增量既有水泥的胶结强度,又有水泥土密度增加产生的密实强度。

三、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应用

水泥土桩施工质量与水泥用量息息相关。水泥用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搅拌桩桩身强度大小和成桩质量的好坏,而水泥用量可由喷浆量和水灰比计算得出。因此如何控制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就变为如何控制搅拌桩施工时的水灰比和喷浆。

1.合理控制水灰比

在施工过程中,按试桩确定的水灰比加水,加入搅拌桶的水量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刻度杆(标明每包水泥的所需用水的刻度)进行量测,然后加入对应的水泥,每根桩所需的浆液分两次搅拌完成,现场设专人记录每根桩的水及水泥用量。现场人员可用泥浆比重计现场测定水泥浆的比重,将测出水泥浆的比重和事先在室内试验室做出的水泥浆比重与水灰比的关系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现场水泥浆的水灰比。根据现场水灰比的计算值进行调整,使得现场配制水泥浆的水灰比可达到规定值,满足试验要求。

2.精确控制喷浆量

水泥土桩的喷浆量采用流量计进行控制,可以严格控制每米土桩的喷浆值,确保单桩喷浆量必须大于设计喷浆盘。施工完成后,对每区水泥土桩的喷浆量进行统计分析。

3.进行施工质量的检验

首先,在水泥土桩施工成桩后第1-2天内对一定数量的土桩进行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对桩身早期的强度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在龄期28天时,在每一试验区选取1-2根土桩抽芯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最后,进行桩体外观检查,在现场挖出一根桩体,检查桩体的质量和外观是否连续整齐。

因此,必须对这种地基进行地基加固和改良。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以其投资经济而又能满足工程需要这一显著特点而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但目前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和承载力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特别是对沉降变形计算方法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计算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其理论研究方面的滞后,制约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超,叶观宝,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与承载力[J],岩土工程学报,2005,(5).

篇3

随着“绿卡工程”的实施,北京邮政储蓄网点现已全部联网,开通近200台自动柜员机,并与全国2500多个市、县的3万多个邮政储蓄网点实现了活期储蓄异地通存通取,绿卡网络已成为现阶段全国金融系统中最大的异地通存通兑计算机实时处理网络。

邮政储蓄金融业务

北京邮政储蓄的用户在邮政储蓄网点办理个人储蓄业务,品种和利率与其他商业银行完全相同。办理活期储蓄的用户还可以在全国各地任意邮政储蓄网点通存通取,持邮政绿卡银联卡可在全国各联网城市和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澳门五个国家和地区具有银联标志的ATM、POS机上提款、消费,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储蓄服务,不断拓展业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如今,邮政储蓄不仅可以办理各种储蓄业务,而且还可以办理许多代收付业务,正所谓“进一家门,办多件事”。

养老金北京邮局充分发挥邮政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邮政储蓄全国通存通取、邮政汇兑网络遍及城乡的独有优势,为方便广大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开办此项业务。本市离退休人员可在任意一个邮政储蓄联网点领取养老金,住在外地的离退休人员,邮局将通过邮政汇款的方式发放。

工资只要您所在单位已经委托邮政储蓄工资,那您就可以拿存折或绿卡在全市任意一个邮政储蓄联网点领取工资,还可以持绿卡在ATM上取款,结余部分则留在帐户中生息。如果您是单位的财务人员,将更能体会到这项业务的方便,每月发工资前只要把工资磁盘和支票交给邮局即可,比以前发现金的方式更方便、安全,也为您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住房公积金此项业务由申请支取住房公积金的个人向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提供在北京市邮政储蓄网点开立的活期结算帐户,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将待支取款项划拨至邮局后,邮局将根据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提供的账号把款项直接存入您的账户。

代收长、市话费是北京邮政储蓄与中国网通北京市分公司推出的一项业务,用户可以在邮政储蓄代收点交纳市区、郊区和小灵通电话费。邮政储蓄代收点全月收费,但要按规定收取滞纳金。

代收移动、联通手机电话费是北京邮政与北京移动公司、北京联通公司共同推出的一项业务。用户可以在邮政储蓄代收点交费。邮政储蓄对移动用户除每月2日外全月收费,对联通用户全月收费。

代收有线电视费已经在邮政储蓄开立活期储蓄账户的用户,按照要求填好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发放的《银行缴费登记表》后,持《登记表》及有效身份证件到就近的邮政储蓄联网点办理相关缴费手续。邮政储蓄将每月自动从此账户中扣除有线电视服务费。还没有活期账户的用户先到邮政储蓄联网点开立活期结算账户即可办理相关缴费手续。

代收水费业务是邮政储蓄为方便市民,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收取自来水和污水费用。用户只需持自来水公司开据的缴费单到邮局的储蓄台和邮政台缴纳费用即可。

代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费为了解除自考考生因为学习或工作忙而忘记了考试报名的苦恼,北京邮政储蓄推出了代收高教自考报名费服务。自考考生在邮局开设一个活期结算账户,然后通过拨打11185电话就可以完成整个报名、缴费和查询工作。自考考生也可到邮局的储蓄台采用现金交费的方式实现报考工作。

代收燃气费是邮储网点为北京市燃气集团总公司收取天燃气费用的业务。用户持燃气集团销售公司开据的《燃气缴费通知单》到储蓄台或邮政台即可办理天燃气的缴费。

代缴个人医疗保险费是指北京市个人委托存档人员通过邮政储蓄方式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委托邮政储蓄办理个人缴纳医疗保险业务的参保人员,凭借身份证件(18位身份证号)到任何一家开办邮政储蓄的营业网点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同时可申请邮政储蓄绿卡。邮政储蓄可按照委托人选择的缴费周期,按月、季、半年、全年为用户代扣其医疗保险费。该业务将于2005年3月1日正式在全市邮政储蓄网点受理。

短信充值是通过移动电话短信的方式为手机充值的一项业务。此业务只要在邮储网点开立活期结算账户并签定《自助服务协议书》,就可以为神州行、如意通、动感地带等进行自助充值。

市政交通一卡通是北京市政府大力推广的一项便民政策。北京邮储为了响应市政府的号召、方便北京市市民,已经在北京市的55个邮储网点开办市政交通一卡通的售卡与充值业务。

联名卡业务是邮政储蓄顺应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一项重头业务。目前已经与e龙公司、北京晚报汽车俱乐部等多家企业联名合作,推出了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联名卡,并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代售、代兑国债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购买、兑付国债,北京邮局根据国债的不同情况,在邮政储蓄网点发行、兑付国债业务,您可以按照邮政储蓄的公告到邮政储蓄网点办理。

代收学杂费本着“全社会都来培养下一代”的宗旨,邮政储蓄与中小学校合作,在学校设立红领巾储蓄站,同学们通过自己模拟办理储蓄业务,既锻炼了自理自立的能力,增长知识,又培养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邮政储蓄通过为学校代收学杂费,既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也使学生们养成计划生活的好习惯,例如海淀区邮局、东区邮局分别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政治干部管理大学、北京艺术学校等多家大中院校连续几年代收学杂费,校方均对邮政储蓄的服务深感满意。今年,邮政储蓄将在全市学校开展“校园工程”活动,为更多的学校提供代收学杂费等服务。

邮政汇款是邮政的一项传统业务,历史悠远。经过市场的考验,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邮政汇款又侵入了新的技术含量,目前邮政汇款包括电子汇款、西联汇款、国际汇款、礼仪汇款和入账汇款,其特点是快捷、灵活、价格优惠,为大众提供了一条真正的绿色通道。

广发银行信用卡还款是与广发银行合作为其个人本地人民币卡(贷记卡)持卡用户提供还款的服务。该项业务加强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使双方利用自身优势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渠道。

业务服务渠道与技术支撑

作为一家准金融服务企业,为了使用户得到更优质的服务,北京邮政储蓄为客户提供了多种服务渠道供其选择使用,其中包括:营业柜台、ATM(自动提款机)、补登折机、邮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电话/网上银行、POS机、支付网关、短信平台等。

ATM(自动柜员机)取款持卡人既可在邮政储蓄的ATM上取款,也可在具有“银联”标识的任何一台ATM上取款。

商户POS刷卡消费为方便用户使用,用户在消费时无需使用现金,只要在具有“银联”标识的任何一家商户均可实现刷卡消费功能。

境外使用绿卡银联卡用户可以在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和澳门五个国家和地区具有银联标志的ATM上直接提取当地货币,或在POS上按照当地货币金额进行刷卡消费,账户自动按照等值人民币进行扣减。

邮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手段,以其方便、高效、安全的服务特点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在邮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上用户可持邮政绿卡缴纳电话费、手机费、查询帐户余额。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还为用户提供了补登存折的服务。

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是随心随意、随时随地、安全可靠的现代交易方式。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只需用户到邮储网点签定《自助服务协议书》,即可拨打185-6或登录网站尽可享受到北京邮储提供的各项自助服务。

支付网关目前在支付网关上可为雅方公司的零售经销商提供在网上支付的功能。用户通过登陆邮政网站进行网上支付的申请及支付功能。

短信平台开展手机短信业务是基于邮政传统业务,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开发的新邮政服务。目前,用户可通过短信平台办理汇款的到达通知服务、邮政储蓄帐户余额变动通知服务。

北京邮政储蓄众多的服务渠道依赖于北京邮政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999年,为处理中间业务专门搭建了“城市综合服务平台主机系统”,系统具有处理能力强,与外部系统对接接口配置灵活、安全可靠的特性。2004年,北京邮政储蓄主机系统与全国各地的邮政储蓄主机系统一起,进行第四次系统升级。两套系统平行搭建,相互进行数据访问,即可提高各自的处理能力,又方便管理维护。

篇4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建筑行业自身获得了迅猛发展。建筑施工技术,尤其是建筑桩基施工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桩基施工是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加强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的研究就成为了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建筑桩基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建筑施工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建筑桩基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桩基施工是基础工程,众所周知在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重要,加强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的研究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在建筑桩基施工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顺利完工,同时也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笔者将重点探讨在桩基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建筑桩基施工概述

建筑桩基施工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施工工种,它是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桩工技术在几千的发展中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不管是桩基材料,桩类型,还是施工方法与传统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桩基施工技术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它逐渐形成了具备现代化基础的工程体系。

在建筑施工中大量采用桩基可以减少工作量,同时节省了材料消耗。桩基具有很高的竖向单桩承载以及群桩承载力,桩基能够承担高层建筑的竖向荷载。同时桩基还具备很强的竖向单桩刚度。在自身承载较重负荷的前提下,不会产生不均匀沉降。桩基这种性能可以保证建筑物不会发生超过允许范围的倾斜。正是因为这种性能,桩基可以用来抵御风吹日晒,性能优良的桩基,在地震中也不会有太大损害。桩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保证高层建筑抗倾覆稳定性,说白了就是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在建筑桩基施工中经常要把桩基穿过可液化土层。只有穿过可液化土层才能支撑稳定的坚实涂层以及基岩。当建筑物所在地区发生地震后,由于桩基自身具有足够的抗压以及抗拔承载能力,因而它能确保建筑物不会发生过大倾斜。当然有一个前提,是要保证桩基自身的质量。只有在充分保证桩基自身的性能,才能真正保证建筑桩基施工的质量。这是建筑桩基施工的第一步。桩基施工无论是对于高层建筑还是道路施工来说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加强桩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前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古话,充分向我们说明了建筑桩基施工的重要性。加强建筑桩基施工质量控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证桩基自身的质量与性能。这是做好建筑桩基施工的第一步。

2建筑桩基施工的基本步骤

上文提到了建筑桩基施工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了建筑桩基自身的质量性能和建筑整体质量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建筑桩基施工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桩基自身的质量。在充分意识到桩基自身质量的重要性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建筑桩基施工的基本步骤。

建筑桩基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自身又包含多个步骤,但总体上可以把这多个步骤,大致分为两步:一是建筑桩基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沉桩阶段。做好建筑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进度顺利完工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在建筑桩基施工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施工前的准备阶段甚至比沉桩阶段还重要。下面,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两个阶段。

2.1施工前的准备阶段

一如上文所述,建筑桩基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施工本身还重要。所谓施工前的准备阶段,一般意义上主要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桩基现场进行全面的勘察,二是对施工设备尤其是机械设备的准备,三是技术准备,四是现场准备。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对工地现场的全面勘察。建筑桩基施工的方法的确定,设备的选用全依赖于对现场工地的全面勘察。对工地现场的全面勘察是进行建筑桩基施工的基础。针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全面勘察主要内容包括:对施工现场的地形、水利、天气等基本自然条件的勘察;对施工现场成桩深度的图纸勘察,要精确掌握各种物理性指标;对邻近建筑物的位置、距离、现状、使用用途的考察;要对建筑物整体的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的布局,地下管线的布局、埋置深度、结构等要精确把握;要对建筑物各种人为以及自然地质现象,例如地震、爆炸等现象的充分把握。以上提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的勘察内容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要求来确定。

机械准备。建筑桩基施工主要是要通过机械设备来完成的。针对机械设备的准备也是施工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施工人员在选用机械设备的时候,要根据设计的桩型,结合施工现场的土质状况来进行选择。在建筑桩基施工中常见的机械设备时候螺旋钻机和震动沉管钻机。这两种设备的是桩基施工中最为典型的设备。我们在选择石碑的时候就是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取。施工人员必须要对这两种设备的基本性能以及使用条件了如指掌。螺旋钻机主要适用于水位以上的粉土、沙土、膨胀土中,而震动沉管钻机主要适用于那些淤泥之中,最为典型的是粘土,素填土。两种机械的直径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螺旋钻机的直径一般要求在300到1000毫米,相反震动沉管钻机的直径要求是保持在400毫米左右。具体选择哪种机型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取。

技术准备。技术准备主要指的是在施工前必须要编制施工方案,确定施工方法,施工顺序,邻近建筑物的保护措施等主要内容。施工进度的规划,劳动力需求的确定,各种材料设备的需求计划。这些内容是在施工前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现场准备。现场准备主要指的是在施工前,必须要保证场地平整。高层建筑物的桩基一般要密布。在施工前,尤其是各种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前,首先要多工地现场进行平整。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桩基的垂直度。成桩之前,要专门对施工现场的各种障碍物进行清理处理,对那些施工区域内的电杆、跨越施工区的电线,以及旧建筑等障碍物要及时清除。只有各种障碍物清除干净才能保证建筑桩基施工的顺利实行。

2.2沉桩阶段

沉桩阶段是正式施工阶段,这是建筑桩基施工的主要步骤,施工人员在进行桩基沉桩的时候,一般有两个步骤,一是灌注沉桩,二是预制混凝土桩与刚装沉桩。这两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桩基施工过程。我们要加强桩基质量控制就必须要从这两个步骤下手,加强对这两个步骤的监督。

3建筑桩基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以及对策

在建筑桩基施工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保证桩基施工质量的关键。在施工中常常会遇见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单桩承载力不符合规范。二是桩倾斜过大。单桩承载能力低于规范主要是有这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桩坑沉入深度不够;二是贯入度太大;三是桩倾斜过大。桩倾斜过大的原因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预制桩质量差,预制桩质量差主要体现在桩顶面发生了倾斜;二是桩基在安装过程中安装位置不对,框架与地面的角度不是按照规范形成垂直关系,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倾斜;三是桩距过小的原因。

针对以上质量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应对:一是补送结合法。在建筑华族昂及施工中可能在接桩的过程中发生节点脱开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补送结合的方式。首先要做的是把节头顶紧,如果桩实在不够长的话,那么其次要做到就是适当补长。二是补桩法。补桩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桩基承台前进行补桩,二是在地下室补桩。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尤其是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的发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桩基施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建筑桩基施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我们必须对建筑桩基施工技术保持高度重视,要加强建筑桩基施工质量控制。要针对施工常见的单桩承载能力偏低以及桩倾斜过大的问题,要专门采取补桩法以及补送结合法。

参考文献:

[1]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36-02

一、简述文化产业及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重要论述,报告八次提到“文化产业”,直接涉及的文字大约240字,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从中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乃至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又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同样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重新审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直面其严峻的现实挑战,对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多年来,庆阳市一直坚持把发展民间艺术作为一项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提出了“小香包、大市场”理念,开发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品,促进富于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产业大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那么,庆阳如何发掘民间艺术品的文化内涵,主要做法是:

1、找优势,比特色。庆阳市属于西部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发展程度低,产品研发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如何发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形成富有艺术魅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文化硬产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庆阳市一直思索的问题。那么,用什么和别人竞争?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究竟用什么比?当然是要比优势,比特色,只有这样比,才能发掘自身潜力,增强开放开发的自信心。庆阳是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和荷花舞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典型的黄土窑洞民居之乡、道情皮影之乡,《诗经》豳风文化在这里生根,周祖农耕文明在这里传承,华夏公刘第一庙在这里落成,世界上最大的黄河古象化石在这里出土!这里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这里的民间艺术蕴藏相当深厚,是地面上活生态的艺术宝库,这些都是庆阳民间艺术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把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题材糅合到当前的文化艺术创作中,这是我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须思虑的。

2、办节会,亮风采。2002年至今,庆阳市共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庆阳的香包产业在这几年中发展迅速,据庆阳市政府的最新资料,庆阳目前已形成了一万多个生产户,30多个基地,100多家企业,10多万人从业。如正宁县全县从事香包生产的6178户,1.24万人,刺绣能手200多人,国家省市民间艺术大师39人,50户以上的重点规模村12个,创办香包刺绣公司23个,工厂6个。年生产香包35.5万件(套),销售收入560多万元。以香包为主打品牌的香包节因为抓住了庆阳特色,展现了庆阳形象的美丽,吸引了国内外人士走庆阳、看庆阳、话庆阳,观光庆阳、投资庆阳。2004年,庆阳在与全国170多个城市的角逐中,被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古丝绸之路东路重地――庆阳重放文化光采!

3、换思维,长精神。庆阳市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实践说明,一个地区要发展,首先思想要解放。只有打破保守自卑心理,认识到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发展才有希望。通过对本土民间艺术反复的、多视角的审视,庆阳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看到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的文化才是一个地区最具竞争势力的品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一重任,成为激发这一地域干部和群众的内在动力,使每一个庆阳人都切身体验到自己就是开放开发的生命主体。

(二)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我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形式还比较原始与粗放,仍是以落后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形式为主,生产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生产技能培训业还只是零敲碎打,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没得到满足。

2、政府投入不力,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我市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低,加之政府投入不力,因此缺少人才支撑,对新产品研发不够,旧的文化产品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吸引力,所以不能有效开拓新的销售市场,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文化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失去了活力。

3、文化产品生产队伍缩水、后继乏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金钱观念的腐蚀,且由于制作香包民俗文化产品效益低下,我市许多农村中青年妇女大多都选择外出务工,因此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制作者多为4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缺少中青年尤其是青年作者,香包作者队伍出现断代的现象。

4、文化队伍力量薄弱,设施落后,资金严重匮乏。随着政府的不断扶持,文化产业的逐步壮大,对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逐渐重视,对文化队伍及相应的各项配套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和提高。但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金相对短缺,目前的文化队伍力量和设施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导致我市文化产业监管不力,发展缓慢。

5、宣传工作滞后。宣传上缺乏大动做、大手笔,使庆阳民俗文化产品仍然停留在小天地,没有形成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走向市场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全力创建手工艺品的知名品牌,形成地域特色。民间手工艺品各地都有,大同小异,琳琅满目,但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开拓销售市场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增强传承保护和品牌意识。民间手工艺术品属于非物质文化保护范畴,需要传承发展。目前,我市手工艺品虽然已形成了一个产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文化精髓已逐步丧失。在这十多年的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深切的感觉到原生态的民艺人才是一个地区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图式是民间文化传承的蓝本,原生态的工艺技术是民间文化产业化成功的秘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忘本则难取利。文化之根枯萎,文化产业就成了明日黄花。因此,切实保护我市传统民间文化,为民间文化产业保本养源已是当务之急。

2、提炼地域文化标识,提升文化品味。要认真探讨城市建筑、园林、雕塑等方面与庆阳香包民俗文化风格的吸收融合问题。庆阳文化中的黄河象、董志塬、南佐仰韶文化遗址、北石窟寺、傅介子、抓髻娃娃等主要文化标识形象还很不突出。因此,我们要依此认真创作代表庆阳文化的标识性形象,使之融入到香包民俗文化的创作之中,打造具有庆阳特色的文化产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3、理直气壮地保护和恢复传统手工业。手工业是手工艺传承的重要途径。大工业不能代替手工业,它也代替不了,产业化在贪大求全的同时不能以牺牲手工业为代价,过去我们经历过的一些教训实在是太惨重了!恢复手工业就是恢复中国农村的元气,不必谈虎变色,以为不工业化就落后,就不光彩,它们各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失去了民间风格就等于失去了民间艺术的本质,在推动民间艺术形成产业的过程中,尽力保留再现民间艺术的神韵,突出民俗特色,使庆阳人独特的审美个性渗透到自己的香包民俗文化产品上。

(二)抓住特色,制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发展战略、品牌战略)。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力量发展重点的文化产业,将其做大做强。今后几年,建议围绕以下几方面抓文化产业:

(1)以公司为龙头,集研发、设计、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实行规范定型、订单作业、农户加工、批量生产,逐步形成专业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转变观念,统筹规划,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形成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文化联姻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大农耕文化、香包民俗文化以及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力度和投资力度,尽快把我市旅游产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以成功举办香包节为契机,宣传、推介我市特色旅游文化景点,以文化产业促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反哺香包民俗文化产业。

(三)政府干预,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组织力量,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发掘、普查及保护。

1、对现有的文化产业生产单位进行产业化、系统化、规模化改造,同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向文化产业投资,鼓励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对文化建设项目在用地上给予支持,对重点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其所需土地可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解决,经营性文化产业项目用地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惠安排,根据项目需求减收土地出让金,免收市政建设配套费及相关规费。

2、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以普查为基础,视抢救为生命,保护为手段,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全文化资源档案库,包括文字、影像、图片等。同时聘请专家对其进行评估和鉴定,为开发和利用作好铺垫,使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强大的合力机制。

(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要通过大胆引进和加强培训等方式建设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包括优秀民间文化艺人、传承人,懂得民间文化艺术价值的政府官员,从事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和研究的科研人员,从事民间文化艺术周边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新一代民间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同时,也要重视管理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把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放到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合适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广阔的空间。

(五)八方借力加大市场开发,拓宽销售渠道。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市场开发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的手工艺品终究要通过市场来体现价值,只有及时卖出了才能实现价值。因此,加强市场开发,拓宽销售渠道,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要切实做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1、营销公司模式。成立专门的香包民俗文化产品营销公司,形成有效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

2、举办节会模式。以香包节为契机,搭建一个宣传、推介庆阳香包的平台,吸引外来客户购买、签单。

篇6

移动医疗由国外“Mobile Health”衍生而来,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而移动医疗APP正是基于此,凭借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而产生的一种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2]据艾媒咨询的《2012—2013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有2000多款移动医疗App,主要提供寻医问诊、预约挂号、购买医药产品以及查询专业信息等服务。[3]

1.1社会需求为移动医疗APP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自身健康,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形势面前,在不能随时、及时就医诊查身体状况的情况下,民众亟需一个更方便的“随身”医生,而移动医疗App的产生正好大大满足了民众的此种需求。随着民众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民众并不满意过长的排队时间与挂号就诊周期,而一般能快速诊断出自身病症并使自己获得有效指导的移动医疗App,却让民众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作为移动医疗App的依附者——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之,快速发达的网络也成为移动医疗APP的重要传播媒介,它们的快速发展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移动医疗App的应用热潮。

1.2移动医疗APP优势突出促进其自身发展

据2012年底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显示,中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全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特点使得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正是因为移动医疗的“移动性”,它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医疗资源的不平衡这个问题。这些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与健康,大大满足了应用者身心的双重需要。[i]

目前中国医疗健康类APP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其一,是类似于“就医助理APP”来专门为看病就医而服务的;其二,由企业推出的针对普通大众的医疗APP,为大众提供健康建议或一定的标准以供参考;其三,是专门为医学专业型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和眼科或牙科等细分领域等类别产品。[ii]

就其功能而言,一些应用APP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饮食专家、健康教练和专属医生等多个角色,一方面这有利于用户对自身健康状况作出快速反应。例如一些医疗APP在签约的用户和医生之间建立互动渠道,患者可通过参照APP上的人体模型享受远程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医院、药店、保健所等医疗场所的工作效率,在医患的“交互作用”下,进而有效的缓解“看病难”、“取药难”等问题。移动医疗APP的产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生活弹性,这是快节奏社会的福音,移动医疗App让患者不再需要“一点小病就要去医院”,同时打破了地域限制,能有效弥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缺陷,让人看到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希望。

然而,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移动医疗App的未来之路并不平坦,它的自身特点同样让它存在很多难以避免与解决的法律问题。最明显的一大问题是——因为移动医疗APP对虚拟网络的高度依赖性,造成其具有很大的法律风险性。民众很难通过移动医疗APP来准确确定网络那边的“专家”资质和身份,一旦出现了医疗或药害事故问题,我们很难搜集证据,很难认定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公平公正地明确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对于诸如植入性广告、虚假医疗或药品广告,欺诈医疗消费等违法乃至犯罪行为很难及时有效地加以监管和查处。凡此种种,都亟待理论与实务界部门来思考和解决。

2.移动医疗APP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医疗和IT行业结合的产儿,移动医疗APP既继承了二者的优点,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携带着网络化时代的缺陷因子,在市场化的今天,任何开发商都可以在移动医疗平台上分一杯羹,然而问题是,在监管尚不完善的今天,网络医疗和药害事故以及医疗消费欺诈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而救济渠道的缺失更是给应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担忧。

2.1“隔空猜物”增加医疗误诊与延诊风险

所谓“隔空猜物”就是在没有看到实体之前,根据实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外表特征的文字描述来断定这个物体是什么。而移动医疗APP的应用,在某种个程度上,就是一种“隔空猜物”。应用者以网络为媒介,移动医疗软件为平台,连线专家,描述自己的病情或者身体状况。专家会根据咨询人的文字描述或者图片展示来进行疾病的判断。这一过程固然免去了挂号排队的繁杂过程,但它的确增加了就医问诊的安全风险和影响了疾病判断的准确性。就患者而言,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和表达能力的不同,其对自身的病症或者状况无法进行有效而准确的表达。这就会导致医生通过APP终端了解到的患者状况不属实或者不准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医者,死生之大事,岂能儿戏。就医者而言,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真意有二,作为医者,一方面要全面的了解病患的状况,即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途径系统的搜集患者病理信息,从而得出最准确的判断,而移动医疗APP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让医者进行“望”和“问”的程序,而至于“闻”和“切”则由于未与患者有实质性接触而无从着手,这也就决定了专家通过移动医疗APP得到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要具体的掌握每一个患者的情况,生活中,可能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体现,同时,不同的病症或许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又是由于同一种疾病引起的,而且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同一种症状,在用药方面也会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时候不仅体现在治疗的效果上,更体现在对不同患者身体情况的契合上。所以,患者只通过移动医疗软件向医生传送自身患病或者身体不适等信息,既无通过专业的医疗设备检查,也无医生的当面诊断。这样一来,出现误诊与延诊情况的可能性就极大。

2.2虚拟网络中药物安全隐患日趋凸显

用药是治愈疾病的关键环节,所谓“是药三分毒”,药物安全问题是任何涉及医疗问题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当移动医疗APP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拷问其用药安全的问题,而事实上,确实问题很多。

首先,就移动医疗APP平台方面来考虑。正如前文说的,移动医疗APP有很多种类,并不是所有的医疗APP都是有专家在线咨询功能的。其中有一类APP的功能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健康饮食建议,治疗疾病的偏方或一些药物使用的方法,例如“掌上药店”、“用药助手”等。这类医疗健康APP通过使用者所反映的症状,会在其设立的网络药库中搜索出相应的药物信息提供给使用者。这个过程就涉及了药物安全使用的问题。有的医疗APP比较正规,它会附有一些使用说明,药品禁忌等。但是,在移动医疗APP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同样也有很多不规范的APP存在。使用者在使用这种缺乏权威性和安全性的医疗软件时,就会产生很大的用药隐患。其次,从药品本身来分析。有些药品它的适应症不同,也许咨询者的病症只适用于它很小方面的功效。这种情况虽然会对咨询者的健康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很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最危险的,咨询者不仅只有这一种病症,当有多种身体疾病时,单是一种药就不能保证它是否能对症了,也许会对其他病症产生副作用,这时,使用者的人身健康就会受到伤害。与此同时移动医疗APP它所提供的药物信息是否齐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药隐患的存在与否。一般的药品使用,应该有相应的药品介绍,药品禁忌,功能简介,适应症介绍等信息,而不是单单一个适用信息。使用者在不能得到较全面的药品信息时,用药隐患就会暴露出来,给使用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2.3诊疗模式的样板化引发种种质疑

何谓模式样板化?就是根据个别或者很小一部分的情况总结出来某种所谓的“规律”,运用到大多数人身上。有些APP看似很人性化,为使用者列出诸多不同适用情况和条件,以便选择。但是,其实这类APP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反而是最少的。它仅仅是一种框架,只要使用者把其自身某种身体情况圈进其中,那么他们就只需要抛出一个模板即可。但是,人是复杂的生物,人的身体性状也是不尽相同,复杂多样的。以偏概全本来就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而模式化样板是无法真正从使用者利益出发来提供服务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权威与可靠的,移动医疗APP也同样如此。移动医疗APP的应用热潮兴起之时,许多健康专家提出了疑问:这类应用软件真的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与安全性么?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信赖医生和护士的。因为他们的正规职业身份就能证明他们是有能力和足够的知识与经验来为患者诊疗疾病的,民众可以查阅其执业医师执照、药师执照或者营养师执照等相关能证明他们权威性的证照。尽管移动医疗APP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这种“便利”的来源就是网络的快捷性。但是,网络是一种虚拟的环境。我们无法得知通过医疗APP给我们诊疗的医生是否是真正的医生,他是否具有相关的从业资格。所以,这类应用软件的权威性是很难证明的,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的治疗风险。专家不是发出质疑声的唯一群体。许多民众也同样有疑问。倘若真的发生医疗事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这方面给的相关法律规范是空白的。

2.4植入性广告的泛滥和虚假侵害民众人身和财产权益

在使用移动医疗APP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类型的广告插入其中,不仅影响了使用者的正常使用,而且,其合法性也有待考证。通过查阅《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进行规范的通告》,其中提到:“各类合法网络经济组织可以作为一种媒体在因特网上由广告专营企业的广告,但在广告前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媒体广告的有关手续。网络经济组织在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情况下,也可直接承办各类广告。网络经济组织承接广告业务的,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企业登记事项的变更,增加广告经营范围,并办理《广告经营许可证》,取得网络广告经营资格。”但是,出现在移动医疗APP中的广告,并不一定符合上述通告中的内容,这类APP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也让我们也无从得知,因为它们大都提供不出或者根本也不愿意提供出的广告合法的证据,而此类非法广告的植入无形中侵害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移动医疗APP所存问题的产生缘由分析

3.1立法滞后造成无法可依

关于移动医疗APP的监管问题,2011年美国FDA曾了一份针对这类问题的监管指导草案,这份草案是两年前出台草案的修改版,弥补了很多就草案中的矛盾与不足。而我国至今没有相关的指导草案,这就导致我国在移动医疗APP方面的法律规定几乎为空白。我国相关法律的滞后产生原因有很多。首先,移动医疗APP方面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而关于它的法律创建,在没有任何国内法律借鉴的条件下,需要经过很漫长和繁琐的立法过程;其次,移动医疗APP种类繁多,这导致立法部门很难制定出一部统一的法律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来保证多方利益的平衡。最后,立法过程中的复杂步骤和过于冗杂的审议过程,也都远远跟不上医疗应用程序的发展速度,这势必会造成立法脱节的事实。

3.2移动医疗APP新兴产业发展深处困境

毋庸置疑,移动医疗APP产业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正是因为它的“新”,所以这类应用程序没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相关借鉴。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法尚且如此,发展与经营上亦不例外。移动医疗APP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影响,虽说是“热潮”,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其发展,因为很多研发者和商家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打法律的“擦边球”让移动医疗APP获得更高的认识度和效益,这就导致移动医疗APP领域中乱象丛生。

笔者认为,造成移动医疗APP发展深处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扩张过快,市场竞争激烈。诚然,医疗类APP深受使用者的喜爱,它们给民众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移动医疗APP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目前已达数千款。计世资讯行业研究部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9.9亿元,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这种“井喷式”的增长趋势,难免形成同质化竞争,减少盈利空间;二是相关法律空白,缺少行业发展的必要秩序。秩序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因为缺少法律的必要管理和规定,导致移动医疗APP市场秩序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又形成了法律的“灰色”地带,使得相关法律难以及时有效创制,最终形成法律与秩序协调失衡的恶性循环;三是盈利模式单一,大都依赖植入性广告收入,服务质量不高,由此造成其盈利微薄,而发展资金的短缺,又让其很难扩大市场。

3.3“看病难,看病贵”顽疾的长期存在

我国目前医疗事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是长期存在的一大顽疾,严重影响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以及医疗民生的发展。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国的贫富差距较大,医疗资源不平均,许多生活水平较低的民众看不起病,不敢进医院看病,怕宰怕黑之现象十分普遍。其次,非法行医屡禁难绝,无证行医庸医害命。乱诊误诊害人骗钱。因此而丧生,致残的人难以准确数计。再次,医疗服务机构的散、乱、杂和各自为阵,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闲置。重复建设又带来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这样就等于变相增加了就医资本。最后,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药品水分太多,医药购销腐败、医疗服务暗箱操作,医疗鉴定难以服人,都使医疗和保健成本难以下降。此外,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同样也是寻医问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国医患关系不容乐观,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医患纠纷1300万件,665万医护人员每人平均每年两件,医疗事故近万件,提起诉讼近6万件。基于此,“看病难,看病贵”顽疾的长期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移动医疗APP的产生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有效避免了医患见面,产生冲突的情况。但移动医疗APP并不能通过此种技术革新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3.4“九龙治水”僵局的亘古不化

所谓“九龙治水”,就是一件事由多个人或多个部门管理,结果一人一个意见,谁也管不好。当前涉及到移动医疗APP监管的部门繁多。比如,药品类移动APP一定会涉及到药品的应用,那么就会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督。而医疗APP又是有关于医疗卫生健康的应用程序,也会有卫监局的监督。而移动医疗APP中的广告又要受到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监督。对于欺诈医疗消费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又涉及到公安部门的监管,然而,监督主体的多元反而容易导致监督力度和幅度的下降。监督主体之间同样会出现彼此不能协调统一,所作行政行为冲突重叠,缺少合理的分工,都必将造成移动医疗APP运行监管秩序的混乱,多重监管甚至会异化为“无人监管”的僵局。

3.5政府权威科普宣传的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健康科普教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民众对于医疗、养生和保健宣传缺乏自主判断和鉴别能力,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移动医疗、养生和保健APP误导。与此同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观念,指引着我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众对医疗、养生和保健信息选择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媒体。加之,“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现状,许多病人希望降低医疗的花费,最好不去医院看病,或者不吃药、少吃药来消除疾病。特别是那些离退休老人,病痛增多,加上儿女工作忙,不得已要自我寻医觅药,极容易被各种医疗、养生和保健APP的骗术所诱,纷纷盲目听从各种“伪科学”知识,购买各种养生保健产品和器材导致既被骗取钱财又伤身。由此可见,当前民众养生保健知识的匮乏,也在很大层面上折射出了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苍白甚至空白,被“伪专家”们占据了普及科学医疗、养生和保健医学知识的阵地。

4.解决移动医疗APP运营现状的对策思考

慈继伟教授曾在《正义的两面性》一书中写到:“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者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些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如今,移动医疗APP中的种种乱象,正在逐渐侵蚀着我们捍卫民众生命健康和营造国家正常养生保健公共秩序的正义。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多杆齐下,综合运行法律、行政、技术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及时、有效地打击当前某些不良机构和伪专家换套“马甲”抢占移动医疗APP这一新媒体,使之变为“伪养生阵地”,利用新媒体进行虚假、错误医疗、养生保健信息的传播和提供假冒、伪劣乃至欺诈的药品、保健产品和医疗服务,引导移动医疗APP市场朝着良性合作和有序互动的方向发展。

4.1借鉴美国监管经验,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法律

2011年7月,美国FDA了一份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指导草案。虽然这个两年前出台的监管指导草案饱受争议,但是它仍然对早期混乱的移动医疗APP市场产生了很好的监管作用。其中,我们最应该借鉴的就是美国对包括移动医疗APP在内的医疗设备风险的三级监管系统(arisk-based three-tier system)。一级风险设备(Class Idevices)的健康风险最低,一般来说入市前无须进行额外审查。二级风险设备(Class II devices)的健康风险程度为中级,设备生产商需要向美国FDA提交一份产品入市前的风险量级声明。三级风险设备(ClassIII devices)的健康风险程度最高,此类产品在入市前需要走复杂且昂贵的市场准入程序,设备生产商须要提交“入市前批准申请”(Premarket approval Application, PAA),向美国FDA提供相关临床数据。

2013年FDA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或App开发商了最终版指南。该指南介绍了FDA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方法。具体而言:

首先,对于那些风险较小的绝大多数移动医疗App,FDA拟行使执法自由裁量权,这意味着它不会强制按照联邦药品与化妆品法案执行。FDA拟将其监管主要集中于那些非正常运行时会对病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移动医疗App。

其次,FDA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相关政策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也鼓励创新。目前市场上的移动医疗App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如诊断心律失常,将智能手机变为移动超声设备,或具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应用的血糖仪的“中央命令器”功能等。移动App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允许医生在传统的医疗场所之外,对存在生命危险的病人进行诊断,帮助消费者管理自己的健康,而且无论何时何地均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

FDA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拟作为受管制医疗设备的配件──例如,允许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通过查看储存在智能手机或移动平板电脑上的图片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上的医疗图片做出具体诊断的应用程序;二是将移动平台变成受管制的医疗设备──假如病人心脏病发作,应用程序可将智能手机变成心电图机,以检测病人的心律失常。审查时,FDA将使用与其他医疗设备相同的监管标准和根据使用风险的方法对移动医疗App进行评估。FDA并没有对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销售及普通消费者的使用进行监管,也没对移动医疗App分销商如“iTunes App商店”或“谷歌播放商店”等进行监管。自2011年7月指南草案以来,FDA收到了130余条评论,绝大多数回应者支持FDA对移动医疗App进行有针对性的基于风险的监管。美国FDA一直力争做到平衡,只有当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移动医疗App运行不正常时,FDA才对它进行审查。而且,FDA为移动医疗App开发商制定了明确的政策,以便支持这些重要产品的持续发展。在过去的10年里,FDA清除了约100个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其中大约有40个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是在前两年清除的。借鉴美国监管经验,我们也可以采取一种平衡的监管方式:

首先,CFDA应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明确规定,CFDA对低风险的移动医疗app的监管享有自由量裁权(即若某移动医疗APP被认定为低风险,则CFDA有权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对其进行入市前的审查批准);针对较高风险的移动医疗APP,CFDA应制定明确、具体的监管指导方案,以维持移动医疗APP市场的秩序。

其次,在规范医疗行为方面,我国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但并未对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诊断途径做出明确规定。因此,用户在医疗APP上获得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误诊等问题,用户将维权困难。我国宜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方式,对移动医疗产业的审查、备案、医生资质、医疗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予以明确、细致的规定,改变移动医疗产业野蛮生长、鱼龙混杂的现状,最大程度发挥移动医疗产业的积极作用。为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各级卫生部门和各地医院应当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9月国家卫计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进行远程医疗必须由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要求进行远程医疗的医生必须在本单位进行。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师必须在所在医疗机构进行远程医疗。通过此规定,让医师一定是在所在医疗机构里进行远程医疗服务,那么,法律责任主体就是医师所在的医疗机构。

4.2明确各个监督主体的职责

“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肯定是行不通。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明晰各个部门的职责,保证职责的合理性和有序性,提高监督机制的效率,避免监督主体职责的重合与矛盾。CFDA应该尽快成立软件办公室(Office ofSoftware),同已有的体外诊断办公室(Office ofIn Vitro Diagnostics, OIVD)协同合作。体外诊断办公室提升了FDA在体外诊断技术方面的专业性;同理,软件办公室也可能会有相似的功效,保证CFDA能够贯彻落实医疗“软件”监管条例。这样一来,多方监督主体共同合作,协调一致,并且有专门负责移动医疗APP事务的相关部门,使得移动医疗市场秩序受到多方的牵制,形成有序安全的交易市场。

4.3构建专业人士资质审查机制

随着移动医疗APP的“热度”不断上升,应用程序平台中“专家”层出不穷,大多都很积极的回答咨询者的问题,但是,有不少患者发现“专家”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引发了公众和医学专家质疑。因为移动医疗APP的依附网络的特性,它是虚拟的凭借,这些专家所说是否有科学的依据,他们的身份是否真实,不容人不怀疑。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只有审核合格的具有相关资质的人才可以向公众推广相关的知识,回答患者的提问,才有资格应用这类程序软件平台为别人进行诊治,以免误导民众,走入误区。我们无法知道给我们治病的“专家”是何许人物,因此,广大的应用者需要一个专门的机制来为他们的安全把关,通过合法渠道,取得在线专家的执业医师执照或者其他相关证件出示给咨询者。我们需要一个平台来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一个真实的联系,让使用者有途径去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对于网络医生要严格把关,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保证专家的专业性和真实性,也保护我们使用网络看病就医的安全。

4.4构建基于移动医疗APP所引发纠纷的处理机制

医疗纠纷往往是伴随着医疗事故,医疗过错而产生的,在处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确定。医疗事故鉴定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医疗事故赔偿也应按照相应的标准,多了解医疗纠纷方面的问题,有一定医疗纠纷方面的知识,才能在面临医疗纠纷时游刃有余,维护权益。这也就需要我们尽快建立一个基于移动医疗APP所引发纠纷的处理机制,培养专业性人才来服务于这个领域。这类机制要体现出解决移动医疗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纠纷的分析,方便使用者有效维权。

4.5构建就医用药科普机制

篇7

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现状

(一)全国各地区不同程度的落实该政策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国每年都有上万家企业享受到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且每年享受该政策的企业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加计扣除政策主要在经济发达省市实施的较多,享受到该政策的企业超过了1000家,其他省市均在100-500家,极个别省市没超过10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小企业是研发创新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政策的敏感度和财务管理不如大企业等原因,能够享受到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少之又少。

(二)超半数的被调研企业享受了政策优惠

根据对全国各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及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的数据显示,近60%的被调研企业表示在近几年曾申请过加计扣除政策,这其中80%的企业达到要求享受到了该政策带来的优惠;很多企业表示,申报时的研发费用额度与税务部门认定的额度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影响企业享受该政策益处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数据还显示,企业最终可以被认定的研发费用只是申报时额度的一半。

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问题分析

(一)研发费用范围受限

根据国家税务局和发改委的相关规定,有关加计扣除的研发项目只允许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领域开展。此外,国家税务局和发改委规定的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的范围比财政部门规定的范围小,文件规定研发在职人员的五险一金,外聘研发人员劳务费,研发活动的房屋使用费,委托个人研发的费用等在加计扣除的口径外。对特定领域的研发费用的限制致使限定外的研发活动得不到政策的支持,降低了政策的适应性,影响了部分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二)归集研发费用困难

研发费用归集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制度的规定与之会计处理不匹配,在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前研发费用设置在成本类科目下,相关企业普遍反映很难完整准确归集研发费用,而新会计准则出台后虽然解决了没有独立科目的问题,但全面实施还需衔接时间;再则还涉及交叉费用问题,同一笔研发费用很可能涉及多个研发项目,在账目上很难将研发和生产的费用清晰准确的分开核算;最后相关政策对研发费用的口径不一,国税发[2008]116 号文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国科发火[2008]172号) 中均涉及对企业研发费的归集和认定工作,但前者口径比后者窄两者不一致,给企业相关工作带来困扰。

(三)项目认定管理不够完善

企业研发项目的认定是一项具有强专业性、高技术性的工作,研发项目只有满足新技术的要求才能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但不少税务部门表示,目前部门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认定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对企业研发项目的认定包括了该项目是否在技术工艺等方面有实质性的改进,并取得成果;是否对相关行业有推动作用等,而税务部门鉴定的结果有时往往存在差异。存在差异的认定结构可以向当地的政府科技部门提出异议,但对异议的处理流程并未做相应的规定,使得不少地方在真正实施的时候面临许多困难,影响了加计扣除政策的实行。

(四)区域差异政策落实不均衡

国家各省市经济发展不一致,受到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领导的关注程度及国家的政策力度等的影响,加计扣除政策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有待加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担心落实该方面政策进而影响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因此对执行该政策产生了抵触的情绪,甚至不为执行。从享受政策的企业数量来看,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好几倍,这种政策落实的不平衡也影响了科研资源的市场分配,拉大了地区间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设计层面的对策建议

从四方面对研发费用政策设计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可以实行普惠制优惠政策,建议取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税收优惠领域的限制,无论是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项目都给予政策扶持;第二,虽然建议取消优惠政策的领域限制,但限定研发活动要在中国境内执行。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吸引外资企业的在我国开展研发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研发技术外溢性和人才的培养,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增加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度的放宽研发费用的政策,用以满足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中的资金需求;再则可以改变优惠方式,对不足抵扣的研发费用可以给予盈利年度起结转返还税收,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第四,将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范围矿大。例如企业在职的研发人员的五险一金及外聘的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与研发相关的会议差旅培训等费用可计入加计扣除政策核算范围,税务机关可以对研发费用提出详细的解释说明增加该政策的可行性。

(二)政策执行层面的对策建议

政策执行层面提出了三方面相应建议。第一,加强政策协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国家层面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执行力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哪些可以加计扣除各地规定又不统一。建议规范地方政府实施细则,增强政策的可行性。第二,完善政策管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涉及到了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将各部门的创新管理职能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政策合力,可以提高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效率。第三,强化企业创新管理。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激励机制,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研发管理制度,各部门间协商合作,做好研发费用的管理工作;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财务核算制度。企业要对研发费用设立单独的核算账本,做到账目清晰核算有据。

(三)政策服务层面的对策建议

政策服务层面的建议包括了两方面。第一,设立政策宣传服务体系。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网站来介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各级的税务机关通过办税服务大厅的LED显示屏来宣传此政策并演示操作流程;同时为了企业方便了解此政策,运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第二,设立政策辅导、咨询服务体系。可在办税服务大厅设立政策咨询辅导窗口,并采取定点定时讲座的方式,帮助企业建立研发费用台账,并及时沟通了解企业关于政策方面的需要。成立政策辅导小组,邀请会计师、税务师对企业进行具体记账及国税、地税操作流程等培训,讲解政策要点、操作实务等知识,让企业能更好的掌握并运用政策。

(四)政策环境层面的对策建议

政策环境层面给出的建议包括一下内容。第一,加强地方行政领导的考核和执行部门的考核。树立“经济发展税收增长是政绩,支持创新适当减税也是政绩”的行政管理理念,将研发扣除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将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到执行部门考核制度中,对企业实际产生的研发费用及加计扣除金额等指标量化分解,定期对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第二,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完善,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帮助企业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其实务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符合享受政策的企业做好各项指导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范金等.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依据及对策[J].科研管理,2011,( 5)

篇8

中图分类号:TU47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115-03

1 引言

建筑常见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1)独立基础:2)条形基础:3)筏板基础;4)箱形基础:5)桩基础。其中筏板基础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适用地基土质差,或当建筑物要求基础有足够的刚度调节不均匀沉降,筏板基础的形心宜与竖向荷载的合力中心重合。筏板基础分为梁式筏板基础、平板式筏板基。筏板基础设计需要根据地基土质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柱距、荷载大小以及施工等条件来综合考虑基础的布置,筏板基础的厚度一般情况根据楼层的高度,筏板的计算跨度,建筑的功能使用荷载等情况来确定。所以实际工程中的筏板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异,在筏板基础的设计中,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影响因素很多,设计难度大,沉降不均匀对基础影响尤为重要,因此,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应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技术含量。

2 工程概况

湖南某建筑工程项目,地下一层,地上由南北两栋高层建筑组成,南楼22层,标准层层高3.4m,为办公楼:北楼23层,标准层层高2.9m,为高层公寓;底部两楼之间设四层裙房,包括主楼底部四层建筑功能为商业,总建筑面积58640m2。主楼与裙房地下部分为整体不设缝,地下全长141.6m,宽44.6m,地上部分两栋主楼与裙房设伸缩缝。

本工程采用框架核心简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场地土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lI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核心筒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3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分析比较与选择

本工程基础埋深6.8m,抗浮水位-1.0m,基底坐落在(12)层砾砂层,压缩模量35,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ak=380k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承载力宽度修正系数3.0。深度修正系数4.4。不考虑裙房影响修正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a=707kPa。经估算上部主楼地基反力为550Kpa,天然地基可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3.1 基础结构形式的分析

本工程基础面积较大。建筑结构体形复杂,主楼与裙房荷载及高度相差很大,结构刚度相差悬殊,为更合理的控制地基变形,解决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均匀沉降差,基础选型尤为重要,为此选取了以下两种基础形式。

3.1.1 人工地基

采用桩基础,桩身直径800mm,桩长12m,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层,最大沉降值25m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4576KN,计算主楼为桩筏基础,桩间距为3倍桩直径距离,裙房为桩承台基础,忽略上部结构影响,通过控制单桩实际承载力,并考虑主楼桩筏群桩作用影响,解决上部结构的沉降差。

3.1.2 天然地基基础设计方案

主楼采用梁式筏板基础,办公楼底板厚1000mm,基础肋梁高1400mm,跨度8400mm。公寓底板厚900mm;基础梁高1300mm,跨度6600mm。裙房部分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由于抗浮要求防水板贴近独立基础底,防水板底附加50mm厚聚苯板。

3.2 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设计方案分析

3.2.1 基础结构方案计算分析

为减少地基沉降,考虑高层建筑荷载会向低层扩散,将高层部分基础向裙房延伸一跨,降低高层建筑基底反力。实际计算后基础地基平均反力为:办公楼285KPa,公寓290KPa。办公楼核心简处板厚1800mm,公寓核心筒处板厚1700mm,满足地基反力对基础底板的;中切验算,增强基础整体刚度,满足主楼地基变形要求。

同时地下室部分增加混凝土隔墙提高其整体刚度,对基础的刚度有所贡献。核心简厚板处支座负钢筋配率为0.7~0.8%,跨中上部板考虑控制裂缝为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0.2%(受力钢筋为新三级钢筋):其它处底板配筋率0.5%左右,跨中上部板配筋率为0.25~0.35。基础梁配筋率在0.254~0.8%。箍筋也采用新兰级钢,在基础梁支座处适当加密间距为150mm。以提高梁抗剪能力,独立基础采用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值为11mm。

主楼基础采用建筑科学研究院桩筏有限元计算,考虑SATWE上部结构刚度影响沉降结果如图1,整体弯曲变形满足要求。

3.2.2 构造措施分析

独立基础与筏板中间防水板设沉降后浇带,为超前止水后浇带,在主楼基础外裙房基础内。待高层主体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天后浇筑,或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进行浇筑。计算结果显示总的沉降量相对较小,且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

裙房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充分利用地基承载力,来控制其沉降量,解决与高层部分的沉降差,高层与裙房之间设沉降后浇带,由于基础底面坐落在砾砂层,在建筑物施工期间完成的沉降量达到最终沉降量的80%以上。在后浇带浇筑后对地下室及基础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高层建筑部分基础概念设计成为基础设计的关键,梁断面高度为跨度的1/6,主体高层22层基础板厚也基本能能够接近每层50mm厚度要求。由于结构自身的框架核心简体系地基反力是由内向外逐渐减小,地基变形也是由内向外逐渐减小。按相应的地基反力验算筏板抗冲切、抗剪均满足要求。增加核心简处筏板的厚度满足核心简对筏扳冲切要求,增加基础的整体刚度,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控制地基变形。

从以上计算、构造措施等方面得出结论,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

4 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设计的分析论证过程

在本工程中,天然地基情况下,筏板的设计工作相当复杂,常规设计方法将筏板布置在阴影区域。这样主楼基础反力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在以上提到的天然地基基础设计方法是否可行,需要解决哪些难题,通过下面试验结果,就本工程基础设计中的情况来分析。确定以天然地基进行设计。

4.1 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设计的结构分析过程

文献针对主楼对称布置的二层地下室框架厚筏结构形式分别就主楼两端扩大部分挑出一跨、二跨及三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图2为主楼挑出三跨时的模型示意图,该实验模型地下二层。3.6m,柱跨8m的实际情况,按『:14的比例进行模型实验。模拟筏板厚度为柱

距的1/6。其中主楼扩大部分的三跨裙房时的筏板尺寸为5420x2270mm,高层部分尺寸为1710x2270。

图3~5分别为主楼两端裙房为一跨、二跨及三跨的变形和反力曲线。上述曲线表明,塔楼两端柱跨数为一跨时,在一定的荷载范围内,整个筏板下的地基反力呈均匀分布:随着裙房柱跨数的增加,从主楼边端至裙房的远端基底反力逐渐减小,当裙房柱跨数为三跨时,其边端的反力已经很小。随裙房柱跨数的增加,在主楼荷载的作用下,整个基础筏板表现出由刚性逐渐向柔性转化的变形特征。

图6表明,在相同荷载情况下,同塔楼两端无裙房的情况相比,塔楼两端有裙房时基础的最大沉降明显减小,这说明主楼与裙房整体连接时,增大了基底的受力面积,降低了基底压力,从而使建筑物的绝对沉降减小,换言之,框架厚筏基础起到了扩散主楼荷载的作用。当荷载在某一范围内时,裙房柱跨数增加对基础的最大沉降影响不大;只有当荷载超过某一值时,其最大沉降才出现差异。这种情况说明,主楼的荷载通过厚筏基础的扩散是有一定限度的。

文献针对二层地下室框架厚筏基础周向裙房挑出一跨的情况进行研究。图7为模型示意图,该试验模拟地下室为二层,层高3.6m、柱跨为8M的实际情况,按1:14比例进行模型试验。模拟筏厚为柱距的1/6。

图8为文献单楼周向挑出三跨裙房试验(KF-1)的荷载最大沉降曲线同2mx2m荷载板(FM)PS曲线的对比图,其中FM试验用模拟主塔楼无扩大部分的情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相同荷载下,KF-I的沉降值远小于FM的沉降值。该试验结果也证明。主楼地下结构与其扩大部分现浇在一起能够增大地基受力面积,降低地基压力值,从而减小建筑物的绝对沉降值,裙房基础起到了扩散主楼部分荷载的作用。

从以上试验研究结果,本工程将主楼基础向裙房方向挑出一跨,裙房上部结构为三层,以试验结果为依据,从沉降图中,基础仅布置阴影部分,主楼基底压力在558KPa、580KPa,实际如图布置基础底面积增加近一倍,基底平均减小反力为285KPa、290KPa。沉降计算结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基础后沉降比不扩大减小1.5倍还多。当采用基础不向裙房扩大的方案,造成的结果,基础内力也同样增大很多,总体沉降大,沉降差相对较大,筏基构件尺寸需要增加很多,且配筋量增大,施工难度大。这样,裙房独立基础部分的控制沉降范围面临难度很大。当主楼与裙房间设置后浇带,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仍然很难解决。

4.2 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4.2.1 基础设计方案的优化

面对一系列的难题,尽管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地基反力要求,按常规设计解决的最有效的办法采用桩基础,地质勘察报告中也建议采用桩基础,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难题。而且该地段其他建筑高度及荷载小于本工程的情况下,均采用桩基础。

但本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勘查报告‘中地质条件较好,采用天然地基,可提前项目入市时间,加快资金回笼,经济效益非常客观。为此会同本地勘查方面专家,对当地实际工程情况作充分的调查,了解。多次讨论做出结论,采用天然地基具有可行性,并根据本地在工程实际经验,本工程的预期沉降范围在30~50mm,基本上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4.2.2 采用天然地基基础设计问题与解决措施

当确立天然地基的方案后,设计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难题:

1)天然地基基础的设计;2)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异。

对待这两个难题。最为主要的就是减小主楼的总体沉降,而这也是地基基础设计中最难解决的问题。综合本文中叙述的一些试验结果考虑试验的局限性,本工程与试验模型存在差异,实际设计中,主楼与裙房并没有全部设计为筏板基础,主要力求基础设计中利用实际试验成果,采取严谨的态度,保证好结构基础的安全可靠,才是结构设计的根本。

因此,在基槽开挖现场勘查后,对地基进行现场载荷实验,共对天然地基土进行9组静力载荷实验检测论证,以检验天然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本次试验采用慢速加荷法,用边长1m正方形载荷板,最大荷载为760、1000、1IOOKN,每隔5、10、15、15、15分钟进行观测记录,加荷共分10、11级加荷,每级稳定标准为连续两小时沉降小于0.1mm/h。检测结果总沉降量为3.28~8.08mm。经静力载荷实验检测,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能够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

5 施工总体效果

在本工程结构封顶时,总体观测结果显示,主楼最大沉降27mm,主楼周边在20mm以内。裙房在变形缝处与主楼一致,裙房中间部位沉降在11~15mm范围,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结构沉降趋于稳定,说明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上筏板基础设计及优化措施是合理可行的。

6 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基础选型与建筑物结构体系密切相关,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适当增加基础底面积,减小地基反力,在工程中合理应用,其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基础设计中利用模型试验成果与结构的相似特征,在计算结果适当的基础对薄弱、变形明显部位,提高配筋量,加强基础构造措施等,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为设计宗旨,实现基础设计最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0007-2002.

篇9

中图分类号:TU473文献标识码: A

桩基础凭借着其承载力高、受力合理 、安全可靠的优点,在基础工程中得到 了广泛地应用。鉴于此,对桩基础承载力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对群桩的破坏机理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分析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指出横竖向作用力下群桩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可以清晰罗列出已有研究成果,也可以分析有横竖向力共同作用的群桩承载力,而不是单一的对只受横向或者竖向力的桩群的研究。

1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

制约群桩效应的主要因素,一是群桩自身的几何特征,包括承台的设置方式、桩距、桩长及桩长与承台宽度比、桩的排列形式、桩数;二是桩侧与桩端的土性、土层分布和成桩工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土质,一般说来 ,土的内摩擦角较小时,土中应力扩散角也相应较小。土中应力在纵向上的影响加剧,而在横向上的影响则减弱 。但试验表明,土的类型和密度与群桩效应系数无明显关系。

桩距、桩数的影响,随着桩距的增加群桩效应的影响在减弱 ,美国《钻孔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以及德国《大口径钻孔灌注桩规范》都规定 ,当沿荷载方向的桩距大于 8D时,不考虑群桩效应。群桩效应还受到桩数的影响,桩数越多,群桩沉降越大,其沉降增幅也越大;桩数越少,其沉降越小。

桩身位移的影响,以前学者们认为群桩效应受到入土深度的影响,桩间土体松动,产生较大的群桩效应;在地基的深层,虽然荷载较大,但是由外荷载引起的变形较小,产生较小的群桩效应。尤其埋深在大于 10倍的桩径以上 ,在工程上往往可以忽略。

伴随着桩长的增加 ,群桩中桩与桩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严重,群桩效应也就得到相应地加强 ,群桩中基桩的极限承载力下降。

桩顶边界条件的影响,由于试验数据的局限性,还不可能评估桩顶的约束条件的影响,研究得很不够。

2群桩效应系数计算方法

大多数的工程实际中,往往是群桩和承台共同承担水平荷载。对此,研究群桩问题需首先应回答如下两个问题:(1)确定桩一土相互作用对群桩工作影响的折减系数,(2)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如何在各桩中分配。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群桩的分析方法主要为:

(1)p一y折减系数法:P一y折减系数法这种方法包括p一因子法和群桩效应系数法,通过对单桩p一y曲线法考虑一个经验修正系数得到的。

(2)弹性理论法:类似于单桩的弹性法,但研究群桩时,研究对象为三维、线性弹性连续体,还需将桩一土相互作用的弹性影响系数考虑进去,这些系数反映由于群桩中相邻桩移动导致桩自身水平位移和转角的变化。

(3)混合方法:它是一种非线性p一y曲线法和弹性理论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利用p一y曲线法模拟每根桩周围由于“遮蔽效应”引起的土位移变化部分,利用弹性理论法近似桩一土相互作用效应。

(4)有限元法:有限元法的适用范围相当大,对桩、承台、土、甚至上部结构,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模拟。群桩程序中用三维的两节点的梁单元模拟桩,9节点的壳单元模拟承台。桩一土相互作用面常用界面单元来模拟。众多有限元分析中,有各种各样土的应力一应变关系模拟方法。

3小结

本文通过对群桩效应承载力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计算群桩效率的方法越来越精确,但都存在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分析。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时代,有限元法有绝对的优势,但前面的理论是基础。刚度相同的单多桩比较,群桩在地震和撞裂破坏后都有应力重分布,较单桩更有优势,故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MatsH~und,AbresL.Speed Choic einRelation to speed Limitand Inlfuences firm Othre Drivers[J].Transportatino ResearchPartF,2OOO (3):39—51.

[2] AhlinFJ.Anhvestigion nitothe Cnosistency0fDriverspeedChoiec[R].D甲 ofCivil eeriIlg,University0fToronto,1979.

[3] AbersL,Imsm L,GladA,Beilinsno L.ObservedVehiclespeedand DriversPerceived SpeedofOthers[J] .App|ide Psydmlogy,nA Inter-naitonalReview,1997,46 (3):287—302.

[4] FildesB,RumboldG, elliJ1gA.speedUc~llviorandDriversAttinde toSpeeding[R],MomshUinversity,R印0rtNo16,1991.

[5]J H.G.Poulos&E.H.Davis.PileFoundaiton.Analysisand Design,John.Wiley.AndSom,1980.

[6] D.D.LionandJ.Pemien:桩基的数学模拟[J].水运工程,桩基工程数值计算法专辑,1980.

[7] 冯康,数值计算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8.

[8] 何光春 .群桩情况下粘土中横向受荷桩 P—Y曲线的研究 ,河海大学硕士论文 ,1988.

[9] 王惠初.利用 P—Y曲线计算横向受荷桩的内力和位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85,10.

[10] 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11]钱家欢·土工原理与计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6·

[12]李同春,李淼,温召旺,等·局部非协调网格在高拱坝应力分析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 2003, 31(1)·

[13]汤斌,陈晓平·群桩效应有限元分析[J]·岩土力学, 2005, 26(2)·

[14]周建·群桩挤土的数值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 2000, 28(6)·

[15]段文峰·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 19(1)·

[16]韩云山.垂直荷载下桩基夹持作用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7(4)·

[17] 吴恒立.计算推力桩的计算综合刚度原理和双参数法.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18] 袁聚云等,基础工程设计原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19] 王金安 等.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实用教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20] 赵志绪,地下与基础工程百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1] 左明麒,桩基础工程设计施工检测,铁道出版社,1996.

[22] 史佩栋,实用桩基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 胡人礼,桥梁桩基础分析和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66~70.

[24] 杨克己.实用桩基工程[M].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5] 邓建辉,层状地基上桩筏基础的分析方法及其布桩优化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26] 刘金砺.建筑桩基础设计与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7] 韩煊 ,张乃瑞.北京地区群桩基础荷载传递特性的现场测试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2005.

篇10

中图分类号:TF351.5 文献标识码: A

1 背景材料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取三层土体,尺寸模型为60m(L)×60m(B)×100m(H),土体物理参数见表1。采用3×3群桩基础,桩径为1.0(1.2)米,桩长为60m,桩基布置见图1.1,承台平面尺寸为11m×11m,厚度分别取1.5m,2.0m,2.5m,3.0m。施加25MN的压力荷载,采用GTS模型中的桩单元设置桩基与土体之间的摩擦界面单元,以此来模拟桩侧摩阻力。桩端设置弹簧,以此来分析桩端阻力的变化情况。土体、承台采用实体单元划分;由于桩基的长径比为60,长径比较大,因此桩基使用离散的一维杆系单元。模型如图1.2。

表 1 土层物理参数

Tab.1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soil

图1.1 群桩平面布置图(单位:m) 图1.23×3群桩有限元模型

Fig.1.1Layout of piles(unit ,m) Fig.1.2 Element model of 3×3 piles

2 承台沉降分析

在桩长、桩距等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对承台施加25MN的压力荷载,研究分析不同承台厚度下的承台沉降。结果如图表所示;

图2.11.5米厚承台沉降位移云图 图2.22米厚承台沉降位移云图

图2.3 2.5米厚承台沉降位移云图图2.43米厚承台沉降位移云图

表2 承台沉降随厚度的变化

Tab.2The settlement of pile caps under different thickness

结果分析:

①保持桩身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大,承台沉降逐渐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

②由沉降位移云图可以得出,承台的最大沉降都在边角处,呈现中间小,两边大的现象,说明在外力荷载作用下,承台内的应力传递路径发生了改变,沉降产生了不均匀性。

③提高承台厚度对沉降的影响较小,而增加承台厚度会加大工程的投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选择承台厚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多项因素的影响,选择最佳厚度。

3 桩顶荷载分析

3.1承台应力分析

在桩长、桩距等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对承台施加25MN的压力荷载,研究分析不同承台厚度下的承台应力。结果如图表所示;

图3.11.5米厚承台应力云图 图3.22.0米厚承台应力云图

图3.32.5米厚承台应力云图图3.43.0米厚承台应力云图

表3.1 各厚度下承台应力表

Tab.3.1 The tress of pile caps under different thickness

结果分析:

①由于桩基及周围土体的影响,承台的应力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和不均匀性。压应力主要集中在承台顶面的墩柱相接处,以及侧面和底面的跨中处,柱边及桩边缘附近产生了高压应力区,使该区域内混凝土受到较大压应力;拉应力出现在底面及靠近底面的侧边处,靠近桩顶处发生应力集中现象。

②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加,承台的内力发生了改变,最大主压力和最大主拉力逐渐减小,其中承台厚度从1.5米增加到2.0米时,压应力和拉应力衰减比较明显,从2.5米到3.0米,压应力变化幅度不大,不出现拉应力。该结果表明,在工程允许范围内,保持荷载及其它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可通过提高承台厚度减小拉压力,防止承台底部混凝土由于压应力过大出现裂缝,同时可以降低高压应力区域内的最大压应力,防止该区域内混凝土受压开裂。

3.2 桩顶荷载分析

群桩编号参考图1,由于几何模型的对称性,桩①、②、③、④和⑥、⑦、⑧、⑨的轴力和变形一致。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心桩⑤、角桩①、边中桩②进行分析,对桩顶反力及角桩/中心桩、边桩/中心桩的反力比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2:

表3.2 不同承台厚度下桩顶反力表 (单位:kN)

Tab.3.1The tress of piles top under different thickness(unit:kN)

图4-23 承台厚度与桩顶反力比曲线变化图

由上表及曲线图可知:

①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大,桩顶反力逐渐大,桩顶反力比逐渐减小。承台厚度从1.5m增至2.0m时,角桩/中心桩、边桩/中心桩的反力比变化率最大,随着厚度继续增加,反力比的降幅趋于稳定,各桩桩顶荷载分配差异性减小。该分析表明承台自重增加可使桩顶荷载分配发生调整,同时改变竖向荷载传递路径,使传力更加均匀。因此适当提高承台厚度,可改变应力传递路径,使桩顶荷载分配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群桩基础的整体稳定性。

②随着承台厚度增大, 桩顶反力也逐渐大。但承台厚度为2.5m和3.0m的角桩和边桩的桩顶反力差别较小, 说明当承台厚度增加至某个数值(有效厚度)时,各桩顶反力差异性接近一致。因此,在设计中应当尽量减小承台厚度至有效厚度,同时考虑承台的构造要求,选择最佳厚度。各种承台厚度下的桩顶反力,都是角桩最大,边桩次之,中心桩最小。究其原因是承台沉降不同使得承台底部(即各桩桩顶)受到台底土的反力作用不同。中心桩位于承台中部,台底土分担了很大外力,桩顶反力最小;而角桩居于最外缘,受台底土的支撑作用最小,自身承担的外力最大。

4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承台厚度对超长群桩基础力学性能的分析,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加,承台沉降逐渐减小,桩顶荷载增大,桩顶荷载大小趋向均匀。在工程实际中,应当合理选取最佳承台厚度,同时考虑承台的构造要求,以达到结构受力及工程节约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超长群桩基础承载机理研究. 张喜刚龚维明 著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韩梅.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础沉降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陈安.软粘土中桩同作用模型试验与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6

[4]张建辉,靳元峻,余晓雅等.不同桩长、桩径桩筏基础的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6, 28(11):1958-1963

[5]谢涛,袁文忠,朱明.群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群桩效应模型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技

篇11

Abstract: The design method of pile caps of GB and the European Code of. The cap is similar to deep beam, shall be designed for deep beams. Punching is a special case of shearing, the calculation can be unified. In the design of pile caps, should consider the beneficial role of diffusion in the external cap.

Keywords: European norms, platform design, truss, beam theory, punching, shearing

中图分类号:TU473.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桩承台的作用是将桩连接成一个整体,并把建筑物的荷载传到桩上,因此承台必须具有强度和刚度。桩承台应有足够的厚度满足钢筋的锚固要求,设计中要对桩帽进行冲切、剪切、弯曲和粘结锚固验算。

承台尺寸确定:

对于群桩,如果桩数不多于6根,可参考表12-14确定桩承台的合理厚度。

纵向钢筋计算:

桩承台的设计计算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梁理论或桁架模型。梁理论是将桩帽看做一根倒置的梁,用常规的弯曲和剪切方法进行设计。桁架模型适用于跨高比小于2的情况,这种情况梁理论不再适用。

如图一(a)所示,在桁架模型中,假设柱上的荷载由桩承台中两个压杆和一个拉杆构成的桁架传递至桩,压杆为理想化的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拉杆为桩承台下部的纵向受拉钢筋。桁架的上节点位于柱加载区中心,下部节点位于受拉钢筋与桩中心线的交点。当桩间距大于桩径的3倍时,仅将从桩中心起1.5 倍桩径范围内的钢筋看作是桁架的有效受拉钢筋。

对于两根桩的桩承台,由图一(b)

因此,受拉钢筋的拉力为

式中N—柱传递的竖向荷载;

l —桩中间距离的一半;

d—桁架上、下节点的垂直距离。

所需钢筋面积为

下面给出了桩数为2、3、4,根据桁架模型建立的钢筋拉力计算公式。

布桩方式:

众所周知,力在结构构件中的传递均服从最短途径原则,因而通过选择合理的布桩方式,可以调整桩上荷载的分配。图二是笔者推荐的正多边形布桩方式。忽略承台底部弯矩影响,由于上部荷载作用点与承台下各桩距离均等,故桩顶荷载也是均等的。

图二正多边形布桩方式

距厚比:

距厚比W/h0(图三)是决定承台破坏形态的重要因素,对一般厚度承台,如文献[1,2]中的承台模型,由于其厚度较薄,距厚比分别为1.67及1.65,破坏以弯冲破坏为主,故而引起桩顶荷载分布不均匀。目前普遍认为[3,4],满足W/h0≤1或α≥45°的承台(即厚桩承台),其主要破坏形态是冲切破坏或剪切破坏,基本满足承台刚性的假定。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承台距厚比,来保证承台刚性。

图3不同距厚比时承台主压应力等值线(a)-h0=240mm W/h0=1.83;(b)-h0=300mm W/h0=1.47;(c)-h0=360mm W/h0=1.17;(d)-h0=420mm W/h0=1.05

为进一步分析距厚比对桩上荷载分布的影响,以承台厚度为变化参数,对文献[2]的试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距厚比的减小,承台由弯曲破坏为主,逐渐向冲切破坏过渡。图三为承台在不同距厚比时的主压应力等值线。同时,随着距厚比减小,承台下角桩桩顶荷载在总荷载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从距厚比1.83时占总荷载的45%,到距厚比1.05时的61.5%。距厚比小于1.0后,变化已不明显。图五为角桩荷载在总荷载中所占比例与承台距厚比的关系曲线。此外,从图三还可以看出,承台距厚比减小,拉压杆作用越来越显著,从而验证了文献[1,4]中提出的厚承台拉压杆计算模型。对距厚比较小的厚承台,现有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计算方法并不能反映其真实的受力特性。

图四承台剖面图

图五角桩荷载与距厚比关系曲线

抗剪设计:

需要验算桩表面内20%桩径截面的受剪承载力。确定受剪承载力时,应考虑由于剪跨较短时,受剪承载力的提高,因此设计剪力 乘以,其中为柱表面到临界面的距离。当桩间距≤3倍桩径时,这种提高可用于整个临界面;否则只适用于距桩中心3倍桩径的范围内。

抗冲切设计:

当桩距大于3倍桩径时,应验算桩承台的受冲切承载力。除此之外,还应验算柱表面的受冲切承载力。

钢筋细部构造:

桩承台钢筋应满足的细部构造要求,包括最大钢筋面积和最小钢筋面积、钢筋间距、钢筋保护层厚度和受拉钢筋锚固长度。受拉钢筋应贯通每根桩,在穿过每根桩中心线外向上弯起,以保证锚固。

结语:

根据地基土质及成桩工艺,多桩承台桩间距一般为2.5~4倍桩径。当桩距一定时,承台厚度常由冲切计算确定。对于高承载力的嵌固桩等,冲切决定的承台厚度,一般可满足承台刚性要求;而对软土地区的摩擦桩,其单桩承载力低,冲切确定的承台厚度,一般不满足其刚性要求,尤其应引起重视。

多桩承台设计时,可通过控制承台距厚比W/h0,以满足刚性承台假定,从而将上部荷载均匀传至承台下各桩。

选择合理的布桩方式,即尽可能将桩围绕上部柱按正多边形排列,是保证将上部荷载均匀传至基桩的另一合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Perry A, Daniel K, Michael P C.Strut_and _ Tie Model for the Design of Pile Caps an Experimental Study. ACI Structural Journal, 1990,87(1):81~92

郭宏磊. 桩筏基础中筏板厚度确定的研究: [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1997.10

季静等. 厚桩承台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5(3)

罗君东.关于桩基承台设计方法的商榷. 建筑结构,1994(8)

吴寿保等.多桩承台最小厚度的确定.建筑结构,1996(1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篇12

 

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是每一个房地产企业关注的问题。结构成本是整个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结构成本往往因为规划和设计管理的好坏出现非常大的波动,可以这样说,建设项目前期的设计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影响整个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在80%以上。其中,结构成本占到建安成本的40%至60%。很多建筑结构设计做的并不精细。通过降低成本以求提高经济效益是房地产行业共同追求和努力的目标之 

 

一,而结构成本的控制是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 

在整个结构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⑴做好事前控制。这是整个结构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⑵设计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设计过程中必须控制好的关键环节,严格按照设计流程做好精细化设计。⑶设计过程中适时、适当的引入外部资源。聘请专业化的设计顾问公司,全过程的进行工程设计的管理和结构成本的控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结构设计不仅能给房地产公司降低工程成本,更可以给房地产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1.结构的设计优化并不是单纯的挑毛病 

而是通过交流、沟通,找到更为合理、经济的设计,从而在满足各种规范的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做好成本控制。结构设计的优化是在充分尊重原设计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优化的过程,互相学习,也有利于提高设计院结构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某项目2栋13层与23层相连建筑、2栋30-33层建筑、5栋9-13层建筑,共9栋。场地附近有一条河流,地下水位较高。场地土质较软,表层4米深度内有部分淤泥质土,地下室底板下土的承载力为160kpa,在17米至22米处有密实的粉沙层,在37-55米处有密实的沙层。基岩埋藏很深。6度抗震、基本风压0.45。本项目对回款的周期要求较高。 

本项目地下室的布置思路:采用一层大地下室 9栋高度和层数相差较大的建筑连为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大型地下车库。优点:交通及停车,小区的物业管理,地下室外墙的数量。但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导致地下室结构的超长,再就是各栋建筑单位的不均匀的沉降。 

为此,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地下室结构超长的解决办法是:⑴结构后浇带的设置——费用、间距、封闭时间、施工便利性;⑵混凝土膨胀外加剂的使用——数量、费用、位置;⑶构造配筋的适当增加—— 数量、费用、位置。其次,各栋建筑物的沉降差以及主体建筑物与地库间的沉降差解决方式是:依照当地的基础设计经验,⑴9-15层建筑通常采用预制方桩基础,以粉砂层作为持力层,桩长约17米,摩擦型桩;⑵18层以上建筑通常采用钻孔桩基础,以砂层作为持力层,桩长约45-50米,摩擦型桩;⑶12层建筑物采用无桩筏板基础有过成功的案例,按程序计算沉降有15cm,实际观测仅4cm在无锡观测到的建筑物最大沉降不超过 6cm。 

2.优化结构设计是对结构设计进行深化、调整、改善与提高 

也就是对结构设计进行再加工的过程。结构设计的优化,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来求得经济效益的,相反经过设计优化的工程,结构布置更为合理、差错更少、用料更省、结构更安全。某高层写字楼,结构高度90.30米,地上24层,地下二层,抗震设防类别丙类,七度抗震设防,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体系,基础形式为平板式筏基,建筑面积约2万平米。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楼层楼盖体系的结构设计,二是核心筒的尺寸及墙厚,三是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和有关构造。设计优化时对其它一些结构设计细节也给与了一定关注。经优化结构设计后,仅前述三个主要方面,可比原设计节约混凝土在2000m3以上,钢筋约70吨。通过结构设计优化,在节约结构造价的同时,使结构自重减小了约40000kn,相当于40kn/m2,约为两层半楼房的重量。从而大大增加了竖向结构构件和基础的安全度,减小了地震力,提高了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设计优化达到了提高项目技术和经济双重效益的目的。

又如:某工程9栋住宅,其中3栋18层、 3栋22层、 3栋28层、采用大地下室连接为一,土质情况:25m深度内,土层较松,桩侧摩阻力为15-30 kpa,越向下土层越密实,桩侧摩阻力逐渐增加为50-70 kpa,38米以下各层桩端阻力均较小,为1500-2500kpa。 

原基础方案按当地的习惯做法及地勘报告建议:18及22层建筑选8-1层作持力层,桩长为40米,28层建筑选8-2层作持力层,桩长为50米。 

选择方案:一是全部选用50米长的ф500及ф600 的预应力管桩!二是节省工程造价 (桩的性价比、承台的尺寸);三是进一步降低建筑物的沉降差及沉降值;四是方便施工管理,提高桩基检测的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对于ф500管桩,当桩长由40米增加到50米时(增长25%),其单桩承载力由1435kn增加至2080kn (增大45%),单位桩长的性价比大幅提高80%! 

3.施工图审查与结构设计优化并不矛盾 

它们的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施工图审查并没有义务审查设计的经济性,而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之一是控制成本、并使设计更加合理。当然,结构设计优化的结果也必须通过施工图审查。某3+1层建筑,4层住宅,半地下室,淤泥质土,厚度约为18米,承载力为70kpa。在32-40米处有较好的沙层,可做桩基持力层,此时ф300 的预应力管桩承载力为600kn。 

原基础方案:筏板基础;8米长的水泥搅拌桩加连接梁形成复合地基 + 止水筏板;长度为35米的ф300 预应力管桩,一柱一桩 + 止水筏板;预应力管桩方案最经济(便宜16%)!最安全!较搅拌桩施工周期短! 

优化设计后,方案调整为:±0.00 标高的取值,地下室的埋深:——对支护、土方、水浮力、抗拔桩的影响;覆土厚度的控制:——地下室布局、景观的要求、管线的要求;地下水位高度的取值和应用:——抗浮设计水位和最低设计水位; 

地下室底板的布置方案: 

——承台间设基础梁加大板式结构 

——桩承台兼柱帽的无梁筏板板结构 

(造价相差20%-30%!) 

结果:总共节省工程造价 3500 万元以上! 

4.结构设计的优化工作不会影响设计、施工进度 

可与设计同步进行。设计优化工作也可以按工程进度要求分阶段进行。某工程由共六幢高层建筑组成,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是:桩基、剪力墙的布置和墙厚、楼层现浇板、地下车库的底板与顶板、地下室外墙、框架柱梁等。 

工程结构设计优化后的经济效益:省去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计 360棵。基础筏板厚度减少,共计节约混凝土用量570m3,钢筋用量减少约220吨。地下室外墙、基础抗水板、顶板共节省混凝土用量约计2000m3,节约钢筋70吨。主楼现浇板节约混凝土超过1000m3。1#住宅楼减少剪力墙布置后,节约混凝土约400m3,钢筋约45吨。6#酒店经结构优化布置后,每层增加净高约150,减少了梁混凝土用量,梁柱钢筋用量减少约20吨。 

经过上述粗略计算,整个工程经结构设计优化后,与原设计相比节约的直接费用在600万元以上。 

总之,由于成本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想在不同的项目上应用同一种管理手段、方法进行成本管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在设计阶段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从而降低成本,这是可以实现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