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2-06-01 04:5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村规划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乡村规划设计

篇1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为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并做好环境保护。所以,乡村规划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等完善以及农村用地的结构布局规划,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美丽乡村”的规划思路

我国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一开始的乡村物质建设规划转变为乡村综合发展规划,将建设新农村转为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建设。②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应将富民、宜民以及和谐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乡村的功能转型速度,实现乡村功能的快速升级,营造乡村美丽的自然风景,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对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应促进联合合作,提高产业的收益,对于农村的一些大项目应尽量落实,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另外,对于农村的一些产业,应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并打造成地方性品牌,推出地方性的产业文化。在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持续发展和阶段建设、村建与民富、内涵和特色等几大关系进行重点处理。①应具体体现出村庄项目建设的实质内涵,从村民的意愿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同时应注意社会发展规划的统筹工作要做好;②在进行农村项目的规划建设时,不能太注重项目建设的多少和大小,而应从村庄村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为村民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③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注重民富和村建,并使之形成互动机制,建设好宜居新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农村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对农村的用地空间进行规划落实,主要体现出促进农村村民精神和物质的共同[1]。

2“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1)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并村共富、整合资源的规划理念。有些村庄非常富裕,而邻近的村庄比较贫穷,因此两个村庄可以合并,利用富裕村庄的产业资源来推动较为贫穷的村庄经济的发展,改变贫穷村庄产业资源缺乏的被动局面;同时,解决富裕村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利用经济比较落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来弥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的经济福利以及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开创村庄建设新模式,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进行“美丽乡村”的统一建设,优化农村的产业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益。另外,应对配套、布局以及建设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规划,并且,在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注重每个社区的设施和经济增长项目布局,实现并村共富。(2)在进行“美丽乡村”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全域美景、互动发展以及产业兴村的理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资源的优化和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路径。对农村突出的产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其核心作用,促成经济链式的产业经济。①对农村的农业园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同时做好旅游线路、产品、基地设置的规划设计,提高农村的农业规模和内涵;②促成农村工业经济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在农村建立家具产业基地等,建设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可供观光旅游、购物休闲的“美丽乡村”,为农村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引入外来人口进行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建设农村产业链,提高农村知名度,增加农村的创业就业竞争机会,以回馈农村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有着“中国十大名村”之称之一的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该村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面是横店镇,北边是东阳市区,地理条件优越,总人口4476图1花园村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人,主要产业有地产、红木家具(见图1)、基础材料、高效农业、以及食品服装等,且花园村通过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完成了品牌名村商贸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设。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在对乡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时,应具体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比如地理条件、经济现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产业资源等,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并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由上文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的论述可知,“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产业驱动、功能升级以及节约高效”的创新理念和规划机制,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从全面整体的角度来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用地布局、项目建设、生态美景、功能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3.1“美丽乡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首先,因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特点,结合该地区的产业资源和其他具体情况,建设该地区的发展元素,进行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为我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浙江省花园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该村主要从产业发展、有机整合、块区增长以及用地建设的角度去考虑整体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从用地的整体空间上对地理性质进行改造提升,对整块的土地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对该村的商业金融和政治文化加强建设。另外,花园村将东永二线、东永一线和花园大道作为该村主要发展的核心地带,并规划为四大产业发展区,结合居民现状规划服务半径,对该村的社区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建设了六代居住块,还对该村的用地布局做了合理的规划[2]。3.2“美丽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美丽乡村”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建设。①应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村庄的基础建设一起进行规划,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浙江省花园村,实施了“退宅还耕”的政策,对该村的主要生态节点以及景观地带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并基于该村的生态功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要求。②对一些棚户区的地块、或其他闲置地块以及边角地块进行规划设计,融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资源的发展。3.3“美丽乡村”设施配套规划设计。在对乡村单位进行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时,应以本地区的社区功能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做好乡村单位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我国乡村单位的人民生活品质。首先,乡村单位应根据具体的用地布局和地块的功能结构,整合相应的道路交通,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相应的乡村单位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3.4“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乡村单位要实现相应的健身目标,就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点,应明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空间布局、实施步骤等。乡村单位的项目建设规划一般有农业示范区、木材产业基地、休闲娱乐公园以及旅游产业聚集区等[3]。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并结合我国综合发展规划理念对我国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生态景观、用地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以供同类项目的参考。

作者:洪卉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美丽中国”理念是党在召开十时提出来的,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在随着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共同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已经被提上日程。但是,城乡的发展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乡村规划远远不及城市。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碍。经过多年的研究,众多的专家学者在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下不断的进行创新,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从而对乡村的环境进行完改善,实现“美丽乡村”的总体任务。

一、“美丽乡村”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美丽乡村”是符合乡村规划的总体发展的,其设计原理对广大的乡村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在近几年乡村加大力度通过发展经济,并结合环境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逐渐迈进。对于广大乡村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进行建设,在不断的发展改善中来完善景观规划的总目标。乡村的规划应该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美丽乡村。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因为乡村的民风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对乡村进行设计中要保留这些历史宝藏,能够保护人民的精神财富。这些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

(三)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多,这就要求在乡村的设计规划中要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应该最大限度的避免对乡村环境的破害,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绿化实现乡村规划,最终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一)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建筑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环境组成乡村聚落性景观,二者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聚居地。乡村的建筑能够代表这个区域的原始风貌,体现出乡村历史价值。乡村的生活环境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场所。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保证景观能够对人民带来舒适的环境,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尊重其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要对建设用地的扩张进行控制,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乡村生态性景观。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包括水系、植被等,这些乡村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风貌是不能改变和破坏的,要进行保护。因此,在规划乡村时,要对水田、植被等自然风貌进行保护。植被包括原有的森林树木以及对道路进行绿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在设计中要创造合理的空间,并要合理充分利用,使得在乡村规划中能够使得人与自然相适应。其水系指的是江河水系,对其水系生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规划,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出清澈灵动的水系特色,保证乡村的协调性。

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乡村中拥有独特的青山绿水、田野小道等能够构成设计中的独有特色。

(一)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乡村从历史上逐渐演变过来,经过了长时间的转变发展,成为了能与自然相适应的环境。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使得规划出温馨自然的乡村格局,体现出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得居住区紧密相连,能够有利于居民的生活便利,能够加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整个生活环境其乐融融。乡村建设以乡村原有自然形态为基本肌理,保证自然不被破坏,设计合理的乡村布局,充分挖掘有利于乡村规划的景观素材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二)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一个地区的特色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在当地乡村的设计中,应该融入新鲜元素的同时还要保持原有乡村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的突出地域民俗色彩,要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使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提升乡土气息,展现其文化魅力。这样对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有利保证,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目的。

(三)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乡村的居住部落是由一条条街道组织起来的,街道成为了连接乡村空间的作用,这样形成了乡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在对乡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尺度合适的原则进行规划。能够充分的显示出道路的布局合理性,保证道路顺通便于居民的生活。另外,在乡村添加公共服务设施时,要保证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要建设在村民经常聚集的地方。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尺度合理设计,形成正常舒适的乡村环境。

五、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态度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创造美丽宜人的乡村风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具有民俗色彩的、具有一定文化涵韵的工程,这项工程能够达到美化乡村的目的,还能够最终实现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能够带动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乡村的经济,提高村民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篇3

1 引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客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磅礴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涌现出村庄边缘化和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对乡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以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2 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2.1“景村融合”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乡土亲情的需求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当前乡村旅游纷纷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破坏、文脉断裂、传统村庄沦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是避免以上情况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实,实现乡村与景区的协调发展。

2.2“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将景区与村庄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村庄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村庄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村庄与景区的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2.3“景村融合”的路径

“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平衡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建设同步规划。“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径有: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树立景区与村庄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3 实践: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3.1 项目概况

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处,地处嵩山腹地,三面环山,与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型美丽乡村。现状雷家沟村地势险要,用地复杂。村庄呈小片长带状、零星点状分布,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

3.2 规划思路

本规划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修缮改造古民居群及历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环境,整治山地农耕设施,建设“禅修”养生基地,借鉴“景村融合”的开发模式,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3.3 总体定位

雷家沟村紧邻千年古刹少林寺,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少林寺的发展无形中带动着周边旅游文化的建设,雷家沟村则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雷家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总体定位以少林文化为背景,将雷家沟村打造成一个集农、禅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佛学禅修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3.4 组织结构规划

本案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将整个整合结构划分为“六区、一街、一园、一中心”:

3.4.1农业体验观光区:村庄入口现有土地为一般耕地,在此处打造农业观光园。在该区域中开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织等游客互动项目,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3.4.2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废弃的雷家沟老居民区为依托,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修缮整治农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将几近绝迹的农村民俗、耕作农具、农家技艺、本土手工艺制品等的现场制作、体验等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儿时的记忆、久违的乡愁……

3.4.3农耕休闲采摘区:以雷家沟东洼及百草岭的丘陵、坡地为主,就地取材将田埂进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态环境以提升观赏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为基础,联合农、林科研单位,在保留村庄原有林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逐步形成以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闲体验区。

3.4.4禅修养生区:将废弃的养鸡场区域改造为禅修堂、文化艺术展馆、道德讲堂等,集中形成禅修文化养生区。聘请得道高僧、知名传统国学文化学者到此讲禅论道,并定期举办书法、古典音乐、国学讲堂等活动。

3.4.5传统武术研修区:“禅”、“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沟村位于“禅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浓厚的禅武文化底蕴,亦是村庄的特色和灵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沟下现有的武校“少林罗汉院”为依托形成武术原生态展示区、传统武术研修区,定期举行少林武术研修、表演,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光临的一大闪光点。

3.4.6现有文物保护区:雷家沟现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属景点已基本成型,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针对这些重要文物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期再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3.4.7素食文化街:为最大限度的开发资源,充分利用沟壑的现状地形,计划在雷家沟的沟壑底部内依沟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进各具农家乡土特色的风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专区。建筑风格与改造的居民区保持一致,以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街区步行道内由上而下潺潺细流曲折而过流入荷花池,在景观荷花池旁设置以少林禅武文化为背景的雕塑小品。

3.4.8传统体验园:将刁家沟老村庄和现有土地做为传统产业基地,在此展现农业农庄特色,用比较原始的农耕方式,让人们可以回归田园生活。

3.4.9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第一门户区,为游客提供停车、问询、租赁等旅游服务。建设与景区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务服务区,以特色美食、禅武文化为基础,打造一个集住宿、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商务服务中心。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涵盖范围很广,涉及村庄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塑造、生态保护、村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规划在规划旅游景区层面通过对村庄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丰富了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关于雷家沟美丽乡村的规划依托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把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和传统的姓氏文化作为项目的核心资源,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期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 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 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

篇4

1 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正确把握乡村建设的要求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正确理解中央制定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将建设农村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制度、村容整洁片面地理解为乡村整改建设,所以在整改乡村规划中,没有根据乡村特有现状进行整改。此外,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日益消退,千村一面的景象普遍存在。

1.2 乡村生态环境严重受到污染

由于乡村政府一味地追求乡村经济的发展,对生态景观不合理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平衡。例如:大量农用田地开始退化,林地面积减少,自然景观跟人为景观不协调。

1.3 用地类型不规整

大量的人工景观元素出现在城乡结合中,随着近年来城市的盲目扩展,导致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农业用地跟工业用地分散式经营。导致乡村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失去统一性,严重破坏了乡村原有景观。

1.4 乡村特色逐渐匮乏

在乡村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问题上,设计之间缺乏个性鲜明、吸引人的特色作品,没有充分利用地域特征及景观形象。导致地域景观特征没有特色,甚至脱离地方特色转换成其它景观类型。由于城市的开发与扩张,导致原始自然景观及文化遗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2 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

2.1 乡村景观规划内容

2.1.1 景观生态要素分析:景观生态系统要素包括气候、地质、植被、水文及人类建(构)筑物等,其特征及作用研究都表现了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2.1.2 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划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生态过程的设计规划、生态环境的设计以及特色乡村景观类型的规划设计等。

2.1.3 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景观的空间组合形态及群体空间组合形式是作为研究乡村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是否合理的主要要素。

2.1.4 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分类旨在结合乡村景观特点,在景观的功能特征及其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进行景观单元分类的基础上对景观结构及其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研究。

2.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重点

2.2.1 乡村景观意象设计。在该意象设计中着重加强对乡村景观的可发展性、效益性、可居性的研究,能够为更好地发展乡村景观、经济与生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2.2 乡村聚落为核心的生态景观规划。建设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首要核心是乡村聚落,该核心包括乡村景观意象设计、产业适宜地带规划、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平衡,乡村聚落形态与空间景观生态扩展规划、乡村聚落规模与产业功能区规划、乡村聚落体系与乡村聚落特色塑造、乡村交通系统规划、乡村聚落基础设施规划、林地系统与自然景观环境建设规划、景观功能区划与地域景观特征控制规划等规划内容。

2.2.3 乡村产业适宜地带的规划。合理有效地规划乡村产业适宜地带进行,并综合分析乡村景观局部及整体要素,建立适合乡村景观的相容性规划。根据景观行为相容性程度分级,建立景观相容性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规划产业适宜地带,以确定合理的景观行为体系。

2.2.4 乡村田园公园规划设计。随着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田园公园作为一种主题公园越来越受到游人的喜爱,其构成部分主要是以乡村生态景观为核心形成的游玩与休闲的生态景观综合体。因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休闲性、整体性很强的产业,所以设计有特色的田园公园,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来发展乡村经济。

篇5

Abstract: The Village Living environment faces a huge threa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soil erosion, the uncontrolled spread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smart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laborated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of the village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imed to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ople,natural,social”.

Key Words: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Life-support system;Plann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9年第46届IFLA大会主题为“绿色基础设施:高性能景观”,定义了风景园林的生态意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农村进入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乡村却进入了生态恶化的尴尬境地。基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本文研究村庄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着重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绿色基础设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的认识和尊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概念辨析: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

相对与“灰色基础设施”(Gary Infrastructure,常规工程规划的道路、机场、桥梁)而言,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定义为: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它的核心是由自然开放空间来控制城市形态,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凸显了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价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不断的“大拆大建”,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使得水土流失,乡野和自然开放空间不断减少。任其发展下去,将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乡村是快速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而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恰恰是破坏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真正基质。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它包含土壤、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及自然区、绿色廊道、森林以及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它空地等。在我们进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该宏观的进行更具建设弹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变被动建设为主动保护。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框架

2.1乡村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耕地、水体、乡村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土地利用的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2010年底,国务院47号文件为促进乡村土地整治提出“以耕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目标,规范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我国乡村的土地整治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土地整治不仅包括田地,更包括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①保护:保护具有景观生态意义的生态斑块,如林地、湿地、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水体等。保护乡村人文景观,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和村庄特色的保护和管理的意义,对有景观价值的住宅和村庄风貌予以更新。②改造:通过生产性活动目的性的进行生态性建设,如河流堤岸的生态化改造,乡村垃圾的一体化处理、地表灌溉等。③塑造:塑造新的生态景观,如建立生态绿色廊道的道路廊道、建造防护林、建设分散的生态斑块等。

2.2乡村水环境治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公路等不透水区域的迅速蔓延,加上乡村绿色植被的减少,导致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乡村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村庄建设之后已经将乡村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以人工措施来保护乡村本底的自然景观,为我们提供了案例借鉴。如韩国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城市设计,日本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

乡村水环境治理包括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和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利用自然环境并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方式,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治理乡村水环境,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实现乡村水体的良性循环。如雨水收集净化装置,渗透性道路铺装,植被浅沟等措施。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则主要是针对乡村现有的河道景观,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滨水生态景观带,滨水绿道,对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等,在较大范围层面上则可以采取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区域性生态走廊等方式。

2.3乡村绿色空间网络建设

乡村绿色空间网络是由“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组成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包含了各种尺度的生态和景观要素,如绿道,国家森林,公园,农场,森林,湿地,岸线等。网络中心为动植物提供源地,链接廊道用来连接网络中心,使得整个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网络化,恢复生态的连续性和网络性,并且为乡村建设提供空间框架。通过对规划区内景观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土地整理需要达到的景观生态目标,构建集生态、景观、游憩、风貌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绿色基础网络。

3、结语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天然和改善再造的生态景观要素,它将乡村生境保护和城市化进程有机融合,是乡村未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快速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大背景之下,一旦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它所产生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2004(7):35-38.

篇6

[Abstract]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ural local landscape has faced a great challenge , how to create a beautiful rural landscape in the situation , is worthy of study and research. In the paper, Beijing Guajia v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do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order to achieve visual effect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Guajiayu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缘起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全国各地乡村都在火热的开展各自旅游业,但是在一片火红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乡村本土景观被破坏。要想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证其乡村景观的优美,就需要一个系统且适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与之相配。本文以北京挂甲峪为例,通过实践研究,探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本概况

挂甲峪山庄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北部大华山镇,它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是一个盆地,村域总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挂甲峪一共有村民146户,460人口。挂甲峪是北京近郊乡村旅游比较成功的典范,先后获得了“2011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2009年北京最美乡村”等殊荣。挂甲峪乡村旅游的成功使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成功也得益于本地自然条件的优渥。

挂甲峪位置属于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气候宜人。整体自然条件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千亩大桃,梯田如波催涌,果树如澜吐翠,水潭星罗棋布,山路千回百转,勾画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

总体规划

3.1规划目标

虽然挂甲峪的自然条件基础很好,但是在其开发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异质移植的情况,很多不符合挂甲峪当地特色的设计出现,破坏了挂甲峪的原始自然风貌。综合分析挂甲峪本地植物种植的特色,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将乡村旅游与景观相融合,建设出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游憩景观。

3.2规划原则

3.2.1景观生态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以植物景观的自然形态为主,通过植物的树形、枝干形态、色彩搭配出一定的变化,显示出植物的多样性,但又要在变化中保持一定相似性,形成统一感,这佯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3.2.2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一个地方生态平衡的最重要的因素,生态环境遭受干扰后也能比较容易恢复原貌,而生物多样性还能提高景观效果,丰富植物造景,使得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形成良好的聚落景观。

3.2.3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的现状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原有地形地貌的植物种类,根据当地地形进行景观改造与升级,合理种植植物,布置景观小品等。

3.2.4以人为本

乡村景观服务于当地村民,还是服务于旅游者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以人使用便捷舒适为前提的,以人的行为习惯方式出发,创造良好的宜居,优美实用的人居环境景观。

3.3总体规划布局

综合考虑挂甲峪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当地景观特色,内部用地的环境特征,结合景观结构构思,规划形成“一带五区”的景观布局。

3.3.1“一带”景观

“一带”景观设计是结合挂甲峪周边山势而成的,利用挂甲峪的三面环的山脊线打造而成的“万米生态步道”。“万米生态步道”主要贯穿了挂甲峪现有的人文景观,如长寿山,石龟,老官顶,八卦石,五瀑十潭等。“万米生态步道”将会利用挂甲峪现有本地石材,顺着山势走向铺设而成,以碎石小路为主,以保持景观的原真性。在“万米生态步道”不同的地方,建造观景平台,雕塑等景观小品,而植物种植以松、柏为主,小品处种植竹等。“万米生态步道”将会是挂甲峪景观主线和能欣赏高处景观的地方。

3.3.2“五区”景观

“五区”景观设计主要依托于挂甲峪的山体自成风水之势,挂甲峪三面环山,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坐山望水的地势。而“五区”景观规划则以五行来布置,为不同区域的植物种类种植来提供指导建议。

挂甲峪东侧为青龙方位,区域内种植常绿植物,如国槐、杜仲、碧桃、油松、侧柏、龙柏、雪松等。南侧是朱雀方位,区域内种植红色植物,如石榴、榆叶梅、夹竹桃、杜鹃、晚香玉、郁金香、石竹、月季等。西侧是白虎方位,区域内种植白色植物,如山梅花、太平花、大花溲疏、白娟梅、广玉兰、白丁香、梨树、水仙、邹菊等。北侧是玄武方位种植深绿色和紫色的植物,如紫藤、紫薇、紫丁香、三色堇、桔梗、泡桐、二月兰等。中间则是种植黄色的植物,如迎春、连翘、栾树、金茶花、大丽花、萱草、金盏菊等。这样挂甲峪种植的植物,将在不同季节以不同的颜色来展现,丰富各个季节的景观效果。

局部景观规划设计

4.1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在进入挂甲峪山庄的道路是一条精心设计的灯笼路,高高的架子上爬满了葡萄藤,郁郁葱葱,在配上火红的灯笼煞是好看,但是其他道路却缺乏设计。其他道路极度缺乏路旁遮阴,这样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全程暴晒。由于挂甲峪整体道路系统缺乏明显的分级,人车混行。在路旁种植高大的乔木,配以低矮的灌木,形成绿色通道,这样既可以将人车分行,又能形成很好的景观效果。道路旁还可以设立供游客停留的小站,刻上有挂甲峪传说故事的石刻,让游客加以驻足,停留休憩。

4.2水边景观规划设计

挂甲峪主要景观五瀑十潭,潭水边缺乏景观设计或设计太生硬。潭水边景观应该是很具活力的景观,应种植自然的景观,在加以休闲游憩的景观小品,不仅仅让潭水边有欣赏价值,更加具有游玩的效果。水边种植达到很好的群落效果,种植的草本植物如,鸢尾、菖蒲、香蒲、水葱等,木本植物如,水杉、乌桕等,种植达到一种丰富的层次感。加上休息的座椅,亲水的游戏平台,叠水景观,小桥等,创造更美的景观效果。

4.3庭院景观规划设计

农家院是主要的休息场所,庭院景观可以让游客达到更好的休息效果。而挂甲峪新村,老村缺少院外和院内的绿化景观,使得居住外道路过于空旷。院外道路可以借景于庭院景观,达到美化的效果。而庭院种植宜种植经济类作物,增加庭院景观的效益和可观赏性。

5小结

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旅游的红火,乡村景观会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将成为景观的新学科。乡村景观要在保持本土性和景观完整性上来挖掘其价值,以本土植物和地形地貌为基础来进行景观设计,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适宜的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 徐琴. 乡村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吴维,吴家根,方鸿,王继斌. 浅述淳安县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2006.

[3] 王国良,杨梅炳. 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策略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3.

作者简介:

篇7

Liu Cai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Zhengzhou 450015,China)

摘要: 乡村游蕴藏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已经开始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过旅游产品、重点项目、景观系统、旅游服务设施、民俗娱乐活动、基础配套设施等的设计和规划,以及保障性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等,可以全方位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因地制宜性的规划和开发,从而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景点。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has had a very strong market potential and begun to spread over most regions of our country. By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the tourism products,key projects,sightseeing system,tourism service facilities,folk-custom entertainments and basic matched establishment,and through making the policies,rules and systems with assurance,we can plan and develop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its lo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uild a special tourism scenery spot.

关键词: 乡村 旅游 设计 规划

Key words: countryside;tourism;design;plan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328-02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假期的远途旅游已不能满足需要,利用闲暇周末在城市近郊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也迅速发展。我国旅游局曾将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年。乡村旅游的大力推进和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状况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尚未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简单的把乡村旅游理解为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在开发经营中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传统;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重眼前收益,轻科学管理。因此,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大石窑村地处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位于国家AAA级景区五朵山的腹地,周边还有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老界岭风景区、西峡恐龙遗迹园、西峡县老鹳河漂流风景区、南召真武顶景区、龙潭沟风景区等等一大批省内外知名旅游景点。该村距乡政府17公里,距县城30余公里,环山旅游路穿村而过,与312国道相连。大石窑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多户、共380人,耕地极少,几乎都为山地。近年来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该村也发展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旅游服务等项目,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0元。但由于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合理规划,更没有对现有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市场竞争力后劲不足,也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

1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1 指导思想大石窑村乡村旅游的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河南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为契机,以山水景观为重点,以五朵山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道教养生文化特色,完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旅游市场发展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社会积极配合和市场有效运作,进行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重点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功能与设施,开发、丰富旅游景点,将大石窑村建设成为五朵山景区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和农家乐休闲度假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民众富裕、社会和谐、环境良好的目标。

1.2 规划原则旅游接待与自然景观开发相结合原则:统观全村资源,在重点发展农家旅游接待的同时,积极开发村域内的自然旅游资源,使优质的旅游服务与美丽的自然景观巧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公众参与性原则:村民自发自主的参与,发挥公众力量,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市场导向原则:适时适地根据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要树立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适度超前,并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使村民和旅游经营者在实践中获益。

2乡村旅游开发的设计与规划

2.1 旅游产品设计大石窑村的旅游产品体系为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两大产品体系。

生态观光旅游:对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很好保护的同时进行积极开发建设,满足游客观光旅游需求。同时,使本村成为五朵山景区的生态观光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家休闲养生旅游:依托现有农家乐旅游接待设施,突出农家主题和乡村特色,利用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烘托乡村旅游氛围,强化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乡村意象。

2.2 重点项目策划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农家旅游服务接待处、文化娱乐中心、生态停车场、农家庭院改造与建设、旅游度假山庄、休闲广场、卫生医疗室等。

景观建设项目。景观建设项目重点是对现有景观的开发,包括景观命名、旅游步道设计与建设、旅游标识系统设计与建设、旅游休息设施建设、旅游安全设施建设、环卫设施建设等方面。其中,以大门到村部的红河谷和村内农家景观建设为重点。

旅游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届“蚕丝节”,开展观养蚕、食蚕蛹、购蚕品和物资交易会、乡村致富交流等活动。

2.3 景观系统规划根据大石窑村旅游资源是以“山、水、林、民居”为代表的突出特征,确定本村的景观系统由水景、山景、林景和农家庭院景观四部分构成。

2.3.1 水景水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以穿村而过的红河为主线,串联上至翠竹林、下到村大门的沿河周边景观,如龙脊背、龙潭、仙桃石、二狮戏水、鸳鸯潭、玉女潭、翠珠滩、青龙瀑布、青峰壁等,共同形成本村的特色水景系统。

2.3.2 山景本村的山景系统是由周边雄峰和山梁,奇石和绝壁共同构成。山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在清风岭上,四周的山水尽收眼底,远处的群峰、茂密的森林、流淌的河水、袅袅炊烟的农户等一同组成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卷;能够使游客充分领略大石窑美丽的山水风光。

2.3.3 林景本村的林景系统是由周边山上的祚蚕林、松树林、杂木林、低矮的灌木,以及村庄内各种树木等植被共同组成的。林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登上清风岭,青山、绿水、密林,尽展眼前。四周林木郁郁葱葱;祚蚕坡上白绿相间,蚕茧如繁星点缀期间;五颜六色的果树,将果实的清香,送到小山村的每个角落。

2.3.4 农家庭院景观农家庭院景观系统展示规划:站在清风岭上,俯视对面山上山下,依山沿河而建的农家院落,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青砖灰瓦的农舍、山石做成院落,干净整洁温馨的庭院,给人家的感觉。漫步在清静的山村里,处处都是绿色和花香,构成了安宁、祥和的山村景观系统。

2.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2.4.1 农家接待设施规划农家宾馆建设:发展农家旅游接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托现有农家小院进行旅游接待,另一种是度假山庄接待。农家小院建设以两层楼为宜,依山就势,分散布局建设。度假山庄接待以中档为宜,重点搞好内部装修,内部设施齐全。加强农家接待设施周围环境绿化和环卫设施建设。

山村菜肴:遵照道家菜肴的“保持本真”原则,结合本地的各种中药材,开发各种药膳,做足道家养生餐饮风味,把菜肴打造成本村旅游的特色吸引物之一,创出“五朵山”道家菜肴品牌。同时,加强对农户的厨艺进行培训,强化卫生、食品安全教育。

管理与服务:按照河南省《农家宾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DB41/T492―2007)的要求,加强农家宾馆接待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尤其要强化卫生条件管理,统一配置被单、洗梳用具、餐具等,并做到干净卫生、及时更换;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卫生意识。

2.4.2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规划旅游商品开发系列:创新开发理念,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力度,强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管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木材、柞蚕丝和其它土特产品资源,开发出不同系列的旅游商品,如旅游文化商品系列、旅游日用品系列、土特产系列等。

旅游商店布局:在农家旅游服务接待处再设置一处综合服务商店,商店的规模不宜大,突出特色。

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积极引进、扶持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鼓励以“公司+农户”、“前店后厂式”形式,加工生产各种农产品和土特产品。

2.5 民俗娱乐活动策划民俗表演。在休闲广场,每个周末举行篝火晚会,请一些当地的文艺表演团来此表演当地特色民俗文艺,增加娱乐性和吸引力。

手工艺表演。本地手工艺生产主要有柞蚕的纺织和挂毯、真丝绣品、蚕丝被等。在文化娱乐中心的“工艺品制作展示室”,让当地的绣女在此进行生产表演,吸引游客参观,同时进行商品销售。

健身培训。发挥道家养身健体的特长,与五朵山景区开展合作,培训村民学习道教武术、气功等传统健身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游客参与。既能够达到游客和村民康体健身,又能够增加一项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

2.6 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环卫、供排水、电力、通信、绿化等,要依据游客容量和地形地貌等合理地进行配套规划,以满足现在及中远期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旅游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动力。

2.7 政策法规制度保障根据河南省、南阳市有关政策及本次规划要求,及时制定相关制度和具体实施措施。将旅游富民工程纳入村委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相关具体责任目标,作为年终村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3结束语

在大的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普遍现象,但这类依托景区发展的农家旅游与景区在发展战略上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乡村游使景区服务更有特色,景区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特别是在景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和服务功能相分离,服务接待外移景区以外,景区周边区域服务功能更加突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外,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特色,发挥饮食、民俗、建筑等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饮食、住宿、休闲、游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文版).世界旅游组织(WTO)授权中国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局出版.

[2]陈志刚,保继刚.城市边缘化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

篇8

在集镇建设和发展方面,2001年,市为了适应发展,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撤乡并镇工作,使集镇的区域得到扩大。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集镇规模急剧扩张。据统计,近十年来集镇的区域面积已扩大一倍以上,镇域内的建筑面积增加两倍以上。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几倍于农业收入的财富,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传统的农业劳作,而加入到工厂上班做工。据统计,有%以上的户藉村民搬迁至集镇甚至城区居住,甚至有些村民小组有一半以上住户已在集镇工作、生活。同时,由于工业、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为方便工作、生活、娱乐,一般借居于集镇或集镇周边,使得集镇人口中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强化土地流转,加快集镇的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在村庄用地规划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市村庄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截止2009年底,%的行政村所在地完成了规划。为严格执行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大部分已规划的村庄,农民建房都能够按规划的要求进行。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现行土地管理机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权能被极大地限制。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不同权,村民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在法律地位上与国有土地所有权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残缺不全,其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受到诸多的限制,如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能转让、抵押、投资入股等。农民集体土地的收益、处分权,怎样收益、处分,都只能服从国家意志,不存在土地所有人与国家权力行使者作为平等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共同表达意志。这背离了法律意义的财产所有权基本权能的范围。

二是现行农地流转制度影响了统筹城乡发展。目前我市农业人口大量转移,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减少,土地为他们提供的生存保障功能实际上难以实现。一定比例的农民已经进城定居并购置了房产,其在农村的房屋已经闲置、承包土地也抛荒,如果绝对不允许农民处分宅基地及房屋和承包地,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长期空闲和极大的浪费。与此同时,在极少数允许流转的情况下,普遍存在着流转主体混乱和不合法的现象,乡(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村民等都在作为流转主体,并且缺乏合理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另外,土地流转过程中行政干预过大,这些直接导致农户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

三是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造成了人人分地,户户种田的局面。这不利于土地集中,不利于将资金、技术、知识、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吸引到农村中来,也不利于节省成本和开支。

四是土地使用权属流转难。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导致农户承包的规划建设留用地、待置换用地调剂难。由于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难,“空心”村、“空壳屋”整治难。长期以来,“一户一宅”政策未执行到位,“一户多宅”现象普遍,空置住宅难拆除,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难。由于受基本农田和新村规划的限制,农民建房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住房困难户铤而走险,不批就建,而一些不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也乘机抢建,造成违章建筑、违法占地现象突出。

五是土地流转纠纷逐渐增多。首先是由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逐年增加了对种田农民的补贴,许多进城务工农民惜土观念增强,纷纷又返乡要求落实承包土地或索要流转出去的土地。其次是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点,一些流入方因生产经营不善或者遭遇自然灾害受损时,农户流转出去的土地收益得不到保障。再者是土地流转合同有的不规范,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六是农地征收征用存在许多的不合理和不透明之处。当前对征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公共利益”目的未作界定,导致在实践中征收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目的处于失控状态;补偿范围仅限定为与被征收土地有直接联系的经济损失的适当补偿,与被征收土地有间接联系以及因而延伸的附带损失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损失、安置费、社会保障费等均未列入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规定不合理,普遍偏低,补偿标准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区县甚至同一个乡、村组都大相径庭;整个征收征用过程缺乏公开性和群众性。

三、关于集镇、村庄规划用地设想的建议

在今后的农村新一轮的发展中,及早考虑规划集镇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市集镇的现状,对完善和加强集镇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规划,形成特色风格。集镇规划关系到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发展前景,要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对宁远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集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科学编制集镇的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产业结构特点、人口发展规模、地理优势等因素,合理规划集镇建设。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详细反复论证,合理编制集镇规划。要加强规划调控。根据宁远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转移的趋势,要加强用地规模的控制和管理,合理科学地完善现有的集镇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要依据区域背景、市场需求和集镇的自身优势,形成特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景观、产业构成和功能的集镇规划。要注意保护所在地生态环境、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等有形无形宝贵的特色资源,保持独特的地域特征,突出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地域优势,突出“一镇一品”、“一镇一业”,依托产业优势,丰富市场发展经济。

(二)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向集镇转移。完善集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民的许多具体实际问题,需要从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来综合考虑。一是完善社保体系。目前失地农民大部分纳入小城镇保障体系,但由于体制的不同,目前务农的农民社会保障和小城镇保险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建议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开展探索以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和途径,彻底解决剩余农民的社会保障,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集镇城市化进程。二是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不断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使耕地向种田能手、家庭农场集中,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同时,为农民向集镇转移创造更多条件,让农民在集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三是积极探索农民居住房和宅基地。建议在条件许可的镇对农民住房和宅基地赎买,并和集镇优惠房、小城镇保险相挂钩,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尽快转为进镇居住。四是探索政府补贴机制。加快集镇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政策激励、多方推动”的原则,对进镇购房并转让宅基地的农民予以补贴扶助,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专项转移支付。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要多向集镇建设倾斜,让资金真正发挥作用,推进农村集镇建设。

(三)鼓励多元投资,加快集镇建设。在集镇建设中,应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市、区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是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集镇建设资金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区、镇二级财政应在年度预算中给予一定比例的专项扶助投入。大力支持并吸引邮政、电信、水务、电力、金融、广电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市场需求在集镇建设网点,积极参与集镇建设。在条件许可的镇,市政府每年给一定数量的商品房用地指标,一方面解决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提高集镇的建设水平和质量。要在政府引导和扶助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集镇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鼓励农民投资,吸引农民带资进镇建房购房,从事二三产业,使农民成为集镇建设投资的重要主体。

四、加快土地流转,搞好村庄用地规划,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村庄用地规划方面主要有以下设想:

(一)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操作性强的村庄规划。要按照集聚发展和节约土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尊重村民意愿两个原则,安排编制专项资金,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同时充分考虑区域现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多措并举,逐步解决弱势群体住房难问题。一是采取折价收购村内闲置的空旧房屋,低价售给住房特困户等措施,解决自身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同时对这些住房特困户采取相关优惠政策,简化办理手续。二是对在集镇长期务工经商的住房困难户,借鉴其他地方建造农民廉租房等的做法,逐步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旧村改造奖励政策,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和宅基地整理项目,逐步消除“空心村、空壳屋、一户多宅”现象。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制度,腾出的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在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扩展农村用地空间。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农业产业化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充分发挥城郊乡镇的地缘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又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农民,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依法把承包地转到种养大户的手中。同时,从“方便生产、提高效益”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同村同组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过乱的问题,切实提高土地的耕种效率。

篇9

中图分类号:D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036-01

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将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心,浙江省基于传统特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发展旅游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得一定的额成效。除了人人皆知的西湖和灵隐等名胜古迹,该地特有的乡土人情和自然景观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诸多游客千里迢迢来此进行观光旅游。

1 山地乡村旅游景观概况

1.1 山地乡村旅游景观类别

现如今,多样化的山地景观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使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相应的促使人们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升。笔者基于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以下即为根据实际情况而汇总的山地景观类型:

1.1.1 自然景观

浙江省地理环境丰富多姿,南面沿海,西北部则有大量的山林。在发达地区城市沿海风景规划已经高度商业化和规范化的今天,乡镇地区绵亘不绝的山地景观因其古朴自然的历史沉积更符合现代人追求原生态清新旅游的审美趋势。对比分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根本区别即为自然景观实际上即为现有资源的充分应用,活动范围相对较为广阔,人们在其中能够充分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相应的也伴随着身心与情感的放松,另外也亲身体验到乡村人们的和蔼可亲与风土人情。

1.1.2 人文景观

除了广裹的自然资源,浙江地区因其悠久的吴越文化、江南文化传承,还保留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其开发潜力不可估量。在此,笔者认为,其中最具有前景的县级或村镇的原始农家风貌。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江浙文化也同样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底蕴,目前,诸多农村居民仍然借助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生活,其中也涵盖着婚嫁礼仪、古老建筑和生活方式等,这一切均深深吸引着外来游客,并对其产生深厚的感情,以此作为乡村旅游的最佳旅游资源。

1.2 地乡村旅游景观的价值分析

浙江与江苏接壤的地区,存在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落和村镇,散发着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观光游客,历史名城中杭州、绍兴、宁波榜上有名;著名古迹不计其数,比如杭州六和塔、绍兴兰亭、禹陵等,成为了大量影视作品和艺术创作团队的灵感采集基地,还有金华的横店影视城,也吸引了国内广大的摄影爱好者组团拍摄。拍摄出的浙江村民生活风貌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更加扩大了影响,增加了人文景观的潜在市场品牌效益。

另外,浙江省一直以来是台湾同胞和全国华侨的聚集地,受人们情感所托,诸多华侨为了表现思想之情均对故乡进行大量资金项目的投入,以此发展壮大故乡实力。对于华侨的相思之情而言,不但能够确保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的实时交流互动与和谐相处,相应的也有助于带动我国国内以旅游为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1.3 山地乡村旅游景观的运作方式

山地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目前的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较大。因而,我国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应基于实际情况进行最佳方针策略的制定,有效结合观光旅游和乡村生活特有的优势,并将其作为当地发展社会经济最佳途径,广泛吸引游客。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相应的还能够进行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

2 山地乡村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

对于山地乡村而言,其中蕴藏着人文景观,最具代表性的即为临安区域,此地多呈现出清朝时期的古盾和牌坊等,其中不仅体现着江浙特有的文化底蕴,相应得还继承者我国的中华文化。另外,对于其中的风俗礼节也可以将其进行实际应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

2.1 村寨型山村人家

以上所描述的文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均蕴含着自身的地域特色,而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也逐渐发展成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最佳途径。村寨文化反映的不只是历史呈现,同时也是多民族文化的汇集,在此借助现有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乡村旅游项目的传承与发扬,并以此为机遇进行商业形式的融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有经营方式的逐一制定。

2.2 古建筑营造型乡村人文景观

民居即为我国汉族部落的聚居地,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数村落已经被成功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受部分古建筑特殊身份与地位的影响与制约,长时间下来,其有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尚未得到弘扬与传播,这是最令人失望的。目前,发展山地乡村景观实际上即为进行现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充分展现人类智慧的结晶,并借助于此为社会经济谋取更大的福利,造福于百姓。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在实施山地乡村的景观规划时,应充分从生态景观建设,文化景观缔造的出发点,将山地乡村景观与人文景观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成为符合现代人视觉感受和审美规律的美妙景观。人们在欣赏这些景观时,不仅感受了山地的原始自然风貌,同时也能品味其深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从而进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地,使短暂的旅行成为游人毕生难忘精神财富。

3 山地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方法

(1)观势―特有旅游资源。从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角度分析,其中涵盖着以植物、水势、山地和气候等诸多优势的汇集,并将其作为各项工作的突破口以此实现对整个旅游景观路线的统一规划。

(2)相地―乡村旅游。对于以人文和自然环境在内的景观而言,均会对现有景观的实时评价分析,同时也涵盖着对现有景观构造、地理地势等诸多因素的汇总与实时转化,主要体现在观光景点和观赏意境等,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周密的设计与规划,以此实现对乡村景观的实时构建。

(3)立意―景观灵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乡村景观的设定实际上即为进行现有景观与情感的实时转换,通常也被称之为意境。

(4)寻法―寻景观设计之法。山地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可总结其思想从而指导实践。比如道法自然、创造意境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风水格局等。

(5)布局―布景观设计之全局。布局即从全面考虑进行安排,设计者在整个山地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主要包括选取、提炼题材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确定主景、配景探讨布局方式与形式等。

4 山地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总结与前景展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将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其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谋取更多的利益。

旅游业和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上对于浙江省而言,其发挥的功效与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整个生态系统,以此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反之,目前的繁荣也仅仅只是昙花一现。如果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不仅会给当地居民产生一定的困扰,另外,也会失去游客对此地的信任与热情,直接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

5 结束语

对比分析传统旅游业,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承担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相应的也会带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简单的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在,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会融入技能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构建中。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旅游业基于实际情况对现有资源优势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以此在人们进行自然景观的欣赏过程中,追求社会责任与义务积极承担的同时,为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壮大指明道路,也为中华子孙后代谋取福利。

篇10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通过国家对村镇建设的不断努力,有效的推进了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及建设的规范作用,也将良好的机会提供给了乡村景观的发展当中。可是,当前全国进行的乡村景观建设只关注于建设公园、广场当中,这些只是将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并没有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为了可以将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发挥出更佳的优势及作用,我们一定要将乡村景观建设的更好,积极发展旅游业,让前来旅游的游客们能感受到全新的体验。我们要将乡村建设的更具魅力和活力,让乡村景观与旅游可以发展的更加和谐。这是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是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完全可以体现出乡村旅游为我国乡村经济和城乡之间的互动所体现出的作用,乡村景观与旅游业成为了乡村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

一、乡村景观的珍贵生态性资源

乡村的面积辽阔,人口分布不均,资源分布却相对充足、平均,它结合了社会和自然两大类资源,成为乡村生产商品及提供服务的珍贵资源。在当今这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和城乡关系下,乡村的生态型包含了植物、动物、地质、气候、土壤等方面,还包含了景观生态过程和与之相关的生态现象,例如人口、价值观和文化等,以及人类对于景观影响所受的程度。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有效的将景观结构、社会文化、自然过程进行规划,为景观的生态做出分类,并进行有效的分析。

过去的发展状况是受到思想观念、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的制约的,当时我国对于乡村的资源观念非常浅显,许多情形下都将乡村资源视作农业资源和矿业资源。将大部分精力都专注于农业的自然资源、矿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上,而大大忽略了可以更快推动乡村全面建设的乡村景观资源。

乡村景观作为一个非纯粹的自然资源,是经历过特定的文化渲染、历史更替的事物,可以让人们对其进行管制和创造,它成为了乡村自然资源和人类在资源利用中的一座桥梁,可以说,资源管理是可以平衡人均财富及导致环境恶化的一个过程,乡村景观是一个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透过旅游学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景观自身就是一项非常关键的资源类型,是完全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因为社会空间都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社会制度等,乡村之所以会有吸引力,是因为乡村可以提供给人们都市所无法提供的事物。

二、确立农村基本的社会服务系统

农村基本的社会服务系统包括了文体活动方面、商贸服务方面、休闲娱乐方面等。通过不断的规划设计,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农村社区,人们在这个和谐的氛围里进行生产、生活及各种社区活动,不需要为了生活而每天奔波,并且可以在商贸服务区域里获得到生活的必需品及基础服务,而且可以参加一些文化娱乐的活动,还可以进行阅览图书和一些文体类活动。

还可以将路灯、花坛、树木、路牌、座椅等设施填充到农民周围的环境里,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将墙体进行美化,赋予诗意,让农村的景观达到更加优美的状态,水榭亭台、沿河廊亭,一幅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优美景象。

三、怎样做好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

1、要将当地的乡村景观风貌保护起来,推进乡村居民的环境建设及提升景观品质。目前,我国的乡村建设正面临着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渡阶段,不同类型的矛盾、利益冲突在相互制约,并且从资金、人才、规划及理论研究等方面都相对不足,导致我国的乡村建设长期都在被忽略的状态。位于东部的沿海地区,有些乡村的经济相对发达,可是古老的乡村景观已经消失不见了,野生动物、湿地、丛林、河流都在陆续消失,所谓区域规范、整齐的村镇络绎不绝,矗立在村庄里的毫无规划设计、毫无美感、毫无特色的新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乡村景观在想低层次方向进展。所以,当新时期来临时,做好我国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改善当前很多乡村只进行片面追求城市化现象的形式,有效保护了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历史性,加强了旅游资源的稀有性;其次,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充分运用乡村景观的资源,协调生产的产业化结构,促进当地的特色化产业经济,让资源可以形成翻倍增值及运用的效果;再次,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协调乡村景观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协调乡村居民的人文环境,优化乡村的生态环境,以便达成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后,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将乡村和城市间的景观有效的结合并共同进步,提高了整个范围的景观品质,加快了任何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2、将当地的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体现出来,加快景观资源的生态利用率。乡村景观的资源利用方面,不但只代表着特定范围里的景观构成及空间激励,并且乡村景观是一个可以被人们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它自身具备了很多比纯粹的应用价值更优良的生态、社会、美学的价值,因此,地区的旅游规划及开发问题,应当抛开传统旅游规划里的单一利用方式,和纯粹追寻经济利益的方式,让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安全的进行利用,让当地的社会可以发展的更加自然、和谐、有序。

3、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引进到当地的旅游规划当中。乡村景观体系包含了村庄、耕地、河流、丛林、山川、等多种因素,乡村景观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生态结构,在规划当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引进其中,出现的不但只是一个规划的形成,还会更加有助于实际情况里出现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宏观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设计理念,从规划的操作角度来讲,结合当代先进的设计理念,让乡村景观可以更具备生动性和时效性,这还有利于在规划角度上作出新的突破,可以将定性及定量有效的贯穿于整个规划当中。

4、强化政府在旅游规划里的主导性,并同新农村建设的计划有效结合。目前,乡村景观与旅游的进展缺少的是规划,乡村旅游的基本设施相对落后,民营旅游素质较低,这些都制约了乡村景观旅游的发展。要处理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尤其是当前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就更应当强化政府在旅游规划里的主导性,让该地域的旅游规划可以同新农村建设计划构成良性的互补形式。

结束语: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要同区域旅游、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有效保护乡村景观的原貌,正切指引乡村建设和发展,强化乡村居民的景观意识,充分运用自然生态景观、乡土文化景观、农业景观,为创造出真实、完整、自然、和谐、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范春.论乡村旅游的开发[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篇11

关键词:农村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与面临问题

1.农村景观概述

1.1 新农村概念

新农村,必须包含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以及新风尚,缺一不可,小康社会“新农村”就包含的有以上的5个方面。

1.2 景观概念

景观,什么是景观?一般情况下就是泛指地表的自然的景色,但是在特定的区域则是指的是在自然地理区划中开始的或者说是最为基本的区域单位,也就是自然地理区。

1.3 农村景观

我们了解了景观,那么农村景观又是什么概念呢?农村景观(Rural Landscape)也就是在农村中我们能够看见的像山峰,河流等等的地表的自然景色,有农舍,有农民,有农作物,还有农民饲养的家畜等等都是农村景观。

1.4 新农村景观

新农村景观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现在的农村正在由传统式向现代化过渡,新农村景观设计在于启蒙审美教育,把人们对自然朴实的美给唤醒出来,用美学阐述新农村景观,相比较城乡,突出农村特色之美。保护乡土文化以及发挥农村自然景观资源。这些都是构建新农村景观的重点。

1.5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包含的由天然的以及人为的景观两个方面,像高山、大漠、沼泽、热带雨林等等基本上没有受到人类影响或者间接受到的影响较小的景观就是天然景观。人为景观就是指的是人类直接的影响并且长时间作用使得自然景观又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的景观,比如说像乡村、城镇等等的地区这样的。人为景观虽是人为,但也服从自然规律,所以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必定得按自然规律区进行建设以及管理。

1.6 生产景观

生产景观,它的来源是生产劳动以及贴身生活中,把生产劳动以及劳动成果融于其中,认为改造自然的生产以及再加工自然资源都被包含在其中,生产景观具有生命力,有文化底蕴,有长期继承的能力,还有就是由明显的物质生成。

2.新农村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2.1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

因地制宜,什么意思,也就是要建设新农村,我们必须考虑当地的根本情况,制定采取合理适当的措施来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不得盲目的自己想当然的来进行建设。那样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发生。

2.2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我们建设新农村,不是建设好了满足我们这一代人就行了,我们还得对后辈们着想,不得对他们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是一个系统,不可分割,既要建设好新农村,又得保护好自然环境以及资源,要让子孙后代能够永久性的发展以及在环境中安居乐业。

2.3创造性的建设新农村

那么新农村的建设肯定不能刻传统的农村一样啊,所以我们需要由创造性的思维,要有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包含发明与发现,制造出新的事物,找出已经存在但还未被人们所了解的事物规律。把新农村建设的有特点,有特色。创造性包括其意识、其思维过程以及其活动三部分。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得拥有流畅的、变通的以及独特的思维。才能够建设出具有独特特点的新农村。

3.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设计规划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有五点,首先就是完成结构的完善,接下来就是突出斑块建设,再接下来就是新农村走廊建设,还有就是进行生态工程,最后就剩下了保护环境敏感区这个任务了。完成以上五点,新农村基本成型。

3.1对结构进行完善

完善结构,新农村的组成结构有哪些呢?首先有新的房舍,本着节约土地、能源以及材料的基本原则建设出每一种具有民族以及地域风情的居住房,在建设新的房舍是要强化管理,进行统一的规划。其次有新设施,要有道路吧,还要有水电、通讯、广播等等的配套设施,这可是新农村的重要的“硬件”设施啊。新农村的环境肯定不能像传统农村那样咯,按卫生标准规划建设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以及畜禽生活区。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打心底全力建设新农村。还有就是要提倡科学、文明、发指的生活观。对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要进行移风易俗的新的风尚。

3.2进行斑块建设

斑块建设,斑块的意义就是异于周围环境、相对均匀物质的非线性的区域。就新农村而言所指的就是所有的生活环境,比如说房舍,饭馆,生活公园等等。斑块建设指的就是把所有相同的生活设施在一个规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集中建设。这样显得有条理性,看起来更加的规则,漂亮。

3.3走廊建设在新农村中

新农村中的走廊建设,什么事农村走廊建设呢?原始的传统的农村,家家之间并没有什么平坦的道路联系,总是在崎岖的道路上前行,这样大大的增加了交流的难度,新农村走廊就是建设出家家相连通的道路联系,即水泥道路家家通,每一条水泥道路都直接连到了家家户户,一条主干道延伸出很多条的支路,这样家家户户之间的走动较之以前要简单的很多了。在新农村里建设出此类的农村走廊显得我们所建设的新农村变得更加的大气,现代化。也更加的方便了。

3.4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工程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工程建设。即通过对生态学原理的利用进而进行的恢复自然生态以及建设人工生态的技术方法以及手段,强调的就是生态以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生态建设方法就是完整性——循环——协调——自力更生——共生的生态调控手段设计。生态工程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循环再生原理的合理应用,与系统工程最优化方法相结合,进而设计出分层多吉利用物质的生态工程。

3.5保护环境敏感区

对环境的敏感区进行保护,环境的敏感区,也就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所有的自然文化保护地进行保护,还有就是保护非常敏感于某类的建设项目污染因子以及生态的影响因子。环境的敏感区就像是自然保护区和类似世界文化以及自然遗产地等等的保护区。还有就是基本的农田保护区、公园、湿地、森林以及珍惜濒危动物的天然聚居地等等,以及主要功能是居住、医疗卫生、科研与行政等等的区域也是应当被保护的。还有就是保护文物的单位,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以及科学与民族意义的保护地。都是应当得到有效保护的环境敏感地区。

4.建设新农村面临的问题

4.1进行因地制宜规划

因地制宜的规划,根据当地土地的形式进行新农村建设,不得盲目想当然的进行建设,我们得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4.2西方化的新农村建设

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应当有我们的自己的特点,不要以为的去模仿西方的建筑模式,毕竟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4.3新农村建设面临城市化

既然是新农村建设,农村要是和城市一样的了,那么就没有了农村应有的特点,也就没有了建设新农村的意义,所以根据农村的特点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有必要的。

4.4偏低的农民思想

农民的思想偏差,我们应当加大力度对农民思想进行教育和改革,使得他们懂得新农村的意义,齐心协力的共同建设出美好和谐的新农村。

4.5日趋变差的农村环境

农村的环境是越来越不好了,那么我们应加大力度在保证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对环境要进行保护,不得以牺牲环境的巨大代价来建设我们的新农村,那样就得不偿失了,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建设出美好的新农村,使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5.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面临着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但是,为了新的幸福生活,我们只能大步向前,通过不懈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一定能够建设出来。(作者单位:固始县国土资源局)

篇12

土地整理泛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广义的土地整理分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两方面内容,狭义的土地整理则仅指农地整理,我国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活动大都属于农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根本目的农用地整理。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目标仍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 尚未进入以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和农地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阶段,这就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1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其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1土地整理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

土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土地整理必须把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2土地整理本质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

土地整理是通过影响土地的经济供给因素,如提高土地经济能力和数量,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是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1.3土地整理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

土地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

2规划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

2.1规划设计思想与现行农村管理体制的矛盾

(1)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思想与现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方式有比较大的冲突。土地整理的设计思想是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集约化利用土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与现行的农村联产承包的土地政策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有不小的冲突,突出表现在:零碎的耕地使用权属与建设大格田之间的矛盾。现在的农村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由与距离农民住宅的远近、田块质量的差异等原因多采用远近搭配(农田离住房的距离)、好坏搭配(农田质量、设施的好坏)的方式,单个农户所承包的土地较少,而且并非连片集中,而是零碎分散,这样的土地使用状况给土地整理中田块平整带来了比较大的阻力。整理后农民依旧把集中连片、整齐划一的大格田分割为零碎的小田块,难以达到方便农业机械耕作的目的,妨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让土地整理的效益大打折扣。

水利设施重建与现有水利利用格局的矛盾。整理以前的灌排水系大部分是依据自然形成的村组界线自发形成,或者说村组界线大部分依水系划分,两者相辅相成。改造重建时由于要为实施大农业生产服务,要建设满足大灌大排要求的大型水利设施,以提高整体灌排保证率,必然要打破原有保证小范围灌排的水系,也就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平衡,有的人因此认为设计方案不科学,还不如整理前经济实用。

依据建立大农业生产思想而设计的方案必定与实行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在土地平整、过路涵和放水口的设置、农用机械下田口的配置、灌排水系的调整布置、甚至田间道路的设置和取水水源等问题上存在不小的矛盾。

(2)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与当前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存在矛盾。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前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已经多元化,如从大型水库取水要支付水资源使用费,小型水库、泵站等水利设施已经承包给农户经营,因此为节约灌溉成本,有些农民就以农田周边的小坑塘收集雨水和田间排水为灌溉水源。土地整理后可能要填埋这些坑塘以增加耕地面积,建设节水型的硬化灌溉沟渠,引用大型水库的水进行灌溉,在现有小农业生产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少部分人的灌溉成本。所以有些农民不同意填埋这些坑塘,有的农民弃新修的硬化渠道不用,用潜水泵从排水沟或坑塘取水灌溉。

2.2规划设计队伍有待整顿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是一个微观上的设计,设计的对象就是农民田间使用的土地和沟、渠、路、涵、桥等建筑物,同时,它又是一个大范围的规划设计,平均一个国家投资项目涉及农田近3万亩,而且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不但设计任务相当繁重,而且需要对项目区的情况达到相当细致的了解。而有些设计单位就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的草台班子,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都不够,到项目区调查也是蜻蜓点水,三两天就结束了,根本来不及了解当地的水系和地理情况,当然设计出来的项目就不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中没有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公众参与过程中的规划公示也只满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蒙混过关。当然设计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2.3规划设计审查程序有待改进

目前的规划设计审查程序有点不合情理,熟悉情况的基层国土资源部门没有能力或不注重对项目设计的审查。而省级以上国土部门由于需要审查的项目太多,精力有限,又不熟悉实际情况,无从进行细致地审查。有些过分追求线形地物横平竖直的规划设计与不切实际的片面追求好看的审查也有关系。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争取通过上级部门的审查批准,不注重对项目设计的把关,有些项目设计甚至是从设计单位拿过来后直接盖上章就上报了,部门论证也只是走走过场,设计的到底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到实施时才发现有那么多问题。

2.4 规划设计规程有待完善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规程中的有关规定也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不相符合,比如在我们南方,生产路的宽度规定为2m,但在项目实施中基层干部群众大多认为偏窄,不利于农业机械下田作业,强烈要求加宽到2.5m。

3结束语

土地整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产权调整、路渠沟建设等一系列内容,要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目的,必须把土地整理作为一个系统,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使之协调一致,整体最佳。具体应包括:面向问题设计。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土地利用要求和发展需要为原则,并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响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整体性设计。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影响甚至决定田块、沟渠、道路的设计;气候、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或决定土地利用方式设计、沟渠路的设计;整理区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会影响整理区内主干沟渠路的线路设计,城镇布局会影响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设计,而且很多因素之间还有相互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