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15:55: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一期末考试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试卷结构:选择题20道、60分,综合题2道、40分,满分100分,此外附加题1道,20分。试题难度适中,图幅和材料多,对现实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试题侧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察。
二、学生成绩分析
这次考试成绩总体上不够理想,674名考生,平均成绩59.02,在宝安区排名13,排名较差,比康桥低了0.02分,比华胜低了0.26分,比石岩民办低了1.34分, 班级的情况是:原1-4班平均成绩原高一3班成绩较好,原高一1班较弱。
原5-14班从平均成绩来看原高一8班成绩较好,原高一9班较弱。
附表.班级平均分与排名
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均分
61.42
63.27
63.98
62.72
56.72
58.51
58.94
59.26
56.06
58.88
58.45
56.08
56.75
56.2
排名
4
2
1
3
11
8
6
5
14
7
9
13
10
12
三、存在问题
(一)考试答题中问题
1. 读题不仔细。大多没有根据表中数据变化来答,如“城市中心区”写成“城市”,“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直接写成“地表径流”,没有按材料答题。
2. 条理不清。写一堆文字,却没有分清答点。
3. 错别字多。比如写成“泾”流
4. 用词不专业,语言不简练,如下渗写成“渗透”, 地表径流写成地面(上)径流,很多口水话。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考试涉及的内容掌握不够,基础较薄弱,说明老师对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
这次考试年级均分为59.02分,与宝安区民办学校均分相同,分数偏低。选择题作为考察基础知识的试题。通过数据分析,我校学生在试题6、7、8、9、17、19正确率不足50%,涉及的考点是:二氧化碳的保温特点、潮汐对进入港口的影响、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冰川地貌类型、判读避险路线、长江流域主要自然灾害。
2、部分学生读图能力弱,对问题要求理解不够,答题不规范,说明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读图分析训练不够,指导不足。
从宝安区统计数据看,综合题部分学生出现对问题理解不到位,答题出现偏差,如21题满分20分,我校学生这道大题的三个小题得分分别是:2.95、1.56、2.99,得分7.5分。分数明显偏低,拉低了平均分。该题有一段资料和两个图,图幅表示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土壤类型、河流湖泊、气候类型,也显示了东北地区一年内大风的各月分布,学生不能很好获取信息完成填空和简述。
3、教学进度把握不够好,导致考前新授内容草草结束,没有复习巩固的时间。
四、今后教学的措施与改进方向
1、今后的学习中应加大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重在基础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提高。高一备课组两名老师将这些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登记,从课堂的学习到课后的训练、作业关注他们,通过个别谈话、上课提问、训练和作业单独辅导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成绩。
2、继续落实“创设情境—问题导学—自主建构—拓展应用”的课堂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阳春三月,姹紫嫣红。
今天,全校60多位级长、班主任相聚碧岭山庄,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共同交流班级管理的策略,共同研究教育教学提升年的方略,共同探讨培养高素养中国人的韬略。白发青丝,心系龙高。
我作为高一年级年迈的班主任,忝列这次盛会,幸运,幸甚!我发言的题目是《担当与付出》,旨在和各位同仁交流我当甲1班班主任后两方面的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一、当班主任就是一种担当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担当全班,承载着学生成人、成才、成名的责任。
第一、学生成人的担当
当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成人。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学生成人,我一是思想引导,教育学生胸怀大志,志存高远;追求名校,崇尚大师;做人第一,德才兼备。二是活动引导,班会形成专题,板报形成启迪,把植树捐款上升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高度,把每日扫地上升为不扫一屋,焉能扫天下的平台,培养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的高素质当代人。
第二、学生成才的担当
当班主任的根本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成才。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去年11月,班主任交替,班级纪律、卫生均有松懈的状态,我们提炼了“战胜自我,追求卓越”的口号,出板报一期,渲染气氛;12月,针对九科学习状况,我们提炼了“稳固语数外,突破文理综”的口号,夯实基础,挖掘潜力;目前,为应对期中考试,我们又提炼了“奋力苦学两周,确保跻身重点”的口号,鼓舞士气,鞭策前进。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张书源同学早起晚睡,废寝忘食,矢志不渝,期末考试总分由期中的27名上升为第7名;不少同学早读晚修各提前20分钟、午餐前推迟20分钟进出教室,每天挤出一个小时做练习,期中、期末考试全班学业成绩上升喜人,学生成才初露端倪。
第三、学生成名的担当
二、当班主任就是一种付出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头羊。领跑全班,担负着班级强化常规管理、狠抓学风建设和创建和谐班级的责任。
第一、强化常规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抓班级常规,一要依照班级常规管班,增强班级凝聚力。一抓外貌端庄,包括理发、剪指甲、穿校服;二抓内宿洁净,包括洗漱、床铺、卫生间;三抓锻炼过关,包括早晚锻炼、眼保健、课间操;四抓早晚自习,早晨书声琅琅,晚上笔声沙沙。基于此,我们制定班规五章二十条,几个月来,我们班无一人在学校、年级违纪违规。(班主任 banzhuren.cn)12月班级以年级最高分被学校评为文明班级。二要依照质量常规管班,内敛班级向心力。一抓深化成绩反思,重点反思弱科、成绩目标与整改措施;二抓学科做好分析,分析均分、优良率、对口率;三抓班级做好总结,班主任写出质量分析报告,召集班级联系会;四抓做好家长沟通,共同培育学生成长。一系列措施的落实,造就了班级奋发向上的生动局面。
第二、狠抓学风建设
华罗庚曾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因此,我一是抓勤奋刻苦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用朴实无华的事例感召学生。班上张梓鸿、郑浩楠等同学已成为学习的排头兵。我常说,我引导苦读,也许是我错误一阵子,但只要你幸福一辈子,我就乐在其中。二抓座位友情,我当班主任后,一反班主任排位的常态,采取学科互补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且前后变化由班长按照一定的方式轮换。经过近半年的实践,班级呈现三个方面的可喜局面。首先是学生平等,都能有尊严的学习;其次是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增加了彼此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学习上形成了互补的态势。座位的优化,促成了学生学科成绩的大幅提升,钟学铭、肖智威等同学已成为班级学习的领头雁。
第三、创建和谐班级
班级和谐是高素质的体现。创建和谐班级,一靠班主任爱心、责任、奉献精神的感召。我出任甲1班,年过半百,又是中途接手,当时班上纪律、卫生和作业学科老师常有微词。从我接手的那一天起,我早读7点40分以前到,晚修6点40分以前到,分层次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正本清源;同时,我身先士卒,以身示范,和同学们一起做卫生,一起做作业。不到两周,我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班级工作完全走上正轨。二靠各科教师关爱、悉心、诱导育人的协作。课堂有摩擦,作业有拖交、成绩有起伏等,我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严爱有加,张驰有度。三靠班委会带头、示范、引领作风的给力。班委每月一次班委会,每周一次工作小结。同学生病,班干部主动帮助;同学做卫生,班干部一起动手;同学作业有难度,班干部主动释义解难。班干部的热心、友情温暖了班集体,创建了班级和谐。
成绩的取得,得力于全班56名学生的顽强拼搏,得力于13位学科教师的通力协作,得力于学校各级领导尤其是高一年级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得力于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鲜明卓越。
[?] 卷面陈述
2012―2013学年苏州市高一期末调研测试(数学)第16题:已知a,b,c是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其中c>b,若a=4,cosA=-,D为BC边上一点,且・=0,・=,求:(1)
;(2)b,c.
此题年级均分7.66分(包括两个实验班,两个重点班),从笔者带的两个普通班的情况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完全没思路,得0分;四分之一的学生只写出了两个公式,和・=
・
・cos∠BAD=,接下去便没有思路了,得1分或2分;余下的学生有的只做对了第二问,少数几个学生做全对. 总的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卡在了第一问.
[?] 试题分析与解答
此题第1问实际上考查数量积的几何意义,a・b=
a
・
b
・cosθ,其中
b
・cosθ是b在a方向上的射影. 由题,故・=
・
・cos∠BAD=
2=,即可得
,非常基础的一个知识点!
此外,・=(+)・=
2+・=
2亦可求解,也是非常简单的一个转化!
[?] 考后反思
一个概念性的考点,这种答卷实在出乎笔者的意料,但这种普遍性的知识点缺陷让笔者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下面就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新授课和复习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之处分析如下,并提出相应改进.
1. 问题分析
(1)新授课教学
问题:概念的生成过程引导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向量数量积的理解仅停留在记忆层面. 新授课中,由于时间关系,在“功”的引例之后,笔者直接给出了数量积的公式. 整个过程都是笔者在讲,学生在听,没有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经历理解、归纳,并抽象出概念的过程. 所以时间一长,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来的仅仅只有一串抽象的符号.
(2)复习课教学
问题1:期末综合复习阶段没有专题复习,一上来就是综合试卷,这种粗放型的复习方式导致了学生粗放型的知识体系,很多知识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向量数量积定义,绝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其公式形式,却不知道这个公式的来龙去脉,从而导致了这道题的解题障碍.
问题2:试卷讲评不到位,太功利,为了解题而解题.在综合卷中我们做过这样一道题:已知ABC的内角A的大小为120°,面积为,设O为ABC外心,当BC=时,求・的值. 学生的解答如下:先由已知得到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1,4,此时所有学生都没问题. 接下来,部分学生空着,不知道怎么用外心这个条件,另外部分学生直接由外心的特点入手,过O作BC的中垂线OD,其中D为垂线与BC的交点(如图1),则・=(+)・=・+・=・=(+)(-)=(
2-
2)=或-,没有其他解法.
讲评试卷时,笔者只讲了学生的这种解答,认为既然部分学生能够想到,那么这种方法应该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由于课堂时间关系,就没有继续延伸讲下去. 所以,虽然当时这道题学生会做了,但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一类题究竟是要考查哪个知识点,下次遇到同样的题型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 因此,在期末考试时,条件稍微变换了一下形式,绝大部分学生就无从下手了.
2. 问题改进设想
(1)新授课
①概念新授:注重概念生成,重视学生参与
数学概念是用数学观点认识事物的思想精华,具有高度抽象性,短时间内很难理解,所以数学概念的教学要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多给学生提供充分地概括本质特征的机会. 《高中数学教学参考书 必修4》阐述的教育目标:“通过物理中‘功’等实例,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体会向量数量积与投影间的关系.” 高一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准确清晰地表述出概念. 如本次课数量积的概念,我们可以设计问题串如下:
教师: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请大家回顾功的计算公式并回答下面三个图中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少?
学生1:功的公式为W=F・S・cosθ,其中θ为F,s的夹角大小,所以上述三个图中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分别为F・S,0和F・S・cosθ.
设计意图:通过力F的分解,体会转化的思想,并回顾射影的概念.
教师:从物理角度看,功W是数量,力F和位移S都是矢量,θ为两矢量的夹角大小,那么,从数学的角度看,他们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2:从数学角度看,功W是实数,力F和位移S都是向量,θ为两向量夹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引入两向量夹角的概念.
教师:功的公式W=F・S・cosθ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矢量力F在矢量位移S方向上所做的功,那么从抽象的式的角度看呢?
学生3:从公式本身的角度看,力F在位移S方向上所做的功实际上是力F在位移S方向上的分力F・cosθ与位移S的乘积.
设计意图:为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做铺垫.
教师:如果我们把力F和位移S换成常用向量a,b,功W看做是这两个向量的运算结果,记作a・b,读作a点乘b,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公式吗?并试着从几何的角度解释这个公式?
学生4:这个公式可表述为a・b=
a
・
b
・cosθ,其中θ为向量a,b的夹角大小. 它的几何意义是a在b方向上的射影
a
・cosθ与b的大小的乘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抽象出数量积公式,并从几何角度理解这个公式,赋予这串符号内涵.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概念课,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归纳、理解一个新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对自己的“成果”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教学效率会更好,学生掌握的也会更牢固,也就不会出现这次期末考试中这种“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了.
②当堂巩固:注重数形结合,重视分析转化
向量具有代数和几何的“双重身份”,它是“数”与“形”的统一体.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数”与“形”的转化,借助“形”来理解“式”的几何意义,通过“式”来归纳“形”的本质特征. 在归纳出向量数量积的公式和几何意义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习来加深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练习1 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是AB边上的动点,则・的值为______,・的最大值为______. (答案:1,1)
解析:如图3,由数量积的几何意义知,当点E在AB上运动时,在上的投影为
CB
,所以・=
CB
2=1为定值;在上的投影为
DF
,所以当点E运动到B点的位置时,・取得最大值
DC
2=1.
[D][A][B][C][E][F]
图3
练习2 在正ABC中,D是BC上的点,AB=3,BD=1,则・=_________(答案:)
解析:如图4,过点D作DEAB于E,则在方向上的投影为
AE
,所以・=
AB
・
AE
,由题意得BE=・BD=,所以AE=3-=,・=.
[E][A][B][C][D]
图4
练习3 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M=3,BC=10,则・=________(答案:-16)
解析:(向量几何意义揭示问题本质)由题意,不难看出点A在以M为圆心,半径为3的圆上,∠BAC总为钝角,过点C向BA作垂线CD,如图5,在方向上的投影为-
AD
,所以・=-
AB
・
AD
,作RtBCD的外接圆,显然半径为5,于是联想到圆中的相交弦定理,作出AM所在大圆的直径EF,显然由相交弦定理易得・=・=(5-3)・(5+3)=16,所以・=-
AB
・
AD
=-16.
[A][B][C][D][M][E][F]
图5
(2)复习课
①复习策略:夯实基础,方能游刃有余
任何高楼大厦的巍然耸立,都源于其深深的根基. 学习也一样,只有扎扎实实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个个障碍,也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于这种综合性较强、内容涉猎较全面的阶段检测,需要系统全面的专题复习,巩固加强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 而且向量在高一阶段相对比较独立,平时学习和练习中很少涉及,所以学生更加觉得陌生,甚至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高一的学生一学年下来,最害怕的不是数列,不是函数,而是向量,因此,在做大量综合试卷训练之前,有必要系统地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试卷讲评:举一反三,方能加深理解
解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这一道题,而是通过这一道题巩固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从这一道题的解法中归纳、提炼同一类型的题目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法,提高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如上题,我们可以适度延展挖掘.
教师:既然大家想到了外心的特点,过O作BC的中垂线,那可不可以作AB或AC的中垂线呢?我们为什么直接选择了作BC的中垂线,而不是AB或AC的呢?如果作AB或AC的中垂线,这道题可以解决吗?
分析1:上述解答实际上是选择了,作为此平面内的一组基底,这样如果作AB或AC的中垂线,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实现转化. 若作AB的中垂线OE交AB于E,AC的中垂线OF交AC于F,(如图6)则・=(+)・(-)=・-・+・-・=・-・+
-++
・=(
2-
2).
[C][E][F][O][A][B]
图6
点评:此法实际上是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把平面中的所有未知向量都用一组已知的基底表示出来,那么不管最终要求的是什么,都转化为两个已知基底之间的运算,这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此法实际上运用了转化的思想.
分析2:此题求的是数量积,而数量积的物理背景是力做功,是形的特征的抽象化,所以可以回归到形的角度来考虑. 若作AB的中垂线OE交AB于E,作AC的中垂线OF交AC于F,则・=・(-)=・-・=
・
-
・
=(
2-
2).
点评:(1)此法是从数量积运算的本质特征入手,将抽象的式转化为直观的形,借助图形特征帮我们解题.
(2)既然从AB,AC角度能够用数量积的几何意义解决,那么从BC角度应该也可以解决. 过A作AMBC交BC与M,则在方向上的投影即,所以・=
・
・cos〈,〉=
・
,而由题三角形的三边已知,可求出DM,这样便可以求出来.
[C][D][O][A][B][M]
图7
一、自私而孤独:通过观察,我发现她几乎没有朋友,每天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独自学习,很少与人交流。而且对班级,对同学漠不关心,缺少热情。运动会上,全班同学,参赛的摩拳擦掌,拉拉队激情似火,唯独她请了假,远离了操场,远离了大家;学校大扫除,同学们一个个干的热火朝天,汗流满面。只有她,事不关己的做着作业,而后便默默的离开学校,所有的一切仿佛与她无关。
二、心理素质较差:在我的英语课上,她每次回答问题,朗读课文,都表现的非常优秀。然而出人意料,一次普通的英语课,却成了她走不出的阴影。那节英语课,她和往常一样站起来朗读英语课文,正当大家都沉浸在她流利优美的朗读意境中时,她的声音突然开始颤抖,而且越来越厉害,最后几乎读不下去,勉强读完课文坐下以后,教室里响起了同学们惊讶的议论声。从此,她英语课很少主动发言,即便我点名让她朗读课文,每次她都是读了几句之后声音便开始颤抖,而且越来越厉害。后来,我找她了解情况,她告诉我说那次朗读课文,她本来非常自信,但读着读着,她突然想突破自己现在的水平,希望能读的更好一些,正是这个想法使她越想越紧张,越紧张越发挥不出来,最终导致朗读失误,声音开始发颤。而以后每次想回答问题或朗读课文时,这种阴影便开始出现,而且始终摆脱不掉。
这次的期中考试对她的打击很大,看来是该找她认真谈谈的时候了。于是课间休息时,我和她进行了一次严肃认真的交流。我先让她自己查找一下这么长时间以来成绩一直失误的原因。她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越是想考好越是考不好,高一期末考试我的语文拉了分,我便把精力放在了语文上。到了高二,语文上来了,数学又出现了失误,我便把精力放在了数学上,这次考试我对数学充满了信心,但是到了考场却特别的紧张,以至于好多题做下来都没有把握。我不是没有认真复习,也不是不会,就是因为紧张,因为太想发挥自己的水平,结果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失误。老师,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了,是不是真的没希望了?”
听了她的话,我没有马上回答她。而是问她:“你是否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与评价,很在意别人嘲笑你,而自己心里又有一种孤独感?”她吃惊的看着我问:“老师,你怎么知道?”
“因为从你的日常行为看出来的”。我笑了笑又说:“你有两个致命的弱点,如果你改不掉这两个弱点,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你都走不出失败的魔咒”。
“哪两个弱点?”她仿佛不相信的问道。
“第一,你太自私。不关心集体,不愿融入集体,内心孤独,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越是这样越是感觉孤独,越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出现一点失误便耿耿于怀。而正是你这种耿耿于怀使你越想证明自己越是失误。一连串的失误最终导致你形成了第二个弱点:心理素质差。一次次的失误使你越来越紧张,长此下去造成心理素质越来越差。尽管你真实的成绩很优秀,却总是发挥不出来。”她若有所悟的听着,不时的点点头。“老师,你总结的太对了,我就是有这种感觉,但一直还不愿正视和承认。那么我该怎么办呢?”