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时间:2022-12-14 15:41: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银行利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银行利率

篇1

199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体现出了管理利率以及建设利率制度的过程。从那时开始,从法律上和制度上明确了利率管理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重要职能的一个工作。并对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现在,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因此利率的管理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我国商业银行测量利率风险的水平较低,度量风险的方法主要有利息收支占营业的收支比例和敏感性缺口,还有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我国的利益收入和资产负债业务,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还是不够高,中间业务的利润也不高,增加了利率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银行的资本不够充足,可是却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促使银行预防和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较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成为当前的情况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站在总量结构的角度来看,资产不平衡的负债、资产总量与负债总量之间有存借差,所以需要不断的对利率进行调整,增加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风险;从期限结构来分析,资产和负债结构的配比关系不够科学合理;从利率结构角度来分析,同期存款之间不科学的利差,这些都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有影响的内在因素。中央银行针对利率的导向性政策、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等,这些是影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主要因素,这是外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利率的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机会,也将其经济效益提高,可是也导致其不断流动的收益以及资产,并且缺乏安全性。

三、探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系统

1.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标准进行识别和衡量

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利率风险。首先,利率敏感性资产变动和负债价值的变动不够统一。其次,期限结构也缺乏匹配度,这些因素促使商业银行对价格进行重新制定,也提高了利率的风险;不断改变的收益曲线引发不同期限的两种债券收益利率的差距改变,导致一定的商业风险;如果利率发生改变,利率定价的基准也发生改变,导致利率的提高或者降低,促使客户期权风险的产生。在对利率风险进行正确识别以后,还需要分析评估风险。

2.管理利率风险的系统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对管理利率风险的体系进行完善,其组织和决策体系主要是表内管理。其次是表外管理,为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的内部控制利率风险的体系一定要健全,制定的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要使用业务自身的性质和复杂性,进而规范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在核实管理利率风险时一定要确保风险管理方式的稳健和监管方式的全面性,也就是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接着还要建立健全监管报告体系,合理规范的披露信息,促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更加的透明。

3.预防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

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的减轻当前的通胀压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合理的提高存款的利率,可以在储蓄竞争中获胜,也可以将负利率消除,同时因为上升的存款成本,各个商业银行就会将收益少的贷款减少,进而对国家整体信贷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解以后,发现管理利率分先对管理资产负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充分应用了资产负债表内预防措施。例如,制定利率、开发新产品、资金借入等,及时的调整商业银行资产期限以及负债期限,进而将利率风险规避。现在我国不断创新金融,也将利率风险的表外预防措施进行拓展,例如,利率期货合约等,这些都可以规避利率风险。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单调的负债品种,结构失衡,导致其主要利率风险是由定价风险带来的。并且积极的探索对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还要全面综合的对资产表进行管理,促使其更加平衡,也要积极的拓展中间业务,创新资产负债的种类,促使其经营更加多元化。

篇2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决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在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在不断生成。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率的最终决定还得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决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波动幅度会不断加大,利率波动频率也会不断加快,由于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利率风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资本亏损、降低预期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一般采取缺口管理、平均期限管理、动态模拟分析等传统管理手段,近年也开始利用内部审计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深入管理,如设置专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频率、尝试设置相关标准、制定审计流程、改善审计质量等等。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法观念上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状,下面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一、关于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

1.利率风险审计一般采取非现场审计

就一般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这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其目的是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商业银行的总账可以集中到总行或一级分行,会计报表等数据的输出也由上级行直接打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质询被审计单位,审计的时效性得以极大地提高。这使得利用总账传输系统及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实质性的非现场审计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经营管理存在的疑点和问题,评价经营管理现状和风险程度。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制订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方式,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弥补各自局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二者互为补充,统一于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之中。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现场审计保证审计计划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两者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但是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一项较为专业化的、比较独特的审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其大多数大额存贷款都集中在一级分行甚至总行,而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同业拆借等等市场业务一般都是由总行操作,故此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一般都是在一级分行以及总行来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在商业银行的这些层次来进行。在相关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缺口、期限缺口进行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报表,而这些报表往往不需要到实地进行查阅,因为这些资料都会被上交到一级分行及总行。因此,在经营管理比较成熟、高效的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及其内部审计基本上都是非现场审计。

(2)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也是进行非现场审计,但在一些方面,现场审计仍然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

比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制定上,可以一定幅度下浮,无限上浮,这是鼓励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上要更多的考虑贷款风险以及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但其实际制定的贷款利率能否体现上述因素,会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减少,这在报表资料上都是无法显示的,必须现场获取、查阅相关凭证才能够进行实际的风险评价。

再比如存款利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没有下限,不能上浮,虽然央行在国内的一些信用社正在开展利率上浮的试点,但全面的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适度上浮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个别的商业银行或分支机构,为了更多的吸收存款,不惜采取各种高息揽存的违法手段,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而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利率风险,同样在其报表上是不会显示出来的,也需要对一些原始凭证进行严密审计。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

1.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依靠计算机审计。

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利率风险的认识、评价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审计手段。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基层银行的业务数据都会通过银行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上级机构,直至传输到总行。利率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活动所需的数据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获得。利率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自资产、负债项目,这些都是下级行向上级行报送的基本业务数据,完全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获取。

而且,在对利率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的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分析系统来辅助审计。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越来越复杂多变,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如何、相关风险管理是否有效,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测试。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如2004年建行总行审计部下属的非现场审计处和IT审计处,已经共同开发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这在国内银行业中抢了先。一旦相关信息今后便捷、完备的录入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后,审计部门就能对各项业务及其风险进行随时监控。新晨

(2)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否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审计

无论将来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手段如何发展变化,但就目前来看,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对一些原始资料、凭证进行审计。这一点的原因和前面论及的"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的原因是一样的。实际上,对于利率风险审计来说,非现场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尽然,如即便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依靠商业银行汇总到的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资料,仍然可以"非现场性"的完成绝大部分利率风险审计工作。同时,现场审计和实物审计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对于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原因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美)保罗•J•索贝尔,《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年.

[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篇3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看,政策性风险远大于其他风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策性因素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权重较大。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管理权限集中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是授权代管机关。因此,国务院往往从宏观角度考虑利率的升降,这种政策导向在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中体现较为充分。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目前贷款利率仍处于较低点,而1994-1996年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存入的定期存款从2000年后进入兑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这种利率风险往往是政策性的,商业银行只能是被动接受。二是受社会信用环境及国家诚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10%的优惠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三是存贷款业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权重较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业务结构过度集中在存、贷款等利息类业务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金融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占比过低,使商业银行在利率调整中承受了直接损失。

当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非均衡性也会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缺口风险,一是在总量上,资产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出现存差或借差缺口过大,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承受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如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负债成本加重,资产收益下降;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间没有合理利差,如为竞争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无原则下浮,甚至亏损经营[1]。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分析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经营收益和净资产价值带来的潜在影响。国际清算银行的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利率风险由两方面因素构成:投资风险和收益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利率变化使固定利率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业务形成损失的可能性;收益风险是指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化不同步造成收益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银行经营收益,稳定银行市场价值的主要工具[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四类,下面具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这四类利率风险的现状:

1.重新定价风险

所谓重新定价风险是指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到期日的不同或者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的风险。在分析这类利率风险时,须对可能受到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加以分析,即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进行分析。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缺口越大,银行所承担的重新定价风险也越大。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为正缺口,当利率下降时商业银行有利率风险;反之为负缺口,当利率上升时有利率风险[3]。

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自1996年5月以来,央行已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我国存贷款利率8年来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2004年开始,宏观经济的开始局部过热,物价从紧缩状态走向膨胀,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步入升息周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在经历连续降息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降息预期,因此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一直处于不匹配状况,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为负且有加大的趋势,同时长期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种高度适应降息周期的缺口状态将在利率上升时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净利息收入损失。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着资产负债成熟期的结构错配。资产负债的成熟期主要由其回流期决定,回流期指该项资产负债的本金最终回流的时间,在没有任何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资产和负债只有在回流期后才得以重新定价,在此之前,利率的变动对资产负债的收付息没有影响。即使银行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利率变动方向,从而针对性地调整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但当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回流期不匹配时,也会因利率的变化产生收益波动。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直接原因是存贷款的期限结构错配,一方面存款的期限结构短期化,另一方面贷款的期限结构长期化,集中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表现为商业银行回流期的错配。这种回流期负缺口尚不至于引起流动性风险,但是升息周期中却给银行带来净利息收入的损失,由于负债的回流期短于资产的成熟期,负债被迅速定价而导致利息支出迅速增加,使得在某一时间区间内,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当利率变动时,商业银行也将承受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4]。

2.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变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大体上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类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收益减少的风险;另一类是在短期存贷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不一致的情况,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回顾近几年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不乏因遭受基差风险而造成经营损失的实例。如从1996年起,连续8次降息,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差最大为3.6、最小为1.8个百分点,持续的利率下调导致1999年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应付利息储备严重不足,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尤为严重,其负面影响持续到2001年[5]。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利率基差风险将会更大,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3.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结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并因此而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正收益率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就有收益率曲线风险[3]。

利率市场化后,重新定价的不相配性使商业银行暴露于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倾斜和下降的变化中。现行我国发行的国债利率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和央行存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间,银行资产以国债来代替企业贷款,不但收益可大大增加,而且风险为零。近几年债券资产在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短期看,这可给银行带来可观的机会收益,但长期看,债券投资被锁定在较低的收益水平之内,一旦央行利率上调或债券发行利率回升,在债券二级市场换手率较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到时不得不承受较大的利率风险。

4.选择权风险

利率的潜在选择权风险,即利率变动中,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由此而引起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银行的许多存贷款业务都具有期权特征。期权的持有者,总是在对自己有利而对卖方不利的时候行使其权力,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潜在选择权风险。不管实际利率变动是正的或是负的,只要名义利率变动,就可能促使借款人提前偿付未到期贷款或存款人提前提取未到期存款。尤其是当客户提前还贷时,银行却没有得到相关的收入来弥补银行承受的风险,使银行系统积聚了大量的期权型的风险。利率的逐步放开无疑会使银行对潜在选择权的控制难度加大。由于我国自1996年以来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许多企业纷纷“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再加上我国目前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还缺乏政策性限制,因此,选择权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6]。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鉴于利率波动性上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诸多影响。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金融监管并未充分有效,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可能会产生较大范围的震动,因此,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利率的最终市场化创造充分的条件,其中,中央银行增强间接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以及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自身的内部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手段,加强利率风险控制[7]。

1.树立强烈的利率风险控制意识

由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国内银行业没有经过国外重大风险事件的“阵痛”,即使有些机构已惨遭市场风险酿成的损失,也没有引起多少重视,因而利率风险意识普遍较低,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离风险防范的要求甚远。很多银行的董事会还没有健全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有专门委员会的一些银行工作也未到位,甚至一年内连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很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仍不到位;绝大多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缺乏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难以达到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对利率风险及时识别、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预防的目的。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国银行业高度重视。中国银监会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包括利率风险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提出了系统、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当前,国内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聘用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士,对《指引》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认真的研究并制定实施计划,加大实施《指引》的力度。银监会相关部门和各地银监局也要进一步提升对利率风险管控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利率风险管控的相关培训工作,加强利率风险的检查督促力度,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控能力。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和《指引》的落实程度今后应作为银行新业务准入的重要标准[8]。

2.立足现实,着手开展缺口管理

近年来已经有少数商业银行开始尝试运用利率敏感资产与敏感负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资产负债状况。有资料显示,1995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间大多数银行依然保持着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极为薄弱和有限。各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力、技术水平和资产负债表的复杂程度选择一套适合的利率风险衡量软件。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是由构成资产负债表的无数存款、贷款和投资交易的累积结果,每笔存贷款都有自己的现金流量特征。在编制缺口报告时,应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状况及市场利率的波动状况自行决定这种报告编制频率,每旬一次的周期较为适宜。太长会影响到准确性,太短又会加大操作成本。国有银行应该建有负责设计风险管理系统的独立风险控制部门,并确保有足够多的、能够进行稳健的风险管理的人员。利率预测的准确性应该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测主要根据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来判断。在缺口模型中,银行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零缺口,因为由于期限结构的错配,基差风险及期权风险的存在,零缺口并不能保证风险也能够降为零,这只是在银行不能准确判断利率走势时采用的一种防御措施。风险的最终消除仍依赖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

3.创造条件,积极探索运用利率衍生品管理利率风险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且期限短,发放中长期固定利率贷款会产生很大的利率缺口,迫切需要在与客户签订固定利率贷款合同的同时,在利率互换市场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人民币利率互换就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现金流的行为,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在不同市场主体对利率走向判断不一样的时候,它们就会互换交易,这是在参与主体之间分摊市场风险的最有效工具。有了这项业务,公司就可以通过与商业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合约,把浮动利率转换成固定利率。通过这笔交易,公司将自己今后的债务成本一次性地固定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上,从而达到了规避利率风险的目的。当前我国银行体系积聚了巨大的利率风险,为金融稳定埋下了风险隐患。利率互换的高效避险功能,有利于商业银行为巨额债券资产规避利率风险,也有利于通过开展利率互换交易化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所带来的风险。利率互换不仅将有效帮助金融机构规避巨大的利率风险,增强其应对能力,从而使得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更加稳固,提高了央行调控的自主性空间,利率衍生品的创新空间也随之打开[9]。

参考文献

[1]鲁盾.石果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9):34-45.

[2]刘?矗?我国基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现状及对策建议[J].河北金融,2003(6):30-31.

[3]毕鹏.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及对策[R].

[4]徐慧璇.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基于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R].2006-09.

篇4

随着我国逐步放开利率,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种主要风险。因此,对利率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加强利率风险防范就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的自,这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利率的频繁波动更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这种利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一致可能导致收益变动风险

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额、期限和结构,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较大,其形成原因在于:

一是在总量结构上,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二是在期限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以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情况。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可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但当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银行原有的资产负债期望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三是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如此造成存贷利差的下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不匹配,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频繁波动极易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而当其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一致,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步时,银行收益变动的风险更大。

银行间的利率竞争加大了贷款风险

利率市场化在扩大了银行自主经营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趋激烈,这种竞争可由各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来体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在相互竞争的推动和影响下,利率成为银行竞争优质客户、争夺优良项目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工具,可以预见,存款利率将呈现走高的趋势。为追求短期收益,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商业银行势必相应地提高贷款利率,其结果必然是刺激风险贷款需求增加,偿还能力较强的低风险企业可能因利率过高而退出信贷市场,而那些偿还能力较弱、具有高风险的企业则充斥着信贷市场。特别是利率超高时,一般生产性投资项目不可能产生足够多利润来支付高利息,信贷资金便设法流入投资性极强的房地产、证券投资等高风险行业。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将使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下降,资产风险上升,平均利润率降低,也加剧了银行借款者的道德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风险与贷款利率高低之间并不存在单调的正比关系,事实上的高风险贷款不一定能得到高收益的补偿,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平均质量可能下降,信贷风险增大。

利率调整的时间、幅度不同可能产生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由于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或长短期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所产生的风险。基差风险大体上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类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收益减少的风险;另一类是在短期存贷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回顾近几年我国存贷款的调整,每次调整中存贷款利率的变动都是不同步的。如从1996年起,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差最大为3.6%、最小为1.8%,存贷利差处于不断变化中。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利率基差风险将会更大,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利率的潜在选择权加大风险控制难度

利率的潜在选择权风险,即利率变动中,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由此而引起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银行的许多存贷款业务,比如活期存款、可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具有利率上限(或下限)的存贷款、可提前偿还的工商贷款等,都具有期权特征。期权的持有者,不管是单独的还是组合的,总是在对自己有利而对卖方不利的时候行使其权力,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潜在选择权风险。不管实际利率变动是正的或是负的,由于其变动往往会对人们产生一种利率幻觉,因此只要名义利率变动,就可能促使借款人提前偿付未到期贷款或存款人提前提取未到期存款。客户提前支取未到期定期存款时,银行按活期利率支付利息,这是客户行使期权所应支付的成本;而客户提前还贷却往往由于政策不明确和同业竞争的压力,无法对其收取相应的费用进行补偿。这就意味着银行对客户提供了含有期权的金融产品,却没有得到相关的收入来弥补银行承受的风险,使银行系统积聚了大量的期权型的风险。利率的逐步放开无疑会使银行对潜在选择权的控制难度加大。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防范措施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目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减少损失,具体需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提高对长、短期利率的预测能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利率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要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必须对市场利率变动走向做出预测,分析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以及如何重新配置银行的资产负债。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加强宏观经济的研究,从多种渠道收集反映经济情况、货币政策的信息,对利率走势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分析,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尤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等更应时刻关注;另一方面应摸清本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当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利率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利率风险度量模型,观测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根据度量的结果对风险进行规避。首先可以利用缺口分析法去分析资产负债利率的敏感度与缺口,从而大体测度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的度量可以运用如久期分析模型、VAR方法等,久期分析模型能反映资产负债的现金流量及时间分布结构;VAR方法是在一定概率和分布假设条件下,度量市场面临损益的平均值。这些风险度量技术对任何原因下产生的利率风险都进行了度量,还可以进一步度量对具体某一因素带来的利率风险。

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贯穿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全程,细致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增强,市场利率的变动可以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降低所有者投资价值的方式对银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若发现利率风险过大,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使利率变动带来的负债成本变动和资产盈利变动相抵,从而规避利率变动风险。

在预测市场利率上升时,可有意识地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正。这样市场利率如能如期上升,银行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的增长快于负债利息成本支出的增长,在其他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银行净收益增加;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则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负,这样负债成本的下降快于资产收益的下降,银行的负债成本减少。同时,商业银行一方面应适当增加主动负债的比重,比如增加活期存款、短期同业拆借资金甚至发行短期金融债券等,以控制综合成本,转移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不能内部消化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使资产多样化,扩大流动性投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去,或尝试通过不同的资产组合,诸如加大国债、金融债券的投资力度、扩大信用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以及票据贴现业务等,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

建立合理的产品定价体系

产品定价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所以拥有了定价权后,商业银行要在自觉接受行业自律约束下逐步积累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价的经验,建立合理的产品定价体系。一是要有严格的成本约束机制,定价必须在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基础上进行。二是贷款的管理部门需要深入了解贷款的风险状况,根据客户及产品情况实行差别定价。三是产品定价不能过度地偏离市场的一般利率水平,要参考市场的发展变化和运行态势,了解同业市场价格定位和自身的经营策略,以避免恶性和无序竞争。产品定价机制运行后,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稽核监督,避免由于利率浮动权力的下放造成下级管理者和经办者利用职权给予客户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或计息方式而酿成的道德风险。

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开发金融衍生工具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90%依赖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实际经营范围窄、品种少、业务规模小、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从而使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及之后承受着很大的利率风险,也使其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特别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业务,比如国内外结算、财务顾问、承诺、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高附加值的业务等。这些业务都是商业银行规避利率市场化风险、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银行利润对存贷利差的依赖性和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副作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方向。此外,商业银行也可通过增加无利率风险业务来降低整体利率风险,减少利率风险的困扰。

建立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个新的挑战,随着利率的逐步放开,利率风险加大,对商业银行健全内部利率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和规避市场利率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

篇5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导致其净利息收入或市场价值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自1952年至70年代末, 我国人民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2008年下半年3个多月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因而有必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管理问题。

一、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作用与必要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1.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作用

《商业银行法》第31 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这样就会造成利率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市场的供求变化, 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在筹集资金时所付出的报酬, 以及在运用资金时所得到的收益不相同, 于是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利率风险。首先是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在利率市场化的过渡时期,银行业因为激烈的竞争而导致存贷利差缩小。具体表现是:贷款利率大幅下降、银行筹资成本增加。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总体上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水平下降将难以避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普遍在70%以上,利差缩小无疑将对银行赢利造成严重影响。其次是当前国家为鼓励投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人为地压低利率,形成“金融抑制”。

2.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主要体现在:(1)外部环境的变化。从经营环境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运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日益频繁,商业银行经营的利率环境波动性加大,利率风险更加凸现。从监管环境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加强。(2)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资产长期化趋势加剧,负债中定期存款比重降低,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为利率风险的来源。加之净利息收入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更加大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二、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措施

1.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越来越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传统的利率管理模式己不适应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一套新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来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一个完整、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系统需要由以下责任部门和相关的支持部门、业务部门构成,每个部门和组织都具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责任。

2.完善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机制

资金的定价对外是银行与客户商定借贷资金价格的行为, 对内是对资产运作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控制性活动, 要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高效率、低风险, 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就必须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资金定价机制。金融产品定价主要是确定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变动规则及违约责任, 也就是确定是采用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 但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定价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利率风险问题。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基本上没有设立专职的金融产品定价部门, 容易造成各种风险。因此, 要督促商业银行尽快完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加强对金融产品定价问题的研究, 设立并强化专职的金融产品定价部门。

3.科学预测人民币利率走势

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必须建立在对利率走势的正确判断上。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波动受市场影响,银行管理者对利率风险的判断有更多的依据和基础。而我国商业银行关于利率预测的工作还刚刚起步。要科学预测利率走势,必须系统地掌握利率预测理论和方法,借鉴西方先进利率预测模型,结合我国的利率形成机制,创造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预测模型。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间点等。同时,商业银行也要随时关注央行政策举措,及时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4.完善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1)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职能部门基本上是资金财务部门, 主要负责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文件的转发及解释等工作。但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尚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鉴于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我国商业银行要将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能集中由同一部门管理-利率风险管理部, 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如董事会负责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政策, 统计部门负责提供资产负债剩余期限等数据, 研究部门负责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利率的走势预测等等。(2)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反馈机制。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对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进行及时、定期、规范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与之配套的、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 通过其反馈功能将获得的信息与部门正加紧制定“放贷人条例”和相关的管理规定。此举意在保障有资金者的放贷权利, 是对其财富使用权的尊重。

5.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1)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首先

要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丰富发行品种,调整证券的期限结构使其逐步合理化。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资产证券化的二级流通市场,使证券市场为商

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要大力培育金融衍生

市场。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金融衍生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银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2)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透明度。一旦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就将由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此时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价格就会各不相同。因此要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来确保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加强对利率的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要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总之,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银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进行管理。否则,利率风险管理方方面面只能是空谈。

参考文献:

[1] 冯宗宪,郭建伟.银行利率定价原理和方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8

[2] 李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0(9):43-44

[3]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68-72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41-02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即使在利率管制时代,来源于中央银行政策的利率风险就已经存在(邵伏军,2004)受金融严格管制、预算软约束和金融市场发育迟缓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几乎是空白,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对稳健经营的重要性认识,利率风险管理观念淡薄。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转轨利率风险已是实实在在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利差收入和资产质量(栗建平,2004;杜崇东,2005),虽然监管当局通过信息提示、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设定利率风险衡量指标等方式不断要求商业银行注意利率风险管理,但对利率风险的信息披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未能反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如前所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在市场风险框架内仅给出了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来反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一种典型的持续期分析方法。从理论上看,持续期模型暗含的重要假设是在利率发生变动时收益曲线是平行移动的,也就是说没有考虑收益曲线的扭曲及斜率的变化所引起的现金流的变化 (存款户提前取出定期存款,或者借款者加速还款等),未能反映在同一时间区间内的不同利率水平间的关系的变化所导致的基差点风险;持续期模型只能精确地衡量利率的微小幅变动(增减1个基本点)对贷款或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一旦利率发生较大的变动(如增减200个基本点),该模型对贷款或证券价格的变化的预测会产生一定的误差1。持续期模型假定贷款利率或债券利率在一开始就是固定的且在到期之前保持不变。然而事实上许多债券和贷款都采取浮动利率的形式。一般而言,浮动利率资产的持续期指的是从购买资产日起到重新定价时间的时间间隔。规模较小的银行的负债主要为储蓄存款,部分储蓄存款可能没有固定的到期日或隐含期权。活期帐户的资金周转并不频繁,由于没有明确的到期日,在计算它的持续期时向题就产生了,而核心存款的微小变化对持续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标准的持续期分析隐含的假设意味着它末充分考虑期权风险。

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仅考虑了利率平行上升200点的情形,这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头寸是合适的,利率上升会引起商业银行净值的下降。若考虑到国债远期交易、利率互换交易和期货交易等衍生工具及某些利率金融产品的隐含期权特性,利率的平行上升是不够的,利率的下降同样会对它们的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进一步说,利率变化的幅度的设定过于粗糙,没有考虑利率的小幅变动如50点、100点和重大变动如300点时商业银行价值的变化。

(三)缺乏可操作的指导性利率风险信息披露规范

虽然银监会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中明确地说明了用利率敏感度指标来解释利率风险,除上文所论及的没有考虑业务范围和复杂程度的差异外,对于商业银行如何识别不同性质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中所隐含的利率风险没有明确的指导性原则和可操作的方法,利率风险度量模型的使用、利率风险控制 (如风险限额)、利率风险管理等也同样缺乏管理性文件和指导准则,也就不存在规范的利率风险信息披露规则。这方面美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应根据其业务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利率风险指导规范。

(四)对转轨时期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不足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提出的《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仅是一个一般性的指导性框架,是基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利率风险管理实践,而我国尚处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包括管制风险、转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管制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具有被动性,缺乏公认的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在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框架中,如何反映这种特殊性和差异性,做到一般性原则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措施

(一)提高对利率风险信息披露重要性的认识

商业银行应加强有关利率风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培训,尤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充分认识到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并存情况下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风险来源的变化以及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利差收入、非利差收入及经济价值、资本金的影响等,使管理层和员工认识到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二)加强研究,为有效的利率风险信息披露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及研究机构应加强对转轨时期利率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有效管理管制利率风险;如何在货币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更科学地构造基准收益率曲线,从而使市场利率风险的管理有效和规范;转轨时期的利率变化具有体制转换的特征,在利率风险信息批露中如何反映等,从而为有效的利率风险信息披露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完善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

首先,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应反映利率上升和下降两种利率变动的方向,揭示利率变化对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影响;其次,不仅要考虑利率较大幅度变动(如200个基本点)利差收入及经济价值的变化,也要考虑利率发生小幅度(如27个基本点、50个基本点、100个基本点等)变动时利差收入及经济价值的变化;第三,利率风险披露中应包含商业银行所运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头寸及其作用,部分揭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和风格。

(四)制定统一的利率风险披露框架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原有利率风险管理指标的基础上,扩展反映利率风险的指标,形成统一的披露框架。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原则性框架,以《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利率敏感度为基础,到期日、期限、重新定价、基点价值、利率冲击结果等均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基本框架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期限长短是影响利率变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利率风险信息披露中,资产、负债和表外的到期日和期限作为基础信息应予以批露。二是 以重新定价日为标准的期限分析方法简单易行,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都适用,可粗略反映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时商业银行利差收入的变化。三是 持续期缺口分析反映在利率发生微小变动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净值的变化,考虑到利率类金融产品的复杂化,要增加利率变动的方向和幅度。四是 静态模拟分析反映在利率发生较大变动(一般为300点)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净值的变化,不仅能够考虑利率水平变动的利率风险,而且能够分析收益曲线风险、基点差风险、期权风险和利率较大幅度变化时所产生的冲击,进而揭示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从国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信息披露的情况看,静态模拟分析替代持续期分析逐步成为核心指标。动态模拟分析详尽地构造出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预期变化和利率变动的未来路径。例如,构造银行改变其执行的利率战略(如存款)、银行客户的行为(如储蓄账户的提款行为)、银行本来可能会经营的一系列业务(新贷款及其它交易)。运用上述假想的未来经营活动和再投资战略,推测预期现金流,估算动态收入和经济价值,最重要的是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风格和能力。五是对于特定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要设立单个指标反映其利率敏感性。如国债、金融债和资产支持证券,要计算其基点价值和有效持续期;而对于期限较长的不同类型的贷款如10年期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要考虑提前偿付特性等等。同时要对如何处理行为到期日与合同到期日不同的头寸(如抵押贷款和抵押相关的证券、无固定到期日的存款如活期储蓄存款和通知存款)予以说明。六是对利率衍生工具和利率风险衡量的方法予以特别说明。

(五)制定不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信息批露的程序和指导性文件

篇7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

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见图1)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见表1)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险管理操作等(见图2)。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见表2)、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 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

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四、结论

根据一些相关利率风险研究的文献可归纳出,事实上许多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利率风险管理仍沿用最基本的传统方法,即动态模拟分析、持续期分析、期间缺口分析等资产负债管理。只有知名投资银行、综合银行愿意不计代价,花费巨资自行构建风险控管系统。但传统分析方法在信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帮助之下,渐趋精致化、个别化。举例来说,期间缺口分析,各期别越分越细,所得出的数据越详细,对利率风险管理也就越有利,所能掌握的风险值应该越正确。时间性的掌握也是另一大突破,借助实时信息导入,立即运算相对利率风险,使管理者可以随时取得报表,就最实时的市场状况,采取必要的风险头寸调整策略。

总而言之,有系统地评估实施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结合内部信息部门与外部力量的帮助,使利率风险的衡量与决策过程更流畅更有效率,是我国商业银行应付日益竞争的环境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使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注入风险值管理观念,建构导入风险值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应该是一般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吕莉.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2.黄宪、赵征、代军勋.银行管理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

3.Rene M.Stulz .殷剑锋、程炼、杨涛译.风险管理与衍生产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

4.赵先信.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风险计量与资本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

5.甘培根、林志琦.外国金融制度与业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2月

篇8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2-0072-02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一、2007年上半年利率走势分析

2007年上半年,央行运用货币政策手段,两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窗口指导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模和进度加以控制,货币政策稳健中适度从紧。同时,央行也致力构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2007年1月1日,央行通过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网正式对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以下简称SHIBOR)。半年来,央行、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出台了以SHIBOR为基准发行企业债,票据业务、利率互换以SHIBOR为基准进行报价等一系列举措,旨在将SHIBOR培育成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经过半年运行,SHIBOR逐渐发挥出货币市场风向标、利率型金融产品定价基准、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等功能。

上半年SHIBOR走势情况为:一个月(含)以内各期限SHIBOR体现出一致的走势,2月12日、4月25日、6月18日形成3次波峰,上述日期之前SHI-BOR一路走高,之后急转下行,波动性较为明显,一周SHIBOR在1月16日降为上半年最低点1.3733%,4月25日到达上半年最高点4.7253%,波幅为3.352%。三个月(含)以上各期限SHIBOR走势较为平稳,呈缓慢爬升之势,三个月SHIBOR在年初处于上半年最低点2.8077%,到6月末达上半年最高点3.0868%,波幅仅为0.2791%。上半年,SHIBOR走势与资本市场活动关系较为密切,一个月(含)以内短端SHIBOR利率在中国平安、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远洋等新股发行资金申购前一周开始攀升,在冻结日达到峰值后逐渐回落,由此可以看出,短端SHIBOR已能较真实反映出货币市场供求情况,长端SHIBOR温和上升则反映了对长期利率走势看涨的预期。

在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频繁,短端SHI,BOR波动较大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有所上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现状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日或重新定价时间差异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引起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发生变化,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在2007年上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资金来源方面,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一般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2007年6月末,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为66.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为37.6%,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此外,储蓄存款向同业存款分流出现了储蓄存款净下降,为2000年以来所仅见。上半年储蓄存款增加7972亿元,同比少增5981亿元。与此同时,同业存款大幅增长,上半年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8490亿元,尤其是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成倍增长。资金运用方面,贷款呈长期化趋势。上半年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4.8%,同比上升7.9个百分点。

上表中三个月以内资产负债间巨大负缺口以及5年期以上正缺口,印证了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特点,各期限资产负债累计缺口均为负,在利率上升时期,处于不利的地位,当利率上升200个基点时,净利息收入累计减少437.05亿元。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应成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一项重要内容。

(二)收益率曲线风险

有的银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基础建立内部收益率曲线,银行通过关注内部收益曲线的斜率与形态发生的变化,指导资金短期拆借及中长期债券投资等业务,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业务风险。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内部收益率曲线,根据收益率曲线进行风险管理也无从谈起。根据正确的数据建立内部收益率曲线将是完善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

(三)存贷款基准利差缩小,基本点风险加大

基本点风险指一般利率水平变化引起重新定价特征相似的金融工具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化,从而影响金融机构收益的风险。以存贷款业务为例,当存、贷款利率均实行按月浮动时,若两者参照的基准利率变动幅度不同,则会引起金融机构利差收益的变动。2007年上半年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幅度并不一致,截至6月末,某银行六个月、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存贷款利差分别较年初收窄0.09、0.09、0.27、0.36个百分点,以全部金融机构6月末贷款余额26.5万亿元、平均收窄0.15个百分点估算,年利差收入将减少397.5亿元。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竞争的加剧以及目前存贷款定价的二元模式,存贷款利差必将进一步缩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四)内含选择权风险

内含选择权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包含的期权,目前商业银行的期权选择权主要来自于定期存款提前赎回和贷款的提前偿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快速增长反映了经济活动中含权资产比重的不断上升。随着银行产品创新以及各种期权性业务的蓬勃发展,期权性风险将构成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主要挑战。

三、对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

内部资金执行利率要根据资金供求关系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建立以后,可以将利率管理从业务经营中分离出来,剥离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实行集中管理,通过资产负债表表内调节和表外对冲等措施来管理风险。

(二)运用金融产品进行避险

篇9

作者简介:谷秀娟(1968-),女,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公司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121-04 收稿日期:2007-11-08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导致其净利息收入或市场fire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因而有必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管理问题。

一、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性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商业银行已由传统的资金中介发展成为风险中介,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来源。但是,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纲领性文件的巴塞尔协议的最初文本――巴塞尔协议I(1988年颁布),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的,而没有考虑利率风险和其他市场风险。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利率、汇率等市场因子的波动不断加剧,加之其引发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危机事件,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以利率风险为主的市场风险提出资本要求。在我国,银监会2004年出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其中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容基本上与BIS模式相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主要体现在: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从经营环境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运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日益频繁,商业银行经营的利率环境波动性加大,利率风险更加凸现。

从监管环境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加强。另外,2006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试行新会计准则,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对银行部分资产负债采取“盯市原则”,并且采用套期会计将原来在表外核算的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反映,这样,利率波动给银行带来的各种潜在损益(为了体现核算的审慎性,主要反映损失)实时暴露,从而银行帐面上的利率风险显著增加。

(二)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资产长期化趋势加剧(即短借长贷),负债中定期存款比重降低,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为利率风险的来源。加之,净利息收入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更加大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三)利率风险的固有特征

利率风险具有“双侧性”,即表现损失和收益两个方向的不确定性。这种特性容易诱发商业银行为了盈利而过度承担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来源分析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十一条》将利率风险划分为重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四种来源。我们下面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这四种风险来源的状况。

(一)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指由于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到期日的不同(对固定利率而言)或者重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而产生的风险。例如,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成本却会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重定价风险又称为期限错配风险。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刺激有效需求,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了一个持续9年的降息周期。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样一个金融环境下,其资产负债必然形成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但随着2005年开始新的升息周期的到来,这种资产负债结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却是较大的净利息收入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升息周期下的利率调整模式导致存贷款人对期限的主动性调整选择,加剧了负缺口。从存款人角度来看,由于存款利率期限结构日益平坦化,居民存款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从贷款人角度来看,由于加息预期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渐趋平坦,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上升(见图1、图2、图3)。

(二)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在计算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时,采用了不同类别的基准利率。在期限相同的条件下,当二者采用不同类别的基准利率发生了幅度不同的变化时,就产生了基差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差风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银行负债(主要是存款)利率为央行管制利率,而银行资产中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拆借、国债回购等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二者的非同步变化必将导致基差风险;二是利率作为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会由于不同的调控目的而不同(见图4)。

(三)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当正常情况下的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为平坦型或下降型时,即收益率曲线非平行移动带给银行的风险。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实际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为平坦的或向下倾斜的,即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另一种是收益率曲线的短端和长端变化不一致和长期利率上升幅度远远大于短期利率上升幅度。前者,如在2007年上半年前的美国就是这种情况,这使得短期负债较多的银行面临很大的风险。后者,则在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加息预期不断强化,收益率曲线表现为日益陡峭(见图5),这使得商业银行持有的大量长期债券资产面临较大的市值损失风险。

(四)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取存款而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发生变化的风险。比如,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例如,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纷纷提前偿还长期贷款,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期权风险。

在我国,期权性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和长期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还贷等。近年来,随着加息周期的形成,这种期权性风险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几种来源的利率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存在的,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风险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各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技

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利率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利率风险管理应是一个流程,它包括风险管理战略、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这几个环节(见图6)。

(一)利率的分析与预测

对于利率的正确分析和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国际银行界可供参考的利率预测方法有货币供应分析法、费雪效应分析法、资本流动账户分析法、隐含利率预测法等。在我国日益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影响本外币利率变动的因素来自于国内外的诸个方面,包括主要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本外币之间以及各种外币之间汇率的变化等。因此,在进行利率预测时要密切关注和监测国内外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动态,运用现代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数据处理技术对本外币利率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点等。科学、准确的利率分析和预测结果将为利率风险的度量和控制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利率风险度量的技术

对于交易中帐户的利率风险,由于其价格波动频繁,且易于定价,一般采取VaR方法进行度量。而对于银行帐户的利率风险,由于内含期权的存在,度量难度较大,因而风险度量的方法并不统一,一般可视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

(1)缺口分析。依据剩余到期日或重新定价的期限,可将银行资产与负债分为利率敏感性与非利率敏感性两类。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分别指该资产的利息收入或该负债的利息支出,于剩余到期日或重新定价的期间内将受利率变动影响。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将不随利率走势而改变的,则为非利率敏感性资产(NRSA)和非利率敏感性负债(NRSL)。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利率敏感性负债所得之差额则称为利率敏感性缺口。

此缺口的形成主要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不一致或失衡所造成。如果银行能够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的话,银行可利用较大资金缺口获取较大的利息收益;但如果银行预测失误,较大的资金缺口也会导致巨额利息损失。

利率敏感性缺口反映的是绝对额,利率敏感性比率(Rate―Sensitive Ratio)反映的则是相对额,可用于不同银行的对比。利率敏感性比率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金额之比。

当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此比率等于1,为“轧平”;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此比率大于1,为“正缺口”;反之,则小于1,为“负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都反映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当运用利率敏感性比率分析资产负债敏感程度时,在利率敏感性比率接近于1时,银行管理者仅知道利率敏感性资产接近利率敏感性负债,但它们之间的差额并不知道,而利率敏感性缺口则准确反映了银行资金利率敏感性部分的大小。因此,当银行进行资金缺口管理时,通常将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两项指标结合起来考察银行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这样才能有利于作出科学的决策。

“缺口分析”可以用不同的时间期限为基础,如7天、30天、90天、半年、1年等。现在银行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发现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缺口。

“缺口分析”的缺点:①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如一年期缺口的现值与二年期同额缺口的现值应有不同,但计算利率敏感性缺口时未考虑其现值差异,而将之视为等值予以加总计算累积;②仅评估利率变动对利息净收入的影响,未考虑利率变动对业益现值的影响,亦即缺口分析仅就会计层面而未从经济层面考虑利率风险;③该分析只反映了利率变动对收入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利率变动。对银行负债的整体价值的影响。

缺口分析目前已经不是国际银行业风险度量技术的主流。比如美国前50名银行中,只有不到1/3的银行对外提供缺口分析报告,只有3家银行仍然对缺口设置管理限制。

针对缺口分析的缺点,要评估利率波动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总体影响,需要运用持续期间分析工具。

(2)持续期间分析。持续期间分析是度量利率风险的另一重要工具,用来揭示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又称为久期分析。所谓久期是指一个债务支付流量的加权平均寿命或加权平均有效期,这一持续期从债权人角度看是资产持续期,从债务人角度看是负债持续期。资产持续期是把一笔资产作为现金收回平均所需时间,而债务持续期则是把一笔债务付清平均所需时间。久期分析利率敏感性,源自债券操作上以存续期间反映现值变动的观念。以债券为例,久期模型的公式可定义如下:

(2)式可解释为利率变动时,债券价格将呈反向的变动,变动的程度为D的大小。(3)式的MD为修正的D,即D/(1+R)。国际清算银行(BIS)1993年有关利率一般市场风险主要以修正久期乘上收益变动率为基础。久期模型的基本假设为收益率只作微小变动,但是在收益率作较大变动时,债券价值变动与收益率变动之关系式呈现凸性(Convexity)的现象,若(2)式及(3)式微分符号改为变量符号,并利用Taylor式展开式,则可得

用久期模型来衡量资产或负债的利率敏感性,比其他两种模型更为完整。该分析方法的优点:①久期分析,考虑了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年限(Average life);②不仅考虑了资本或负债项目的到期,而且也考虑到现金流量的到达时期,分析重点在于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是否轧平,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面及负债面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是否相等;③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衡量利率风险的指针,对个别存放款的平均到期日未加以限制,可用来管理不同的目标账户。

(3)模拟分析。这是利率风险度量技术的最近进展。即银行可以考虑模拟利率变动的多种情景:收益率曲线的平移、变形、相关性甚至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利率变化的路径,以全方位考察各种利率风险。模拟分析又可分为两种:静态模拟是基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变的假设,主要适用于短期分析;动态模拟则考虑利率变动对银行决策、客户行为、业务机构的影响,主要适用于长期分析。

模拟分析的优点在于:①考虑了资产与负债中所隐含的期权;②可利用不同的资产负债项目或工具,测量在不同利率变动幅度下的银行利息所得。

模拟分析的缺点在于:①分析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而这些假设本身具有不确定性;②对数据和技术的要求较高。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和技术水平,利率风险的度量可主要运用缺口分析并辅之以久期分析。

(三)利率风险控制的工具

在科学地预测利率水平和度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工具进行利率风险控制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利率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1)传统的表内管理法。即针对各种不同利率风险来源,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改变金融产品计价基准、增加限制性条款等方式,尽可能减少资产负债、长短期金融产品之间以及含权产品的风险暴露等,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比如,根据利率预测进行主动性缺口管理,构造利率免疫资产组合,将长期抵押贷款证券化等。

(2)表外管理法。即运用资产负债表外的金融衍生品(如互换、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上下限等)调整现金流结构和进行套期保值。其基本操作为:针对手中持有的利率敏感现货,或是净风险部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部位的操作。当利率上升时,手中现货虽然价格下跌,但持有的反向部位衍生金融商品的价格却上升,可抵消现货的损失。反之,当利率下降时,手中现货部位的价格虽然上涨,但也会被金融衍生品的损失抵消。

篇10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决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在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在不断生成。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率的最终决定还得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决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波动幅度会不断加大,利率波动频率也会不断加快,由于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利率风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资本亏损、降低预期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一般采取缺口管理、平均期限管理、动态模拟分析等传统管理手段,近年也开始利用内部审计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深入管理,如设置专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频率、尝试设置相关标准、制定审计流程、改善审计质量等等。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法观念上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状,下面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一、关于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

1.利率风险审计一般采取非现场审计

就一般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这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其目的是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商业银行的总账可以集中到总行或一级分行,会计报表等数据的输出也由上级行直接打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质询被审计单位,审计的时效性得以极大地提高。这使得利用总账传输系统及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实质性的非现场审计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经营管理存在的疑点和问题,评价经营管理现状和风险程度。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制订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方式,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弥补各自局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二者互为补充,统一于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之中。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现场审计保证审计计划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两者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但是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一项较为专业化的、比较独特的审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其大多数大额存贷款都集中在一级分行甚至总行,而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同业拆借等等市场业务一般都是由总行操作,故此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一般都是在一级分行以及总行来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在商业银行的这些层次来进行。在相关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缺口、期限缺口进行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报表,而这些报表往往不需要到实地进行查阅,因为这些资料都会被上交到一级分行及总行。因此,在经营管理比较成熟、高效的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及其内部审计基本上都是非现场审计。

(2)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也是进行非现场审计,但在一些方面,现场审计仍然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

比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制定上,可以一定幅度下浮,无限上浮,这是鼓励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上要更多的考虑贷款风险以及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但其实际制定的贷款利率能否体现上述因素,会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减少,这在报表资料上都是无法显示的,必须现场获取、查阅相关凭证才能够进行实际的风险评价。

再比如存款利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没有下限,不能上浮,虽然央行在国内的一些信用社正在开展利率上浮的试点,但全面的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适度上浮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个别的商业银行或分支机构,为了更多的吸收存款,不惜采取各种高息揽存的违法手段,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而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利率风险,同样在其报表上是不会显示出来的,也需要对一些原始凭证进行严密审计。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

1.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依靠计算机审计。

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利率风险的认识、评价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审计手段。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基层银行的业务数据都会通过银行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上级机构,直至传输到总行。利率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活动所需的数据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获得。利率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自资产、负债项目,这些都是下级行向上级行报送的基本业务数据,完全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获取。

而且,在对利率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的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分析系统来辅助审计。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越来越复杂多变,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如何、相关风险管理是否有效,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测试。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如2004年建行总行审计部下属的非现场审计处和IT审计处,已经共同开发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这在国内银行业中抢了先。一旦相关信息今后便捷、完备的录入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后,审计部门就能对各项业务及其风险进行随时监控。

(2)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否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审计

无论将来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手段如何发展变化,但就目前来看,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对一些原始资料、凭证进行审计。这一点的原因和前面论及的"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的原因是一样的。实际上,对于利率风险审计来说,非现场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尽然,如即便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依靠商业银行汇总到的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资料,仍然可以"非现场性"的完成绝大部分利率风险审计工作。同时,现场审计和实物审计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对于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原因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美)保罗•J•索贝尔,《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年.

[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篇11

导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元素非常复杂,国内外学者也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其中最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预期的利率变化导致的风险可分为两个部分:(1)一些“缺口”所引起的风险管理期间净利息收入的变化;(2)银行资本的市值变化。

本文认为,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当前收入、经济价值和资产负债的数量及结构,即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形成机理存在三种路径,具体表现在:

(一)利率变化的收入效应

商业银行收入不仅包括利息收入也包括其对利率敏感的非利息收入。由于净利息收入在银行收入总额中占重要地位,其与利率存在着直接联动关系,因此利率变动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往往是利率风险计量的重点。而且,随着资产管理业务的迅速发展,收费性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日益提升,市场利率的变动同样也会对此类收入产生影响。例如,银行一般都会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收取本息等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一旦利率下降、提前还款增加时,银行管理收入必然会随之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以浮动利率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以及到期的固定利率资产负债才会产生收入效应。我们将这种资产和负债称之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当资产>负债时,银行存在正缺口;反之,银行存在负缺口。可以用公式来表述利率变动对持有不同缺口头寸的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

ΔNII=GAP×ΔR=(RSA-RSL)×ΔR

其中ΔNII表示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值, GAP表示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缺口头寸,RSA表示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数学, RSL表示银行利率敏感性负债数量,ΔR表示利率变化水平,由此,可得出利率变化的收入效应为:

当银行为正缺口(即GAP>0)时,R,则ΔNII>0

R,则Nll

当银行为负缺口(即GAP

R,则Nll>0。

(二)利率变化的市场效应

银行的经济价值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银行资本净值(国外商业银行大多数为上市公司,因而常称为股东价值),它取决于银行资产、负债项目及表外头寸市值的相对变化。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理解,一种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等于其按照市场利率贴现后的预期净现金流的现值。相应地,银行的经济价值等于银行预期净现金流的现值,再加上表外业务头寸的预期净现金流的现值。传统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会计记账法为基础,报告的是各项目的历史成本,而不是报告时点的市值。银行的当前收入也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反映的是银行的近期收益。由于没有“盯市”(marketto market),当市场发生不利的变动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银行价值有可能远远偏离于银行的实际价值(市值)。而经济价值是一家银行承担风险和抵御风险的基础,因此,要全面分析与评估利率风险对银行整体状况的影响,就不能不考虑经济价值因素。

若某项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的现值为:

V0=∑nt=1Ct(1+r)n

其中Ct为某项资产或负债在时间t发生的现金流, r为资产或负债的贴现率(即利率), t为现金流时间。则久期可以表示为:

D=∑nt=1Ctgt(1+r)n∑nt=1Ct(1+r)n=∑nt=1Ctgt(1+r)nV0

对其以r为变量进行微分可得:

V0V0=-Dgr1+r

上式表明,当商业银行存在正久期缺口时,其资产或负债现金流的现值变动方向与利率变动的方向相反,这意味着当利率上升时,商业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值均会减少,而当利率下降时,商业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值均会增加。当商业银行存在负久期缺口时,情形正好相反。诚然,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总体影响,要将银行所有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综合起来加以确定。

(三)利率变化的动态效应

利率变动导致的银行的资产负债数量及其结构变化,简称为动态效应。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对利率风险的计量都停留在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净收入变化(收入效应)或银行资本的市值变化(市值效应)上。实质上,这两种效应都建立在银行资产、负债数量不变的假设前提下,可归结为静态效应。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利率变化还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数量及其结构的动态变化。一方面,利率上升或下降,会引起客户提前提取存款或提前归还贷款,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数量及结构的被动式变化;另一方面,银行部门为了防范风险,主动调整其资产、负债的数量及结构。诚然,若考虑利率变动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数量及结构的变化,利率风险计量问题将更加复杂化,而且,银行部门对其资产负债的调整中,难以区分是出于防范利率风险还是其他动机所致。此外,银行资产负债数量变化相对于利率变化,存在时滞,并非线性关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状况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利率波动呈现出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指由于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到期日的不同(对固定利率而言)或者重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而产生的风险。例如,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成本却会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重定价风险又称为期限错配风险。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刺激有效需求,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了一个持续9年的降息周期。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样一个金融环境下,其资产负债必然形成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但随着2005年开始新的升息周期的到来,这种资产负债结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却是较大的净利息收入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升息周期下的利率调整模式导致存贷款人对期限的主动性调整选择,加剧了负缺口。从存款人角度来看, 存款利率的期限结构随着历次调整而逐步趋于水平(参见图1),长期存款与短期存款之间的利差不断缩小,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呈现出显著的短期化倾向;从贷款人角度来看, 贷款利率经过历次调整后,期限结构也日益平坦(参见图2),长短期贷款的利差不断缩小,导致长期贷款的需求增大,中长期贷款一直以高于短期贷款的速度在增长,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之比不断下降,银行可重新定价负债大于可重新定价资产,存在“负缺口”。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基差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差风险表现在同一期限的存款和贷款的利率波动幅度的不一致导致利差缩小,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同业拆借、国债和证券回购等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 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存贷款利率仍是中央银行制定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在规定的变动幅度内选择, 与此同时,利率作为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会由于不同的调控目的而不同,因此中央银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幅度不一致就会给银行带来基差风险(见图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三)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取存款而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发生变化的风险。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例如, 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纷纷提前偿还长期贷款,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期权风险。在我国,期权性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和长期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还贷等。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已经从利率管制发展到了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自由权,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还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利率风险管理往往流于形式,适应中国特色利率风险管理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以下的诸多问题。首先,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利率风险的机构,从而导致利率决策机构缺位和利率的确定和主体错位;其次,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第三,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和金融法规有待完善,有效的金融监管尚不到位。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外部监管尤其重要,牵涉到整个金融业的安全。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中央银行、证券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这种分业监管体制,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带来的变化。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监管当局的协调合作不够,对于一些交叉的监管难以采取有效的办法,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利率风险监管体系,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利率风险的管理

1、增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

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的基石,也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建议,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中,增强利率风险意识应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应该通过相关会议、刊物宣传等形式来营造和增强全行的利率风险意识。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人才,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匿乏,函需加强人才建设,对利率管理人才的培养应采取以能力和素质培训为主的新型方式,其目的是不仅使他们拥有利率管理知识,掌握利率管理技术和方法,而更为重要的是注重能力的培养。

3、推行业务结构与经营收益多元化的策略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业竞争加剧,作为商业银行传统收入来源的利差收益必然受到压缩。商业银行只有加快金融创新、调整业务结构、拓宽业务领域,实现经营收益的多元化,才能减少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降低遭受利率风险的可能性,在增强竞争能力的同时增加赢利。

(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1、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建设

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市场规模很小,并且操作不规范,不能为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创新、利用表外工具套期保值等提供充分的市场条件。为此,除了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实现与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外,还要作好以下工作:(1)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2)建立规范、发达的证券市场;(3)大力培育金融衍生市场。

2、适当调整和完善现有利率政策。

在我国当前利率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些利率风险如重新定价风险、期权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或利率法规不当造成的。央行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利率政策的适当调整:完善活期类存款利率计息规则,改变中长期存贷款利率确定方式。

3、进一步加强银行利率风险监管

首先,在监管内容上,要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利率风险管理政策的合理性、银行近期财务报告和内部管理计划进行检查。在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评估时,应注意对利率风险的数量和管理质量进行审查。

篇12

我国目前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关键期,在利率风险上有着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虽然对这方面有相应的研究,并提高了风险管理,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我国具体的情况也有些策略并不适用,不能对具体实务进行成熟的操作[1]。而且利率风险的管理模型没有得到完善,缺少利率风险的补偿机制,缺乏有效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资产的负债业务不仅结构单一而且品种较少[2]。所以在相关风险的探析中要积极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结合,从而研究出防范、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和措施,对风险管理的机制进行建立完善。

一、利率风险的概念

利率指资金使用的价格,使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金融市场在当前和未来资金的供给需求能够体现在利率变化上[3]。若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给比需求大,利率则下降。若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给比需求小,则利率上升。利率风险就是因为金融利率的资金供需水平不确定导致的。也就是指商业银行若持有较多的利率资产,在利率严重下跌使就出现了一定的利率风险。若商业银行没有利率资产,当利率快速上升时就会有较大的利率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1.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为因为利率变化,使客户提前将存款取出或者提前给予贷款的偿还,使银行净利息的收入因下降出现的风险。因为银行的存款人能提前取款,借款人能够提前还款,类似情况会使银行的利差、现金流等减少,期权的合理定价增加难度,这些都是资产负债中的期权风险。特别是下调利率时,银行会有贷款增加和提前还款这两类风险。

2.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的风险为该曲线意外的移动使内在的经济价值或者银行收益受到影响。收益率的曲线斜率在正常情况下为正,也就是长期的率比短期利率高。当市场发预期降息或者金融危机的现象,就会使长期利率比短期利率低,使利差减少收入,也会因为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出现变化,使收益率的曲线发生大幅波动。

3.基准利率风险

基准利率的风险主要为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完全一致,但是各自凭借的基准利率不一样或者因为利率出现不同腹部的变化而出现的风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存贷款的利率波动出现不一致的幅度,缩小存贷利差,使银行的净收益有所减少。第二种为短期的存贷利差出现波动,而且长期的存贷利差出现不一致的波动,最终导致银行收益减少。

4.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的风险为成熟期的不匹配风险,这是商业银行中最常见,最主要的风险,这是因为银行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价,以及对负债数量重新定价的不匹配,包括期限结构和总体结构等方面的不匹配[4]。若利率的敏感性资产比利率的敏感性负债大,则银行利差会因为利率下降而出现减少;若利率的敏感性资产比利率的敏感性负债小,会因为利率上升导致银行利差的减少。当资产负债与期限结构不匹配也会存在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上的管理对策

1.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一个银行支付能力和经营实力重要的标志为银行的资本金,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占有主体的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与公众和社会的利益具有直接联系,当利率在完全的市场化后,很难预测利率走向,因此具有高资本的充足率则表示银行对金融风险有较强的应付能力。为了对利率市场的风险有较强的抵御能力,我国银行要对资本金的补充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在当今社会中有三种途径,一种为:对长期的次级债券、可转债进行发型,并对附属资本给予补充。第二种为:增资扩股、上市投资,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中对机构的投资者或者公众进行资本金的筹集。第三种为: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在重资产中使流动资产的比重得到提高,从而使风险得到降低。

2.对利率风险集中化建设信息系统

计算机技术得到高速发展,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对商业银行的各个总行、分行进行数据库的建立,针对日常经营中的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等情况,分行要及时进行数据记录的更新,并将数据定期传至总行,然后总行再对这些数据给予汇总整理,得到分支行的数据总库,再通过总行的收集和分析,进行评估模型的创立,科学评估本行相应的利率风险,根据具体结果进行各等级的划分,针对各行的风险等级情况给予差别管理,及时将各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建议发放到各单位,有利于良好的风险管理。

3.对资产负债给予完善管理

我国的商业银行中目前在结构上存在不平衡,负债的品种较为单一,因此重新定价的风险较为严重,因此管理核心为利率风险,对资产负债的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探索,综合分析资产的负债表,并给予平衡的管理,促进银行得到净利息的最优收入。并进行中间业务的积极发展,使资产的负债品种得到增加,得到多元化的经营。在利率的期限结构和总量结构方面使错配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对重新定价的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

4.使银行同业的协会作用得到积极发挥

为了良好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相关的挑战,各地区都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研究,国内有“亚洲金融的合作联盟”“银银合作”等,利用行业中的联盟,使各银行间在数据上进行分享,还能在费用上给予分担,在利率管理上还能进行充分的合作和交流,能够有效规避风险。这样各银行技能坚持自己的业务特色,也能得到协同效应与规模经济的效应,不仅是自身的竞争力得到提升,还促进风险防御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在利率市场下,要积极减少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目前存在风险的分析和讨论,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抵御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晓芳,卢小兵,张贵峰,周浩然.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21(12):125-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