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范文

时间:2022-02-14 20:59: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篇1

1在学生工作管理方面,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工作

1.1加强自身学习

首先我们要带头学习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了解创新创业的时代性和迫切性,深入读懂国家的政策法规;其次就是了解我们学院的专业创新创业学习,搜集资料,掌握我们学院所带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做好请进来和走出去政策,[2]我们邀请创新企业到我院进行演讲,用实例来启发我们学生,同时我们要出去考察好的创新企业,不断提高我们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掌握,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

1.2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大学是引导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主要场所,应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规划体系,加强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让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首先,要为大学生厘清目标,明确方向,创新创业需要与学院专业特色联系起来,不断发掘和引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创新创业,要理性化对待。其次,大学生要知行合一,共同创新,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带领学生到创业公司去见习,让他们了解真实的创业环境,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另外,我们不能随便去复制人家的创新创业,[3]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精神,发掘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采取激发学生的创新方法。

1.3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工作

辅导员时刻和大学生在一起,陪同他们一起创新创业,给他们提供所需服务,让他们时刻感到自己有强大后盾支持。我们会及时帮助他们提供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帮助他们整合资源,疏通上下级、各学院和部门之间的渠道。同时,辅导员也是创新创业的参与者、学习者和组织者,达到学习和锻炼机会,工作上也有了提高。具体如:(1)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积极邀请我院的创业成功者回到母校,给在校学生做讲座,通过他们的切身体会、鲜活的例子来启发和引导我们大学生去创新创业。(2)我们辅导员经常在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宣讲成功人士的案例,讨论创新创业话题,通过谈论、辩解和沟通,在学生潜意识里树立创新创业思想。

2在实习实训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2.1加强领导,协同发展

学校要高度重视,把创新创业提高到战略位置。我们要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院长为第一负责人,[4]统筹安排。这样学校容易整合资源,能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专业和师资来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很好地集中学校优势资源,给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学校要以教学主管部门为牵头,建立各相关单位联动配合、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学校创新创业的各项工作。教务处和就业办做好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学工部门、校团委和其他部门做好创新创业实践和开展课外活动;以学校创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做好创新创业培训和企业孵化。

2.2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国家的提出给我们大学提出了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大学注重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丰富创业课程体系,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把就业指导这门课定为必修课。以创新思维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思想全面融入专业教育之中,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进入实验室或参与教师课题。对学生创新实践予以充分承认,建立创新学分确认机制,将学生的创新活动与课程修读同等对待,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习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和保留学籍停学创业,形成创新创业管理制度,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3加大经费投入,提供创新创业场所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课堂教学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校将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将不断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使实验室建设整体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落实,推动学科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我们通过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重新整合、优化基础实验室,创建实验中心,建设全校性实验共享平台,完善并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从而建立功能强大、结构合理、管理先进高效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

2.4选拔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

篇2

一、树规矩,创新创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完善建章立制树规矩。一方面协助西安市教育局起草创新创业方面文件。另一方面内部修订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协助市教育局起草相关文件,提升工作影响力。起草《三明市关于深化市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三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高校版)。加强内部管理,修订出台管理文件。修订印发三明学院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文件,从政策方面加强引导。

二、明方向,创新创业调研开展扎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出去,迎进来”开学初我们从内到外开展了扎实调研,做到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大创、学科竞赛、互联网+、激励措施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市级主管部门开展了调研。同时对校内各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调研,把需求和问题一一梳理反馈,做好全校双创工作的管理及服务。接待了区雁塔区科创中心、教育厅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来访,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围绕众创空间管理运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科竞赛管理方法,激励措施、创新创业类竞赛,特别是互联网+大赛辅导机制,辅导机构,支持方式,激励措施等调研主题,我们选取了中国创新创业TOP100的北京和江浙一带同类型高校,赴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前沿,明确了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

三、突重点,高层次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计划,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校级立项111 项,省级立项85 项,国家级立项27 项,均比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较上年增长10%。2018年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175项。2019年度全年学生获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学科竞赛成果共计225项(2018、2019年数据统计不含团委第二课堂部分)。比2018年增长28.6%,每百名学生有  项高层次成果,超额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统计,我校在2014-2018年大学生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本科)榜单中平均排名553位,2018年在榜单中排名407位,在整体榜单(1118所)中属于中游位置,位居省内同类院校第一名。我校竞赛贡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赛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在我校学科竞赛A类目录中的竞赛。

互联网+大赛。我校共有280项创新创业项目报名参加校赛,参与人次达到1298人次。学校推荐7个项目参加省赛,最终《钢琴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梦之园儿童剧》《三明曲艺》获得省赛铜奖。

四、抓课程,专创融合成效初现

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94门创新创业试点课程。根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年初每个学院专业都报了各自的试点课程。目前94门试点课程都完成了教学大纲。

启动专创融合试点教程编写工作。按照学校学科门类,分师范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等八个专业集群研发创新实训教程。同时编写创新创业实训教程,最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X”。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地方高校“三递进、三融合、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201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五、办活动,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弘扬和传播校园文化精神,展示学校形象,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开发出系列拥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我校文化发展底蕴、表达文理情愫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学校名片,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我们举办了西安文理学院首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设计大赛。围绕大赛我们安排了三场专题报告《文创的破逼思维》《无创意,不生活,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享受创意》《短视频创新趋势及大学生原创视频市场潜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沙龙和圆桌探讨活动,不仅有大咖的专题讲堂,还有校友讲堂,以文理学院校友亲身的创业的经历,进校园分享给在校的有创业想法的学弟学妹们。

开发校园纪念品。从设计到开发再到生产销售全由我校在校学生和校友完成。目前已开发出茶具礼盒、抱枕T恤系列,融入了校园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相继投入校园市场,备受学院及全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主办了2019 全国高校行暨青年电竞论坛活动的第四站竞赛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六、谈合作,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拓展

与千里马伯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千里马创投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相关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几年,三方将从空间打造、运营服务、创业支持、人才交流、项目孵化、创业学院、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打造校园文创科教空间。目前三方正在协商正式协议的签订。

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由学校主办,通道教育(新安新区) 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举办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与专创融合金课建设

师资培训。

邀请董国华教授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专题培训,我校100名师生参与了培训,为2020年互联网+大赛打下了基础。

七、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开花

篇3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34-02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科技处、团委、教务处、招就处及二级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形成“学校统筹、二级学院为主、部门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贯穿培养学生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考核到位。

一、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探索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我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指导课教研室,优化师资队伍。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业生涯规划》、《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实务》、《团队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在所有专业课教学中加入了创新创业的理念。在内容中渗透创业意识,在实训中培养创业能力。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创业,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化剂。

2.举办论坛和报告会,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学校定期举办“创业促进就业论坛”“创业创新论坛”“三职青年论坛”“经贸论坛”,邀请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和宜昌市创业协会会长到校进行创新创业工作研讨和讲座。同时还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在今年我校“青春三职说”第一季的活动中,邀请了我校电子信息学院2006届毕业生覃妮娅、旅游与教育学院2010届毕业生毛善坤、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闵含妮回校交流,分享了他们从职场菜鸟到职场精英再到创业当老板的逐次蜕变。通过这些论坛和报告会,增强了学生的进取意识,大大激发了我校学生的创业欲望和激情。

3.实施“全程化”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分年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提升。“第一步”针对所有一年级新生,以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为主,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第二步”针对二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技能教育为主,对有创业激情和能力的学生,组织小班SIYB创业培训,学习创办和经营企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同学们的创业能力;“第三步”针对三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主,对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各项支持与服务,集中孵化,为毕业后实施创业奠定基础。

4.依托技能竞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我校每年有覆盖49个专业的全员职业技能大赛,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2014年我校参加省赛,荣获七个一等奖的佳绩。2015年首次参加全国的技能大赛,一举夺得旅游、茶艺两个一等奖和旅游、茶艺、网络技术三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经过各类大赛的强化训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中获得宝贵的模拟创新创业经历。因此,高职院校在探索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让学生在学校练就自主创新创业的本领。

5.依托专业特色,助推创新创业实践。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色组建了相关的创业实践项目组,利用专业教学和实训开展一系列创业实践活动。如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项目组;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同学的网上开店项目组;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服务项目组和旅游产品销售项目组;园艺专业的大学生花卉植物栽培和盆景制作项目组;茶文化与贸易专业的茶业经营销售项目组;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的食用菌生产项目组;宠物医学专业的宠物饲养和美容项目组;畜牧兽医专业的养鸡项目小组等。这些项目组的活动,既是专业课程实训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具有实战意义的创业实践。如宠物医学专业的宠物美容项目组,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宠物美容创业项目的基本流程。2008届宠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刘县和王海燕创办了荆州市宠物中心医院,他们的宠物医院已成为荆州市宠物医疗行业的排头兵,也是长江大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基地。

6.搭建实践平台,帮扶学生实施创业。2015年,我校“校园创客”大学生校园创业演练项目正式启动,“校园创业演练”公共服务平台由三峡职院、市农业局、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共同搭建,农业产业化平台一期开设10家淘宝农产品网店、50家农产品微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线上线下项目演练,每名志愿者至少可实现每月500至1000元的经济收益。可圈可点的是,创客团队电商创业的货品,又是我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生产出来的优质农产品。所以,此项目不仅帮扶在校大学生零风险创业演练,锻炼大学生创造力、创新力和创业力,培育出一批适应市场的新型在校大学生“创客”,而且也形成了良性的创客循环机制,有效地服务了地方经济,服务了三农。

二、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校将进一步拓展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助推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构建“追远12345”(一个理念、两条路径、三项措施、四大平台、五个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

1.树立一个理念。秉承“正则、修能、追远”的校训,立足宜昌“适宜创新、适宜创业、适宜居住”的“三个适宜”的创新创业型城市的发展定位,树立“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明_两条路径。(1)强化课程建设;(2)促进专业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开展个性化指导。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场,工场就是课堂,教学结合创业,并积极探索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置与建设。

3.落实三项措施。(1)抓保障――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基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讲师组成的“三师”队伍,办好大学生创业协会,组织开展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参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的日常管理工作。(2)拓渠道――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建设校内创业课程、创业园区、创业工场、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社团、创业学院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六大渠道。通过加强校内创业相关课程的建设来提升老师创新创业指导水平,通过建设校内大学生创业园来提高学生创业实践学习的机会,通过创新创业工场的建设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与宜昌市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来促进学生创业就业,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创业学院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3)塑文化――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持续动力。着力塑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持续动力,每年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定期邀请本土知名创业企业家来校举办创业论坛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创业历程;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现场参访,将课堂搬到企业,在实地了解企业创业历程和生产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企业文化;通过成立创业校友联谊会,加强沟通与交流,既为学生提供后续服务,又将他们创办的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鲜活的实践性教学案例。

4.搭建四大平台。即:政策平台、实践平台、孵化平台、信息服务平台。首先,搭建创新创业政策平台,制订《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指导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其次,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企业创建策划、创业申办登记和初创企业管理三个专用工作室,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以及创新创业教学工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再次,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与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合作对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第四,搭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建设高职大学生创业网,共享宜昌市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吸引多家行业协会驻校办公,不断强化创新创业信息服务能力。

5.实现五个目标。即:创新创业政策完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创新创业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成果显著五大目标。有效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努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文化和习惯。让每一位学子秉“正则、修能、追远”的校训,锻造成为创新创业团队的中坚。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Education Work System of the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Take Hubei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UO Ping

篇4

1 工作室基本情况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依托于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为2008年成立的“108工业设计工作室”,经过6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场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有办公桌椅50套、台式和手提电脑30余台、手持式3D数字扫描仪1套、3D打印机4台、数字投影机10套、讨论用电子白板3块等,并拥有1台大型熔融挤压快速成型机、1台非线性编辑计算机、1台图像工作站和1台全自动胶装机等共享设备。

目前,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核心管理团队现有工作人员10名,专业方向创业导师15名,大学生74名。工作室通过新空间建设和新媒体建设,如设立创吧、微信群、微信平台和网络讲堂等,为创业学生创造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不仅使他们了解到创业形势和政策,同时也加强了对他们的培训,增强其创业能力。

工作室通过充分发挥学院设计优势和合理配置软硬件资源,聚焦于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展示专业领域,与校外项目孵化、创业教育、投融资服务等机构进行对接与合作,通过创业导师为设计专业本科生及本校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服务,实现学生带项目就业或自主创业,产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设计驱动型创业企业,将工作室建设成为一个适合本专业、本地域,在国内设计相关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化、联合式培养模式创新基地。

2 工作室运营机制

2.1 组织机构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适用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传媒企业运营模式,采用新型创新服务模式,实行创业导师制,本着提供便利化、开放化、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理念,采用矩阵式企业管理模式,由学院相关领导及系主任成立指导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技术指导部门、策划营销部门、设备实验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以及行政管理等职能部门。根据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专业门类将项目组划分为产品设计、动画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以及展示设计等项目组,各专业组成员由在校学生兼职构成;兼有职能式和项目式划分的优点,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弹性共享;具有较大的机动性,促进各类设计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

2.2 运营模式

模式1:活动聚合型

以活动交流为主,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聚合。

模式2:培训辅导型

旨在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体系为依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运营机制特色一:采用的矩阵式管理运营模式适用于当前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发展情况下,建立以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使得整个工作室组织机构的管理更加柔性化、机动化、扁平化,使信息传达和决策效率得到提高。运营机制以项目运营为核心,临时组建依托孵化项目所需要的相关管理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项目组独立决策与核算,既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络和资源共享,又实现了项目组决策的相对独立性。

本运营机制特色二:针对各艺术设计专业协同作业所产生的交叉性、复杂性,每一个设计专业项目组都有专门的营销策划监测人员,从项目成立到运营后期做到全程监测与指导。

该运营机制实现了创业导师人力资源的集中和效率最大化,同时招募在校学生以实习形式进入项目组,并保证其参与度,从而全面提高项目孵化的可实现性。

3 工作室可提供的服务内容

工作室的核心服务不在于办公场地的提供,而是在于其提供的辅助创业创新的服务,主要服务内容有:

3.1 教育科技资源对接

充分利用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各系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创业资源,为创业项目提供创新创业资源信息平台,协调使用学校所包含的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图书、期刊、报告、论文、专利和技术标准等资源。面向创业项目充分开放共享;采用无偿的方式,面向创业项目对接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及省部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仪器设备、试验平台及测试手段。

3.2 专家专项辅导及培训支持

空间人员的主体,主要由各级管理人员及创新创业专家导师构成,定期举办沙龙、路演以及训练营。

3.3 项目辅助管理

空间在运行过程中,对承担各级各类实践育人、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空间自行设置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度,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实现预定目标。做好项目前期规划、督查项目实施节点、重视项目后期评估,实现科学的项目管理。空间具体实施项目的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督查等职能。

3.4 活动组织宣传推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高校来说,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空间通过建设自媒体,以及通过与西安媒体合作,为在孵团队提供宣传报道。

4 工作室已取得的工作成效

4.1 团队孵化情况

目前,该工作室已累计孵化团队6个,其中成功孵化团队3个,在孵团队3个。例如,陕西克米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已孵化成功的团队之一,创办人为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成员程锋、2011届本科毕业生;公司前身为2007年创办的随风视觉工作坊,正式创立于2016年1月,是一支融交互、创新、视觉设计于一体的专业UI设计与策划团队,鼎力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平台的服务解决方案。

MG动画创业小组为在孵团队代表之一,创办人为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现动画工作室成员2013级学生张咏,创业小组的主要业务及功能以互动性模式发展及推动商业动画广告、活动宣传动画、企业会议动画、网络动画短片的策划与制作,以及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宣传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网页设计、空间设计、企业VI视觉设计等。目前合作的客户包括万科、中海、金地等全国20强地产集团,北京青牛技术有限公司,西安楼观文化景区、西安城墙景区、西安海洋馆等旅游企业,西安智讯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陕西卫视、西安2台等网络电视传媒企业,以及外婆印象、国力仁和、长安小调和毛公湘菜等餐饮企业。

4.2 开展创业交流和导师建设活动

(1)创业辅导。近5年来,工作室每年组织近10场创业相关活动,包括讲座、沙龙、基地参观、学生项目展示以及校友论坛等多种模式。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讲述生动的案例,分享真实历程,解析创业政策,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如“互联网+”、“梦想与创业”等报告深受学生的好评。

(2)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为了给西安科技大学创业学子提供专业的创业辅导,工作室积极组建创业导师队伍,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由学院领导、系主任、学院骨干教师组成的健全的创业导师队伍共计15人,后期将不断发展壮大。

4.3 取得创新成果情况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在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5年来,工作室入驻学生共获得国际级奖项4项,其中德国红点设计奖3项、德国iF奖1项、国家级重大奖项32项,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艾景杯・中国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环境艺术学年奖、全国高等学校景观设计大赛、“河姆渡杯”中国小家电创新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发表文章2篇。

4.4 与企业合作情况

为更好地帮助创业成果转化,空间积极邀请创业专家、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大赛评审、讲座嘉宾参与到日常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活动中,帮助创业团队熟悉创业政策、完善项目设计、发现创业问题。目前已与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深圳深装装饰有限公司、西安美度装饰有限公司、深圳深装总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杨凌习飞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杭州唯艺景观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涉及产品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以及展示设计等多个行业。

5 工作室下一步发展方向和计划

为让工作室最大限度地物尽其用,工作室以需求为导向,注重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和素养培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一是健全从课堂到市场全程服务。建立“一体两翼三支撑”服务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线上、线下双效平台以及政策、人员、资金一站式服务。如可尝试拓展与投融资资源的对接,努力争取与高新区风险投资公司、高新创投、西部证券等公司合作,拟建立西科天使基金,让部分项目获得一定融资,促使雏形团队的快速成长、成熟。

二是完善“互联网+服务”。在进一步完善线下实体基地的基础上,建立线上创业云平台,使得学生创意或创业项目可以随时或求助,云平台的另一端及时对接的是大批合作创业扶持机构以及校内外创业导师。

三是加强融入式服务,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完善学科安排、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育资源分配,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将创新创业项目培育融入不同专业核心课程,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

孵化多少家企业不是工作室的核心任务,关键是通过它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创新智慧和创造活力,进而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升级换代。

总之,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专业工作室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院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和开展小规模创业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工作室将会继续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投入,完善建设,实现制度和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文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人性化建设探讨――台湾艺术设计专业的启示[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3).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10-01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工程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质量上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要求创新型人才[1]。大连民族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创新教育,组建了创新教育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在课内表现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模块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教育阶段的产学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课外表现为本科生科研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综合教育环节[2]。自2009年起至今,又立项建设了149个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对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与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1.1 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课程一般是静态的内容,往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动向。而生物工程属于应用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且生物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存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在笔者的创新工作室,学生在完成课题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知识融合,熟练萃取、电泳、离心、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微生物培养、化学修饰、紫外、红外、原子吸收等实验技术。学生通过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配制实验所需试剂、选择分析检测手段、实施具体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并撰写论文,充分锻炼了创新能力和独立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通过导师与学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导师的针对性指导,提高了学生知识结构的质量。

1.2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又能实现多学科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此外,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一般是几个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年级,这就要求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各自在解决一个综合的实际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互帮互学,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项目完成后的成功,会让学生树立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意识,这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使他们终身受益。

1.3 增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完成项目,能够使学生较早的接触研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实践,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中进行开发和设计,或在公司情景中学习,能够形成独特的“课题式、情景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方法,还能够学会尊重、沟通、合作,体会驾驭综合性的事物,体验专业与社会的连接,使学生主动找到社会位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甚至会产生较好的创业思想。

1.4 培养成绩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产出了大批成果,学生在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竞赛、申请专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甚至有些本科生已经发表了SC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笔者自2010年开始,依托“金黎明创新工作室”,指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太阳鸟”科研项目9项,学生以第一作者16篇,获批专利1项。学生获集中实践环节优秀学生作品评选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2012年度校级立项1项、国家级立项1项,2013年度省级立项1项。笔者也连续三年获大连民族学院“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

学生在大学期间取得的成果,为其毕业后考研、就业、出国等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经过创新教育的学生,就业时手持多项专利、产品、证书等,就业位置和起薪非常可观。

2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工作室任务设置

大学生都有自己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学习任务,尤其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验课较多,课业负担较为繁重,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室上。这就要求创新实验室的实施必须以大学生实际为立足点,尽量不脱离其专业领域,选择难易适中且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的课题。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出成果为辅。及时指导循序渐进,才能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

2.2 导师队伍建设

在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导师在团队中发挥着引导作用,是实施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这就需要教师继续提高自身的学术造诣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融合的创新素质,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导师队伍的建设。

2.3 创新工作室监管机制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自2009年实施以来的两年间,发现了部分立项不能按期结题完成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教务处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管机制,做好中期检查、验收工作,对无故多次不能按期结题的工作室实行处罚或取缔,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是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极好平台,对学生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需要时间去经营,更需要精心设计、重点扶持。

参考文献

篇6

就业指导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如:美国和英国称为职业指导,日本称为出路指导。虽然称谓不同,但涵义大体一致。通常可将就业指导理解为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

1.1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基本做法

美国各高校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和排名,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绝大多数高校自上个世纪70 年代起就强调传授毕业生就业技巧,并逐渐将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受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从入学开始进行全程就业指导,指导目标非常明确。第一年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兴趣和专长,参加相关活动,最终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收集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如何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需求信息等。

1.2 英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基本做法

英国高校就业指导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任务一般由学校承担,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是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不仅提供用人单位需求情况,还包括各种奖学金、教育基金资助下的深造途径等。高校设有专门的就业咨询人员,帮助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特长、设计职业生涯和计划求职方向等。就业指导教师大都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因此对于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还对症下药进行心理辅导等。

1.3 日本高校就业指导的基本做法

日本高校将就业指导扩展为生存方式指导和自我实现能力指导,把职前、职中和职后相统筹,确立了生涯辅导理论。日本从政府、学校、企业到整个社会都建立起一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体系和机制,形成社会资源充分参与的高度组织化。劳动省设有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承担全社会就业和劳动问题;各府县设有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负责介绍和安排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办事机构;所有的高校都设有就职部,院系设有“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定向教育等。

综上所述,国外就业指导的做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学校极为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均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通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来增强学校的知名度。二是就业指导体系完备。一方面是就业指导主体多样化,大学、企业和社会都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政府只进行宏观就业政策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就业指导机构比较完备,大学的就业部、企业的人事部及一些社会性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三是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师资力量雄厚。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收集信息并提供资讯,开展诸如个体交流、模拟实验和心理测试等指导形式,同时就业指导人员都具有相关专业的学位。

2、内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内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 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校园招聘会、信息的、政策的宣讲、技巧的培训、协议的办理等工作,都属于被动等待的浅层次服务。总体上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 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偏小。

就业指导的不足主要体现有: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及毕业生的职业定向脱节, 部分高校存在着只管教学不管社会需求, 只管学生毕业不管毕业生去向的问题;2.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围绕当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就业指导的内容也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与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3.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 过分强调实用性,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求。

以作者学校为例,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指导工作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招生就业处,在人员等方面也给予了一定保障,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也达98%以上,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首先,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够全面和系统。从就业指导课开设来看,主要围绕当年的毕业生进行授课,从内容上讲,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政策的介绍和求职、择业技巧的指导等。其次,就业指导的方法和形式较单一。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形式上。第三,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就业指导课教师多数为行政人员兼职,学科背景复杂,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大差距,较难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3、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探析

参照国外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3.1 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更新就业指导理念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新的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越来越细化,而现实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毕业生单位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观念,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等政策,以满足大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建立规范化、人性化的就业指导理念,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3.2 从工作内容上进行创新

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是指就业指导形成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在于大学生一进校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职业的启蒙阶段,着重于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教育,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与做人,引导他们树立目标意识,探讨“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学二年级是大学生职业发展阶段,着重于学业指导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以尽早确立职业道路和事业目标。大学三年级是职业成熟阶段,着重于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性训练,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以及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优势,提高核心就业能力。大学四年级是职业完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开始找工作,需要对社会形势有更多的了解,侧重于求职的具体技巧和方法,主要使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毕业生择业前的准备、如何撰写简历、面试及笔试中的技巧、用人单位如何进行招聘、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与单位选择、如何正确签约和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和发展机制等等。

3.3 对师资队伍进行创新

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形式。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准入制度,鼓励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培训,并获得一定的资格认定。并深入就业市场,了解就业行业前景,让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计划与就业形势挂钩。就业指导工作是动态变化的,要求就业工作人员密切关注国家就业形势、洞察了解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阶段性需求情况及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把握就业教育时机。

3.4 从就业供需方进行创新

就业指导要走出去,主动与企业联合。一方面企业可参与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的认识,以此开发核心技能,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可雇用性,授课内容更具针对性,从过去注重于传授课本知识及具体职业的联系转变为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大学期间到学校、企业实习,使学生能早点了解团队工作的意义,承担更多的责任,增加自我激励的机会,学生能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学习技能的动力;同时,学生能尽早发现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不足,有机会返回学校弥补不足,为将来的正式就业做好准备。

篇7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1.1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完全适应“自主择业”的要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工作的主渠道是招聘会,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不够,特别是各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使就业信息难以发挥作用,不能满足毕业生更高的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用不够大。从就业指导开展的时间角度看,我国处于基本上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据姚欲群调查,52.1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如下表所示。

1.2高校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

第一,我国已大学毕业未就业的部分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这种现象势必导致西部地区、低薪部门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困难,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第二,理工科院校中,女生本身就不占多数,但“女性就业难”表现得却非常明显。用人单位愿意招收男生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一定的“统计性歧视”也是不争的事实。第三,不能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①专业知识与技艺;②敬业精神;③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④沟通协调能力;⑤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2.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2.1塑造就业工作环境。

深圳大学张雅琴概括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塑造的方法:①就业市场管理:政府从制定计划到提供服务;②就业市场运作:高校从分配管理到提供就业指导;③个体就业方式:从被动分配到自主选择、自主流动、自主创业;④就业成功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成为就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宋继勋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环境方面,政府应该做到:加大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人才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设新的就业岗位。

2.2建立就业工作新机制。

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葱青指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己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但我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

2.3加强就业政策辅导。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使毕业生了解当年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依法就业,在关键的时候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毕业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实际,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联系单位,并主动避开部分省、地的“政策壁垒”,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

2.4将生涯辅导的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选择是一种过程,不是某一时刻的决定,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和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而是所有大学生。大学的生涯辅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要对各年级的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

2.5实现生涯辅导工作的专业化。

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够清楚,也缺乏经验。在已经建立的辅导机构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事不分、政事合一的现象,从事辅导工作的现有专家和专业人员工作中往往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生涯辅导,或者将求职择业的技巧等同于生涯辅导。要使生涯辅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辅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专家化,只有实现生涯辅导的专业化,生涯辅导才能科学、规范地发展。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人员配置是全面开展和提高生涯辅导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学校应广泛建立专门的辅导机构,组建一支热爱本职工作、综合素质高的生涯辅导队伍,开设生涯发展课程,建立学生生涯辅导资料系统,实施心理测评,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形式的生涯辅导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国的生涯辅导水平。

2.6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观念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大四学生的专利,需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做出规划。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生思想工作的新阵地,是素质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应当有计划地为大学生开设一些课程。

篇8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大学生数量每年以增长20%的速度在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有限的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严峻,社会普遍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创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当积极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2.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大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虽然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使得众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3.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各项就业方针与政策,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但是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单一,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不强

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为就业指导课与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观念教育以及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认清现实的就业形势,了解各项就业政策,制定各自的就业规划,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提升其就业能力。虽然,目前国内的各大高校都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其成效却并不显著,存在许多不足,如由于缺乏大量的实证研究与调查研究,导致就业指导课程过于学院化;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面向毕业生,急于在短时间内帮助毕业生解决所有问题,过于急功近利;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较为浅薄,没有设计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及职业素养准备等方面的内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师生互动,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很多是高校行政人员临时担任,师资力量不强,缺乏专业素养,导致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未能满足实际需要;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缺乏,主要依附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模糊等。

就业指导讲座大多安排在毕业生毕业求职前,一般为每年的11月份左右,场次不多。而且内容精彩,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意义强的讲座更是少之又少,未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有效地指导与帮助。可见,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2)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于抽象化、程式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介绍就业形势,解释就业政策与规定,求职礼仪、择业心理、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等内容来开展,内容过于抽象化与程式化,而且这些内容大多也只是进行表面的、浅显的说明与解释,空泛宏观的内容较多,实际具体的内容较少,总得来说,就是就业指导往往只宣传历届毕业生的成功就业例子,没有分析就业失败的经验教训;重点讲就业,忽略敬业教育;趋向于商业性指导,缺乏教育性指导;只重视传授面试过关的技巧,忽视了求职的排忧解惑;一味的提供信息,却忽视了观念教育;往往只针对毕业的年级进行就业指导,未能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集体训导式的就业指导较多,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图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向毕业生灌输既定的就业技巧,且内容年年重复,疏于更新,使得就业指导工作趋于简单化、程式化。

(3)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规划,系统性不强

基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使得社会上将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生源质量、学校名气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现象促使不少高校盲目地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将就业率摆到一个不恰当的高度上,通过大量地收集与就业信息,进行短时间的高强度的应聘技巧辅导,想方设法地将毕业生努力推向社会,在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素质培养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功利性过强,急于求成,完全没有考虑指导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与职场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更不用说对学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与服务。这种缺乏规划的就业指导,不仅使得就业率这一统计数据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与功能,不再是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有关决策的科学依据,而且由于缺乏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里辅导以及个性化指导,使得就业质量不高,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连贯发展,同时降低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诚信度,从而为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埋下重重隐患。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不强,没有全面培养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过分强调就业政策与就业技巧,模糊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与内涵,造成就业指导工作的功利化与短期化,曲解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就业信息源较少,大学生择业定位不准确

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源较少,对社会的职业状况、人才市场的动态缺乏全面的了解,加上未能正确认识自身的择业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能做什么,造成大学毕业生在离开大学校园到社会上去求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与职场,往往茫然失措,进而发现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顺利求职,四处出击,广泛撒网,求职简历、推荐表等四处发放,反复签约,人云亦云,在求职过程中整个人处于焦虑与困惑之中,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毕业生的择业出现从众性与盲目性。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于重视行业性质与薪资,过分地考虑职业与自身的兴趣爱好是否相符,而忽略了自身作为大学生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没有考虑国家的需要,往往造成既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无从就业,而又有许多工作岗位无人应聘的怪象,不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种种现象无一不在说明当前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急需进行改善。

4.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与对策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求我们创新与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的要求与对策有以下几点:

(1)创新就业指导的观念

首先,要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认识误区,将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因而需要指导帮助大学生改变择业观念,只要付出劳动就是光荣的,没有哪种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要树立起劳动就是就业的观念,放下面子与架子,你会发现择业的机会多了许多。

其次,要指导大学生树立就业的风险观念: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风险的社会,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工作就应当做好承担风险与竞争的心理准备,只有敢于直面风险与竞争,敢于承担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观念已然过时了,在就业过程中失业的风险随时存在,人们在经历多次的职业选择后,往往更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还要指导大学生主动维护自身利益,不能一味的依靠政府或学校的庇护,而应该主动追求并保护自身的切身利益。

再次,要指导大学生树立就业的机遇观念:当今社会又是一个充满机遇的社会,有些工作岗位虽然待遇不够丰厚,条件似乎也不是太好,但其发展前景却不可估量,在这样的工作岗位只有坚持不懈干下去的人,往往最后获得了美好的发展机遇。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要想创造美好地职业前景,只有紧紧抓住机遇并在此基础上艰苦奋战,美好的未来就一定在前方。

最后,要指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高校应该以正确的原则与方向为指导,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在服务领域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新门路。

(2)创新就业指导的模式

创新就业指导的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应急式的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所谓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就是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涯的每一阶段,并根据不同年纪各有侧重,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分布实施。具体而言,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其大学生活,明确其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阶段为大学二、三年纪,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学业指导,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努力锻炼并提高其个人能力,提升其心理素质,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解决能力与素质方面的问题。

第三阶段为大学四年级,主要任务是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择业、创业以及升学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提早适应社会,为毕业生的求职与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帮助实现其就业理想。

(3)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与内容

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与内容主要是指将讲座、授课、讨论、报告、调查走访以及实践、培训等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并努力对指导方法进行创新。具体的做法有:

首先,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能在有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管理、咨询与研究等方面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并对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提高授课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与层次,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

其次,结合各专业特点邀请专业领域内的优秀企业家及校友到校园开讲座或举办专题报告会,指导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进行准确定位,并对其就业进行积极的导向。

再次,做好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活动,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思想表现等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社会对各个专业的需求趋势,这些都是进行就业指导的素材,也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改革的重要参考材料。

最后,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实践平台。高校可以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以及其整体择业能力;高校还可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实践的机会,使得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并加深对将所从事的行业的认识。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招生数量和规模愈来愈大,与之相伴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剧增。大学生就业工作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举全社会之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无疑具有深远的全局意义,更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时刻关注毕业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努力营造师生“情投意合”的工作氛围,是做活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1.摆“社情”,警醒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难。究其原因,除了大环境等因素外,追本溯源,实际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和更新问题。广大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带头大胆创新、转变观念,同时积极引导、教育莘莘学子转变就业观念。在这一方面,摆“社情”尤为重要。通过认真审视、全面分析,深入宣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竞争态势和严峻形势,教育警醒同学,让他们摆脱“天之骄子”的自我陶醉,摒弃失意自卑的不良情绪,扭转动辄要进机关到事业单位的不良择业动机,冲破挑拣、徘徊、犹豫不定的桎梏。转而树立自信、自我定位、扬长避短、正视挑战,积极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但要全方位分析和宣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就业现状,还要注意工作前移。要面向所有在校学生,树立就业工作经常化、一贯制的新思路,结合入学教育,从新生抓起,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要建立长效机制,让校内学生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零距离”,面对面,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倾“真情”,把握毕业生脉搏,扭转“错位”局面

每年都会在部分毕业生中出现“老师急他不急”,“老师主动他不主动”,“老师替学生承担压力而同学茫然无适,找不着‘北”’的错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大毕业生在择业意识上,既想主动竞争和谋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多数同学都有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想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理想的职业,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凭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进行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上还未形成真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和环境,因此,既想积极参与竞争又担心竞争不公。面对这种情况,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熟练掌握就业指导的基本技能和原则;应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把同学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倾满腔“真情”热爱学生,感动毕业生,让他们从各种不良想法的困顿中尽快解脱出来。加大“真情”的投入力度跳出“老师思维”抓就业,站在同学角度搞服务,分析同学们的就业心理,了解同学们的就业要求,把握同学们的实际想法,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百事不烦,百问不厌,以真情换真情,引导教育学生增强紧迫感,真正把就业视为个人修身立业的第一要务,全面调动每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紧就业,促进就业。

3.尽“朋情”,教育帮助毕业生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这里所说的“朋情”更多的是指就业指导工作者要视学生为朋友,坦诚以待,平等相处,遇事多同他们商量、多与他们沟通,通过行朋友之实,尽朋友之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指导效果。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一方面要准确的自我定位,增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人情味”;另一方面要求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传授就业技巧时要注意方式策略,使“朋友”们更易接受,从而达到工作加强,友谊加深的理想目的。具体说来,要根据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优秀毕业生要重点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自身条件一般、性格内向、机会相对较少的同学,要尽早地给予关注和指导,与他们一起分析自身情况,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对于少数在择业时受到性别歧视的女同学,一方面应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指导他们适当调整择业目标,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为促进全社会就业观点的转变,形成公平良好的社会就业新秩序贡献力量。

尽“朋情”作好就业工作,还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要不断挖掘就业指导资源,吸收和争取更多的往届毕业生、社会成功人士和在校师生,参与到“朋友圈”中来,整合优势,扩大阵容,共同做好工作。

4.捧“实情”,重服务,做好就业指导的各项具体工作

就业指导的各项日常工作政策性、事务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事无巨细,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者首先要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各项指导工作,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立足服务,突出一个“实”字,使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深入落实,及时落实。捧“实”情,做实事,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首先要扎实深入,舍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方针政策,就业现状和同学实际,突破常规,有的放矢。其次,要注意理清思路,宏观协调,把一天到晚不得闲的具体工作全面把握好,分层落实好,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难点。另外,要善于总结积累和提高,做有心人,使具体工作记录准确,措施得当,处理细致,稳步开展;阶段性工作有思路,有材料,有回顾总结;重点性工作发挥优势,全力完成好,做出特色。

篇10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问题愈来愈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十分完善,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指导也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是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补充,是顺应社会新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是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举措。

1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对自我就业的全新定位和选择,是大学生结合自身各方面综合优势,由被动面对就业环境变为主动出击,能够更大程度实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高校辅导员指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规划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和极具现实意义的工作。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创业指导仍然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项缺失,其难点在于:(1)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淡薄。(2)高校创业指导工作机制还未完善。(3)社会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还需要很长时间来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完善。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年轻部分,具有思维敏锐、掌握最新知识和技术、创造性强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多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自身的巨大优势,很多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面临就业时显得仓促被动,不能全面了解社会就业情况,因此不能准确定位自己,更不能坚持所长、有所突破,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结合自身特点,另辟蹊径,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做合理准确的引导,而倡导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更是一个沙中淘金的漫长过程。

高校就业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使辅导员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准确掌握人才需求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意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高校创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则需要在此基础之上,首先对创业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创业指导老师需要更加全面了解社会创业大环境及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做好及时传达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传输带作用,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各种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尝试;其次需要构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台,如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实习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鼓励大学生正视就业压力,面对压力寻找机遇,等等。

大学生自主创业除了面临上述的一些问题,总体来说,社会也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仅靠大学三、四年的职业规划指导,很难应对自主创业的高要求。高校创业指导工作机制也不够完善,大部分高校还缺少一支高素质、掌握科学手段与现代化方式的专业化创业指导工作团队,不能对大学生创业做及时全面的协助和指导。

2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导的措施

(一)加强就业观、创业观教育引导

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实际,深刻认识严峻的现实,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业观;引导大学生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就业预期,加强对世情、国情和社情的了解,树立国家至上、事业为先的观念,树立“行行可立功,处处能就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引导大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妥善处理好职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关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正确对待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提升精神境界,确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

在创业上,应引导大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成分更加多样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必是大学生的首选,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整合资源,积极投身到自主创业的热潮中。一是培养创业的勇气、胆略、激情与信心,树立“创业”是成功开创事业的理念;二是以创立一项事业为目标,努力成为新兴行业、新兴领域的开拓者与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止于解决一己就业岗位,不停留于谋取一份职业;三是理性对待创业机会,合理定位创业目标。由于知识、技能、经验、资金、能力、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创业初期挫折多,投入大,并且整个过程都伴随着风险,要充分估计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境,用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用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解决。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在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创新基础上创业。

(二)加强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

职业道德是适应各种职业特殊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道德意识和行为成熟的表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后备建设者和生力军,只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引导他们把学识和才智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民。

当代大学生思维灵活,自身意识强,注重个人奋斗,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初步设计,希望凭借个人奋斗和努力向社会证明自我。但这种美好憧憬和愿望的背后又隐藏着他们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一些困惑和迷惘。针对大学生的这种希望与困惑、进取与彷徨、认识与失落交错的职业观现状,适时加以教育引导,加强职业道德、行业知识教育十分紧迫和必要。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实践活动中,要有利于提高素质,提高能力,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有利于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与敬业精神。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面向基层,把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结合理论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素质是最为有效的学习。大学生需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四)加强创新意识和技能培训的教育引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教育部要求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立高新技术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是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更应是新岗位的创造者。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是一条新的就业渠道,同时能带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成为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中素质较高且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群体,这一群体较之其他劳动者更容易创办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竞争力的新型企业,容易形成对资金、劳动力都有吸附能力的企业群。

(五)加强就业创业个体化的教育引导

个体化引导即为有针对性的引导。不能顺利就业创业的原因很多,有个人能力、就业观念、社会需求量等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区别对待,有的放失,更有利于扬长避短,找准个人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提高教育指导的针对性。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导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渴望,服务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在做好教育引导过程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寓教育于引导之中;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工作,寓指导于辅导之中;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六)加强就业创业政策的学习指导

大学生就业是劳动力就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受国家就业政策的指导和制约。大学生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就业政策,了解社会的需求信息,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责、权、利,获得就业的主动权。

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大学生就业,已把大学生就业情况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之中;中小企业招收大学生就业给予了各项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了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这些将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推动高校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七)加强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疏导

在就业创业激烈的竞争中,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矛盾中,大学生承受着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是否满意,专长、兴趣能否得到发挥,择业屡屡受挫,创业困难更大,这些让他们忧心忡忡。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初次步人社会的大学生们寝食难安,也使他们本来正常的心态变得敏感起来,心理陡然问产生焦虑和恐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适时到位,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首先,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和事业,这种热爱会冲破暂时的困境与挫折,开动脑筋,百折不挠,化危为安,开辟崭新的人生境界。其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构建和谐、良好的人生环境。心理的和谐与心理健康是积极应对竞争压力、挫折,适应环境的内在心理基础;人际关系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紧张、焦虑情绪,使个体在分享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温暖中获得继续奋斗的力量。最后,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情绪疏导、心理调整方法。尝试运用一些调适方法保持心态平衡,维持心理健康。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东方不亮西方亮”,相信社会,自强不息。同时,多参加健康向上的活动,多找朋友或老师、家长倾诉。变换环境,广交朋友,学会宽容等,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

篇11

近年来高校快速扩招,就业形势逐年严峻.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及家长都非常关心就业。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顺利就业,已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蓬勃发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意识越来越重要。

1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过去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就业”的多,讲“创业”的少;提供就业信息的多,提供创业机会的少;传授学生就业技巧的多,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少;为完成就业率指标而替学生找工作、寻出路的指导多,以发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导向,从而引导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的指导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以及世界范围内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无论是从就业形势的变化,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都要求我们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风险意识。受传统体制影响,一些大学生容易养成凡事求稳不变、安贫乐业的观念,一时很难适应就业风险。市场竞争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不确定过程。参与市场竞争,首先就应当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风险与利益并存,敢于承担大风险的人,可能就是获得最大利益的人,再用那种一业定终身的观念来对待就业已经过时了。一个人往往在多次职业或岗位选择中,更能感受到风险的洗礼,从而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2 树立劳动即就业的观念

2.1 转变择业观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一个择业观念的误区。即仍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对职业和岗位的期望值过高。如只想去大城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著名“三资”企业和国营大厂,不愿到其它乡镇地区、山区或集体、乡镇、个体企业去就业。对于生产一线的工人等工作,觉得脸上无光,见不得人。这种择业观,使一些大学生对众多的就业机会熟视无睹,甚至对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也无动于衷。因此,要教育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即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有益劳动,就应理直气壮,就不低人一等。面子的束缚解开了,架子放下来了,就业的机会也就多了。

2.2 抓住机遇

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发展机遇,谁能抓住机遇,谁就有可能发展起来。有些岗位,现在看起来条件不太好,待遇也不丰厚,但却很有发展前途,在这样的岗位上坚持不懈干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未来。对任何人来说,只要把自己的未来放在自己抓住机遇、艰苦奋斗的基石上,不患得患失,就业的大门就永远敞开在面前。如果一概拒绝那些一时薪金少、待遇差、离家远的单位,以致失去了发展自己的机遇,这是很可惜的。

2.3 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

高校应确立正确的方向和原则,指导大学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当前,农村地区有很多创业机会,而且成本低,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从事蔬菜、花卉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发展庭院经济,充实城市“菜篮子”;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运销,搞活城乡流通或承包、租赁、合资、领办、新办乡镇幼儿园、学校,提高乡镇教育水平。与此同时,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创业。如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所需服务的小企业、小公司,都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新门路。

3 对学生进行全程性就业指导

过去许多学校和院系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在对象上。把就业指导的对象局限于毕业生;二是在时间上,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集中在临近毕业的半年甚至几个月内完成;三是在内容上,只注重服务型指导,忽视教育型指导。这就导致了商业性的指导多,教育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面试时怎样闪烁其词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多,讲平时怎样诚实守信给人留下“好名声”的少;为学生走出校门找不到工作而着急上火忧心忡忡的多,为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坚持大学教育主旨,培养青年学生“精神成人”而进行深刻思考并身体力行的少。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有“临时抱佛脚”的“嫌疑”,也违背了教育自身的特定规律。教育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环境。针对传统就业指导教育的弊病,我们认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必须要全程性指导。

3.1 毕业生就业指导要有连续性

就是要把4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择业准备要从进人大学校门开始,如开展系列讲座,包括对新生开设的生涯讲座和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讲座;邀请校友开经验座谈会;开展个人咨询等;二是在时间上,要将就业指导时间延伸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而不是临近毕业才开展突击性训练和培训;三是在内容上,应拓展到整个大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去。作为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载体,从入学教育开始,就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渗透到“两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中去。进入毕业阶段,要对毕业生进行集中强化教育,不断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成就意识,帮助他们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择业观偏差,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3.2 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不强,导致用人单位抱怨高校毕业生中看不中用。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往往提出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的条件,面对这种要求,必须切实按照专业特点和高教规律,以创新为着力点,培养复合型的实践应用类人才,狠抓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载体——实践教学的建设和管理,以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去取代相应的工作经历,缩短适应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欢迎的大学毕业生。

3.2.1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关键是要紧密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紧密联系企业以及紧密联系社会。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要利用假期给学生创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与社会经验。

3.2.2加强实践教学

篇12

2011年,教育部批?适凳?“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三种类别――创业训练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及创业实践项目[1,2]。该项目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校学生为主体研究创造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将其成果推向创业活动中去[3]。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开拓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4,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工程美学的发展,表面工程在金属及非金属制品表面装饰作用也更引人注目和得到明显的发展。表面工程技术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现代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与基础工艺之一,同时又为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是利用表面工程技术,使材料表面获得它本身没有而又希望具有的特殊性能。该技术能加强材料表面防护,提高材料表面性能,控制或防止表面损失,可延长设备、工件的使用寿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结合表面技术的特点,发挥表面技术的社会价值,实现教育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二、表面强化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表面强化技术方面有宽广空间。表面强化可以提高金属材料抵御环境作用的能力,可以修复磨损或腐蚀损坏的零件,挽救加工超差的产品,实现再制造工程,这些方面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比较容易找到创新的切入点。

比如镀铬,铬是一种微带天蓝色的银白色金属,有强烈的钝化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其硬度很高,镀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常用于零件修复或易磨损件的电镀。硬铬镀层充分利用了铬层硬度大、耐磨性好、摩擦系数小的特征,在工业上应用相当广泛,尤其是重负荷、高摩擦的工况下。

表面强化技术中镀铬工艺简单,在校大学生容易掌握,容易寻找到创新点。镀铬电解液为络合物电解液,一般多采用甲酸盐(甲酸钾或甲酸铵)或草酸铵做络合剂。主盐采用氯化铬或硫酸铬,加入一定量的导电盐(氯化钾或硫酸钠),用硼酸做缓蚀剂,在加入少量润湿剂。三价铬电镀铬的阴极反应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铬的三价铬的络合离子得到一个电子称为二价铬络合离子,第二步是将二价铬络合离子还原成金属铬。

大学生在进行镀铬表面强化研究活动中,可以掌握材料与化工结合的知识,对其提高思考能力有显著帮助。

三、表面改性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表面改性技术也可以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该技术可以研究各类材料表面的失效机理与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理论问题,开发新的表面工程技术,还可以实现特定的表面加工来制造构件、零件和元器件等。

化学镀在表面改性技术有重要地位,方便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化学镀有以下优点:在复杂结构的镀件上可以形成较均匀的镀层,镀层的针孔一般比较小,可以直接在塑料等非导体上形成金属镀层;镀层具有特殊的化学、力学或磁性能,不需要电源。

在非金属表面镀覆一层金属可使其既具有非金属的特点也具有金属的特点。依照化学镀镍反应中的不同基体的表面情况,可分为5类:①本身对化学镀镍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如Fe、Co、Ni、Pd等;②不具有催化活性但能从镀液中置换出金属镍的金属,如Zn、Mg、Al等;③无活性也不能置换出金属镍的导体,如铜、黄铜、石墨等;④非导体,如塑料、橡胶、陶瓷等;⑤导体与非导体的复合体。对于非金属材料在化学镀之前的预处理主要有:除油、粗化、敏化及活化。这些材料能够提高零件表面的亲水性和形成适当的粗糙度,以保证镀层具有良好的附着力;使粗化后的零件表面吸附一层有还原性的二价锡离子,以便在随后的离子型活化处理时,将银离子或者钯离子还原成有催化作用的银或钯原子;使零件表面形成一层有催化作用的贵金属层,以使化学镀能够自发进行。

选用非金属表面化学改性技术应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拓展大学生对材料交叉领域的认识,增加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表面装饰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大学生对表面装饰技术有直观认识,能够轻松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表面装饰技术能够赋予金属或非金属制品表面光泽的色彩、图纹、优美外观。

比如将涂料进行涂装修饰材料表面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挖掘出创新创业项目。涂料指涂布于物体表面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形成一层致密、连续、均匀的薄膜而起保护、装饰或其他特殊功能(绝缘、防锈、防霉、耐热、阻燃、抗静电、耐磨等)的一类液体或固体材料。涂装是将涂料用一定的设备和方式涂布于物件的表面,经过自然或人工的方法干燥固化形成均匀的薄膜涂层的过程。涂料除保护、装饰等作用外,涂层还可赋予绝缘、防污、抗菌、防霉、阻尼、阻燃、示温、导电、导磁、防辐射、防静电、隐身等特殊功能,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五、表面功能化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表面功能化技术能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给以学生充分飞创新空间。表面功能化技术根据需要,可以赋予材料及其制品表面力学性能、物理功能和多种特殊功能、声光磁电转换及存储记忆的功能;制造特殊新型材料及复层金属板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