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5 13:14: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油气勘探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与大西洋两侧的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相比,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发育在南海边缘海一侧,其规模相对较小,经历了由中生代主动大陆边缘向新生代边缘海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体制转换,除了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造成的弧后扩张作用外,还分别受到了南海扩张、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引起的红河断裂带走滑作用、菲律宾板块的斜向挤压以及印澳板块碰撞等诸多构造作用的叠加和复合,其构造属性和成盆机制具有特殊性[1,3~5].新生代以来,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多幕裂陷作用,形成了现今从陆架(浅水区)到陆坡区(深水区)的一系列沉积盆地(图1).南海北部陆架浅水区盆地是目前我国近海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截至2010年底,南海北部陆架浅水区盆地,已探明原油超过10×108m3、天然气近4000×108m相对而言,目前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勘探程度仍然较低,深水盆地是否具有与陆架浅水盆地相似的石油地质条件成为深水油气勘探能否成功的基本地质前提.类比研究表明,深水区发育于浅水区相似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凹陷).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古近纪三幕裂陷作用、新近纪裂后热沉降作用和新构造运动等3个阶段构造演化[6](图2).相应地,深水区盆地(凹陷)发育了与浅水区相似的古新统-始新统、下渐新统、中渐新统-上渐新统3套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的裂陷期地层,以及新近系海相沉积为主的裂后期和新构造期沉积地层[6](图2).地震剖面揭示,南海北部深水区发育白云凹陷、乐东-陵水凹陷、松南-宝岛凹陷、长昌凹陷等大型沉积凹陷,其新生界最大沉积厚度可达8000~10000m以上,资源潜力可观[7].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发育了与陆架区相似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但随着陆架至陆坡区的岩石圈和地壳厚度的迅速减薄,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和盆地变形机制会产生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将对深水盆地(凹陷)形成和演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以来多期次的区域构造作用(特别是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加上可能存在的早期先存构造导致的岩石圈横向结构不均一性,造成了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力分配和变形方式的不同,进而造成陆架浅水区盆地与陆坡深水盆地之间、陆坡深水区不同盆地之间、甚至同一盆地内不同凹陷之间的形成和演化均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探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区域性构造事件,特别是南海的演化对南海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恢复南海大陆边缘盆地的构造演化序列和沉积充填样式,将对阐明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成盆-成烃-成藏等石油地质关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生烃潜力大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即主裂陷期的始新统湖相烃源岩、晚裂陷期的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和拗陷期的中新统海相烃源岩[6].其中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已被证实为陆架区盆地最主要的油源岩,例如北部湾盆地流沙港组和珠江口盆地的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是陆架区盆地主要的气源岩,以珠江口盆地的恩平组和琼东南盆地的崖城组煤系地层为代表;中新统的海相烃源岩仅发育在莺歌海盆地[6],是该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盆地具有和陆架盆地相似的演化过程,也发育了这3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湖相烃源岩、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和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然而,随着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陆架-陆坡区岩石圈和地壳厚度的减薄,大地热流值和地温梯度相应逐渐增大[1,7,8],陆坡区深水盆地的这3套烃源岩的生烃机理和生烃作用将会有所差异,需展开针对性研究.近年来,对深水油气来源的分析表明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深水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并首次发现了海相烃源岩的贡献.
1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深水区盆地的主力烃源岩
南海北部深水区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已被深水钻探直接揭示,是南海北部深水区的主力烃源岩,包括珠江口盆地恩平组和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的煤系地层,为湖盆收缩期伴随着间歇性海侵形成的一套由煤层、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组成烃源岩,分布广泛而稳定.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深水区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表1),其干酪根组分以煤质、木质、壳质和孢质为主,既具有较大的生气能力,同时在早期生烃阶段也具有较强的生成液态烃的能力.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已发现的天然气属于煤型气,天然气中苯和甲苯含量高,与恩平组烃源岩具有很好的对比性(图3),表明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恩平组海陆过渡相源岩.此外,白云凹陷发现的原油中普遍含有丰富的双杜松烷(W,T),双杜松烷是一类非常特征的高等植物树脂输入的标志化合物,在东南亚原油和沉积物中广泛存在,是被子植物的达玛树脂经过生物聚合形成的[9].双杜松烷在珠江口盆地恩平组和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中含量较为丰富,因此,白云凹陷恩平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对该区已发现原油也有重要贡献.
2首次发现了海相烃源岩的贡献,深水勘探的领域得到了拓展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流花34-2、流花29-1等深水油气藏中的原油含有丰富的双杜松烷和奥利烷.前已述及,双杜松烷在恩平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中含量丰富,而同样反映陆生高等植物有机质来源的奥利烷则在珠海组和珠江组海相烃源岩中具有很高的含量,珠海组海相烃源岩与原油中奥利烷的含量具有很好的对比性[10],说明白云凹陷深水区原油除恩平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的贡献外,珠海组海相烃源岩也有重要贡献.白云凹陷原油中还检测出C30甾烷,进一步验证了海相烃源岩对深水盆地生油的贡献.南海北部深水区目前有多口钻井揭示了渐新统和中新统海相泥岩,虽然其中含有少量的沟鞭藻化石,但其有机质主要为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镜质组、惰性组和壳质组,而藻类和无定形体含量很低,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和Ⅲ型.从有机质丰度(图4)看,珠江口盆地珠海组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总体高于珠江组海相烃源岩,珠江组仅在陆架浅水区的XJ33-2-1井和PY15-1-1井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而陆坡深水区珠江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深水区LW3-1-1井珠江组海相烃源岩的有机碳平均含量仅0.44%,主要为差-非烃源岩,而珠海组海相泥岩的有机碳平均含量可达1.08%,属于中等烃源岩.烃源岩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结果表明,LW3-1-1井珠海组海相泥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累计产烃率达到450mg烃/gTOC,并在早期生烃阶段有较多的液态烃生成.重磁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在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以南的深水-超深水区还发育一系列的盆地或凹陷,其凹陷规模和沉积厚度相对较小,但这套海相烃源岩在这些盆地或凹陷内广泛分布,随着深水-超深水区的地温梯度不断升高,传统生烃门限范围外的这些规模较小的凹陷可能因此具备生烃潜力.因此需要对珠江口-琼东南盆地以南深水-超深水区盆地或凹陷进行重新评价.南海北部深水勘探的领域也将由深水区的大中型沉积凹陷进一步拓展至深水-超深水区规模相对较小的凹陷.
3始新统湖相烃源岩是深水区潜在的烃源岩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始新世处在气候温暖湿润、生物繁茂的古湖泊发育鼎盛时期,适宜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有利于浮游植物繁盛乃至勃发,在规模较大、水体较深的古湖泊中有机质得以大量保存和堆积,具有较高的生产力[11].始新统中深湖相烃源岩已经被证实为南海北部陆架浅水区盆地内最主要的油源岩.白云凹陷LWX-1-1井在3190~3240m层段获得浮游藻类含量占绝对优势的微体植物化石组合,所见组合中浮游藻类均为河湖相藻类,含量可高达90.7%,其中最多者是盘星藻,其次是粒面球藻和光面球藻,尚零星见有葡萄藻和刺面球藻.因此,该井段为古近纪沉积序列中含河湖相藻类的富藻沉积层,并可进一步推测该井段的沉积地层形成于湖泊环境,且为具一定矿化度的淡水湖;该井段的地层沉积时,湖水生产力较高,浮游藻类繁盛.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始新统这套烃源岩在陆坡区高热背景下,其主体现今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排烃期较早,目前可能以裂解气为主,是深水区一套潜在的烃源岩.
4三套烃源岩的分布特征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3套烃源岩的分布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图5).以珠江口盆地为例,陆架浅水区珠一拗陷的烃源岩主要为始新统文昌组湖相烃源岩,主于陆坡深水区的珠二拗陷烃源岩则主要为恩平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而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以南的深水-超深水区,海相烃源岩将可能成为其主要烃源岩.因此,对南海北部深水盆地3套烃源岩类型及其分布的认识将对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得到珠江和红河两大沉积体系的长期供给
世界上深水区的油气发现多集中在大型深水海底扇的浊积沉积体系内.而南海北部深水区缺乏世界级大江大河的注入,其三角洲体系和深水浊积体系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沉积物自华南地区物源区向南海北部的搬运过程中,先途经了陆架浅水区的拗陷带,再进入陆坡深水区,具有远源沉积特征,其沉积样式和储层特征与大西洋两侧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南海北部相邻陆架浅水区均存在明显差异.而能否在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寻找大型优质储集体将直接关系到深水勘探的成败.研究表明,华南陆区的珠江沉积体系和红河沉积体系长期以来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的两个主要物源供给体系[5,6,12~14].来自古珠江的沉积物源在渐新世-中新世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架边缘形成了一套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目前深水勘探的主要层系.近年来,在琼东南盆地深水盆地还首次发现了来自红河沉积体系的中央水道砂体,并得到了深水钻探的初步证实.
1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
基于近期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大量钻井、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了渐新世-中新世白云凹陷陆架边缘三角洲及其沉积体系(图6).渐新世该陆架边缘三角洲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在陆架断阶坡折控制下呈“S”型向陆坡生长;而中新世其自外陆架到上陆坡的延伸空间内,沉积特征发生改变,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在白云凹陷内形成三角洲前缘(包括分流水道、砂坝)到陆架-陆坡峡谷水道、三角洲前缘滑塌的重力流搬运舌状(斜坡扇)沉积,期间偶有东沙隆起的碳酸盐岩近物源供给干扰.这种沉积演化特征受控于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发育和陆架断阶坡折带的演化,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并发育深水大型优质储集体(图6).近期,白云凹陷深水区勘探相继获得了流花34-2和流花29-1两个商业性油气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该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形成演化和深水大型优质储集体分布关系,揭示了该沉积体系的重要勘探潜力.
2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红河三角洲-海底扇沉积体系
红河是发育在南海北部的另一条重要河流,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侧莺歌海盆地的重要物源供给[5,6].通过对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地震和钻井资料研究,在两个盆地的结合部发现首次发现了一个主要发育于晚中新世(黄流期)的大型红河海底扇,主要呈北西向展布[14].王英明等人[14]认为其在晚中新世黄流期(10.5~5.5Ma)规模达到最大,分布面积达上万平方千米,最厚可达2000m,通过沉积相分析进一步指出其沉积物主要来自红河,并与红河三角洲以及相关的海底峡谷共同构成了红河沉积体系;上新世以来,红河海底扇转化为琼东南盆地内长达数百千米的中央峡谷.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带靠近陆架一侧的钻探多年来未能取得商业性的油气发现,储层因素是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推测其与琼东南盆地缺乏类似珠江口盆地来自珠江水系携带足够规模的沉积物有关.2010年年底,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针对中央峡谷水道钻探了陵水22-1构造,发现了近60m的气层,储层物性条件好.对其物源进行深入研究,将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储层研究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当然,对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沉积体系和储层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目前的勘探层系,还应继续探究深水盆地演化过程中,周边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青藏高原隆升、台湾山脉隆起、南海扩张对深水盆地的物源供给以及沉积作用的影响和控制.此外,深水盆地还具备发育碳酸盐岩储层的有利条件,在相邻陆架区和南海中南部均发现了大型的碳酸盐岩油气藏,碳酸盐岩储层也是今后南海北部深水勘探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大中型油气田成藏特征与勘探方向
王先彬研究员(以下简称王):关于石油的非生物成因问题,已经争论了一百多年了。到目前为止,可以这么说,人类所发掘的油气多跟有机成因论有关。从人类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发展史来看,人类最原始的能源资源是木柴,这是人类的第一个能源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蒸汽机的出现,需要有更大的能量供给,于是人类就开始使用煤,这是人类的第二个能源时代。随着内燃机的出现,需要液体燃料,人类又开始使用石油,从而进入了第三个能源时代。当然,一直到现在,人类的能源结构始终不是单一的。边远贫穷的农村、山区里边照样烧木柴。
按照现在的说法,以目前的石油勘探技术、理论、观念,在本世纪后期,常规石油就走到顶了,没了。但这个“没了”,也不是个绝对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有些地方按照原来的勘探技术还没有去找,随着勘探程度的增加,又有可能会发掘新的石油资源。但不管怎样,似乎现在大家都认可,常规石油已经快走到尽头了。那么下面怎么办?石油完了以后,怎么办?在这种背景下,既然常规有机成因说快走到头了,那么无机成因说的观点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要我来看,人对能源的问题,不是没有出路的。随着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念的转变,人类必然会找到未来所需要的能源资源。但是这个转变,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贫油的。为什么贫油?因为国外大量的石油出在中、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但中国以古生代为主的海相地层,时代老、有机质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难以形成巨型油藏。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们,从玉门开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指出,不仅海相地层可以生油,陆相地层也可以生油。大庆油田的发现,更表明陆相地层不仅能形成油田,还能形成大油田。经几代人不懈努力奋斗,提出和发展的“中国陆相生油理论”,指引了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的前进方向。陆相石油理论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谬论,支撑了中国石油工业五十多年的飞跃发展。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问题。如果说,中国海相地层难以形成大油田,哪么能否形成大气田呢?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资源前景,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我国油气勘探的战略部署和勘探投入。迄今我国油气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埋藏较浅的陆相地层中。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世界范围内,诸多大油气田均产于中、新生代的海相碳酸盐岩中。但问题在于中、新生代时期,中国大陆经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地质格局,对油气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天然气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多种成因类型和来源,使得它与石油既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生、运、聚、保又与石油存在巨大的差异。从天然气的特殊性质的角度,研究海相碳酸盐岩的成气机制(而不是成油机制)和运移、聚集特征,或许会使我们对我国碳酸盐岩有新的认识。中国高演化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应以寻找天然气为主要勘探方向。普光和塔河大气田的发现,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由于观念、理念的转变,我们的天然气产量提高了,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家都在用啊!
我们再来谈谈非常规油气资源。应该说“常规”和“非常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按现行理论、勘探开发技术和工艺,可大规模生产的就是常规。非常规油气则是指,尚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或缺乏成熟的勘探技术和工艺途径,尚不能大规模生产,但又显示了巨大资源前景的油气资源。比如,深层天然气、煤层气、致密岩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以及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等。当前,被世人称之为“页岩气革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问题,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兴趣。页岩气开采的确使美国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变。但是,能否在世界其他地区复制,尚存在很大疑问。中国页岩气赋存的地质条件与美国大相径庭。现行资源潜力调查和评价精准度改善,开发工艺技术水平效率的提高,以及减少大量水资源消耗、相应的环境安全和开采成本等,均是需冷静思考和认真研究、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人们常谈到氢气是清洁、高效、无污染的能源(氢气燃烧释放大量能量,仅产生水)。就此而言,氢气可作为能源。但在自然界能否形成独立的能源资源,却又是另一回事。自然界氢气含量极低,不可能聚集成为资源。如果认为自然界存在巨量的水就是氢气资源,这在概念上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从水制氢必须消耗大量的其它能源,比如,太阳能、核能、电能、天然气等能源。因此,确切地说氢气不是能源资源,而仅仅是能量载体。现今,氢气用做能源必然以消耗其它能源为代价,人类进入氢能源时代尚为时过早。“氢燃料电池”出现固然可减小城市大气污染,但不能减少制氢所消耗的能源和可能污物排放问题。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免费午餐。
记:那您觉得氢动力汽车有可能成为一代产品吗?
王:氢动力是可以的,问题是怎么制氢。城市里面开出几辆氢动力汽车很时髦,看起来也挺好的。但这种情况下,你就得消耗别的地方的能源资源,消耗别的地方的环境质量,来得到你所谓的城市发展、清洁。
记:我觉得您有很强的怀疑精神,您的学问做得有点老子说的“恍兮惚兮”的感觉,不确定性非常大。
王:人类认知自然过程本来就是从无知到有知,由不确定趋向于较确定。
记:从科学原理、科学实验上讲,您对石油无机成油论是持赞成态度呢还是否定态度?
王: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就开始关注、思考“非生物成因烷烃理论”,相继开展了有关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测试和理论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基础资料,至今已40多年了。
记:对非生物成因油气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您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呢?
王:根据对“原始非生物成因烷烃理论”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以及由此而拓展的相关地球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太阳系形成演化和地球原始(前生命)有机质的特征、丰度和演化;地球深部甲烷等烃类的热力学稳定性;地幔流体(气体)的化学组成和氧化-还原特征;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和不同氧逸度条件下C-H-O流体体系的组成与演化;地幔脱气作用与地壳烷烃的赋存状态、运移和聚集特征等诸多科学问题。
记:您这项研究至少可以证明有一部分天然气是无机成因的?
王:是的。世界众多地区的观察结果(包括我们的结果)表明,非生物成因烷烃气体广泛存在于众多地质环境中,但能否形成有商业价值的天然气藏,是广泛关注和引发争论的焦点。我们同大庆油田的郭占谦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持续至今的合作研究成果,表明非生物成因烷烃能够聚集形成商业天然气藏。可以说,中国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的发现和确证,为研究和寻找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资源,提供了一个典型实例。
记:天然气的无机成因说我看学术界好像基本上达成共识了。
王:非生物成因石油和天然气能否成为油气资源,这是世界学术界和油气勘探部门争论逾百年的科学难题。要达成“共识”,尚为时过早,也许会永远如此。不过虽争论不休,但也不断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对此理论的关注已波及诸多学科领域。
记:您觉得什么原因导致在勘探开发这个实践中,对非生物成因油气学说重视不够?
王:事实上对有机成因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亦重视不够。如,我们前面所谈及的非常规天然气(深层天然气、煤层气、致密岩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
记:您在中科院兰州地质所工作,这个所原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
王:早年主要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及其在勘探实践中的应用,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主要研究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其在勘探实践中的应用。
记:那你们跟油田联系应该非常紧密了?
王:是的。通过与油田合作,承担他们的科研和勘探任务,我们与诸多油田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
记:我看过您的简历,您当过这个所的所长,在您当所长期间,在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改变科学研究方向、目的和风气能起多大作用?
王:可以说是无能为力。因为涉及传统观念和理论的强有力约束,也涉及科研任务、科研经费、甚至科研人员升职、工资、就业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就非生物成因气研究而言,探索性太强、争论太大,让学生介入的风险自然就很大,因此,我基本不让他们参与其中。仅让他们知道我在干什么,或参与野外考察采样,做些实验分析等。
我的学生进来后,我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自身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帮助他们选择和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通常是给他们半年左右的时间查阅国内外文献,根据选题写出综合评述报告和研究方案。要求他们不要罗列文献,而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凝练出学位论文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对自己如何完成学位论文已心中有数,他们所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已远胜于我。在完成学位论文中,他们既有兴趣又有信心,我也乐得轻松、省事。
记:那您的学生当中有人接受您的无机成因气的理论吗?
中图分类号: TE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54-02
1概述
1.1文西断裂带基本情况
文123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西部,是文南油田地区增加动用储量的有利地区目标之一。文西经过近三十年的开发,共发现六套含油气层系(Ed、ES1、ES2下、ES3上、ES3中、ES3下),其探明程度较低。
从1996年至今,该块曾多次进行地震资料的处理,2003年又进行了地震资料的重新采集,进行了资料的多轮挖潜和目标区的滚动评价,并相继钻探了多口探井,但获工业油井由于油层单一,产能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钻探效果,但没有发现规模油藏。这一方面显示了该区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开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该区存在着一定的地质难题有待于攻关。
1.2文西断裂带勘探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断裂体系复杂、构造落实程度低
文西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多期次构造活动形成的西倾、东倾的两组断裂在不同时期、不同层位交互切割,使文西断裂带的构造异常破碎、复杂多样,造成区域构造规律性把握不清,构造落实程度低[1]。
1.2.2油气成藏规律认识难度大,勘探风险大
文西地区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油藏控制因素不十分清楚,油气成藏规律认识难度大。并且该区已探明的油气藏含油层段分散,含油高度小,规模小,油(气)水关系复杂,造成了该区井位部署难度大、钻探风险高。
1.2.3油藏埋藏深,储层物性差,油藏类型复杂,储量丰度低
文西地区储层埋藏深(油藏埋深3300-3800米左右)、物性差(储层平均孔隙度14%左右,平均空气渗透率15.0毫达西),储层发育不稳定,纵横向上变化大,砂体空间展布规律难以把握,储量丰度低,开发成本高,开发难度大。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1开展区域构造整体研究,分砂组精细评价
文西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文西构造复杂多样、差异巨大。把文西断裂带作为整体构造单元进行研究评价,研究构造的发展演化和断裂格局,从宏观上把握整体规律,有效地指导了局部构造的研究。
通过精细研究,精确刻画出了断距大于10米的断层,幅度大于30米的圈闭。例如:文123块通过构造精细研究,认清了文123块地层倾向扭转,从而发现两个局部高点,对后续井网的部署起到了指导作用。
2.2开展储层精细研究,搞清储层空间展布规律
文西地区储层整体比较发育,但连续含油层段小,储层变化大,储层的分布发育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储量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2]。
首先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确定层序地层格架,进行等时地层单元的对比;以取芯井单井沉积相分析为立足点,以连井沉积相分析为桥梁,以砂岩百分含量和砂泥比值为依据,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定量编制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平面分布图,进而评价有利砂体的展布位置。
其次运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储层预测评价,文西~刘庄地区沙三一、二段的主要储集体为三角洲前缘环境下的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湖泥沉积,因此,储层的纵横向分布相对稳定性差。
目的层段埋藏深,地球物理信息衰减大,高频信息小,整体速度大而砂泥岩速度差异小,由于研究区三维地震数据采样率为1ms,为储层预测工作提供了保障。为了得到较高精度的储层反演结果。
2.3开展油藏综合评价,优选富集区块
文西地区紧邻柳屯―海通集洼陷,是油气的主要指向地区之一。文西地垒带又是次级的复合式背斜[3],尤其是沙三中层系,为一完整的复合式背斜形态,背斜近南北走向,轴部位于文123井附近,该背斜带应是文西地区油气富集地区。
文西沙二上段和沙一段以及沙三段盐岩盖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封堵能力强,决定了沙二下上部,和沙三中上部油气富集段。
综观前述油气藏控制因素可以看出,在平面上文西复合式背斜北部的高点,是油气成藏的理想场所;纵向上储盖层的组合决定油藏体系,沙二下顶部和文9盐下沙三中2是成藏的最有利目的层。
2.4文123块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以“探、评、建”一体化模式为指导,强化勘探开发的紧密结合,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跟踪研究、及时调整”的原则,加快探明储量向产能的快速转化,提高勘探开发总体经济效益。
2.4.1开展整体方案概念设计,指导一体化滚动勘探开发
按照“探、评、建”一体化的思路,根据文123块构造特点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对文123块沙三中1-2盐间油藏进行滚动勘探开发方案整体概念部署。
方案初步估算区块含油面积0.8km2,油层厚度15m,估算石油地质储量70×104t左右,采用200-230m的不规则三角井网进行部署,初步部署新井10口,其中油井6口,水井4口。
2.4.2进行井别分类后分步实施,早期配套,实现区块快速建产
根据文123块沙三中2油藏的概念设计,按照滚动评价井钻探构造高部位揭示油藏、油藏评价井落实产能和储量、开发井进行产能建设的思路,对方案部署的新井进行井别分级后分批实施。
2.4.2.1优选实施滚动评价井,降低钻探风险
为降低钻探风险,减少投资,根据文123块沙三中2油藏的概念设计,结合文123块油藏油气富集特点,首先选取区块内的地质报废井文123井侧钻为第一口滚动评价井,钻探文123块南部小断块构造高点,以揭示该区块沙三中2的含油气情况。
该井完钻后在沙三上、沙三中钻遇油层22.1m/10n、差油层13.1m/9n,油水同层8.9m/4n。其中沙三中2砂组电测解释油层2.8m/1层,干层9.4m/6层。对该井沙三中2单独试油,压裂沙三中2砂组油、干层4.9m/4层,4mm油嘴,初期日产液95.7t,日产油42t,6mm油嘴试油8小时产油37.6t,折算日产油112.8t,沙三中2盐间油藏取得突破。
2.4.2.2进行油藏评价,落实储量规模
文123块取得突破后,为进一步落实该区块的储量规模和产能情况,按原设计方案,又选取了北块的文123-9井和南块的123-13井做为评价井进行实施。文123-9钻遇沙三中油层15m/4n,投产沙三中2砂组7层12.4m,初期日产油31.4t,日产气7958m3;文123-13钻遇油层19.2m/8n,油水同层8.9m/2n,投产沙三中2砂组1层6m,4mm油嘴生产,初期日产油36.2t,日产气7945m3。
2.4.3实施整体部署、早期配套保持地层能量,快速建成产能
根据文南油田文123断块区油藏地质特征、试油试采情况,在开发时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整体部署,分批实施,跟踪分析,及时调整;二是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
根据储层发育较稳定及含油层段集中的特点,区块采用一套层系进行开发;并根据邻区相似油田文266块已有注水开发经验,以及油藏构造形态,在区块选用井距在200-230m左右的不规则三角形井网进行整体部署。方案整体部署油水井10口,其中利用老井3口,新钻井7口,按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原则进行实施。
按照早期配套的原则,区块从2008年9月开始先后转注了文123-14和文123-11,其对应油井文123-13和文123-12-10井陆续见到注水效果,初期日增油能力24.6t,当年累增油1445t。
在对区块进行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滚动评价、油藏评价、产能建设、早期配套’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重点对文123块沙三中进行产建一体部署,当年完成了区块的“评、建”和注采配套工作。
3 取得的主要成果
3.1新井钻探符合程度高,方案实施符合率高,油藏地质认识准确到位
从完钻情况来看,部署井位均达到设计目的,实钻油层厚度与设计相比,吻合度高达92%。如:评价井文123-9井,位于文123块北部复杂带,所处断阶带东西宽约100m,经过精细井眼轨迹设计,钻遇目的层12.4m/7n,初期日产油39.4t。
3.2滚、评、建一体化,快速建产能
文123块经过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施,形成了有效的产能接替区,勘探效果显著。共实施评价井3口,单井平均钻遇油层14.9m/6.3n,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47.9t。新增含油面积0.7km2,新增石油地质储量60.24×104t,溶解气地质储量700×104m3。
3.3区块实现当年配套、当年见效,保持高效稳产
区块实现了“当年发现、当年配套完善、当年见效”,增加水驱控制储量52.1×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35.5×104t,确保区块的持续稳定开发。2008年区块产量一直保持在120t左右,采油速度保持在4.5%左右。
4 认识与建议
在区带整体评价的指导下,开展局部目标区块精细研究,能够深化对油气藏规律性的认识,有效提高勘探成功率。
通过实行“探、评、建”一体化模式,加快勘探开发节奏,缩短勘探开发周期,能大幅度提高勘探开发效益。
优化综合配套措施,精细生产管理,确保偏远高含盐油藏持续高效开发。
参考文献:
储层综合评价是在沉积相、成岩、储集特征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储层进行分类并分段、分区块地进行评价,确定不同层段、不同区块储层质量的相对差异,是储层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储层的综合评价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由于存在人为因素产生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差。因此,开发智能化的储层综合评价系统势在必行[1]。
基于GIS的储层综合评价系统的能够运用GIS方便快捷的多源数据采集与输入功能、强大的地图编辑与空间数据管理功能、独特的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直观的图形和属性数据的可视化表达方法将地下油藏地质信息在GIS应用平台上实现信息的可视化,以加快油气勘探开发速度,提高石油行业的科研生产管理水平储层评价,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办公效率[2]。
本系统运用组件式开发技术,以Visual Basic6.0作为基本开发环境,以SuperMap Objects组件式GIS作为系统基本功能实现平台,为油气田储层综合评价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具体实践。
1 系统目标与功能模块
1.1 系统目标
基于GIS的储层综合评价系统是一个面向石油行业决策层的可视化辅助决策系统。系统扩展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不仅具有通用GIS软件的基本功能,而且能融入油气勘探领域的储层综合评价知识,实现储层综合评价中的数据输入、处理、管理、分析、可视化表达及辅助决策的一体化,提高储层评价效率,增加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增强分析结果的表现力,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其中主要目标包括:
数据的转入编辑:由于所收集的数据不一定具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而且本系统只支持SuperMap所支持的数据,所以首先必须将各种来源的数据统一进行录入与编辑,包括地图配准、点数据插值、数据类型转换等。
储层评价模型建立:根据相关专业知识建立实用、高效的数学模型。
实现储层评价核心功能:利用COM组件式开发技术,在VB环境下编写储层评价模块论文范文。
结果数据及图件的输出:最终结果数据集和评价结果图的编辑与输出。
1.2 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图 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图
1.2.1 数据处理模块
数据处理功能主要是指通用GIS平台的常见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指数据的输入、储存、处理编辑等功能,要利用SuperMap完成储层综合评价就必须先将数据转换成SuperMap支持的格式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因此这些功能对于评价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数据处理模块可分为5个子模块,各子模块的名称及功能如下:
(1)、数据导入与管理:该功能实现沉积微相及井位信息属性数据的录入与管理,是油气勘探决策分析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包括工作空间、数据源、数据集的创建;空间数据的扫描数字化;属性数据的录入与建库;数据库的修改与维护;多种格式数据的转入与转出。
(2)、对象编辑:包括对象的查找、选择、剪切、复制、粘贴、取消操作、重复操作,图形的放大、缩小、漫游、全副显示等基本操作。
(3)、数据处理:包括栅格图象导入后的配准,分层矢量化,文本文件转化为SDB数据文件储层评价,以及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诸如点数据集、面数据集的一系列转换为格网数据集。DEM数据集等的处理.影像数据压缩;数据格式转换;点对象的风格设置;线、面对象的结点增删、光滑、风格设置等。该功能用于油气勘探决策分析的数据的预处理,如将输导层顶面等值线数据集转为DEM数据集以作为油气运移路径模拟的基础数据集,将各井点的离散孔隙度点数据集转换为等值线数据集,在转成DEM或格网数据集,以用于储层综合评价中对孔隙度的评价。
(4)、基本空间查询与分析:包括SQL 查询、几何量算、缓冲区分析、矢量叠加分析、网络分析、三维空间分析等。该功能用于从数据库中获取满足一定条件的数据子集,用于油气勘探决策特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计算生油区面积、油气聚集区面积、油气从生油区到聚集区的路径长度等。
(5)、可视化与输出:包括点、线、面要素的二维和三维显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制作、地图的布局排版、打印输出等。此功能用于油气勘探决策成果的二维和三维显示与输出。
1.2.2 储层评价模块
储层综合评价指的是对控制储层物理性质的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厚度、储层砂地比、储层埋藏深度、沉积环境等可量化的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每一储层物性表征参数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对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表达,然后综合各表征参数的评价结果,对储层的储集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有利的储层分布区。为进一步结合预测性评价参数开展储层综合评价奠定基础,进而为油气勘探决策中目标的评价提供聚集空间方面的依据[3]。
该模块实现的功能是对三个待评价DEM数据集进行叠置分析。每个DEM数据集在SuperMap地图窗口中显示为一个图层,每个图层由n行m列的像元阵列组成,每个像元有行列号(i,j)和格网值,像元的行列号(i,j)表征地理位置,格网值(Value(i,j))表示对应于该位置关于该层的属性值(在此用于表示储层相关的属性值,如孔隙度的大小)。具体到本设计,我们考虑孔隙度、渗透率和沉积微相两类储层物性,其它诸如储层厚度、储层砂地比等暂不考虑,且储层综合评价子模块只支持沉积相类型不大于3的沉积相分类数据储层评价,因此在进行沉积相分类时必须将类型分成3类以内,通过评价最终得到由孔隙度和沉积相两类物性确定的储层分布区域图。
2 系统的数据处理过程
2.1 储层评价的技术路线
储层综合评价是一项环节多、工作量大、繁复的工作,必须根据各环节的关系制定正确的工作流程[4],本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如下步骤:①原始数据的获取;②资料分析、评价单元确定和评价指标的选取;③待评价数据的编辑与处理;④评价方法对比选择、建立模型;⑤进行储层评价;⑥评价结果分析。
2.2 原始数据的获取
用于测试本系统的原始数据包括:相关油田的井位的坐标信息及油井的诸如孔隙度、渗透率、砂体厚度等各项属性信息,及相应的沉积微相影像图。
2.3 资料分析、评价单元确定和评价指标选取
为了便于设计评价模型而又完整的表现系统的功能,最终确定利用油层孔隙度、渗透率及沉积微相三类数据完成评价论文范文。因为孔隙度、渗透率数据范围相对于沉积微相比较有限,我们将根据油田井位的(X,Y)坐标的最大X,最小X和的最大Y,最小Y的值确定评价范围。
2.4 待评价数据的编辑与处理
本储层评价系统只支持DEM类型的数据,所以在评价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必要的编辑和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图 2 数据编辑与处理流程
3 应用实例
采用本系统对涠洲12-1油田沉积砂体进行评价。评价时,首先创建一个结果数据集(DEM类型),然后按行列分别读取待评价DEM数据集中相同行列的格网值,再按设计好的判定条件对其进行判别和运算,再将结果赋给结果数据集的对应像元。通过循环就可以将整个评价范围内的评价结果计算出来,并赋给结果数据集。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如图 3所示:
图 3 评价结果图
从评价结果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结果将评价单元划分为三类,每类用不同的颜色表示,1类表示沉积相为1型和2型且孔隙度大于18.5和渗透率大于100的区域,2类表示沉积相为1型孔隙度介于16.5-18.5之间或渗透率介于50-100之间的区域和18.5和沉积相为2型且孔隙度大于17.5和渗透率大于75的区域,3类表示沉积相为1型且孔隙度小于16.5或渗透率小于50的区域和沉积相为2型且孔隙度小于17.5或渗透率小于75的区域。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可知,利用GIS的叠置分析的原理实现储层评价的基本功能,不仅能准确高效的得到评价结果,达到单元分类的目的,而且使评价结果以图像显示储层评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方便用户进行分析识别。
4 结束语
储层综合评价研究是地学中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的一部分,储层是油气聚集的场所,储集岩的储集性能由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表征,此外,沉积环境也是制约储层储集性能的重要参数,因此,储层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考虑孔隙度、渗透率和沉积环境等的多因素综合分析。利用GIS的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图形可视化功能,通过各单因素间的叠加分析,可以实现储层评价从基础数据输入与管理、多因素综合分析到评价结果的显示等的一体化,可以提高储层评价效率,增加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增强分析结果的表现力,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本系统的开发,也将深化GIS在地学中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刘吉余,李艳杰,于润涛.储层综合定理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4,26(1):33~36.
[2]彭永超,赵贵需.GIS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前景[J].石油物探装备.1996,6(1):18~23.
[3]彭士宓,熊琦华等.储层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方法[J].石油学报.1994,15(增刊):187~194.
裂缝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及其对油藏开发的影响——以十屋油田营城组为例
频谱分解技术在广利—青南地区勘探中的应用
经验关联式预测烃气驱MMP方法评价
非均质气藏考虑压力计位置的产能方程校正方法研究
加蓬G4-188区块WZ构造复杂油气层测井解释及评价
杏四~六面积北区块一次加密井网层系互换可行性研究
应用重复试井资料研究注水压力保持界限
塞392区长6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分析
张家垛阜三段储层敏感性和油水相渗特征
吴起—铁边城油田长6储层四性关系及有效厚度下限研究
镇泾油田长8油层纤维网络加砂压裂试验研究
LHW-1压裂用加重剂性能评价
考虑多组分吸附的页岩气储量计算
延平1水平连通井组优化钻井设计
RMRS测距仪在延平1水平连通井组中的应用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第1卷总目次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征稿简则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
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中的地震数据处理质量监控方法综述
时间域剩余曲率偏移速度分析技术在iCluster软件中的实现
各向异性含气砂岩模型正演及AVO响应特征分析
高密度电法测量中接地电阻试验研究
基于高阶谱估计技术的潜山裂缝储层精细预测
多参数交会流体识别方法及应用
遥感图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以酒泉盆地洪积扇区为例
两种数据规则化地震处理技术应用探讨
地震波频率衰减梯度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
基于QAPM模型的元素俘获谱测井应用
储层物性参数与其微观孔隙结构的内在联系
利用远程应用技术构建地震资料解释虚拟桌面环境
技术动态
物探专利技术选登
行业新闻
高精度三维地震(Ⅲ):资料解释与配套技术
国外地震相划分技术研究新进展
地震勘探中的去噪技术新进展
优化的三维地震波旁轴近似吸收边界条件
基于小波变换的微地震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最优化相似加权Radon变换压制多次波
中国东部某浅海区多次波压制研究
库车坳陷盐下构造畸变特征分析和校正
喀什-阿图什地区山地地震采集方法分析
基于最佳时窗刻画技术的河道相储集砂体识别——以港西油田为例
地震反演技术在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采穴断块区的应用
活性炭测氡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无线扩频技术在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技术动态
物探专利技术选登
行业新闻
杭锦旗地区TLG工区天然气富集区预测与评价
地震沉积学——地震解释的新思路及沉积研究的新工具
江苏油田分公司静校正处理技术现状评述
各向异性地层电磁脉冲测井响应的FDTD模拟
应用Morlet小波进行地震资料属性提取效果分析
自Cross(1994)教授提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并由邓宏文教授(邓宏文,1995)将其引入到中国以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中国油气地质学研究中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到目前为止,己有大量文献对这一理论作了介绍并结合研究工作进行了应用.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大多数作者普遍认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进行地层成因解释和地层对比的一个有用的工具,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可以建立起地层形成和演化的系统概念,有利于进行地层的详细描述与对比。
目前,大庆外围油田扶杨油层主要是特低渗透、低产、低流度的油藏,探明地质储量6.3×108t,已动用地质储量2.6×108t,还有3.7×108t难采储量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不能有效动用, 近年来,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相继进行了构造、地层、沉积相、油田地质、油藏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大研究成果。而在今后及“十一五”期间,储量增长也主要以扶杨油层为主,扶杨油层属于浅水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中——薄层、薄互层砂泥岩组合,砂体类型主要为低孔、低渗河道砂体,主砂体集中在扶一组和扶二上部,砂体厚度相对较大,是将来开发的主要对象,但是由于受古河流体系的频繁摆动和周期性湖泛作用,导致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纵向上呈“透镜状”、平面上呈窄条带、断续条带状分布,为稳定性极差的“迷宫”式网状砂体分布模式[1]。
在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杨油层对高分辨层序地层对比方法的应用,对该区域沉积储层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为了下一步油田挖潜和改善该区开发效果,提出下部有利储集区带方向,而且该项研究对于大庆长垣以东扶杨油层的开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评价为主要研究手段,在此基础上进行油气储层的精细对比、油气储层沉积学特征、非均质性特征和储层的分布规律研究[2]。论文参考,低孔隙。论文参考,低孔隙。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储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适用于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油气储层对比描述技术。论文参考,低孔隙。论文参考,低孔隙。
储层研究以钻井、测井、地震和动态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通过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划分储层边界并进行储层的精细对比,在基准面旋回格架内,讨论砂体的沉积演化规律,预测砂体的空间展布,通过成岩作用研究,结合沉积研究结果和含油性特征,预测有利的储集部位,最后应用分析化验资料、试油和生产资料,形成有效储层的动用标准,(图1)为油田的下一步生产提供技术准备。论文参考,低孔隙。论文参考,低孔隙。
图1 主要工作内容与流程图
随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再加之各项技术的支持,其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日后必将成为各大油田对低孔低渗的细粒储集层发育的地区进行深入的剖析式研究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邓宏文,王红亮,李小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地质.1997,18(2):90~95;
因此,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尽管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相比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水平还很低,表 1列出了2008年表现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一系列指标。可以看出,伴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兼并联合活动,近年来,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国际化拓展力度越来越大。2008年,埃克森美孚、BP、壳牌、道达尔和雪佛龙五大跨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油气储产量比例、海外炼油能力比例和海外油品销售比例等几项指标均在50%以上。其中BP公司的几项海外比例指标最高,如海外炼油能力高达97%,其他几项比例也都在80%以上。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海外油气储产量比例也都在80%以上,海外炼油能力和海外油品销售比例均高于60%。而且从90年代起,埃克森美孚公司国外地区的利润普遍为国内的2倍左右。相比之下,截至2008年底,中石油股份境外原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仅占到公司的5.5%和1.5%,境外油气产量也仅为6%和3%,中石化的海外业务比例比中石油还要低。
下面选取海外收入及占总收入的比例、海外资产及占总资产的比例、海外资本性支出占总资本性支出的比例几项指标,对跨国石油公司和我国石油公司进行了对比,分别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从海外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看,几大跨国石油公司中,BP的国际化程度最高。2005-2007年,BP公司三年平均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0%左右,即BP的海外收入是英国国内收入的4倍左右。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另外几家跨国石油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最近三年平均比例也基本分布在60%-75%左右。而中石油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仅为3%-4%。可以看出,在海外收入获取能力方面,中石油与跨国石油公司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海外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方面,BP、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跨国公司近三年来都在60%以上,其中以BP最高,为80%左右。相比之下,中石油2005-2007年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7%-8%,与跨国石油公司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从图3海外资本性支出占总资本性支出的比例中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公司与跨国石油公司之间更为明显的差距。2005-2007年,BP、埃克森美孚、壳牌公司和道达尔等公司海外资本性支出占总资本性支出的比例基本在80%以上,仍以BP公司为最高,三年平均比例为92%。相比之下,中石油2005、2006年的海外资本性支出占总资本性支出的比例均为4%。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几大跨国石油公司的经营是全球性的和国际性的,它们几乎在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拥有资产和资本。当局部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受阻时,跨国石油公司的受影响程度要比单纯在该国家或地区经营的公司要小。相比而言,我国石油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经过许多年在海外的摸索和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而中国石油公司仍然处于国际化的成长阶段,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为我国石油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下面将进一步研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跨国发展战略。
二、 国际石油公司跨国发展战略研究
近年来,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跨国发展战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游领域实行重点地区集中投资 随着近几年来勘探地区的转移趋势,加之服务和原材料价格的猛涨,勘探所需费用日益增大,而传统石油上游部门是资本集约型,因此相应存在较高风险。从目前的发展趋势,跨国石油公司开始集中向有利于其核心利润的地区集中投资。当前,大型石油公司的勘探和开发核算价格在每桶20美元左右波动,因此开只要开发油价高于每桶20美元便有利润[2],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也主要集中于以下这些重点地区。
集中向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等非洲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以获得更高的资金回收率,但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例如罢工、生产纠纷等,使得投资存在较高风险。美孚公司最近五年来在非洲的投资增长率达到28%(目前在非洲的油气产量换算成石油计60万桶/日,2010年将提高到100万桶/日),排在其后的是壳牌和法国道达尔公司,BP公司则在安哥拉深海领域投入研究发现了新的油田。
在非洲以外的区域,另一个跨国石油公司重点投资的方向是中东地区。壳牌公司和美孚公司启动了在卡塔尔的天然气项目,预计在近2到3年内将有急速增长。BP公司通过建立的TNK-BP公司加快了在阿塞拜疆的ACG油田开发。雪佛龙和壳牌公司将里海做为未来投资的重点。雪佛龙开始了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活动,壳牌启动了萨哈林-2项目,未来将在这些区域大幅度增加油气储产量。虽然欧洲的现有油田已相对成熟,但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仍然继续将其作为投资重点之一,例如埃克森美孚、壳牌和道达尔公司,其中以道达尔公司的投资最为显著,其20%的储量集中在欧洲,并已天然气投资为其继续增加产品。
大部分跨国石油公司开始降低在北美地区的投资,相应的油气产量和储量都在下降,可见跨国石油公司对北美地区的依赖程度降低。但是,除道达尔公司的各大跨国石油公司对北美右气的储量、投资和产量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埃克森美孚的油气储量北美占31%、壳牌为16%、BP为31%、雪佛龙为21%(道达尔l%),北美仍是这些公司上游运营的主要地区。但从中长期看,跨国石油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具备丰富储两的中东和俄罗斯等地区。
表2为2007年以后跨国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量的主要来源地区。可以看出,前面所述的西非、中东、俄罗斯和墨西哥湾等地区是各大跨国石油今后重点关注的地区。
(二)重视研究开发,确保技术优势 先进的技术水平一直是各跨国石油公司常年保持优秀竞争力的方法之一。当前各项技术竞争中,上游热点之一无疑是西非深海的运作船,这种技术大部分都掌握在跨国石油公司手中。在油气资源日益短缺的显示情况下,需要更高精度的钻井技术,在这方面跨国石油公司凭借长期在该项技术上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安哥拉深海油田的52处油储,BP、雪佛龙、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占据51处。另一方面,跨国石油公司注重开发新型石油开发技术,例如美孚石油公司在积极研究降低油砂等非普通型石油的生产成本的方法。在委内瑞拉道达尔公司着手开展超重质油开发项目,可见跨国石油公司已开始重视非普通型石油的开发。国际大石油公司不仅掌握了一整套的上游勘探技术,在炼油环节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面对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它们逐渐转向清洁产品和环境友好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
(三)资产重组,剥离非核心资产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使企业能在全球工业发展和新开放市场的成长机遇中获利,合理化重组已有资产,并扩展到全世界新的低成本资产是十分重要的。跨国石油公司中市场地位不够坚挺的资产会被出售掉。如从1980年代末开始,BP出售了一系列非核心业务资产,包括鸡肉生产和销售、计算机制造、煤炭和矿石生产以及一家旅行社。此外,BP除了在1998年到2000年进行了快速大规模并购交易之外,还迅速剥离了大量的资产。它的目标是建设具有“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和成长能力”的全球业务资产组合。
近年来,各跨国石油公司更加合理的利用北美和北海的成熟化油田,在资产合理化组合的同时,获取丰厚的现金流。2004年,雪佛龙转让了30亿美元的上游资产。2005年,埃克森美孚处理了国内部分成熟资产,获取14亿美元现金。同时,跨国石油公司也剥离了一些效益低下的炼厂。如2005年,BP以90亿美元现金出售了旗下主要经营石蜡生产、石化衍生品和炼油等业务的Innovene公司。并利用技术优势,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如油和清洁燃料的投入。从负债/自有资本的比值来看,只有BP公司持续保持在30%左右,其他大部分跨国石油公司在这三年里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向,这表明大部分公司的财务素质得到了改善。雄厚的资金实力对跨国公司今后即将开展的一些项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上游增长向天然气转移,注重非常规能源发展 对于外国投资本国油气产业的态度,产油国在天然气和石油两个领域差别很大,具体表现为大部分产油国对跨国石油公司投资本国天然气的生产、开发、勘探和销售持欢迎态度。这种“态度”上的区别使得跨国石油公司更加倾向于天然气的开发,从数据也可以看出在各大公司油气储量的增长中天然气所做贡献日益增长。在2001年,5大跨国公司基本保持在40%左右,然而到了2004年壳牌和美孚石油的增长超过100%,达到120%左右,相对增长份额较低的BP公司是由于其与俄罗斯石油巨头建立了TNK-BP石油公司,大幅增加了石油储量。即便如此,截至2005年底,BP公司的天然气产量占油气产量的比重从1999年的33.7%提高到41.1%,天然气销量年均增长超过20%。
这种战略转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各国对天然气需求的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产油国对于这种投资的态度,相对而言设定的门槛较低。具体分析其原因,天然气与原油相比要达到商业化更加困难,对于原油,一旦生产出来便可用游轮输送到世界各地,立刻可以销售转化为现金。但是对于天然气而言,在开发和勘探阶段便需要大量的技术成本和管理成本,只有LNG的形式才适合出口,因此还需要建设大规模的液化装置,这些原因导致了产油国若想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由于在开发天然气前期的巨额投资,需要准确掌握消费的动向,获得消费群体的买入承诺,在这方面跨国石油公司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靠其建立在世界各地广泛的销售网络,可以立刻将LNG运往所需地方,这些资源与经验也是产油国所需要的。以上这些原因,必然导致在未来各跨国石油公司将大幅增加天然气领域的投入以增加储量。
(五)构建战略联盟 在资金短缺、技术储备不足、环境和政治风险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国际大石油公司越来越认识到仅凭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其经营目标,因此近年来各种形式的企业战略联盟应运而生。这些联盟包括油公司与油服公司、供应商之间的联盟、石油公司与石油公司的联盟以及油公司与非油源部门的联盟。许多联盟的成功经验表明,联盟不仅能使石油企业摆脱目前的困境,而且是企业迈向成功的一条捷径。战略联盟的形式己突破了国家、地区和行业限制,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战略
为了追赶跨国石油公司的步伐,实现我国石油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我国石油公司已将“国际化”作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一。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中石油的愿景是在2020年左右将自身建设成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中石化的战略也曾提出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石油化工公司”。在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前,中石油集团积极调整自己的海外发展战略,通过争取海外重量级的油气项目以增加自身的国际影响,同时力争未几年内收购具有潜力的海外资产,从而逐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为自身的海外扩展战略打下基础,通过资本的投资使其跨国经营业务的规模得到高速发展,具体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国际资本市场运作,向上下游海外业务一体话的目标发展,可采取的方式有:与海外本土的石油天然气公司组建合资公司、与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制定联合发展协议、与东道国的石油公司联合开发油气资源,签定一揽子协议等多种方式,通过这些途提高油田采收从而逐渐实现向跨国石油公司的转变。
其次,加强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上下游一体化建设,提高国际经营管理能力。中国石油集团利用先进的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优势,加强海外的油气勘探活动。在苏丹,油气勘探、生产和炼油加工业务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在公司拥有的区块内,油气勘探新增石油地质储量4.58亿桶,可采储量1.27亿桶。在阿尔及利亚,2007年2月26日,部署在阿尔及利亚438B区块的首口勘探评价井HEB-A-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经测试日产轻质原油700立方米、天然气22万立方米。HEB-A-1井于2006年2月15日开钻,井深4200米,钻遇了主要目的层三叠系T1组地层,获得的高产油气流主要来自三叠系T1油藏下的新油藏。
再次,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共同出击海外市场,提高国际油气市场占有率。为了避免海外收购时的碰撞,2003年集团公司明确在非洲的苏丹、南美的委内瑞拉、中东的伊朗地区发展海外油气项目,股份公司则寻求政治风险相对低的中亚地区。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中国石油集团在国际市场的份额。2007年10月2日,集团公司与委内瑞拉能矿部签署了合作开发年产2000万吨重油的协议,参稀后混合油为3000万吨。11月6日,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深化奥里诺科重油带上下游一体化合作项目的备忘录;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签署了总统转移令,将集团公司在苏玛诺油田从事勘探开发活动的权利转移到集团公司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合资的苏玛诺石油公司,集团公司享有合资公司40%的股份,成功解决了Sinovensa重油合作项目的转产、转制等问题。
最后,建立稳定的组织机构,强化海外勘探开发业务的管理,全面强化企业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面对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必须以深化改革的精神抓管理。中国石油集团的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业务明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开发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股份公司为加强海外油气业务的开拓,2001年成立了海外油气勘探公司,2003年成立了国际贸易部,专门管理海外油气业务。
参考文献:
[1]罗承先:《世界经济还能承受高油价冲击吗?》,《中国石化》2006年第12期。
[2]修哲:《参谋油气——访中国石油集团咨询中心综合技术部主任刘炳义》,《中国石油石化》2005年第11期。
[3]张一培、李昊鹏:《中国石油与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比较》,《管理现代化》2008年第2期。
[4]刘宝琴:《新疆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思路与对策》,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
[5]薛冰:《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
[6]杨嵘:《中国石油产业组织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7]杨一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改制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变革及思考》,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8]毛龙军:《中国石油企业的重组:分析与选择》,西北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集层的渗滤特性,特别在低渗透储层中,裂缝是流体渗流和油气运移主要通道,它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1],甚至有人提出了“无缝不成藏”的认识 。
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下简称须三段)是川西坳陷深层天然气的有利勘探区。该区储层以中细粒碎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为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的存在可以很好地改善储层的渗滤特性,尤其在该区低渗透储层中,裂缝是流体渗流和油气运移主要通道,它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但目前该区裂缝研究程度较低,裂缝的发育特征认识不清,因此,对该区低渗透性储层裂缝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岩芯裂缝的系统观测,对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类型及发育程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该区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概况
大邑构造地理位置处于成都市大邑县城西北,距成都市约70km。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川西坳陷西南部,属于龙门山南段冲断推覆带前缘的隐伏构造带,东临什邡―邛崃中央向斜带(成都凹陷),西为雾中山―三河场半断褶带,北与鸭子河―平落坝隐伏断褶带相接,南与邛西构造相接(图1)。工区处于四川盆地彭州―大邑地区石油天然气勘查区内。
2 储层构造裂缝类型
构造裂缝是那些按照其方向、分布和形态可以归因于局部构造事件或与局部构造事件伴生的裂缝[7]。在该区,构造裂缝常成组出现,切穿深度较大,方向性明显,分布比较规则,对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影响最大。通过对大邑9口垂直井(大邑1井、大邑2井、大邑3井、大邑4井、大邑5井、大邑6井、大邑7井、大邑101井及大邑102井)(图2)须三段储层的岩芯裂缝观测,按倾角大小可将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分为垂直缝(≥75°)、高角度缝(45°-75°)和低角度缝(≤45°)三种类型。
2.1 垂直缝
该区垂直缝共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剪裂缝,这种裂缝缝面一般比较平直、光滑,无充填物(图3A);另一种是与最大挤压应力方向平行的张裂缝,其缝面粗糙不平,延伸较短,常被矿物充填(图3B)。
2.2 高角度缝
岩层变形后在局部应力的作用下形成该类型的裂缝。其缝面平直,常见擦痕和阶步(图3C);当局部应力为拉张环境时,形成高角度张裂缝,缝面凹凸不平,常有矿物充填(图3D)。
注:A.垂直剪裂缝(大邑3井);B.垂直张裂缝(大邑4井);C.高角度缝剪裂缝(大邑2井);D.高角度缝张裂缝(大邑1井);E.缝面上的摩擦镜面和擦痕线理(大邑2井);F.剖面“X”型剪切缝(大邑1井)
2.3 低角度缝
岩芯观察发现,顺层滑脱裂缝是该区发育最多的一类低角度缝。当地层的岩性不均一,岩石能干性差别较大时,地层沿软弱层顺层滑脱(该区主要是砂岩层沿炭质粉砂岩、炭质页岩或煤层滑脱),形成顺层滑脱裂缝,在该区表现为低角度缝。这种裂缝缝面上常有明显的摩擦镜面和擦痕线理(图3E)。当岩性较均一,通常在岩层变形后的挤压环境,或者岩石褶皱变形中性面以下部分处于弯曲后派生的挤压应力环境时形成另一类低角度缝(剖面“X”型剪切缝)(图3F)。
3 各类构造裂缝发育程度
通过对大邑9口井须三段储层岩芯观测,统计出了各井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表1)。经统计,大邑构造须三段岩芯构造裂缝中,低角度缝分布最广(86.5%),垂直缝次之(10.1%),高角度缝发育最少(3.4%)。
4 结论
通过岩芯观察,大邑构造须三段低渗透砂岩储层构造裂缝按其倾角大小分可为垂直缝(倾角≥75°)、高角度缝(45°倾角75°)和低角度缝(倾角≤45°)三种类型。其中,低角度缝是该区分布最广的一类构造裂缝,约占86.5%;垂直缝次之,约占10.1%;高角度缝发育最少,约占3.4%。
参考文献
[1] 于红枫,王英民,周文.川西坳陷松华镇白马庙地区须二段储层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3):17―21
[2] 吴世祥,汪泽成,张林,等.川西坳陷T3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区带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1):75―79
[3] 唐立章,张贵生,张晓鹏,等.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藏主控因素[J].天然气工业,2004,24(9):5―7
[4] 赵爽.川西坳陷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二段含气富集带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石油与天然气需求大幅度减少,主要产油国为支撑国内经济而维持或增加油气产量,特别是美国页岩气的成功开发使得国际油气价格持续走低,对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的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此外,常规油气资源的不断枯竭,非常规、复杂油气藏成为维持全球产能的主要接替资源,不断创新高新技术、实现勘探开发低成本成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面临的双重挑战。油气资源品位下降和新老资源接替不足已成为油气田企业面对的长期问题[1]。提高油气田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已成为油气田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经过不断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革新,数字油田体系已经日趋完善,当前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在数字油田系统基础之上,以油气田数据的深入挖掘和综合应用为突出特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形成智能油田[2]。“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降低成本,提升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3]。”这是2015年4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论坛上,与会者达成的共识,标志着国内油田运营模式迈向智能油田建设和应用的步伐。
1 智能油田的概念及特征
国内外各大油田建设中,都对智能油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壳牌集团勘探开发执行官Malcolm Brinded将“智能油田”定义为:a Smart Field is an asset that we can continually optimize 24 hours a day,7 days a week。即智能油田是一周7天、一天24小时连续优化的资产[4]。新疆油田孙晓岗认为,智能油田就是在数字油田的基础上,借助业务模型和专家系统,全面感知油田动态,自动操控油田活动,持续优化油田管理,虚拟专家辅助油田决策,用计算机系统智能地管理油田[5]。大庆油田王洪福认为:智能油田=数字油田V2.0=DOF(数字油田)+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BD(Big Data,大数据)[6]。
上述定义从不同的认知视角对智能油田进行了形象描述,反映了当前智能油田的特征。从本质上讲,智能油田是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油气开采配套产业、油气田生产及决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多种业务智能化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智能油田的建设就是让计算机或智能设备逐步代替人工脑力劳动的过程。从应用角度来看,“数字油田”代替了人的重复性的统计工作,是应用知识的过程,“智能油田”代替的则是人的分析归纳工作,是创造知识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从目前来看,智能油田建设将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它会随着计算机技术中人工智能应用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当前,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正朝着“一体化、协同化、实时化、可视化、共享化”的方向发展,即业务应用一体化、决策部署协同化、生产管理实时化、综合研究可视化、信息资源共享化[7]。智能油田是一个面向应用和服务的油田,智能油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油田生产、管理及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新油田生态系统。同时,通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跨地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提高油气田研究与决策的质量和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油田向新兴油田的跨越式发展。
2 智能油田的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际上智能油田研究情况对比来看,国内对智能油田的研究存在起步晚、研究范围小,对研究及应用模式创新力不强等不足。从研究趋势、关联研究、学科渗透、相关研究机构等方面出发,对国内智能油田的研究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2.1 研究趋势
在中国知网()上,以“智能油田”为主题词,截止2015年,共检索到85篇最相关的学术及学位论文,2005-2015年逐年发文量情况如图1所示。
在中国,智能油田研究的相关论著始于2005年[8]。从发文量及内容来看,智能油田在中国的研究正处于积极发展的趋势,且已出现局部的应用[9-11],对油田企业的提质增效逐渐发挥其重要作用。此外,长庆油田油气藏研究与决策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也是一种典型的智能油田的应用范例[12]。
2.2 关联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智能油田相关的研究热点,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表1中列举了与智能油田高相关的研究点。
从表1来看,数字油田作为智能油田的基础,其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已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已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这也表明研究趋势已由数字油田转向智能油田。与智能油田相关的物联网技术、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克拉玛依油田作为中国数字油田建设的典范,其智能油田的研究也已开展。
2.3 学科渗透
智能油田的跨学科研究发展迅猛,已深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并衍生出多个交叉学科主题[12-15],表2列举了多个渗透学科及对应的研究主题。
从表2可以看出,智能油田的研究及建设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和多种应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人员、IT技术人员、仪器仪表工程师、经济学家、情报服务人员等多个学科专家的共同协作,具有典型的协同化、一体化、共享化的特征。
2.4 相关研究机构
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188-03
沧东凹陷是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战场。大港探区发育沧东凹陷孔二段、歧口凹陷沙三-沙一段多套优质烃源岩,致密碎屑岩和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广泛分布,二者相互叠置,具备形成致密油的良好地质条件。“十一五”期间随着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工程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取得重要突破和规模增储的同时,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沧东凹陷孔二段的致密砂岩、白云岩及过渡岩性形成的致密油藏,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勘探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1 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油成藏条件
沧东凹陷现今构造由孔店构造带、舍女寺断鼻两个正向构造带和南皮、孔西、孔东三个斜坡构造构成。古近系沉积了渤海湾盆地厚度最大的孔店组碎屑岩系,其中孔二段属内陆封闭深水―半深水湖盆沉积,优质烃源岩发育,是该区主力供烃层系。湖盆发育的多旋回性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形成纵向上多层系含油,平面上不同构造部位、不同油气藏类型相互叠加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特点,沧东凹陷生储盖配置关系好,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具备形成致密油气的良好条件。
1.1 湖盆特征
沧东凹陷总体上是夹持在沧县隆起和徐杨桥-黑龙村潜山构造带及孔店凸起之间的地堑区,平面上向西南收敛,向北撒开呈喇叭状。主要基底断裂包括沧东断层、徐西断层。沧东古近纪经历了早期统一坳陷到晚期三个次级断陷的差异演化,两期湖盆结构特征各异。从构造发育和沉积充填两个方面可将沧东凹陷的发育划分为两大阶段:早期为碟状坳陷,相当于孔二段和孔一下沉积时期,主体厚度最大,向两侧减薄。孔一上沉积时期,沧东段孔店构造带形成,分割沧东、常庄两个单断箕状凹陷,而南皮段继承性发育。因此,现今斜坡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晚期沧东、常庄次凹的陡坡、缓坡,南皮凹陷的缓坡,早期构造斜坡:包括孔东、孔西构造斜坡及南皮继承性斜坡。
1.2 烃源岩特征
沧东凹陷是古近纪两期叠合湖盆,沉积了渤海湾盆地厚度最大的孔店组碎屑岩系,孔店组地层厚1400-2500 m,其中孔二段发育受内陆封闭深水―半深水湖盆控制的优质烃源岩沉积,油页岩厚度大,分布广,成为该区主力烃源岩层系。孔二段沉积时期属于亚热带潮湿气候,淡水-半咸水封闭型坳陷湖盆,水生生物繁茂,强还原环境,有机质古生产力较高,主要发育黑、深灰色富含有机质泥岩、灰褐色油页岩和泥灰岩。
1.2.1 有机质类型及丰度
大量烃源岩样品的元素、热解及干酪根镜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孔二段烃源岩有机质总体以Ⅰ型为主,其中Ⅰ型干酪根占69%,Ⅱ1型干酪根占13%,Ⅱ2型干酪根占8%,Ⅲ型干酪根占10%。烃源岩有机地化分析数据研究表明,孔二段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很高,其TOC平均为3.07%,最高9.23%;S1+S2平均为19.46 mg/g,最大69.91 mg/g;沥青“A”含量平均为0.35%;HC平均含量为2106.44ppm。各项指标综合评价,暗色泥岩已达到好-很好烃源岩的级别。
1.2.2 烃源岩展布特征
孔二段为孔店期最大湖泛期沉积,厚度400-600 m,细分为Ek21、Ek22、Ek23、Ek24四个四级层序,纵向上孔二段烃源岩丰度差异较大。其中Ek21上部TOC分布区间在0.2~0.29%,平均值0.23%;Ek21下部TOC分布区间在3.99~6.05%,平均值5.16%;Ek22TOC分布区间在3.41~8.5%,平均值5.47%;Ek23TOC分布区间在2.81~6.97%,平均值5.27%;Ek24TOC分布区间在0.14~1.33%,平均值0.43%。研究表明,孔二段主力生烃层段为Ek21下部,Ek22和Ek23。
近两年钻探证实烃源岩分布及丰度控制孔二段致密油的分布,因此准确厘定烃源岩的边界可以为勘探评价提供依据。烃源岩研究成果表明:烃源岩的平面分布基本与孔二段地层厚度展布呈正相关趋势,同时烃源岩发育区受沉积体系控制。暗色泥岩厚度在100-350 m,厚度高值区位于孔店构造带上的湖盆中心区达到400-450 m。孔二段烃源岩生油强度大,致密油资源丰富,主生烃区生油强度一般>400万吨/km2,通过类比法、容积法初步估算致密油资源量3.24-5.1亿吨。
1.3 沉积储层特征
1.3.1 孔二段致密油沉积特征
沧东凹陷孔二段受控于孔店凸起、东光凸起、徐黑凸起、沧县隆起四大盆外物源体系,发育10个子物源,三角洲砂体沿湖盆边缘环带状分布,古湖盆低斜坡―中心区三角洲前缘席状砂、远岸水下扇砂体、白云岩及过渡岩类等致密储层与富有机质页岩、暗色泥岩呈互层式大面积连片分布。
孔二段沉积相带自西向东依次分布常规砂岩相带细粒致密带常规砂岩相带,不同岩类呈环带状分布(图1),湖盆中心的细粒致密带发育致密砂岩类、白云岩类、过渡岩类三类储层,其中致密砂岩类主要指处于深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成岩后生―近源型)的砂体;三角洲前缘远端远砂坝、席状砂砂体;重力流沉积的远岸水下扇、孤立透镜体砂体;白云岩类主要指处于湖盆中心准同生―源-储互层型的白云岩;过渡岩类主要指处于斜坡与湖盆交界处的砂泥过渡岩类和云泥过渡岩类。从平面上看,沧东凹陷孔二段西南部物源注入强度大,其前缘―湖盆中心致密储层厚度大,纵向上把三类储层分为成岩致密型(主要指Ek24中部细砂岩)和沉积致密型(主要指Ek22顶部细砂岩和Ek21-Ek23单位过渡岩类及白云岩)。
1.3.2 孔二段致密油储层特征
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油储层包括致密砂岩类、白云岩类、过渡岩类三类,从钻探井的取芯情况看三类致密储层孔隙、裂缝均较为发育。根据南皮斜坡区取芯井资料,孔二段纵向上发育五个致密油储层甜点段,分别是Ek22油组上部、Ek24油组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段,Ek21油组中下部、Ek22油组中下部、Ek23油组中下部的白云岩及过渡岩类储层甜点段。
1)致密砂岩类(Ek24、Ek22成岩致密型砂岩)。Ek24油组致密砂岩类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孔西斜坡南段及南皮中低斜坡,纵向上累计厚度可达48 m,其中纯砂岩27.8 m,录井油气显示厚度13.3 m,储层中粒间、粒内溶孔与高角度裂缝发育,南皮低斜坡的C3井Ek24油组致密砂岩取芯物性分析显示,孔隙度6-8.5%,渗透率0.18-0.4m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
Ek22油组上部沉积致密型砂岩储层,属于远岸水下扇块状重力流型砂岩,录井油气显示厚度20.1 m,粒间溶蚀孔和微裂缝发育,荧光下可见溶孔和裂缝中充填油质沥青,发淡蓝色中-亮光,含沥青基质发淡黄、黄绿色荧光。南皮中低斜坡的B2井取芯显示Ek22油组上部砂岩累计厚度20.1 m,最大单层厚度5 m,孔隙度6.9-13.6/10.5%,渗透率0.01-1.99/0.33m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
总体上孔二段致密砂岩储集以微细孔喉为主,占总量的75%以上;高排驱压力(一般>1 Mpa);低进汞饱和度(一般Smax
2)白云岩(Ek21-Ek23白云岩)。白云岩类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湖泛贫砂期(区)的浅湖--半深湖湖湾斜坡区(坡折带),在孔二段广泛分布,依据孔二段取芯井资料,现阶段孔二取芯段可识别出20个白云岩集中发育段,累计厚度115 m左右,占已解释层厚的29.6%,平均层厚度5.8 m;最厚层为Ek22和Ek23交界处,为12 m;识别出12个泥质云岩发育段,累计厚度103 m左右,占已解释层厚的26.5%,平均层厚度8.6 m。岩石薄片表明孔二段白云岩储层中晶间孔、溶蚀孔及裂缝发育,微裂缝充填油质沥青并向基质侵染,发蓝色荧光。取芯井物性分析白云岩储层孔隙度2.0-8.8%,平均5.6%,渗透率0.05-1.6mD,平均0.24mD,属于中-低孔特特低渗储层。
3)过渡岩类(Ek21-Ek22油组的含云泥质粉砂岩、云质泥岩、含砂泥岩、泥晶白云岩等过渡岩类)。过渡岩类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南皮低斜坡Ek21、Ek22与孔西斜坡南段Ek22,录井岩性为泥岩、油页岩,井壁取芯岩性为泥岩,气测有些异常,常规测井无法识别储层,核磁测井有储集空间,镜下鉴定为含云泥质粉砂岩、云质泥岩、含砂泥岩、泥晶白云岩等过渡岩类。纵向上累计厚度110 m左右,荧光薄片显示泥质部分发褐色荧光,亮度中暗、暗,裂缝内见蓝色荧光,亮度中暗、暗。过渡岩类为南皮斜坡Ek21、Ek22主要致密储层,厚度大(150 m),分布广,孔西斜坡过渡岩类以中南段Ek22中下部白云岩及云质泥岩较为发育。
2 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研究
2.1 孔二段致密油藏成藏主控因素
沧东凹陷是古近纪两期叠合湖盆,孔二段内陆封闭深水―半深水湖盆沉积优质烃源岩发育,油页岩主要发育于Ek21下部、Ek22中下部和Ek23中上部,平面上分布近古湖盆中心区,有效烃源岩沿东西边界断裂、南北凸起低斜坡大面积分布,烃源岩总厚度50-450 m,亚热带潮湿气候下,淡水-半咸水封闭湖面有机质生产力高,孔二段源岩厚度、有机碳、可溶烃类含量与生烃潜量均较大。沧东凹陷为坳断转换型湖盆,南北演化差异,形成南北两大成因机制构造区,形成两类三个斜坡。南段发育南皮继承型斜坡,坡度缓。在北东向推覆体控制下,进一步形成东西分带格局,西带为简单斜坡构造,断裂不发育,孔二段地层和砂体厚度大,东带发育南北向展布的低幅度背斜,受近东西向断层控制,形成复杂断裂斜坡,孔二段地层相对较薄,砂体在背斜翼部较为发育。凹陷北段在印支-燕山期中央向斜背景下,古近纪经历坳陷-断陷两幕运动,后期受边界断裂强烈的对倾掀斜反转控制,发育反转型斜坡,斜坡陡倾。受沧县、徐黑、孔店和东光四个盆外物源和五个次级物源控制,沧东孔二段发育规模不等的三角洲朵体沉积。其中,南段古地貌平缓,砂体延伸远,具有凸起顺向供砂、侵蚀沟槽输砂、单一坡折、凹槽控砂、斜坡中高部位富砂的控砂机制。北段变化快,发育短轴扇体为主,具有斜坡低部位富砂,中高部位富泥,砂体上倾尖灭的特征。湖盆区大段油页岩、泥质粉砂岩、白云岩大面积叠置连片。优质烃源岩与砂体和岩相展布相匹配,孔二段具有自生自储、常规油致密油共存的特征,三角洲前缘主砂体带形成常规油藏聚集,远端细粒沉积区过渡岩类与油页岩叠置,形成致密油,二者含油连片;同时在油页岩发育区,孔一下冲积扇体沿低斜坡顺断槽展布,紧邻孔二段优质烃源岩,下生上储,断槽区油层厚度大,物性好,构造、岩性联合控藏,与孔二段构成统一成藏系统,利于形成大面积油藏连片规模聚集。
2.2 孔二段致密油藏成藏模式与选区原则
沧东凹陷南皮斜坡孔二段油气成藏受砂岩、生油岩双重控制,近物源主砂体区形成常规油藏,古湖盆低斜坡-湖盆中心油页岩分布区形成致密油,两者叠合连片。
根据以上成藏条件研究,针对沧东凹陷孔二段,提出了叠加改造型湖盆斜坡区岩性油气藏及湖盆中心区致密油满凹勘探的思路,即斜坡区三角洲前缘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砂体有利于近源成藏,形成常规岩性油气藏。而湖盆中心区油页岩、致密砂岩与过渡岩叠置发育,致密油源内连片聚集,为大面积致密油勘探有利区,通过构建常规岩性油气藏与致密油叠加含油连片的油藏模式,有效指导了勘探部署。确定了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油勘探选区原则:
1)泥页岩厚度大于50 m,TOC大于2%,Ro值大于1.0-0.5%。
2)烃源岩甜点区内,致密储层厚度大于20 m,脆性矿物含量一般大于35%,天然裂缝发育。
3)构造相对完整。
4)埋深一般小于4000 m。
通过开展孔二段分油组评价,按照“立体勘探,常规油、致密油兼顾”的思路,开展整体部署与勘探,优选易于地震识别预测、埋深较浅的孔西斜坡中南段砂岩致密油(Ek22、Ek24)及南皮低斜坡东带大面积稳定分布的过渡岩类(Ek21、Ek22)为重点,兼探白云岩,开展部署,截至目前完成部署14口,完钻8口,正钻探井4口,新获工业油流井8口,落实圈闭资源量亿吨级,沧东凹陷南皮斜坡区致密油勘探形成规模增储区。
3 结论与认识
1)孔二段受四大盆外物源控制,发育规模不等的三角洲朵体。湖盆边缘三角洲砂体发育,古湖盆中心三角洲前缘席状砂、远岸水下扇及白云岩等致密储层发育,并与油页岩互层沉积。
2)孔二段烃源岩有机质总体以Ⅰ型为主,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很高,纵向上孔二段烃源岩丰度差异较大,主力生烃层段为Ek21下部,Ek22和Ek23。
3)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油储层包括致密砂岩类、白云岩类、过渡岩类三类,向上发育五个致密油储层甜点段,分别是Ek22油组上部、Ek24油组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段,Ek21油组中下部、 Ek22油组中下部、Ek23油组中下部的白云岩及过渡岩类储层甜
点段。
4)沧东凹陷南皮斜坡受有效烃源岩控制,孔二段自生自储,三角洲前缘主砂体带形成常规油藏聚集,远端细粒沉积区过渡岩类与油页岩叠置,形成致密油,二者含油连片。
5)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油勘探选区原则:泥页岩厚度大于50 m,TOC大于2%,Ro值大于1.0-0.5%;烃源岩甜点区内,致密储层厚度大于20 m,脆性矿物含量一般大于35%,天然裂缝发育;构造相对完整;埋深一般小于4000 m。
注:该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孔南室、基础研究室所有,本人是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文字完成该论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邹才能,朱如凯,等.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J].石油学报,2012,33(2):173-187.
[2]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著.岩性地层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M].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2008.
[3]林森虎,邹才能,袁选俊,等.美国致密油开发现状及启示[J].岩性油气藏,2011,23(4):26-31
油田化学是研究油田勘探、采集、钻井和原油运输过程中相关化学问题的科学,也是石油科学中最早发展的一门学科,是由采油化学、钻井化学和集输化学三部分组成,由这些组成部分就组成了油田化学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勘探、钻井、采油和原油集输虽然是不同的过程,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油田化学的几个组成部分虽然都自己各自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的。油田化学品在油田勘探、钻井、原油集输的过程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油田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更顺利地勘采石油,油田化学品的发展应是重中之重。
一、油田化学在各方面中的应用
1.钻井方面
在一般油田钻井的过程中钻进液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它是指在油田钻井过程中的以其能够满足钻井工作的需求的一切循环流体的总称。其中钻井液有携带和悬浮岩屑、冲洗井底(钻井液在钻头水眼处形成高速液流,可将钻井液与地层压力差压持在井底的岩屑冲起,起到快速清洗井底作用。)、稳定井壁、平衡地层压力(在钻进过程中通过不断调节钻井液密度,使液柱压力能够平衡地层压力,防止井塌和井喷等井下复杂情况发生。)、冷却和钻头、钻具、传递水动力(钻井液在钻头喷嘴处以极高流速冲击井底,提高了钻井速度和破岩效率。高压喷射钻井利用该原理,使高泵压主要分布在钻头处,提高射流对井底的冲击力和钻井速度。)、获取井下信息等这么一些功能。在整个应用过程中,对钻井液也有很多相关的要求,首先应与所钻遇油气层相配伍,满足保护油气层要求,有利于获取良好的岩样、岩芯和电测资料;其次钻井液应具有较好的抗温、抗盐、抗钙镁能力;接着钻井液应环保,减少对钻井人员及环境污染伤害;最后钻井液应具有良好的缓蚀防腐作用,减少对井下工具及地面装备的腐蚀。
2.采油方面
在采油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是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化合物、酸化及酸液添加剂,其中常用的几种表面活性剂烷基磺酸钠(AS)(有磺氯酰化法和磺氧化法两种方法合成)、烷基苯磺酸钠(ABS)、Span和Tween型活性剂、聚醚型活性剂—高分子活性剂、多乙烯多胺型活性剂—AE、AP型活性剂,这些活性剂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能在油田形成吸附界面膜,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更好更方便地采集石油。油田采集中的酸化是决定油好坏的最重要的一步,酸化是用酸或潜在酸处理油田层,以恢复或增加油田层渗透率,实现油田井增产和注水井增注的一种新技术。酸化的分类主要有酸化分类:按油气层类型可分为碳酸岩油气层酸化和砂岩油气层酸化;按酸化工艺可分为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
按酸液组成和性能可分为常规酸酸化和缓速酸酸化。基质酸化:是指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的条件下,将酸液注入油气层,使之沿径向渗入油气层,溶解孔隙及喉道中的堵塞物。压裂酸化:简称酸压,是在足以压开油气层形成裂缝或张开油气层原有裂缝的压力下,对油气层挤酸的一种工艺。常规酸化:是指直接使用盐酸处理碳酸盐岩油气层或碳酸盐胶结的砂岩油气层和直接使用氢氟酸或土酸处理泥质胶结的砂岩油气层。缓速酸酸化:是指用缓速酸处理的油气层的酸化。缓速酸是指为了延缓酸与油气层岩石的反应速度,增加酸的有效作用距离而配制的酸。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缓速酸主要有:自生酸、稠化酸、乳化酸、泡沫酸和化学缓速酸等。酸液添加剂主要有缓蚀剂 、铁离子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稠化剂。
3.原油的集输方面
原油在集输得过程中井壁结蜡会影响原油的产量,甚至会堵塞 油井,迫使油井停产。管线结蜡会使泵压升高,甚至使原油失去流动性,在管内冻结。决定原油流动性的因素为:粘度、粘度、屈服值(即在一定温度下,原油停输后,使原油重新流动所需要的最小压力(启动压力)。改善流动性可采取降粘、防蜡降凝及降低屈服值以及降阻的方法,而防蜡降凝又是改善流动性的关键。)
在地层的温度和压力下,蜡一般溶在原油中。随着油从井筒上升,系统的压力下降气体从原油中逸出,并发生膨胀,吸热,导致原油温度降低,同时由于气体会把原油中的轻组分带出一部分,使原油的溶蜡能力降低,石蜡结晶就从原油中析出,造成油管结蜡。原油与管壁间的温差造成输油管道中的结蜡。在现今油田化学技术中主要使用的是防蜡剂,利用防蜡剂的作用,改变石蜡的结晶形态。蜡晶改性剂的分子中要有与石蜡分子不同的链节,这种物质加入原油中可以改变石蜡结晶形态,使蜡不能聚集长大成网络结构,不易沉积,而易被油流带走。
4.水处理方面
油田污水主要是指从原油脱出的含油污水。处理油田污水目的污水一般都含油、盐、SAa,且水温高,随便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一般采用污水回注。就目前看来,我国处理油田污水的化学方法主要是:除机杂方面是用凝聚或者加硫酸铝、聚合铝 、铁盐等加以沉聚。除油方面主要有自然重力除油(其原理是利用油水密度差,除油效果差,无法达到除油标准);斜板分离除油(斜板罐)增加分离设备工作表面积,缩短油粒上浮距离,提高分高效率“浅池理论”;凝聚与絮凝(混凝除油法)加凝聚剂、絮凝剂使油成絮团与水分离而除去。乳化油珠常常带负电,加入带正电的凝聚剂和絮凝剂,通过电中和作用使油珠变大,油珠上浮,达到除油的目的;
二、油田化学品的发展趋势
1.油田化学品的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使得钻井液的胶体更加稳定,这种材料的研制也满足了油田开发所需的正电离子高和表面积很大的增粘剂的要求,现在的油田中所使用的化学品由纳米的材料制作的主要有:有机正电胶BPS、正电MMH。
2.钻井液是油田化学的重要化学剂,最早的钻井液就是从天然的产物改良而来的,所以,现在对既廉价的既实用的改良的天然的聚合物钻井液的研制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很潜在的应用前景。
3.综合水溶性聚合物疏水性的研究。该聚合物就是在原来的水溶性聚合物大分子上插入很少的疏水链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当聚合物的相关浓度超过临界的结合浓度时,就可以形成结合为主要结构的超级大分子结构,这样的结构就让该聚合物能够形成很好的增粘效果。
三、总结
油田化学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更好地保证油田中钻井、原油的采集、污水的处理等方面的运作。本文直接从油田化学的化学品方面对油田中相关的方面的主要作用和效果作了详细的论述,解释了一些油田化学剂在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原理,最后简单的概述了现今油田化学品的发展趋势,相信本文对我国油田的发展有所裨益。
国外石油税费制度模式
完全开放模式。其特征主要是国家石油工业对内对外完全开放,石油税收对国内外各类石油公司都采用单一标准,一视同仁。政府所得主要来自以所得税为中心的直接税。采用这类模式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其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主要是以现代租让制为基础的。
同时,这些国家往往实现分税制,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有权征税。
大开放模式。其特征主要是石油工业对外开放程度很大,石油勘探活动主要以产量分成合同或者租让制为基础,石油税收对内对外实行两套标准。采用这类模式的国家主要是一些开放较早的发展中国家,其石油勘探活动主要是以产量分成合同或者租让制为基础的。虽然国家对外国石油企业主要征收公司所得税和矿区使用费,但是国家有大量的来自产量分成和政府参股的非税收入。因为这些国家一般都有国家石油公司,所以政府对其设置的税收没有实际意义。
小开放模式。其特征主要是对外开放的范围小,其石油税制结构简单,主要征收公司所得税。采用这类模式的国家主要是一些开放比较晚的几个大的石油输出国,特别是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以及拉美地区的委内瑞拉和墨西哥。这些国家的石油工业主要靠国内的石油公司在支撑,税收主体也主要是国内的石油企业。尽管国家对外国石油企业征收公司所得税和油气出口税,但是这些税额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
国外石油财税制度类型
政府获取石油税费的方式主要体现于石油财税制度。石油财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油气税收和合同安排,它囊括了构成资源国政府与外国石油公司关系的所有合同和财税因素,其主要内容是与成本回收和利润分配有关的财税条款和规定。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产油国都拥有专门针对油气勘探与开发的财税制度。
世界上石油财税制度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租让制,一种是合同制。租让制允许私人获得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矿产所有者将矿产权转让给石油公司,而石油公司向矿产所有者支付矿区使用费。合同制政府保留矿产的所有权,而石油公司可通过产量分成合同或服务合同获得油气产量或其销售收入的分成权。合同制又细分为服务合同和产量分成合同,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承包公司所获得的报酬是现金还是实物(原油)。其中,在服务合同下,勘探开发成果归政府所有,承包公司只能根据合同约定以现金形式回收成本并获得一定报酬;在产量分成制下,承包公司除回收成本外还可获得产量分成。服务合同又进一步分为风险服务合同和单纯服务合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根据利润收费。在风险合同下,承包公司可根据利润收费,而在单纯服务合同下,承包公司的收费与利润无关。
租让制与合同制的根本差别在于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处理不同。在租让制下,石油公司可以得到矿产权;在合同制下,矿产权仍然归政府所有。
不同石油财税制度下有不同的石油税费项目。租让制下的税费项目主要有定金、土地租金、矿区使用费、所得税、生产税或开采税及其它税。产量分成合同税费项目主要有:定金、矿区使用费、产量分成、税收及政府参股。石油税费在不同阶段,征收项目也不同。在油气发现前,政府主要获取定金和土地租金;发现油气后,政府开始参股;在开始生产后,首先征收矿区使用费及生产税和从价税,然后是产量分成,最后是所得税,各种附加税均在所得税后征收。通过对国外石油税费项目、征收途径和过程分析可知,不仅税费种类和费率对石油公司的行为产生影响,税费项目的性质及其征收顺序对石油公司的行为也同样产生影响。在上述税费项目中,定金和矿区使用费大多具有递减性质,并且是首先征收,这就人为地抬高了石油公司的成本,从而使低品味的储量难以得到有效开发,而政府的收益也难以随着油田效益的提高而提高,这是使用具有递减税性质的税费项目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外油气矿业主要税费种类
国外重要产油国石油税费基本上由两大部分构成:油气矿业特有的税费,如权利金、资源租金税、矿业权租金等;适用于所有工业企业的普通税费,如所得税、增值税等。
权利金。权利金也称“矿区使用费”,是指采矿权人向油气资源所有权人因开采和耗竭了不可再生的油气资源而进行的支付,是油气资源所有者经济权益的体现,其所调节的是油气资源所有权人与油气资源开采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资源租金税。资源租金税也称“资源税”,是指对石油企业超过基本的投资收益水平以上的利润征收的税收,从性质上看,属于应由采矿权人返回给油气资源所有权人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超额利润。资源租金税是作为权利金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体现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济权益中的级差地租部分,目的在于调节因不同石油企业的资源丰度等自然条件不同而造成的采矿权人收益上的显著差距,保证公平竞争。
矿业权租金。矿业权租金也称矿业权使用费,是指矿业权人依法向油气资源所有权人缴纳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其租金费率各国都不一样,一般根据矿业活动的类型按面积收费。矿业权租金虽然是按照所占土地面积征收的,但它与土地权无关,而是矿地租金,也是源于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体现的是油气资源所有权人与矿业权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得税。所得税是最重要的一个税种,通常按应税所得的一定百分比计征。不同国家所得税税基的确定方法不同,所得税税率也各不相同。所得税税率较多采取单一税率制或累进税率制。
增值税。增值税的类型有消费型、收入型和生产型三种。但国外基本上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税率一般为20%左右,如丹麦、瑞典税率为25%,芬兰为22%。其特点是,在计征时允许将固定资产购置时,已纳税款一次性全部扣除。
结论
石油勘探开发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行业,诸如投资开采的高风险性、开采与输送的巨额资本需求、相当长的投资准备期及投资偿还期、储量的可耗竭性等。因此,在制订石油税费制度时必须认真考虑和研究石油工业发展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世界各国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以所得税和权利金为主的较有特色的石油税费制度。
与石油勘探开发有关的财税制度是一套由税法、石油法及其附属法规、投资法、国家资源政策及能源政策或特别法等组成的复杂体系,是调整石油生产经营过程中诸多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条例乃至管理体制的总和。
石油勘探开发是一项具有高风险性、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其税制既要服从一般性的税制规定与要求,又要体现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及政府对其发展给予的鼓励政策。为此,大多数国家在制定税制时给予这一行业诸多的优惠。
石油勘探开发业是资金密集行业,其税制多体现以下特点:允许投资有适当的收益率;对于筹集的风险资金所支付的利息和股息在计税时有合理的扣减;允许通过加速折旧等各种办法尽可能早地收回投资。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公司为了补偿日益耗竭的储量,必须投资于勘查,不断寻找新的接替储量。为此,许多国家在税制中采取了“耗竭补贴”制度,这种耗竭补贴的实质是通过降低公司的应税收入而减少公司的税负。
对天然气的消费,虽然各国都规定了较高的消费税或增值税税率,但对商业性用气均规定有“可以返还”的优惠,以体现对天然气工业发展和消费的鼓励政策。
由于石油工业本身发展具有周期性以及世界石油市场变化频繁,石油税收政策调整的频率因此大大加快;同时由于石油勘探和开发条件恶化,石油工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税收条件相对宽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