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19 01:34: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艺术论文

篇1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前提是教师必须是这方面的楷模。正所谓为人师表,如果老师行为不端,怎么可能教育好学生。平时,老师就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谈吐,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面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不要过分地指责学生,要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的相处,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感。只要教师受到了学生的喜爱,那么教师的话语才具有权威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

1.2确定班级奋斗目标

若想让一个团体更有凝聚力,就必须制定出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行。有了目标,大家的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团体才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而在目标的制定上,教师不应该行使决定权,而应该把这个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经过讨论确定奋斗目标。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对新融入的集体特别有热情,所以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召集学生探讨未来的目标,尽情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把想说的全都表达出来,最后运用集体的智慧进行归纳总结,筛选出最终的奋斗目标。

1.3日常的考核要加强

处于叛逆期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所诱惑。为了能够让学生成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教师可以采用道德评判规则。例如:如果某名学生为班集体作出贡献,那么可以累积10分;得到同学的肯定,也可以得到10分等等。一个月总结一次,看谁的得分多,谁就是“道德模范”。长此以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道德观念。

1.4利用大型活动深化集体主义教育意义

教师如果想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利用学校举办的活动是非常好的机会。一些中职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运动会、体育比赛等等。如果教师能借此比赛,锻炼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导他们若想取得胜利就必须需要整体而非个人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战斗力会增强,而且还会从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团队的重要性。

2利用家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1抓好家长工作

目前,家长和学校方面沟通不够,由于家长并不能经常到学校,所以很难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之也一样,教师也无法知道家长平时如何教育学生。因此,在家长和教师面前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家长举办见面会,充分地向学生家长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家长也可以聊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经验。只要双方在理念上达成一致,双管齐下,就可以更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2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让学生家长主动地投入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行动中来才是最关键的,毕竟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让家长时常走进校园去参加一些活动,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对学校、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后,就会引起重视,这样更有利于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工作。当然,也可以教师进行家访,通过家访,让家长了解学校的道德教育理念、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有的放矢的情况下,家长才能够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只要做到学校、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3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提高

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就是教师的自身形象要良好,无论是穿戴还是谈吐都要在学生面前有一个良好的表现。教师在各方面做到位了,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会对学生产生权威性。基于此,学校也要定期地对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加强教师的道德水准。只有教师的水准上去了,才会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工作。

篇2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通过实施开展“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将艺术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总结经验,在动画设计专业领域创造出一套新型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国美术学院探索设立综合绘画工作室,在“大美术”观念指导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多学科交叉式综合教育模式,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和实践,创造出一条中西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教学道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了“国家广告设计职业标准”的制订与教学工作,从中探讨出一套广告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的设计人才。如今,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先锋的创新思路,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科的发展。如,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就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将动漫人才培养试验区办为“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先锋榜样,拓展教学科目,完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毕业生成为各地动画领域的专家、高级导演、管理人才及参与国际竞赛获得奖项的行业领跑者,部分毕业生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启动动漫专业的骨干教师。

二、艺术教育在专业美术院校实践中的价值

篇3

教师要面向学生有效地传授信息,必须经过语言、文字、造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其中教学语言尤为重要。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所谓准确性,就是能够正确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所谓精炼,就是措辞精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嗦,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所谓逻辑性,就是对每个论点的论证推导,步骤严谨,理由充分,无懈可击,合乎逻辑的引出必然的结论,所谓系统性,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层次清楚、结构条例的进行讲解,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取舍得宜,而不是挂一漏万,以点带面,一堂课的讲授记录下来就是一片完整的文章。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没有科学性,就会导致概念模糊,造成判断上的错误,推理上的自相矛盾,这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也阻碍他们的智力发展。

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想像的余地。以难度适当的多方面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想到果。

三、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是一条客观规律。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任何学科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都要深刻体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并使之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这样,教师的爱和憎,使他们既能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又能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感情上的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脱离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去片面追求教育性。

四、教学语言的的生动性

学生理解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而教科书一般是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述的,文字虽简练,但缺乏具体形象和情节,很难吸引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恰当举例,运用有趣的比喻,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五、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篇4

(一)关于考古学与艺术考古学考古学是西方传进的一门先进的人文社会学科,其不同于文献史学,也不同于具有中国传统的金石学——文物学。但是,考古学又和文献史学、文物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历史科学,尤其是中古史以前的历史科学,如果离开了考古学,就会有严重的缺憾。与之相仿,研究文物学,尤其是研究大致相当于中国宋代以前的文物学,离开了考古学也是万万不能的。考古学以田野操作作为其基本的学术特征,简而言之,就是考古学探讨的问题出自于田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践于田野。这里所谓的问题,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样式,包括了存在的环境,维持人类生命及社会的基本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当然是物化的表达),也包括了人对愉悦感的获得。现在,在这里讨论一下“愉悦感的获得和肯定”问题。个体的人乃至组成为社会的人群,受大自然环境的基本掌控,会感觉到生存空间的逼仄。个体的人和组成社会的人群,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制,会感到自己常常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挑战这种逼仄和无能为力的状态,人类是需要思想、梦想和幻想的。在人类的思想、梦想和幻想的范畴之内,既有对大自然、客观环境的琢磨和开发,也有对自身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包括对他人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的借鉴、学习和模仿)。此外,这些思想、梦想和幻想就要给予人们以憧憬、舒适感,以及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当然这种希望,首先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上)。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使人们获得一定的物质剩余和时间闲余的时候,人们要把这种“美”、舒适的感觉物化,这就是艺术与审美的起源。当人们需要了解人类适应环境、顺从环境、挑战环境、破坏环境又被环境所惩罚的历程时,人们离不开环境考古学。当人们了解自身的创造能力,以及由这些创造能力反过来为社会创造物质,生活条件改观,人们生活状态的多样化,又感觉到生产、生活资料总是不够丰富时,人们自然会应用一般考古学来了解这一历史。与人们对于环境考古学、一般考古学需求相仿佛,人们对“美”的历程(认知美、创造美)的探究,当然就需要艺术考古学。所以,社会上极少数人专门从事的考古学,实际上距离全体人类的历史、生命史、生活史、审美史是密合无缝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会认可这一点。

(二)关于艺术史与艺术考古艺术的起源,是和人类有闲余时间思考舒适感即最初美感的物化同步开始。这种物化,不仅仅是通过画面,如在泥板泥地上以及洞穴石壁上的刻划,不仅仅是做出三维造型,如泥塑、陶塑、石雕、木雕等。其实更重要的是对人身本体的各种认可,包括对异性的欣赏、对老人的尊重、对婴孩的抚爱、对少年的引导教育;包括纹身、发饰、穿鼻、穿耳;包括运用发声器官而产生歌唱和诗吟,也包括用躯干、五官、肢体语言发展出的舞蹈。对人身和人群这种美的寄托,可能还要早于利用自然材料的外化的表现。所以,艺术史的开端几乎和人类社会的开端一样古老,人们在肯定了生命和肯定了对生命的维持之后,任何舒适感都有可能导致艺术的产生。所以,虽然个体生命会表达个体性的美感的外化显现,但社会性人类艺术的产生并不主要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基于个体的群体的必然,由个体向群体的聚会和飞跃更为重要。人们定居以后,对摆脱自然的掌控、创作出丰富的物质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日益加强,其发展频率日益加快。同样对于艺术来说,它们的品类、样式、品种、材料、技法的发展与演进,也大抵如此。今天,考古学的收获可以说明这一切。正如人们获得近现代生活以后,很少或很难具体考虑人们从野生动物般生活状态时摆脱出来的那一刻,即真正成为人的那一刻,无论是环境、自身、技术获得与创造,极少去回溯、考虑这一初期或早期的问题。同样,在近现代艺术品类纷繁、光怪陆离、充满激情的表达下,人们也很难去考虑艺术起源的“端点”的问题,如品类、样式、品种、材料、技法的发端。这当然是艺术史的问题,在分门别类的艺术上,又可以区分为美术史(还可以细分水墨画史、油画史、版画史、水彩画史、漫画史等)、设计史、工艺美术史、音乐舞蹈史、综合艺术史。应用考古学的方法,考虑艺术的端点问题以及艺术的早期发展问题,这就是艺术考古学所要解决、解释的端点和早期的问题。正如人们对待新石器时代以后,文字文献产生之后,例如,中国对于从三代直到隋唐五代,虽然文献记载日益详尽,可是考古学还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发现、说明、解读甚至参与重建某个历史的片段。同样,尽管艺术史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文献记录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仍然需要考古学的发现、说明、解读,这就是艺术考古学所要解决、解释的关于艺术发展的问题,事关品类、样式、品种、材料、技法。当现当代艺术不断甚至急切地向历史、向传统汲取营养,重新评价、批判、认识传统,以传统为一种参照以冷静地认识现当代艺术,考古学就是不可缺失的手段。

(三)关于艺术教育人们对生活技能、生产技能的获得,是需要靠教育的。广义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教育范畴之外的。例如,大人对孩童的诱导、模仿、各种教诲,在自然环境当中的趋利避害,人群当中的互相帮助,正确与人相处,包括异性间相处、同辈间相处、异辈间相处的方式和能力,一般来说,这些是非学校教育,每个人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经受这些教育。艺术教育有相近的地方,也就是对基本美丑的辨别,对自己的舒适感的肯定以及对人群总体的舒适感到美感的尊重肯定,这一系列的行为都需要进行诱导和触发,这些教育一般也可以是非学校教育获得的。一些观点认为,人们的艺术是不需要教育的,是先天就能获得的,这种说法起码在后来就不尽准确了;也有认为艺术教育只能是依靠学校教育,这当然也是不完整的认识。艺术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基本审美的教育,对美的认识和肯定。第二,基本的技术教育。歌唱、舞蹈、绘画、雕塑、设计等,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训练。第三,高等的教育及再教育。到了第三个阶段,大致是为了造就专门的艺术人才或者称为专门的艺术家的,如音乐家、画家、雕塑家、设计家等。至于不主要依靠学校培养的艺术天才、天籁之音等,实际上是把教育的第二、第三阶段隐形化了,这个阶段他们摆脱了学校的外在形式,但是这一阶段本身是跨越不过去的。陕北的信天游的老歌王、不识字的“白狼”柴根,讲述过他多少次在山峁上、沟壑间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大声吼唱;津巴布韦地区的非洲石雕、木雕艺人,最有成就者,总是在精益求精,并且以对手的作品作为参照,以提高自己超越对手,这些都是上述第二、第三阶段隐形化的实例。所以,把艺术教育定位于一个广义的艺术教育,就是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升华的过程。我国既然有了艺术院校或艺术系科,有了成规模的学校、课堂、教材书本化的艺术教育,自然应当非常珍视这种条件,以造就

现代艺术家。可是,往往是事与愿违,学校里往往难以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家和大师,其间的问题很多。有一般教育的问题(和非艺术广大院校的教育的问题同在),也有专门教育的一些问题,但这些不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艺术教育的作用时,着重讨论艺术考古对艺术教育某些纠偏的意义和价值。 二、艺术考古教育探究

艺术考古教育,是个相当宽泛的问题,包括针对教育的对象,针对教育的需求和目的,这里分成几个主要层次、几个主要侧面进行讨论。

(一)一般层次对于艺术教育,存在有中专水平、大学本科水平的一般艺术教育层次,艺术考古教育应当介入这个层次。艺术考古学可以考虑专门的本科教育,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古学、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的教学与训练。培养的毕业生,为将来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做准备,也可以向文博考古研究、展示、保管单位提供人才,也可以向社会提供需要。作为非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的艺术学科,应当把艺术考古学作为基础课、必修课之一,这门课程不必占用很长时间。其主要任务是解释清楚审美的起源,艺术的起源,一般艺术史与考古学的关系,解说艺术考古的最基本原理,介绍中外艺术考古的已有成就,使艺术学科的学生初步感觉到艺术考古训练的必要。

(二)中高级层次所谓中高级层次的艺术教育,一般是指硕士、博士阶段,艺术考古的介入应当带有一定的科研成分。对于专修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的硕士生、博士生,要求更加专业一些。例如,对艺术起源的研究,人类起源和艺术起源的关系,早期艺术与人们定居的关系,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技术变革之后艺术的发展问题。其中,艺术的起源的最早阶段其共性是远远大于个性的,人类定居之后,造成了人类艺术气质的分离、变异,要深究其时代和原因,要深究艺术本身与非艺术的因素。不言而喻,就物质遗存来看,艺术考古学所面对的主要对象即考古学的收获,以美术品占绝大多数。其中,首先有平面的和立体的表现;其次,可以分析出来设计的表现(包括工艺设计和艺术设计),间接可以涉及早期的音乐、舞蹈、诗歌等其他艺术门类。因此,应当探讨各个艺术门类在考古学当中所反映的权重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深入了解各种艺术门类其发展时的或迅速或迟缓的表现,以及深究其原因。现在人们已经比较容易地区分,从人类定居时开始,西亚北非地区、中亚地区、欧洲南部、欧洲中部、欧洲西部,东亚等有关地区之间的艺术的差异。除了以上讲到过的艺术表现的差异之外,艺术考古学还要关注材料、技法以及造型偏好的差异,关注有关艺术与艺术之外的因素。

(三)为现代艺术教育服务在几乎任何艺术门类往往都有这样的现象,人们对艺术创作“规律”尚未有掌握时,其艺术创作的原始冲动就越强大,作品品格成为唯一、成为典范、成为不可逾越的巅峰。反之,人们对艺术创作规律掌握的越加透彻,其艺术创作的原始冲动就越加被束缚,作品不可避免地品格低下,中规中矩的艺术作品往往也是最为平庸的艺术作品。恐怕不会有人拒绝从艺术考古教育当中摄取古老艺术创作当中的原动力、原始冲动与创造力。艺术考古学关注艺术家所用材料,艺术材料学在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以后,会反向关注其原始、早期状态。材料的选择使用,会对艺术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为例,甚至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两个时代艺术材料的探讨,舍弃考古学是无法进行的。艺术的历史以美术史为例,说到底,不过是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的理论与技法的纠结互动前进的历史,这一点从考古学所提供的材料上看是非常清晰的。早期的人们为了表现美,同时在向着具象和非具象两条道路在努力奋斗,伊比鲁尼亚、米诺斯、红山、马家窑、两河、埃及、黑非洲地区的早期艺术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西亚、北非、欧洲地区,写实主义主要是和环境地貌学、建筑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相结合,表达的写实主义情趣,即逼真性与人文内涵的结合。在东方,主要以中国艺术为代表,由于意念性和理念性的趋同、至上与笼罩,表达了写意的充分发展。从早期的同途而殊往,发展到近现在的可能的殊途同归,艺术考古学不仅给予了实例和实证,表达各期和各地的技法表现,而且应当指出其深刻的原因,摸索其规律,服务于未来的艺术发展。现在的艺术批评,包括美术批评,尤其在中国,常常呈现出一种无根基的漂浮、浮躁的趋向,趋于玄学的趋向。艺术考古学可以提供一些历史的、基本的参照物,于是当代艺术可以和传统艺术得以比较,个性化的作品可以和群体的无意识艺术倾向相比较,中外的某些作品可以在考古学指出的时间带上相比较。对当代特定的区域,如中国,总体艺术发展水平的评价离不开艺术考古所提供的基础、所提供的路径、所提供的相对比的标本。这样的批评,由实证出发才有可能达到哲学的高度。艺术考古学经过数以万年计的排队和爬梳,经过千余年以来有了专门的艺术家队伍的创作实践,以及艺术史家的梳理和爬梳,找出一定的艺术发展规律并以此建立艺术发展坐标系,这样有助于对人类未来艺术的预测。

(四)艺术的终极目的与艺术考古艺术的终极目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牵涉人类为什么有了艺术而艺术的终极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人类把艺术看作是具有人类自身的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之后,便可知道艺术考古学的教育是一个须臾不可缺失的部分了。艺术的诞生是由人们的自我愉悦开始,艺术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促使人类的圆满达到可能的极致。简而言之,艺术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类社会在艺术层面上的真善美的全面实现。从这种认识出发,人们看到了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直到现当代的太多的假恶丑,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愈加堕落卑劣的趋向。如果说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华民族的存亡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刻,有真正的艺术家提出“艺术救国”的口号,我们这代人听到还带着一种不解的振奋的话,那么现当代的人们对于以艺术、以真善美来救世,恐怕就会有一种切肤的认同的感觉了。艺术品和艺术家本身有真、善、美和并非真、善、美的区别,如果当代人不能够悉数说清楚此间的区分的话,那么艺术考古却能够比较客观的、以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叙述人类以真、善、美对抗假、恶、丑的艺术历程。由此说来,认识艺术的终极意义和终极目的,阐述艺术的终极意义和终极目的,极需要艺术考古学的有力支撑,需要艺术考古学的认真培训。

三、艺术考古课程设计问题

艺术考古应当课程化,在艺术院校尤其需要。各所艺术院校、系科所属地域不同,教学科研特点不同,在设置艺术考古学课程的具体做法上不可能“一刀切”。笔者在这里提供了一种设计,以供参考。

(一)中专、本科阶段以下指的是非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专业。开设“艺术考古学”课程,可以将艺术考古学作为美术史学的前半部。在中专和大学本科阶段,要给学生们以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知道如何采集考古学和文物学成果,了解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

篇5

今天,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象征,公共艺术营造城市的人文环境,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沙里宁(ElielSuarinen)说过:“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那里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悉尼在1994年出台的《公共艺术政策》中明确提出,如果要使人们感知到悉尼是一个伟大的城市,那么整个城市必须随处可见艺术品与文化的存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可见,今天要建设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城市必须要有繁荣的艺术和文化的参与。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建设,与建筑、空间景观、社区环境共同参与,营造城市的总体文化印象。这其中,视觉化艺术设施是城市精细化建设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概述

(一)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称为是城市发展的粗扩期,城市发展的粗犷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很直接,即扩大城市化规模——修路,建楼,从传统农业主导型经济转向以工业化、市场化经济为主导的模式发展。我国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从农业经济直接、同时跨入工业经济和服务型市场经济两个阶段。由于工业与贸易、市场经济的结构化需求,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参与到这场世纪的社会转型变革中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需要大量的体力与知识劳动力的参与和投入,由此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水泥高楼瞬间拔地而起……这一时期的设计需要解决城市的功能问题,这是物化的设计阶段,故称其为“粗犷型”的发展阶段,首要解决的是城市人口最基本的吃、住、行问题。

(二)城市精细化建设阶段

城市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就是广建高楼。诚然,建楼可以很直接地解决人居问题,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高楼大厦仍是城市的主角,但只是其一而不是重要的主角。现代城市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综合化的人工容器。作为人类发展至今最庞大的物化成果——城市俨然成为一个自身不断进化的有机生命体,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内在整体。因为人的复杂多样化需求,城市必然就是一个功能交织、精密运转的机械生物体。在城市化的大建设时期,人类的科技进步支撑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完善城市的各种复杂功能的过程中,比如城市的路网交通,这是城市的主动脉,解决的是“行”的问题。20世纪的国际主义风格强调城市的功能化分区,把城市分为行政区、商业区、金融区、工业区、生活住宅区等等。这是解决关于城市“可用”的问题。在科学主义理性的指导下,城市的标准化、技术化功能设计导致人的行为越来越处于被动性,同时也抹杀了城市之间的个性与特色,在城市的过分功能化与人的多样化需求、人性化需求之间产生了必然的矛盾。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建设时期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至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后城市化”建设时期的到来,这是从城市化发展的粗犷型建设提升到城市精细化的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城市文化”的建设、精致化城市建设。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城市僵化的功能分区,尺度巨大的城市设施和功能绝对单一化等,弱化了人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21世纪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强调人在城市功能中的主动性,展开围绕人工尺度而设计的城市化布局(90年代初,美国率先提出了“新城市主义”概念。新城市主义运动认为城市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相当重要。因为这是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具体化的环节,强调“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是设计的关键原则)。现代城市的意义是多样的、包容的、和谐的,更是宜居和温馨的。城市的市民是由众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包括带着不同追求而来生活、工作的群体集合,建设城市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性、视觉的秩序性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模块化重复和简单统一的秩序与市民对城市多样性的需求矛盾凸显。城市的秩序应当体现在城市的独特的街道景观,街区空间细节的实用与艺术性结合,建设社区的文化特征,强调街区节点的视觉美化与功能的有机关系。构筑城市的视觉意象,应当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空间细节的处理上。正如张钦楠教授在《阅读城市》一书里提出的城市的“细胞”概念。尤其是一些连名字也没有的“小”空间,在那里却看到了城市的“细胞”和起源。而这正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正是这些空间“赋予”了城市独特的生活气息、艺术意境和文化意义。北京的城市“细胞”就是传统的四合院;上海的城市“细胞”就是石库门,弄堂;水乡绍兴的空间“细胞”就是纵横的水系以及河岸上的自然民居和街市。城市就是由这些人居空间的细胞所组成。在后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多强调从城市空间的细节入手,打造精细化城市,比如城市的小型绿地、社区生活的街道、社区的休闲广场、公共交通站点、加油站,以及生活垃圾站等功能节点的设施,或城市的公共开敞部分。其所强调的是区域的场所精神和文化特征,给予充分的艺术化细节再造。须知,一个没有个性的城市难以给人留下印象。城市需要经得起人们长时间的驻足、审视和记忆,为此必须精心打造城市的风格特色和视觉印象,彰显城市的艺术文化品味。城市精细化建设的意义即在于此。

二、找回城市的细节——城市灰色空间

我们通常用城市的亮点来形容一个城市的重点空间节点,比如机场、中心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迎宾大道、海滨大道是城市的观光走廊;纪念性景点、城市的地标建筑、明星大厦是城市的名片;风景名胜、古迹遗址是城市的后花园……这些都是城市网站包括旅游网站的标配内容。反之,城市的非亮点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点课题。今天,当我们站在后城市建设的时间节点上,是否同时也看到了在这些亮点背后的灰色部分?城市除了可以迎接观光的客人,更多的时候城市是市民的居住生活、工作休息的空间,是每个城市人付诸光阴的土壤。我们不能整天像观光客一样,充满好奇地登上观光塔,满怀激情地在迎宾大道上奔跑。生活是对平凡的重复,生活是在拥挤的公共交通里,生活是走进潮湿的菜市场,生活是茶余饭后在小区悠闲散步……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被时代的脚步遗忘的模糊空间。北京798艺术区原为电子工业的老厂区,在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渐颓败成为城市失落的空间。此后,经由艺术家精心设计,改造成为艺术工作室,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画廊、艺术中心、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为一体的各种积极空间的聚合体,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语境的“SOHO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北京798艺术区不仅已经演化成为一个文化概念,甚至被定义成为了“798现象”,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了很强烈的特定的影响。从公共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针对北京798艺术区这样的城市失落空间进行梳理、设计、改造,通过对城市灰色空间的艺术激活,以文化的身份将其重新定位,展开艺术与环境的生动对话,表明视觉艺术的介入对城市灰色空间的改造,可以整体提升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文化品质。城市的生活需要充满乐趣的空间,人们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细节和意义,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需要有艺术温情的关照。

三、视觉艺术改造城市灰色空间

篇6

二、“研讨式”的定义

篇7

体育教学语言艺术的培养与运用

1.培养体育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方法。体育教学语言艺术的培养主要包括节奏的控制、语气的掌握、语调的调整、比喻的运用以及幽默的发挥等方面。

(1)节奏的控制。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技术动作要领、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需要运用口头语言。这些口头语言的运用要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相适应,必须掌握好节奏。若讲得太快,学生来不及理解重点与难点,跟不上教师讲解的思路,听起来感到吃力,注意力会随之分散;若讲得太慢,就不能使技术动作的关键问题吸引学生的意识,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会妨碍对技术要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要根据教材特点与课堂中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控好语言的节奏,做到快慢适时、错落有致。

(2)语气的掌握。根据体育教学的时间、地点、对象等不同情况,教师要注意语气方面的变化,以便及时调节教学氛围。例如,在下达练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时,语气要坚决果断,掷地有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时,语气宜高亢有力,活泼奔放;当学生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时,语气宜亲切自然,轻柔温和;当学生动作练习热情过于高涨时,体育教师则要弱化语气,压低声音,放慢语速,以控制学生的情绪,避免学生过度兴奋。

(3)语调的调整。语调是语言中抑扬顿挫的旋律模式,是语言的“灵魂”。正如周殿福先生所说,“语调是一个句子中间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各种变化,同音高、音长、音强都有联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音声调会给人以生硬、粗暴、强加于人的感觉,会增加人的“心理负荷”,易产生对立的情绪;而低中音的声调则会使人感到亲切、和蔼,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能获得心理上的宽慰。因此,体育教师讲课时声调、音量要适度,以学生能听见、听清为宜。声调太高、音量过大,对学生刺激过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反之,刺激强度过弱,也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注意。

(4)比喻的运用。遇到问题比较深奥或技术较为复杂,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时,则可选用人们生活中较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例如,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学生学习时可能有畏难情绪,体育老师就可以“卖油翁”的故事为例,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学生就能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需要下功夫才能掌握。再如,练习山羊分腿腾越时,有的学生能够跳过去,但因存在畏惧心理或者减速退却,或者手不敢往前伸,或者直接坐在跳马上。遇到这种情况,有教师把“踏板和推手点”形象地比喻成“一块烫人的铁板”,意为不可停留,必须快速踏跳和推手。然后通过正确的示范,辅之以保护措施,学生跳过去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体育教师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平时多搜集、总结一些精妙比喻,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就会起到触类旁通、立竿见影的效果。

(5)幽默的发挥。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风趣语言、滑稽动作的运用,要简易明确,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欣赏水平;要切合课堂要求,与教学内容相关;同时还要掌握好运用幽默的时机。例如,在学生刚开始上课,气氛低落时,适当运用幽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为上课树立一个良好的开端;当学生在长时间练习后感到疲劳、注意力下降时,在学生短暂休息后,及时运用幽默,可以调动学生再次练习的热情;在下课前的整理练习中,幽默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充分放松下来,有利于身体、心理的快速恢复。

运用体育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运用体育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主要是简洁精炼、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新颖优美等。

(1)简洁精炼。在体育课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各种体育概念、动作要领的说明,健康原理、养生技能的分析以及动作要领、练习方法的讲解等,都要求做到言简意赅,详略得当,精讲多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口诀、顺口溜等,就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简洁、精炼原则,如果与示范动作相结合,就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对于篮球动作要领,在讲“行进间传球”时,可以用“奔跑如常莫慌张,侧身面对球方向,一步接来二步传,不停不跳不慌张”这一口诀。在讲“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时,可以用“放松跨步迎接球,上步踏跳快举球,眼看球篮臂上伸,轻轻压腕指拨球”这一口诀。这些口诀的运用,能明显起到简单易懂、便于操作、不易忘记等效果。平时要特别留心搜集这一类口诀,这对加大学生训练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2)生动形象。教学语言只有生动形象,才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体育课堂上来。在讲授新的技术动作时,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讲解,巧妙的比喻,对动作进行声情并茂、细致入微的刻画,把动作的原理、要领和方法进行惟妙惟肖的揭示,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比如,在给学生讲解羽毛球中“鞭打”动作时,教师让同学们回忆小时候抽鞭子的动作,然后用细柳条抽打地面,或手指抽打自己的大腿,让学生体验“鞭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用鞭子抽打陀螺的动作作比喻:“举起鞭子———羽毛球技术中的举拍;鞭子向上扬起———羽毛球拍向后摆;鞭子从上向下抽打———羽毛球拍从后向前甩动;鞭子的前端击中陀螺———羽毛球拍击中羽毛球”。这样就会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鞭打”的概念,能掌握并牢记动作要领,提高教学效果。

(3)风趣幽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授课环境宽广、授课形式多变,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间长,活动量大,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下降;在一些耐力性、力量性的素质训练中,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畏惧心理等。因此,体育课教学急需体育教师适时地以风趣的语言、幽默的故事、夸张的动作,调动情绪,振奋士气。例如,在学习跳高、跳水、游泳、单杠、双杠等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时,可以先讲一则“跳伞”幽默:在高空中的飞机上,严格的教练让每一个队员勇敢地往下跳,他严格到回手抓住一个队员就往飞机下推,这样队员们一个个只得很服从地往下跳。忽然,教练发现他抓住的一个队员在挣脱他的手往后躲,于是他很生气,头也不回就把那个队员扔下了飞机,并且对其他没跳伞的队员说到:“刚才的队员太懦弱,我们不要向他学习!”这时,一个队员突然说:“您刚才把驾驶员扔下去了!”听了这则幽默,学生的疲劳感觉、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就会在会心一笑中烟消云散。

篇8

书法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联系

(一)书法艺术与平面设计都需要遵循形式美的原则

点、线是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书法艺术通过点线组合能够形成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书法中,书法家主要通过对点、线之间的组织、结构和布局来表现书法的形式法则,它讲究均衡和韵律的美学法则。平面设计是一门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艺术,它要求以简洁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涵、传达信息,它注重对称和平衡。此外,无论是在书法艺术构成形态上,还是在平面设计的构成形态上都讲究空间和动态感。

(二)书法艺术与平面设计都体现着设计意识

书法作品是以点、线为基本元素来表现各种对比关系和篇章布局的,所有的书法作品都体现了书法家的设计意识。平面设计本身就是设计意识的体现。由此可见,二者在某种意义上都体现出一定的设计意识。此外,书法作品的装裱也是一种设计,体现着设计意识。对书法作品进行装裱既有利于保护作品不受损害,也能够有效地美化作品,书法装裱的这种功能与现代商品包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书法艺术与平面设计都离不开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不仅是由于它能够传达汉字符号的基本意思,更在于它能够将单纯的汉字符号提升到艺术的境界,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信息。如古代的甲骨文是由尖锐之物凿刻而成的,因而,字体笨拙,充满了诡秘之感;帛文是以竹片作为承载字体的工具,因而,字体游走自如;金文是以模铸为书写形式,因而笔画粗壮而朴茂;汉隶以笔墨作为书写工具,因而端庄秀丽。平面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此外它还借助于一些图形、色彩来增强设计的艺术感染力、表达情感,这一点与书法艺术具有相通之处。[3]平面设计中体现着深厚的文化韵味,尤其是现代平面设计中电脑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更方便、更美观、更规范,但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相比还缺少艺术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因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以书法艺术代替一般的汉字书写,既能够增添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又能够美化设计作品,增强作品的审美性。

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实践运用

(一)书法艺术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既是人们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媒介,也是现代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现代许多平面设计公司都将书法艺术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印章和篆书作为会徽设计的主要元素。篆书具有端庄、凝重、匀称、丰满的特点,既能够彰显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够凸显奥运会的运动主题,表达出一种热烈的气氛,其中毛笔书写的汉字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完美结合。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会徽,设计时将“世”字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进行构图,形成了三人相拥的图形,很好地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主旨。[4]书法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既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也有效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书法艺术在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商品包装上运用传统书法艺术既能够使包装带有浓重的民族气息,又能够增添包装的民族文化气息,书法艺术的这种独特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汉字形式都不具备的。书法艺术在现代商品包装中的作用是以汉字符号的艺术形式来传达信息。如在茶叶外包装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书法艺术书写着的一个飘逸洒脱的“茶”字,旁边还会再配上一幅雅致的图画,书法艺术在这里既与商品的内容完全吻合,也起到了良好的装饰美化作用。书法艺术在书籍封面包装上的应用更是多姿多彩,如在一些文化意味较为浓重的书籍封面上,常常会出现著名书法家的题字,以体现典雅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在一些学术意味较重的、严肃的、权威性的书籍封面,如字典、词典、学术性专著等,一般多采用沉着稳重、端庄严肃、中规中矩的楷书来书写,以体现书籍规范庄重的特征。此外,根据商品的定位、使用对象的不同也需要选择不同的书写形式,如在一些小朋友使用的物品包装上多使用自如洒脱的草书,以传递活泼、快乐之感;在中老年使用的物品包装上则多使用楷书或隶书,以传达稳重之意。在电子商品的包装上多运用醒目的字体,以体现商品的时代性与技术性;在烟、酒等商品包装上则使用豪放的字体,以追求奔放的气势;在女士用品包装上则多使用具有含蓄、阴柔的字体,以体现女性的温柔与婉约。现代社会中,将书法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既能够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商品的文化档次,又能够使消费者有效地将该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区分,拓宽商品的市场销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书法艺术在现代商品包装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篇9

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班集体管理的第一步,没有班干部,班主任光杆司令,班级是管理不好的。所以说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非常重要班主任工作,这个工作好得好,后来的工作会得心应手。这项工作做不好,后来的工作会磕磕绊绊,事倍功半。班主任必须注意班干部的拔作用工作。

1、干部民主选举法。

现在的许多班级干部的选拔任用是通过全班学生民主选举来实现的。这是一种好办法,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但是,班干部的民主选举,并不是班主任老师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尽到班主任教师的责任,做好组织引导工作。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更应该做好选举前的组织动员工作。许多文章对班干部的选举过程有所论述,我们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阐述。

2、特约委任法。班主任为了某种特殊目的,比如帮助某后进生,调动他的积极性,可以委任他担任某一班级干部。应该注意是的,这种委任不应该是班主任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应该事先与班委会成员交换意见,征求他们的同意后,在进行委任,最好是通过班委会进行委任。我们想多说一句的是,班主任对班级有影响力的非正式小团体的“小头目”,有的班主任教师为了稳住班里有影响力的小头目,不让他们闹事,往往用封官的办法给予安抚。这是一种办法,但是班主任在这样做之前,一定要做好这些小头目的思想工作。否则,收不到效果,反倒把班级搞得一团糟,再撤换罢免就晚了。

3、轮流执政法。这也是班干部管理的一种办法。具体做法是,班里的所有成员按事先定好的期限轮流担任班干部。这种办法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锻炼每一位学生的工作能力。但此办法也有弊端,就是组织不好,干部搭配不当,容易造成班级的混乱。

二、违规违纪处罚艺术

处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处罚的目的是告诉学生这样做是错的,警醒学生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处罚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处罚就可以了。在这里要指出的是现在我们的许多班主任处罚不当,或者说是处罚失当,体罚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避免的。处罚手段是班务管理的一种方式,运用得好,有利于班集体建设;运用不好,不仅起不到正向教育效果,还会产生副作用。所以,运用处罚手段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适度原则。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要根据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影响及自己认识情况,对照学校有关违规违纪处罚条文,给予适度的处罚。

如果“量刑”太重,当事学生不服,则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如果“量刑”太轻,则起不到教育当事人的作用,又起不到警示的效果。适度原则同时有另一层含意,是说处罚手段不能滥用。如果班主任动不动就处罚学生,搞得学生人人自危,个个害怕,班级成了“劳改所”,久而久之,处罚就失去了效力,班主任失去了威信,班级不但管理不好,而且迟早会“天下大乱”。

2、及时原则。这条原则是含意是,学生犯了错误,班级发生了问题,班主任必须及时处理。因为,学生犯错误后,心里惴惴不安,比较紧张,在等待着老师的处理。这时班主任老师如果及时给予处理容易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能使“事态”得到及时控制,不至于蔓延开去。如果学生犯错误之后,班主任不及时处理,拖了很长时间不表态,不“结案”,学生会认为班主任无能,没有办法。如果班主任过了很长时间再处理,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记忆淡漠,处理也就起不到教育作用了。

3、公正原则。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时,一定要坚持公正原则,对班里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切忌偏心。如果处罚不公正,“看人下菜碟”,降低了班主任的威信,损害了班规规纪的权威,班级管理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

4、情感原则。处罚是一种强制性的惩戒手段,但不排除情感的作用。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处罚前,一定要讲清处罚的根据;处罚后,还要做好思想工作,多找被处罚学生谈心开导,使被处罚的学生从心里感到震动,相信老师是爱护自己才处罚自己的。不管何种形式的处罚,都必须以爱护受教育者,唤起被教育者的自知为目的。如果违背了这一点,任何形式的处罚都是不足取的。那种伤害学生自尊、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处罚方式必须坚决摈弃。

三、班主任赞美表扬艺术

表扬是教育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的手段。表扬的目的是把它作为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恰当适时的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其进取和自信,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

篇10

一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数码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电脑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脑数码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电脑数码图形与电脑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电脑数码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电脑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电脑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数码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电脑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电脑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电脑数码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电脑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二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差异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电脑电脑数码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

三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在电脑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电脑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电脑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

篇11

景观设计的基本表达方式和建筑一样,是绘画。在景观设计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之前,园林艺术(或园艺)和建筑是平行发展的;建筑师不仅是设计建筑,还兼顾园林的设计和室内空间的设计。自从1919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建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才使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有了统一的标准。

一、绘画史的变革

自从人类开始产生意识以来,绘画是最能反映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2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用绘画来描绘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与感受。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绘画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从古典主义到文艺复兴,在道立体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绘画艺术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内容形式上也通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尝试创造出了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文思想的新作品。

绘画艺术是在历史变革中首当其冲的艺术形式。wWw.133229.COM19世纪以来,艺术资助力量虽资本主义的发展急剧改变,艺术服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封建贵族阶级,而是富裕的资本家,操纵艺术市场的是画廊和艺术沙龙,艺术家不必画权贵喜欢的题材,而广阔的市场中有自己更大的选择,因此出现了新艺术的探索。对绘画艺术变革最早做出反应的是“印象派”,随着印象主义在绘画技法和题材上的改变,印象派画家开始在绘画中反映时展,利用光学发展的成功,改变固有的色彩体系,创造了一个视觉革命的神话。

当塞尚开始用色块的相互序列来构件物体的空间,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的时候,“立体主义”这个影响欧洲新艺术变革的绘画形式开始产生,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现代建筑、现代产品和现代平面设计的形式基础。随着巴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的不断交流,探索,最终使“立体主义”在欧洲广为发展。立体主义的产生给当时正处在新城市不断建立,而又想摆脱传统束缚的建筑家门很大的启发。

二、绘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1858年纽约当局希望在城市中央预留一块土地作为城市公园,旨在使城市之中有一片可供市民休憩的绿洲。后来被誉为现代景观之父的奥姆斯·泰德与同伴卡尔弗特·沃克斯的作品“草坪”赢得了组织者的青睐,自此开始了他的公园和景观设计之路。奥姆斯·泰德的设计把城市中的林荫大道、城市公园、城市医院庭园、滨水地带及城市广场以及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奥姆斯·泰德的设计不仅受到英国田园牧歌风格和优美如画风格的影响,还在其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场地分割的处理手法都成为了今后景观设计中的经典。

位于西班牙巴萨罗那得居里公园,是西班牙天才设计师安东尼·高迪的作品,实际上这个公园他只完成了一半,最早的设计构思是有居里提出的,他希望高迪能帮他设计一个英式园林,而高迪则希望把这个公园设计成为和周围乡村环境和谐融为一体的公园。他在这个项目中身体力行,最具特色要数公园里那色彩斑斓的陶瓷镶嵌,高迪借鉴印象派绘画中“点彩”的技巧,运用细小的各色陶瓷来塑造形象、绘制画面,陶瓷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混合效果使图案更加立体丰富,而且画面上的各种纯色会因对比关系而显得更加明亮。这种瓶贴方式具有巴萨罗那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胡安·米罗的风格,只不过高迪的画是立体的。有时真的难以界定到底是景观影响了绘画还是绘画影响了景观。

在从立体主义到风格主义、印象派、结构主义一步步抽象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发挥了立体主义的理性结构和特色,通过方形和矩形中填充三原色来把形式简化到只有纵横的线条和原色。蒙特里安认为:“黄色是光线运动的象征,蓝色是天空的象征,红色是黄色和蓝色在晨曦时的细语交谈。”彼得·沃克在他的作品中很好的阐释了蒙特里安的绘画理念,不论在他设计的德克萨斯的沃斯堡伯纳特公园还是德国慕尼黑的凯宾斯基酒店前院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用矩阵行列式布置的植物或穿插的道路来强调人工强化的自然已与野外的自然状态的完全不同了,运用色彩的层次来喻示空间的变化,同时运用不同材质色块的区分来强调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升华。

三、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可以选择的材料越来越多,创造出的视觉效果也越来越丰富。随着科技的进步投影技术、激光技术、还有声光电等新科技的日益成熟,景观设计师们将有更多的选择。绘画艺术对景观的影响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我国古代园林就有将自然山水搬入院中的做法,“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对绘画与自然景观相互对照的最好描述,那是的园林让人分不清是在画中还是在现实中,一步一景的优美景致和如梦似幻的四季变换中的让人有在画中游得感悟与陶醉。

景观是一门在“大地上作画”的艺术,是艺术家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表达,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兴起,景观设计必将更加迷人。

参考文献:

篇12

初拟题目:在这项工作之前必须手中有信息、资料和设想,当然可以是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总结,大致可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临床遇到的罕见病和疑难病例;⑵危重病人的诊治经验;⑶阅读国内外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受到的启发,进行技术和方法的移植研究;⑷新药、新仪器的临床应用,新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⑸上级布置或招标的题目。在初步考虑拟选题目之后,应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避免题目类同、结论陈旧和不符合客观事实。在别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寻找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题目。

实验研究阶段:这包括应用国外或国内的先进手段、药物、手术方法、检测等进行临床试用、观察和随访调查,并用动物或正常人作对照试验,要求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及资料,作为论证和评价成果的依据。

整理、分析资料和总结阶段:对以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临床分析和比较,得出显效、有效和生存率、死亡率、发病率等结论,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引证文献作对比。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并对病因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进行论证,包括预后的估价。最后对论文作出自我评价,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撰写论文阶段:该详则祥,该简则简,文字简练,用语准确,恰如其氛,切忌浮夸和虚构。当然,在产生论文以前,每位作者必须学会文献检索,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的X2检验、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回归运算、如何选择样本大小等,努力阅读医学情报信息和文献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写出真正好的论文。

五.医学论文撰写中的常见问题

科研设计的选题与立题问题标题太长,主题不突出。标题与内容不符,或题目太大而内容贫乏。标题单调,主题不明确。关于题目要求:⑴可检索性;⑵特异;⑶明确;⑷简短。命题方法:⑴方法;⑵结论;⑶探讨。

关于把“构成比”当“率”的概念问题。

在医学文献中,我们发现有些作者对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感染率等概念混淆不清。

关于疗效的确切评价问题。

只有观察组没有对照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医学研究结果如无适当的对照比较,就难结论。即使有了对照组,若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同样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以上可见,对照组与实验组一定在性别、年龄、病情、病期、病型、部位、疗程等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其结果才有科学价值。

病例资料经过有意无意的挑选:有些论文,对所谓“资料不全”、“疗程未满”、“未随访到”的病例剔除不计,这样所得的结果往往比实际疗效高,因为若如此剔除,其结果的科学性必然成问题。更有甚者,对一些数据,主观臆断地以某种原因为理由加以剔除,完全失去了这次研究的意义。

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不够。⑴无明确的客观指标、仅凭患者主诉进行考核;⑵观察、研究人员的主观偏面性;⑶考核标准过低;⑷数据未经统计学处理;⑸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统计学分析的差错。⑴对照组的设立(随机同期对照、历史性对照、不同地区或医院的对照交叉对照);⑵随机化分组(简单、区组、分层);⑶盲法(非盲、双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