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14:27: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征地拆迁经验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众所周知,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我们认为做好村民思想政治工作太重要、太关键。机场扩建项目、云桂铁路枢纽,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我委成立以管委会处级领导为组长,从各部门抽调干部职工(每个项目都有两百多人)在规定时限内开展攻坚战,大到包队、小到包户,发扬“四千万精神”(走进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把征地拆迁政策、发展成果实实在在的宣传到每个农户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打破了过去的那种“人难见、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谈、地难征”的被动局面,使农民主动参与到征地拆迁工作中。目前,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了云桂铁路枢纽2500亩集体用地交付,机场扩建项目5390亩土地交付使用(机场核心区新航站楼涉及天利坡58户拆迁,完成时限3月5日—4月8日,到昨天已完成房屋拆迁签约29户)。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参与征地拆迁工作人员主动
性和积极性
为了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我委按照南宁市相关征地拆迁奖励政策,合理支配征地拆迁工作经费(征地每亩3000元、拆迁每平方米200元)一部分用于风险抵押金奖励、一部分用于奖励帮助征地拆迁的村队骨干、一部分用于解决村队历史遗留问题。在征地拆迁任务上奖罚分明,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工作组,不仅扣缴风险抵押金,而且取消部门及个人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在创先争优鞭策栏上予以通报批评。
三、注重协调,形成合力
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与市直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经常得到市财政、建委、国土、规划、固投办、湾办、铁办等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使征地拆迁工作遇到的难题及时得到破解。同时,注重加强与项目业主单位的对接,全面形成工作合力。
四、真心实意为被征地农民谋福祉
我们始终坚持“开发一方,惠及一方,造福一方”的指导思想,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失去农民共享改革开发的成果。1、先安置、后拆迁,优先把好的地段、好的地块安置被征地拆迁农民(如机场扩建征地拆迁三产配套一体化项目建设);2、妥善解决“出嫁女”问题;3、及时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本级财政已支付那洪村养老保险金990万元);4、妥善解决各村队历史遗留问题,敢于正视历史,直面矛盾,倾注真情(机场扩建排解大小纠纷500多起,云桂铁路枢纽项目排解大小纠纷350起);5、解决失地农民子女上学问题;6、在辖区企业积极为失地农民寻求就业机会;7、关爱弱势群体,两年多来,共发放生活补贴1000多万元。
五、保障被征地拆迁农民补偿款及时兑现
财政优先支持征地拆迁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对区、市重大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及时从本级财政垫支,以确保项目按时顺利推进(云桂铁路枢纽垫付6000万元,机场回建安置垫付5000万元)。
六、充分发挥综合执法的作用,有力形成联动工作机制
随着我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矛盾的触发点增多,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民间纠纷成因日趋复杂,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1、离婚与相邻权纠纷居高不下。*6年我区排查的矛盾纠纷中,婚姻家庭邻里纠纷逐渐增多,约占58.6%。除传统的赡养、抚养分歧和性格、文化、志趣差异等原因外,经济社会的冲击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婚姻意识的淡泊,造成离婚或解除婚约者越来越多。此外,经济矛盾也是离婚纠纷的另一大原因,受风俗习惯影响,加上部分人感情基础薄弱,婚前索要彩礼,大操大办婚礼,导致婚后负债累累,生活困难,引发一系列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主要为农民在拆旧房建新房时邻里关系处理不当而引起。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如化解不及时,极易引发家庭、宗族矛盾,引起群体性乃至暴力事件,造成社会不稳定。
2、劳动争议纠纷上升趋势明显。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转换、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大量生长、外来劳动力交叉流转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劳动争议纠纷上升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制度的不规范。企业没有依照劳动法的规定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内部规章制度,造成企业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者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规章制度的违法性,直接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争议纠纷的产生。二是劳动合同管理的不规范。一些企业法律观念淡薄,采用不签订、拖延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或者采用签订“霸王合同、生死合同”等,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利益,导致纠纷不断产生。三是劳动关系利益化。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则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这势必使劳资双方在利益方面构成了矛盾性,形成了利益冲突。
3、房屋宅基地及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复杂化。*6年共排查这类纠纷64起,占纠纷总数的7%。主要原因: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因排水、通风、采光等因素引发邻里发生争执、械斗,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土地产权不清。因历史或政策原因,土地使用者没有取得合法手续,在土地承包、土地转让、产权变更中产生的土地纠纷层出不穷。三是界定不明。主要是因山林承包引发边界、山林权属、承包合同等问题的纠纷。如*6年,马甲镇彭殊村与*镇南塘村因交界长蓝坑、尖石山、大路尾山的山林地存在“插花”,80年代初林业部门在林权确认过程,因林权测量图与实地存在偏差,导致将马甲镇彭殊村28亩林地错划给*镇南塘村。后经区林业局、司法局、马甲镇、*镇一年多来共同努力调处,于*7年初这起纠纷终于调解成功并达成协议。
4、征地拆迁补偿纠纷调处难度大。城市化加快推进,一小部分农民在政府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大肆非法占地,违法建筑,蓄意唆使其他群众开展破坏活动;部分群众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混淆是非,导致一系列征地拆迁纠纷问题出现。这类问题牵涉面广、纠纷人数多,法律问题复杂,调处工作政策性强,调处难度较大,极易引发引发群体性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
5、新类型矛盾纠纷问题造成的隐性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水平没有相应提高,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纠纷隐患,如城市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纠纷,较典型的有:万安街道吉源小区因物业管理移交问题引发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矛盾纠纷;双阳街道阳江社区因物业管理不善导致业主车辆被盗引发与物业管理公司的一系列纠纷。环境污染纠纷,较典型的有:*镇白洋村,一外来人办养猪场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影响到该村9个村民小组部分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引发的纠纷。这些新类型纠纷问题,一般涉及人数相对较多,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面广,存在的隐性问题多,如处理不好极易激化矛盾,产生群体性上访、群体性械斗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局。
二、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的几点思考
构建大调解格局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作。必须坚持多级联动,横纵有序,切实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切实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健全机构,构建矛盾调解工作组织网络。按照“巩固村级基础、完善乡镇层次、强化区级指导”的思想,建立健全各级人民调解领导协调机构,形成乡镇、村居、小组、调解员的四级纵向调解网络,构建综治、法院、公安、司法、民政等有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横向大调解工作格局;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起“第一道防线”作用。巩固完善和恢复重建企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组织,推动在非公有制组织中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稳妥地发展区域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在一些新兴行业、特殊地区,如集贸市场、重点工程工地、流动人口聚居区等探索建立专门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覆盖面。
(二)协调一致,保障矛盾调解有序运行。围绕“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创新调解工作机制,拓宽调解工作领域,努力化解新时期社会各种矛盾纠纷。一是关口前移,及时准确掌握矛盾纠纷苗头信息。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员制度,完善镇、村、村民小组三级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和发现影响社会稳定和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提前预测和部署,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畅通,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防患于未然。二是把握关键,注重敏感时期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注意研究掌握新时期民间纠纷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有效地调解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性纠纷。在每年重要节假日和重大会议、活动期间,集中组织全区性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对重大矛盾纠纷隐患要及时深入调查,以重点纠纷案件为突破口;对一些不同意见多、涉及面广、久拖不决的疑难纠纷,及时启动预案,落实责任,集中化解。三是完善制度,保障调处工作规范运作。要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月例会制度、案情分析制度及矛盾纠纷调处十项机制,促进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规范化运作。通过每月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例会,通报矛盾纠纷调处情况,分析不稳定因素,研究调处方案,指导、协调和督促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建立制度,畅通渠道,围绕落实“五定”责任制(定责任单位、定责任领导、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定办结时限),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矛盾纠纷。要拓宽民意表达途径,向社会公布行政机构和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的联系方式、工作程序等相关事项,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渠道;建立高效透明、便于监督的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工作机制和多渠道分流的化解机制,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矛盾纠纷处理方式,确保实效。
(三)创新思路,切实提高大调解实效。创新工作措施,是人民调解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应着手从调解工作的规范、队伍的建设、司法行政各职能的发挥、调解与诉讼的衔接、法律服务机构的介入、安置帮教工作的突破,切实提高调解实效,推进工作:
1、探索调解协议规范制作新举措。能否规范制作人民调解协议格式文书是人民调解规范化和工作质量提高的具体反映。要着重提高制作水平:一是纳入培训。将调解协议制作纳入每年举办的人民调委会主任和调解骨干的重点培训内容,选择一些调解协议制作质量较好的文书进行逐条讲解,学员现场模拟制作。二是面对面指导。法院、司法局通过深入村(社区)参与调解,调查工作等形式,直接指导调解协议文书制作。三是落实补贴。要落实制作调解协议书补贴,经费从每年调解工作经费中列支,各乡镇(街道)根据当地经济情况进行配套。
2、探索调解人员学习培训新形式。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调解技能精的调解员队伍,是推进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发展的前提。要着力在创新学习培训形式上下工夫。一是完善培训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对现有调解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经验交流、以会代训、现场观摩、典型案例分析、调解格式文书制作评比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努力提高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培训基地。联合*法庭在*中学建立人民调解培训基地,依托基地规范人民调解培训工作,完善调解员培训长效机制。三是严格选任制度。采取民主选举和公开招聘的方法,将有一定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和群众基础的年轻优秀人才吸收到人民调解队伍中,逐步实现人民调解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组建以律师、政法工作人员以及退休法官、检察官等为主体的志愿队伍,聘请人大、政协代表担任兼职调解员,改善调解队伍结构,充实工作力量。
一、施工企业项目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前期对资金来源和流向没有规划
由于施工前期对业主资金拨付、拨付条件或政策以及拨付力度如何没有了解或者说没有想过去了解;对施工合同、施工图没有研究;对材料市场没有调查,从而对项目部进场后需要配备生产要素,各项生产要素在各施工阶段需要消耗多少资金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生产需要没有概念,对项目部自身会产生多大的效益也是个未知数;上对业主、下对施工队伍、供应商都要有测算,很多项目部因为无资金预算及使用计划,使用随意性大,如果项目施工生产进展不顺,往往会造成资金紧张的局面,影响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
1.2项目部没有切合施工生产实际的资金滚动预算和监控
项目部在施工生产中没有对项目部月度、季度、年度资金周转做切实可行的预算,从而在施工生产中出现资金周转不畅影响施工生产正常运转;另外在资金流向中没有做必要的监控,导致工人工资没有及时发放到工人手里,急需的材料没有及时购入影响了施工生产的正常运转,从而加大了成本。
1.3项目部财务人员及管理层对资金管理与项目部的生产经营与成本管理认识不深刻
很多项目的资金管理都是单纯的为管好资金而管资金,与项目的生产经营及成本管理相脱节,工程、合同、物资、设备、财务几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相辅相成,项目部亦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加大了资金的使用成本。
二、如何加强项目部资金管理
针对资金周转的特点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项目部施工前期做好资金流的整体规划;施工过程中推行资金滚动预算与监控工作,树立资金管理与施工生产进度、成本控制相辅相成的管理理念,提高财务管理职能执行资金使用牵制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见解,供大家参考:
2.1在施工前做好对资金来源和使用的调查研究,对项目部自身潜能做一个评估,从而制定资金整体规划。
2.1.1对建设方资金运作情况做一个清晰的分析和了解。主要研究与建设方签定合同的相关内容约定:有关税金的交纳,预付款的拨付比例、拨付时间,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的扣除比例及返还时间等等,了解建设方的资金来源和相关人文环境,考虑其是否在必要时能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从而为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
2.1.2对项目周边人文环境、即将进场的施工队伍、材料市场及材料供应商进行调查,制定施工队伍及材料供应商招投标及付款方案。因为项目部周边环境直接影响到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否直接影响到项目部资金周转:比如征地拆迁的进行及征地款的拨付等等。施工队伍的素质,单价,材料的供应地远近、单价、质量,供应商的品质及付款方式、付款比例等,施工生产的进度、质量、安全,最终影响到项目部的经营效益。所以只有制定好资金管理方案,才能达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2.1.3结合以上资金流对项目部自身债权债务、资金节超及成本效益做一个整体预算,从而在前期做好宏观资金控制。项目部管理层对自身创造效益的情况做一个评估,并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管理方案,创造更顺畅的资金环境,为效益最大化做好准备条件。
2.2施工过程中推行资金滚动预算与监控工作
2.2.1项目部做年度、季度、月度施工生产计划的同时,根据施工计划制定相应的年度、季度、月度资金预算。月末根据施工计划完成情况拨款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考核,根据实际完成计划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下月施工计划和资金预算进行修订,制定相应措施保证其更有效的完成。
2.2.2资金预算编制要逐级编报,逐级审核,统一管理。项目部要建立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体系。比如:物资部门主材供应要与施工计划相结合编制资金预算报项目部审批,并根据审批计划采购材料。如有新增工程量、变更等需要材料的,需报项目部工程合同部门核实,经项目部审核调整资金预算,经项目经理批准后予以采购。
2.2.3做好资金流向监控,把资金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施工企业项目资金监控主要是对作业队的支付是否切实支付了工人工资,作业队负责人是否真正用收到的工程款配足了作业生产要素,通过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对作业队人员的统计,合同部对各岗位人员工资标准、考勤及考核办法的采集,财务部门根据上述信息做相应的工资发放表,经作业队负责人审核,在月末拨付款项时监督其对工人工资进行发放。物资、设备等相关部室负责现场其他生产要素配备及使用情况,以及各月购买或维护这些生产要素需要资金的编制预算,并对各月生产要素使用资金情况进行监控,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项目部与作业队双赢。
2.3 项目部资金管理与施工生产进度和成本控制息息相关
2.3.1项目部资金管理与施工生产进度息息相关,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是项目资金管理的本源。依靠公司垫支,只是一种权益之计,治标不治本。因此施工生产进度是否正常进行,工程日志、各种台帐等内业资料、变更设计的资料是否齐备、报批程序是否及时,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业主工程款的拨付,从而影响项目资金的筹集和管理。项目部资金管理离不开施工生产进度;施工生产进度亦离不开资金管理,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提高施工生产进度,进而加快资金周转。
2.3.2项目部资金管理与成本控制相辅相成,项目部成本的控制离不开资金的控制管理,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加快施工生产进度,从而降低单位管理成本,降低单位时间内的人工成本,取得供应商信任,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项目部生产效率和收益水平,达到业主、作业队伍、供应商、项目部共赢。项目部每月应根据所属各部门报送的成本分析情况和当月施工计划编制的资金预算情况拨款,并定期进行分析调整,定期考核,提高作业队与供应商的积极性,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施工生产进度,实现共赢。
2.4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执行资金决策相互牵制制度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财务人员对工程施工、合同造价、成本定额的知识培训,鼓励财务人员考评专业证书,并给予奖励,发行内部刊物,进行经验交流,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及综合能力。严格执行资金使用相互牵制制度,在项目部设立财务总监,直接对公司负责,所属项目资金的支付由该项目经理及财务总监联签,超过一定金额的需报公司审批。这样既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职能,实现资金统筹管理与项目部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公司对项目部的资金监督职能。
2.5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项目部还应做好收尾阶段资金回笼工作。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一、建立应收账款台账,及时清理,按期对账签证,确保资金安全;二、指定项目经理与财务总监专人负责,制定一套回收考核奖励制度;三、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争取能用保函换工程尾款以及质保金等形式,加快资金的回笼速度。
1铁路项目二次经营概念、性质、目的、原则
1.1概念二次经营是针对一次经营提出的,一次经营就是我们项目投标工作,一次经营和二次经营的界限就在于合同的签订。二次经营概念:相对于项目招投标,二次经营是指从进场到清算结束的全过程合同造价管理活动,即变更索赔。1.2性质二次经营性质: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合同清单的动态管理。1.3目的二次经营目的:全面增加施工项目总收入。1.4原则二次经营原则:依法合规,效益优先,注重实效。
2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管理缺失1)变更索赔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单位没把变更索赔工作纳入常态业务工作,尤其是主要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个别单位领导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导致变更索赔资源配置方面缺失严重,工作随机应付,各项目部长期处于各自为战,自由发挥,乱中取胜,更多的时候是乱中败北的状态。2)变更索赔基础工作欠缺,签证资料不完备,严重影响变更索赔工作进展。个别项目甚至连基本的统计资料都没有,向公司上报有关数据存在不真实、不全面的情况。3)变更索赔思路不对,方法不科学,特别是“二次经营”与“一次经营”严重脱节,导致“二次经营”收效甚微。2.2造价人才匮乏业务队伍建设进步与隐忧同在,表现如下:1)专业造价人才极度匮乏。近几年,在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张的形势下,各单位关注更多的是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而工程造价人员不足的问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导致目前各单位、各级造价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甚至新开工项目竟连一个合格造价专业人员都找不到的地步。2)造价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堪忧。有相当一部分造价人员没有养成精研工程定额的习惯,对定额细节似懂非懂,不会通过娴熟运用定额来科学、周密地筹划变更索赔。3)业务队伍建设方面的不足,对“二次经营”的顺利开展构成了根本上的制约。2.3合同管理薄弱因初步设计文件深度不够,施工图设计严重滞后等原因,造成许多铁路项目设计变更频繁,合同清单变化巨大,给项目的收入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个别下属单位对铁路设计变更缺乏认识、重视不足,且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流动频繁,使项目合理的收入不能如愿实现。2.4成本管理粗放因征迁困难、标准变化、供图滞后、工期调整、资金短缺、费用不足、物价上涨、通胀加剧等客观原因使项目成本面临巨大的压力。个别下属单位管理粗放、工序混乱、浪费严重,使本来紧张的成本更趋紧张。
3铁路工程二次经营策略和方法
为实现“十二五”末“五年翻两番,总量超百亿”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是2010的4倍),2011年,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发展、企业发展壮大和两化融合等奋斗目标为:1、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2%。2、狠抓重点企业培育。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45个,新增亿元以上企业6个,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个。3、加强企业技改升级。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实施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15个,开发通过鉴定的市级以上新产品15个以上,其中省级以上7个。4、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新增新兴产业企业10家以上,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增长50%。5、增强园区承载功能。县经济开发区新建2个特色园区,重点建设10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即在培育和壮大原有6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同时,另外增加4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作为培育重点,加大乡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培育销售超5亿元以上园区2个,超10亿元园区1个。6、大力实施两化融合。申报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省级3家、市级2家,实施重点两化整合项目3个。
二、2013年经济和信息化重点工作
(一)、加速产业集聚提升
1、加速产业集聚。围绕“工业强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产业基地化的要求,加快构建“4+4”产业体系,一是确保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子电器四大优势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四大优势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9.6亿元,其中,酿酒食品产业92.6亿元,纺织服装产业13亿元,机械加工产业17.8亿元,电子电器产业16亿元,分别增长50%、50%、60%和80%。二是加大新兴产业培植力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倍增发展,其它新兴产业破题开篇,形成特色。通过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扩张、集聚式发展、爆发性增长,全年确保新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个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年内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
2、建强特色产业基地(园)。坚持以特色园区建设引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的原则,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园)建设。坚持“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凸显产业特色,增强园区产业的聚集度和关联度。重点支持双沟酿酒产业园、青阳机械零部件产业园、开发区有机食品产业园及纺织产业园发展,培育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力争新增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促进同类型行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业,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供服务支撑。
3、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排查今后三年落后产能状况,做好分批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基础工作。抓紧研究制定落后产能淘汰的具体时间表和推进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动员企业及早行动,加快设备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
1、培育重点企业。加大对全县50强企业,特别是纳税前50名和销售50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倾斜扶持政策,推进靠大、靠外、靠强,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综合运用政策支持、行政推动等多种举措,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全力抓好一批重点项目申报省以上专项资金,县级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向省市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较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2、加大政策扶持。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支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强与省与市对口部门协调联系,争取其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帮助,及时兑现县里已出台的各项激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开展优惠政策宣传活动,力争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各级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投资和经营成本。
3、建立帮扶制度。通过建立领导联系点、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重点企业分工负责、联合协调会办等工作机制,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融通、能源供应、市场开拓等具体问题,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倾斜。
4、做强本土企业。对于本土企业发展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给予帮助支持,协调解决本土企业在生产经营、资金融通、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以及“退二进三”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大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力度
1、做好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及全局性的问题,把握运行态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各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动态监控,着力做好12户重点企业预测预警和分析工作。加强与各县区对比分析,建立与兄弟县区信息交流制度。
2、加强工业经济的组织协调。协调解决重点物资运输问题,确保电煤运输供应,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努力化解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运营情况的跟踪,重点是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推动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的调研,申报省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争取政策扶持。利用省经信委搭建的产品万里行平台和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契机,组织我县名特优新生产企业参加,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大新增长点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指导相关企业制定客观、适度的增量项目(产品)年度产出目标,建立健全达产达效工作责任制,确保年度增量计划的全面完成。建立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产品)的定期监测和跟踪制度,及时了解把握序时进度,分析运行情况。
4、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加大技术中心投入,确保省级、市级技术中心企业开发经费投入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抓好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确保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资源,共同推动食品加工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纺织服装加工等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合助推器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工业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联合,建立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后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提升企业技术进步水平
1、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抓好15个省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实施挂钩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大争取政策扶持力度。
2、搭建银企合作融资平台。积极帮助重点企业扩大授信额度,推动商业银行采用多种方式予以信贷支持,确保商业银行用于工业信贷比重稳步提高。及时了解企业资金需求,梳理项目,向银行推荐质量好的金融部门认可的项目,开展项目对接,保证全县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和银企合作洽谈的成功率。同时,加强对签约项目资金落实和实施情况的跟踪考核,确保签约项目的资金到位率。
3、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名牌产品、“三名”商标申报步伐,严厉打击假冒行为,加强品牌保护。落实政策扶持,对已认定的名牌产品和“三名”商标产品,协调有关部门在融资贷款、信贷担保、电力供应、交通运输、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国家级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省出口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加大财政资金奖励额度。总结推广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定期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活动。引导企业贯彻ISO9000、14000质量管理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促进活动。
(五)、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1、加大政策支持。认真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做到“储备一批、筛选一批、服务一批”。一是做好项目的调查储备,抓紧建立2011年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库。二是坚持优中选优。选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作用明显、填补我县新兴产业空白、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重点项目,作为国家、省扶持资金的优先申报对象。三是帮助企业掌握政策包装项目。指导企业学习掌握政策,做好项目包装,完备各项手续和材料,争取2011年省级资金不少于上年度。
2、加快创新转型。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专利新产品的扶持,推进其产业化进程和技术创新步伐。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酿酒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培育示范平台。扎实做好中小企业科技型、创新型、高成长型培育和发展,帮助我县更多企业进入省中小企业扶持发展的大盘子,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
3、推进信息化进程。继续落实“中小企业百千万电子商务应用促进计划”,组织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应用电子商务行列,加强县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和信息维护管理工作,强化服务基层,不断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努力搭建共享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对中小企业网络服务水平。
4、强化运行监测。抓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全县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报表统计、重点监测企业月报及运行分析。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关注中小企业最新发展趋势,及时反映企业的困难和矛盾,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对策建议。
5、促进集聚发展。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选择1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作为扶持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集聚发展水平。引导乡镇工业集中区找准定位,努力形成“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特色。探索成立乡镇工业集中区开发有限公司,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推进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工业集中区的承载集聚功能,积极申报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称号。做好产业集群的扶持引导,放大其龙头效应、支撑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中小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6、培育示范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引导其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定位职能,合理收取费用,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创业辅导,多层次、大范围开展创业投资洽谈、创业辅导培训活动。加强与社会化创业辅导机构的合作,逐步培养和扩大创业培训师资力量。组织有能力、够水平、业绩好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申报省级重点示范机构称号,利用政策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全县社会化服务机构更好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
(六)、加快“两化融合”进程
1、大力实施“865”工程。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和培育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木材加工、玻璃建材、治金新材料、包装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8个重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注重企业服务平台、电子交易平台、产业联盟在线、节能减排监控、安全生产监测、人才培养交流6大领域信息化应用,主要抓好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等5大关键环节,加快利用信息化提升全市工业整体发展水平。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县分管领导牵头、经信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参与的“两化融合”推进机构,统筹推进全市“两化融合”重点工作,认真做好产业推进、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人才培养、载体建设、资金保障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月报涉及信息化内容,按月统计示范试点企业、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3、强化学习培训。争取省经信委和省软件行业协会支持,开展企业管理人员“两化融合”和软件知识培训。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市内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观摩活动,
4、推进社会信息化。继续开展政府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政府和部门门户网站安全高效运转。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平台,积极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定期召开信息化联席会议,推进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全社会信息进程。
(七)、落实节能降耗和能源保障措施
1、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建立完善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完善能源消耗预测预警机制,加大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地区的用能调控力度,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以能效达标为重点,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落实技术和管理措施,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加强能效电厂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强化考核验收,确保项目达产达效。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淘汰和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设备。
一、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已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我市工业经济继去年下半年回暖上行后,继续向好发展,一季度各项指标快速增长,总体上实现了“开门红”。从基本运行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市工业增速大幅提升。今年1至3月份,全市工业各项指标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速明显,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增加值9.93亿元,同比增长26.3%;完成销售产值34.62亿元,同比增长43.1%,工业产销率达101.59%。1-2月,实现利税总额0.39亿元,同比增长14.8%。截止3月底,全市累计工业用电量2.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7%,工业用电量的大幅增长,充分说明了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延续了回升向好的趋势。
二是重点行业增势强劲。一季度,六大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9.43亿元,同比增长26.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4.9%。其中电子信息完成工业增加值1.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倍;医药食品完成工业增加值3.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7.1%;能源化工完成工业增加值0.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4%;机械制造完成工业增加值2.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电工电器和建筑材料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有小幅增减。可以看出,全市六大主导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重点骨干企业带动效应明显。一季度,“10强50户”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8.2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华天、海林、星火、铁塔厂、电传所、二一三等重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华天增速达111.2%,直接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提高约7个百分点;海林增速达126%。这些重点企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是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将星火机床工业园、华天电子产业物流园作为今年园区建设的重点,张书记、李市长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有关工业园区建设事宜。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了星火机床工业园和华天电子产业物流园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园区建设日程安排表,明确了各部门工作任务,落实了园区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目前,这两个园区建设选址已基本确定,前期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五是项目建设进展较好。今年,全市共实施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56项,总投资126.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2.4亿元。其中市级领导包抓的11个重点工业项目今年计划投资12.42亿元,截止3月底已完成投资2.14亿元,占年计划的17.2%。
六是县区抓工业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在今年的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上,市政府与各县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增强了县区抓工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1-3月份,各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较快,其中甘谷县、开发区、区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37.8%、34.7%、30.8%;武山、清水、秦安、、麦积五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8.8%、18%、15.5%、14.8%、7.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仍然存在。尽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所减弱,国内外经济发展趋暖回升,但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定,市场需求不旺、合同结转量大幅下降、出口形势低迷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企业订单少,产品售价低,企业效益不佳,亏损面依然较大。
二是资金不足,制约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受现行金融体制和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双重制约,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加之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两项资金明显增加,企业资金不足尤显突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是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企业成本压力增大。今年以来,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这些不利因素都对我市部分工业企业生产、销售带来影响,特别对工业企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带来较大压力。
四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结构进展较为缓慢。目前传统工业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太小,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工业结构调整仍然缓慢。
五是县区之间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各县区较上年虽然都有较大增幅,但与年计划相比,县区之间差距仍然较大。甘谷县完成工业增加值0.93亿元,占年计划的23.3%;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74亿元,占年计划的20.87%;武山县完成工业增加值0.47亿元,占年计划的20.8%;县完成工业增加值0.11亿元,占年计划的15.7%;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0.25亿元,占年计划的13.59%;秦安县完成工业增加值0.15亿元,占年计划的13.51%;麦积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2亿元,占年计划的13.39%;清水县完成工业增加值0.09亿元,占年计划的10.59%。
六是工业经济各项统计数据不规范、不及时。在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统计中,各企业与市县统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以及统计部门与工业主管部门衔接不紧密,统计项目、口径不一致,各类统计报表不及时、不全面,工业主管部门的报表仅局限于对“10强50户”各项数字的统计,对运行情况、市场预测、发展趋势分析不够,不能全面反映全市工业整体运行情况。
通过对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我们要坚持用辩证的、发展的思维来分析形势,用开放的、开阔的眼界来正视发展现实,从而把握目标方向,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第一,既要看到发展的良好态势,也要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今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26.3%的较高增速,是与去年较低的基数相比而言的,不能盲目乐观,特别要看到我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与全省其他各市州和关中各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第二,既要看到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也要分析判断政策的调整变化。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在政策的力度、节奏、方向等方面已有所调整,日益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于政策的这种调整变化,全市上下特别是工业经济主管部门,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及早研究政策变化形势,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制定相应对策措施。要把政策要求和我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细化成具体的产业和项目,逐步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第三,既要看到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也要实实在在抓好机遇。天水的发展面临许多重大机遇和条件,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在这些机遇面前,如何确定自身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省市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如何培育和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如何拉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等等。各级各部门和各企业一定要看到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的大趋势,立足长远,把握时机,积极做好经济复苏准备,努力保持正常运转,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三、突出重点,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发展
要确保全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我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省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即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甘肃天水经济开发区和星火机械、华天电子、长城电器及市县工业园区;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能源化工六大产业集群),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园区和“10强50户”工程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培育创新人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名优产品为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走生产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把天水建设成为西部区域工业特色鲜明、发展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这一思路,我在今年的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上讲过,今天我还要提出来再进行强调。今后,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思路,按照“两个基本阶段、分三步走”的发展路子,即在今年和“十二五”前两年,走强基固本的路子,集中力量抓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在“十二五”后三年,走追赶跨越的路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速,力争使工业总量和增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第一步我们要通过努力,遏制与周边市州差距的不断拉大;第二步要通过实施追赶,力争保持与它们的持平;第三步要通过超常规发展,实现跨越,争取位次前移。为了抓好第二季度的工作,确保时间任务双过半,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千方百计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以及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省上也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促进全省工业稳定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措施,具有很高的含金量。企业要搞好生产经营,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研究吃透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政策,用足用好现有的政策。就我市而言,我们的一些企业却不善于分析宏观形势,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善于利用政策。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政策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政策用得好不好,结果大不一样。希望各企业务必更加关注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变化,吃透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努力在政策中寻求发展商机,趋利避害,加快发展。
2、扎实推进工业项目建设。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和基础。没有更多的项目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就难以保证,结构就难以调整。项目工作要始终坚持“在建一批、上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紧盯国家投资方向,找准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切实把项目工作的重点,放在与国家财政、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的对接上;放宽眼界,拓宽思路,立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方向,抓紧抓好新材料、新能源、技术改造、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等项目的上报和审批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开工建设。统筹抓好101个续建项目和55个新建项目的同时,重点抓好华天、星火、锻压、风动等投资超过两亿元的重大项目,做到以项目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着力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积极选好项目、上大项目。已经决定上马的项目,要加快进度,大干快上;原来缓建、现在符合条件的项目,要盯住靠上,争取尽快上马;瞅准的项目,要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尽快立项。同时,要高度重视“招大引强”工作,进一步加强与陕电集团、西飞集团、湘电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把引进对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影响、对工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投资者,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精心筛选、包装和推介一批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大项目,更大力度地推进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央企的合作,通过引大引强、强强联合,引进一批事关全市工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3、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今年,市上将重点抓好星火机床工业园和华天电子产业物流园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近期召开的两个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的安排,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园区建设计划,明确任务分工,靠实工作责任,着力抓好园区建设的规划、征地拆迁及各项审批手续的办理,确保按期动工建设。同时,各县区政府要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产出”和“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共享”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生态环保、节约用地、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五大原则,抓好县区工业园区的建设。要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发展的新模式。对于在原有基础改建、扩建或改造的园区,一定要按照现有资源条件,科学规划,对于退城入园的企业,要正确引导,合理布局,要突出工业特点,便于地域相连、产业相近、产业聚集,形成整体规模。
4、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一是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塑料厂、焦化厂等企业的改制收尾工作,妥善解决企业改制中存在的各种遗留问题,并配合做好正在进行的3户部省属企业的改制工作。二是积极组建天水市工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张书记、李市长非常关注这项工作,并多次要求尽快组建工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推进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有效平台。这项工作在4月23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已研究通过,市工信委要按照常务会议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尽快提交市委常委会议研究。我们必须要在这方面尽快开展实质性工作,切实做好工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三是不断探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监督、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市国有企业通过破产改制,虽然普遍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但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要通过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完善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制衡关系,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四是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这是改制企业转换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设置国有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措施,推动企业股权多元化发展。通过解决一些企业空置股本、股权过于分散的实际问题,更好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5、强化企业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决定的是赚钱的“多与少”,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决定的是企业的“生与死”。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加强企业管理。各企业要切实抓好内部挖潜增效工作。特别要针对当前应收账款不断增加的突出问题,以成本管理和资金占用为重点,加大销售和清欠力度,减少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提高企业资金运营效率。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扎实推进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仔细排查安全隐患,采取坚决措施限期进行整改,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的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四、认清形势,着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主基调和“两会”之后的热门话题。总书记指出:“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从我市工业实际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重要,而且紧迫。从理论上讲,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发展方式,决不是名词和提法的变换,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根本抓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动真格、见实效。
1、转变发展方式,必须理清转变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市委“1135”区域发展战略为统领,以大力开展全省企业“科技创新年”和“质量效益年”活动为契机,以工业强市战略为支柱,以“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工作思路为抓手,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手段,以体制机制转换为保障,促转变、上规模、上档次。始终不渝地高举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旗帜,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做到大中小企业并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和提高增长质量并举,好中求快,稳中求进,奋力促进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2、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明确转变目标。一是工业结构趋于优化。这主要包括改善产业、企业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轻工业太轻、重工业太重和“两高一资”转向“两低一资”等内容;二是质量效益明显改善。这主要包括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尽快解决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上游产品多、下游产品少,企业管理粗放等问题;三是节能减排有效推进。这主要包括抓好淘汰落后产能,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新型节能环保产业,加大污染治理等内容;四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这主要包括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内容。
3、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抓住转变重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是关键。我们必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试点机遇,切实把技术进步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产能与发展新型战略产业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一要大规模改造传统产业。要通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采用先进技术,特别是要针对我市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能源化工六大产业快速增长的实际,促进传统产业壮大规模和优化升级。二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投入力度,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以信息技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产业共性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三要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我市装备制造业被列入全省七大循环经济基地之一,伴随着国家十条扶持政策的出台,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恰逢最佳时机。全市各级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节能降耗减排结合起来、与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与强化管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淘汰落后产能,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新型节能环保产业。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计划、有步骤的扎实推进。
4、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拓宽转变途径。强化转变措施,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体制机制、转变政策导向、转变工作作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多管齐下,着力推进这些方面的转变。一是要切实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从源头上强化宏观调控,引导和支持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要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等重大改革,尽快形成配套有力的保障体系。三是要健全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政绩考核主要内容,从机制上、制度上引导和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真正使转变发展方式由理论倡导变成自觉行动。
5、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企业两手齐抓。要强化和谐稳定的意识,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进一步增强维护和谐稳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构建和谐企业。具体说,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税法》、《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承担起必须的基本社会责任,做诚信企业,合法经营,自觉履行对公共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和各项社会义务,维护公共环境质量,维护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五、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在今年的“两会”及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4亿元,增长12%的目标任务。从第一季度运行情况来看,虽然各项指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提升,但没有达到时间与任务的步调一致,已完成的9.93亿元仅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7.6%,如果按四个季度来平均计算,与第一季度计划14.1亿元还差4.17亿元;就各县区来看,甘谷县完成一季度计划的93%、武山县完成83.2%,其他县区都在50%左右。从而可以看出,前半年任务完成进度还是比较缓慢,后半年的压力将会更大。为此,各县区、相关部门一定要立足各自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四月份即将结束,我们能否在二季度实现时间和任务的“双过半”,任务还很艰巨。下一阶段,我们要重点做好“六个到位”。
一是政策落实到位。从2008年年底以来,国家和省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政策。发挥这些政策的效应,关键在政府各部门。各部门要认真梳理检查一遍,看哪些政策落实到位了,哪些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存在什么问题。没有到位的要加大力度,存在问题的要及时反映,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二是跟踪统计到位。统计数字是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统计数据不全、数字不实,就会导致决策失误。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月统计、季分析、半年通报、年终兑现的制度,充实基础统计力量,健全统计网络,强化工业统计分析,切实改变基层统计不实和漏统漏报现象,做到企业、市县统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都有专人负责。同时,市工信委要与市统计局做好衔接,每月每季度不仅要报送“10强50户”的运行情况,更要对全市工业经济总体情况进行汇总,科学分析各产业、重点企业和县区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且还要立足全省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分析我市工业的发展情况,前瞻性的提出下一步的措施及国家的政策动向和投资重点,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互保共建措施到位。当前,我市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实施,比如天平铁路、天定高速、宝天高速天水过境段、天水至平凉二级公路等。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抓住时机,积极落实重大项目互保共建措施,全力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市发改委、工信委要及时组织由项目业主单位、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参加的对接会、推介会,及时有关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产品需求信息。同时,要在全市六大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建立互为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切实把互保共建措施落到实处。
四是银企对接到位。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各金融机构要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积极开展针对性强,便捷有效的信贷渠道,拓宽信贷方式,对产品有市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增加就业的中小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公司和企业互保融资担保机制,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力推行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质押等新型抵押方式,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系列活动,争取信贷投入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