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10 16:01: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美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美学论文

篇1

设计手法和过程

篇2

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的空间设计主要就是指针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构造进行恰当的设计来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以往人们对于空间的设计往往大多集中在实用性上,而随着建筑美学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髙,在空间设计中体现出美学的身影也越来越迫切,具体来说,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进行美学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建筑空间的大小规划和位置设计,当然空间的转换也是一个重要的建筑美学表现形式。

1.2美学在建筑比例设计中的表现

建筑物的比例设计是最容易体现出美学概念的一个设计环节,因为建筑比例设计主要就是指针对建筑物所涉及到的各部分的比例的设计和规划,而对于美学来说,比例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指标,是影响人们视觉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美学在建筑比例设计中的表现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最为有效的,具体的表现内容有大小比例设计、虚实比例设计、凹凸比例设计和长宽比例设计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1.3美孪在建筑均衡设计中的表现

对于均衡这一要点来说,其既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均衡也就成为了美学在建筑设计中主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和体现,很多人也把这种均衡理解为一种比例的设计,虽然两者存在较大的类似,但是均衡更倾向于对于对称性的设计和研宄,尤其是对于中轴线的运用最为广泛,通过对称的建筑设计来表现出建筑物的一种美感。

1.4美学在建筑形体设计中的表现

建筑物作为一种作品来看,其形体也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对于具体的设计而言,形体设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比如对于墙体的设计和屋顶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形体的要求,也就是外形的要求,而这种外形的设计正好也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建筑物外部线条的设计更是可以体现出美学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外部形体的设计中,色彩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建筑物而言,都已经摆脱了单色调的外形设计,而是加强了对于色彩的运用,而这也正是美学的相关内容。

2如何提高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这也体现出了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所发挥的价值也越来越大了,因此,这也进一步的促使我们要加强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美学,切实提髙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要想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美学的影响,那么必须首先提高设计的水平,因为建筑设计是建筑美学的重要载体,所以说建筑设计的发展是建筑美学提高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如果建筑设计自身都没有获得发展和进步的话,也就无从谈起建筑美学的发展了,更不会出现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深化了。

2.2加强对于建筑美学的研究

切实提髙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还必须加强对于建筑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尤其是要加强切合于当前实际状况的建筑美学的研究,以目前最广大人们的根本需求为着眼点和根本诉求来切实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研宄,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使用,提高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模拟技术来避免对于施工应用造成的损失,通过模拟来发现建筑美学的研究是否具备实践应用价值是当前建筑美学应用研宄的一个主要方式,也是为了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

2.3加强对于生态可持续性的应用

就当前的建筑发展趋势来看,生态型和可持续性的建筑物是最为受到欢迎的一种形式,也是为了最为主要的一个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基于这一点来说,在今后的建筑美学和建筑设计的发展中,必须加强对于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的研宄,并且还可以以这种生态型和可持续性的建筑物为着眼点加强对于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深化,其实这一点在当前的表现中也有所体现,正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建筑和谐设计的一个重要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篇3

二、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一)素描教学

就建筑美术课程来看,最为基础的课程就是素描课,对学生观察和写生以及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是其目的所在。就总课时来看,建筑学素描课要远远少于美术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几乎就是没有,而且具有薄弱的造型能力。在教学大纲中一般都是在大一设置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从建筑素描总体教学课时来看并不多,而且在安排教学上还存在分散状况,学生对素描技法和表现形式的掌握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在素描教学上,要求目的性与针对性较强就显得极为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素描的表现技法进一步的明确,掌握物体形体的结构规律,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与理解。在实践中体会到:①在安排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现有基础,遵循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规律;②选择教学内容应开始于简单的训练静物形体结构写生,逐渐过渡到大量训练建筑空间风景写生;③结合临摹和写生应是教学方法采用的方式,从而能够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要相适应,为教学效果获得良好奠定基础。结合自身的经验认为建筑学素描基础教学应以学科特点为出发点,把设计类的素描作为重点,设计类素描与结构素描相仿,对物体的结构形态进行研究是结构素描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对学生设计思维进行拓展,推动其想象能力的活跃,有利于推动学生形象思维和创作意识的培养。结构素描有利于推动学生一般造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训练,推动学生对物体形态和构造相关的比例尺度进行研究,强化物体的视觉效果,该设计素描较为理想。结构素描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室内外装饰等设计方面应用广泛。

(二)色彩教学

水彩画通过水对透明颜料进行调配,进而运用其绘成的绘画,绘画的艺术效果具有透明和流畅,以及轻快和滋润特征。在没有开展系统训练色彩前,学生练习的水彩渲染也极为简单。从教学实践得知,大多数同学在训练过程中对绘画技巧过度强调,致使对水彩的色彩变化等因素很难掌握。对水彩画技法过度追求往往使学生忽视基本色彩理论知识,致使在建筑表现与专业设计课上不利于掌握搭配颜色技巧,出现不协调的色彩冷暖关系等。而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水粉画作画工具,颜料具有较强的覆盖性,修改起来很容易等特点,表现力也较强,初学者掌握起来更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水粉画色彩训练常常被安排在第一学期色彩训练中。通过水粉画的练习对学生的色彩进行培养,学生首先在对解色彩意义进行充分的理解后,逐步开始学习水彩画。

(三)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速写实质是学生学习绘画的最简化形式,是对物体造型综合表现的绘画方法,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艺术构思表现方面,它属于主要方式,是对感性知识进行有效获得的艺术手段,也是原始资料积累的最佳途径。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中,应把结合素描与速写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美术课程中。讲授理论,对线条进行学习应是速写教学的开端,由于课时不多,而速写的学习和练习需要的时间却很多,因此速写教学在大一、大二的安排上,要求学生必须在训练方面花费大量课余时间,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运用对学生作业进行查看的形式,把学生的优缺点找出来,尽力做到每次的练习都有新的进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观念认为,针对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的基础美术训练,也就是我们说的建筑美术课程,只要能让学生掌握下一阶段的专业课教学提供基础的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即具备基本的美术素养,就可以了。这恰恰是一种认识的误区,一直以来,我们没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更具前瞻性国际视野、宏观的设计思维理念。此为建筑美术教学现存的突出问题。我们的建筑美术课程正是一门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锻炼学生深刻的感知能力,提高其修养并且与建筑的专业课程(也包括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紧密衔接的基础课程。在着重培养学生造型基础、色彩观察能力和技术性表达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个性化品质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通常认为建筑美术,可以不考虑设计创意和设计观念的培养,认为那是以后建筑专业和规划专业教学方法中去面对和解决的事情,不在美术基础教学的讨论范围中。但实际上我们从历届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必须在基础阶段就通过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创意习惯养成和观念意识植入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重要。

篇4

1.1健美操的流畅性、协调性、艺术性的特点

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健美操教育以后,其主要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健美操教学中包含大量的艺术因素,其动作具有流畅性、协调性、艺术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得到美的享受,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审美标准的树立。

1.2健美操的节奏感强

健美操和其他的体育项目有所不同,健美操的训练可以随着优美的音乐进行身体的舞动,对学生自身的协调性与节奏感有所提高。同时,在优美的音乐气氛的烘托下,健美操具有无限的感染力,可以把健美操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互动,使得健美操表演者的表演极具观赏性,给予观众美的、视觉上的享受。

1.3健美操的安全系数较高

当前体育锻炼的项目非常的多,在进行具体的锻炼之前,一定要进行正确的准备活动,避免在锻炼中出现不良的受伤情况。但是健美操项目对于人体的伤害较小,其属于有氧运动,所以,能够满足众多人群进行健美操的锻炼,健美操运动员可以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行健美操的锻炼,且安全系数较高。

1.4健美操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耐受性

健美操所需要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设施、教学器材等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健美操锻炼,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健美操训练之后,健美操运动员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能起到娱乐的作用。健美操运动员还可以学习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用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耐受性,对于健美操运动员增强自信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校健美操教育教学的意义

2.1对学生来说健美操具有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健美操是竞技项目的一种,经过一段时间的健美操练习过后,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表演类的且公平公正的比赛,具有一定的传播体育能量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根据当前竞技比赛的特点,高校教师可以采取有计划的、目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比赛,同时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健美操的作用非常多,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对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

2.2健美操教育教学的特色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兴趣以及思维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众多高校在举办健美操教育教学之后,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欢快和谐的教学环境,还给学生的精神带来享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欢乐的气氛中,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掌握知识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2.3教师把团队合作思想融入健美操的教学中

面对当前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团队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发挥强大力量,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把这一因素融入到健美操的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使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团队观念。健美操的练习需要团队合作,通过各种队形动作的变换,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教师把团队合作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会给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带来巨大的正面影响,同时,对于学生社会意识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高校健美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目前,众多高校中,纷纷开展健美操的教学,高校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标准。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教师教授学生一整套的健美操动作,要求学生达到的标准是使学生完全掌握整套健美操的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接受能力,学生进行健美操的练习与学习时,没有进行思考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达到一定的成果,但是这种僵化的、单一的训练,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精神,同时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无形间把学生的个性扼杀在摇篮里,使学生失去创造性、个性,同时也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真实意义,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特思维的、创新意识的人才。所以,目前健美操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高校开展健美操教学意识浅薄

高校健美操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标。在目前的健美操教学中,各大高校仅仅是开了这门健美操课程,但是相关学校没有针对其主要目的展开积极的教学,各大高校教师对健美操的理解浅薄,仅仅把她当成是普通的体育锻炼或者仅仅是满足学校工程的砝码,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2各大高校对于健美操教学内容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学习的压力非常大。健美操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同时还要缓解学生对于学习中产生的压力。但是大多数健美操的教学课程设置中,对于健美操的理解是把其当成是娱乐项目的一种,一旦健美操和其他教学课程出现矛盾时,教师义无反顾的把健美操项目取消,这种行为会使学生认为健美操课程不重要,使学生的内心产生不良的印象,同时,再加上学习中产生的无形压力,致使学生的心理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3健美操的教学中束缚学生的能力与创造力

目前,已经设立健美操课程的各大高校中,又很少的学校能保证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来练习健美操,但是课时安排的少,且内容繁杂,使学生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与练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所达到的仅是学校方面期待的效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效果。

4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健美操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在健康成长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健康,健康问题的提出指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更多层次上指的是精神上的心理健康。现在大多数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学校方面对于学生的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就容易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时候,需要教师进行心理教育,所以,要求教师要适当的对学生加以关注。

4.1教师做好课程优化措施

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课程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重视规范、教师讲解、课内教学等,对于原创、课堂以外教学、学生进行原创等问题几乎不考虑,这样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与激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课程优化教学。首先,教师在健美操的教学活动中,课堂初期,教师可以先放音乐,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学生可以根据音乐进行创作。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引导其大胆的放开自己,跟着音乐以及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把教师规定的基本动作做到位,学生在做健美操动作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做一样的动作。最后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之后,让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把所学的基本动作加以改良,形成创新的健美操,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其建立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标准。

4.2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培养其责任感

一个合格的优美的健美操表演团队,要求每个人,每个动作,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这些工作没有做好,会影响着表演是否成功,所以,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以及集体主义感,换句话说,就是提高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无上的责任感。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评定考核,使小组之间建立成一个团队,有助于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培养学生互相接纳、相互理解的意识。

篇5

二、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一)素描教学就建筑美术课程来看,最为基础的课程就是素描课,对学生观察和写生以及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是其目的所在。就总课时来看,建筑学素描课要远远少于美术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几乎就是没有,而且具有薄弱的造型能力。在教学大纲中一般都是在大一设置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从建筑素描总体教学课时来看并不多,而且在安排教学上还存在分散状况,学生对素描技法和表现形式的掌握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在素描教学上,要求目的性与针对性较强就显得极为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素描的表现技法进一步的明确,掌握物体形体的结构规律,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与理解。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

①在安排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现有基础,遵循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规律;

②选择教学内容应开始于简单的训练静物形体结构写生,逐渐过度到大量训练建筑空间风景写生;

③结合临摹和写生应是教学方法采用的方式,从而能够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要相适应,为教学效果获得良好奠定基础。

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认为建筑学素描基础教学应以学科特点为出发点,把设计类的素描作为重点,设计类素描与结构素描相仿,对物体的结构形态进行研究是结构素描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对学生设计思维进行拓展,推动其想象能力的活跃,有利于推动学生形象思维和创作意识的培养。结构素描有利于推动学生一般造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训练,推动学生对物体形态和构造相关的比例尺度进行研究,强化物体的视觉效果,该设计素描较为理想。结构素描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室内外装饰等设计方面应用广泛。

(二)色彩教学水彩画通过水对透明颜料进行调配,进而运用其绘成的绘画,绘画的艺术效果具有透明和流畅,以及轻快和滋润特征。在没有开展系统训练色彩前,学生练习的水彩渲染也极为简单。从教学实践得知,大多数同学在训练过程中对绘画技巧过度强调,致使对水彩的色彩变化等因素很难掌握。对水彩画技法过度追求往往使学生忽视基本色彩理论知识,致使在建筑表现与专业设计课上不利于掌握搭配颜色技巧,出现不协调的色彩冷暖关系等。而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水粉画作画工具,颜料具有较强的覆盖性,修改起来很容易等特点,表现力也较强,初学者掌握起来更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水粉画色彩训练常常被安排在第一学期色彩训练中。通过水粉画的练习对学生的色彩进行培养,学生首先在对解色彩意义进行充分的理解后,逐步开始学习水彩画。

(三)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速写实质是学生学习绘画的最简化形式,是对物体造型综合表现的绘画方法,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艺术构思表现方面,它属于主要方式,是对感性知识进行有效获得的艺术手段,也是原始资料积累的最佳途径。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中,应把结合素描与速写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美术课程中。讲授理论,对线条进行学习应是速写教学的开端,由于课时不多,而速写的学习和练习需要的时间却很多,因此速写教学在大一、大二的安排上,要求学生必须在训练方面花费大量课余时间,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运用对学生作业进行查看的形式,把学生的优缺点找出来,尽力做到每次的练习都有新的进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篇6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表现在建筑个体的大小、高低、色彩的选择、虚实效果等方面,建筑设计要根据建筑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色彩选择,想要实现建筑设计和美学的有效结合,必须实现结合的稳定性和均衡性,这样才能使建筑达到平稳安定的效果。人们对建筑均衡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必须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美学,实现均衡性,保证建筑的稳定性。目前,世界上已经设计出了很多底层架空的建筑。

1.2序列性结合

建筑学和美学的结合突出了一种空间艺术美,建筑结构序列包括结构功能序列和审美序列。只有保证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和自然性,才能实现美学和建筑设计的有效结合。

2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是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表现。建筑美学是美学和建筑学的结合体,是对建筑领域中审美问题进行探究的新型学科。建筑美学包含科学和人文学,是在建筑空间系统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是建筑美学的主要价值体现,建筑美学还具有艺术美学的价值和人文特色。建筑设计要遵循美学中的适用性和美观性的原则,建筑设计要根据美学的规律对建筑进行创造,实现建筑主体、建筑客体、建筑本体、建筑受体等之间的美学关系。美学中的审美本质和特征、美学中的审美创造和生活关系等都在建筑设计中有了很好的表现。美学创造的形式美法则、艺术创造规律、美学品格、艺术的审美功能、艺术鉴赏方法等都被运用到了建筑设计当中。

目前,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筑和城乡环境关系、园林关系等方面。美学使得建筑具备了审美效应,把建筑美深深植入了自然当中,美化了环境,美学在不同的建筑形式设计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效果,赋予建筑不同的风格,形成了一种融于自然环境的美的语言。

美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和自然环境、人和社会的关系上面,当美学赋予建筑设计诗意的时候,建筑设计中就出现了生态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学。美学可以折射出建筑设计的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建筑语言。总之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是可以反映出建筑设计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形态,反映出社会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第二是可以体现出建筑设计的适用性,可以体现出建筑美,激发出建筑美感,可以让人感受到美,实现建筑的价值。第三是可以体现出建筑的鉴赏价值,只有设计出具备美感的建筑,才能把建筑融入所处的环境当中,形成美好的建筑景观,建筑才能具备较高的鉴赏价值。

篇7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力

由于建筑学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空间感和形态感的培养,故必须利用各种可以培养、增强思维能力的手段与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由平面图形到立体空间,再由立体空间到平面图形的空间感和思维方式。而三维空间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无法直观地通过二维图纸表现,这就要求对学生的空间感的培养与塑造。要逐步培养的,而且在现行的教育中,学生从小接受的教学多为单向度(语言文学、符号等)和双向度(绘画、摄影等),长期的单向度和双向度传统教学训练,使学生习惯逻辑思维,而不善于形象思维。大学建筑学教学在空间思维的培养上等于从零起步,这就需要教师将形象思维方式、思维过程通过准确、明了的方式和语言传授给学生。传统教学模式要达到这一目的,则侧重于灌输式的传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一般都为挂图、投影仪和模型,而学生在刚接触专业时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很陌生和不得其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法完美地展示表达建筑本质上的空间感和形态感,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自觉产生思维能力,不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静态的二维方式讲授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特点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登堂入室”,导致学生产生厌课情绪。

三、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建筑在本质上具有空间和时间向度现象,静态二维方式无法表现。目前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将文字、图形、图像、数据、动漫等不同信息集成于一体综合展示出来,以其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大容量的教学信息迅速运用于各种教学,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传统的板书教学中一切可以展示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在现代技术教育中都能完美的体现出来。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建筑教学中,由于具有声容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通过适度的形象刺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动态展现,丰富了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能将多种媒体集中到计算机的统一平台上,图、文、声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融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实景于一体,可以生动直观地表达和展示感性的建筑空间与理性的平面、立体、剖面之间演变过程,通过演示可以将其理论由抽象变为形象,由想象变为直观。如建筑设计原理课教学中,传统教材由于篇幅限制,建筑实例显示较简单,加受经济条件限制,学生往往很难直观地感受大师作品,而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存储、编辑功能,我们将建筑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实例进行收集并数字化处理,动态地表达形态构成过程,甚至包括对某一建筑建造过程的表现,内部空间的赏析都能达到直观的视觉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可使建筑学专业中的抽象内容变为具体化。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感,大量的视觉效果易使学生对相关内容一目了然。如在建筑材料课程里,许多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特点需要向学生讲授,其中并无明显的深奥之处,但由于找不到许多实物进行演示,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于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所需讲授的建筑材料集成于计算机中,采用各种效果图呈现于学生眼前,使其对材料方面有了很深刻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各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和性能。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师生之间互动。

传统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单向的教学为主,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学。在建筑学中,建筑艺术三维空间艺术或四维时空艺术是建筑学研究的重点。但是却很难用抽象的语言来清晰描述和表达,学生感到学而无味。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与教师形成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建筑设计课程中,项目设计方案既无错对之分,也无标准模式何答案,只有优劣之分,学生不能衡长论短。我们在毕业设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将学生的作品制成课件,与优秀大师作品相对比,共同探讨,效果评价,找出差距,通过互动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何思维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基础。

四、多媒体技术在建筑学教学中应用实践

1.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建筑学教学的基础。

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必须要掌握教学设计这一核心,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文字、界面、色彩、图像、模型、动画等,其设计原则应将培养学生空间和形象思维放在首位。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必须熟悉教材,认真选材,对教材加以选编,切忌变为“原汁原味”的电子板书形式。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建筑设计原理课我们将建筑史上优秀经典作品图库用动态地表达形态过程,加强学生对建筑秩序、组织、结构的理性认识。建筑构图则以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的融合,直观地表达空间与理性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关系转换,学生反映对空间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2.合适媒体的选择可提高建筑学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其宗旨就是利用一切媒体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立体想象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首先选择重点和难点,如建筑设计课程等不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建筑设计步骤中各个阶段内容和深度都应该借助媒体来表现。选择媒体要适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如抽象的基本知识,平面、立体、剖面、投影的讲解应以动画结合图片的形式表现;静态的空间构图、色彩构成等只要以图形文件的形式即可;而动态的空间序列和环境,复杂深奥的表现技巧则运用视频文件来表达。只有图片和文字的课件只起到了板书作用,不能展示多媒体的优势。

五、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确保建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进步,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大量图形信息可以多媒体表示,但其只是教学中一种辅助的工作。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优缺点,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多媒体设备是无法完全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板书、讲解、示范等形体语言所具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尤其对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作深入浅出的板书图解分析以及一些知识、技巧的示范是很必要的。我们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亦用板书再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篇8

中国古典美学具有朴素的主体间性特征,儒家有“天人感应”学说、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观点,道家直接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思想内涵与西方现代主体间性理论遥相呼应。苏轼是宋代学者型文人的代表,在思想上,融贯儒释道三家精华,形成独特的文学观点和美学思想,在诗书文画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对于他的美学思想,虽然没有专门著述,但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却时时可见,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突出代表。在对传统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哲学的反思下,现代西方哲学、美学逐渐向主体间性过渡。主体间性打破了二元论哲学的桎梏,主张将世界纳入主体范畴。在主体间的存在中,世界不再是被主体征服的客体,而是另一个自我,两者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审美主体间性理论则强调审美活动中自我与世界的平等,反对传统的主体与客体割裂的二元论,通过了审美体验、审美同情和审美理解等现象学的阐释表达了对物我合一的本体论境界的诉求。主体间性理论由西方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入我国,金元浦先生在《文学解释学》中较早地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文学理论中,此书可称得上是我国介绍主体间性理论的开山之作。当代学者杨春时教授则创造性地针对主体间性所针对的三个领域进行了划分以及阐释。

近年有陈士部先生撰写了《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一文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阐释中国古典艺术的特质,很具有启发性。以上是针对主体间性较为宏观的研究。而从微观上看,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具体的文艺理论著作或者理论家,如孙琳的《论文心雕龙的主体间性》,洪世林的《苏轼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后者对笔者有较大的启发。苏轼文艺美学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典型特征,本文试图从本体论层面上的主体间性美学出发,对苏轼的文艺美学进行阐释与反思。对于审美活动中的主体,苏轼没有直接提出过相关表述。但是其丰富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却使他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并通过其文学创作表现出来。他曾写过有关道教丹诀的《大还丹诀》一文,苏轼写作此文虽在于讲述道教炼丹之秘诀,但道教内丹理论与两宋道学有着密切联系,苏轼的哲学美学思想受其影响很大,甚至许多观点都根源于此。其本意是在构想一种内丹生成的过程,即“性灵”与“六华”生成人,再不断汲取天地“六华”养成内丹。但以美学的视角来看,这段话可以说是苏轼对于审美思想的总括,包含着苏轼对于美的感悟。首先苏轼提到形器之外的“英华”即其概括为“六华”者,实际上就是世界万物“美”的具体表现。在苏轼《赤壁赋》中曾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造物者之美,赋文中之略举“声”、“色”,而在《大还丹诀》中更加丰富,演变为“声”、“色”、“光”、“味”、“力”、“膏”等六华。在苏轼的美学观念中,他不只把世界局限为个人审美的对象和客体,而是强调世界在与个人的交流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下文中,苏轼进一步提出审美过程的另一主体即“我”的存在,所谓“此了然常知者与是六华者盖合而生我矣”。从主体间性理论来看,“六华”无疑是世界万物美的表现,而“了然常知者”可视作审美判断力,只有在世界与个人的审美交流即“与吾接”的过程中,审美主体性与美的表现相融合,审美主体才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在后文中,苏轼进一步说道:“此了然常知者存乎中,则必与是六华者皆处于此矣”,通过审美主体的审美交流,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实现了超越个体与社会的本真存在。这也是现代主体间性哲学的核心观点。可见在苏轼的文艺美学中,在文学活动中的我与世界是平等的两个主体,主体间的交流是审美成为可能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看,苏轼文艺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的本质论遥相呼应。那么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个人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苏轼的文艺美学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平等关系,两个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也不是单方面的认识,而是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产生审美同情,从而相互融合,达到一种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苏轼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有很多,如“人之所以信者,手足耳目也,目知多寡,手知轻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度量与权衡,岂不自信而信物?蓋以为无意无我,然后得万物之情。”“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以人之耳目和度量权衡设喻,苏轼提出只有自我主体深入艺术对象中,摆脱外界干扰,摈弃个人的主观判断,即“无意无我”,去认知体会,才能获得对艺术对象的审美理解,将其表现得真实可信。

在评论文与可等人的艺术实践时,苏轼将其成功归因于“与物化”、“与物交”,亦是其物化主张的表现。苏轼虽然强调了物我合一、以物观物的审美境界,但同时也强调了审美过程中个人的主体性。以物观物表现了一种物化的倾向,强调了审美过程中个人对万物的体验与同情,这种审美同情在老庄哲学中发挥到极致。然而经世致用的儒家文化教育使得苏轼难以彻底成为老庄的信徒。他十分关注现实世界,有着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也有着不俗的政绩。然而坎坷多舛的征途令他不得不回到了独善其身的精神世界中。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他强调“寓意于物”的非功利态度,以获得审美愉悦和自由,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这个观点出自苏轼《宝绘堂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在《超然台记》中他也有进一步的阐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苏轼对比了自我主体的两种态度,并指出只有“寓意于物”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微物”、“尤物”在这方面没有差别,而“留意于物”则让人难以得到审美愉悦和自由,而是为物奴役。这种论述与现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美学著作《美学》中关于“非功利性关系”与“功利性关系”的论述有相似之处,黑格尔强调非功利性是审美活动是否成立的标志,苏轼虽没有上升到本体论高度,但谈到非功利性对于审美愉悦的决定性意义。苏轼的文艺美学中既有身与物化的倾向,亦有寓意于物的追求,表面上二者似乎是矛盾的,而事实上二者却是对立统一的。身与物化从对象主体的角度出发,强调对象主体对自我主体的影响;而寓意于物则从自我主体的角度出发,强调自我主体的审美修养和判断,尤其是非功利性的态度。两者出发点不一,但却互相补充,有利于审美主体间的和谐交流。这种和谐的交流在创作论上演绎为“与造物者游”,在创作实践中表现为“随物赋形”。陈士部先生在《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时曾谈到三个方面的内涵,“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是其中之一。孙根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主体间性特征研究中》进一步阐释为“注重艺类渗透的文本融合性”。两者都指出在抽象思维处于潜隐状态的农耕文化语境中,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许多范畴具有超越艺类的概括力,古代文人常强调“得意忘言”,而不甚介意文本的艺类归属。不同艺类间的融合是中国古典美学主体间性的表现。苏轼文艺美学中也表现出了这一点,他主张打破艺术形式的束缚,进入一种时空一体的审美境界。

篇9

近年来,随着高校继续扩招,大班教学成为日益普遍的教学形式,而采用旧的教学模式———“讲台上一个老师以最大声音授课,台下部分学生却见其嘴动而无声”,显然已无法促进大学生更好学习.而现今,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为大学教学所倡导,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传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使用多媒体进行大学教与学,也是大学教学改革对教师自我提高和学生水平不断深化的切实要求,也是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应使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一个重要分支.是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个体认知发生心理机制或途径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个体认知数量不断扩充,顺应使个体认知结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知与编码,从而获得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直接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帮助学生协调各种学习活动,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这此传统教学模式因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其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特征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了认知能力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中,一些语言学者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概括起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合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即:

(1)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利用原由的认知结构,即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2)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以学习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不同的学生引起不同的认知结构而形成对知识不同的理解,此时只有通过“协商”才能达成共识.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现.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建构主义的观点顺应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大学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一个交互的、不受时空约束的、自然的、友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学习者的必需.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才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可以自己决定建构和创造知识,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从而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的最有效工具.它由于能提供友好、形象直观的界面,提供大量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照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它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将这一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无疑是为高校大学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和途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应该包括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个性化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

(1)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软件如MicrosoftPowerPoint等设计出以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为主的、围绕本单元主题的合理方案,然后通过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所需的各种素材呈现给学生.此时,教师已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多媒体网络设计的情境,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篇10

速写作为美术基础教学的主要训练手段,历来十分受到重视。它既是学生入门的学问,也是设计师观察、记录和表现艺术构思的主要手段,有设计速写、有草图、设计手稿,还有画家的画稿和素材形式。速写重点训练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现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比例、角度、透视、轮廓、结构、质感、光影、空间等内容。速写是一种观察方法。它训练学生从什么角度,怎样去认识事物及其审美属性。速写赋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感性引发,决定他们怎样去观察和体会自然,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审美观和方法论。

但学生很难一下子就理解速写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总是把速写仅仅当成一种绘画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在写生时,好像摆在面前的物件就是提供抄写的对象一样,一旦遇到没有表现过的对象就不知怎么办了。尤其是到户外画建筑风景速写时,就不知从哪里下手,速写水平提高很慢,收获甚少。

在长期速写教学中,笔者针对建筑学和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特点,重点开展建筑风景速写教学,从研究造型艺术的规律出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对建筑风景速写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学生对自然景观空间形态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造型观念。二是注重教学规律,引导学生从最基础的东西抓起,逐步训练学生速写表达能力。wwW.133229.coM

一、改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都愿意学习并掌握速写造型技能,但常常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要想获得很好的训练效果,应注意避免盲目学习,注意客观地看待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初学速写时,经常会过高地要求自己。希望自己画的形体很准确,线条很流畅……当画面效果不理想时,又容易失去继续作画的信心,或者因害怕画不好,一开始便没有信心。要知道速写虽然很快捷,但是并不简单。一幅速写作品能表达出景物的形体结构丰富特征,其中包括对形体关系的把握,对画面构图和线条等技法的灵活运用。同时,还能传达出时代气息与一定的艺术境界。

学生的速写作业,因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而会显得有些“难看”和“幼稚”,其实这些“难看”的作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财富,其中包括了许多有价值的训练内容,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造型艺术规律,掌握绘画方法,积累艺术修养,使自己的速写作业慢慢地变得“不难看”。

速写是概括的艺术,是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描绘物象本质的造型特征。一幅能生动表达物象特征的速写作品,即使在比例和透视结构等方面不够准确,但仍然能够被承认和欣赏,在对速写作品的评价上是很宽容的。许多时候,那些“不准确”的地方还会给作品增添几分生动、自然的感觉。毕竟是徒手的短期作画,想处处做到准确无误,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学生常常忽视认识和区分速写技能的不同风格,往往会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使自己无所适从。应该在一段时间内,用心学习和掌握一种速写方式去有效地表达物象,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速写的表现类型大致可分为:1.用线描方式来表达形体结构和空间层次的画法;2.用排线、排点、黑块组成明暗色调来表达形体空间与光影的画法;3.用线描与明暗色调相结合来表达形体空间与光影的画法。三种画法的表现力各有所长。其中,线描画法技巧相对单纯,既能概括简洁地表达物象整体的空间关系,又能细致地表达物象的形体特征,是许多教师向学生推荐的入门画法。一旦掌握了此画法,以此为基础转而学习其他画法,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线条描绘手段很丰富,最基本的有:1.用线条描绘物体转折边缘(也称内形和外形);2.用线条的相互穿插、遮挡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3.用线条的疏密对比表现物体之间的层次感(在画面中形成黑、白、灰等许多不同的层次对比关系)。掌握了这三种基本手段以后,就可学习更多的表现技巧,如:虚、实线的运用,粗、细线条的运用,线条的松紧处理,运笔速度快和慢的变化……

不管选定了哪一种画法学习速写,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画一批“难看”的作业,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不用很长时间,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要知道: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速写都是绘画艺术中最方便学习和掌握的一门技能。

二、推行建筑风景速写教学训练的阶段学习法

学习建筑风景速写技能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

1.单体描绘训练:单个物体以石膏几何模型、方凳、花草、衣物等生活用品为训练对象。但初学者往往贪心,不愿意在这个阶段多花时间,结果影响到后面的训练。单体描绘训练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客观地用心观察物象,二是掌握应用线条表达物象,三是怎样把握物象的特征。

速写是视觉艺术,因此画速写首要任务是观察。学生往往不习惯使用自己眼睛去看,甚至有将对象符号化的倾向。因此要训练学生真正地用心观察自然,运用直觉的、图像化的、空间化的、具体化的、综合化的模式去观察自然,“神与物游”和“有我之境,以我察物”都是要我们用艺术的直觉去感受和描绘自然。

在现实生活中,线条是不存在的,线条是用来表达生活中相对细长形象的抽象方式,如:用线来描绘物象结构转折处(边、角等),以达到表达形象的形态、体积、空间等等,能理解这一点就会懂得在何处下笔速写了。

对物体形象特征的研究,应该从形状开始,研究它们的形状特点(包括在不同角度的变化),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由这些形状形成的立体会显示更丰富的形态特征。如:立方体由六个方向的正方形组成,从不同的角度,它的形状显示出很丰富的变化;球体则在任何角度都应保持圆形的单一特征等等。

研究物象的特征,还需要运用比例以及透视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抓住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去归纳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物体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运用球形、圆锥去分析理解树木的体积,运用圆柱体分析并表现树干。但要注意,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假如我们不去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写生,不去分析各种树木的不同细部特征,不去学习丰富的表现技巧,就会将所有树木画得像“棉花球”和“胖辣椒”。例如去写生一束,必须把握每一个花瓣、花茎、叶子和整个形体周围的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观察所有这些细部的形状及线条之间的变化关系。

2.组合形体描绘训练: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显示出更为丰富的立体空间效果。进行组合形体描绘训练既能加强对单体物象的认识描绘,又开始研究与表达组合形体造型的丰富性,为下一步的场景构图描绘训练打下基础。从单体到组合形体,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人们的视觉习惯往往只注意单个的物体,不太注意物体之间的关系,所以,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学习整体观察和表现组合物体的方法。

3.场景描绘训练:更多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场景。这是我们必须开始学习的一个更重要的构图环节。把构图和细部描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

可以把构图理解为画面的结构处理。也就是把丰富的物象在画面上进行合理的布置。这个阶段除了要多画,还应多研究构图的规律,训练自己的构图感觉,积累构图技巧。构图的规律就是形式美的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旋律、变化、统一等形式美的法则都会体现在构图中,所以构图的学习不但帮助我们作画,还能提高艺术修养。具体的构图训练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①画小构图:建筑风景构图大致可分为远景、中景和近景模式。中景构图容易完整表达景物,应重点安排训练。可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即:天、地和所有竖立的物体。围绕主题处理这三大块面之间的大小分布和形态,使整个画面具有整体感又富于变化。制作一个取景框学习构图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②了解构图形式:常见的构图形式有水平式构图、垂直式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v形构图等。③训练作画步骤:以铅笔线条作大的布局,然后以钢笔线条从局部着手,最好从最前面的物体下笔先画,然后向后面的物体层层描绘。这样画容易处理线条的穿插、遮挡关系,使空间的秩序得到把握。在这个阶段,坚持用铅笔起稿,可通过反复调整大的形体关系的训练,养成经营画面布局的习惯。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去描绘丰富的局部形态。

篇11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

一、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的影响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但它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传统思想对封建时代的园林建筑立意产生了深远影响。园林建筑的物质外壳如亭、堂、馆、轩、斋等,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在文化礼仪及习俗上与“天地”及“先祖”沟通交流的物质媒体。而台的雏形是“灵台”,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园林中的宫殿,以“巨丽”为特点,讲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导的“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及“天定”的尊卑等级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从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来看,早期的园林建于自然中,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汉代后期造园逐步消失神秘气氛以大自然为师法对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为逃脱政治动乱,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他们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讴歌自然景物和诗文山水画开始出现。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私家园林应运而兴。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纷纷加入造园的行列,他们在设计中以诗画情趣入园,因画意而成景,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精练,概括地再现了自然,并把自然美与建筑美相融合创造了一系列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获得了成熟发展。

二、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立意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内创造无穷的意境,显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须通过造园家对自然的理解,并加上主观创造才能达到目的,在造园活动时主要靠园林空间的创造来得以实现。

庄子在《逍遥游》中把万物生存的道落实到精神上,强调人要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解放,并提出以“心斋”、“坐忘”来作为体验道的手段,这种功夫必须以“无欲、无知、无己”的修养而得虚静之心,并对事物作纯知觉的直感活动,同时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庄子这一思想表现在造园上,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深人的观察和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高,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最好的概括;庄子的“游心”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影响极大,庄子认为要“以天地之心为心”,方可“欺契造化,与道同机”,才能不受现实的拘束,在切实认识客观事物后,经过主观的美的感情,选择缤冶,构成美的意象,从而“由无得一,由一得多,由多归于一”。在造园家看来,外在景物只不过是生情的媒介,而特别注意到景物的象征性和处理的含蓄性。因唯有象征性,物体以有限的形象而求无穷无尽的意义。唯其含蓄性,人的想象才能得以自由驰骋而获不尽的气韵。这时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线条,色彩,质感等的组合,而是在传统体验下给予人们以心理的暗示,造园时多以象征的手法,不论景物的名称、形状或布置均别有深意,以扩大人们的艺术联想力。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池水可为千项。一堆石乃表祟山九初”之说,从而以少胜多,产生无穷无尽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诗词匾联是达到启示,象征和意境的重要手法,早已与园林空间艺术融为一体。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取唐代诗人韩愈“晚年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句而得名,由于亭所建的位置最宜秋夜赏月,有“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情趣;而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找”之句而得名,借与清风明月同坐表达封建士大夫的清高,从而以一简单的扇面亭空间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响

从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这两种建筑布局风格分别我国传统古典美学中儒家美学思想和道家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和谐,中正,均平,循环,建筑的布局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园林宫区的格局,包括结构、位序、配置皆必须依礼而制,皇家园林中的宫殿建筑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园林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这些是儒家的均衡对称美学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反映。如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建筑“涵远堂”、“知春堂”、“澄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呈中轴线对称;私家园林中的苏州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

道家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折多变和自由活泼。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造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园林建筑山水园部分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园林建筑布局上高低错落,如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造园的思路上巧用地形划分景区,在每个景区布置不同意境、趣味的景点,并使用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传统手法,形成各自的特色。环境空间构成上手法灵活多变,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潇洒超脱,逸趣横生。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参考文献:

[1]杜汝俭,李恩山,刘官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篇12

在五年制建筑专业美术课程中,我们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素描、色彩与速写的基础训练上,这里体现了对基础课素描、色彩与速写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专业素描教学与绘画实践中,要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发挥其优势,建筑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招,学生入学文化课考试分数高,他们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但相对来说学生缺少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以严谨较科学的设计素描为主全因素素描为辅。设计素描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素描造型形式。它是以建筑设计为教学目的进行各种素描写生和素描创作的实践活动。即以形的本质为结构,排除物象的明暗色调关系,集中对物象形体结构进行研究,将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与综合贯穿干作画的始终,利用线的粗细、曲直、强弱、疏密的表现,运用穿插、重叠等手段来体现物体的形体结构。学生在作画时可以大胆地发挥分析和想象的空间,不受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使学生在大量的设计素描训练中发现其造型变化规律,并学到各种独特的表现技法,有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性与空间认识和艺术表现手法。与此同时,为培养学生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还要学习以面为主用明暗调子来表现的全因素素描。WWW.133229.cOm

在色彩课程训练时,讲授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变化规律,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筑专业的学生应重视学习与借鉴各种绘画流派的色彩表现技巧与用笔技法。教师要柱重培养学生对优秀色彩作品的学习与解读,可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绘画大师高超的色彩运用能力与表现技法和创作热情。可从早期的提香、伦勃朗、荷尔拜因,到晚期的安格尔、德拉柯涪瓦、米勒,还有近写作实派怀斯、弗洛依德等画家,从构图、色彩的冷暖、色彩的笔触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去探求色彩发展演变的脉络,并使学生对凡·高的鲜明色彩、塞尚的结构意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高更的原始色彩风格有较深刻的认识,学生会将这所有的好奇与感受转化为新的艺术尝试与探索。”[1]

二、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在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速写课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强化训练的方法,它的执导思想体现了美术基础课程从技能灌输转向开发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集中速写训练的授课中使学生强化学习,增强快速、准确地制作建筑设计方案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对于建筑专业学生的速写练习,画面效果要体现高度的整体与概括精神,要自始至终以塑造形体为目的。例如画复杂多变的树冠,不应着眼于局部的、琐碎的形体,需要用整体的眼光来观察与表现,在整体上要把树冠看成一个完整的球体,而这一球体是由不同形状的局部块面来构成的;又如在建筑中进行室内设计时房屋空间结构较复杂,把它可高度概括为一个大的形体空间,在其内部陈设的家具是由不同大小形状的体块构成的。我们视不同形体的家具为点、线、面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而这一整体的认识观念是有赖于美术基础课的长期训练,培养学生在绘画中正确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有助于对建筑形体结构与空间的正确认识。

要使学生认识世界艺术大师的成功与他们坚持画速写是分不开的。世界著名画家的速写作品是一些风格化的线描,更加简练注重神韵,或凝重质朴、或空灵秀丽、或夸张变形具有装饰趣味。安格尔毕生注重并坚持速写训练,他的速写线条优美典雅,手法极度精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法国的罗丹、马约尔、布莱尔堪称现代雕塑三巨匠。罗丹留下了五千多幅速写和素描作品,其线条洗练飞动、造型生动精彩,有音乐般的节奏,有诗一般的韵律;马约尔则用粗实的笔触找到山野、大地、海洋、空气般的造型力度;布莱尔则有浪漫主义气质,其速写具有强烈的动感。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日本浮士绘与西方的凡·高和马蒂斯都有着强烈的装饰绘画风格,装饰画在用线上具有简洁质朴的特点,它们用线来界定画面的形象与结构,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艺术表现力。著名大师的作品使学生收益很大。

三、在广告设计课程中,赣悟现代设计理念

学生对美术基础课程的选修课热情高,此课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建筑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语言。广告设计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在学习中,能体会与建筑设计课程的相似之处与内在的关系;而在pop平面广告设计作业中,共五张作业:(1)pop字体练习;(2)pop服装、食品广告设计;(3)pop书画展、博览会广告设计;(4)pop立体广告设计;(5)pop房地产广告设计。在作业过程中,学生领悟到pop广告设计关键是简洁鲜明、造型优美、富有动人的感染力,在造型、构图、色彩安排、pop字体、艺术美术字体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实践,同时产生了一批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全国广告设计作品获奖展览等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广告设计课程的浓厚兴趣,同时对建筑设计课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开设中外美术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中外美术史课程使建筑专业学生得到了更广泛的美学和绘画知识,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美术史课程在建筑专业学生的大一开始学习,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素描与色彩和速写的训练,而中外美术史与基础课同步教学,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在基础课素描与色彩创作时学生所表现的能力和个性追求清晰在目。美术史教学是科学严谨的但也有些枯燥和乏味。关键在于授课老师的引导,其课上生动活泼精彩有内容,学生就能喜欢而产生兴趣。例如在西方美术史的浩瀚海洋中,建筑有巨石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与洛克克的建筑风格,这些都会对学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通过美术基础课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美术基础教学对建筑专业有着特殊意义,也是我们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在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还要积累经验,认真探索,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