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5:14: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管理系统各实施阶段
(1)搭建开发平台(安装前端开发工具及后台数据库)。
①建立数据库服务器,确定数据库数据表字段名称、类型、大小等属性;
②建立各数据表间的映射关系;
③撰写开发脚本;
④模块划分;
(2)代码开发阶段。
(3)各模块进行测试、验证并确认。
(4)通过第三方进行测评。
(5)修改完善。
(6)使用培训。
(7)全区各地市血站安装调试。
(8)正式开通使用。
3运行环境
网络版:客户端操作系统:Windows7/XP/2003/2000。服务器端操作系统:Windows2000/2003/2008Server,数据库:SQlSERVER2000/2005/2008。前端开发工具:Borland公司的Delphi7.0作为主要的开发工具并配合第三方控件进行开发。
4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系统设置管理、基本资料管理、服务工时管理、培训管理、服务奖励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管理、短信发送联络管理、退队注销管理、任务计划管理共9个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的具体作用简述如下:在管理系统中为全区各地市血站分别分配一个注册码,注册成功后,各血站的志愿者就可以登录使用,并且以此注册码作为识别不同血站的依据。
(1)系统设置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设置系统的初始统一的管理标准,包括字典设置、系统参数设置、菜单权限管理、数据备份、参数设置等;
(2)基本资料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针对招募的无偿献血志愿者进行初级培训,待培训合格后进行注册,并且分配一个服务工号作为识别志愿者的唯一标识,此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容就以此工号进行关联。另外,该模块还可以对志愿者的注册资料进行统计和查询,建立志愿者队伍通讯录以及志愿者历史工时的登记和对已经注销的志愿者重新进行注册等内容。
(3)服务工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对已注册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及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主要是对志愿者的服务地点、服务内容、服务工时及服务表现进行登记,作为量化考核的依据。
(4)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志愿者经过初级培训及岗前实习,并且能够正确引导献血者按流程进行登记、体检、采样和户外负责招募等工作,当累计服务工时达到一定数量时,可对志愿者进行更高级别的培训(中级培训、高级培训、指导培训、外出培训)及交流等方式。
(5)奖励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志愿者的晋升采取“星级晋升制”,共分5个级别,各级别以志愿者服务工时数和服务质量进行评定。按照国家级和区级制定的标准分别制定每个星级所对应的服务工时数,程序可选择按照国家级或省级在某一时间段内进行检索统计,并显示志愿者所获得的星级级别。按照规定每年对志愿者进行一次星级评定,并且对获得五星级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发放荣誉证书。
(6)综合评价体系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根据志愿者服务工时满意度、服务质量满意度、出勤天数满意度计算得出综合满意度,并由此建立志愿者综合满意度评价体系,作为对志愿者进行综合考量的依据。
(7)短信发送联络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志愿者将要进行服务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进行提前告知,并且可在节假日对志愿者进行祝福问候。
(8)任务计划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志愿者进行的服务活动以及献血宣传活动、培训活动等制定月度、季度或年度计划,并对计划进行管理。
(9)志愿者退队注销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长期不来参加志愿者服务并经与志愿者多次沟通仍然无效的,可对该志愿者进行退队注销处理。
5结果
(1)建立起全区无偿献血志愿者统一、规范的服务以及星级评定和奖励模式。减轻了手工管理的工作量,真正做到了无纸化操作。
(2)方便、快捷、高效的数据查询和统计。随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管理的信息数据量也随之增大,因此对志愿者信息的管理也变得不易,期间要翻阅大量的手工台帐,再者对重要指标数据的统计汇总也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容易出错;
(3)自动判断及分析。由于在数据字典中设置了规则和标准,软件会根据这些规则和标准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及判断,譬如,获得星级类别和级别、培训级别、综合评价系统等,计算机会自动进行分析判断并显示出来;
(4)可为全区各地市血站志愿者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使各地志愿者对本地区开展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的经验进行广泛的交流,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志愿者队伍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听她的演讲,看她的书,看她的电视节目,还有她的博客,从中学会如何向幸福快速进发。
张怡筠,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第一位以中文写作EQ专业书籍的学者,上海云起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企业培训师,爱上情商网心理学总监,情商俱乐部创办者,多档电视节目心理学嘉宾,多家杂志报纸专栏作家。
多年来,张怡筠始终将工作重心定在EQ的全方位研究与推广,坚持做幸福的布道者,以专业的学理训练和丰富的演说经验来疏导心灵的障碍,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言语间传递着积极的力量,帮助青年人提升心理素质,在职场、爱情、婚姻、家庭中轻松穿行。
她,是幸福的布道者
内地大多数人知晓张怡筠,是通过上海电视台一档名叫《心灵花园》的节目。在节目里,她把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说得浅显易懂,却又入木三分。与其专业知识相得益彰的还有她时尚优雅的着装,温暖的话语,以及充满西化的举止,这一切都颠覆了大众一直以来对于心理学专家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在此之前,张怡筠已经在台湾大叶大学事业经营研究所做了11年的副教授,是炙手可热的心理学专家。1996年,她凭借第一本畅销书《EQ其实很简单》荣登年度十大畅销女作家之列,同年,她开始配合电视台做心理节目,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觉得“闭门造车不是个好办法,应该出来跟大家聊聊,让大家学会用心理学帮助自己”。
2005年,张怡筠参与配合国内第一档心理咨询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此节目被20多个省市电视台转播。通过这个窗口,她将心理学知识带进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家中,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学,更好地处理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及心理困境。她坦陈,当初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答应了下来,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张怡筠将工作重心移到了内地,更索性把家搬到了上海。陆续,在央视《半边天》、《心理访谈》,东方卫视《幸福魔方》,湖南卫视《变形记》,以及江苏卫视《名师高徒》等节目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其间,她还应出版社的邀请,写关于情商方面的书,带动了华文EQ风潮。
此外,张怡筠在上海继续发展自己已做了10多年的企业培训事业。据统计,她曾为640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做过心理培训,如IBM、德国拜耳、阿里巴巴、中国银行(上海)、中国移动、国泰人寿、宝钢、花旗银行、宝洁、诺基亚等。
“做培训其实很耗心力,要调动全场气氛,要跟进现场互动,大多时候我还需要满场跑来跑去照顾每个学员的学习状况。”但是,每当看见有那么多的青年在自己的演讲中领悟生活真谛,向幸福迈进的时候,张怡筠又会感到无比的兴奋与安慰。
曾有一位500强企业的高管,30多岁,因为觉得与领导沟通不畅而想辞职,在听了张怡筠的一番话后,他决定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豁然开朗。张怡筠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看问题往往都不全面,遇事消极对待,其实,态度能改变一切。”
在自己开办的情商成长课程中,有一个女孩结婚三年因丈夫有外遇而离婚了,之后便迟迟不愿接受其他追求者。张怡筠在课程中提到,“爱情和婚姻的成功与否,不是靠牵手这一标准来衡量的,失婚绝不等于失败,自己如果从中更了解自己,也学到爱的能力,即使分手,这段感情也是成功的。”
这个女孩在课程结束后单独找到张怡筠,说:“您说的对,我其实没有失败,而当我理解他在那段时间可能与我一样痛苦,我就释怀了,也不恨他了。我现在有信心去找寻我的幸福。”
“一年以后,我收到了她的结婚喜帖。”说这话的时候,张怡筠的嘴角微微上扬,她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除了为企业员工做职场情商培训,张怡筠还去很多高校为大学生们做演讲。2011年,一年间,张怡筠和同是博士的丈夫每月至少去一所高校做“双博士演讲”。“我们的演讲是公益性质的,目的就是让这些还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为以后做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做好EQ准备。”
作为一名情商研究专家,张怡筠表现给公众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似乎是对情商的最有说服力的诠释。凡是听过张怡筠演讲的人都说:“张博士善于以知心朋友间的谈心、互动方式,轻松、明白地把大道理寓于具体的行为方式中,深刻的人生道理被她演绎得简单、易懂,颇具可操作性。让我们深感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到这些赞誉,张怡筠笑着说:“厉害的不是哪个心理学家,而是心理学本身,当我学得越多,我对心理学越心生敬畏。如果要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我努力把心理学知识用大白话讲出来,教大家如何运用,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
她,让大家都快乐
谈起最让自己难忘的人生导师,张怡筠直言是她的硕士导师。“他是美国统计学方面的重量级教授,因为他讲课太高深了,大家经常听不懂,所以他真正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在课堂外。”
张怡筠至今仍然记得当自己写论文遇到瓶颈、抓狂的时候,她的这位导师就会说“不急,我们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说”。“他教我凡事应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有一次,这位导师的太太出了车祸,张怡筠和同学们都很着急,打电话问候,他却不疾不徐地说“她撞断了一条腿,幸运的是,还有一条腿没事”。
“‘幸亏没有更糟’就是他的口头禅。这位超级乐观的导师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我都会想到他的那句口头禅。我后来还编了一首《乐观之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幸亏没有更糟’。”
张怡筠从导师身上领悟到,老师最首要教给学生的应是经营生命的态度和方法。多年来,她也正是用此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我想通过我的心理学知识让大家都变得快乐积极,使心理学成为人们通向幸福彼岸的诺亚方舟。”
让张怡筠感到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也愿意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沟通,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在谈到“快乐”的定义时,她说:“让自我处在一个轻松、自在的心境,被成就感和满足感包围。就像我正在从事的企业培训工作,在帮助这些青年人疏导心灵障碍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超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那时的自己,完全处于快乐的氛围中。”
“当下,很多青年人在高压的工作和生活下,产生焦虑、忧郁,担心自己达不成目标、机会溜走、买不起房、养不起家,甚至20多岁就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对此,张怡筠说,“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要积极乐观地去解决问题,凡事都有两面性,乐观的人在挫折中,都能先看到其中的好处,找到前进的动力。再者,给自己的低潮心情定一个期限,也许是两天,两天之后,就必须振作起来。还有就是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与帮助。”
“心情是测量快乐和幸福的温度计,只要乐观,就有前进的动力。”张怡筠曾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二三四五自我幸福给力方法”,即一天10分钟情绪放松,一天20分钟有氧锻炼,一天30分钟阅读,一天四个自我肯定,一天五个让自己值得感激的理由。
她坦陈,“我一天除了忙得顾不上有氧锻炼之外,其他四个都能做到。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一整天都感到快乐、幸福,很有效的。此外,一个人要时刻保持在快乐的状态中,还应知足常乐。”
张怡筠说自己就有一项“特异功能”――选择性失忆,选择性记忆。在她的脑海中,大多都是温暖的记忆,而不好的事通常记不住。“记得我有一次走在路上,碰到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可是他一看到我就躲到了旁边的小店里去。我当时还在纳闷,为什么一见我就跑呢?事后才想起来,原来他还欠我好几万块钱啊。”
伤不起的“名磨”大军
如今职场上“白骨精“们的拖延症已经屡见不鲜。对职场拖延症颇有研究的职场专家根据研究和统计推算出全球可能有近10亿的人患有拖延症。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有了“拖延症俱乐部”,成员主要是律师、作家、记者之类。俱乐部里流传着一个经典笑话:80%的律师死后是没有遗嘱的,因为他们拖拉了一辈子。
拖延症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耽误工作,影响情绪,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心理专家弗瓦尔发现,花两年时间完成论文的研究生总能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放松、休整。那些花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写论文的人几乎每分钟都在搜集资料和写作。所以,有时候工作时间拖得越长,工作效率越低。拖延症甚至还会拖垮身体,一个很好的例子便能解释这点:羚羊一天遇到狮子,它突然爆发出惊人的速度,逃脱了死劫。在应激状态下,羚羊调动了超常能量,但这是伤身的,如果一天遇到狮子5次,羚羊会是什么下场?
拖延症的“病根”究竟是什么呢?德国研究表明,慢性长期的拖延行为,暗示着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强:这些人通常习惯晚睡,喝酒和吸烟者也更多。同时还伴随失眠、胃部问题,感冒和流感的机会也更高一些。同样,他们即便决定要戒烟、运动、减肥等,也很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说:“全世界拖延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互联网是罪魁祸首。网络越来越成为人类逃避工作的首要借口和避风港。网络触手可得,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永不停息,随时可供打发时间,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上面冲浪、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这比工作要容易得多。”
拖延心理大起底
心理原因一:不够自信:容易逃避,产生拖延
“从心理层面分析,部分人对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导致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专家认为,工作上曾遭遇过重大挫败,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于是越拖越久。他们还常常以疲劳、状态不好、时间充足等借口来拖延工作进度。心理专家认为,这部分职场人士实际上很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他时间不够、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心理原因二:完美主义者:要求太高,不想匆忙开始
完美主义者自我要求很高,任何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而且要一次做好,所以,他们往往将时间花在对整个过程进行周密计划上,而迟迟不愿意开始做第一件哪怕很容易的事。于是,这部分职场人士加入了拖延症大军。
心理原因三:内心消极颓废:觉得什么事都很难
内心不积极上进的人,很容易懒散、颓废,觉得什么事都很难做。他们很喜欢找理由推脱,比如,别人都不需要做吗要做?即便心不甘情不愿地接手做了,也不愿意立刻开始,等到明天再做,但明天到了又想等到后天。明天何其多?他们就这样加入了拖延症大军。
心理原因四:内心太胆小:顾虑太多,执行力弱
这种现象在职场新人身上比较明显。即便是在学校学习成绩拔尖的人,出来工作,都是一张白纸。面对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却顶着拿钱办事的职场心理,他们很容易慌了手脚。他们 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害怕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为别人带来麻烦……各种各样的担心最终延误了工作。在受到上级或同事的催促、指责后,心中更会感到焦虑, 愈发害怕工作失误,于是更想逃避,导致拖延症越来越严重。
心理原因五:过度自信:错误估计时间进度
一些人对自己能力抱有十足信心,坚信到了期限一定能完成任务的人,往往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做事。龟兔赛跑心理在职场并不少见。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就是过度自信输掉了比赛。假如这样的人在团队中,整个团队的进度都会受到影响。
心理原因六:缺乏干劲:得过且过,能拖多久是多久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往往干劲不足,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做事,接到不喜欢做或者艰巨任务,心里面会不由自主地反感甚至感到厌恶,于是能拖多久拖多久,不耗到最后一刻绝不动手。
“其实拖延的人真的不是所谓的懒惰或者没有责任心,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事件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学因素很复杂,比如害怕失败,害怕成功,害怕被控制……于是他们去做一些有趣或有益的事情来逃避工作,甚至还会去做一些平时讨厌的事情。”心理学家如此解释。
“超级名磨”的华丽转身
“不堪其扰”的小米最近终于鼓起勇气找心理医生就诊,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小米和她的同事一起制定了工作时间表,听取同事的意见合理地安排好每个阶段的工作量,并请同事监督实施。而在特定的时间段里,小米把类似于QQ、MSN的聊天软件,还有诱人的各种网页全部关闭,取而代之的是柔和音乐的播放,可以使自己沉下心来进入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状态。当任务达成之后,小米也会奖励自己吃一顿美食或是买一个心仪已久的包包。
一段时间内做事情井井有条之后,小米便开始回想比较这期间没有焦虑、全力以赴的过程和以前紊乱紧张的体验。小米还参加了一个知名社交网站上网友开办的“战拖心理成长会”,和“病友们”一起交流沟通,阅读相关拖延症的书籍,定期还开展座谈会等各种活动,彼此监督。如今小米这位曾经的“职场拖延症患者”在经过很好的心理疏导以及切实行动的落实之后变成了一位守时达人。
想要像小米一样华丽转身吗?那就向拖延症宣战吧!
战斗法则1:今日事今日毕
不要相信像“压力之下必有勇夫”这样的错误说法。你可以列一个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时间表,以避免把什么事情都耽搁到最后一分钟。
战斗法则2:确立目标获取动力
“学会把工作任务融入到人生设计轨道,如希望自己今年哪方面有所突破,那就遵循这一目标去做,做出系列作品或成绩,从而得到提升。”把无法把控的工作,主动变成可以把控,从个人思想方面来做调整,转变自己对工作的要求,从中获取工作动力。
“制定工作要求或目标不能太贪、太多、太杂,建议制定自己喜欢且能胜任的目标,然后利用自己的各种能力、资源来达成。”行动力非常重要,还要自我监督、让别人监督。
战斗法则3:分清主次
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突发性和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成功者花时间在做最重要,而不是最紧急的事情。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并重、重但不急、急但不重、不急也不重四类,依次完成。你发每封电子邮件时不一定要字斟句酌,但是呈交老板的计划书就要周详细密了,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
战斗法则4:消除干扰
关掉QQ,关掉音乐,关掉电视……将一切会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关掉,全心全力地去做事情。
战斗法则5:互相监督
找些朋友一起克服这个坏习惯,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
(此图稍作处理保留)
本文整合自39健康网《职场拖延症六大原因 互联网是罪魁祸首》,宝鸡人才网《如何缓解职场拖延症》
链接:
【郁抑症的症状】
从医学上说,“拖延症”者中,相当部分是“抑郁”引起的。抑郁症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多数病例还存在各种躯体症状。
(1)抑郁心境:基本特点是情绪低落,苦恼忧伤,兴趣索然。感到悲观绝望,痛苦难熬,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常用活着无意思、高兴不起来等描述其内心体验。典型者有抑郁情绪,昼重夜轻的特点。常与焦虑共存。
(2)思维迟缓:思维联想过程受抑制,反应迟钝,自觉脑子不转了,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思维问题费力。反应慢,需等待很久,在情绪低落影响下,自我评价低,自卑,有无用感和无价值感,觉得活着无意义,有悲观厌世和自杀打算,有自责自罪,认为活着成为累赘,犯了大罪,在躯体不适基础上出现疑病观念,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一、缘由
人民网教育频道参与“2011中国教育十大网络热词”评选活动,列举了15个热词作为投票候选,最终“教育冷暴力”以21400票排列第三当选。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5日刊登《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泛用》文章指出: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可见教育冷暴力已受到社会普遍重视,社会关注力十分高。纳尔逊.曼德拉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的《世界暴力与卫生总结报告》的序言中指出:“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孩子——社会上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创造一个没有暴力和恐惧的环境。”。媒体的炒作,社会的关注,专家的点评,于是尚还没有搞清楚的教育冷暴力成了2011年的热词!孩子伤不起,教师伤不起,教育伤不起,国家和民族更伤不起!
以上讲的教育冷暴力实际上是指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简称教育冷暴力。那么教育冷暴力是什么?需要科学地回答。
二、关于基础教育学校冷暴力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大陆关于教育冷暴力案例的报道越来越多,人们对教育冷暴力所带来的危害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例如: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让差生测智商、校长宴、评最差老师、某校3个男孩因不守纪律被罚脱裤子在操场上跑步、差生被迫给好学生送礼、“差生”在教室外考试等一系列的校园乱象让教育冷暴力成为当下社会各界的热议对象。国内对基础教育学校暴力问题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但对基础教育学校冷暴力的研究还不多,少量的相关研究仅散见于各种报纸、杂志、理论性的论文专刊或经验介绍中。例如李勇 《警惕“学校冷暴力”的危害》和《教育冷暴力的危害分析与解决》、陈佳慧和向楠的《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泛用》、田丽的《关注学校冷暴力》、田晓霞的《4-9年级学生的教师言语冷暴力承受力对其人格的影响》、陈兰芝的《摈除教育冷暴力 构建和谐校园》等。以上研究虽对教育冷暴力的相关概念、发生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的程度、预防的措施、治疗的方法做了大量研究,但仍然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香港、澳门、台湾省尚未发现对教育冷暴力的专门报道,从相关的文献看,他们把教育冷暴力纳入校园暴力在研究。例如,台湾省的研究成果《无霸凌校园》是一本给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手册,其中指出霸凌行为有各种形式:直接霸凌有、語言的、肢体的、姿能的、勒索和网路霸凌;间接的霸凌较为隐晦,通常涉及有计划的操控社交关心以孤立某人,或是促使他人讨厌某人;这些行为(霸凌)是一种过程,必須有效的切断这个过程。另外,桃园县谘商心理师公会也于2011年3月给学校工作人员编写了《因应霸凌行为辅导手册》。要求必須集全校各处室、教职员生、家庭与公权力来共同建构一个辅导网路,一起来努力。只有每个教育和辅导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效能,才能让校园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环境。
综观国内对学校暴力(包含教育冷暴力)的研究,研究视角几乎都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而这些研究大多数也仅仅停留在对学校暴力的新闻评述和分析上;更多的关于教育冷暴力的研究简单的将归因指向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批判上等。
(二)、国际的相关研究
世界各地的校园暴力问题近些年来已趋于严重,暴力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暴力形式也越来越恶劣。暴力是青少年暴力问题的最主要表现。校园暴力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校园暴力的分析和研究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初,自挪威、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学校陆续发生一系列因欺侮而导致学生自杀的恶性暴力事件后,学校的欺侮与骚扰问题逐步引起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对此展开了全面研究,其中不少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学校干预活动。挪威的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的奥尔韦斯教授(Dan Olweus)1978年出版的《学校中的攻击:欺侮者与受害者》一书被视为校园欺侮问题系统研究的开端。美国是世界上校园暴力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早进行校园暴力研究的发达国家之一,他们主要关注校园欺侮、枪击、性骚扰等几种典型的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对校园冷暴力没有这样的专门提法,美国(Kathleen Conn)凯瑟林·柯恩认为学校里欺侮、骚扰和恐吓三者很难加以区别,言语戏弄、嘲笑或辱骂会带来伤害,行为也是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育冷暴力。从他们的《预防计划蓝图》、《年度学校安全报告》以及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的“联合起来:一个行动计划”等文献中可以看出,把教育冷暴力纳入了校园暴力之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成果。他们制定出了学校和学区实施安全计划的行动方案:家长、教育工作者、商区和社区领导以及学生可以采取的促进学校安全的措施步骤中包含了预防教育冷暴力。比如要求教育工作者“营造宽容的气氛,确保所有学生不分种族、宗教、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或其他特征,一律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对待。”;要求学生“制止戏弄、起外号以及其他形式的。”等。德国的巴特(Bach u.a.)等人将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同学的言语上的攻击行为,包括讽刺、愚弄、谩骂、嘲笑同学;第二类是身体上的攻击行为。
综合国内外对基础教育学校冷暴力的研究看,学校冷暴力是学校暴力的一个子集,它又包含以下内容:教职员工之间的冷暴力(职场冷暴力)、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同伴冷暴力)、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师生间冷暴力)。教职员工之间的冷暴力属于职场冷暴力,钱诗金所著的《职场冷暴力及应对技巧》,对于学校有参考价值,但针对性不强,教职员工之间的冷暴力还有专门研究的必要。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同伴冷暴力),国内外主要对学生间的、欺侮、欺负、霸凌等的研究,对以冷暴力形式的研究还不多,从目前研究的成果看,国内(大陆)也还没有形成预防、控制、治疗等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冷暴力,作为新闻报道的多,社会关注力高,多以道德的方式评判,结果是学生和教职工都受伤害。还非常有必要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教职员好心办坏事、社会关注过热催生悲剧发生的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什么是教育冷暴力
(一)、相关概念界定
暴力: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政治范畴,指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第二种是法律范畴,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行为。”世界卫生组织将暴力定义为: 蓄意地应用的力量或武装,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侵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发育障碍、精神伤害、死亡或剥夺权益。
冷暴力:它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其表现范围很广,主要表现在家庭、工作单位及学校等,直接造成了许多的社会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是一种精神虐待,与显性暴力不同,冷暴力是一种软性暴力。
校园暴力:指发生在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校园暴力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可以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即冷暴力。
基础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二)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
到目前为止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学术界也还没有较统一的意见。下面列举几种定义:
第一种说法: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非暴力性手段对学生惩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上受到侵犯和伤害【1】。第二种说法:“学校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以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致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受到侵犯和伤害【2】。第三种说法: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漠、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地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从而达到惩罚学生目的的行为【3】。第四种说法:所谓教育冷暴力,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师及管理服务人员以冷淡、轻视、嘲讽、疏远、放任和漠不关心等非暴力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从而造成对学生人格、心灵和精神伤害的行为,其实质是精神暴力【4】。
以上定义都不全面,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把加害与受害主体绝对化了,只说明了加害的主体是教师和学校管理服务人员,受害的主体是学生,事实上教育冷暴力加害的主体和受害的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教职工。第二,教育冷暴力既包括学校教育中的冷暴力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冷暴力,但从社会关注的程度上看,集中指向在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上,即基础教育领域里。基于上述原因,教育冷暴力的科学定义是本研究将要回答的问题。
尽管教育冷暴力还没有科学地界定,但从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定义来看它是存在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如下的划分:从学校类别来分,可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校中的教育冷暴力;从加害的方式来分,可分为教育言语冷暴力和教育行为冷暴力;从加害的主体来分,可分为管理育人系列、教书育人系列、服务育人系列、学生系列四个部分;从加害者的意识来看,可分为有意的施加教育冷暴力和无意的施加教育冷暴力。
根据分析我们认为应该这样界定教育冷暴力的定义:在基础教育学校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非暴力手段进行的有意和无意的不公平对待, 致使对方的精神和心灵上感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
以上界定的理由,首先,我们认为受力者与施力者是相互的,不存在单方面问题;其次,法律上规定了故意与过失,所以我们认为冷暴力施力者有有意和无意之分;最后,结果一定是使冷暴力受力者感受到精神和心灵上受到侵犯和伤害,这个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勇, 警惕“学校冷暴力”的危害[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26期
[2]田丽,关注学校冷暴力[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10期
[3]代旭旭,对中等职业院校教育冷暴力现象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 报,2010年07期
[4]陈兰芝,摈除教育冷暴力 构建和谐校园[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陈佳慧,向楠,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泛用[J],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5日 [6]张升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冷暴力的现象和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田晓霞, 4-9年级学生的教师言语冷暴力承受力对其人格的影响[D]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王友强,刘玉碧,实施新课程与学校情感化管理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教师论文集锦》,2006年5月
[9]罗建河,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9月
[10](美)Josephp.Hester著, 邵常盈、吕春辉译,应对校园暴力——学校安全信息指南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
[11](美)Kathleen Conn著,万赟译,校园欺侮与骚扰—给教育者的法律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
[12]钱诗金编著,职场冷暴力及应对技巧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
[13]唐晓昱译, 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总结(WHO) [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09月
通过实证调研,目前日、韩企业商务文员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和文稿翻译、会议翻译
2.整理报表,文档,会议摘要等
3.协助公司经理进行商务活动、与客户沟通,交流,推销公司产品等
4.协助公司经理处理具体生产业务、人员管理、检查巡视、问题反馈和处理等
(二) 对大学中开设课程的满意度
在本次调研的20多个的日、韩资企业中目前正在从事商务文员的调查问卷来看,近90%的应答者选择了不满意或者很难说,可以看得出,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应用日语和应用韩语在对商务文员的人才培养方案上是有巨大欠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其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在大学中并未能获得。
(三)认为在大学中应该增加开设的课程内容
在本次的调研中,应答者以自己工作岗位为出发点,提出在大学中应增加开设包括:实用的日韩商务礼仪(包括实用的酒桌文化礼仪)、会计基础、人力资源、工商管理、公共关系学、职场化妆和着装、设计、新闻学、心理学、日、韩办公自动化软件课程等。
(四)大学中应加强的实训课程
本次的问卷结果显示,在大学的实训体系课程中,应增加:涉外活动实践课程、语言实际应用交流能力实训、商务礼仪实训课程、化妆和着装实训课程、日、韩及中文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人际沟通与交流实训、应变能力训练等。
(五)作为商务文员应加强训练的能力素质
本次的调研结果显示,作为日、韩资企业的商务文员,应加强训练的职业能力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礼仪、敬业精神、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忠诚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执行力、效率、学习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踏实诚恳、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
二、高职高专日、韩商务文员岗位引领下的课程搭建的启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改革中必须确认岗位需求的相关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开发出核心必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环节,确保教材、教师、课程、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保持零距离。通过此次调研,同时通过对比当前本校及相关院校培养商务文员的应用日语和应用韩语的课程设置,笔者有以下的建议。
1.就本校的应用日语和应用韩语课程设置而言,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主要以语言为主,专业方向课程中加入了为数很少的商务贸易类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单证及经贸日、韩语、函电等课程等。因此,通过本次企业的实际调研,笔者认为,应在原有的应用日语和应用韩语的专业技术平台课中应加入日、韩办公自动化软件、会计学、管理学类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中加入日、韩实用商务礼仪、化妆、着装、商务沟通与交流、新闻学、文秘写作等课程。这类课程是高职高专日、韩商务文员岗位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此短板确需尽快弥补。
2.通过此次调研,笔者认为,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日语交流技能与礼仪、韩语交流技能与礼仪课程教学应更侧重于实际商务活动中实用的商务礼仪文化教学,同时在该类课程中,应增加化妆、服装搭配等内容,并在实训课程中予以体现;在实训课程中应尽可能创造涉外的实践活动或模拟真实的涉外实践,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作为高职高专的课程负责人和专任教师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现场模拟环境,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外宾接待的实战情境中,同时,也可通过各种渠道,将实战的录像资料作为现场教学的手段;通过聘请外教和留学生现场模拟,制作微课的方式,尽可能多得创设真实的教学资料。
3.在此次调研过程中,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中应增加会计基础、管理学、心理学、日、韩办公自动化课程等。此类课程作为商务文员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涉足面比较大,也是毕业生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目前在本校的人才方案中还未涉及,因此急需更新和补充。
4.在此次调研中,笔者认为,在实训课程中应加强具有针对性训练包括、语言训练、团队合作能力训练、职业素养的训练、职场沟通和人际关系的训练、应变能力的训练、日、韩办公自动化的软件的使用实训及上文中提到的商务礼仪、化妆、着装的训练等。
5.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中应加强与日、韩资企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场景引入到学校的实训课程中来,从而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平时、假期学生的长短期实践和实习,在学生真正步入日资、韩资企业前就具有良好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的形式与博物馆、主要景点、旅行社等进行联系,发展一批校企合作单位,通过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人们对教师的期待很高,在他们的眼中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的人”。尤其是,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学校教育的“起跑线”上,对老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育职业的神圣感使得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刻意关注自身言行的细节,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压抑自己的情绪表达来适应职业的特殊性。另外,教师强烈的职业自尊心加剧了业绩竞争意识,形成加负荷的工作状态。这些外部要求和自身追求无形之中给教师带来不适度的压力,结果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作为教师,面对压力不能选择逃避或忍受,最好的办法是面对客观现实,正视压力,从以下几方面增强自身适应性,克服对职业压力的过度焦虑。
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老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智慧和道德情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导致人们的生存、生活恐慌,同时带来家长对孩子成长和前途的焦虑,他们将这种焦虑与压力转嫁给老师,因而难免对老师要求过高。面对此情,教师对漫长的职业生涯要有精神准备,并长规划、短安排,合理设计专业发展之路,以适应社会发展,跟进时代步伐,应对现实对教育的挑战。
要放眼社会,开阔心胸: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坦然承受职业所面临的压力。有时可站得高一些,高瞻远瞩,有时可退后一步,海阔天空,要以开阔的心胸看待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放开眼,关注其他职场中的压力,在比较之下就会感到心理平衡,就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并将压力自觉地转化为自觉进取和提升的动力。
二、提高能力,缓解压力
面对相同的压力,不同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在感受上是不同的。如果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其压力感相对较轻。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的工作繁杂,每天要应对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时还要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和会议。但还是要合理分配时间,挤出继续学习与提升的时间。例如在上班时间多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以利取长补短,提高自己;课间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好、所需所求,据此调整与学生交流勾通的策略;业余时间看一些教育名著、教学论文,通过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来更新思维、创新策略、刷新业绩,不断享受“新”带来的乐趣。
教师的工作很累,但“善思”能减轻这种累。正如我国心理学者林崇德先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作为一个教师一生工作也许会有30年,假如他从不进行反思,那么他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30次重复。但如果他们坚持反思,30年后他将会成为一名专家。为此,我们要养成包括反思在内的思考习惯,并以文字的方式留下思考痕迹。这样不仅有助于实践改进,而且有利于积少成多,归纳提炼,形成自己的认识、观点或思想,并据此形成教育研究论文。当教师在学与思、行与获的过程中自我提升、增强智慧、优化实践,就会受到学生喜爱、家长拥戴,就会收获许多的快慰,缓减许多的烦恼和压力。
三、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分析教师的压力,大部分来自于工作,如何把压力释放出去,调整好心态是关键。
要有一颗平常心:只要是工作都会有烦恼,只不过教师的烦恼较繁杂而已。例如有来自收入反差的心态自卑,有来自评价不公的情绪失衡,有来自业绩不显的内心焦虑等等。这些引起不良心理变化的因素,是一时难以改变的。因此需要教师自我调整,要拥有一颗平常心,理性对待工作责任感与自我利益的冲突,看淡各种名利与非议,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既不自高狂妄也不妄自菲薄。这样,就会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的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感受自我价值,体验职业成功,就会从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中、生动活泼的发展中享受到其他职业无法享受的乐趣。
建立乐观向上的心态:教师的工作是平淡的,尤其小学教师,较难获得实证性强的成就,也很难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更无法在经济、社会地位上占据优势。但“既来之则安之”,社会赋予了我们的职责,就要以乐观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寻求意义和快乐。
借助资源,调整心态: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调皮的却又是可爱的、天真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流露出善良与真诚。因此,学生是我们快乐的资源,我们的心脉要接通这宝贵的快乐的源泉。作为一名教师,还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通过对学生的爱抵达自己心灵的归宿;在学生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候中,享受其他职业无法得到的愉悦;从一个个学生的成长中,感悟教师的独特价值和乐趣;从学生由“差”转“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职业的自信。孩子是纯真和快乐的,正如有人所说:“整天与孩子在一起,你将永远有一颗童心”。
四、丰富生活,忘却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26-02
心理焦虑是指一种中等程度地干扰人的正常生活,而无任何器质性病变的心理疾病。焦虑症患者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以摆脱情绪上的痛苦[1]135。当前,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随之增加的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心理疏导任务。媒体和网络报道的研究生跳楼轻生、论文抄袭、情感纠纷等相关事例并不少见。那种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不需要再进行心理疏导的想法无疑是错误的。现实表明,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帮助研究生解决各阶段的心理问题,必将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有必要对研究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积极关注,通过相应的手段和渠道疏导其心理焦虑,尽量避免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
经过调查了解,笔者认为目前研究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为学术焦虑和就业焦虑。在研究生学业的不同阶段,其心理焦虑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一、学术焦虑
学术焦虑是指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时产生的困惑、厌烦、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在入学和毕业阶段,不少研究生容易产生学术焦虑。
在入学阶段,研究生的学术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将要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过程、方法等不甚了解,对研究过程的茫然无措。很多研究生虽然在本科阶段已经参与过一些学术研究活动,但仅限于普通的调查和资料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而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学术要求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笔者召开研究生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时发现,不少学生对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途径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读书,读哪些书,如何研究,如何写作。他们常常感到心理压力大,觉得自己目前硕士阶段的学习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
在毕业阶段,研究生的学术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学位论文写作的厌烦和恐惧。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成果,学生本该极为认真地对待,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忙于在外地实习、赴各地参加招聘,很难静下心来完善自己的学位论文,往往在导师的多次催促之下才匆忙交稿。之后又对论文盲审忧心忡忡,对论文答辩忐忑不安。2011年南京某高校就有一位女研究生因为导师对学位论文提出严格修改要求不能按时答辩而跳楼自杀。
对于上述种种情况,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给予引导,研究生会对学术研究失去兴趣和信心,还会引发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一)入学之初注重学术引导
根据《江苏省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2年度)》显示,研究生读研期间最想增加与导师交流和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2]191。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刚进校时,踌躇满志地要进行科学研究,希望自己能在导师的帮助下,充分利用三年时间多读书,多写文章,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获得较大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就给予介绍和指导做学问的方法。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上,学校就邀请著名专家和优秀研究生代表向研究生新生介绍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使研究生刚入学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每年举行的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中,我们还邀请校外知名专家跟研究生交流如何实现学术创新,如何注重学术规范,为研究生指明科研活动的方向。
(二)学期之中加强学术指导
入学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研究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并通过思考产生了一些想法,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和拓展思维,学校相关部门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研究生各种主题论坛、议事沙龙等。同时要制定、出台相关管理规定,使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活动中能够得到经费支持和奖励,如学校先后修订并颁布了《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文件,为研究生提供科研经费,搭建科研平台。
(三)毕业之时善于学术疏导
研究生在毕业阶段时,由于就业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对学位论文的撰写有所松懈,部分学生甚至是在工作基本确定后才开始论文写作,仓促程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导师对全体毕业班的学生要强调学位论文的重要性,要统一口径,把握标准,不能任由学生放松学位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研究情况尽早选题、准备材料、开题和论文写作;另一方面,对于论文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的学生导师要提出问题所在,责令其认真修改,决不能因为其工作已定而放松论文要求,马虎过关。这样既对学生本人不负责任,也会对后面的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当然,导师在对论文把关时,不能只是简单斥责学生,而应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利于学生及时修改。
二、就业焦虑
就业焦虑是指研究生在就业准备和实践过程中,由于不断遭遇挫折而逐渐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多年来的不断扩招,研究生就业难已经逐渐为世人所共识,尤其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更为担忧。从每年下半年的就业工作启动到几经周折完成签约,不少研究生经历了长时间的就业焦虑。根据某医学院研究生就业心态与心理状况调查显示,93.2%医学研究生表示会不同程度的“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78.5%的学生“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的期许”[3]。
研究生就业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工作。新型的就业体制带来了选择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在连年扩招、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岗位减少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下,能否较为顺利地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给研究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焦虑程度也逐渐加深,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可谓寝食难安。二是研究生对自己就业的预期目标较高,找到的工作往往不能如意。江苏省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2011届硕士毕业生当初考研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前景好的占28.0%,职业发展需要的占24.2%。2011届博士研究生当初考研的原因中职业发展需要占21.2%,就业前景好占19.6%[2]102-103。可见,研究生对就业单位的性质、收入、劳动强度等都有一定的期望值,如果不能达到,也会产生较大的失落感而产生焦虑。针对以上现状,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研究生就业焦虑的预警和疏导,努力帮助学生走出就业的心理困境。
(一)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以理论学习和研究为主,教学形式主要还是课堂,研究生活动的地点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和宿舍。这种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可能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但在待人接物、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就较为欠缺。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更要加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适时安排研究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单位、部门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其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同时进一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为毕业求职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如学校每年都要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各种文体活动、研究生支教团、主题辩论大赛、环保志愿者活动、职场模拟面试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研究生能够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应对就业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二)加强职业设计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
很多研究生在入学时就有就业的预期,但如果想要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进行及早规划和准备。现实中,常有研究生由于缺乏充分准备,在择业过程中屡屡遭遇挫折,进而怨天尤人。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就尝试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专家讲座、进行职业素养心理测评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初步明确就业意向以及适合的从业领域,形成合理的预期和社会定位。在研究生毕业即将开始求职时,注意通过专家讲座、职场达人回校互动交流等活动指导研究生学习就业方面的知识礼仪、求职技能乃至解约技巧,使其能在后续的就业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头脑中一片茫然,就业时误打误撞。
另外,各级就业指导部门应认真负责研究生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联系用人单位了解用人需求,通过张贴公告、就业网站、手机短信等各类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资源。同时设立就业咨询热线,为研究生及时解答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困惑,热心提出建议供其参考,对于其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要耐心疏导,在政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为其提供方便。
(三)积极发挥导师的作用
不可否认,有些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时主要看重其学术声望,也有些研究生选择名导师是为了给自己今后就业带来“便利”。笔者认为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过程,也要在平时的交流中对其就业观提出自己的意见。导师应当主动关心研究生的就业状况,督促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对其遇到的就业困难提出合理建议,及时缓解他们的就业焦虑。如果研究生遇到各种挫折,导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要轻言失败,应反思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力争尽早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事实表明,研究生这一群体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心理焦虑的程度明显增大。学校管理部门和导师要认真分析当前研究生产生心理焦虑的原因,充分认识心理焦虑对其学习、生活和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害,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沟通交流,使研究生能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努力走出心理困境,从而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人们学习英语的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英语的渠道增多,单纯的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减少,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职场新星。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学校层面出发,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生涯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总的来说,课程的设置要从以培养单纯的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建立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可以在原有的专业特色基础上增加方向性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肩负着培养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人才的历史使命,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能开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翻译、商贸、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遵循“三模块说”。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具体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相关知识选修课。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实践教学模块的缺失。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依赖于大四下学期的实习。然而,学生离校实习阶段,教师给予实习指导的途径较少,效果不佳,难于监督,导致很多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教师也很难掌握用人单位真实的反馈情况。二是专业特色的就业导向不突出。中医英语特色的职业发展道路尚未形成,虽然中医英语课程设置特色鲜明,但利用这一特色找到工作的学生凤毛麟角。
二、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就业导向型课程的需求,笔者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1级6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以期发现课程设置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就业指导型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查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开设就业导向型课程的必要性;就业导向型课程专业方向的设置需求;具体课程的设置需求及建议。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宏观认识不足。受访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设置比较合理。但有高达80%的学生不了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60%的学生不了解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见学生缺少对专业学习的宏观把握。只有让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充分了解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来。
2.设置就业导向型课程的迫切性。学生的就业意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英语教育(33.33%),对外贸易(23.33%), 公务员或事业单位(20%),翻译(10%),中医药对外传播(3.33%)。
有一半的受访学生认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课程学分太少,这一结果印证了关于实践教育课程模块缺失的现状。对于目前的专业教学模式能否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有68.3%的学生选择“一般”。9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就业导向型课程。可见就业导向型课程的设置十分迫切。经过了实习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初步了解了自身未来职业规划道路中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就业导向型课程的专业方向设置,学生给出了以下结果:46.67%的学生选择英语教育方向,41.67%的学生选择经贸类英语方向。虽然有50%的受访学生认为有必要设置中医英语专业方向,但想选择中医英语方向的学生却仅占3.33%。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有两点:一是现有的中医英语课程已经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他们更加迫切需要课设经贸类英语和英语教育方向课程;二是中医英语就业面较窄,英语学生往往不具备中医基础知识,即使是对中医英语课程感兴趣,也会因为中医基础的欠缺而使学习知识变为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针对问卷给出的经贸英语方向、英语教学方向、中医英语方向,学生又进一步提出了对相关就业导向型课程的需求。有82%的学生选择了国际贸易,76.7%的学生选择了教育学,学生认为与就业息息相关的课程还包括: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医英语课程等。
3.职业资格培训纳入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求职的重要敲门砖,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针对未来职业规划,可以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翻译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商务英语等级证书这三种资格证书是受访学生认为对就业最有帮助的“砝码”。可见突出就业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技能训练纳入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设置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关于就业导向型课程设置的建议
1.课程要突出中医英语特色。目前,主要在大学三年级开始中医英语、医学英语写作等课程,中规中矩。针对问卷中学生反应的问题,建议在中医英语方向做以下调整:一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中医基础课程,开课学院为基础医学院,由中医学院教师用中文讲授。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了解中医知识,对中医药的学习产生兴趣。到大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中医英语相关课程,是对中医基础课程很好的衔接和扩展。避免学生在不了解中医药的情况下学习中医英语知识,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二是加大中医文献翻译及相关科技类英语翻译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翻译及写作水平。帮助更多的学生真正有能力胜任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
2.开设经贸类英语课程。这一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目前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受到学生的好评,问卷中有56.7%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中级或高级证书对其就业帮助很大,因此商务英语课程变得尤为受欢迎。然而从事对外经贸类的工作仅有商务英语知识是不够的,基本的国际贸易知识必不可少。目前学校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开设有医药国际贸易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授课经验丰富。经贸类英语方向的学生可以选修医药国际贸易课程来丰富自己的国际贸易知识。不仅如此,医药国际贸易课程与中医英语特色课程还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开设英语教学类课程。针对这一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法。其中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开课学院为人文社科学院。英语教学法的开课学院为外国语学院。有了这些课程作为支撑,有利于学生顺利考取教师资格证。在实习和就业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目前,有41.7%的学生在实习时选择了教育培训机构,并有46.7%的学生最终与教育培训机构签约。虽然这一比例很大,但是由于是中医院校,与学院有实习合作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相对较少。因此,在开设英语教学方向课程的同时,学院应积极联系实习单位,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开设研究方法入门课程。这一课程是对论文写作课程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能比较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并能将其应用到论文写作中。38.3%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尤其对于即将升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这种潜在的兴趣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有高达4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研究方法。以此为基础,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深造中很难出成果。反之,如果在本科阶段增设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可以有效改善英语专业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情况,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结语
根据调查可以得知,在中医院校英语专业中设置就业导向型课程很有必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总而言之,中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定要遵循英语专业教育的规律,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完善,最终提高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冲.刍议强化中医药教育国家化趋势下的中医英语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2]王雪玲,江凤霞,陈桂琴.就业导向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金利民.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关键词:首因效应特点影响因素应用
首因效因又称初始效应(primaryeffect),属心理学范畴的概念。首因效应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否愿意,都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双方的、互动的,也可能是有意的或无意的,或者是情愿的或不情愿的。正因为如此,首因效应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生涯,有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1首因效应及其特点
1.1首因效应
武汉大学新闻系教授罗以澄在《采访学》一书中表述:“人际交往中,凭借最初获得的信息(即第一印象)对对方下判断,而对后来的信息不太重视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首因效应。”美国心理学业家洛钦斯于1957年首次进行试验研究证明了这种现象。
首因效应实质上可以理解为最先接受的信号在大脑中形成为原始印象,构成为“记忆因式”,而后的印象受记忆因式的影响与左右。其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完全准确,但第一印象总会在决策时在人的情感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甚至道听途说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第一印象眼看去“是感觉良好”或者是“感觉不好”,这种感觉的好坏程度在求职面试中意义重大。
1.2首因效应的特点
首先,首因效应对人的认识的影响是强烈的,具有先入性。它会左右对此人以后一系列特性所做出的解释。在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中,实验者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了一个叫吉姆的陌生人的生活片段。在对第一组的介绍中,把吉姆描述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在对第二组的介绍中,把吉姆描述成一个冷漠、内向的人。在对第三组的介绍中,先描述吉姆的外向,再说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在对第四组的介绍中,先介绍吉姆的内向,再介绍吉姆的外向。然后要求四组大学生分别说出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显示:第一组有78.1%的学生认为吉姆是一个热情、外向的人;第二组有82%的学生认为吉姆是一个冷漠、内向的人;第三组有95%的学生认为吉姆是一个热情、外向的人;第四组有97%的人认为吉姆是一个冷漠、内向的人。此实验有力地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先入性。第二,首因效应是可变的,具有不稳定性。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会对周围的人有所听闻(即间接交往)而形成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对我们以后保持同此有关人员的后继交往具有显著的首因效应。但这第一印象也是不稳定的,会随着两个人的直接交往(即面对面的交往)所形成的印象有所改变或替代。生活中人们常讲:“日久见人心”、“不可以貌取人”、有的人是“混生不混熟”,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其它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或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第三,首因效应是瞬时形成的,具有误导性。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比较偏颇,往往被误导。孔子曰:“以面相人,失之子羽。”说的是子羽曾拜师孔子,孔子因看其长相丑陋而待之冷漠。子羽无奈,离孔子而去,自学而成。讲述儒学,有弟子儒百。孔子得知后,甚是忏悔,发出了“以面相人,失之子羽”的感慨。以过早的表面印象取舍,下结论,会使你结交下“地雷式”的朋友,酿成灾祸;也会使你错过真诚的朋友,遗憾终生。
2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
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相貌因素、语言因素、表情姿态因素及空间时间因素等。
2.1相貌因素
相貌因素对第一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据国外有关专家调整,在招聘职员的过程中,有20%的招聘者会把第一印象作为是否录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形成第一印象的主要依据是应聘者的相貌。这就是首因效应的相貌因素的作用。一个人的体形外貌是由先天遗传素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以个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但一般人在判断别人时,特别是在初次接触时,第一印象往往主要来自对其外表特征的评价,而在日后的交往中,从心理上往往无法消除对其外表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心理现象,即对于哪些与我自己外表、风度相类似的人,也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2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对第一印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说话作为人们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学会更深刻地领悟语言的真谛,学会如何说话,显然是势在必行的。说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本事。它看似一项很简单的活动,只要两片嘴唇一碰,原始的语言便生成了。但是说话容易,真正说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话来则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2.3表情、姿态等因素表情、姿态等因素也是首因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也是最便捷的沟通工具之一,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的社会沟通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非语言包括:手势、面部表情、体态表情等。人体各部分的动作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因此,人体的各部分的动作特性纳入交际情势中就会给交往带来细微的差别,而这此细微的差别在同样动作的运用中又是含义不一的,例如,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使用这一或那一手势,其意义就可能不同。另外,视线接触也是对言语沟通的一种补充。所有非语言的沟通系统,由于具有加强或减弱语言的能力,这些非语言系统同语言系统一道保证了人们共同活动所必须的信息交流。
2.4空间和时间因素
空间和时间因素同样是利用首因效应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沟通过程中,空间和时间也同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也是沟通情境的组成部分。如个别交谈的场所,应根据交流对象和内容分别选在餐厅饭桌、家庭客厅、宾馆房间,还有公园亭阁。还要注意,交流双方面对面的位置,表示对说话者的注意,可以促进思想交流;相反,如果双方位置不当就不利于交流意义的表达,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实践证明,交往中的某些空间形式对交流的效果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3首因效应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首因效应在求职中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自荐材料间接形成,另一方面通过面试可以直接形成。特别在当前,求职已成为整个职场生涯的瓶颈,首因效应的作用更值得引起求职者的关注。
那么,如何利用首因效应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呢?就求职者本身而言,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合理运用首因效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下面结合实际,具体谈谈求职面试如何利用首因效应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1)着装。着装是对事业很有帮助的“利器”,着装上要做到干净、整洁、适宜,要随时随地保持最佳状况。如果你能懂得正确着装的方法,用服装为主考官塑造一个想象空间,让他看得出来你坐上这个职位时的样子,那么这个职位非你莫属。大学毕业生们现在越来越“职业化”,经常可以看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穿着刚买来或借来的西装,踌躇满志地走进公司的面试办公室。更有甚者,面试前跑到美容院美容,以便占尽首因效应带来的职场先机。(2)守时就是守信。面试迟到是大忌。首先,迟到是不尊重主试人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如果你不能按时到场,让主试人久等,主试人一定会心烦,而且会认为你这个人面试都迟到,那么平时工作时怎么可能守时呢?所以,你最好提早10至2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一来可以先熟悉一下环境,找出准确的面试场所;二来可以稍事休息和稳定一下情绪。(3)合理使用礼貌用语。如被传召,在入面试室时应先敲门,最好说一声“我可以进来吗?”等待对方说“请进!”时才推门进去,在进去之前千万不要忘记向引领人员表示感谢。见到主试官后先问一声好,然后转身静静地把门关好。面试完毕,在离开前也要主动和主试人握手道别,诚恳地说声“谢谢”和“再见”,才走出面试室。除此之外,对前台接待人员或面试室外其它参加面试的人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忘记多说几声“谢谢”、“请你……”之类的客套话。总之,在等候时,不要旁若无人,随心所欲,对接待员熟视无睹,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把接待员当主人看待。也许接待员就是经理的秘书、办公室主任或人事部门的主管人,如果你目中无人,没有礼貌,在决定是否录用时,他们可能也有发言权。
一、犯罪心理概述
(一)犯罪
尽管不同国家、同学者对犯罪概念的界定有一些不同之处,但笔者认为,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犯罪的概念都应该是由这个国家的法律所决定并且由刑法加以明确的。我国《刑法》第13条从犯罪的阶级实质和法律特征的有机结合上,科学地界定了犯罪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以及应受刑法惩罚性的实质性内涵,是关于犯罪的一种科学定义。“犯罪”亦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种核心概念。缘于犯罪心理学关于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等概念都必须以犯罪概念为理论基础,对犯罪概念的正确把握决定了学科的严谨性以及学科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说的犯罪的外延大于刑法学概念中犯罪的外延。它是以犯罪发生前的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它应该是指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
(二)犯罪人
对犯罪人的认识是从对犯罪概念的理解中得来的,两者具有实质上的相关性。具体来说,“犯罪人”就是指实施了具有违法性、社会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并被法院定罪判刑的人。犯罪人作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是犯罪现象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对犯罪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每个犯罪人产生具体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对分析整个犯罪心理的结构特征,具有长远的意义。不同的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正像理性选择论者所说,犯罪人是有理性的,在许多情况下,犯罪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犯罪是犯罪人在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犯罪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和决定的结果。因此,犯罪人在冒险心理和侥幸心理占主导地位基础上实施的犯罪,必然要对作案对象进行精心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有一定规律的。
(三)犯罪心理
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学首要的研究对象。在犯罪心理学中,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这些心理因素包括犯罪认知、情感、动机、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以及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犯罪心理是犯罪人大脑的活动,它具有内隐性,在没有以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之前,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离不开犯罪行为。因此,通过分析犯罪心理的表现形式,可以正确的揭示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个体在不良的客观环境影响下,在一定的生理素质基础上,依靠心理的内化而形成,是个体在一定时空内整个个格的大暴露,是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等大交汇、大融合的产物。因此,本文也主要以女性犯罪人为视角阐述不同环境、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女性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
第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形势波动、利益冲突、贫富不均、不良交往等。在社会动乱的状态下,必然强化那些对社会怀有敌意人的反社会意识,实施各种具有反社会性、报复性的犯罪行为。这样以来就会打破原有的社会格局,在新的格局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社会失范、心理失衡、利益冲撞。因此,必然催生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其中,个人利益至上观,就会滋生拜金主义和攀比意识,为了追求无止境的金钱而背离社会道德准则。这种主观性和利己性的私利,成为犯罪心理的动力因素和指向目标。在贫富不均的状态下,会使一些人心理失衡,人在心理失衡时,其心理活动往往是焦虑、紧张、不安、攀比甚至嫉妒等,在这种心理失衡过度与复归的过程中,往往会使一些人产生复仇心理。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不良的人际交往,学习和模仿消极的行为模式,甚至包括学习一些犯罪行为方式,以便使犯罪得以“传宗接代”。同时,不良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强化个体的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
第二,自然因素与犯罪心理。所谓自然因素,指能够诱发、触引或促成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自然环境和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当然,单纯的自然因素并不能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只有与原有的心理品质和社会因素相结合才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实际意义。不同的地域环境可以为某些具有不良欲望的人提供需要的对象和机会,同时,也为犯罪人实施犯罪和逃匿提供了方便条件,增强了犯罪人的侥幸心理。研究表明,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其犯罪总量和犯罪率比农村同等数量的人口基数要高出很多。不同的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也具有不同的相关性。这是因为,不同的社区环境,适合犯罪的条件、犯罪的种类以及犯罪率的高低有很大差异。
二、女性犯罪及其心理
(一)女性犯罪概述
女性犯罪,从字面上来说,即是女性犯罪主体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女性对社会事务的普遍参与,为女性犯罪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女性犯罪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正如美国犯罪学家路易斯·谢莉所指出的:“女性犯罪是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和卷入社会活动的晴雨表。妇女的犯罪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参与犯罪活动的增多与他们的社会作用扩大直接相关。”女性犯罪与其心理生理的矛盾、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为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依附心理同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矛盾、生理周期特定心理与其意志脆弱的矛盾存在正相关性。女性犯罪在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与社会需要相悖的心理特征。开放、文明的现代社会也为满足妇女的正当权益提供了最大可能和空间。机会多了,诱惑也多了,处在社会环境中的女性,面对众多的机会和诱惑,就会出现道德观念、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冲突,有些女性自然而然就成了犯罪者。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第一,认识肤浅、片面,法律知识匮乏、利己主义的人生观。长期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成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也使整个女性群体表现出自卑的特性。绝大多数的女性犯罪人脑海里没有一个清醒的用以约束自己行为的法律概念,不知晓最起码的法律常识,更谈不上对法律权威和严肃性的理解。她们评价事物的标准只能是以自己的低级需要和直接经验为准,而不是以传统道德和新型法律,这就使得她们很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诱惑。习惯用直线的思维剪裁多变的社会现实,对社会上的是非、善恶、真假等并存的情形,不能完全的辨别,有时甚至会混淆和颠倒。她们生活的核心是剥削阶级的个人主义享乐观,追求颓废没落的生活,同时缺乏良性的道德观念,真伪、善恶倒错,甚至以耻为荣。正如有些卖所讲的“假名假性假地址,骗人骗物骗感情,没有钱什么都不行”。当女性犯罪主体把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思想支柱时,她们就会把金钱视为世界上唯一的神,不择手段的攫取金钱便成了她们唯一的人生追求。在她们看来,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甚至包括她们自己。除去金钱的损失,她们甚至不知道人生还有别的痛苦。这种个人利欲恶性膨胀,得不到应有的遏制,经不住客观刺激的诱惑,就会产生各种形式的犯罪行为。
第二,情绪特征上的两极性、不稳定性。由于女性受传统文化及生理特点的影响,人格相对情绪化,感情上具有易感性、丰富性、细腻性、不稳定性等特征。由于缺乏道德意识及正确的人生观来控制自己,从而表现的情绪变化无常、波动较大。当理智和情感发生矛盾时,理智不能控制情感,从而使行为完全被感情所左右。有时为了一点利益或是为报答男性对她的帮助,可以“慷慨地”失身,轻易地被唆使去犯罪。一般女性犯罪主体情绪上的多感易变,在杀人女犯中则变现出相对立的特征。女性杀人犯往往情感深沉专一,一旦感情受到压抑或挫折,很容易使她们发生心理上的变异,其深沉、专一的情感结合性格上的内向、孤僻,在长期的忍耐、期望的过程中,会发生质的变化,即演变成典型的由爱到恨。这时,一旦遇到外界的适当刺激,就会出现暴发性情感,支撑着她们去杀人。
三、女性犯罪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
女性的自尊心和爱美心较强的特点使其较重视打扮享乐,重视物质需要的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欲望也随之强烈,又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家庭收入的局限,没有自主独立的经济来源,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严重失衡,一些女性经不起诱惑,对物质追求超出了家庭及个人经济所允许的范围,就容易导致各种贪财动机的犯罪发生,典型的如盗窃,诈骗等。
(二)女性生理周期的特定心理与其脆弱意志的冲突
女性在周期由于生理的变化,易导致心理刺激敏感、冲动型强、心情易变、难以抑制怨恨、嫉妒、绝望等消极情绪。女性在绝经期,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和内分泌的变化,其心理变得易焦虑、烦躁、心境变化大,情绪变化大,攻击性增强。日本学者广濑胜世认为,杀人和放火犯罪与月经有密切关系。杀人犯罪、放火犯罪以及盗窃犯罪,有很多都发生在月经前到月经之间。这期间,女性易敏感、易激怒、攻击性强,易于实施各种犯罪行为。根据对日本女性服役者精神医院方面的调查,从月经将来之际到月经开始时实施犯罪的频度,杀人占39.4%,放火占12.6%。同时,女性的意志水平较男性差,其自制力、坚韧性都较脆弱,因此,女性在特定的生理周期中显露出异常的情绪化从而缺少理智,易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心理课对高校学生对自我探索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意义。职业心理课是一门关注人们医生的职业发展,它利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促使人们理解职业生活,主动地去追求职业成功。职业心理学的主要使命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组织维持和促进员工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成熟和发展,形成健康、和谐、上进的组织环境,使组织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使员工获得高满意度,获得自身的幸福。职业心理学帮助个体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职业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很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如此使得该门课程比较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去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抑制。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建构主义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同时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感知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主动的去感知、领悟知识,并通过实践来证实。
1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具有独立自主、主动和创新精神,主要以学生的体验为教学方式,争取在课堂中使得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感与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获得知识的途径,体验过的知识可以学习到80%,听到的知识能学习到15%,阅读的信息却只能学习到10%。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处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中,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会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的运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使得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稳固在我们的脑海里。
1.1激发学习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核心和关注点,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授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1.2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与学习中,教室中创建“学习社区”,以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视频、真实的情景体验、小组的调研体验以及生活体验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从而增强对自我的探索和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素质。
1.3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大量的体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获得真实感受以及实践的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手、学会表达与总结反思,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让学生的认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得, 实现由经验到理解的提升,由感悟到行为的内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职业心理学测验
职业心理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做职业选择是由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同时也是具体情境中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自我的职业信念我们可以采用最具代表性的职业信念测量工具―克伦巴兹的《职业生涯信念问卷》,该量表信度和效度都较好。了解自我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进行《萨柏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我们可以进行《霍兰德的职业兴趣量表》,从六种职业兴趣类型中找出自己的(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人职匹配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找到适合我们个性的工作,气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它影响人活动的一切方面,气质是影响我们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在职业选择方面,对我们气质进行测量的量表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量表包括《埃森克的EPQ人格测量量表》、《大五人格量表》、《明尼苏达人格量表》(MMPI),《卡特尔16PF量表》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霍兰德人格量表》和《MBTI量表》。在职业选择中,除了了解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因素以及其相关的测验技术以外,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甄选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职业选拔的测量技术,比如笔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以及履历档案分析。了解面试中结构化面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的特点以及我们要注意的事项,了解人才选拔与晋升考核中的主要手段―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进入职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职业心理学课堂中要想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清晰的自我定位,需要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来了解其职业心理特征。职业心理测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试后,教师需对测试的结果进行解释,把测试结果和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以测试结果为准,这样才能确定学生的性格类型。
2.2职业心理学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教师对案例的导入、阅读与分析案例、小组充分谈论案例、小组代表发言并由教师进行讲评。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案例符合建构主义认为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在该过程中,鼓励学生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对话与协商,从而使得学习者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切实的结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通过案例学习,避免因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避免走前任走过的弯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分析案例中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当好引领者和教导者的角色,就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案例分析中体现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点评,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升华,这是案例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点。
2.3职业心理学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开展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式:借助计算机平台展开模拟教学、设置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展开模拟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在进行自我探索时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平台,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上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视频,相对于单纯的讲课,视频有着内容丰富、画面多彩、调动性强的特点,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动机。在讲授商务礼仪、面试技巧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平台和角色扮演混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在面试招聘模拟中笔者曾让学生进行实际模拟学生分组,每组为不同的招聘公司,根据任务要求,让每组学生中分别扮演HR、宣传人员、问题设置者、面试者。学生利用计算机并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面试问题和宣传海报,以及如何选拔人员,同时学生制作出简洁、大方、内容充实的简历。通过模拟招聘面试,学生了解了招聘方的思维以及面试中的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制作简历,正所谓一举多得,相比起单纯的讲授招聘,实际的模拟学生受益更多。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也了解理论怎么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情境模拟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模拟进行点评,点评结合实际和理论的运用,点评要到位,到点子上。
2.4职业心理调研体验
职业心理调研体验是安排或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调研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特定的调研任务。如在讲到职业员工满意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对学校的教师和同学的满意度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学生对满意度的概念、满意度的特点、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满意度的效应和满意度测评都有了比较清晰明了的认识。在讲授员工帮助计划(EAP)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调研员工帮助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应用和危机干预,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调查员工的心理咨询状况和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调研,学生了解EAP计划包含的内容以及EAP计划时如何进行的,了解EAP计划中四种模式的优缺点(内部模式、外部模式、联合模式和混合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通过对EAP计划中危机干预服务的调研,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重点分析当个体面对某一件事件或境遇,无法利用个人现有资源和应对机制解决困难时,EAP实施者如何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功能平衡,重新适应生活,重新追求幸福感。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如何进行干预。通过对EAP计划的调研让学生自己对EAP计划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会有一些认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性。调研活动是让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重要尝试,通过调研锻炼了学生的协商合作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为接下来的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在职业心理学的具体调研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调研目的,注意安全,多人成行等。
2.5职业心理日常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两种形式:比赛体验和生活体验。
比赛体验主要是学校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模拟商务谈判等职业类竞赛。课堂讲的理论终归于要付诸实践的,马克思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职业心理的匹配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生涯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指导与职业心理咨询等等,纸上得来终觉浅,总是觉得离我们有点距离,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习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复习、巩固学习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需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步骤有清晰的认识:对自我进行深度探索以及职业环境探索、理想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制定实施方案、实施、评估与反馈。对职业目标确定需要学生了解“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在分析自我时学生可以采用学到的多种方式分析自我,比如360胺治鲎晕遥SWOT分析等等。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对职业的分析,通过调研、计算机网络平台、他人介绍等对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途径的运用对于课堂的知识的加强以及自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同时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如果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服性将加强,通过职业模拟比赛,学生可以将所学习到知识融合起来,提高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生活体验顾名思义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比如在社团活动中、实践活动中、同学交往中。只有通过社团活动,学生才能了解一个活动是如何策划、进行宣传、如何组织起来的。比如学生担任心理协会的会长,那么在心理健康月中,她需要对心理健康月的活动进行策划,什么时候进行宣传,如何宣传,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媒体与实体,如何沟通下属,如何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如何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等。只有在实施的林林总总的事情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看到的和实际运用是有距离的,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能知道活动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才知道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时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的原因。学生走出象牙塔的学校门,接触真实的社会,积累经验,才能提高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3运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寓教于认知、情感、行为中,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职业心理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3.1注意角色的定位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我国的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背景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举办的,母体高校的专业优势往往就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除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外,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不良后果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办学特色无法凸显、办学优势不明显。现行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就业和后续发展图4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调查图5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求调查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表述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企业经营管理或生产管理岗位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大众化和普通化,如除去专业公共基础课不谈,专业技术基础课有9门: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资本营运,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有12门:工业生产技术学(金属工艺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多媒体制作,管理心理学,项目管理学,财务管理,中国税制,货币银行学,专业英语;任选课有6门,部分课程的开出不尽合理,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实际存在脱节比较突出的是所选用的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理论性太强,应用性不足。课程设置有重复和低效情况存在,如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中,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就属于此种情况。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我们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只设置了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结合工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企业考察),企业系统决策ERP课程设计,专业论文,ERP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部门;四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到国外学校深造学习。但不论是何种就业渠道,用人单位都会给毕业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很多毕业生经过职场的碰撞后,觉得原来我们院校的工商管理培养广而不精,使其感到在工作岗位上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也不会做,很是尴尬。那么用工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呢?图1-5显示的调查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没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想直接进入各级单位的管理部门是不太现实的,专业博而不精是主要原因,缺乏实践的历练是其最大的“短板”,如何才能克服“短板”,使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呢?对于我们独立学院来说,就要修正培养方案使之更为贴近市场才是关键。目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院校中均有开设。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分为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做重大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模块,四年本科的前一年为基础模块,后三年为专业模块。这样可起到前一年是厚基础,后三年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由其自我选择以后作为职业方向的专业。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其经管学部目前有8大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课根据意愿选择在其他专业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前一年的基础模块设置如表2。通过这样的修改,就能较好地改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困境,也可使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加具有实用性而受市场欢迎。
本文作者:廖宇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