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范文

时间:2022-12-19 23:35: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记录

篇1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和探索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足,课程安排流于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是《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中规定的必修课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广泛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的学科课程那样按照传统课表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在教室里上课,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采取总量控制原则,即要求平均每周不少于3课时。也就是说,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活动本身的需要采取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地安排教学时间。这种灵活性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显眼”之处,但正是这“显眼”之处,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些学校由于对课程认识不足,加上诸多因素造成的困难,致使综合实践活动只是作为课程表上的一种摆设,未按规定开足综合实践课时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经常被挪作他用。遇到学校承办什么大型的教研活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教研部门来检查工作和教学调研时,那么教师就会故作认真的按要求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是一种应景的门面缀饰,效果不言而喻。

我们不得将综合实践活动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把各种校外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兴趣活动小组、学生团队活动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停留在活动层面上。也不得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科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是学科课程的简单补充或延伸。学科课程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反过来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

(二)教师配备不合理,师资力量缺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问题是关系到该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配备不尽合理、教师素质与课程需要不相适应等,难以满足综合活动课程的需要。要使教师适应目前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补充师资力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的水平,保障其教学成效。

(三)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活动缺乏层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目前却事与愿违。在活动实施前,教师没有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预案;在活动实施中,或未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正确指引;或缺乏详细到位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或指导偏重活动形式忽略方法;或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甚至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无从下手”。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例如怎样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如何进行有效访谈,怎样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如何撰写活动报告等等。由于缺乏应有的层次性、系统性,学生无所适从。活动往往是只走过程、流于形式、鲜有成效。

(四)教育资源不足,家庭教育不配合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课程资源方面,农村学校比城区学校显得尤为不足。校内资源自不必说,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所在社区没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有些地方还没有网络资源。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挖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带来了很大难度,甚至使课程实施陷入困境。

农村学生家长因受本身文化素质的影响,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存在着普遍的偏见和误解,甚至指责学校搞综合实践活动是不务正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不支持不配合。由于受家长抵触情绪的影响,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不强,没有掌握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探究能力,致使造成创新能力差综合素质较低的现实。

二、改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现状的路径选择

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对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应立足农村、创新思路,主动化解困难,将综合实践活动上出实效、上出特色,为农村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

改进路径一:针对课程安排流于形式的现状,首先,学校领导要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年度方案和学期方案。确保课时开齐开足,确保不挤占、不挪用。其次,学校要制定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等对指导教师进行团体奖励或个人奖励。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常态化。

改进路径二:针对教师配备不合理,师资力量缺乏的现状,当务之急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壮大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第一,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一方面,学校应物色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当该课程的主角,引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强调“整合各科教师资源”的要求,专职与兼职并存,科任教师、班主任共同参与,学校全员协助。整合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以达到优势互补,最优组合。另一方面,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走进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聘请学生家长、行业专家、校外辅导员、社区干部等社会教育力量,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 第二,加强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开展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探讨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教师深入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聘请县教研室教研员为顾问,把外校的骨干教师请进来进行指导,让教师尽快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是开展多层面培训。首先是加强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学科领头雁,引领教师整体提升;其次是加强全员培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读书沙龙、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素养。

改进路径三:针对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活动缺乏层次的现状,首先,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和制定活动主题的实施方案时,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指导方案,明确具体任务,落实指导行为,提高活动的效度。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设计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具体实施过程指导、具体方法及其实施、学生评价方案等。其次,在活动实施全过程中渗透必要的专题讲座,训练活动的必要方法。再次,制定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第四,要设计层次、循序渐进开展活动。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适当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以西红柿种植实践基地为例:三年级,可以安排“认识西红柿”、“我和西红柿做朋友”等简单易行的活动,让学生关注西红柿、土壤、病虫害,用简单的画或话来描述西红柿的外形、特征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到了四年级时,可以安排“走进西红柿王国”、“西红柿种植方法”等主题活动,让学生能了解西红柿、写观察日记,记录西红柿的生长过程,并开展读经济作物常识类书籍的活动;五年级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日趋成熟,情感日益丰富、开始关注家庭、社会的种植及绿化问题。此时可以安排“我家的盆景”、“社区绿化花木知多少”、“我为绿化家乡献力量”等主题探究活动。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会不断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明显提升。

改进路径四:针对教育资源不足,家庭教育不配合的现状,笔者认为:一要有机开发、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悠久的民俗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生产经验,这都可成为学校的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比城市更直观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因此,农村小学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美景、文化生活、风土人情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组织开展诸如 “大棚西红柿的生产”、 “本村生活废水洁化现状调查”等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农村生活、关注农村发展、自觉服务农村的意识。同时,学校可与当地教育机构、工厂、企业协商,开辟活动基地,如“县少年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气流纺厂活动基地”,“超市活动基地”等。这些基地类别不同,课程资源内涵丰富,教学的价值不可限量。二要家校联动、合力推进课程实施。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告家长书、家长网校等多种渠道,与家长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普遍支持,帮助家长正确树立家教理念,倡导学生参与家务与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劳动情感。另外,引导家长辨证地看待孩子,学业成绩,但并不代表他们的素质的全部,在动手能力上、在吃苦精神方面,农村孩子的表现往往比城市学生更加优秀,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更是难点。只有各个部门、各个层面共同努力,科学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才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我们农村学校应认清客观条件,发挥社区优势,以培养学生“爱农、学农、兴农、为农”的情感为出发点,充分开发丰厚的农村课程资源,合理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郭元祥主编.姜平等编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乐素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1月第165期.

[3]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思考》

篇2

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这样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在关注的基础上,渴望了解其现象和探究其本质,因此,我们适时指导开展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综合实践系列主题活动设计与研究。

一、话背景――课题创设建桥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把学生带离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由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及适合学生研究的主题尤为重要。

二、导方法――课题设计巧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这时,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1.从课程角度出发,在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有时即使自己想办法也难以解决,这时如果能求助于别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那么,他们的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给他们成功的感觉。

2.以学生兴趣为本,选择适当的环节进行指导,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这样孩子们参与起来会更有积极性。

三、看过程――实践活动立足点

第一阶段:情境创设引热点,开阔思路提问题

情境创设是各门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在“中国式过马路”选题指导课上通过创设真实、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打开思路,围绕主题提出可研究的问题。学生或由逐个情境引出相对应的问题,或由一个情境引出一串问题。经过梳理,学生初步确定研究的问题。

第二阶段: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我们深化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式过马路”之“我探究、我快乐、我收获”的社会调查活动。为此,学生小组分工,一组小记者以手机或摄像机或相机的形式进行拍摄,收集信息;一组学生走上街头,用前期做好的问卷进行调查,积极地收集行人的意见;一组学生以访谈的形式走街串巷,采访了交警、老师、同学以及马路上的行人;一组学生在网上收集信息,查阅国外一些可以借鉴的好办法;一组学生以实地观察的方式整理收集到哪种路段“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最为严重;还有一组学生亲自当一回小交警,体验交警一天的工作,真实地感受“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普遍性。

第三阶段:成果汇报交流,展示评价活动

孩子们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中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图片、视频、文字、漫画、数据、图表等,内容丰富是可想而知的。这一阶段活动的结束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下一阶段研究的起点。孩子们不仅将自己在这一阶段活动的资源与大家共享,而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思考,生成了新的研究问题。

四、重反思――课题延伸悟得失

“尺之木必有节,寸之玉必有瑕。”教学就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这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1.准备不够充分,活动在选题方面很好,但涉及面较广,不能在短的时间内完成,活动的形式不够丰富,想要学生能力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真的要做到不断延伸和拓展,做到小课题深研究,才能把综合实践这门学科做得更好。

2.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实践的热情。

3.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层面需要完善,以便于在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准确的方法指导。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 指导 方法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法

1.教师对确定活动主题方面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活动的主题。应根据学生所处的环境、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的热点话题等开展一些思考,让学生自主提出发现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并问题生成小主题归纳总结,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渗透一些相关学习方法的教学。如我在初二年级开展的“拒绝不健康饮料喝出健康喝出活力”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先引导学生对我校课间时学生的饮水问题进行小调查,并走访了学校的小卖部和负责收废品的清洁工,从饮料的问题引发思考,将学生分组,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教师指导学生将相同的问题进行归类,形成小的主题,并提炼出关键词,将同学们提出的关键词再进行分析整理,找出最需要解决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最贴近的,形成一个大的主题。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但学会了一定的调查走访的技巧和方法,也学会了一些归纳总结提出关键词的学习方法,可以将这些方法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大有益处。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不仅学会发现问题,并且学会归纳总结将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大的主题的能力,以便确定下一步的活动方案。

2.教师对主题分解方面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确立以后,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主题分解”的活动环节。通过主题分解,可以“大事化小”,使主题活动更富于操作性,也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找到更适合于自己的角色。在主题分解过程中如何细化,如何准确地表述分解的小主题,更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但并不代表着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强加于学生,而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大主题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和疑问,从问题入手进行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自我、社会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分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和延伸学科知识,进行分解。在主题分解环节,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关注分解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要注意把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与有效的指导相结合,充分挖掘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活动小主题,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有能力研究并感兴趣的小组进行分组。

二、教师对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适时指导

1.指导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使用多种方法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所搜集资料的来源、资料的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类。收集资料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中学生知识经验还欠缺,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需要查阅信息,如介绍部分网站名及主要服务内容,能让学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利用学生上阅览课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我校开展的《走近消防》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指导学生怎样正确上网查询资料,怎样去图书馆搜集资料,怎样筛选分类整理,最后形成活动过程性资料。具体指导方法比如对数据的整理,可以用EXCEL中的图表方式等进行简单明了的展示。

2.指导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做好活动记录

在《我校学生早餐问题的调查》案例中,我指导同学们做好调查日记、采访记录、心得感受以及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记录表》等。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必须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这体现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活动记录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必须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收集保留每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活动记录是学生成长足迹的证明。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方式有很多,论文、手抄报、诗歌、心得体会、调查报告、书画作品等很多方式都可以展现。在这些表达方式中学生有时是欠成熟的,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当活动的一小项任务结束时,学生肯定都会有所思所想所获,这时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一些表面的知识,而是应该真正触动内心,将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方面获得的收获。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效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太过于看重学生的活动方案和活动形式,太过于看重学生文本方面的学习,而教师在这些方面有所缺失。

2.指导过于泛泛,有时不能因材施教。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关注学生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

3.活动空间比较封闭,活动形式难以多样化。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更是一门以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课程,它与以间接经验获得的学科课程不同。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有效结合,不能手把手地去指导,不能推卸责任而放任学生。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教师既要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又要不断地深入钻研业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学生活动中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到真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篇4

2006年的9月开学,学校要求我在执教语文课的同时,兼综合实践活动课。“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该如何上?” 校长说:“刚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你自己觉得该怎么上就怎么上!我们相信你!”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我采取的是“漠然应对”。当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自然只会是“纸上谈兵”“照本宣科”。但是,后来我在学校的安排下到中心小学听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这次听课改变了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看法。我从“漠然应对”到“雾里看花”。我看到他们的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自己的经历、体验过程。他们制定了活动方案,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活动过程的录像、访谈记录、调查报告、数据统计、编手抄报制作实物、收集的资料、活动感想的文字记录、诗歌(小品)的创编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力得到充分展示,我从课堂上也看到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付出的汗水,我从中感受到指导老师和学生要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不怕吃亏,要有一种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既然别无选择,只好背水一战!不服输的精神促使我投入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中。

二、研究阶段

听课回来后,我就积极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它和语文、数学不同。它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现成的大纲,因此,我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研究《走进煤的世界》这一课题时,为了让孩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亲自带领学生去陶阳矿参观煤场,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在研究《走进新农村》这一课题时,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乡的采访、调查;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二个月下来,我和学生成为朋友,学生胆子也大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多数学生上课都能大胆发言,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孩子们变了,变得爱学习了,爱问为什么了,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变得更加懂事。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没有影响到学生学习,反而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它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并能改变学习态度,达成我的目标,体现我追求的价值。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像淘金者淘到金子一样的,满怀欣喜,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来。

三、实践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质量的高低,而是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种种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的关注;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等。因此我努力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活动起始阶段和探索阶段,处理好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活动的关系,解决如“如何选题”“活动的策划”“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如何调查”“如何收集分析资料”“如何进行采访”“制作采访卡”“如何采用多种手段记录活动过程”“如何选择汇报成果的表现形式(如文字类、实物类、音像制品、多媒体)” “如何评价” “活动收获表的设计” “原始记录、原始资料的整理”“如何学会反思”等方法问题,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培养能力,深入探究。在终结与交流阶段,注意原始材料的展评,讲求各组汇报交流的形式,倾听学生活动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同时,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

四、收获阶段

在学校、各级领导以及许多老师的帮助下,我所指导的课题均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2006年《走进煤的世界》参加了镇组织的综合实践现场会,受到市级好评,同年我获得片区教研活动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走进新农村》课题在镇组织的综合考查中,获得镇第一名的好成绩,2012年《小豆芽,大学问》这一课题以及围绕这一课题展示的课题鉴定课,分别获得镇级、市级、省级好评。

篇5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设计了购物的实践活动,将教室布置成“小小商店”,摆设玩具柜、食品柜、学习用品柜等。活动分为售货员招聘、宣传商品、招揽顾客和售后意见等环节。在售货员招聘环节中,教师当主考官设计问题:①买这两件(8元和4元)商品,顾客付了一张10元钱和一张5元钱,这时售货员应该怎么找零?②如果顾客付了一张20元钱买一件价值15元5角的商品,售货员应该怎么找零?为了保证“小小商店”的正常运营,还需要招聘3名柜台经理,让一名学生来当主考官自主出题,其他学生竞争上岗。

以上活动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融入其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掌握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计算。

二、活跃思维,在创新运用中深度参与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而组织学生展开动手操作是活跃学生思维、推动学生深度参与的最佳方式,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只有当学生激活“指尖的智慧”,并以积极的心态展开操作实践时,才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如教学“认识周长”时,教师组织了“生活中的周长”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分成量一量、围一围、摆一摆和估一估4个环节:①出示几个规则图形,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②教师出示棉线,说:“棉线除了可以缝衣服、捆东西,还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呢。用棉线围一围,你们能测量出下面几个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吗?”③选择小棒来摆长方形或正方形,把不同摆法的图形先画出来,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④教师拿出一条手帕,问:“参与了这么多与周长有关的活动,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这块手帕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上述活动内容围绕周长的含义和计算展开,既有规则图形,也有生活中常见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深度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体验合作,在团结互助中全员参与

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综合实践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团结互助中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学会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合理地组织合作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活动、感受成功的机会,在全员参与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班级的整体进步。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08-01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承载着新课程的意蕴,突显出教师的课程意识。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如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处于探索,没有教材可供参考的阶段,如何使学生全方位动起来,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对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探索:

1.强化理念认识,制度规范引领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用已有知识与经验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去再创造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及揭示事物的本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逐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会学、善学与求新,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丰富了生活经验与知识,拓宽了视野,进而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与掌握。

我们汇编了《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和《岳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资料集》各1套,同时制定了岳庄完小《综合实践活动规划及实施方案》并汇编成册。利用校本教研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领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明白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意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人的发展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2.构建活动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许多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都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好操作。说实在的,在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的确很难开展,加上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弄得教师非常被动,徒劳无果。当然这主要是取决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选择与活动过程的设计,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平台,没有用心思去思考怎样才能把它开展得有滋有味。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既没有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对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又没能体验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那么怎么能重视和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呢。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方式,而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兴趣与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培养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选题和组织活动时要考虑到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用心思去设计一些有可操作性的活动,使学生有能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体验的平台,让学生有探究学习成功的机会、有展示成功的舞台,能分享他人智慧果实、能体验成功喜悦,充分地感受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与价值,进而乐于通过实践活动去探究社会问题以及自然现象。

上学期始,我们先后确立和开展了《家乡的剪纸》、《名人、名俗、名胜知多少》、《岳庄学校的变迁》、《昆虫探秘》等四个主题活动,为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创设平台,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有目的、有次序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得到技能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获得情感方面的体验和教育。

比如我校的《节约用水》这一案例可以说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实践活动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校外活动等有机整合,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3.设计相关表格,方便教师操作

为了让教师更便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操作,我们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总体活动方案记录表、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表、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计划表、综合实践活动实地调查/访谈计划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访谈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调查问卷、综合实践活动家长调查问卷及综合实践活动资料收集卡等相关表格,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这些表格的操作实施记录方法,全程记载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

我们还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评价表、综合实践学生活动评价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价表、综合实践活动家长评价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小组活动评价表、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对组员的评价表等相关表格,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还架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4.关注学生实践,增加体验经历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4.1 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利用双休日、清明、五一、中秋、国庆、寒暑假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系列活动。选用自编的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课程和校本课程,如以"如以如何做农村的各种农活等,强调大主题、大活动、多步骤、小成果、长周期的原则。这些大活动既结合农村特色,有利于学生学、用、创的衔接,又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领域,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效益。

4.2 用好资料收集卡。"听了就忘记了,看了就记住了,而做了就理解了。"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始素材库--资料收集卡,在学生的不断实践中诞生了。学生人人都备有资料收集卡,作调查统计、记录、写感想等实践活动所用。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个性差异,从有兴趣的剪贴到有目的、有专题的剪贴;从剪贴到摘抄,从学科性到综合性,从记录信息到正确理解信息,从分析数据到写感想到应用、创造,从单纯的信息收集整理到手抄报版面的综合设计等,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5.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一些农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及其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开发不力,直接导致了"课程悬缺"的严重后果。甚至是有些领导认识到了,管理和落实不到位,只是应付上级来检查,只在课程表里才显示有这个课程,没有真正摆正课程应有的地位。

篇7

一、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开设这门课程其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开设一门新的课程,而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战,它将是中国基础教育有史以来最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它既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也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使学生的个性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突破以往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把学习和社会,家庭等环境紧紧相联系。在生活中活现历史,把它赋予鲜活的生命。

二、教师教育意识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同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大哥级学科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这一课程的开设被称为本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人就说了,如果没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不能叫真正走进了新课程。这话说的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了呢?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这一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很多教师不断追问的问题。我也是带着种种疑惑开始了我的综合实践课。

三、及时做好点拨指导工作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教师要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一)指导选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便是确立活动的主题。无论由老师确定主题,师生共同确定主题,还是学生自己确定主题,要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度而定。老师确定活动主题的情况不多,一般在课程开设之初,学生对该课程还没有什么了解。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便完全可以自己确立感兴趣的主题。这是可以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中选出大多数同学感兴趣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和可操作的问题作为主题。

(二)指导记录活动情况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活动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在诸多记录活动情况的手段中,活动日记既能全面具体地记录活动过程,又容易操作,因此一定要知道学生认真记录。活动日记需要记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经过、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获得体验等。活动日记的记录形式,可以是纯文本性的,也可以是表格式的。

(三)指导保存积累资料

有了资料以后,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以为找到资料了,主题活动也该结束了,汇报的时候只要照着说就可以。这样一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了资料的搜集,学生收获不多。实际上,当学生在通过各种方法获得这些资料时,一方面,他们有着某种想法,使他们去调查搜集这些而不是另外一些资料,至少,在他们看来,这些资料对他们的这个想法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当初的调查目的来对材料进行取舍。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可能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某一事件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就这一点对材料进行归纳。甚至可以围绕自己的活动感受来进行材料的整理。从这一点来说,资料整理中的自我归纳是多元的,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活动的主题,还涵盖着活动的体验与感受等认知、态度、情感方面。如果老师将一个小组的资料整理仅仅局限于将主题活动完成,必然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偏离。所以,我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挡案袋,在档案袋的封面填写课题名称、研究人员、合作伙伴、分工情况、指导教师等基本情况。并提醒学生把活动开展阶段的各种资料,及时地放进档案袋,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四、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篇8

1.严格按课程标准排课,每周三学时,其中一学时为信息技术课,另两学时各班安排在同一天下午。2010年到2012年春,综合实践课程安排相对集中,由专职教师(每周18节)或兼职教师(每周6节)来担任教学,这样安排便于活动主题的统一。2012年秋至今,我们把综合实践课程安排给班主任,这样在时间的安排、课时的调换、人员的协调、家校的沟通、费用的收支、安全教育的落实上更便于开展工作。

2.学校设计使用了综合实践活动备课本和学生活动记录卡,统一了标准,规范了要求,为师生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方便了管理和检查。

二、基地促“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才能实施好这门课程,这个问题想必是课改之初让我们大家都倍感头痛的事吧?时值生源减少要进行网点收缩和布局调整,许多校舍被空出闲置。为了发挥这些校舍的作用,也为了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镇于2010年秋建起了红岩寨“生存与发展”素质教育基地,用基地活动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篇9

1.教师缺乏正确的课程理念。首先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新兴学科,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因此理解偏差,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内容宽泛,组织活动费时费力,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轻视甚至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其次,由于学校实践活动课教师一般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担当,一定程度存在向其它学科倾斜的趋势,从而无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合理课时,存在只有把学科课程搞好才能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错误观点。

2.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既是一门独立学科,又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之综合实践活动课涉及的范围极广,没有固定的课程资源,凡是与学生经验有关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混乱,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凌驾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之上,也没有融入地方特色、学校优势和周边历史自然环境特点,单纯地将课程设置停留在“生活体验”层面,将学校资源(计算机房和图书馆)架空,无法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3.评价方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是现行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只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只注重知识而非经验,忽视学生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多种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策略思考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为解决策略有以下几点:

1.课程理念科学化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要深入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而设置的,从而统筹安排各课程,确保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时间。教师也要及时认真解读教育局下达到的相关文件,认真分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并付诸教育实践。要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标准进行准确把握,因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的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其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要求任课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从自身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精神,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开展类似“春游”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激发学生创意,丰富想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想法,教师的课程理念也得以实现。

2.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首先应当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保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有效指导而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自主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或者给予几种不同的活动方案以供学生选择,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方式,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敬老、爱老、献爱心”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兴趣来分配活动,可以去孤寡老人家里,帮助打扫卫生;可以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可以去马路上,帮助老人过马路等。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篇10

“探索植物里的奥秘——蔬菜种植”这一课题确定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开展活动了。可是,究竟该怎样来开展呢?于是,大家议论纷纷,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有的竟回家问父母。最后,大家决定先写一份计划书。最后,在我的指导下,有种植组的组长起草了一份计划,并在各组讨论,获得了通过。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我们的活动。 下面是我们的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

了解一些蔬菜的种植方法,了解一些蔬菜的生长情况。

2. 通过小组配合协作的集体实践活动,对自己的种植成果有喜悦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3. 学习一些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学会观察、发现、解决问题;培养种植蔬菜方面的劳动技能。

活动重难点:

学习一些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学会观察、发现、解决问题;培养种植蔬菜方面的劳动技能。

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3月)

主要工作:

参观考查种植园,定名称,制定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组织参观种植园,让学生用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开展)

开展认识蔬果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种植园的积极性。

(开展别开生面的叶画制作和种子画活动)

ƒ实地考察,平整土地。

2、实施阶段(4月——10月)

主要工作:请辅导员指导种植、培育方法。

班级开展大蒜、小葱、辣椒、西红柿、茄子、白菜、韭

菜等蔬菜种植实践。

种植成果交流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种植成果展示活动。 3、总结阶段(11

——12月)

主要工作:完成各项成果资料整理工作;展示种植活动和各项活动开展的成果。

二、

课程实践中我与学生的体验

(一) 综合实践让我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关键在于要突出学生主体。当然,要在活动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必须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会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

(二) 种植中我们 “丰收”啦!

学生们经过一周的观察、访问、查找资料,掌握了一些种植蔬菜的知识,一切准备就绪,学生们就兴致勃勃地开始挖地、种菜、浇水、拔草、施肥、精心照料,认真记录、总结。经过辛勤劳动,同学们都获得了“丰收”。

1. 与他人合作,我真快乐!

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积极地配合,互相的帮忙,在种植大葱和辣椒的时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不一会儿功夫,就把自己心爱的田地播种完了,看着大家的融洽合作完成地种植,一个个都乐得合不拢嘴了。

2. 勤于观察,发现问题。

当开始种植土豆的时候,大家就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土豆的芽子是朝上还是朝下呢?当同学们仔细观察土豆的芽是网上长得时候,就毫不犹豫的思考出了答案。

3. 观察记录。

学生们在种植大蒜的过程中,细心的发现了大蒜的两种种植方法,既可以在土壤中培育,又可以在水中进行培育。而且同学们都写出了详细的生长记录。无论是从方法上还是从观察的角度来讲,都有了一次飞跃的进步。

4. 劳动最有滋味。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都感到了快乐和幸福,自己种的菜丰收了,心里由衷的高兴。总想用最快活的方式展示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他们排练了一个《甩葱舞》,准备要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在全校展示出他们最有滋味的劳动果实。

三、 我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他们不断地有所发现、思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遵循“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形成解释,总结成果”研究程序,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

反思我的的综合实践工作,我想有成功也有不足!

成功之处是:

1、

激发了学生对综合实践的巨大热情。

2、

篇11

(一)七年级开展了以“童年岁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采访、调查、对比、制作“童年岁月卡”、成果汇报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而这份幸福是父母等人用血汗换来的。从而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二)5月10日是母亲节,为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我校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了以“母爱无疆——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全校型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走进父母、主题征文、致母亲一封信、我为母亲做件事、主题汇报演出等五个阶段的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付出,还让学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规划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创新精神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更使学生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让他们通过自主实践获得知识的学科,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扬个性,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他们已由衷地爱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说到要上综合实践课,大家都乐了……这些都让我感到欣慰。

二、点滴经验

在专家们的多次专业引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成长着,下面是我这学期来认为比较有成效的几点做法:

1、以前在写活动方案时我只写出活动总目标,没有再细化到每节课的目标,这样导致老师上课时目标不够明确,上课内容较零散,没有突破重难点。发现这个问题后,这学期每节课上课前我都在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更具体的备课,对每节课的活动目标、学生主要活动、教师指导要点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考虑,并书写在笔记本上,也因为我这样做所以觉得现在每节课上起来更顺手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了,学生也能在每节课都能有所获。

2、以前我常常有个困惑就是如何知道学生在课外的活动情况,这学期来我认真地指导孩子们写好“活动记录”“信息卡“考察记录”等,在上课前我都先把孩子们的这些作业收上来批改,从作业中我们就可以较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情况,那么就有利于我们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指导。

三、我的困惑

学生的作业经常要催怎么办?

虽然在课堂上自认为已经把作业布置得再清楚了,也多次强调要按时完成,可每次去收作业都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一催再催,虽然我也采用批评加激励措施,可每次仍有不少同学没完成,有时去催作业,其他老师常会说:“语数作业能保证完成就不错了!”我也无奈地笑笑,孩子们可能也是这种想法吧!可技能科的作业不完成老师就更难上课了。这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今后思路

篇1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推进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它是新课程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采取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给沉闷的传统式课堂带来了许多生机。然而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缺少合作意识、不能善待合作伙伴、不懂合作技巧的现象。为此,在学生确定了研究主题,准备研究的时候,教会学生组建合作小组,学会与人合作,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经验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呢?

一、科学组合、合理分工,让成员组合最优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分工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是实现共同活动目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也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然而在平时的指导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做一些比较复杂的动手实验时,有的小组齐动手,效率高、动作快,配合得非常好;有的小组只有组长一人在忙,其他同学若无其事,好像实验与自己无关;还有的小组在活动失败后,不是找原因、分析情况,而是相互指责。在小组交流时,善于配合的小组非常活跃,每人脸上都流露着喜悦的笑容,他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而其他处于“弱势”的小组,不愿交流,兴趣全无。究其原因是组员之间分工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必须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联络员、资料员等。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如书写认真的做记录,善于表达的做交流,擅长动手的进行实验操作,没有特长的来观察,这样,记录员、解说员、操作员、观察员分工明确,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同时我还告知学生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角色也不是终身的,会定期轮换。小组长也可以是中心发言人、资料员,联络员也可以做记录的工作。这样一来,我们的组员们才明白在开展小组活动后自己是有事要做的,自己是小组的一分子,缺了谁,都会影响全组完成探究活动的。只有这样分工,我们的小组成员组合才会达到最优化。

二、落实方式、开放分组,让分组模式多样化

分组时,我们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自愿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小组的人数一般为6人左右,因为人数太多不利于组员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分工。再者我们考虑到男女生的优缺点,在分组时,建议做到男女搭配、性格互补。然而往往看到很多老师总是纠结于男女搭配、性格互补,好像没有做到男女搭配就成不了小组,性格相同就干不了活。千方百计让学生“重组”,但最后往往忽略了尊重学生的意愿。

三、关注进程,及时指导,让小组指导过程化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的实施阶段是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形成深刻情感体验的大舞台,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去收集、处理、应用大量信息,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等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去亲历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过程、充分的实践空间外,还要注意参与学生活动,督促学生落实好活动方案,做到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勤顾问 ”“勤指导”。

四、竞争激励、适时评价,让小组评价多元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教学评价对象重点是学生个体,看重学生个体在班级中的位置,这种评价方式只能调动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局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应把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学生的个体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成绩作为小组成绩的一部分,积累个人成绩为大成绩,把整体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因此对小组阶段性进展情况适时的评价、适度的竞争对比刺激、适当的激励机制都能让学生更加兴奋、投入,小组更为凝聚、团结。实施过程中应更关注的评价的过程性,对活动进行多元化评价。

总之,小组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尤其适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然而优秀的合作小组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综合实践研究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应该不断研究、努力探索、加强指导、积极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我想只有这样,一定能让合作小组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成就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姜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