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10:59: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幼儿园教师、幼教机构专业从业人员、学前教育相关领域的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也进一步地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人才需求。学前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一些大城市更是供不应求。而学前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则是教育资源不足、具有地方偏差,一些大城市拥有学前教育良好的资源,而一些乡村则完全没有学前教育的概念。
我们国家目前缺少的是高素质的幼师人才、一套完善健全的学前教育体系。学前教育的工作比较轻松,还享有双休、寒暑假等福利。除了到幼儿园上班之外,还可以到早教机构、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工作。就业机会是非常多的。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索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1、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机构的教学辅导工作,如果自己的交际能力比较强的话也可以从事教育咨询方面的工作,就业岗位主要有教师、培训师、课程顾问等。
2、小学教育这个专业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学设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基础写作、儿童文学、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
1、科学教育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教育学类中的教育学类,其中教育学类共10个专业,科学教育专业在教育学类专业中排名第4,在整个教育学大类中排名第5位,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够担当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中的科技教师,高中技术课程师资,从事科协、科技教育场、馆、所、科技教育基地、社区科普站、新闻媒体等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工作,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咨询师、酒店店经理、初中科学教师、课程顾问、销售经理、英语教师、初中英语教师、财务总监、初中数学教师、少儿英语教师等,针对科学教育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百分之68,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百分之42,不限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百分之42,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沧州;
2、据统计,该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成都、重庆、郑州、朝阳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如下:
科学教育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教育学类中的教育学类,其就业前景广阔,其中教育学类共10个专业,科学教育专业在教育学类专业中排名第4,在整个教育学大类中排名第5位;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够担当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中的科技教师;高中技术课程师资;从事科协、科技教育场、馆、所、科技教育基地、社区科普站、新闻媒体等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工作;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咨询师、酒店店经理、初中科学教师、课程顾问、销售经理、英语教师、初中英语教师、财务总监、初中数学教师、少儿英语教师、初中科学老师、小学科学教师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基础知识及教材知识教导上,应注重学生身心综合发展,充分体现出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当前职业中专学校并没有对体育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是注重形式的体现,导致一系列问题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出症结所在。
(1)存在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很多学校为了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所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技术传授上,并没有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理论知识被逐渐忽视;(2)体育教学基础设施欠缺。体育教学中肯定会运用到各种基础设施,但是目前很多学校欠缺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专体育教学质量。由于我国中专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所以在资金投入相对缺乏,使得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成为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教师的水平与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效果,乃至整个体育教学的开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中专学校应将提高教师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对体育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质逐渐上升。(4)教学检查与评价缺乏科学性。当前中专学校在体育教学检查与评价上缺乏科学性,大多数中专学校的体育课考核还是以考技术,测达标为主。这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重不符。(5)中专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中专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再者,中专生生活方式不够合理,不良嗜好相对较多,逆反心理比较强。由于大多数学生进入中专时年龄较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偏远农村,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难免导致许多学生存在“无病即健康”的错误思想。
2 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路论述
2.1 明确自身的独到之处
与其他普通性质的中学相比较,职业中专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所在。在普通中学教学过程中还是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学习上,而职业中专则是更多的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重点针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大部分的中专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会进入到社会结业,不会再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因此,当前中专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专学校应该结合当前体育教学问题为本校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建立适合中专学校特点的教学体系。
2.2 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力度
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其属于系统性很强的任务类型,而想要通过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不能只依靠实践教学实现。所以,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力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否则,根本无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据此,中专学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将理论课程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将其全面贯彻到技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理论知识。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并不是离开了校园以后就意味着学习终止,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体育锻炼中。可是由于目前很多职业中专学校忽略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接受不到正规系统的体育训练。然而,在快速的社会发展局势下,学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还应该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
2.4 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创建高素质教师团队
上文中提到影响中专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持续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其投资力度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欠缺造成的。所以,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要加大对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优化教学环境。同时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培训,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发展。
3 改善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1 政府加大对其管理力度
职业中专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与管理,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正确认识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其展开正确的引导。同时还可以不定期的针对职业中专体育教学开展各种运动比赛活动,组织体育学术交流活动等,同时采用鼓励机制,每年在中专学校中评选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以此充分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激情。政府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3.2 采取快乐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实际上,职业中专的学生平均年龄都不大,在思维发展上还不够成熟,所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时采取快乐教学法,以此激?l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习惯。
3.3 加大对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
教育教学活动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中专学校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形成坚强的毅力,?@得健康的身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去影响学生,将中专教育特点与体育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3.4 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第一,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传统职业高中体育技能教学主要以田径和三大球为主,而且性别、年龄、体质条件等方面并不区分,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特长,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积极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第二,体育教学方法也需要发生转变,因为传统教育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同时还强调激励教学,给予学生更多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学有所成和学有所长。
第三,教师角色理念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更强调教师是监督者和指导者,属于配角,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体育课程变为学生展示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机会。
二、新课程背景下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1.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职业高中体育中,教育的重点放在身体锻炼之上,其并不重视对体育精神以及体育素质的培养,所以致使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不大,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的既定目标。对新课程目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以往的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今的要求及标准。所以,作为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工作者,教师必须重视对体育教学方案研究与创新,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以此同时,还需要重视对思想的革新,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及目标,让职业高中学生体会到体育的魅力,自觉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致使整个教学过程混乱无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每次体育课我都构建了详细清晰的教学方案,将体育教学的效果最大化,对教学方法积极创新和改进,从而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为职业高中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体育课环境。
2.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职业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对于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具有推动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教学效率?高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特征,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因此,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具有良好体育氛围的课堂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会将学生带入一种催人奋进的教学情境中,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育教师要精神饱满、激情飞扬地上好每一节课,针对不同水平和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学校还要定期举办体育运动会或者各种体育实践等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或者多媒体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让高中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华,明确学习体育的方向。
3.统筹规划,分阶段进行教学
职业中学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体育教学着重于对学生进行适应专业岗位要求的身体训练及教育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在教学上不妨采用分年级分阶段教学:高一、高二年级为普修阶段,按教学大纲要求学完所有项目。普修期间对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有所侧重在知识理论课的选择上,我主要侧重于体育保健学方面的知识,如急性扭伤的处理等;专业理论知识上侧重一些简单的裁判知识,使学生在观看体育比赛时知其所以然;在实践课上主要分为田径、篮球、足球。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任选一项进行学习,半学期调换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在选修的教学过程中对其技术、技能和方法要求较高,为学生走上社会后,成为未来企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分子。
4.师生进行有效互动,强化体育课的魅力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体育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乐于与体育教师谈心和交流感情。体育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领路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愉悦身心,在“体验式”的教学氛围中形成高效的体育课堂。
5.加强情感渗透,发扬“健康第一”的体育精神
所谓礼仪,可分为“礼”“仪”二字加以解读。“礼”,尊敬、崇敬;“仪”则包括容貌举止、理解等含义,是“礼”的外在形式。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等都是古代学者关于礼仪教育的论述。而现阶段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在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上出现了些许偏差,即重专业素质教育,忽略了礼仪教育的教育思路削弱了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以为,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培养目标是劳动一线的中基层管理、技术骨干,是成功适应社会、富有拼搏精神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礼仪教育作为个人价值实现、事业成功的“软保障”,如何将礼仪教育与培养切实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去,为学生职业道路开辟良好开端,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工作之一。
一、从就业视角看高职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才竞争是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容。而高职院校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其当前的首要任务。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作用。
其一,礼仪教育是规范高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作为公众认可的普遍行为规范,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也成为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良好的礼仪规范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其二,礼仪教育是推进高职生“准社会化”进程,提高其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如培根所言,礼仪是“永久的推荐书”,是人际关系的“剂”,有助于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依赖于人”逐步向“独立于人”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自信自尊,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有效排遣不良情绪。
其三,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素质修养,道德自觉意识以及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高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艺术地事物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广泛认可、获取长远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
其四,礼仪教育是塑造高职生尤其是商科生良好职业形象的主要教育手段。
因此,及时加强高职礼仪教育,是在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发掘个体功能性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并服务于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力教育手段。
二、现阶段高职毕业生礼仪修养水平分析
礼仪修养水平是衡量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最为直接的标准。从整体上看,高职毕业生大多具备相应程度的礼仪素养,但礼仪失范现象仍然存在于部分毕业生中,礼仪教育仍有待改进。
从现阶段高职生、同时也是部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礼仪失范现象来看,其礼仪修养存在与所受教育程度不对等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缺乏个人修养、道德规范失衡及生活细节等方面。如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公众场所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尽管此类现象属于个别情况,但作为教育者,应及时加以重视,根据礼仪失范成因采取相应对策。具体而言,高职生礼仪失范原因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偏失、欠缺礼仪基础以及社会氛围的负面影响;二是学生普遍存在接触迎合外来文化的现象,对礼仪的存在发展缺乏认知;三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未将礼仪教育提升至相应高度,缺乏重视甚至于未开设这一课程;四是学生内在心理的人格“单面化”趋势与礼仪规范的“多面性”产生冲突。
三、探索强化高职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职礼仪教育定位应凸显针对性
高职礼仪教育归属于高职课程体系,其角色、内容定位都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特征。从教学内容上可简略划分为基本常识礼仪、专业礼仪教育两部分。前者侧重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礼仪教育,重点在于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差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道德取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日常行为礼仪、社会礼仪教育;后者则指专业礼仪教育,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职业礼仪技能培养、岗位可操作性特征,尤其是在服务行业的系统化礼仪教育中还应加入相应的地域礼仪文化特色、职业意识培养等内容。
2.高职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其一,将礼仪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现阶段礼仪课程通常被作为就业前的包装教育在毕业或实习前夕进行教授,难以达到预期素质培养目标。课堂教育作为系统规范化训练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将其作为习惯养成教育加以实施。从入学教育开始,将礼仪教育纳入规范化管理,结合日常校纪遵守、教室、宿舍文明规范,逐次培养其道德行为规范、举止仪态以致人际关系处理,实现学生礼仪素质的实质性提高,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其二,礼仪教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礼仪课程并无甚深奥的理论内容,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将礼仪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其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仪态模拟、情景模拟、角色模拟等教学形式,将知识讲授、模拟练习与具体的社交环境相联系,从标准礼仪规范的实践掌握着手,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发掘其社交潜能。此外,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特定环境加以督促练习,使高职学生在长期的习惯保持中逐步养成得体大方的日常礼仪规范。
其三,校园文化渗透,隐性熏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礼仪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有效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渐次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与文化品格。一是要利用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以艺术长廊、院系板报等外在显性艺术形态陶冶学生情操;二是以校园网络传媒传播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礼仪自觉意识的形成;三是继续推广校园文化活动,将礼仪竞赛、人文素质讲座等主题活动融于学生业余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礼仪素质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步入社会、走向职场的外在个人素养表现。高职教育应对建立健全相应的礼仪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过硬技能本领的同时,也将高职学生的礼仪素质培养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林丽楠.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一个时期以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中短期拉动的作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高等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动力等促进因素,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区域政府提供经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改善了教育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后的就业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就业的信心和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真正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克服困难,保证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单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毫无疑问归属于管理学;但是在学术界,则一般将其归类于教育科学,将其置于教育学系、教育科学学院等教学研究的机构内,鲜有将其归于经济学门类的。这样既造成了其学科归属的越级提升和各执一偏乃至混乱无序,也折射出这种合并的难以操作乃至有名无实。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这对本专业研究生就业影响深刻,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影响学生就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到高校做基层管理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数较少,这就决定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必须适时修正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研究生就业越来越严峻,自从2003年以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一年不如一年,其就业意向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进人到金融、证券等行业。总的就业形势明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地域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一般来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毕业生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找工作相对贫困地区来说是比较容易。比如,杭州的高校,受学校所在地影响及杭州自身的优越性,杭州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研究生首选就业目标,历年均有半数左右研究生选择在杭就业。其次,随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形势的发展,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和地理条件的优越性,上海越来越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的又一择业集中地。北京、广东、江苏等地,也是研究生择业考虑较多的地方。但在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教育条件的落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就业意向基本上都是选择教育系统的工作单位,所以在西部地区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找工作有一定的困难。二是在行业选择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在选择金融系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往往竞争不了经济类研究生。三是考博仍然是不少研究生的理想选择。尽管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较好,但考博仍然是不少研究生的理想选择,考取博士生的研究生每年呈现上升趋势。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的择业去向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着区别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显著特点(如行业分布),也具有一些与整个研究生择业去向的共同的特点(如就业地区分布)。笔者认为,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类研究生择业的相关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毕业生自身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就业把高校、科研院所作为首选。而愿意主动去企业、公司工作,或愿意自主创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去高校工作的多数毕业生就业趋向为大城市的公办本科高校;因为就业压力和专业特性的缘故,绝大多数去高校工作的毕业生以做教辅人员为主,极少担任专业教师而近几年用人需求减少的单位大多是高校,囚为高校的辅导员大都饱和,而教学岗位多需博上才能胜任囚此,“结构性就业难”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毕业研究生的真实现状。
(二)职业目标不够明确
研究生教育是种专才的培养,但好多学生在就读期间不能很好地对自我职业目标形成个清醒的认识,这样就势必导致研究生阶段的能力培养与将来的职业要求相脱节。因此,根据个人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必要的对教管专业而言,由于都认识到对日就业困难较大,不对口的就业就显得有点迷茫,所以大多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很模糊,平常人努力的方向性不强,这势必增加教管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困难。
(三)地区经济、政策的差异是影响研究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已经进人良性循环,虽然能容纳更多的毕业研究生,并能提供实现目标的良好环境,提出“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设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来沪工作。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目前还有很多研究生面临着工作难找的问题。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毕业生发展对策与思考
(一)利用挂职锻炼等渠道,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应该以需求导向为基点,在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比如浙江大学是开展“研究生挂职锻炼”最早的学校之一,研究生到地市、乡镇企业挂职锻炼,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和开展管理体制创新,嫁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挂职锻炼是实现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架起了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使每位研究生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心理素质。
(二)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业现状分析中发现有有些毕业生选择金融行业就业。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拟选一部分既有专业理论素养(高级职称以上),又是金融、国际贸易方面的实业家,如银行行长、外企公司经理,作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协助第一导师抓好培养环节;安排部分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到金融机构实习,结合实际问题,更好地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的阶段,必须与解决毕业生实际困难相联系。应该切实从关心学生出发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应经常深入班级寝室,关心每位毕业生的需要,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尤其是要关心贫困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推荐机会。对于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也要给予高度关注,鼓励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特点,给予就业推荐机会。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自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强基层意识。就业大众化背景下,以往只要高中学历毕业生去完成的工作,现在需要研究生去完成,研究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名“普通劳动者”。学校应该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教育大学生将眼光放低,降低就业期望值;指导毕业生客观认识自己,理性分析自己的工作能力、优势不足,寻求与自己性格匹配的工作,而不是功利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应看重长远发展前景,将追求自身价值和服务社会联系起来。
五、结束语
随着地方经济日益活跃,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能否得以改善还要在于社会对于本专业的认知程度,使社会接受并认可本专业的现实性与重要性,这将为该专业学生在就业大环境中赢取一片天地;因此,推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调动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与加大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庆华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和探讨[J].人才开发,2008(5).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两点对应于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中会各有侧重,但如何对两者进行协调,是高校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职后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并提高针对性。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更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有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质量评价等)。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训练与课程考核更有针对性。(3)有利于提升岗位适应性,使所学与所用距离更近。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改革内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二)改革的内容
基于职前与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内容(1)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内容选取的有效性——结合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知识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应岗位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相应选择,突出有效性和适岗性。(2)教学研究改革。以职前职后融通的视角,选择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寻找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点进行教学研究,把握职后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态势,反哺专业课程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课程评价改革。主干课程的知识及能力评价应与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课程改革内容(1)以职前课程为原点,每个课程团队组建一个服务社会的项目团队。(2)以课程为原点,开发与职前课程对应的职后教育培训包。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内容通过积极参与基地实践活动,与基地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指导基地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基地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引导作用。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践措施
(一)具体实施方案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改革原点,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依托,形成职前一门课程、职后一个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一个课程资源培训包、基地一个项目团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具体实践措施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以本专业主干课程评价改革为纽带,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促进主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详见表1。能力观测点检测的有效保障是:(1)“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观测点”作为课程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进入相关主干课程考核方案,并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2)专业和课程组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时会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基于职前
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详见表2。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基地实践改革详见表3。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探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视角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本专业基本建立了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标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与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职后培训项目的开拓,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已开拓与职前课程对应的九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培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1 469人,创收1 175 500元。
(三)以职前专业课程改革和职后社会服务改革为基础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者进行有效融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在合作共赢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围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化”社会实践全面推行,从基地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基地合作课程、基地听课评课与教研交流、与基地合作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对职前课程的反哺效果明显
在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下,目前本专业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正在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获评学校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详见表4。
(五)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和培养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中,本专业2010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位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首位。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2]贺敬宏.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蔡新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
[4]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既强调全面发展,又强调个性发展;既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又重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成为促进理工科专业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综合表现出来的气质素养。明晰人文素质促进就业意义和功能,对于激发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进而提升人文素质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有利于提升理科生在职场上自我“推销”的能力
许多理工科大学生过于注重对专业学习的精力投入,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提高。一部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他们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说对于他人的一些问题,他们缺乏应有的敏感和关心。殊不知,人文素质的缺乏将直接降低理工科大学生在职场上自我推销的能力。其表现经常有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时就缺乏话题以及对一些与文化和社会相关话题的评论深度。
(二)人文素质有利于培养理科生的创新能力
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音乐、美术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利于各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而且对大学生的心智训练更有相得益彰之效,它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想象与联想、触发。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加强理工科学生科研攻关精神,培养学生敢于面对传统挑战,大胆突破传统的认识与观念,解放思想,依靠科学方法与思维探求客观世界,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素质。而创新精神对于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业务能力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三)人文素质有利于理工科学生在今后从业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
现代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于人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文素质的培养仍然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学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爱惜生命,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 从而产生实现理想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而这种毅力和精神正是可贵的心理品质。因此,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提升心理适应能力,调适碰到的孤独、郁闷等心理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理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改进人文素质教学,完善就业竞争力的素质结构
1.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科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保证将一定数量、质量的人文素质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学时,规定学分,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2.整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理工科专业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考虑到其特殊的学科背景,整合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特别是要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善于发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专业教学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对科学技术的执著追求和合理运用,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探索,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
3.改进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手段。针对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的问题,要注意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人文化与人性化。教师要运用适合理工科学生特点和心理的教育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努力创设具有人文氛围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充满人文氛围的课堂中学习和探索;要克服以往“满堂灌”的单向教育,采用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平等的基础上构建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平台,就一些重要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见解,使学生们的观点和见解在交流中凝练成思想,在师生的相互砥砺中日臻成熟。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提升竞争力的人文氛围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浓厚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能弥补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其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自1985年,国家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以来,截止2016年,全国共有近300所高校获批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特别是近些年来,汉办不断开设境外孔子学院,外派大批汉语志愿者,不难看到国家对于该专业的重视,人们对此专业的热捧。如果上网搜索对外汉语,首先映入眼帘的大多为,缺少师资,急需专业人才,学科发展迅速,蓬勃发展的态势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
笔者认为,网络的热议,国家的宣传只是侧面反映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若要更全面了解该专业的发展,特别是专业的就业前景,则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更为真实,客观的调查。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对国内某民办高校在校三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展开了调查,旨在了解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未来的就业规划,并力求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卷调查内容
问卷共三道问题,分别为:
(1)是否选择考研?
(2)是否选择从事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工作?
(3)是否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如果是,你会选择哪种工作,并试给出原因。
本问卷通过问卷网形式进行发放与回收,共计收回有效问卷270份。
(二)调查结果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其对本专业的考研热情随之减少,对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追求也不断降低。
在校大二学生考研热情最高,两个班级考研人数分别为48%,58%,几乎超过班级总人数的一半。
在校大一,大二学生考研热情,与日后希望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热情基本持平。
在校大三学生考研人数与从事对外汉语先关工作人数比例相距悬殊。
在校大三学生选择日后从事对外汉语相关工作人数偏低,两个班级分别为8%,9%。
(三)学生访谈结果
笔者随机选择三届在校学生,每届共10人,共计30人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对专业的理解以及个人就业规划等问题。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个人就业前景的认识与选择有着强烈的共性。例如,10位大一学生对个人就业前景抱着非常乐观的态度。几位学生纷纷表示,报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是因为近年来网络,电视的积极宣传,更笃定地认为,如果实在没有出路,就加入汉硕考研大军。10位在校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表示,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还是比较喜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因此大多选择考研,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工作。10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则对专业的热情不高,这也反映在了他们的问卷调查数据中,笔者遗憾地发现,大三的学生选择考研与从事对外汉语相关工作的人数极少,所占比例不足本班人数的10%。在访谈中,学生们都提到了,其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并不像外人认为的那样美好,网络的宣传与炒作更是不可信的。学生们从已经毕业的大四学生处了解到,找工作的时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非常尴尬,很难找到与专业符合对口的工作,考研成功率其实也不高,尤其是民办高校,没有保研的资格,知名度也不及公立院校高,即使过了初试,复试时大多是毫无优势的。
二、现状分析
(一)学生人云亦云,就业规划扎堆现象严重
笔者调查的270位学生中,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就业前景规划扎堆现象。这在上表中有所体现,例如大一学生考研率极高,大二学生无论是选择考取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还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专业工作的人数均较多,大三学生考研率偏低,选择从事对外汉语相关专业就业的人数也极少。造成这样较为一致的职业规划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学生们缺乏自身个性化职业规划的能力,从众心理较强。
(二)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定位并不了解
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专职人才,或将来从事新闻出版,文化交流工作,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从来不是培养仅可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工作的人才。而正是由于大部分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将学科定位为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性人才,忽略了另外几个方向的均衡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该专业开设的本意,也误导了大部分学生。由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学科定位不了解,所以在就业前景的规划上,感到自己未来可以做的工作除了汉办志愿者,考取本专业研究生,各大汉语教学机构的教师,高校汉语教师等,再无他路。
(三)选择考研学生,目标不明确,对个人能力评估不准确
笔者统计了准备考研学生的目标院校与专业,但是惊讶地发现,有超过30%的学生在目标院校一栏中写着不确定,近30%的学生把目标定成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这样的调查结果,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担心。1.虽然学生们选择了考研,看似已经对未来做出了一定的规划,但是实则不然,连要考哪里,考什么专业,怎样准备,都一概不知。这其中也不乏学生指出,既然不一定本科毕业就可以找到与本专业相符的工作,那么就考研,这样的决定未免太过草率。2.近30%的学生把个人目标定的过高,当看到学生们选择名校作为考研目标时,笔者是非常欣慰的,毕竟有志向的学生值得鼓励。但是当问及其平时成绩时,大多数学生表示,平时专业课成绩不稳定,更有学生指出,选择考名校,不是因为能力强,而是因为,既然考研了,就选一个自己都觉得难考的学校,锻炼自己。笔者认为,如若不能根据个人能力,正确评估自己,选择合适的院校,专业,有充分的准备,翔实的计划,那么别说考研的成功率,就连是否具备考研的资格,都应另当别论了。
(四)学生就业选择较为集中,就业渠道颇窄
在调查的270位学生中,学生们选择的职业较为一致。这其中包括最多的几类:汉办志愿者、中小学教师、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机构或培训机构教师。除去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外,学生们选择的职业,都仍然围绕汉语教师这一职业,这里并不是说从事汉语教师一职不好,试想若全国近300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高校的毕业生都选择上述几类工作,学生们面对的将是无比残酷的竞争。虽然本文调查的仅是这300所之一的学校,但是笔者相信,调查结果至少可以代表一部分在读学生的想法。
三、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与结果,笔者认为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崔希亮早在2005年就曾表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与该专业提供的职位并不成正比,李晓琪也曾撰文指出,虽然我们需要的是大批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先行者,但是似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没有感到就读该专业的优势。陆检明(2014)也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专业成长过快,大批毕业生没有合适的出路,而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推V的一线教师,又大多不是该专业出身,这样的尴尬情景似乎愈演愈烈,让人担忧。这次笔者对某著名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在校三届本科生的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三位学者的担忧与焦虑。因此针对调查的结果,笔者对调查学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一)细化学科定位
前文提到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指出,该专业旨在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专业人才,或日后从事文字、新闻出版等工作,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也就是说,学生们不要陷入学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日后一定要考取汉语估计教育硕士,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工作,才是该专业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学校应该认真解读教育部的指示,细化学科定位。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吗? A 非常了解 4 5.12
B 有所了解 47 60.25
C 不太注意 17 21.79
D 不了解 10 12.82
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什么态度? A 乐观 29 37.18
B 一般 44 56.41
C 悲观 3 3.84
D 不清楚 2 2.56
学前大专新生非常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同学占5.12%,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占60.25%,不太注意的占21.79%,不了解的占12.82%。这说明65.37%的同学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有利于开展就业指导;但是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毫不在意,需要加强引导。
学前大专新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占37.18%,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占56.41%,对就业前景持悲观和不清楚态度的占6.4%,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总体上(93.6%)对就业前景较有信心,十分有利于开展就业指导;但是持悲观态度的同学还有3.84%,这部分同学特别需要关注,正确引导,也要让他们对就业前景充满信心。
二、就业首选公办学校与家乡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的就业单位意向是 A 公办学校 40 51.28
B 基层项目计划 8 10.25
C 私立学校 18 23.07
D 其他 12 15.38
您期望的工作地区是 A 家乡 39 50
B 省内任何地 9 11.54
C 重庆市 12 15.38
D 其他 18 23.08
51.28%的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就业首选公办学校,76.92%的同学选择省内或家乡就业(选择重庆的学生大都是重庆户籍),这说明过半的学前教育新生就业时看重的是工作稳定,更愿意在家乡任教;愿意参加基层项目计划的同学占10.25%,愿去私立学校的占23.07%,愿去其他部门的占15.38%,毕业后去向多元化,这有利于因势利导开展就业指导。
三、渴望面试技巧与就业信息,但月薪期望值偏高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最希望得到的求职信息是什么? A 更多招考公告 10 12.82
B 更多的公司介绍和企业招聘信息 24 30.77
C 更多的笔试知识答疑 4 5.13
D 更多的有关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 40 51.28
您对月薪的要求是多少元? A 2000 1 1.28
B 2500――3000 29 37.18
C 3000――4000 33 42.31
D 4000以上 15 19.23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有51.28%渴望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在平常教学中应加强面试技能训练,以提高学前教育大专学生的面试能力;43.59%的学生希望获取就业信息(招考公告与招聘信息),这需要就业指导者尽可能多地收集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们参考。
只有1.28%的学前教育学生月薪期望值在2000元以下,98.72%的高职学前新生薪酬期望值在2500元以上,甚至有19.23%的同学月薪期望值达4000元以上,与现实相距甚远。因为目前一般大学生的平均月薪约为2400元,这需要在就业指导中正确引导,适当降低学生月薪期望值,毕业后才有可能顺利就业。
四、比较注重专业,就业途径多样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想就业的职位一定要和所学的专业相对口吗? A 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 11 14.10
B 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近 25 32.05
C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31 39.74
D 无所谓 11 14.10
您会选择哪种方式找工作? A 参加公招 43 55.13
B 参军 2 2.56
C 参加现场或网络招聘会 23 29.49
D 通过他人介绍 10 12.82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希望就业的职位与所学的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占46.15%,这部分同学比较看重专业;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同学占39.74%,对专业无所谓的同学占14.10%,这也需要在就业指导中分类因人制宜进行引导。
有55.13%的学前教育大专新生选择参加公招方式就业,29.49%的同学选择参加现场或网络招聘会,这说明学校在就业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同学们提供就业信息;选择参军的仅有2人,占2.56%,需要加强国防教育,引导学生踊跃参军;选择通过他人介绍就业的同学占12.82%,就业指导中可以充分利用,以促进顺利就业。
五、岗位稳定待遇好,重视技能与实习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A 工作稳定有保障 25 31.65
B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26 33.33
C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0 0
D 有较好的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 27 34.62
您觉得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什么? A 学习成绩 1 1.28
B 专业技能 29 37.18
C 实习经历 33 42.31
D 资格证书 15 19.23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在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时,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31.65%)、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33.33%)、有较好的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34.62%)的同学几乎平分秋色,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并不看重社会地位,无人选择,这需要就业指导中分类引导。
选择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时,37.18%的同学选择专业技能,42.31%的同学选择实习经历,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知道专业技能与实习经历有多么重要,必须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抓好保教保育实习工作,顺利就业才有基础;选择资格证书的同学占19.23%,而选择学习成绩的同学仅1人,占1.28%,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技能不能够凭空产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才更加可靠,实习才会更加顺利。
六、创业意识浓厚,就业准备扎实
非常高兴的是,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创业意识浓厚,如果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有一半的同学选择创业,需要积极鼓励;有26.92%的同学选择参加专生本考试,有进取心,同样需要鼓励;有11.54的同学选择外出打工,有自我谋生意识,应当支持;但也有11.54的同学选择回家等,需要正确引导。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假如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您愿意 A 参加专生本考试 21 26.92
B 创业 39 50
C 回家等 9 11.54
D 外出打工 9 11.54
您从哪些方面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多选) A 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67 85.90
B 考取各种资格证书 76 97.74
C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73 93.59
D 经常了解就业信息 63 80.77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基本上在为未来就业做扎实准备,85.90%的同学选择了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有97.74%的同学选择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有 93.59%的同学选择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实践能力,有80.77%的同学选择了经常了解就业信息,就业准备积极,就业指导中应当充分利用。
七、问题与建议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具有关注就业形势、就业前景乐观、就业途径多样、重视技能与实习、创业意识浓厚、就业准备扎实等优点,但是也有固守家乡观念、月薪期望值偏高、追求岗位稳定待遇好等不足,为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特提出三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