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06:47: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机实训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机拆装实训的时间从20**年6月15日到20**年6月19日,共一周时间,地点在10号楼电机拖动实训室,完成了电动机的拆装实训。安排一周时间进行电动机的拆装实训,包括电机拆卸、电动机的装配、电机测试、相关电工仪表使用、通电检查共五个实训项目。
一、实训内容
整个实训内容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工艺要领与操作技能,及增强学生对机电设备结构的感性认识,将知识点与能力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从事技术工作以及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训,加强学生对机电设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五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达到如下目的:
1.三相异步电机的拆装方面
掌握三相异步电机拆卸及装配过程、步骤及注意事项,掌握电机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学会使用电机修理所用的专用工具。熟练掌握常用工具和仪表(如万用表、摇表等)的的用途、使用及在工艺中的作用,能够检测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三相绕组之间对地的绝缘电阻,完成电动机试运行前的测试工作,根据测试结果判断电动机故障并排除故障。能够采用简易方法判断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首、尾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接法及正反转控制。能够能读识各种电动机定子绕组展开图,基本掌握定子绕组展开图、接线图的绘制。
2.直流电机的拆装方面
基本掌握了直流电机的拆装步骤,直流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万用表、摇表等的使用,绝缘电阻测试、空载运行电流测试等方法。学会测试电枢绕组电阻、绝缘电阻、空载电流等参数。基本掌握直流电机常见故障及其检修方法,并能实现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部分学习用功的同学能够绘制直流电机绕组展开图。
3.吊扇单相电机的拆装方面
掌握单相异步电机的拆装步骤,单相异步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单相异步电机绕组展开图的绘制,掌握万用表、摇表等的使用。能完成电动机试运行前的测试工作,如绕组电阻、绝缘电阻的测试,以及空载运行电流测试等方法。并能完成单相异电机的正反转的拆装实训。
4. 电机测试、相关电工仪表使用、通电检查
了解电动机绕组的绝缘电阻测试和直流电阻测试。掌握电动机的耐压试验、短路试验、
空载试验、反转试验。掌握摇表使用方法并正确的测量绝缘,掌握钳形表,拉力尺,榔头等工具的使用并注意事项,掌握电机参数测定,掌握判断、检测电机故障及维修方法、熟练掌握常用工具和仪表(如万用表、摇表等)的的用途、使用及在工艺中的作用,能够检测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三相绕组之间对地的绝缘电阻,完成电动机试运行前的测试工作,根据测试结果判断电动机故障并排除故障。
二、实训要求
实训管理实训学生。他们虽在校内实训的学生,鉴于此,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 )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训。要求学生不因实训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训实训室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2 )以“研究者”的身份实训。要求学生在实训前下达任务,学生通过“任务要求”(指定、自定)方式设计计划,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利用实训机会深入实训,了解实训,认识拆装工艺,关注最新行业动态,实训结束时要完成实训报告并作为实训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安全第一,服从管理。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绝对遵守实训室的规章制度,服从实训老师的统一管理。
三、效果与与改进措施
通过一周的电机拖动拆装实习,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前进的精神。通过这次的实习,他们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这些都是平时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无法学到的,主要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1、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实际的电机的拆装和工艺过程,实际体会一个机电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2 、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训,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3、实训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在一周的实训之后,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电动机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4 、教学实训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实训活动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次拆装实训,发现同学们对机电设备的拆装表现出巨大的兴趣,其中最感兴趣的为三相电机的三相绕组的头尾判别、单相电机的正反转接线、三相电机绕组展开图的识别与绘制等,忘我情况较好,难点为直流电机绕组展开图的绘制,需要加强实训前的预习工作。同时可适当增加直流电机启动方面的实训知识,以供同学的后续学习(如伺服电机的电流环)打下良好的基础,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知识。
一、前言
电机实习是我们能够将课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电机生产过程的参观,电机实体结构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掌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这次实习主要分为去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公司厂内工程师对电机生产过程的介绍参观和学习一位电机老师傅拆装电机,要求我们通过这次实习能够更清楚的认识电机的内部结构与生产流程。
二、实习内容
20**年6月30号上午,我们全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2级同学乘坐校车前往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公司进行实习参观,第一次从教室踏入工厂的车间只能用激动和震撼两个词来形容,接待我们负责讲解的是赛力盟电机公司一位年轻的研发部门的工作人员,当他说出自己也是从大学毕业后进入这里工作的时候一下子给我们拉近了距离。
在进入车间参观之前,工程师很热情严肃的给我们介绍参观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要注意头上的天车吊卸重物,胸前的参观牌在生产机器前要用手拿住以防被卷入机器中去。工程师带我们进入的第一个车间是主要负责转轴加工的,工程师给我们讲解了转轴加工的主要流程:下料(做成一节一节圆乎乎的)—粗车—调制(热处理)—半精车(一圈圈红色的)—磨床—铣键槽(铣床),这个流程过后如果可以通过焊浮金使其对称,跟随着工程师的讲解,我们见到了一个个电线杆粗的转轴,真的很吃惊,没想到转轴竟然还有这么大和粗的。工程师告诉我们这是大型电机的转轴,大型电机工作性能最好的可以一个小时之内将广州一个区的雨水排干净,紧接着我们看到了电机的外壳排内关盖箱体,工程师给我们了讲解了很多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知识,这些在课本内是找不到的,大型的电机主要采用方扁型的,圆形的很少用,比如说大型水轮机和发电机,压圈用做定子铁芯两端用的,飞轮可以增加转子的惯性,机座的外面要添加防锈漆,轴承可以分为稳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焊接浮金可以加大直径等知识。当我们走到一个滑动轴承边上时,一同学突然提出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转轴铁芯有一边会有一圈圈减小的螺纹?工程师耐心的给我们解释这是因为那边是风扇位,另外一边是输出端,风扇位那端不需要太圆的轴承。紧接着我们看到了发电机的转轴,工程师给我们讲解了轴承内部为什么会有孔,电是怎么传送出来的。我们今天见到了立式和卧式两种电机的实体,在厂内看到了活动导员的生产加工过程,工程师给我们讲解了这两种不同形式电机的使用范围。
紧接着我们进入了小型电机的加工车间,见到了我们课本中经常学习的绕线式和鼠笼式电机实物,当看到小电机的关盖的时候,我很疑惑为什么关盖上有四条高出平面的条条?经向工程师咨询,原来这叫加长筋,关盖本身比较薄,通过加长筋可以使关盖不易破碎。工程师给我们讲解了机座的加工过程:车削(铁芯位)—洗脚底板(安装平面)—转孔(连接),电机是有双循环的,包括内循环和外循环,内循环主要是内通风道通过气流将电机内部的热量散出。我们见到了大型的定子铁芯,发现铁芯的内部凹槽之间还有一个个短的透气的小口口,工程师讲这叫冷却通风槽用来散热的,这在我们课本中是没有提到的,我们看见了被呢绒包裹的一条条铜线,根据绝缘要求的不一样,可以分为外包玻璃丝的绝缘层、含云母的绝缘层和呢绒带,其中绝缘层越薄越好,也分为低压线和高压线,高压线圈上拥有比较特殊的黑色低阻带,半导体的一种材质,可以用在高海拔上面,工程师开玩笑说这是他们公司的机密,也就没有给我们细讲,不过可以感受到,能够解决高海拔上电机放电的问题一定是高科技的。 我们来到了绕线机和高压测试的地方,见到了大量的各种各样各色的铜线圈,工程师给我们讲解高压一般是长方形的铜带,小电机一般是圆形细的,铜的颜色分为金色、银白色和酱色,这取决于外面的绝缘等级和性能,高压电机用少胶云母片最好,而且云母的含量越高越好,
到了一个包绝缘层用的无尘车间,由于是月末,这个车间没有开门,工程师特别强调这个车间是耐压试验的,里面的高电压可以打到1万伏特到2万伏特,他们这里每一根线圈都会进行耐压试验。马上就有同学提问,为什么每根导线都要进行耐压试验?为了给我们解答疑惑,工程师把我们带到了这个厂的vpi工艺,这个工艺主要是进行高压真空浸漆的,在国内有这道工艺的工厂很少,将电机组装好后放进去,通过抽干空气和水分,让漆把定子铁芯淹没,高压在把漆打压到里面,然后进行烘干,最后使绝缘一体化,绝缘层一体化可以提高电机的绝缘性能,但是必须建立在线圈耐压的前提下,线圈耐压是核心,如果有一根线圈不耐压,这道工艺就会报废,浪费很多人力物力,这不禁让我们感受到了工业生产要求的严谨性。不知不觉中,一上午短暂的时间就这么度过了,我们还沉浸在工程师讲解的知识海洋里,下午在学校通过互联网我好好查了查赛力盟电机公司的资料以及电机的实物图片进行了下保存,对一些水轮机、电动机、发电机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状况有了了解。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乘校车来到了赛力盟电机公司开始新的学习,这次工程师首先带我们进入的是冲剪车间,这个车间主要是生产硅钢片的,先下料,然后通过剪板机自动的被剪成一片片的,之后进行刷漆,形成各种各样的硅钢片,我们见到了正在生产的单槽冲机器,转子片根据开槽不同,可以分为定子内圈和转子外圈,我当时正疑惑这一片片的硅钢片怎么样才能弄成那么厚的定子铁芯?不可能用胶沾吧?正准备问工程师,工程师已经开始讲这个问题,我们见到了一个叫叠加芯胎的圆铁柱,原来硅钢片就是套在它的上面一叠叠的装在一起,通过500吨或者300吨的压床,一下子就可以将转子片分开,做出来冲模,很多同学还是不理解这个过程,工程师带我们见到了很多做好的冲模,这下子大家基本上明白了。有个同学突然提出:为什么电机上会有通风槽?当时我听了这个问题感觉很好笑,通风槽不就是用来散热的吗?后来工程师给我们讲解并不是每一种电机都有通风槽的,这跟电量有关,像液冷的空调就不需要通风槽,我听了突然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了,还需要虚心的学习请教。
我们到了最后一个要参观的车间总装车间,这个车间主要负责小电机的装配、中大型电机装配、水轮机的装配以及对电机外壳的刷漆。我们见到了很多的发电机和同步电机的机座,有扁式的和立式的,电机上的风机分为自带风机和外加风机,自带风机会损耗电机本身的能量,一般情况下大型的电机高于1000kv的都拥有自带风机,工程师到一个电机前给我们说这个电机是要用到重庆轻轨六号线的,我们听了都很吃惊很赞叹,可能这也是看到自己所学专业为社会发展带来价值的一种自我肯定吧,总装车间旁边有一个刷漆的有毒高危车间,里面有小电机生产的流水线,虽然说是有毒高危的,但是偶尔去一次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我们还是走进了这个车间看一个个被漆好的小型电机,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很多课本上学到的鼠笼式电机、直流机,直流机和交流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换向器。下午,通过上网查资料,得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关于直流机和交流机以及水轮机的资料,这些宝贵的知识需要我们自己去总结和发现。
《电机与变压器》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必须学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为绝大多数的自动化设备都会用到电动机,电能的70%以上全用在电动机上,电动机控制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自动化设备的性能的好坏。因此,掌握电机的控制技术,对我们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电机与变压器》是电机的控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如果这些原理掌握不好的话,对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是很不利的。比如,学生如果不知道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原理,他就看不懂类似的原理图,对电动机的调速就束手无策,学好了《电机与变压器》,再学习《电力拖动》等后续课程就比较轻松了,而且学生能从比较高的层面掌握电动机的控制技术,提升了他们的能力。
《电机与变压器》这门科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同时需要的基础知识多,比如,要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必须对电磁感应的方面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有些甚至还要求具备高等数学的知识,而我们中职学生往往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这使他们学习起来感到很困难。慢慢的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老师在台上费劲的讲,学生台下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实训阶段,由于没有与理论知识同步,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能已经忘了,因此,实习老师往往还得讲解原理,这样效率很低。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本人有以下的几点想法。
一、确立目标,树立信心
职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动机的培养贯穿始终。要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电机与变压器》这门课在整个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让学生明白电机控制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作用是多么巨大。同时,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其实这些技术并不是很难学,只要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认真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让学生树立信心,这样才可以开始进行教学。
二、进行课程改革
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以及相关内容的实训合成一个课程来进行,比如,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什么要进行降压启动及星——三角降压启动的原理和方法,那么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让学生进行安装和调试,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串电阻进行调速的原理后,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的20/5t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线路进行分析,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串、并励直流电动机的有关知识后,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的串、并励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电路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可以减少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学过的理论马上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学习效率很高,效果也很好。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老师必须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等有关教材进行重新编辑,编制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
三、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电机与变压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光在课堂上讲理论,很难学好,尤其是对我们职高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有好的实验实训设备很重要,如果有条件可以请专门生产教学仪器的企业设计制作一些适合实验实训设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学校专门建立了的电机与变压器实训室,并购置了20台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在这个装置上可以进行各种实训实验,如直流电机实验、异步电机实验、步进电动机等特种电动机实验,还可以进行各种电气控制实验,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降压起动的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的控制,还可以进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项目,如正弦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和实训,学生对电动机的原理和控制方法有了很深的理解。有了这些实训设备后,我们老师上课积极性也高了,因为本来很复杂,很抽象的问题,现在通过实验很容易得到解决,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效果大为感观。
四、适时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有必要的将自己搜集或制作的flas以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根据课程的内容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实现素质和技能双重培养,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将电动机控制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之中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是依据学生从感性到理论的认识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指通过实物、模型、语言的形象描述,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它具有见效快、理解透、印象深、效果好等优点。但是,在实训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十分紧密,实习器材和教学设备等直观教材大量存在,创设一种直观情景教学往往容易被忽视。直观情景是实训的显著特点,应该利用好这一特点,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细致的加工和合理的运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体化课题“机床电器线路的故障维修实训”,是一个涉及面多,问题复杂,不容易接受的实训课程。受限于教学条件,进行机床原理实训的学习时,学生很难能够清晰而又具体地看到机床的整个的工作过程和内部元件的动作顺序。感性材料的匮乏,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脱节。这时,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创设直观情景,将车床剖面图仿真化,车床动作仿真化,车床加工过程仿真化,车床维修情景仿真化,通过投影展示出来,并结合教师的引导,就能使实训教学内容在各个环节顺利引入,从而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提高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最终达到巩固技能的目的。
2. 顺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多元化呈现直观情景
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了他们学习习惯的不尽相同。顺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就找到了通往学生认知结构的高速公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失时机抓住各种机会,多元化开放式地向学生呈现直观教材。
创设直观情景实训教学不能局限在实训室里,更不能局限于上课时间。现代电气技术发展迅猛,内容繁杂多样,不应该“闭门造车”,而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广泛的途径,接触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除了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模型等传统的直观教材,笔者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电子一体化课程中,将网络学习、实际学习融入到教学之中。指导他们利用网络去学习,到电子市场去学习,在市场中理解各种元器件,并且把学生自己搜集和准备的直观教材融入到授课过程中。这些具体方法使得学生觉得专业知识离他们并不遥远,一方面,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了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及时加以总结和规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实际的环境往往是最好的学校,恰如其分的切入教学,让工作环境成为教学的课堂,师傅和技术人员成为老师,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成为学习的目标,以这种方式创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贴切实际去学习,更容易达到教学的效果。在校办电子厂学生的电子安装工作实训中,我们利用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作为电子安装一体化课堂,将工作内容纳入到学习之中,将工作产品的评价作为学习效果的评价,将工作过程的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评价,将情感评价和学习评价结合到一起,以学习态度、学习表现、产品合格率作为学期的评价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情况一体化表现了出来,比较好的体现了职业素质的提高。同样是实训学习,以往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改变了评价方式,让课堂与车间有机结合,达到学生素质上的进步与提高,这才是职教着力点。
3.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创设直观情景
直观情景实训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所选择,不恰当地运用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或知识层次的混乱。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尤其在新课导入,教学重点和关键点等方面,适当采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直观式教学。
电工是触电伤亡的“高危人群”,严格遵守安全文明生产规定,是重中之重。然而,对于看不见的电老虎,没有接触过生产实习的学生,大多显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在安全用电知识实训课题中,笔者先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和图片呈现大量相关的新闻事例,让触目惊心的现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随后,笔者利用兆欧表产生的低压小电流,在保证安全的范围内,让学生体验“触电”时的感官冲击。学生注意力马上会高度集中,急于想知道事故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去避免。然后,笔者通过课件和动画,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剖析防止触电的实训过程。
穿干净的工作服,保证一个良好的工作形象是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学生经常因为操作机器中的原因,弄脏工作服。还有一些农村的学生,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忽略个人卫生的问题,所以在实际的一体化实训课堂中,有一些个人卫生习惯的差异,这些问题也应该成为我们职业教育应该辅导的问题。所以创设一种卫生一体化的环境也是我们的课堂目标,我们利用车间门口布置一个教室卫生工具区、卫生检查评比区、个人卫生展示走廊,将人的卫生直接纳入到一体化课堂之中,有效的解决了个人卫生、车间卫生问题。
让充分而且恰当的直观情景出现在教学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学生实训学习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对各个实训知识、技能环节、素质环节,充分理解,不留死角。
4.直观情景教学结合启发引导
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所要做的是运用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讲,创设直观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才能起到更大作用。
以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实训课题为例,在实训中为了熟悉编程指令和技巧需要大量反复的练习,编制程序是很抽象的,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电动机正反转控制”是电机控制的一个小程序,学生做完以后,笔者首先给予积极的点评,运用言语直观,提问:“实际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过这样的控制?若应用到实际当中,是否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下,会发掘自己的知识积累或生活经验作为直观教材,运用更多的编程指令一步设计更复杂的程序。当学生出现停滞和困难时,给予适当点拨,最终让学生完成自己提出的程序设计。
首先我衷心地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查阅我的求职信。
我叫XXX,是XX学院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我想应聘的职位是车辆检修,愿意为贵公司的兴盛繁荣尽微薄之力。
专业方面,我学的是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动车组方向。学习的理论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动车组构造、机车电力电子、C语言、计算机制图、动车组牵引与控制、动车组制动系统、动车组辅助设备、动车组电机与电器等专业课程。
这些知识让我对动车和车辆的了解更深刻、更专业。同时我也上了大量的实训课,如电子技能实训、传感检测技能实训、机械设计实训、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计算机制图实训、车辆结构认识等。通过实训我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的技术知识转化成技能。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我也注重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坚持着不放弃的理念,主动认真学习,在工作上能吃苦、负责任、办事有条理、仔细认真,在班集体中能团结同学为班集体争光。
个人与工作的寻找是一个双向认证的过程,贵公司车辆检修的职位需要的是一个对自己岗位认可,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耐劳,能对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办事细心、有条理的人员。同时在工作单位中能以全局为重,服从组织领导。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适合这个岗位。
求职信不是广告词,不是通行证。但我知道:一个青年人,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可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尊敬的领导,如果我能喜获您的赏识,我一定会尽职尽责地用实际行动向您证明:您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但您的未来,我愿奉献我毕生的心血和汗水!
我若能被贵公司录用,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学习新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我也会与同事们相互团结,服从组织的领导,为贵公司和社会服务。
最后再次感谢您阅读完我的求职信!
此致
作者简介:张欣波(1970-),男,辽宁辽阳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实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常雪峰(1975-),男,湖北荆州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 厦门 35102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56-02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十”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之一,然而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术、技能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目前,针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学院,受训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经过短期培训后即上岗,这样只重操作,难以对数控技术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其次对CAD/CAM软件、自主产权的数控系统等数控技术核心进行研发的部门很少,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公司在从事此领域的研究。这都导致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培养出集机械、电子、电气控制、计算机技术等于一身的复合性数控技术人才,还需要从高校做起。
厦门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秉持“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发展,在大陆第一个鲜明提出了“创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因此,整合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训内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校在“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数控理论课程整合
学校原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学科为中心,“数控技术”课程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要脱节;原有体系中,过分强调数控机床的加工与工艺编程。而对数控控制原理的涉及内容不多,尤其体现在实践环节中。
我校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数控技术”课程的实用性特点,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更新、删减了部分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课程体系中既注重了传统制造工种的学习,又增加了数控控制原理的应用、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维护的内容,形成从“传统工艺工装传统制造(车、铣、钻等)数控设备编程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数控设备改造(再制造)”一条龙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见图1。
二、建设数控技术试验室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中增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维护的相关内容。目前我校机械工程系也建有数控实验室,主要装备只有VMC-2002B数控加工中心、TH-DNC-Ⅲ型多功能数控教学机床和模拟编程器等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数控编程及上机操作时训。而在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数控机床主要针对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也做一些“数控技术”实训而用,学生通过这些机床完成“加工程序”的编制,并在机床上进行实训,主要培养目的集中在机械制造方面。而对数控机床本身的控制在理论课、实践课上几乎没有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和市场上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利用我校目前现有的数控机床进行数控技术的实验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以加工中心为代表的成型的数控设备其数控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相对固定,不能进行随机的系统参数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深入了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伺服电机及测量反馈等模型的理解;另外由于数控实验室配备的数控教学机配置的数控系统在实际大中型企业中所占份额极少,不是市场主流,也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对数控技术的掌握。现有的设备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机制、机电等相关专业学生在数控方面课程的实验及培训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以当前市场占有率高的数控系统为基础的数控技术实验室,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全面掌握所需的技能,以及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我校建设了FANUC 0I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实验台、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实验台。这些数控系统多为当今市场流行数控品牌,每个实验台均采用开放式、工业级配置。见图2。
三、改革实训内容体系,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要,认真处理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教为所用,学以致用。在课程内容方面,一方面强化数控实训中的机械加工工艺与编程,另一方面增加数控维修维护内容。在数控技术实训体系中十分注重教材的开发,努力加强教材建设。
1.在实验机房中增加了数控机床维修仿真的实际内容
根据最前沿的专业原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排故等过程进行模拟,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工具。利用仿真软件对各类故障现象进行设置,使学生可以针对出现的故障现象利用仿真软件模块查找故障原因,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尽快地掌握和提高数控机床的维修技术,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2.编写《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教材
由于厦门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具有企业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所以在“数控技术”人才方面既有重点大学的博士也有从一线企业招聘来的具有多年实践背景的人才。编著者在企业常年从事数控机床的维修工作,并多次负责或参与数控机床的改造工作,所以对数控机床经常出现的故障以及排除办法比较了解,总结了大量的维修实例并加以归类。
3.编写辅助教材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数控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编写了适合学校的的实际教材,例如编写了《FANUC 0i数控系统连接调试》、《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连接调试》、《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连接调试》等多项实训教材。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数控项目实训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重要地位。数控机床的再制造和维修维护需要大量的实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厦门理工学院一方面广泛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为企业数控设备进行维修维护,带动兴趣小组参与维修实际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针对过去的老式机床进行数控化再制造,将所学为所用。例如,我校XK713型数控铣床采用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该数控系统是由华中理工大学、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其结构是在个人PC计算机(286以上)安装控制软件,通过并口与数控控制板相连接,并由控制板向步进电机的脉冲电源方向及脉冲指令来驱动步进电机带动机械传动链完成机床的进给运动。主轴采用普通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机械换挡,满足不同加工需要。但由于此机床本身的机械传动链符合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具有机床改造的先决条件,故可对机床进行数控化升级改造。根据机床的具体情况和性价比选择了采用武汉华中世纪星HNC-21MD数控单元进行升级改造,更换原来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由于该系统具有步进电机控制接口,可直接与原有机床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相连接,即不更换驱动系统及步进电机。图3分别为改造前后的数控机床对比。
通过对教学镗铣床XK713型镗铣床的数控化升级改造,带领学生完全做到了从硬件连接到软件调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构成的几大部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传动链的数学模型,巩固必要的基础知识,例如电机拖动原理、工厂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直流控制系统和交流控制系统、PLC的编程技术及技巧、测量反馈的原理等,彻底达到高等学校“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
五、总结与反思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构建了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重点是针对高等学校的“数控技术”课程加入了大量的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和维修维护内容,力争在实践体系内,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强化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改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加强,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由于强化了技能训练,增加实训项目和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机电类数控技术方向的本科类学生以“数控机床”为核心,全面理清了课程体系。
但是,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我国尽管“工学结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是在全局范围内,由于制度、法律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影响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如果只靠学校单方面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终究会因为能力有限而难以展开。为此,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从制度上得到保障是以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新国,刘宏伟.仿真软件在数控机床维修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3,(1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42
0 引言
“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程,作为电气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在大学二年级开始教授,作为初学者,掌握电路的读图、电路的连接、电路的设计、结合实际情况改造电路等方面,对以后的学习、实践及具体的工程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
本文首先介绍课程的关联引申,在此基础上介绍课程改革的内容,再结合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解决,最后进行小结。
1 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关联课程引申
在学习“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开始学习综合电子技术,电路等基础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展,为以后学生考取相关证书做好铺垫。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适当的考取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很有必要的。
1.1 基础课程安排
“电工实习”课程作为学生在专业课程开始前的基础,具体安排如下:首先通过视频介绍电工学相关应用场合;其次讲解日常生活中电路的基本构成;第三介绍基本电路元件,通过各种电阻、电感、电容及电位器等元件的实物,引入元件的测量及基本电路检修方法;第四介绍烙铁的焊接工艺,通过实际焊接练习,对基本工艺要求进行考核;第五通过合适的电路连接,验证单刀双掷开关控制的两地及多地灯具控制电路;第六总结前五部分,让学生在完成以上内容后,总结个人实践后的体会。
1.2 专业课程安排
在完成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后,“电路”、“综合电子技术――模拟电子”、“综合电子技术――数字电子”等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电机学”也同样作为专业课的入门级课程,在二年级上展开,这门课程为将来学习“电气控制”、“运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变频控制技术”及“现代调速系统与拖动”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很好的铺垫,特别是在将来的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机,如何根据工业现场条件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
1.3 后续课程引申
在学完以上专业课程后,“可编程控制器PLC”、“智能电器及其控制”、“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机拖动”、“现代运动控制系统”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随之展开,这些课程对前期的知识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业岗位上如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在结合实际问题解决问题过程当中,很容易出问题。
2 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与实践
本科应用型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区分于普通本科自身的特点,它更加强调的是注重实践、应用和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这门课程,对于其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操作、知识巩固、解决问题、实际应用等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课程教学内容。
2.1 教学学时问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得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该课程分48学时(主要上课课时)与32学时(试行调整课时)两种教学进度。
在48学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后16学时是进行PLC相关内容教学,此部分与接下来学期的“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内容有重复,同时在有限的16学时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编程、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及顺序功能图编程等内容,显得非常紧凑,教学效果一般。
在32学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低压电器内容,实践基本电工工艺操作;对正反转及Y―降压启动控制电路,详细讲解电路图组成及原理后,进行实操练习,再结合8至10种常用的电气控制线路,由简单到复杂的对4到5种典型电路,进行元件检测、网孔板安装、线路连接、检测调试、通电测试、考核评分,这种少学时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
2.2 教学方法的调整
在原先48教学学时环境下,除了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外,安排4次综合实训课程,占16课时,紧接著进行PLC方面的课程教学,在所学内容上没有交集,学生在理解上会一时接受不了,什么是可编程控制器,什么是语句表等等,前半段的学习情况才有所成效,又引申出一个不懂的新内容,在教学效果上不尽如人意。
在32学时的教学环境下,尽可能的少讲多做,16+16构成基本的学时,讲课实践对半分,但侧重点在于实践能力培养,前期讲解低压电器,接着讲解基本控制电路,随后讲解基本故障的检查及排除方法,最后通过几个实际安装电路,检验前期所学内容,进行实践考核,这样一来不会出现新的无交集内容,对之前所讲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自查,得出相应结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老师也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引学生通过看、听、摸、测、排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2.3 教改后的基本情况
通过近两年的实际教学,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不单单是进行理论教学,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对于电路图的识图与读图、实际控制电路的安装、安装完成后的实际测试等问题,都需要花时间进行巩固,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提高了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懂低压电器原理的过程中,穿行控制电路的讲解,讲完后随即进行阶段实操,自己的电路自己测,最后通电测试,一次通过就有取得优秀的可能,再通过平时的考勤、作业及平时小测试的内容,给出综合评定成绩,学生对于这种做法非常认同。
对于教学的老师来说,除了在讲课过程中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外,实操过程中对于各种问题的解答,也是十分考验教师教学艺术的。问题的出现各种各样,指导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会给出各种引导学生的问题,随着问题的提出与解答,答案渐渐明了。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问题如何一一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很考验指导教师。
2.4 结合课程教学,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加强学生实践课程的安排,对于动手能力的实践操作,学校还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应用型本科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申报了建成了省级示范实验中心,作为实践教学平台的有力支撑。
电气信息综合实验中心整合了三江学院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它包含“SIEMENS自动化示范实验室”、“飞思卡尔MCU/DSP实验室”、“微电子实验室”、“网络实验室”、“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室”六个重点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如: PLC自动化实验室、高频信号实验室、EDA实训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电气实训基地、ASEA测试中心、西门子示范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等,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学院通过与南京市劳动局的积极联系与合作,建立了南京市劳动局三江职业技能鉴定站,该鉴定站可以对电子、电气、机械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中高级维修电工培训,近几年,还与南京市劳动局联合举办了省市级的技能竞赛,与南京地铁公司、中烟南京卷烟厂等单位合作开展了相关行业技能竞赛,目前具有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高级考评员12人,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3000多人次,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96%以上。
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教学计划会根据不同学期,适时安排基础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与签署生产实习的相关企业,结合产、学、研组织参观实习、定岗实习等实践环节。
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实践能力的同时,学院适时安排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三菱自动化竞赛,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楼宇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恩智浦”竞赛等,技能竞赛的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
学校在每年也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能使参与的学生,在电路设计、电子CAD、机械加工、PLC编程及应用、电气控制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在以团队完成具体的创新训练项目时,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各自分工完成任务,相互沟通修改完成项目的分歧,最终通过现场测试验收的方式,完成项目的结题工作。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加强了学生在具体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锻炼其创新思维的养成,为其以后走上相应对口工作岗位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3 结束语
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及机械电气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实践课程,其所W内容应用广泛,实践性及应用性强,如何教好对应专业的学生,是我们每位实践教师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我校的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就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适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及课时,结合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采用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能实训;高职;数控技术
Key words: skills training;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C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031-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是学生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将来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有力保障,是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相结合办学特色的有效手段。技能实训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实施技能实训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多年深入数控技术专业机床电气技能实训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有效提升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实训效果。
1教学思想设计
遵循“行在先,知在后,知行相资”的规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强调“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题、以素质为基础、以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等要素,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实训目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机床电气技能实训中的“电气控制柜布局的设计、安装”;“电路图的设计、连接和调试”;根据电机的正反转、交通灯系统、高铁轨枕预应力张拉控制系统的等不同项目要求,实现“PLC系统控制的设计及程序编制任务”。最终提交一份技能实训总结报告,包含实训进度表、实训内容、小组总结和个人总结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训能力。
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与技能实训相关的各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但并未对其实施拆解,直观性不强,所以在实训前,先让学生进行各元器件的拆解,使学生先直观了解其结构、功能、原理及工作过程。再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掌握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之后根据其实验目的让学生绘制电路图并实现其硬件连接。最后根据系统控制要求编制对的应控制程序并上传到PLC内,完成系统搭建与调试,实现系统自动化模拟控制,在完成要求功能基础上编写使用说明书与总结报告,最终完成技能实训。
2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结合本次技能实训内容及特点,确定以下技能实训目标:
能力目标:能在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熟练使用斜口钳、剥皮钳、压线钳、电钻、钢锯、打号机等工具和正确使用可编程控制器,能够按行业标准,正确完成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安装、调试。
知识目标:理解机床电气控制在机床中的作用,了解在技能实训过程中使用的各元器件及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功能、原理及工作过程。
素质目标:加强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安全生产的意识,培养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此次技能实训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动手、接触实际的机会,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高的要求。对此我们也确定了技能实训的重点内容为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安装、调试及使用方法。难点为过程控制、PLC系统控制的设计和相关程序的编制。
3教学准备
依据机床电气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做好以下教学准备工作:
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为目的,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同时选定一名组长,再由组长分别指派相应的设计员、接线员、材料管理员及秘书各一名,实现统一部署,协调工作。
教学设备:每组分发电气控制柜一个、欧姆龙CP1E可编程控制器一台、交流接触器2个、热继电器一个、时间继电器2个、空气开关3个、标准35mm线槽2根、35mm导轨一根、1平方导线红、黑、黄各一捆、线号管若干、万能表一个、工具箱一套及所需的各电器元件。如图1、图2所示。
教学环境:本次技能实训在多媒体机床电气实验室展开,实验室配有机床电气实验台5台,可同时围坐5-7人,展开相关讨论及操作,同时配有FANUC数控车床、铣床及相关实验台各3台,如图3所示。
教学资料:教研室针对本次技能实训编写了技能实训指导书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以机床电气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机床的操作说明书、连接说明书、维修说明书、欧姆龙CP1E、欧姆龙CP1H指令参考手册、CPU操作手册、可编程控制器视频教学录像等内容作为教学过程的参考资料,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综合实验台为依托,结合现有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深入学习,深刻体会机床电气控制在数控机床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因此本次教学过程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横向教学过程;以告知任务、引导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分析任务为纵向教学过程。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5教学过程分析
5.1 横向教学过程分析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告知学生学习的目的,有目的学习往往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为此基于本次技能实训的综合实验任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机床电气控制在数控机床中的作用及怎样实现与机床系统之间信息传递?②机床电气控制的电路设计准则及注意事项有哪些?③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原理、作用及使用方法有哪些?分析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应该怎去学习,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实训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最终每个人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一份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实训内容进行了预习、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深入的去理解了,另一方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感到轻松。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教师将学生在讨论阶段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加以总结、提炼,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学生提交讨论结果后,经过归纳总结,告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哪些知识点讨论的比较好,哪些知识点没有讨论到,哪些知识点讨论的结果是不科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其原因,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养成这种勇于探讨分析问题的精神。最终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分析、总结后将标准的答案公布于学生,使学生与之对比,完成教学任务。
5.2 纵向教学过程分析告知任务:说明本次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提出教学目标。引导任务与分析任务:由数控机床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引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并说明其作用及重要性,完成任务引导工作。通过对此次技能实训各任务设计的目的、要点、步骤以及在技能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完成对任务的分析工作。实现对学生自我学习的引导作用。完成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后,说明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操作过程的协调性、安全性、分工合理性,并提出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准则、绘图标准等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技能实训任务。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深入理解机床电气各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工作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为以后工作积累了经验。总结分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能够结合完成好的电气控制柜实物和电路原理图,说出三大综合实验的原理、目的、意义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独立完成一份包含团队构成及分工、实训进度计划表、实训内容、个人总结及小组总结的技能实训总结报告,要求内容详细、格式统一。同时采用小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方式,结合教师对学生在技能实训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等作为评价本次技能实训学生的综合成绩,实现完成分析总结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在技能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剖析,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实训中的元器件、结构框图、电路原理图等有机结合,进行分析讲解,实现实践验证理论这一过程。这样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一方法,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
6教学成果
技能实训任务完成效果如图6、图7、图8所示。机床电气技能实训是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体现出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的意义。
7结束语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本文以机床电气技能实训为依托,探讨了怎样上好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课程,强调要在技能实训过程中采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增强自身职业综合素质、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理论、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因此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训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实现学校把学生请得进来,送得出去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段渝波.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32-34.
[2]王振洪.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75-7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61-02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基础知识,并训练数控机床电气系统安装调试的基本能力。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式为主的学习方式。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导致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面对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高职学生,应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有效培养。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实训中心拥有20多台数控机床,既有近年新购的设备,也有服役了10多年的老设备。其中3台于1999年购进的数控车床经过多年使用,数控系统及电机驱动装置出现故障,并且无法找到配件,导致机床已经不能工作。为了保证数控机床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并节约设备经费,学校决定对这3台数控车床的电气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该院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师曾多次参与企业的数控机床改造与维修项目,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有能力完成此次数控车床的升级改造任务。本次机床改造项目也为推进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提供了一条道路,即以机床改造项目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控车床电气系统的升级改造,训练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能力。下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一些总结和探讨。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本次改造选用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SK980TB系统替换原有KENT-10T数控系统,并更换新的交流伺服驱动装置,仅保留原机床的主轴电机和电动刀架。因此数控车床的电气系统要根据GSK980TB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和安装,要通过教学过程由学生来完成机床的改造任务,达到预定的功能要求。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因此根据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改造的工作过程,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电气系统功能设计、电气系统安装和机床功能调试。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若干个工作步骤(见表1),每个工作步骤作为一个工作任务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
在电气系统功能设计阶段,依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指导学生分步完成数控车床各项功能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逐步展开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例如在主轴功能设计中引入变频器的应用知识,在坐标轴功能设计中引入伺服电机的驱动技术。让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任务作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既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又能训练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能力,并掌握相关的应用知识。在电气系统安装阶段,训练学生绘制电气系统安装接线图的能力,掌握电器设备安装、接线的工艺知识。在机床功能调试阶段,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通电调试的步骤和系统参数的功能,训练根据机床性能要求正确设置系统参数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
教学过程的组织要以学生为主体,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行动起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也不是看老师表演。在知识传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好比是“演员”,学生的角色就像是“观众”;而行动导向式教学要求将两者的地位进行提升,学生升格为“演员”,教师升格为“导演”。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应按照“完整行动模式”组织教学,尽可能要求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独立检查和评估,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主轴设计任务为例,本次改造的数控车床主轴采用变频器进行调速控制,因此主轴功能设计要解决CNC、变频器和主轴电机之间的电路连接以及变频器参数设置的问题。“主轴功能设计”工作任务的教学组织过程如下:第一,教师用实训设备演示数控系统对主轴电机的控制过程,学生总结主轴电机运转的特点,通过铭牌了解主轴电机的类型。第二,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异步电机转速公式,讨论异步电机调速方法,得出异步电机可以通过改变电源频率的方式进行调速的结论。第三,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变频器调节异步电机转速,使学生了解变频器的功能。第四,教师介绍变频器外部接口的功能,讲解变频器基本工作原理。第五,教师指导学生操作CNC控制变频器工作,同时测量模拟量输入端子的电压值,通过电压值与频率值的比较理解CNC与变频器信号接口的功能。第六,学生设计CNC、变频器和主轴电机之间的电气连接图,教师进行讲评。第七,教师介绍变频器常用参数设置方法,指导学生设置参数并观察变频器运行状态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上述几个步骤的工作后,不仅训练了变频主轴电气线路的设计能力,還掌握了变频器的应用知识。
分组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不进行分组教学,一个教师在面对几十个学生时,必然造成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同时也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可将一个40人的班级划分成8个小组,以小组作为直接的教学对象。每个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施,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成果。分组教学有如下优点:第一,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分组后教师的指导对象由40个减少为8个,教师能更有效的指导每个小组的学习过程。第二,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交流与协商能力。第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在分组的时候要注意均衡每个小组成员能力,要让先进学生与后进学生搭配,男生与女生搭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行动的积极性。
(三)课程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宋国庆(1963-),男,江苏灌南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陈杰(1957-),男,安徽蚌埠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江苏 徐州 22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1-ZD-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61-02
近年来,随着企业对机电类毕业生整体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PLC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与工程实践相脱离的一些问题渐渐凸显,如,课程目标定位偏离岗位工作要求、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且教材老套、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为切入点,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探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等四所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发的新型工程教育项目。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
CDIO提出,优秀的工程人才是以“丰富的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优秀的个人与职业技能、优良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为基础的。显然,CDIO倡导的是通过应用项目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由此提出PLC课程建设的大体思路:
1.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所选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并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讲解。在优化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品质、意志和团队整体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用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尽力使学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意义,培养系统思考能力和初步的工程意识。
3.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改变学习和生活态度,彰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
课程建设小组以CDIO工程教育大纲的12条标准为引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方法。
1.课程目标
鉴于PLC应用主要面向开发设计岗位、装配调试岗位和技术服务岗位,结合PLC程序设计师或高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要求,重在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即: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能力,程序设计与编制能力;PLC 控制系统整体运行与调试能力;PLC 控制系统技术维护与维修能力。
2.教学内容
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精选与组织教学内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分为三大功能模块,即:PLC编程软件FXGPWIN、STEP_7-Micro/WIN_V4.0的使用模块;基本编程指令模块;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模块。围绕这三大功能模块,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再依次进行案例驱动教学。
3.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方案阐述等方式;实践教学采用问题、任务和小型案例来驱动,把80%的课时放在实训中心进行,4节课连上,边讲边练。
通过以上途径,力争从根本上突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割裂的瓶颈,使高职学生掌握过硬的PLC技术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三、课程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
1.建立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内容并按流程实施
1.实训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从事机电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及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实训内容紧扣相关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涉及机械设计、传感器、自动控制和微机原理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础。尽管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在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训中,对相关知识的回顾和加深是必要的,特别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实际应用方法。因此,应紧扣这些教学内容,安排若干典型的、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专题实训项目,通过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综合性实训和设计奠定基础。
3.实训方法由教师演示过渡到学生自我设计
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实训设计,是一个从知识接受到知识应用的飞跃。由于机电一体技术包含了机、电、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实训的综合性程度高,因此,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演示性实训是一种更直接的实训指导,能使学生对将要完成的设计性实训的过程和结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高完成设计性实训的自信心。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在相关的实训设备上根据要求,在实训装置上进行系统设计,能够按照设定的方式正常运行。通过这个设计过程,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对机电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学科知识的关联性,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实训教学的真正目的。
4.实训方式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个人和小组相结合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实训环节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和准备工作,课内主要是利用实训平台调试和实现设计的内容。因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应该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实训室,便于学生课外进行训练。另外,由于机电一体化实训包含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训项目包含多个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模式。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对模块化设计的一种锻炼。
5.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
为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机电学生考核的标准为:(1)是否有创新,即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否就所给的条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可行的处理方法;(2)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3)能否搜集资料,报告内容是否合理;(4)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5)写作与表达能力;(6)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等。考核的形式: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考核成绩的评定:理论测试成绩占20%;实训报告成绩占25%;实践环节占55%,其中拆装操作占20%,编程、调试与排除故障占25%,安全与环保意识考核占10%。
一、大环境的指引及问题的引出―为什么要编写电机调速校本教材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在大刀阔斧的进行中,为使学院发展的更好,我们也一直在不断的思索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通过我们不断的企业调研,毕业生的毕业答卷,企业专家的论证,教师的讨论等形式对电机调速这门课程进行了整改,认为电机调速教材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职业教育特点,需要结合社会的需求,我校的特点及实际进行调整。
原因:
(1)传统的教材部分内容已经落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基本上用不上,另外内容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编排,脱离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内容过多、难度偏大,理论性太强,与实际脱节。
(2)传统的教材内容以直接叙述知识为主要编写方式,基本没有与工作情景、岗位任务相关的内容,不能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明确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领域,学生对企业工程过程的认识较为肤浅,在学校学习期间没有对企业工作的全过程形成一种职业思维,缺乏过程空间思维。
(3)教材中的内容理论的比重过多,技能训练的知识点较少,使得知识不能很好的和实际对接,虽然知识系统符合传统教学习惯,但缺少行业发展现实性和前沿性实例,不利于和现场“接轨”,学生进入现场角色慢,影响教学效果。
(4)教材内容体现职业素养的点较少,而这也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软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综合职业素养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包括现场的清理、材料器件的整理,任务完成情况、评价等都应穿插在教材及技能训练中。使学生养成好的职业习惯,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组织与实施
教材内容如何选取,内容与实际工作如何对接,如何编排,是否能够适应当下的技能要求,为破解这些问题,课题组教材编写人员进行了如下的工作: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进行教学改革需要理念先行,课题组教师们认真学习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人社部《电机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要求以及行业、企业文化等知识。并安排多名教师到全国其他兄弟院校学习取经,为保证教材编写的实用性,准确性奠定了师资基础。
(2)广泛调研,论证取资
课题组教师们参照课程的教学标准,设计调查问卷,深入企业进行专项调研,了解企业对该专业的应用领域的广度及深度,了解企业对该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从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三个维度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3)企业实践、集思广益
团队教师通过企业现场实践等方法及时收集教学内容,参与编写校本教材的全程,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完善对国家统编教材、校本教材的整合与补充,为学生提供行业发展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超前性和灵活性,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4)组织编排、试点运行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编排,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典型工作项目任务为载体,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在技能中渗透理论,在理论中穿插技能,应将知识性强的材料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材的内容要结合着学院的实训设备实际情况进行编排,这样我们的实训室才能有效地利用。
将整理成册的教材通过专家讨论通过后试运行,选取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反思,积累经验,找寻不足,通过企业专家帮助,教研讨论最终找寻最好的解决办法。
(5)查漏补缺、投入使用
将试运行的教参进行最后的论证,验收是否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学院的办学理念、专业的课程标准,是否能引领专业方向,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水平等,在此基础上将校本教材正式投入使用。
三、收获
校本教材的开发提高了学院的教学质量,拉近了与企业间的距离,紧随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培养了技能过硬,职业素养较高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为学院良性发展,树立职业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反思
虽然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收到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与其他相近课程的关系?
(2)如何发掘校企合作的企业?
(3)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动性?
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一种短期的个人计划,而是一种长期的集体设计。校本教材只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教材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特性,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使教材在修订中不断加以完善,才能真正体现出校本教材的“本校”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3.
[2]张跃西.论中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J].2005.
作者简介:孙改平(1984-),女,湖北襄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2012年度本科教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A-2801-12-034)、上海电力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A-5001-12-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62-01
“电机学”作为电气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对后继专业课程如电力系统分析等的学习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基础作用。其在本专业的学习中被视为是一门既难教更难学的课程。该课程之所以难学,是由多种原因共同构成:首先,该课程具有典型理论课的特点,如概念多、性质多,将电、磁、力等基本知识结合,要求学生把之前所学的所有基础课程相关内容揉合在一起并加以应用,在短时间内突击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出现混乱、无法理解等问题;其次,该门课程又具有一定专业课程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工程特性,例如需要学生对变压器电机的结构外观以及基本的工作状态有一定理解,然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这些实践经验,因此在电机的初步学习过程中会显得相当吃力。因此,大多数学生会从一开始的认真听但听不太懂发展为后期的不听(反正听不懂),从而出现厌学情绪。
通过认真思索学习这门课程的难点,结合多年电机学的教学经验,并吸取国内外当前先进教学改革思想的优点,本文对该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学习思路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一些想法以供交流。
一、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改进
1.多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分析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当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板书以及口头教学。教师通过黑板传达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讲解分析重点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对教师的个人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清晰流畅的语言,并且能够生动、有一定的趣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黑板板书必须具有层次性,紧凑的条理结构便于学生理顺思路,同时做相应笔记。但是板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对教师而言需消耗相当大的体力,同时需要重复性劳动,而且有时板书易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将传统的板书通过多媒体教学体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更加准确、清晰、永久保存的形式用电子软件体现出来。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文字加上图形,可以利用突出彩色的文字强调重点,同时大量的图形可以更加生动地体现研究对象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然而仅仅依靠这种静态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在电机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仅仅将电机学中一些原理性的公式、结论用多媒体体现出来并不够,需要加深对各个参数变量之间转化过程的理解以及对电机本体运行过程的宏观认识。比如,电和磁的转换过程、电机的电枢绕组的电枢反应、磁势的运行方式等必须通过一定的动态过程反映出来。如果对上述内容仅仅通过简单的图片、文字公式说明略显单薄,如果辅助以大量的视频动画表达其过渡过程则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电机学中的若干重难点以动画形式表现,同时配以语音讲解,可以更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研究对象的物理性质、重要机理等相关结论。通过采用这种具有更强交互性的视频播放工具可以更好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电机难学的难题。
2.电枢反应动画视频案例
以交流电机绕组电枢反应为例,其重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通常只是简单地强行记忆以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通过借助若干动画演示辅助说明可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加强理解。
图1显示了通过动画视频显示出的有关电枢反应的部分效果图,将电枢反应中的时空向量与实际电机模型中的定转子绕组的位置对应,通过直观的图片理解在此角度的电机的运动位置以及其所对应产生的各个向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对应的动画视频中,可让学生观察当电枢绕组中的电枢电流发生改变时对应向量图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加深学生的宏观理解。
二、通过开放性试验辅助理论教学
当前所采用的传统电机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将实验内容、操作过程、记录数据详细地讲解给学生。所谓的填鸭式教学,这类实验单调,且不具备独立操作特性,常常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特性,认为按照老师所讲的步骤完成实验即可,根本不会再思考。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无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提高创新能力。
可考虑在验证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具有设计性的综合实验,同时及时地结合时展更新实验内容,更加注重实验的工程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衔接关联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交流异步电动机的传统调速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结合当前电机发展趋势所能够实现的其他调速方法,并且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设计实验、调试完成等一系列过程考查学生对电动机的调速理解程度。通过这样的实训方法既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甚至在实训的过程中有可能利用到其他交叉学科的辅助知识,提高了其整体实力。
在开放性实验的研究过程中,考虑到用实物电机做实验的一些缺点,比如费时、费力且具有一定的危险系数,可采用当前流行的各种仿真软件学习相应的综合实验。比如通过使用MATLAB软件就可以模拟各种电机的动态运行过程。例如可以让学生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箱设计一个简单的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过程仿真。通过该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起动电流的变化过程,同时也可以观察其他感兴趣的变量的变化过程。相比实物实验而言,利用仿真软件具有更灵活、更安全的优势。
三、总结
通过对电机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改善“电机学”教学质量的一些建议和想法。通过充实完善多媒体教学方法,对于若干重难点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现,加深学生记忆,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了配合教学的需求,在开发的电机学相关实验中可适当考虑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设计实验,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再利用当前流行的仿真软件完成更多的设计实验,更便捷、安全、开放地完善电机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综合利用以上多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更有利于电气工程这门学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电力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华.电机学教学多媒体应用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