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15:03: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学结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方向,改革课程的中心目标旨在推动网络媒体下的海报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电商时展需要的设计从业者。尝试以交叉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并掌握相应的技能素养。
2)课程内容
信息时代下的海报设计课程既需要各种相关软件课程的支持;也需要网页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学科知识的支撑。这需要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再配置,大幅增加应用较多的新媒体设计内容,适度地删减现今使用较少的知识内容。同时改变原有的理论—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尝试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式,将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分解由各个小单元解决,强调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技能知识,加强知识的吸收。
3)课程实施
a.综合性和多导师制长久以来艺术设计的各个科目教师独立完成自己的课程教学,学生也很自然的独立看待各科目的知识内容,这造成学生的学科知识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这也是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时往往用不上或者用不好的重要原因。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对于以往由单个教师掌控的课堂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教学的改革必须结合课堂实施方式的革新。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大课堂、宽视野的原则,以项目化、实验性的教学内容配合多导师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课程与宽视野指的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的海报设计课程知识,尝试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教学。以期改变过去独立课程造成的知识碎片化倾向,使高职学生更好的贯通所学知识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请相关电商企业中的一线资深设计师进入课堂,同时将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引入课堂,形成多导师的教学形式。这个过程中尝试了请毕业工作多年有一定成绩的师兄师姐回课堂讲课作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身于一样教学环境下的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优点与劣势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在交流中也更有针对性更有带动性。b.实验性与实用性结合同时运用实际课题与虚拟课题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情景式教学。联系实际的课题设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强调商业化设计。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不论是行业本身还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和学习角色的学生对于其特性的了解都是不全面的,这使得新的海报设计课程会融入更多探索性、实验性的因素。本课程的实验性涵盖着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层的实验性指的是教学过程一方面应该严格按照设计企业的流程来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对相关信息的积累;中期的整合分析吃透主题,通过合适的创作方式,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进行创意突破;后期以一定的输出规范进行符合业界要求的设计。另一方面则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审美能力和自己独特的设计观点。摆脱商业化带来的流水线设计风格。设计的特质注定只有同时具有富个人色彩与实用性两部分特点才能够培养一流的设计从业者。具有实验性的设计摆脱了僵化的约定成俗的商业设计模式,而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的作业初看起来缺少一些实用性,但是却更有生气。这可以培养学生活跃而有生机的设计思维意识,这是学生应该在专业学习的三年中首先掌握的。许多的设计理论知识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过时,只有设计思维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好的思维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在毕业后不断学习,迅速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c.情景化与项目化课程采用理论教学配合模拟一线设计项目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打破以往一人做作业的方式,以个人设计与团队调研、策划、实施相结合的形式,以模拟投标或网上实际项目竞标项目进行。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设计的实际操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实践中学到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增加了课程中的不确定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有乐趣,强调快乐地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d.课程置换在设计课堂中的应用一段时间以来,课程置换一直是不少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中研究的课题,它解决了将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校通过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其工作相应的学分的实际操作问题。在海报设计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承认学生在此期间的实际设计项目,并通过考核计入成绩。在具体操作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实际设计项目,并计入该课程成绩。设计项目的来源一般由校企合作的设计单位或网络设计交易平台(如八戒网等威客网站)提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自由选择,并按工作量情况由个人或小组完成。在考核中按照委托方的采用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
二、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形式对于课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下的海报设计课程评价中可以采用模糊等级制和社会效益评价结合的形式进行。在现有的教育方式中由于我们对于分值评测的依赖程度,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被单一的分值所表示,这使得所有的可以或不可以被数值衡量的能力都被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表示了。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是这么的精确,当我们看到数据时就会下意识的假设这些数字能客观的表现学生的全面情况。但实际上不论这些数字看起来有多么精确,在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衡量方面的有效性都是非常有限的。分值式的评价方式会让艺术设计课程这类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以个体创造为主要形式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特质的课程的评价出现困难。所以模糊式的等级评分制反而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将学生在实际设计项目中的作品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评价中,特别是对被采用的设计进行适当的分值奖励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践。以比较综合的打分方式给学生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
1.1专业课程设置未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近年来,随着扩招规模的加大,高职装饰艺术专业生源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普遍素质较低,一些学生甚至没有美术基础,专业水平较低,甚至缺乏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在进入大学后就学习较广泛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实行“2+1”教学模式后,专业课程较少,未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一般以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为蓝本,修改相关的专业课程。通常是先进行1到2年的基础学习,再一年的专业学习,最后进行专业设计,使得学生参与实习的时间只剩1年不到,进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完成工学结合。
1.3专业教材还需完善
大多数高职装饰艺术专业的教材以本科院校专业教材参照,在进行一定的删减和调整,使得教材内容理论知识偏多且难,实践操作内容较少,同时因为学生还未能全面、系统掌握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不能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设计实践,影响工学结合的实行。
2教学研究方面
2.1教学内容滞后市场需求
装饰艺术专业的学生通常就是学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最多进行一些模拟设计,并未能以实际的行业专业发展为导向,将学、产和研结合起来。装饰艺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如果没有将行业实际需求和教学需求统一起来,很难提升工学结合的预期效果。比如:一些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发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和市场需求已经不适应了,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
2.2教学方式创新不够传统
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粉笔+黑板”,学生的“死记硬背”,进而形成“赶鸭子”的灌输,使得教学显得死板、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失去创新思维和创新的主动性,极大的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最需要的就是创新意识,只有创新观念、创新想法,才能设计出创意、优质的作品。
3学生方面
3.1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目前,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艺术设计行业也有广泛应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已全面实现计算机和数字化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尤其是计算机的特殊功能,能够完成传统方法无法进行的工作,并能达到奇特的效果。但是,如果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或者只重视形式而脱离实际设计内涵,或只重内涵而缺乏艺术感染力,都会降低设计的质量。
3.2为重视原创的设计构思
一些学生在做设计作业时,通常从网上下载相关的信息,再稍微进行调整和修改,就当做自己的设计作业交上去,缺乏系统、全面的构思和创新。优秀的作品都需要设计者通过自己的思维、创新,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充分领会题目的本质,再融入自己的见解和情感,找到完美的形式将其创意表现出来。
(二)困惑二:学生还是上班族?———受教育者的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不再是单纯地过着“三点一线”生活的学生,他们的身份变成了“准员工”,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把自己当成上班族。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此之外参加一些活动,结交一些朋友,等等,相对来说是单纯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之后,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会像员工一样关注自己的业绩,会和别人竞争,会加班、考核、受到奖惩,他们也要学会和同事、上司等不同对象相处,有些刚刚到企业的学生因为不适应相对复杂的人际交往,不能承受相对繁重的业务工作,出现了精神压力,甚至有了心理问题。此时,怎样定位学生的角色,怎样根据角色的变化调整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成了一些教师的困惑。
(三)困惑三:教什么,怎么教?———教育介体的变化教育介体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传统的学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涉及道德和法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内容。工学结合模式下是不是要有所变化,怎么变化?有些思政课教师困惑了,还有一些老师有这样的疑问,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教学内容,还是每个专业都一样,流水线式地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传统学院式模式下,思政教育一般以课堂集中教育为主,老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工学结合模式下,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思政课教师怎样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成了一些教师犯难的问题。一些教师提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原有的班级建制被打乱,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工厂和不同的车间,该怎样集中进行教学活动成了问题和挑战。(四)困惑四:环境改变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环境?———教育环体的变化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既作用于教育者(施教主体),又作用于教育对象(受教主体),共同制约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反过来它又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认识、利用和改造,成为人们(主体)共同面对的客体[3]。学院式教育模式下,学生身处单纯的校园,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经过优化的校园环境,一草一木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要处在校园、企业和社会等多种环境中,有些学生初别校园,甚至会觉得到了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了校园的温馨、宁静,却多了冷漠和残酷的竞争。出了校园,开始真正接触社会,复杂多样的企业文化、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交往理念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观念、行为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思政教育带来了难度。
二、路在脚下: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该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思政教育观念,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按照教学计划在大一开设,有些思政课教师课程结束了,便不再和学生联系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某一阶段通过某些课程就能完全达到效果的,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平时教学中,下课了、放学了,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时,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聆听他们的倾诉,为他们答疑解惑,做他们的人生导师。思政课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时就将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延伸课堂。如果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了,思政课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在企业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通常,人们认为一个好的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实,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二)更新思政教育内容,突出职业教育,注重与专业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采用的教材是全国通用的,从重点院校到专科高职,一本书通用,这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转化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内容之外,必须突出职业教育。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技能是专业课承担的培养任务,高素质则是思政课必须承担的培养任务,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要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工作后能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树立能到基层到一线去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放弃。
(三)借用新媒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
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之外的新出现的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9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运用和影响普遍而深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一手机,一世界”,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运用诸如微博、QQ、电子邮件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超时空性使空间无障碍,无论原来的学生分散在天南海北实习实训,均可以通过如QQ群,微博等方式取得联系;新媒体的及时性为思政教育的素材积累提供了便利,偏于师生针对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和观点,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企业遇到问题便于企业管理者或者学生干部第一时间传达给教师;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于“工学结合”中学生和老师的全面沟通,互动性打破了单项灌输问题,可以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一些平台的交流还可以让受教育者互助解决思想问题;新媒体的匿名性有助于学生心理、情感问题的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是涉及隐私的,新媒体时代可以让心理咨询不再面对面,相比传统的方式学生更能毫无顾忌,这也便于问题的解决;新媒体的超文本性,也就是多媒体性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较之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冲击力更大,能强化教学效果。总之,思政课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新的媒体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工学结合”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缺点
经过一些教学实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应用工学模式并不能很显著地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更深层学习,而取得更优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说,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只能较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也不是什么都能学到的,例如在培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与能力,同样也会有学生反应对此并不能有多大帮助。在我国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存在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种中国性质的工学结合模式。像工学交替模式,考虑教学和实践的时间,进行分隔安排。让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同样得到体现。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中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宗旨。而订单式的工学结合模式,则是针对市场需求,一些用人单位与学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毕业后便可直接到一些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工学模式。也有两段式的预分配模式,学生先在公共课程、理论课程和技能方面进行学习,重视实验与实训等教育环节。再进行预分配教育,即对一些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学校和企业则各派出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然而工学结合模式也并不就等同于这些教育模式,而是在学生学习空余的时间里,学生在一些岗位上实践的模式。在医学教育方面,这一模式虽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积累岗位实际中的认知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刚开始不久,在对专业知识的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就会使得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当然,在一些二级医院,见习生较多,每个人的工作量又很大,就会出现工作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学生自然是无法学习到更多的,那么教育效果自然无法得到体现。而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初步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方法之后,在一些三级医院或者门诊实习,自然得到的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的机会就会大有增加,随之,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增高。于此分析,可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缺陷做出较好地解决对策。因为,在医院或门诊,护理工作在基本操作技能上并不做分科,带教的老师可以给学生更多、更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可以首先让医学学生先到镇、街门诊等一些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习,在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去一些二级医院进行见习。当然,见习前的学生基本操作和自动化仪器的使用,是要进行一定的训练的,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护理之后不至于成为带教的麻烦。在学生进入实习前,也需安排学生的临床见习,这样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常用护理项目的临床应用的理解。当然,各种考核与评价报告也是要做的,工学结合期间,关于学生的锻炼和评价应是多元化的,注重专业,以及各方面能力的考核和总结。学生的自我评价,实习期间护理科的相关评价,学校评价、互评等都是相关评价的方面,对于评价内容,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工作态度,理论知识素质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皆应在评价范围内。学校和相关用人单位、学生应形成教学、见习、评价考核体系。以此保证学生的专业培养效果和提高人才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2.劣势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不少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他们认为学生到了实习单位后,角色就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应由实习单位负责,学校和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脱离出来。同时,他们认为工学结合旨在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另外,由于在工学结合的实习过程中会出现德育教育主体的不明确和主体的交替,这使得学校与企业衔接中出现真空地带,从而降低了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给德育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3.机会工学结合模式为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身份、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都会发生转变,这也会促使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理念发生转变。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些变化,加强德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拓展德育教育的新渠道,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教育机制和理念。
4.挑战在工学结合的教育实践中,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这种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还是比较认可的,但在行动上却不是很积极,有的甚至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就是让学生到工厂做工人,无法学到实际技能,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也没有帮助,加之学习环境由轻松的校园生活转变为紧张的工作环境,部分学生的心理情绪难于适应,所以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会给工学结合模式和学生的职业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开启学生德育工作新局面
1.树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德育工作理念重视德育工作的地位是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真正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培养出既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技术素养,又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求严格执行规定的教学计划,而且要注重德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此外,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还应将企业的管理人员编入德育教师队伍,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质必然会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2.构筑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德育工作阵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分散的学习与工作状态,因此学生有较长时间不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容易使德育工作出现薄弱环节甚至缺失。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让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以事实、案例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去企业与学生交谈,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通信平台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最大程度上消除教育盲区,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教育和引导,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管理机制建设工学结合不仅在教学管理和实施环节上需要校企共同参与,而且在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等方面也需要双方紧密合作。为确保工学交替的顺利开展,必须完善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一个校企共同管理的机制。以校企领导为主帅,由教务处、产学研部门和学生处的领导及系主任组织实施,学生处、产学研部门和团委、辅导员以及专业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落实,实施层级式全方位管理,明确责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是阶段性的和交替性的,且相应的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从而加大管理难度,降低管理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来约束、规范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管理、生活管理、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从而达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4.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自我认知工学结合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累工作经验,加强专业认知,增加就业砝码,而且能帮助贫困学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是有些学生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存在误区,也有学生没有考虑好自己是不是适应这种办学模式。这些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从而贬低或消极对待这种办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加大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解释工作,让学生和家长理解工学结合的理念,充分认识去企业实践和工作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对工学结合专班的信心。同时,要教育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并认同这一人才教育模式,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对自身的认知。
2方法
2.1教学计划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材均采用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案例版),使用同一课程标准,由同一教师授课。在总学时(96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实验组各章节的学时安排,同时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实验组的教材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的安排计划(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为3:2)。
2.2课堂教学
实验组采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与本章解剖学知识相关的临床病例,供对口生分析、讨论,对口生结合学过的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习等经历进行探讨,拓展对口生的解剖学理论知识并提高其分析病例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泌尿系统时举例:患者,女,28岁,已婚,晨起后感觉乏力、头痛,下午出现畏寒,继而出现发热、腰部酸痛伴尿路刺激征。既往身体健康,近两周有过会皮肤感染史。体检:急性病容,体温39.5℃,脉搏110次/分钟,血压130/80mmHg,右肾叩击痛阳性。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15×109/L;尿常规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少许。临床诊断:尿路感染(逆行性)。问题:(1)诊断依据是什么?(2)请分析其解剖学基础知识。让对口生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泌尿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及结构等知识。以案例为中心,以对口生为主体,步步深入,使对口生掌握必要的解剖学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口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教师可适当引入PBL等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法。
2.3实验教学
实验组: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除准备必要的系统解剖标本、模型外,还应提前制作相应的临床应用解剖标本和模型(如注射术、穿刺术、气管插管术、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鼻饲术、心内注射术等解剖标本和模型)及相应的临床操作器械(如腰椎穿刺包、胸腔穿刺包、骨穿包等)。对口生先观察系统解剖标本和临床应用解剖标本,再在大体标本或模型上模拟临床相关操作(如注射术、穿刺术、静脉输液术、气管插管术、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鼻饲术、心内注射术等),在操作中回顾、思考相关解剖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对口生可相互提出与操作相关的解剖学问题,相互讨论,并在解剖标本上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对口生代表结合操作对本次解剖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补充。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先示教,对口生再观察标本、模型,最后教师总结。
3结果
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口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民意测验,并对对口生进行访谈、技能考核等,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采取统一命题及考试的方式,对两组对口生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对口生的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引入工学结合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效果更好。
4讨论
4.1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工学结合就是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用促学,学用结合,提高对口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是由卫生职业高中、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经过高考统一录取的学生。与普招生相比,对口生入学时有比较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对口高考科目有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及一定的临床实习经历,为工学结合(案例教学和模拟临床实验操作)模式教学提供了人体形态结构和临床基本操作的理论基础,对口生不需花过多时间进行课前准备,课堂上进入状态快。但由于中专(或职高)阶段实验条件有限、实习时间短、实验能力及临床操作能力欠缺,所以实施工学结合为对口生提高临床操作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
4.2对口生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点
通过模拟临床操作、案例分析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对口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其学习兴趣及自主参与意识;让对口生直接面对临床问题(案例、临床操作),从实际出发,逆向学习解剖学知识,使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用,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使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加深了对口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对口生之间的合作、师生的教学互动,增强了对口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了对口生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对口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探索
1)课程目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方向,改革课程的中心目标旨在推动网络媒体下的海报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电商时展需要的设计从业者。尝试以交叉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并掌握相应的技能素养。
2)课程内容信息时代下的海报设计课程既需要各种相关软件课程的支持;也需要网页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学科知识的支撑。这需要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再配置,大幅增加应用较多的新媒体设计内容,适度地删减现今使用较少的知识内容。同时改变原有的理论—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尝试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式,将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分解由各个小单元解决,强调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技能知识,加强知识的吸收。
3)课程实施
a.综合性和多导师制长久以来艺术设计的各个科目教师独立完成自己的课程教学,学生也很自然的独立看待各科目的知识内容,这造成学生的学科知识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这也是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时往往用不上或者用不好的重要原因。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对于以往由单个教师掌控的课堂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教学的改革必须结合课堂实施方式的革新。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大课堂、宽视野的原则,以项目化、实验性的教学内容配合多导师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课程与宽视野指的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的海报设计课程知识,尝试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教学。以期改变过去独立课程造成的知识碎片化倾向,使高职学生更好的贯通所学知识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请相关电商企业中的一线资深设计师进入课堂,同时将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引入课堂,形成多导师的教学形式。这个过程中尝试了请毕业工作多年有一定成绩的师兄师姐回课堂讲课作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身于一样教学环境下的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优点与劣势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在交流中也更有针对性更有带动性。
b.实验性与实用性结合同时运用实际课题与虚拟课题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情景式教学。联系实际的课题设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强调商业化设计。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不论是行业本身还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和学习角色的学生对于其特性的了解都是不全面的,这使得新的海报设计课程会融入更多探索性、实验性的因素。本课程的实验性涵盖着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层的实验性指的是教学过程一方面应该严格按照设计企业的流程来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对相关信息的积累;中期的整合分析吃透主题,通过合适的创作方式,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进行创意突破;后期以一定的输出规范进行符合业界要求的设计。另一方面则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审美能力和自己独特的设计观点。摆脱商业化带来的流水线设计风格。设计的特质注定只有同时具有富个人色彩与实用性两部分特点才能够培养一流的设计从业者。具有实验性的设计摆脱了僵化的约定成俗的商业设计模式,而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的作业初看起来缺少一些实用性,但是却更有生气。这可以培养学生活跃而有生机的设计思维意识,这是学生应该在专业学习的三年中首先掌握的。许多的设计理论知识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过时,只有设计思维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好的思维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在毕业后不断学习,迅速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
c.情景化与项目化课程采用理论教学配合模拟一线设计项目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打破以往一人做作业的方式,以个人设计与团队调研、策划、实施相结合的形式,以模拟投标或网上实际项目竞标项目进行。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设计的实际操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实践中学到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增加了课程中的不确定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有乐趣,强调快乐地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d.课程置换在设计课堂中的应用一段时间以来,课程置换一直是不少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中研究的课题,它解决了将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校通过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其工作相应的学分的实际操作问题。在海报设计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承认学生在此期间的实际设计项目,并通过考核计入成绩。在具体操作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实际设计项目,并计入该课程成绩。设计项目的来源一般由校企合作的设计单位或网络设计交易平台(如八戒网等威客网站)提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自由选择,并按工作量情况由个人或小组完成。在考核中按照委托方的采用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
三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形式对于课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下的海报设计课程评价中可以采用模糊等级制和社会效益评价结合的形式进行。在现有的教育方式中由于我们对于分值评测的依赖程度,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被单一的分值所表示,这使得所有的可以或不可以被数值衡量的能力都被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表示了。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是这么的精确,当我们看到数据时就会下意识的假设这些数字能客观的表现学生的全面情况。但实际上不论这些数字看起来有多么精确,在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衡量方面的有效性都是非常有限的。分值式的评价方式会让艺术设计课程这类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以个体创造为主要形式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特质的课程的评价出现困难。所以模糊式的等级评分制反而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将学生在实际设计项目中的作品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评价中,特别是对被采用的设计进行适当的分值奖励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践。以比较综合的打分方式给学生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
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新兴热门专业,一些学校为了扩招、抓住发展机遇而开设此专业。而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过程中,学校并没有对市场、社会进行充分调研、论证,专业培养方案制订缺乏科学依据,从而存在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实践教学内容不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技能水平、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一般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训、毕业设计、认识实习、校外实习等环节,但在具体教学中,高职院校存在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不合理、实践课程安排不科学等问题。例如,校内实训教学中,实训与理论课相脱离,多在理论课结束后安排2周左右的实训,且实训形式多是在机房中简单操作演示物流软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培养。此外,高职院校缺少与企业的合作,毕业岗位实习多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实习不统一、缺乏教师跟踪指导,学生不能很好得从实习中补充知识,实习效果差。
1.2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保障不足
在实践教学中,项目管理至关重要,通过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制定实践标准。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实训项目管理负责机构,不能及时调研市场、社会,不利于与企业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且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缺失。例如,在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在学生实训前,高职院校没有结合学生情况及合作企业、实训项目制定可操作性强、任务明确的任务书,学生实训指导性不足。同时,在实训开展过程中,没有及时与学生、与实训负责人沟通,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实训情况,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在实训完成后,实训评价流于形式,实训考评缺乏依据,无法对以后实践教学提供参考。此外,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施投入方面,多数院校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建设专门的与实践、实训相配套的硬软件设备,如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简单的软件模拟,校外实训应用模式单一,基地参差不齐,为学生提供的动手操作机会少。
2利用“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开展物理管理专业教学
2.1转变教学观念,重构课程结构
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实现“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全面、正确认识“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内涵、意义,从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工作。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工学结合不是简单的“学”多少学时、“工”多少学时,而是两者的相互融合,应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合理调整两者比例,确定何时学、何时工。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以课程整体性、实用性为原则,结合服务的经济区域、学科的内在逻辑重构课程结构,尽可能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同一规划教学环节。例如,一般情况下,可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二学期为第一阶段,第三、四、五学期为第二阶段,第六学期为第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开设理论课程,实践穿插的理论教学中,以基本素质课程学习为主;第二阶段等量设置实践课程,而第三阶段学生进行企业。
2.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教学体系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要素是能力、知识、素质。同时,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环境包括课堂实训教学环境、校内实训教学环境、校外实训教学环境。其中,教学组织的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因此,课堂教学环境建设至关重要,需要根据不同课型进行不同设计。例如,根据不同课型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设计、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利用角色道具、多媒体的模拟工作场景,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使学生更加真实的认识、了解职业工作,并通过合理教学环境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组织、内容、评价四方面,需要院校、教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市场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理论课程、实训课程、企业实训内容等。而在实践教学评价监督体系方面,应组建专门的教学评价小组,开展定期的学生自评、学习指导老师评价、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动态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加大实训教学硬软件设施投入,全面建设实训基地
硬软件设施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开展基础保障,因此,在“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开展中,院校应加大硬软件设施采购资金投入,根据课程需求、专业发展需求配置硬件装备、完善软件系统功能,为实训教学提供良好环境。例如,在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中,硬件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配送中心作业、仓储作业、物流信息技术等,从而实现货位验收、分配等。而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传送设备、托盘货架、超市货架、轻型货架等。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模拟系统、国际货代与报关管理系统、综合运输管理系统等。其中,第三方物流模拟系统需要符合国际惯例操作流程,而业务环节主要包括模拟仓储、运输、配送、客户管理等。此外,在此基础上,院校还应加强物流综合实训室、新建校内物流综合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例如,在现有校内实训室基础上,院校整合物流运营中心,结合物流行业具体情况,搭建新的校内实训平台,开设TPL项目教学课程,更新电子商务等实训室,确保学生实训的高效开展。
目前通过工学模式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自身的角色定位进行合理地转变。首先,院校管理学生的方式呆板,依旧沿用传统班级式专业管理,管理内容大多很多都是学生校内的学校活动,忽视了企业生产中班组、团队和生产的管理需求,这样管理方式下学生就不得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不断转换,极易导致学生出现反感的情绪,也就无法实现该管理模式的实际效果。其次,管理方法主要以命令式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严重的打击,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认识到工学模式的意义,自然也就对其没有兴趣,从而无法真正意义上投入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
(二)实习工作管理未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由于学生中学到大学长期生活在校园的环境中,已经习惯了校园,虽然大学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但实际上大学还是不能脱离“校园”这个标签。正是因为学生习惯了这种环境,加上学校也没有对学生有效地引导,进而使学生在工学结合模式环节中企业实践部分并没有正确的态度。有部分学生存在消极的情绪,面对一些较为简单、不断重复的生产工作时,容易出现厌烦的心理。甚至还可能因为这种情绪影响到工作,进而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现问题。这种意识明显就是还没有脱离学校而进入社会的思想,将工学结合下的企业实习当做“临时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较弱,具体表现就是不按照企业的安排来执行,甚至还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比如旷工、早退等情况。而这种情况除了学生的自身因素外,学校实习工作管理缺乏规范性也是重要的因素。
二、“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改进办法
(一)转变学生管理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工学教学模式培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学生的对这种模式的态度和认识就直接决定了培养的效果。就学生管理而言,主要是要转变管理的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体现,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有所提高,从而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行埋下重要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应更具人性化。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如果到了相关企业实习,那么其身份地位就属于从业者,学校作为学生的管理人,就需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将学生视为进入社会独立发展的人,不能还是按照命令式的管理办法,应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二)优化学生管理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突破了学校的限制,而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合作则是这种模式推行的基础。为此学校就需要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和优化学生管理模式。那么,高职院校就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内容,以促进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较为宽松的环境。同时,作为三方合作之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同样不能忽视企业的作用,应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将其拉入学生管理队伍中参与到管理中。这就需要企业应意识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并不是如正式员工一样,学生还是具有其特殊性,企业应在考虑这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着重突出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
(三)规范学生实习的管理
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已经算是社会中的一员,而不只是学生的身份,同时还充当着企业员工的角色。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并存,无疑使学生管理上的难度有所增加,为此,学校应培养专门的学生管理队伍,通过统一的队伍实现学生实习阶段管理的规范性。首先,在人员的选择上,学校应选择一些自律性较高、有威望的学生按照分组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就有效地弥补教师不能随时在学生身边进行管理的不足。其次,以学生队伍管理实习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交流和沟通也较为方便,实习生接受管理的较为容易。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经多年快速发展已经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如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软件建设有了很大改观,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日益丰富,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正逐步实现。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且很多院校都是中专升格上来的,对高职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2.1学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内涵和实效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学校要发展,首先要搞好校园物质建设,因此往往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主要集中在校园面积的拓展、建筑数量的增加、教学设备的添置、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学校一些显性的物质建设方面。他们没有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缺乏精神文化建设的明确思路,缺少对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出现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甚至流于形式,主要追求学生数量,忽略了学生质量,导致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因无法适应企业需要而淘汰。其次,一些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停留在较低层次,导致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很多学校更多的停留在娱乐或消遣的活动上,让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变成少数特长学生的舞台,而大多数无特长学生则被排除在外。这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2.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注重鼓励学生参与,忽视教职工的作用
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而忽略了教职工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存在偏差,缺少对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缺少对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另外很多教师平时忙着兼职或科研,对学校组织的活动漠不关心,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工作者和行政人员的事,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即可,导致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参与意识。
2.3校园文化建设缺少高职特色和地方特色、行业特色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因此,走工学结合之路是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精髓,只有与当地地方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却无法与当地的主要企业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导致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2.4学校对网络文化建设缺少有效的监管和引导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各有利弊,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新知识,了解一些前沿知识;另一方面,一些不良文化也参杂其中,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诱惑,而一些学生因心理还不很成熟,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而走上歧途。目前各高职院校已越来越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但内容和形式较单一,缺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校对学生网络的使用缺少有效的监管和正面的引导,导致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随意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沉迷网络、利用网络犯罪、网络道德素质下滑等现象。
3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深层次发展
为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各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创新理念,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3.1统一领导层认识,丰富、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在规划学校发展时,领导层要统一认识,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纳入其中,使之与物质文化建成一个系统,这样即使领导层更换,也不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中断。而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更要加大对精神文化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软件的投入。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如组织的活动应尽量平民化,内容能吸引大部分学生的眼球;组织的范围不应仅限于校园内,可以拓展到校门外,如社区、企业、工厂等,让学生进社区服务,进企业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去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从而在活动中使技能和人格得到进一步提升。
3.2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良的校风学风,改变学校传统评价模式
十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校园文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教风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建设一支强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师德师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强调学生的参与和素质教育,还应注重教师的参与作用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端正教师态度,让其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宣传倡导,还要在各项工作中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做到以身作则,多释放正能量,成为学生榜样。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水平和了解企业文化,构建一支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便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鼓励学生、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也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学校要逐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素质考核机制。在教师年终考核时,除了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成效外,还要把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纳入考核范围,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用加分或扣分等强制方式强迫学生参与,应转变教育观念,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个性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3坚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高职特色、当地文化特色和行业特色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高职院校正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当地企业的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为当地经济服务。当前高职院校主要采取的是工学结合模式,因此首先要做好校企文化对接工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等方式,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目标。在职业特色建设方面,可以重点突出“职”的特色,让学生在“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充分激发热情,从而使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和道德得到进一步升华。如可以引入企业文化,创建企业仿真工作室,严格按照企业要求布置,学生进出企业仿真工作室要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在校园里真正体会到职业的氛围,感受到企业的气息。此外,高校要把企业文化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在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穿插企业文化内容,突出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行业知名人士的辐射作用,聘请他们到学院开展讲座,用自身经历激励学生,也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让学生去追求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的有机交融,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植根于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必然受到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充分利用当地地方文化特色,开展一些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人文教育活动。如以漳州为例,可以在学校内加大闽南文化和漳州“五种精神”的宣传,即的革命精神、谷文昌的创业精神、龙江风格的大局精神、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漳州110的服务精神等,大力宣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残疾教师阮文发敬业奉献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让学生形成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团结奉献精神。
3.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高校在网络时代要积极注重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载体,网络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作用,建立完善集学习、教育、娱乐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开辟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要建立网络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健全网络信息监控管理体系,实时监控学生的网络使用动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选题要紧密围绕生的就业,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体现一定的经济价值。综合性是指要从学生的专业和所学出发,能综合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现代管理营销和系统分析方法;实践性是指毕业设计与毕业生职业岗位或期望的职业岗位的具有相关性,突出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中关键能力和基本能力的训练;选题的经济价值是指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取得的成果可以用于解决现实岗位的实际问题或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以上的要求,学生可以选择以下的一种类型:
1.1商务策划类。就顶岗实习企业的具体业务的实施与开展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利用在校所学的知识进行商务策划的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给企业提出业务优化的建议。一般建议岗位为营销或业务类岗位的学生选择此类毕业设计。
1.2策略分析类。以顶岗实习企业为背景,对顶岗实习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与流程中的问题或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自己处理的案例,从专业的角度为企业提供改善或提高的策略和建议。同样建议岗位为营销或业务类岗位的学生选择此类毕业设计。
1.3网页/网站策划类。以顶岗实习企业为背景,进行电子商务网页或网站的设计与策划,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企业需求、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网页/网站作品。选择此类型的学生,要求能对网站首页和相关功能页面的设计和功能的策划,或者对本企业已存在的网站进行评估和优化,并不要求学生制作整体的网站。建议岗位为IT、企业商务管理建议选择。
1.4网络创业规划类。要求学生就某一具体产品/服务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创业思路及工作步骤设计,并进行初步的网络创业实践,记录创业实践的工作过程,归纳项目实施状况并对项目未来发展进行展望。这些多元化又接地气的选题,从内容、性质、工作量上要符合工学结合条件下毕业设计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2.改革毕业设计组织方式。
2.1增设毕业设计认知环节。以往的毕业设计是从第六个学期开始的,学生都已开始校外的工作实习,没有连续的时间对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教学过程进行持续性的认知和学习,同时缺少与指导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增设毕业设计认知环节,将工学结合与毕业设计的内容,结构,格式等相关的的内容以讲座、项目、课程的方式安排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掌握毕业设计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熟悉毕业设计的完整流程,提高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
2.2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传统的毕业设计以一人一题为主,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根据学生实习的岗位和项目的难度,可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设置2-3个人共同完成毕业设计。企业的项目若是综合性的,一人无法全面完整的完成,同一企业实习的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难度,组成2-3人的项目小组,分工完成一项综合的设计任务。
3.改革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选题类型,可采用校企联合共同指导的方式,及校内校外“双师指导制”。毕业设计课题经协商确定后,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设计进度计划,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则负责对学生具体内容指导,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以及一些协调工作;有的课题还可以采用“群体式“的指导方式,一个毕业设计课题可以由多个指导老师组成,同时每一个指导小组也可以同时指导多组学生,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也可以是不同的指导老师。指导手段上有面对面辅导和利用大学城空间等信息技术进行远距离辅导。
4.改革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评价机制。毕业设计的成绩可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组成。利用世界大学城的网络平台,能真实的反应老师的全部指导过程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态度,记录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情况,用以考量毕业设计的平时成绩;评阅成绩由论文选题、文献资料、综合知识运用、论点与论证等方面考量;答辩成绩包括态度、仪表、回答问题情况等方面。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职能的实践,也重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毕业设计改革效果
1.选题符合行业企业实际。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源自自己顶岗实习的企业,源自自己工作岗位的真实内容,关注的是电子商务行业或者本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性问题。这些真实企业的具体问题,实现了考察和锻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的。
二、当前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背景下,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背离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都是为了实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英语课程也不例外。但是,目前我国高职的英语课程不是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实施教学的,而是围绕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来进行的。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初衷是想引导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但现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却成为了英语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学校把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以及考核任课教师教学业绩的唯一指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有些学校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开始了针对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训练,而完全忽视了高职院校开设英语课程是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其次,高职英语教学无视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求,利益相关方都不满意。高职学生来源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少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但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个别学生的英语基础甚至为零。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都是一刀切,以不变应万变。在组织英语教学时,对所有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要求,不顾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个性化需求,使得教学效果令各利益相关方都不满意。第三,师生对社会需求不了解,对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英语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许多师生对这种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不是很了解,对未来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不清楚,导致大部分师生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英语课程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总认为英语课程不如专业课程重要,与其花大量时间来学习英语,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第四,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脱节,缺乏职业性。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都是基础英语,另一种是先学一年基础英语,再开设一学期的专业英语。前者的教学内容以普通基础英语为主,与学生所学专业毫无关联,没有突出专业特色,实用性与职业性不强,起不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后者虽然能具有一定的职业性,但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非常困难。从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跨度很大,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本来就不太好,突然让他们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学生难以记住,其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部分学生放弃了英语学习。第五,英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难以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当前,高职英语教师多是英语专业出身,只具备单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没有行业、企业的实践经历,不了解所教专业领域里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英语知识,以及学生未来的岗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老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在课程开发、社会沟通与协调以及“产、研”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工学结合对教师能力方面的特殊要求。第六,教学管理与评价难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高职教育广泛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英语教学管理与评价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在教学管理上仍然实行单一的学时制,而不是学分制;在评价主体上仍然以老师为主,在评价方式上仍然以书面考试为主。这种管理与评价方式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让企业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来,难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调研市场需求,明确英语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高职英语已不再是一门传授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独立课程,而是要把高职英语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培养职业英语能力,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在各自岗位上用英语从事服务和管理等工作。因此,英语教师要与专业教师一起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专业目标就业岗位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需要什么样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明确英语教学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和地位。英语教学要为培养符合不同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突出英语教学对专业或专业群的支持服务功能,在区分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对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与本专业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2.重构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推行因“专业”施教
以岗位工作所需英语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英语课程,在认真分析各专业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推行因“专业”施教,把基础英语和行业(专业)英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英语教学既能满足一般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又能兼顾各专业和行业的不同实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对接、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在选取教学内容时,除要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
3.在英语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高职英语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日常社交活动和职场业务活动中应用语言的实际能力,既要强调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把工作过程引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职场活动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所学专业的职场活动的实际情况,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设置英语教学项目。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并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把职业技能融合在英语课程的教学项目中,将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实施柔性化的英语课程教学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都在实施“工学交替”的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这给英语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同,有的是按企业生产的淡旺季安排,有的是按各行业的展会集中安排,有的是按学校资源统一安排等。总之,各专业出去实习的时间不一致。这使得传统的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没法进行正常的系统化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学必须探索柔性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实行灵活的学制管理和学分管理,推行企业课堂,在岗位工作过程中学习英语,确保英语教学计划得以完成。
5.建设一支“三双”型高职英语教学团队
要较好地完成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目的,必须要有一支具备“双元、双师、双语”素质的“三双”型教师队伍。“双元”是指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由校企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双师”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企业职员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语”要求教师能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新时期的英语教师不仅要英语水平高,口语交际能力强,而且要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要相当了解,熟悉专业知识,具备专业目标岗位的操作技能,熟知该专业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能够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建设一支“三双”型教学团队是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英语教学的保障。“三双”型教学团队培养途径主要有:
(1)跟班学习,即英语教师跟班学习所教学生所属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英语教师掌握专业知识,然后运用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
(2)实施导师制,即给每一位英语教师配备一名专业课程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使英语教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有全面的了解。
(3)下企业锻炼,即派出英语教师进入企业,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从事实际业务操作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英语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提高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到实际工作中哪些方面需要用到英语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用到什么样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4)派出教师参加教师培训基地的培训。近年来,国家建设了许多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这些培训基地每年都举办培训项目,专门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而开设。
(5)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一起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实际工作状况相符。
6.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构建多元化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外,还应邀请企业专家、社会组织、甚至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企业专家和社会组织最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外语要求,学生最了解自己的需求,让他们参与到英语教学评价中来,能够使教学评价更有效。而且企业专家起到示范作用,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