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22 03:16: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现代文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文学论文

篇1

通过诗歌本身,作者往往并不完全赋予感情的表达,而是通过大量事实或景色的引用起一个侧面烘托的作用,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重心则是采用少量简略的语言描述,为读者留下一定的悬念,但读者又可通过钻研和思考揣摩出作者向表达的思维和情感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诗歌给人的印象主要是含蓄、委婉却又不失节奏的强烈。

(二)塑造典型形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通过意境的构建来渲染气氛,将所要表达的典型形象赋予艺术性和代表性的涵义,深刻具体,比如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通过自我的形象塑造将自身的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心尽情显露,也让后人对他的报国壮志所折服。

(三)增强语言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诗人都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通过唯美的画面展示出丰富的内容主题,通过语言效果的增强,让意境变得形神兼备、五彩缤纷,在一些诗歌中,恰当的语言表现会让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学的创新

与古代诗歌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学,大致是从“”开始产生,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得到广泛的推崇。虽然在形式上,现代文学在很多角度都延续了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类型结构,然而纠其本体来看,现代文学与古代诗歌是大不相同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现代文学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如小说、新诗杂文、散文诗歌,新的文学题材不断产生,并加强了抒情、议论、描写、叙事等多种方式的完善,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是更加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量普及,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工具迅速产生,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国的现代文学正在以一定的发展速度向世界范围内融合,通过体现现代思想的白话文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带动和支持,现代文学正在积极地“走出去”,向更广阔的舞台发展。纵观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其风格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国外的先进文化传播,如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也都为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经验奠定了基础。现代文学作品已经从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分析角度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在作品的情感坐标和价值取向上都让广大读者产生了共鸣,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发表途径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我国的现代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多么的不可估量。

三、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的思想发祥性代表

古诗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能代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无论人们追求的或憎恶的是什么,总是可以通过某篇章或某一类型的诗歌得到恰当的体现,如《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在诗歌中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记录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人的审美欣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经典语句,无一不显示出作者所处社会的和平与美好。而《离骚》诗中却形象阐释了作者对小人的厌恶,对社会恶劣环境的不满,比如在看到秋天花落之时会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里秋深,屋外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已经处于晚年,报国无门的那种悲凉的心境通过诗中进行流露彰显,表现除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他的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深思,吸引人们探究杜甫的生活现状,也进一步现实出了古诗的思想发祥性,这一点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有很大的作用,当前有大量的人都将屈原、杜甫或其他的古代著名诗人作为论点进行分析,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让人们领悟到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及其发祥地。现代文学作品的很多境界都是从古代诗歌中的诗境和思想中吸收进来的,由于古代诗歌层次鲜明、内容大方,且作者在写作时大多善于结合自身的处境和经历,能将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让现代学者不断领悟不断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发源,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写作方法的运用

在古代诗歌的写作中,十分注重虚实结合,无论是对人或事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情感的表达,都是本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给人以无限遐想,且这种写作方式融入了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排比、形象比较等,有时还会采用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行理解,这些写作方式都沿用到了现代的文学作品当中。古代诗人注重寓情于景,经常是在欣赏到优美的景象或饮酒之后有感而发,如“诗仙”李白,他一生创作990多首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酒后所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尽情抒发自己的内心,灵活采用乐府诗和古风体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我们熟知的《将进酒》,李白借酒消愁,并通过诗歌发泄出了自己的愤懑不平,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显示出了他奇特的想象力,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自由发挥并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诗歌中,形象鲜明,引人深思。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大量的诗歌创作者都注重写作方法的运用,不同的诗人有着自身独特的写作特点,但是大体都是采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等,为诗句本身赋予了形象化的表达,让诗歌渗透到生活中,让大自然为之敞开怀抱。古代诗歌大多强调对仗工整,而现代诗歌也是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线索并立,让议论文的写作更加注重起承转合,通过古代诗歌想象力的指导为现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韵味,也为现代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大门。

(三)主题思想上的应用

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个人的思想主体,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文学,在创作上都是为了体现一定的主题、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在古代诗歌当中,诗人大多善于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问题所在,通过诗歌主题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现实社会中不良现象的抨击、对英雄事迹的歌颂之情等,通过这些主题思想,读者很容易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诗歌或作品?他想表达一种怎样的主题?通过作品可以显示出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期待等等,这也是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应用方式之一,现如今,众多散文家家、小说家、畅销书作家络绎不绝,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卓越的成就,如鲁迅、老舍、沈从文、余光中、莫言等,都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璀璨的光芒。拿鲁迅、闻一多这类爱国主义作家来说,他们的主题思想很多时候就来源于杜甫、陆游、屈原等爱国诗人的灵感和创作方式,汪曾祺、林清玄等近代文学家笔下的传统民俗特征也都是借鉴了陶渊明、欧阳修等人的主题形式。以现代诗歌为例,虽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上相比古代诗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都是对作者真情实感的形象刻画,显示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过现实主义的内容主体显示出了劳苦百姓生活的贫困,以及对统治者滥征苛捐杂税的不满,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是十分显著的,鲁迅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种语言风格,成为一种主流的现代文学代表。

篇2

,使得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而我们的知识分子也深刻意识到国家的落后,文学界由此觉醒,并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过犹不及,“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等口号和思潮使得古代文化与文学受到强烈排斥,这种过于极端的决定未免显得急躁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今后的发展遗留下不小的隐患。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将现代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了,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和九叶诗派等。一直发展到如今有穿越小说、奇幻小说和都市言情等出现,表面上看来现代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态势。但仔细追究,我们会发现繁荣的背后正是一派虚无和浮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西方理论的影响,另外本土文化改造所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而我们自己的文学史和本民族的文学意蕴已越走越远,我国的现代文学可谓是进入了“瓶颈”。

(二)文学“断裂层”

现代文学史已有近百年的时间,然而却尚未真正出现能与古代文学相媲美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小说可以与《红楼梦》比肩,没有一首现代诗歌可以与唐诗相对抗的诗歌。文学是一门较为感性的科学,其应当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以反映当下的真实生活,同时也不能与历史母体相脱离。在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现代文学中鲜少出现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只知向前看却忘了回顾身后,因而使得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出现了“断裂层”。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一)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先秦诸子的《诗经》、《庄子》;两汉的汉赋、《史记》;魏晋的“建安风骨”;唐宋诗词、元曲,明清的四大名著等等。此外还有民歌、游记等不同种类的文本史料。古代文学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所指的古代文学资料当然指的不仅仅是文本资料本身,因为其本身也反映出了一些潜在的内容,这或者是一个时代的风尚,或者是某个朝代的社会思想等等。由此可见,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古代资源之丰富,这些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面貌,不同时代的历史变更以及社会生产等等。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然而,我们在传承文学资源方面显然做得还很不够。我们要传承就一定要很好地面对困难,需要克服的难题主要有两个。首先,要克服理所当然的心态,在现代,人们有着十分自由的言论,思想自由,人们总是试图去研究文学发展史,并对其历史进行演变,同时并设法使其合理化。但我们所认为的合理未必就是历史的真实,对于现代人所需要的合理性,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遵循,而将历史的真实性抹杀了。研究古代资源的人员,应该始终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下,对于古文化的接受和传承要本着最真实的态度。其次,应该对古代文化资料进行多角度地解读,由于历史悠远,文学资源过于丰富,这也使得我们今天的传承遭遇难题,因而相关工作者就需要从多维视角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理论批评,从而使得评析更加全面和综合,以防理论过于主观,对于历史人物与事实更不能肆意地褒贬,要客观地做出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根”:古代文学资源。虽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初曾试图抛弃古代文学而实现自己的现代性,但最终实践证明这条路是无法走下去的。我们发展现代文学终究还是离不开古代资源的支持,没有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难以出现“终极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现当展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也是从古老的文学文本中演变而来。因此,我们在对历史资源和现代文学前景的反思,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去远离,更重要的是要去靠近,而且是进入到最深层次,将其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将新的的活力注入以便促进自我的更好发展。在如今这个世界,返璞归真的实现还是需要立足于传统的东西,这样才能很好地矫正人性,使心灵得到慰藉。因此,联系起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二者的关系,二者之间向来不是对立的的关系,而应该是同一。若不是深入地挖掘和利用古代文学资源,就无法从中汲取力量,进而促使现代文学获得长远发展;;不去进行现代性文学语境的渗透,也不能很好地挖掘古代文学资源的潜在力量。因此,我们说发展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和发掘古代文学资源,二者并无冲突,是相互依存的,是一种同一的关系。

篇3

1.就新文学构建的目的来看

其作品大都包涵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以及希望民族获得新生的愿望,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正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心里长期积淀的产物,无论是鲁迅的社会启蒙、郭沫若的民族再生理想、闻一多的爱国热望以及茅盾的社会剖析都以关注社会现实、力求挽救国家危亡为前提,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正是中国文学传统忧国忧民情怀在现代社会的主观抒发。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们把批判锋芒指向传统,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构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一切,而是要汲取西方文学中的养分,重构富有活力的民族新文学,这一过程是在对传统的反思、批判中实现的。在今天看来,无论是“甲寅派”,还是“学衡派”,它们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这些思想还是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足以借鉴的资源,即使是曾鼓吹“全盘西化”的也不断地修订自己的主张。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对民族传统更好的继承,没有汲取,现代文学也就不可能发展,这一点文学先驱者鲁迅始终坚定着自己的信仰。鲁迅在早期的《文化偏执论》中就提出“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构想,中期在《看镜有感》中号召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必须有一种能够“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外来的“汉唐气魄”,后来鲁迅又提出建立既要有现代的形与色又要不失民族灵魂气质的现代中国文化,而30年代王新命等人提出“存其所当存,去所当去”“吸收其所当吸收”的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原则与鲁迅在后来提出的“拿来主义”相类似。总之,现代文学先驱者们用西方文学思想作为参考系并将其传统“中国化”,来剔除文化传统中落后的旧质,重建民族新文学,这是对文学传统进行审视、整合、重构的过程,文学的民族根性并没有在反思、批判中消失,而是在此过程中寻求新生。

2.就文学的表现载体来说

许多人认为新文学采用 文学研究白话文进行创造,这是中国汉字在外来文学的冲击下的痛苦嬗变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痛苦应该是有的,但我们还应注意这里还存在着文学自身变革的问题。早在维新时期,谭嗣同、梁启超就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观点,黄遵宪则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主张,可见白话文并非新文化先驱的首创,它体现了先驱者对前人变革文化传统的总结。另外,变革后的汉字更多的是形体的简化,汉字内在的象形性思维、线条性风格依然没变,用母体文字进行言说,本身就是文学民族性的最好体现。现代文学受到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明显地体现在“形”与“色”的外在形式上,代表“灵魂气质”的民族根性并没有丧失。现代文学是在传统文化同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融合中生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们更多地看到冲突、矛盾,不注重期间的融合,这显然是二元对立思想限制下的产物,不仅禁锢了研究者的思维,也限制着对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探讨。文学活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它是不可能完全遵照某种单一的理论范式进行的,因此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现代性是行不通的。何况,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本来就是现代性的一大特点,没有对抗与冲突也就没有现代性。研究者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只能是触及文学的表层理论,无法探求文学现代性的本真面目。

二、新型动态思维方式对文学“现代性”的理解与重构

静态化二元对立研究所带来的种种局限仍制约着现代文学的研究,笔者认为,现代语境下,有必要重构文学现代性的认知途径与价值评判原则。这里,钱中文先生所提的“包含了必要的非此即彼,具有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值得借鉴,它既有对二元绝对化对立的超越,又包含对文学传统矛盾、交锋、交往的理解。在这种动态、综合、创新的思维中,我们要重新对现代文学进行反思。在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构建中,纵向上要用整体的动态的观念把握现代文学的全局。建国以来,多数高校采用王瑶机、唐弢先生所编写的文学史,单一的文学史选材与宣讲,现代文学已被人为地压缩在1919-1949年这一时间段;在生活决定论的影响下,政治标准已成为研究现代文学的参考点与出发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的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常态,对政治思想性的研究超过审美研究已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主流。将中国现代文学封闭在三十年里,“上不衔接世纪初社会转型的文化特征,下不联系当代文学的流变”,人为地斩断现代文学与历史的联系,对复杂的文学现象进行简单的历史化的规范及排除了主体性所进行的政治思想分析。现代语境下,以往的文学观念局限性越来越明显。重建整体的动态的现代文学史观十分必要,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陈思和、王晓明提出的“重写文学史”,都表明了要对现代文学史的若干问题重新进行审视与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他们认为,“20世纪文学”的提出不只是一个文学史分期问题,还涉及“建立新的理论模式的问题”。陈思和曾多次表示要建立现代文学史的整体观,他将现代文学划为三个阶段:五四、抗战、八十年代开始至今,三大阶段中又对作家群与创作倾向进行考察,划分为六个文学层面。这种划分打破了垄断了几十年的文学史编写,给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笔者看来,现代文学观念的更新要靠深层次的文学思维方式解决。摒弃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采用动态的思维方式,打通纵向时间的切割,将五四至今在时空上视为整体,可以更清晰地展示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有助于文学现代性的研究与阐释。现代文学是个开放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不断的冲突、碰撞、交汇及融合的过程,五四时期与长期以来保守封闭的中国文化传统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是最为激烈,是空前的,是显性的强烈碰撞。八十年代后,中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视域不断扩大,西方文化传统的冲击更多的表现为逐步隐性渗透。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有现代性视野,但不等于张显现代性就要拒绝民族性,要弘扬民族精神就排斥现代性,现代文学中存在割不断的民族根性。我们的研究范式需要调整更新,如何理解、运用和重构现代性的问题值得研究者好好思索。

篇4

唐诗、宋词、元曲、名小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大量的文学大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古人和今人共同搭建了一座巨型的“文化大厦”。通过对各个文学大家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他们都重视经典文学。网络时代的来临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典文学的传播方式也逃不过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网络时代改变了经典文学的传播方式。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作家的每一部文学作品通常都会和作家的生活地点、生活状态、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文学家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呐喊》等作品都同它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每部经典作品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先驱者的结合,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形成的一代人的精神的合集。经典文学使人文价值能够永恒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但对这种价值的挖掘和发现往往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经典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虽然剥夺了文化精英对文化的掌控权,但是却没能获取到经典文学的正真价值,造成了在网络时代下,文学作品发展出现了空心化。

1.2阅读方式的变化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数据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并且在逐渐走向消失的途中。电子书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传统书籍,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都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阅读方式的变化使阅读变得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使文学经典的形成发生变化。在网络时代,作家创作的作品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在网络上和读者见面,同时和读者就作品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通过网络,作品将成为作家、读者、批判家的探讨对象。网络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发展速度,也使人们的思考形式发生了变化,文学作品的欣赏逐渐变成了快餐文化,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成为了仅仅是追求感官刺激,不在是为了心灵冲击和精神上的愉悦追求,这种变化使文学经典阅读逐渐缺失。

2解析经典阅读方式

对于文学的学习不能仅去听,要去读去想。只有通过读和想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在阅读中,我们往往摆脱不了政治因素对心理造成的影响。钱理群教授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由于长时间受政治元素的影响,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都会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而带着政治色彩去阅读就很难走进读者的内心。虽然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价值和革命价值,如果带着历史情结去阅读,那么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将会消失在阅读之中,这种情况不仅仅会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在其它文学家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浓厚的政治因素将会使部分读者(年轻的读者)失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久而久者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将会消失在变化之中。经典的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其政治性的体现,而是其文学价值的体现。一部具有文学价值作品可以起到净化人心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同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读者在经典阅读中,往往因时代的独立性而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从而心灵同经典阅读之间将会形成隔膜,使读者的心灵和文学作品之间产生距离,缺少了读者的支持,作家写作的动力也会逐渐消失,长时间的发展下去,经典阅读将会消失在文化的海洋之中。网络文学的出现使阅读受到了一种新的解析方式,自从20世纪90年代网络文字兴起后,经典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强力的冲击。城市快节奏生活,巨大的生活压力使深度阅读已经成为了历史,反观轻松的现代网络文学更加符合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阅读形式。网络文学的特性、读者在网上交流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促成了所有以读者身份上网人员在网上进行交流的局面,而且所有网民在交流中相互都是独立的,不受到任何人的约束,这种“绝对自由”导致了戏弄经典、嘲讽经典、改造经典情况的发生。

3解析传统文学价值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人都有着一颗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心,因此他们在创作之中都带有着浓厚的时代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改变,但其根本性质并没有消失。从古人的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真实情感写照,对读者的心理都会产生的巨大的冲击,这种文学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深度阅读才能够体会到。网络文学作品的兴起同传统的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网络文学作品更多体现的是娱乐性质,而不在是历史使命感,正所谓“茶余饭后”当不得真,仅仅是消遣而已。娱乐形式的小说在我国的文学道路上曾经遭受过道严重的批判,将文学当作失意或者得意时的一种消遣游戏应该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掩埋,然而在网络时代,这种创作呈现了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景象。从当代的一些作品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那种使命感已经不再存在,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娱乐性质,供人消遣,调侃经典之作。可以说文学经典阅读的消失很大原因是因为经典文学作品的缺失。例如我国当代的代表作家郭敬明,从其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作品中体现的是深厚的物质文化,这种体现并不是由于作家本身的思想造成的,而是作家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影响。名车、名包、名表、在小说中层出不穷,这对读者的思想将会造成极大的冲击,而现在的80后,90后对这样类型的小说却是独钟,久而久之,造成了传统价值观的丧失。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