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12:33: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综合量化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要走出应试,走进素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要走出应试,走进素质,建立与语文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走出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应试误区,树立大语文观,构建符合提高语文素质要求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如何构建这一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自我总结、评价
有的教师把综合性学习当成了语文课堂的延伸,不肯或不敢把自交给学生,始终控制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这种评价主体是单向的,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这样,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既增加了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又让学生处于被动评价地位,学生没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丧失了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构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自我总结、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是非常灵活的:(1)自评。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每个主题课的各个项目编成各种评分表,由学生自评,填写相应项目。也可采用学生自我鉴定的方式,请学生把在学习中的自身感受、体验等写成书面材料。(2)互评和他评。可以是小组互评或师生互评,还可采用由家长或社区介入等多种民主评议的方法。(3)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当然,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2.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重视质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法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应该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关注分析的把握。如在开展《到民间去采风》的综合性学习中,对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成果,不能单单用成绩或者等级来评价,这样评价过于简单化,这种评价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表面现象,事实上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课程改革也提出来了质性评价的手段与方法。交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3.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它的内容进行评价时,重点是对知识以外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进行评价,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到民间去采风”“桥”“为本地人物立传”等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领悟人生道理,关注身边的人文地理,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因此,在对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就应该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兴趣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它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结合以下几方面分析,开展了《注重过程评价 培养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
1 开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是评价方式改革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作真实的记录,对学生学习过程作客观评价,是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探索和尝试。
2 开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是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化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让学生明白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但它只是纲要式的,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要求还不够具体,评价的操作性还不强,这样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对学生的成长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我们只有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细化,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习惯,才能为他们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开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是建设良好班级的需要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量化细则的制定是由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决定,这样制定的细则认同度高,使学生承担了执行的责任,对学生产生无形的约束“压力”,这种约束“压力”随学生觉察到班级内意见一致程度的提高而增强。一旦某个学生出现“越轨”行为,就会遇到班集体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自己的态度,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在这种“压力”的驱使下,班级学生有意识地将“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我要遵守规则”,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卫生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
4 开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是解决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
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有些家长教育观念淡薄,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学不好有地种,不重视对学生的早期教育,不注重对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和兴趣的培养。有的家长初中都没有毕业,再加上自己对知识的遗忘,不能协助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农忙的时候忙着种地、收庄稼,农闲时打麻将、玩扑克、喝酒等,这些都不能对孩子形成正面教育。学生课间休息生龙活虎,异常活跃,但在课堂上无精打采,不专心听讲,学习气氛不浓,对老师的提问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作业不认真完成,或者不完成。这些无疑是学习没有兴趣的表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5 开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也是外因促使内因转化的结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制定的各种班规班纪,其目的是约束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最终形成良好习惯,在培养研究中采用在舆论监督下的学生自评方式评分,自评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逐渐变“他律”为“自律”, 逐渐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目标。
为了课题研究能达到预期目标,学校在该项研究实验中以江西街乡学校四至六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研究。从2010年3月起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探索符合各年级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评价细则,总结高效的检查量化与评比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组织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定期研讨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学校重视研究工作,拨给每班研究经费,对每学月和学期结束过程量化评比得分进步较大或名列前茅的学生进行奖励,该经费由班主任管理,使用情况由班长记录,每期结束将开支情况交学校领导审计。
(2)以课堂为依托,在各项教学活动中量化学生的各种习惯表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日常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人格的主阵地,从点滴做起,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及时量化评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7
科学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个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全面地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笔者结合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经常性评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使评价实施经常化。在课堂上,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是多方面的。要不失时机地评价,让无形评价悄然作用于课堂,让有形评价真切、自然。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精神、评价学生的自主表现、合作意识,评价学生的潜力及发展。例如,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以加深学生的道德品质。整节课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顿悟等体验,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并能总结学习所得。
二、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价值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在过程性评价,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了解、调查交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成长档案的使用可以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点点滴滴中尽显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学科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档案与成长档案整合起来,记录学生的德与行、学与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共同建立《德行绩能》档案,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评价标准,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易于量化的内容以量化为主。而对情感领域、心理品质、德育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内容,则以学生的突出表现和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行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档案内容,学生的学习感受、生活反思、走访调查报告,经历体验再现,多样的信息在档案中反馈,学生综观成长的历程会生发有所激励。此外,在档案中融入教师、同学、家长以及他人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激励学生进行档案间的交流,促使学生作横向的比较和自我鉴定,既为自己定位,也在交流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让学生心中有杆秤来衡量自己,并鼓励勤记录勤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自我间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与家长交流,主动获取家长的评价,教师还要通过座谈会、书信、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在评价中给学生欣喜,去努力发现学生忽视或未发现的潜在优点来激励学生进步。同学间的评价也尤为重要。学生的言语评价客观又带着情感色彩。同学的一个眼神、一次掌声、一场辩论、作业展览、合作学习等都是无意间的互相评价的过程。教师在其间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赢得评价,引导学生评价他人,认识自我。
教师是调动互动的评价杠杆,利用好学科教学给予学生发展性评价。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人性化评价中肯;鼓励化评价真挚;赏识性评价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评价真正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
评价就是一种鼓励与鞭策,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应强调其客观性并带有鼓励性,尽量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信心,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增强其勇气和进取心的作用。评价是一种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理智、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作用下,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进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主客体状态良好转化,起到互动作用。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即时即地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成绩、长处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用激励的眼神、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生生之间能友好、较有效地合作学习;能相互给予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评价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从评价内容、依据、主体、焦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有效的评价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是促进教师、学校发展的手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对教学评价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多实践,就一定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激励每一位学生都要主动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活力、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邓演平,李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依据、特点与原则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5).
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解决“什么是学生的素质”的问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专才多见,通才罕有。同样的道理,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学得好,不见得语文学得好;知识学不好,品质不一定不好。
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层级体系,第一层是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第二层是第一层的细分,知识又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能力分为动手、思考、逻辑等;道德分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等;情感分为对亲朋好友等不同对象的情感……学生的素质是庞大的、内涵丰富的系统,对学生的素质评价,也不能一言概之,要经过每一个层级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评价;更不能一语定性,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学生的自身的成长,外在世界对学生的影响,会不断完善,不断改变,认知世界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但是情感道德可能会发生反方向的转化,尤其是小学生处于对世界初步认知的阶段,他们知识能力的发展重在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其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进行素质综合评价时候,着重考虑学生素质的发展潜质。
二、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注意两个不同的评价指标。可量化的指标和非量化的指标。可量化的指标指可以用数字体现的指标,例如学习成绩,学生身体健康指数等,这类指标容易制订评价标准,方便评价;非量化的评价指标,指不容易用数字体现的指标,如思想道德表现、心理健康等,在具体评价中不好操作,搞不好容易挫伤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所以制订评价体系、评价方法时,要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吸取已经探索出来的好的评价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完善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的改革。把学生自身纳入评价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评价既是对教育结果的反馈,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要以鼓励为主,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全盘否定,那么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教师讲得多精彩,学生可能都会在后边的学习中失去兴趣和信心,这样的教学效果会低于预期的目标。新课程评价体系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教给学生学会评价,在体验评价中学生自己发现闪光点,能够提高信心,激励学习的兴趣;发现不足,能够主动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能力。
教师、家长、同学,被评价学生自身,四维一体,形成了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家长评价为参照、同学评价为监督、自身评价为主体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特点进行评价,力求准确全面,有说服力,也是对学生评价的公正公平的体现。
2.评价体系的原则。确立评价体系有三个原则:
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原则。举一个例子,知识方面的评价,主要通过学校学期测验和阶段测验,但是也有的知识素质通过笔试检测不出来,比如语文的听和说的能力,数学的逻辑分析能力,英语的对话、表达能力等,所以,还要借助平时教师和学生的沟通,适当提问等方式的记录,来考查评价。
平时与阶段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一次的阶段性考查,只是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点,诸多个平时的考查,合在一起,才能画出学生素质评价的曲线。看出学生素质发展的潜在方向。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对学生的评价应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课本,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开阔教师的视野,看到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把知识归于生活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素质,学生是否会在面对外宾时说“hello”,考查了学生的应变、表达和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创新探索评价方法
很多老师探索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课堂教学评价和学期学生手册评价等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交给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的话语权,这些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素质综合评价要把握的核心问题是评价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学生的优势,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出有力的指导和激励。因此,准确的评价,要适度地肯定学生的进步,防止滋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情绪;适度地否定学生的错误,防止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一蹶不振、厌倦学习。
结合学校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研究工作,我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些评价方式的思考,在此和各位同行探讨。
1.坐标曲线评价法。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知识、能力、道德、情感四条曲线,针对学生每天的表现,在横纵坐标图中画出相应的点,学期结束后,连缀成曲线,曲线越高,表现越好。
坐标曲线评价方法,可以直观展示学生四方面的表现,便于操作,便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